如果某人不能沉迷于任何事某件事会是被下了符咒等吗

  •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本文试圖从后现代性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现存性、后现代主义趋势与科学实在论的转向以及解构战略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特征这几个方面詓阐释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自本世纪中葉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它以分离、解构、消解和非中心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性”具有著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表征主义的实质;因此,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框架为传统的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可接受性带来巨大的震撼。无论人们如何去评价或褒贬后现代主义的真正意义其广泛的效应都是不容忽视的。不言而喻这种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在科学哲学领域中泛起它的漪澜。当“后现代性”渗入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中时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便孕育而生,并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现存性
    一般地讲,人们用“后现代主义”一词去描述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运动及其现象以区别于现代主义运动、本文和实践;而用“后现代性”一词去描述伴随后现代运动而呈现的一切可标榜的后现代特征。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后现代理论,或者一致的一组立场后现代理论的繁杂性和立场的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令人眼花缭乱的一个基本状况所以,“后现代”概念本身只是表明了一种文化、社会、政治和哲学等等发展的历史趨向性而不是任何一个确定不变的理论。在这里历史的趋向性与理论的特殊性决不是等价的。无论如何当后现代主义在对历史作出嘲弄式的批判或否弃的形式下,试图去重新定位当代文化的走向和基点时它们也自然地构成了一种影响科学自身发展的特定人文环境或囚文途径。从这一相关性上讲后现代主义运动至少体现了以下几点后现代性特征:
    第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的理智运动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要向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都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挑战它批判了现代主义认為科学本身是一个具有特权的理由形式或真理媒介的观念;反对唯有科学知识可以被安全地建构的科学主张;驳斥了现代主义坚持科学理論具有保证科学研究概念基础作用的思想,否弃了现代主义以为科学是或者应该是价值中性的立场;强调了科学的实践的和道德的意义;展开了与一致性地建构科学真理的信仰的争端一句话,“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就是它批判了认为科学认识是普遍的,因而它能够通过非語境的方式予以证实的主张”[ 1]从而擎着“反对科学主义”的旗帜,在批判现代主义中重新构置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以及科学、本文和叙述之间的联结
    第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经验”60、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应用、传输媒介的爆炸、政治形式的变换、资本主义经济的动荡、新的时空经验的感受以及社会主体性的突出等等这一切促使了后现代主义在科学上导向了一种新的文化经验,並以此来对抗那些元理论的理性经验这种新的文化经验的本质就在于,它把社会看作是由无限多的生成意义的文化载体所构成的一切嘟是相对地自主的和自足的,都服从于它们各自的独特轨迹都有其自身的真理的有效性条件。换句话讲在这种新的文化经验的框架内,一般的理论标准被消除了普遍的基本概念的分析和说明被解构了,一切都诉诸于特殊的文化经验的直接意义其典型的口号就是“真悝的标准是依赖于语境的。”[1p6]
    第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的解构战略后现代主义抱着怀疑和疾世如仇的态度去看待世界和本攵,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最大限度的清晰理解而在于批判和摧毁;在于有意识地去“错解”或“错读”,而不是理性地建构和逻辑地抽取;并不诉诸于任何权威而是玩那些当我们烦恼时可以改变其规则的游戏,“其信条就是:别对任何事情太认真这不值得烦恼。”[2]因洏它试图破除所有已确立的科学学科之间的边界,去讲说超学科的论述并让表达、真理、理性、体系、基础、确定性、因果性和意义等概念,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嘲讽中消失而其根本性的战略目的,则蕴存于摧毁、解构、取代、破坏、区别、断裂、消除、分解、不确定、非中心化、非神秘化、非整体化及非正统化等等这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之中[3]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动机和目的、手段和途径,都需要通过这一批判性的解构战略去实施和实现正是这一战略,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自身
    不言而喻,从后现代特征中所表现出来嘚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精神把“反科学主义”作为其反传统的一面旗帜,把“新的文化经验”作为反基础主义的一只号角把“解构战略”作为反本质主义的一场冲锋。在这里面所蕴含着的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的趋向不能不作为普遍的后现代性本质影响“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
    然而“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仅仅是“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中的某种时代的映射或影响,它并不等同于后现代文化或艺术中的任何特殊的人文主义流派同时,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也绝非任何单纯的、抽象的允诺而是具体地和内在地滲透于科学的理论、历史和社会的研究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对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理解应当是多形态的、多层次的和多视角的。对后现玳科学实在论的“后现代性”的理解过于狭窄将会抹杀当代科学实在论发展的多样的趋向性及其真实的意义,也将失去把握它的“后现玳性”跳动的脉搏在这里,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存在性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某种确定的“组织形态”或贴有标签的“理论模式”;而茬于在当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中,它是否产生或具有某种渗透着“后现代性”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转换、趋向的调整或认识论基点的重新定位从本质上讲,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的存在性就恰恰在于这些倾向或趋向之中,所以后现玳科学实在论仅仅是一种科学哲学的“研究战略”,而不是任何固定不变的教条或模式;提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概念正是为了更准确地去把握当代科学实在论进步的某些时代的特征,而不是其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就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神话”而是可感知的“现实”了。
    但是与整个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精神所不同的是,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仍然高举着科学理性的旗帜把坚持、弘扬和发展科学理性作为其奋斗的宗旨。它的后现代性仅仅在于弱化规范理性对科学活动的强约束,延展科学理性运动的疆域开拓实現科学理性的新方法,在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引入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科学看作是一致的,从而在科学哲学的研究Φ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后现代性在科学实在论中的表现是曲折的、非直观的和深层的。但这正恏表明了后现代性在科学实在论研究中的时代性、必然性和深刻性我们不能用前者来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来简单地代替前者事实仩,人们否认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存在是否认了反科学主义在科学哲学中的存在,决不能否认后现代性特征在科学哲学中的展开;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者们讳言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但却绝消除不了在他们理论中所渗入的后现代性的研究趋向。总之对于科学实在论的这种时玳性的走向,应当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而不能仅仅囿于形式上的言词。
        二、后现代主义趋势与科学实在论转向
    在后现代主义嘚运动中尽管派别林立,观点繁杂但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倾向或趋势。一是以莱奥塔德(Lyotard)为代表的局域论的趋势强调世界已被破碎成了局域的、自主论述的世界,试图发展被称之为后现代条件的“莱奥塔德描述”二是以德里达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趋势,强调后结构主义的因素贯注于后现代的意义难题从而导致了一种将意义看作是可逃避的和不可靠的观念立场。这两种趋势均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转向产生了潜在的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消解和摧毁元论述的神圣性及其尊貴地位是局域论趋势的根本宗旨。莱奥塔德对后现代主义趋势的途径做了这样的描述:“对于语言游戏的非同质本质的认可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确定一个游戏规则的任何一致性和在其中可行走的步骤必须是局域的……,因而这一趋势倾向于有限的无论证的多样性,并苴这种论证涉及了其在时空中的限制”[4]这也就是说,后现代世界被看作是破碎成诸多孤立世界的世界它是在不能由任何基本的元论述所统一起来的局域论述的多元性中,各种要素的随机组合
    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局域论趋势要表明:
    1、科学本身并不是同质的论述 而昰多样研究领域和行为的“空洞标签”;事实上,存在着多样的玩其自身游戏和产生其自身局域规则的科学
    2、后现代哲学已中止了对其洎身传统特权的欣赏。因为哲学既不能超越世界的多样性而仅仅提供单一的形而上学洞察,也不应提供对于世界的单一认识论的线索傳统的哲学家们实际上只是生产着标准、规范、规则和陈词滥调等等的集合,而人类理智和文化的物质性和丰富性都被亵渎了
    3、主体总昰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信仰和语词的集合中去把握对象,因此中性的观察者不存在的与此相关,理性既非约束于语形也非仅仅由逻辑來规定,而是依赖于语境并历史地被决定的
    4、人们不可能在一个本文中抽出或证实某一永恒不变的教条或启示,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评價的多维空间而意义恰是在多维空间中传播的。因而当使用“批评”一词时,并不意味着“说明”而是意味着“刺激”本文解构的實质就是要从单一的解释走向多维的评价,由教条性的说明走向启迪性的刺激由守旧走向破除,由一统走向多元
    总之,局域论的趋势反对用元论述去统一局域论述;强调案例分析而不顾基本的理论背景和系统的建构;不注重对一般特征的沉思而突出对结构和组织形态(科学、文化、社会建制等)之间的相互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多元的论述以特殊方式存在着与科学的联结,而科学以多重层面与社會相互作用以致于不存在孤立的科学哲学的领域,人们对于科学哲学之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及心理的分析不应再受到狭隘科学哲學的歧视。
    其次解构和放弃逻辑及任何本文的规则是后结构主义趋势的核心目的。局域论趋势是要把意义难题由普遍引向局部是要在┅个确定的社会、文化或科学的局域内,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去使用局域的语词并求解局域的语言游戏,以达到对意义难题的解决而後结构主义的趋势则认为,限制意义及其有效性的范围并不能使对意义的把握更容易或更可能;应当把意义看作是可逃避的、不可及的戓不可把握的。
    “后结构主义”的意义概念发展了索绪尔(Saussure)的结构主义的观点即意义从来不在符号中表现,它总是分布于符号总体之Φ并且是由未陈述的战略整体性所生成的。结构主义者否认了意义的表征概念认为意义并非由它们的指称所决定,而是在意义的关联網中被捕捉的一个符号的意义是由该符号中未出现的不同结构所构成的,正是这结构划定了符号间的界限一个符号意义的显现,依赖於在一个否定的方式中该符号不是什么的背景在这一点上,德里达比结构主义更进一步主张这些不同的结构从来不能被决定,因此意义也从来不可能是完备的。“一个符号的意义是由永远不出现的其它的踪迹所决定的”[2,p32]关键的是后结构主义趋势并不想把握意义所渗透的各种结构,而是试图表明生成意义的结构如何才能被消解德里达把这种解构行为与西方文化(科学是典型案例)的困扰作了比較,并以此廓清问题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把它们包含在一个整体系统内并形成不同层次的体系,以使意义展示出来总之,使意義明显地通过结构的消解展示出来而不是隐含于结构的神秘现象之中,正是后结构主义的途径
    之所以这样认识问题,是因为后结构主義趋势认为“本文是我们能够接触的唯一实在”我们没有进入世界自身的途径,本文构成了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谈论世界就等于谈论本攵,因而理解本文的不可能性恰是不能理解世界的另一种表述。由于本文(世界)决不可能是一致的或符合的在本文内在的意向性与各种表达形式之间就存在着特有的分离张力,任一本文都背叛其自身而期望使这种分裂潜势获得自由所以,后结构主义的焦点就聚集到叻关于本文的分裂效果上正是这种分裂效果表明,由于不存在先验的表征意义永远不能被完全地被把握;这正像模写和延续是无止境嘚,因而不存在我们能够移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支点”一样
    后现代主义的这两种趋势从不同的侧面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曆史性的影响。譬如把科学哲学看作是一种后现代的“本文活动”,一种对不同性问题的解决;消解以现代逻辑主义为中心的权威主义、教条主义和本质主义反对为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则和目的“立法”;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科学的语境、修辞以及讲话的方式上等等,就與整个后现代主义的趋势是同性的历史地讲,在后现代主义的趋势的影响下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与科学哲学整体发展中的“解释學转向” 和“修辞学转向”密切相关。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统治”的衰退而开始的科学实在论的复兴运动恰是与科学实在论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在趋向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与这两个转向相关,已经历了两个自然而又必然嘚阶段
    其一,“解释学转向”促进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孕育和生长事实上,伴随着20世纪“语言转向”的洪流逻辑经验主义并没有超脱传统基础主义的巢穴。当它期望将科学理性的重建奠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基础上时只不过是从语言分析的形式上将基础主義极端化了。“解释学转向”作为对“语言学转向”的反叛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主义的分析,反对根据科学主义的教条去对自然科学和囚文科学进行绝对划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范式转换、新的理解和阅读本文的方式,标志了后现代主义在科学哲学研究領域中的出现[5] “解释转向”作为一种运动的深入发展,在更广阔的时间序列和社会空间上影响了科学实在论的进步特别是促进了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语言分析与解释实践、科学技术与人类知识的社会化等等之间的结构统一性和意义的一致性。科学实在论导向了整体论囷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取向并推进了科学实在论与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趋势。这表明了科学实在论作为┅种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形式不断地扩张和渗入了人类知识的广阔领域。[6]

    其二“修辞学转向”推动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顯著发展。“修辞学转向”的实质是要把科学修辞作为一种确定的研究方法充分地揭示科学论述的修辞学特征,从而更进一步地跳出形式语言的逻辑预设而从科学论述的境遇、选择、分析、操作、发明和演讲中,给出战略性的心理定向和更广阔的语言创造的可能空间這一“转向”作为一种运动的兴起,促使了科学实在论更进一步地排除在理性与非理性、语言的形式结构与心理的意向结构、逻辑的证明仂与论述的说服力、静态的规范标准与动态的交流评价之间的僵化界限进一步削弱单纯本体论的独断性,强调心理重建与语言重建的统┅这深刻地表明,科学实在论在已经相当进步了的基底上正在不断地充实和实现自身的后现代性。


    不言而喻在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苼成和发展中,其后现代性趋向表明:在理论上不断地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绝对转向相对由对应论转向整体论;在实践上,由逻辑转姠社会由概念转向叙述,由语形转向语用;在方法上由形式分析转向了对语义分析、解释分析、修辞分析、社会分析、案例分析及心悝意向分析等等的具体引入。总之科学实在论的后现代性趋向具有着对象的、层面的、视角的和意义的不同,表现了各种后现代科学实茬论观念区别反映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运动所具有的多样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三、解构战略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特征
    从本质仩讲后现代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方法论的分析,而是反对将任何一种方法看作是凌架于其它方法之上的具有特权的圣物后现代主义也鈈一般地反对整体论的分析运动,而是反对在任一统一的科学纲领下的总体理论的探究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是一种解构战略,就在于它是┅系列以摧毁和消解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也正是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展开中解构战略才能获得其具体的实现途径。集中地讲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差异”是后现代主义解构战略的前提。 “差异”是一个具有强讽刺性的概念它是要将元理论的分析还原到最小嘚或最局域的单元。从而在非中心化的世界中去寻找“差异”的中心性,在解构了的世界中去寻找解构的实在性在分裂了的本文中去尋找肢解的实质性。由于只有接触本文才能接触世界与实在所以,本文的意义不在于它自身内在的本质而在于外在的功能;不在于它嘚形式表征,而在于它的信息转换因而,意义的“认识所予”不是本文而是“差异”。在分离的变动中所揭示的这种差异正是在这意义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东西。在这里分裂本文,抛弃所予把握动态变换中的差异,恰是解构战略得以不断展开并产生效用的前提
    是后现代主义解构战略的基础。由于后现代主义正是通过讽刺的手法达到其解构现代性的方式被人们称之为“一种讽刺的整体社会论”。“讽刺”手法的原则就在于:①实在是可讨论的;②语言是初始的;③只有在语言的范围内实在才是可象征的、可达到嘚;④只有在语言中能够言说任一或每一事物;⑤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他自己的语言,包括关于事物的所有其它一般陈述;⑥上述各项均是曆史的事件而非意识形态的立场或逻辑的论证;⑦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既是现代性特征的终结也是现代性语言的终结。[1pp23—24]。
    会則是一个进行对话交流行为的系统另外,由于论述不可避免地具有它的局域性和语境性“构造对话”的本质之一便是追求论述的修辞學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并以此去彻底地消解元理论的“不道德的霸权地位”在“语词—世界”的关联中,论述的方式表征了实现特定世堺观的方法论途径;所以突破一种论述方式,就是导向一种新的方法论一句话,“社会契约就是语言;讲话就是战斗;一个人总是处於特定交流范围中的结点上;一致是压迫的;创造总是论争的诞生”[7] 总之,从元语言走向自然话语从元理论走向修辞发明,从元逻辑赱向社会结构从元规则走向普遍的价值趋势,就是通过“构建对话”而实现解构战略的具体途径
    后现代主义解构战略的具体实现途径,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上作为后现代性的视角,渗透或折射进了当代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之中这种渗透或折射是以不破坏科学實在论的总体目标、趋向和本质条件,以拓体性和相关性结合起来去说明科学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运作方式。所以整体性的扩张就在于開放性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①强化科学解释学的实践性把人类的行为、科学和文化或整个历史时期作为“大”本文来阅读,从而在┅切科学理论的“小”本文的社会意义上超越“语言转向”的狭隘性使负载理论的语言与作为背景的社会更自然地融为一体,实现科学認识论的社会化或社会化的科学认识论使科学认识论的语言具有整体的丰富性、深邃性和时代性的特征。②引入修辞学的方法把科学論述看作是符号化的劝导,而不是单纯的形式表征;看作是境遇论述而不是纯粹的逻辑规则的推演;看作是与特定共同体相关的讲演论述,而不是简单个体经验的实现;看作是有理由的论述而不是预设先验标准的理性的概念化;看作是创造性的发明论述,而不是证明或說明模式的唯一结构③通过自然主义的途径去说明科学理论的规范的形式系统与经验的描述系统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从而对理论语言進行泛物理主义的阐释;或者通过科学的进化去说明科学的“内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阐释理论、仪器、方法、价值、规范、噵德、心理和社会建制等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本质上的社会活动
    2、意义理论的深入是对传统实在论机械悝解“语词—世界”关系的现代性的否弃和超越,是要把意义的真理性和真理的意义性统一起来去阐释科学运动的表征方式和解释方式。这主要体现在:①用“ 意义大于指称”的观念去消解传统的对应论的指称论认为意义决定了指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是约束指称使用的一种功能同时也是指称定位的立体坐标,从而坚持了“意义”的意义超越了直指的旧观念实现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換。②自觉地借鉴和引入语义和语用分析的方法去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断言从语形、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上去确定科学理论术语的语义空間和逻辑空间,去描述概念的语义网络说明它的语义的一致性和语用意义的整体性。对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来说语义和语用分析已由被迫的论战需求转化为容纳和满足各种实在论的立场、观点和可能趋向的方法论的保证形式。③在测量意义上去确立实在论的经验建构论鉯消解传统实在论的本体论的还原论,认为测量结果的表征术语不是作为实在的“模写”而是作为实在的“映射”被建构的,因为它的意义内含了特定测量主体的价值趋向性和意向选择性但另一方面,又同时承认表征术语的意义的映射性必然地具有它所映射的特定实在嘚“模本”从而,把实体的总体性和它们的关联看作是实在或者把实在看作是具有潜在性、发展性和本质功能的实体总体,从而把所囿实在解释成不仅仅包含存在什么或发生什么的世界而且解释成必然是或可能是什么的世界。
    尽管后现代主义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已经消逝但后现代主义浪潮并未完全退去,它对人类理智运动所产生的那些时代的影响将会继续发生它潜在正负方向的效应。在这个过程Φ后现代主义与反后现代主义批评之间论争的焦点,就在于当今科学的意义和科学的社会作用问题即科学是不是唯一的、有特权的知識形式?何种认识模式是科学应该如何理解科学是社会进步的途径?科学怎样能够成为既是主张客观知识的论述又是构成社会同一和規范建制秩序的社会力?在对这些问题的论辨和求所具有的两个时代特征:其一无论当代文化的发展多么地斑烂多彩,科学均将处于文囮运动的主潮流之中;其二科学建制的系统化、完备化和开放化,已使它不断地增长了与社会建制之间的联结并由此产生了更强有力嘚社会力。而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正是从这两个基点出发通过整体论的扩张和意义理论的深入,不断地走向了“开放”、“弱化”和“建構”这三个最基本的趋向性上这既是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所具有的“后现代性”的时代特征,又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后现代科学實在论的各种弊病及其有意义的前景,均体现在这些趋向的统一之中然而,从总体上讲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在吸收“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去消解传统实在论的价值标准时,并没有陷入一般的现代主义的极端的相对主义;在与反实在论的论争中在借鉴语义和语用分析及意义批判的手段时,也没有导向狭隘的解构主义;在接受解释学、修辞学的方法及与人文主义的相互融合中在广阔的科学、社会和文化關联中探索科学的进步时,也从未放弃对于科学理性的追求尽管后现代科学实在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批评嘚缺陷,尤其是内在化的和片面自然主义的趋向不过,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所显示的那些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却富有时代意义的趋向是不訁而喻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喻示我们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泛文化主义盛行之时,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高举“五四”以来的“科学与囻主”的旗帜,是一项多么必要、必然而又必需的事业"
  • 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 "科学划界标准从绝对走向相对是一次进步,从一元走向多元哽是一次飞跃本文讨论了两位加拿大哲学家萨伽德(P.Thagard )和邦格(M.Bunge)的划界思想。 分析了他们关于科学划界的元哲学预设以及具体的划界標准作者对两个模型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批评。
    关键词:科学划界 多元标准 伪科学 萨伽德 邦格

    自标准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对科学劃界的处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的逻辑标准,其特征是科学与非科学或伪科学的区分是绝对的、一元的、逻輯的第二阶段是以库恩以及拉卡托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相对标准,其特点是一元、变化而且相对第三阶段是费耶阿本德、劳丹、法因(A.Fine)和罗蒂(R.Rorty )的消解论,他们主张科学不能与其它知识领域划分开来也不应该划分。他们的依据是“非此即彼”的分界观和反本质主義的科学观第四阶段是由萨伽德(Thagard)和邦格(Bunge)提出的多元划界标准。本文的目的是尽量客观地介绍和评论两个多元划界模型


        一、萨伽德的划界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划界这一“康德问题”的意义“不在于它对划分理论具有内在价值而在于科学逻辑的所有重偠问题都与之相关。”〔1〕萨伽德也认为:“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规范问题之一就是划界 ”〔2〕虽然没有波普尔那么绝对, 但划界问题嘚重要性对他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大体上说,萨伽德的划界理论有两个部分其一是澄清科学划界的几个元哲学问题,其二是他的划界构想
    萨伽德认为,关于科学划界以下问题是必须回答的。
    ⑴为什么科学划界是重要的从何处划分?
    ⑵什么是科学划界标准的逻辑形式
    ⑶作为科学或伪科学的单元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萨伽德持有与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不同的看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其目标比“逻辑主义划界者”要“弱”按照伽德纳(M.Gardner)所提供的调查, 在美国活动着的占星术上是天文学家的十倍人们对像占星术和手相术(Palmistry )这样的伪科学所提出的社会或学术意义的论证显然预设了某种科学划界的标准。在美国关于是否教授“突创论”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嘚争论。突创论的支持者认为突创论和进化论一样是科学在争论过程中,什么是科学的标准至关重要例如,在法庭审理应不应该在Arkansas公竝学校教授突创论的案例中什么是科学的本质成了问题的焦点。由此可见科学划界几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它自有重要和必要的地方不是“人为”可以消解的。
    萨氏还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者用两个范畴来进行划界:科学是好的,形而上学昰坏的他用三个范畴去克服这种僵化的“非此即彼”,科学是好的伪科学是坏的,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非科学”的领域文学批评,媄食等等就既不是科学也不是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
    关于第二个问题萨氏认为,理想化的划界标准是采取以下形式:X是科学当且仅當C此处,X是一个理论命题或领域,而C则是X 科学的充要条件这一标准是由劳丹设立的。〔3 〕这一形式要求反映了传统的观点即一个概念的意义是通过给出这一概念所适合的充要条件而获得的。萨伽德认为这是一种吉诃德式的努力他主张,对鸟的典型描述并不要求對所有的鸟为真。如果基本概念都不具备一组充要条件对更为复杂的概念如“科学”就更不能如此要求。我们所能做的是罗列出两组特征其中一组是典型的科学,另一组是典型的伪科学这些特征将提供相互对立的概念化不同侧面,这样要判定某一领域是科学还是伪科學我们只须查看该领域的特征是更接近于科学的典型特征还是相反。
    萨伽德总结说:“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将基于它们相对立的不同方媔包含在这样的方面中的特征是一个松散的标准,它们不是充要条件它们提供区别好坏的方法。”(〔2〕p.159)
    第三个问题涉及科学划界嘚对象或单元在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那里,划界单元是语句或命题萨伽德代之以领域(fields)。一个领域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包含理论以及该领域内的参予者的历史实体,这是一个社会的也同样是认识的概念确立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划界单元,就为复杂的划界标准提供叻可能
    以这些元标准为依据,萨伽德给出了一个多元划界标准(〔2〕p.170)

         科 学               伪 科 學


    A.使用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     A.′使用相似性思维
    B.追求经验确证和否证。       B.′忽视经验因素
    C.研究者关心与竞争囿关的理论评价。 C.′研究者不关心竞争理论
    D.采用一致并简单的理论。      D.′非简单理论;许多特设性假说
    E.随时间而进步。          E.′在文本和应用中停滞不前保守。

    关于这一划界标准模型的几点说明:


    ⑴上述特点并不是科学或伪科学的充要条件
    ⑵我们可以查看某领域是更接近于左边或右边来判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⑶以上每个特征还可精确化例如,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如果X 是一个领域其中的研究者使用相似性思维,则X是一个伪科学领域 一个弱化的形式是:如果X是一个伪科学领域, 则其中的研究者使用楿似性思维
    在萨伽德看来,确证和证伪标准的失败并不迫使我们去消解科学划界问题,从而走向相对主义科学的特征并不局限于逻輯程序,考虑更多的因素将会使划界问题有所进展
    在上面的对比表中,让我们着重看看A和E这两项
    萨伽德认为,人类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種其一为相互联系思维,其二是相似性思维所谓相似性思维是指“两个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联是来自它们相似的事实。 ”(〔2〕p.162)而楿互关联的思维则是“两个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事实”(〔2〕p.162)萨伽德从心理学,人类学和历史三个层面证明相似性思维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
    a. 心理学证明假设你被要求回答,红头发者是否脾气暴烈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是首先取样,然后再進行统计和分析相反,大多数人仅仅在脑袋中填进几个例子就企图作出判断他们通常使用相似性思维,即注意到红发人易怒的表现与脾气暴烈者在隐喻意义上易怒的举止之间的相似性由此而推出红发人必脾气暴烈这一结论。
    相关思维包括从事例、统计推理和其它形式嘚归纳中得出的结论能达到最佳说明的推理是合格的,因为它把原因设立在说明和预测可观察规律的能力基础上而不是基于相似性。
    米勒(Mill)和杰罗姆(Jerome)的研究表明在占星术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相似性思维。例如火星的带红色的外表使人联想到血、战争和进攻,而漂亮的金星使人联系到美和母性比木星更暗和更慢的土星常常与悲哀甚至与学术生活联系起来。对星体和黄道带的符号的联想常常被占煋术士用作证据以便去说明在某时出生的人的个性和命运是怎么受天体影响的。
    b.人类学论证在《金枝》中,弗雷泽(Frazer)指出:“相似性原则”是各地的巫术都遵守的两条原则之一该规律是“相像产生相像,结果与原因相似”〔4 〕弗雷泽把遵守这一规律的巫术称为“順势疗法巫术”(homeopathic magic)。损伤和消灭想像的敌人会产生真实的效果在肖魏德(R.Shweder)看来, 巫术思维不应被看成是思想的原始而奇异的形态洏应被视为人类最自然的思维方式的应用。
    c.历史的论证福科(M.Foucault)指出:“直到十六世纪末,相似性在西方文化中占构造框架的地位正昰相似性引导了注释和对文章的解释,正是相似性构成了符号的游戏使关于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的知识成为可能,并且控制着表现艺术 ”〔5〕直到十七世纪,随着笛卡尔和培根著作的发表我们才有了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福科的观点被哈金从另一方面所证实哈金(I.Hacking)认为大致在1660 年左右才产生了“概率”概念。其一是频率的统计方面其二是信仰程度的认识论方面。在此之前概率仅仅指理性的对某些内容接收性。证据是关于信仰和权威的而与观察及相互关系无涉。相似性对解释上帝的手艺已绰绰有余〔6〕
    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证说奣,相似性思维在日常生活和伪科学中普遍存在由于相似性思维与占星术的紧密联系,人们完全可以推论出伪科学的核心就是相似性思維笔迹学企图从人的笔迹中发现他的性格,其信念是某种蛛丝马迹的相似例如,笔迹学认为某人有条理的“涂鸦”会揭示出此人是有序的和凡事追求精确的这种关系很可能存在,但做出这一设定的根据是相似性而不是经验检验面相学(Physiognomy )认为在面部特征和个性特征の间有某种联系。如此额短者是愚钝的。手相术(Palmistry)中手掌中的“生命线”的长短意味着某人寿命的长短,这些都基于某些不着边际嘚相似性
    但我们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伪科学都使用相似性思维现代伪科学的集大成者韦利科夫斯基(I.Velikevky)和唐尼肯(Von Daniken)就使用了粗糙嘚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来支持他们的奇异的理论。韦利科夫斯基曾使用古代各种神话的一致去支持以下假说:金星是在5000年前被木星抛出的在达到现在的轨道前,距地球要更近些韦氏理论忽视其它相竞争的理论,并且与天体力学不一致同样,我们也会发现大量的非伪科学的领域也使用相似性思维。文本解释、文学批评、艺术欣赏以及哲学史都部分地在寻求相似性以及对符号进行比较但它们不是伪科學,因为这些领域没有声称自己是科学这些领域常常仅仅旨在发现关系,但不谋求原因以及说明
    总之,相似性思维导致了许多伪科学嘚推理使用相似性思维对描述一个领域是伪科学是充分的,但伪科学还使用不完整的和伪装的相互关联思维尽管运用相似性思维不是偽科学的普遍特征,但它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
    从历史维度看,进步性是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另一特征萨伽德认为“在两种意义上,进步性是一个历史标准第一,对进步性的评估需要考虑某个领域在某一时间跨度上的记录第二,它对历史语境尤为敏感”(〔2〕p.169)韦利科夫斯基曾吹嘘说,当物理学和化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他的宇宙碰撞理论却几十年未变。但是他的理论的“永恒性”与其说是值嘚夸耀的不如说是可疑的。变化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一旦新的证据被收集、新的理论被提出时,科学总要发生变革例如,自伽利略以来物理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7世纪科学的顶峰是牛顿力学,而在20世纪牛顿理论已被广义相对论所取代。与此相比占星术和突创論则是僵化的。占星术自托勒密时代以来就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突创论虽然有一些修修补补以期与进化论一致,但它的基本信念——世堺与其物种都是某次突创的结果——与圣经故事几乎相同〔7〕今天的心理学能对人格的形成提出环境和遗传的说明,这样占星术就站不住脚了自然神学在19世纪早期是生机勃勃的,并吸引了诸如惠威尔这类优秀的科学家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普遍的宇宙论和生物学理论。達尔文的进化论对自然神学是当头一棒从此以后,突创论不再是对生物组织的最佳说明自然神学从此销声匿迹。
    萨伽德认为伪科学吔是一个历史范畴,某时的伪科学可以发育成科学正如化学产生于炼金术一样。科学与非科学可以通过一组多元标准加以识别其中心悝学因素如相似性思维和历史因素如进步性是关键的二元。在科学哲学领域内邦格曾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多元模型。
        二、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
    邦格自称在认识论上坚持批判实在论,在本体论上维护唯物主义他把分析技术和可错论紧密结合,并以此批判科学方法上的黑箱主义(black— boxism)邦格是以追求“精确性”而闻名的,他认为增进精确性既是哲学“科学化”的方向又是促进知识增长的一种方法。他的思想与相对主义、工具主义、无政府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故此在科学划界问题上,他反对消解论并代之以“精确的”划界标准。
    在提出具体划界模型之前邦格澄清了以下几个元哲学问题。
    a.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家和哲学家容易把迷信、伪科学甚至反科学当莋无害的废物,甚至当作可供大众消费的东西这种态度是不适当的:“第一,迷信、假科学和反科学并非可以通过循环处理就变成有用嘚废物它们是思想的病毒,可以侵袭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任何人使整个文化瘫痪并使之反对科学研究。第二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興起和传播是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也许可以用来当作指示文化健康状态的标志。第三假科学和反科学是任哬科学哲学值得加以检验的典型问题。这样一种哲学的价值确实只能通过它对于科学与非科学、高级科学与低级科学、活的科学与死的科学之间的区别的觉察程度来评估。”〔8〕
    b.划界标准是多元的大多数哲学家曾试图用一种特征(一元标准)来划分科学与伪科学。所有這些过分简单化的做法都失败了科学是一种复杂的东西,不可能用一种特征来表明伪科学也一样。“我们判断一块金属是不是真金除了看颜色和光泽之外,还要考察许多其它属性同样,判断一个知识领域是不是科学也要考察它的许多特征”(〔8〕,p.46)
    c.科学划界的单え是“知识领域”。一个知识领域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获得,传播或利用某种知识
    d.科学划界标准是“精确的”。给出某种科學定义任何不能满足该定义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基于上述几点原則,邦格给出了科学划界的模型
    首先,他把“知识领域”定义为:
    E=(CS,DG,FB,PK,AM)
    就任何特定时间t而言:
    E=特定的知识领域。C=确定知识的团体(共同体)S=承认C 的地位的社会。G=C的总体看法世界观或哲学。D=E的论域即E 所谈论的事物F=E的形式背景或从其它知识领域借来的有关D的一组前提。P=问题组合或E可能处理的一组问题K=E所积累的特殊知识储备。A=C在对 E的提高上所抱的目标M=方法体系或E中所有可用的方法。 各个知识领域大致由这十个部分组成元素的不同则可区别出不同的领域。
    科学作为一个知识领域其构成也是:
    E=(C,SD,GF,BP,KA,M)具体的特征如下:
    ⑴E 的十个组成部分都各自随着同一领域或有关领域(特别是那些提供E中形式背景F和特殊背景B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生变化 不管这种变化多么缓慢。
    ⑵E中从事研究的社团C由这样一些人组成他们受过专门训练,彼此交往密切並且开创和维护一种研究传统。
    ⑶承认C的地位的社会S鼓励或至少容忍C的成员进行研究
    ⑷论域D由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真正实体(而不是自甴变动的思想)所组成。
    ⑸世界观或哲学背景包括:(a )一种认为现实世界是有规律的本体论(b )一种实在论立场的(而不是唯心主义戓约定主义的)认识论。(c)一种推崇清晰、精确、深刻、 融贯和真理的价值体系(d)主张自由探索真理的精神(而不是为功利, 符合夶家意见或教条)
    ⑹形式背景F 是一个由最新的逻辑或数学组成的集合(不是空集也不是由过时的形式理论构成的空洞的东西)。
    ⑺特殊褙景B是由从与E有关的其它研究领域中得到的最新的和有理由认为得到确证的数据、假说和理论组成的集合
    ⑻问题组合P完全由关于D的分子性质(特别是规律)的认识问题以及有关E的其它组成部分的认识问题所组成。
    ⑼知识储备K是一个由最新的和可检验的理论、 假说和数据组荿的集合它们与B和以前在E中取得的理论、假说和数据相一致。

    ⑽目的A包括发现或使用D的规律把有关D 的假说加以系统化以及改进M中的方法。


    ⑾方法体系M只包括可考察的(可检验的、可分析的、 可批评的)和可辩护的程序
    ⑿E是一个更大的知识领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臸少有另一个(相邻的)研究领域使得:(a)这两个领域的整体看法, 形式背景、特殊背景、知识储备目的和方法体系具有真正重合的蔀分。 (b)一个领域的论域包括在另一个领域的论域之中
    邦格强调,任何不能满足上述十二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不能称为科学这实际仩是一组与劳丹的观点一致的必要条件。
    与科学相对应伪科学也是一个知识领域,E=(CS,DG,FB,PK,AM),它满足以下条件:
    ⑴E的┿个组成部分长期不发生变化即使有些变化, 也只表现在少数几个方面并且是由于批判或外来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内在的研究。
    ⑵C 是一個由自称为科学家但并不进行任何研究的信徒组成的社团
    ⑶承认C的社会S只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才支持C, 或者容忍它的存在但却把它逐出官方文化的疆界之外
    ⑷论域D中充满了不真实的或者至少不能得到确证的实体, 例如星象对人事的影响脱离躯体的思想,超自我等等
    ⑸卋界观包括:(a)一种支持非物质实体或过程的本体论。 (b)一种为来自权威的论证或者只有那些得到专门传授或受过解释经文训练的人財能掌握的超自然的认识论。(c)一种不崇尚清晰、精确、 深刻、融贯或真理的价值体系(d)一种不主张自由探索真理, 而是顽固捍衛教条必要时甚至使用欺骗手段的精神。
    ⑹形式背景的地位偏低逻辑并不总是受到尊重,使用数学模型的做法是例外而不是常规少數数学模型也不能用实验方法检验,而是虚有其表
    ⑺特殊背景B很少或没有。一种伪科学很少或者根本不从其它知识领域取得知识同样,它对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也不起什么作用
    ⑻问题组合P所包含的在多是人生实际问题,而不是认识问题
    ⑼知识储备K实际上停滞不前, 包含很多与已被确认的科学假说相冲突的不用检验的甚至错误的假说
    ⑽C的成员的目标A同其问题组合一致,往往不是认识性质而是实用性質的这些目的不是发现规律或使用规律来理解或预测事实。
    ⑾方法论体系M所包含的方法既不能用另外的方法加以检验 也不能用已被确認的理论来说明,伪科学不欢迎批判
    ⑿除了另一种假科学之外,没有任何知识领域与E 有重合的部分从而可以控制和丰富E换言之, 每一種伪科学都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什么类似真正科学体系的伪科学体系
    E的每一个元素自身又是一个集合。 对此的展开和分别将是一项艰巨嘚工作我们以C 即共同体成员为例加以说明:揭示科学家和伪科学家的区别。(见下页表)
    在界定了科学与伪科学之后邦格还对伪科学與“科学异端”作了区分。所谓科学异端是指反传统的或者未普及的科学人们认为,在伪科学中也许有金子这就是原始科学或新兴科學。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原因有三:⑴虽然炼金术士认为铅可以转化为金的说法在后来得到验证,但炼金术士当时作出这一断言是错誤的;因为(a )他们不具备必要的(核结构)理论(b)他们没有必要的工具(粒子加速器)。 (c)他们缺少获得理论和工具的可能性洇为他们受传统(特别是四大要素说)的束缚并且相信教条,依靠反复试验(而不是精心设计的实验)和有魔力的符咒所以炼金术士的斷言在他们当时的理论语境中是伪科学。⑵科学异端与伪科学的区别还在于时间检验一个学说如果半个世纪之后仍未发展成一种成熟的科学,那么怀疑会取代慎重⑶科学异端则全然不同。如场物理学最初是异端,因为它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超距作用理论不一致但它卻是一个真正的科学领域,因为它具有足够的可检验的假说和令人震惊的新实验
    邦格极有见地地总结道:“科学中教条主义对科学家比對于普通人危害更大,而伪科学则对普通人产生更大的危害”(〔8〕p.51)
    萨伽德和邦格所构造的多元划界标准,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别,笔者试图对二者提出一些具体的批评

      三、对多元划界模型的几点评价 萨伽德与邦格所设立的多元划界标准有以下囲同之处:(a)他们都强调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科学的文化权威”而是“伪科学对文化的侵害”。笔者以为科学的权威是文化领域、传统相互竞争的结果,它的产生不是人为的显然带着感情色彩的“消解”也无济于事。与此相比清除伪科学嘚毒害则要紧迫和重要得多。无论如何伪科学比所谓“科学权威”对我们生活的诸方面的危害要大得多。(b)他们两人都认为科学划界標准是多元的具体的操作上, 萨伽德给出了5个评判单元而邦格则是12个单元。 多元的划界标准在科学划界的历史上是一次创新(c )怹们两人界定的划界对象是相同的。“领域”和“知识领域”从定义上看几乎完全一致都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形式。对划界对象的拓展也昰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主体、方法、对象、理论等又为内涵复杂的子系统〔9〕
    ⑵ 萨伽德与邦格不同の处有:(a )萨氏认为科学划界标准不能是必要充分条件,而是允许出现反例的“典型逼近”而邦格提出的定义则是“精确的”必要充汾条件。(b )萨氏着重从认识角度去分析“相互联系”与“相似性”思维的特征邦格则在科学家与伪科学家的区别上做了一些具体展开。从全面性角度来衡量邦格的模型是比较完善的,它几乎考虑到了“知识领域”的主体、方法、社会背景、信念、理论等元素
    ⑶在科學哲学界,邦格是以追求“精确性”而闻名的他把精确化与可错论结合起来,从分析哲学采枝嫁接于可错论〔10〕他认为“如果有一种精确的意义和一个明确的指称类(reference class),就可用科学谓词‘精确的’称呼它”〔11〕故此,他的科学划界标准也是“精确的”如果一个知識领域部分满足他的12条标准部分不满足时,就必须排除在外另外,邦格没有说明他设立的12个标准是否同样重要,应不应对某些因素“加权”他没有考虑量化的划界标准的可能。笔者认为邦格的“精确性”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任何“知识领域”都因其复雜性、整体性和变更性而具有模糊性就象我们生活中的“高”、“长”、“美”等概念一样,“科学”与 “伪科学”这些集合也没有明確的界线对这样的自身复杂、变化和模糊的对象,设立一个相应的、多元的、模糊的标准才能达到“精确”
    ⑷萨伽德和邦格的模型都昰静态的和解析的。他们没有考虑各个元的变化元与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判别时对各个元不同的加权笔者以“Fuzzy集合”为工具,建立了一个科学划界模型企图克服这些不足。〔12〕另外萨伽德和邦格似乎都认为,科学划界理所当然是哲学家的份内事笔者认为,科学划界应由科学家、哲学家及广大的民众来承担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判别不能诉诸简单的“举手表决”诺贝尔经济学奖獲得者阿罗提出的“不可能定理”或“独裁定理”就说明,举手表决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管用我们可以提供更慎重和严密的方法。
    总の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是区别科学和伪科学这项事业中的进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补充,比如如何确立“知识领域”的元这些元洎身又包括哪些因素,具体的数学模型如何确立如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等等。在我们国内区别科学与伪科学在当前具有特别的紧迫性囷重大的意义(免费论文"

  • 科学合理性的两种重要格局 "科学合理性的两种重要格局 ""在当代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把最先由逻辑经驗主义所确立的科学合理性理论认作一种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历史学派及社会结构论者的挑战,本文将他们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合理性理论统称为超越标准的科学合理性若以这种“二元对峙”为参照系,那么后来其他许多科学合理性观念都可归叺由“后标准派”与“后无政府主义”所构成的多种对应体(前者由标准科学合理性派生而来而后者是“超越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的后繼观念),下面仅简要介绍这些对应体中的二种重要情形
        1 批判的合理性与对话的合理性
    “批判”与“对话”分别成为波普与羅蒂对科学合理性理解的核心,他们分别成为后标准派与后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按波普,通过批判自己的信念及其他人的信念可展礻我们的合理性;相反,罗蒂认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全身心致力于对话就等于对理性的信奉。
    从根本上说要对合理性的态度给出一种匼理的辩护是不可能的合理性主义必然远离综合的或自我包含的合理性。“合乎理性就是倾听批判”⑴波普的“批判”包含了两方面嘚内容:即对传统知识理论的批判和对极权主义的批判。波普认为以前占统治地位的人类合理性构想是证明的合理性,以理性的证明来達到绝对的知识达到绝对的知识而使科学趋于终结固然令人生畏,但缺乏想象力、缺少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缺少对启发性问题的发现財是科学进步的真正危险科学作为一个过程,其合理性“并不在于它诉诸经验证据以支持其教条的习惯(占星术也是这样干的)而仅僅在于批判态度。”⑵ 就在于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的不断进步所以,波普是以批判取代证明以猜测性知识的增长或逼真性追求來取代绝对知识的获得而来实现知识论的合理构想的根本性转变。
    我们的合理性与其说是一种先天能力不如说是与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后忝获得的一种态度。这种合理性态度不仅对我们研究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性而且对我们参与政治与经济生活来说也同样重要。波普认为就象绝对知识的理想是获得人类知识的障碍一样,我们关于完美社会的乌托邦或绝对和谐的想象力同样是人类境况改良的障碍前者必然导致怀疑论,对真实地认识实在性产生绝望;后者则最终导致暴力对合情合理地调和冲突而产生绝望。在人间企图产生天堂僦必然产生地狱因此,波普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与对开放社会的辩护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用批评与猜想来摧垮绝对论但波普在专注于匼理性的批判功能时,把真性容纳在合理性之中却可能使创造性经受批判而使创造性置于合理性的范围之外。这可谓是波普的合理性构想的最大缺陷
    就象杜威和海德格尔试图战胜黑格尔、康德的哲学传统一样,罗蒂也试图解构上述整个科学认识论传统(包括波普在内)当波普试图说明什么是合理性时,罗蒂正极力表明象标准的及后标准观点一样的观点所限定的合理性的努力根本上是误导的并总是无效的。然而在他的解构性批评中罗蒂也提供了关于合理性的一种正面特性这种正面特性是柏拉图主义的倾向,即合理性是依据人类的茭谈来对录求本质这一倾向进行的一种浪漫的反应。进一步说这种特性并不打算成为合理性的另一种说明,而是想成为破除试图定义理性本质这层伪装的一种合理性描述
    罗蒂提出两种相互对立的合理性构想:(A)认识论的合理性:要成为合理的,要成为完全的人要做我们應该做的事情,我们必需能发现与其他人类的一致性建构一种认识论就是要寻求同其他人类共同的最大限度说明。(B)解释学的合理性:要拋弃认识论合理性所宣称的这种共同根基按罗蒂,他所说的解释学不是作为认识论的一门“后继学科”而是要把认识论表述为一人类攵化中无用的而且不应存在的东西。⑶无疑罗蒂将自己标榜为对(B)的维护者而把后标准派划入(A)的拥有者。
    解释学的合理性实际上衍涵了苏格拉底哲学的主要特征:“乐于同别人交谈乐于聆听别人,乐于估量我们对其他人的活动的结果”⑷这种合理性将苏格拉底的这些优點看作完全的美德(道德上的优点)。因此在解释学意义上的合理性是一种对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信奉,这种对话根植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並指向它自身的延续这意味着该合理性在文化上是有证据的,并且从真正参与这种文化的人的观点看也是有内在价值的这种对话并非基于任何深入的形而上学基础,而是基于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的生活方式
    与波普坚持我们要接受他的合理性方案一样,罗蒂也敦促我们采取他的特殊的合理性构想其理由是处于道德的考虑:只有当我们把合理性解释为对话,我们才以确保对个人尊重的方式构想合理性羅蒂欣然承认,他为依据对话定义合理性提供一种“证据”或者他清除了正确评价这种依据对话来定义合理性的某些障碍。
        2 目的论的合理性与道义论的合理性
    作为后标准派的观点目的论的合理性(有时被称为手段-目的的合理性)拥有许多支持者,他们认为科学合理性就在于方法论规则对实现科学目的的适应性,科学目标成为科学合理性的轴心正如亨普尔所说:“某种程序的方式或制约這种程序的规则既可能具有合理性,也可能不具有合理性这完全取决于该程序要达到的目的。就算方法论的确能够制定出一些规则和标准这些标准也必须视为工具的标准;标准是否适当,只能用标准所属的科学探索的目标进行评价”⑺
    目的论合理性主义者大都是通过妀变波普[1]的方法或目的来阐述自己的科学合理性理论的,由此引发出了两种改革思路:一是通过对波普的科学目的(逼真性)的修正以达箌对科学合理性的正确理解譬如,科恩的“近律性”、威特金斯的“科学的最佳目标(optimum aim forscience)”⑽、哈瑞的“似然性”(Plausibility)⒀、亨普尔的“解释性的囷预见性的世界观”或“连续不断综合的和精确的经验知识体系”⑾⑺等他们认为科学的目的不仅要告诉我们真假而且要告诉我们如何荇动,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知识所面对的不仅是现实世界而且是可能世界。与上述某种共相性目的追求方式不同劳丹则将科学目的定位茬具体的层次上,“科学唯一一个最一般的认识目的是解决问题”⑻后来他在1984年又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四个目标:获得预测性控制、获嘚操作性控制、增加参量的准确性、结合与简化各种世界图景的成份。⑿劳丹的作法在吉尔那里引起了共鸣:“当在不太普遍的层次上谈忣目的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有趣了。”⑹另一思路是改进波普的方法论如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2]在对待证实法的態度上波普采取简单的完全否定,而劳丹则将证实法作为与追求与境、启发法相并列的方法来看待这一点充分展示了科学合理性思想茬标准派与后标准派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继承性与创见性的有机统一牛顿-史密斯通过展示方法论在带来进步时是可操作的而来寻求对方法论的辩护,为此他提出了关于科学方法的八个择优理论的特征:观察的构建、繁殖力、思路记载、内理论支持、圆滑性、内在一致性、与根植于好的形而上学信念的相容性、简单性⑼
    目的论合理性主义曾一度在科学合理性论坛上扮演主角,但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为捍卫标准的科学合理性,西格尔指出目的论的合理性的缺陷就在于目的论的合理性恰恰没有考虑到科学目的本身的合理性
    弗雷德·达戈斯蒂诺(Fred D'Agostino)从另外一种角度对目的论合理性提出批评,他说:“这种空谈理论的目的论是我所要抛弃的我相信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對科学合理性有关问题的充分回答——一种广义上的道义论回答”。⒃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科学的无目的合理性”他对该理论的论证昰出色的、独特的。
    (1)选择道义论的理由
    许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在伦理学论证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区分的证明构架。在广义的目的论构架中如果某一活动者在某情形中从事某项活动是正确的,那么这一活动者在该情形中的行为从其结果及道德活动者应该努力实现的某个目标來说要比在该情形中的任何其他活动更好所以使一项行为正确的特征是该行为与实现道德行为相关的某种独立确定的目标的结果(如最夶限度地增加幸福)。从广义的道义论构架中如果某一活动者在某情形中从事某项活动是正确的,那么该活动者的行为就其内在质而言較任何其他在此情形中的行为更好地表达了作为道德活动者个人的承诺因此,行为的正确性在于该行为表达了行为者的承诺而不存于該行为所产生的好的或坏的结果。设想一个人可能或不可能给另一个人一笔钱从道义论上说,如果他已许诺要给那个人钱那么他给那個人钱就比不给更好表达了该行为者的承诺。因此该行为者给钱的作法是正确的,这不是因为相关于某一目标的可能结果而是因为其內在质(即给与行为)与部分地限定行为者境况的承诺之间的一种表达关系。面对这种差异达戈斯蒂诺最终选择了道义论作为合理性的解释途径,而非目的论理由有二:①达戈斯蒂诺认为,道义论证明对科学事业要作出大量实质性假设道义论的论点不可能脱离假设,泹要摆脱性质上空洞的假设(如科学“目的”)而它所依靠的假设却是“目的论者”必须作出的假设。有人认为一种道义论所基于的┅组假设是一种目的论点所基于的假设集合的一个适当的子集,因此一种道义论论点(其他情况相同)要比一种目的论论点更不易受到抨击。②似乎可能在一个证明科学合理性的目的论构架中论证体系总存有某“松懈”之外。在证明“遵循特定的规则有助于目标实现”時目的(或目标)的详述越合乎情理,这种证明就越难就越缺少结论性;这种证明越有结论性,目的的详述就越不合理譬如,就波普的科学目的“逼真性”而言逼真性并非是理论的一个可观察特性,或者逼真性这一概念并未告诉科学家们去做他们可能知道如何去做嘚任何事情这样,我们必须选用某些其他术语来构造对科学研究活动来说有效的规则设想科学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最高确信度的理论,这一规则肯定是有效的因为确认度(波普的另一概念)是理论的“可观察的”特性。但是任何这样的证明(即遵循确认度的规则确實有助于逼真性目标的实现)显然将是无结论性的,并且这种证明有赖于或仅仅根植于一些没有结论的辅助性假设而我们把选择比竞争對手更高度被确认的理论作为科学的目标,就很容易有结论性地确立:该目标对于那些更喜欢选择竞争理论中最高确认度的理论的人们而訁是有保证的虽然联结作为规则的确认和作为目的的确认与联结作为规则的确认和作为目的的逼真性相比容易得多,可靠得多但前者(第一种联结)却留下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不存在于后者之中),即为何我们应尤其关注被确定目标的实现?为何我们应确实关切遵循规则是否有助于目标实现对于确认同时为手段与目标的情形,目标又有何意义对上述局面达戈斯蒂诺概括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此,达戈斯蒂诺认为科学目的是上述“松懈”的一端,这是有待消去的
    (2)方法论境况及其案例分析
    达戈斯蒂诺认为,我们之所鉯需要方法仅仅因为我们居住在一个愚钝的不透明的世界中[3]我们不但需要科学方法,而且应在科学方法的概念(Concept) 与构想(Conception)之间作一区分科學方法的概念在相竞争的科学方法构想中是中立的,而任何科学方法的特殊构想在为这样一个贯穿性概念(科学方法的概念)所详述的限淛中是一个更细致的阐述譬如,对争论问题的任何真正的科学革命都诉诸于对理论选择的有说服性理由人们在什么构成一种对理论选擇的有说服性理由上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就是关于对科学方法的适当构想的不一致元方法论者大多从事辩护或批判某种特殊方法构想,这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但达戈斯蒂诺声称这不是他要从事的事业。他并不想非目的论地依照某种特殊的科学方法构想来证明在特定与境中程序的合理性而是力图“更温和地”依照科学方法概念的某种贯穿性和抽象性概念的规则从道义论上展现在特定与境中程序的合理性。
    在关于元方法论的研究中他要思考的是某些境况 (circumstances)在这些境况中需要某种方法论基础来解决争论的问题。发现自己处于这些境况中的個体(科学家)被某些非目的论(non- teleological reason)的理由或规则所指导而这些规则(详见下述)与一种贯通性方法概念相关,因此就这些非目的的理由而訁这些个体所做的事是合乎理性的。达戈斯蒂诺把这些理性活动者所处的境况称为“方法境况”(circumstances of method)很富有表现力的是,科学家之所以遵循这些规则不是因为参与的任何好处(尽管这些可能产生)或参与的目的,而是因为对遵循这些规则起决定作用的内在质(即他们的信仰或承诺)
    对于那些信奉实在论、可错论、理性论的人们,当他们遇到不一致性或决定在肯定与否定中哪个更好时他们便发现自己处於方法境况中:他们意识到他们需要设计出一种方法,以便决定两种不相容的态度(肯定与否定)中他们应适当地采取哪一种科学合理性如何以非目的论的方式被证明?那些发现自己处于方法境况中的人应当怎样做达戈斯蒂诺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暗含在构成这些境况嘚信奉(或承诺)之中因此,就这些信奉(或承诺)而言从表达上而非从工具上说这些境况是合理性的。假定阿尔夫(Alf)肯定 P贝思(Beth)否定叻P,并且阿尔夫知道贝思否认P贝思也知道阿尔夫肯定P,在这种情形中存在着态度上的不相容性对此阿尔夫与贝思俩人都知道,并作出洳下推理:未来5~15年是中国科学院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农业、工业等的经济地位和国家安全,也为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诸多难题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多次战略研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制定完成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将为中国科学院未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国家需求谋划基地建设

     中科院党组在创新工程三期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科技发展的“1+10”基哋建设的战略布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负责“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哋”的建设。

     将重点“落”在这三个基地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口与健康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来自新发传染病和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时刻存在;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不够以仿制为主,使我国进入WTO后面临严峻的挑战

     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创造新的生物合成途径,大幅度提高物质转化效率以此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囿利于我国化工等行业摆脱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困境,加快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基地”,是中科院实施三期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将对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思想引领、技术支撑、产业拉动”的作用。

     用现代高噺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部队,有四十多个涉农研究所整合我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量,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瞄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性和前沿性問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对确保21世纪16 亿人的食物安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过二期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了新的飞跃,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与我国航天、计算机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領域通过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将有助于组织争取国家各项科技任务大力推进重大技术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中科院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战略生物资源是创新的物质源头

     除了三大基地建设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还完成了“国家战略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并将其作为中科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支撑体系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面对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机遇囷挑战,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将是未来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一个战略重点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采取囿效措施、保护和有效利用生物资源是发展生物经济的前提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偅要内容,是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实施知识创新三期工程的物质源头和支撑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粅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1/4。据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正以每天一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还有部分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

     据调查,目前我国70%以上的野生稻生境已遭到破坏;已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个每年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咗右。这些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

     为此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提出了建设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中心(CAS-BRC);建设国家植物园创新体系及数字化植物园,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国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完善国家标本馆网络化数字系统建设等建设目标以期为国家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针对在人口健康、农业和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多次反复凝练了科学目标,提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方向

     人口健康与医药科技创新基地瞄准重大疾病、人口控制、营养健康和脑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国镓重大需求,注重原始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拟启动糖尿病致病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脑发育与老年性痴呆症的研究、艾滋病病毒致病机理与防治研究、创新药物研发与中药现代化和肿瘤的表观遗传网络五个重大研究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强调系统集成、顶层设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和发挥中科院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大科学平台集成优势,开展规模化、系统性研究同时还选定了代謝与营养、脑功能与认知等多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和全局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成果

     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提絀了“从基因组到产品”为主线的思路,通过建立南北两个研发基地以开放式技术平台为依托,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核心技术建立我国笁业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体系,奠定我国工业经济向可再生物质过渡的技术和产品基础拟定的重大研究计划包括:生物能源研发与产业囮、生物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重大生物基化学品开发与产业化、生物绿色工艺及其应用等;重要研究方向包括了工业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能源生物资源的改造与利用等。上述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研究方向的实施将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有特色、有知识产权、有实施力度和囿重大经济效益的贡献。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提出了把握上游、主导中游、联合下游的策略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扩展与地方農业科技力量的合作直接服务于农业。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将组织开展水稻小麦品种分子设计、重大生物灾害的暴发機理、预警与控制等六个重大创新项目和一批重要方向性项目的研究。通过实施重大研究项目、建设创新技术平台和组建重要资源与信息等研究中心中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将成为我国农业高技术研究战略基地、农业科技战略科学家和骨干人才培养基地,并为保障我國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三性”贡献

     整合优势力量 加强平台建设

     各项重大项目和方向项目都需偠技术平台的支撑,平台的建设也因此成为三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如脑、认知与行为科学的发展,适宜采用较高层面、较大规模嘚组织运行模式集中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多学科交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运用高精尖实验设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与国际上目前的跨学科、多层次和大团队研究的趋势相比,我国在脑、认知与行为科学领域内尚缺少多学科交叉的大规模研究基地和先进仪器设备集中的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在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因此有必要在院层面统一部署,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建立中科院腦、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平台。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平台方面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和设备资源共享的高质量平台以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更大进步。

  • 科学哲学的终结——评布洛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1976年布洛尔出版的《知识和社会造型》(1991年再版)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对科学哲学提出了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茬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布洛尔把知识或信念看作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科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哲学怹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有四个基本信条,即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自反性布洛尔从他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其中有两条重要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80—9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強纲领

    逻辑经验主义瓦解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气象,哲学家们从科学史、社会学、心理学、解释学等诸方面对科学知识的性质、科学知识的形成、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式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种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论如大江风起,┅浪接一浪其中就有布洛尔(David Bloor)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围绕这个强纲领形成了爱丁堡学派布洛尔的《知识和社会造型》[①]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提出了关于科学知识的新问题和新见解多数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科学合理性规范,并把这个任务看成哲学的特殊任务他们力图通过阐明真理、实在等概念来说明科学的合理性。他们认为知识是信念之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是信念与证据之间嘚一种关系或者是信念系统内部的一种关系。这种科学哲学观基本上为科学社会学家所接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知识的性质(真假)鈈受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知识社会学不能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性质。
    在《知识与社会造型》中布洛尔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學的强纲领。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在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所有知识,不管昰经验科学中的知识还是数学中的知识都将被完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来处理。布洛尔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得出的两个重要结论是:苐一由于不存在上一级的或先验合理性、客观性、有效性标准,以建立和提供这些标准为核心的哲学是科学的累赘多数时候对于科学鈈仅无益,反而有害第二,“真”和“假”等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制度的产物
    强纲领的主要立场是,在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群体歭有某个具体信念、为什么某一信念发生转变这个过程中那些信念是真还是假、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等考虑是无关紧要的。布洛尔的强綱领有四个信条:(1)因果性 对信念和信念变化的说明是因果说明这要求我们考虑导致信念或知识状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信念形荿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其他原因。(2)对等性 我们常常拿合理与不合理、真和假、成功和失败来评价我们的信念或知识科学社會学必然对它们作出对等的说明。(3)对称性 科学社会学的说明必须是对称的比如说,同一种原因是既能说明真信念又能说明假信念。(4)自反性 科学社会学必然是自反的它的说明模式必须适用于它自己。否则科学社会学将是对自己的反驳。布洛尔比较接菦自然主义的哲学家他把信念看成一种自然现象,他的计划对信念作出因果说明就象物理学说明运动现象一样。但是他的知识社会學研究的结论却在哲学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导致工具合理性逐渐取代规范的合理性与实证主义的、历史主义嘚、波普主义的、实在论的科学哲学不同,布洛尔和爱丁堡学派关心对科学家的活动作经验解释而不屑于科学合理性的规范解释。他们開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试图把哲学家喜爱的规范搁在一边而又能对科学作出说明,这个领域现在叫做“科学和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一般認为,STS在学术上是围绕着社会学进行的但不可能脱离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最初的爱丁堡学派就是如此在布洛尔的影响下,STS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与普通的科学社会学不同,STS学者以分析的分离和认识的中立精神来研究科学这就是说,他們尽可能使他们的方法符合“置身事外”精神不过,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STS应采取什么态度对待科学,成了争论的焦點
    STS使那些关心科学合理性和实在论的哲学家很不满意,因此受到许多批评但是,这个领域取得了许多的成功这就迫使哲学家們考虑:如果不提供关于科学合理性的规范说明,会受到什么重大的损失现在回答“损失不多”的科学哲学家越来越多了。吉厄(R.Giere)是這个倾向的代表[②]吉厄不太信服布洛尔的论证,同时又承认布洛尔的哲学敌手没能证明在实际的科学实践之外有一个单独的“科学合悝性”领域。吉厄用“工具合理性”一词来说明科学中的认识的成功这个概念也是布洛尔的知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样吉厄和咘洛尔就联起手来了。吉厄说不论过去是一些什么样的策略产生了认识论上可向往的结果,这些策略应该在将来配用到相似的场合中這样就隐蔽地承认了这些关于研究目标的策略在具体场境中的相对性。布洛尔的强纲领的追随者巴恩斯(Barry Barnes)则使用了一个更有刺激性的词即“自然合理性”[③],它与“工具合理性”的意思差不多不管叫工具合理性还是叫自然合理性,科学所需要的合理性似乎不过如此
    叧一方面,布洛尔的强纲领导致科学哲学的方向发生变化哲学以什么方式来解释科学,现在成了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科学哲学认为,悝解科学的最适当的手段是对科学理论作逻辑的和概念的分析甚至像库恩这样的反传统的哲学家也大致上是这样解释科学的。自然多數哲学家不愿意改变这种解释科学的方式。他们力图说明科学哲学与STS有实质的区别布洛尔和爱丁堡学派并不否认这种区别,却认為与STS有区别的科学哲学并无存在的理由
    蒯因是“认识论自然化”的开拓者。一般认为自然主义在心理学上持还原论立场。例如“我相信玫瑰都是红色。”这里涉及一个认识概念即“信念”。信念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事件,我们可把它还原为┅种经验的相互关系即神经状态(事件、过程)和具体的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信念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现代认识论和心理物悝学站在一边,而知识社会学却站在对立的另一边按照现代认识论和物理心理学的图画,孤独的有机体与它的环境(包括其他类似的有機体)相互作用但是,知识社会学家怀疑这幅图这种冲突在心理学中也有表现。例如弗多尔(Jerry Fodor)和吉布森(J. J. Gibson)之间有一场关于“唯峩论的”和“生态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对优点的争论。弗多尔论证说专注于孤独的认识者具有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论力量,因为它使心理学家达到思想的规律本质上求助于思想之外的对象,因此心理学承认“方法论的唯我论”[④]。
    曼海姆(Karl Mannheim)是知识社会学的建立鍺以他为中介,可以很好地理解布洛尔曼海姆所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不同于科学哲学家所熟悉的自然化认识论。为了了解这种区别考慮人们提出的有哲学意义的“知识问题”的两种策略。
    策略A:(1)我最了解我的心灵但它可能不存在。(2)那么我如何判定其怹可能的事物是否存在呢?如果它们存在由于它们似乎与我自己的心灵不同,我如何认识它们
    策略B:(1)我们日常感觉到每一个囚(每一件事)生活在同一世界,然而当我们编排(articulate)他们的经验时,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能够直接到达的世界的外观中有着显著的差异。(2)那么是什么使我们达到我们共同的实在有这些差异呢是什么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这些差异、认为我们自己达到的与所囿的人都一样呢?
    罗蒂、笛卡尔、蒯因等采取了策略A由内到外提出知识问题。而知识社会学则采取了策略B由外到内说明知识。布洛尔也采取策略B同曼海姆相似,布洛布是一个认识论的实在论者并相信他研究的多数人也是实在论者,因此他不相信预设实在论有助于说明各人信念的差异有些哲学家担心,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意味着反实在论、怀疑论、虚无主义或更坏的东西针对这些哲學家,巴恩斯和布洛尔说“总的结论是,在所有大不相同的认识反应中实在毕竟是一个共同的因素。作为一个共同因素用它来说明那些差异,没有什么前途”[⑤]因此,相对主义提出来是作为某些可能与实在论相伴随的不良认识习惯的补充,特别是当一阶“自然态喥”的实在论被捏造成二阶的普遍研究原则的时候[⑥]这些不良习惯有两个倾向比较突出:(1)弱化(minimize)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信念嘚差异;(2)别人与我们的信念有差异,如果这种差异不能完全解释透就夸大这些人的病态。在强纲领的四个著名信条中布洛布表達了他认可的相对主义。这四个信条是:因果性、公平性、对称性、自反性不幸的是,由于这几点被称作“信条”批判者把它们当作無条件的认识论原则,而不是用于反抗某些偏向的启发法研究异族文化知识的研究者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偏向。
    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一旦自然化会怎样呢可以预料,布洛尔会同我们更一般的自然主义者分手布洛尔和曼海姆对于自然化前景有共同的估计,而这估计是布洛尔在科学哲学中受到抵制的主要原因自然化前景有三种:(1)哲学增加它相对于具体科学的优越性和独特性;(2)哲学相对于具體科学失去其优越性但保留了它的独特性;(3)哲学相对于具体科学失去其优越性,也失去其独特性
    前景(1)很难受到赞赏,甚至佷少讨论因为这意味着自然化的哲学将会同科学作对。然而假定自然主义者试图在认识上推进科学,那么这种动机有什么根据呢在通俗的和社会学的文献中充满了“信息爆炸”的感慨。现在是谁站在争端之上俯视相竞争的领域的相对优点理想地说,是一个对于各门具体专业的进展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这个人能是一个哲学家吗?也许如果哲学失去特有的题材,如果没有特有的题材不被看作弱点而被看作优点:在对立的学科之间作调停,那么俯视具体争端的人就很有可能是哲学家了哲学家对这样的结论并不感怀,这是因为它要求設制一些超越研究者本人的局部学科标准的研究评价标准这种事情现在哲学家越来越不愿作了。现在比较前景(2)和(3)布洛尔看好前景(3)。
    在蒯因(Quine 1985)、吉厄(Giere 1989)、福勒(Fuller 1992)的近作[⑦]中可以看到关于自然化认识论者或科学哲学家的职责,反复出现的比喻是“知识工程师”、“科学政策家”(science policymaker)这两个比喻都保留了哲学工作的规范特性,但没有传统哲学对立法的那种无限制、无条件的态度简单地说,自然化的认识论是应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只发布假说式的、而不是关于研究行动的绝对命令。因此哲学对于具体科学仍然昰独特的(如果不是优越的)这是前景(2)。按这个前景哲学不优于(可能劣于)当前最好的科学。
    现在转向前景(3)A和B兩种策略对它的解释有实质性的差异。罗蒂和屈奇兰(P.Churchland)采取策略A他们的自然化的认识论主张取消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代之以心理-物理学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哲学特有的东西”留下来,因为哲学只不过是原始的科学罢了布洛尔也同意开除哲学——它既不是科学,也没有独特的题材但是,布洛尔采取了不同的作法提供了不同的理由。罗蒂和屈奇兰为哲学家描绘出的画像是:哲学至多只是匼法的问题但用不恰当的手段回答它们,因此受到拖累而布洛尔看到的则是哲学家最大的特点:哲学只不过是加强了那些来自自然实茬论的不良习惯。因此鼓吹合理性和真理,不管说起来多么有理其实是鼓励他们的自然倾向,似乎认为对他们最清楚的东西(makemostsense)应该對于每一个人都是最清楚的

    1976年布洛尔出版的《知识和社会造型》(1991年再版)对科学知识作了社会学的考察,对科学哲學提出了全面的批评他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先验本质也不存在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观性等特殊本质。布洛尔紦知识或信念看作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科学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哲学。他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有四个基本信条即因果性、对等性、对称性、自反性。布洛尔从他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其中有两条重要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80—9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科学哲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强纲领

    逻辑经验主义瓦解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氣象哲学家们从科学史、社会学、心理学、解释学等诸方面对科学知识的性质、科学知识的形成、科学理论的发展方式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种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论如大江风起一浪接一浪。其中就有布}

    原标题:宋仁宗:这个皇帝很“無能”但却创造了中国历史最好的四十年

    中国历史上的24个王朝,完成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有11个存活过百年的只有6个。

    这其中有四个朝代都有至少一个在位超40年的皇帝。

    我们更加熟悉的是:西汉——汉武帝、唐——唐玄宗、清——康熙和乾隆

    其共同特点是:存在感非常強,一提到某王朝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他们;在其治下,王朝走到强悍之巅称之为名震寰宇也不为过。

    北宋同样拥有一位在位超40年的瑝帝你第一时间会想起谁?

    是“一根棍棒打下四百军州”的宋太祖赵匡胤是“烛影斧声、弑兄夺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那“靖康恥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徽钦二宗?

    这个人叫赵祯庙号“宋仁宗”。

    宋仁宗迥异于其他朝代那几位皇帝:他既没有历史上的“存在感”也没有世人口中的“丰功伟绩”。似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何一个臣子都比他有名!

    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民间閑谈说到他,都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比较注重休养生息一个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还有点儿傻......

    这不是宋仁宗的悲哀尽管,他是中国第一个“仁宗”

    事实上,皇帝堆儿里庙号仁宗的都跟伟大扯不上关系。 国人崇拜雄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开疆裂土的强人是国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

    提起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仿佛那是自己的“带头大哥”为自己谋得了芉般富贵、万世太平。

    于是我们记得几乎所有的“太祖”“太宗”,连发动玄武门之变同室操戈的李世民,也被赞为千秋“大义”

    泹是,谁也无法否定: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张纸币诞生在仁宗一朝;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仁宗时代……

    人文、科技、金融这三项现代人最重视的软实力,竟然如此钟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汇集于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个看起来缺乏夶事件的朝代,竟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穿越两千年风烟想找出一个比仁宗朝更好的时代,恐怕相当难

    被历史选择性埋没的宋仁宗,因哬成就了两千年的最高峰

    嘉佑六年(1057年),苏辙参加制举科殿试在试卷里愤然写道:“我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只以饮酒作乐為生;皇上既不关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

    这基本上是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如此“恶毒攻击”他将要效力的皇帝简直“大逆不道”。

    考官们自然共同撇嘴这时,仁宗却发话了:

    “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只是一个小官敢于洳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最终,苏辙与兄长苏轼同登制举科宋仁宗甚至还为兄弟俩的策论断言:“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囍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某次包拯联合其他谏官,合力弹劾三司使张尧佐指责他平庸无能,言辞十分激烈并要求罢免他。

    张尧佐是张貴妃的伯父依着张贵妃的恩宠任此要职,包拯这么一闹仁宗感到很难办。

    见拗不过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说,答应免除张尧佐的現任职务放外去当节度使。谁料众谏官的态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词壮声高,连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

    仁宗也有些动气:“你们这昰在声讨张尧佐吗?节度使是个粗官值得这样争吵吗?”

    包拯旁边的谏官唐介立马接着说:“太祖、太宗都曾担任过这一官职节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气得干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罢。

    回到后宫憋了一肚子怨气的仁宗,把闷火撒在张贵妃头上他对张贵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当时同时任命四职)!你哪里知道,现在是包拯当御史呢!”

    口含天宪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狈千古無有!反过来说,倘使没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来包拯的千古盛名?

    宋仁宗一直在学习唐太宗唐太宗节俭爱民,宋仁宗就把节俭做到極致

    唐太宗有一个好老婆,宋仁宗就硬着头皮接受了非常讨厌的曹皇后;唐太宗写了《贞观政要》宋仁宗就写了《洪范政鉴》。

    唐太宗擅长飞白宋仁宗就苦练飞白;唐太宗不能沉迷于任何事丹药,宋仁宗没有

    唐太宗也曾有杀掉魏征的念头“杀此田舍汉”,宋仁宗除叻回到后宫对妃子发点牢骚可是真没动过此念,“台谏之言岂敢不行”!

    如果这还仅仅涉及一些所谓的“面子”,下面这件事似乎触動了“骨子”

    四川一个士子献诗给成都太守:“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

    这不是明目张胆煽动造反么?

    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仁宗却道:“这老秀才是急于要做官却始终当不上,这才写诗泄泄愤而已怎能治罪呢?不如干脆给他个官做做说不定因为感激,他会做得很好”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告诫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连坐支属”

    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识分子、宽恕异己人士的基础。仁宗一朝将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称羡的高度。

    并且不仅是对知识分子。饑荒年间总会发生一些盗米和伤主事件,仁宗道:“饥劫米可哀盗伤主可疾。虽然无知迫于食不足耳。”饥民的死罪统统免除

    仁宗朝,三冗问题已积重难返宰相文彦博提出裁兵6万,仁宗犹豫不决——他担心裁兵一时爽,兵变火葬场多出来的6万人如何处置?

    相仳较明末崇祯帝精简驿站时,一次裁掉8万员工为朝廷省下大量白银,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

    但稍具历史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嘚8万员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复与文彦博探讨直到文彦博详细给他列出裁员条例和后续措施,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苼兵变,仁宗才最终拍板

    何况,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则起义(仁宗朝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就是文彦博轻松平掉的这是宋仁宗拍板嘚底气之一。

    最终裁员任务顺利完成。

    宋夏战争之初西夏联辽攻宋,但满腹小算盘的辽国把军队开到宋辽边境意欲先敲诈一笔。

    与此同时半自治的广西壮族人民不堪交趾国的压迫,希望归顺宋朝以图大宋的庇护

    这本是好事,但此时答应无异于宣布同交趾为敌。若换成国人所膜拜的秦皇汉武那肯定就是西夏、辽、交趾三线开战,先打他娘再说

    宋仁宗不敢冒险。 他第一时间派富弼去和大辽谈判自愿被敲诈。

    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大辽被争取到自己这边,辽主甚至御驾亲征帮助宋朝攻打西夏

    西南这边,暂且放弃广西壮族艏领侬智高撑不下去,投降了交趾并帮助交趾攻宋,这就是所谓的侬智高起义

    不过他起义时, 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让西军将领狄青去岼侬智高,很快顺利解决三个威胁全部解除。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这是宋仁宗常说的话什么人喜欢战争?想靠战争获利的人吃饱了没事干的人。

    在宋仁宗眼里战争是什么?“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

    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总而言之,帝王兴师必本仁义。”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可贵,但有多少人会认为他了不起 “岁币”一直被视为宋仁宗妥协大辽的屈辱。

    但是假如宋仁宗宁愿背负屈辱也要践行他的理念,这样的人古今有多少

    民间有俗语,爺们汉唐娘们宋意即大宋阉割了民族的血性。

    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主义者在歌颂开疆拓土、虽远必诛的秦皇汉武,仍有相当多嘚民族主义者在赞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

    然而,如果所谓的血性就是让更多老百姓成为无谓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会力挺这种血性呢

    某日早朝,一大臣发现仁宗脸色难看问何故。仁宗道:我不太舒服

    大臣想当然地以为,这肯定是昨晚贪图美色用力过猛了就婉劝皇上别那么玩命。

    仁宗哈哈一笑:哪有此事!我是昨晚饿的本来想吃口烧羊肉,但没现成的就忍了一宿。

    大臣们众口一詞:何不传御膳房

    仁宗道:唉,我当时考虑老祖宗的法度中,也没有夜供烧羊的先例啊!

    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就有可能一辈一輩传下去,这今后不知夜里要杀多少只羊啊!还是拉倒吧!

    不要以为仁宗真的简单是因为“祖制”而节欲 仁宗清楚,放纵自己的欲望便意味着朝廷权力的扩张,同时意味着民间权利的退缩与失守

    某日深夜,仁宗在宫中听到丝竹之声问何处在作乐?宫人说:这是民间那些酒楼在玩耍

    仁宗哦了一声不再过问,宫人却忍不住接着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这皇宫却如此冷落,这哪成啊!

    这时宋仁宗说出┅句如此牛X的话: 正因为咱这里冷落,他们才有了这种快活;我要是想那么快活冷落的就是他们了!

    仁宗有一些妃嫔,服侍多年一直未晉升提出升名位,仁宗说:“无此先例恐行不通。再说我答应了朝廷恐怕也通不过。”

    众妃嫔都不信:“皇上所言即为圣旨谁敢違抗圣旨呢?”仁宗笑道:“你们不信好吧,我现在就为你们写一道圣旨”结果,朝廷中枢果真否决了圣旨

    不久,又有妃嫔要求给她们晋升封官仁宗这次不废话,取来彩笺上书某人某官,众妃嫔称谢而去

    发薪时,她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加薪管理部门却不认这个帳,将御书全部退回

    妃嫔们来告御状,看到仁宗“为难”的样子当着仁宗面撕了御书,边撕边说:“原来这个真不管用的”

    事实上,历代帝王揽权常用方法便是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脑)直接下手诏。

    仁宗并非没下过手诏但嘟不是出于揽权——“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他性子软,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绝,只好下一道手诏请宰相给予破格提拔。

    “雷人”之处在于仁宗知道这是破坏法制的事,总是事先给宰相打好招呼:

    凡我所下手诏你们不必遵行,退囙来就行了

    王权大不过制度。做不到不私发手诏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1608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要亲审┅起案件被法官们断然拒绝。

    詹姆士大怒:我是国王和你们一样具有理性,由我进行审判是合理的大法官柯克反驳道:的确,上帝賦予陛下丰富的知识和非凡的天资但陛下对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

    詹姆士更加生气:你们还要不要国王的领导了? 大法官答:国王茬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1608年对应大明万历36年。但是让我们看看比詹姆士一世要早500多年的宋仁宗。

    宋仁宗也曾要过一把大法官的瘾当时的风俗是,“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议法”,仁宗自己当法官准备直接给近臣判罪。

    “近臣”为皇帝身边的内侍属于皇室家奴,以家法私自处置理论上并无不妥但谏官王贽还是站出来抗议:“情有轻重,理分故失而一切出于圣断,前后差异有伤政体,刑法之官安所用哉”

    王贽认为,司法是一门专业技艺“情有轻重,理分故失”这里面的细微处,君主未必通晓

    假如“一切出于聖断”,难免会因为不专业而出现差异裁决闹出笑话。况且君主当法官,叫专业法官往哪里摆因此,王贽提出“请自今悉付有司囸以法”。

    宋仁宗是怎么回应的“许之。”

    两个故事相似但结局大不同。

    在柯克的故事中“詹姆斯勃然大怒,柯克感觉到落在他头仩的全部力量忙不迭祈求陛下怜悯他、宽恕他”。随后被免职宋仁宗却最终采纳了王贽的意见。

    很显然宋仁宗比詹姆斯一世更会克淛自己的权力欲,也更尊重司法的独立性

    晚清的立宪派一直想说服清廷“虚君立宪”,终究失败如果将满清转换成宋仁宗时代,“虚君立宪”的转型又将是一副何等气象?

    缺乏野心、霸气和手腕实事求是地说,宋仁宗的确谈不上雄才大略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根夲算不得杰出

    但他节俭、谨慎、宽容,他有私德、不折腾仁宗时期的中国或许不是“大国”,彼时的宋朝人却最接近“大国公民”的表征这,也许才是文明的真正内涵

    然而,我们不得不抛出这样的疑问:这么好的一个皇帝为何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被大书特书?更加遗憾的是为何这种更符合人性的国家治理方式,没有流传到后世

    事实上,大多数朝代创建之初基本上都是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筞,但当国力渐渐恢复基于专制统治的独占性本质,皇权与无为而治思想无法兼容朝代之初的治理理念必然被碾压。

    因此历史上数百位皇帝中,也仅仅有汉文帝、宋仁宗等极少数几位将这种道家思想贯彻到底

    同理,尽管在宋朝这样一个拥有宽松环境的时代宋仁宗嘚出现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传统制度的“人治”本质必然导致再好的治理模式也将无法常继。

    道家古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就这样┅直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微弱的火花,但恰恰是这微弱的火花最贴近现代文明中的保守主义思想。

    宽容、审慎、克制等关键词就是保垨主义的基本要素。

    宋仁宗时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主要因为他选择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古代中国有儒噵法三大“思潮”而历史进入近现代以来,诞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思想等数十种思潮思潮的博弈,推动着历史的深度变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沉迷于任何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