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速道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

& & &&&&& & &| &&| & & &&&
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
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
来源:佛缘资讯
&作者:周成英 (山西省忻州东方红学校,山西忻州034000)宗喀巴(),十五世纪初西藏佛教的改革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青海西宁湟中县鲁沙尔人(今塔尔寺一带)。湟中,藏语称为宗喀,故名宗喀巴。宗喀巴兄弟6人,他居第4。父名达惹哈伽鲁嘣格,属藏族的默族,是元朝兼管当地军民政务的达鲁花赤,是个较有实力的地方官员。他为人仁和,济贫救苦,敬信三宝,常诵《文殊真实名称名经》。母名馨萨阿,属藏族的兴族,其本性贤善,信仰佛法,常持六字明咒,行善修德,远离邪恶。宗喀巴父母慈善诚信,具有大善根,是一个充满祥和贤明之家。大师从小颖慧超群,面相佼好,眉清目秀,两耳长垂。虽是幼童,却有惊人的脱俗举止和超常的敏锐智慧。3岁时,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比多吉应元顺帝之请,从西藏到京都,路径西宁时,见宗喀巴器宇非凡,即为其授居士五戒,赐号广喜藏。就在这年,其父迎请法王顿珠仁钦来到家中,法王顿珠仁钦赠送其父许多财物,并把这位超凡脱俗的孩童带在身边,并为其灌顶,起密法名号为不空金刚。在灌顶之后至出家之前的时间中,他已将胜乐、欢喜金刚、普明大日如来、阎曼德迦等曼茶罗牢记心中,并且多次勤修枳布传规的"胜乐自人法"。此外还配合勤修"本尊瑜伽"和念诵次第等,尤其遵照上师的指示念修文殊心咒"阿惹巴扎那"多遍。7岁时在甲琼寺依具足教证论德,无与伦比的法王顿珠仁钦为亲教师,依显密全圆的大善知识童子菩提为轨范师,受沙弥戒,正式出家,法号罗桑扎巴(意为善贤称)。他对于所接受的戒学的一切粗细诸事,无论何时都不染丝毫罪过污垢,都能精勤守护。由于法王顿珠仁钦预知宗喀巴将成为佛教的主宰,所以在宗喀巴幼年时就领来由自己抚育,并传授文殊和妙音母等增长智慧的方便法门,授与出家戒,若显若密,一无所留地授与宗喀巴。在法王顿珠仁钦十余年的精心培育下,宗喀巴在佛学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宗喀巴常说,法王对他的恩德最深。16岁时,告别法王顿珠仁钦,开始了卫藏之行。通过长途跋涉,沿途遍访善知识,于17岁的秋季来到前藏止贡寺,谒见当时止贡噶举派的领袖却吉纳布(),受大乘发心仪轨和大手印五法。接着到拉萨东南的贡塘,从当地名医衮却扎布学习《医法八支论》,并钻研梵藏一切善巧有成就医师所说的医规和技艺等。没过多久,他对医学十分精通。随后,便到尼塘人第瓦巾寺(此寺为噶当派的著名寺庙,也是法王顿珠仁钦的母寺)。他在这里住了两年,向噶当派的大师们学习《现观庄严论》、《大乘起性论》、《大乘中观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空间一乘宝性论》等5部论着。19岁时,他遍游桑浦和第瓦巾等处的辩论场,并凭着聪明才智和深厚的佛学功底,取得了非凡成绩,受到僧众的赞誉。随后,依萨迦派的著名喇嘛衮噶尔学习《现观庄严论》,因衮噶尔年迈体衰,便介绍宗喀巴从其弟子仁达瓦()学习。仁达瓦是当时萨迦派最有学问的喇嘛,宗喀巴向他学习《俱舍论》、月称的《人中论》(即解释并阐明龙树的《中观论》)等。仁达瓦的佛学观点属中观应成派,这对宗喀巴的影响很大。21岁时,宗喀巴还到当时讲律学最有名的觉摩垅寺,从罗赛瓦堪布学习印度德光大师的《戒经》、释迦光的《戒经疏》。后至江孜乃宁寺,受该寺僧众邀请,讲《集论》,这是宗喀巴在卫藏的第一次说法。宗喀巴在卫藏学习期间,用了近10年的光阴,学习了显教各宗各派的知识,后又系统地学习了密教。在学习各宗各派的佛学内容时,便自然地与教界人士发生了广泛交往,从而使他在西藏佛教界有了一定声誉。早期的宗教社会活动,是与他的学习交织在一起的。29岁时,宗喀巴在雅隆地方的南杰拉康寺,礼楚臣仁钦为师,并受具足戒。此后,他便去丹萨替寺,以师礼谒见了扎巴绛曲,学习了萨迦"道果法"、噶举"那热六法"及帕木竹巴多杰波的着述,受到扎巴绛曲的赏识。从此,宗喀巴开始讲经说法。到34岁时,他已能讲17部经论,其中包括大乘显教各派的著作。他演教精湛,才智过人,深受大家称赞。因此,他的声望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还遍学密法。他对于密续经典,不管是印度的论着,还是西藏的着述,都经过仔细研究和决疑,才得以熟习精通。对于许多下部密续经典的要义,以及各别的曼茶罗、灌顶修法、舞姿、有相和无相瑜伽的作业及其补充部分,各不相混之处;对于密续部各自的特点及附加庄严作法等,都能掌握,而且达到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宗喀巴大师还对无上密续部中的所有智者论师与圣传(指龙树)两宗说规之要义等,都加以探索,对于吉祥密集的主要规范及由此类推的父续总纲等一切要义,都认真地作了精研。宗喀巴大师对密宗论典中所有一切甚深要义者都进行了实修。于36岁时,从觉摩隆起程去作离开尘世的修行。那时宗喀巴意识到对于龙树师徒究竟密意的正见,以及密集五次第道中的幻身极难了解。若知晓则成大器,若不知晓则有堕入邪途的极大危险!而且修习空性和依无上密宗道而成佛等,仅有言说。因此,宗喀巴大师以前就有寻找能开示龙树密意的善知识之心情。所以,宗喀巴与喇嘛乌玛巴会面时,以译事请托于乌玛巴,并在文殊座前,启问了中观正见,以及显密的差别,还有无上密宗道的诸大扼要,并五次第的程序和数目决定,如决定其次第为五等无边教义。随后,宗喀巴偕同八大弟子由觉康垅启程,往寂静胜地闭关专修。他们乘船来到阿喀(在拉萨南),驻锡于却隆寺。宗喀巴殷勤礼供,精进修持,暇时参阅《华严》等诸大经典,广学菩萨难行苦行,并把此当作修心的目标。此后,他们师徒前往达薄门垅(在阿喀附近),更加勇猛精进的修行,从而获得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宗喀巴大师不仅自己实修,还为其他有情宣说,获得无所畏惧、善巧方便的权威地位。所有其他宗派的一切粗细要义,大师也都领会,成为不染邪法毒泉垢秽的灌顶、经教、教授秘诀等清净的教导、甘露的无尽宝藏。于是,宗喀巴大师就成了无与伦比的全圆教主。此外,宗喀巴还特别注意戒律的修持,丝毫不松懈,细微之处都能如法如律,从滤水做起,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做到有戒必守,有律必遵。可是,当时的大多数僧人,无视戒律,公开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贪婪成性,淫荡自恣。更有甚者,借修密法为名,霸占他人妻女,残害农奴。寺院僧侣,尽着俗装。僧人不学经典,乱受灌顶,不知戒律为何事。僧伽制度如此腐败,佛教的灵光在人民的心目中变得黯然失色,导致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从而使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面对这种局势,宗喀巴大师立志要重整戒规,复兴戒律,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32岁时,宗喀巴大师抛弃了当时藏族僧人所戴的红帽,改戴黄色僧帽。黄帽原是持律者所戴,据土官《宗派源流》说,贡巴饶塞(朗达玛灭法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送卢梅到西藏去的时候,把自己戴着的一顶黄帽子送给了卢梅,说戴上这个就想起我来了。因此,后来的持律大师们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戴上了黄帽,成了一家的标帜,创立了格鲁派,故亦称黄帽派。宗喀巴强调黄教徒要严格遵守戒律,不得违犯。还在聂地东部的冈穹,为僧俗讲说在家、出家的两种律仪。44岁时,宗喀巴在拉萨西郊的噶瓦栋寺给450多人讲大乘戒律。当时西藏佛教僧人不愿受比丘戒的约束,由于他们不知教法之要,偏见的眼翳障蔽其心,认为戒律是小乘之法,重视此法(戒律)是钝根之规,熟练共通道虽是重要,但与迅速成佛距离太远。因此,他们想先进入密宗道中,可不必守护任何戒律。他们不仅自己这样想,并引导他人也入于其道,使教的根本和道的根基都遭毁坏。宗喀巴大师针对这一弊端,宣讲《菩萨戒品》、《事师五十颂》、《密宗十四根本戒》等规矩和一切学密喇嘛所应共遵的戒律,就是说不管学显学密,都必须遵守僧人应遵守的生活准则,要接受戒律的规定。宗喀巴明确指出,如果僧人的生活不受戒律的约束,那与俗人又有何区别呢?次年夏,宗喀巴还与仁达瓦、贾乔贝桑等在囊则敦寺举行法会,抉择正法,制定戒律,决定整饬僧众,重振佛教。宗喀巴强调,以戒为本,显密并重。46岁时,宗喀巴在热振寺开始撰写适合上、中、下三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书是依慈氏的《现观庄严论》和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开演"三士道"次第。这部著作,代表了宗喀巴在显教方面的思想体系和创见,并成为格鲁派教义的根本典籍。此后又造了《菩萨戒品广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等著作。47岁时,宣讲《现观庄严论》。讲授完毕,令弟子达玛仁钦依照所讲要义造成释论,此书成为黄教寺庙至今为讲《现观庄严论》的根本依据。48岁时,移居雷扑寺,大力弘演法称论师的《因明广释》,达玛仁钦加以记录并造论。以后又到俄喀住慈氏洲讲经,因胜依法王等的劝请,于绛巴领寺着《密宗道次第广论》,这部论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一生的两部主要著作。51岁时,赴前藏,在色拉寺中安居坐夏,大弟子克主杰初次参谒,宗喀巴大师为其传授了能怖金刚灌顶法。随后,大师在那里严格闭关,并为一些合法器者讲说《密集五次第》及《母续圆满次第》等密法。同年,还应求教者的请求写了《中观根本智论广释》。52岁时,去到惹喀乍闭关,并将中观与唯识诸教义摄集起来作了论述,写出《辨了不了义论嘉言心要》。这年6月,明成祖派了四位大臣,率领数百随从,携带许多供品和诏书等到西藏,迎请宗喀巴大师前去汉地,弘扬佛教。但他上书辞谢,并派大弟子释迦智进京,谒见了永乐皇帝以后,被封为"大慈法王"。同年,宗喀巴大师完成了《中观根本智论广释》,并且在色拉为前来聚会的嘎、觉、树三寺的住持,以及汤萨巴寺庙的三藏法师约600人,详细讲解了《中观根本智论广释》的教义。此外,还宣讲了《菩提道次第》、《辨-厂不了义论》、《四百颂》、《密宗道次第》、《根本罪》和《事师五十颂》等经论。又应徒众之请,兴建根本道场甘丹寺。
53岁时,宗喀巴大师在拉萨举办了一个大型的祈祷法会,亦叫传召法会,法会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仿照往昔印度的惯例,每日由特定施主以诚信的财物来作供养。前来参会的僧人约有1、2万余人,俗人也有好几万人。由于宗喀巴大师慈悲心的感召力,虽有这么多僧俗人众,但无一人口出恶语,互相争吵。他们都欢喜信受,共沐法雨。因此,人们从白天到黑夜,唯作闻法、礼拜、转经、祈愿和念咒等善业。就是到了半夜,转经者除数量较白天减少外,从未中断。宗喀巴大师发起和主持的这次大法会,声势空前浩大,表明当时他已被认为西藏佛教界的一位领袖人物。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每年在拉萨举行的"传召大会",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宗喀巴大师长久以来发心住持正法的宏愿已成熟,于是,创立了格鲁派。因此,1409年被公认为格鲁派正式创建之年。是年末,宗喀巴大师作"隐语诗",宣布他直承噶当派阿底峡的传承,当时组织涣散、数量众多的噶当派寺院和僧人,先后都并人格鲁派,故黄教也称"新噶当派"。此教成为西藏佛教的正统派,并渐次由西藏传播到西康、甘肃、青海、蒙古等地。54岁时,宗喀巴大师到甘丹寺为佛像作开光法事,并讲授了《道次第》、《密集五次第明灯论》、《阿毗达摩杂集论》和《瑜伽师地论》等许多显密教法,又讲授了关于因明的许多难义和他写的《密集释论四天女启问集》、《智慧金刚集》两书的广释。55岁时,以宗喀巴大师为首的师徒30余人,共同闭关,精修增寿消灾之法。同年,还撰写了《五次第明灯论》。58岁时,明成祖派人召请宗喀巴进京。因他病愈不久,不胜长途跋涉,遂派弟子释迦也失代为进京,明成祖见释迦也失对应称旨,契合心意,封其为"西天佛子大国师"。这年,大师应请前往扎喜多喀作修夏安居。在那里,大师为数百名三藏法师广转《道次第》、《中观》、《因明》、《人行论》等。59岁时,宗喀巴撰写了《道次第略论》。因以前大师所着《菩提道次第广论》意义广泛深奥,浅慧者难以领会,因此,大师又写了这本易懂的略论。并命其弟子建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院。宗喀巴62岁时,这三座寺院全部竣工。同年,宗喀巴大师所着的《人中论广释》全部完成。岁末,令刻《密集根本续广释明灯论》,次年刻成。63岁时的春夏两季中,宗喀巴大师为难以数计的三藏法师们,讲授了《胜乐轮根本经》等显密诸法,还为哲蚌寺密殿中诸佛像做了开光法事,并将卓越的着述《胜乐根本续注疏》也全部完成。这年秋季,宗喀巴大师预感到自己即将离开尘世,便立即动身从哲蚌返回甘丹寺,回到甘丹寺的当天晚上,大师略现病象,但仍如以前一样不断地修四座瑜伽和自入法的修持次第。23日这天,宗喀巴大师把头戴的桃形尖顶黄帽和一件大氅赐给贾曹杰,命他绍继法位。之后,宗喀巴大师着三法衣,结金刚跏跌坐,双手作人定印,一心专注于修持中,到25日天亮后,入于一切空。日,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一代宗师安祥示寂,世寿63岁。此后,僧徒为其造了一座覆钵式大银塔,把大师的遗体奉安于瓶形塔身中,塔的周身饰以各种珍贵珠宝,并用红铜铸造了一尊大师的鎏金像,供人瞻仰礼拜。宗喀巴大师的着述十分丰厚,有大小200余种,包括显密二教的注释书、礼赞文、祈祷文、秘密仪轨、成就法等。其中最重要者为概说显教甚深观派与广大行派等教义的《菩提道次第论》,及概述密教加持祈祷派教义的《秘密道次第论》,此二书是宗喀巴大师为阐明显密两宗的修行次第,以及强调不分显密均须恪守戒律的重要主张而撰的,从而构成了宗喀巴大师的整个佛学思想体系。它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由阿底峡所传述的龙树思想之旨,认为生死涅柴,一切诸法,都由"名"及"分别"所安立,在胜义中,虽不可得,在世俗中,都能成立。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故业果等缘起之法才能生起;设若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业果等作用。它的理论方式可归于:由于自性空,才能缘起有;因是缘起有,所以自性空。宗喀巴所传黄教的教旨,是依龙树所传阿弥陀如来的莲华部法,皆崇奉本尊部母明妃部护等。严持戒律,清净德行,以真实成就莲华部的净洁光明为本旨,其教规则以护持菩提心为主。
宗喀巴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是贾曹杰和克主杰。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三人合在一起的塑像被藏传佛教尊称为"师徒三尊"。在格鲁派寺院里经常见到这三尊塑像。贾曹杰(),是宗喀巴的第一位大弟子,得宗喀巴大师的衣帽传承,继任甘丹寺法座。他是后藏仰垛地方人,10岁出家,法名盛宝。他遍依善知识学习诸法,特别是依止惹达瓦学习般若、因明、戒律、对法、中观等显教经论,进而学习集密等密宗诸法,对于内外各种宗派教义,均为精通,25岁时在后藏拉垛受具足戒。此后到后藏各大寺院立十部大论之宗,名声远扬,还赴前藏诸寺立宗,会见宗喀巴,发愿为其长随弟子。此后一直随侍宗喀巴二十余年,凡师所讲显密教授,均作详细记录,而且还对一些经文作了注释。他还遵照宗喀巴的指令,建造了甘丹寺,成为黄教祖庭。他不仅接替了宗喀巴的法位,还继承遗教,大力弘扬黄教教义,尤其是在戒律方面更为注重。他任甘丹赤巴11年,1430年传位给克主杰,自己退居嘉康静修。两年后示寂,世寿69岁。贾曹杰的著作极丰,有《释量论颂释》、《决定量论大疏》、《因明道论》、《观察关系论释》、《中观八大难义备忘录》、《中论八大难义释》、《中观四百论释》、《现观庄严论显义解心藏庄严论》、《现观次第修法》等。另外还有《大乘宝性论释》、《集论释》、《集密妙吉祥金刚曼茶罗仪轨》、《集密难义笔记》等等。克主杰(),是宗喀巴的第二大门徒,后藏拉朵绛人,童年出家,法名善利吉祥贤。先学沙弥戒律,后依惹达瓦学习七部因明、大小对法、《慈氏丑部》和毗奈耶等。复从诸大师广学显密教法,获得辩才,精通各宗派的教义。此后,前往后藏各大寺庙立宗辩论。他才华出众,辩才无碍,深受广大僧俗人士的赞誉。21岁受具足戒,23岁到前藏色拉却顶谒见宗喀巴,宗喀巴为他传授十三尊能怖金刚大灌顶,并传授予关于大威德的一切教授。还学习了宗喀巴大师讲授的《菩提道次第》、中观、对法、因明等显教经论和集密、欢喜金刚、胜乐等密教经论。随后返回后藏,大力弘扬宗喀巴所传的显密教法。47岁时,贾曹杰把他从江孜迎回甘丹寺,请他继承了甘丹寺法位,贾曹杰退居时,传法位给克主杰,做了第二任甘丹赤巴。在位八年,住持大师正法,饶益无边有情。每年广讲《菩提道次第论》一遍,并传授灌顶、教授之法,还宣讲五部大论,弘扬宗喀巴的教法。1438年2月,他圆寂于甘丹寺,世寿54岁。后被追封为"第一世班禅",而贾曹杰被追封为"第一世达赖"。克主杰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宗喀巴大师传》、《现观庄严论注疏》、《释量论大疏》、《三律义建立论》等,还有集密的各种修法和经论注释等。
对不起,您当前没有浏览留言权限,请转换成高级会员享受此服务。
我要留言:
&| &|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单位: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协办单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宗教学系|南京大学旭日佛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中心 联系电话:025- & &邮箱: zhwh@ & &QQ群: & &苏ICP备号您现在位置----&活动及公告
菩提道次第下士道实修所缘细目、菩提道次第觉受引导闻思(串习用)
来源: &&作者:宗喀巴 夏坝&& 人气:4441&&发布时间:
页面功能:
【字体:&&】
&&&& ...最初应对出离心、菩提心尽己所能生起觉受,此若生起,则一切善法自然转成解脱及一切种智之因了。那些认为此不值得修习的人,实在是全不了知圣道的关键所在。―自文殊菩萨《速道》
菩提道次第共下士道实修所缘细目
录入:居士阿娥、清淼
& && 所缘一 依止善知识&&&& 一、所依善知识之相:(《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二、能依学者之相:(《菩提道次第广论》)&&&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 三、彼应如何彼师之理&&& (一)意乐依止&&& 1、修信为根本&&&& (1)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2)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 (3)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2、当随念深恩&&&& (1)说法恩&&&& (2)师恩胜佛&&& (二)加行依止&&& 1、财物供养,应当把自己最好的物品供养上师&&& 2、身承侍者,如涂药、按摩、擦拭、侍病等。&&& 3、依教奉行令师欢喜者。应当依照上师的吩咐如理而行。&&&& 四、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利益:&&& 1、得以趋近佛陀宝位。&&& 2、(如理依止善知识)能令诸佛欢喜&&& 3、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 4、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 5、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 6、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 7、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 8、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魔及恶友不能加害)。&&&& 五、不如理依止善知识之过患:&&& 1、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 2、若轻视毁谤上师,就是轻视毁谤一切佛。&&& 3、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 4、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 5、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 6、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 7、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8、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所缘二 思维暇满义大难得&&&& 一、思维暇满义大;&&& 1、思维八有暇。八无暇者:“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天宄怠⑿晕扪啤⒊な偬臁&&& 2、思维十圆满 &&& 五自圆满: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五他圆满: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 3、思维义大:观待现前义大;观待究竟义大。&&&&& 二、思维人身难得:(《菩提道次第广论》)&&& 1、由因说明难得&&& 《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 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2、以喻来说明难得&&& 《入行论》: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喻法》: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 3、以数量来说明难得 &&& 如是暇身如《事阿笈摩》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殁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殁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
&&&& 所缘三 修念死理 &&&& 一、不念死之过患(《掌中解脱》)&&& (1)不念正法过患:&&& (2)虽念不修过患;&&& (3)虽修不净过患:&&& (4)修不殷重过患:&&& (5)自谋不善过患:&&& (6)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二、念死之利益(《掌中解脱》)&&& (1)利大利益;《大涅经》: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 (2)力大利益;对摧坏不顺品贪欲、嗔恚等,以及对圆满资粮有很大力量。&&& (3)最初重要利益;念死是最初令我们开始修法的主因。&&&&(4)中间重要利益:念死是中间鞭策我们精进修法的助缘。&&&&(5)最後重要利益:念死使我们最后修法达到究竟、道果圆满。&&& (6)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由于已修清净正法,临终便可安心,犹如游子返回家园。&&&& 三、死亡三根本,九种因相&&& 1、死亡决定;&&& (1)死主一定会无情地到来,无论你受生为什么样的身体都没有不死的:&&&&(2)寿量无有增加,唯渐减少:&&& (3)活着的时侯无暇修习佛法,然而却必定会死:&&& 2、死期不定;&&& (1)不仅决定要死,而且不定何时就会死去。&&& (2)死缘众多而活缘稀少。&&&&(3)此身犹如水中泡沫一样,十分脆弱,何时将死哪里有什么定数?&&&&3、临命终时,唯法有益。&&&&(1)无论多么疼爱的亲友围绕在身旁,却一个也带不走;&&& (2)无论有多少心爱的珍宝,死时尘许也携不去;&&& (3)连一同生就的这个肉体也不得不舍离,为什么还要贪着此世的荣华呢?&&&& 四、修习后产生的决定:&&&& 死主一定会来,何时将至却没有一定,或许今天我们就可能猝然亡故。因此,我们必须为死亡的到来早作准备。预备死亡,唯有勿恋此世的荣耀,现在就修习清净正法。&&&&&& 所缘四 思维恶趣苦:&&&& 一、思维地狱苦
&&& 1、大有情地狱;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烧热地狱、无间地狱。&&&&2、近边地狱;热炭地、粪泥、利刃布满的路、剑叶林、铁刺树林、铁嘴鸟、无极河。&&&&3、寒冰地狱;寒疱地狱、疱溃烂地狱、口歇哳a地狱、赫赫凡地狱、虎虎凡地狱、青莲花地狱、红莲花地狱、大红莲地狱。&&&&4、孤独地狱:挨着寒热地狱有孤独地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人间也有。&&&& 生入地狱的因:总的来说,造了上品十不善业将生入地狱,尤其是作了五无间业、生起邪见、犯四根本。&&&& 二、思维饿鬼苦&&& 饿鬼道中有着不可思议的饥渴等大苦&&& 1、于诸饮食有外障者&&& 2、于诸饮食有内障者&&& 3、于诸饮食自有障者&&& 生入饿鬼道的因:悭贪和不与取等&&&& 三、思维旁生苦&&& 畜生道中有着不可思议的愚痴和相互吞噬的痛苦。&&& 生入旁生的因:有谤法、不敬法及说法师、佛弟子中互说过失等。&&& 所缘五 净修皈依&&&& 一、皈依的因缘:&&& 1、自己怖畏轮回恶趣的痛苦;&&& 2、信解三宝有救拔苦的能力。&&&& 二、皈依的对象:&&& 1、自己解脱了一切的怖畏;&&& 2、精通从怖畏中解救他人的方便;&&& 3、对一切有情心怀大悲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 4、无论是否曾饶益过自己都能对他们普作利益。&&& 而具足这一切功德的,只有圆满的佛陀。因此皈依的唯应是三宝&&&& 三、如何皈依 &&& 1、由知功德之门皈依;
&&& (1)佛宝:思维佛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业功德。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极为端严。&&& (2)法宝:法的功德者,佛具有的无边功德,都是因为修证了灭道二谛,方得生起。&&&&(3)僧宝:主要是指圣补特伽罗,他们有着随念法宝而如理修习的功德。&&& 2、由知差别之门皈依;&&& (1)相差别; 现证圆满菩提是佛宝相,佛所证得的果为法宝相,依靠他人的教授如法清净地修习为僧宝相。&&& (2)事业差别;三宝的事业中,佛的事业为传授教法;法的事业为断除应断的烦恼;僧的事业是勇猛精进地修习,增长一切善根。&&& (3)信解差别;对佛宝怀着亲近承事的态度;对法宝应怀着希求证得的态度;对僧宝应怀着如法和合共住的态度。&&& (4)修行差别;对佛宝应修供养承事的正行;对法宝应修习瑜伽方便的正行;对僧宝应修共同享受利养及正法的正行。&&& (5)随念差别;随念三宝各自功德,如“如来者,谓……。”&&& (6)生福差别;依补特伽罗及法的缘故,增长福德有所差别。&&& 3、由自誓受之门皈依;应承认佛为皈依的导师,法为正皈依,僧为修行的助伴。&&& 4、由不言有余之门皈依:了知内外大师的差别以及教法的胜劣,故而唯皈依三宝。&&&& 四、皈依利益:&&& 1、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2、有了承受一切戒律的基础;&&& 3、过去所集的业障得以削弱乃至永尽;&&& 4、积聚了广大的福德;&&& 5、不堕落恶趣。&&& 6、从现世的怖畏中救拔出来,&&& 7、皈依还可以随愿成就;&&& 8、速疾成佛。&&&& 五、皈依学处&&& 1、各别学处&&& (1)、应遮止的学处:&&& 皈依了佛陀以后,不可以顶礼供养其他的天神;&&& 皈依了法以后,应当断除损害有情的行为;&&& 皈依了僧以后,不可以与其他外道一起共住。&&& (2)、应修习的学处,如不可讥毁佛像等等。&&& 2、共同的学处:&&& 当随念三宝的差别、功德等数数皈依;&&& 当随念洪恩,勤修供养,自己未饮食前应先献供养(十大供养);&&& 应当随念大悲,令其他众生皈依三宝;&&& 随作何事,都应心中依靠三宝;&&& 由知胜利昼夜六时勤修皈依;&&& 从嬉戏乃至舍命之间,随遇何缘,不舍三宝。这些都应当善加修学。&&&& 所缘六:对业果生深忍信&&&& 一、思维业果总相&&& (一)、正明总相:(《菩提道次第广论》)&&& 1、业决定理: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 2、业增长广大理: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 3、未造不遇: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 4、造已不失: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 (二)、分别思惟&&&&& 1、黑业道&&& (1)十业道的安立: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贪、嗔恚、邪见。&&& (2)其果分三(《菩提道次第广论》)&&&&&& 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3)十业道轻重(《菩提道次第广论》)&&&&&& 由意乐故重者&&&&&& 由加行故重者&&&&&& 由无治故重者&&&&&& 由邪执故重者&&&&&& 由事故重者
&&&&&& 2、白业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 (1)果中有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2)引翰畋穑何接谀芤扑校杏赡苈扑猜坝刹簧圃猜啵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3)定不定业: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以断杀生这个善业为例,事为其他有情;意乐为见到过患希望断除;加行为努力防护杀生的行为;究竟指守护身业清净圆满。其他九种白业道也应当依此类推。
&&&&3、开示造业的大力门&&& 由田故力大者:指对于三宝、上师、父母等随作利益或损害之业,其力都极为强大。&&& 由意乐故力大者:由猛利的悲悯或极度的嗔恨而作的业,其力非常大。&&& 由事物故力大者:法施或布施殊胜的财物,其力非常大。&&& 由所依故力大者:具有三种戒律者,随作善恶,其力都非常强大。&&&& 二、思惟业果别相&&& (一)异熟功德:寿量圆满,形色圆满,种姓圆满,自在圆满,信言圆满,具足大势名称,具丈夫性,具足大力。&&& (二)异熟作用:&&& 寿长可以长时积集善根;&&& 形色圆满可以摄诸所化,自己所说,他所乐闻;&&& 由于种族高贵,自己所吩咐的事他人不会违背;&&& 由自在故,可以摄受众多有情,令其成熟;&&& 信言则自己之言为他信受;&&& 大势名称则他人速受教化;&&& 具丈夫性有大无畏,且少障碍;&&& 具足大力则任作何事常生欢喜,速发神通。&&& (三)异熟因缘:&&& 长寿之因,为不损有情、慈心不杀、赎放生命、遮止害他、布施医药、看护病人等;&&& 形色圆满之因,为摧伏嗔心,供鲜花、明灯以及鲜净的衣饰等;&&& 种姓圆满之因,为舍弃我慢;&&& 自在圆满之因,为布施衣食,虽无来乞讨者,也常怀利益他人之心施与财物;&&& 信言之因,为远离四种语不善业;&&& 大势名称之因,为敬事三宝、上师、和尚、阿^黎以及父母等;&&& 具丈夫性之因,为观见女人过患,不希望成为女身,解救将被阉割的有情;&&& 具足大力之因,他人无力完成的,自己发心代作,或作助伴及惠施饮食等。&&&& 三、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菩提道次第广论》)&&& 1、破坏现行: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 2、对治现行:
&&& (1)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2)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3)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4)依形象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5)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养供。&&& (6)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3、遮止罪恶: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 4、及依止力: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觉受引导闻思(笔记)
夏坝仁波切
&&&& 此次讲的是菩提道次第上士道部分,净修菩提心之次第。具体内容分二,七支因果与自他相换。四大引导分别是三世达赖喇嘛嘉旺索朗嘉措所著的《粹炼精金》,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所著的《文殊口授》,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所著的《安乐道》,五世班禅洛桑耶喜所著的《速道》,此四法本是这次所用的教材。上师读藏文的同时,我们便得到了菩提道次第四大引导的传承。
甲一、殊胜菩提心
乙一、释名
&&& 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经百千万劫的观察,令众生离苦得乐最善巧方便的唯一法门,也是一切众生趣往菩提果位最殊胜的方便。菩提心哪怕是仅听到这个名词亦非常难得,何况细究其意?生起菩提心最殊胜之方便:七支因果与自他相换。
乙二、生起菩提心之殊胜方便之因
&&& 1 、作者殊胜
&&& (1)释迦牟尼佛为源头作者
&&& (2)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
&&& (3)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
&&& (4)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广论》
&&& (5)三世达赖喇嘛嘉旺索朗嘉措:《粹炼精金》
&&& (6)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安乐道》
&&& (7)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文殊口授》
&&& (8)五世班禅洛桑耶喜:《速道》
&&& 2、为教授生起恭敬想故,宣说讲法之殊胜(三特点,四殊胜)
&&& 特点一:摄一切佛语所有扼要,无有缺漏作为所诠之特点。
&&& 特点二: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轨。
&&& 特点三:专为调伏内心相续,且易修学。
&&& 殊胜一:通达一切圣教法不相违之殊胜。
&&& 殊胜二: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之殊胜。
&&& 殊胜三:易获取圣者密意之殊胜。
&&& 殊胜四:一切大罪业皆能遮止之殊胜。
&&& 3、如何听如何讲
&&& 之一:对法生起恭敬心,知法功德。
&&& 菩提心的功德:圆满自利、利他二功德。得到现前功德圆满与究竟功德圆满。
之二:对说法者恭敬,断三过。
&&& 三过为
&&& a.起种种分别妄念如器倒放;
&&& b.听后不做串习如器有漏;
&&& c.动机不纯;如观法师学问为获名闻利养,使法变为贪等烦恼如器为毒物所染。
&&& 依止顺缘六种想
&&& a.对自已作病人想;
&&& b.对正法作药品想;
&&& c.对善知识作良药想;
&&& d.对认真实修作治病想;
&&& e.对如来作善士想;
&&& f.对正法作久住想.
乙三、四缘:发起菩提心之四缘者。
(1)亲见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
(2)&虽未亲见,听闻到大乘菩萨经藏。
(3)没有详细深入听闻,但听到欲证佛果,彼法不容缺少等理由,因而不忍大乘教法衰败而发心。
(4)& 圣教虽未衰落,但感到于此浊世最极恶劣之时,即便发心声缘菩提已属难得,更何况发无上菩提?由此发心希证佛位。
乙四、四因:发起菩提心之四因者。
&&& 1.依于种性圆满。&&& 2.善知识摄受。
&&& 3.悲悯有情。&&&&&&& 4.不厌患生死难行。
乙五、四力:发起菩提心之四力者。
&&& 1.自力。
&&& 2.他力。
&&& 3.往昔生世修习大乘的因力。
&&& 4.于今生修习善法的加行力。
&&& 甲二、七支因果修法
&&& 七支因果修法的座上如何行:有三,前行,正行,结行。
&&& 乙一、七支因果修法的前行:分二,共同前行与不共前行
&&& 丙一、共同前行六加行:
&&& 1.&&& 清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之所依。
&&& 2.&&& 由无谄诳供具,端严陈设。
&&& 3.&&& 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皈依发心。
&&& 4.&&& 观想资粮田。
&&& 5.&&& 摄集积净扼要――奉献七支供和曼陀罗。
&&& 6.&&& 祈请道次第传承上师,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 (1)道次第发愿文。
&&& (2)收资粮田。
&&& (3)安橛祈请。
&&& 丙二、不共前行的加行
&&& 观自已顶上上师佛诸身分中降下五彩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令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灭除贪嗔痴安住平等舍,在相续中速速生起知母、念母、报母恩、大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正发菩提心的一切罪障病魔等,都得到清净,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增长广大,尤其心中生起平等舍、知母、念母、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正发菩提心的功德的殊胜证德。
&&& 乙二、修七支因果的正行
&&& 丙一、修平等舍
&&& 丁一、修平等舍的目的
&&& 如果我们像现在对母亲的爱去修菩提心是不可以的,这不是修菩提心所需要的那种理性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贪爱与执着之心,对亲人应该放下自私心,同时对怨敌的嗔恨嫉妒心也要放下,故应该修平等舍。
&&& 丁二、修平等舍的具体修法
&&& 1.&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维:想面前有一无利无害的中庸有情,即为自已既不贪爱又不嗔恨之人。就其自身而言,无不是希望安乐、厌弃痛苦,故不应时而执为亲近而兴饶益,时而执为异类而百般加害,应远离亲疏贪嗔两端令心平等,祈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 2.&如是心平等后,缘一位非常情投意合的有情修习。心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贪爱的缘故。过去就是由于贪恋所爱而沉溺轮回, 然而这些亲眷朋友们就像商人在一个市场中暂时相聚一样,似乎相亲相爱,也不过几天的时间,不久又是要各奔东西,故而一切都不应贪着。
&&& 3.&缘念自认为最不能容纳之人,找出他令你起嗔恨心的原因,再一一对治,会发现有些是自已内心的想法,对方不一定会那样想,就不会再有嗔恨;即便是对方的过患,你要想他被无明缠缚心不自在,你应该可怜他,帮助他,就不会再有嗔恨;他的出现帮助你修安忍,帮助你生起出离轮回之心,你真的应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他,这样想也就不会起嗔恨,断除嗔恨与怨恨,修平等舍。
&&& 4. 心平等后,观想面前有一位像母亲一样至爱的有情和一位像仇敌一样憎恶的有情,就他们本身而言,莫不希求安乐而厌离痛苦。我如今执为至爱的,在无始的轮回中也曾无数次作过自已的首敌;我如今执为至厌的,在无始的轮回中也曾无数次作过自已的母亲,对自已慈爱呵护。说到底应该对谁爱,又应该对谁恨呢?所以我应远离亲疏贪嗔,令心平等。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行!
&&& 5.对此二者心平等后,当缘一切有情修习平等心。一切有情皆是六亲眷属,令心平等地观待一切有情,愿上师佛加持我,令我能如是行!
恩师授课经典之言:
&&& 令我们最受益的是我们的仇敌,无仇敌我们不会懂得事理。敌人让我们学会谨慎、遵守规矩、不要懈怠懒惰、要精进、宽容、忍辱、智慧、不盲目,证得佛陀果位,这样的仇敌有何不可爱呢?是他们带给我们最大收获!
丙二、修知母
&&& 因修了平等舍断除杂染之后,再修知母,便无贪爱心,只有大慈大悲报恩心,理论确定此人为吾母,断除疑惑。
恩师授课经典之言:
&&& 知母心生起不易,其中关键应该如是思维:所有众生无始以来,无一未做过吾母,无一只做过一次吾母。 前世的恩与今生的恩无有差别。凡是你见到的人,你都应视为母亲,不停缘念,无数过往,包括蚊子、苍蝇,凡眼见无不可爱,无有敌意,无有仇恨,无看不惯,对敌人断嗔恨对父母断贪爱。
丙三、修念恩
&&& 知母恩生起觉受后,当修念恩。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想自已现世之母呈年迈相在前,作如下思维:此母不仅于今世,无始生来亦数次为我母,尤其于今世,初慈护我于胎中,后置我于软垫,辛劳成办一切饮食、财物慈施于我,竭尽全力为我办无量利乐,恩德浩大。于此生起觉受后,改缘父等其他亲友而修,次之修中庸、仇敌、一切有情修习念恩。
丙四、修报恩
&&& 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无始以来施恩呵护于我之诸母,心为烦恼魔扰、神志不清而癫狂,无有能见增上生与决定善之慧眼,因愚昧而成盲,造作恶行,此等苦弱诸众生不指望我这个儿子,指望谁呢?若我独自欲求解脱,无有比此更为无耻者。故当报恩,救拔彼等出轮回苦、置解脱乐,祈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丙五、修慈心
&&& 《宝N论》中说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悦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此偈颂讲述慈法八功德:1.天或人等都生起慈爱心;2.天、人等恒常佑护他;3.心常怀喜悦;4.身体安乐 ;5.毒不能害;6.刀不能害; 7.不用费力,能满所愿;8.来世升入梵天天界。
&&& 平等舍之后才能生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一位自已深爱之人,如自已的母亲,对她而言既无无漏乐,亦无有漏乐。自以为乐者终变为苦,绝无真实乐可言。若将其安置于无上解脱安乐之中岂不善哉!愿其具足!我令具足!唯愿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于此若生觉受,改缘父等其他亲友、中庸有情、仇敌乃至一切有情。
丙六、修悲心
&&& 于顶上上师本尊之中,观诸苦恼众生如屠宰之羊,思其苦恼之状,若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岂不善哉!愿其远离! 我令远离!唯愿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这一切将由我成办。
&&& 于此若生觉受,改为缘念肆无忌惮盗用僧财僧物者、破戒者、谤法者、邪见者、损害有情以及造作种种罪恶不善而无所顾忌的诸众生,清晰地观想他们的形像:他们如今这样的行为,不但今生没有快乐可言,死后必将立刻堕入恶趣,备尝种种长时剧烈大苦,他们若能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该有多好!唯愿他们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我当令他们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 于此若生觉受,清晰缘念母等亲友在前:他们尽其一生为怨亲的生计,忙碌生计,受尽辛苦,又唯是恶业……在生起觉受后,再次第缘念中庸有情、仇敌、最后缘一切有情而修习。
丙七、修增上意乐
&&& 在修习慈悲生起觉受令心变动后,当修习增上意乐:观上师佛住于顶上,如是思维:&&& 我要令一切为痛苦所逼无有安乐的有情远离痛苦和痛苦之因!我要令他们得到安乐和安乐之因!我尤其要令一切如母有情,悉皆证得圆满正觉佛陀果位,远离二障习气。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丙八、修正发菩提心
&&& 观上师佛于顶上,住此状态中思维:自已是否有安立一切有情于圆满佛位的能力呢?自已尚无有此能力。谁才具有呢?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失,将有情解脱于痛苦中,置于安乐中的能力,唯有圆满正觉的佛陀能有!要想自他二利达到究竟,我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无论如何要证得圆满正觉的大宝佛位!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这样祈祷后,思维顶上上师佛身如烛光一分为二,变出第二尊化身融入自身,心中作这样的胜解:“在八大狮子擎举的高广宝座上,种种莲花日月垫上,自身变为本师释迦牟尼佛,身紫磨金色直至金刚跏趺而坐。由前面的愿力所引,观想我为利益一切有情,已证得佛果,心中修习欢喜和强烈的我慢,经中说这具有缘起的关键,有着特别的意义。自身清晰成就的能仁身中放出无量的光明,犹如清凉的流水,照触到炎热地狱中的有情及其住处,一切酷热的痛苦皆得以息灭,住处变为清净殊妙的器世间;放出无量的光明犹如温暖的火和阳光,照触到寒冰地狱中的有情身上及其住处,寒冷的痛苦和住处的过失皆得以净除,又放出无量光明照触一切饿鬼及其处所,净除了饥渴、寒热、劳乏的痛苦及因悭贪所集的业障,器世间的过失得到净化,又身中放出无量光明照到人中的众生和器世间,净除了一切生老病死颠沛流离的痛苦及一切业障,以及器世间中沟壑悬崖等诸过失,器世间转变为净土;放出无量的光明,令非天中的斗争嗔恚嫉妒和天中的死殁下堕、遍行苦等皆得以净除。这将成为自已未来成佛时修治佛土的缘起。住于自成清晰能仁的状态中,胜解自已的身、受用、及诸善根成为五种光明甘露之相,施给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皆悉获得现前和究竟的圆满安乐。
乙三、修七支因果的结行
&&& 如是祈祷后,观顶上上师佛身支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无始所集的一切罪障,尤其能障碍对灭除贪嗔痴安住平等舍,在相续中速速生起知母、念母、报母恩、大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正发菩提心的一切罪障病魔等,都得到清净。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殊胜的证德。
&&& 仁波切讲授七支因果期间所引述高僧大德之言:
&&& 1.无力利世间,二小乘当舍,一味唯利他,趣大悲佛乘。《摄波罗蜜多论》
&&& 2.涉水勿二卷裤,初即当入大乘。《蓝色手册》
&&& 3.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释量论》
&&& 4.曾于千劫中,布施及供佛,所积诸善行,一念嗔能毁。《入行论》
&&& 5.若于菩萨生嗔恚,百劫积集施戒等,一刹那间尽毁故,过恶莫大于不忍。(月称论师)
&&& 6、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道炬论》
&&& 7.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入行论》
&&& 8.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母,禅胎大悲乳,诸佛如实子。《宝性论》
&&& 9.唯愿大悲师加持,凡母众生罪障苦,今皆成熟于我身,凡我所修诸乐善,悉施众生今享乐。《供养上师仪轨》
&&& 10.众生唯一导师无量慧 ,善巧普观见位极珍惜 ,五趣众生欲求出离者,大宝菩提妙心应坚持。《入行论》
&&& 11.最初受生时,呼吸根觉等,非不待自类,唯从于身生。《释量论》&&& 解释为:最初受生时,其呼吸、诸根、意觉等并不观待各自同类因,从身体四大产生,证明有前后世。
&&& 12.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悦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宝N论》
&&& 13.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入中论》
&&& 14.乐不可喜苦可喜,乐则昔集福德尽,苦则恶业障净。
&&& 15.赞不可喜谤可喜,谤则自过全彰显。如今若舍弃誓言,则是堕入恶趣因
甲三、自他相换
乙一、作者殊胜
&&& 本法由释迦牟尼佛传下来,一直到阿底峡尊者,尊者将此法密封传给仲仁波切,仲仁波切为弟子们公开传授道次第,将此法秘传给博朵瓦等人,博朵瓦将之传给朗日塘巴与霞惹瓦二人, 霞惹瓦又传给继承菩提心法的同门弟子格西伽喀瓦,伽喀瓦开始将此法公开传授。伽喀瓦看到朗日塘巴写出的《修心八颂》,之中“胜利归于他,亏损则自取。”之意,想尽一切办法拜访朗日塘巴,不巧大师已圆寂,随即从霞惹瓦那里获得此法,从相续中发起菩提心,将此法传给许多麻疯病人,被称为“麻疯病治法”。写出成《修心七义论》大众普传。
乙二、自他相换实修
丙一、释名
&&& 自他相换:是如来密意诀窍,是将爱自已的心转移到一切众生身上,将不爱众生的心,排斥众生的心转移到自已身上。
&&& 修对他人的爱心,无我爱执,以他爱执取而代之。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基础,他爱执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因此修习自他相换是重要的。
丙二、按次第实修自他相换
先于一切有情修平等舍、知母、念恩,然后再修自他相换。其修法与七支因果相同。
&&& 1.缘念自已的母亲,生起强烈悲心,从自已右鼻孔缓缓呼气时,观想自心拥有的一切有漏善法与安乐乘着气息之马,由母亲的左鼻孔进入,充盈她的一切身心,令生起殊胜安乐。
&&& 2.从自已的左鼻孔吸气的同时,观想母亲的一切罪障痛苦在气息引领下,黑压压地堆积在自已心间,对方具足安乐,远离痛苦。
&&& 3.如是轮番数数净修:然后对今生的父亲、亲人、中庸之人、仇人等六道众生各各净修。
甲四、得已守护令不失
乙一、令菩提心不衰退之四因
&&& 1.令增长发心之欢喜故,当修学忆念胜利。
&&& 2.正令增长发心故,当修学六次发心。(昼三夜三)
&&& 3.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
&&& 4.修学积集资粮,供养三宝。
乙二、为他世不远离菩提心之因
&&& 断除四黑法,修习四白法。
&&& 1.对上师以欺诳蒙蔽而为方便,此黑法绝不可做,其对治白法为:虽遇命难乃至玩笑,对一切众生亦不作妄言。
&&& 2.他人修诸善时,本无悔意,令生悔心,此为黑法,决不可做。其对治白法为:自所成熟的应化,若是容器的话,不安置于劣乘,而安置于大乘之中
&&& 3.对大乘发心的补特伽罗,以嗔恚心宣扬恶名,此为黑法,绝不可作。其对治的白法为:于大乘补特伽罗生起导师想,若是时机,应如实赞叹,对一切有情应修清净相。
&&& 4.对有情行谄诳事,此为黑法永不可作。对治白法:对众有情怀正直心。
&&& 仁波切讲授自他相换期间所引高僧大德之言:
&&& 1.&修心八颂&& 朗日塘巴尊者造颂
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
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随时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
从心深处思利他,& 恒常尊他为最上。
一举一动观自心,& 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与他人时,& 愿疾诃斥令消除。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恶苦,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大宝藏。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
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慈爱于慈母,
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 2.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宝N论》
&&& 3.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 (寂天菩萨)
&&& 4.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为利他,且观此二别!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 《入行论》
&&& 恩师授课经典之言:
&&& 1. 发愿并非指发愿往生净土,而是发愿将一切有情的苦和罪障成熟到自已身上。如果平时精熟于菩提心的修法,临终时因习惯的力量,在修菩提心当中往生,此外无更高深的修法了。
&&& 2.喀瓦临终时命近侍急设供品,他说:“我原本发愿为利一切有情而去无间地狱,现在看来是去不了了,净土景象已出现。格西博朵瓦也是这样圆寂的。
&&& 3.&从前有母女二人被水冲走时,彼此关心着对方, 发起善心,结果均受生于兜率天。临终时能清楚地想起殊胜善心,即便是造作的菩提心,亦能往生善处。
甲五、为成熟自已的心续而修六度
乙一、总说六波罗蜜修行
&&& 仅修愿菩提心是不够的,在此之上要修学佛子的广大行,要修学能成熟自相续之六度和能成熟他相续的四摄。在相续中修行六波罗蜜,为造集福德资粮而修方便道,即五波罗蜜,为造集智慧资粮而修智慧波罗蜜。
乙二、六度的数量决定
&&& 1.观待增上生: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了知进退取舍之扼要,不令增长烦恼,进道神速。
&&& 2.观待二利:自利与利他。布施、持戒、安忍三者成办自利;智慧、静虑、精进三者成办利他。
&&& 3.观待圆满一切利他:布施以财除其匮乏。持戒断除损恼不受他人所害。安忍不以怨报怨。精进于利他难行心无厌倦。静虑以神通等摄化他意令发意乐。智慧依善说解除疑惑。
&&& 4.观待能摄一切大乘:不贪着受用财位,则能恭敬学处;能堪忍依于他过而产生的一切痛苦,故欢喜善法;以奢摩他令身心轻安,从而增长毗钵舍那慧。
&&& 5.观待一切种方便:串修布施,是不贪着已得受用方便;于一切苦,受之若饴,是不舍有情的方便;没有疲厌,精进不懈,是增长善法的方便;身心轻安调适,是除烦恼的方便;敏达的智慧,是灭所知障的方便。
&&& 6.观待三学:净戒以及作为净戒眷属的布施、安忍,是戒学自性;后二度是其它二学的自性(静虑即定,智慧即慧);精进能通于三学。
&&& 7.观待次第:若有不贪着受用的布施,则从不贪之因中生起净戒。若有净戒,则从防护恶行之中生起安忍;若有安忍,则从不厌难行之因中生起精进;若有精进,则从日夜用功之因中生起静虑;若有静虑,则从身心堪能之因中生起智慧。因此六度中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乙三、修习六度之分说
丙一、布施波罗蜜&
&&&& 动机为利一切有情成佛道获佛果,无傲慢心而做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的自性为不顾恋自已的身体,财物所有与无贪心俱生之思心所,以及由此所发起能舍施物的身语二业,心更重要。布施的根本是在内心无有一丝悭吝之心。
&&&& 布施的三种殊胜意乐:一者于所为,作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想;二者所施,作他人之物寄存于我处想;三者施田,作圆满我做福田之善知识想。布施的十种境为:亲友、怨敌、中庸、有德者、有过者、劣于己者、与自等者、胜于自者、富人、穷人。
丙二、持戒波罗蜜
&&&& 持戒是守护自己的心,应学一切菩萨学处。守戒犯戒的根本都是心。放逸会招致大损害。分三类: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断除与自已戒律相违的十不善等恶行,安住于十善法中。
&&&& 摄善法戒:布施等六度,以及戒律等清净的善法在自心上未生起者,当令生起,已生起者,当令增长。饶益有情戒:应令一切有情皆能修习持戒等清净的善行,使他们安住于成熟与解脱的大道中。
丙三、安忍波罗蜜
分三,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定解法忍。
&&&& 耐怨害忍:他人损害我不生嗔恨之理有四:一者思维是自己的果报;二者思维因他人被无明所缚不自在故而造成;三者思维能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四者去傲慢心调柔。
&&& 安受苦忍:受苦可净化诸多恶业,应欢喜才对,会接近一切种智之道。
&&& 思维法忍:安受以法忍之中的胜解之境。有四:
&&& A.取舍之境:黑白业及其异熟。
&&& B.信心之境:三宝加持,诸佛菩萨不可思议之广大神力。
&&& C.现观之境:无上菩提,灭道二谛,二种无我。
&&& D.闻思之境:十二分教及广大菩萨学处。
&&& 丙四、精进波罗蜜
&&&& 其异品有四,分别为懒惰、颠倒的积极、贪睡、不作行。三种精进分别为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 擐甲精进:勇悍精进,永不弃舍,生大欢喜,不起忧恼,不疲厌。
&&& 摄善法精进:甚深广大善法摄受于自己心中。
&&& 饶益有情精进:将他人安置于善道,直至获得无上菩提。
&&& 丙五、静虑波罗蜜多
&&& 心不从所缘境散乱它处能够安住一境,对此心一境性,修习达至究竟,即是静虑波罗蜜多。在广略道次第论等诸位先觉的论典中,仅是简单地开示了静虑与智慧的内容,另外专门详细地解说了止观的内容。止者,由正知正念恒常地专注于一种所缘境 ,由此令心任运地住于所缘境上,生起身心轻安的喜乐,即成为殊胜的三摩地,然后,由智慧斩断执相的束缚。
&&& 丙六、智慧波罗蜜多
&&& 觉悟真如的通达胜义慧、善巧五明的通达世俗慧、了知成办有情现后无边利益之理的饶益有情慧,此等智慧心串习达到究竟,即是圆满的智慧波罗蜜多。
&&& 恩师授课经典之言:
&&& 我们为何不能得到快乐,不能摆脱痛苦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出卖此生及生生世世安乐因,获得此生短暂快乐,其实是种下更大的痛苦,因无明遮蔽慧眼,不明真正安乐到底为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可令得究竟安乐。
祝愿师寿康,善业弘十方,
洛桑圣教灯,永照众生亮。
图片投稿请寄: &&&&
QQ在线: QQ群:33652&
下一条信息--
上一条信息--
(转载请标明本站出处)投稿编辑邮箱:
责编:法瑞常与 微信公众号“法喜禅悦”faxi-chanyue真正可以学佛的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添加本站水印图片版权所有、转载信息解释权归其发布单位、署名文章著作权归其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与管理员联络修改或删除
Copyright&西安佛教寺院网(公益性质、不参与任何经营) 陕ICP备号-1 服务商:畅通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喀巴大师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