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胜利旗号探险船能看到熊吗?

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BCDEFGJKLMNQRSTXYZ
跟团游自助游邮轮景点门票自驾游当地参团当地玩乐酒店
邮轮旅游攻略
综合满意度:
载客人数:128
长度:159米
注册船籍:
吨位:25000吨
船宽:30米
服务起始时间:
· 单人床2张,独立卫浴空间,梳妆台,吹风机,电话,电视机,保险柜,热水壶,冰箱
· 单人床2张,独立卫浴空间,梳妆台,吹风机,电话,电视机,保险柜,热水壶,冰箱
· 单人床2张,独立卫浴空间,梳妆台,吹风机,电话,电视机,保险柜,热水壶,冰箱
· 单人床2张,独立卫浴空间,梳妆台,吹风机,电话,电视机,保险柜,热水壶,冰箱
· 单人床2张
· 单人床2张
&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北极点摄影巡游15天/18天&6月25日 四城往返
&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北极点摄影巡游15日&7月20日,上海、北京、香港三城往返
发布时间:
第一次在各种旅游网中选择了途牛,去的过程中很忐忑,不知道是不是值得!这次出游总体来说很满意!就是红眼班有点坑爹,春秋航空飞机太小了,回来的时候记得加点钱升级下位置,还不错。这个行程安排还是很满意的,地陪导游很热心,很多问题都能帮我们合理解决这次旅途让我很愉悦~~~
1151次点击
大概是对海有种特别的爱好,听说五一期间有邮轮去济州的时候欣喜若狂,毕竟这么合适的时间可遇不可求,立...
之前看攻略说上船时如何混乱,两、三个小时能办完就算好的,出发前反复的给家人打预防针。没想到上船时异...
2916次点击
本游记图片较大且较多,请大家耐心等待哦!一共有150张800*600的美图先展示几张照片已起序言的作用:如果...
14673次点击
写给N年后的我们---皇家加勒比海洋航行者号邮轮游记近年来从天津邮轮母港出发的豪华邮轮越来越多,从原先...
6096次点击
歌曲:怒放的生命(不成功啊不成功,求指点)——汪峰最近非常喜欢听高峰的歌,有人说他的歌很假,但是深...
13588次点击
出发前,找了些资料,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邮轮,据说是亚洲最大,据说比泰坦尼克还要大。海洋航行者号邮轮是...
“在路上~”这个词我一向很喜欢。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由于多年的人生状态;也许是这些年又爱上了旅行....
1303次点击
我们一行八人七月廿三日从上海出发开始了二十天的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游。这次行程我们不仅乘坐了邮轮,还乘...
2011年圣诞节,在NorwegianSky,面朝加勒比海,我第一次知道大海可以如此浩瀚深邃。我眼前的海,跟李安的...
2011次点击
-CATALOG-?----行程概况?----图文游记?----JeNnysGallery?----女巫TIPS?----景点名称中/英/韩文对照...
扫描下载途牛APP
最新预订:
用户***259预订&帕劳太平洋香港直飞买机票送酒店5晚6自助游&老爷大酒店&&&&
用户***267预订&帕劳太平洋香港直飞买机票送酒店5晚6自助游&老爷大酒店&&&&
用户***899预订&帕劳太平洋香港直飞买机票送酒店5晚6自助游&帛琉大饭店&&&&
用户***899预订&帕劳太平洋香港直飞买机票送酒店5晚6自助游&帛琉大饭店&&&&帖子主题:大明一号大福船单挑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
共&9602&个阅读者&
军号:2156011 工分:822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大明一号大福船单挑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
一号福船最直观的例子是郑成功的“三桅炮船”,此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 ,并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下面我们用同时期西方最大的战舰来对比一下此船的火力。英国的“海上君王”号是1636年1月开始设计,1月16日在伍利奇船厂建造,1637年10月下水,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但查理一世却硬要把炮数增加到104门(共重153吨),使之成为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重1683吨,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不算这个若干尾炮一共才92门炮,若都是1.5吨的12磅炮,也得138吨,剩下那个若干尾炮可能是6磅炮,因为英国海军的24磅炮为2吨,32磅炮为2.5吨,剩下12门炮只有15吨的重量,连12磅炮都不如。郑成功三桅炮船的“千斤佛郎机”是一种重炮,郑成功曾根据在泉洲获得了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仿制了许多重炮,其“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来看是“千斤佛郎机”无疑,英国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因为这是炮战中威力的显现,而郑成功的“千斤佛郎机”弹丸重24斤,0.9072斤=1磅,24斤=26.45磅,可见郑成功的这种火炮比英国的24磅炮还要厉害。而英国海军的24磅炮在100米距离上发射实心炮弹也能穿透5英尺厚的橡木,若仅有若干12磅炮的“海上君王”号,怎么和拥有40门26磅炮的船只对抗?再说还有8门红夷炮~!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重量在2吨以上,和32磅炮差不多,比“千斤佛郎机”还要强,“海上君王”号只有12磅炮怎么打?又怎么应付?英军军规严格规定,不能远于400码开炮(365.76米),所以两舰对决的时候是近战,别想躲便宜,12磅炮对26磅炮,100米外人家能打穿5英尺橡木,你行吗?你若行,人家就在150米外用8门红夷炮轰你……可见,郑成功的炮船颇有实力。另外,因为英国舰艇使用的磅炮都是前部填装火药和炮弹,开炮时需要先从炮口放进火药包和固着物,接着用推杆把火药包和固着物推到炮管底部,然后才放入炮弹,并将其与火药包紧密相连。一切就绪以后,从炮管后部上方的一个小孔把火药包刺破,然后把引线插入火药包,瞄准之后点燃,火药的爆炸力把炮弹发射出去,此后开第二炮的时候,需要用水浇灭炮膛低部的火星,用干布擦干,再重复装药填弹的过程,射击速度非常慢。而佛郎机因为是一种后填装的火炮,运用的是金属外壳的后膛(有点象老式的开水瓶,有手提把手),射击的时候临时安装在火炮的后端,发射一次后换一个后膛(子铳)。所以射速就快多了,一般配5-9个后膛(子铳),若训练有素应在20秒以内发射三个子铳,射速奇快。虽然英国海军一直以训练有素著称,可因为不是后填装所以也就只能每分钟2发,都已经算是高效率了,而郑成功的40门千斤佛郎机均可以在20秒内每门发射三发以上的炮弹,若准备充分,六发也不成问题,如果还有更多的子铳配置(5-9枚),那英国人怎么受得了啊,等他们放了一炮在前面装填炮弹的时候,一定都被打成筛子了……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大明一号大福船单挑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3207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坚持原创,鄙视转载!!!==================================查了一下资料:英王查理一世时,由造船大师彼得.佩特于1637年主持建造的“海上君王”号数据:排水量:1500吨。尺度:长70.7米(全长,包括舰艏斜桅),吃水:5-6米。航速:10节武备:104门火炮。20门60磅炮,8门30磅炮,32门18磅炮,44门9磅炮
舰员:约800。首先从数据看,海上君王号最大的火炮为60磅炮!远不是这位同僚所说的什么12磅炮为主,和什么“显然是6磅炮以下一类的“火炮”,实在拿不上台面”。因为海上君王号根本没有装备12磅炮!但最小的也是9磅炮而非什么6磅以下!!!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其武备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而查理一世却硬要将火炮的数量增加14门(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只是一些9磅轻炮而已。该舰绝对的主力火炮还是总共60门的包括18磅至60磅的火炮!!而郑成功的所谓“三桅炮船”也只不过是福船型而已。福船的船体结构注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大量的重型火炮,否则火炮发射时强大的后坐力会直接摧毁福船脆弱的船体!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风帆时代东西方造船技术的不同。说到这里我奉劝一句题外话,辩驳可以但要有理有据,本人是本着真心想和各位认真讨论相互学习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因为那样除了过过嘴瘾什么也学不到,有何意义?适度YY当然有益身心,但过度YY却是在误导国民!建议发言前先找些相关资料验证一下。以下是本人找到的相关资料稍加整理出来的供大家参详讨论,不足之处还望真心指正。先说船帆:历来中国的帆船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细竹篾或蒲草叶子编织,硬帆的好处是综合效率高,可以围绕桅杆旋转,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个方向地风,单位面积的硬帆和软帆相比较硬帆对于风力的利用远大于软帆,但是由于硬帆自重过沉,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数百人莫能举动”,所以帆面积会小于软帆的西方船。但西方船的软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他要把桅杆建的非常高才行,而桅杆过高随即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他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所以说软帆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这个时候单位面积内它的效率和硬帆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软帆由于重量轻的原因它的面积可以做的很大很大(有的高达6000平米以上),所以在顺风的时候可以获得的推力远超硬帆船,也可以驱动更大型的船只。当然海上航行不可能大多时候都是顺风行船,根据白努利效应,软帆船对风力的最大利用是侧顺风的时候,当然效率低的也有侧逆风的时候,而为了利用前侧方刮过来的风,就必须利用三角纵帆。三角纵帆虽然利用侧风和逆风的效率较高,但是顺风情况下其效率又比较低,但是中国式的硬帆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只要一种帆就可以利用所有方向的风俗称八面风。正因为如此,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满世界都是软帆的时候,中国造的“耆英”号风帆战舰,依旧使用的还是硬帆。硬帆的缺点就是因为是整帆升降,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要不然软帆和它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而在那个使用材料被限制的年代,三种帆装各有各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环球航行来说,大型横置软帆最适应于深海远程航行;而对于一个区域内的货运而言,使用人数比较少的硬帆是比较好的经济的选择,这样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而小型以速度见长的快船来说则是三角纵帆效果比较好。所以随着航海知识的增长,西方逐渐采用了大型横帆船加三角帆和支索帆的布局适用于顺逆风,而中国一直使用硬帆来适应八面风。当然中国帆船的桅杆也和西方帆船的桅杆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帆船的桅杆因为在高度上远不及西方船只,对于强度的要求也就不像西方船那样严格要用密密麻麻的绳索固定。西方帆船的桅杆是由3或2段独立的桅杆通过桅楼组合成的,桅杆高耸,有的甚至达到3/4船长,后期的战舰还有附加翼帆,所能悬挂的帆的面积会远远超过了中国帆船,因此在航速上的优势也明显优于中国。风帆战舰时代最著名的是法国于1744年制造了Invincible号战列舰。它171英尺长,49英尺宽,有一个21英尺的吃水度,排水量高达1793吨,Invincible号是个不可思议的成功。相比可以行使11节的典型的英国同类型它可以达到13节以上并被形容成“所在级别的最佳船只”和“可以满足一艘战船所有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中国帆船由于帆自重过大造成面积小的原因所以速度很难超过7节,记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船队长期处于时速3-4节的情况,当然这是平均速度,历史记载的最高航速折合现在为7节左右。所以由于速度的原因在海上炮战中中国帆船很难抢到上风,即使是在下风处也很难跑掉。而且中国帆船的灵活性也不如西方帆船,我以前看的资料,中国帆船的长宽比大约在2.5到3.5之间,多数会取3左右,西方帆船的长宽比大概在4到4.5左右,有些战舰会放弃部分稳定,进一步加大这个长宽比,而大的长宽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船只的速度和灵活性。因为在海战中尤其是在以风力为动力的风帆海战中,速度高意味着船只的灵活性也更高,可以更快的抢占有利位置对敌方舰船实施炮击!另外加大长宽比意味着增加单侧船舷长度,在同一层火炮甲板上可以承载更多的火炮,也就是说增加了武器的火力密度!所以说中国帆船的速度,灵活性,武器密度和西方帆船比较都处于劣势。再说说船体结构:东西方船体结构的坚固程度不同是由于双方造船技术的区别产生的,中国帆船由于广泛运用水密搁仓技术,很少使用肋材,船体的强度则由水密隔仓的隔板来支撑,因此中国的船只在抗沉性方面的性能要远远优于西方。但是正是由于中国船只大量的使用水密舱技术而使得船体在横向方向上的强度不够,不能承载大量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而且这样的船体构造根本不能适用于西方的全通性火炮甲板。西方独有的的火炮甲板技术和侧弦炮技术的发明也是在火炮逐渐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历来的海战理论都是以人海战术决定胜负,火炮上舰和火力至上的理论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可以说晚于西方。当然这也和东西方的大环境的政治背景有关,西方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曙光,科技、天文、航海以及理化等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加剧,人们开始迫切需求新的通商手段。由于东西方的陆地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所阻断,所以海运开始进入了商人和冒险家们的眼睛。东方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各种奢侈品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因此吸引着大批的冒险家试图找到联系东西方的航路。15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导致了16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遥远的东方,自从郑和率领的古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七次远航之后,天朝已经布威严于四方,万国来朝,逐渐的歌舞升平,刀枪入库,已经不再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昔日的巍峨的宝船也只能慢慢的等待着被腐朽的命运,甚至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所以朝廷中枢一纸禁海令下得到的是“片帆不得如海”的悲惨结局。从此中国将海洋的控制权拱手相让,而此时西方的探险船正在非洲西海岸苦苦的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火炮上战舰可以说是海军武器发展史上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也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诸多大炮在排水量偏小的船甲板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中国的船体强度不够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这个金点子是被一个英国人想出来了:詹姆斯.贝克。他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从此火炮战舰有了成规模的火力输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威力。西洋帆船由于没有水密隔仓,因此抗沉性不佳,但是西方大量使用肋材并增加船体厚度,尤其是战舰的肋材几乎是1根接着1根,而肋材对船体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就船型来讲,中国的大型船只一直是底尖上阔的福船型,也就是和现代舰船的V字船型类似,因此福船是越到顶甲板越宽,因此火炮一般布置在顶甲板上。郑成功的主力战船大青头长约10丈,宽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载重三四千担,总共也只配备2门大炮,前1后1(《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1962年福建版)。炮架固定,据说还有弗朗机若干。可风帆时代的战舰要求的是在侧弦尽可能多的承载重型火炮以便发扬最大火力输出。我们知道风帆战舰最长最重的火炮一般布置在底层炮甲板,其上面的各层炮甲板口径重量依次递减,以“胜利号”战列舰为例,其炮甲板从底层至上层火炮依次为32磅、24磅、12磅(当然68磅短炮除外,因为其使用减装药所以炮身重量也较轻)。而中国帆船的V字型船体底部面积本来就狭小,根本不适合布置长重炮,更可况底层还是是一间接一间的水密舱室而非横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装备的重型火炮数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同时期的西方船体缺解决了这个问题,西方船体采用U字型,而且底部大于上部(横截面想象一下广口瓶),这样的好处是底部宽敞的炮甲板可以布置更多的火炮,逐层往上依次减少口径和重量,顶甲板上反而是全船面积最小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据说是肉博时减少接触面积。所以东西方各自独有的船体结构注定了西方战船所装载的火炮重量和数量远远超过中国船只。当然又是题外话,还是不得不佩服聪明的中国人依照水禽发明的福船型居然还是暗合现代船体科技发展的脉络:两百年后的近现代战舰一般都是甲板上布置数量上较少的大口径火炮,两弦侧小口径轻炮而且运用中国人发明的水密舱技术增加抗沉性(比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战列舰的普列赛水下防御体系)。可惜中国人超前的聪明才智依然由于当时船体材质强度和火炮科学技术的落后而让人遗憾...相反,比较来讲西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倒像是舰船发展史上的一个怪胎,当然西方在运用产业革命成熟的成果后近现代战舰彻底才淘汰了统治海洋几个世纪的风帆战舰。另外再说说火炮威力:“海上君王”号上最大的火炮为60磅加农炮,历史记载其火炮的重量高达8000磅,口径8.5英寸,长达12英尺!最大射程可达4000码!虽然威力巨大但由于装填困难的缘故所以后来换成了威力次之的42磅炮。再说说威力次之的32磅及30磅加农炮,“这些火炮的重量超过了5000磅,发射的弹丸如果用14°仰角可以发射到3000码外”,可以想象这样的火炮在400码的射击距离上会有怎样的破坏力!而“一门填装了5磅火药的18磅炮可以在400码的距离击穿2英尺6英寸的橡木,即使在在1000码的距离上仍然可以有效击穿1英尺的松木板”,所以即便是装备的18磅的火炮对付中国的薄船体壳也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大量射速相对较快的9磅轻型炮用于杀伤地方甲板上暴露的人员...我看的资料记载,英国和拿破伦时期的法国交战显示,法国18磅乃至24磅炮的炮弹在200码的距离上都不能穿透英国战舰的46英寸的肋材,18磅炮甚至在几乎0距离上都不能穿透。而且由于隔仓的使用,中国帆船无法使用全通火炮甲板,进一步导致中国帆船的炮位减少,而根据数学分析,在海战中1方的炮位少于对方的炮位的2/3时,少的一方会很快崩溃(因为多的一方在交战开始会出现几门炮打1个炮位的情况,很快就会导致被攻击的炮位失去战斗力,于是就有更多的炮位攻击余下的对方炮位,而这个数值会随着交战的进程越来越快,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不把64门炮以下的战舰遍入战列的原因)再来看看中国的船用火炮,“郑成功‘三桅炮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 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 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由其口径可以计算出红夷大炮的炮弹重量在9磅至18磅之间,也就是说中国进口的红夷大炮弹丸的重量最大为18磅。而这样的火炮重量则超过了2吨,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就是4000斤以上!!这是18磅加农炮的重量,长径比23,同期的西方加农炮的长度为15-28倍口径,长炮的长度为25-44倍口径。题外话:说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7、8里开外最远10里。本人深表怀疑(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用72公斤的黑火炮也不过达到7000多米的射程,用黑火药做发射药的210mm后装线膛炮最大射程才6公里左右)。可以看出“三桅炮船”上区区8门左右的红夷大炮怎么和光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海上君王”号相比!当然本人不能肯定郑成功的战船上的红夷大炮是不是18磅,但肯定不会超过42磅,一来西方火炮价格昂贵,不能普遍装备。二来西方可能也不会卖给郑成功威力巨大的火炮,否则以郑成功的财力能在二个月内打造300艘战船还能拿不出银子买火炮?再有千斤弗朗机,这更是个废柴。射速快则快矣(实际上也快不了多少),近战或许能成,用于远战则力不从心。“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上就能看出来,仅仅千斤重的火炮竟然可以将24斤重的弹丸发射到几公里外?这要用多少的黑火药发射,而且这种火炮的密封性还很差...这且罢了,“发射3发用不足20秒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不是赶上后膛步枪的射速了?先不说24斤重的弹丸,就那个子铳的重量就比炮弹丸重上许多,据本人亲眼见过后装大发熕子铳估摸着怎么最少也得七八十斤,壳体还不是很厚,不知道怎么形成的高膛压能将炮弹打到几公里外?一般来说就是红夷大炮为了防止炸膛炮管的壁厚度铸造最薄处的炮口也有0.5倍了,而炮膛处则有1—1.5弹径,再瞧瞧后装大发熕子铳的壳厚,真不敢想象...。而且西方的船体由于火炮的出现普遍采用了双重壳体其防弹能力远超中国帆船。一发“整装弹”包括子铳壳、火药炮弹加在一起怎么也得上百斤吧,拿这个来回装在炮腹里,可能,或许吧射速理论上是比前装炮要快,但还是不敢想象了...小口径的后装弗朗机可能不存在子铳重量的问题,但大口径的弗朗机随之而来带来的是子铳重量的急剧增加,上百斤的子铳轮流装填确实是对大明帝国的炮手们的一种严峻考验...而前装炮只用炮弹和火炮就够了,虽然少不了要清膛的步骤,但与其那上百斤的“整装弹”轮流装填,还不如用前装炮来的安全轻松,射程也远上不少。当然后来的火炮经过发展和考验终于验证了同时期(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前装火炮性能远胜后装火炮,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前装炮一直又统治了近2个世纪才黯然退场,当然这也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线膛炮取代滑膛炮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以个人认为,在速度,灵活性,火力,防护上都居劣势的中国帆船和西洋帆船进入炮战完全是找死!当然西洋帆船也有几个劣势,大量使用优质木料作为肋材导致西洋帆船的造价远远的高于中国帆船,如歌德堡号帆船,1条瑞典王国的商船,当时的造价相当于瑞典国库的1/6。而且西洋软帆相比中国硬帆还需要更多的水手,中国船宽体,稳定性好的特点使得它能装载更多的货物,当然也能装载更多的人员,也就是更多的肉搏战斗力。郑芝龙时代所建立的海上帝国就是依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打败了西方舰船的火力优势,未成熟的科技发展初期在火器尚未显狰狞的面目,西方舰船的火力优势在擅于水上跳帮作战的骁勇儿郎们面前稍显稚嫩...毕竟西方的风帆战舰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这一舰种在称霸海洋的时代没有在和郑芝龙乃至郑成功的舰船发生碰撞。虽然英国在1588年挫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进攻,从而确立了火炮在海战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就是到了战列舰时代火炮齐射发射的实心弹威力仍然不足以有效彻底击沉一艘大型战舰,即便是到了1805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近战和接弦战仍然在海战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直到1823年由法国军官Paixhans设计发明的发射爆破弹的舰炮轰击炮的出现才产生了对木质战列舰最具威胁的武器,当然俄罗斯在锡诺普海战中用这样的火炮将土耳其风帆舰队轰碎至渣,从此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彻底被终结,舰船开始走向装甲化。而此时17世纪中期西方的主要两大海军强国荷兰和英国都在为争霸海洋而积蓄力量,几次英荷海战当时双方的大型战舰合计均超过了百艘,而且荷兰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远东,倘若历史可以重演,荷兰装载50炮以上的巨舰百艘的强大火力和东亚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拥有最强大的肉搏力量的郑氏帝国发生碰撞,将会有一番怎样的结局...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40147 工分:2714
左箭头-小图标
中国古籍上许多记载都不靠谱,有很大的水分,郑成功的一号大福船,根本不是英国风帆战列舰的对手,船体结构已经决定了他们的优劣,加上佛朗机炮的制作公差,造成泄气严重,威力肯定不高,千斤佛郎机,说说罢了!当时明朝水师和郑芝龙的船队和荷兰人的船队交战,是用的数量优势和火船,才击败了荷兰船队!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3207 工分:2
左箭头-小图标
坚持原创,鄙视转载!!!==================================查了一下资料:英王查理一世时,由造船大师彼得.佩特于1637年主持建造的“海上君王”号数据:排水量:1500吨。尺度:长70.7米(全长,包括舰艏斜桅),吃水:5-6米。航速:10节武备:104门火炮。20门60磅炮,8门30磅炮,32门18磅炮,44门9磅炮
舰员:约800。首先从数据看,海上君王号最大的火炮为60磅炮!远不是这位同僚所说的什么12磅炮为主,和什么“显然是6磅炮以下一类的“火炮”,实在拿不上台面”。因为海上君王号根本没有装备12磅炮!但最小的也是9磅炮而非什么6磅以下!!!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其武备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而查理一世却硬要将火炮的数量增加14门(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只是一些9磅轻炮而已。该舰绝对的主力火炮还是总共60门的包括18磅至60磅的火炮!!而郑成功的所谓“三桅炮船”也只不过是福船型而已。福船的船体结构注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大量的重型火炮,否则火炮发射时强大的后坐力会直接摧毁福船脆弱的船体!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风帆时代东西方造船技术的不同。说到这里我奉劝一句题外话,辩驳可以但要有理有据,本人是本着真心想和各位认真讨论相互学习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因为那样除了过过嘴瘾什么也学不到,有何意义?适度YY当然有益身心,但过度YY却是在误导国民!建议发言前先找些相关资料验证一下。以下是本人找到的相关资料稍加整理出来的供大家参详讨论,不足之处还望真心指正。先说船帆:历来中国的帆船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细竹篾或蒲草叶子编织,硬帆的好处是综合效率高,可以围绕桅杆旋转,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个方向地风,单位面积的硬帆和软帆相比较硬帆对于风力的利用远大于软帆,但是由于硬帆自重过沉,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数百人莫能举动”,所以帆面积会小于软帆的西方船。但西方船的软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他要把桅杆建的非常高才行,而桅杆过高随即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他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所以说软帆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这个时候单位面积内它的效率和硬帆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软帆由于重量轻的原因它的面积可以做的很大很大(有的高达6000平米以上),所以在顺风的时候可以获得的推力远超硬帆船,也可以驱动更大型的船只。当然海上航行不可能大多时候都是顺风行船,根据白努利效应,软帆船对风力的最大利用是侧顺风的时候,当然效率低的也有侧逆风的时候,而为了利用前侧方刮过来的风,就必须利用三角纵帆。三角纵帆虽然利用侧风和逆风的效率较高,但是顺风情况下其效率又比较低,但是中国式的硬帆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只要一种帆就可以利用所有方向的风俗称八面风。正因为如此,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满世界都是软帆的时候,中国造的“耆英”号风帆战舰,依旧使用的还是硬帆。硬帆的缺点就是因为是整帆升降,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要不然软帆和它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而在那个使用材料被限制的年代,三种帆装各有各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环球航行来说,大型横置软帆最适应于深海远程航行;而对于一个区域内的货运而言,使用人数比较少的硬帆是比较好的经济的选择,这样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而小型以速度见长的快船来说则是三角纵帆效果比较好。所以随着航海知识的增长,西方逐渐采用了大型横帆船加三角帆和支索帆的布局适用于顺逆风,而中国一直使用硬帆来适应八面风。当然中国帆船的桅杆也和西方帆船的桅杆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帆船的桅杆因为在高度上远不及西方船只,对于强度的要求也就不像西方船那样严格要用密密麻麻的绳索固定。西方帆船的桅杆是由3或2段独立的桅杆通过桅楼组合成的,桅杆高耸,有的甚至达到3/4船长,后期的战舰还有附加翼帆,所能悬挂的帆的面积会远远超过了中国帆船,因此在航速上的优势也明显优于中国。风帆战舰时代最著名的是法国于1744年制造了Invincible号战列舰。它171英尺长,49英尺宽,有一个21英尺的吃水度,排水量高达1793吨,Invincible号是个不可思议的成功。相比可以行使11节的典型的英国同类型它可以达到13节以上并被形容成“所在级别的最佳船只”和“可以满足一艘战船所有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中国帆船由于帆自重过大造成面积小的原因所以速度很难超过7节,记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船队长期处于时速3-4节的情况,当然这是平均速度,历史记载的最高航速折合现在为7节左右。所以由于速度的原因在海上炮战中中国帆船很难抢到上风,即使是在下风处也很难跑掉。而且中国帆船的灵活性也不如西方帆船,我以前看的资料,中国帆船的长宽比大约在2.5到3.5之间,多数会取3左右,西方帆船的长宽比大概在4到4.5左右,有些战舰会放弃部分稳定,进一步加大这个长宽比,而大的长宽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船只的速度和灵活性。因为在海战中尤其是在以风力为动力的风帆海战中,速度高意味着船只的灵活性也更高,可以更快的抢占有利位置对敌方舰船实施炮击!另外加大长宽比意味着增加单侧船舷长度,在同一层火炮甲板上可以承载更多的火炮,也就是说增加了武器的火力密度!所以说中国帆船的速度,灵活性,武器密度和西方帆船比较都处于劣势。再说说船体结构:东西方船体结构的坚固程度不同是由于双方造船技术的区别产生的,中国帆船由于广泛运用水密搁仓技术,很少使用肋材,船体的强度则由水密隔仓的隔板来支撑,因此中国的船只在抗沉性方面的性能要远远优于西方。但是正是由于中国船只大量的使用水密舱技术而使得船体在横向方向上的强度不够,不能承载大量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而且这样的船体构造根本不能适用于西方的全通性火炮甲板。西方独有的的火炮甲板技术和侧弦炮技术的发明也是在火炮逐渐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历来的海战理论都是以人海战术决定胜负,火炮上舰和火力至上的理论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可以说晚于西方。当然这也和东西方的大环境的政治背景有关,西方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曙光,科技、天文、航海以及理化等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加剧,人们开始迫切需求新的通商手段。由于东西方的陆地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所阻断,所以海运开始进入了商人和冒险家们的眼睛。东方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各种奢侈品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因此吸引着大批的冒险家试图找到联系东西方的航路。15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导致了16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遥远的东方,自从郑和率领的古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七次远航之后,天朝已经布威严于四方,万国来朝,逐渐的歌舞升平,刀枪入库,已经不再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昔日的巍峨的宝船也只能慢慢的等待着被腐朽的命运,甚至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所以朝廷中枢一纸禁海令下得到的是“片帆不得如海”的悲惨结局。从此中国将海洋的控制权拱手相让,而此时西方的探险船正在非洲西海岸苦苦的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火炮上战舰可以说是海军武器发展史上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也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诸多大炮在排水量偏小的船甲板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中国的船体强度不够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这个金点子是被一个英国人想出来了:詹姆斯.贝克。他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从此火炮战舰有了成规模的火力输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威力。西洋帆船由于没有水密隔仓,因此抗沉性不佳,但是西方大量使用肋材并增加船体厚度,尤其是战舰的肋材几乎是1根接着1根,而肋材对船体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就船型来讲,中国的大型船只一直是底尖上阔的福船型,也就是和现代舰船的V字船型类似,因此福船是越到顶甲板越宽,因此火炮一般布置在顶甲板上。郑成功的主力战船大青头长约10丈,宽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载重三四千担,总共也只配备2门大炮,前1后1(《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1962年福建版)。炮架固定,据说还有弗朗机若干。可风帆时代的战舰要求的是在侧弦尽可能多的承载重型火炮以便发扬最大火力输出。我们知道风帆战舰最长最重的火炮一般布置在底层炮甲板,其上面的各层炮甲板口径重量依次递减,以“胜利号”战列舰为例,其炮甲板从底层至上层火炮依次为32磅、24磅、12磅(当然68磅短炮除外,因为其使用减装药所以炮身重量也较轻)。而中国帆船的V字型船体底部面积本来就狭小,根本不适合布置长重炮,更可况底层还是是一间接一间的水密舱室而非横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装备的重型火炮数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同时期的西方船体缺解决了这个问题,西方船体采用U字型,而且底部大于上部(横截面想象一下广口瓶),这样的好处是底部宽敞的炮甲板可以布置更多的火炮,逐层往上依次减少口径和重量,顶甲板上反而是全船面积最小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据说是肉博时减少接触面积。所以东西方各自独有的船体结构注定了西方战船所装载的火炮重量和数量远远超过中国船只。当然又是题外话,还是不得不佩服聪明的中国人依照水禽发明的福船型居然还是暗合现代船体科技发展的脉络:两百年后的近现代战舰一般都是甲板上布置数量上较少的大口径火炮,两弦侧小口径轻炮而且运用中国人发明的水密舱技术增加抗沉性(比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战列舰的普列赛水下防御体系)。可惜中国人超前的聪明才智依然由于当时船体材质强度和火炮科学技术的落后而让人遗憾...相反,比较来讲西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倒像是舰船发展史上的一个怪胎,当然西方在运用产业革命成熟的成果后近现代战舰彻底才淘汰了统治海洋几个世纪的风帆战舰。另外再说说火炮威力:“海上君王”号上最大的火炮为60磅加农炮,历史记载其火炮的重量高达8000磅,口径8.5英寸,长达12英尺!最大射程可达4000码!虽然威力巨大但由于装填困难的缘故所以后来换成了威力次之的42磅炮。再说说威力次之的32磅及30磅加农炮,“这些火炮的重量超过了5000磅,发射的弹丸如果用14°仰角可以发射到3000码外”,可以想象这样的火炮在400码的射击距离上会有怎样的破坏力!而“一门填装了5磅火药的18磅炮可以在400码的距离击穿2英尺6英寸的橡木,即使在在1000码的距离上仍然可以有效击穿1英尺的松木板”,所以即便是装备的18磅的火炮对付中国的薄船体壳也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大量射速相对较快的9磅轻型炮用于杀伤地方甲板上暴露的人员...我看的资料记载,英国和拿破伦时期的法国交战显示,法国18磅乃至24磅炮的炮弹在200码的距离上都不能穿透英国战舰的46英寸的肋材,18磅炮甚至在几乎0距离上都不能穿透。而且由于隔仓的使用,中国帆船无法使用全通火炮甲板,进一步导致中国帆船的炮位减少,而根据数学分析,在海战中1方的炮位少于对方的炮位的2/3时,少的一方会很快崩溃(因为多的一方在交战开始会出现几门炮打1个炮位的情况,很快就会导致被攻击的炮位失去战斗力,于是就有更多的炮位攻击余下的对方炮位,而这个数值会随着交战的进程越来越快,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不把64门炮以下的战舰遍入战列的原因)再来看看中国的船用火炮,“郑成功‘三桅炮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 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 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由其口径可以计算出红夷大炮的炮弹重量在9磅至18磅之间,也就是说中国进口的红夷大炮弹丸的重量最大为18磅。而这样的火炮重量则超过了2吨,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就是4000斤以上!!这是18磅加农炮的重量,长径比23,同期的西方加农炮的长度为15-28倍口径,长炮的长度为25-44倍口径。题外话:说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7、8里开外最远10里。本人深表怀疑(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用72公斤的黑火炮也不过达到7000多米的射程,用黑火药做发射药的210mm后装线膛炮最大射程才6公里左右)。可以看出“三桅炮船”上区区8门左右的红夷大炮怎么和光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海上君王”号相比!当然本人不能肯定郑成功的战船上的红夷大炮是不是18磅,但肯定不会超过42磅,一来西方火炮价格昂贵,不能普遍装备。二来西方可能也不会卖给郑成功威力巨大的火炮,否则以郑成功的财力能在二个月内打造300艘战船还能拿不出银子买火炮?再有千斤弗朗机,这更是个废柴。射速快则快矣(实际上也快不了多少),近战或许能成,用于远战则力不从心。“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上就能看出来,仅仅千斤重的火炮竟然可以将24斤重的弹丸发射到几公里外?这要用多少的黑火药发射,而且这种火炮的密封性还很差...这且罢了,“发射3发用不足20秒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不是赶上后膛步枪的射速了?先不说24斤重的弹丸,就那个子铳的重量就比炮弹丸重上许多,据本人亲眼见过后装大发熕子铳估摸着怎么最少也得七八十斤,壳体还不是很厚,不知道怎么形成的高膛压能将炮弹打到几公里外?一般来说就是红夷大炮为了防止炸膛炮管的壁厚度铸造最薄处的炮口也有0.5倍了,而炮膛处则有1—1.5弹径,再瞧瞧后装大发熕子铳的壳厚,真不敢想象...。而且西方的船体由于火炮的出现普遍采用了双重壳体其防弹能力远超中国帆船。一发“整装弹”包括子铳壳、火药炮弹加在一起怎么也得上百斤吧,拿这个来回装在炮腹里,可能,或许吧射速理论上是比前装炮要快,但还是不敢想象了...小口径的后装弗朗机可能不存在子铳重量的问题,但大口径的弗朗机随之而来带来的是子铳重量的急剧增加,上百斤的子铳轮流装填确实是对大明帝国的炮手们的一种严峻考验...而前装炮只用炮弹和火炮就够了,虽然少不了要清膛的步骤,但与其那上百斤的“整装弹”轮流装填,还不如用前装炮来的安全轻松,射程也远上不少。当然后来的火炮经过发展和考验终于验证了同时期(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前装火炮性能远胜后装火炮,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前装炮一直又统治了近2个世纪才黯然退场,当然这也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线膛炮取代滑膛炮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所以个人认为,在速度,灵活性,火力,防护上都居劣势的中国帆船和西洋帆船进入炮战完全是找死!当然西洋帆船也有几个劣势,大量使用优质木料作为肋材导致西洋帆船的造价远远的高于中国帆船,如歌德堡号帆船,1条瑞典王国的商船,当时的造价相当于瑞典国库的1/6。而且西洋软帆相比中国硬帆还需要更多的水手,中国船宽体,稳定性好的特点使得它能装载更多的货物,当然也能装载更多的人员,也就是更多的肉搏战斗力。郑芝龙时代所建立的海上帝国就是依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打败了西方舰船的火力优势,未成熟的科技发展初期在火器尚未显狰狞的面目,西方舰船的火力优势在擅于水上跳帮作战的骁勇儿郎们面前稍显稚嫩...毕竟西方的风帆战舰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这一舰种在称霸海洋的时代没有在和郑芝龙乃至郑成功的舰船发生碰撞。虽然英国在1588年挫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进攻,从而确立了火炮在海战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就是到了战列舰时代火炮齐射发射的实心弹威力仍然不足以有效彻底击沉一艘大型战舰,即便是到了1805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近战和接弦战仍然在海战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直到1823年由法国军官Paixhans设计发明的发射爆破弹的舰炮轰击炮的出现才产生了对木质战列舰最具威胁的武器,当然俄罗斯在锡诺普海战中用这样的火炮将土耳其风帆舰队轰碎至渣,从此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彻底被终结,舰船开始走向装甲化。而此时17世纪中期西方的主要两大海军强国荷兰和英国都在为争霸海洋而积蓄力量,几次英荷海战当时双方的大型战舰合计均超过了百艘,而且荷兰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远东,倘若历史可以重演,荷兰装载50炮以上的巨舰百艘的强大火力和东亚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拥有最强大的肉搏力量的郑氏帝国发生碰撞,将会有一番怎样的结局...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591 工分:12821
左箭头-小图标
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GDP更不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415 工分:3985
左箭头-小图标
书上记载的。和实际存在的,无法比啊古书从来不讲究真实实践,千斤怕是只有一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352378 工分:6247
左箭头-小图标
这样也可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7107 工分:20990
左箭头-小图标
"郑成功曾根据在泉洲获得了一门明朝嘉靖年间(1521年—1567年)制造的“发熕”仿制了许多重炮"厉害本文内容于
21:38:15 被jfzl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57968 头衔:共和国卫队突击队长 工分:473864
/ 排名:1244
左箭头-小图标
好一个关公战秦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8条记录]&分页:
&对大明一号大福船单挑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