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在家菩萨戒本是用戒来求自己并不是菩萨

初学佛法就叫你受菩萨戒,这个不可以的!_法雨缤纷片片解脱_天涯博客
澄净身心,扫除尘累。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由和超越。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636641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030
(8623)(26)(70)(869)(307)(5)(61)(484)(476)(463)(584)(224)(445)(301)(1147)(356)(403)(275)(227)(259)(60)(344)(450)(10)(325)(253)(22)(124)(23)(32)
(51)(286)(51)(61)(23)(93)(84)(82)(74)(104)(125)(129)(129)(256)(292)(257)(298)(424)(262)(174)(261)(290)(333)(144)(180)(111)(131)(226)(108)(81)(143)(165)(182)(242)(244)(115)(91)(131)(177)(223)(256)(151)(77)(73)(34)(45)(97)(178)(27)(91)(56)(201)(211)(138)(68)(37)(1)(6)(1)(1)(16)(3)(2)
要受那个菩萨戒,我告诉你:菩萨戒有二种,
六重二十八轻戒,这是针对居士讲的;
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个是针对出家众讲的。
我告诉诸位:你要受菩萨戒我现在是纯属个人修学四十年,一个良心的建议:
一、你要先皈依五年;
二、五年后再受五戒,还要经过五年;
三、你要受八关斋戒,常常打八关斋戒,再经过五年;
你有十五年的基础,这个时候你可以受六重二十八轻戒,
好!如果你受了十重四十八轻戒,诸位!这等同出家的菩萨戒,
有的人在戒坛上,因为有瑜伽菩萨啊,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等等,这菩萨戒本,戒本有好几种啊,讲的内容大同小异,
如果你也依十重四十八轻戒,我现在讲的是在家居士,受了十重四十八轻戒的菩萨戒,
我告诉你:你就等于出家!男女不能行淫的;
再来,没有那个六斋日的,从此以后统统要吃素的!
再来,不可以煮荤的给你媳妇吃;
十重四十八轻戒是很严重的!是不一样的!
将来师父会再找个机会,再讲《盂兰盆经》,再讲那个六重二十八轻戒,
再找个时间,再教导教导大家,要不然就迷迷糊糊了,经典懂这么多,戒律却不懂,那这样不行!
看因缘,看因缘!因为那个大陆有人说,我们那边受菩萨戒很简单呢!去报名,有的皈依啊,有的刚刚初学佛法来,就叫你受菩萨戒,
我说:喔!这个不可以的!受戒,不是开玩笑的!受戒,是很庄严、很神圣的!
(慧律法师《楞严经》第十六套[五十阴魔])分类: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佛 学佛 :五戒、菩萨戒许多同修劝我们去受菩萨戒,主要的理由是菩萨戒可以生生世世随身,五戒就不行.
祢鋊嚇摖擺痶
净空法师解答786问:许多同修劝我们去受菩萨戒,主要的理由是菩萨戒可以生生世世随身,五戒就不行.对此不解?答:受菩萨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菩萨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譬如:杀生、偷盗,心里想杀、想偷,但没有实际行动,就不犯戒,就像法官判案一样,一定要有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罪,这是五戒.菩萨戒却与之相反,只要心中有杀生、偷盗的念头就犯戒.所以,菩萨戒不容易守持,五戒、十善容易,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受了菩萨戒不等于就是菩萨,受而能持,做到名实相符,才是真正的菩萨.决定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我,在家同修最好是学戒,不要受戒.他说我们能做到一条,就学习一条,学到纯熟再去受就不会犯.先练习受持,自己真有把握时再去受.后来我到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劝我一定要受菩萨戒,因为不受菩萨戒是白衣,在台上讲经,别人会嫌弃.受过菩萨戒就有责任为大众讲经说法,这是可以的.现在受戒只是有名无实,并非真的菩萨,不但是在家,出家亦复如是.出家人三坛大戒都受过了,是不是真正比丘?不是.弘一大师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菩萨戒、沙弥戒,自己可以在佛前求受,所以菩萨戒跟沙弥戒可以得戒.但是求受必须有感应,没有感应就没有得戒.求感应最普遍的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行法」.明朝末年,蕅益大师就是修「占察行法」得菩萨戒的,决不是随便可以受的.我劝大家五戒十善应当认真努力修学,具足五戒十善,念佛往生决定有把握.如果发心讲经,就要受菩萨戒.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菩萨戒的内容与分别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通灵佛教网&||||||
--(1386)[] newscj
受菩萨戒,发菩提心
受,发菩提心--中言法师一、求授的条件和意义关于如何传授戒的常识向各位善知识简略说明一下,供各位参考。想要求授戒应该先讲菩萨戒经和菩萨戒的常识,然后才可以开坛授戒。如果不讲清楚,使求授菩萨戒的弟子不懂常识,就不能得圆满菩萨净戒。(一)受菩萨戒是增戒菩萨戒是僧俗共秉的戒法,凡是铺坛传授菩萨戒都是属于增戒。因为菩萨戒法是尽未来际的戒法,它不是今生才授,而是在多生多劫前已经授过菩萨戒;所以凡是开坛,题目应该叫做进授居家二众菩萨戒法,或者叫增授居家二众菩萨净戒。菩萨戒经中说:“尽未来际”,为什么现在退失菩提心了呢?就是因为菩萨迷于隔因,虽然有隔因之迷,但是遇到善因缘,菩提种子随境即萌芽。“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今生遇缘此时觉醒,有许多菩萨戒弟子来问:“我现在增戒行不行?”只要是授菩萨戒都叫做增戒。这是一个佛教常识,菩萨戒就是增戒,不叫新授。因此菩萨戒弟子有愿增戒者都可以登坛增戒。(二)如何得受清静菩萨戒戒本是出世的方法,是了生死的根本。不论授什么戒,都属于皈依三宝的一种形式。三皈是戒的本体,戒条是戒的名相。再重复说;授了三皈依,通过礼佛拜惭得到三皈的本体,再给说五戒、八戒、十戒乃至菩萨戒条的名相,这叫戒相。得到戒体再明戒相,这叫真实菩萨戒。从体上起作用,用护持法体,令菩提道业增长,这是菩萨戒的根本意义。要想学戒相必须先得戒体。什么叫戒体,就是自性清净身心。然后再深明戒相,这叫理事双明,性相一如。举个例子说,比如一条河水湍流,我们把它修个拦河坝,截住控制它的流量,这样就好比我们有了戒体,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只守戒相,那只能种人天福德,与菩提道一无事处。戒体只有一个,而戒相分类很多,比如说:五戒、八戒、十戒,居家六重二十八轻,出家十重四十八轻,比丘比丘尼的三具戒。佛弟子学佛,真正得到戒的本体才叫真正的皈依者,成为正信佛教徒,才能有了脱生死的资粮。按照《菩萨羯摩经》中说:“有发心菩萨乐授菩萨戒时,应先为他们解说菩萨戒法藏,就是摩怛利迦菩萨学处及犯处。”我们没授戒之前要先学习什么叫菩萨、什么叫戒体、什么叫戒相。通过学习,领悟到自己愿意授戒,知道自己能授戒。也应该知道授菩萨戒不是别人劝说的,也不是为了战胜别人,也不是为了超过别人,要有这样的正知正见,才是坚固的菩萨。这样的发心菩萨才能纳受菩萨净戒,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要想授菩萨戒,必须听懂,然后在惭悔堂里,致心惭悔,惭后得清净时再说菩萨戒相,才得到戒的实体。已经所说,凡是求授菩萨戒时,先要请戒开导,再审遮问难、拜惭,然后方可授受。假设不审遮问难、不惭摩前罪,即使说了戒相,也难得到清净戒体。没有戒的实体,只知道菩萨戒相,与今生了生死一无事处,与菩萨道一无事处,只能种菩萨因。现在大多数的菩萨戒场,只有一天说戒相,不通过惭悔堂惭罪,这是共业所惑、业力所牵,蒙蔽了自性,使烦恼转增,不能得受清净菩萨法。⒈坚固信愿欲启请菩萨善戒法时,必须先坚固信愿,发无上菩萨心。要是信愿不坚固,就不能断除疑惘,不能勇猛精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住大乘性戒,不动其志如山岳,心量能容如大海。深信切愿者有三条:①要决定深信一切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要发心胜行,誓成正觉愿度众生。梵网经中说:“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当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②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是戒)是菩提涅盘修证的本因,要是没有戒为涅盘正因,就如蒸沙煮饭,经过恒河沙劫数,也不能了脱生死。并不是说戒条就是戒,而是通过惭摩,解说,开发智慧,令你身得清净,心得清净叫做戒体。你没有得戒体就不叫得戒。只听到佛经见到文字不是成佛之道。通过学习开导,使你体证道菩萨戒的深义,叫菩萨道。“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要能坚持持净戒,是为如来所赞叹。”涅盘经中说:“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此三具净戒。”这个净戒,不是戒相而是戒的本体,戒相是为戒体服务,助戒修行。③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身、应身、报身、清净光明,无限相好,都是持戒而得成就,“如来功德深,依戒为根本。”上求佛法必须护持戒体,下化众生必须严净戒行,没有戒的本体修正就是徒劳无益。戒相是辅助,就象拦了一个拦河坝一样。没有这个拦河坝,你说截也截不住,有了拦河坝,你要看好这个河坝,不让它决堤。要具备这三种信力,才能够感应道交,求得本师释迦牟尼佛做我们的得戒和尚、大智文殊师利是我们的羯摩阿阇黎,十方现前诸佛为我们的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我们同学伴侣,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为我们的教授师。⒉惭摩清静有法师受请升座,只能是做教戒法师,依佛经教戒。实质菩萨的得戒和尚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叫秉戒和尚。根据经中说有三种受戒的方法:佛住世时,亲口说戒法,得上品戒;佛灭度以后,有法师依法而说教戒,惭摩清净得中品戒;无有法师,无有佛在世,自己发誓在佛像前求授菩萨戒,得下品戒,这是三种得戒方式。上品戒仗佛慈力所受而得,中品戒依法师教授惭摩而得,下品戒在佛前求惭一七,二七,三七或更多天,直到见到相好光明或见到善的境界或见到菩萨感应,这时再看戒条得清净戒,虽然得清净,但这属于下品戒,因为没有法师传戒。所以凡是欲求菩萨戒的弟子,要求必须专心顿息诸缘,色身虽在师前,心必须观想诸佛法会,要知道菩萨净戒不是浅显的信仰,散乱的心念而能纳受。⒊发无上菩提心经中说:“羯摩师三次教戒完毕,从此信念不间断,信愿广大,于十方无边际诸佛界中扩大到现在的诸佛菩萨前依法现相。与此同时诸佛菩萨能以慧眼观察知道这个世界,这个道场XX人在发大菩提心,能令受菩萨净戒的菩萨得善法。你要是不发大心,不发致挚心,那么菩萨不能感应,你不能得清净戒。因此,最上善心之所发起,能灭一切有情,一切种恶。无上心一发超越一切,得别解脱利益。这个无上心一发超越一切戒律。守戒条不如发无上菩提心。”受此净戒以后再转身遍十方,在在处处不舍菩萨净律,这是菩萨不舍菩提心的大愿。要是转世再受余生,妄失正念,遇善知识代替开导解惑,虽然重复在受无数次戒也不是新受。就是说你要发无上菩提心得了清净戒,你在转生、转了多少世,隔因迷了,然后遇到善知识再受净戒也应叫进授菩萨戒,或者叫增戒,这个道理非常重要。⒋得戒体,守戒相依经中说:要是比丘比丘尼增戒是在僧中请十师解说而得,只限于今生,而菩萨戒是佛戒,是在教戒师前礼请诸佛而得,所以叫佛戒。受戒的人能授受获得利益只因为众生发了挚诚心,感应道交,就好比水清月亮现。用鲜花罗列铺坛,这叫权巧方便。佛是不二法门,有言说就分出了二。我们得到清净戒的主体,又去守戒相,这就叫二归为不二,摄万法而归于一真如,真如自性反而分为万殊,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以致法眼无染,故随顺修行师波罗密。”什么意思呢,我们受菩萨净戒,已经知道佛法,现在无有染污,才知道恒顺众生,佛与众生同是一个佛性,性就是心,心就是佛。梵网经中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一切意识是色心是情,皆入佛境界中。”虽然佛性本体是一,人人具足,而被无明遮障,难以显现本体自性,要求在惭摩堂中随引礼师大德如法发漏惭悔,直到清净,才能如法如律得授清净戒,这是诸佛所赞叹,龙天所拥护,毗尼住世,正法久住。戒是摄受自己的,不是管别人的。假如我们已经得到戒的实体了,哪怕是一刹那,一昼夜的实体,也给成佛种了一个因。今生死了来生再受生,余生遇到善知识再增戒品还是一样,菩提善根一发现,马上戒体增上来了。进授居家菩萨戒就是增戒,不能说是受戒,所以不要问,我们受戒了再受戒行不行,再增戒行不行,不花钱行不行,这都是戏论。梵网经中是这样说的,“是佛成道时顿说,先受佛戒,得受戒体,是修行的起源。”有人说我想上极乐国,可是真叫你上极乐国你就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心性杂乱,不想死,总想生,就是不知道戒的清净。佛叫涅盘,凡夫叫死,得到戒的清净,知道涅盘的乐,知道乐了才想去死,才知道往生。所以凡夫叫死、佛子叫往生,你没有得到涅盘的乐,你嘴说往生,实际不能往生,因为不知道戒的快乐。人人都喊了生死,不知道生死向何处了?人人都喊守戒,不知道守什么戒。要想了生死,戒是根本,这是个最重要的。⒌菩萨行的十信位菩萨行有五十二个位次,最初十个位次叫十信位。①叫信心,看看这个信心是什么样的信心,不是信佛是信心,而是我们的心境与修行的理相合了,确切不转移了,心地不动了,这叫信念坚固了。再简单一点说,通过惭悔罪业,得到了戒的本体,信了清净是成佛的体相,这个清净体相是无边无际本体自然,非青非黄、非大非小,这个心境叫信心。信心这个词这么解释依理相合,不疑,这叫信心坚固。②念心,必须要体会到当前一念心清净时那个念头不是妄想的念头叫念心,念念在菩萨道上叫念心。我们得到清净之后,守护不退,生生世世,直到成佛,这个念头这叫菩萨道的念心,也叫成佛的念头。具体的说,虽然舍身受身,菩提念不忘。③精进心,就是得到了清净本体之后,通过用功,使本体清净心常显现,念头不散,六根坚固,不往外缘,令清净心加大不退,叫精进心。④慧心:清净本体自性显现了,这样往前进时,叫智慧。⑤定心,在所修基础上,大智慧大禅定使自性安住在一处,心与性合,心与道合。⑥不退心,因为有精进就有后退,怎么样才叫不退呢?证到七地才能得到不退心。远行七地存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这叫证不退位。到深位自性灵光显现,这叫见性。⑦护心,一是护法心,就是自性灵光显现时已不退了,有真正智慧护持清净一念心,令清净心灵光扩大,常能护念正法,保持不失叫护法心。二是护念心,常知道护持正法保持不失,保护法体。金刚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法,没有法你舍什么。⑧回向心,我们天天都说回向,把这四句回向偈子当作回向是错误的。你念这个回向偈子,不是回向。那是法师们写回向偈子赞叹回向功德的语言,不叫回向。道心坚固,然后把这个心性回向给法界,这叫发大菩提心,这个层次才能做到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从第一地到第六地菩萨叫凡夫行菩萨道,属于二乘菩萨;超七地菩萨,叫做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六地菩萨以前还是自利分多,利他分少,超过七地自他平等。以自己一点本体自性清净心回向法界,扩大到虚空自性灵光与法界相合,所以叫回向心,也叫回小向大,也叫回自向他。⑨戒心:这个时候才能说到大乘菩萨戒。⑩愿心:当你真正得到戒体时,含有禅味含有法味,含有道气,能修习空华梵行,宴作水月坛场,降伏境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空华梵行是菩萨行,水月坛场是菩萨道,降伏境里魔军是在烦恼中化菩提,梦中佛事,在尘劳中作佛事,行住坐卧都是佛事,这叫做化烦恼为清凉,能念念广度众生。梵网经中有这么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众生可以受戒:“诸佛子听,若受菩萨戒者,国王,王子、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王、六欲天子、庶民,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人非人等,但解法师语,应当得受戒。”假如我们现在受了菩萨戒了,你就不要去轻慢众生,菩萨不能看不起人,要慈悲怜悯众生,就是淫欲心重的男子、女人,都可以得受菩萨戒,当奴隶也可受,乃到鬼神、罗刹、金刚神等都可以受菩萨戒。如果有问菩萨戒问题,应该给他解说菩萨道容易得,菩萨戒可以受,这样劝发菩提心,山妖水怪变化人形,可以到菩萨戒场受菩萨戒。假如发心要受菩萨清净戒,在佛前惭罪乃至一昼夜,也可以得清净戒。发心一天一宿不睡觉不想世间杂事,一直惭悔到明天的这个时间,就可以受菩萨戒,为什么要在戒前惭罪呢?就是为了得清净,若不惭悔,得不到清净。还有一些在家人,要受十重四十八轻,四十八轻戒是出家人戒。在家的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条和出家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条有着根本区别,它的意义不同。受戒人的清净程度有所不同,在家出家所表现的形像也不同,既然要受四十八轻,就得落发出家表僧相。二、“优婆塞戒经”摘要译白话《优婆塞戒经》是佛教广度众生的权巧方法,专门为在家二众所说,它充分显明了在家和出家修行的差别,这种差别须要我们了解。“菩萨行方便,方便菩提行,不假方便业,安得菩提成。”(一)如何发菩提心什么叫菩萨?当时佛在会中有一位长者子,名字叫善生。问佛说:“世尊菩萨意义是什么?”佛说:“得到菩提道,所以称为菩萨,见到菩提本性所以叫菩萨,得菩萨果名叫佛,没得到菩提道,只发菩提心的也名叫菩萨。”佛说:“善男子,有三种菩萨没有定性,如果说菩萨有定性,已经发声闻缘觉心的人就不能发菩提心了。如果有人说菩提有定性,就是外道,佛说法无定法。”佛说:“菩萨有二种,①退转菩萨;②不退转菩萨。”什么叫不退转,已经修三十二相业的叫不退转,要是不能修三十二相业叫退转。佛说:“菩萨又有二种,一是出家,二是在家。在家人发菩提心胜过一切声闻、缘觉,辟支佛果,出家人发菩提心并不太难,在家人发菩提心名为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的缘故。在家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一直到阿迦尼吒诸天全都生大惊喜。他们说我们从今又得到人天师表了。”善生说:“世尊为什么要劝众生发菩提心。”佛说:“善男子,有二种原因。①为了不断决菩萨种性。②为了断除众生罪苦烦恼。又有二种原因。①觉察到从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②虽然有无量恒河沙数诸佛,也不能度脱我身,还须我自度。又有二种原因。①发菩提心是为了胜过一切人天果报;②为了胜过一切二乘果报。又有二种原因。①发菩提心虽受苦恼,但最终能得涅盘快乐。②为了得无量大利益事。又有二种原因。①为了扫除障碍智慧浮云。②为了断除众生身体障碍。”佛说:“善男子,发菩提心的人有五项事需要做。①亲近善友;②断嗔恨心;③得善法后不生骄慢心;④见别人做善事不生嫉妒心;⑤面对一切众生如自己亲人想。”(二)怎样生悲心善生说:“世尊;怎样能令悲心生起?”佛说:“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应深深见到众生沉没在生死苦恼大海中。为了救济众生的苦恼所以生悲心。又要观察到众生愚昧,含嗔痴三毒侵身,应当作亲人想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迷了出苦正路,没有开导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卧于财、色、名、食、睡五欲泥中而不能出离,反而还贪欲放逸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经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为了色身着相而生骄慢,所以生悲。又见众生被恶知识狂惑还当做善知识,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堕落在三界受诸苦恼反而还当作乐事,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造身口意恶业受诸苦果,反而还生欢乐,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念求五欲如饥似渴,不愿舍离所以生悲。又见众生想要求得快乐但又不造乐因,虽不愿受苦反而又造苦因,想得到人天快乐又不能具足戒体,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恐怖生死反而又造生老病死的业,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被爱别离苦缠缚,反而还不断爱,所以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无明昏暗中不知道点燃自己智慧灯,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所以生悲。又见到众生邪知邪见,亲近恶友,得不到善知识的教诲,所以生悲。面对眼前种种现象都可以生出悲心。”佛说:“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非想非非想处天之乐,乐非常久,一切六道众生受此轮回之苦所以要生悲心。”佛说:“善男子,没得道之前面对现前种种境相做观生悲,只能叫做悲,如得道以后才能叫大悲。什么原因呢?没得道前虽然这样去观想,所观的心境有边际;如果得道以后所观的境界和所观众生无有边际,所以称为大悲。没得道之前所发悲心不能固定,所以叫悲;得道以后所发悲心不动所以叫大悲。没得道前不能救度众生,所以叫做悲;得道以后即能自度又能救度众生,所以叫大悲。没得道之前,妄想与真心不能同行,心性不能同体,所以叫悲;得道以后妄想与真如同时精进,心与性相合,性光与虚空同体所以叫大悲。”佛说:“善男子有智慧人修悲心,虽不能暂时断除众生苦恼,已经得到大利益事。善男子。六种波罗密都是从悲心而做,悲心是生起六度万行的原因。”“善男子,出家人修悲心其实并不难,在家人修悲心实在是难,因为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的缘故。”“善男子,在家人要不修悲心,不能得优婆塞戒。必须修悲心后才能获得优婆塞戒。”“善男子,出家人只能具足五波罗密,不能具足檀波罗密,在家人则能具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家人一切时中都可以布施,所以在家人应先修悲心。要是修悲心之后,就知道这个人能具足戒、忍、进、定、智慧。修悲心应当做到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做能做,一切善法以悲心为根本。”“善男子,如果能修这样的悲心,哪怕恶心如须弥山也能破除,不久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悲心的人所做善业虽然少,所获得的善果如须弥山。”(三)如何求法“善男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修悲心,所得的法体叫。什么叫法体呢?因为身口意得到清净了,身、口、意清净从方便得。方便有两种: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有的人虽然从无量劫中,以无量财宝施舍无量的人,也不能得到解脱分法;有的人只在一时中以一把麦子施舍给一个乞儿,却能得到这种菩萨解脱分法。有的人在无量界的地方,坚持守护戒律非常严谨,也得不到解脱分法;有的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就能得到解脱分法。有的人于无量世无量佛的地方,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也不能得到解脱分法;有的人只读一句或四句偈子,就能得到解脱分法,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众生根性不同的缘故。善男子,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患,不能知道涅盘的安乐;这样的人虽然布施、持戒,多闻,最终还是不能得解脱分法。要是能知道厌烦生死过错,深深知道涅盘安乐,这样的人虽然少布施,少持戒,少闻也能得解脱分法。善男子,这种解脱分法不是欲界所能得到的,什么原因呢?因为欲界天经常放逸懈怠。也不是色界天所能得到的,什么原因呢?色界天没有惠思、持戒、多闻这三种方便。也不是无色界天所能得到的,因为无色界天没有身口,只有意念,这种解脱分法是身、口、意三业相应所得。这种解脱分法三种人能得到,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学佛众生如遇到善知识就能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如果得到菩萨解脱分法就不退转,不能坏失。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只要致心听法,听后能依法受持,知道三恶趣苦,心生畏惧、毛骨悚然、涕泪横流,坚持斋戒,哪怕小罪也不也毁犯,这样的人一定能得到解脱分法。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根据自己所闻去行持也得不到戒体;有的出家人从无量世前求受比丘比丘尼戒;依自己所闻而修也不能得到戒体,什么原因?因为得不到解脱分法的缘故。如果修行人得不到解脱分法,只能叫修学戒相,不能叫持戒。唯有菩萨摩河萨得到解脱分法,即使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这种不退转的心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善男子,如果得到这种解脱分法,虽然少布施,但能得到无量的果报;就是少戒,少闻也是如此。这样的人假使处在三恶道,与没有得解脱分法的众生处三恶道受苦不同,因为菩萨获得的解脱分法叫调柔地,为什么叫调柔地呢?是依解脱分法把烦恼逐渐调整微弱,能化烦恼为菩提,这叫逆生死流。善男子,有四种人,①顺生死流凡夫;②逆生死流是得道人;③不顺不逆是证菩提果了;④到彼岸的成就佛果。善男子,这种解脱分法在声闻乘叫柔软地,与诸菩萨也叫柔软地。又叫喜地。喜地是什么意思呢?是得解脱分法不退转的缘故,所以叫菩萨。因为常能觉悟众生心性所以叫菩萨。这种境界的菩萨虽然了解外道经典,自己不依外道经典修学,也不叫别人修学,这种菩萨叫修行无障碍道的菩萨。善男子,要增长菩提种子应当知道五项事:①不轻慢自己,不能说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自身受苦,心不讨厌后悔;③常精进修行,不休不息;④要救济众生无量苦恼;⑤要赞叹三宝微妙功德。出家的菩萨得解脱分法其实并不难,在家人得解脱分法确实是难;什么原因呢?在家人多种恶因缘缠绕。”(四)三种菩提善生说:“如佛所说菩提有三种:①声闻菩提;②缘觉菩提;③诸佛菩提。①从声闻而得;②从思维而得;③从修而得。声闻乘从闻而得不能叫佛。辟支佛从思维而得少量解脱分,所以叫辟支佛。如果没有师传,不用闻思,从修而得,能觉悟一切叫佛。声闻缘觉虽然能断烦恼,但不能断习气,如来能拔掉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善男子,疑惑有二种:①烦恼疑;②无记疑。二乘人能断烦恼疑。不能断无记疑。“善男子,比如把洁净的物品放到洁净的玻璃杯里,表里都是净的,声闻缘觉智慧虽清净,而身体不清净,身体好比器物,如来则不然,身口意都是清净的所以叫佛。”“善男子:清净有二种,①智慧清净;②行清净。声闻、缘觉虽有智慧,可是他的清净智慧行之有边,如来清净智慧大如虚空,所行无边。”(五)发愿“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肯无量世受大苦恼,也不退转菩提心。如众生以恶心打骂,诽谤,诲辱我身,我应更增加慈心护念,不生恶相。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奴婢之身报,诸根具足,远离恶友,不生恶国。为了众生受地狱苦,见他得利不生嫉妒心。所做善业不是为生死,观生死身如大毒蛇,舍身、舍命、舍财。多闻终不厌烦。能忍一切恶,教导他人修忍辱。”(六)名誉菩萨善生说:“如佛所说,菩萨有二种:”⒈假名菩萨善男子,众生已发菩提心,但好行外道仙术,乐读诵外典,并且以外典教化众生,为了自己身命而杀害他命,不愿修悲心,与生死海中常造诸恶业,享生死快乐,信心不具足,对于三宝生怀疑心,护惜自己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狂,悔恨放逸,轻慢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得无上菩提,而对烦恼常生恐怖想,常生悭贪,嗔恨,嫉妒心,亲近恶友,心性懈怠散乱,为无明烦恼遮障,不信六度,不乐修福,叫假名菩萨。又有一种众生,虽发了菩提心,想得无上菩提道,听说菩萨道须经过无量劫才能证得,于是后悔,这样修道心不真诚,没有惭悔心,不生怜悯心,乐意供奉外道,如杀羊祭天等,虽有微小信仰,心不坚固,为了享受五欲快乐,造种种恶,念住色身财命,常生骄慢心,所做颠倒,为了生死快乐而行布施,为了升天快乐而受持禁戒,虽修习禅定,但为了增长寿命这样发菩提心的人是假名菩萨。⒉实义菩萨能体解佛法深义,常乐亲近善友,供养师长父母,乐意读诵书写思议如来十二部经典,为护佛正法惜身命、妻子、财物,道心坚固,怜悯一切有情,口语柔软,见人先语,说真实语,没有恶语两舌,不轻慢自己,放手布施无所求,经常用智慧之剑斩断烦恼根,虽学习外典,是为了破除外道邪见,善巧方便调服众生,见众生难度不生恐怖心,能劝导众生发菩提心,说菩提容易得,令闻者不生恐怖,勤修精进,能把烦恼化为烟云,心不放逸,为求涅盘果常修忍辱、持戒、精进,不支使奴隶待从,愿代替他人受苦,不生退毁心,见到退菩提心的人生怜悯心,能救济一切苦恼众生,能观察到生死所有罪过,能具足无上六种波罗密,所做世事都是为了众生,虽修习慈悲心,但不希求慈悲果报,对冤亲同等对待,施食平等,舍身平等。知道生死无常,不惜身命,用四摄法摄取众生,善用俗谛随顺众生语,为众生受苦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赞叹善人功德,见有胜过自己的生欢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这样发心菩萨叫实义菩萨。出家人为实义菩萨并不难,在家菩萨达到实义实在是难,因为在家人有多种恶因缘缠绕。三、“劝发菩提心文”摘要译白话我常听说入道的主要一门,发心为首,修行最紧要的一关立愿为先。假如不发广大菩提心,不立坚固菩提愿,就是经过恒沙劫数仍然还在六道轮回之中。如果不发广大菩提心,不立坚固菩提愿,虽然持戒、修行、精进也不能往生,徒劳辛苦。《华严经》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妄失菩提心,都属于修魔道,何况没发菩提心了。 众生的心愿名相很多,简单说大概分为八种:就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个字。第一邪、有修行人一向讲修行;但是,不懂得自心是佛可成,只知道忙于心外杂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这样发心叫邪。第二正、有修行人既不贪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就是为了生死,求菩提果而发心。这样发心叫正。第三真、修行人要一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知道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察众生难度,不生厌倦,有登山到顶的决心。这样发心叫真。第四伪、修行人有罪不惭,有过不除,内心污浊,外表装清净,开始修行精进后来逐渐懈怠,虽然有好心想要成佛,但是多被名利所夹杂,虽然修习善法,但是,被妄想浮云所染污。这样发心为伪。第五大、修行人发心,要观察到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样发心叫大。第六小、修行人只观察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只求自度,不愿度人。这样发心叫小。第七偏、修行人要是只见到心外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只作心外的功德念念不忘,心外知见不灭,不知修戒德。这样发心叫偏。第八圆、修行要知道自性众生可度,发愿度尽。自性佛道可成,发愿成就。要知道佛法是不吝一法而全万法,离开心法另外无法可求。要以虚空为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而且,又没有虚空的相可得,这样发心叫圆。修行人要知道在以上这八个法中,能审察知去取。要去掉邪、伪、小、偏;应当取正、真、大、圆。这样发心,是真发菩提心的人。学人应当知道,菩提心是成佛之本,众善之王,必须遇到因缘方能发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有十种方法,可作为发菩提心的助缘。第一报佛恩,第二报父母恩,第三报师长恩,第四报施主恩,第五报众生恩,第六念生死苦,第七尊重自己的灵光,第八忏悔业障,第九求生净土,第十念正法永住。今见出家二众乱称释子,妄列僧数,空自秉教沙门,生不能抚养双亲的身体,死不能化导双亲的神灵,在家孝道没尽,出尘之道没成,众罪难逃,虽然说父母恩重,但不能报其万一。没有世间师长,不知道作人的礼仪。没有出世的师长,不能体解佛法的深意。不知礼仪,就和禽兽相同,不知佛法的深意,就于凡夫相同,所以学佛人应当报师恩。学人应当知道,我与众生,经历尘劫,生生世世互为父母,众生男即为我父,众生女即为我母,所以要报众生恩。学人应当知道:自性灵光,昏迷暗沌,就如同宝珠埋在污泥里,要尊敬自己的灵光,要知道净土成佛容易,所以要求生净土。学人既然闻到佛法,又能遇到清净道场,依教修行惭法,有缘得遇善友,这正是发菩提心的好时机,千万不要错过。没发菩提心的人,现在赶快发,已发菩提心的人,赶快令其增长,不要怕发菩提心,不要认为菩提心难发。不要太猛而不能坚持长久,更不要认为自己根基浅劣而自卑。学人发菩提心,好比种树人,小根根虽浅,日久浇灌渐深。又好比磨刀,磨久刀自然锋利,应当知道,发菩提心修行虽然苦,最终能得大快乐。如果不发菩提心,永远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苦。金刚虽然坚固,不如愿力坚固;愿力比金刚还要坚固。大众要能诚心谛听我所劝导之语,则菩提伴侣从发心起即是菩提联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