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陀法场,在中国哪里?

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到底什么关系?
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到底什么关系?
  从小我就一直以为释迦牟尼就是阿弥陀佛,后来上网一查,才发现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也称无量光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提到西方就是他建成的。而据《无量寿经》所述,无量寿佛是国王出家成佛,那就一定不是释迦牟尼。根据多部佛经一比较,我觉得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的关系很令人感到纠结。  《妙法莲华经》里说,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是大通智勝佛十六个儿子中的两个,也就是兄弟。《悲华经》里说,阿弥陀佛的前世中,出生在删提岚国,名为无诤念王,他有个大臣叫宝海,宝海是释迦牟尼的前世,那他们又是君臣。但《佛说济诸方等学经》里却说,阿弥陀佛的前世为净命比丘,释迦牟尼的前世为为法比丘;净法比丘一心宣扬空法,毁谤净命比丘,最后堕入地狱,因此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成道,而阿弥陀佛在净土成道;如此看来,两人又是敌手。看来,转世都把两尊佛给转糊涂了。不过,我有点奇怪,既然之前两位早已成佛,为什么还要转来转去玩互相重逢的游戏?有意思吗?不过,身为一个俗人,理解不了佛的智慧也是必然的。  我以为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的复杂关系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把佛经再看下去时,还有更复杂的线索。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共有一个师父,叫宝藏如来。《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里提到释迦牟尼自认是观音菩萨的弟子,而《悲华经》又说,观世音本名不眴,是阿弥陀佛前世无诤念的长子,观音与阿弥陀佛同为宝藏如来弟子。这么一说,释迦牟尼就应该是宝藏如来的徒孙,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的师伯了。宝藏如来的父亲叫宝海梵志,而《悲华经》记载宝海梵志也是释迦牟尼的前身。也就是说释迦牟尼是阿弥陀佛师父的父亲,同时又是阿弥陀佛师父的弟子。分析到此,我思绪已经接近崩溃,这也太乱了吧,我想先睡一会儿。  醒来后我终于明白,这些佛经压根就没打算将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的关系给我一个明确清晰的说明,他们不按逻辑出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薄姬在汉代史上就是一个传奇,从她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取悦一个男人靠的是智慧。历史上
据史册记载,再古代,到了夜幕降临夜色深时,慈禧老佛爷在书房处理完国家大大小小的事
  明朝享国接近300年,历16位皇帝,相信大家对明朝皇帝都不会陌生,他们在明朝
  唐太宗能够在隋末群雄割据的形势下,击败所有割据势力平定天下,除了他卓越的领导
  隋炀帝杨广并非昏庸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也是孝烈武皇后第二个儿子。多尔衮16岁开始
  &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这是一句很出名的老古话,但这的确是事实,每个朝代都会
  赵云曾在三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刘备集团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追根溯源赵云与
  说起唐朝皇帝,我们首先都会想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因为唐朝的两个盛世&贞
  《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
  雍正是清圣祖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大清入关后的第三个皇帝。有人认为他只是康熙和乾
在古代,人死了可是一件大事,古人坚信人死是另一种&生&,所以人死的时候葬礼是很繁
  契丹从唐末开始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在整个五代和北宋时期,契丹逐渐做大做强,
  在古代热兵器时代,火炮的杀伤力还不算厉害,一记火炮最多大概就死伤那么几十人,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
  华佗,对于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他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曾写《青囊书
 武则天的墓在哪里?武则天墓地是在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是
  明朝(1368年-1683年)是历史上末了一个由汉族创建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
  公元1375年,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八个年头,天象突然出现异常,谓之曰&星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到东南沿海巡视,某一日来到苏州,他突然对一座古墓产生浓
  《三国演义》关于曹操多疑而杀华佗的故事广为流传,曹操得了头风病,华佗认为这种
  九龙宝剑乃世间奇物,可是近代却被盗走了。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据说该宝剑还存在这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如今小女孩入幼儿园,大人一听分到&小三班&往往要皱眉头。  小三可不是什么好
  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眼看西汉王朝走向稳步发展,就在吕雉坐等收割胜利果实的吕雉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
  在通往独裁者的路上,武则天是一个罕见地有性别焦虑的女人。  作为帝国唯一的女
  日,胡适给孟森一信。&《太后下嫁考实》大稿送还,承赐先读为
  我们都知道,慈禧的生活非常奢侈,有关她的秘闻流传得也有很多。但是她的生活具体
  若说历史上那个女人最令人称奇,那无疑是萧皇后了,为何小编要这么说呢?因为萧皇
  老话说得好,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拥有世界。此话道出了女人强势一面
  秋风萧瑟,筵宴散尽,酒意阑珊之时,两位江湖好汉正推心置腹。其中一位,八尺身躯
  大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主持西夏全面工作的梁太后突然发兵三十万突袭北
  汉和帝皇后阴氏(80年&103年),名讳不详,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光烈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光明圣殿光明圣殿我等常活明尊父,隐秘恒安大明处。
高于人天自在者…关注专栏更多摩尼教(明教){&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荣耀所在,光明所存&,&author&:&arikawahime&,&content&:&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有这样一种伟大的宗教。\u003Cp\u003E它在教义上,完美的统一了基督教、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它的创始人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要将其传播至世界的目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在世间行走之时,他就亲手写定了每一部宗教经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其消失千年之后,仍然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名为「\u003Cb\u003E摩尼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专业领域之外的人第一次接触「摩尼教」一词,大部分都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部书中大放异彩的所谓「明教」,其实就是摩尼教的华化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小说中的所谓「明教」,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明教」以及摩尼教,又是大相径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离我们最近的、带有摩尼教色彩的作品,大菠萝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菠萝的主线世界观,是高阶天堂和下界地狱两方势力的永恒斗争。人类,作为善恶的混合体存在。剧情以恶魔的诱惑、天使的拯救和人类的反抗为核心,很难说不是受到了这种二元论世界观的影响——毕竟这种世界观和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正式介绍摩尼教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波斯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查拉图斯特拉教、摩尼教、明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中,「琐罗亚斯德教」和「查拉图斯特拉教」,是同一个宗教的不同译名。创始者名为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这两个概念基本可以等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祆教」,是唐朝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时选用的译名。陈垣先生在《火祆教入中国考》一文中言:「西历纪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国有圣人,曰苏鲁阿士德,因波斯国拜火旧俗,特倡善恶二原之说,谓善神清净而光明,恶魔污浊而黑暗,人宜弃恶就善,弃黑暗而趋光明,以火以光表至善之神,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因拜火又拜日月星辰,中国人以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祆。祆者天神之省文,不称天神而称祆者,明其为外国天神也。」「拜火教」则是伊斯兰教对其的蔑称。\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光明使者摩尼,在吸收了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教义的基础上而创立了「摩尼教」。其中,二宗三际论带有明显的琐罗亚斯德教特征,琐罗亚斯德也被认为是摩尼教的先知之一。然而琐罗亚斯德教徒并不承认摩尼,摩尼最后也死于琐罗亚斯德教祭司之手——类似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明教」,指华化摩尼教。摩尼教在保证其基本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宗教外观因时因地而变。然传至宋明,摩尼教受佛道两教同化日趋严重,后期已经失去了很多核心内容。宋代以后的摩尼教华化形式,即称明教。\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波斯教」这一说法,实际并不标准。大正藏·外教部中,藏波斯教残经一卷,似为此说法的广泛来源。「残写经一卷。前半已缺佚,后半完好,然无后题。吾友临川李君证刚翊灼,以其中专阐明明暗之旨,证以景教三威蒙度赞有合处,遂定为景教经典。然考大祆摩尼与景教颇类似,未易分别。且皆由波斯流入中土,故姑颜之曰波斯教经。以俟当世之宗教学者考证焉。宣统三年三月上虞罗振玉记。」以此观之,波斯教这一名称,是当年未定经典出处的代称。今日此部残经已被确定为摩尼教经典,但波斯教这一不标准的名词却已被滥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光明使者摩尼于安息王朝,塞琉古年代527年,公元216年4月14日出生于巴比伦的马尔迪努村落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文文献《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描述:「按彼波斯婆毗长历,自开辟初有十二辰,掌分年代。至第十一辰,名讷,管代二百廿七年,释迦出现。至第十二辰,名魔谢,管代五百廿七年,摩尼光佛诞苏邻国跋帝王宫,金萨健种夫人满艳之所生也。婆毗长历,当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月八日而生,泯然悬合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之父跋帝,伊朗语作Pateg,是Hashkaniyya家族出身,与安息王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其母满艳(Mays),出自金萨健(Kamsaragan)家族,亦为贵族后裔。摩尼之父本拜偶像,后受启示,带领家人加入了浸礼派并受洗。摩尼本人在未成就之前,也是这一教派的成员。该教派极为重视施洗的作用。他们认为,通过第二次施洗可以赎罪,并通过日常对水的利用和严格的戒律以图获得拯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这一教派的怀疑。在他十二岁时,他第一次获得了使者的启示。这位天使告诫他,应当保持纯净,应当脱离肉欲。但,目前仍然不是他公开思想的时候,他还太过稚嫩。从此,摩尼仍然参加原教派的活动,但经常与其信徒辩论所谓「洗礼」的作用。摩尼认为,水不能使得身体洁净;真正的洁净,是光明与黑暗分离,生命与死亡分离。于是,教派成员污蔑他为反对基督者和伪先知,并在元老会议上审判他,要求其父对他的行为作出解释。其父表示,这些问题只能由摩尼本人解答;摩尼则辩称,他们的行为并不符合耶稣本人的教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二十四岁时,又一次获得了光明的启示;天使Twam向他宣称,公开传教的时机已经成熟。光明之主选择摩尼作为他的使者,令他以自己的正义进行召唤。传播真理,如同主亲自在此。以他的一切坚忍之力,去履行使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在波斯王沙普尔一世加冕之日,摩尼开始正式向世界传播真理。他向东方行进,一路到达了波斯湾、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那里,他被认为是佛陀的化身,并让一位印度国王皈依了摩尼教。「我越过了印度人的国土;我向他们传播生命的希望;我在那里选择了优秀的选民。」摩尼令地方君主米尔沙皈依了摩尼教,并获得了米尔沙的举荐,将他引荐给「王中之王」沙普尔一世。沙普尔一世对摩尼表现出了极大的敬意,并得到了他的庇护。在三十年中之内,摩尼教蓬勃发展,兴盛于波斯,并在其他地区广泛流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沙普尔一世去世后,摩尼也获得了继承者霍尔密兹德的庇护。然而,霍尔密兹德只统治了一年就去世了。新王巴拉姆一世对摩尼教抱有巨大的敌意,继位之初就宣召摩尼前往首都。他宣称,摩尼是不受欢迎的,并发誓决不让摩尼留在这个国家里。在摩尼试图辩解时,他无视了摩尼的举动,指责他行为怪异,在第二天就将他投入监狱。「爭鬥的酷愛者、不和睦者,憤怒的吼叫,命令他們囚禁了公正者,以便取悅于瑣羅亞斯德教徒、波斯的布道師、火的僕人。這即是他們對勝利者、天使和聖靈的審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从被监禁到被处死,尚有数年时间。因他自称是耶稣的继承者,巴拉姆一世及其手下琐罗亚斯德教祭司决定仿照耶稣的死亡方式处死摩尼,并且变本加厉。摩尼如同耶稣一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尸身被剥皮实草,悬挂在城门口,以此警示信徒们。摩尼死后,信徒们也受到残酷迫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第一章到此结束=。=明天填第二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居然开专栏这么久才写文章也是懒得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知道你们不一定能看懂也不一定爱看但还是求点赞=。=)\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55: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8,&likeCount&:7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55:4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476e85c2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8,&likesCount&:77},&&:{&title&:&三常门启,灭死开生&,&author&:&arikawahime&,&content&:&上文已经说到,摩尼的被迫害出自于波斯王巴拉姆一世以及其手下琐罗亚斯德教祭司之手;这一行为,显然是宗教性质的,而非出自于政治。摩尼从传教之初,就立志将他的伟大思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此,他亲自写定了摩尼教的七部经典,又亲自制定了完备的教团制度。其他宗教与摩尼教相比,无疑是思想杂驳,体系混乱的。\u003Cp\u003E面对这样一种宗教:经典详尽统一,教团内部稳定完备,又把耶稣、琐罗亚斯德、佛陀等作为历代先知加以尊崇的宗教——可以说,摩尼教的神学观念,比琐罗亚斯德教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正因如此,琐罗亚斯德教借助其在帝国的政治势力,趁摩尼教尚未得势之前,先一步杀死摩尼。摩尼去世不久,巴拉姆一世也迎来了他应得的死亡,但继任者巴拉姆二世对摩尼教徒掀起了新的迫害浪潮。帝国境内的摩尼教徒不断外逃,有的逃亡中亚,有的逃亡罗马帝国。更多的摩尼教徒受到希拉王国的庇护,不断西迁,在埃及北部,罗马帝国的北非诸省建立了数个教团。然而在此处他们仍然遭受迫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认为摩尼教教义是「邪恶的」「异端」,因而命非洲总督对摩尼教徒进行消灭,并焚毁其经典。虽然此时基督教与摩尼教一同遭受罗马帝国的压制,但在基督教得势,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立刻将摩尼教作为最危险的异端加以迫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处,我们不得不提及一名重要人物——\u003Cb\u003E叛教者奥古斯丁\u003C\u002Fb\u003E。基督徒将他称为所谓「圣·奥古斯丁」。此人在十九至二十八岁之间,曾经聆听过光明的启示,成为了一名听者。然而后来却改宗天主教,并从天主教的立场出发,撰写所谓「忏悔录」,对摩尼教进行攻击。在他的领导下,天主教会不遗余力地对摩尼教进行讨伐。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的得势,这种行为更是变本加厉。基督教徒不仅试图从教义上毁灭摩尼教,而且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强迫他们改宗。东罗马皇帝弗莱维乌斯·查士丁涅努斯于527年发布反摩尼教诏令,禁止摩尼教徒出现在任何地方,因为他们会「玷污」与之接触的基督徒;如果他们被发现,就会受到极为严酷的刑罚。于公元6世纪末,摩尼教基本从帝国内消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正统摩尼教团在罗马帝国境内不复存在,只有少数持二宗论和诺斯替思想的基督徒作为异端偶尔出现。十世纪保加利亚的博各米尔派是带有明显摩尼教色彩的教派之一。十二世纪,法国的\u003Cb\u003E阿尔比派\u003C\u002Fb\u003E也被认为是摩尼教遗存之一。天主教指控他们「像摩尼教多,像天主教反而少」。教皇英诺森三世和法王路易八世领导的十字军对阿尔比派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并在当地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数十万教徒经受了残忍的拷问、折磨和屠杀。十字军开除了当地所有市民的教籍,并进行屠城。1244年,最后一名教徒被烧死在蒙塞古城的火堆上,西方摩尼教的传播到此宣告终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部分摩尼教徒,在摩尼去世后向东方避难出逃,进一步促进了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摩尼在世时,就曾派出东方布道者\u003Cb\u003E末阿莫\u003C\u002Fb\u003E(Mar Ammo)向东方传教,到达了西呼罗珊,以及贵霜帝国。摩尼教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方推进。从贵霜帝国出发,越过阿姆河北上,进入粟特人居地,再向东进入新疆,在八世纪被那里的回鹘人立为国教。伴随着回鹘牟羽可汗的支持,摩尼教在唐代进入中国,成为当时的「\u003Cb\u003E三夷教\u003C\u002Fb\u003E」(摩尼教、祆教、景教)之一。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一名波斯国人拂多诞持经典《二宗经》至中国,受到武则天的礼遇。但唐朝统治者对摩尼教并无好感,其对摩尼教的态度,与回鹘和唐朝之间的的政治关系密切相关。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诏「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安史之乱后,鉴于回鹘人强大的实力威胁,唐朝统治者不得不允许摩尼教自由传教;这也是摩尼教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自由发展时期。唐武宗时期,发动了规模巨大的灭佛运动,即会昌法难。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宗教运动中,摩尼教、祆教、景教受佛教牵连,也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从此,摩尼教在中国不以独立宗教传播,转而成为秘密宗教,伪装成佛教、道教的一支。此后的摩尼教,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在伪装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核心体系,融入佛道之中;华化摩尼教,即称作\u003Cb\u003E明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前面已经说到,摩尼教在其宗教体系中统一了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和佛教,认为耶稣、琐罗亚斯德和佛陀是历代的先知,而他本人则是最后的,也是最完美的先知,是光明的使者,人类的拯救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的根本教义,是\u003Cb\u003E「二宗三际论」\u003C\u002Fb\u003E。这种世界观取自琐罗亚斯德教,与基督教和佛教都大有不同。所谓「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两者永远对立的基本要素;「三际」,指初际、中际和后际,亦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明暗二宗在不同时期的体现。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对这段教义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仪略》一书,被认为是波斯人拂多诞呈献给武则天的《二宗经》,也即摩尼当年呈给沙普尔一世,用来初步论证摩尼教教义的《沙卜拉干》的译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辩二宗:求出家者,须知明暗各宗,性情悬隔;若不辨识,何以修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次明三际:一,初际;二,中际;三,后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际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大患厌离于形体火宅,愿求于出离。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即妄为真,孰敢闻命?事须辩折,求解脱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次观四寂法身。」
——《仪略·出家仪第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u003Cb\u003E初际\u003C\u002Fb\u003E,是我们这个人类世界尚未存在的时期。光明与黑暗完全分离,光明居上,黑暗在下。明界之主\u003Cb\u003E明尊\u003C\u002Fb\u003E,与暗界魔王分居于明暗两界。光明世界充满光明、善良、洁净。明尊具有有感觉、推理、思维、 想象、意志五大荣耀(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与光明、威力、智慧四位一体。(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即四寂法身)暗界则黑暗混乱,充满了由暗界之王统御的五类魔。\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暗界之王率其众魔来到明界附近,垂涎于明界之美妙,遂带领其眷属对明界进行攻击。这段明暗二相相互斗争、融合的时期,即称之为\u003Cb\u003E中际\u003C\u002Fb\u003E。明尊因其自身纯善的属性所限制,因此不能直接与暗魔斗争。为抵御魔王侵犯,明尊从自身唤出众神,再从众神召唤出次级神灵。明尊进行了三次召唤,三次召唤出的神成为了世界的创造者。明尊第一次唤出「善母」,即生命之母。她是一切正直者和生命的母亲,她双手置于胸口,站在明尊之前,是明尊的第一件武器。从善母又召唤出「先意」,即最初之人,战争化身。先意又召唤出其五个儿子「五明子」,即光明的五大元素:妙风、明力、清净气、妙水、妙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明子化身为先意的武器与甲胄,同先意进入黑暗世界,与众魔作战。先意奋勇作战,然势单力薄,五明子被众魔吞噬,自己失去知觉,昏睡战场。暗魔吞噬五明子后,其欲望暂时得到满足,遂暂停入侵。被吞噬的五明子遭到囚禁与折磨,被强行与暗界五元素相混合;气与毒,风与西蒙,光与暗,火与烟,水与云。混合之中,五明子忘记了自己的神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意在地狱苏醒后,向其母善母求救,善母则向明尊求助。大明尊作了第二次召唤:明尊召唤出明友(光明之友,乐明佛),明友召唤出大般(建筑者,造相佛),大般召唤出净风(生命之灵),净风召唤出其五个儿子(五妙身)。他从理性造出光辉卫士(持世明使),从才思造出荣耀之王(催光明使),从智慧造出光明的阿达姆斯(降魔胜使),从思想造出尊贵之王(十天大王),从理解造出持地者(地藏明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净风及其五子在地狱边际呼唤,先意则在地狱深处应答;呼唤与应答便成为两位神明(说应、唤听),分别为净风和先意的第六子。净风和善母深入地狱,净风伸出右手将先意拉出黑暗深渊,三者回归明界。净风随后击败了剩余邪灵,以其灵魂造出十天八地,以最纯净的光明力量造出日月。然而,五明子仍然被邪灵所束缚,不得解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解救剩余的光明力量,明尊进行了第三次召唤。他召唤出了第三使(日光佛),即波斯太阳神密特拉。第三使又召唤出光明童女(电光佛)。二位使者在恶魔面前显示出端严法相,使暗魔将被吞噬的光明力量排出。暗魔排出的污秽坠落世界,变成了各类生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黑暗之王命令一对暗魔吞噬被排出的污秽,以求重新俘虏光明力量。两只暗魔交配的产物,即是亚当和夏娃,形貌类似第三使和光明童女。在亚当和夏娃的人类后代中,由污秽、堕落、憎恨、毁灭组成的肉体,禁锢着由光明力量形成的灵魂。从此,明界开始通过拯救人类灵魂的方式拯救光明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时间没把握好篇幅又坑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对中际人类的拯救、光耀柱、光明耶稣、摩尼化身还有教团组织等内容明天接着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进度明天似乎能写到明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最后,厚颜无耻的求赞QAQ\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02: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0,&likeCount&:5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02:2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e212ee4a263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0,&likesCount&:50},&&:{&title&:&诛耶佑圣,激浊扬清&,&author&:&arikawahime&,&content&:&\u003Cp\u003E前文中,我们简单论述了初际的存在和中际的产生;即暗界之主对明界的入侵,明尊、先意和净风对此进行的回应,以及人类产生的过程。摩尼教在西方的传播后期,虽然摩尼教已经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而存在,但其思想被基督教异端所吸收。在摩尼教的创世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摩尼教的世界观是如何迥异于基督教,而为教会所不容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基督教认为,魔鬼是由上帝所造的,魔鬼以诱惑人类堕落而存在。上帝自有永有,是缔造一切的至高神。摩尼教则认为,明暗二宗力量同等,不存在绝对的、超越一切的神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基督教的上帝——尤其是旧约中的上帝,带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经常向人类显现,且动辄发怒;摩尼教中的明尊,其行为只遵从自身的属性,即四寂法身、五明净体、十二功德。明尊不因人类的行为如何而直接控制人类,他是纯粹的善的本源。他所做的,只是通过他的使者向人类传递解脱的道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基督教的人类,是上帝偏爱的造物,是超越他一切造物的存在;摩尼教的人类,则是暗魔为束缚光明之力而产生的污秽造物。人类的存在就带有原罪。这里的原罪,并非人类「做了什么」而带有的罪,而是人类本身就是罪的实体表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基督教中的最终审判,是得到拯救的人类永远进入天堂与上帝同在,直到永永远远,而魔鬼则会迎来毁灭;摩尼教的最终审判中,得到解脱的,是「光明」本身,而非人类。人类的存在,即是对光明的束缚,抛弃肉身,以使得纯粹的光明灵魂回归明界。至于暗魔,无法被消灭,暗魔在神性上与明尊同等。最终的审判中,也只是将暗魔强制驱逐回暗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于耶稣的存在。众所周知,基督教的神灵系统极为单一,耶稣是神的儿子也是神本身,即「三位一体」;而在摩尼教中,光明耶稣是明尊察宛之子,而非耶和华。在世界上传道的那位耶稣,是光明耶稣的化身弥赛亚耶稣。摩尼教中的光明耶稣形象,无疑会对天主教会长期以来所秉承的所谓「正统」耶稣形象造成极大的冲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因于此,摩尼教的神学观念与基督教大异,在各个方面都在冲击基督教思想的统治地位,以至于摩尼教受到了基督教的疯狂迫害。在基督教看来,摩尼教长期以来都是最危险的异端,因其教义与基督教似是而非,对基督的解读与基督教大相径庭。这就回到了神学体系的下半部分:如何对处于中际的人类进行拯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文中提到,亚当和夏娃是暗魔所生,肉体是纯粹的恶。邪灵以恶创造亚当的肉体,以此束缚其光明的灵魂。《残经》中描述五明子被囚禁在亚当体内:「其五明身,既被如是苦切禁缚,废忘本心,如狂如醉。犹如有人以众毒蛇,编之为笼,头皆在内,吐毒纵横;复取一人,倒悬於内,其人尔时为毒所逼,及以倒悬,心意迷错,无暇思惟父母亲戚及本欢乐。今五明性在肉身中为魔囚缚,昼夜受苦,亦复如是。」亚当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明法相,忘记了自己灵魂的光明本质。鉴于此,明尊召唤出了光明耶稣,向亚当启示生命的本质。他在亚当面前,显示了明尊的本相:「我等常活明尊父,隐密恒安大明处。高于人天自在者,不动国中俨然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又让亚当尝了生命树的知识之果,将大诺斯(荣耀的知识)教给了他。然而亚当的子嗣却无法像他一样得到拯救。为此,净风明使创造了\u003Cb\u003E三大光明力\u003C\u002Fb\u003E,即日月明船和光耀柱。光耀柱既是解脱之路,又是明尊化身,与世界相合。光明十字架,则是光耀柱的形象显现。人类死后,其灵魂由光耀柱引导,经日月二宫,而复归明界。暗魔见净风所造光明之力,亦仿照日月和光耀柱造出暗船,以使得人类灵魂迷惑,惑乱心智,推入暗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情形下,明尊决定以其他方式拯救人类。即,派遣使者化身为人类的一员,直接向人类传授解脱的道路。光明耶稣召唤出了慧明圣使。他是一切使者之父,一切教会之首。他先后化身为琐罗亚斯德、佛陀和弥赛亚耶稣,而最后的、最完美的化身即是\u003Cb\u003E摩尼\u003C\u002Fb\u003E。其他使者传播的宗教,只适用于一时一处,而摩尼的降临,将会融合过去的所有宗教,并以摩尼教向人类传播终极的启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摩尼教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仰后,光明的力量得到完全的释放,后际也随之到来。光明耶稣将再次降临世界,成为最终的审判者,将正义与罪恶,光明与黑暗完全的分开。支撑世界的光耀柱和净风之子将会离开,天地崩溃,爆发出一场持续1468年的大火,一切的罪恶、痛苦、污浊都在这火焰中被焚尽了\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生命之力收集所有遗落的光明,以最后的相貌回归新天地。全新的世界被明界所融合,明界取得完全的胜利。所有人将在明界获得永远的解脱,暗界恶魔将被永远束缚在黑暗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摩尼教的神学先说到这里。毕竟这是个复杂的问题,相关论文可以把我砸死了……就点到为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的最主要经典有七部,为摩尼在世时亲自制定。在《仪略》中对此作出了介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大应轮部,译云《彻尽万法根源智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寻提贺部,译云《净命宝藏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泥万部,译云《律藏经》,亦称《药藏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阿罗瓒部,译云《秘密法藏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五,钵迦摩帝夜部,译云《证明过去教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六,俱缓部,译云《大力士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七,阿拂向胤部,译云《赞愿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门荷翼图一,译云《大二宗图》。」\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七部经典汉文史料不存,但在希腊文、科普特文、回鹘文等文献中尚存残片。七部经典,在其他语言中被称作《生命福音》、《生命宝藏》、《使徒书信》、《秘密书》、《证明经》、《巨人书》和《诗篇》。《大二宗图》为摩尼教宇宙体系的图解,用于辅助传教。《沙普拉干》是摩尼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教义概略,唐朝拂多诞献给武则天的《二宗经》可能是这部经典的译本。摩尼弟子记述使者言行的《导师的克弗莱亚》也是现今保留的摩尼教重要文献之一。此外,世界各地都出土了摩尼教经文的残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文的摩尼教文献所存不多,仅有\u003Cb\u003E《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摩尼教残经》\u003C\u002Fb\u003E三部。《仪略》并非正式宗教经典,而是简要介绍摩尼教的小册子,可能是《沙卜拉干》的中文本。《下部赞》为赞美诗,可能是《诗篇》的节选。《残经》出处至今不明。近年,在福建霞浦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宗教文献《霞浦文书》,为宋明时期明教经典的抄本。在日本,发现了《宇宙图》,表现了摩尼教的世界观和诸神形象,可能是《大二宗图》的异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将信徒分为两个阶层,即「选民」和「听者」,也就是宗教人士和普通信徒。对于选民有五戒:行持真理,不行暴力,净除肉欲,身心洁净,专一修行。对于听者则有十戒:不信伪神,言语洁净,食品洁净,尊重先知,严守斋戒,扶助贫苦,禁伪先知,禁偷盗和欺骗,禁实行巫术。无论选民和听者都必须遵守\u003Cb\u003E七印\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信仰明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尊重日、月、光耀柱三大光明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崇敬万物中的光明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相信拯救者的伟大职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言语纯净。(口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行为洁净。(身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心灵清净。(心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又将信徒分为五级。《仪略》一文中描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十二慕阇,译云承法教道者;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侍法者,亦云拂多诞;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译云法堂主;第四,阿罗缓,译云一切纯善人;第五,耨沙喭,译云一切净信听者。」其中前四级,即为「选民」等级。《佛祖统纪》言「延载元波斯国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即是把前来中国宣教的七十二拂多诞之一教职误作人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的寺院极为简朴,规模不大,今日在中亚地区尚存少量废墟。然而在摩尼教曾广泛活动的西方却几乎不存遗迹,因摩尼教饱受迫害,遗址被基督徒毁灭殆尽。东方摩尼教寺院大部分在会昌法难中被毁,少数寺院被改为道观,仅有泉州草庵一处存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是祈祷、赞美和忏悔。每年的庇麻节都要举行盛大而严肃的宗教仪式,用以纪念摩尼的殉教。摩尼教的日常宗教活动有如下几方面:1.祈祷仪式。每日四次,向日月祈祷。朝拜日,夕拜月。如不见日月,则向北极星祈祷。2.施舍活动。听者捐献其食物、衣物的十分之一给选民,以助其专心修行。3.斋戒仪式。在每周的星期天,听者要和选民实行同样严格的戒律。在某些节日时期也会执行斋戒活动。4.忏悔仪式。每周一听者向选民忏悔,请求原谅思想、言语和行为的一切罪恶。5.宗教节日。如摩尼的生日、受使者召唤之日、预言使命之日、受难日、牺牲日、使徒殉教日等等。\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47: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3,&likeCount&: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47:2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faa84c7eadde6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34},&&:{&title&:&光明永在,荣归我主&,&author&:&arikawahime&,&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我等常活明尊父,隐秘恒安大明处;高于人天自在者,不动国中俨然住。\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这一章我们来谈谈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华化摩尼教。换言之,也就是更为众人所知的\u003Cb\u003E「明教」\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信绝大部分人知道摩尼教,都是从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开始的。然而,金庸对摩尼教的了解,只怕未必很多;当然,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并不需要很严谨的设定。小说中的明教,只要符合故事发展要求即可。但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有不少人错把小说当做正史,对摩尼教产生了极深的误解。——此处先分析一下倚天屠龙记的「明教」和历史上真实的明教的区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说中首次提到摩尼教之名,当是出于张三丰之口。「张三丰于魔教的来历略有所闻,知道魔教所奉的大魔王叫做摩尼,教中人称之为“明尊 ”。该教于唐朝宪宗元和年间传入中土,当时称之“摩尼教”,又称“大云光明教”,教徒自称“明教”,旁人却称之为魔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短短的一句话,便漏洞甚多。摩尼是光明使者化身,明尊为明界之主;摩尼教武周时期已经传入;摩尼教传入之初为正统宗教,魔教一词至会昌法难后才有出现,乃是佛教徒对摩尼教的污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次对明教的描述,则是出自于布袋和尚说不得。「说不得道:“小兄弟,我明教源于波斯国,唐时传至中土。当时称为祆教。唐皇在各处敕建大云光明寺,为我明教的寺院。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这段话中错讹更多。第一,前文已经说到,所谓祆教,是三夷教中的琐罗亚斯德教的译名。摩尼为琐罗亚斯德教祭司迫害致死,二教怎能混同。第二,摩尼教向来无火崇拜之习俗。明尊所在,无形无相,一切神明既是从明尊本身而出,又是明尊化身。仅在五明子中,有「妙火」存在,然火在摩尼教中并无特殊含义;即使是后来严重中国化的明教,也从未对火提出特殊崇拜。金庸此语,似将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混为一谈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成型的「明教」,都是不存在的。摩尼教自从会昌法难后,即遭受巨大打击,再无力回复以往盛况。从此摩尼教转为民间秘密宗教,开始积极吸收佛道概念,以求得生存之地。小说中声势浩大的宗教组织,下有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乃至自成军队,都是真实历史上明教从未达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小说中提到了「波斯明教」这一组织。波斯明教声势比中土明教不遑多让,有圣女传教四方,又有十二宝树王掌控教务,风云三使护教。然,摩尼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正是从摩尼被波斯王迫害殉教开始的;摩尼死后,波斯王即宣称摩尼教非法,严厉打击帝国范围内的摩尼教徒,致使教徒外逃,以致教义广传。在琐罗亚斯德教统治波斯的数百年内,摩尼教从未取得过合法宗教的地位。而当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带来伊斯兰教后,琐罗亚斯德教亦成为少数派。摩尼教在世界范围内,唯有在回鹘成为国教,得到蓬勃发展。所谓「波斯总教」,自然子虚乌有。「烧死圣女」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至于风云三使的「妙风、流云、辉月」之名,更为杂乱。摩尼教中,「妙风」之名,为先意五明子之一;无崇拜云之说,「流云」无从谈起;至于「辉月」,更是与摩尼教教义相违。摩尼教中,三大光明力为日、月和光耀柱。日月既是引导人类灵魂回归明界的道路,又是使者化身。摩尼、耶稣二位使者都为拯救人类而牺牲,其灵魂分居日月,为我等引导者、倚托者。若提日月,必为日月并称,断无只提月神之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二宝树王」,算是小说中少有的接近史实的设定了。小说中言「谢逊道:“波斯总教教主座下,共有十二位大经师,称为十二宝树王,身分地位相当于中土明教的四大护救法王。这十二宝树王第一大圣,二者智慧,三者常胜,四者掌火,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镇恶,九者正直,十者功德,十一齐心。十二俱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部摩尼教汉文经典中,都对这\u003Cb\u003E十二法相\u003C\u002Fb\u003E做了详细的说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十二慕阇,译云承法教道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欢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如是十二光明大时,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一一孳茂,无量光明;各各现果,亦复无量;其果即於清净徒众而具显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摩尼教残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者明尊,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欢喜,五者勤修,六者真实,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和合,十二者内外俱明。庄严智惠,具足如日,名十二时,圆满功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者无上光明王,二者智惠善母佛,三者常胜先意佛,四者欢喜五明佛,五者勤修乐明佛,六者真实造相佛,七者信心净风佛,八者忍辱日光佛,九者直意卢舍那,十者知恩夷数佛,十一者齐心电光佛,十二者惠明庄严佛。身是三世法中王,开杨一切秘密事;二宗三际性相义,悉能显现无疑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上光明王智惠,常用五明元欢喜,勤心造相恒真实,信心忍辱镇光明,宜意知恩成功德,和合齐心益惠明:究竟究竟常宽泰!称赞称杨四处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下部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十二法相,即是惠明圣使所造第二光明日之十二时,亦是众使者本明显现。因此,我们在人间建立的教会中,以十二教法尊者为五级第一等,以求第二光明日降临,众使者本明法相回归。金庸在十二宝树王之上,又置圣女一名,于小说或许有利,与史实却是大相径庭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金庸,或许是在文化产品中引入摩尼教形象,使摩尼教进入普通大众思想的第一人。自他以后,众多小说、游戏也以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为原型,产生了众多有关明教的设定。然则,小说的明教终究不同于现实的摩尼教,为数不少的人将小说当做正史,将摩尼教当做邪教。哀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说说完了,我们来谈一谈历史上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第二章中,我们简要概括了摩尼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即,摩尼教在武周时期流入中国,其传教者受到礼遇;继而,因摩尼教为回鹘国教,唐朝从政治角度出发,允许摩尼教自由传教。会昌年间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其牵连,一并遭受重大打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可以看出,摩尼教在唐朝的衰亡,与其在原生地波斯的消亡颇有相似之处。从宗教角度出发,当时的中国已经确定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格局,摩尼教想要取得地位无疑极为困难;想要争取信徒,就会获得来自三教共同的攻击。此外,中国的宗教形势向来是「重心不重神」的。三教皆不重视人类、世界的起源,不重视成型的神学体系。而摩尼教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的属性,确定人类肉身罪恶的本质,甚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是罪恶的产物;摩尼教又在人类之外,举出一尊无上的明尊加以崇敬,无疑是和中国传统宗教体系大相径庭的。正如当年波斯王瓦赫兰一世处死光明使者时所说:「此人出而提倡世界的毁灭。我们应该趁他图谋未逞时,将他毁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同在西方摩尼教受到基督教迫害,信徒遭受酷刑、庙宇尽毁、经典焚尽,我们今日探索摩尼教的历史反而要从叛教者奥古斯丁的书中寻求记载一般,在东方,探究摩尼教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佛教徒志磐的《佛祖统纪》一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延载元年,敕天下僧尼旧隶司宾(即鸿胪寺),今改隶祠部(以佛教有护国救人福解厄之)。波斯国人拂多诞(西海大秦国人)持二宗经伪教来朝。\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述曰:太宗时,波斯穆护进火祆教,敕建大秦寺。武后时,波斯拂多诞进二宗经。厥后大历间,荆、扬、洪、越等州各建摩尼寺。此魔教邪法,愚民易于渐染。由屡朝君臣、当世名德不能简邪正,以别同异,故其法行于世而弗禁。嘘,是盖西土九十五外道之类欤!良渚曰:准国朝法令。诸以二宗经及非藏经所载不根经文传习惑众者。以左道论罪。二宗者。谓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语,病不服药。死则裸葬等。不根经文者,谓佛佛吐恋师、佛说啼泪、大小明王出世经、开元括地变文、齐天论、五来子曲之类。其法不茹荤饮酒,昼寝夜兴,以香为信。阴相交结,称为善友。一旦郡邑有小隙则凭狼作乱,如方腊吕昂辈是也。其说以天下禅人但传卢行者十二部假禅,若吾徒即是真禅。有云菩提子达磨栽,心地种透灵台。或问终何所归。则曰不生天,不入地,不求佛,不涉余途。直过之也。如此魔教,愚民皆乐为之。其徒以不杀、不饮、不荤辛为至严。沙门有为行弗谨反遭其讥,出家守法,可不自勉?\u003C\u002Fi\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事魔邪党:末尼火祆者。初波斯国有苏鲁支,行火祆教,弟子来化中国。唐正观五年,其徒穆护何禄诣阙进祆教,敕京师建大秦寺。武后延载元年,波斯国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玄宗开元二十年,敕末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既为西胡师法。其徒自行,不须科罚。天宝四年,敕两京诸郡有波斯寺者。并改名大秦。大历三年。敕回纥及荆扬等州,奉末尼各建大云光明寺。六年,回纥请荆扬洪越等州置摩邪寺,其徒白衣白冠。会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废,京城女末尼七十二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诸道。五年,敕大秦穆护火祆等二千人,并勒还俗。梁贞明六年,陈州末尼反,立毋乙为天子,朝廷发兵禽斩之。其徒以不茹荤饮酒,夜聚淫秽,画魔王踞坐佛为洗足。云佛止大乘,我乃上上乘。\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释志磐其人,乃是南宋天台宗僧人。其《佛祖统纪》一书,乃介绍佛教发展历史,部分穿插其他宗教。年深日久,典籍不存,今日吾人言摩尼教历史,亦不得不言及此书。从此书中,吾人或可见摩尼教唐宋二朝发展历史,亦可见本土宗教势力对摩尼教所持之态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波斯国人拂多诞(西海大秦国人)持二宗经伪教来朝。」\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段叙述可见,至迟至武周时,摩尼教已在中国流行。且,志磐将三夷教混为一谈;大秦国教,即是\u003Cb\u003E景教\u003C\u002Fb\u003E,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摩尼教于罗马亦受迫害,断无反传他国之理。志磐又将《二宗经》称作伪教,无疑是出自佛教徒角度对摩尼教作出污蔑。彼时摩尼教尚未转入地下,也无人以摩尼为名作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闽书》中,亦言及摩尼教之初传:「慕阇当唐高宗朝行教中国。至武则天时,慕阇高弟密乌没斯拂多诞复入见,\u003Cb\u003E群僧妒谮\u003C\u002Fb\u003E,互相击难。则天悦其说,留使课经。」究其本源,《闽书》与《佛祖统纪》本出于同一史源。然志磐却故意删去有利于摩尼教的文字。此文中,「群僧妒谮,互相击难」便可说明一切。佛教在中国长期流传,忽有外人传教中国,受皇帝喜悦,似有夺权之意,群僧便自然产生嫉妒心了。至志磐时,又有狂悖之徒以摩尼之名作乱,其人对摩尼教产生极大敌意也就不难理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传入之后,便在中国生根。杜佑《通典》载「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以其西胡等既是乡法,当身自行,不须科罪者。」由此可见:既然摩尼教「本是邪见」,意味着原来被认为是「正见」,以致传播广泛,「诳惑黎元」——得到了为数众多的汉人百姓信奉。摩尼教又部分借用佛教术语,乃至被诬为「\u003Cb\u003E妄称佛教\u003C\u002Fb\u003E」。然,摩尼教此时在回鹘人中已有了深厚的信仰根基,又不得不允许回鹘人自信;很难说玄宗此举不是出于惧怕回鹘以摩尼教为介入点对中原造成威胁的考虑。正是出于政治和宗教两方面因素,摩尼教才被玄宗下令禁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尽管在开元二十年对摩尼教进行敕禁,但安史之乱后,朝廷又不得不解除禁令。从大历三年至会昌二年这七十余年间,唐朝允许摩尼教在江淮地区建寺传教。「\u003Ci\u003E大历三年。敕回纥及荆扬等州,奉末尼各建大云光明寺。六年,回纥请荆扬洪越等州置摩邪寺,其徒白衣白冠。」\u003C\u002Fi\u003E但这并非唐朝改变了对摩尼教的观念,而是出自于回鹘力量的威胁。回鹘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在华势力大涨。正是在此时,回鹘牟羽可汗接受了摩尼教并将其奉为国教。牟羽可汗恃功为摩尼教请求建寺,唐朝不得不同意。而当回鹘败于黠戛斯之手,唐朝便迫不及待对寺院进行抄检。总而言之,会昌之前唐朝对摩尼教的态度虽然摇摆不定,但从未对摩尼教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唐朝官方发布的一系列诏令也并未得到确切的执行。当摩尼教未曾受到世俗势力或传统宗教既得利益者的迫害时,摩尼教自然是光明正大的\u003Cb\u003E正统宗教\u003C\u002Fb\u003E,而不必以异端身份出现。摩尼教传入中国百年之久,从未有乱党借助摩尼教形象作乱,原因也在此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后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无论佛教还是摩尼教,其势力都在这场冲击中受到了巨大打击。「会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废,京城女末尼七十二人皆死。在回纥者流之诸道。五年,敕大秦穆护火祆等二千人,并勒还俗。」佛教之打击,此处自不必说。唐时的「三夷教」,在此时也一并受到冲击。景教、祆教、摩尼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意义更多是范围上的广泛,而非受众的广泛。唐代民众的宗教信仰,始终是以佛道两教为主体;摩尼教在中国的影响,更多的是趋势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武宗灭佛对三夷教的冲击,更多意义上是对国人思想上的正本清源,以排除外来宗教的影响,而非政治意义的打击三夷教势力——三夷教所把持的社会政治力量,对唐朝上层根本构不成威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因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信仰根基与思想传统,在灭佛运动结束不久后佛教又能复兴;虽然其势力比起灭佛之前大大不如了。然而三夷教本无甚势力,这次灭佛运动对于三夷教的打击是根本性的。此后,摩尼教异端化;祆教民俗化;景教方伎化。三夷教之名,从此不见史载。在华百年之久的摩尼教作为正统宗教的传播史,也在此宣告终结。从此,摩尼教转入地下发展,成为民间秘密宗教,也就是更为人所熟知的\u003Cb\u003E明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这一章似乎有点长.....分成两章发好了。下一章将介绍唐以后的明教发展情况。如果篇幅够的话,还会详解摩尼教的三部经典、霞浦文书,以及相关的神学思想。\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题图是粟特文摩尼教写本插图,两位神拱护着一顶象征光明使者的白色羽帽。\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u003E满文来源于蒙古文,蒙古文来源于回鹘文,回鹘文来源于粟特文……所以这些字虽然看起来面熟但我一个也不认得。\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50:2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1,&likeCount&:3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50:2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a5a7a2fc4f26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1,&likesCount&:30},&&:{&title&:&本相光明,常胜常在&,&author&:&arikawahime&,&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无幽不显皆令照,一切秘密悉开扬。所谓两宗二大力,若非善种谁能详?\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一章我们简单谈到了摩尼教在唐朝的传播。简单概括,就是于武周时期传入,但流行并不广泛;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与回鹘的政治力量密切相关的。而摩尼教在中国作为正统宗教的终结,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会昌法难。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政治运动中,摩尼教比起佛教,无疑是损失惨重的;然而比起祆教和景教,摩尼教又是极为幸运的。祆教在此后的中国宗教史上基本消失,景教在元朝曾因中亚的再度输入而昙花一现;而摩尼教在中国的政治、宗教历史上,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此后摩尼之名即较少为大众所知,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本土化、也更为通俗化的\u003Cb\u003E明教\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摩尼教在会昌法难之后转入地下,成为一种民间秘密宗教,再无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其形态一分为二:即异端化、邪教化的政治宗教结合体和形态上依托佛道两教而本土化的小规模地方宗教。异端化的代表,是方腊领导的农民暴动。其后明教与白莲教、弥勒教逐渐融合,其思想也部分为后来的罗教、大乘教、八卦教等邪教组织吸收。另一支地方宗教的代表,则是福建泉州的摩尼教草庵,以及霞浦的林氏乐山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所知最早的以明教之名作乱的势力,可能是五代梁的\u003Cb\u003E毋乙\u003C\u002Fb\u003E造反事件。最早记述毋乙之乱的文献,当是宋代薛居正所撰的《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贞明六年记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冬十月,陈州妖贼毋乙、董乙伏诛。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图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揉杂淫秽,宵聚昼散。州县因循,遂致滋蔓。时刺史惠王友能恃戚藩之宠,动多不法,故奸慝之徒,望风影附。毋乙数辈,渐及千人,攻掠乡社,长吏不能诘。是岁秋,其众益盛,南通淮夷,朝廷累发州兵讨捕,反为贼所败,陈、颍、蔡三州大被其毒。群贼乃立毋乙为天子,其余豪首,各有树置。至是发禁军及数郡兵合势追击,贼溃,生擒毋乙等首领八十八人,械送阙下,并斩于都市。\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书编撰于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时距毋乙事件不外四十来年。而该史之编撰,系以范质( 911—964) 的《五代通录》为底本。以此可见,其记述时间与毋乙之乱时间极为接近,当是可信史料。其时距离会昌法难不过百年,时人对于摩尼教应不陌生。细察其记述,首句即提出「\u003Cb\u003E依浮图氏之教\u003C\u002Fb\u003E」,也就是依托佛教。又言「自立一宗,号曰“上乘”」这句话也明显带有佛教色彩,而非摩尼教。摩尼教虽借用一些佛教术语,但从未有过「上乘」这一说法。应是异端为依托佛教,而于大乘、小乘之外别立一宗,名为上乘。至于「不食荤茹,诱化庸民,揉杂淫秽,宵聚昼散」等描述,更无法看出摩尼教色彩。这些描述,完全可以通用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各种邪教。若毋乙受摩尼教影响,则其宗教活动中当带有日月崇拜、摩尼名号,以及各种摩尼教经文。综上所述,毋乙之乱应为佛教,而非摩尼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历代将毋乙之乱与摩尼教相联系,多为据宋代佛书之记载。前文中提到\u003Cb\u003E释志磐《佛祖统纪》\u003C\u002Fb\u003E一书,历代多以此为根据。其书描写所谓「外道邪说」,将摩尼教、白莲菜、白云菜三者并称,而将毋乙之乱归罪于摩尼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梁贞明六年,陈州末尼反,立毋乙为天子,朝廷发兵擒斩之。其徒以不茹荤饮酒,夜聚淫秽,画魔王踞坐,佛为洗足,云佛止大乘,我乃上上乘。\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书成书于宝祐六年至咸淳五年(
) ,比前书晚三百余年,似不可能接触更为精确的史料。「不食荤酒、夜聚淫秽」之语,与前书等同。然前书描写毋乙作乱,以佛教异端形式出现;志磐之书,却描述其人崇拜魔王而贬低佛祖,与佛教异端实在大不相同,为完全与佛教对立的异教。前文已述,在摩尼教中佛陀为与耶稣、琐罗亚斯德并称的历代先知之一,摩尼教对佛陀断然不至于如此贬低。摩尼教也以「佛」代称神,甚至摩尼本人在中亚地区都被视为弥勒化身。此外,摩尼教完全禁止偶像崇拜;以此观之,毋乙断然不属摩尼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复查志磐《佛祖统纪》一书,乃据\u003Cb\u003E释赞宁《大宋僧史略》\u003C\u002Fb\u003E为蓝本。其书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其中言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梁贞明六年,陈州末尼党类,立毋乙为天子。发兵讨之,生擒毋乙。余党械送阙\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下,斩于都市。初,陈州里俗喜习左道,依浮图之教,自立一宗,号上上乘;不\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食荤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集昼散。因刺史惠王友能,动多不法,由是妖\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贼啸聚,累讨未平。及贞明中,诛斩方尽。后唐石晋,时复潜兴。推一人为主,\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百事禀从;或画一魔王踞座,佛为其洗足。云佛止大乘,此乃上上乘也。盖影傍\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佛教,所谓相似道也。或有比丘为饥冻故,往往随之效利。有识者尚远离之! 此\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法诱人,直到地狱。慎之哉!\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描述与志磐之书,大同小异;绍定六年 的《释门正统》,其《斥伪志》亦采赞宁之说。 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成书比赞宁晚五十余年,则又与其描述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友能为宋、滑二州留后、陈州刺史,所至为不法,奸人多依倚之。而陈俗好淫祠左道,其学佛者,自立一法,号曰“上乘”,昼夜伏聚,男女杂乱。妖人毋乙、董乙聚众称天子,建置官属,友能初纵之,乙等攻劫州县,末帝发兵击灭之。自康王友孜谋反伏诛,末帝始疎斥宗室,宗室皆反仄。贞明四年,友能以陈州兵反,犯京师, 至陈留, 兵败, 还走陈州, 后数月降, 末帝赦之, 降为房陵侯。\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文献,虽成书时间各异,但可分为史家、佛家两说。其《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均以毋乙为佛教一支;《僧史略》《佛祖统纪》《释门正统》,则无一例外将毋乙指向摩尼教。毋乙之乱所凭借的教派无论曰「上乘」,或是薛氏所云依「浮屠氏之教」,或欧阳修所云「其学佛者,自立一法」,都显明在官方或史家心目中, 「上乘」教派与佛教有不可分割之关系。实际也意味着,毋乙之乱是由一班学佛之人发动的。这在赞宁或志磐看来,显然是大伤佛门面子,因此非加以厘清不可。中国本土,只有佛道两教;道教向得朝廷礼遇,不便栽赃。摩尼教在唐朝即被朝廷所禁,于此时似有复兴之象,赞宁所言「或有比丘为饥冻故,往往随之效利。有识者尚远离之!此法诱人,直到地狱。慎之哉!」即为此迹象。赞宁知摩尼教并非佛教一支,故处心积虑,以构陷摩尼教。二僧一面渲染毋乙教派与佛教势不两立,另一面又于佛教史书中别立摩尼一节,诬三夷教尽是邪教,可谓用心良苦。此后历代,均将各异端邪教叛乱直指摩尼教,摩尼教遂不复存于中土。此二僧于阿鼻地狱相见,亦可含笑九泉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吧,下一部分的宋代摩尼教我已经写了一半了……但这几天文章总是拆着发实在别扭,还是分两章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写到《老子化胡经》时候我实在有点看不懂啊,对道教了解不深。有谁能说说这书里的三际及二宗门、明界、大明尊法都是什么意思么,从道教角度来看?理论上这些都是纯摩尼教词汇啊……但老子化胡经是晋代的,那时候摩尼教还没来呢……\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32:1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4,&likeCount&:2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32:1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ee39b9f56eba9c189eb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4,&likesCount&:21},&&:{&title&:&无上无量,归于永光&,&author&:&arikawahime&,&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愿施戒香解脱水,十二宝冠衣缨珞;洗我妙性离尘埃,严饰净体令端正。\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昌法难后,以长安为中心传播的摩尼教在帝国内的活动几近消失。从此摩尼教在宗教形式上一分为二,即邪教化的宗教政治结合体和民间化的地方宗教。前文已经说到,毋乙之乱并非摩尼教;而长期以来常与毋乙之乱并称的方腊起义,其思想上则可能带有一定的摩尼教特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宣和二年十月县竭村居人方腊,托左道以惑众。知县事承议郎陈光不即钮治。腊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置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甲胃,惟以鬼神诡秘事相扇摇,数日聚恶少千余,焚民居,掠金帛子女。……吃菜事魔,法禁甚严。有犯者,家人虽不知情,亦流远方,财产半给告人,余皆没官。而近时事者益众,始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二浙。睦州方腊之乱,其徒处处相煽而起。闻其法断荤酒,不事神佛、祖先,不会宾客,死则祖葬。」〕
——方勺《青溪寇轨》\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这类\u003Cb\u003E「吃菜事魔」\u003C\u002Fb\u003E宗教思想的归属,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摩尼教;这一说法可能最早由王国维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提出。其后学者,多采用这一说法。然而,方腊的宗教思想,可能并非是完全的唐代摩尼教思想传承,而是杂糅了白莲、白云、弥勒、大乘等宗教思想的混同体\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自古盗贼之兴,若止因水旱饥懂,迫于寒饿,啸聚攻劫,则措一育方,便可抚定, 必不能大为朝廷之忧。惟是妖幻邪人,平时逛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淮南谓之二会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甚,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及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 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以祭祖考为引鬼,永绝血食。以溺为法水,用以沐浴。其他妖滥,未易概举。烧乳香则乳香为之贵,食菌草则菌草为之贵。更相结习,有同胶漆,万一窃发,可为寒心。汉之张角、晋之孙恩、近岁之方腊, 皆是类也。」——陆游《渭南文集》\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陆游在这段描述中,简要概括了江南地区「吃菜事魔」信仰的情况。其中,「牟尼教」为摩尼教的异名,当无异议。「二会子」,极有可能是摩尼教根本思想二宗三际论中的二宗。李守谦《戒事魔十诗》中言道「莫念双宗二会经,官中条令至分明。罪流更溢三千里,白佛安能救尔生?」其中并称双宗二会,二者当是同一事物。因此,这两种信仰当为摩尼教的直接流传,或是吸收了极多的摩尼教思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果」一词,为摩尼教教义所无。在佛教教义中,「四果」声闻乘( 指听闻佛陀言教而觉悟的修行方式)修行者所达到的四个阶段(果位), 即须陀恒果(入流果)、斯陀含果( 亦称一来果)、阿那含果(亦称不来果) 以及阿罗汉果。此思想显然是源出于佛教的白云宗思想,与摩尼教并无关联。「金刚禅」则可能是糅合了佛道思想的产物。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解释道:「近世江浙有事魔吃菜者,云其原出五斗米,而诵《金刚经》,其说皆与今佛者之言异。故谓之金刚禅。然犹以角字为讳,而不能道也。」至于福建的「明教、揭谛斋」,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明教为摩尼教的直接传承当无异议。「揭谛」一词,为佛教专属,摩尼教并无使用,其义为「往生」。这种宗教,可能极其重视往生净土。此外,「吃菜事魔」并不仅限于以上几种宗教,白莲教也是被认为「吃菜事魔」的教派之一。《佛祖统纪》言:\u003Ci\u003E「\u003C\u002Fi\u003E\u003Ci\u003E吴郡延祥院僧茅子元者,初学于梵法主,依放台宗,出《圆融四土图》、《晨朝礼忏文》、《揭歌四句》、《佛念五声》,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谨葱、乳,不杀,不饮酒,号白莲菜……有论于有司者,正以事魔之罪,流于江州。然其余党效习,至今为盛。」\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吃菜事魔」就简单的断定方腊属于明教;「吃菜事魔」是宋代流传于江南地区的各民间宗教的共同特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吃菜事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明教的重要表现之一。「吃菜」之说,可有两解:从佛教异端角度看,「吃菜」是遵守佛教戒律,不杀生、不食荤腥;从摩尼教角度看,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光明力量,食肉是对光明的污染,无论是选民五戒和听者十戒,都把不食肉作为戒律之一。南宋谢显道的《海琼白真人语录》中提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耜曰: “乡间多有吃菜持斋以事明教,谓之灭魔,彼之徒且曰太上老君之遗教,然耶? 否耶?”\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答曰: “昔苏邻国有一居士号曰慕阇,始者学仙不成,终乎学佛不就,隐于大那伽山。始遇西天外道有曰毗婆伽明使者,教以一法,使之修持,遂留此一教,其实非理。彼之教有一禁戒,且云尽大地山河草木水火,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以不敢践履,不敢举动,然虽如此,却是毗卢遮那佛身外面立地。且如持八斋、礼五方,不过教戒使之然尔。其教中一曰天王,二曰明使,三曰灵相土地。以主其教,大要在乎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然此八字,无出乎心。今人著相修行,而欲尽此八字可乎? 况曰明教,而且自昧!」\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宋代明教极力附会道教,道士白玉蟾显然也对摩尼教有一定的了解。虽然他对于摩尼教起源的描述不知从何而来,对于教义也了解不多。但其对于摩尼教光耀柱化身信仰的理解,却是较为准确的。「毗卢遮那佛身外面立地」,即是摩尼教三大光明力中的光耀柱,在唐朝被称作卢舍那具足丈夫化身,任持世界。光耀柱是世界的根本,教徒食肉,即是污染光耀柱卢舍那法身\u003Cb\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魔」二字,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字面而言,「事魔」可理解为奉侍魔王的邪教;另一方面,佛教徒利用摩尼名字的谐音,直接将摩尼污蔑为「\u003Cb\u003E魔\u003C\u002Fb\u003E」。这一现象在西方也极为常见。叙利亚基督徒Ephraim利用摩尼(Mn'y)与衣服(m'n')的谐音,写道「摩尼是一件衣服,使那些穿上它的人腐败。」在希腊文中,摩尼又与「疯狂」非常类似。据叛教者奥古斯丁所言,基督徒直接将摩尼称为「疯子摩尼」「疯狂的波斯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食菜事魔」这一表现,是明教的宗教特征之一,但不是明教所独有的宗教特点。在现存的史料中,更多的是把方腊作乱和江南地区杂乱的民间宗教并称,而非将其确定为明教的领导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睦州方腊之乱,其徒处处相煽而起,闻其法断荤酒,不事神物祖先,不会宾客,死则袒葬,方敛,尽饰衣冠,其徒使二人坐于尸傍,其一问曰:“来时有冠否?”则答曰:“无。”遂去其冠,次问衣履,遂亦去之,以至于尽,乃曰:“来时何有?”曰“有包衣。”则以布囊盛尸焉,云事后至富。小人无识,不知绝酒肉宴祭厚葬自能积财也。又始投其党有甚贫者,众率财以助,积微以至于小康矣。凡出入经过,不必相识,党人皆馆谷焉,凡物用之无间,谓为一家,故有无碍被之说,以是诱惑其众。其魁谓之魔王,右者谓之魔母,各有诱化。旦望,人出四十九钱,于魔公处烧香,魔母则聚所得缗钱,以时纳于魔王,岁获不赀云。亦诵《金刚经》,取“以色见我为邪道”,故不事神佛,但拜日月,以为真佛。其说不经,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以“无”字连上句,大抵多如此解释。俗讹以魔为麻,谓其魁为麻黄,或云易魔王之名也。其初授法,设誓甚重,然以张角为祖,虽死于汤镬,终不敢言角字。」\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青溪寇轨》中对方腊之乱的宗教活动描写的极为详细:断荤酒、不拜神物祖先、裸葬、互相接济、其首称之为魔王、魔母、诵金刚经、拜日月、以张角为祖。其中,从诵金刚经和拜张角,可以视之为其结合了佛道两教的特点;然而,摩尼教在传播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佛道两教的思想,但更多是神学意义上的,即把佛陀、老子当做神灵,而从未将这两个宗教的经典和历史人物提升至较高的地位。断荤酒、互相接济等,是许多宗教的共同特点,从中难以分析其信仰元素。日月崇拜虽然是摩尼教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也并非摩尼教所独有;如单提日月崇拜,而不提更为核心的二宗三际、明尊、明使,显得不合常理。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方腊可能吸收了一部分摩尼教的信仰内容。然而在魔王、魔母这一部分,我们又可知方腊断非明教。《青溪寇轨》的作者方勺并非佛教宗教人士,因此我们可以更多的相信其宗教方面的记述是可靠的,而非出于自身的立场进行污蔑。如果方腊及其手下将自己称之为「魔 」,那么这一称谓显然与摩尼教教义截然相反。\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上下寒热二毒轮,二七两般十二殿。\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切魔男及魔女,皆从肉身生缘现。\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又是三界五趣门,复是十方诸\u003Cb\u003E魔\u003C\u002Fb\u003E口。\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切魔王之暗母,一切恶业之根源,\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又是猛毒夜叉心,复是贪魔意中念。\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一切魔王之甲仗,一切犯教之毒纲,\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能沉宝物及商人,能翳日月光明佛。\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下部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其五类魔,黏五明身,如蝇著蜜,如鸟被黐,如鱼吞钩。以是义故,净风明使以五类魔及五明身,二力和合,造成世界——十天八地。如是世界,即是明身医疗药堂,亦是暗魔禁系牢狱。其彼净风及善母等,以巧方便,安立十天;次置业轮及日月宫,并下八地、三衣、三轮,乃至三灾、铁围四院、未劳俱孚山,及诸小山、大海、江河,作如是等,建立世界。禁五类\u003Cb\u003E魔\u003C\u002Fb\u003E,皆於十三光明大力以为囚缚。其十三种大勇力者,先意、净风各五明子,及呼嚧瑟德、勃喽卟德,并窣路沙罗夷等。其五明身犹如牢狱,五类诸魔同彼狱囚,净风五子如掌狱官,说听唤应如喝更者,其第十三窣路沙罗夷如断事王。
\u003C\u002Fi\u003E
——《残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当欲出世,二耀降临,分光三体,大慈愍故,应敌\u003Cb\u003E魔\u003C\u002Fb\u003E军。亲受明尊清净教命,然后化诞,故云光明使者。
\u003C\u002Fi\u003E
——《仪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现存的每一部中文摩尼教经典中,都把「魔 」作为暗界邪灵的代称。如果方腊的信仰是以摩尼教为根基,断然不会称自己为魔王;反过来,如果方腊真的称自己为魔王,那他也必然不会是摩尼教的信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综上所述,方腊之乱可能吸收了一部分摩尼教的思想;但更大的可能是方腊只是包括明教在内的江南诸多民间秘密宗教的一支,其中混杂了明教思想,而非正统的明教信徒。在方腊之后,史学上明确认定的、或是存疑的明教大规模活动已经消失。其思想作为民间秘密宗教,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地位,而为后来的白莲教、罗教、天理教等宗教所吸收。而另一支明教活动,则在宋朝作为非邪教的较小宗教派别而存在——当然这是下一章的内容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又及,提到摩尼教的日月崇拜,突然想起摩尼教和基督教在西方曾因为这个问题产生 激烈冲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你们中间,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诸城中,无论那座城里,若有人,或男或女,行耶和华你 神眼中看为恶的事、违背了他的约,去事奉敬拜别神,或拜日头,或拜月亮,或拜天象,是主不曾吩咐的,有人告诉你,你也听见了,就要细细的探听;果然是真,准有这可憎恶的事行在以色列中,你就要将行这恶事的男人或女人拉到城门外,用石头将他打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将那当死的人治死,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将他治死。见证人要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
——申命记,17.2-17.7\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太阳是前往明界的生命之门与和平之舟……但是,因为魔鬼知道它是灵魂解脱之门,所以他在自己的律法中规定无人可以崇拜它。「谁崇拜它就得死 」撒旦这样说。他还把日月称为将要熄灭的光。他阻止灵魂自发地面向光明;他使我们否认自己本性的光明。
——导师的克弗莱亚,75\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圣经中指出要对崇拜日月者施以石刑;摩尼把耶和华称作撒旦。这不打起来就见鬼了……\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25: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likeCount&:2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25:1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986b925dbb94dd176214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22},&&:{&title&:&光明耶稣:最初的拯救者与最后的审判者&,&author&:&arikawahime&,&content&:&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摩尼教在北宋时期分化的表现形式;即有相当规模的摩尼教信仰在江南地区流传,并可能成为了方腊之乱的思想来源之一。随着方腊之乱的被镇压,作为民间秘密宗教的明教也丧失了其独立的思想地位,其思想为民间各秘密宗教所吸收。明教在历史上最后一次较为明显的体现,可能是韩林儿、朱元璋等人宣称的「明王出世,普度众生」。不过这时的所谓「明王」,显然与摩尼教、明教中的固有概念大不相同。\u003Cp\u003E摩尼教所持的「明王」概念,在《下部赞》中未有记录,而在《残经》中曾经两次出现。「第二日者,即是新人清净种子;十二时者,即是十二次化明王,又是夷数胜相妙衣,施与明性。」「如是等者,名为十二明王宝树。我从常乐光明世界,为汝等故,持至於此。欲以此树栽於汝等清净众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里第一次所提到的明王,是惠明胜使显出三大光明日,降服两种无明暗夜中的第二光明日中的十二时,称之为十二次化明王。第二光明日中的主神是第三使;十二时的从神是十二童女,她们代表的十二法相分别是至尊、智慧、胜利、满足、纯洁、真实、信心、忍耐、正直、善良、公平和光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次提到的十二明王宝树,则是代表了第一光明日十二时中的十二宝光王。「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胜,四者欢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齐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如是十二光明大时,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种国土,一一孳茂,无量光明;各各现果,亦复无量;其果即於清净徒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