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副市长历代有姓储的副市长吗

【转载】合肥历代方志辑目_合肥历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贴子:
【转载】合肥历代方志辑目
合肥历代方志辑目合肥自秦设郡县以来,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其间,合肥曾被称为庐江郡、南豫州、合州、庐州、庐州路、庐州府以及逡遒县、成德县、慎县等等。千百年来,合肥的地方志书编纂一直连绵不断,经久不衰。同样也经历了汉唐年代以地记、图经为主的萌芽时期,宋元两代的成型时期,明清两代的成熟时期,以至民国年间的变革期,建国后新修地方志的编纂更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中经历代兵燹水火、虫蠹朽蚀、天灾人祸,能够存世并流传至今的地方志书百不存一,即使能从有关历代典籍中考辑出书目的志书,也是少之又少。将这些流传至今或已佚的历代方志辑佚编目,对于我们了解合肥的悠久历史,研究本地方志编篡发展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汉至唐代萌芽时期的合肥地方志《庐江记》:(东汉)佚名纂,已佚。引见清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宋《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九(庐州引《庐江记》一条:《庐江记》曰:“人物语音,风土明茂,皆胜淮左诸郡”)。汉庐江郡治舒,隋庐江郡治合肥,唐、宋、元、明、清的庐州或庐江郡、庐州路、庐州府,均治合肥。作者、内容不可考。《庐江七贤记》二卷:(东汉)佚名纂,已佚。引见《汉唐地理书抄》辑本、《隋书·经籍志》二、旧《唐书·经籍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二、宋《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王应麟《玉海》十五、[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等。此书在隋唐以前影响较大,可以说是中国地方志起源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唐魏征等人在《隋书经籍志〈史类小序〉》称:“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明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据清代学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七贤”当是“先贤”之误,原名应为先贤传,后散失,取见存者,辑为《庐江七贤传》。《(庐州)古图经》:作者失考,已佚。引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合肥县“金牛山”一条。约为隋唐时作。《(庐州)旧经》:作者失考,已佚。 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今人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引:庐州,景物下:“七曲水”一条。约为隋唐时作。《合肥图志》:(隋唐)佚名纂,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景物上“新城”一条。约为隋唐时代所作,作者、内容不可考。《淝上英雄小录》二卷:(五代 吴)信都镐撰,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五代吴国时所作。《宋史·艺文志》将其归入霸史类,与《越绝书》、《华阳国志》、《吴越春秋》、《蜀檮杌》这些后世公认的地方志书同列,似应类于方志。作者、内容均不可考。嘉佑《庐州图经》:(宋)刘攽纂,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风俗形胜“古巢湖水”、景物上“桐乡”、人物“包拯”、景物下“七门庙”等条。刘攽,字黄文,一字贡父,世称公非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于兄刘敞同登北宋庆历进士,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出知曹州,有政绩。元祐时召拜中书舍人至卒。攽邃于史学,为当时著名史学家,曾参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据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称:“汉则刘攽,三国迄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著作有《东汉刊误》、《彭城集》、《文选类林》、《中山诗话》、《公非先生集》等。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任庐州府推官。二、宋、元两代基本成型的合肥地方志《庐州旧志》:(宋)楼悌纂,已佚。引见《大明一统志》卷十四、《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天顺庐州府志·朱镛序》、《万历庐州府志·修志姓氏》、《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楼梯,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市),宋代合肥县学教谕。这是合肥第一部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书。《庐州志》十卷:(宋)练文纂,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具体内容、纂修时间均不可考。《濡须志》十册:(宋)佚名纂,已佚。引见《文渊阁书目》十九、蒲圻张国淦《大典辑本》。濡须水自巢湖出,即今裕溪河。濡须,自古为重镇,镇因以水为名。书成于宋宝佑五年(1257)以后。因志中内容记有庐江县、无为县、梁县、巢县等事,皆当时庐州属县,故非仅志巢县,而应为合肥郡志。《永乐大典》多征引,张国淦《蒲圻张氏大典辑本》从中辑有佚文十六条:白湖、杂陂名、古梅、石洞门、济平仓、鲟鱼觜、赐酒、慈幼局、义舂局、夕、宝晋斋、丰裕仓、平籴仓、大军仓、军仓、利民局。《合淝志》十卷:(宋)王知新纂,已佚。引见《宋史·艺文志》三。淳熙《合肥志》四卷:(南宋)郑兴裔修,唐锜纂,已佚。引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八、《文献通考经籍考》三十二、《舆地纪胜》十九、四十五、五十七等卷。引:风俗形胜“水石幽奇”、诗“平生闻说宣城郡”、庐州县沿革“舒城县”、古迹“周瑜庙”、郴州官吏“阮阅”、广州官吏下“马亮”、南平军官吏本朝“茹孝标”,共七条。书成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郑兴裔,字光锡,河南开封人,宋靖康元年生,庆元五年卒。宋徽宗后外家三世孙,恩授成忠郎,历官江东路矜辖、均州防御使、保靖军节度使、先后知扬州(广陵)、庐州二州,皆有政绩,卒谥忠肃,著有《郑忠肃奏议遗稿》、修《合肥志》四卷、《广陵志》十二卷。唐锜为县主簿,此志已佚,仅存郑序一篇,保存在《郑忠肃奏议遗稿》下,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全文收入。序中称合肥地处“龙眠蟠其前,紫荆跨其北,腹巢湖而控涡颖,枕潜皖而膺濡须,固淮右襟喉,江北唇齿也。”序中还提出:一方郡守应当对“郡之中所为山川之广袤,守得而考之;户口之登耗,守得而询之;田畴之芜治,守得而省之;财赋之赢缩,守得而核之;吏治之臧否,守得而察之;风气之贞淫,守得而辨之”,因此“志载缺如,奚以昭传信表示来兹乎。”既揭示了纂修方志的重要意义,也大体反映了方志的基本内容。此志约与著名的罗愿《新安志》同时产生,也应是方志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嘉定《合肥志》十卷:(南宋)李大东、刘澹然纂修,已佚。引见《舆地纪胜》四十五(称为《合肥新志》)、《文渊阁书目》十九、《大典辑本》、《宋史·艺文志》三。此志修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李大东时为庐州守将,刘澹然,宁宗时(年间)任庐州府学教授。元《庐州志》:(元)佚名纂,已佚。引见《大明一统志》卷四十、《舆地纪胜》卷四十五。引:庐州府,风俗“稍事诗书”一条。元代合肥志书全佚,此为唯一一部今尚存目的元代方志。三、明清两代逐渐成熟的合肥地方志景泰《庐州府志》:(明)佚名纂,已佚。引见《天顺庐州府志·朱镛序》、《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作者佚名,成书于明景泰年间(),久佚。明时庐州府,或称庐阳,领无为、六安二州及合肥、舒城、庐江、巢县、英山、霍山六县。天顺《庐州府志》:(明)朱镛修,已佚。引见《万历庐州府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稀见地方志提要》。修于明天顺年间(),此志较简略。万历三年《庐州府志》亦云:“庐之郡志,可考者天顺间郡守朱镛创修,正德间徐钰重修。”《庐阳文献志》:(明)孙荆纂,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嘉庆合肥县志·卷十五·艺文志》。孙荆,字子楚,合肥人,好著述。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孙镇(字希武),洪武中诸生,卒业太学,除户部度支主事、卫辉太守。靖难之役拒燕兵,永乐后,被戍山海关,《嘉庆合肥县志》有传。此志当作于明代中期,为庐州文献专志,内容、体例失考。正德《庐州府志》(一作《庐阳志》)三十卷六册:(明)徐珏修,潘镗纂。《明史·艺文志》、《万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传世楼书目》、《国史经籍志·卷三·史类》、《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稀见地方志提要》均著录。正德七年(1512)修。或作《庐阳志》,题名不同而已(《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收入,称《庐阳志》三十卷,□□修,潘鉴纂,当误)。书中潘镗序:“庐阳尝有志,成于仁和朱公镛,议者病其简略,弘治间西充马公金极力完之,垂成而公有参藩之擢,事遂不果。正德辛未,徐公以名御史牧我邦,……又明年,乃延校官于凤宣诏、太学生鲍捷元卿、乡进士高诲廷弼、庠生袁廉希周辈,裒辑搜较略已成帙。”徐钰,字用砺,兴国州人,进士,以御史升知庐州,历官太仆卿。潘镗,字宗节,本郡六安州人。弘治九年进士,授满城知县,以清廉著称。因忤刘瑾罢归。后起复,官至广东按察司佥事,著有《团山集》。时六安未单独修志,内容并入《庐阳志》中。今有明正德七年刻本传世,已残缺,藏台湾(存卷十七-二十一)。《庐阳客记》一卷:(明)杨循吉纂。《明史·艺文志》、《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等著录。正德元年(1506),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杨循吉应庐州知府马金(字汝砺)之约来合肥,准备纂修《庐州府志》,后因意见不合等种种原因而未成。杨循吉,字君谦,一作君卿,号雁村居士。成化二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为明代学者,平生著述颇丰,犹多史志著作:《吴中往哲记》一卷、嘉靖《吴邑志》十六卷、《章丘县志》四卷、《长洲县志》十卷(已佚)、《辽小史》一卷、《金小史》八卷、《苏州府纂修识略》五卷等,还有《松筹堂集》十二卷、《南峰乐府》一卷及《东窗末艺》、《攒眉集》、《奚囊手镜》、《松筹堂集》等十余种。杨在合肥住了一段时间,“越次年”,据见闻撰成此书。虽名为“记”,但其体例实是一部志书。“客者,自谓也”,“暇日因载之笔札,名曰《庐阳客记》。”其内容分为:郡邑、形胜、城、山、水、水利、物产及杂考等共十一目,地域以当时庐州府为范围。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当时合肥地区的地理资料,如山川形势、物产资源、城市建置及水利工程等。如记有“淝水源李陵山”,“金斗河源鸡鸣山”等,对于今天研究当地的水系变迁很有参考价值。“物产”中记载明代时期大别山区“自六安以西皆深山大林,或穷日行无人迹。至于英霍山益深,材木之多,不可胜计。山人不能斧以畀估客,至作筏数岁不一遇,涧溢则不得下。”又如记载“庐江作矾,三下釜而后良”,对于研究矿产资源及提炼技术也有用处。再如它记载庐州“山泽皆种花,农余辄谋卒岁。俗不工织,召侨工为之,所至然也。三冬馑户亦足御寒,妇纺而已。惟天旱花俭,则不免购诸市城,然后衣江南之缕”,反映了当时合肥地区棉花种植、棉布纺织及外购棉花等情况,是研究明代中叶合肥地区农村经济的可贵资料。当时学者即称此书“叙述典雅,讨论亦精”,“为提郡志之要,其识洵可以著书”。清代《四库全书》收入此书,称其:“简洁古峭,颇有结构,盖借此以驰骋其笔力”。可能由于是私撰志书,资料难免不全,人物等内容记载较少,但仍不失为一部很有史料价值的明代地方志书。今有明杨可刻本存世,藏北京图书馆;另有1996年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影印本。万历《庐州府志》十四卷:(明)吴道明修,杜璁纂。隆庆六年始修,万历三年(1575)纂成。郡守吴道明,字行甫,号豫斋,元城县(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此志石星序曰:“吴君守庐阳期年,又期年而志成。”“其书体例,分图、考、表、志、传五纲,为目二十有三”,“夫志也,图郡邑,考沿革,表疆域、分野,表封统,表官师,表人物,志地理、建置、食货、祀典、事纪,传名宦、乡贤、武勋、贞烈、侨寓、方外、杂志、山川。凡四阅月,三易稿,汇萃成编”。今有万历三年刻本,藏台湾、上海市图书馆(存卷八-九、十三);北京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又复制有缩微胶卷。万历《合肥县志》二卷:(明)胡时化修,魏豫之纂。胡时化,原名权,字龙汇,浙江余姚人,隆庆五年进士并来知合肥。魏豫之,广西临桂人,举人。合肥旧无存志,仅附见于郡志。适会郡守张大忠欲更新郡志,檄州县呈送志乘,故于隆庆五年冬开局,次年春成书,至万历元年(1573)方刊行。此志首邑纪,次四表(星野、疆域、秩官、人物),八志(山川、风俗、创设、食货、学校、祀典、祥异、艺文),十二传(名宦、卓行、宦达、名勋、贞烈、儒林、文苑、隐逸、侨寓、释道、方伎、外传),最后杂考列之卷末。“是编分列目类,颇异他书”,“或则条分缕析,了然在目,或则年经事纬,秩序井然。又如他志之纪山川,类多以名类相从,零星散见,是编则以四境为纲,以详其脉络。凡此之类,皆较他志为有体”。但亦有不足之处:以沿革而标“邑纪”,徒务新奇,有乖志体;“创设”而侈言古迹,与体例不符。今有万历元年刻本,藏于台湾、上海图书馆;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崇祯《庐州府志》:(明)严而珪修,康三捷等纂,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九十一·艺文略·下·旧志序录》。明崇祯五年(1632)修。严而珪,浙江临安人,进士,崇祯四年知庐州府。曾倡修巢湖姥山塔,未成而去任。康熙《庐州府志》十卷:(清)胡献珍修,朱弦纂。康熙十二年(1673)修。有龚鼎孳序,曰:“太守胡献珍开局修志,十阅月而稿成,三千里走函索序。”龚为合肥人,时任户部尚书,兼主全国修志。知府胡献珍,奉天(今辽宁沈阳)人,贡生,由运同升知庐州。朱弦,合肥人,清康熙岁贡生,曾任庐州府学政。据《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略(下)》按曰:“康熙癸丑郡守胡公修志稿成未刻,仅见此序于康熙丙子(三十五年,1696)重修志中。”此志为清代庐州的首部方志,稿成而未刻,仅存康熙十三年抄本,且已残,存北京图书馆(存卷一);上海图书馆、安徽图书馆有缩微胶卷。康熙《续修庐州府志》四十七卷十二册:(清)张纯修修,顾梁汾等纂。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成此志,“首春开局,入秋竣事”,次年刻印。“为部二十有八,为卷四十有七”。张纯修,其先为河北丰润人,后入奉天正白旗籍,号敬斋,尝自署“古燕人”。康熙三十二年以扬州府同知升知庐州。顾梁汾,字贞观,无锡人。康熙五年举人,曾任国史院典籍。此志类目完备,分属合理,内容较前志充实。但不足在于析置过碎,缺少总纲,部分内容较单薄。诚如《[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凡例》所说:“惟采访太略,如晷度、疆里、恤政、食货、兵事、人物、列女、金石皆有未备”。今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康熙《合肥县志》十三卷:(清)胡献珍修,朱弦等纂。康熙十八年(1679)修成。北京图书馆藏有康熙十八年修抄本;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康熙《续修合肥县志》二十卷:(清)贾晖修,王方岐纂。康熙三十六年(1679)修成。天津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六年刻本;安徽图书馆有1981年传抄本。《庐州卫志》六卷首一卷:(清)尹焕纂。卫为明清时期所设军事组织,明初设立。洪武十三年(1380),改合肥卫为庐州卫,卫署与合肥县署同城。尹焕,直隶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人,武举,乾隆六年(1741)任庐州守备兼六安漕务记录。深感“郡县皆有志”,“而卫独无之”,且郡县志所载之事,多所不详,遂于乾隆十一年春(1746)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修成此志。为本省唯一的地方军事专志,其内容专在屯田、漕运方面,是一部较为珍贵的专业志。卷首圣谕等、卷一图考、官署、封典,卷二职官、选举,卷三屯田,卷四钱粮款项、运粮事宜、屯粮船只、运白、军犯,卷五人物、列女,卷六艺文、补载。此志资料丰富,行文简赅,结构较紧凑。如“租课”篇,本着“屯政清,则漕政肃”的精神,将众多资料汇集成书,井井有条,详而不乱,“了如指掌”。同时还把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融为一体,贯穿此篇始终,这就使得“租课”有别于郡县志的“赋税志”。因其身兼漕务之职,志中对漕运钱粮、船只等记载较详,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书中能“不虚美,不隐恶”,记有屯丁逃亡情况,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残酷性。因此,此志不失为一部佳志。此志版本有乾隆十二年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有藏;中科院复制有缩微胶卷;安徽图书馆藏有1981年传抄本;台湾成文出版社于1985年以台湾藏原刻本影印出版。雍正《合肥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五册:(清)赵良墅修,田实发纂。此志修于雍正八年(1730)。赵良墅,考城人,岁贡生,雍正七年由舒城县调任合肥知县。田实发,字玉禾,合肥人。雍正已酉、庚戍联捷进士,时年已六旬,任徐州府学教授。北京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藏有雍正八年刻本;安徽图书馆复制有缩微胶卷。嘉庆《庐州府志》五十四卷图一卷:(清)张祥云修,孙星衍纂。嘉庆七年(1802),知府张祥云有感于“庐郡志类多残缺,盖未修志已一百有六年”,适内廷续修会典,遂设局修志,“维时阳湖职观察星衍及元和蒋孝廉棠、全椒王明经祖诒,皆好古博雅,因以延请到局纂辑”,“书既成,复就正于桐城姚姬传(鼐)先生”以及合肥知县左辅等人审阅。张祥云,字鞠图,福建晋江人,进士,嘉庆四年任庐州知府。孙星衍,字伯渊,又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人,曾任山东督粮道。初以文学著称,后专力经史、文字、音韵、训诂,旁及诸子百家,所学甚广,为当时著名考据大家。曾随名宦阮元入陕,修有《三水县志》、《礼泉县志》,与洪亮吉共纂《澄城县志》。与戴震、章学诚、钱大昕、洪亮吉、李兆洛等齐名,为清代著名方志理论和编纂大家之一。孙星衍嘉庆四年丁忧归,应阮元聘,主持诂经精舍。八年来皖,主持纂修此志。此志参照万历吴志、崇祯严志和康熙张志制定体例,大体皆沿袭前志。但前志沿革分建置沿革、星野、疆域、风俗(土产)四志,此志单立一志;前志人物分人物、孝义、列女、隐逸、侨寓、方伎、仙释等,亦合为一志;前志艺文仅为一志,此志则析为杂文、文籍两志;前志祥异附属星野,此志则改列大事记。较前志而言,全志体例完备合理,内容丰富翔实,考证认真精当,达到庐州旧志较高水平。也存在“固征考据繁多,惟书非一手所成,例未合一”等不足。今有嘉庆八年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不全)、中科院、故宫、中央民族学院、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安徽博物馆;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以嘉靖本影印出版。嘉庆《合肥县志》三十六卷十二册:(清)左辅纂修。嘉庆四年,左辅补合肥。七年(1802)修《合肥县志》,由五十多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九年刻印。左辅,字仲甫,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曾任安徽南陵、霍邱知县。此志能深入调查,不泥古,不轻信,广征博集,详细考证,因此能超越前人,为此前《合肥县志》中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备,结论最准确的一部志书。全志篇目为:卷一图说;卷二沿革志(大事记附);卷三疆域志;卷四山水志(水利、圩樾附);卷五营建志;卷六、七田赋志(仓储、邮传附);卷八风土志;卷九、十学校志(学田、书院、社学附);卷十一兵防志;卷十二祠祀志;卷十三祥异志;卷十四古迹志(坟墓、坊表、寺观附);卷十五艺文志;卷十六职官表;卷十七、十八选举表(应例附);卷十九世袭表(封典、恤荫附);卷二十名宦传;卷二十一-二十四人物传,方伎传,耆寿传;卷二十五-二十九列女传;卷三十流寓传,方外传;卷三十一-三十五集文;卷三十六志余。民国九年(1920),“为谋重修县志”,邑人李国松(字健父,或作健甫)将其集虚草堂所藏《嘉庆合肥县志》一部,“慨然假我(王揖唐),复从他处觅得残本,斟补阙漏,影印数百部”。王揖唐后为投降日本的大汉奸,今传是楼是其藏书楼号。原刻本为嘉庆九年刻本,中科院、台北故宫等有藏;民国九年合肥王氏(揖唐)今传是楼据集虚草堂藏本印行影印本,安徽档案馆、安徽图书馆、安徽博物馆、安徽大学等多家有藏;1961年合肥古旧书店石印本出版;1986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台北故宫藏本影印出版(有缺损);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又据今传是楼本影印出版。2006年12月合肥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点校注释,由黄山书社出版。同治《合肥县续志》:(清)施照修,已佚。引见《光绪安徽通志》卷三百三十九《艺文志·史部·地理类》。同治间,安徽因欲修省志,敕各府州县上报方志以备采择,各地纷纷赶修志书。由于时当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战乱之后,无力刻板印行,故多以抄本或稿本上报了事。由此同治志多佚失,且较简略。光绪《续修庐州府志》一百卷首一卷末一卷四十八册:(清)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李经世等纂。黄云,字冰臣,清泉(今湖南衡阳)人,监生出身,光绪四年来知庐州。汪宗沂,字仲伊,安徽歙县人。进士,官至山西知县。光绪九年(1883)开局修志,次年成稿,十一年刻印。此志以前两张志为底本,增以嘉庆八年至光绪十一年间80余年事迹,并依据附属各州县呈送采访册联缀而成,整体较为粗糙。汪宗沂对初稿进行了修改,拟定序例,并撰四字韵言小序。后来,李经世又进一步删定,将皇言纪列为卷首,增补卷末补遗一卷,还在各门类中添加一些新的材料。此志修于镇压太平军、捻军之后的所谓“同光中兴”时期,以庐州人为主的淮军声名赫赫,志书中赞扬淮军战功,同时更多记述死难者。仅“烈女”、“完节”、“忠义”等表、传多达三十八卷之多。其他内容多引自嘉庆府志,无多少创新。此志反映清代晚期太平军、捻军在安徽活动情况,以及淮军战事部分内容最为突出,从卷九十六至一百,以五卷篇幅记载《淮军战事篇》(包括《平寇纪略上、下》、《平捻纪略上、下》、《援台纪略》),以及《兵事志》中部分内容,是研究我国近代史难得的珍贵史料。此志有光绪十一年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中科院、故宫、民族文化宫、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天津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地理所、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安徽博物馆、安庆图书馆、芜湖图书馆、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庐江档案局等单位;199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卷)以原刻本影印出版。光绪《合肥县志》不分卷八册:(清)佚名纂。年代、作者未署。记事至光绪二年(1875)。北京图书馆有光绪间抄本;安徽图书馆复制缩微胶卷;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部分卷四册),抄本中“选举志”至同治九年。又当时合肥知县谭廷献、县学教谕孙传铭等参与纂修府志,并为之征集资料,可能同时纂辑为县志,待考。《郡事拾遗》:(清)吴元庆撰,已佚。引见《光绪续修庐州府志·艺文志·下·旧志序录》。《庐州府志剩》不分卷一册:(清)王尚辰纂。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尚辰,字北垣,号谦斋,合肥人,咸丰初贡生,光绪间官翰林院典簿,曾参辑《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因此,此书可能是王将纂志之余材料辑成。仅有光绪二十一年修,抄本存世,藏上海师范学院(今华东师范大学)。《庐阳名胜便览》六卷一册:(清)吴步林纂。年代不详。引见新编《肥西县志》附录《合肥地方志史话》。有清刊本存世,安徽图书馆有收藏。《庐阳名胜辑要》:(清)李恩绶纂,已佚。李恩绶,字亚白,一字丹叔,号江上逸史,江苏丹徒人。于光绪十年(1884)前后受聘来皖,在肥西紫蓬山周老圩任塾师。客居合肥十一年之久,直至光绪二十五年南归。在肥期间,他遍游当地山水,先后修成《庐阳名胜辑要》、《紫蓬山志》、《巢湖志》、《(合肥)香花墩志》以及《采石志》等数种山水小志,为晚清合肥等地保留了一方文献。还著有诗集《冬心草堂诗选》。《大潜山志》:已佚,年代、作者不详,引见《紫蓬山志·释虚腹序》(李恩绶编纂《紫蓬山志》):“今幸编就,博采旁征,体例亦合,较近贤之《钵山志》及《大潜山志》有过之无不及也。”《紫蓬山志》不分卷一册:(清)李恩绶纂,僧三惺增补。此志约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民国时,又由紫蓬山西庐寺主持僧三惺增补,于1931年募资铅印。全书不分卷一册,篇目有:图、序、凡例、建置、山水、殿宇、古迹、人物、缁流、物产、艺文、楹联等。书中对紫蓬山周围名胜、物产、人物记载甚详。尤其记载宋抗金将领葛升及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事迹,颇有史料价值。为李恩绶几种山水志之一。安徽图书馆、安徽博物馆、安庆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等藏有1931年铅印本;2001年肥西县紫蓬山管委会印行由天马书社出版的排印本。光绪《(合肥)香花墩志》不分卷一册:(清)李恩绶纂。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香花墩,位于合肥包河,传为宋代名臣包拯青年时的读书处,上建有包公祠,为合肥历史名胜。此志收有《宋史·包公本传》及包氏后人的传略,历代歌颂包公的诗文、碑记等。今仅有光绪二十九年稿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四、民国时期变革中的合肥地方志民国《香花墩志》二卷:(民国)孙仲修、陶述彭纂修。民国五年(1916)成书。孙仲修,字序学;陶述彭,字希靖。全志内容分为:香花墩考、书院、祠祀、建置附、金石、本传、轶事、遗墨、奏议序附、文、诗录、匾额、楹联、墓记附、节妇台考附、跋。此志内容与李恩绶《香花墩志》略同,可能是在李志基础上整理的,但志中未语及李志片语,不知何因。有民国五年铅印本,藏安徽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2006年4月,凌波、沈怀玉用合肥市图书馆所藏民国铅印本点校,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宣纸影印并采用套红标点,线装本一册一函,共印1000部。民国《合肥风土志》:(民国)李絜非撰。载于安徽省图书馆馆刊《学风》杂志第五卷第七期(民国二十四年间出版),安徽图书馆、安徽档案馆有藏。李絜非,安徽人,“幼就学滁阳”,“弱冠负笈东大,从胡小石先生受中国文学史课”,亦曾在合肥、庐江县府任职过一段时间。民国三十年代为浙江大学历史教授,建国后,1964年曾担任浙江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主任。为近代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学通论》、《台湾》、《台湾革命史》、《浙史纪要》等。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李絜非应安徽部分县地方政府之请,利用各地提供的政务资料,撰成合肥、怀宁、含山、宣城、庐江、芜湖、滁县、青阳、凤阳及婺源等县风土志。每篇二、三万字左右。李絜非认为“惟过去观念与今日迥异:偏重史实,注重文献。今则关于一县的风土志,应用科学的原理,解释其间人地的关系,以为此间兴废的借鉴”,“作风土志的人,尤应因势利导,于国人爱乡之情,以扩充而为爱国之情。”对于地方志著作本身,应“积县志而后成省志,积省志而后成国志”,并吁请安徽“各县有志之士,发扬乡国之光,续为完成,俾尽全力”。《合肥风土志》全篇分为四章:一、合肥之历史沿革;二、合肥之地理人文,下列十五小目:位置、山脉、水系、地势与水利、气候与雨量、区划、人口、职业、出产、赋税、交通、教育、人文、风俗、胜地。三、合肥之县城与市镇;四、合肥之展望。其体例结合旧志,更能注重新兴科学思想,较为新颖。志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民国时期合肥基本情况,如详细列表记载民国时期赋税负担情况、粮食产量及贸易情况、交通建设情况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另外,在志的最后专列一章,提出对合肥今后发展展望:除教育、道路与卫生之改进外,特别提出“土布制造与贩卖之改进”一条。指出:土布织造为“为肥人之主要副业”但多“各自经营”,“资本既少,出产种类不一,而贩卖一项,更无所谓合作等事”,“当此外布倾销,国民爱用洋货之际,农村匪乱,莫能安全之秋,其为破坏零落,实为必有之现象”,因此“望经营工商业者,投资于此方面,为健全之组织,作大规模之举办,合作贩销,计及较远之处”,并提倡服着土布之风尚,“藉以维护国脉也。”这种写法为旧志所无,实有助于存史资政。《合肥今古》四卷图一卷:(民国)刘述达撰,存佚待考,民国三十五年(1946)成书。刘述达,合肥人、《教弩周刊》编辑。内容有:疆域沿革、农田水利、风土教育、战争灾异、祀典古迹、官职选举、名宦人物、文集、杂记等十二类,历时半年告成。虽非志名,实为志体。1947年5月上海国光印刷局出版(精、平装两种)。
历史上牛股,专业分析师精心制作股市大牛,一键追踪!发掘大牛股,尽情享受股票拉升的感觉.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市副市长王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