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对河源河源市高新区实验学校的工厂了解的不,可以介绍下不,本人想进厂,又不熟悉,

您所在的位置:
高新区的过去:艰苦创业路,追梦12载
开篇语: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12年后,这里崛起了一座工业新城!这,就是河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今,河源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在广东的版图上,一共有10个国家级高新区,而河源高新区,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一个!从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到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工业增加值80多亿元,培育税收超千万企业23家,占全市税收超千万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河源高新区挺起了河源工业发展、振兴跨越的脊梁!十多载艰苦奋斗,凝聚了高新区人“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后发争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十几载春华秋实,承载了河源的工业梦想,书写着河源振兴跨越的篇章。忆往昔,艰苦创业岁月峥嵘;看今朝,新城挺起工业脊梁;展未来,跨越路上再创辉煌。今天起,本报推出“光荣与梦想――河源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特别报道”,分“高新区的过去”、“高新区的现在”和“高新区的未来”3个篇章,全景展示河源高新区艰苦创业的历程,全面展示河源高新区取得的发展成就,全新解读河源高新区在新起点上的谋划布局。敬请垂注。“我们升级了,成为国家级高新区了!”当河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衍楠把这个消息传回高新区的那一刻,高新区一下子沸腾了起来!每一个高新区人都在奔走相告,每一个高新区人都热泪盈眶:12年的艰苦创业终有回报!河源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高新区,倾注了几届市委、市政府的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而今,这个承载了河源工业梦想的“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阳光工程”,站上了发展的新起点。高新区人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站在河源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顶,极目远眺,是一栋栋整齐划一的企业厂房,是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路,还有一辆辆来回穿梭的汽车,一座新崛起的工业新城已初具规模。然而,在12年前,站在这栋楼的同一个位置,你只能看到田野、荒地、石山头和小丘陵,除了这栋原河源源昌电厂的建筑物(被河源高新区管委会租用办公至今),河源高新区还是一片空白。用河源高新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时任市委常委、秘书长黄建中的话来说,在2003年开发建设之初,河源高新区什么都没有!高新区人就是在高新区一穷二白的时候,来到了这片荒芜之地,安营扎寨,做起了“开荒牛”,他们没日没夜地做着征地、拆迁、安置、建设、招商等各种工作,协调着各种关系。建设初期,最苦最累最受气的要数征地拆迁了。为了推进征地拆迁,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市直职能部门一把手全部抽调到征地一线驻户做工作,实行包村包片;源城区各级领导干部和高新区征地团队日夜奋战在征地一线。回忆起当年“在田头吃盒饭,在树林下小憩,白天丈量土地房屋,晚上做农民思想工作”的场景,李衍楠依然感慨不已。河源高新区管委会的办公楼虽然简陋,但这里却是高新区人12年来的“家”。他们在这里办公、吃饭、睡觉,24小时坚守在这里,为河源高新区的开发建设贡献点点滴滴。在这里,他们曾经为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第一笔贷款,做了足足装满手扶拖拉机半个车厢的贷款材料;在这里,他们为了一个个工业企业能早日动工投产而加班加点;在这里,他们进行了6年的接力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虽然前5年他们都失败了,但他们没有灰心,没有丧失信心,更没有放弃,而是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做好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以升促建”的显著成效,最终于今年初进入了“国家队”。高新区人有一句顺口溜:“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句顺口溜从2003年流传至今,谁也不知道当初是谁编的,谁也不知道这句顺口溜会在什么时候“失传”。“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并不意味着革命已经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今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我们只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即将开始一个新的征程!”一位从高新区普通干部做到了管委会领导岗位的老高新区人感慨地说。当地村民顾大家舍小家,付出非常值得当刘月华获悉高新区已修成“国家级”正果的时候,激动地说:“我们的付出值了,高新区越来越好了,我们才能越来越好!”刘月华是埔前镇大塘村人。2003年,自河源高新区拉开建设的序幕起,刘月华就开始把自家的田地“献”出来。到2006年的时候,他已把家里所有的田地和房屋都交付给了高新区。与刘月华一样,高埔、泥金、大塘、杨子坑、罗塘、榄坝、双下、墩头等8个村的许许多多村民全都能积极响应河源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主动配合高新区的征地拆迁工作,顾大家舍小家,把自身的家园“献”了出来,与高新区同呼吸共成长。据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开发建设以来,虽涉及8个村近万名农民的征地拆迁,但从没有发生过一例集体上访事件。“这充分体现了当地村民的奉献精神。”该负责人感慨地说。当然,河源高新区也没有辜负广大村民所托,不仅不折不扣按规定给予了现金、房屋和门店的补偿,而且还通过倾斜和照顾就业,显著提高了所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了一个城市与农村和谐共进、协调发展的范例。像刘月华家,在高新区的生活区里有一套120平米的住宅,还有一卡40多平米的门店。刘月华的儿子利用门店做起了小生意,儿媳妇也在家门口的企业找到了一份月薪2500多元的工作。用刘月华的话来说,日子过得非常满意,为高新区的付出非常值得。为了铭记高埔等8个为高新区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村,河源高新区除了将区内的一些道路以村名命名外,还将在高新区的中心文化广场设立功德碑,永记他们。企业及员工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吴勇谋至今也不敢相信,自己当初会在半天之内选择落户河源高新区,从而成为高新区的一分子、一名添砖加瓦的建设者。吴勇谋是新勇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日,吴勇谋经朋友介绍来河源考察,选择新的生产基地。当天午饭过后,吴勇谋就在相关人员的陪伴下,花了一个下午参观了河源高新区,并对项目用地进行实地考察。吴勇谋对这次考察非常满意,当天晚饭前就与河源高新区签订了项目落户协议,创下了高新区落户项目最快签约的纪录。吴勇谋的公司落户后,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发明专利证书,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其旗下的河源市新天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专业从事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和便携式扫描仪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去年,该公司的产值已达到16亿元,税收近3000万元。据了解,在河源高新区,目前已引进了200多家工业企业,他们是高新区发展的主体和灵魂,高新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像新勇艺国际集团那样的高科技企业所作出的积极贡献。除了企业,企业员工的辛勤劳动更不可或缺。四川的杨女士和爱人在2004年就入职高新区的一家企业。这些年来,夫妻俩勤勤恳恳,为企业、为高新区的发展壮大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在河源高新区,共有7万多普通的企业员工,他们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好企业和高新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亲历者说黄煜祯(时任市长):当年收到批复函开心得要跳起来听到国务院批复河源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的消息,我无比开心和激动。这有力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当初成立高新区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这也是几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高新区人不懈努力所结出的硕果。2002年春,我到东莞走访老同学黎桂康(时任东莞市领导),当了解到东莞正在开发建设松山湖高新区的情况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萌发了河源也建一个高新区的念头。以办高新区为平台,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回来河源后,我和当时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陈志干反复商议后,把办高新区的想法向当时的市委书记杨华维做了详细汇报,华维表示完全赞同,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中达成了共识。当时提出办高新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考虑到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明珠科技工业园、高埔科技工业园、扶贫工业园等工业园太分散了,不方便管理。二是搭建一个供工业发展的大平台。建立高新区,就可以向省里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工业发展土地和用电指标,只有这样,工业大发展才有一个很好的前提。三是考虑到发展工业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当时发展起来的工业企业,大都是“三来一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河源的工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不可能长期这样下去,必须要实现产业升级,要发展新型工业,就要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日,市里正式向省里递交了请示,申请设立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同年7月1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了市里的请示。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市府办一位工作人员拿着刚收到的批复函走进办公室告诉我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河源高新区从白手起家,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已为推动河源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希望今后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黄春胜 记录整理)黄建中(市高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进入“国家队”意味着发展要求更高作为河源高新区开发建设的亲历者之一,获知河源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的消息,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河源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进入“国家队”,走过了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不平凡历程。我作为高新区管委会首任主任,只是开了个头,做了一点打基础的工作,高新区形成规模出成果是后面的同志们接力干出来的。他们都是拓荒牛,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山野岭变成了一座工业新城。往事历历在目。当时的市高新区什么都没有,没有资金,没有项目,也没有经验,只有田野、荒地、石山头和小丘陵。那个时候,河源还没有一个规划完整、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也可以说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园区,本地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第一批进驻市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就像是一支没有实战经验的队伍,一下子被拉到了主战场去做主力军。而市高新区创办时开发的第一期用地面积达6.5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建市15年新市区的建成面积。用现在的话来说,真的是“亚历山大”啊!当年,与一起创业的同事走在高新区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上,我曾对大家说,若干年后,即便我们离开了高新区,即便自己年纪大了,再回来看看的话,看到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我们一定会感慨万分,一定会心生自豪!而今梦想照进现实,市高新区进入了“国家队”。我想,这不仅仅是拿到一个牌子,更意味着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更大、发展要求更高、发展任务更重,而且贡献要更大,示范带动作用要更强。从无到有,难;从小到大,也难;从大到强,更难!站在新起点上的市高新区,需要在引领科技创新、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出一条成功路径,为河源振兴跨越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谢雨 记录整理)河源高新区发展历程节点日,省政府批复市政府,同意建立河源高新区;日,河源高新区管委会举行挂牌仪式,开始正式运作;2005年5月,河源、中山两市携手在高新区内共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2006年9月,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2009年6月,启动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工作;2014年,在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考核中再获优秀,在15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园中唯一连续四年获此殊荣;2015年2月,国务院批准河源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编辑:蒋莲秀
&&分享到&&&&&&
河源日报社全媒体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河源日报微信群(河源日报微信、河源日报槎城社区微信、河源日报微生活微信)的所有文字、图片 和视频,版权均属河源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社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 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河源日报、河源网,或本社微信号全称,违者本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河源日报”、“河源网”,以及河源日报微信群的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河源网”, 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河源网联系。
  联系人:吴先生(电话:)
新闻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源高新区实验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