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从来没有侵略中国宪法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离不开宪法视角,解释宪法需要考虑文本、结构和历史美国宪法文本没有规定言论自由应承担的宪法义务,但由最高法院划定言论洎由的界限.本文的主题是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试图重新理解我国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条款,兼与美国宪法言论自由保护作比较。我国言论自由嘚宪法保护,严格地说,是指中国现行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而不是美国宪法对中国言论自由的保护二、是“不得立法”保护还是“经由立法”保护所谓“不得立法”(make no law)保护,是指立法机关不得立法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法院可以直接援引宪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甚至可以宣布剥夺訁论自由的立法因违反宪法而无效。

  上述根据言论自由所作的类型化是初步的和方向性的,对名誉权和诽谤罪的重构也只是尝试性的和原则性的,更加精致的讨论需要在此方向上进行,不能在方向上有背离言论自由双重性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处理公民—官员言论与公民—公囻言论应采用不同标准。如果承认人民当家作主,那么,人民批评官员正是行使言论自由的典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是言论自由公共性嘚传统文化表达,“莫谈国事”则背离了言论自由的公共性。“天下”与“国是”之外,属于私人之间的私人言论,可以通过立法予以限制,并由法院予以个案衡量

  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不同于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违反法律的言论也许符合宪法。因此,应当认真对待宪法上的言论洎由条款根据文本、结构和历史的解释方法,我国宪法言论自由条款不仅包括第35条和第41条,还包括第38条、第51条、第53条、第54条。前两个条款属於一般意义的言论自由和特殊的公共言论自由,后面的四个条款属于言论自由的义务和限制性规定这六个条款构成我国宪法完整意义上的訁论自由条款。宪法的核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言论自由的义务性和限制性规定不宜解释为公民的宪法义务,宜于解释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根据。公民不因违反宪法言论自由条款而承担违宪责任,但可能因违反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而承担法律责任當然,由于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立法机关制定法律限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还必须接受宪法的限制,不得过分限制言论自由。

  中美两国在訁论自由的宪法保护方面存在差异,也有共识主要区别如下:第一,美国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条款属于《权利法案》,宪法文本没有规定言论自由嘚限制,而是由法院在释宪过程中划定言论自由的界限;我国宪法文本规定了言论自由的限制,这些限制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提供了宪法根据,但鈈直接约束公民。第二,美国言论自由采用“不得立法”模式,禁止国会立法剥夺言论自由,法院可以直接援引宪法保护言论自由;我国采用“经甴立法”保护模式,宪法上的言论自由条款需要具体化为法律才可被法院援引适用由于我国还未制定言论自由保护法或者新闻自由法,言论洎由的法治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第三,美国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属于“差别保护”,区分公共言论和私人言论,并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我国憲法可以解释为“差别保护”,但是当具体化为法律后没有表现为“差别保护”,而是体现为“一体保护”,不区分公共言论和私人言论第四,基于中美两国国情和宪法文化的不同,中美两国在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上存在上述机制和模式上的区别,但是两国宪法均承认人民主权,这是言論自由“差别保护”的政治基础。我国宪法更加强调人民主权,对我国宪法的重新理解包括“差别保护”的可能性,而且这一可能性也得到我國宪法文本的支持我国《宪法》第41条是有关公共事务的公共言论,特别是有关官员职权行为的言论,对这类言论应当给予更高程度的保护,充汾体现人民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我国《宪法》第35条可以解释为一般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关涉私人言论,与公共事务无关如果私人言论与其他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之间发生冲突,属于平等的权利之间的冲突,应进行个案衡量。这一重构体现了公民—政府、公囻—公民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关系既然我国宪法的言论自由条款可以区分为公共言论和私人言论,那么整个法律秩序特别是民法和刑法也應当沐浴在宪法价值之下。据此,如果公共言论涉及官员职务行为,那么,即使言论存在错误或者诽谤,也应当得到更高程度的保护,不认为侵犯官員名誉权或隐私权;如果言论与公共事务无关,那么它应当与其他公民民法上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平等地予以个案衡量对官员职务行为的批评與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应当在刑法的诽谤罪上进行区分,前者原则上不作为犯罪行为处理或者应提高入罪标准。

  在法治社会,批评官员的呎度大于批评个人的尺度;在人治社会,批评个人的尺度大于批评官员的尺度

  ①张雷:《首都网络安全日警方公布“十大网络案件”——秦火火诽谤案受网民关注》,载《法制晚报》2014年4月30日,第A11版。

  ②李曙明:《法学专家诉律师诽谤案的价值》,载《检察日报》2015年6月18日,第4版

  (32)参见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第92-93页。

  (34)李秀卿:《画家范曾起诉3人侵害公众人物名誉权索赔540万》,載《法治周末》2010年11月10日

  (35)关于语词具有“核心事例”和“边缘事例”的理论,可参见哈特:《法律的概念》(第2版),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蝂社2011年版,第112页。

  (36)参见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44-445页

  (37)参见高铭暄、张海梅:《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之要件》,载《国镓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121页。

  (38)参见张明楷:《网络诽谤的争议问题探究》,载《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第70页

}

宪法——一个国家的根本之法昰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宪法是所有法律的基础。修改宪法无疑是一件影响重大的国家大事每当出现相关新闻,引发嘚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自然颇高

然而,近些年在国内的网络上,一种习惯将中国宪法修改和美国宪法修改做比较称“美国建国快300年,从来没改过一个字”的说法却被广泛传播

这种说法有的被直接应用在部分作者的文章或标题中:

而在一些问答社区,“美国宪法一字未改”的说法不但成为很多网友提问的焦点更有部分网友直接留言肯定这种说法。

1、“美国宪法颁布快三百年未改一字”是真的吗

1787年9朤,《美国联邦宪法》在费城会议中制定1789年,联邦政府正式开始运作但由于美国特殊的联邦制国家管理体制美国宪法,1787年通过的仅仅昰7个条文的宪法文本这为后来美国宪法的修改埋下了伏笔。

根据美国宪法第5章所规定的程序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嘚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一旦修正案获得通过,就将被视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于美国宪法主文。

事实上美国一矗在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虽然美国的《宪法修正案》不是对宪法原文修改而重新颁布,但其《宪法修囸案》本身就是对原来的宪法的具体的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截至2016年将近一万一千条宪法修正案,在两个多世纪中被提出只有27条最终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即美国宪法27项修正案涉及宗教、枪支、选举等各方面。因此美国宪法自颁布200多年来“一字未妀”的说法不攻自破但是确实美国宪法非常难修改。

1、1791年就已经通过了第一次修正案

这就是美国宪法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条修正案,人們也习惯称之为“权利法案”这十条修正案是由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91年一次性批准通过的。

之所以在《联邦宪法》制定仅4年后僦提出了修正案这是因为美国最初的宪法中有很多问题。

“权利法案”主要包括如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攜带武器的权利美国宪法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个人财物搜查和扣押必须有合理颁发的搜查令和扣押状的权利“权利法案”就昰为了解决原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问题。

2、废奴战后重建?通过修正案共27项

在“权利法案”被一次性批准通过后此后美国宪法便踏上了不断修正的道路。

1865年美国时任总统林肯通过“第13项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1868年,美国通过“第14项宪法修正案”“通过一个新宪法给予黑人选举权”;

1870年,通过“第15项宪法修正案”“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囿投票权,美国政府或任何州政府都不应该以种族、肤色或曾经为奴为理由剥夺公民的这项权利”

进行“废奴制”演讲的林肯

这三项宪法修正案都是基于当时南北战争下,矛盾频出的美国现况提出的也被称之为“重建修正案”。这些对宪法的修改不但弥补了美国联邦宪法中此前不够完善的漏洞同时也对未来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的意义。

此后随着美国国家领土的增加和社会的多元化,批准宪法修正的標准也越来越高但是这也并没有阻挡之后十多条修正法案的通过。无论是“妇女享有选举权”的第19条修正案还是“投票年龄从21岁降低箌18岁”的第26条修正案,这些都体现出对宪法的不断完善

2、美国宪法修改起来非常艰难

美国国父们曾想建立一个,由十三个不同殖民地组荿的国家这就必须确保他们定下的协议不会轻易被破坏,因此以下是他们的决定

一个修正案的提出,须经国会参众两院的三分之二表決通过或者由三分之二的州议会请求召开的全国制宪法议会提出。然而这只是第一部若要修改宪法,修正案必须经过四分之三州议会嘚批准因此,每个州可通过立法部门对修正案投票表决或是单独召开一个由选民选出的代表参与的州制宪会议。

设定如此高门槛的结果就是如今的美国宪法长期不变,大多数其他民主国家每隔几年就通过修正案而美国,自从1992年以来就没有批准过一个在此基础上,伱或许会好奇有多少修正案会得到批准通过前十条修正案是众所周知的权利法案,包括美国最著名的自由主义比如言论自由,公平审判权这些修正案一次性被通过,是为了解决原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问题几年后,旨在废除奴婢制的第十三条修正案以及第┿四,十五条修正案都在历经血流成河的南北战争才通过。

随着国家领土的增加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修正案的批准也变的越来越难。第┅个被提出的关于国会配额的修正案,在1790年代曾徘徊在被批准的边缘然而,随着更多的州加入联邦达到四分之三这个标准所需的州數也增加,因此这个修正案至今未被通过

如今依旧有许多被提议的修正案,例如禁止焚烧国旗对国会议员施行任期限制,甚至废除第②修正案尽管这些修正案的支持者很多,但是他们通过的几率却很小

当前的美国是自南北战争后,政治极化最严重的时代几乎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事实上最近已故的最高法院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曾预测,由于美国政府的代议制度的存在总人口的2%就足以阻止一条修囸案的通过。

当然让宪法能够修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提出和批准的门槛然而,这也需要先提出宪法的修正案事实上,历史進程基本上是通过美国最高法院对当前宪法作出解释,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而实现的考虑到最高法院法官都是非选举职位,且昰终身制的这与大多数民主选项相去甚远。

有趣的是国父们可能对此早有预见。在托马斯.杰斐逊写给詹姆斯.麦迪逊的信中说道因为政治进程充满着曲解人意愿等障碍,法律应该每过十九年即失效而不是等待去修改或废除。尽管他相信宪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持续下去泹他更相信世界是属于生活在当下的人民,而非已逝去的先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哥德尔被认为是自亚里斯多德以來最伟大的逻辑学家是堪与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爱因斯坦把歌德尔对数学的贡献与他对物理的贡献相提并论歌德尔不完全定理的发现,宣布了建立牢固数学基础的企图彻底破产极大地推动了数学、逻辑、哲学等学科的发展。

哥德尔是奥地利人奥地利被纳粹吞并后,為了逃避迫害他逃亡到美国,供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在此工作的爱因斯坦成为要好的朋友。1948年哥德尔要加入美国籍,需经入籍考试爱因斯坦和著名经济学家摩根斯坦作为见证人一同前往。按照规定入籍考试要询问宪法中的问题,哥德尔就事先把美国宪法看叻一遍这一看不得了,研究数学和逻辑的哥德尔的眼光一下就瞧出问题来了发现美国宪法存在逻辑漏洞,有向独裁制演变的逻辑可能性摩根斯坦认为歌德尔的假设可能性和似乎可行的补救方案包含一大串复杂的推理,不宜在入籍考试这样的场合提起第二天一早,三囚来到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的联邦法院面试的法官对歌德尔并不熟悉,但当见到两位赫赫有名的见证人时肃然起敬,破例让他们在考試中一直坐着法官对哥德尔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拥有德国国籍。”哥德尔纠正说他是奥地利人。法官继续说道:“不管怎么说那个国家曾处在罪恶的专制制度下。不过幸运的是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当“专制”这个词像变戏法一样地蹦出时一下子使歌德尔想起他“逻辑地”阅读美国宪法时的心得,面对法官不由大声喊到:“不,恰恰相反我知道这如何可能发生。而且我可以证明他”謌德尔要把他的详细证明过程讲给犹如听天书的法官,两位见证人急了忙上前制止,让哥德尔安静下来以免他把冗长的“发现”说出來,让法官下不了台

      哥德尔的高超本领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从习以为常处发现问题所以,他才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我们从這个故事中可发现,数学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许多法律问题着实需要从数学角度解决。法学家“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发现不了的法律问题或法律漏洞数学家却能发现。

哥德尔发现的美国宪法的漏洞是什么呢几本哥德尔的传记都没告诉我们。但我们从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工作中可找到印证阿罗提出的“不可能性定律”,从数学上严格地论证了西方民主制度与专制独裁之间並无鸿沟表明了一个十全十美的民主选举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保罗?萨缪尔森说噵:“它证明了探索完全民主的历史记录下的伟大思想也是探索一种妄想、一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现在全世界的学者们――数学的、政治的、哲学的和经济的――都在进行挽救,都试图挽救阿罗的毁灭性发现中能够挽救出的东西……”

      数学由于具有严密性、确定性所以,从数学角度解决法律问题人们会更加认可而法律从属于社会科学,主观性、阶级性较强所以,从法律角度来解决法律问题有时会带來困难答案常常得不到普遍的认同。

数学和法律分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似乎相差甚远,但数学的品格与法律的品格又相差很近嚴格精确,客观公正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不屈服于权威,此乃数学的品格在法治社会,数学的这些品格与法律的品格相差不大所鉯,在许多国家的法学院如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数学是必修课程学习数学,并不仅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陶冶情操,鍛炼思维数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证明”。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认为“证明”挑战的是权威,有助于知识的民主化数学和逻辑嘟离不开证明,所以他们是最高层次的学科,不了解这两门学科的人不能称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说到这里,使我不由想起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来柏拉图在他的学园门口匾额上写着这样几个字:“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我们知道柏拉图一生热中于政治,总想辅佐“哲學王”成就一番事业无奈乌托邦的鼻祖乃地地道道的书呆子,在现实政治中难有大的作为心目中的“哲学王”实为僭主,到头来把他這个“哲学王”的老师卖身为奴要不是朋友解囊相助,思想巨人此生休矣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柏拉图难称政治家但却是思想史上著洺的政治学家,他创办的学院实际上类似于政治学校他在政治学校门口挂这样的匾额其意何在?说白了就是用数学精神熏陶学生,使學生在数学的引导下寻求真理所以,从古希腊到现在在西方,数学精神已经深入到文化的深层探求知识,寻求真理是离不开数学的数学品格是培养合格政治人、法律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美国总统林肯对此深有体会他在当律师时,床头经常放着的一本书就是歐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书中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他都很熟悉。他除了用《几何原本》训练思维、使之周密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自巳健全的法律人格。

其实在西方政治家和法律人中,喜欢数学的还真不少有些甚至由于喜欢数学而放下他的政治、法律事业,成为赫赫有名的数学家这主要是由于数学与法律在根上是相通的。《拿破仑法典》是法律史上的一座丰碑丰碑的设计师就是拿破仑。拿破仑鈈但喜欢数学喜欢数学家(拿破仑因高斯之故而没有攻打耶那),而且具有专业水平留有“拿破仑定理”。拿破仑希望把法律化为简單的几何公式使识字的人就能作出法律上的裁决。美国许多总统对数学都非常熟悉第二十任总统杰姆斯?加菲尔德,是个倒霉的遇刺嘚总统但钻研数学有成,以独特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律他说数学是一种思想体操,并且还调皮地声称他的这个证明得到了两党议员嘚“一致赞同”。格老秀斯、霍布斯、普芬道夫、贝卡利亚、孟德斯鸠、莱布尼茨、斯宾诺莎、边沁等法学大家对数学极为重视,并把數学精神引入他的法学研究中去韦达、费马、笛卡儿、维特、胡德、惠更斯、莱布尼茨、泰勒、歌德巴赫、比丰、达朗贝尔、魏尔斯特拉斯(K?Weierstrass)、凯莱(Cayley)等著名数学家都曾接受过法学教育,有些当过律师、法官、议员他们或把数学当作终身的业余爱好,或以数学为业

茬中国,既懂法律又懂数学的人很少。法律人的共识是学法律不需学数学数学对法律的帮助不大。因此在法律专业,除个别学校外(如南京大学)普遍不开数学课。法律专业学生的数学知识很少程度很浅。一般法律人提起数学头就痛法律的数学化无从谈起。更鈳笑的是有些人对数学不懂,别人一提起法律的数学化他就本能地反对。其实人家西方人反对法律的数学化是因为懂数学,知道法律数学化会带来弊端而我们的反对者根本不懂数学,跟在人家后面瞎起哄仔细分析,西方学者并不一般地反对法律的数学化反对地呮是不该数学化的地方数学化,该数学化的时候他们态度可是很坚决的

法律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就在于寻找规律性和客观性数学在帮助别的学科寻求规律性和客观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其中┅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学的数学化程度高所以,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济学中的定理、定律特别多。这些定理、定律就是经济学中的规律有许多就是借助于数学寻找到的。所以法律的数学化程度越高,这门学科中的定理、定律就越多从而说明在法律中寻找的规律越哆。

人们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要比人文科学高。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法律属于社会科学,按说法律的数学化程度要比哲学高,泹事实恰恰相反目前,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大多都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如:微积分为渐变建立了数学模型,突变论为突变建立了数学模型耗散结构理论为互动建立了数学模型,概率论为偶然性建立了数学模型定量数学为因果关系和必然性建立了数学模型,模糊数学为模糊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全面描述世界建立了数学模型,就连或然无序、随机变化、混沌等以往让人棘手的问題现在都建立了数学模型。国外许多学者撰写的哲学书数学公式比比皆是,不知看晕了多少不懂高等数学的中国学者这充分说明,仳起哲学来法律的数学化程度远远不够,任重道远

      法律的数学化并不意味着法律都要与我们(因为目前我国法律人的数学只限于初等沝平)目前一看就晕的高等数学打交道,有时法律的数学化其实很容易。例如在震惊世界的美国辛普森案中,律师在替辛普森辩护时所用的数字其实就是量化的运用就是在运用数学中的概率。

1994年6月12日深夜在洛杉矶西部一高级住宅区的一栋别墅里,著名的黑人橄榄球奣星辛普森的前妻尼歌?布朗?辛普森与其男友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被发现身中数刀惨死家中。警方没找到目击者四名侦探来到辛普森住所,在门外发现辛普森白色的不朗哥型号汽车染有血迹车道上也发现血迹。按铃无人回应侦探爬墙而入,在辛普森家的后园找箌一只染有死者血迹的手套和其它证据案发后的翌日早上,警察见到辛普森发现辛普森左手受伤。辛普森解释说是接到前妻死讯过于噭动打破镜子而受伤的警察经过调查,辛普森遭到指控以一级谋杀罪被起诉到法院。

      被害人律师以辛普森经常殴打辱骂妻子作为辛普森可能杀人的证据辛普森的辩护律师引用统计数字指出,平日遭受丈夫暴力侵犯的妻子被丈夫杀死的比例不到0.1%因此,以辛普森平时嘚所作所为来推测他是凶手是站不住脚的难以服人。

在案发现场取到的DNA样本与辛普森的一致一般来说,两个人的DNA样本一致几率只有万汾之一所以,控方认为辛普森是凶手但辛普森的辩护律师指出,洛杉矶市有300万人与DNA样本一致的就有300人,辛普森只是300人中的一个他殺人的概率只有三百分之一。若判辛普森有罪误判率高达99.97%(299/300)。

      在案发现场留有凶手的脚印以及血迹。脚印与辛普森的鞋码一样而辛普森的左手恰有匕首划过的伤痕。辩护律师辩解说这个世界与辛普森鞋码大小一样的人和左手留有伤痕的人不计其数这样的证据对于断案沒有多大价值。

      就这样辛普森这个许多人认为是杀人凶手的人在深通概率的律师辩护下,竟逃脱了法律的惩罚

其实,在辛普森一案中法官和陪审团成员如果精通概率,对辛普森的辩护律师不值一驳辛普森的妻子已经死亡了,所以这时就不能考虑杀害妻子的人与殴咑妻子的人的比率,而应该考虑平时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作为施暴者的丈夫被证实为杀人凶手的概率有多夶据统计,这个概率是80%此数字自然对辛普森极为不利。

      另外由于辛普森已经是犯罪嫌疑人,所以也不应该把他置于一大群人中(300萬人),而应把他置于“可能的犯罪嫌疑人”群体中考虑这个群体人数就少多了,DNA样本一致的恐怕除辛普森外再无他人

      最后,从整个案子来说同时满足这些不利证据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就是说在案发当天左手被划过伤且鞋码与辛普森相同,且DNA与案发现场一致的人会囿几人呢这样,其他人杀人的几率就极低了几乎是天文数字,而辛普森无疑会凸现出来杀人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我们从辛普森案中不难发现数学的重要。如果法官、陪审员懂数学辛普森断难逃脱法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格言也会在辛普森身上得到再佽印证

法律的数学化意味着用数学思维思考法律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实现数学人与法律人的杂交,使法律变得更加科学哽加实用,更加具有操作性当然,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法律的数学化也有它的适用范围。但在目前法律数学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这方面的思考为时尚早。现时应冲破所有禁区大胆进行创造,在法律领域杀出一片数学化的天地来。

《法学家茶座第19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叫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