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
来源:贵州日报
发表日期:日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随着中央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深入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全国各地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共同行动。目前,我省贫穷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总量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但深层矛盾是结构性问题。贵州与全国发展的差距,表象是总量上的差距,根本是结构上的差距,特别是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大幅落后于发达省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深刻认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根本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解决生产方式粗放、市场主体少、企业成本高、产品低端、市场占有率低等关键问题,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和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抓好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切实贯彻五大政策支柱,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重点,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着眼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壮大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三)主要目标。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低质低效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基本形成品种丰、品质优、品牌强的贵州特色产品生产供给体系,使全省经济发生质的结构性重大变化。
二、大力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围绕打造全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以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为主线,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依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  (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1.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加大茶园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大力发展夏秋蔬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蔬菜基地;大力发展核桃、苹果、火龙果、猕猴桃、蓝莓、葡萄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核桃、火龙果和人工种植蓝莓基地;重点开发种植石斛等地道特色中药材,扩大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面积;重点打造120个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扩大烟叶种植面,巩固我省优质烟叶生产大省地位。2.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扩大肉类总产量,提高牛肉、羊肉比重,加快建成我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大省。重点支持香猪等特色养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3.调整优化粮油结构。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积极推进威宁、台江等马铃薯示范基地建设,扩大适合主食加工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优质脱毒马铃薯产量。扩大优质稻、薏苡、荞麦种植面积,建设全国薏苡种植加工基地、南方重要的荞麦种植加工基地。稳步提升油菜和油茶种植面积和生产效益。  (五)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创新。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行政事业身份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创新创业就业。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2.围绕山地农业规划布局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产业基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科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以特色产业为重点,每个产业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队伍。3.积极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系统组织动植物育种和高端农业装备研发。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肥料等技术研发,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开发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种养技术,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和安全溯源技术。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服务,提高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5.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六)推进优质农产品销售模式改革创新。1.制定实施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策划营销方案,评选推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贵州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城市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加强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3.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邮政快递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4.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贵农网等电商平台建设,电子商务“黔货出山”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  (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7年,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启动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扶持一批合作社发展壮大成为农业企业,助推一批优强农业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融资。每个县每年要对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集中培训两次以上。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结合开展科技下乡,结对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收购、运输、科技、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整合部门资源,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员规范化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新创业。与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等相结合,大力培养一批能够带头闯市场的农业企业家。3.培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创新。1.大力推广“三变”改革经验,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能够长期分享股权收益,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土地、资金等保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上市试点。2.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3.推进省级涉农资金管理改革,开展市县涉农资金整合。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三、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做大增量,用好“加减乘除”法,传统产业突出降成本、稳增长、促转型,新兴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以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  (九)实施“百企引进”“千企改造”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1.制定国内外500强企业引进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每年引进20家以上。2.制定实施技术改造的1000户企业名单及年度实施计划,聚焦煤炭、电力、烟酒、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食品等领域,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施改造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完成技改投资700亿元。3.制定“双培育”年度实施计划,培育生成一大批小微企业、培育孵化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2016年新增1万户以上企业市场主体,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力争新增600户。4.围绕去产能,制定“双退出”年度实施计划,淘汰一批煤炭、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清理处置一批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僵尸企业”。用3至5年时间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加大保留煤矿技术改造力度,2016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0%、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十)提高工业质量和效益。1.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针对汽车、高端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建设一批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建立重要工业产品追溯体系。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运用大数据建立完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建立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并向社会公布,提供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3.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推进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国际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质量奖产品。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全力支持加强要素保障,扩大有效供给。对有发展潜力、暂时存在困难的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进行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释放更多产能。对煤炭、钢铁、电解铝、水泥、化工等行业中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能兼并重组的加快兼并重组,无法兼并重组的,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有关要求,依法实行破产清算。5.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增加中高端工业产品供给能力。  (十一)推动工业绿色制造。1.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加大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示范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运用,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重要环节实施一批改造项目和示范工程。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电动机、高效燃烧、污泥处置、细微粉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脱硫脱硝等技术、产品、装备、设施。3.严格落实国家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开工和建成一批工业废弃物利用处置、垃圾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等项目。4.积极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出台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充电设施建设奖补等政策措施。5.开展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促进绿色建材、钢结构和铝型材扩大使用。制定出台贵州产品绿色评价办法。6.以产业园区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对所有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十二)推动工业产品创新。1.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快品质提升和供给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初级产品向精深、中间产品向终端、一般产品向品牌转变。2.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建立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淘汰一批的产品供给体系。3.根据市场需要和比较优势,制定发布贵州特色工业产品创新目录。  (十三)推动工业技术创新。1.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开展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产业聚集、资源流通、国际合作、制度创新试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全力推动高端企业、先进技术与我省产业企业有机嫁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2.研究制定发布贵州省2016年新兴技术榜单,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加快建设“科技云”,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没有围墙的科研院所”,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为贵州发展服务。积极开展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3.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创新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4.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示范项目。5.加大技改投入,工业类财政专项资金主要采取基金投入使用方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6.完善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落实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出台科研人员留职创业、职务发明等相关规定和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及收益管理办法。  (十四)推动工业经营模式创新。1.推进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推进生产装备、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开展积材制造和分布式制造,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进研发、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满足多品种、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生产需求。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支持开展众包设计、全流程交互及服务型智能制造等模式创新,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网络化。加快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制造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建立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2.推进工业生产管理方式创新,依托“工业云”,对企业的要素供应链、产品生产链、市场销售链等全过程进行流程再优化,使要素配置更高效、生产成本更经济、经营管理更规范。3.推进工业生产营销模式创新,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海量信息,精准分析细化目标市场,实现供给者与消费者大规模高效互动。  (十五)完善工业转型升级配套政策。1.产业政策。整合部门资源,制定出台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统一建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库。逐个园区、逐个行业、逐个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分类施策,逐项推进。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把“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作为引企业、上项目的硬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现有企业,综合采取行政、经济和法治手段,进行全面清理处置。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2.财政政策。整合设立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逐步取消对“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的财政补贴。将清理保留的竞争性领域财政专项资金转变为基金,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企业利用余压余热发电,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3.金融政策。根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目录,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对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中长期贷款重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不得给予授信;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压缩退出相关贷款。4.土地政策。煤炭、钢铁等产能退出后的划拨用地,可以依法转让或由地方政府收回。地方政府收回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后的出让收入,可按规定通过预算安排用于支付产能退出企业职工安置费用。对用地手续完备的腾让土地,转产为生产性服务业等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  四、大力发展以山地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健康养生、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房地产等引领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商贸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动漫、家政、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催生新业态新产品。  (十六)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1.抓紧组织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展一次全面摸底排查,高起点制定实施山地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打造“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品牌,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加快山地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国际水准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旅游精品,建成一批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全国山地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和热点地区。重点打造一批山地旅游精品线路、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和世界级跨境黄金旅游线路。3.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实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形成一批由地域标志性商品、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构成的特色旅游商品体系。把旅游商品开发与现代山地农业、特色食品工业、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每年开展贵州特色旅游商品品牌评选活动。4.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管理服务标准化、品牌化,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最佳旅游景点、最佳旅游线路、最佳旅行社、最佳导游、最佳旅游饭店、最佳农家乐、最佳旅游商品等行业先进典型。健全市、县级旅游执法机构,加强旅游市场秩序和价格管理,打击欺诈游客等违法违规行为。5.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改造提升景区内部交通设施,加强自驾游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6.加大旅游策划营销力度,办好用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世界旅游论坛夏季峰会、全省旅发大会等重大活动,高水平策划一批旅游推介活动,持续提升多彩贵州的关注度、知名度、美誉度。投放旅游消费券,对一次性或一段时期内组织国内外游客赴贵州旅游达到较大规模的机构给予奖励。7.壮大旅游生产经营主体,引进一批大型优强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支持省属优强企业进入旅游业,做优一批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旅行社、旅游酒店和文化旅游企业。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做精一批中小型旅游企业。8.建好用好“智慧旅游云”,整合旅游、交通等部门和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数据资源,完善互联网旅游信息发布、沟通、交易和支付功能。9.深入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健全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和大景区管委会体制,加快完善山地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力争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十七)全力打造全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1.大力发展滋补养生。依托中药材等山地特色种养资源,围绕维护身体健康,积极发展以调饮食、补偏救弊和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健康养生食品、药膳健康养生产品和中医民族医保健产品。重点打造省级滋补养生示范基地15个左右。2.大力发展休闲养生。依托旅游、健康、生态、文化等资源,围绕维护身心健康,积极发展以回归自然、感受传统、放松身心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休闲体验、避暑度假和健康养老等产品。重点打造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基地30个左右。3.大力发展康体养生。依托山地、湖泊水体等运动资源,围绕促进身体健康,积极发展以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运动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加快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重点打造省级康体示范基地20个左右。4.大力发展温泉养生。依托温泉资源,积极发展以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等为调养手段的健康养生业态。重点打造省级温泉疗养示范基地15个左右。  (十八)全力打造西南重要物流枢纽。1.制定实施现代物流主体培育计划,发展壮大一批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应急物流等综合性和专业化物流企业集团。2.优化物流网点节点布局,以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批产业物流基地、物流仓储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和物流电商新城。3.加快推进公铁、公水、铁水等多式联运,提升铁水货运比例,建成一批综合多式联运重大项目。4.加强物流平台建设,加快建成贵阳航空港物流园、改貌综合物流港、贵安物流港、贵州(扎佐)商贸物流港等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建成贵州西南粮食城、双龙快递物流城。5.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大型物流园区开展智能仓储试点,推动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构建智能物流调配配送网络。6.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层级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制定支持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和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政策措施。力争现代物流业年均增长30%以上。  (十九)全力打造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1.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主体,坚持外部引进一批、本地孵化一批、存量网商提升一批、传统企业触网一批,积极发展特色网店、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电子商务企业,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2.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创新9610监管模式下直邮进口跨境电商业务,积极申请国家保税进口1210试点,构建跨境B2C、B2B进出口产业链。3.加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扶持打造一批特色电商产业园,建好用好贵州“电商云”等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创新“供销社+互联网+电商”等新型商业运行模式。推进贵阳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  (二十)全力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1.围绕化解房地产库存,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挂钩”,鼓励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打通保障性住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住房之间的政策性通道,大力推进棚改和其他征地拆迁项目货币化安置,实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应贷尽贷”。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对暂时买不起房的居民特别是非户籍人口,支持他们先租房,对难以承受市场化房租、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政府给予货币化租金补助。3.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和自然人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形成“薄利多租”的住房商业模式。4.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将一批库存住房进行适当改造,满足游客租住需要。5.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降低商品房空置率。  五、大力提升大数据大生态产品供给水平  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商用、政用、民用提供丰富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环境服务。  (二十一)增加大数据产品服务供给。1.着力提供大数据商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数据存储、采集、加工、交易、安全等核心业态,加快培育智能终端产品等关联业态,大力丰富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衍生业态,研发生产更多新产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2.着力提供大数据民用产品和服务,在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发一批大数据应用产品。3.着力提供大数据政用产品和服务,把分散在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单位的信息平台整合接入电子政务云,推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开放数据并迁入“云上贵州”,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汇聚交换平台。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机制。4.加强大数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贯彻执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和信息数据采集应用办法。  (二十二)增加生态产品服务供给。1.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高效燃烧、细微粉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治理、脱硫脱硝等技术和工艺,确保县级以上城市PM10和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2.稳步提高水质量。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水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磷污染排放总量,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确保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3.加强放心食品生产监管。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计划和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积极发展饮用水产业,打造自有品牌。4.积极营造宜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生态乡村。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扩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六、大力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  坚持正向激励与负面约束相结合,建立完善配套机制,以降低成本激发企业生产潜力活力,倒逼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通过降成本,2016年为全省企业减负700亿元左右。  (二十三)降低用电成本。1.把降低大工业用电成本作为降低工业企业成本的“牛鼻子”,大幅降低大工业综合用电价格,使我省大工业用电价格成为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把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出台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调整政策,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扩大用电消费,带动煤炭电力行业健康发展。3.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组建相对独立的股份制电力交易中心,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配售电主体,建立规范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完善西电东送电价机制,形成贵州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深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扩大交易量,降低交易价格。  (二十四)降低物流成本。1.采取综合措施,大幅降低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7年企业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周边省份。2.研究制定降低公路运输成本的政策措施,降低为省内企业运输的货运车辆通行费用。3.对黔货出海多式联运运营和省内铁路货运环线班列给予补贴,机动车检测机构收取的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检测费、运营车辆综合性能等级评定(检测)费一律取消。4.实施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统筹货车帮、传化贵州、马上到等企业力量,建立全省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2017年物流信息化率提高到80%,推动货运汽车空载率下降10个百分点。  (二十五)降低融资成本。1.贵州银行、贵阳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省内企业贷款在现有执行的平均利率基础上给予优惠,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黔分支机构贷款利率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2.用好用足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支农、支小贷款利率分别比同类同档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幅下浮。推广商业承兑汇票,大幅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3.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直接融资中介费用和保险费率,金融机构对企业上市债券承销费、顾问费标准和保险费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小微企业贷款专营部,大力发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发展、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创新量身定做个性化金融产品。省政府制定专门考评体系,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最受欢迎金融产品评选活动,对产品设计者、推销者给予奖励。5.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每个县(市、区)都要设立政府控股的担保机构,专门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发展、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创新服务,大幅降低担保费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清理规范非融资担保公司。6.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还债机制,千方百计提高还债能力,想方设法置换存量债务,妥善处置劣质资产形成的债务,严格管控新增债务,适度举债推动发展。完善金融风险处置联动机制,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排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支持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维护金融稳定。  (二十六)降低税费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1.按照国家部署,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全面落实涉企各项税费优惠政策。2.停征和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停征价格调节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继续免征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取消、暂停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部分经营性收费。降低部分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行业协会商会财务收支情况一律公开。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降低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率和工伤保险费率。4.取消我省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及办理时限少于周边省区市,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实行县以上政府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公布和动态管理制度。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七、全力以赴补齐短板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  (二十七)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坚持脱贫攻坚与扩大有效供给、化解建材等过剩产能有机结合,强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统筹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等六大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帮扶资源,开展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文化传承脱贫、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万名专家服务脱贫攻坚等专项行动,用好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结对帮扶力量,彻底解决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完成130万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镇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办法。  (二十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全省整体供给水平的基本支撑条件。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城乡一体、联接国内国际、快速便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2至3小时高铁交通圈,建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线”高速公路网,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加快形成“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布局和通江达海水运出省大通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通道建设。建成一批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构建“出省宽、省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出省带宽加快突破1万Gbps。加快建成“三横一中心”500千伏网架,加快实现220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加快农网改造步伐。尽快建成西南地区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实现县县通天然气管道,乡镇供气全覆盖。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打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  (二十九)补齐教育医疗事业短板。1.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建设1000所左右标准化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改扩建60所普通高中学校,建设6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优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引导10所左右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发展。2.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制定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开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国家试点,实施医疗卫生专家援黔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远程诊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推动三甲公立医院医生到县乡医院开展义诊,积极推进分级诊疗。  八、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托底保障  (三十)做好过剩产能化解职工安置。1.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对采取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按规定发放稳岗补贴。2.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经自愿选择、企业同意并签订协议后,依法变更劳动合同,企业为其发放生活费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不得领取基本养老金。3.企业确需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偿还拖欠的职工在岗期间工资和补缴社会保险费用,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等工作。企业主体消亡时,依法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对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可以由职工自愿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或由单位一次性预留为其缴纳至法定退休年龄的社会保险费和基本生活费,由政府指定的机构代发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费。  (三十一)健全就业服务体系。1.推进全民创业计划。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行动和“雁归兴贵”行动计划、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农民工创业园。2.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职业培育和创业培训,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建设一批公共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予以帮扶。将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扩大到工矿区。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三十二)加强社会保障。1.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覆盖面。2.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鼓励企业职工开展医疗互助。将符合救助条件下岗失业人员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  九、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倒逼供给质量提升  (三十三)增加标准有效供给。落实国务院标准化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用好管好地方在标准制定上的职能,编制《贵州省标准体系规划》,大力提高标准供给质量和水平,倒逼企业技术进步。  (三十四)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在大数据、大健康、山地旅游、白酒、烟草、茶叶、中药材、特色食品、有色、化工和机械电子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争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三十五)建立并推行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让更多创业创新者追求高标准、争做“风向标”。  (三十六)加强标准运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各类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抓紧完善和实施煤炭企业规模、技术、安全、环保等标准,引导煤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对达不到标准的要坚决关闭。  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供给主体活力  (三十七)大力引进优强企业带动提升供给水平。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依托“1+7”重点开放创新平台和系列重大开放活动平台,千方百计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过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促进我省壮大产业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丰富产品门类,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传统产业比重。  (三十八)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拓产品市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快粤桂黔、黔湘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建设,支持化工、白酒、特色食品、建筑等领域的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我省产品的销售半径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贵安新区服务贸易等试点,加快推进与各省区市通关一体化,力争2016年与泛珠三角各省区实现通关一体化。加快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新增一批外贸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  十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保障  (三十九)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各地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专项、专题研究制定改革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2016年3月底前制定出台贯彻本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  (四十)强化督促检查。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省委、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和目标考核内容。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有关部门建立考评制度,及时将本意见明确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严肃问责。  (四十一)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