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农同志原八路军四支队一团三营营长,鲁中军区沂蒙怀化军分区参谋长卢涛一

[转载]泰山雄师,沂蒙劲旅—纪念鲁中军区成立七十周年
& & 10月18日,纪念鲁中军区成立七十周年研讨会在解放军驻潍坊某部礼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主办,济南军区某部协办。济南军区副政委吕建成中将,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二炮原副政委罗东进中将,标准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鲁,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济南军区某部部队长马宜明少将、副政委王伟力少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刘志清、潘泽庆,研究会鲁中分会副会长、海军某试验基地原总工程师霍玲海军少将,研究会鲁中分会副会长胡鲁克、罗小明等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会场主席台。左起:胡鲁克、岳思平、黎小弟、粟戎生、罗东进、吕建成、陈小鲁、马宜明、霍玲、罗小明。
会议由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鲁中分会副会长胡鲁克主持。会议首先由马宜明军长代表部队致欢迎辞,接下来,吕建成副政委代表济南军区向会议致贺词,研究会会长罗东进、特邀代表陈小鲁、粟戎生发表了讲话,他们在讲话中回顾了七十年前鲁中军区成立以来走过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赞颂了鲁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绩。勉励部队在新时期要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新的历史使命。
在会上,陈小鲁、罗东进、粟戎生、胡鲁克(代表徐小岩)向某集团军赠送了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粟裕大将和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等书籍。并由胡鲁克宣读了鲁中军区老战士致会议的贺信。
在会议的交流发言阶段: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岳思平研究员作了题为《论鲁中军区的组建和在全国抗战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黎小弟副会长作了题为《从危难中走向胜利》;潘泽庆研究员作了题为《鲁中军区1944年攻势作战述记》;刘志清研究员作了题为《日本侵华战争中的鲁中战略》;71146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周凌大校作了题为《抗日战争时期鲁中军区及前身部队装备保障的历史实践及启示》;驻辽宁某部刘恩普上校作了题为《抗战鲁中爆破扬威》;济南军区前卫报社桑世新副社长作了题为《在战火中成长壮大的前卫报》;鲁中分会张卫伟作了题为《抗日战争中的鲁中女战士》等专题发言。大家的发言详细的回顾了八路军鲁中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全面的论证了鲁中根据地在全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并列举了许多实际战例以及众多的抗日英雄的生动形象,使鲁中抗日根据地这块在全国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战略地位的敌后抗日战场,再一次立体、生动的展现在全体与会者的面前。
会后,与会的老首长和代表们参观了集团军军史馆、某部红炮连荣誉室、文体活动中心等部队设施,并与部队官兵就有关部队建设、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战斗作风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老首长们欣慰的看到:今天的部队军容整洁、军威雄壮;现代化的新装备、新战法已被广大部队官兵所掌握。尤其让人感到振奋的是:部队的装备水平和补给能力提高了,和以前不同了,但蕴藏于这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老部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老传统始终没有变;“时刻想打仗,一切为打仗,敢于打硬仗,保证打胜仗!”的铮铮誓言集中体现了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新时期保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时刻准备挫败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钢铁般的决心和魄力!
经过近两天的会议和参观、座谈,纪念鲁中军区成立七十周年研讨会圆满结束。20日清晨,透过淡淡的薄雾,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与会老首长和代表们同部队官兵依依不舍的握手话别......
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随着车轮的缓缓开动,大家挥手道别,互致珍重......
&& 祝老首长们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愿老首长经常回“家”看看,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
祝我们这支历史悠久的英雄部队“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祝我们的英雄部队在未来保卫祖国的军事斗争中“敢打敢拼,百战百胜!”
前排左起:罗小明、刘志青、岳思平、黎小弟、陈小鲁、吕建成、罗东进、粟戎生、马宜明、霍玲、胡鲁克、王伟力。二排左起:孙东宁、史志前、刘卫兵、刘恩普、楮华、周凌、高源、徐步安。朱淮北(右二)。三排左五:张卫伟、左八:沈克鹃、徐妍、右一:李晓军(李伯秋之子)。后排左三起:赵领军(赵杰之子)、孟新海、孟京生(孟英之子)、左七:房亚南(其他在后面的照片中有的人物在此不作介绍)。
驻潍某部专场文艺演出。
罗东进、粟戎生、陈小鲁等首长登上舞台同演员见面。
会议期间同陈小鲁大哥(陈毅元帅之子)合影。
同粟戎生大哥(粟裕大将之子)合影。
同粟戎生大哥、刘卫兵大哥(左3、刘震将军之子)、赵领军大哥(左1、赵杰将军之子)合影。
同马宜明军长合影。
同李薇薇(左一、李耀文将军之女)、王伟力副政委(右二)、孙东宁(右一、孙继先将军之子)合影。
同王时妹(中、王一平书记之女)、王时驷(右、王一平书记之子)合影。
同罗小明大哥(罗舜初将军之子)合影。
同胡鲁克大哥(胡奇才将军之子)合影。
同高源大姐(高克亭书记之女)合影。
同刘军大校(海军旅顺基地原司令、北海舰队顾问刘佐之子)合影。
参观红炮连荣誉室。
参观杨家埠木板年画雕刻艺术。
一.八路军鲁中军区。
二.“沂蒙雄师”陆军第二十六军。
三.“旋风纵队”陆军第四十军。
一.八路军鲁中军区&
1.八路军鲁中抗日根据地简介
鲁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沂河以西、兖(州)临(沂)公路以北广大地区。
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制定了抗日武装起义计划。10月省委迁到鲁中泰安。 1938
年1月1日,在徂徕山举行了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由当地共产党员、抗日自卫团员与陕北来的红军干部、平津南下的“民先”队员等参加的抗日武装起义。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部队很快发展到700多人,分南北两路,开展抗日游击活动。4月下旬,第4支队改称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洪涛任师长,林浩任政治委员。5月25日洪涛逝世。6月,恢复第4支队番号,廖容标接任第4支队司令员。
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山东全省沦为敌后。这时山东省委在泰安县召开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从此,在山东省委(同月下旬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2月又改为山东分局)直接领导下鲁中各地大力发展党组织,建立群众团体,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鲁中地区地处山东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在此地驻有重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第115师师部及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都先后进驻这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鲁苏战区总部也驻在这里,形成三角斗争的复杂局面。
年7月,建立了中共山东第1(大鲁南)区党委和第1军区,林浩任区党委书记兼第1军区政委,刘海涛任第1军区司令员。1940年划分为鲁中、鲁南两个区党委,霍士廉任鲁中区党委书记。
  鲁中八路军部队连续粉碎了日伪军1939年6月大“扫荡” 和
1940年9月大“扫荡”,胜利进行了杨家横、五井、孙祖等战斗;建立了泰山区和沂蒙山区两大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筹建鲁中军区,刘海涛(后牺牲)任司令员,霍士廉兼任政委。但机关部队尚未组成,即投入冬季反“扫荡”战斗。1942年5月,成立了鲁中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王子文任主任。
  1941年至1943年8月,鲁中抗日根据地在严重困难的环境中,先后粉碎了1941年冬5万余日伪军的“铁壁合围”和1942年秋、冬季日伪军的“拉网合围”;开展了反封锁、反“蚕食”斗争。在粉碎敌人两次大“扫荡”中,鲁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全力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作战,涌现出以祖玉兰、明德英为代表的英雄“红嫂”群体。1942年春季以后,鲁中抗日根据地逐步转变对敌斗争方针,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实行“翻边战术”,加强小部队、武工队建设,发展民兵和自卫团,逐渐扭转了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减租减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群众运动;救济灾民,战胜灾荒;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日,以原山东纵队机关一部正式成立了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委,后王建安兼任司令员。1943
年3月,王建安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和鲁中区党委书记。 1943
年七八月间,在八路军山东军区的统一指挥下,鲁中军区部队与兄弟军区部队相互配合,先后夺取了战略要地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首先开始了敌后军民的对敌攻势作战。1943年冬主动粉碎日伪军大
“ 扫荡 ”,1944 年春、夏、秋、冬季和 1945年春、夏季连续发起了攻势作战。日 在石桥伏击战中,歼灭日军第
旅团200余人,伪军400余人,击伤日军旅团长吉川资少将,后毙命。在进行局部反攻的同时,加强了对敌占城市、矿区和交通要道的工作;进一步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各级党组织开展整风运动,加强了党的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改为鲁中行政主任公署,下辖泰山、沂蒙、泰南、沂山、鲁山五个专署,26个县级政府,根据地内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45年8月对日全面反攻开始后,鲁中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第1路军,以王建安为前线指挥,罗舜初为政治委员,向胶济铁路西段、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沿线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临朐、博山、益都、莱芜、淄川、章丘、周村、新泰等城,逼进省会济南,后又与滨海军区部队协同,攻克山东南部中心城市临沂。
  在8年全国抗战中,八路军鲁中部队共对日伪军作战6920次,毙伤俘日伪军
12.8万人。1945年8月,山东部队整编,鲁中军区第1、第4旅编为第3、第4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陆续组成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11月,在罗舜初、周赤萍和胡奇才率领下,第3师、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后以这些部队为主组建了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后为第4野战军第40军)。鲁中军区以警2、警3旅一部,组成第9师,警1旅一部和警4旅等编为鲁中警备旅。1947年1月,鲁中军区第4、第9师和警备旅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后为第3野战军第26军),转战于华东战场。
2.八路军鲁中军区序列
八路军鲁中军区序列(1942年8月)
司令员罗舜初&&&
政治委员罗舜初(兼)&&参谋处长石潇江&
政治部主任 周赤萍
第1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
政治委员汪洋&&&
参谋主任刘国柱&&&
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团长陈明&&&政治委员陈宏&&&参谋长莫明仁&&&政治处主任黄一元
团长石新&&&政治委员胡寅&&
副团长韩顾三&&&政治处主任黄华龙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
政治委员王一平&&&
参谋主任吴奎文&&&
政治部主任李建梓
团长刘遇泉&&&
政治委员王锐&&&
参谋主任王奎堰&&政治处主任张圣符
第3军分区&&
司令员赵杰&&政治委员董琰&&&副司令员封振武&&参谋长单洪&&政治部主任熊飞
军区直属团&&&团长陈奇&&&政治委员李伯秋&&
参谋长刘陇&&&政治处主任党英
八路军鲁中军区序列(1943年3月)
司令员王建安(兼)政治委员罗舜初& 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参谋处长胡奇才&&&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
&参谋长刘国柱&&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团长陈明&&&
政治委员陈宏&&&
参谋长莫明仁&&&
政治处主任黄一元
团长武中奇&&&政治委员胡寅&&&
副团长韩顾三&&&
政治处主任黄华龙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
政治委员王一平&&
第3军分区&&&
司令员赵杰&&&
政治委员董琰&&
副司令员封振武&&
第11团&&&&
团长 叶 声&&&
政治委员王文介&&&
副团长张让之&&&政治处主任王锐
第2团兼沂山军分区&
团长陈奇&&&
政治委员李伯秋&&&
参谋长刘培农&&&
政治处主任党英
八路军鲁中军区序列(1944年9月)
司令员王建安&&&
政治委员罗舜初&&&
参谋处长胡奇才&&&
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林乎加&
副司令员钱钧&政治部主任欧阳平 &参谋处长刘国柱
第2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王一平&&&
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参谋主任刘培农&&
第3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治委员董琰&&&
参谋长单洪&&&
政治部主任&& 张开云
第4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治委员霍士廉&&&副政治委员李耀文&&&
参谋处长张耀辉
第5军分区&&司令员陈奇&&&&
政治委员李伯秋&&&
副司令员叶荫庭&&&&&&
团长李福泽&&&&&
政治委员王文轩&&&副团长钟本才&&&参谋长钟本才(兼)
第4团&&&&团长周长胜&&&&&
政治委员 杜明&&&
副团长高文然&&&
参谋长高文然(兼)
第11团&&&团长韩顾三&&&&&
政治委员 董超&&&
参谋长魏振华
团长叶声&&&&&&
政治委员 熊飞
八路军鲁中军区序列(1945年8月)
司令员王建安&&&
政治委员罗舜初&&&
副司令员邝任农&&&
政治部主任李培南&&
副主任王一平&&&
第1军分区(兼第四旅)&&司令员&廖容标&
政治委员林乎加&&副政治委员李伯秋&&参谋处长刘国柱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王涛&&副司令员封振武&&副政委孔繁彬&参谋主任王全珍
第3军分区&&&
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刘莱夫&&&副司令员单洪&&&
政治部主任&& 张开云
第4军分区(兼第一旅)司令员孙继先&&政治委员霍士廉&&副政治委员李耀文&&参谋长张耀辉
第5军分区&&&
司令员陈奇
二.“沂蒙雄师”陆军第二十六军&&
&1.第二十六军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员洪涛,政委黎玉。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与此同时,第7、第8支队和第5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9月,鲁中地区部队编为山东纵队第1、第4旅。
  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1、第2、第3军分区。第1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政委汪洋;第2分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王一平;第3分区司令员赵杰,政委董琰。
  1945年8月,山东部队整编,第1、第4旅编为第3、第4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陆续组成警备第1、第2、第3旅。11月,第3师、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鲁中军区以警2、警3旅一部,组成第9师,其它部队编为警备第4旅和独立第1、第2旅。
  1945年11月,鲁中军区主力第3师、警1旅、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留下的主力部队有:第4师;警2、警3旅一部(合编为新的第9师);警4旅和其他部队编成鲁中警备旅。随后,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6年4月,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副司令员邝任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培南,参谋长张仁初。下辖第4师(师长孙继先、政委王一平)、第9师(师长钱钧、政委李耀文)、鲁中警备旅(旅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等部队。同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东西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祖)埠(村)、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在文埠战斗中,歼敌一个建制团又一个半营,首创我军一举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建制团的范例。毛主席致电陈毅等,对指战员传令嘉奖:“即便是小胜,亦足以涨人民之志气,灭敌人之威风.....”
  1946年12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王建安(后张仁初),政委向明(后王一平),副司令员孙继先,参谋长张仁初,政治部主任王一平,下辖第22师(由第4师改称,师长孙继先(兼)、政委王文轩),第23师(由第9师改称,师长陈宏、政委李耀文)、第24师(由警备旅改称,师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和一个炮兵团,全纵队共3.3万人。
  2月,参加莱芜战役。战役中,8纵在和庄、不动地区全歼国民党第73军第77师。后又协同兄弟部队在张家洼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李仙洲集团,8纵22师生俘李仙洲,是役,8纵歼敌13000余人。4月,参加泰蒙战役担任阻击。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作为5个主攻纵队之一,8纵担任左翼穿插分割重任,切断了敌整编74师同整编83师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战役中,连克万泉山、桃花山、磊石山、芦山等要点,歼敌7800人,为全歼敌74师做出了重要贡献。6月,在沂源阻击战中,又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
  1947年7月,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第8纵队编入粟裕指挥的外线兵团,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先后参加了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连克通许、抚沟、周口、陈留、朱仙镇。11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攻克野鸡岗、曲黄车站,控制开封至徐州段。1948年2月,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线破击战,于睢县成功阻击了国民党“王牌”第5军多次西援,歼敌2300余人。
  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部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在此期间,为开辟新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4师师部及该师第71团调往许昌以西地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该师第70团拨归第22师指挥,第72团改为纵队特务团。
  1948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战后,司令员兼政委王建安奉命上调。张仁初接任第8纵队司令员,王一平任政治委员。为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8纵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21旅,俘敌1700余人。
  6月,8纵和3纵出其不意包围河南省会开封。在解放开封的战斗中,第8纵队率先突破新南门,与3纵一起全歼守敌3万多人,创造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攻克关内国民党省会城市的先例。随后,阻击新5军东援4昼夜,有力的保证了睢杞战役的胜利。从此,“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的威名远扬。8纵后又参加了围歼区寿年兵团的睢杞战役,歼敌1个旅部又2个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
  在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中,第8纵队率先抢占运河铁桥,为保证大部队的通过,围歼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时间,为表彰这次战斗,新华社专门播发了“运河桥头争夺战,歼灭黄匪立首功”的专稿。在围歼黄伯韬兵团的碾庄圩战斗中,8纵是5个主攻纵队之一。在总攻碾庄的战斗中,8纵23师67团和9纵队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共同担任总攻碾庄圩先锋团,<font COLOR="#团第9连率先打开了突破口,为全歼敌第七兵团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被华东野战军授予“碾庄战斗突击模范连”光荣称号。随后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在淮海战役中,8纵共歼敌2.6万人。经过几年解放战争的考验,8纵已经成为华东野战军战斗力,特别是攻坚能力最强的6个纵队之一。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后李耀文),副军长钟国楚,参谋长陈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原第8纵队所属第22、第23师依次改称第76(师长高文然、政委曹普南)、第77师(师长王建青、政委董超);同时第24师归建,以其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师长陈忠梅、张鹏展—原名张健),全军共3.2万余人。
  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第312师4000余人。5月,26军参加上海战役,连续攻克昆山、塘桥、嘉定、国际无线电台、真如火车站、大场飞机场、江湾镇等坚固筑垒地域,控制苏州河北侧市区,歼敌4.2万人(整个上海战役歼敌15万)。后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在解放战争中,第26军在战斗中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百余个模范班,1.5万名功臣,1500名模范,252名英雄。其中一级英雄14名,二级英雄23名,三级英雄202名。
  1950年1月,第30军第88师改归第26军建制。26军和20、23、27军的9兵团组成攻台的第一梯队。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在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率领下,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金化、铁原防御战。在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二十六军在抱川、涟川一线,采用运动防御的战法,阻击西线进攻之敌主力,激战三十八昼夜,歼灭敌军1万余人,并创造了步兵班(雷宝森班)击毁美军9辆坦克的纪录。在平康、金化防御战中,26军在五圣山、新岱里、平康一线,坚守阵地近十一个月,进行了西方山、斗流峰、鸡雄山争夺战等大小战斗565次,歼敌2万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6军歼敌3.8万余人,居参战各军第5位。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驻守胶东半岛海防重地。
  1967年,第76师调福州军区建制。后原11军33师调入26军改称76师。
2.二十六军各师、团的历史沿革
第七十六师
  76师的前身是41年8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42年3月兼鲁中第1军分区,同年8月第4旅番号撤销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45年8月以该分区为基础组建山东军区第4师(师长廖容标、政委王一平),同年
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该师是沂蒙山上的老部队,是山东军区大反攻期间组建的八个主力师之一,部队基础好,所辖团队均为老部队,该师战斗作风过硬,擅长山地作战,有较强的攻坚能力,部队战斗力很强,是三野头等主力师。是1960年代全军十大全训战备值班师之一。
  226团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29师津浦支队,38年末改称八路军第115师津浦支队,39年10月调归山东纵队,11月与原山东纵队第2支队(胶东第61团第2、3营)合编为山东纵队第2支队,40年9月改编为山东纵队第2旅第4团,42年8月编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4团,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4团,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4师为第10团,同年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0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4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6团。该团是山东纵队中为数不多的拥有红军连队的团队,战斗作风硬朗,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攻防兼备,以攻坚能力见长,部队战斗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227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0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仍为第10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44年初重组该团团部,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第4师为第11团,同年12月28日改称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第11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5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7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第4旅的主力团,部队作风勇猛,战斗力强,是师主力团。
  228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2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仍为第12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43年10月以该团部队为基础组建沂山支队,后改编为鲁中军区第4分区第12团,46年9月调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4师为第12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2师第66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6师第228团。该团也是山东纵队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
第七十七师
77师的前身是45年11月以鲁中军区警备第2、3旅为基础组建的鲁中军区第9师(师长钱钧、政委李耀文),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该师鲁中部队的中坚力量,部队作风泼辣,有朝气,擅长攻坚,战斗力强,是军主力师。
  229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旅第11团,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仍为第11团,43年3月团部撤销番号保留,部队由分区直接指挥。后该团部队一部调入鲁中军区第2分区,43年11月重组该团团部为鲁中军区第2分区第11团,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鲁中警备第2旅为第4团,同年11月编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5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7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第229团。该团也是山东纵队第4旅的主力团,战斗作风过硬,擅长攻坚,战斗力强,是军、师主力团。
  230团的前身是山东军区鲁中警备第2旅第5团,同年11月编入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6团(第1营系原山东第3师第8团第3营,原第2营与该营对调),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8团,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第230团。该团有山东军区主力第3师第8团3营也就是著名的“冲山阻击营”为骨干,故实力不俗,有较强的攻坚能力。
  231团的前身是山东军区特务团,45年10月该团调出一个营赴东北,46年6月调归鲁中军区改称鲁中军区特务团,47年3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0团,47年末调归第22师指挥,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7师为第231团。该团是115师的部队,是山东军区十三个主力团之一,部队战斗作风英勇顽强,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能攻能守,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第七十八师  
78师的前身是46年6月由鲁中军区警备第1、4旅合编的鲁中警备旅(旅长周长胜、政委陈美藻),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4师,47年末改编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该师成立较晚,进步较快,能较好的完成战斗任务。
  232团的前身是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第9团,同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鲁中警3旅为第9团,11月编入鲁中军区第9师为第27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为第23师第69团,49年2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2团。该团历史不长,部队基础好,较能攻坚,战斗力强,是师主力团。
  233团的前身是鲁中警备旅第10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1团,47年末编入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仍为第71团,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3团。
  234团的前身是鲁中警备旅第1团,47年1月编入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为第72团,47年末改编为第8纵队特务团,49年2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第78师为第234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是鲁中军区拉出来的第二支野战纵队,组建之初即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后随陈唐首长出击外线,逐鹿中原,摧城拔寨,屡立战功。蒋军也称赞为“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此后又战淮海,克上海,抗美援朝阵阵不拉,成为我军的著名雄师劲旅,是第三野战军的王牌主力军。
3.第二十六军的英模单位
二十六军拥有众多的英模单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涌现出岱崮连(五圣山阻击模范连)、李干排、安丘连、冲山阻击营、(开封)攻坚模范连、碾庄战斗突击模范连、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等英模集体。接下来就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英雄集体:
1946年6月,鲁中部队转移时,鲁中军区某部1连在天台山担任阻击任务。战斗结束时。担任掩护的一排只剩7人。战后,鲁中军区以排长英雄李干的名字命名该排为“李干排”。&
冲山阻击营(第77摩步旅某部3营):
被誉为解放军十大英雄单位第6位的“冲山阻击营”
——鲁中军区第9师25团3营(现为第77摩步旅某部3营)。该营1937年组建,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早期的骨干部队。1946年7月,该营奉命在冲山阻击敌人,以掩护鲁中军区机关和部队转移,胜利完成战斗任务,战功卓著。战后,山东军区授予其“冲山阻击营”称号。1949年2月为26军77师230团3营。1998年77师缩编为第77摩步旅,该营为其一部。&
岱崮连—五圣山阻击模范连(第77摩步旅某连):
1943年11月1日,日军和一部分与伪军共1万余人,由临沂、蒙阴、莱芜、临朐、沂水等地分进合击鲁中沂蒙抗日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计划,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11团3营8连93名指战员奉命坚守南北岱崮,牵制日军主力。该连93人抗击日军3000人,以特殊的地图优势阻住鬼子18天,8连以伤7人、牺牲2人的极小代价,取得了歼敌300余人的重大胜利,拖住了敌人重兵,消耗了敌人大量弹药,有力地配合了外线出击。为此,八路军山东军区传令嘉奖8连,授予"英雄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连在抗美援朝战争再立新功。在平金阻击战的五圣山战斗中,八连官兵与敌激战46昼夜,打退敌人23次进攻,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五圣山阻击模范连”荣誉称号。试问,像这样在两次战争中获得双料英雄称号的连队全军有几个?&
安丘连(77摩步旅某部1连):
&&鲁中军区第九师二十五团一营一连。日,鲁中军区9师会同胶东军区部队攻坚安丘,该师25团1营1连率先突破安丘北门,为解放安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继而又在次日,和兄弟部队一起,击退了敌军的反扑。为表彰该连在此次战斗中的功绩,华东军区授予一连“安丘连”的光荣称号,陈毅同志亲自为该连书写了“安丘连”的锦旗。该连现为77摩步旅某部1连。1990年,该连又被济南军区授予“爱兵模范连”称号。 && &&&& 
攻坚模范连(第77摩步旅某部4连):&&&&原华野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四连(该连现为77摩步旅某部4连)。在豫东战役攻克开封的战斗中,战绩突出,被纵队授名为:“攻坚模范连”,连长窦玉忠为“师战斗英雄”,
嘉奖令这样写道:“在开封外围作战,四连奉命攻打南关。战斗打响后,该连神速越过三道壕沟,夺取了数个地堡,率先突破新南门,随后,又打垮敌人好几次反扑。突入开封内城后,二十分钟时间,突破福音堂的外围工事。当南关的敌人被压缩在一强固工事——邮局大洋楼上时,四连又接受了强攻的艰巨任务。连续六包炸药,接着勇士们杀声震天地冲进去,占领了洋楼,敌保二旅旅部及两个营,随同钢骨水泥的工事送了命。第二天,又投入激烈的巷战,在职业学校附近,逼迫敌人一个连举手交枪,活捉保六团副团长。
&&&开封大捷后,转兵东进。四连在行动中,调整组织,动员解释,作好连续战斗准备。七月三日晚,该连又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最后歼灭七十五师残部的何旗屯战斗。全体英勇健儿在高度革命竞赛与为创造模范连队而奋斗的号召下,接连一包,二包……,七包,八包炸药,炸开了鹿寨、地堡,突击队越过壕沟,围墙,一,三排巩固住突破口,紧接三连冲上去,最后解决了何旗屯的敌人。”(原载26军《战旗报》160期) &&&&&&&&&&&
碾庄突击模范连(第77摩步旅某部9连):
原华野八纵67团9连(现为第77摩步旅某部9连)。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67团和9纵队73团(济南第一团)共同担任总攻碾庄圩先锋团,67团3营9连率先打开了突破口,为全歼敌第七兵团作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最后关头,华野5个纵队(4、6、8、9、13纵)总攻碾庄在总攻碾庄的战斗中,8纵23师67团和9纵队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共同担任总攻碾庄圩先锋团,67团3营9连率先打开了突破口(使9纵济南第一团成了碾庄第二团),为全歼敌第七兵团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被华东野战军授予“碾庄战斗突击模范连”光荣称。
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第77摩步旅某部2连):
26军77师230团2连(现为第77摩步旅某部2连):在抗美援朝鸡雄山战斗中英勇作战,荣膺“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在鸡雄山阻击战斗中,该连在被优势敌人分割包围后,各排、班、小组都表现了顽强的独立作战精神,以勇猛的反击粉碎敌人的分割包围,杀伤了大量敌人。战后,26军授予该连“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
二.“旋风纵队”陆军第40军
1.第四十军简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日,由八路军同东纵队机关为主组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
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 1945年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
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原辖之第7军改称为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
2.四十军的主要战绩
第三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
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3纵队共歼国民党军3.9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辽沈战役的辉煌战绩使三纵赢得了“旋风纵队”的威名。1948年12月至次年1月,先遣进至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月,由北平先遣向华中、华南进军。
3月,第40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与第43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10余个市县。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7月,参加湘赣战役。9月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
11至12月,在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21昼夜,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月底,转隶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领导。
  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43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40军共歼国民党军第3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1.4万余人。
  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40军涌现出"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英模人物。
  日,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受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毛泽东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第4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7月,第40军从朝鲜回国。
3.四十军各师、团的历史沿革 
第一一八师
118师的前身是1940年9月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3年3月番号撤销,旅机关编入鲁中军区机关。1945年8月中旬组建山东军区第3师(师部由鲁中军区机关一部组成),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该师是山东纵队的精华,部队作风强悍,进攻、防御、攻坚、野战兼备,突击力强大,是南满的主力师,有暴风雨部队的美称,部队战斗力超强,是4野头等主力师。
352团的前身是日由牛头镇起义的抗日武装组建的八路军鲁东游击第8支队,1938年底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1939年3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1940年3月整编为山东纵队第1支队第1团,1940年9月中旬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第1团,1942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第1团,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1团,19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3师为第7团,1946年1月随所在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19团,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19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19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2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的第一主力团,是山东军区的十三个主力团的一员,部队骁勇善战,作风勇猛皮实,战斗力超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4野最强的主力团之一,有铁拳团的美誉。
353团的前身是1938年元旦由徂徕山起义的抗日武装组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1938年底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940年5月整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1团,1940年9月中旬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第2团,1942年8月调入鲁中军区为直属第2团,1943年3月改称山东军区鲁中第2团,1945年8月中旬编入山东军区第3师为第8团,1946年1月随所在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20团(原8团3营留山东与警2旅5团2营对调),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3团。该团是山东纵队的老部队,是山东军区爆破技术运用的最早、最成功的团队,是山东军区十三个主力团之一,部队作风顽强,战斗力超强,是军、师主力团也是4野最强的主力团之一。
354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本溪煤矿我方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成的工人纠察队,后改编为冀热辽16分区特务第2团,1945年9月下旬编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为第62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7旅第21团(2营系山东3师8团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7师第21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1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8师第354团。
第一一九师
119师的前身是以冀东暴动队伍组建的八路军第4纵队苏陈支队,1939年1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2团,1940年7月改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第12团,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12团,1945年9月下旬扩编为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该师是最先进入东北的部队,成长进步很快,作风勇猛,是军主力师。
355团的前身是由鲁中军区特务营、边联独立营、蒙阴独立营(分别为该团第1、2、3营)于1945年8月合编的山东军区第3师第9团,1946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2团(第1、2营系原9团第1、3营原9团2营编入第24团为第3营,第3营系原21旅61团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2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2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5团。该团是鲁中军区的老部队,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356团的前身是以冀东暴动队伍组建的八路军第4纵队苏陈支队,1939年12月扩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2团,1940年7月改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第12团,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12团,1945年9月下旬团机关大部扩编为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旅部,团机关之一部及部队改称冀热辽16军分区第21旅第12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3团,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3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3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6团。该团是冀东军区的老部队,曾配合苏军攻克山海关,部队基础较好,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
357团的前身是由抚顺煤矿我军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织的工人纠察队,1945年8月改编为冀热辽第16军分区特务第3团,9月18日编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为第61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为第8旅第24团(第3营系原山东3师9团2营,原第3营编入第22团为第3营),同年7月31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8师第24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4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19师第357团。
第一二零师
120师的前身是于1946年1月由山东军区警3旅及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合编而成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
358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鲁中军区第3分区特务营、独立大队、费北独立营(分别为第1、2、3营)合编的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第8团,同年11月与调往东北的警2旅第6团合编为新的警3旅仍为第8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为第25团,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5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5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8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359团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第26团,该团是以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66团1、3营、68团四个连为基础,并将山东军区警3旅第6团第2营编入(拆散营建制,三个连分别为该团第1、4、7连)而组建的。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6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6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9团。
360团的前身是1945年8月由鲁中军区第2分区特务营、沂中独立营、沂中县各区中队(分别为第1、2、3营)合编的山东军区警备第2旅第6团,同年11月与调往东北的警3旅第8团合编为新的警3旅仍为第6团,1946年1月随所在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旅为第27团(第2营系原冀热辽第16军分区23旅68团第2营,原第2营编入第26团),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队第9师第27团,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9师第27团,同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参加了四保临江,东北的夏、秋、冬季的攻势作战,辽沈,平津,海南等战役及抗美援朝,是最早入朝的四个主力军之一。部队作风勇猛,机动能力强,是4野主力军,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军之一。有“旋风纵队”的美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鹤岗军分区参谋长于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