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 非一族所成之悲哀,当权者自以为事

[切换城市]
4共5页5) ? 5 :
location='read.php?tid=577779&page='+page+'';}">5) ? 5 :
location='read.php?tid=577779&page='+page+'';">Go
[01-19] 关于孔孟思想的反思
引用 原帖由 第 87 楼
迷路的云 于
09:40 发表哎!这样就有点变味了。楼主没看到,那些教授专家演讲或写作也是引经据典的。难道这说明他们是在卖弄知识或抄袭吗?再说更何况是辩论的谁不引经据典呢?楼主不也是引用大量的一些事实事例在说明你的观点吗? ...
我从来不反对引经据典,抄袭古人的东西我也不反对,有的人只会抄袭,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甚至连解释一下自己抄袭的句子都不会,那会让我怀疑抄袭的人是否理解他抄袭的句子的意思。所以,谁要抄袭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请在后面解释一下该句的意思,方便广大读者。看我引用的大量的事实事例,相信大家都看得懂吧,如果看不懂或者有误解的那就是我的不是了。我对自己的写东西的要求就是只要看得懂中文就可以理解我的意思,所以现在我基本上不会去引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按照人家说的,要写孔孟就要读的文言文,那我写普通法还是自由民主是不是该用英文呢? 我只是按照人家的要求的意思做而已,所以请迷路的云见谅了。
引用 原帖由 第 85 楼
01:55 发表看了楼主的高论,我这个略懂几个汉字的农民,也想来说几句!1、你的题目是批判孔孟,除了开头几句以外,后面基本上在说西方的民主自由司法精神如何之好。我有点不太明白孔孟哪里不好,难道是没告诉你如 ...
谢谢这位朋友的热心回复,我就正面回答你的问题了。只是你的回复漏洞百出,我就挑几个回你吧。你写了1、2、3,我也按照你的1、2、3,正面回答吧。只是你的漏洞实在太多了,恕我不能每个句子都回答。1、我文章的这段话“如果我碰到孔孟,我也会跟他说,你们两个死老头写的《论语》,《孟子》写得不错的,但是对我们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你们的歪理邪说要怎么去操作?怎么样才能指导中国走向国富民强?怎么样实现你们的仁政王道?我敢说他们两个老家伙是回答不出来的。他们写的《论语》和《孟子》就跟Jim Collins写《基业常青》一样的,但是他们不可能写出《从优秀到卓越》这样的一个带有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的执政思想的。”
你看清楚了,我可没说他写得不好,我是说对我们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是我在玩文字游戏,不好跟没用不能划等号吧?我反思的是怎么操作的问题,如果你要证明我是错的,你该按照孔孟思想提出你的操作方案,让我佩服一下。我觉得你该多读几遍我的文章,没有看清楚我的文章就胡乱来批我,我觉得有点说不过去的。
你举沈括的例子,在你所写的东西上,我看不到孔孟的东西在沈括身上产生的作用。你既然提到沈括,你该知道:沈括是个注重创新的人,在政治上他积极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科学上从不囿于旧说。这点我觉得很值得你学习的。
还有,我不知道沈括什么时候精通你所列举的那么多学科。我查到的介绍是:晚年,沈括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潜心写作,将平生见闻和科学研究记载于《梦溪笔谈》之中。书中涉及科学条目二百多条,内容包括数学、天文、气象、地质、地理、地图、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和医药等许多领域,是世界科技史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书里收集平生见闻,跟精通可是完全两码事。我从没见过哪本书上写沈括精通这么多东西。
还有,你说的那个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是这样的,在《中国算学之特色》一书中,三上义夫说:“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如果在别 国去找……仅有希腊的阿契泰斯,他的学识经验最能和沈括相比。总之,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惟有中国出了这一个人。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 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这段话是我查到的资料。如果这是真的,那这段话本身就前后矛盾,而你却是摘录了后面一句,完整的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断章取义也不是这么干的吧?李约瑟用了许多篇幅讨论沈括的《笔谈》,同时称它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认为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 李约瑟写的是中国科学史上,注意他写的是中国,并不是世界,中国跟世界的差距不用我再解释了吧?我知道的一个数据是今天中国是世界的科技贡献是0.5%,这个数据的统计来源我不记得了,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而且你举的例子,对我的分析而言是统计学上的小概率事件而已,我们今天该追求的应该是正态分布中的大概率事件。中国至今出现的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有如此众多的人口,才出现那么几个才华乱串的人不知道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2、我可没有你这么看不起农民。凭什么说农民素质就差了? 凭什么书读得少就素质差?素质一定要读书才能提高吗?3、你的问题也太多了。我就随便回答你一两个吧。
至于改革开放,这个邓老先生提出来的,这个不是老毛提出来的,邓老在哪一年才当上国家主席,应该你也很清楚。
大家都是中国人,别问这么可爱的问题,老邓什么时候当上国家主席啊? 我怎么不知道啊? 我就找点资料给你看看吧,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国家主席,看清楚了老邓在哪里。
主 席: 毛泽东副主席: 朱 德 (1954年9月~1959年4月)主 席: 刘少奇 副主席: 宋庆龄 (女) 董必武(1959年4月~1965年1月) 主 席: 刘少奇 副主席: 宋庆龄 (女) 董必武 (1965年1月~1966年) 名誉主席: 宋庆龄 (女)(日决定)主 席: 李先念 副主席: 乌兰夫 (1983年6月~1988年4月)主 席: 杨尚昆 副主席: 王 震 (1988年4月~1993年3月)主 席: 江泽民 副主席: 荣毅仁 (1993年3月~1998年3月)主 席: 江泽民 副主席: HJT (1998年3月~2003年3月)主 席: HJT副主席: 曾庆红(2003年3月-至今)
还有: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么楼主你读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东西,不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么?
我不觉得我跟这句话有多少关系。 我只知道一百多年前洪堡在柏林创办的柏林洪堡大学,其“研究世界,发展知识”八个字的教育思想至今一直在影响着我。我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跟“研究世界,发展知识”八个字的差距还不是一般的小。顺便提一下,柏林洪堡大学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历史里诞生过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洪褒其人以及该大学,在《大国崛起》里讲德国的时候有详细介绍到的。1922年周恩来总理曾在该大学勤工俭学过。最后,赞一下你的思考精神,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还缺乏事实和数据而已。[ 本帖最后由 blackjack 于
12:55 编辑 ]
本来写了好多,结果操作失误,都没了~算了,我也懒得再写了~楼主你爱咋地就咋地,没人拦你,但你千万别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面前,说你的论调,小心被揍!我也不再回这个帖了,以后直接无视你,就是了!真受不了,耻于为伍,为什么中国人里面就会出现这种: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东方亮的人。就这样了,我这种粗人能写出这些东西,我都太佩服我自己了。
引用 原帖由 第 93 楼
14:54 发表
本来写了好多,结果操作失误,都没了~算了,我也懒得再写了~楼主你爱咋地就咋地,没人拦你,但你千万别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面前,说你的论调,小心被揍!我也不再回 ...
这位朋友,有话好好写嘛!干嘛那么激动连恐吓帖都写出来了啊? 难道孔孟思想教你辩不过就来恐吓的吗? 我相信我写的都是很简单明白的道理!我也没说过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亮。 我只是写出我知道的事实,如果我写的有错误请指教,请不要用恐吓语言!!
楼主说:孔孟你们的歪理邪说要怎么去操作?怎么样才能指导中国走向国富民强?怎么样实现你们的仁政王道?我敢说他们两个老家伙是回答不出来的。错了,他们都指出来了,(如果你真正认真点看的话)而且自己本身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被不被为政者采用是另一回事。看看历代的历史,在最后被取代灭亡时,皆是为政者本身自己没有仁道了。或把仁义道德当成统治人民的工具了。有解无行才是真正的邪见!要不再好的理论真理,都是空话废话歪理邪说。像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对于真正的仁者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小人来说,的确是歪理邪说。
时六祖对怀让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小筛子儿童读经公益教育
回帖,只是因为认识你!
借个苏一的ID来发言 :任何思想有其先进性就必然有其局限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我们要考虑的是先进性和局限性那个多一点,几千年来受着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权力的双重束缚,人们的道德始终处于混乱与功利之中,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走向衰亡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西方价值观和物质文明的强力渗透,更不能说成是崇洋媚外,而是也其自身的理论缺陷和道德缺陷。看了下楼上的帖子,不少说楼主是愤青的人其是自己才是愤青。儒家思想在其群体意识范畴里,人与人有着明显的层次的,孔子所描述的社会一样也有严格的等级化,下一层必须听从于上一层,上一层拥有决定下一层的生死权,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说“刑不上大夫”。法律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不管谁犯法都应该治罪,都要受到响应的处罚,可是孔子却说有文化的“大儒”们犯法是可以的,可以用他们的功劳和学识抵罪。这不可笑吗?不明白楼上居然有那么多人为之叫好!儒教将道德,道德是什么呢?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当所有人共同尊守它的情况下,那么所有人会共同得利,远离道德的最终结果损失最大的不是道德而是利益。水离开了源头就会断流,可是儒学却切断了德跟它的利的联系,并试图把他们对立起来。这种无根的道德被推崇和崇拜,结果就是道德成为阴谋家利用的工具和玩弄的把戏,成批量的制造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骗子,因德而失德,由追求道德转化成破坏道德,儒家文化控制下,国人真的还有道德吗?   
[quote]原帖由 第 97 楼 看破红尘 于
21:54 发表借个苏一的ID来发言 :任何思想有其先进性就必然有其局限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我们要考虑的是先进性和局限性那个多一点,几千年来受着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权力的双重束缚,人们的道德始终处于混乱与功利之中 ... [/quote]又看到一个没有认真读论语的人的言论,不得违背我自己的言语,再次跳出来回帖,不过幸好回的不是搂主的!在来看该同学的:儒家思想在其群体意识范畴里,人与人有着明显的层次的,孔子所描述的社会一样也有严格的等级化,下一层必须听从于上一层,上一层拥有决定下一层的生死权,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里我们承认论语里面确实记载了这么一句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样子,做臣的要像做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做儿子的样子。意思是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从“景公问政”即孔子和齐景公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亡”,是二位先人的共识和结论。特别是齐景公的“善哉”二字,足见其对孔子字字千金、掷地有声的忠告十分佩服,充满着对孔子治国上策的充分肯定之意和高度赞扬之情。在君子所见略同的基础上,又从反面——即“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就是国不国,家不家,人不人,伦常大乱,社会大乱,岌岌可危,到那时君位不保,甚至命丧黄泉,虽然有粮食,国君肯定是吃不着了——再次论证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治理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在于宣传推广他所提出的“德治思想”。因此,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儒家“德治思想”,又有治国主张和施政方法;既强调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不错位、不移位、不越位,形成一个有序社会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君、臣、父、子”乃至所有的人在行事时,要赴位、守位、到位,打造一个尽责群体的重要性。可见,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为政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符合规律,抓住根本,一语中的;解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科学内涵、深邃思想和有效途径,体现了“有序尽责”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不应该让浮云遮住双眼,不应该以俗人之腹度圣人之心,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治国上策,不应该小而视之,曲而解之,贬而弃之。但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孔子的思想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他的这种德治的思想要实现真的很难,但这并没有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个要严正声明:这句话可不是孔子说的,论语里面是没有记载的,也不是孔孟之学所提倡的。这句话的出处三国时代康居国沙门康僧会(?----280)译《六度集经》卷四《法施太子本生》,另外还有民间故事乾隆和纪晓岚里面,这两位也说这句话。
请不要把这种歪理邪说套在儒家思想之上!!!反驳的理由:请看论语原文:“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里讲了,乱杀是不可以的。为君的应该把为臣的看成是手足,不能看成是狗马;更不可看成是泥土草芥,作任意的践踏。践踏人的有没有例子?有:“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这里讲了个前车之鉴,充分说明:孔孟是反对残暴的。他们虽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但还并没有荒唐到主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霸权地步。如果草菅人命妄杀无辜,原本是一个“君不君”的问题,并非孔孟思想所能容忍的东西。其所以有此论调,只能是为虎作伥的帮凶们,企图鼓吹君权无限,有利于暴虐的统治,才捏造这种谬论。清末慈禧杀害六君子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就不买“臣不得不死”的帐,避之大吉,不作残暴者的牺牲品,是明智的。帮凶们还搞了配套,以便更好迷惑人。说什么“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话。民间没有统治者那样的特权,不存在这一问题,只有起到配套、陪衬、迷惑的作用而已。令人讨厌的说:帮凶们说:这就是忠孝。实际上孔门讲的忠孝,他们并不敢说,却把孔门的忠孝加以歪曲,来个鱼目混珠,起到欺骗、愚弄的作用。
======================================================================================================刑不上大夫
出自 礼记曲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被指控为孔子鼓吹奴隶制、等级制,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证据。   其实,孔子在回答弟子冉有的问题时,明确否定了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解释为“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的说法。他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大夫作为“人上人”犯了罪,轻则应自请处罚,不待有司来绳牵索绑;重则闻命自裁,不待君主令人动人动刀动斧。(参见《孔子家语·五刑解》)更进一步,孔子编纂诗三百,有“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待)”这样的句子。   孔夫子鼓吹德教,标举一个“耻”字,用以治理国家自然是“大而无当”,不合时宜,但作为对社会管理阶层(干部)的一种品质要求,应当说还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不然,强调法治的一些西方国家怎么也那样重视政治领袖人物的私德呢? 总的来说今人看儒家多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并没有认真的去看看论语,看看孟子。而是极其先入为主的批判儒家思想,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儒家思想被历代的统治者修改了多少!而今人没有去认真地反思,却一昧的揪着那些被扭曲过思想狠狠地批判。顺带着把两位圣人变成了虚伪的小人了,着实可叹![ 本帖最后由 giori 于
00:15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第 98 楼
23:57 发表quote]原帖由 第 97 楼 看破红尘 于
21:54 发表借个苏一的ID来发言 :任何思想有其先进性就必然有其局限性,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我们要考虑的是先进性和局限性那个多一点,几千年来受着儒家思想和 ...
该同志回帖的时候太不小心了。开篇第一句,借个苏一的ID来发言着几个字,谁借的呢?嘿嘿,不是别人,正是我,哈哈哈。。。。。。。。。。。
引用 原帖由 第 89 楼
澹台明月 于
09:55 发表哇,我好吃惊啊,楼主同学,你居然懂英语,会德语么?说来听听,我瞧着新鲜。 就算你懂八国外语,可这代表你懂孔孟吗?请回到你的文章批判主题:关于孔孟思想的反思好吗?我最关心的不是你 ...
Can you understand what I wrote in my article? I do not think so. So I have no way to answer you.
If I was you, I will read all three books in the article. , ,. But I do not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the last one ------.[ 本帖最后由 blackjack 于
09:13 编辑 ]
我也借群里朋友的ID 来回次帖 顺便顶下楼主
墨脱之恋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古,要效仿圣人,怎样去成为圣人,而不是鼓励去创新和改革,这才是儒家致命的地方。中庸之道深入人心,大家都人云亦云,是非不分,迫于强权的压力不敢抗争的奴性已经散布于传统文化肌肤里的每一处褶皱,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奴性文化,中庸之道在今天已经不再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在为人处世方面虽然很实用,现代社会更强调积极进取,事在人为,尽善尽美。正如今天的国人,遇见被抢劫了,居然警察来了后什么话都不说了!忍让!反观国外,就明白为什么今天的犯罪为什么在国内如此猖獗了,可是说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国要想文化先进必须向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靠拢,否则越是弘扬所谓的以孔孟之道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就越是倒退。历史上最屈辱也最窝囊的朝代是宋朝,宋朝的立国精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这难道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有必然的联系吗?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难道不可笑吗?混同国家和家庭的界限,治国如治家?从其本质上来说难道不幼稚吗?对于统治,孔子把希望寄托在君子的身上,可是难题出现了,管理国家的君子该怎么选拔?怎样确保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君子手中?传统的科举制度能保证吗? 怎么对权力进行监督?如果选拔的官员不是君子,那又怎样才能保证他们象君子一样治国呢?历史上的那一套权力监督制度确保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呢?从这点上来说,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和当今一些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极为相似。决定一个人命运的,道德判决的力量远远大于法律判决的力量。儒家的一些片面思想或许还有可取之处,发掘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是不改变自己的观念,不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社会制度,只是把发展的希望寄托搭载在传统文化上,靠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过日子则是行不通的,为什么火药的发明者,却造不出第一支枪?为什么15世纪后西方人的智慧能够突飞猛进,而中国却始终徘徊不前???印刷术的发明者给所谓的华夏文明带来了极大的贡献,可是他得到了什么呢?被官府查封,没收了全部印刷工具,并将其关起来毒打,因为他在宣扬奇淫技巧,而得到印刷工具的儒家的大人们,却用没收来的别人的奇淫技巧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将其卖给番邦,说是为了两国的友好,可是实际上呢?大家心理都有数。 儒家一直反对奇淫技巧,要求尊卑有别,只故自己的利益,才有了那近百年的屈辱,难道那还不够吗?现在居然还有那么多腐儒家都还不能清醒?还在那认为儒家学说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的吗?好货无人识等于没好货。怀才不遇等于没才。深奥理论没人懂等于放屁! 对楼上那些为孔子诡辩说“你没弄懂”或者“你没理解真实含义”之类的劝告,没必要再去辩解了,完全是在诡辩。     孔子的君子治国的理想虽然美好,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哲学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并不是因为其的思想有多么深刻,而是因为统治者认为它是一种好的教化工具而动用国家机器强行推广的。而现在有些人鼓吹的儒学的复新或者振兴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肯定是不能实现的梦想。 民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民主却是万万不能的,我们需要民主制度,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那一套,同时更加需要批判儒家的奴家文化。改天继续......先滚人[ 本帖最后由 看破红尘 于
12:17 编辑 ]
历史证明,在中国大地上,被数度灭亡的政权,又能顽强地复兴国家的民族非常少有,其中一个最为灿烂夺目的大民族,那就是拥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的汉族。
时六祖对怀让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小筛子儿童读经公益教育
引用 原帖由 第 99 楼 blackjack 于
08:39 发表
该同志回帖的时候太不小心了。开篇第一句,借个苏一的ID来发言着几个字,谁借的呢?嘿嘿,不是别人,正是我,哈哈哈。。。。。。。。。。。
既然已经破戒,那就继续回你一句~ 我的反驳你看了么?你看明白了么? 如此执迷不悟,可见你的心胸! 再争以无济于事,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只希望你们不要误人子弟! 一种思想的正确性,不是靠争论出来的,而是靠时间来验证的! 我们且拭目以待吧!
引用 原帖由 第 101 楼 看破红尘 于
12:08 发表我也借群里朋友的ID 来回次帖 顺便顶下楼主
墨脱之恋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古,要效仿圣人,怎样去成为圣人,而不是鼓励去创新和改革,这才是儒家致命的地方。中庸之道深入人心,大家都人云亦云,是非 ... 简直可以说牛头不对马嘴!我的立场从来没有说,要靠孔孟之学来治国!我的立场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其极其优秀的一面,我想只要有识之士都不会去故意扭曲吧.儒家思想流传数千年,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这里面扭曲了多少东西.今人研究儒家就是要把扭曲的邪恶的儒家思想,改变过来!
提取孔孟之学里面的精华,去其糟粕.数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着东方文化,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侵略了我们,蹂躏了我们.我们应当反思,但是现在的反思是什么:是要完全丢弃自己的文明,丢弃自己文化.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我们还是中国人么?我们只是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人而已,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那我们还有必要保留汉字么?全民改学英语不就好了!我们的国家还叫中国么?该改成什么名字了? 一个民族如果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传统,那这个民族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实在不明白,你们这些读了这么多书的人,都读到哪里去了? 难道你们觉得当中国人很耻辱么?如果是这样,我无话可说了!
引用 原帖由 第 104 楼
16:33 发表简直可以说牛头不对马嘴!我的立场从来没有说,要靠孔孟之学来治国!我的立场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其极其优秀的一面,我想只要有识之士都不会去故意扭曲吧.儒家思想流传数千年,成为统治者的统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想我的文章题目写的很清楚,是说孔孟思想而已,你却人为地扩大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基本的常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跟孔孟思想是不能划等号的,牛头不对马嘴的人好象你是在说自己吧?如果一个民族连否定自己的错误勇气都没有,盲目崇古,那这个民族才是没有希望的。到21世纪的今天还将2000年前的愚昧的思想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来顶礼膜拜,真的是中国的悲哀。我用很简单明白的逻辑分析,孔孟思想在今天是没有用,我不敢保证我所写的是否可行,但是那是我思考的东西,我也把我自己思考的东西来出来跟大家分享,且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
多少人读孔孟思想,是否动过脑子,他们的歪理邪说到今天还剩余几条还适用的,如果? 读书不动脑子,读到这份上也真不容易!我知道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让大家基本丧失思考能力,但是我多么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唤起一部分人的思考。
对于传统文化,说实话那是我们的一大智慧宝库,同时也是一大思想包袱。多少才华乱串的人花费无数的时间去分析传统文化里到底有多少精华多少糟粕,可是分析出来的东西对我们今天有多少帮助呢?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什么新的东西呢?
我曾经问过一个中文系的教授说,“我们过去的2000多年历史里,从先秦散文,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最后明清小说,文化一直在推陈出新,可是到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就断了,之后会有什么呢?” 我请他预测以后会出现什么? 很遗憾他也拿不出来!!如果你真的那么推崇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留给你去思索吧!!
整个地球都在喊创新的时候,我们还有心情在争论这个传统有多少精华多少糟粕? 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已经尝过落后的苦头了,孔孟思想能帮我们远离落后走向先进吗?我丝毫看不到孔孟的前途,我的思考告诉我孔孟思想是没有明天的!![ 本帖最后由 blackjack 于
17:50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第 105 楼 blackjack 于
17:27 发表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想我的文章题目写的很清楚,是说孔孟思想而已,你却人为地扩大化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基本的常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跟孔孟思想是不能划等号的,牛头不对马嘴的人好象你是在说自己 ... 那就请你创新给大家看看吧!拭目以待!
感觉如同对牛弹琴,真是浪费自己的精神. 还是那句话,你爱咋地就咋地吧! 是非曲折,自有公断! 就此了结! ps:如果这回我还回帖,那我还看这个帖,还回这个帖,那我就不再姓郭!!!!!!!!!!!!!!!!!!![ 本帖最后由 giori 于
17:45 编辑 ]
引用 原帖由 第 103 楼
16:08 发表 既然已经破戒,那就继续回你一句~ 我的反驳你看了么?你看明白了么? 如此执迷不悟,可见你的心胸! 再争以无济于事,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只希望你们不要误人子弟! 一种思想的正确性,不是 ...
那个ID虽然是我借的,但是也是帮别人借的,人家把名字写上去了就叫墨脱之恋!!你的反驳我看了三秒钟,写的长篇大论没有你自己的东西,不知道你是哪里抄来的,对于抄的东西我不感兴趣。 还有,你问我是否看明白的问题,实话说,如果别人看不明白,说明你写的很失败的,写东西连让别人看明白都做不到,那写出来有什么用,我实在想不出来。我前面也写过,不要去问人家看得懂不懂的问题,这个问题跟你问老邓什么时候当过国家主席一样的可爱的!对于说看得懂不懂的人,请扪心自问,对于我文章写的意思你们自己看得懂吗? 如果自己都无法理解我文章的意思,对于我文章里提到的东西一无所知的话,那又有什么资格来问我看得懂不懂的! 我都可以自己思考写文章,还问我看得懂不懂如此幼子可爱的问题,请别干傻事! 就事论事,少扯淡,别浪费大家的看帖时间!! 求求你们了,谢谢合作,我们以后有文章继续讨论!
引用 原帖由 第 95 楼
迷路的云 于
15:41 发表楼主说:孔孟你们的歪理邪说要怎么去操作?怎么样才能指导中国走向国富民强?怎么样实现你们的仁政王道?我敢说他们两个老家伙是回答不出来的。错了,他们都指出来了,(如果你真正认真点看的话)而且自己本 ...
我非常认真地看了好多年,发现那真的是胡说九道的!说什么仁者无敌,全是骗人的鬼话! 像我这样的小人,都觉得那是歪理邪说,不觉得孔孟比小人还小人吗??
引用 原帖由 第 101 楼
看破红尘 于
12:08 发表我也借群里朋友的ID 来回次帖 顺便顶下楼主
墨脱之恋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古,要效仿圣人,怎样去成为圣人,而不是鼓励去创新和改革,这才是儒家致命的地方。中庸之道深入人心,大家都人云亦云,是非 ... 墨脱之恋同学,我先针对你文章第一段提出个人看法。1、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古,要效仿圣人,怎样去成为圣人,2、而不是鼓励去创新和改革,这才是儒家致命的地方。3、中庸之道深入人心,大家都人云亦云,是非不分,4、迫于强权的压力不敢抗争的奴性已经散布于传统文化肌肤里的每一处褶皱,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就是奴性文化,中庸之道在今天已经不再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在为人处世方面虽然很实用,5、现代社会更强调积极进取,事在人为,尽善尽美。6、正如今天的国人,遇见被抢劫了,居然警察来了后什么话都不说了!忍让!反观国外,就明白为什么今天的犯罪为什么在国内如此猖獗了,可是说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中国要想文化先进必须向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靠拢,否则越是弘扬所谓的以孔孟之道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就越是倒退。7、历史上最屈辱也最窝囊的朝代是宋朝,宋朝的立国精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这难道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有必然的联系吗?1、“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古”,不知这位同学从何得之?以司马之见,孔家学说只是一件事“好学”。《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讲得就是好学,《荀子》开篇第一句“学不可以已”也是讲好学,孟子开篇最大的立论,就是“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三位儒家大师,二位讲好学,一位讲人与人之间如何只有利益交换的话,则国家必然处在危险的地位,仁是道德的指归。《论语》当中处处可见夫子“好学不厌”、“学无常师”的态度,你怎么就视而不见呢?一个好学的人,思想会僵化、腐化吗?2、你讲创新的问题。不学习,如何创新?难道人一生出来就开始创新了吗?再次,如何知人好,必然是要学习的。如果别人比我们的好,自然可以照搬,今天你大谈民主,自然是认为民主有利于吾国,我相信这也是你的学习,而不是创新来的。如果你要说,你没有全盘照抄,那么你又如何知道司马以及其他学习儒家文化的人是全盘照抄呢?创新必定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时间上讲,你不学习他人或是前人或是圣人(思想行为处于顶峰的人),面对“此在”以后的未来,大脑空空的你,如何创新?3、我要很严肃地告诉你以及所有未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中庸之道绝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骑墙派、墙头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的七情六欲必是建立在某物之上,佛家在六识之上再建立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但儒家没有更进一步的分析,只是强调获得“中”道后的目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第一是“中节”,何谓“中节”?发往何方?自然是事事物物上去、家国天下上去;第二也就是他所要求的结果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要言之,中庸之道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和为贵。”去解决问题。如果彼此都能得到利益的话,那叫“以和为贵”。谁说“以和为贵”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可以达到实现彼此利益的目的吗?人云亦云可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又不引发冲突吗?总而言之,中庸之道是让人学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解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各种冲突的文化,这冲突包括文明的冲突。4、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凭此一句话,我反问你,儒家奴在何处?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不会盲目地学习西方,虽然我很喜欢海德格尔。只要有利于我的,我都喜欢,不管东南西北方。你行么?你认为我这种态度是奴性文化教育出来的么?5、这一条,我不多说了。强调学习的人,自然会积极进取。6、夫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本就是出自孔子思想,他说了,我们没做到,是谁的错?再次,如果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孔子,那是不是该去学习一下《论语》?7、这一条,就涉及史学了。不好说,我了解不多。只是提醒一句,赵宋的建立,不是统一中国,而是解决了纷争,因为他旁边还有辽和金。战争不是没打过,只不过多是输,由此才引发读书人的节气、志气问题。我们现今的关于志气、节气的话大多源于宋、明。不要小看前人。以上,司马如是。
7、历史上最屈辱也最窝囊的朝代是宋朝,宋朝的立国精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这难道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有必然的联系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来帮司马补充一下: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同样认为勇是不可缺少的。朱熹说:“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朱熹认为:“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朱熹是非常提倡勇的,提倡勇不尚武吗? 朱熹说:“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仁爱又怎么会失去勇?一个热爱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人,怎么会在敌人面前丧失勇气?公元1162(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刚即位朱熹便上奏到:“修攘之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 公元1163(隆兴元年)朱熹再次上奏:“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 在主和派掌权下朱熹竟鼓动新皇动武,这是不尚武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朱熹竟敢对皇上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惹得宋孝宗读后大怒曰:“是以我为亡也。” 朱熹如此直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勇。朱熹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朱熹竟在妥协派掌权下,主张坚决反抗金人。朱熹竟在被斥为逆党遭到打击报复甚至有人上书要杀了他的情况下,坚持宣扬理学思想,坚持和政府皇上掌权派对着干,如今谁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呢?现在的中国人有这样的勇气吗? 横扫中亚、西亚、东欧的蒙古军队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称为“黄祸”“上帝之鞭”。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蛮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亚霸主西辽、荡平花剌子模帝国(今阿富汗、乌斯别客斯坦等地区)都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驯服斡罗斯联盟(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灭亡木剌夷国、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了不足五年的时间。蒙古人屠灭中国境内的西夏用了十年时间,捣毁大金帝国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征服南宋用了多少时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只有宋朝抵抗最顽强。只有宋朝军民表现最英勇。
蒙古军队在欧洲的孛烈尔(今波兰)轻易击溃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然后挺进马扎尔(今匈牙利),并大获全胜,兵锋直指欧洲腹地。罗马教皇震惊异常,西方各国人心惶惶。
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是野蛮蒙古人的对手?如果有,就是宋朝,就是中国人。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坚持最久,抗争最激烈的国家。如果说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发展他们的奴性,那么那些比宋朝表现差得太远的国家与民族是被什么阉割了什么? 中国的钓鱼城(今重庆合川市之东)被西方史学家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之处”。即蒙古总帅爷汪德臣在钓鱼城被漫天飞石击中而死后,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的大汗蒙哥,史称元宪宗。在钓鱼城下蒙哥汗也被飞石击中,负伤含狠死在军中。蒙哥死前遗书曰:“我之婴疾,为此城也,不讳之后,若克此城,当尽屠之。”据《元史》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也战死在钓鱼城下。宋朝军民无比顽强的抗战,使蒙古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与挫折。蒙古大汗蒙哥的被杀,使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滞下来从欧亚战场全面撤退。“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 可以说是宋朝军民的誓死抵抗挽救了亚、非、欧等国。
宋朝是中国忠臣最多的年代,宋朝是坚持民族大义最多的人,是士大夫骨气最硬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气节最盛忠臣最多的年代。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蒙古兵攻陷潭州(今长沙)时,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震、颜应焱等在城中矢尽,弹尽粮绝情况下战斗到最后,为国殉葬。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子弟理学门生也全部战死殉国。不少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也自杀殉国。“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这是对中国的热爱,对大义的坚持。 宋朝坚持抗争最顽强,一直到最后。厓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战悲壮的亡国,丞相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十万人壮烈殉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这是什么?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这是民族大义。 这是壮烈的,是震撼人心的,尤其应该震颤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华儿女的铁铮骨气,感天动地!!!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气壮山河!!!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坚持的是什么?是儒家的大义,是宋明理学的骨气。是孟子宣扬的“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朱熹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皆为南宋的之相,都为国而死。他们被后人称为“宋亡三杰”。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都是儒家子弟。为大宋壮烈殉国的儒家子弟何止这三人。历史事实证明宋明理学不仅没有阉割了中国人的奴性,而且还加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使中国人面对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性力量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请看这些仁人志士那个不是读孔孟的?那苟且偷安了?)[ 本帖最后由 迷路的云 于
11:23 编辑 ]
时六祖对怀让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小筛子儿童读经公益教育
再补充一下,能看明白的自然会明白。“明者自明,迷者自迷。”要不再论下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倒不如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与目标。朱熹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撰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朱子学还通过‘退溪学’对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天仍有一部分人尊重“朱子家礼”,崇尚朱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人生、价值观。江户幕府时代,日本的朱子学成为“官学”而纳入了学校教育,在各藩的学校中教授儒学,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子学的儒家学派,一些武士与官员以自己的儒家修养为骄傲。” 在幕府强制推崇下,日本朱子儒学广泛地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成为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日本政府之所以推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朱熹的学说强调“大义”。这大义就是气节,就是朱熹主张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日本人尚武吗?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儒学,是宋朝朱熹的学说,即“朱子学”。朱熹思想在日本发扬广大,日本人是否也被阉割了尚武精神?朱熹思想深入各阶层及日本武士之心。日本武士道精神,就坚持儒家思想、宋朝理学主张的勇与大义,只不过日本人没有继承仁。儒家思想、宋朝理学可曾造成了日本的软弱性造成了日本屡次挨打的历史,可曾阉割了日本的尚武精神?
与发展?日本人继承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宋朝理学主张的“勇、大义”,没有继承“仁”。被奴役的中国继承了什么?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儒家思想、宋朝理学主张的“勇、大义、仁”都没有继承。朱子的思想的本来面目在中国被扭化得面目全非。日本人瞧不起现在的中国,难道没有一点理由吗?中国现在伪文化盛行,贬低污蔑中国传统文化。把朱熹这样一位卓越的学者与思想家描绘成一个小丑,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日本人继承了宋朝的大义精神,继承了宋朝的文化。宋朝的相扑,成了日本的国技。宋朝的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的礼仪,成了日本人的礼仪。中国继承了什么?中国的大义哪去了?中国的相扑哪去了?中国的茶道哪去了?中国的礼仪哪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哪去了?中国的传统精神哪去了?
在一些中国人最自豪的汉朝振奋人心的名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孔子主张的“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与朱熹主张的“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有什么不同吗?儒家思想哪里表现得软弱?
历史证明儒家思想并没有阉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使中华民族丧失传统民族精神的是蒙元、满清专制、血腥、黑暗的统治。是不懂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统治者专制、奴役统治的结果。
在宋代民间习武之风极盛,当时中国人民喜欢射箭活动,喜欢看相扑,喜欢集会,喜欢打猎。由于蒙古人在攻占宋朝时,遭受到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吃尽了宋朝军民弓箭等武器的苦头。元朝政府禁止民间练习武艺、禁止射箭、禁止拥有各类武器、禁止集会、禁止打猎。中华民族还能尚武吗?
使中华民族丧失传统民族精神的是蒙元的“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明”,是“八娼、九儒、十丐”,是把汉人列为第三、第四等,是杀一个汉人与杀一个畜生相等的刑法。是满清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文字狱”等等。
蒙元和滿清推行的儒家文化是被阉割的儒家思想、宋朝理学。是伪儒家,伪理学。元朝和清朝使儒家文化衰落了、儒家精神委靡了。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本朝以取仕而《五经》亡,今之为科举所学者,大率皆帖括熟烂之言,不能通之大义者也。”是一些人学的不好,不懂得儒家大义。难道还怪千年前的孔子,上百年前的朱子的理论不好?
元朝、清朝能出现朱熹那样一身正气敢对皇上仗义执言的人吗?在蒙元与满清长期统治之后,坚持大义、一身正气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历史证明,蒙元的残酷占领、满清的奴化统治,改变了中国人的气质!蒙元、满清的专制的统治、长期的奴役是使中华民族逐渐丧失了尚武精神的元凶。失去了进取的精神。请问从上面的事例看儒家的文化何来的奴性?我看倒是今天有些人。一昧地对西方崇拜倒显得奴性十足了。其实我在所有的回贴中。没有一个字眼评批过现在西方有那些不好。因为我提倡取长补短,双管齐下。法治与德法并行。把不好的体制改得更完善尽美,而不是把一些不好的尽归到孔孟的门下。并一棍打死,那就显得有点偏激了。
时六祖对怀让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小筛子儿童读经公益教育
LZ自以为是!无语
評步中華&&&&&&&&&& 數據天下
新人说两句话。 还是觉得儒家侧重的是社会理想,而不是社会现实。并且孔子的儒家和董仲舒与宋儒的儒家都已经很不一样了。孔子的那一套真正拿来治国是不行的,也就是JACK说的没有可操作性。孔子的那一套能治国,我们也就共产主义了。历史上像海瑞那样的人有多少?贪官污吏又有多少?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原味的儒学要搞的是“德治”、“仁治”;连“人治”都不是。可是德治太虚幻了,我要是当皇帝的,我也荒淫无耻,反正我最大,干嘛一定要有德。反正有没德也是我说了算。天人感应是吓唬小孩子玩的。总之是权力没有制衡的德治是不行的。 还是不要要求儒家来治国吧,修身还是很好的。个人和人际关系可以用原味一点的儒家来维持;社会制度层面的还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民主来组织吧。
不少人喜欢转帖啊!那我也开始转帖了!继续借苏一的ID用下墨脱之恋
原创]歪批《论语》文章提交者:悠闲人 《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是的,思想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能使一个人数不多的民族变得强大,迂腐落后的思想文化能使一个庞大的民族走向衰败。思想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宋朝、明朝的亡国,以及1840年以后中国的沦落,根本性的原因不是蒙、满以及西方的强大,而是中华文化的落后造成的。一个民族的崛起,当然离不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但所有这些都需要先进的思想文化支撑。没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就不会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国民素质;改造国民性必须从改造文化入手。改造文化首先要对自有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从中找出文化导致民族衰落的深层次根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四书五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而《论语》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自孔子死后333年的公元前146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期间虽然反孔与尊孔的斗争不断,但都没能动摇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五四以来,对于儒家思想是非长短的论争更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声势最大的当属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运动。文革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少有学术和文化的味道,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反思和批判文革,而否定反思和批判儒家思想。探求中国落后的根源,必须从文化入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反思儒家文化,而反思儒家文化,需要从批判《论语》开始。
由于孔子的言论“微言大义”,并且前后句子之间不连贯,缺乏逻辑,所以后人在注释理解上颇有歧义,因此,多数话语综合了两种译文进行评析。“学而篇第一”批判(1)【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评析】第一句话没什么道理。学习的乐趣来源于对知识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很枯燥的事,温习、练习则更是了无情趣。“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仍然在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教育,没完没了的作业以及各种复习考试等重复性学习,只能缩小学生的知识面,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像力、创造力,使学生们厌倦学习。看看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有几个能够在作业、复习中感受到快乐?学习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温习、练习、复习更不是什么快乐的事,要想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必须改变“时习之”的教学方法。第二句话更经不起推敲。有同学或朋友来了,就一定要高兴吗?他如果是来要帐的,如果是来告诉你坏消息的,如果是来求你办事给你添麻烦的……,你也高兴吗?第三句话不利于健全人格。你如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努力争取别人的理解;未能被别人理解接受,应该着急,应该努力想办法;不说、不做、不努力进去,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做什么谦谦君子,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没有丝毫益处,这样的君子有什么值得推崇的!简单的三句话、浮浅的三句话,被后人推崇致极,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的弱智。【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评析】这段话阐述的是儒家的忠孝思想。顺从是忠孝的核心,忠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天地君亲师,敬畏天地,忠顺君父,孝顺父母,敬顺老师,从而导致中国人缺乏追求自由、崇尚真理的进取精神。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形成中国人奴性心态的根本原因。在孔子的时代,忠孝思想对于维护当时的宗法制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忠孝思想延续到今天,极大地限制了思想的解放,不利于民族的崛起。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没措的,错的是忠君思想。由于忠孝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忠君爱国当作一回事;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在爱国与忠君之间建立了必然的逻辑关系。时至今日,这种思想是何等的迂腐和落后。其实,爱国与忠君是两码事。在美国,人们普遍怀疑政府、怀疑总统,也就是不忠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认为,政府和总统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权力,而掌握权力的机构和人们最容易腐败,最容易违犯法律乱用权力,因此最容易侵犯人民的利益。美国人民不忠君,但他们非常爱国,他们的爱国是真爱国。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截然不同。历史上,我们就把爱国和忠君混为一谈,甚至还把一些愚忠的典范奉为民族英雄。比如岳飞、杨家将等。他们效忠的是一个腐败的朝廷,忠于的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捍卫的是朝廷和君主的利益。如果这些“民族英雄”能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就不会去挽救那个本该灭亡的朝廷,而应该将其推翻,如此,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政府和君主都有是否是合法、是否守法的问题;如果是合法的、守法的,那么这两个东西就应该得到民众的尊重和服从,但不是效忠;反之,哪怕是政府或君主曾经违犯过法律,而现在已经不违法了,那他们就没有一点可以被服从和尊重的理由,应该撤换或推翻。维护或效忠一个不合法、不守法的政府和君主,还美其言曰是爱国,难道我们都不会思考了。【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评析】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而儒学之徒有几个不是巧言令色的。过去的就不必说了,看看现在的官员、文人,不都是靠巧言令色吃饭吗?而且花言巧语、工于辞令的已不仅仅是官员和文人,几乎成了全社会的文风、全社会的时尚。在中国,找一篇质朴的官场文章比登天还难;找一个实际行动、注重言行一致的官员更是难上加难。人们之所以会巧言令色,是因为没人看重孔子的仁德;虚弱的道德只能培养出人格分裂、空谈浮言、心口不一的人群。【原文】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评析】人经常作些自我反省是必要的,问题是反省什么。为别人做事最重要的应该是有责任心,而不是忠心。听说过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一位外科大夫作手术时故意将纱布藏起一快,手术结束后护士清点纱布发现少了一快,坚决要求医生打开刀口将纱布取出,如果用忠心衡量,这个护士是不称职的。另一个故事说,美国一些名牌大学录取学生时,不怎么看中学生参加的各种公益活动,而是更看重学生的打工经历和表现,他们认为人们通常会漫不经心地去做那些没有报酬的事,而打工挣钱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不是信守口头承诺,而是契约的合理和严谨。诚信的社会是靠契约支撑的;诚信的品格是在建立契约、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养成的。离开契约,守信只能是空谈,是多数都不能兑现的扯淡。将学业的反思确定为是否经常复习、温习则完全是误人子弟。学业上的反思应该是自己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是否又掌握了新的知识,是否又开拓了新的领域,翻来覆去就那点东西,有什么值得反思的。将自省作为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无可非议,但将反思的内容定位在忠、信和复习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原文】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评析】本句话所说的“爱人”,并不是爱一切人;“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或者说“爱人”不是“爱民”。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治国方略,难道不是孔子的治民方略吗?我们现在的“爱民”思想,与孔子的爱官吏、爱有地位的人的“爱人”思想何其相似!愚民、治民是孔子的主张,也是今天的现实。
“学而篇第一”批判(2)【原文】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评析】不难看出,两段译文对孔子原话的理解出入是比较大的,这怪不得译者,因为孔子的话有很多本来就没说清楚。不管怎样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是对学生们提出的做人要求。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然后才是学习上的事。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教育以德为主、将德育教育排在第一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今天的教育思想,德智体美劳,德仍然排在第一位,这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最大败笔和误区。以德为主的教育搞了2000多年,我们的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却远远赶不上欧美和日本,足以证明我们的以德为主的教育已经失败了。对此,我们应该做出深刻的反思。牛顿对于人类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他身上有不少与伟人不协调的弱点,或者说,牛顿是一位道德方面很不完美的人,即便如此,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头上的光环可以说放射出了世界上最为绚丽的光芒。针对牛顿的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反问一下:道德与知识那个更重要?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一个人的言谈话语和经过掩饰的行为,很难判定这个人的道德素养;过分看重道德,人们就会伪造一些虚假的道德用来修饰和抬高自己。所以,多少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推崇君子,却从来就少有真正的君子,有的都是些口是心非、人面兽心的伪君子。法律、制度、契约都是写实实在在的东西,依法治国远比以德治国管用、实用。【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同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评析】本句进一步阐述了儒家重视品德轻视知识的思想。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原文】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可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评析】这是孔子为君子定的几条道德标准,2000多年来实行的结果是,庄重威严变成了冷若冰霜、道貌岸然,认真学习变成了不明事理、守旧迂腐,慎重交友变成了欺上瞒下、尔虞我诈,知错改过变成了自我陶醉、文过饰非。为什么孔子倡导的君子出之甚少,而与孔子要求相反的伪君子却层出不穷呢?说白了,是孔子的道德标准不切实际,违反人性。以“君子不重则不威”为例,喜怒哀乐愁思怨乃人之常情,是人性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不让这些人性外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性,要求一个人总是庄重大方、威严深沉,就会使他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压抑久了,必然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分裂,以虚假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大家都在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评析】儒家重视孝道,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君尽忠的。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孝是应该的,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再好的事,一旦走向极端,就没什么价值了。为了推行儒家的孝道,多少年来不知制造了多少假先进、假典型,24孝就是其中的代表。24孝的故事,大多不近人情、不合常理,有些极其无情和残忍。比如,“埋儿奉母”,为了供养老母,将儿子活埋了,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怎么能宣扬呢?再比如,“卧冰求鲤”,为了让继母吃上活鲤鱼,自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这样做有必要吗?再说天寒地冻,人体怎么能融化厚冰,纯粹是瞎编骗人吗!儒教孝道德导致人们对君王的愚忠,现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大了,但是另一个危害――迂腐、铺张和烦琐的丧葬文化――却日益昌盛。中国人真正诚心尽孝的并不多,尤其是现在,老人活着的时候,貌合神离、不敬不孝,死了以后,铺张浪费、又哭又闹。摔盆砸碗、敬香烧纸、招摇过市,加上一七、二七、三七、五七、百日,以及一年三次鬼节,实在是烦琐的要命。人都死了,搞这么多烦琐的仪式有什么意思!祭祀祖先是应该的,不仅中国人祭祖,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祭祖,但少有像我们这样铺张、烦琐的。西方人祭奠亡灵的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献上一束鲜花,默哀几分钟,既安全又文明。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西方人那样祭奠先人,就不会大街小巷经常乌烟瘴气了。孔子传给我们的丧葬之礼,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评析】孔子是做人的典范,典范的标准就是温良恭俭让,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人要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不能说温良恭俭让不好,如果全人类都能做到温良恭俭让,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和谐的世界,但这只能作为一种理想,事实上,人类社会也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全部变成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现实世界永远是个你争我夺的世界,争夺依靠实力,多数情况下还要实用计谋和暴力。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面前,如果有那个民族按照温良恭俭让的原则为人处世,那么这个民族最终必定成为失败者。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靠的是实力和武力;宋王朝、明王朝的亡国,不是因为宋、明王朝不如满、蒙进步文明,而是因为不如满蒙野蛮和暴力;西方列强掠夺中国,也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温良恭俭让。弱势的文化早就了弱势的民族,弱势的民族必然遭人凌辱和欺负。
“学而篇第一”批判(3)【原文】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评析】尽孝要向父亲学习,并在父亲死后三年内不能改变父亲所制定的规矩的命题毫无道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人类进步,需要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强,需要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都像孔子要求的那样,儿子如何超越父亲,后代如何超越前辈,长此以往,“九斤老太” 关于“一代不如一代”的判断真的要应验。孔子是个崇古并主张复古的人,用这种落后的规范君臣、父子、师生关系,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衰落。中国的没落与儒家思想的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有直接的关系。向父亲学习、向父亲看齐的谬误还在于,父亲未必就是正确的,父亲未必就有学识,而且很多父亲不仅愚昧无知,还野蛮无理,极其的不称职。按照孝的道理,孝顺是无条件的,不论父亲怎样,都要孝顺,24孝的第一孝“孝感动天”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向不是东西的父亲学习,结果只能是儿子也不会成为什么好东西。【原文】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评析】和包含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稳定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任何形态的社会,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矛盾都是无法避免的,或者说不和谐是必然的,缓解社会矛盾、减轻不和谐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儒家所主张的是施礼的时候要重视和谐,当出现不和谐时,不能一味迁就,要用礼加以节制和约束。这里,孔子的“礼”主要指“周礼”,包括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形式主义加上道德教育。孔子是一位思想家,但政治方面只是一位缺乏想像力的思想家,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政治文明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孔子的政治思想几乎已经走到了极限边缘,停滞不前、僵化致死是其必然结局。【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评析】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讲究 “信”和“恭”,而“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我们所谓的“礼仪之邦”的“礼仪”不是近代文明礼貌,而是宗法制度里用于约束不同等级阶层人员的行为规则。孔子的礼,主要是指周礼,那是一套名目繁多的规定和仪式,后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把规则更具体化,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礼”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通常人们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进入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宗法社会、集权帝国。维系宗法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规则,主要是儒家的“礼”,或者说,进入15世纪以后,中国之所以长期在落后的状态下徘徊,“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评析】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与今天的先进性教育有些相似。一个先进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组织、领导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先进分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儒家没能培养出几个君子,先进性教育也没能教育出几个真正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孔子也好,现在的当权者也好,他们不了解或不承认千古不变的人性,他们不知道顺从人性,也不会因势利导地驾驭人性,而是极力掩饰扭曲人性,力图改变人性,结果只能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竹篮打水一场空。【原文】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奢淫逸,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评析】安贫乐道是一种非常高的思想境界,人类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境界不是靠教化、要求就能做到的,绝大多数常人也是无法做到的。如果有人这样做了,应该得到赞赏和尊重;如果人们做不到,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绝大多数人处于世俗境界,官员文人们大多处于功利境界,其中的一少部分达到了道德境界,只有极个别的人上升到了天地境界。安贫乐道基本上达到天地境界了,几百万人、几千万人能有一个达到这种境界就不错了。绝大多数富人都会为富不仁,这符合人类贪婪的本性。要求富人不骄奢淫逸,要求富人崇尚“周礼”,要求富人乐善好施,都是不可能的事。将不可能的事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不是自欺欺人吗?【原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评析】对这句话的理解上有很大歧义。有人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并且主张“学而优则仕“,所以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还说的过去。唯一的问题是,孔子怎么老是不把话说清楚,让后人不知如何按照他的教导去做人做事。
为政篇第二(1)【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在着它。” 【评析】儒家“以德治国”思想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为中国社会长期的非法制化建设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统治者看重的是权和利,他们不会有任何德性,要求或建议统治者实行德治,是要他们拿出他们根本没有的东西。孔子如果认为统治者可以有德,那是他的幼稚和无知;孔子如果认为统治者不会有德,那是他的险恶和无耻。孔子“以德治国”的目的,是让群臣、百姓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这个中心转,是为统治者愚弄群臣、百姓出的好主意,对于群臣、百姓来说,却是个再阴损不过的馊主意。统治者既没有德性,也不讲究道德,却人模狗样地高唱以德治国,这不是愚民又是什么?德是个没有客观尺度的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有权就有德;谁权力大,谁说出的话就更符合道德。以德治国的实质就是谁手里有权,谁掌握了话语霸权,大家就得听他的,否则就是不道德,而不道德是天大的罪过。中国沦落到今天的地步,坏就坏在以德治国上了。【原文】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评析】后人对“思无邪”有多种解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定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即从事文学创作,思想上要纯正无邪,而纯正无邪的标准则是“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思”。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礼”都是当时的一些旧东西,所以可以说,孔子的文艺创作思想是复古怀旧、轻视发展、反对创新的。【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评析】孔子的治国理念,先把百姓放在统治者的对立面,然后告诉统治者如何使百姓服从统治、服从管理,他丝毫也没有想到,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需要像古希腊那样让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像古罗马那样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中国治国理念的落后,从孔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孔子重视德治、轻视法制的结果,使中国2000多年来一直就没有真正的德治,而各种法律都是用来管理、约束、惩治百姓的;中国的德治与法制只是为了维护集权统治,从来就不是用来建设公平社会的、不是用来建设公民社会的。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就是落后的,现在更是落后的。【原文】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得进取,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评析】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这段话里,孔子自述他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当时、在过去可能可以,在后来、在今天已经过时了。学习需要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则要从娃娃抓起,如果等到15岁才立志学习,就什么都晚了。按照现在正常的学习进度,自立之年应该提前六七年,除非大家都学成博士后。不惑之年则更应该提前,如果一个人到了40岁才明白事理,他基本上是个白痴,等于白活了半辈子。50岁的时候,不少人都办了内退,知道天命又有何用?60岁的人,虽然老朽,但当国家领导人尚属年轻干部,只是思想比较僵化,任何不同的意见都听不进去。70岁的人,多数为看病难犯愁,只有高官们无虑无忧。啰嗦那么多,只是想说,孔子的东西落后了,早就过时了。
为政篇第二(2)【原文】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依照礼节埋葬、祭祀他们。” 【评析】中国人讲究孝,但不怎么讲究孝道。孔子极其重视孝,他的孝道就是“礼”,要求孝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结果,孝成了程序,成了形式。直到现在,很多子女不能使其父母高兴,原因不是他们不孝,也不是不想孝,而是不知道如何孝。孝分三个方面:贫困的父母需要的是物质上的给予,年老的父母需要的是身体上的体贴,衣食无忧、看病不愁的父母,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心;中国有不少的父母最期望的是精神上的关心,中国有不少的子女最缺少的也是精神上的关心。所谓孝道,主要是指孝的思路和方法。物质上的给予和身体上的体贴很简单,不需要思路和方法。所以,所谓孝道,主要是指在精神层面的。而精神上的东西,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怎么能用一些死板教条的“礼”加以规定呢?【原文】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评析】以上两段译文的意思完全不同,实际上对这句话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三种解释那种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已经无法考证,也没有必要进行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孔子好像有点老年痴呆或脑中风后遗症,很多话都有语病、都没有说清楚,不然,为什么短短七个字,后人理解却产生如此之大的歧义!孔子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什么也没说明白。【原文】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孝敬比孝顺好,对于父母、长辈应该敬,但不一定完全顺从他们的意愿;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原则主见,才能够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如果不是为了忠于君主,孝敬父母是应该宣扬的。孔子这句话的问题是不符合逻辑。孝敬父母与饲养狗马没有可比性,放在一起相提并论非常的不伦不类。赡养孝敬父母不是因为父母有用,而饲养狗马则是因为狗马有用,不管怎么说,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都大了去了。孔子不懂逻辑关系,也不会逻辑推理,所以偶尔搞几句类似推理的类比,却总是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放在一起。在逻辑学方面,如果说与其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是位大学毕业生,那么孔子也就是幼儿园的大班学生。【原文】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表现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菜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评析】孔子阐述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习惯于用贬低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通俗地讲就是有些偏激。其实,孝敬父母,和颜悦色与让父母吃饱喝足是同等重要的。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通过蔑视他国的成绩歌颂自己的功德等思维方式,都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4共5页5) ? 5 :
location='read.php?tid=577779&page='+page+'';}">5) ? 5 :
location='read.php?tid=577779&page='+page+'';">Go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同步到:QQ帐号未绑定,&QQ空间
新浪微博未绑定,&新浪微博 QQ微博未绑定,&腾讯微博
最后临出锅前浇点虾油,完美!
美得不可方物~
照片这样拍,更有想象空间和韵味~
还没有账号?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关注小鱼微信帐号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创业是民族的悲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