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词陈春兰七星剑

《鼓词散记》
温州鼓词,浙江曲种之一,流行于温州地区而得名。旧时多为盲人演唱,称为“瞽词”或“盲词”,因以唱为主,又称“唱词”。
鼓词的历史源流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解释:鼓词为曲艺的一种,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渊源与古代民间的“说故事”、“笑话”及叙事诗的“歌唱”有关,以里巷风俗的民间故事,巫医魇祝的神仙故事,战国游说的世说故事等为来源。通过说唱,对故事人物的刻画,从地区和民族曲艺流派的交流中发展而成。
鼓词既是说唱艺术,与诗歌新乐府、近代曲、杨柳枝词等有关。乐府、杨柳枝、杨枝、柳枝词、竹枝词等,都是歌唱体的诗歌。《明代词话》中说:说唱艺术在古乐府等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永嘉人善作杨柳枝词一类的诗歌。北宋周行己曾经作有《竹枝歌》,南宋有陈傅良《游赵园》、叶适《橘枝词》,明刘基有《杨柳枝.过苏州》:“陌上清歌最可听,谁知此是断肠声。就中更有杨柳曲,恨杀昏鸦及晓莺。”杨柳枝词,由乐府横笛曲《折杨柳》演变而来。以四句,每句七字,压平韵,形似七言绝句,但声律灵活,平仄不拘。温州鼓词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七字句,压平韵。“前头起唱四个字,后面放下七字音”,以一韵或换韵唱完一段,都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故有唱词便是“唱诗”之说。温州鼓词与北方鼓词是近亲,形成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宋室南渡之后,东南的学术与文化走向空前的繁荣。宋陆游晚年诗中有“负鼓盲翁正作场”,“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旧志》记载:陆游早年曾官瑞安县主簿,后赴闽由绍兴途经瑞安作著名的五言绝句《泛飞云江》诗。他所写“负鼓盲翁”和“满村听唱”就是写唱词的情景。永嘉后人戴文隽有《瓯江竹枝词》:
风鬟袅袅夜来香,艳说金钗枉断肠。
三十六坊明月静,无人解听蔡中郎。
蔡中郎便是蔡伯喈,是民间故事中人物。宋代已有流传“蔡伯喈恋新欢,赵五娘吃糟糠”的故事,或许是盲人演唱的曲本。元末瑞安高明以此故事改写成为戏文《琵琶记》,被誉为“南戏鼻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
关于鼓词的“祖师爷”,解放前塘河东有位老艺人叫陈宝生,他曾从远祖那里口传得知,鼓词的祖师姓雷,名海青,其生活年代在唐开元天宝年间,通音律,善鼓琴,唱杨柳,传人间,后被闽浙一带曲艺人祀奉为词曲的始祖。1997年l2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曲学大辞典》巨著中确有记载“雷海青”其人其事。据载:“雷海青,唐代宫廷乐师,生卒不详,精通琵琶。”《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兵攻长安,掠文武朝臣、宫嫔、乐师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威迫乐师奏乐,雷海青掷乐器于地痛哭,以示抗拒,安禄山怒,令将其支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凝碧池上》: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寮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还有传奇《惊鸿记。胡宴长安分、《彩毫记。海青死节》、《长生殿.骂贼》等悉演其事。旧时福建蒲仙戏、梨园戏等地方剧种所供“田公元帅”相传即雷海青,却无载他是曲艺人的“祖师爷”。
另有传闻,说唱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之叔,从少爱好方伎和音乐,后因目疾,亲尝失明之苦,便教盲人以鼓词自娱。后瞽词者,祀奉他为鼓词艺人的“祖师”。既是唐明皇之叔,就该是睿宗李旦之弟了,但按《旧唐书》记载:高宗李治有八子,睿宗旦排行最后,唐明皇也就无有皇叔的可能。杜甫诗中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之句,有人则认为,岐王李范是皇叔,他精通音乐,爱好工书,为雅爱文章之士,莫非他便是曲艺之祖师爷乎!又查,李范是睿宗旦第四子,更不是明皇之叔,而是其弟,卒于开元十四年(726),又无失明之载。
综上三种有关鼓词艺人祖师爷的传闻,陈宝生的口传,虽然比较客观,但也缺乏直接的文据之载,不好论定,有待后人再考。
鼓词发祥地在瑞安
温州鼓词,王超六《瑞安文史资料第五辑·瑞安近百年大事记》记载:“鼓词”由来已久,为温州民间曲艺之一,演唱者敲以扁鼓,弹以牛筋,唱出一部曲目来,唱出一部小说来,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为一般听众所乐听,亦为一些文人所欣赏。解放前,出台演出者有东山德、郊场法、希朗、赵岩儿、林迎春、管华山等。
温州鼓词,源出瑞安。不论其声腔、道白、对话,一向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俗语纯正,乡音浓郁,吐词稳健,表达清楚,使听者明白易懂。鼓词特别讲究平仄和压韵。口头文学的传艺者、词本作家、学艺者、演唱者都严格按照瑞安腔压韵,使听众听起来有节奏美。从前曾以标准方言编有《瑞安词韵韵谱》流传,为一先、二东、三江、四支、五歌、六鱼、七扬、八庚、九箫等等十四声韵。鼓词编者,依此韵谱编写曲目。艺人登台演唱,敲打扁鼓,配奏牛筋琴,用木拍小板来调谐,能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之声。根据曲情发展之需,不时可抒发出喜、怒、哀、乐之情,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悲怨,表演自如,声色俱佳,倾倒听众,尤为妇孺所爱。
瑞安素有“鼓词之乡”之称,古来温州唱词艺人大都集中在瑞安,分为南北二派:飞云江南北,以大词见长,称之“港乡派”;县城之东塘河两岸,以平词为优,称为“河乡派”。两地各有艺人数以百计,分布在乡村。抗日之前,塘河派老艺人陈宝生曾发起召开一次“唱词艺人大会”,与会者达数百之众。乐清县每年正月,各地乡村都有定额演唱“新春词”之俗,被邀请的词师数以百计,大都是瑞安鼓词艺人,足见瑞安唱词行业之盛,不愧为“鼓词之乡”。温州著名艺人亦在瑞安,解放前温州瑞安一带民间流行一个唱词谣:“赵岩儿劲,管华山琴,杨岳生文”。“赵岩儿”即善唱武词名家林朝藩。管华山建国后为瑞安县曲艺协会主席。杨岳生以唱《江南四杰》古文词著称。以上三人是各流派的代表人物,林、管二艺人已在官修地方志书上列了传。港乡有个艺名叫“曹村春”的郑明钦,后起之秀阮世池,名闻“温州词坛”,皆已成为名家。其他名师有东山德、吴希郎、陈宝生、陈宝焕、郑余弟、王水贤等,他们既是演唱者,又是口头文学的传艺家。还有三代“世艺之家”善唱“灵经”的郊场法,唱《倭袍》的迎春和唱《万花楼》的阿荣。祖孙唱词,代代相传。两代唱词人有海安阿林杨氏父子,梅头金友仁、岩方父子,瑞安郊场木、王阿坤父子,在唱词上子承父业,颇有艺名。
海安为明代的所城之地,文化较盛,唱词先生也比较多。东山德的门人林岩贤,有多部长篇词目,曾在仙岩下林连唱二月余,词本不重复。有个叫阿进的会唱么三国演义》。许金梅活动在永瑞之间,很有听众。瑞安艺人张阿考,艺名学钦,代表作为《玉蜻蜓》。薛杏锡的《薛刚反唐》,李宝福的《十美图》,戴定文的《五凤图》,陈开者的《五虎图》,陈宝盛的《四面貌》等曲目都颇有名气。瑞安阿贵好唱《七星剑》和《粉妆楼》,陈世开的《十二红》,李存期的《娘娘词》,冯白毛的《十三侠》,余建义的《飞龙剑》,阿水的《丁朱鱼》,唐高的《天宝图》等也较有名。此外还有金有、米巧、虞阿浓、季自然、阿雁儿、缪普新、钱佐臣、林朝虎、郑阿实、乃茶儿等等数十人,有些登台演唱,有些传艺弟子,也有些沦为“门头词”者。以上仅据八旬老艺人局部的回忆所写,错漏在所难免。
鼓词的曲目与乐器
唱词的传统词本十分丰富,估计达数百种之多,大部份属于口头文学。先辈艺人东山德就有长篇词本十余部。陈宝生以短折曲目为优,约六十本,有些已经失传。词本曲目之名以楼、亭、图、记、案定名为最多。旧时戏文,专门以剧本之名,编有《百戏传》作演唱。艺人们也效法此举,编有一套词本录,有“十字上”、“十字落”等,便于记忆。如“十字上”:单刀会,双珠凤,三门街,四面貌,五虎平西,六出祁山,七星剑,八美图,九龙柱,十粒金丹,百鸟图,千里驹,万花楼。十字落:万里长城送寒衣,千里送京娘,百鸟围缸,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九莲灯,八义记,七子十三生,六国拜相,赵五娘吃糟糠,秦怀玉杀四门,三击掌,二度梅,李一仙刺目。
以颜色为序的曲目,有红梅阁,绿牡丹,蓝桥会,白蛇传,黑旋风李逵,黄鹤楼,青衫泪,碧玉簪,紫玉钗,清忠谱等。
以古典建筑物之名为曲目的,有闹天宫,长生殿,斩经堂,四春园,甘露寺,搜书院,莲花庵,珍珠塔,锦香亭,玉镜台,粉妆楼,文昭关,泗州城,麒麟阁,西厢,聊斋,断桥,哭祖庙等。此外还有以动物龙虎等,以植物花草等,以兵器刀剑等,以取词本之名。温州鼓词之词本,历史悠久,绝大部份是把小说、传奇、民间故事改编为口头文学,以口头传承下来,故没有以文字系统完整记载的“曲艺词本目录”之书。以上所谓“词本”仅根据地方上一些老人的回忆摘抄下来,其中必有误漏,连艺人的姓名也有可能错录。
鼓词乐器,有大鼓、大锣、扁鼓、牛筋琴、三合拍和小板等,为唱词伴奏之用。扁鼓是唱词最初的乐器。“负鼓盲翁”所指就是“扁鼓”,俗称“唱词鼓儿”。用单面皮制作,其形有象北方曲艺的“书鼓”,用小竹枝敲打,而不是什么“竹筷”,其音响又象古波斯传人的,为维族歌舞伴奏的一种“纳格拉鼓”,音频较高,音色优美。另一种是“牛筋琴”,是鼓词伴奏主要乐器之一,呈长方型,用细牛筋条作琴弦,固定在梧桐板框架上,其状如“扬琴”,初时五条弦,以古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为琴谱,后增至七弦和十二弦等,琴声可根据鼓词艺人唱音频率的高低进行调节,可调为高、中、低多种声音来。用牛筋作琴弦十分奇特,在中国乐器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拍、板二器用紫檀木或黄杨木制成,其音健锵,与戏班和吹打班的拍、板相同,用作打鼓敲琴的调节。温州鼓词的乐器,可与北方的京韵大鼓,南方的苏州评弹乐器相媲美,而且更有特色,艺人能独唱独奏,唱奏自如,和谐流畅。艺人在演唱之前,一般先敲奏一曲古调来,林朝藩工鼓善鼓,鼓声园润,苍劲有力,适应武词。管华山最精鼓琴,能弹古曲《海青拿天鹅》、《广陵散》、《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雨打芭蕉》、《小放牛》等,乐声悦耳动听,高雅优美,在温州词坛上堪称“一绝”,有“管华山琴”之称。林朝藩、管华山二先生均先后离别词坛,驾鹤西去,可惜没有用录音和电视将他们演出的风姿录制下来。&&&
鼓词的分类和艺术形式
《戏曲与曲艺》一书中说:鼓词是曲艺的一种,其伴奏音乐必须有“鼓”,再加配其他乐器进行演唱。如北方有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河西大鼓、乐亭大鼓等等,南方唯有温州鼓词,而丽水鼓词,永康鼓词则是温州鼓词的分支。温州鼓词亦有大词、平词、门头词之别。大词,用大鼓,大锣作伴奏,打鼓用力有劲,唱腔高亢粗犷,与平调相对而得名,由古代巫医魇祝之类神仙故事发展而来,宗教迷信色彩浓厚。大词又称“唱灵经”、“娘娘词”、“南游”和“唱太平”等。“灵经”是愿神明保佑而献上灵经之意。“娘娘词”演唱都在娘娘宫里,《旧志》载:瑞邑旧时有祀陈十四娘娘的太阴宫数百处,大都有唱娘娘词额定的旧俗。永嘉方鼎锐《竹枝词。娘娘词》论述此事:
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
锦绣一丛齐听坐,盲人村鼓唱娘娘。
“唱南游”讲的是陈十四娘娘陈静姑从庐山学法成功而南归,路经温州乡村各地除魔收妖,斩杀五百年道行的白蛇精,为民除害的神话故事。词文中编有“吴郎卖纱”的故事,说的是青年货郎要到茶山营生,村姑劝他:“洪岩庙前有猛虎,石竹江岙出白蛇精。”吴郎不听,结果被蛇精化美女诱吃而成悲剧,陈十四因而怒斩白蛇精。孙衣言《瓯海轶闻》录其事。&&&
“唱太平”是在大词唱毕之后,携娘娘神位至江滨擂鼓呐喊,焚烧纸船,遣送一切妖魔、瘟神远去东洋大海,永不回头,祝地方合社太平。戴文隽有《竹枝词。纸船》记述其事:
信鬼崇巫岂偶然,而今淫祀尚相沿。
瘟神送别何方去,海上空漂大纸船。
旧时唱大词宗教仪式隆重,设坛摆香案,焚烧纸马,纸扎各种各样妖怪立在戏台上。著名娘娘词艺人港乡居多,妇孺最喜欢听。老古话:“你坐起来真象阿媛赖奶听娘娘词能。”就是说老年妇女听娘娘词很认真。娘娘词内容单一愚昧,迷信思想严重,解放后被禁唱。但也有人认为唱娘娘词是神话故事,是传统的古文化。开头是《香山》,说唱“观音得道”,接唱《蔡状元造洛阳桥》,最后是陈十四为民除害,斩白蛇精等,题材丰富,内容神奇,百姓喜欢,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继续存在下去。
平词是鼓词中的精粹,曲调优美,委婉细腻。用扁鼓、牛筋琴、三合拍和小板伴奏,唱多于白。长于抒情,唱腔乡音浓厚,调有原板、慢板、紧板、叠板等十余种板式。唱词多七字句,韵辙压平,语言通俗生动,有丰富的群众语汇和民间谚语。所谓“平词”是与大词相对而称之。大词伴奏为主是大鼓大锣,演唱只限在娘娘宫,曲目仅单部的《灵经大传》。而平词无大鼓大锣,演唱活动范围很广泛:逢年过节,社日庙会;寿庆婚娶,大屋厅堂;夏日纳凉,街头巷尾;禁约调解,亭楼院落;售票卖座,高登词场。能登台演唱者一二流的称“大先生”,也有二三流的一般艺人。曲目内容一般由群众“点词”,词场演唱则有广告挂牌公布。平词是整个鼓词艺术中最高的艺术;听众评论热烈、“内行”对每个艺人总有结论。有人以古乐曲“阳春白雪”和“下俚巴人”作相比说:唱最好的是科举中“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其次者为“二甲”也有不少名家;三甲“进士占多数”,免强还能登庙堂。有些艺人满腹曲目,由于演技不佳,听众说他:“上台发台瘟,落台唱不完。”亦有些艺者,声音嗓哑,伴乐失调,听众难受,中途散场,评论说是:“念经请烂头和尚,不可登上焰口台”。
门头词,又称“门头敲”,伴奏乐器单一,有用鼓不用琴,用琴不用鼓,亦有鼓琴兼用者。打鼓唱词者,主要是旧社会一些流浪艺人,散布在广宽的农村里,背起唱词鼓挨家挨户卖唱,坐在农舍屋外,檐头棚下,唱起词文敲打扁鼓,曲目都是一些“段头折出”、“大部一节”,内容有历史故事,小说一回,风土实俗,轶人轶事,民间传闻等,唱毕讨取粮米、番薯丝作糊口,情景可怜,如同乞丐。卖艺者大都是些残盲之人,人数可观,生计无靠,何奈以此乞讨度日。亦有若干门头词人,虽然颇有词本,也懂得曲律,但因台运不济,难登词台。其实他们声腔不佳,演技也不精,有人形容他们“刚腔塌板齿不清,呕哑嘲哳实难听。”鼓琴唱词者,技艺稍高一点,另创艺场,有航船唱,轮船唱,市头唱,排街唱,洞房唱等,颇有听众。因为演唱曲目新颖,声腔有吸引力,活动范围宽,收益高于门头词。但也是登不上大雅之堂,与地方上“唱莲花”、“唱龙船儿”、“打花鼓”等民间卖艺者一样,社会地位低下,同是天涯沦落人。
旧时代的瑞安农村,文化不发达,特别是边远的小山村,家务劳作繁忙,历来演不起戏,更无其他文娱活动,唯有唱词的鼓琴拍板之声,给妇孺老幼送来一时欢乐。艺人以俚语演唱,内容丰富多彩,有地方民歌、城里新事,深受欢迎。至今《瑞安闹花灯》等小曲目还广泛流传。温瑞平塘河长百里,旧时通航船,民国后又通轮船,航路上就成为卖唱艺人的卖唱场所。在船仓中唱一些传统小节目之外,还有本地新闻、地方旧事,瑞安地名《仙降万全景》等,能解旅客旅途疲劳。解放前汀田牛塘村有位旅法华侨乘船中,听到艺者唱故乡地名景时触景生情,无限感慨,以三枚银圆赏给唱词人。《仙降万全景》民歌小曲目至今仍流行于民间。此外还有小谜谣:“摇摇生清风,日日在手中,年年天色热,夜夜打蚊虫。”夏夜纳凉之时,市镇街巷,卖艺人慢步鼓琴,唱起歌来:“月儿湾湾照窗纱,琴声幽扬叮叮噹。静听鼓词唱一折,可解闷热苦难当。”又歌:“头折可唱花魁女,二出织女配牛郎,三唱香君桃花扇,再唱是陈叔宝国误后庭花。”城里艺人迎春先生还为夏夜小唱编出“自问自答”四句引子:“先问:忧中乐!答唱是:灵堂之前奏鼓乐。再问:乐中忧!答唱是:花轿上门眼泪流。三问:闲中忙;答唱是:和尚五更做课诵。后问:忙中闲;答唱是:旅客候潮坐江滩。”排街小唱中,还从浙西苏南一带引进江南小调“卖花线”、“哭七七”、“十二思君”等小曲目。唱洞房:
在城乡各地,塘河两岸,每当某地有婚娶之喜,门头敲艺人汇集赶来凑热闹,洞房间里不时送出小礼品,茶食小红包,泡出“新娘茶”来品尝。唱词人总嫌小红包“利市”少,用一套戏谑调趣词句打动新娘,旁听围观者喜喜哈哈,叫好喝彩,让新娘一次再次加赏,这也是娶亲闹洞房的旧俗。艺者最后加唱《谢茶歌》,以“洞房收起吉庆鼓,春宵一刻值千金”结束。
明徐渭《南词叙录》称:“南戏发祥地在永嘉。”(这里的“永嘉”即今温州地区)元伟大的戏曲家高则诚出生瑞安,他和关汉聊、王实甫、汤显祖齐名。温州旧时有高、昆、乱、和四种地方戏,还有就是“温州鼓词”被列人中国曲艺之林。这些都是古东瓯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的明
珠。说起曲艺,曾记得北京相声演员候宝林以北京话说艺,神得绝伦,走上艺术巅峰,北京大学称他为“语言学大师”,以特约教授之名,邀请他向中外大学生讲学,名动京城。另一位京韵大鼓女演员,老艺术家骆玉笙,以声腔动人,曾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唱序曲,赢得听众。温州鼓词,乐器独特、乐声悦耳、唱腔优美、抒情细腻豪放,能与北曲相媲美。但在国艺中为何不很出名?原因有三:地域不阔,语言不通,文人不重视。若想更上一层楼,则任重道远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简介/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历史溯源/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悠久,源远流长。从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的迁移而南下。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上也日臻完善。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的主公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艺术特色/温州鼓词
男女对唱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带有浓郁的南国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因此各地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20世纪80年代,发行商录制了80多个版本温州鼓词磁带、88部温州鼓词VCD曲目;90年代,瑞安文艺人郑志强编写了《鼓词集》;2003年,瑞安市文化局组织编印了《史资料》;2004年,瑞安市建立了鼓词研究办公室,开展了温州鼓词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温州鼓词保护基本情况、问题和思路。这些,都为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准备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基础、经验借鉴或者措施导向。传统曲目整理如下类别词目:&神话&长篇:《封神》、《西游记》、《南游》、《北游》、《东游》、《济公传》、《白蛇传》、《天仙配》&中篇:《张羽煮海》、《天缘配》、《宝莲灯》*、《三打白骨精》&短篇:《猪八戒拱地》*、《林香盗宝》、《对课》*&公案类:长篇&《包公案》、《施公案》、《彭分案》、《大破狮子案》、《宋公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李辰妃》&中篇:《颜查散案》*、《十五贯》*、《徐九经升官》*&历史类:长篇&《东周》、《西汉》、《三国》*、《昭君出塞》*、《罗通扫北》*、《说唐》、《征东》、《征西》、《反唐》、《月唐》、《残唐》、《长生殿》、《后唐》、《水浒》*、《三下南唐》、《飞龙传》、《岳传》*、《五虎平南》、《杨家将》、《呼家将》、《英烈传》、《满江红》、《大红袍》、《小红袍》、《万花楼》&中篇:《野猪林》*、《凤仪亭》*、《西施泪》*、《韩信拜帅》、《武松》*、《魏相千秋》*、《搜孤求孤》*&短篇:《杨志卖刀》*、《忠义堂》*、《周幽王玩法》*&世情类:& 长篇:《》*、《日月楼》、《九曲楼》、《粉妆楼》、《百仙楼》、《三探圣仙楼》、《连城璧》、《风雨双龙剑》、《宝骑试剑》、《双龙剑》△、《七星剑》、《三盒明珠剑》、、《定汉剑》(又名《白兔记》)、《盘龙剑》、《双剑合璧》、《八宝珠》、《恩仇奇缘》、《墨水龙》*、《金如意》、《金丝带》、《十三支金牌》、《八仙台》、《六美英雄传》、《乾坤四面貌》、《梅花英雄传》、《九连环》、《吕蒙正》、《》、《五玉牌坊》、《五凤图》、《八美图》、《十美图》、《九凤图》、《泪洒美人图》、《太阳图》、《百鸟图》、《紫金鞭》、《飞虎鞭》、《虎雷鞭》、《九龙鞭》、《金玉扇》、《双凤白龙扇》、《十美穿金扇》△、《玉羽扇》、《》、《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合同记》、《合同镜》、《合珠记》、《乾坤银锦记》、《一串珠》、《二度梅》*、《双珠凤》*、《双玉燕》、《双金牌》、《三门街》*
主要特征/温州鼓词
《七侠五义》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种,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虽然是现代的形式充斥着,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和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 等。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发展历程/温州鼓词
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是温州市平 温州鼓词阳县的古县名。它是最大的县份之一,1981年的时候,人口就达152万,后经批准分成两个县,现在的就是从原平阳县析出来。这个古老的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的时候,温州出14位武状元,这个县就占了13位。而且还出了大批的文艺家,永嘉昆曲的众多艺人就出自平阳。自古还有平阳出戏子之说。所以在平阳这块土地上诞生发展温州鼓词是很有条件的。
温州鼓词的发展,这应该归功于。平阳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于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大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非常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这种艺术是个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而且它的伴唱的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的动听,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主要特点/温州鼓词
表演形式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很灵便,只有一个人带上一张就可以了。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的。另一种叫“大词”,因争端认错罚词,在大中演唱的,还有一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的,也称“娘娘词”。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就好比有开台唱戏那般的热闹。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艺人们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三粒板、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艺人们虽然是盲人,但他们非常敬业,广泛吸收评书、戏曲、古典小说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创作,很容易为百姓接受。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唱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并不乏正统的严谨。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鹦哥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他们长叹短吁,富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
主要艺人/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由于温州鼓词在平阳发展比较快,上公认温州鼓词出平阳,但其中也有的艺人为温州鼓词发展和提高作出巨大的有关。如平阳鳌江郑家墩艺人()。因为他创造了鼓词的牛筋琴,被称为现代温州鼓词音乐的奠基人。早年陈昌牌的演唱就独具特色,故尔人们尊称他“牌先”。他青年时曾当过戏班正吹,精通音律,后学唱鼓词,进步甚快。他发现原来的鼓词伴奏乐器是用牛筋绳绑在凳脚上作琴敲击,牛筋绳因缠绕方法不同,琴的音价无法控制,定调困难,在演唱中稍有不慎便会松动,且每次绑上解下很不方便,于是经过反复研究进行改进。他把五根牛筋绳并排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序排列,经多次试验后终于获得成功。不但使琴音悠扬动听,且能直接烘托演唱效果,增强艺术表观力。还可以使演唱者将手脚解放出来,更加洒脱地表演。为了加强演唱节奏感,他又在左手加了一副拍板,既可控制演唱节奏,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烘托故事情节和演唱气氛,温州鼓词演唱的基本格局从此定型。一个民间的盲人艺术家,创造了这么一件音色美妙,音域宽广的乐器,实在是令后人称颂。当这件乐器在发明100后的今天,在首都曲艺大会演中展示时,众多的音乐家们为这种民间的器乐感到惊奇。
平阳昆阳镇还有一位叫艺术家叫郑永(),鼓词文学作者。青年时代迷恋传奇小说,常在茶余饭后或夏夜纳凉时给邻居或伙伴们说书唱词,颇受邻里赞赏。建国初正式在词院里说唱,还深入工厂田头,鳌江两岸,宣传新中国新社会。他广泛地与温州各地的鼓词艺人接触,逐渐了解和掌握温州鼓词的演唱格局,遂萌发创作温州鼓词的欲望,初次创作了《击沉蒋舰中字号》,并在报刊上发表,颇得好评。接着又创作了《解放一江山》。从此创作的欲望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作《别靠天》、《古城会》、《三世仇》、《》、《儿女风尘记》、《》、 等;并对传统曲目《胭脂》进行改编。1958年,他创作的鼓词《别靠天》由鼓词艺人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获优秀奖。平阳县宋桥村黄玉臣()原名黄熙廊,出生时即双目失明,为谋生计,少年时即学唱温州鼓词。也是享名温州的著名鼓词艺人。1951年至1957期间曾任民间曲艺协会主任。由于他天资和艺术悟性都很好,他在鼓词音乐的继承和改革方面也颇多造诣,他运用扁鼓的敲击技巧,把历史演义中行兵布阵、枪刺刀砍的情节演唱得唯妙唯肖,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被温州曲艺界誉为“平阳鼓”。代表作有《岳传》、《隋唐演义》、《北宋杨家将》等。
传承意义/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是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温州的民间艺术家们尤其是平阳鼓词艺人的贡献,使这个民间的艺术至今还富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民国时期的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成立以来的管华山、、、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等。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 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瑞安鼓词的起源和发展&&  瑞安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  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陆游所指,相当部分人认为,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词,这就为北方曲艺南下找到了依据。  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又邻近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迁后,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因而,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这为鼓词形式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和发展在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世为学究,颇多著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名《过来语》以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二、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戏曲从形成到发展就经历了几百年。当然,瑞安鼓词并非戏曲,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如是,瑞安鼓词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瑞安市现辖8个片区,计100多万人口。瑞安人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听鼓词,据张纲《杜隐园日记》载:“晚,是处搭一戏台,悬灯结彩,雇一盲人唱《陈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女环价坐,听者不下千余人。少年妇女,轻摇圆扇,露坐至五更始返。”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历史上瑞安鼓词在城乡活动的情况,又说明了群众对这一说唱艺术的喜爱。解放初期,瑞安就有词场47家,比较正常营业有36家。城乡听众不但就近到词场听唱,而且还可以听瑞安广播站点播的“瑞安词场”节目。&&&&1983年瑞安张瑞星音像公司录制了瑞安鼓词录音带,发行国内外,深受听众欢迎。1998年瑞星音像公司制作了鼓词VCD,更受听众欢迎。以前,一些乡镇如召开大会,往往把演唱鼓词作为“开路先锋”,以召集群众;为配合党的中心任务的宣传,如计划生育宣传,反盗窃宣传等,鼓词就更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了。&&&&群众的喜爱,带来了鼓词形式的繁荣,同时也促使艺人队伍的壮大。据1986年统计,瑞安市有鼓词艺人197人,如以每一艺人每年演唱一百场,每场听众150人计算,年听众总数量可达300多万人次,鼓词艺人队伍之大,有赖于鼓词拥有广大的听众,听众之爱好,又有赖于鼓词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还有赖于瑞安古来的民风习俗及鼓词独特的艺术形式。&&&&1、瑞安鼓词的艺术特点  瑞安鼓词是使用的一种说唱艺术,为什么以瑞安方言音韵来演唱瑞安鼓词呢?&&&&&一、&较之其它县区,瑞安鼓词之风尤盛。&&&&&二、&瑞安城关方言喷口重,宜辨别;声调多变,富有音乐性。&&&&&三、&瑞安城关方言音韵部少,这就使每韵部包含的字数多,善于表达内容及便于艺人记忆背诵。  瑞安鼓词的演唱形式,分“大词”和“平词”两种,以一人演唱为常见。大词,宜唱经卷书。流传词目有《南游》,民间又称大词为“娘娘词”。清、郭钟岳的《瓯江竹枝词》:“呼邻结伴去烧香,迎庙高台对夕阳,锦绣一丛齐坐听,盲词村鼓。”即演唱大词。  平词,适合演唱以传书,小说编成的词目。瑞安古来习俗,凡村遇社日庙会,神佛开光,宗族宗谱,家逢寿诞,婚丧嫁娶,或夏日纳凉,或犯禁、争端认错等,总喜欢邀请鼓词艺人去演唱。村头巷尾,草坪中堂都可作场,多则连台数日,少者一夜即止,曲调文雅,赏心悦耳。演唱时,艺人把一张约1.5市尺见方的凳子倒置,用带子把四只凳脚绷成网状,右前放扁鼓,牛筋琴平直摆在正中,右面后凳脚上系着抱月(梆),前围一幔。现在,一些艺人又在右面凳脚上挂堂锣,以增加音乐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持鼓签(筷子),敲奏琴、鼓、梆、锣(堂锣),与此同时,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要求吐字清楚,情节交代分明,神态掌握准确,人物刻划逼真,若非苦练,确实很难成功。&&&&瑞安鼓词以一演唱(单档)为主,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双档,习惯上称为唱“对词”。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档”,当然,也有“兄妹档”。70年代末,瑞安排练了以瑞安鼓词曲调为基础的鼓词剧《秋江赶船》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并进行巡回演出;鼓词剧《寡妇门前》,在1984年温州群众文艺会演中,受到群众一致好评。&&&&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后瑞安一个叫广全的艺人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举顺应了鼓词伴奏乐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瑞安鼓词的内容大都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分其类别,大致有神话类、历史类、武侠类、世情类、公案类,其中以表现朝庭的忠奸斗争,社会上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瑞安鼓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言叙事相结合,行词流畅,音节谐和,长于抒情,善于叙事。其文体韵散相间,诗文合璧。散文部分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叙述语言以第三人称出现,有表(白)、评(白)之分。表(白)用来叙述故事、刻划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同时,还对人物性格成长的某些特点、事件发展的某些环节、环境气氛演变的某些方面作适当的交代和说明。评(白),即表演者对故事、人物或某一事件发表评议,人物物语言以第一人称出现,有对白、独白、咕白等。咕白,是人物抒发内心情思,类似戏剧中的旁白。&&&&鼓词的韵文包括三个部分:一、唱句;二、含句;三、数板句。唱句的句法结构以四三式的七字或或加冠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有时,为加强气氛,也运用五言、大言。唱句除首句起韵外,其余奇句落仄声,不求合辙,偶句落平声,必须押韵。韵分: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只论平仄,不分阴阳,其中“先”部和“来”部,“歌”部和“由”部有许多字韵母收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借,其他不可借用。唱句中间换韵,以道白后换韵为好,也可以在唱句中直接换韵。唱句用韵避免连用相同字或同音字。唱句有表唱、人物唱之分,意义与表(白),人物白相同。含句是词中人物韵白,有台引、定场诗、出场白等。其声韵要求和唱句同,句式不限于七言。念句可套用曲牌,如《点降唇》、《扑灯蛾》等,它的确良句式声韵按谱填词;不用曲牌的,可用戏剧韵辙。数板句大都采用三、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用韵平仄均可,一般押仄声韵。韵字要求同一声调,或上、或下、或入,一韵到底。数板句除两一韵的特殊用法外,中间不宜换韵。  瑞安鼓词的唱腔、伴奏音乐是在不断借鉴、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原始的鼓词曲调平板单调,基本上是吟哦式的上下旬结构。后来,艺人们吸收了民间小调、田歌来充实鼓词音乐。鼓词音乐真正起重大变化,解放后的数十年间,体现的最为明显。阮世池、郑明钦等著名艺人,借鉴吸收了诸如应变剧、越剧、瓯剧、高腔、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为已有,并不同程度地套用戏曲曲牌音乐,形成了各自不同唱腔的艺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鼓词音乐。于是瑞安鼓词不仅在词目上,而且在音乐上同上述戏曲剧种及其他曲种有着密切的关系。&&&&艺人自我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热爱地方曲艺的音乐工作者,为发展鼓词乐也不遗余力,他们所作的贡献,是很值得称道的。瑞安胡广泽、胡平致力于曲艺音乐改革,先后为《陈家大妈访农庄》、《送粮》、《古道别》编曲。其中《古道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多时。瑞安胡平,不仅能弹能唱,且对鼓词音乐也矢志创新改革,他的《刑场上的婚礼》,获1979年温州地区曲艺会演音乐创作奖;《法庭擒鹰》获1986年浙江省新曲(书)目比赛音乐创作奖。  瑞安鼓词音乐是一种板式变化音乐,有九种基本板式,常用曲调有正、反太平调等(详见音乐释文)。这些基本曲调和板式的形成,离不开历代艺人及热爱鼓词的音乐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2、历代艺人名辈和文人创作  在瑞安鼓词的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名艺人。他们在表演上各具特色,有的重唱,有的重白,有的擅长抒情,有的擅长叙事,有的擅长琴鼓伴奏。文武粗细,异彩纷呈。&&&&清乾、嘉年间,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阿光儿,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同、光年间,有上坞发、毛行发、东山德、陈昌牌等名扬曲坛。张纲()的《杜隐园日记》赞道:“同、光之间,以唱词知名者,无如上坞发。阿发唱词,皆,无一,其所唱《》,尤脍炙人口。而今日(1906年)则推东出德为巨擘。”“初五日霁,是日东山德来予家唱词,词目为《双面貌》。午后唱一本,灯下又接唱,约至四点钟始罢。所唱故事,乃两生,皆面貌相同,而悲欢离合,情节颇佳,阿德又唱得淋漓尽致,故听者皆忘倦云。”  四十年代,名艺人层出不穷,民间则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即“的劲,叶岳生的文(以演唱《西厢记》闻名),管华山的神,郑声淦的琴,阮世池的音。”当然,像高美卿、郑明钦等都很有成就。  五十年代,阮世池成名,树帜曲坛,在艺术界产生影响。&&&&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因受“十年浩劫”,名师无从诞生。&&&&八十年代,新秀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瑞安有徐玉燕、阮爱兰、林秀珍这些脱颖而出的新秀,使瑞安曲坛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此外,唐孙文、、黄世铭、等一批中年艺人也各红一方,成为当今曲坛的骨干力量。  瑞安鼓词的繁荣,文化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由于艺人文化水平的局限,先时的鼓词内容大都为口传身授,师徒相传。据说《十二红》词目,还只能传授瑞安市内的瞽目艺人。他们此为,无非是防止他人争夺自己的饭碗。随着从艺人员的增多和听众要求的提高,艺人意识到这种传艺、传词方式不仅因代代相扣,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且更谈不上提高与发展。于是他们之中一些人,除自己进行创作或改编外,还聘请文人为自己编写词本。一些有识或失意的文化人被鼓词这颗明珠的光彩所吸引,也乐于此道。清末民初,瑞安黄体芳、任满苏州学政回乡,带回弹词唱本并予以改编。四十年代,艺人从事改编增订本较多,稍见成就的有管华山、杨志鸣等。瑞安的解放,也为瑞安鼓词创作带来了繁荣局面。五十年代,瑞安贡献最大,经他改编的剧目有《描金凤》、《三国》、《粉妆楼》、《反唐》等不下几十中(本)。  八十至九十年代,曾一松、、张鹤鸣、陈锡权、郑志强、蔡秀钱、凌康君、项积林等这批瑞安鼓词创作编写人员,还多次获奖。(获奖人员或获奖鼓词词目略)在瑞安鼓词创作繁荣的同时,鼓词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和深入,宋维远对此颇有成就。&&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6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2:00:30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古词薛刚反唐1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