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电影怎么逃离不好的原生家庭

我们到底能不能逃离原生家庭?
我的图书馆
我们到底能不能逃离原生家庭?
作者:Jenny乔来源:Jenny乔(ID:Jenny-Qiao-Love)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没事看看朋友圈,突然发现妈妈发了几张照片,都是我和爸爸的背影,从我很小的时候到前几天郊游,我从来不知道她一直留着这样的照片,更不知道原来我和爸爸的背影这么像。从小到大,总有人说,你和你爸长得真像,我表面笑笑,心里却极力否认。我们根本一点都不像。但看到这些照片,我有一种被拍了一闷棍的感觉。原来,在别人的眼里,我们就是如此相似。不知道有几个人和父母拍过背影,那种感觉和正面照片很不同,没有了面部僵硬的表情和造作的姿态,背影里随性的步伐和形态反而能看出很多东西。后来,我反思自己否认和他相似,其实是不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虽然他很疼爱我,但因为一直聚少离多,自然也不太亲密。他很大条,什么事都不在意,对外人比对家人好,还总是在外面应酬。而我希望自己是个以家庭为重,渴望一个美满的家庭,没什么事业上的追求。所以,很多事情上我们都有分歧,比如到底可不可以没那么多应酬,到底可以不可以拒绝别人的邀请。他觉得不行,我觉得人就要听自己的,我们这代人就这么活。我们虽然从不吵架,但谁也听不进去谁的意见。但妈妈总是说你们俩太像。大学毕业后,开始了忙碌的上班生活,再也没有上学时的自在,突然有了一些身不由己的无奈。事实一次次地证明,周围那些信誓旦旦说自己不怕拒绝别人的人真是这么干的,而我这样的人只是跟父母争辩时嘴硬。当累了一天、蓬头垢面的我被同事拉着去happy hour的时候,我听见头脑里有我爸说了无数次的话:我也不想去,但是真的没办法。如果不够警醒,或许连我自己都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中国人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所以,每个家长在孩子找对象的时候,都会提醒他们,一定要看看对方的父母。所以,大家默认的观点是一个人无论多么独立自主,离开原生家庭多久,其实他的内心都无法逃离那些成长过程中的痕迹。我身边有一个各项条件都很不错的男生,事业发展得很顺利,在北京有车有房,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他是典型的“见妈死”,因为他有个极其强势的妈妈,已经吓跑了不少和他条件匹配的姑娘。“见妈死”比“见光死”更可怕,到了能够见妈的程度,两个人的感情一定已经不错了,死在这个阶段,对他来说一定伤害不小。他有时会问我:“这事儿真的有这么重要么?我觉得我和我妈一点也不像啊。”他真的和他妈妈一点也不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他一点也没有主见,严重的妥协病。受不了周围的一点争执或者不和谐,总是希望一切都很完美。所以,遇事总是和稀泥,东劝西劝,结果每个人都觉得他不可靠。他有不少朋友,工作伙伴也总称赞他成熟稳重,但谁都知道,他必然搞不定两个女人的战争。人们常说,世界迟早是孩子的,父母永远赢不了。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如果真的打一场仗,父母完胜,因为根植在我们心里的一些信念,有些甚至看不见。所以与其说是一场对抗,不如说是一种逃离。成年之后的我们,离开父母很容易,但是那些来自于父母的如影随形的信念和影响,能否像我们的身体一样轻松地逃离呢?有一次和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起到底怎么逃离原生家庭,她给我讲了她的亲身经历,她当初学心理学是因为她妈妈的家族里很多人都有抑郁症。她想帮助家人,也想为自己的未来预防,但是学着学着,她却觉得自己越来越焦虑,好像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一次,千万不要生病。我笑了笑,其实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这件事。面对生活里的同一个状况,我们有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正是来自于心底最深刻的认同,就像往往戳中心事,人才会愤怒一样。我对于“妥协”这个词特别敏感,因为从小,我就挣扎在爸爸对我或者其他人的选择里,他总是轻易地妥协家人,反而不想让那些在我看来可有可无的人难受。所以,身边的朋友每次说我太容易妥协的时候,我就会很受伤,也会极力反驳,用各种事例证明自己有原则、有坚守。但我发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妥协是个毫不重要的评价语。就像我如果跟这个心理学朋友说,你看上去好焦虑。大部分人的反应是笑笑不理你,或者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焦虑的事情,而她却真的会很抓狂,不知道怎么办。抵抗,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越抵抗,越无法逃离。每一次你说,我不要成为这种人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你每天在提醒自己,无论这种人多么讨厌,但他们对你来说很重要。你有多讨厌父母,就有多讨厌自己。无论父母的观点、信念、处事方式和我们都多么不同,本质来说,我们都是一个复刻的高级版本,或同向或反向,但总是有迹可循。我喜欢把人比做一棵树,父母是根,这并非什么冠冕堂皇的孝道,而是告诉你,你的优势和劣势,天赋和缺陷都来自于根。一颗连根都找不到的树,怎能不风雨飘摇呢?其实,觉察出你有多像父母就是接纳。你会发现,那些和父母关系和谐的人很少否认自己和父母的相似之处。和父母关系越拧巴,和别人的关系大多也不会舒服。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许从胚胎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时期里被有意无意地灌输了很多观点,我们也自动模仿了很多特质。我们到底能不能逃离原生家庭?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这并不没有什么大不了,即使不好,努力改变就好。否认的结果往往是越埋越深,长到肉里,就真的难以去除了。更何况,来自父母的一切,组成了现在的你,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你。逃离不了,并不代表你不能过得好。【本文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公益Rapper)
(塔罗师羽琦清)
(夏日艳阳sunny)
第三方登录:心灵|樊胜美:如何避免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 - 简书
心灵|樊胜美:如何避免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
心灵|樊胜美:如何避免原生家庭对你的伤害很多人看了《欢乐颂》后,对樊胜美的境遇感到非常吃惊:身为资深HR,月薪至少一万的她,三十岁还在跟两个刚出来工作的小姑娘合租;家里父母有两套房还在向她要钱,首付和房贷都是樊胜美付,房子却只能写在哥哥名下;哥哥出事了,嫂子不愿意出钱;事后哥哥带着嫂子逃跑了,把父母骗到北京让樊胜美养。关键是,这么一家子人认为樊胜美的付出理所当然,原因只有一个:她哥哥是个男的,给樊家生了个儿子,樊家后继有人;樊胜美是个女的,嫁给别人了,房子要写樊胜美的名字以后结婚了就是外人的了。大家一定觉得非常震惊,“这是什么逻辑?”。事实上,这种典型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城镇甚至大城市是幽魂一样的存在,挥之不去。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传宗接代传的是什么?男孩和女孩的继承权利和赡养义务为什么不对等,房子等遗产应不应该给女孩?子女的私人财产应不应该得到保障?养儿防老的思想对不对?关于第一个问题,伊能静的丈夫秦昊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血脉比姓氏更珍贵!姓樊的人多得是,随便都可以给一个小孩取名姓樊,姓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计划生育之下,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请问这种情况下“断子绝孙”的还少吗?作为长辈你们少了点什么吗?想要香火继承的,请问你们人死之后被香火熏的感觉会很好吗?这种追求死后虚荣的封建迷信思想害死了多少人。只能说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封建残余太厉害了。人们生前过的艰难困苦凄惨压抑,寄希望于佛道宣扬的阴阳轮回的弱者心理太根深蒂固了。论血脉,女孩和男孩一样,跟父母流着同样的血脉,即使结婚生子了,他们的后代也都是一样,留着爷爷奶奶一半的血脉。从血脉远近上讲,生男生女一个样,儿子生的里孙和女儿生的外孙应该一样对待才对。传统的传宗接代,组成以老人为中心的四世同堂,一辈子住祖屋的时代早就随着农耕时代结束了;新时期的传宗接代,组成以家里独苗为中心的“4+2+1”的家庭模式也是非常不健康和封建保守的。唯一的进步是,计划生育政策让这颗独苗很可能是个女孩,那么这个家庭应不应该受到家里独苗是男孩的轻视呢?显而易见,男女平等提倡了多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传宗接代传的是血脉而不是姓氏,穿的是好的门风和精神!现在还妄想名门望族的贵族心理是虚荣和妄想,真正可贵的是家族精神和健康基因。这些精神和基因,女孩一样可以传承和发扬。当说到继承权的问题,就会涉及赡养义务。从法律和道理上讲,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现在儿子和女儿的继承权利和赡养义务完全不对等。女孩为什么会觉得不公平,就是付出得多得到的少,这种付出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旦女孩觉醒,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也是父母体会不到的一种痛苦。从《欢乐颂》里可以看到,樊胜美的妈妈经常自称,“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够做决定?”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妇女能体会女儿的绝望呢?同样是女人,这样的母亲不仅不能争取自己身为女性的权利,还同父亲一起,剥削压迫女儿,扭曲女儿的价值观和择偶观,进而有可能毁了女儿的一生。因为,在他们那一辈的眼里,农村的图景就是妇女是注定要服侍、照顾男性的,要贤惠,会手脚麻利地做饭招待客人,姐姐一定要照顾弟弟,甚至有“长姐如母”的说法,这怎么可能做到公平?有多少学习成绩好的姐姐为了弟弟能更好地上学而自己辍学打工?有多少家庭的女孩被取名叫“亚男”、“如男”?有多少家庭生了女孩后为了“追”一个男孩而奋斗不息,女人彻底成了生育机器。不管穷富,传宗接代这个腐朽思想“坚如磐石”,这种精神摧残和从小的思想渗透才是禁锢女性的最厉害的武器,家人和社会舆论都成了帮凶。就像被传染的瘟疫一样,谁也无法逃脱。看看徐子淇,看看那些嫁入豪门的女星,如果说这就是他们的代价,那么这代价其实就是他们人之为人的尊严。我们要感谢那些勇敢讲出自己心理困境的女性,要感谢那些打破重重阻碍勇敢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女性,要感谢那些在跌打困难中总结理论看到男权社会实质并呼吁改革的女性,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发挥女性本来特质的坚持的女性。我们不需要“伟大”,但我们需要自己的天空,尊严和绝对的尊重!公平和平等是我们最基本的权利!回到现实,仅从赡养义务上讲,如果男孩能够全权担起尽孝赡养的义务,父母是有立遗嘱的权力,把继承权全部给儿子的。问题是,但凡有女孩或者长女的家庭,你看过几家的儿子比女儿更孝顺更懂事?一般的剧情是,父母在要求尽孝时,对男孩女孩都有要求,女孩也做不到父母生病时扔下不管,往往是更加担忧照顾爱护的一方。但父母对男孩往往更加宽容,认为男孩爱玩需要闯荡,事业开始阶段并不要求其尽孝;一些落后地区的父母则是对女孩极其苛刻,认为在女孩出嫁前,要多为娘家做贡献,工资全部上缴父母;女儿结婚时会说,“什么,这么早就结婚?至少要拿10万块钱出来,我才给你户口本。养你这么大,这点钱不过分”。弟弟结婚,你也得赞助一笔钱,这样家里人才有面子。女孩出嫁时还要让男方出不菲的彩礼钱给女方家里,而有的父母把这笔钱自己收入囊中,毫不顾忌女儿在新家庭的无助和“百业待兴”。而反观男孩呢,他们创业和结婚,家里往往非常支持,又给钱又出主意。而对女儿的创业计划则是那怎么行,弟弟还得你供着上学呢,你就不能稳定点?家里是不会给钱给你创业的,失败了算谁的?最可怕的是,女孩儿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周围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都是这样”,稍一反抗就是不善良,不敬不孝,不知上下尊卑,最终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如果真遇上这样的家庭,再加上你是一个敏感和喜欢思考问题实质的人,你可能会对父爱母爱产生巨大的怀疑,如果他们给你的爱浓度不高或者达不到期待,长大后你就会变成一个缺乏安全感、缺爱的人。遇到一个稍微对你好点的男生,就想着赶紧逃离苦海,赶紧嫁人。这个时候,给爸妈多少“赎金”都愿意嫁,根本就想不到还要去争取财产继承权。其实,这是整个社会都生病了,女人的角色设定就是主内,待在家庭这个圈子里,事业凑合就行;女人没有权利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她们爱做的必须是做饭、照顾别人、生孩子。这种顽固程度就像当你看到一位男性说他的爱好就是待在家里做家务,工作也只愿意刷刷墙,爱好是买衣服逛街的反感程度一样。上一辈的骨子里并不希望女性出门工作,但是现实压力大,又必须要靠女性工作得来的收入来支撑家里的开销。我们只还寄希望于同辈人大努力和理解,但是原生家庭的桎梏如此强大,耳濡目染如此根深蒂固,再加上作为受益者的男生们从小从妈妈和其他女性那里得来的既得利益已成为习惯,新一代女性能指望谁?每次当那些年轻漂亮家境又好脾气也很好的大三女学生们在面临出国选择时,都会惶恐地问我,“老师,怎么办,我还没有男朋友,出国又读研究生,回来都25岁或26岁了,找不到好的伴侣怎么办?”我只能说,这个社会有病。但好在,她们大多是独生女,不至于没有遗产或面临重男轻女这个沉重的精神压力。以上种种,让我们发问,女儿作为成年人的私人财产能否有完全自主权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在英国,女儿早就有继承权了。同样的,儿子也应该享有自主权。只不过老人们信奉,“我的财产都将是我的继承人的,也就是我的儿子的。”儿子们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是放心自己的钱放在父母手中的。可怜的女儿则没有那么多安全感。所以,这里一定要强调一点,如果你不能保证父母以后会一碗水端平,除有紧急援助的义务外,女生尽量不要帮父母尤其是帮弟弟过多参与买房买车,一旦买就必须言明车是送的,房子以后你有哪些处置权。(车是消耗品,房子是增值品。)不缺钱的儿女送车送房就像是送围巾送包包给父母一样,只要自己愿意,是无可厚非谁也管不着的。今天讨论的种种,前提是父母或兄弟用义务或亲情绑架或逼迫家里的女儿姐妹们投资或者索要的情况。因为当哥哥弟弟结婚有孩子后,父母的重心就会不自觉的偏向哥哥弟弟,而不是法律上说的,儿子的继承权与女儿的继承权平等划分。一般而言,父母只会用人口计算,比如弟弟家是三口人,你是一个人,你只能拿四分之一,这个还算是明理的家庭。这个问题,我跟母上大人讨论过,你猜我妈怎么说?她说,“哪有绝对的平等,那你找一个上门女婿啊”。或者就推脱说以后再说,谁表现好以后房子就给谁。但是,你见过多少儿子并没有好好“表现”,然后父母没有把房子传给儿子的呢?而且有多少人那么极端,对父母不好呢?这就是百姓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啊,女儿是斗不过爸妈的。因为你唯一的筹码是爸妈爱你,但是你要碰上一个自私的爸妈或者完全被洗脑特别偏心的爸妈,那是神仙也救不了的。你要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嫁自己想嫁的人,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女孩儿,你还是想清楚,一定要自己积累资金,给自己进行投资,不要为父母为兄弟省钱,那省出来的,是你的未来!你更好的生活和身份!人之为人的价值,你只有让自己升值了,才会有更好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你只有自己过得幸福了,才不会后知后觉埋怨父母剥削你,也才能与他们有更美满更和谐的关系。一般嫁得好生活得幸福的女孩儿更愿意回娘家多走走;不知道投资自己一味为原生家庭付出的女孩儿出嫁后如果很不幸被男方念叨关注娘家更多,由此吵架或者离婚就得不偿失了。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又俗话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子是主动,女儿是被动;帮儿子娶亲是使命,女儿嫁不掉就怪她自己。因为是儿子,家里的资源包括人脉就会全部转给他;因为是女儿,你只能给娘家带来荣耀否则就别回来了。同事说,有个弟弟的女生是回不了娘家的,家里早就没有你的位置了,就是想回也回不去了,这就是所谓的“菜籽命”,也就是浮萍逐水而居的意思。这么消极悲观,也是事实。认清了这个事实的女孩儿,你的私人财产还不规划好吗?还不给自己挣足保命钱,还不赶紧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吗?究竟部分父母为什么显得这么狠心和偏心?其根本原因在于“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作祟。父母老了,希望给儿子盖好房子买好车,再帮忙带小孩后,自己的儿子能给自己养老送终,让自己安享晚年。为什么寄希望于儿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的养老保险机制不完善,老人们的安全感也不足。试想,如果老人丧失劳动力后,突然国家的通货膨胀非常厉害,老人会指望谁?只能指望儿女,尤其是儿子。因为女儿嫁去女婿家,女婿会先顾着自己爸妈啊。现在的男生在叫嚷着,男女平等,凭什么房子要我家出首付的时候,是否想到,当自己父母出问题了,妻子父母也出问题了,谁的父母优先照顾呢?一般来讲,病重的先照顾。但是,如果一样病重,且儿子儿媳都很忙的情况下呢?女人,永远是最纠结,被牺牲的那个。她很可能会先照顾公公婆婆一家。因为,她是嫁出去的,原来的家庭有弟弟和弟媳,她是回不去的,其实,她更想要来自爸妈的天然的长久以来熟悉的爱,但是,她回不去了。这种无助和悲痛,有谁会理解?妈妈和婆婆也许会理解,但他们能冲破“媳妇终于熬成婆”的变态的心理障碍吗?所以,女人,往往需要闺蜜、朋友和其他感情的寄托。因为,在性别角色上,她的丈夫也是不可能理解她的。要打破“养儿防老”的魔咒,独生子女政策是一个好的方法,但现在人口红利的丧失,二孩政策的开放,这个平衡又被打破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极大促进经济发展,有更多的财富和家底来养老。父母有一定的安全感后,不会像农村无助的老人那样,老了只能索取而吝于付出了。父母自己过得开心快乐,才能维持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形象,获得持久地尊敬和孝顺,有一个有尊严的晚年,而不会是“养儿防老”的尴尬的角色转换和道德绑架。打破“养儿防老”的魔咒还有第三个方法,就是有人提倡的,应该把女儿尽赡养义务写进法律。其实这个如果在能够扭转老人“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认为儿女血脉一样珍贵,实行谁赡养谁继承遗产,我觉得是很可行的。但思想观念的转变面临诸多障碍。首先,父母也是人,再无私也摆脱不了人的劣根性和对死亡的恐惧。其次,社会大环境使然,生在中国这个“以顺为孝”的国家,想要改变父母难上加难,且父母周围的思想保守顽固,一切以传宗接代为重的老人同盟实在是太多了。。第三,中国人很服老,并把服老作为一种美德,认为老人要难得糊涂。老一辈中国人的不自立不自强思想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养儿防老”里了,很多刚过50岁的老人就开始混日子,天天喊着老了老了,就等着儿女给他们养老了。在晚婚晚育的中国,这个时候可能他们儿女刚好研究生毕业,工作正要开展,还要恋爱结婚,要买车买房,正焦头烂额呢。很多待在家里没见过现在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的父母还等着儿子像古代中举当了大官一样地用八抬大轿抬着他们去享福呢。第四,老人的见识实在有限,他们不知道家庭内部的子女的地位平等问题,完全会影响女孩的择偶观和婚姻平等问题。老人们看不到现在婚恋市场是个什么样惨烈的局面。如果一个适婚女孩还要帮扶家里,还要照顾弟弟,在如今情感危机和信任危机的时代,在这个每个人都精明世故的时代,在雷锋比碰瓷的少得多的时代,在选择更多诱惑更多信息更开放的时代,有哪个正常男生愿意替这个刚认识不久的女生还债?老一辈父母还在幻想着,“对方真心喜欢你不就是会呵护你,把你的家人当成自己的家人吗?”我想说的是,“真心喜欢”这个词在这个人人疲于奔命的时代,是多么稀缺;这不是拉拉手就要过一辈子的封建时期了。当你还想成为人家的女朋友的时候,男生早被你的家境吓跑了好吗?而且,每个人都很累,父母只想依靠子女,女孩只想依靠男孩是不对的,是没有保障的,而且让人看不起的。现在都流行门当户对,也许只有家里也有债务的男生才能理解你的处境。那么,从此,你的人生要彻底活成像上一辈那样“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模样吗?有句话说得好,你现在没钱,没资本不要紧,你以后年纪大了,有孩子了,身体变差了,你会更加没钱没资本。所以,恳请天下所有想“养儿防老”的重男轻女的父母们,请不要毁了孩子的将来。请扩大你的视野,认清现实,在孩子正在奋斗的年纪,对被你们剥削的女儿们说一声“对不起,耽误了你的青春,你本应该是个公主。”以上,虽然说得有些极端,但真的是看过很多实例才这么说的。不是不心疼父母,也不是不知道生命无常,疾病等天灾人祸无常,家人要团结互助。但真的,身为女孩,不欠你们什么,不欠哥哥弟弟们什么。请你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把你们的人生放在牺牲女孩的身上。樊胜美的例子展现了千千万万个重男轻女家庭的面貌,而且绝不是个例。中国父母给女孩灌输前文所说的“女孩是逐风落地的‘菜籽命’,也就是生如浮萍”这种概念,真的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不要不相信,这句话就是我的母上大人每次劝我不要瞎折腾的金句。隔壁是一对山西来的邻居夫妇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男生在哪里就能成一个家,女方是随着男方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国不是童话故事太多,而是太功利、太实际、太俗。比如穷人家的女孩爱美就会说她们臭美,“公主的身子丫鬟的命”,集体语言侮辱,而不是像有条件有修养的人家那样夸自己女儿漂亮,会打扮。中国的小市民也完全没有浪漫主义精神、自我价值实现的认知和拥抱改变的习惯,所以才会对老一套的封建迷信和明显不合时宜的糟粕抱住不放。所以,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的精致利己主义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是会由衷地认为,如果生孩子,还是生个儿子吧;生女孩,太操心,怕她们遭罪!但是不管怎么样,让上一辈承认重男轻女,转变观念并有所行动才是我们每一个接受新知识和科学世界观的人的最终目的。我们不能听到老一辈说,“大家都这样啊,我家还算好的”,“你们谁听话就爱谁”这样敷衍的话就算了。儿女的教育和观念的灌输都来自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会影响儿女的择偶观和婚姻观,影响儿子会怎样对待妻子,女儿怎样对待丈夫,也会影响他们怎样教育下一代。以下几个观点是我深思熟虑后梳理的,我们需要自己推敲消化,选择性地吸收,并讲给自己的父母听。1、当父母同子女算起除义务教育之外的读书和生活成本时,不要以为是说笑,而是你的开销确实让父母感觉到有压力了,父母给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并为我们读书深造确实投入很多,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也要感恩。自己也要努力挣钱,让父母的晚年无忧无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2、但是,如果父母重男轻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轻微症状是周围人都不把女儿当一回事,大家都一样;重症是电视剧中樊胜美的父母,理直气壮地说,儿子延续了香火。前者,我们要劝说父母,现在是新时代,应该倡导男女平等,不能人云亦云,不把自己亲骨肉当回事;如果是后者,则一定要好好读一下我前面的分析,是血脉重要还是姓氏重要!公平和正义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要求。3、女孩一定要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担心,不能憋在心里,否则敏感的女孩会由此得抑郁症或者长期不开心而导致生病。要心平气和地,想多种办法与父母沟通。比如,带父母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与同为女性和方便诉说的母亲进行沟通,或者写信沟通。不要害怕冲突,冲突时解决问题与和解的第一步。4、当出现想不通的情况,请不要放弃思考。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人,是拥有者独立的人格的,不是某一个人的附属品,父母和丈夫都不可能成为我们的主宰。中国的“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是非常不健康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要不断地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女孩在艰苦努力奋斗地同时,也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要合理计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学业发展。这个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有详细可行的规划和资金安排,与家人的充分沟通,相信樊胜美那样的处境会更少出现。5、你要为你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负责,如果你决定了为家人或者兄弟牺牲,那就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相信现在这个社会还没有旧社会那种父母卖女儿,逼良为娼的可能。父母没有权力专制独裁决定你的人生,更没权力家暴,直接打110报警。6、至于我周围的同事和前室友碰到的,家里要求工作前三年的工资全部上缴,哥弟结婚要给钱,哥弟盖房要给钱,这些自己根据家里事情的缓急程度给,要注意两点:一是是否影响了你的前程,你自身的投资;二是与家里说好,哪些钱是给的,哪些钱是借的。给父母的钱可以酌情给,给兄弟的钱必须有借条。这是你用宝贵的青春、时间和汗水换来的钱,能够在大家都需要积累的时候掏出来已经是尽到了手足义务。当然,如果你钱多,或者赚得轻快,另当别论。大家都是普通人,亲兄弟明算账才是成年人的做法。换个处境,如果你需要资助,你的兄弟能够出钱借你也算是尽到义务。什么都不付出,就像要别人劳动换来的果实,那是彻彻底底地剥削,还打着亲情的幌子,彻底地虚伪。7、天天纠结家里男女不平等,分家分得不公平的人是没出息的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丑话说在前面,规矩定在前头。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和谐相处,免得日后抱怨。我们为什么觉得父母说话难听,因为他们说到了我们的痛处,但是如果你不去正视它,原生家庭的隐痛就会一直在那里。把事情简单化的方法不是忽视,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从根本上杜绝其发生,从根本上扭转观念,你要坚持去做。8、有人说,家里是需要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但我认为,情理是分不开的,你为什么用情,都是有理智的指导。光凭情,我们走不了多远,今天气消了,明天想想还是气不过;只有大家相对公平,公开沟通,大家觉得合理,一个家才能长治久安。治家同治国是一样的,你有听说过以情治国吗?“讲情不讲理”是弱者的强词夺理,不能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和容纳对方的托词,也是弱者夺取辩论胜利的筹码。“你讲情我就讲情,你讲理我就讲理”,本身就是一种理智的策略。万事万物,都要归纳为一个理字。9、如果父母就是特别阴暗和自私的话,离他们越远越好。如果真有轮回,子女和父母无非是四种关系:报恩、还债、要债、报仇。佛教最是冷酷无情,却也最是慈悲。万事皆空,每个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孓然一生,不如早点放开小家,博爱苍生。如果有能力感化周围的人是最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有怨气,不要有怨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认清人生,然后试着更努力地更正确地爱自己爱他人。写在后面的话:之前说的种种可能都是极端情况,不大可能出现自己父母和公婆都快死了,只能救一方的情况;也不太会出现唐山大地震一块石板压着姐弟二人的情况。人性经不起检验,更多的时候,人命如蝼蚁,今天跟着小编纠结一下,以后就不要纠结了。能看清生活的本质但仍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最无奈又最通透的格言。
原创微信公众号:冷月星川人生指南,认真写文,认真讲课的冷月老师,加关注没错的!准备出国留学的人们也欢迎关注,全乎留学金牌顾问给你做人生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