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汤药,服用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正确时间

&&-->&&-->&&-->&如何正确服用汤剂
如何正确服用汤剂
汤剂作为中医疗疾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其能够充分适应病情的需要,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科学服用汤剂是确保疗效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宝。
汤剂作为疗疾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其能够充分适应病情的需要,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科学服用汤剂是确保疗效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宝。 科学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舒服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滞,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用擦舌可止。 恰当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1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正确的服药次数: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准确使用药引子
药引的种类繁多,应用的多寡也不一,有用二三味或多味药作引者,但以单味药为多。例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可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粳米有益气健胃之功,治疗火热病症,需用大剂量苦寒药时,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保护胃气。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中毒。食盐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爽快喝药的秘密
在中医学中,中药被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其中,苦味药能泄、能燥。例如,能清热燥湿的、清热泻火的栀子、清利肺气的等,都是苦味的良药。而、是酸味的,、是咸的,、子是甘味的,等等。通常,一个中药方子有多种中药组合而成,为了治病,人们便忍得一时苦,求得保平安。 其实,通过一些小方法,良药也可以不那么苦口。人舌头味觉在37℃时最敏感,低于37℃时味觉会逐渐减弱,如果把汤药放凉至30℃以下,就可以减轻苦味。此外,还可以用粗吸管喝药,使药液尽快通过舌根部,减少舌头对苦味的感受。在喝完汤药后,还可以喝几口温开水,洗净口中的残留苦水。 总之,运用中药汤剂疗病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服药方法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由此可见,如果服之不得法,任凭多么好的医生,用多么好的药,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
上一篇:&&&&&&&&下一篇: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客服电话:010-
邮件地址:
投诉电话:010-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 举报邮箱:中药怎么熬中药什么时候喝 中药熬制熬一次喝一次
发布时间:
作者:来自网络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中药如何煎熬?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中药怎么喝。中药什么时候喝?中药(指汤药而言)一般服法是一天两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又有下列10种:①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能直接和消化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②饭后服。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③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冷服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寒性药剂放凉后服,如治疗大热实证病症者;再是指热性药剂冷后服用,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④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⑤热服。凡伤风感冒、解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⑥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⑦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⑧空腹服。凡滋补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⑨睡前服。安眠镇静的药,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积滞、胸膈病者,服药后宜仰卧;有头、脑、耳、目病者,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患者,服药后要左右侧卧。⑩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病,在睡前服一次后,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肠道寄生虫更易被麻醉或杀死,以便排出体外。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医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医园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中医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一般都来源于网络分享,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资料下载
相关文献支持
中医园手机平台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中医园微信号& 如何正确服用汤药,服用汤剂的正确时间
如何正确服用汤药,服用汤剂的正确时间
摘 要:  汤剂作为中医疗疾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能够充分适应病情的需要,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种
  汤剂作为中(/invest/253/)疾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能够充分适应病情的需要,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科学服用汤剂是确保疗效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宝。但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知道如何正确服用汤药(汤剂),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一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sell/18/)最佳。
  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治疗心肺病
  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应在煮沸后5分钟取下,稍停趁热服用,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中药热服还可使疹毒发透,适用于麻疹刚发起的患者,可帮助疹毒随汗液排出体外,以缓解病情。热服中药还有助于消肿,适用于身体浮肿的患者。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则要求冷服。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热的病人,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这类中药煎服时间较长。
  此外,恰当的服药剂量也很重要。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1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例如,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
  服药次数也有讲究,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爱问经验】喝汤药不能吃什么
中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用来治病的中草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爱问经验】喝汤药不能吃什么
中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用来治病的中草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爱问经验】喝汤药不能吃什么
中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用来治病的中草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爱问经验】喝汤药不能吃什么
中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用来治病的中草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爱问经验】喝汤药不能吃什么
中医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用来治病的中草药具有非常神奇的治疗效果。虽然现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感冒-百科介绍
感冒,总体上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在这里先讨论普通感冒。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
大家还关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最佳汤剂煎煮与服用方法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最佳汤剂煎煮与服用方法,中药汤剂服用方法,玛卡粉最佳服用方法,中药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最佳时间,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最佳服用时间,莫沙比利服用最佳时间,锌的最佳服用时间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59: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最佳汤剂煎煮与服用方法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