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就业来了之后,挤压就业空间大吗

连线:当机器人从事所有工作时 人还能做什么?
[摘要]人类成为劳工的需求永远存在,机器人泛滥将挤压人类工作空间。
腾讯科技讯
《连线》网络版近日发表了题为《当机器人从事所有工作时 人还能做什么?(When Robots Take All the Work, What’ll Be Left for Us to Do?)》的文章,文章内容如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劳动力市场——至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机械臂就开始充当自动化工人,大量应用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乐观的看法是,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也会推动生产力提升以及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悲观的看法则认为,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将因机器人的广泛使用而逐出市场。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种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即使是这两种观点都正确,那又怎么样?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从事人们过去通常做的大量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超过人,那么,就业岗位对普通工人的需求消失之后,结果又会什么样呢?如果机器人的最终产量超出了所有人需求,那么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重新定义工作本身,也是近期皮尢(Pew Research)在机器人与职业的未来相关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最具趣味的可能结果。当然,想象未来的劳动力市场由机器人主导、而且还伴随着强制性的大众休闲局面,这一切看上去似乎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场景,如果那样的话,那又会怎么样呢?目前,对人而言,确保每个人拥有足够的工作似乎更难实现,这种难度要经生产足够的东西更难。但是,假如出现这样的未来——即未来看上去更像是《星际迷航(Star Trek)》中的场景,而不是《银翼杀手(Blade Runner)》那样,那么许多人可能会拥有大量的时间。一旦这样,机器人不仅在做人类的工作,而且他们还会迫使人类面临更加严重的生存困境:如果我们无需再工作,那么我们会做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将是人们在定义是什么东西让人的智力有别于人工智能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定量和定性的行为,这种定义似乎会让人更加狭窄。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不需要人类工作的自动化的未来会比人们想像得还要可怕。人即服务:一种非常盛行的回答似乎有点在回避这样的问题,不过,这种回答看上去似乎又是最为合理的结果之一。或许许多工作最初都无法实现自动化。皮尤调查的一些受访者认为,以人力劳工的需求将会永远存在,因为我们基本特性中的诸多因素都很难通过程序来完成。游戏设计师兼作家塞莉亚·帕尔瑟(Celia Pearce)向皮尤表示:“老实讲,计算机并不非常智能,它们只是巨型的计算器而已。他们需要按照逻辑才能工作,但是,逻辑最终还是属于人意识的一部分。”人仍将继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人,这种观点也非常盛行,因为像神态、创造力、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之类的事物还需要人成为主导。以电话客服代表的常见经历为例,这些代表的雇主总是强迫这些代表们遵守一种规定——人工自动化。当被迫遵循计算机工作的那种决策图表时,人的四大基本特质就会丧失了互动的生机与活力,也就没有机会去实践创造力、共鸣、判断力或批判性思维。据皮尤调查的一位受访者(也是一位大学教授兼研究人员)声称:“查明投诉也是一种人工智能问题。将这些控诉发送给正确的客服机构也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不过,客服本身了是一个属于人的问题。”总而言之,受访者预测人们仍将需要做的这些工作仍与人们的互动有关。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老幼群体护理机构都可以被看作是仍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的工作场所。据美国国家科学院计算机与电讯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赫伯·林(Herb Lin)声称:“在这些领域,人们的同情心非常重要,相比较那些同情心不太重要的领域而言,这些领域往往不太容易发生变化。”未来的工作选项或许会拓展到护理行业之外,甚至会拓展到包括体液整合和意识等仍能够让人最有效实施的工作方面。以当日送达这种“即刻满足”经济形式为例,旧金山UPS公司的司机拉法尔·蒙特罗萨(Rafael Monterrosa)对媒体表示,他从不担心无人驾驶汽车会抢了他的饭碗。他称:“就送货而言,仍需要一些把货币搬到送货梯上。”人需工作:当然,随着从制造到交通到新闻等不同行业都被人工智能所主导,在与人的服务更相关的行业中空缺职位的绝对数量可能无法超越其它工作失去的岗位数量,这可能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失业,不过,这也可能会以大量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经济。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增强的生产力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势密切相关,因为人力一直在推动着生产。然而,机器人劳动力能够按照它们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生产率和增长,并取消一些过程所需的工作岗位。那也可能意味着,整个交换劳动报酬的体系也将开始瓦解。考瑞·多克托洛(Cory Doctorow)近期写道:“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机器人不断增强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红利将取决于机器人所有者,那么我们将肯定会迎来这样的未来局面,在这种未来局面下,没有足量的机器人所有者会购买由机器人制造的所有产品。”多克托洛认为,机器人可能带来的盈余,或许会破坏市场的需求。多克托洛称:“当缺乏足够的财产流转的时候,财产权或许就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方式。但是,当自动化取代劳工,而且还有大量的产品时,那么我们还需要这种财产权吗?”假设后匮乏(post-scarcity)时代的发行系统能够发展成一种可以让人们和平公正地共享机器人推动的后匮乏时代的生产成果,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工作不仅毫无必要,而且还可能会失去作用。那种认为机器人能够让就业本身更具选择性的观点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没有更多的工作!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可能是更多的焦虑,而不是让这种焦虑减少。我们仍需要在机器人当中找到机会和位置,除非此时我们已经不再将工作看作是规划生活目标的导向标。取消人们工作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机器人将能够留给我们更多的自由来重点关注那些真正让我们成为人的东西。所有的这一切可能产生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我们发现——真正让我们成为人的手段和东西——就是工作,而我们因为机器人的大量存在又无法找到工作。(悦潼)
[责任编辑:jamesd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大家都在搜:
当前位置: >>
机器人真的会挤压就业空间吗?
来源:IABJ北京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
发布:星之球科技
& 有人担心机器人化了,就业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窄,影响市场就业率。其实在很多时候,或许是多虑了。因为现在的就业市场本身已经开始出现&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行业,招人很难,能够留住人的机会也不大。
随着90后的崛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单纯地打工吃苦的观念早已经和以前格格不入了,他们更追逐自我,对于环境,工作场景,待遇等等的要求更加多元,而且稳定性更差,因此在一些领域&用人荒&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
这时候,如果可以引入机器人,那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富士康就在不断地引进机器人,甚至加大自己在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机器人市场是一个大市场
& & & & 据悉,目前全球十大雇主中的三家已经部署了数万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劳动。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的主要合作代工制造商富士康是全球第十大雇主。这家公司已经用机器人取代了6万名工人。其实熟悉富士康的都知道,用工荒一度时间影响了富士康,因此大量开始启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力成本。
& & & & &目前雇用210万员工的全球第三大雇主沃尔玛计划用无人机取代仓库拣货员。沃尔玛正在研发的无人机可以给仓库中商品扫码,然后将数据发送到控制中心。这样做的好处是,拣货和盘点库存的速度将会提高数十倍。沃尔玛计划在美国所有190个配送中心部署这种无人机。事实上,机器人已经开始在一些大公司取代工人。
& & & & &据悉,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预测,中国77%的工作都有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经合组织34个国家57%的工作有可能实现自动化。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0年,全球有50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实现自动化。IBM称其创建了一台比人类医生还更擅长诊断出癌症的计算机。如今,美联社已经开始使用AI软件来写公司的财报了。
& & & & &对于机器人的发展一些研发者表示乐观。因为,新技术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往往创造更多的工作&&每一个机器人工人都需要一个制造者、管理者和维护者。但毋庸置疑的,后者的需求量要远远小于前者,这样的结果就是会有一些人真的找不到适合的岗位,尤其是对于一些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市场或者区域,而且对于那些本身技能比较低端的求职者来说,或许未来的就业机会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对于那些相对拥有较高学历的求职者,也会面临着失业的可能,毕竟我们看到每年几百万的大学就业大军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求职困难和Offer难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机器人产业逐渐形成多元趋势和框架化布局
& & & &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等等,蓝图非常庞大,对于未来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是踌躇满志。
事实上,由于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近两年迎来高速发展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两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增幅为19.9%。
不过,即使这样,我国2014年的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36,仅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相应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被拉低。
& & & &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还有几大软肋:其一是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占据约90%的份额。其二是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了84%。其三是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份额。我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是搬运、码垛机器人,应用也大多集中在家电、金属制造等领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划指出,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工业4.0时代的需求
  相关部门希望未来能实现机器人替代人的生产方式。去年,中国36座城市宣布已经开始筹备工业4.0。最近,超过40个政府资助的工业园区开工。深圳现在已经拥有3000多家机器人研发企业。据悉,目前有77个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了扶持机器人行业的计划。如今中国国内使用的机器人中有85%来自海外,而且国内机器人生产商的零部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需求,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攻克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
不过,尽管政府拿出大笔资金扶持机器人产业,但是中国本国的机器人产业却并未因此获益。市场大量充斥着外国货,国产机器人也大量依赖国外的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还非常薄弱。甚至市场也在质疑现在的机器人投资存在着不小的泡沫,一些企业虽然上马了机器人项目,但很多是希望&套取&政府补贴,这显然违背了发展的意愿,也不利于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许这也是发展规划希望规避的一些方面。
可以预见的是,进入到工业4.0时代之后,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会逐步加大,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目标,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这是一种技术的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市场发展的一种正常脉动掌控,如果国产机器人市场不能解决高端技术积累的过程和裂变,那么未来的市场结构或许还是外来者的天下,这一点不得不防。
挤压就业市场不是不可能
& & & &我们观察,珠三角、长三角涌现的机器换人的浪潮,揭示了中国机器人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随着大型家电企业不遗余力地进行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目前机器替代人工劳动在很多企业并不新鲜。如美的在&机器人换人&方面的投入将超过10亿元;海尔也已初步搭建起了互联工厂的雏形;而格力数字化控制的生产机组使得庞大的车间内工人屈指可数。很显然,机器换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用地成本一再攀升严重削弱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如何走出经济低增长的陷阱,成为重塑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农民工可能难以承接新的工作,企业也招录不到所需劳动力,也只能进行机器换人,实际上现在很多领域单位产量所需机器人的成本并不低于劳动力成本。&机器换人&也是依托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实现减员、减能、减污和减耗,实现生产率和优质品率的大幅提升。
当机器人在逐步替代人的时候,那么就业空间受到挤压是必然的。当然我们也看到机器换人有时候是一种无奈,因为企业招不到人,只能采购昂贵的机器取代。这也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因人才结构不匹配导致的&用工荒&。而机器换人也并不意味着&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对于有技术功底的人员,依旧可以进行自动化、机器人方面的学习,从生产者转变成为管理者、维护者甚至发明者。
& & & & &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的工人开始&瞄准&机器人操作、维护和编程等新兴岗位,加快自身的转型。政府也在不断地推进这种帮扶力度。搭建更多平台供企业员工交流、学习以及再就业。而且,在未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抢夺工作岗位的挑战,还有各种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包括DNA缺陷修复与改造等生物工程造成的鸿沟。
<li class="top
<li class="top
<li class="top
<li class="top
<li class="top
<li class="top
客服热线:+86-769-81699 客服传真:+86-769- 客服及建议:业务联系:+86-769-
广告服务 在线客服 (C) 激光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星球国际资讯旗下网站技术支持:星之球广告 信息产业部备案:扫码关注新浪微博
机器人来了之后,挤压就业空间大吗?
有人担心机器人化了,就业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窄,影响市场就业率。其实在很多时候,或许是多虑了。因为现在的就业市场本身已经开始出现“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行业,招人很难,能够留住人的机会也不大。
随着90后的崛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单纯地打工吃苦的观念早已经和以前格格不入了,他们更追逐自我,对于环境,工作场景,待遇等等的要求更加多元,而且稳定性更差,因此在一些领域“用人荒”对于企业来说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
这时候,如果可以引入机器人,那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富士康就在不断地引进机器人,甚至加大自己在这方面的研发和投入,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机器人市场是一个大市场
据悉,目前全球十大雇主中的三家已经部署了数万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劳动。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的主要合作代工制造商富士康是全球第十大雇主。这家
公司已经用机器人取代了6万名工人。其实熟悉富士康的都知道,用工荒一度时间影响了富士康,因此大量开始启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力成本。
目前雇用210万员工的全球第三大雇主沃尔玛计划用无人机取代仓库拣货员。沃尔玛正在研发的无人机可以给仓库中商品扫码,然后将数据发送到控制中心。这样做的好处是,拣货和盘点库存的速度将会提高数十倍。沃尔玛计划在美国所有190个配送中心部署这种无人机。事实上,机器人已经开始在一些大公司
取代工人。
据悉,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预测,中国77%的工作都有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经合组织34个国家57%的工作有可能实现自动化。世界经济论坛预
测,到2020年,全球有50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实现自动化。IBM称其创建了一台比人类医生还更擅长诊断出癌症的计算机。如今,美联社已经开始使用AI
软件来写公司的财报了。
对于机器人的发展一些研发者表示乐观。因为,新技术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往往创造更多的工作——每一个机器人工人都需要一个制造者、管理者和
维护者。但毋庸置疑的,后者的需求量要远远小于前者,这样的结果就是会有一些人真的找不到适合的岗位,尤其是对于一些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市场或者区域,而且
对于那些本身技能比较低端的求职者来说,或许未来的就业机会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对于那些相对拥有较高学历的求职者,也会面临着失业的可能,毕竟我们看到每年几百万的大学就业大军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求职困难和Offer难求已是不争的事实。
机器人产业逐渐形成多元趋势和框架化布局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年)》,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
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
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等等,蓝图非常庞大,对于未来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是踌躇
事实上,由于受到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近两年迎来高速发展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
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两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今年一
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增幅为19.9%。
不过,即使这样,我国2014年的机器人密度(平均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36,仅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而《机器人产业发
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相应的人员需求会进一步被拉低。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还有几大软肋:其一是技术复杂的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国外公司占据约90%的份额。其二是作业难度大、国际应用最广泛的焊接领域,国外机器人占了84%。其三是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份额。我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是搬运、码垛机器人,应用也大
多集中在家电、金属制造等领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划指出,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基础能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工业4.0时代的需求
相关部门希望未来能实现机器人替代人的生产方式。去年,中国36座城市宣布已经开始筹备工业4.0。最近,超过40个政府资助的工业园区开工。
深圳现在已经拥有3000多家机器人研发企业。据悉,目前有77个地方政府纷纷推出了扶持机器人行业的计划。如今中国国内使用的机器人中有85%来自海
外,而且国内机器人生产商的零部件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需求,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攻克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
不过,尽管政府拿出大笔资金扶持机器人产业,但是中国本国的机器人产业却并未因此获益。市场大量充斥着外国货,国产机器人也大量依赖国外的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还非常薄弱。甚至市场也在质疑现在的机器人投资存在着不小的泡沫,一些企业虽然上马了机器人项目,但很多是希望“套取”政府补贴,这显然
违背了发展的意愿,也不利于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许这也是发展规划希望规避的一些方面。
可以预见的是,进入到工业4.0时代之后,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会逐步加大,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目标,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这是一种技术的长期
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市场发展的一种正常脉动掌控,如果国产机器人市场不能解决高端技术积累的过程和裂变,那么未来的市场结构或许还是外来者的天下,这一点不得不防。
淄博机械网政协委员:服务业就业将有很好上升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 新华社资料图高端访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年来毕业生人数之最,加 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是否会成“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确实是 有史以来最大的,但仍有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主要存在于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一般来说看就业情况是看半年以后,所以我想上半年可能感觉到压力比较大,下 半年会有一个好转。”吴江表示,服务业的就业将在2016年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很好的上升空间。谈就业就业最大空间在服务业南都:今年就业空间在哪里?吴 江:比如说去年就业增幅最大的是服务业。去年1312万的就业主要贡献不是二产,而是三产。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高出二产大约20%,今后服务业对就业的 拉动能力会更强劲。十三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加快成长,服务业分层和个性化将更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容量将加大,包括研发、信息、科 技、人力资源、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就业需求旺盛;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 养老服务等领域带动就业方兴未艾。这些应该说都比较适合大学生就业,而且新型服务业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即使一些生活型服务业,如电商、社工、养老、健康等 服务业,大学生就业同样大有用武之地,需转变就业观念。南都:国家还应该有怎样的政策?目前在促进就业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吴 江:现在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到位。从目前来看,大城市比较好,创业率、就业率都比较高,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都不错。我想今后政策要能够 更多地向西部、二线城市倾斜。同时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还需协调推进,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就业政策、创业扶持政策、职 业培训工作都需要具体精准落地。另外,企业还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现在基本还是靠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更多的招聘会、信息发布是政府 的人才交流中心在办。这个模式需要转换:逐步从政府举办的招聘会向企业猎头、企业人才搜寻服务转换,向市场走。与市场化服务对接起来就更精准。但这也有一 个供需双方对接摩擦过程,现在人力资源服务业还比较弱,也需要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服务业态很有潜力,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我想大学生创业的路子很宽。今后的创业路子要向基层,要向中小城市下移,下面机会还是很多的。政府要对这些大学生向三线城市、向基层来进行政策引导。谈创业有技术能创新的大学生才适合创业南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创业也变得越来越难,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创业进行扶持?吴 江:创业本身是拼出来的,而不是扶起来的,真正创业成功与否是靠他自己,不是靠政府或者靠爹妈。政府只能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最重要的不是针对某个特 殊群体怎么去扶植怎么去创业创新。而是给这些群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比较宽松的环境。公平竞争才可以激发斗志,允许失败才能够走得长远。创新创业政策要着 眼于打造环境,不要过分地去强调哪一部分人,或是哪一个群体,哪一个行业。当然,会有些产业政策的扶持,也会有一些相对需要政府扶持的困难群体。比如困难家庭,比如大学生当前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但这些政策只是一个帮扶的作用。创业靠市场,这是个定律。创业靠政府,即使扶起来,它也会失败。南都: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产阶级和大学生创业都是“九死一生”的事,不如安安心心找份工作。你是否支持大学生去创业?吴 江: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尽管会有一些先天条件不足。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创业的很多都是大学生,最成功的典型如盖茨、乔布斯、扎克伯克,中国也有聚美优品 的CEO陈鸥、超级课堂的联合创始人杨明平等。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不九死一生他不可能创业成功,创业就是一个磨难。实际上很多大学 生是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和经历,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才可能会锻炼成长。也就是说没有失败的经验,怎么会有成功?一次两次三次逐步地摸出规律来,逐步在创 业的过程中,磨难的过程中,找到他的伙伴和定位。南都: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生适合创业?吴江:我是赞成大学 生创业,但我只是支持可以自觉创业的大学生,而不是盲目跟风创业的大学生。也就是说你能够有精神准备和技术准备,你能够看到机会来了,不抓不行了。机会是 给少数有准备的人的,不是给多数没准备的人的,虽然机会是公平的,但你要是没准备你就没机会。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有精神的准备和技术的准备,还 有人脉关系的沟通能力,能获得融资等,不能单凭一腔热血在撑。创业就是因为有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才去创业,我的希望就是不能只有创 业而缺乏创新。目前失败的创业主要也是没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所以大学生的创业不在于你创得早还是晚,而在于你到底有没有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技术, 有没有你的一技之长和独到之处。乔布斯、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掌握了一门技术,看到了机会。所以确实对 很多人来说没有找到机会,或者他现在还不适合创业。谈转岗不用恐慌机器人的普及南都:工业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企业,而且目前又遇到经济下行,有人担心会造成很多人失业,对此你怎么看?吴 江:使用机器人不是说用不着人,是说用不着不懂技术的人。事实证明,很多新兴产业应该说都能吸纳就业。电商兴起拉动了就业,新能源兴起也拉动了就业。一次 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工人是破坏机器的,结果是机器使他们摆脱了体力劳作的痛苦,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发明和休息。尽管机器换人以后,会带来一些用工减 少的问题,但这绝对不是坏事。过去我们发明机器,把马车改造成了汽车,今天同样可以让机器人成为我们工人聪明才智的延伸,将来脑力劳动必将成为就业的主 流。为此,会有很多智能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呼唤着大学生,空间还很大。实际上,就是二产制造业相对来说用工在减少。但反过来说,只要 是二产在减少,三产的需求就在增加,服务业就在增加。比如说机器换人,机器是哪里来的?是研发出来的,制造机器就需要大批的研发队伍,研发队伍就要大批的 服务人员。实际上就意味着对二产的人才需求会减少,但很快对三产的人才会加大需求,比如说做研发的,做金融的,做信息的,做物流的等等。未 来是服务业经济,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服务业。就像我们现在看农业,农业人口都进城了,实际上就是个转移过程,是一产向二产转移。现在面临着二产向三产转 移,全世界都是这样。都是将来从事服务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刚才我们说搞研发,搞研发就有大量的辅助人员,还有很多是生活型辅助人员。所以这方面的需求会大 量增加。南都:在出清产能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吴江:那是。这个过程肯定是个转换过程,就是一 个淘汰产能的过程,需要减员,毫无疑问,一部分人要转岗。转岗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去实施安置政策,进行帮扶,进行培训,实现再就业,这个我们已经大体上做了 20年了,有很成熟的经验了。过去是减员增效,现在减员实际上是一个转产和转移的问题,包括像向中西部转移。这样,大量劳动力就不用再进到东部了。所以实 际上是要靠事业来吸引人,有钱赚你干吗不去?南都:这个转岗的过程是否会对我国的就业造成很大压力?吴江: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不用大惊小怪。现在包括就业的定义都在发生变化。什么是就业?兼职算不算就业?一人多岗算不算就业?自由职业者算不算就业?非得要形 成固定的雇佣关系吗?所以现在就业弹性越来越大,关键是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高质量就业很重要。所以在这些方面确实是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这个是全 世界都有的问题。全世界有正式工作的大概就18亿人,今后确实会有一个就业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必须靠就业同步,没有就业就没有消 费。但科技进步有了机器人不会影响整体就业,我们不应该恐慌这个问题,我们的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常大。现在我们的第三产业才刚过半,发达国家都达到70%到 80%了,所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是这个取决于整体的劳动生产力提高,比如用了机器人之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创造价值更大,服务的需求也就更多了。谈国考国考降温是规律性现象南都:从2002年6万人的报考到万人,参加公务员“国考”的人数年年激增,但近两年国考报名人数却在下降。这种“公务员热”的减退,反映了就业和人才流动上什么趋势?吴江:国考降温也是一个规律性现象,是大家的理性选择。如果是不适合做公务员,即使笔试过关了面试也不一定能上,而且将来也不一定能做得好。所以我们说因岗择人是最重要的。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应该逐步达到一个理性的比例。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南都:合理的比例是多少?吴江:一般来说,报考人数与岗位的比为10:1左右就可以了。当然,还与经济情况好不好有关,经济情况越不好,报考的人越多。经济形势越好,报的人越少。我 认为,公务员不是一个最好的岗位,我们也不应该把最好的人才都放到公务员岗位上去,应该放到生产一线上去,国家也是这个导向。所以不是说我们选最优秀的人 才进公务员,而是把最合适的人选在公务员队伍。国考降温也反映现在社会上提供的其他机会多了,大家还有一些其他的机会,像创新、创业。这些机会多了以后, 公务员考试自然就降温了。南都:近年公务员的招考中很多岗位都强调基层工作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也多是基层岗位,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吴 江:这种变化不一定是从就业的角度,是公务员录用制度本身的一项改革。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当公务员,实践证明多数不合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所以公 务员的录用不再只是一张考卷了,必须把工作经验作为必备条件。特别是还要有遴选制度做补充,要有目的有计划从基层单位的优秀人才中遴选。这也反映了整个国 家的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就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就是:成长最快的应该是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基层经过锻炼的。( 吴璇 实习生 王旖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pennyhu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专业就业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