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日立出了1.5T的笔记本硬盘怎么拆,有没有吧友需要的



希捷,1.5TB时代来临

刚刚评测过三碟 1TB的7200.11,今天就拿到了1.5TB的7200.11,兴奋之余,我们有些担心它能否超越1TB的读写速率,当时我们就怀疑它俩使用了相同密度的磁碟。

1TB价格正在雪崩,而希捷在这时正式力推1.5TB的用意也很明显,用高端产品来提升整体的营收水平和利润率。不过刚刚上市就卖到了1100元左右的价格让我们有些怀疑这一战略能否奏效,不过这个价格让我们消费者不禁心动,让希捷的竞争对手不免头痛……

今天要评测的就是这款四碟1.5TB,希捷STAS。遗憾的是在刚刚结束的1TB横测进行时,我们没有能拿到这款产品,否则硬盘性能排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希捷四碟7200.11,参数和特性

看一下它的参数:由于没有具体提到功耗问题,我们采用四碟产品的待机8W、读写11.6W的数据。

官方标称1.5TB持续读写最高120MB/s,但实际测试让我们大吃一惊,最高持续读写竟然是“132MB/s”!这 是什么概念呢?日立最新的1TB HDT721010SLA360采用三碟 单碟375GB设计,最高持续读写可以达到121MB/s,而新版7200.11虽然同样采用单碟375GB,但实际读写速率比它还高。

对比一下,其他家1TB产品的参数:

这是联强代理的正品包装:

1.5TB究竟有多大?

高清DV拍摄1小时需要20GB
魔兽世界 游戏目录可达15GB
单反一天拍摄的照片可达3-5GB

随着PC处理器能力提升,人们对影音欣赏和娱乐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清楚更逼真的电影、音乐、游戏文件带来了容量的爆炸式增长,硬盘空间迅速被吞噬。一年前还游刃有余的200GB/320GB硬盘,如今已不再主流。

那么多大的硬盘才够用呢,500GB?1TB?还是1.5TB?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每个人的电脑硬件、网络带宽、使用习惯千差万别,对于只会上网看新闻的用户来说,40GB的硬盘或许够用一辈子了;但是也有每月需要增加1TB容量的下载狂人、高清发烧友。

我们按照量入为出的算法,一个普通的PC玩家来说,每周下载3部高清电影,3张APE音乐,存500张照片,1小时DV,这是很合理的应用,这样的操作他需要大约50GB左右硬盘空间,那么每月就需要增加200GB的空间,半年就要1.2TB,如果再考虑到对珍贵资料的备份,半年就能用光1.5TB。

或许,你没有DV,你下载也没有这么频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系统、常用软件、备份资料还将驻留在你的硬盘上,总的来看1.5TB硬盘其实也不算太大。

你机器里可能已经有500GB或者640GB的硬盘了,或许你会想我在增加两块500GB,不是也能达到1.5TB了么,而且我原来的数据还不用转移。或许这种做法在07年硬盘价格坚挺的时候是很经济的,但是目前1TB崩盘,1.5TB上市即报1100元低价的形势下,我们该算另外一笔账了。

首先对硬盘容量的需求还会扩大,现在购买小容量硬盘是为以后升级增加负担,到时你愿意看到机箱中七八块硬盘一起工作么?其次,多块硬盘的功耗和噪音也会让你现在就烦恼不断。

随着容量增大,被迫使用更高磁密度的单碟来实现,读写速率也随之提升。而且由下表可见,目前最具性价比的硬盘其实是1.5TB,1TB和640GB次之。这种情况在以往的硬盘市场上从未发生过,最高容量上市的每GB售价低过了了其他小容量产品。

如此恐怖的价格雪崩,在以往很少见到,尤其是降价从希捷和西部数据这样的行业领袖开始,首先是WD 640GB突然跌破1元/GB,然后希捷和其他家跟进;紧接着WD 1TB Black爆出了899元促销价,希捷更是将4碟装1TB 降到了800元之下,三碟装1TB也跟着报价780元,1.5TB同时报价1100元,让人乍舌。

因此,我们对于目前购买硬盘的用户的建议是:1.5TB!最高容量硬盘的性价比超过了主流容量,可能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吧,出手吧。而像我一样在一个多月前花600购买640GB的玩家,当时沾沾自喜以为占到大便宜,现在只能惆怅万分啦。

如果觉得1100元购买硬盘超出预算的话,1TB也是理想选择。

这就是三碟.5TB,和原先的产品外观并没有明显区别。

外观、标贴几乎和其他7200.11一样:

盘盖尾部打了了一行标号,具体意义不明。

标准的3Gb/s接口。

背面PCB和四碟7200.11以及ES2都没有区别。而且因为热量减少,背面也根本不需要散热筋的帮助。

拆去PCB后,主轴马达和磁头马达接口。

非常紧凑的PCB,随着芯片集成度提高,PCB的设计也比以前简练了许多。

这块希捷四碟7200.11可用容量1397GB,在1024换算中损失一些。

硬 件 测 试 平 台

系 统 平 台 及 驱 动 信 息

是一款比较流行的硬盘测试工具,也是这次测试中最重要的软件。ATTO Disk Benchmark是由ATTO公司出品的一款磁盘/网络性能测试工具,该软件使用了64KB―256MB的测试包,数据包按0.5K、1.0K、 2.0K直到到8192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好的说明了文件大小比例不同对磁盘速度的影响。我们是用的是

是一款小巧、使用方便、测试时间短的测试程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测试出随机访问时间、读取速率、写入速率、突发读取速率和CPU占用率。利用它我们还可以 得到读取性能曲线和写入性能曲线。可以直观的得到测试产品在数据存取过程中的数据。在这次测试中我们使用HD TachRW V3.0.1.0版本。

HD Tune小巧易用的硬盘工具软件,其主要功能有硬盘传输速率检测,健康状态检测,温度检测及磁盘表面扫描等。另外,还能检测出硬盘的固件版本、 序列号、容量、缓存大小以及当前的Ultra DMA模式等。虽然这些功能其它软件也有,但难能可贵的是此软件把所有这些功能积于一身,而且非常小巧,速度又快,更重要的是它是免费软件,可自由使用

是日本开发的一套测试磁盘传输效率的应用程序,它可以测试磁盘读取、写入、随机读取、随机写入、以及复制文件等功能。测试项目更接近日常使用情况,相比较ATTO,它的成绩更适合作为选购产品的参考,而ATTO则更倾向于测试极限读取性能。

可能 有网友要问,这四款软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同时使用四款软件,其实他们各有特色,但是主要功能还是类似的,就是测试存储性能。将四种软件测试都进行,并 不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主要考虑到不同软件对不同读卡器、不同卡的兼容性不一样,表现出的差异有时无法解释,故而将所有数据放上以求避免兼容性带来误差。 另外,也是考虑到网友会习惯使用某种软件,或者有所偏爱,多个项目的成绩参考也可以自由取舍。

至于WOW文件实际拷贝,主要是测试实际读写的感受,这个文件夹包括了视频、音频、图像、数据等各种类型文件,文件体积大小差异明显。这样的拷贝和平常使用硬盘习惯相仿,超过8GB的数据量也足以保证数据可信度。

测试硬盘在Windows下各种应用中的性能,比如Vista启动,导如音乐等,主要通过PC Mark软件进行,还有老牌的H2Benchw软件。

为了体会出375GB单碟的威力的性能提升,我们对比另外两款1TB的产品。

速率测试,ATTO对比

希捷三碟1TB,比1.5TB还逊色一些:读128MB/s写128MB/s,但是我们认为它俩使用了同样密度的磁碟。

对比一下日立3碟:读120.6MB/s,写120.4MB/s。同为375GB单碟,却比希捷三碟有着较大的差距。

速率测试,HDTach对比

平均访问时间15.0ms,CPU占用6%左右。

放在一起对比,蓝色的的是希捷三碟1TB。

日本权威的FD Bench软件:读取—125.8MB/s,写入—130.9MB/s,速度和ATTO有些差距,不过比较接近实际性能。

写入测试:平均100.7MB/s,最大128.4MB/s。曲线一致性不错。

WOW(魔兽世界)文件目录拷贝,条件是每块硬盘只做一个分区,完整格式化以后的空盘。先将WOW目录拷进这个分区,然后同分区内复制,记录复制时间。

写入,将文件从平台硬盘拷向希捷1.5TB,时间75.83秒,平均速率112.92MB/s

将文件拷向平台硬盘,即读取速度。时间75.11秒,平均速率114MB/s。

希捷三碟7200.11,综合对比柱状图

无论是外圈还是全盘的读写速率,希捷7200.11都保持领先,这是单碟容量飞跃带来的优势。

ATTO测试反映了最快的读写速率,也就是硬盘外圈的理想读写速度:

实际拷贝测试很重要,反映了你在window下拷贝文件的速度,这里可以看到1.5TB领先不少。

HDTach反映全盘平均读写速度:

平均访问时间反映了小文件操作和随机操作的速度,越低越好:

希捷的15.0ms有点很难想象,这会影响到随机操作,这在后面的iometer测试中也能证实。

IOMeter测试可以全面考量硬盘的各项性能,尤其是I/O性能。

这是在512Byte下(Random=100%),IOps(每秒读写操作数)成绩:三者成绩相近,日立1TB略微占优,毕竟两块希捷硬盘的随机访问时间偏长。

写入上,1.5TB落后,当然差距很小。

最大吞吐量,当然是希捷1.5TB占优。

吞吐量差距不大,希捷1TB盘微微落后。

可见希捷三碟7200.11果然是名副其实的“消费级”硬盘,并不具备很强的随机读写和深队列工作能力,但是作为日常桌面环境,他还是最强的。

还能更快一点么,恐怕很难了,除非拿出400GB单碟或者10000转马达,就目前来看希捷酷鱼7200.11 三碟1TB是最快的,也是最便宜的三碟1TB,正所谓最高性能最低价格,加上性价比之最,王者无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硬盘怎么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