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救,视角变成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了,怎么调,在线等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就像看电影你看到的是整体画面和所有人物的语言行为,而第三人称可以描写这个人的心理活动,透过他的视角去看其他人,并发表感想與对方互动。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更像旁白第三人称则参与其中。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的时候感觉自己是导演第三人称的时候感覺自己是主演……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_(:з)∠)_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就像看电影,你看到的是整体画面和所有人物的语言行为而第三人称,可以描写这个人的心理活动透过他的视角,去看其他人并发表感想,与对方互动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更像旁白,第三人称则参與其中

在走剧情的过程中,配合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的“旁白”我觉得是第三人称中很普遍的写法。

这个无所谓我主受,但是因為不会写通篇攻视角,也没事

我也为这个迷茫不知道怎么下笔,但是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跟第三人称是没有冲突的吧别想太多了,要么就少写点别人的心理专注主角从主角的视角看世界,这应该是第三人称的主角视角要么就通篇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一样是苐三人称这么理解一下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跟第三人称完全没有冲突

你可以去知网找两篇叙事视角论文看看,两三页也不长有全知視角作者视角啥的

}

原标题:浅论学术研究中的第三視角与上帝视角角

浅论学术研究中的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

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研究院

Paper有点意外,也有点感动因为事先完全不知情。年初稿子投出后还有些忐忑能否录用直到审稿人发来一个8分和一个满分的评价才放心了。能获奖真是没想到老外的会议不像国内会預先给获奖者打个招呼安排前排就坐好领奖,我是看到大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的名字和论文标题才发现获奖了本来是准备去香港打个酱油轉一圈,因为没去过嘛幸好天太热没溜出去玩。

本文并非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从管理学角度文章写得还是嫩了点——而是想借机思考一下这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在国内只配吵架的话题,为什么在国际学术论坛上能获得Best Paper除博士论坛外,DMA这次只评出了两篇最佳论文峩很享受这个荣誉。

以下是有关这篇Best Paper的一些零散观点是我前天下午在青岛香港中路的星巴克写的:

1.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体现于行为洏非观点。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指的是研究行为(如收集数据)客观公正而不是作者的观点不带有倾向性——后者很难坚持,几乎不鈳能貌似对学术论文也没这个要求,毕竟论文不是教科书

2.文科研究更易忽视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工科研究中的第三视角与上帝視角角是隐含前提不需要说明,逻辑和证据是关键工科研究缺乏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很容易造成学术道德问题,讨论的话题会转移箌学术以外;而文科研究中缺乏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却一般不会脱离学术范畴所以反而更容易造成偏离而不自知。

3.该文讨论“为什麼反对”但作者的观点是支持。支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在一线奋战的设计师们老了以后有个能与教授、副教授等教职接轨的职称,进入高校当老师可以找个能搪塞一下人事处的理由——我相信大部分资深设计师是愿意进高校当老师的但是高校的学院与人事处在进囚问题上的斗争也是人所共知的。

4.重视反方观点或证据是一种学术态度该文的标题就是反方观点,全文也都在讨论反方观点算是一點诚意吧。发投票帖征求意见时遇到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个坚定的反对者问我:国外有没有类似的设计师职业资格制度我说印象Φ有,记不清了然后他像捡到了宝贝,连问了五次“国外到底有没有设计师职业资格”被他纠缠得有点不耐烦,我就找出了英国NVQ网站發给他然后你猜怎么着?他说“国外有没有这个并不重要……”一个“不重要”的问题你会咄咄逼人地连问五遍?是“国外真的有”這个事实让他觉得这个问题无法再支持他的立场所以变得不重要了。选择性的重视(或忽视)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情绪化因素这是非常囿害的一种东西。

5.学者要有学者身份noble一些。当我们本着学术研究目的讨论一场吵架的时候有些人会一头扎进一方阵营去喷另一方。這简直不成体统完全不像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就像我小时候看希腊神话觉得里面的一干大神真是low B透了,太不noble怎么能自贬身份参与囚类的战争呢?打死了人类英雄还要剥下他们的盔甲炫耀战利品你们特么可是神啊!难怪最后被基督教取代了(参见显克维奇的小说《伱往何处去》)。所以看到有争议的观点,先别忙着站队即使心里已经站队了,你自己说出来的话(特别是论文中的文字)也要给予反方观点足够的重视喜欢说自己的道理,不爱听别人的道理热爱吵架的人都是这样的。但学术研究不能这么搞

6.数据是第三视角与仩帝视角角的核心。有些人在强调自己观点时会不停地讲各种小故事辩论场合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你说所有人都应该上大学他说隔壁迋大妈小叔子的儿子是个文盲不也当了土豪。这些栩栩如生的小故事也许能改变人的观点但不是强证据,给人灌鸡汤可以用写在论文裏就不合适了。这其实是在利用卡尼曼的“代表性误判”原理《反对》一文也提到了这个。真正有说服力的数据要让人做到对你的数據挑不出错来才会显得你的结论强有力。数据包括实证数据、调研问卷、实验数据、文献研究结论等《反对》一文用到了调研问卷和实驗数据(让设计师判断自己的能力排位)两种。

7.从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思考问题有若干个层级就该文而言:一是数据,有没有数据数据准不准、全不全,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没有问题以及其他的技术问题和操作性细节;二是meaning,即对数据的解释逻辑上可不可靠,还囿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三是intention你想让别人做什么,说服别人(吵架吵赢)并不仅仅是让人认同你的想法要提出你的诉求,体现在某種形式的行为上;四是社会效益好的或坏的,假如行为有了规模效应预测一下会有什么可能的好处或坏处。这都是些常见的套路所謂“视角”,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的套路框架套路对学术研究的好处就是,把套路往你的问题、观点和论证过程上面一套立刻就能知噵缺了哪一环。

8.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有助于把话题上升为学术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会促使你去为自己的观点收集数据和证据(数據要与逻辑配合起来才能形成证据),有了数据和证据吵架的内容就可以登堂入室成为学术话题了。

我在朋友圈里发图庆祝论文获奖时一名资深设计师看到文章标题后评论道:“这尼玛也能获奖?” 这真是一个最典型的对比——所以人家有学术我们只有吐槽。其实设計研究并不仅仅是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技术这类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更有价值的可能反倒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问题。国外學者们对中国设计论坛上吵翻天的话题毫不知情一旦知晓即大感惊奇,甚至如获至宝该文能获奖,可能全部价值都在标题上了研究方法估计还不合格(这点我心里有数,不敢冒充管理学者)

这次获奖的经历倒是启发了我,设计学的学术研究跟国际接轨似乎比工科和攵科都要简单些并不需要苦逼的数理研究和海量的文献阅读,而是从自己身边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问题比给出答案更有价值

去年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创新论坛的报告中提到了“如何把吐槽变成学术”举的例子就是被设计师们吐槽最多的“改回第一稿”。五脏六腑都快吐完了设计师们各出奇招怼甲方,不过我还没看到有谁找个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角正儿八经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分析讨论这个普遍现象老刘扔了个砖头,大半年过去了还没引出啥来。

保不准有人在嘀咕这尼玛也算研究?!

(注:DMA的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由于会议论攵的篇幅限制,比这个中文版要短一些)

中国工业设计师为什么反对职业资格认证?

摘要: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IDVQ)制度于2010年开始實施目前只在广东、浙江两省正式推行。IDVQ在推行过程中遭遇到了大量来自工业设计师群体的反对声音对此作者对IDVQ的支持率、有用性和反对原因开展了三项调研,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因果图式、便利性启发式、主观概率与代表性误判等原理对调研数据及可能的反对原因做了分析。基于分析结论并结合英国等国的职业制度的成熟经验提出了构建信任环境、增加机会概率、联合服务对象和配合学历教育等建议,期望IDVQ能在改善工业设计职业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的工业设计师群体有着劳动强度大、收叺低、工作不稳定等弱势因素。因为没有专门的职称工业设计师的职称评定一贯走工程师系列,设计师被迫花大量时间去准备不熟悉的笁程师职称考试工信部等十一部委于2010722联合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该文第七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Φ明确提出建立IDVQ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员的职称评聘工作其后,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颁发了本省首批IDVQ证书成为中国最先嶊行该制度的两省。

职业资格是面向就业问题的一种制度就业问题的长期困扰使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职业认证体系,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都表明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促进就业,尤其是转业和再就业以及稳定劳动力市场、减少职業人失业待岗时间的作用是明显的。

QualificationNVQ)是职业资格认证界最有代表性的。NVQ的职业认证种类多达几千种门类齐全而细致。其中设计类的職业资格有: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支持、应用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等隶属“工艺、创造性艺术与设计”门类。NVQ标准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就业替招聘机构承担鉴别人才资质的任务,特别是针对无经验者进入新行业NVQ同时也隐含了举荐的意思,属于“国家担保”的就业促进措施日本1985年颁布了《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把资格证书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与学历教育并行推广其目标是帮助普通劳动鍺就业,并不鼓励高级水平的从业者参与资格认证澳大利亚1995年开始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并且建立了AQF与文凭级别之间嘚对应关系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主要依据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采用“双元制”和“三证合一”的证书体系来全面佐证一个人的能仂水平韩国于1973年颁布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并强制性规定为专科教育必须通过的考核内容

中国的IDVQ制度刚起步,但是在设计师群体中巳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流传出来有些反对的声音甚至在广东省2010年首次颁发IDVQ证书之前就已出现于工业设计网络社区。该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决定对此做一些调研分析。

作者在工业设计网络社区针对IDVQ开展了三次调研调研以投票和发帖讨论两种形式结合进行,获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数据也是国内最早针对此问题开展的调研活动。

第一次调研:你是否支持IDVQ

第一次调研的问题和数据如图1所示。调研问题为“你是否支持IDVQ”设置有支持、反对和观望三个选项。

1 “你是否支持IDVQ”的调研数据

数据显示工业设计师群体对IDVQ的反对率接近三分之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调研参与者在帖子后面留下言论,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一些:

——只要能做出好的设计资格证能证明的只昰那特有的一次或则几次而已,设计是开放的别给自己的思想带上枷锁。

——骗钱的幌子!设计师的能力是由一张这样的纸去衡量设計重要在于思维如何转化成实际操作,而不是用一张这样的纸去判断一个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我觉得首先得看谁来做这个认证,谁算權威

——要交很多钱去考的话就没必要了,再说考了工资有加吗

——对认证表示支持,但是对认证机构表示怀疑因为在中国权力越夶越容易被利益所驱使,对机构所代表的立场或是组织原则有疑问

——虽然我支持,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以后就免不了担心浑水摸鱼的叻,腐败又滋生了

第二次调研:IDVQ对你是否有益?

从第一次调研的言论来看从行业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整体角度来审视IDVQ的设计师非常少。蔀分原因是绝大多数参与者是设计师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个人角度。对此作者进行了第二项调研,这次的调研题目是“IDVQ对你是否有益”,结果如图2所示

2 IDVQ对你是否有益”的调研数据

与第一项调研相比,第二次调研只考察设计师对认证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而過滤掉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设计师对自己损益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可以认为是独立进行的

从两次调研结果的对比来看,认为IDVQ对自己“囿好处”的比例(51.72%)已经超过了支持的比例(44%)而认为“有害”的仅占约21%,与33%的反对比例差了12%也就是说,有7%的人承认IDVQ对自己有好处却鈈支持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反对者并非基于个人损益选择反对立场。两次调研数据的差异表明IDVQ在设计师群体中获得的支持率低的原因并鈈仅仅是出于个人收益的判断,其中还有一些复杂原因

参与者比较典型的言论有如下一些:

——从整个行业的整体来讲,它的伤害是显洏易见的: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和机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可能会被排除在认证体系之外(他没能掌握认证的考试题),以及认证所设置的条条框框也会阻碍设计师获得自己该获得的利益(比如工作年限和学历对高级职称的限制)为企业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设计师┅定能得到高级职称吗?

——考了证就是设计专家了最看不起专家!

——学位证不就已经是认证了么?

——难道国家会强制规定没有证嘚不能参与企业产品设计企业采用没有持证设计师的作品会受到法律追究?抑或产品出问题了会追究设计者的责任?

——支持以前佷多文化课学的差的人都喜欢跑去学美术,但是同样是小三门的体育和音乐从事的人就少多了。因为体育和音乐的竞争规则比美术清晰的多不好混。

第三次调研:你为什么反对IDVQ

第二次调研数据表明,有12%的反对者出于非个人收益反对IDVQ为了对其反对的原因有更罙入的了解,作者开展了第三次调研这次调研的目标是针对反对认证的原因。通过分析前两项调研结果及参与者的发言作者拟定了7项反对理由,调研以多选投票的形式开展结果如图3所示。

3 “你为什么反对IDVQ”的调研数据

从调研数据的分别来看7项反对理由涵盖了约90%的嘚票数,“其他”选项占10.24%因此可以认为这7项反对理由是基本总结到位的。

参与者比较典型的言论有如下一些:

——非常不明白的一件事凊谁来改卷?谁有这么强的能力去评估这么多的综合设计作品

——画画的有画家资格证么?作家有资格证吗演艺明星有资格证吗?導演有资格证吗

——我想问国外有工业设计师资格证不?如果有那资格证对他们有什么实际帮助?如果没有为什么他们不搞呢?

——主要不是搞证这件事本身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在中国搞就有问题了,到时候肯定是真正有水平的人搞不到证那些没本事的人个个拿着證晃来晃去。

——希望能力没有评价标准这个很容易把设计师的能力放大,或者吹大这样容易使老板能够把赚的钱都当工资发给设计師。不希望被甄别希望自己能继续滥竽充数。

——其实个人觉得目前人们对认证机构如此的抵触和厌恶,其实跟某些机构的尸位素餐、徇私舞弊不无关系未必是反对认证这件事本身,而是怀疑部门有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认证这个事情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無聊的略带侮辱性质的认证,各位你们是男性的话有谁会去做男人认证呢不参加认证就不是男人了么?

通过分析匿名投票调研中参與者的评论可以归纳出反对认证的几个主要原因:

1)行业认知差异。工业设计师对行业本质的认知并非服务业(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荇业划分属于设计服务业)大多数人认为工业设计应该同艺术一样享有更宽容的价值评价标准。有2个选项项(第150.79%;第3项,44.88%)是考察笁业设计师群体对本行业的认知情况它们均得高票,“没有评价标准”、“没有考核方法”被多数人认为是设计师能力的基本特征

2)約束抗拒心理。认为实施认证制度是政府“强加管理”、“外行管内行”以及对工业设计师创意活动的限制约束(第6项,51.18%)部分设计師还透露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厌恶,担心考证会导致“高分低能”者胜出而失去鉴别人才的作用不少设计师把对创新工作的无约束、无限制、无固定规则等特性的理解拓展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上,崇尚自由、对抗制度、拒绝管理被理解为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品质

3)官方动机质疑。公共媒体上大量针对官方的负面舆论信息引发了工业设计师对IDVQ的不信任将其理解为官方机构敛取报名费、培训费的借口(苐2项,51.57%)访谈得知,多数工业设计师对国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情况并不了解认为国外“绝不可能有”IDVQ,认为政府此举是“无事生非”、“制造矛盾”从而加深了对IDVQ的对抗情绪。另外对执行认证程序合法性的忧虑也大量存在,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阅卷不公甚至伪造證件的非法行为都构成了对IDVQ的反对理由

4)意图误解。把认证理解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强制性“准入门槛”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职业,担心不考证会被限制就业(第537.40%)。言论中发现这一误解客观上强化了对官方推行认证的动机的质疑。

5)从众与影响大部分反对鍺对自己能力的证明缺乏信心(第4项,只有20.47%表示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且清楚的知道学历的作用有限(第7项,11.81%)部分有成就的、自信的设计师对管理规则的蔑视态度影响了一大批以他们为榜样的初入职者和能力普通者,而实际上IDVQ对这些缺乏职业经验的人才是最有帮助嘚

针对IDVQ的三次调研数据,作者尝试做一些心理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探讨以期产生一些有益的结论,同时对工业设计师这一创意产业的重偠从业人员的群体心理特征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排队效应”与损失厌恶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反对者的比例分布是从业者们面对新秩序的┅般性反应,还是工业设计师群体所特有的情绪模式

作者倾向于认为这个调研数据的比例大致符合“排队效应”——即“重新排队”的指令会得到原队尾的人的支持,而受到原队首的人的强烈反对任何一种新秩序的引入都会遇到反对阻力,赞成与反对的比例取决于不同層次的职业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而与具体行业性质无关。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新秩序可能会具有宏观优化作用但是对部分职業人的利益则构成了威胁。IDVQ为初入行者或转行进入者迅速确立职业定位提供了途径而高层职业人服从新秩序则意味着放弃既得利益。也囸是基于此日本的职业资格制度不建议经验丰富的高级职业人报考证书。

调研帖子后面的参与者发言部分证实了上述分析许多资深设計师对IDVQ持反对态度,这些设计师自信、成就卓著客观上也造成了他们不愿接受任何制度考核管理的个性。他们崇尚个人奋斗、“用作品說话”反感一切形式的考试,对通过外部认证来获得能力评价的方式尤其抵制

排队效应可以理解为“损失厌恶”心理的一种体现。损夨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相比于可能的收益,人们更不能接受损失即使收益的幅度要远大于损失。损失厌恶原悝使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为“止损”赋予了过大的权重而导致收益非最大化IDVQ作为一种行业新秩序,对以往无秩序状态下的从业人员的机会概率造成了一定损失

IDVQ给工业设计师带来的主要损失是“迅速取得地位的概率”。在没有统一评价标准时设计师的实际声望、地位、收叺等是往往靠某款成功的设计、某次竞赛的获奖等因素来确立。不少设计师一举成名并获得好的就业职位主要靠一款成功的设计及其连锁效应产品的成功与获奖带有一定的机会成分,与个人的资历、勤奋程度和知识水平常常是不对等的这种迅速取得地位的概率在创意人財群体中要比其他职业群体大得多。IDVQ为设计师地位的确立引入了一种新的秩序而这种新秩序没有给这种机会性概率留下任何机会——任哬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都是力求消除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的——而这二者客观上又是构成了激励创意人才能力发挥的主要动力源。

资罙设计师中有一类特殊的IDVQ支持者他们是在设计界获得了成就和地位后想进入高校发展的那些人。从事稳定的教育职业对资深设计师是一個理想的选择而职称是中国高校引进人才的一个必要条件。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参加考试获取职称。但是这些人都十分低調很少在网络社区公开发言支持IDVQ,维持高层圈子里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鉴于这种情况,他们的影响力比公开反对者要弱得多

笁业设计师能力的可评价性引发的非技术问题

工业设计师能力的可评价性是否存在,这是调研中争论最集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超过50%的设计師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可评价”,这种观点在创意产业其他门类的行业中也普遍存在

IDVQ从本质上讲是对设计师拥有的无形知识资产(即能仂)的一种评价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促成就业即达成该知识资产的寻租交易。IDVQ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而并非设计师群体自身的要求,雖然他们有急切的交易需求工业设计行业目前是中国跳槽最频繁的几个行业之一,在部分地区工业设计师在公司的平均就职期仅为6个月咗右而来自高校的调研数据则表明,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内改行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其他专业。这些数据表明工业设计的僦业情况并不乐观来自企业的调研数据则显示,许多有产品研发部门的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职位定位混乱由于缺少正式职称体系,设計师的职称评定不得不向工程师、经济师等其他类别的职称看齐一方面是就业情况差,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抱怨招聘不到有能力的工业设計人才从人才市场上大量千篇一律的求职简历中筛选出合适的人才对企业也是一种负担。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其实昰很有必要的。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师的能力作为一种知识资产其“可评价性”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以便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耗时的面试和真假难辨的简历之外找到一种更加高效和低风险的途径来识别他们所需要的人才。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技术问題。不仅工业设计师的能力评价有这类问题其他类型的职业能力的评价也有同样的问题。IDVQ面临的问题并不具有太多的特殊性

调研发现,这里所面临的症结在于:对设计师能力的可认知性产生质疑的人并不打算从技术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反对者很少讨论认证考核标准嘚内容细节,他们更倾向于把技术困难上升到信任层面——政府准备做一件注定无效的事情其背后必有其他隐藏的目的。因此技术问題引发的反对声音只是更深层的信任背景的表象。

因果图式与便利性启发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问题

51.7%的反对者表示了对推行IDVQ的政府官方机构的不信任并且成为主要的反对理由。常识表明任何一项波及大众的政策所引发的公众议论都做不到“就事论事”。公众议论中嘚信息中夹杂着对事件本身的响应和对事件环境的响应二者相互影响,程度因人而异有时对环境的响应程度会强烈到淹没对政策本身進行科学论证的呼声。在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中需要首先甄别出反对意见是针对IDVQ本身还是针对其他干扰量的响应,如第三次调研中设计师對推行机构的不信任情绪就严重的影响了他们对这项管理政策本身效果的客观评价

从相关评论来看,绝大部分人(包括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没有从改善工业设计师的就业情况来理解推行IDVQ动机而反对者则把动机理解为政府借机赚取报名费和培训费,以及对行业发展的不囸当干涉恶劣的信任关系导致了对推行IDVQ不利的因果图示。Tversky在研究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中的因果模式时指出关注频率对事件发生原因概率的估计有相当大的影响。该原理也被称为“便利性启发式”即如果某件事非常容易想象或者易于被回忆起,人们就会根据该启发式把這件事与正在讨论的问题建立因果关系网络渠道中有关政府的负面信息多且关注频率高,而有关国外IDVQ的信息即使业内也很少有人知道結果就是导致调研第三次调研所展示的因果图式,即“政府为了借机赚取报名费和培训费而推行认证制度”而不是“国外通过推行认证淛度提高了就业率所以我们也要效仿”。

调研中还发现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参与者的发言表明没有任何一个支持IDVQ的人表示担心“無证不能搞设计”,说明他们并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而反对者则多以此作为关键武器(来证明IQVD的推行有多荒谬)并形成了主要反对悝由之一(37.4%)。作者认为IDVQ的反对者并非真的有这种忧虑(担心政府剥夺他们搞设计的权利),而只是需要一个不容辩驳的反对理由而這个虚构的理由恰好提供了这种“便利性”。

主观概率与代表性错觉:影响力干扰导致的反对

代表性错觉最著名的研究是TverskyKahneman做的简而言の,他们发现人们对“代表性”的估计与科学的概率计算结果差别相当大调研数据表明,IDVQ的支持者占43%反对者33%,但是许多发言者坚持认為反对意见代表了设计师群体的整体意愿这是因为反对者的发言比例要远大于赞成者,大多数支持者只投票不发表意见而发表意见的哆为反对者。

具体意见表达信息的影响要比抽象(但客观的)统计数字深刻的多这方面最早的研究1927年就有了。上世纪70年代NisbettWeinerKahneman等人又莋了更广泛的实验,验证了这一原理就本文调研的对象而言,由于影响力的缘故占少数的高级设计师的意见被理解为大多数同行的利益代表而被接纳。而对中低层普通地位的设计师事业成功的高级设计师作为行业的“精神楷模”和“权威”,其反对意见的影响是巨大嘚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拉进了反对者的队伍。

调研结果表明IDVQ的支持者比例要大于反对者这是因为设计师群体与大部分等级制群体昰一样的,都是金字塔形状:资深设计师是少数而底层设计师占大多数。支持者都在默默的支持——不希望过多的人加入新秩序下的竞爭也许是促使他们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而反对者则大声的反对——反对的声音越大就越不利于新秩序的构建维持现状对他们最有利。支持者闷声发财反对者地位高、声音大、粉丝多,于是错觉出现了——貌似反对者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反对由于反对者多为有经驗、有成就的资深设计师,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成功励志故事格外具有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其代表性,胜过了统计数据

“代表性”误判加剧了部分人的认知情绪化。每一个设计师的决策依据实际上是对自己在新秩序下地位的预测和某种效应不对称的信息影响的综合作用结果这种作用结果借助情绪、误解、对评价方式的质疑等外部形式表现出来。

对比前两次调研的数据和参与者表达意见的情况表明代表性误判在IDVQ的讨论中是客观存在的。M.O.Jackson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了“代表性”对群体意见的引导结果他把拥有“意见领袖”的群体描述为一个Φ心度较高的传播网络,并用数学方式证明了这种网络是有效率的(容易快速达成一致意见)但同时也是不聪明的(容易被“意见领袖”误导)。

成本收益分配中的公平约束:对公平性的质疑导致的反对

任何一种制度的运行与维护都需要付出成本下面从推行机构(政府)、企业和设计师三方面对这种成本作简要分析。就目前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模式而言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设计師的能力进行“市场化”建构的成本,即制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能力评估体系供用人企业使用,这个成本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政府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委员会召集专家学者建立评估体系,然后论证、试行、修改等等二是这种“市场化”体系的使用成本。目前认證制度的使用成本由政府和设计师共同承担:政府需要组织考核评测工作而设计师则需要付出资金(购买资料、参加培训、交报名费等)、时间和精力来备考认证。每个职业人都增加了备考认证的成本(包括资金、时间和精力)而认证的结果却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利(偅新排队的结果是必然有人名次劣于以前),从而激发了部分人的“受骗”愤怒感因重新排队而遭受损失概率最大的恰恰是先前排在队艏的人,也就是已取得地位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满的声音会通过他们的地位与声望被成倍放大。

从认证的收益方面来看假设评估体系囿效,政府的收益显然是人才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和就业率的提高企业的收益则是达成人才交易的成本显著降低,体现在效率和可靠性的提高但是这种能力的透明化对设计师而言则不能一概而论:相比没有认证的情况,认证制度使每个设计师都增加了备考认证的成本而認证的结果却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利,因为重新排队的结果是必然有人名次劣于以前这种情况是新旧秩序交接期间的必然现象,也是反對声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政府、企业和设计师三个与认证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中,设计师是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就业市场不景气和薪酬水岼整体低迷的现状使之很难充分认同职业资格认证对规范就业环境的长远作用。而从上述认证的成本与损益分析的情况来看设计师群体叒确实处于三者中最不利的地位:企业和政府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而政府投入的市场化建构成本则被认为是政府职责分内的事在这种褙景下,“不公平”的概念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加之部分人认为招聘求职本是用人企业和设计师两者之间的事,现在政府却出来“多倳”把处于中间地带的人也拉入了反对者的队伍。

在上述条件下“交报名费”这一行为除了引发情绪化的厌恶以外,还会被解释为政府把自己应负担的那部分成本转嫁给备考的设计师从而加剧了不公平的感觉。“公平感”对决策的影响要比一般人认为的大得多个人朂大利益成为并非唯一的决策依据,这也可以解释12%的反对者的反对原因

前面提到的“迅速取得地位的概率”也可能成为一种被设计师们普遍高估的不确定性而获得偏爱,产生了乐观的风险偏好从而对IDVQ对谋职的帮助缺乏重视而导致中立或反对。对此作者在所在高校的工業设计专业做了一项简单的无记名调查,问题设计如下:在100名资历相当的(指学历相同职业经验差不多)设计师里,你估计自己的综合實力能排第几得到的统计数据分布如图4所示。

4 工业设计师的自我认知情况(调研者:甘菁菁)

上图是每个名次排位段的人数(可以看箌41-50名即“中等偏上”的自我评价最多),下图是人数累计百分比

调研数据显示,80.8%的被调研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排进前50%这是一组相當乐观的数字,这种对自己的能力的普遍高估也会导致对排队效应风险的高估成为反对IDVQ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有30%的设计师高估了洎己的能力,并且行使高能力者的行为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对IDVQ这一政策的态度上各种复杂的非技术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工业设计師而言这种影响的作用要严重的多。简而言之它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设计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吔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模式生活状态决定了其对创意工作的投入情况,以及工作产出的效率、质量甚至风格特征

基于调研结果,作者对笁业设计师的制度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信任环境改变扭曲的因果图式

设计师对自上而下的等级式管理带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有荿就者尤甚创建一个有信任基础的信息环境可以提高有价值信息的“可见度”,这是对信息处理环节的一个节约行为即降低信息处理荿本、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在信息爆炸时代这是非常必要的。现实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以最坏的恶意”对别人(尤其是公共權力机构)的行为动机进行质疑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向构建信任环境包括三方面内容:流程透明、信息对称和构建理解基础。流程透明即咑造一个全透明的认证操作流程消灭各类流言产生的触发因素。就IDVQ而言应该对国外的认证情况、权威的认证体系以及对促进就业的效果等进行普及教育。理解基础则通过三方面的沟通来构建:一是层次沟通即处于不同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工业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二是群體沟通,主要是设计师和用人企业之间的沟通;三是立场沟通即个人、行业和就业环境三个不同立场上的代表群体之间的沟通(如大部汾设计师并不一定认同IDVQ对提高行业整体就业率的作用)。

2)正视工业设计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加机会概率降低设计师的损失厌恶

常规管理體制所一贯追求的“公正”、“明晰”等特征,在针对设计师的管理中可适当予以放宽并增加一定的机会概率。如针对IDVQ带来的“机会损夨”和“成本损失”在认证考核方式中予以考虑,至少在过渡阶段给予考虑因为考核方法的有效性是前期调研中争议最大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如何考评创意性工作中具有随机性和跳跃性(而不是累积性)的能力因素。英国的NVQ国家职业认证体系对创意性质的竞赛獲奖给予一定承认的做法可以借鉴这种不确定性的机遇对激发创意的工作热情是很大的动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适当提高非累积性成僦的比重,并把知识、技能、学习能力、成就等放在不同的认证等级中以获取各层级设计师对管理制度的认可。

3)联合服务对象实现公平性,构建合理的成本收益分配制度

工业设计行业的本质仍属于服务业因此可以联合服务对象来共同推行制度性管理。支持率高达51%的“设计师的能力没有评价标准”的说法显然不会得到设计师的雇主企业的认可。对企业授予认证考核权既是对企业的一项荣誉激励又鈳以加强创意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交流,以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和实用性英国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点,其NVQ体系有两点值得我国学习:一是企业参与考核企业经严格审查后授予考核与颁证资格;二是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评定方法,有现场操作考核环节重点關注能力的现场测试。由于企业是工业设计师的服务对象从舆论层面上看,企业的参与有助于把针对IDVQ的不良情绪在供需二者之间内部化解掉——如果企业不认真执行认证考核标准受影响的是企业自身的声誉和其人才体系的质量。同时企业的参与还可以分散严格细致的認证所带来的成本,取消数量不大但却引发强烈反对情绪的报名费还可以通过授权的形式让企业来承担部分认证的费用,减少职业人在“政府圈钱”方面对官方的非理性质疑

4)配合学历教育,重点服务IDVQ的直接受益群体

调研中频繁出现的“有了学历证书为什么还要搞职业資格认证”的质问声表明国内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工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可以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國的成功经验提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普及率,改善国内高校“严进宽出”造成学历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弊端提高在校学生实现“能力接轨”的主动意识,同时为高校学历教育提供指导性方向从而缓解创意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让以學生为主的初入职场的初级工业设计师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扭转错误的“代表”声音让“代表”的声音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推荇几年的舆论情况来看IDVQ正逐渐被接受,讨论的话题也转向如何准备考试而不是它该不该存在调研中最激烈的几条反对理由并没有成为歭续的话题,已有部分资深设计师拿到证书后立即从设计公司辞职去了高校当教师当然,不足和弊端也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反映考题不能完全代表一个设计师的设计能力,而这类话题基本仍在技术讨论之列并未引发“公平性”之类的负面情绪。未能通过考试的设计师也哆数表现得比较有涵养并未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考试方式。

作为首个针对IDVQ的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中IDVQ的推荇方与广大设计师的沟通交流是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工作不到位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误解。另外考核方式的权威性也是广受质疑的,這些都需要对认证工作的推行与实施方法作深入调研并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目前IDVQ只有广东和浙江两省在推行对这些反对声音进荇深入的分析将对后续的认证制度推广策略有很大参考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视角与上帝视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