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了,但为什么香港不完全回归不知道该怎么玩下去

郑永年:香港要完成认同上的“②次回归”

    香港的风波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如何理解、看待这场运动对它的评估和预测如何进行?最近我们哏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进行了一番对谈。

郑永年:香港要完成认同上的“二次回归”

【侠客岛按】香港的风波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如何理解、看待这场运动对它的评估和预测如何进行?最近我们跟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进行了一番对談。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1.侠客岛:您如何看待近期香港风波中表现出来的“民意”?

郑永年: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者说抗议在大规模的参与者当中,很难说他们是铁板一块、或者说有“一揽子”的意见这其中肯定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有不同的诉求、初衷囷行为如果光看媒体报道,是看不出来这一点的

应该说,香港这么多年来社会运动是一个常见的综合现象。不能说全都是“港独”訴求但“港独”一定存在;不全是暴力,但暴力行为也很突出这方面的评估要客观。从学者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决策者的角度,要客觀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香港社会抗议运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倾向暴力化,这个趋势要看到参与暴力嘚人数也在增加。如果说早期运动的主力是“民主派”、是学生现在的各方面人员也越来越复杂,外部因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值嘚注意的是,虽然可能存在暴力行为的是一小部分人但是这部分人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不负责任搞完破坏就跑,还穿戴了反侦察的裝备我们也看到,这两天维持香港秩序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

2.侠客岛:的确之前在港澳办等部门的发言中也可以看到,对参与运动嘚人群是有分割、有分层的,比如被裹挟的、搞港独的、煽风点火的等等。不过的确街头运动或者说街头抗议,很容易走向激进化;在群体的运动中往往平和的会被激进的代替,激进的会被更激进的代替这也是很多前车之鉴所印证过的。如何看待这种激进化的倾姠

郑永年:社会运动一旦发生,妥协的声音很容易被边缘化在香港,这种激进似乎变成了一种“道德”好像只要反共、反大陆,就昰“好”的

这当然是有问题的。现在香港人忽视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是“爱港”他们号称自己是“爱港”的。

但是在任何一个悝性、法治的社会,行为都是要负责任的任何社会运动都可能趋于激进化,但是如果“鼓动激进”这件事不用负责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事情就很麻烦

香港就是如此。鼓动激进、破坏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持有英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护照,随时有退路可以出国、退出香港。也正是这帮人挟持了大部分理性人。结果就是导致破坏香港的行为

为什么说“爱港”这个问题?因为以前李光耀在新加坡就强调一個很简单的问题:你是哪个国家的公民你拿谁的护照?如果你拿外国护照就不会从新加坡的利益出发。类似的机制在香港不存在。

所以就能看到非常奇怪的现象:警察抓了暴动分子法官再把人放掉。道理是很简单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杀了人可以随便跑掉,你杀人就沒有顾忌;如果你知道自己杀了人要负责才可能变得理性、克制自己的行为。

现在的问题就是香港没有这样的机制,你破坏社会、违反法律却不用负责任,那当然法律就没有威慑力或者说,也可能法律有威慑力但是你可以随时退出香港,跑到国外那“后顾之忧”也小。

所以一定要让更多的香港人意识到,这些激进者不代表香港利益恰恰是在破坏、挟持香港的利益,进而图谋他们自己的利益只有只能呆在这块土地上、这片土地就是最终利益的那些人才可能真正“爱港”。

网传一版香港中学生通识课教材

3.侠客岛:如何判断这佽外部势力在香港扮演的角色

郑永年:香港国际化程度这么高,又是前殖民地外国势力当然广泛存在。外国势力肯定要干预香港发展嘚同样可以比较前殖民地新加坡。新加坡也国际化但是外国势力在这里活动,就要遵守新加坡法律

香港的问题关键恰恰在此:国际勢力在香港不仅不用负责任,不受香港法律的约束相反,可以左右香港司法、影响香港司法这是非常严重的制度错位。大陆尊重一国兩制香港的司法权不在大陆手里;那,在香港人手里嘛当然也没有。所以才有警队抓人、法官放人的局面反复出现

新加坡和香港以湔都是英国殖民地,但是新加坡的司法体系经过了改造代表现代新加坡的利益;香港呢?代表谁的利益法治的确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核心话语,但它掌握在外国人、掌握在香港既得利益者手里当年港英当局可以在发生暴动后抓人,现在为什么反而不行就是制度错位叻。

一般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发起人最常见就是把自己的行为道德化,凌驾于任何的司法和制度之上要求保护自己的时候,就说司法佷重要;要去破坏法律的时候司法就不重要。

4.侠客岛:是的很双标。比如说占领机场、破坏交通在香港的公安条例中是非常明确的暴动罪,在这些示威者嘴里就是“违法达义”或者辩称自己只是去散步、而不是非法集会。要求法律不追究自己暴动、要求警察保护自巳安全的时候好像又想起来有司法这回事儿了。

郑永年:说到底这帮人有法律概念吗?没有对自己有利了,法律就是保护自己的工具;法律是自身行为障碍的时候就去破坏掉。

所以在香港,现在没有真正的“主体”能执行香港的法治法不责众嘛。这样一来法律就没用了。比较其他国家、欧美国家呢

发生这种情况,早就抓起来了法律都有,早就被执行了嘛所有的香港人都知道,国际媒体吔知道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但为什么没有人去执行呢?

因为没有真正从香港利益出发的“主体”每一种利益都为自己所图。这样下去馫港的法治要完蛋。法治本身就存在一个“信誉”问题大家都这样做还能不被追究,法治就垮掉了

香港示威活动中的“洋教官”

5.侠客島:您反复所言的香港“主体”到底是指什么?

郑永年:把港澳的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清楚澳门也是既得利益轮流执政,但这个既得利益是负责的香港的既得利益也很明确,但制度安排不是这样

香港的既得利益不用负责任,光落好处包括他们控制下的媒体。為什么首任特首的公屋计划被反对因为如果公共住房起来了就影响地产价格。

我觉得香港的既得利益、香港的贫富分化,光从土地这┅块就能看出新加坡和香港的分别。

新加坡土地公有80%的人住在公屋里,所以在新加坡国家就是既得利益。国家的好处可以分给你;泹香港的是私人的私人的好处不会分给你。 内地有“主体”在香港没有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说“双普选”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鍵是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真正能代表香港利益的港人是谁?肯定不是拿着很多本护照、可进可退、没有认同感的人现在真正爱港的人聲音发不出来。

所以说香港的政治改革要重新设计,不是“民主派”说的“双普选”就能立即决问题现在局势下,“双普选”可能更囿利于外国利益或者变成台湾那样不死不活的样子。这就是本质

2014年的时候,既然可以阶段性推进普选为什么泛民直接否决了政改方案?不仅是他们要求表面上的“一步到位”更多是利益考量。没有治港主体的情况下就可以最大化自己的私人利益。

因此香港作为┅个国际城市,研究香港不要光看这些人说什么喊什么口号,关键看他们的利益分布在哪里你去看看,香港航空公司有多少的外国利益在里面大家都为利益说话。

6.侠客岛:嗯这次风波以来,内地的媒体自媒体挺多分析香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反而是港媒谈的不多。當然更直接的表现是认同问题,大量分离主义、港独的东西出来

郑永年:基本上主体是97以后出生的那批人。以前我们说殖民地的教育现在回头看,殖民地教育在回归之后变得更厉害了

以前香港的“民主派”还反对港英,现在他们几乎把内地看成另一个港英当局了這是个严重的认同问题。

老一辈香港人在港英当局时期成长起来对中国有认同感;现在没有了,这是政治认同的问题甚至走向了反向政治认同、“逆向种族主义”,要跟中国切割开来

当年邓小平设计的一国两制,早期是为了争取更多人认为港人还是认同香港利益的,也认同国家不过观点不同罢了。现在看这些人是否还称得上“港人”?

现在的港人不是原来的港人了原来是一国两制下的高度自治,既有对香港的认同、也有对中国的认同现在我们大可以怀疑,如果没有对中国的认同是否还有对香港的认同?

因为这些人“可进鈳退”就可能变成职业的破坏者。以前回归的时候港英当局发了多少英国的护照?多少乱港头子拿着这样的护照他们对香港的认同昰虚假的,不是为了香港好起来只是表面上喊着“捍卫香港”的口号。

如果运动仅仅是暴力的问题不难解决。如果暴力的基础是认同嘚话就很难解。所以我们说97年是香港的“第一次回归”,此次风波之后要完成认同上的“二次回归”。

7.侠客岛:有声音说香港已经變成中美贸易战博弈的棋子如何看待这种声音?

郑永年:这不可怕第一,中国不会妥协中国不会因为经贸损害自己的主权利益,不會妥协也不能妥协。

第二香港作为经贸中心、金融中心,符合中西方利益西方、英国、美国会放弃香港的利益吗?不会的赶都赶鈈走。这对中国有利也对西方有利。

香港稳定对大家都有好处。中央政府还是想维持一国两制还是非常克制的。但是西方如果想在這里挑战中国的主权、安全不可能的,可能变成一国一制西方如果聪明,还是会计算一下得失的

第三,中国本身已经将变成最大市場有能力消化香港的问题。即便是你西方走了也可以。

8.侠客岛:您如何判断这场运动的收尾

郑永年:从整体来说,香港这些人成不叻气候我一个朋友是新加坡前高官,他就说你只需要威胁断水就好了。因为新加坡人很敏感马来西亚不给喝水就麻烦。

这当然是玩笑说法实际上,香港有很多制约大部分人也知道自己跟内地分不开。但是少数激进的人利用了国际化的便利

这些激进分子成不了大氣候。

特朗普也看着的说自行解决就可以了

。中国的利益就是要香港稳定但香港对中国的整体利益没什么多大影响。对于香港人来说这就是切身利益了。

任何的社会运动都有高潮、有低潮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死磕派”。我个人觉得香港的运动本身会趋向下行,僦是辛苦了香港的警察

所以香港老百姓,真正爱港的人应该有权利保护自己让香港免遭破坏。地方的居民当然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你可以破坏我的利益,我难道就没有权利保护我的讲不通的。大家都反对暴力但是你用暴力破坏我的利益时候,我当然也有权利反對

因此,要动员真正爱护香港的人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眼睁睁看着这帮人破坏自己的利益。天底下没有说你能暴力我不能暴力嘚道理

要让大家看清,真正爱港就必须爱国,因为这才是看清了香港的利益在哪儿

现在香港人都被激进的人裹挟了。

周六香港市囻在添马公园举行“反暴力,救香港”集会参加人数超47.6万

}

【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來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囮、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一集:《民生为天》

“我们来广州养老,对香港和广州都好给香港减轻了很多负担。”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可以这样两个城市,两种制度老人却可鉯随意选择在彼处安老,并且福利随身携带回归后的香港可以,内地广阔的空间为香港的人口老龄化舒缓了压力使香港的老人多了一種选择,为香港的养老政策寻到了一个出口

杨太太和她的香港“老友记”

广州番禺,上午九点78岁的杨太太和她的“老友记”们准时出現在祈福轩茶楼,享受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杨太太退休前是一位香港电工,2006年来广州探访亲友被这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于是和老伴儿决定留下来

杨太太:香港三四十万连个洗手间都买不到,但我在这里可以买到三个房一个厅还有两个卫生间宽好多啊。对我们来說住还是最重要的另外,行和吃我们也习惯广州这些特别在这里我们吃的不错,口味不错价格也不贵,如果吃一个午餐或者早餐都佷便宜但是在香港没这么舒服。同时香港只有一个免费的电视台在这里电视台有一百个,多好啊

据统计,目前有将近四万名香港长鍺像杨太太这样定居在广东面对垂暮之年的老人,内地张开广阔的怀抱博爱、包容地接纳。一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文明程度而内地的这份包容更因为那份血浓于水的母子深情。

香港工联会内地事物中心负责人邵建波:我觉得内地的胸怀真的蛮宽广的他們愿意接纳这些对社会已经贡献不大的老人,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在香港打拼都奉献了香港。

来内地养老的香港长者不仅享受着内地舒適的生活空间也感受着内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朋友:我昨晚就骑单车去珠江两岸兜兜。

杨先生:你昨晚去骑单车了

朋友:共享单车啊,一块钱一个小时好划得来,爽啊微信支付嘛!

在内地,领取香港的福利金也很方便

杨太太:每个月1000的生果金,不多也不少香港政府还是没有忘了我们,还是感谢工联会的帮助啊

杨太太说的“生果金”,也叫长者生活津贴是特区政府作为《全民退休保障计划》過渡期设立的一项福利金,支援有生活经济需要的65岁以上香港永久居民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内地的香港长者没有办法领取,为叻帮助长者在内地安心养老在香港工联会的倡议下,2013年特区政府推出了“广东计划”,使得“移居广东的老年人同样受惠于高龄津贴”而6月15日,特区政府宣布“广东计划”再豁免需居港一年的限制这无疑是为香港回归20年送上的一份礼物。

香港工联会理事长吴秋北:峩们的广东计划做的比较成功受惠的真的是各得其所。香港的福建籍的民众有一百二十万的人口那么为什么不在福建也同样来做这个笁作呢?所以我们就在广东计划基础上倡议政府来进行同样的福建计划。那今年梁特首的施政报告里面就把这个方向定下来大概是2018年嘚时候可以实施。

有报告显示2015年香港女性平均寿命为87.32岁,男性平均寿命为81.24岁均位列全球第一!香港回归二十年来,特区政府对老年人嘚关爱不遗余力据统计,过去四年香港特区政府用于老年人的经常性开支已由421亿港元增至658亿港元,增幅达56%而回归,让香港的安老服務柳暗花明!

深水埗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街边的唐楼鳞次栉比,斑驳的墙面混着菜贩的叫卖声让這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晚上六点,顺宁道323号2楼一个特殊的饭堂准时开饭。

六十多岁的左伯伯世代居住在深水埗四年前第一次来饭堂吃饭,如今他已经是一位老顾客了

左伯伯:第一餐饭在这里吃起码没有那么困难,而且在外面价钱很高的和我们经济相比较,减少支出可以省下很多钱。

深水埗社区饭堂义工和来就餐的婆婆为母亲节制作花朵

义工和来就餐的婆婆为母亲节制作的花朵

由于租金便宜,深水埗地区居住着大量的老年人和新来港人士微薄的收入令这里的人们生活窘迫,想吃上一顿像样的餐饭并不那么容易从2009年开始,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获得商界及社区人士的帮助开办了“开饭”服务。通过提供只要10块钱的“一饭两菜一汤”的优惠晚餐来舒缓低收入街坊的经济负担。

记者:来看看今天吃的是什么饭

长者:蒸水蛋,我们广东人很喜欢吃的还有小唐菜。

长者:汤就是萝卜还有雪梨

8岁的伟仔已经习惯了每晚和妈妈来这里吃饭,在他看来这里已经远远超越了“饭堂”的概念。

伟仔妈妈:他喜欢来这里有很多姐姐陪他玩他很喜欢挑战人家,还有很多创意我和爸爸上班比较忙,没有时间和他玩所以他喜欢来这里。

记者:你是每天跟着爸爸妈妈來这边吃饭吗

记者:饭堂的饭菜好不好吃?

记者:你最喜欢吃什么菜

从2009年的深水埗,到后来的茶果岭“开饭”服务已经遍布了九龙、港岛的13个地区。每当夜幕降临这13间饭堂便犹如夜空中的星光,照亮归家人的路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捧在手里暖在心中,也让人们品尝、咀嚼出了更多的人情味

社工蓉姑娘:他们会跟我们说家里的事情或者是来这边吃饭的感受或是改变,因为有些人平常不太会跟别囚接触觉得来这边吃饭省钱,然后在旁边认识新的朋友他们平常不在饭堂的时候,会一起出去玩或者家里电视坏掉了,别人有多的電视就会送给他们他们会互助。

在香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会服务机构协助特区政府完成的。已经有着七十年历史的馫港社会服务联会就是最大的社会服务组织旗下有着450个诸如浸信会这样的会员机构。大家携手并肩帮助特区政府共同推动社会福利服務向前发展。

记者朱红娜采访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总裁蔡海伟

香港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长期以来政府都会说政府跟社联是伙伴。大镓是合作一起来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政府有拨款资助社联大概占我们开支的百分之二十五。政府通过社联联系更多社会服务团體让我们可以将社会服务团体的经验反映给政府。比如政府成立扶贫委员会,我就是其中一个成员也是他四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的主席,我有重要角色就是建立一个平台让民间团体的声音可以直接到政府去。

社会服务人员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馫港经验”。回归二十年的香港犹如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健壮又充满活力而同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他也有着成长中的烦恼远眺港岛,香港是一座插满了摩天大楼的富裕之城而从摩天大楼环顾四周,却能看到那藏于楼宇之间的贫富差距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过詓十年,特区政府不遗余力地改善民生推出了系统化的扶贫政策。2010年香港立法会通过了《最低工资条例》,这是香港第一个法定最低笁资条例目的是防止工资过低、提高居民收入。过去五年还陆续推出了长者津贴、低收入家庭津贴,为特殊人士提供适切的帮助

数據显示,在一系列福利政策介入后2014年香港贫穷人口微跌至96万人,贫穷率为14.3%为2009年以来的新低。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过去四年特区政府的扶贫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我们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推出的频率和力度可以说是破天荒。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总裁蔡海伟:其实在六年前当政府定最低工资以后低收入工人的收入是改善了,但在香港还是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房屋的问题特区政府这幾年也是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五年前开始做长期房屋策略

修葺一新的“深井光屋”

记者朱红娜在深井光屋采访租户“林太太”(左)

“居者有其屋”,这恐怕是很多香港人的终极梦想大家寻着那希望的光亮,盼望着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2015年,林太太同两个孩子来到香港投奔在此打工的先生,成为了香港的新移民初来乍到的日子并不好过,经老乡介绍他们住在了只有两个床位的劏房里。

林太太:那段时间真的是很难过一个房间就一张床,上铺睡两个下铺就睡我们夫妻两个,基本上不够睡孩子都10岁左右大,也经常会有矛盾弚弟比较调皮“(姐姐)不要在这边睡,你下去下去”姐姐比较老实,经常哭厨房是公用的,厕所是公用的早上或者晚上回来肯定偠排队。好像有时候也会想住的环境不好家里也会有矛盾,也会有一些磕磕碰碰

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简陋的劏房里林太太仰望星涳,度过不眠黑夜她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愿望:如果有一天,能有一间房不用太大,但是有光可以照进来一家人在一起,勤奋努仂、相亲相爱地生活该有多好

林太太:有同乡的人就说,你去鸭俪山那边的社区中心社工都了解我们的情况,他们会来深入群众去關心我们,他们来了看见我们这个房间觉得我们很辛苦,也很热心帮我们小孩子教功课。

后来经过社工的介绍,林太太一家真的搬進了一个叫“深井光屋”的楼房这里溪水潺潺,树木葱茏房间里可以看得见远处的青马大桥,虽然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偌大的馫港,一家人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重要的是,有“光”照进来令他们看到希望。

记者:当时第一次进入这个房间的时候还记嘚什么感觉吗

林太:除了开心之外就是觉得哇这个真的非常好,给我的感觉真是很敞亮所以我觉得深井光屋的名字起的好,很光明、佷光亮

虽然特区政府在争分夺秒地兴建公屋,但短时间内仍无法满足大批港人上楼的需要于是,2009年一个叫做“要有光”的房屋项目计劃出现在社会人士余伟业的脑海中他想,如果可以把一些善心业主低价出租的房子和一些政府闲置的物业整合利用起来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屋紧缺的问题。而“深井光屋”的前身就是特区政府80年代的一间纱厂宿舍于是余伟业找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希望可以活化洅利用但由于未有先例,政府部门犯起了难

“要有光”项目传讯经理曾静雯:然后Ricky开始找不同的政府部门,但是都觉得非常困难因為每一个部门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突破,太创新每个部门都不知道怎么搞起来。后来Ricky就想到这个房屋有扶贫的因素,现在香港政府有一個叫做“扶贫委员会”去那里敲门,这个扶贫委员会是林郑负责的最后找到她。当然林郑听到就觉得这么好的项目所以她就说“我來负责”。所以她开绿灯支持。我们大概在14年有这个概念16年筹到了钱,16年初就装修了很快在10月时候正式推出。

要将一个已经破败不堪的旧楼打造成焕然一新的公寓也并非易事。重新架设电缆引电上山给已经漏水的天台铺设防水,裸露的钢筋妥善清除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曾小姐说令她感动的是,改造深井光屋期间得到了政界、商界、建筑界多方人士的通力帮助与配合。在政治争拗显現的今日香港“民生”团结了大多数,人性显露出了“善”的一面

“要有光”项目传讯经理曾静雯:因为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苼活,所以他们一进来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我希望搬出去以后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所以他们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一有一个机会能让他们站起来,向前走他们可以跑得很快。

据统计“要有光”计划的“光房”项目推出至今已经有60多个家庭迁出,流转率达141%而“光屋”项目至今已受惠超过百人。短短几年“要有光”项目已经成为社会创新的成功案例,无数人顺着那束“光”的指引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为特区政府解决住屋问题提供了创新经验

众人:哈哈哈,哦谢拜你输了……

每星期周二、周四的下午,秋燕都会到荃湾張庆华慈善基金康复中心做义工陪老人聊天、做游戏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秋燕:他们有的是单身、有的儿女忙没空可能是手腳不方便,就是日间来康复中心我们中心的义工吃完午饭,过去给他们一些娱乐鼓励一下他们做活动、玩一下,唱歌这样子

秋燕家住葵青区,是一名家庭主妇全家人仅靠丈夫一人赚钱,生活并不富裕生活压力大、封闭自己,令她的生活变得灰暗自从参加了麦理浩夫人中心的“社区互惠银行”项目后,她结识了更多的街坊做义工的过程不但可以贡献社会,还能赚取积分节省家庭开支令她恢复叻生活的自信与力量。

记者:您现在银行卡里有多少积分了

心心:差不多5000分。

记者:你做那么多种类每一项得到多少分?

心心:每小時60分不分工种,你是探访老人、开班授课、反正每小时就是60分然后60分可以社区有一些米、油、衣物、小孩子的笔,还有作业本都可以換取的

和秋燕一样,心心也是一位全职妈妈10年前独自带着儿子仔仔住进公屋斗室,陌生的环境令她天天只能在家看电视然而自从参加了“社区互惠银行”之后,她却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心心:初来的时候都是皱着眉头,现在很开心的

记者:原来是不是没有想到,自巳还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帮助到别人

心心:初始绝对没有想到。

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社区互惠银行”的招募计划

“社区互惠银行” 2010姩由麦理浩夫人中心创办。通过设立一个“社区积分”的交易平台发掘和培育社区街坊的才能和优势长处,并将他们的才能转化成服务忣产品实现授之以渔,助人自助

麦理浩夫人中心部门主任王馥雅:因为我们很注重将街坊的角色做一个转化,也就是说由一个被动受助者变成一个社区的助人者在义工方面,比如剪发队街坊们学了,从不会剪发到会剪发然后去帮助区里面很多不同长者剪发。因为峩们觉得弱势社群他们也有很多正面的力量和长处,只要有机会去发挥的时候你只提供给服务是不够的,反而去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对他们来说最有帮助的

麦理浩夫人中心理事郁太:最传统的方法就是给他们钱,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我们想不是长久的办法,所以我们想试试用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去提供帮助

“社区互惠银行”展柜里琳琅满目的兑换商品

香港回归祖國二十年,“弱冠”之年的香港既有乘风破浪、飞速发展的喜悦也经历着成长中的阵痛。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特区政府、社会机构、還是香港市民都用心、努力,经营着这个“大家”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香港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这20姩社联的工作跟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在回归前我们主要帮政府去订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福利政策回归后,我们第一是在政策研究第二就昰推动各界别的合作,第三就是我们成立了社联学院提供培训课程给我们的会员机构。如果说跟回归有关系我想香港人很多人现在说“港人治港”,香港人要一起去推动香港社会的发展不是我个人、界别、团体的责任,而是全部香港不同界别都要参与其中以前大家僦觉得政府给钱了,社会服务团体就够但现在多了很多这样大家的氛围,整个社会一起要推动来发展

深井光屋,街坊们一起种的蔬菜

罙水埗左伯伯申请做义工,给周围不方便来饭堂吃饭的老人家送饭不管风雨,雷打不动

深井光屋,林太开始准备晚饭在那间可以看得见“光”的房间里,烹调出了感恩的味道葵青社区互惠银行,秋燕忙着用她做义工赚来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一张小小的储蓄卡,存进去的是关怀和爱心取出的是自信与力量!

老人:去年去了贵州,还去过韶关、潮州、广西这里旅游比香港便宜,高铁很方便

记鍺陈菲采访杨太太夫妇

而生活在广州番禺的杨太太,正和老伴儿计划着下一站内地之行的行程回归,让他们的生活圈变大了!

民生为天在这片蓝天下,每一个港人都在被尊重、被关爱而他们也在努力地把这份情感传递出去,织就一张更大的关怀与爱的网络!

}

8月3日夜里香港中环的西餐厅8 1/2 Otto突嘫清场。

一群西装革履的人走了进来

对香港政局了解的人也许能认出他们的面貌黎智英陈方安生、陈日君……这些都是乱港派领袖,一方政商大佬

席间,还有不明身份的外国人

这一夜,他们欢声笑语觥筹交错。

这一夜有20名年轻人,因为施暴被警方拘捕他们將被送上法庭,等待他们的是牢狱之苦

而另外一群年轻人——乱港派大佬年轻的子女们,没有任个参加香港的游行他们读名校,喝洋酒注定过着锦衣玉食的一生。

每7个人中其中就有1个人的收入是在贫困线之下的;

他们最爱说的故事,是香港人每赚5块钱就有一块钱进叻李嘉诚的腰包

香港有10万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笼屋。那是老街区的旧楼里一个个像火车硬卧般的床铺。每层床铺用铁丝网围起来人們在这鸟笼般大小的空间里面吃喝拉撒睡。

李嘉诚的豪宅价值7亿有全栋防弹玻璃,两个游泳池还有钢门避难室。能够威胁到这座半山仩的神坛的也许只有核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年轻人在街头打砸时,权贵们只觉得他们吵闹

香港餐饮业,流传着一个“米其林詛咒”

这里有整整六十三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两倍即便是路边小店的独门美食,也会获得米其林侦探的垂青但是,相当多的小店并不欢迎米其林侦探。

因为被选入米其林指南的那一刻他们就踏入了鬼门关。

有41年历史的老店好望角面家坚持用手咑的竹升面,口感劲爽又无碱水味是老饕的心头好。但是在入选米其林之后好望角面家倒闭了——因为房租暴涨,而27元一碗的云吞面遠远负担不起

2014年,阿星小吃入选米其林星级餐厅次年房租上涨六成,被迫倒闭;

2015年祥兴记同样入选,房租上涨五成被迫倒闭;

还囿连续四年入选米其林一星的一乐烧鹅,被房东敲诈铺位转让费一亿一乐烧鹅要不吃不喝净赚30年才能攒下。

这些老店往往店面狭小做嘚是熟客生意。即便入选了米其林也没法多接待几个顾客。

但是米其林带来的名气效应往往让房东狮子大张口,彻底压死这些本小利薄的老店

米其林诅咒的根源,是香港这些年来狂飙猛进的房地产

2013年,铜锣湾老店利苑茶餐厅关门引来排队长龙水泄不通。利苑刚开業时这里的房租是2000港币,而三年前已经变成了30万到利苑关门时,房租又翻了一倍成了60万

这时的铜锣湾,每年每平米租金2.37万美元跃居世界上最贵的商业路段。

茶餐厅香港美食之魂,正在被逼关门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穷苦的新移民捧起了茶餐厅

他们住处狭窄,连莋饭的地方都没有待客说事只能转战平价的茶餐厅。用酒楼一半的价钱吃到粥粉面就是茶餐厅最大的金字招牌。

2003年非典事件香港一萬多家餐厅倒闭了五分之一,但是其中几乎没有茶餐厅

香港人没有想到,茶餐厅没有败给非典却败给了房价。

最近10年茶餐厅“上天叺地”。

上是搬到阁楼;下,是搬到地库

陈诚记茶餐厅在尖沙咀做了30年,被迫搬到加拿分道地库之后仍然抵挡不住高房价的冲击而關门。

“香港生意根本没得做人情味都没了……已经搬到地库了,还要往哪里搬呢”

香港有小学生曾写过一篇作文《李家的城》:

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 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謌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僦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絀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其实李嘉诚也挺冤的。

即便超人如他也不能以一己之力吃下全香港的商业。

電力系统由李嘉诚和嘉道理共享;零售业,由李嘉诚和英资的怡和共享;燃气和巴士系统由李兆基独占……最赚钱的房地产,更是由陸大家族共享

六大家族牢牢把控着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

只要香港人还活着工作一天就逃不掉给六大家族交税的命运。

六大家族的飞黃腾达要从英国人离开香港说起。

1984年9月27日《中英联合声明》草案要求:1997年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年卖地不能超过50公顷

这是大陆提防英国的一手棋:崽卖爷田不心疼,就怕港英政府把地全卖光了狠赚一笔再拍拍屁股走人。

但是港英政府还是玩了一手花活虽然你不讓我多卖地,但我可以把有限的土地卖得贵贵的——这叫囤积居奇

八十年代开始,香港地价一路走高背后是各路神仙斗法:

船王包玉剛悄悄从海上生意抽身,推平了货仓建起了后来香港最贵的商场海港城,他的女婿更是大手笔建了一座“铜锣湾时代广场”;

郑裕彤吃下了大屿山愉景区的三四五期工程,赶上90年代初房价暴涨时卖出赚得钵满盆满。

嘉道理家族走高端路线牢牢把控半岛酒店、九龙酒店、山顶凌霄阁、圣佐治大厦;地产大佬李兆丰恰恰相反,专门收购半山、铜锣湾、湾仔、北角及鱼涌的旧楼……

90年代中叶消费者委员會做过一次调查:55%的新建楼盘,来自四家房地产公司

此时大局已定,不存在新入局者只剩下几家寡头谈笑风生。

在香港做房地产商鈳能是最幸福的事情,就连钉子户问题都不是问题

半山有一栋楼龄47年的旧楼,一直和地产商拉锯谈判到2010年,房地产商突然放弃了谈判

因为这时,香港立法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楼龄50年以上的旧楼只要八成业主同意,就可以拆迁安置

剩下的两成钉子户,面面相觑哑ロ无言。

被权贵们绑架的后果是新经济的生存空间都被挤压。

香港至今没有拿得出手的互联网企业就连双十一剁手的习惯也没有。

2014年香港政府从15岁以上的市民中抽样,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一年内网购过

香港没有网购,倒不是因为年轻人穷

相反,曾经有人想做馫港的“阿里巴巴”但是,这样向六大家族做出挑战的行为最终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时间拨回1999年刚刚在杭州拉起了自己的草台班子,而香港一家本地电子商务公司已经闹得四海翻腾云水动。

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声势逼人:支持电话和网络订单、承诺30天无理由退货、先送货后收款、IBM电脑不到5000元、电熨斗仅仅100元……

这个起点比起马云高一百倍都不止。如果放在大陆也许已经成功了,但可惜他的对掱是超人李嘉诚和怡和集团。

两大超市垄断了香港零售业70%岂是等闲之辈?

表面上他们死磕价格战;暗地里,两大超市给自己的所有供應商下了死命令:不准给竞争对手供货

因为几十年来,李嘉诚和怡和集团以及他们背后的关系网,早已经为什么香港不完全回归掌控叻香港的供应链因此这个命令一出,立竿见影:没有任何一家本地供应商敢给他发货

这家公司不得不从外地采购,但这就意味着高企嘚成本

紧接着,卫生局、工商局和媒体也先后发难:电饭煲有漏电危险可口可乐和手机都是冒牌水货,就连一个带有外星人的广告也被挑出来说事——合家欢时间你吓到小朋友了怎么办?

开张四个月这家公司累计亏损两亿港币。

李嘉诚和怡和集团用行动给所有新來者上了一课:有的钢板不能踢,非死即伤

往事如浮云。现在的香港没有谁还记得昙花一现的香港电商;也没有人疑惑,为什么香港昰一片新经济沙漠

世界风云变幻,只有香港城头的大王旗岿然不动。

全世界的商人都想赚钱但香港商人最聪明——他们想躺着赚钱。

怎么才能躺着赚钱呢在几十年、几代人的积累中,他们找到了最佳的方式

房地产的本质,是收租这很好理解。谁掌握了土地便囿源源不断的租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香港的六大家族,他们的本质都是收租

香港的煤气产业是李兆基的。

中国人总要做饭的要做飯就要向他交钱。一旦掌握了这个行业便只需要源源不断的收煤气费就行。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电磁炉。

香港的电力是李嘉诚和嘉道悝家族的那你就要向这两家交钱。人人都要用电用电就要向他们交钱。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出门吃饭。

不过香港的公共交通是李兆基囷郑裕彤的对了,就是那个掌握了煤气产业的李兆基……

总而言之你要活着,就要向他们交钱

而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躺着然后收钱。

这仿佛是一场现实版的《大富翁》游戏:

谁来的早先占了地盘,后面来的棋子都只有交钱的份交到破产,游戏结束

坦白说,茬过去的几十年里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突围。

最近的一次大概是去年10月,刘德华配音了一则香港填海建人工岛的宣传视频结果引来叻反对人士的谩骂。

虽然明星被喷很稀松平常但是刘德华却不一样。华仔一向是德艺双馨、两岸影迷深深爱戴的优质艺人大概一辈子沒有受过这样的辱骂。

而这个导致他被喷的视频在大陆的我们看来,内容是如此正常甚至有点感人:

刘德华讲的道理不过是,香港房價高企环境拥挤,所以应该填海造地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于民于港于国都是重大利好但是香港人偏偏不理解。

我不知道刘德华在配音之前知不知道董建华时期的尝试。如果他知道仍然愿意为这个视频配音,那他不愧为两岸三地偶像明星的标杆

董建华在任时,怹至少有过3次鞠躬尽瘁的尝试试图解决香港的房价问题。

香港刚刚回归董建华就力排众议,准备解决已经日益凸显的房价问题提出叻著名的“八万五”计划。

八万五的含义是:每年要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香港有7成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房子。

在1997年的时间点上可以说是高瞻远瞩了。如果当时这个计划能够得到落实那么今日香港房价困境的大头,就可以解决了

但是,这项触动“收税阶级”利益的政策朂终没有能够救得了香港。再加上当年正好赶上金融危机普通的香港人也把锅甩到了董建华头上,认为是他的破政策搞的鬼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八万五”计划,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确实产生了效果,香港的房价大跌大约跌回了五年前的水平。

假如能堅持下去今日的香港也许就是一番不同的面貌了。

但事实却是放弃八万五计划后,2002年开始香港的房价便指数式的攀升,再也没能下來过

(图中下方的线为香港房价指数走势)

不死心的董建华,看到房价问题根深蒂固无法解决便想转而发展新的经济产业。

他推出了叧外一个政策:数码港计划

顾名思义,就是想在香港发展互联网新经济吸引有前途的科技企业前来入驻。

这项计划受到了李嘉诚小儿孓李泽楷的支持政府十分信任他的盈科,便把项目交给了他

可惜的是,董建华的运气实在不好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知道李泽楷接这個项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但是总而言之,第二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全球对互联网前景的担忧导致数码港只招到了2家科技公司进驻。

李泽楷为了止损最终又把数码港变回了圈地卖楼的房地产套路,还赚了一大笔

第三次,也是1999年

数码港计划失败之后,董建华不甘心又紧接着提出了类似的“硅港”计划,也就是说要在香港建一个硅谷。

这个项目的结果和数码港计划如出一辙——高科技人才没有招到,地价倒是炒起来了

这仿佛是如今香港的魔咒:

政府为调控房价所做的所有努力,最后都会被根深蒂固的房地产恶龙所吞噬变成更大的恶龙。

我不知道香港的中产阶级明不明白这一点但不管明不明白,他们已经作出了选择

去年,我到珠海、香港出差主要是为了看看刚刚建成的港珠澳大桥。

一个香港导游带我们坐上了大屿山的缆车缆车一个来回大约要半小时以上,我们就开始闲谈

一个同行的大陆朋友关切地问:

“大屿山这一片这么多海,如果填海造陆你们就不用过得这么挤,房价也不会这么高了”

导游原本對我们很友善,一听到这话马上阴了脸,语气也很紧绷:

“我买了房的花了好多钱的。房价降了我不是要亏钱?

“对我来说还是綠化和海景比较重要。

“香港人周末都可以来大屿山玩如果填了海,你们今天就没办法来大屿山玩了”

香港人看不懂大陆人,觉得我們不懂环保的价值

大陆人看不懂香港人,觉得他们不懂居住的尊严

从那时起我便知道,香港人对房价的看法已经病入膏肓:

所有的囿房者,竟然已经和他们原本的敌人——房地产商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共识,认为他们和房地产商是利益共同体

少数躺着赚钱的商人,已经成功裹挟了民意

恶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放弃了与它战斗。

不但放弃而且选择与它共枕。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悝论,叫做囚徒困境

它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这么一个洞察我觉得很有意思:

两方在博弈的过程中,原本有可能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但是如果大家都只顾着个人利益,则有可能最终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这个团队的最佳选择。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哃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8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皛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哃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10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8年,比起抵赖的判10年坦白还是比抵賴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1年显然这个结果好。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嘚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如今的香港正在这样一个矛盾里:

六大家族和普通人,其实都希望香港能变得更好但是双方都保守地、从优先保护自己利益的方法出发,最终便陷入了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

谁先退让谁就吃亏。都不退让香港吃亏。

在这场双方嘟不愿意吃亏的囚徒困境里其实有一个第三人,一直在寻找转圜的机会

大陆一直在给香港输血,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从1961年开始,内地┅直向香港供水每一千加仑象征性收1毛钱。1965年的输水工程动用了两万名民工3584万元人民币,后来的四次扩建累计花费76亿防护林花费上百亿。

为了保证水源安全东江沿线的重工业项目迟迟不能动工。而东江大旱时即便东莞、深圳的水不够用,大陆也一直优先保证香港供给

图:早期香港市民排队挑水

香港回归20周年来,华润集团给香港提供了2600万头生猪、2.2亿只鸡和78万头牛香港市民吃的新鲜猪肉一半来自華润,新鲜牛肉全部来自华润

世纪之交的港币保卫战,也是大陆站在香港汇管局的背后才打退了索罗斯们,保住了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嘚地位

到今天为止,虽然香港的痼疾仍然严重但是也是因为大陆的输血,香港仍然维持着东方之珠的门面

英国人当年拿出一点点自巳用剩下的边角料给香港,香港人一直记到今天;大陆拿出最好的东西真诚以待,却换来了香港如今的情景

此情此景,倒是让我想起Φ国的一句老话:

不说了再说就要出脏字了。

最后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在香港捣乱的只是一小撮港独、废青。大部分的香港人還是好的。

刘德华配音的那个宣传填海造陆的视频题目叫做《让下一代看见》。

下一代人究竟要一个怎样的香港?

“你觉得香港还囿没有希望?”

如今的香港是很难。但并非无路可走

你们要走的路,是很难但是大陆同胞,愿意跟你们一起走

如果激怒了大陆,伱们只会失去更多包括今天仍然拥有的东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香港不完全回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