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大大们,工程师版本的帝国工程师rank怎么提升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旭日帝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获得卓越的战绩并占据一席之地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对高科技的“残酷”追求。在帝国内数以百万计的居民中,处于帝国社会经济层次中被称之为“工程师”的他们,对于国家技术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并且,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自己也有所收益。在日语中,“engineer”(或者是“Enjiniiaa”发音的词)这个词通常带有些许的讽刺意味,通常是指那种发音相同却在英语里面解释为“研究技术”的人。这个词暗示着某种品行和阶级上的优越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等同于西方所使用的那个词。从实际角度来看的话,帝国工程师所处的地位,至少比盟军或苏军那些人们要更好,或者是说与他们的作用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对于帝国工程师来说,与其敌对的一方如果轻视他们的外表而疏忽大意的话,所面临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甚至是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虽然说帝国工程师并没有接受任何军事上的训练,事实上除了基本的体力运动外,他们也不准参与任何体能上的训练。如果他们在帝国社会中没有达成更为突出的贡献或更为优越的地位,他们则不得不在军队中继续服役。从实战角度来讲,他们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修复受到直接攻击的建筑,占据对于旭日帝国来说颇有价值的中立或敌方设施。可以顺利的占领敌方设施是每一个帝国工程师的基本目标或任务,也正是如此他们数年来都接受着相关的训练。其能力在整个帝国军队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话,拥有可以占领敌方设施的机会将是唯一能让那些工程师感到兴奋的事情。
帝国工程师通常会尽可能的避免与帝国军队一起行进。如果不对这种穿着普通的人仔细检查的话,他们所带来的危险性可以说非常大。
即便帝国工程师对于旭日帝国的军事作战行动非常重要,可在他们与普通的军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气氛。工程师所处的地位,既不能说是管理层面也不能说是作战层面,恰恰位于其间。从那些帝国士兵之间所得知的抱怨主要集中在帝国工程师的“啜泣、卑下及自私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于帝国军队内士气的影响。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存在于军队之中:士兵们对于工程师追逐职业进阶而有所怨恨,而那些工程师们则不喜欢帝国士兵的粗鲁与冷酷。

}

原标题:浮躁的时代下,工程师何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多年前,我高中毕业,准备离开家乡外出念大学,那时农村乡镇电脑尚未普及,绝大部分人的手机还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两个功能,那会儿网络游戏还没有到泛滥的地步,很多高中生省吃俭用也就玩那么经典的几款。物质条件远远没有丰裕到如今的地步,吃穿住行都比较寒酸,我们的专业领域是机械、能源、环境、电气、物理、数学、生物、医学、我们毫不怀疑毕业以后我们将有灿烂前程,将有渊博学识去实业兴国,将有平等的机会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阶级。可是这狂飙突进的几年间,资本何其野蛮,一切都变了!

1、最让人痛心的是技术人才的流失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制造业工人队伍还有传承,并且工人阶级地位高,虽然技术水平不行,但是总的来说队伍没有散,改革之后基本全部都散架了,工人阶级不但没有人尊重,感觉还成了社会最底层,如果谁家孩子去工厂当工人,那是没有脸跟亲戚朋友讲的。

技术工人在工厂开数控机床一个月四千,隔壁建筑工地搬砖七千,谁还学技术?人都去搬砖了,搬完砖发现还是买不起楼房,但是整个社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消费水平提高了,人心浮躁了,而核心技术失传了!还有什么竞争力?拿楼房去PK美帝?

现在中国的A股上很多科技股票都是概念股,就是没啥技术,没啥市场,全靠炒作概念和圈钱。圈了就炒作,炒房子,放高利贷,多少钱用真正用在研发和制造上?

就拿XX来说,弄虚作假上市、讲故事,搞生态圈,搞出啥来了?融资几百上千亿,现在就剩下一个入不敷出的网站,给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还得回归制造业吧?只有回归制造才创造真正的价值。德国人不玩互联网经济,老老实实搞制造,也没听说德国快不行了。

有个朋友十几年前毕业到汽车厂上班,还找了个教师做老婆,那时候医院和学校的女孩都愿意嫁给我们厂的技术员,可是如今呢?媳妇学校刚毕业的女老师,听说是工厂的,压根就不见,才不管你什么工程师还是小领导。人家找对象,要么公务员,要么有钱的商人。

仅仅十几年间,社会风气竟演变至此!

国外的技术人员都有体面的工作收入和福利待遇,他们都会安心科研,不会说去想当官之类的,那是最被鄙视的,也是最没钱的。我不否认中国在进步,每十年都在进步,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

全民浮躁,没有人沉下心来做实事;天天搞项目,拉风投,玩概念,讲故事,最苦逼的是每天趴电脑画图的工程师,微薄的薪水连个家都安不了、对象都找不到!

想毕业那会,没有去考公务员,因为单位提供了比公务员好的待遇,比公务员高的收入,以及我感觉得到的发展空间。同学中除了极个别“人品很好”的,全部都去企业了,亲民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让大家感到好处,让我们有一个生活稳定的环境,让大家安心科研学习。

2、全民浮躁,如何制造业立国?

现在10个中国人,9个想着投资投机致富,想着分蛋糕,就是没有人想踏踏实实工作,因为你踏踏实实创造的财富,不能保障财富不被投资投机者洗劫一空。

都去挣快钱了,见过无数资深工程师拿着饿不死、啥也干不了的收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是现实是什么呢?亏得稀巴烂的臭水平各种公募私募基金经理大收管理费,满大街的P2P招点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开开心心的一忽悠几个亿。

不要脸的白银原油期货推销把人家骗去亏个倾家荡产;吹的牛逼哄哄的创业创新就是找几个人做个app,忽悠天使VCPE一轮轮的接着往下忽悠。我就问问,能不能坐下来干点实事?扎扎实实的打打工业基础,做做产业升级,做点像样的工业产品出来?

创新这个东西是人天生的,有创新空间自然会创新。中国人创新一点不差。中国最差的是基础的东西,比如基础材料,零件,机床,焊接等。只要有辣椒,有香油,有孜然,各种东西,中国的才智会创造出无数的美食,而你辣椒都做不好,你怎么创新?金字塔基座没有打好,就去做金字塔尖的东西,傻子都知道搞不好。

发动机里的核心技术——涡轮增压器,仔细想了想,日本能独立研发制造涡轮的公司印象中只有IHI和三菱,当然,一些牛逼的御用原厂改装,比如NISMO、SPOON、TRD等和牛逼的独立改装厂小批量不算在内。那么我能想到的所谓“小厂”,那就是五十铃、斯巴鲁和大发了。

这种感觉,跟韩寒赛车的时候感慨汽车零部件几乎没有国产的是一样的。如今汽车零部件中国也都能造,可是看看高端车,重要零部件依然是国外的,那可靠性是不一样的。

普通的一个欧美日的创业者,就会有如此大量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提供商,他们的创意还不能实现么?光特斯拉,就有丰田的电池,思科的电池团队,欧洲的汽车设计师,底特律的工程师,中国的在哪里?

苹果可以用三星的芯片屏幕,海量的美国工程师,英国的美工设计,中国的低价劳动力(丢脸啊),高端的日本电子零件,加上乔帮主的天才,才能搞出来。换了中国,估计还在抄或者炒作概念。

基本的材料、机床、紧固件没有搞好,你能把汽车做好?有了基础的材料、工业、机床,然后人类才发明了蒸汽机、火车、然后才有飞机、汽车。有了精密的机床、设备、人类才有芯片。这是一步步发展的,不可跳跃。

人类梦想飞行多少年了,直到发明了大规功率、重量很轻的引擎(功率密度高),莱特兄弟才能真正上天。有了耐高温高压的不爆裂的缸体,哈勃才发现还原法,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氨,然后造出氮肥,大规模的改善了粮食产量,解决人类饥荒。

中国很多东西搞不出来,往往卡在一个关键的高指标基础零件和部件上,而这又是西方严密禁运的,也是他们过好日子的最后的裤衩。比如相机CT机需要的CCD,雷达需要的高精度AD,飞机需要的高强度紧固件,发动机,轮船需要的燃气轮机的叶片。芯片需要光刻机,光刻机需要高精度的镜头和机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本质要的是材料和加工工艺精度。

给西方做下手工是可以带来很多钱,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确实需要,可是GDP不能老是这样,给人刷盘子不会比老板工资高。你做下手越努力,西方人钱越多,富士康就是例子。就拿国家重点培育的电动汽车产业来说,我丝毫没看出来中国哪里比国外强了,这个产业国内外几乎是同时起步吧?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有没有人真正沉下心来思考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中国经济看起来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想起一句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可千万不要让外人看笑话楼塌了!

毫不夸张的说,目前的现状是中国在和富强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中国目前的现状无论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是不正常的,古今中外,只有现在的中国是最藐视技术或者技艺的,既然不正常,就一定会被扭转的。我想年轻人一定要有一技伴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人文科学都可以,虽然目前只能温饱,但是只要坚持一定可以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候。

3、工程师何时能够成为一份体面的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高速发展离不开工程师,有网友调侃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工程师。但这个群体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待遇,还没达到它应有的地位,中国3000万工程师还没有自己的节日。

过去一些年,因工业系统被媒体忽视,作为工业人主体的工程师也受到冷落。曾几何时,医生是人类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表明,“工程师”这三个字的份量有多重。

时至今日,工作压力大和收入不高等原因,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娱乐明星和有钱的商人,曾广受崇敬的工程师已不在他们的视野中。在青年学子中甚至出现“逃离工科”、“挣脱工程师”现象。

4、工作十几年做工程师赚的钱,只有房产升值的零头

作者原来单位很多同事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研发方面的工作,转而进行收入更高、更体面的商务领域了。虽然我很可惜他们那十几年的技术经验,但是中国在很多领域并不需要什么研发工程师,中国只是工厂,只需要工人。

十几年前,刚毕业中国就是这样;今天某些方面理解来,还是这样,(某国有芯片大厂最近宣布停止研发芯片,专注于代工业务)。

一位朋友2004年毕业进入一家央企做机械工程师(三线排在前面的城市),实习转正第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3800元,那时房价1200元;上周回去,研发中心同一个战壕的兄弟们年薪资水平5.5~6w,实际拿到手不过多了几百块,可是房价已经翻了六七倍了。

5、互联网经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互联网啊,APP啊,软件啊,菲律宾在搞,印度也在搞,印度的软件外包,对印度的经济和工业化有什么促进?十亿印度老百姓靠软件发家致富?

印度的软件几乎都是对外出口,根本没有内需,说白了就是国家花大价钱培养了一帮码农给国外写代码,能给本国经济带来什么?更不要提共享单车、外卖之类了。可是人家就是能拿到大把的钱,过上你永远只能羡慕的生活。

阿里巴巴是成功的故事不假,但是那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依靠。美国的核心依靠,绝不是谷歌和苹果、Facebook,那只是美国工业基础发展之下长出来的市场之花。

新经济当道的时代,难道人们都靠互联网生活?农民不需要种田?工人不需要做工?吃穿住行谁去生产制造?正如任老爷子说的:锄头是种地的,不能去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互联网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制造业才是超级大国的强国之本、立国之基。

人家西方发展互联网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车,飞机工业都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互联网正好作为一个伟大的工具促进发展,中国的工业革命咋办呢?

6、核心技术的缺乏早晚要吃大亏

每次看到雷布斯之类的在台上吹嘘,心里就不禁好笑:你小米手机至少得给高通缴纳30%以上的芯片费和专利费,还有台湾的镜头、韩国的屏幕,我们承认雷布斯是劳模,但这种模式到底是在忽悠老百姓还是麻痹自己?真傻还是装傻?

小米的模式是代工组装+低价,打垮了很多厂商,也把很多立足自主研发的企业逼上了绝路。我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米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究竟谁赚到钱了?谁赚得最多?

软件也好,手机应用也好,是跑在操作系统上的,而系统是跑在硬件芯片上的,没有芯片你扯个毛线,而芯片本质靠的是工艺,而工艺本质就国家的基础工业制造能力。

有人说,小米也在开发自己的处理器,没错;华为手机还都用上自己的处理器呢了,啥叫自己的处理器?华为有自己的处理器工厂吗?谁给他做的?华为自己做得了吗?

小编可以在这里下个定义:任何不以提高自制率、只靠代工组装赚钱、给国外公司输送利润的手机厂商都是耍流氓。

有人会反驳:苹果都是富士康组装,难道苹果的路线也错了吗?我提醒大家两点:第一是苹果的利润率超过50%,光是品牌溢价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国产手机呢?恐怕没有几个超过10%的吧?第二,苹果不是不制造,而是已经过了制造的阶段,已经可以靠品牌赚钱了。

把手机厂商划分为三个段位:

1.最高段位的是苹果,靠品牌赚钱,利润率超过50%;

2.中间段位的是三星,靠制造赚钱,利润率在25%,三星不但能造电池、能造屏幕、能造存储器,还能造处理器,还给苹果供货;别看三星手机在中国不行了,可是三星即使手机业务倒闭,其零部件企业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更不要提三星集团一家就超过日本排名前十的电子企业,制造能力才是真正的壁垒。

3.最低段位就是小米和蓝绿阵营了,既没有品牌溢价,也没有核心制造能力,就赚个辛苦组装的钱,不到10%。

董明珠说过,互联网只是工具,做好实业才是根本。TCL李东生说,做实业投入那么大,划算吗?一句“梦想该怎么算”不禁让人心情此起彼伏而又思绪万千。

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与出路

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这个矛盾和其运动的轨迹也一直主导着工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着工业生产的改进和工业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过剩已经出现,只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和市场,才勉强运行至今。

目前,全球性的工业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到了不改进工业生产不能再前进的程度,我国也是一样,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为什么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道理就在这里。其实,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既有技术和管理进步的推动,更是工业生产改进的需要和牵引。工业生产与工业消费的协调发展,对工业生产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产品的功能、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产品的生产效率,工业生产的改进,也主要是改进这四大要素。详细分析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可以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成果,通过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使工业生产的四大要素得到改进和进步。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就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情况可能也是这样,通过新型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最新管理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包括虚拟的企业建立起基于互联网、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交互和服务平台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显著地提高产品功能的个性化、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及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以重新启动消费,与消费重新协调发展。

我国把新工业革命的内核描述为智能制造,从这个定义看,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运用智能产品、建设智能产线、打造智能工厂、构建智能生态。这个描述是从本质上讲的,便于表述、便于理解,要真做起来,正像前面已讲过的涉及整个工业体系的改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我国《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构想,我国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30年的时间,发展智能制造各国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更复杂一些。

对于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制造业一定是整个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一旦制造业落后,无论金融业多么发达,最终整个经济仍然会衰落。当前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国家,美国在制造业的许多领域已经空心化,实现制造业的回归和复兴是现任美国总统政策的核心,当前中美两国竞争的核心其实是制造业的竞争,谁占领了制造业的制高点,谁就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霸主。

像日本、德国、英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可能在制造业的某一方面拥有世界先进技术,但在一些重大产业和装备方面,拥有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已经无法形成垄断优势,无法形成产业链。现在工业特别是在重大工业项目上,必须在多个产业甚至需要在全产业链形成优势才能在该产业形成优势,具有全产业链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美国发起全面冲击的基础和力量。

全产业链的基础是人口和人才,中国能够在几乎所有产业发力,在所有产业向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韩国等发起冲击,就在于中国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中国的技术专利申请量能够迅速进入世界前列,就在于中国能够在几乎所有领域发力,这也是中国具备全方位超越美国的基础。

相继在高铁、核电、航天、军工、智能手机等方面取得突破后,中国制造业最薄弱的环节是半导体、芯片、汽车、生物制药等方面,如果中国在这些产业方面能够实现对美、日等国的超越,中国将在全产业链方面打破大而不强的现状,实现对美、日等制造业大国全面、不可逆转的超越,美、日等将不再有超越中国的可能。

中国曾在稀土、汽车、大飞机等产业出现失误。中国是汽车工业大国,却因为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而在汽车制造方面惨败,日本在电子产品败给中国后,整个工业产值50%以上的利润来自汽车产业,而中国市场又是日本汽车的主要利润来源,可以说如果打败了日本汽车业就打败了日本制造业,打败了日本制造业就打败了日本,因此,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之一是加大汽车产业的研发,实现汽车业的重新崛起,错误的政策使中国汽车业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不能再失去下一次机会,应该将汽车业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核心中的核心,重点中的重点,这不仅是制造业的问题,也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中国制造业需要追赶的第二个核心产业是集成电路及芯片,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额达2271亿美元,是中国第一大工业进口产品,占整个工业品进口的19.3%。前不久中兴公司被美国处罚11亿美元,就因为自已在集成电路核心产品方面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受制于人。美国一直对中国高端芯片实施禁运,这对中国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好事是逼迫中国走自主化道路。当前中国在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方面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已经从低端向高端逐步取得重大突破,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在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方面将全面赶超美国,可以说实现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对美国的全面超越就是对整个美国制造业的全面超越,也就是对整个美国经济的全面超越。

中国制造业需要追赶的第三个核心产业是生物技术及产品,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及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当前中国对美国开放生物技术及产品市场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就像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制造业一样,中国至今在汽车领域都没有翻身,如果中国对美国完全开放生物技术市场,不仅会使中国的农业从此受制于人,极大地伤害中国农业及农民利益,而且将使中国生物技术受制于人,使中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漫长。中国的生物技术只有依托于国内巨大的市场支撑,才能实现对美国生物技术的超越,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发展路径问题。

中国制造业第四个需要追赶的核心产业是人工智能,不过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居于世界前列,现在世界上的人工智能产业是中、美两国激烈竞争,中国虽然还没有超越美国,但并没有落后于美国,因此未来能够在人工智产业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超越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绝不能再出现汽车等产业方面出现过的错误导向。

二是依靠产业政策和国家扶持实现如集成电路、芯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崛起。前一段时间国内曾出现要不要国家产业政策的讨论,我以为中国必须要有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实现核心技术和重大产业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三是采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重大装备和技术的整体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具有不可取代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

}
红色警戒3 旭日帝国 帝国工程师
训练总部:大阪市帝国工学院
战场训练地点:皇军速成道场
信条:“要非常非常的谦虚”
旭日帝国能够卓越屹立于世界舞台之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科技优势近乎偏执的追求。在它的数百万国民之中,帝国称之为“工程师”的社会经济阶层特别热衷与国家对高科技的追踪……以及,或者说,他们的个人前途全系于此。在日本,术语“工程师”(或者更确切的读音是“刚成西”)[Enjiniiaa]是一个包含讽刺意味的词,与英语中同音词一样表示钻研与技术科学的人。这个名词包含着某种心理上和等级上的优越感,不能简单的翻译成西方世界中常用的某种职业。然而,从事实来看,帝国工程师有什么胜于或不同于苏盟同行的地方还有待观察。然而这种竞争之外也意味着即使他们有着谦逊的外表,在处理帝国工程师时需要加倍小心,他们的战地机械学与破坏能力可以左右战斗的结果。

虽然帝国工程师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事实上他们通不过除基本柔软体操外的任何体能训练,但在他们能够攀登帝国科学新高峰前仍旧要服军役。到具体层面,工程师经常用于诸如修理遭到持续直接伤害的建筑,或是夺取旭日帝国认为有价值的中立或敌有设施。以帝国之名成功的占领一个敌人的建筑对所有工程师来说都是一个基本目标,他们为此训练了很多前,而且是帝国军队中唯一有能力这么做的人。因此,一旦有机会要执行占领敌人设备时帝国工程师都会兴奋异常,而这也会使他们在执行任务中使用一些近乎狂热的手段。

其他帝国部队不太喜欢和帝国工程师在一起,虽然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貌不惊人的家伙如果无人阻挡的话会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虽然帝国工程师对现代帝国懂得军事行动十分重要,但在普通士兵和这些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他们横跨了行政和军事两个区域。截获的帝国士兵通信普遍包含了对工程师“鼻涕邋遢,卑颜屈膝和自私自利”的牢骚,以及这是如何影响帝国士气的。虽然从广义上来说这太空泛了,但看起来更大的可能是士兵们对工程师职业晋升速度耿耿与怀,而工程师们也不喜欢帝国士兵的粗野与冷漠。

军队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可能是阴谋,能够用于形成可以转向敌人的好斗性。此外,经过成功的护送工程师前往目标,或是保护他们失败,帝国士兵们看起来在经历了他们非同一般的战友的牺牲后勇敢了很多。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帝国工程师的情报:

工兵之道——对帝国工程师来说,迅速的占领设施是他们第一位的工作,而且的确如此,他们实现完全接管的速度十分让人吃惊。一个工程师只需要进入敌人建筑就能快速把建筑改造为帝国所用。

拔腿快跑——尽管轻装上阵,帝国工程师这帮宅男的体力也完全是个笑话。这意味着他们能比其他步兵跑的更快,至少能够跑上这么一段时间,直到因为剧烈运动而喘不过气来为止。无论如何,这种拼死狂奔经常意味着工程师到底是成功占领敌人建筑还是在行动中被人击杀的区别。

立式水下推进器——帝国工程师最奇妙的装备之一就是这种便携立式装置,可以让他们不耗费任何体力就在海上高速旅行。这带来了很多战术选择,此外这也是一种比步行更欢快的移动方式。

手无寸铁——帝国工程师没有接受过武器训练,为了他们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他们也被禁止拿起任何一种武器。为此,其他帝国部队必须在危险中优先保护这些人。迄今还没有证据证明工程师的西装是为了混淆敌人注意力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工程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