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玩的蒋介石玩得过斯大林吗怎么老死机

林彪自黄埔从军后,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战功累迁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据说,1942年林彪伤愈回国时,斯大林极力挽留,并向蒋介石提出以十五个将军换林彪。这一传说不翼而飞,无足而走,哄遍全国,无形中增大了林彪在国内政坛、军坛上的地位和分量。当人们询问林彪传闻是否属实时,林彪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说,“我不知道,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问斯大林和蒋主席。”

“战争的魔鬼”蒋介石悬赏十万

193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重建红一军团,任命林彪担任军团长。这年,林彪25岁。

1933年春,林彪在他的小本子上,又写上了这样一行文字,“1933年2月,指挥黄陂、草台岗战役,歼敌三个师,俘获二万五千余人。”

黄陂、草台岗战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战役的全胜,使林彪善于组织大部队、大兵团作战的传闻更加为人们所折服,“常胜将军”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五十万人马,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初,敌中路军以十个师的兵力分三个纵队向南丰、广昌前进。12日,红军进攻南丰,示形于敌。敌军为救援南丰,与红军主力作战,以第一纵队之五十二、五十九师取道永丰、乐安向宜黄南部急进,将整个左翼裸露于红军面前。

这时,红军总部当机立断,迅速命令红军主力自南丰撤退,隐蔽集中四五万优势兵力于黄陂以北地区,然后从两翼包抄北上。红军兵分左、右两翼。左翼为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第二十一军,进至黄陂一线设伏,整个左翼部队由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右翼为红五军团和第二十二军,负责阻击敌人和掩护红军右侧。

林彪作为此次战役战场指挥,在与彭德怀、董振堂等人商量后,决定左翼采取平行路线,隐蔽接敌,准备以伏击、侧击、兜击等手段,从左至右逐次消灭敌军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大家约定,以林彪打响的枪声作为总攻信号。

27日拂晓前,徐彦刚、罗瑞卿率七、九两个师和炮兵连在右,林彪、聂荣臻率十、十一两个师在左,同时进入阵地。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并进,在红一军团之后依次摆开。各师、团、营迅速展开,隐蔽于丛莽密林之中。

清晨,四周群山幽静,山泉淙淙。八九点钟,太阳升起,雾散天清,敌人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火力射程之内。

首先过来的是敌五十二师。全师两个旅四个团毫无戒备地从指挥所前走过。“打不打?”参谋请示林彪。

林彪冷静地说:“等辎重部队。”他判断,敌人大部队行动不可能没有辎重部队。不出林彪所料,敌人辎重部队过来了。“打吧?!”参谋人员又请示。

林彪仍是冷静地说:“等护卫团。”这样,等敌人全部进入我军的伏击圈后,林彪才发出总攻信号。顿时,平素僻静的山谷里,枪炮声震耳欲聋,数万大军将敌人团团围住,使其动弹不得。经过三个小时战斗,全歼敌五十二师。

黄陂大捷后,林彪、聂荣臻又率红一军团和第二十一军、第二十二军及独立第五师进攻草台岗。攻占草台岗必须先占领黄柏岭。黄柏岭是紧靠草台岗南面的制高点,山坡陡峭,易守难攻。红四军十、十一师强攻多次,都被敌人居高临下地挡回。红一军团中,有三位师长负伤。战斗至下午三时,黄柏岭还未得手。这时,林彪决定使用预备队。他对红九师师长李聚奎说道:“从拂晓打到现在,还没拿下来。现在命令你们九师从正面山垭口突过去,限你们在两个小时内把它拿下来。”

李聚奎想了想,对林彪说:“敌人只要两挺机枪就可以把口子封住,我们攻不上去。”

“那怎么办?”林彪问。

李聚奎建议以一个团正面强攻,以两个团从垭口左翼山梁攻上去。林彪听了这话,把李聚奎“剋”了一句:“你怎么不早说?”

按照这一部署,李聚奎率红九师迅速拿下了黄柏岭,然后又冲向草台岗。

草台岗战斗,红一军团获得全胜,歼灭和俘虏敌军近四千人。

蒋介石对第四次“围剿”的惨败深感耻辱。他在给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手谕中说,“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并称林彪是“战争的魔鬼”,悬赏十万元缉拿林彪的首级。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知道的,斯大林暗至和日本勾结,瓜分北中国。一个占据东三省,一个觊觎外蒙古,新疆,这两个强盗,是时而狼狈为奸,时而有为了争夺利益互相撕咬……

}

导读:闻一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经梳理发现,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前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尽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避免在远东地区出现麻烦,这是斯大林在處理远东问题及与远东周边

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经梳理发现,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尽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避免在远东地区出现麻烦,这是斯大林在處理远东问题及与远东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对日关系上,斯大林把西方国家的一切建议都看成是挑拨和挑衅。

这一时期,斯大林的外交对象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1932年3月初伪“满洲国”宣告成立,这促使南京政府决心加紧行动与苏联政府进行谈判,以期恢复自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断了的中苏关系。南京政府的决策是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主,恢复中苏关系,其潜在目的是一旦中日发生冲突或战事,期望苏联的援手。5月,中方代表莫德惠的外交努力失败。6月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举行中苏复交的秘密谈判,但消息泄露,日本密切关注有关事宜。南京政府指令正在日内瓦参加裁军会议谈判的代表颜惠庆,要他设法与苏联代表进行联系。

莫洛托夫就此事向斯大林作了汇报,斯大林很快作出了指示。1932年6月19日,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写道:“南京人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完全是个骗局。整个南京政府完全是由卑劣的骗子组成的。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应当同这些骗子打交道,或者说不理睬他们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应考虑到他们是些卑劣的骗子,还是应该谈判。”

斯大林对南京政府的不信任是极端强烈的,这种不信任一是源于斯大林认为南京政府在“中东路事件”的决策上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二是源于斯大林已经感觉到南京政府意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潜在目的。所以,这次谈判在后来仅仅解决了恢复两国关系的问题,而没有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8月21日,中苏间终于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时中苏关系的核心是南京政府迫切需要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对待这个问题,斯大林也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的。将近3个月后,蒋介石的特使杨杰与斯大林就苏联援华问题进行了会谈。杨杰在谈话中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请求援助我们”,“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但斯大林的回答常常是模棱两可的,有时甚至规避了苏联单方面援助的问题。他说:“我以为,中国不应忽视任何援助,可以而且应当向美国和德国购买飞机和机枪。盟友有坚定的,也有不坚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说英国打交道。仅仅从苏联获得援助是不对的。”

斯大林的决策显然被斯大林对蒋介石的不信任所掣肘,因此苏联对华的援助并没有达到蒋介石所希望的那种数量。11月26日,蒋介石为此亲自给斯大林写信,请求斯大林派兵。当然,斯大林不可能派兵。他只能提供有限的武器,而且这些武器是要南京政府以黄金来购买的。但是,蒋介石政府没有足够的黄金,苏联方面就不断地讨要。即使如此,苏联提供的军援仍维持在不致使蒋介石政府被日本击败,同时又不能使蒋介石政府去打一场和共产党的战争这样一个幅度之内的。

而在这一期间,斯大林对毛泽东是很不满意的。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和蒋经国谈话时,不时地透露出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斯大林说:“毛泽东是个独特的人,独特的共产党人。他在农村活动,避开城市,对城市没有兴趣。”他还说:“苏联政府不知道中共的情况。他们也不征求任何意见。”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满显然集中在毛泽东的不听话和独行其是上。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担心毛泽东另立山头,影响和破坏“在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民主化”。所以,蒋经国对斯大林说:“请斯大林大元帅劝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而这时,斯大林同样不相信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斯大林并不想支持毛泽东对谈判的决策,所以苏联大使馆并不曾出面公开接待中共代表团。斯大林对蒋经国说:“苏联政府从延安召回了自己的全部代表,因为苏联政府不同意中共的行动。”“苏联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不满。中国共产党人未征求过意见。”除了毛泽东个人的作为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这种不信任态度源于他对游击队运动的不信任,斯大林认为游击队成不了大气候。

斯大林的这种态度直到1948年才稍稍发生变化。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苏、保、南领导人会见时说:“我也曾怀疑中国人是否能够胜利,我建议他们同蒋介石达成临时协议。他们形式上同意我们的建议,而实际上继续干自己的——动员中国人民的力量。显然,他们是正确的,而我们是不正确的。”斯大林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节节胜利;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对战后苏联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想法——世界划为两个阵营的理论,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当然他希望中国能进入社会主义阵营。

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事实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从根本上说是由斯大林一贯坚持的俄罗斯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决定的。1949年1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进入北平后,斯大林曾亲自签署指示,要位于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苏联领事馆暂停其官方活动,只准许领事机构的负责人和地方当局的代表接触。这表明斯大林对美国和英国会站在国民党方面可能干涉中国内战进程的担心,美英可能利用此作为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借口。

总之,斯大林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不信任最后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承认告一段落,但是他的这种不信任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苏联执政者。赫鲁晓夫精确地模仿斯大林解决南斯拉夫的模式,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苏中间的不信任最终导致苏中关系的破裂;而斯大林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坚持封闭的、“社会主义阵营式”的建设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得不向全世界大开国门——苏联的解体。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摘自《凯歌悲壮: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俄罗斯之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玩得过斯大林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