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成吉思汗骑马雕像推动蒙古封建化的措施是什么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毛泽东.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①电视连续剧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②黑格尔在他的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毛泽东《沁园春·雪》,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①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②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③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斯多德。”
答案:解析:
①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②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的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2)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士多德。”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语文同步训练篇(九年级)上册
阅读《人的价值》一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不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以前有人说,人的权力和地位就是人的价值。其实不然,从历史看来,过去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者却寥寥无几。
  ③(  )是少数名传千古的帝王,(  )并不是尽善尽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就有这样的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
  ④然而,那些一生坎坷,或者时而走运、时而潦倒终于未能官运亨通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们,他们的贡献始终铭刻于后世子孙的心中。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京城长安繁华似锦,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由于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才得以传诵千古。李白、杜甫的诗句是中国人的骄傲,不管后人如何扬杜抑李,还是扬李抑杜,在历史老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诗仙”和“诗圣”。只要人类历史存在,他们的诗句就会青春永驻。
  ⑤历史老人最为公正,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的贡献,人的创造和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的价值有高有低。在历史上拥有权势地位者,真正为黎民百姓留下“青山绿水”,也是值得钦佩的,不可以认为权势地位与人的价值相悖;拥有金钱财富者,真正为民众留下“晴空万里”,他们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不过反观历史,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毕竟是短暂的,而民众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才是永恒的。
  ⑥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境界,则非肉眼所能察觉,而靠人的理性的思考。当曹雪芹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当居里夫人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时,谁能在当时准确地估量他们的价值呢?因此,历史老人告诫世人: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衣服、什物、头衔等都是人的外在现象,这些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并不能全面地体现人的价值内涵。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他的心灵,看他的所思所想,看他的所作所为,看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⑦古代哲人孟子曾说;“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时,不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的宏大志向,有了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的心,再伴以扎扎实实的行动,这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历程。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他们的权力在他们所在的时代可谓登峰造极。(  )
②他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  )
2.文章第③段“他们叱咤风云的时代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中的“他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括号内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即使……也
D.只要……就……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的价值不在其权势地位、身份等级、金钱财富的拥有,而在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
B.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
C.看人不要只看他穿的衣服、使用的什物以及他的种种头衔,而是要看他的内心和行动。
D.估量一个人的价值,必须看清他的心灵,看到他的所思所想,看到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他为社会为大众贡献了多少。
5.文章第⑤段中写道:“权势地位、金钱财富毕竟是短暂的,而民众的‘青山绿水’、‘晴空万里’,才是永恒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九年级语文下(北京课改版)·银版 北京课改版·银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峥嵘岁月中的毛泽东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这次渡河东征,虽没有达到原定的战略目的,却扩大了红军,在山西十几个县开展了工作,为稍后在河东一带建立根据地埋下了伏笔。
  对毛泽东来说,收获却不只这些。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虽是初春二月,黄土高原(  )冰冻未化,(  )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
  头顶浑莽的天,身披浑莽的雪,俯视浑莽的河,历史的流云不经意间悲壮地飘过眼前。站在秦晋高原,诗人的双脚,似乎踩着一个民族浑莽而又浩瀚深长的历史河道——昨天的赫赫辉煌,今天的屈辱困顿。
  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之间。为了民族的生存,他们正在重写历史。
  看着这一切,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00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剧呵!
  诗人的视线穿过偶尔挣出覆雪的高原黄土,融入深藏地下那鲜活生动的历史长河,感受着地火的熏烤。在白雪的衬托下,那点点黄土又好像是祖先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这位20世纪中国的骄子。
  诗人视野变得模糊起来。他向历史走去,向这个充满生机的民族大舞台走去。
  于是,曾风云一世的英雄们一个个出现了——
  扫六合,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来了。
  北控朔漠、西征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令名将飞渡关山的汉武帝来了。
  南征北战,使江山复归统一,并创造了巍巍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来了。
  在多国并存之中再度统一华夏,成功后以“杯酒释兵权”被记入历史的宋太祖来了。
  还有那个长于盘马弯弓、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也来了。
  一个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子,仿佛都从古老的黄土地里(  )土而出,(  )透厚厚的冰雪,带着自己的业绩和个性,来了,近了。
  正是他们,面对“分外妖娆”的华夏江山,竞相折腰,进而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烟波浩渺。
  在爱国主义的河床上,回荡着不甘沉沦的呐喊,奔涌着重铸辉煌的浪涛。
  毛泽东请出历史人物,当然不是为了回到历史,而是在历史的比较中,更加坚信正在开拓的民族振兴之路。而走在这条路上的先锋人群,是那些只有武治功业,却缺少文采风骚的历史人物不能相比的。于是,《沁园春·雪》的点睛之笔出现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红军,今朝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将超越历史。一年的长征,已经证明了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道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国共产党人最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
  接近历史,诗人捧着一颗真心,披带一路风尘,向未来走去。革命家的风采,焕发着独有的刚健和执著,他的(  )如伟岸的高山,(  )如坦荡的莽野。
  这,难道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风流人物?
  这,难道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骄情怀?
1.根据意思写出文章中的词语。
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
景色迷茫,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
2.选词填空。
意志 心胸
(1)他的(  )如伟岸的高山,(  )如坦荡的莽野。
(2)仿佛都从古老的黄土地里(  )土而出,(  )透厚厚的冰雪。
不仅……而且…… 不仅……反而……
(3)黄土高原(  )冰冻未化,(  )飘起鹅毛大雪。
3.“昨天的赫赫辉煌,今天的屈辱困顿”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从文章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下面的句子对出对联的下联。
(1)接近历史,诗人捧着一颗真心,披带一路风尘,向未来走去。革命家的风采,焕发着独有的刚健和执著。
上联:半是执著半是梦
下联:________
(2)在爱国主义的河床上,回荡着不甘沉沦的呐喊,奔涌着重铸辉煌的浪涛。
上联:呐喊回荡不沉沦
下联: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选段,完成问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2.《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欲/与天公试/比高 C.山/舞/银蛇      D.数/风流人物 4.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优秀说课稿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 初中历史 & & & 人教2001课标版
了解并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和民族融合的意义,正确认识文天祥抗元斗争。感受元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通过对文天祥抗元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导入:欣赏歌曲《草原牧歌》
师:随着音乐我们来到了茫茫的蒙古草原,今天豪放热情的蒙古族早在12世纪就开始建立属于他们的丰功伟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蒙古族,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板书: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师:今天的蒙古草原是美丽、祥和的,12世纪的蒙古草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请大家看课本67页的动脑筋,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想,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 “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戮。”
生: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师: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和鲜卑、契丹属同一语系的蒙兀室韦部落,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到了12世纪,蒙古各部落与邻近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但同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人民生活动荡不安。
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一名普通的牧民,你最渴望什么?
学生:渴望和平
师: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蒙古人渴望和平、渴望统一、渴望英雄的出现。成吉思汗就诞生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在屏幕上显示《成吉思汗》画像,他名叫铁木真。关于铁木真的故事,看书了解。(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介绍铁木真童年经历的内容。)
提问:书中介绍了铁木真面对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这样的逆境。他的表现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机敏,富有智慧,有卓越的组织才能)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过人的胆识。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统一蒙古,结束蒙古人苦难生活的宏愿。他组织了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并摆脱金国的压迫和奴役,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像海一样辽阔的伟大的汗。真可谓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但是,统一蒙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最终心愿呢?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宏图大业的。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最远到达今天乌克兰首都基辅地区,最后这位一代天骄在对“英雄”的追问中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而其未完的事业则由他的孙子忽必烈加以续写。
下面我们来了解蒙古国建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演变历程。请大家翻开地图册25页《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按照时间顺序概述蒙古国建立到元朝统一的具体历程。
二、元的建立和统一
(课件展示过程)
首先进攻西辽,它是辽在灭亡前一部分西迁建立的政权。接着多次进攻西夏,在灭西夏前,成吉思汗病逝了,由他的后辈继承他的遗志,征服了一直压迫奴役蒙古的强敌——金。接着消灭吐蕃诸部和大理,这样就对南宋政权形成包围之势。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1276年灭南宋,后又经过3年的时间,于1279年消灭了最后一支抗元的力量,由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师:同学在说话间就灭掉了多个民族政权,而从时间上看蒙古人则是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历代割据、对峙的分裂局面,这可以说是元统一最大的贡献。
师:所以,元朝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渴求安定统一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辽阔。(请大家看《元朝疆域》),其疆域东、南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元朝的疆域已超过汉唐盛世,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对于如此广阔的疆域,元世祖怎样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 (不知如何使用的)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师: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有何不同?
生: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1)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劝诱百姓,开垦田土
(2)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召集流民,鼓励垦荒,减免租税
(4)兴修水利,农书《农桑辑要》的编辑,体现了将科学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亩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隋运河由于年久失修,有很多河道淤塞无法使用,而且路程也太远,未解决这一问题,元世祖命人疏通旧河道,同时把河道加以改进。
(图示隋和元大运河)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海运比漕运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北方农业的发展和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当时元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意大利人的游记也为大都做了活广告。大都的繁荣“城是如此的美丽,设计的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绘它了。”他把东方,特别是中国,描绘成遍地是黄金的美好国度。
“汗八里的设计像个棋盘,一个正方形城市,四周有城墙。人口繁多,其中还有许多外国人,他们有的是来做生意的,有的是来进贡方物的,城内建筑华丽,货物琳琅满目。每天都有从国内和各国运进的货物。仅丝一项,每天就有上千车入城。”
《马可•波罗行纪》对大度的描述:
“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超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欧洲人开始向往美丽的东方,东方和中国成为他们梦想的地方。从外国人的眼中更可见大都确是政治中心和文明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甚至对新航路的开辟都有影响。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大都的繁荣只是元朝的一个缩影,在其背后是强大而又疆域辽阔的元帝国作为其后盾。感受完元朝繁荣的社会经济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广阔疆域。
(课件展示元朝疆域图)
元朝的建立,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元统治者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呢?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设置的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浙江行省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套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从行省制度可知,西藏和台湾元朝时已是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失败。
前面我们学过其他朝代对地方的管理措施,最早的西周时候通过分封制,由诸侯管理地方到唐时通过册封、和亲、设机构,再到今天的行省制度的设立,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
(3)评价行省制度:
①对郡县制管辖方式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对边区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
③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做为最高行政区化沿用至今。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④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学生: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行省制度。
比如:①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②大都以外其他地区设置什么机构?
③最北行省是哪两个?
④台湾当时叫什么?
⑤西藏地区元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说明什么?
师: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元朝的统一,还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于第四位的少数民族回族有个特殊的饮食习惯——不吃猪肉。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答:因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猪肉不可食用。
师:对!伊斯兰教提倡保持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热诚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而他们认为猪是污秽、肮脏、懒惰、愚蠢的,所以他们不吃猪肉。
而回族人为什么会信仰伊斯兰教呢?
学生答:因为回族是由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中西亚民族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而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也信仰伊斯兰教。
师:追其根源,这个饮食习惯是元朝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
当时,民族融合的表现还有哪些?
学生:①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边疆各民族包括蒙古族大量内迁入中原和江南,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元朝的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时期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小结: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一员,七百多年前,苍狼与白鹿的后代,崛起于斡难河边,夹带着草原民族的狂野和彪悍,通过无数的征伐,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元朝继承了汉唐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吉思汗》主题曲& 风从草原来
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分裂的大统一时期?
学生: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师:元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历史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种进步。
但是,元的统一战争,使南宋境内的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位让后世敬仰的顽强抗元的英雄,知道他是谁吗?文天祥(学生讲故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其诗作《过零丁洋》(找男生朗读!)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诠释当时文天祥的心境。
师:我们从文天祥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生: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
师: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事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
分组讨论,最后概括。
师:文天祥、陆秀夫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一致,是正义的。而抗元失败以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面对汉民族如此激烈的反抗,在武力统一全国以后,元朝统治者是怎样巩固政权的呢?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两位重要的历史导游,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了解了蒙古的兴起和元的建立,成吉思汗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和扩展疆土,结束了不足混乱纷争的年代,开创了蒙古国的新时代。所以毛泽东说他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而忽必烈既注重疆土的扩展,同时又注重发展经济、民族关系和对辽阔疆域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管辖,使建立在草原上的大蒙古国终于转变为统一全国的政权——元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有功过是非,但不能否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两位历史领袖的杰出贡献。
1、铁木真能统一蒙古的条件:
⑴客观:①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深重,人民渴望和平、统一。②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⑵主观: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2、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统一的蒙古给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影响。
①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
②统一蒙古草原,又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蒙古族本身来讲,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
4、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2、元朝统一过程
②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统一全国。
(3)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⑷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3、元朝统一意义:
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在元军南下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英勇抵抗。
①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②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④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3、元朝的社会经济:
⑴、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重视发展农业。②开凿新运河和开辟海运。③商业繁荣,大都繁荣。④中外交往频繁。
⑵、元世祖重视农业(目的:维护统治)的措施(蒙古贵族对农业的破坏)
①禁止圈占农场作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
⑶、元运河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元朝运河与隋运河相比有哪些变化?
①隋运河通过洛阳,呈大弯曲状,元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道取直,抵达大都。②新开两段运河,从山东到临清的是全通河,由通州到大都的是通惠河。
(4)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大都作为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商业城市和闻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论从海道、运河还是从陆路都可以把大量商品运进大都。同时,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曾经来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游历了许多地方,后来他回国后把他在中国和亚洲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在书中描写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1、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蒙古、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2、行省制度:
目的: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①中央:(1)中书省: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枢密院(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御史台(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宣政院(健全中央机构,宗教与西藏事务)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公元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称为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时称为吐蕃,当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
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和朝见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南:云南设行省,推行土司制度。南沙群岛:----万里石塘。
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
2.民族融合
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⑴表现:①民族迁徙双项流动。汉人外迁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②汉族扩大,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汉化;③回族开始形成。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唐朝以来,有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他们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互相杂居,互相通婚,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⑵原因:元朝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元的统一过程
1234年金朝覆灭后蒙古同南宋的战争开始了。1251年,蒙哥继承窝阔台的汗位,又大举攻宋。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哥汗采取绕道吐蕃,攻取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的战略。1253年,蒙古军攻入云南。1256年,大理国八府四郡悉皆降附。1258年,蒙哥汗再次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他自率主力进攻四川,将近一年才进到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城下。合州军民坚守9个月,蒙哥汗重伤致死,蒙哥军被迫北撤。1272年,忽必烈再次对南宋发动进攻。元军集中兵力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樊城。襄、樊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南宋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投降派不予支援,最后城破失陷。元军由水陆两路东下,于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皇太后带领小皇帝赵显投降,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1253年,率蒙古军进攻云南,次年灭掉大理。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到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联合留居漠北和中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系贵族和他对抗,双方展开四年的争夺汗位的战争。1264年,他取得全胜,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年在位)。随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又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他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注意农业生产,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惶恐滩,文天祥抗战时经过的一处地名)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年被送往大都,在狱中,又写了《正气歌》诗,诗云:“是气(指正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1)在中央设立司农司,地方设劝农司,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2)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3)招集流民,鼓励垦荒,规定流民复业免税一年,第二年减半征税;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验地科差”。(4)组织军民屯田。(5)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一百多项。(6)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此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元世祖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随运河至大都,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
元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元代的海运路线前后开辟过三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1282年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北经崇明州入海,沿着海岸线航行,最后到达直沽。另一条是1293年从刘家港入海,至三沙、崇明后入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再绕山东半岛尖端进入渤海湾。
本为金中都。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被元世祖定为首都,称为大都。由于历经战乱,城池残破,元世祖令其谋臣刘秉忠规划设计,另建新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开工兴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城市布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格式,宫殿建筑既保留汉族宫殿的传统风格,也吸收许多兄弟民族和外国的建筑技巧,非常雄伟壮丽。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中心。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曾无限赞叹地描述大都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他了!”。
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人,出身于商人贵族家庭。大约从1275年至1292年17年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直在中国居住。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供职外,还奉皇帝之命巡视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省或出使外国,他自称曾治理过扬州3年。他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生产情况。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波罗父子三人由海路乘船回到意大利。第二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舰队作战,兵败被俘,被拘留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位名叫鲁思蒂谦的文章能手,由后者用法文记录下来,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或称《东方闻见录》)。
《马可·波罗行纪》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描述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有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第三部分描述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和俄罗斯的概况。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深入的。他在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不过,他提到当时中国已在使用纸币,并且用一种“黑石头”做燃料,那就是煤炭,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用煤。
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也改为行中书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之外,共划分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234年,蒙古灭金,窝阔台汗命其次子阔端攻取南宋四川。第二年,阔端率军破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西)等州。1244年,阔端又派将领多达进入乌思藏。1247年,掌握吐蕃地方实权的喇嘛教(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衮噶坚藏在凉州与阔端达成协议,表示接受蒙古大汗规定的各项制度,归附于蒙古。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皆为秩从一品的高级官署。在藏族地区则设立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下,还分设若干宣抚、安抚、招讨等司以及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和千户所等。所有这些地方机构,乌思藏的首要官员一般由当地僧俗封建主担任,但须经过元朝政府的任命。各级官员,都必须遵守元朝法令,并接受考核。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在乌思藏和其他藏族地区调查户口,确定贡赋,建立驿站,推行乌拉制度(主要是提供驿站的供应和服役),并屯驻蒙古军队。这样,西藏就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回族的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散居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是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入明以后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导入:欣赏歌曲《草原牧歌》
师:随着音乐我们来到了茫茫的蒙古草原,今天豪放热情的蒙古族早在12世纪就开始建立属于他们的丰功伟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蒙古族,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板书: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师:今天的蒙古草原是美丽、祥和的,12世纪的蒙古草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请大家看课本67页的动脑筋,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想,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 “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戮。”
生: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师: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和鲜卑、契丹属同一语系的蒙兀室韦部落,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到了12世纪,蒙古各部落与邻近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但同时各部落之间混战不已,又受到金朝的奴役,人民生活动荡不安。
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一名普通的牧民,你最渴望什么?
学生:渴望和平
师: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蒙古人渴望和平、渴望统一、渴望英雄的出现。成吉思汗就诞生在这个动乱的年代,在屏幕上显示《成吉思汗》画像,他名叫铁木真。关于铁木真的故事,看书了解。(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介绍铁木真童年经历的内容。)
提问:书中介绍了铁木真面对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这样的逆境。他的表现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机敏,富有智慧,有卓越的组织才能)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过人的胆识。使他从小就立下了统一蒙古,结束蒙古人苦难生活的宏愿。他组织了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并摆脱金国的压迫和奴役,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像海一样辽阔的伟大的汗。真可谓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但是,统一蒙古,是不是成吉思汗的最终心愿呢?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完成他们的宏图大业的。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最远到达今天乌克兰首都基辅地区,最后这位一代天骄在对“英雄”的追问中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而其未完的事业则由他的孙子忽必烈加以续写。
下面我们来了解蒙古国建立到元朝统一的历史演变历程。请大家翻开地图册25页《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按照时间顺序概述蒙古国建立到元朝统一的具体历程。
二、元的建立和统一
(课件展示过程)
首先进攻西辽,它是辽在灭亡前一部分西迁建立的政权。接着多次进攻西夏,在灭西夏前,成吉思汗病逝了,由他的后辈继承他的遗志,征服了一直压迫奴役蒙古的强敌——金。接着消灭吐蕃诸部和大理,这样就对南宋政权形成包围之势。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1276年灭南宋,后又经过3年的时间,于1279年消灭了最后一支抗元的力量,由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师:同学在说话间就灭掉了多个民族政权,而从时间上看蒙古人则是用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历代割据、对峙的分裂局面,这可以说是元统一最大的贡献。
师:所以,元朝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渴求安定统一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元朝统一后,疆域空前辽阔。(请大家看《元朝疆域》),其疆域东、南到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包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元朝的疆域已超过汉唐盛世,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时期。对于如此广阔的疆域,元世祖怎样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 (不知如何使用的)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师: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有何不同?
生: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1)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劝诱百姓,开垦田土
(2)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召集流民,鼓励垦荒,减免租税
(4)兴修水利,农书《农桑辑要》的编辑,体现了将科学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亩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隋运河由于年久失修,有很多河道淤塞无法使用,而且路程也太远,未解决这一问题,元世祖命人疏通旧河道,同时把河道加以改进。
(图示隋和元大运河)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海运比漕运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北方农业的发展和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当时元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意大利人的游记也为大都做了活广告。大都的繁荣“城是如此的美丽,设计的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绘它了。”他把东方,特别是中国,描绘成遍地是黄金的美好国度。
“汗八里的设计像个棋盘,一个正方形城市,四周有城墙。人口繁多,其中还有许多外国人,他们有的是来做生意的,有的是来进贡方物的,城内建筑华丽,货物琳琅满目。每天都有从国内和各国运进的货物。仅丝一项,每天就有上千车入城。”
《马可•波罗行纪》对大度的描述:
“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超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在大都市场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欧洲人开始向往美丽的东方,东方和中国成为他们梦想的地方。从外国人的眼中更可见大都确是政治中心和文明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甚至对新航路的开辟都有影响。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大都的繁荣只是元朝的一个缩影,在其背后是强大而又疆域辽阔的元帝国作为其后盾。感受完元朝繁荣的社会经济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广阔疆域。
(课件展示元朝疆域图)
元朝的建立,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元统治者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呢?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以后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转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设置的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浙江行省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套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从行省制度可知,西藏和台湾元朝时已是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果只有失败。
前面我们学过其他朝代对地方的管理措施,最早的西周时候通过分封制,由诸侯管理地方到唐时通过册封、和亲、设机构,再到今天的行省制度的设立,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
(3)评价行省制度:
①对郡县制管辖方式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对边区的管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
③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做为最高行政区化沿用至今。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④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学生: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就是行省制度。
比如:①最高行政机构是什么?
②大都以外其他地区设置什么机构?
③最北行省是哪两个?
④台湾当时叫什么?
⑤西藏地区元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说明什么?
师: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元朝的统一,还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于第四位的少数民族回族有个特殊的饮食习惯——不吃猪肉。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答:因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猪肉不可食用。
师:对!伊斯兰教提倡保持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热诚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而他们认为猪是污秽、肮脏、懒惰、愚蠢的,所以他们不吃猪肉。
而回族人为什么会信仰伊斯兰教呢?
学生答:因为回族是由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中西亚民族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相互通婚,逐渐融合形成的新民族。而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回族也信仰伊斯兰教。
师:追其根源,这个饮食习惯是元朝民族融合带来的影响。
当时,民族融合的表现还有哪些?
学生:①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边疆各民族包括蒙古族大量内迁入中原和江南,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元朝的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时期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小结: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一员,七百多年前,苍狼与白鹿的后代,崛起于斡难河边,夹带着草原民族的狂野和彪悍,通过无数的征伐,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元朝继承了汉唐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明清两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吉思汗》主题曲& 风从草原来
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分裂的大统一时期?
学生: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师:元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历史时期,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种进步。
但是,元的统一战争,使南宋境内的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位让后世敬仰的顽强抗元的英雄,知道他是谁吗?文天祥(学生讲故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其诗作《过零丁洋》(找男生朗读!)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诠释当时文天祥的心境。
师:我们从文天祥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生: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
师: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事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
分组讨论,最后概括。
师:文天祥、陆秀夫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一致,是正义的。而抗元失败以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面对汉民族如此激烈的反抗,在武力统一全国以后,元朝统治者是怎样巩固政权的呢?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两位重要的历史导游,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了解了蒙古的兴起和元的建立,成吉思汗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和扩展疆土,结束了不足混乱纷争的年代,开创了蒙古国的新时代。所以毛泽东说他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而忽必烈既注重疆土的扩展,同时又注重发展经济、民族关系和对辽阔疆域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管辖,使建立在草原上的大蒙古国终于转变为统一全国的政权——元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有功过是非,但不能否认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两位历史领袖的杰出贡献。
1、铁木真能统一蒙古的条件:
⑴客观:①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深重,人民渴望和平、统一。②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⑵主观: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2、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统一的蒙古给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影响。
①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
②统一蒙古草原,又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蒙古族本身来讲,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
4、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2、元朝统一过程
②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统一全国。
(3)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⑷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3、元朝统一意义:
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在元军南下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英勇抵抗。
①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②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④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3、元朝的社会经济:
⑴、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重视发展农业。②开凿新运河和开辟海运。③商业繁荣,大都繁荣。④中外交往频繁。
⑵、元世祖重视农业(目的:维护统治)的措施(蒙古贵族对农业的破坏)
①禁止圈占农场作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
⑶、元运河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元朝运河与隋运河相比有哪些变化?
①隋运河通过洛阳,呈大弯曲状,元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道取直,抵达大都。②新开两段运河,从山东到临清的是全通河,由通州到大都的是通惠河。
(4)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大都作为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商业城市和闻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论从海道、运河还是从陆路都可以把大量商品运进大都。同时,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曾经来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游历了许多地方,后来他回国后把他在中国和亚洲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在书中描写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1、元朝疆域: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蒙古、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2、行省制度:
目的: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①中央:(1)中书省: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枢密院(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御史台(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宣政院(健全中央机构,宗教与西藏事务)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公元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时称为流求,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西藏在唐朝时称为吐蕃,当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
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和朝见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还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南:云南设行省,推行土司制度。南沙群岛:----万里石塘。
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
2.民族融合
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⑴表现:①民族迁徙双项流动。汉人外迁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②汉族扩大,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汉化;③回族开始形成。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唐朝以来,有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他们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互相杂居,互相通婚,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⑵原因:元朝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
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元的统一过程
1234年金朝覆灭后蒙古同南宋的战争开始了。1251年,蒙哥继承窝阔台的汗位,又大举攻宋。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哥汗采取绕道吐蕃,攻取大理,然后南北合兵进攻南宋的战略。1253年,蒙古军攻入云南。1256年,大理国八府四郡悉皆降附。1258年,蒙哥汗再次出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他自率主力进攻四川,将近一年才进到合州(今四川合川东)城下。合州军民坚守9个月,蒙哥汗重伤致死,蒙哥军被迫北撤。1272年,忽必烈再次对南宋发动进攻。元军集中兵力围攻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樊城。襄、樊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南宋朝廷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投降派不予支援,最后城破失陷。元军由水陆两路东下,于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皇太后带领小皇帝赵显投降,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1253年,率蒙古军进攻云南,次年灭掉大理。1259年,在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到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称汗,联合留居漠北和中亚的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系贵族和他对抗,双方展开四年的争夺汗位的战争。1264年,他取得全胜,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年在位)。随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于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又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他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注意农业生产,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云:“辛苦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科举中第后,便开始了艰辛生涯),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惶恐滩,文天祥抗战时经过的一处地名)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第二年被送往大都,在狱中,又写了《正气歌》诗,诗云:“是气(指正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1)在中央设立司农司,地方设劝农司,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课官吏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2)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3)招集流民,鼓励垦荒,规定流民复业免税一年,第二年减半征税;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验地科差”。(4)组织军民屯田。(5)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一百多项。(6)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此外,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元世祖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随运河至大都,不仅河道迂回曲折,而且水陆并用,很不方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
元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元代的海运路线前后开辟过三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1282年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北经崇明州入海,沿着海岸线航行,最后到达直沽。另一条是1293年从刘家港入海,至三沙、崇明后入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再绕山东半岛尖端进入渤海湾。
本为金中都。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中都。至元九年,被元世祖定为首都,称为大都。由于历经战乱,城池残破,元世祖令其谋臣刘秉忠规划设计,另建新城。自至元四年(1267年)开工兴建,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全部建成,历时18年之久。城市布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的格式,宫殿建筑既保留汉族宫殿的传统风格,也吸收许多兄弟民族和外国的建筑技巧,非常雄伟壮丽。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中心。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曾无限赞叹地描述大都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他了!”。
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意大利威尼斯人,出身于商人贵族家庭。大约从1275年至1292年17年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直在中国居住。马可·波罗除在京城大都供职外,还奉皇帝之命巡视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省或出使外国,他自称曾治理过扬州3年。他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和生产情况。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波罗父子三人由海路乘船回到意大利。第二年,马可·波罗参加威尼斯舰队作战,兵败被俘,被拘留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位名叫鲁思蒂谦的文章能手,由后者用法文记录下来,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或称《东方闻见录》)。
《马可·波罗行纪》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极大。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描述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有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第三部分描述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和俄罗斯的概况。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深入的。他在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不过,他提到当时中国已在使用纸币,并且用一种“黑石头”做燃料,那就是煤炭,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用煤。
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也改为行中书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之外,共划分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1234年,蒙古灭金,窝阔台汗命其次子阔端攻取南宋四川。第二年,阔端率军破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西)等州。1244年,阔端又派将领多达进入乌思藏。1247年,掌握吐蕃地方实权的喇嘛教(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萨斯迦班智衮噶坚藏在凉州与阔端达成协议,表示接受蒙古大汗规定的各项制度,归附于蒙古。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先后设置了管辖藏族地区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皆为秩从一品的高级官署。在藏族地区则设立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下,还分设若干宣抚、安抚、招讨等司以及元帅府、总管府、万户府和千户所等。所有这些地方机构,乌思藏的首要官员一般由当地僧俗封建主担任,但须经过元朝政府的任命。各级官员,都必须遵守元朝法令,并接受考核。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在乌思藏和其他藏族地区调查户口,确定贡赋,建立驿站,推行乌拉制度(主要是提供驿站的供应和服役),并屯驻蒙古军队。这样,西藏就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回族的开始形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大约从7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逐渐定居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和长安等地,被称为“蕃客”。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又有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散居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是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形,入明以后逐渐形成为回回民族。
精品导学案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