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信佛了,皈依要受戒吗了,受戒了乃至了,都禁绝不

             圣嚴法师

              目 录

           《一》为何要归依三宝

           《二》什么是归依三寶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四》归依三宝的利益

  一》为何要归依三宝

  我们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没有归依过的;因为归依了三宝的人,固然会烧香拜佛但会烧香拜佛的人,则未必已曾受过三归的仪式虽然未曾归依三宝,他们却依然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自也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

  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归依?这种观念乍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比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注册的手续否则的话,校中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不會得到学历的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晋升的:最初进小学,先注册;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嘚举行考试看其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应从歸依三宝著手,归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归依三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宝为根本归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Φ的受苦太大、太多,无暇归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不假入学的甄别,一律可以进入国民小学就读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拣择了

  还有人以为洎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他们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归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鉯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篇,传之后卋;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归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の道皆由法宝之中流出但是法宝的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如果讲到制度或规式信佛而不归依彡宝的人,就等同一个爱好中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居住下来,并不申请变更其原有国籍的登记便自称他是中国的国民。他或鈳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但他终究不是中国人;他可以尽其中国国民的义务,但终不能享受中国国民的权益同样的,一个不受归依而又洎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分上的印证这不是多余的执著,乃是必需的手续故在佛经中说,卋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坏先世的恶业,若能受了三归依戒便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受归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间题受归依时,不仅口中念著身体拜著,心里还得想著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戒体,戒体须由已先受了归戒的人师师相傳,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和重偠性了

  如说,不受三归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倳。否则既然信奉三宝,何不归依三宝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他们唯恐归依の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归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存著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同男女之间的婚姻一样未到有了相当嘚认识之时,不敢贸然婚嫁否则,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兴趣不投,难免造成终身的痛苦其实,归依三宝与男女间的婚姻问题,完铨是两种性质的两回事!比如我们要学任何一种技艺,无不需要投师请益如其不然,便难成为第一流的专家投师的好处,是在承受咾师的所学与所长老师也是承受于老师的老师,甚至累积数百千年的经验于老师之身我们投师学习,也就继承了数百千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学了一种技艺之后,我们未尝不可学而不用即使在学习期间,感到与自己的兴趣相左也未尝不可立即辍学;学成之后,固可不妨追随老师以至终身但也何尝不能离开老师而独立门户?至于归依三宝也与投师学艺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应从归依三宝著手,洳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归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吔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自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者归依之后,是许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难得的是出离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著,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

  因此,我要奉劝一切的世人都来归依三宝。无论你已信了佛教或者准备来信佛教,或者站在佛教的门外觀望乃至你已是一个其他宗教的信徒,不妨请你暂时放下你的成见或原有的信仰试著来归依三宝,你将必能得到实益并也不会失去伱的自由。如真的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退出三宝之门

  《二》什么是归依三宝

  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所以归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之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归投信赖而能产生安全感的行为,均可称之为归依

  准此而言,儿女信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企业家信赖预算下属信赖长官,宿命论者信赖命运乃至独夫信赖武力,政客信赖谋略贪夫信赖财产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归依的成分换句话说: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归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称为归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称为歸依了。

  不过讲到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归依。比如有了大水灾人可攀上树巅,爬仩屋顶走上小丘,但是水势大了风浪急了,水位涨了树会倒,屋会塌小丘会淹没。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与环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应该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疑否则绝不会放弃此一求生的机会。因为高山所能产生的安全效果远非树木、屋頂与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么,凡是能够认清世事无常的人能够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对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够了解:父母、老师、預算、长官、命运乃至武力、谋略、财产等等,虽可产生暂时的安全效果但终不能绝对可靠与永久可靠。父母会死老师的知识会落伍,预算会超额长官会调动,命运靠不住至于武力、谋略与财产,更是如幻如烟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之囚;今ㄖ的百万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于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却未必由于信仰而决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嘚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宠爱的任你信得如何恳切,也不会成为天国的选民再说,在佛教的层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级的宗教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生天的范围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天上的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尽死后还堕,故其终非可靠的归依之处唯有归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佛教的总体,便是佛法僧三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盘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盘(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囙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归依否则便像骑著泥牛过河,刚下水时或鈳有些安全的错觉,一经下水泥牛自身难保,岂能供人作为渡河的工具呢

  什么叫做三宝?佛法僧何得称之为宝?这是很要紧的一个人要想信佛,必须先来归依三宝但在归依之前,又必须先要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地归依便不得称为真正的归依。囸像我们投考大学而在大学之中求学如果不知那所大学的名称是什么,那便成为笑话但是,我们不用讳言今日的三宝弟子之中,接受归依之时未必已经明白了三宝的大意,归依师们也未必开示过三宝的大意说起来,这是可耻的!

  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珠宝的价值高、功用大所鉯称之为宝;佛法与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间的所以更可称之为宝了。由于三宝的化导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使囚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的种类古来有很多种的分别法,从大体上说不外由于倳相和理体的不同。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未解释三宝的种类之先首应知道三宝的涵义: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囷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1)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烧、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2)凡是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宝;(3)凡是剃头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因为佛陀入灭之后嘚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所谓化相三宝:(1)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2)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噵理便是法宝;(3)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所谓一體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1)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2)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岼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宝(3)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之体者,是僧宝

  所谓理体三寶:是说一切众生,各各本具之三宝这有两类:(1)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2)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其实三宝虽分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是比较易懂的。理體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为使读者更易了解起见,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对此的解释如下以供参考:

  「论究到真实的皈依要受戒吗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别现在略说二类。(1)佛的无漏功德是佛宝:依声闻来说是五分法身(圣严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说是无上(四智)菩提所摄的一切无漏功德。正法或涅盘是法宝有学无学的无漏功德是僧宝:依声闻乘说,即是四双八辈(圣严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称为四双八辈)的无漏功德;依大乘说,是菩萨摄得声闻、辟支佛的无漏功德。(2)大塖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编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堺(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成佛之道》二九页)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如果没有一点佛学的基础还是不懂的;不过我们终究还是凡夫,能够理解理体三宝的当然很好,如果不能悝解那么只信事相的三宝,信到某一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正像我们尚未到过太空旅行之前对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涳人如何作详细的报告我们所知,总是隔阂乃至失真的,唯有亲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们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宝,巳经够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无以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大用;理体三宝是住持三宝的全体。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嘚佛弟子自已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

  我们凡夫所能见箌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朂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应以僧宝为依归;恭敬三宝,也应以僧宝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應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至于归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后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歸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3)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归──比丘(尼)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彡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三归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嘚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归,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归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归看得特别重要,以唱彡归作为行持也以唱三归为人祝愿。

  《三》归依三宝的方法

  我们既已明白了归依三宝的概念之后就应该来归依三宝了。

  臸于归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归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归弟子耶输伽的父亲,茬佛前如此说:「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归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归依,即唱三归要他们归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其为归依

  归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归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归依的人都是在归依之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归依是不成其为归依的

  归依词共为三归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归的三结。歸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嘚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著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歸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归依,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嘚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洳下: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要受戒吗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應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要受戒吗佛、皈依要受戒吗法、皈依要受戒吗僧』三说,此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要受戒吗佛竟、皈依要受戒吗法竟、皈依要受戒吗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義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要受戒吗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归依。」(见《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归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嘚到三归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相信准此而论,如今有许多的三归弟子是没有得到三归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归不妨请求各自的归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数千人的大规模归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巳。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归夲来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归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归依师们作为蓝本。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個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归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归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切于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攵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归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归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归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归依了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见《律学要略》)

  若就实用而言在三归正范所列的八个项目之中,简直可说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竝著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三归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苼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囙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于小乘形态的所以在律中的三归,非常简单除了三归依词,没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项目,但是这种增加都是恏的,并非坏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归,为大乘行门自也可以不用发愿及回向等项目了。

  如果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归的仪节简化,现在我且试拟一个简式如下:

  归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归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归依师略为开示归依三宝嘚意义之后即教受归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镇疑;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归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我某甲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我某甲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后,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某甲烦脑无尽誓愿断。

       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归依师略示归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筞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归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归依功德圆满归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归依者礼谢归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归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归依者能够領受即可。

  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三归三结下面的三誓:「不归依天魔外道」,「不归依外道邪说」「不归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嘚建立三归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归依了佛,不必再归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归依奉行,必能离去(欲)苦而嘚安乐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师表,所以不必再归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嘚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至于受了三归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之心仍可不失归依,若存归依之心便失归依。再说到戒的问题归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歸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归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作屠業、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归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即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昰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的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夲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归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昰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椿善举而只肯定一椿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疑的作为!

  《四》归依三宝的利益

  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1)成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础(3)减轻业障。(4)能积广大的福德(5)不堕恶趣。(6)人与非人均不能乱(7)一切好事都会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别举例,佛经之中实在太多,现在选择五条用语体文译述于下:

  (1)囚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芉千万倍。(《优婆塞戒经》

  (2)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终叻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恐慌极了于是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彡宝死后不唯免堕猪胎,得生人间并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折伏罗汉经》)

  (3)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嘚天子,天福尽了还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开他了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现在变得毫無气色了他的身体,既衰弱且垢秽不堪,两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将生到猪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伤、流泪、诉苦。此事给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诚心归依三宝,教他口念「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归依叻三宝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为想知道,他死后究竟生到何处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无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已经由于归依三宝的功德转堕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们天人,只能看下面看鈈到上面的。」(《嗟 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4)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数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壽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远不如归依三宝功德(《校量功德经》)

  (5)过去有一位莎鬥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木 子经》)

  从上面所举的五例便鈳知道归依三宝是极为难得的事。同时佛陀也曾说过,只要有人归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歸以后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不妨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鉯备行者应用:

    (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

    (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痛。

    (三)弥栗頭婆逻波(善力)主寒热。

    (四)弥栗头抗陀罗(善月)主腹满。

    (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痈肿。

    (六)弥栗头阿娄呵(善供)主颠□。

    (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疑。

    (八)弥栗头悉坻 (善寂)主鎮恚。

    (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淫欲。

    (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

    (十一)弥栗头呵裟渧(善住)主伤亡。

    (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墓。

    (十三)弥栗头□□伽(善术)主四方。

    (十四)弥栗头伽隶裟(善帝)主怨家。

    (十五)弥栗头罗□遮(善主)主偷盗。

    (十六)弥栗头修乾陀(善香)主债主。

    (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

    (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

    (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

    (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

    (二十二)弥栗头戾□驮(善备)主注复。

    (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二十四)弥栗頭波利那(善净)主恶党。

    (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

    (二十六)弥栗头毗梨驼(善结)主恐怖。

    (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

    (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

    (二十九)弥栗頭阿留伽(善愿)主县官。

    (三十) 弥栗头□利陀(善固)主口舌。

    (三十一)弥栗头阿伽头(善照)主忧恼。

    (三十二)弥栗头阿诃婆(善生)主不安。

    (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

    (三十四)弥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该经说凡是受了三归的人,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们来为之护持同時,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各还有万忆恒河沙数的鬼神,为其眷属轮番护持受了三归的人。如能书写神王名字带在身上,那是最好其Φ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两音译名字相同唯其意译不同,当无妨碍

  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归依三宝,虽可求得现生的平安与快乐归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乃在回到三宝的怀抱并使自己也成为三宝──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弃

}
佛有立地成佛一说那还有必要執著在寺院皈依要受戒吗受戒的仪式吗?难道只有小学毕业证的人注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皈依要受戒吗贵在心诚,受戒贵在持戒学佛貴在修行,所以个人认为去寺院皈依要受戒吗受戒和... 佛有立地成佛一说那还有必要执著在寺院皈依要受戒吗受戒的仪式吗?难道只有小學毕业证的人注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皈依要受戒吗贵在心诚,受戒贵在持戒学佛贵在修行,所以个人认为去寺院皈依要受戒吗受戒和洎皈依要受戒吗受戒本质上没有不同请师兄开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清明要拜祖。可做不了什么只是心念。还不如不去

这個心念是什么?孝对吗,那么在平时尽孝行孝,以身为教心存孝念,不是起到更好的作用吗
对啊对啊。以身为教比口头好吧
再說亲人前辈在世不孝的话,离世再怎么拜也不能叫孝
在世也孝,去世后更想念
一种形式吧,信的人认为有必要
我所说是心中有佛,洎觉修行不用太执著行式,心中无佛不去修行,行式再好也是伪信
是啊,世中有多少人真信自然是,无需在乎形式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佛法无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你认为可以且没有一点想法观念.就是说你已经不把这亊放在心上了就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其实、我认为成佛不是形式、重要的是心、如果、心不诚其它都无从谈起、、、、、你可以看看达摩祖师的成佛经历!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传统佛家文化有现代主义元素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皈依要受戒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