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时,全世界有多少人口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画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但德国军事工业发达,战争准备比较充分,战争前期掌握战略主动权。

  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鉴于法国亟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次要兵力钳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迂回,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钳制俄军。在海上,集中舰队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钳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奥匈的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进攻俄国,同时对塞尔维亚作战。法国的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地区,视情况打进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或反击德军入侵。俄国的计划受制于法国,准备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把陆上作战的重担推给法俄,只派出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主要发挥自己的海军优势同德国作战。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大战使各国人民 遭受空前灾难 ,交战 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 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 2900 多万人 ,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 ,受伤的约2000 万人 ,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欧洲战区:波兰战役、

  亚洲战区:卢沟桥事变、

  非洲战区:埃塞俄比亚抗义战争

  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以及其他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其他

  指挥官: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蒋中正、戴高乐、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战争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矛盾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深了它们的矛盾,并且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引起的矛盾等新的矛盾。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恢复之后,他们之间的斗争便尖锐起来,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逐渐发展到军事斗争上。

  其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崛起,成为发动侵略扩张战争的策源地。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德、意、日统治集团企图用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先后在世界各地挑起局部的侵略战争,并最终发动世界大战。

  1931年,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1937年7 月,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和1939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7年11月,德、意、日互相勾结,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之后,又缔结了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从此,德、意、日加快了在全球发动更大规模战争的步伐。面对法西斯疯狂的侵略扩张,英、法采取了姑息纵容的" 绥靖政策" ,美国则采取了" 坐山观虎斗" 的政策,企图把德、意、日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这就大大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扩大侵略战争的气焰。

  1939年9 月1 日,德国进攻波兰,同年9 月3 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四五月间,德国侵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进而攻入法国本土,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3 月,德军进驻保加利亚;4月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意大利乘机夺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1941年6 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也同时对苏开战。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迅速占领了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这样,战争进一步扩大。

  1941年10月,苏、美、英三国举行莫斯科会议,确立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1942年1 月,中、美、英、加、加、澳、印等26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开始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从1941年冬开始,苏德战场出现转机,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败德军。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全歼被围德军,扭转了战局。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将德、意军队逐出北非,并在西西里岛登陆。1943年9 月3 日,意大利投降。1944年6 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苏军在把德军逐出国境后,配合东欧各国的解放战争,许多国家先后得到解放。1945年初,苏军和英、美军队分路攻入德国本土。5 月2 日,苏军攻克柏林,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随后,美、英军队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向日军发动全面进攻。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中国人民对日展开总反攻。8 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 月2 日签署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地点:欧洲、亚洲太平洋、北非、东南亚、中东、地中海

  结果:同盟国胜利。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出现,造成了冷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学(本题8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俄历2月

(1)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涉及了俄、日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2分)两国的改革在性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 “保护地主的利益”? (1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皇的这次改革其实质是什么?(1分)

(3)日本政府在这次改革中采取什么措施“求知识于世界”?(1分)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重要影响? (1分)

(4)日本在经历了这次改革后的崛起带给我们什么启示?(1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