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时期淞沪会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策划,于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马玉山路中国

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

特别提示:淞沪抗战不同于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发动的战争,持续三个月,上海失守。

抗战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

田中操纵流氓汉奸乘机将两名日僧殴至重伤,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

20日,又煽动千余日侨集会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总领事和

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向上海市长提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

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

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

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国民党政府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

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

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国民党元老

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

,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日本方面声称将采取自卫手段保护日侨利益。1932年1月18日下午四时,天崎启升等五名日本僧人在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

外被殴打,一人死亡,一人重伤。日方指为工厂纠察队所为,1月20日,50名日侨青年同志会成员放火焚烧了三友实业社,回到租界后又砍死砍伤三名工部局华人巡捕。当天,1200名日本侨民在文监师路(

)日本居留民团集会,并沿北

游行,前往该路北端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要求日本海军陆战队出面干涉。途中走到靠近

时,开始骚乱,袭击华人商店。

1932年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

。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付日军挑衅,但国民政府会议后则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

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

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

,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

淞沪抗战前,上海的守军是第十九路军,由于十九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军8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不仅衣着没有,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明显感觉到手榴弹供应不上,中央政府更是始终不予以回应,只好发动上海民众赶制土制手榴弹。同时十九路军的炮火力量也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忌惮。

战争开始后南京中央政府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虽然十九军开始没有后退并且取得了一定战役成果,但是在陈铭枢的电报下,蒋光鼐和蔡廷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所有将士都不相信这道命令,认为是通信员误传,甚至认为通信员是奸细,不断将通信员扭送军部或者求证命令的真实性。得知真的停止进攻后,不少将士嚎啕大哭,有的人抱起步枪冲向了日军阵地,随着几声枪响,倒在血泊中。

这是淞沪抗战中最大的遗憾。战争初期国军兵力甚多于日军,日军战争目的只是转移国际视线。如果国军按照计划发动进攻,结合19军、5军的战绩,战争过程即使惨烈但完全可以取得更大胜利。可惜国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大军进退犹豫不决,过分期望国际调节,以致错失好局。

坐不住了,多次向蒋介石请命增援。

旅已经全旅整装待发。但是中央政府还是不允许。宋旅将士纷纷垂泪。宋希濂压不住,带全旅连级及以上军官,塞满了一卡车面见

。其中一位黄埔毕业的连长连连质问何应钦,最终何应钦哑口无言,将宋希濂等人打发回去。

迫于各界压力,蒋介石政府终于派出了张治中率领蒋介石嫡系部队第5军驰援上海。

上海战况于日军不利,日本内阁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

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

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

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18日,植田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

严词拒绝。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

,两翼卷击的战法,以第9师主突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北与久留米旅围攻吴淞,南与陆战队合围

。守军第19路军与第5军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利用

水网地带及既设工事顽强抗击,并组织战斗力强的部队夹击突入江湾、庙行结合部之敌。经过6昼夜争夺战,日军遭受重创,由全线进攻转为

,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

事变之初,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分布在

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

1932年1月27日夜,日军步兵在浪人的掩护下前进,遭到中方警察例行询问,当浪人辩解时,其后的步兵突然开枪。4名警察迅速进入掩体还击,淞沪抗战正式爆发。盐泽幸一扬言三天占领上海。

32年1月28日午夜,陆战队分三路突袭

。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

指挥下奋起抗战。防守市区的第156旅,在前来接防的

第16团主动配合下,打退由横浜路、

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

。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缓兵待援。上海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

,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

29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指上海事件是中国排日运动引起的。南京政府于30日仓促迁往洛阳。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

急调第60、第61师参战。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

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

接替盐泽指挥。7日,野村改变攻击点,以久留米旅进攻

,陆战队进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破。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蕰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蕰藻浜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租界,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

淞沪抗战激励全国,后方官兵纷纷请缨抗战,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内阁决定组建上海派遣军,派前陆军大臣

义则任司令官统一指挥。1932年2月27日起,上海日军又得到陆军第11、第14师的增援,总兵力增至9万人、军舰80艘、飞机300架,战斗力骤增。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5万,装备又差,而且经一月苦战,伤亡比较严重,左侧浏河地区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挥官正面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从翼侧浏河登陆,两面夹击淞沪守军。3月1日,指挥第9师等部正面进攻淞、沪,以第3舰队护送第11师驶入长江口,从浏河口、杨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陆,疾速包抄守军后路。淞沪守军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嘉定、太仓一线。2日日军攻占上海,3日战事结束。

是役,中国军队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政府当局妥协退让,不继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经谈判,1932年5月5日

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不久,国民党政府将英勇抗战的

调往福建“剿共”。——后来发生了反蒋抗日的

1932年1月29日凌晨,日机从停泊在

上的“能登吕”号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轰炸闸北华界,宝山路584号

及东方图书馆(中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藏书超过三十万册)均被炸毁。

多处燃烧。但日本陆战队夺占北站的企图以失败告终。

1932年1月31日,日本援军抵达上海,有巡洋舰4艘、驱逐舰4艘、航空母舰2艘及海军陆战队7000余人。

1932年2月1日,日本军舰从长江上炮轰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往洛阳,表示决不屈服(年底才迁回南京)。

1932年2月初,1万多日军多次进攻吴淞,均被击退。2月13日,日军劲旅久留米混成旅团千余人,在

纱厂门前被中国重兵包围,又有60名敢死队员实施自杀攻击,1600日军全军覆没。日军遭受重创,一举占领吴淞的企图遂破产。之后战事扩大,日军四易主帅,指挥官由

改由海军中将任,最后以陆军大将,前陆军大臣白川义则担任;数度增兵后日方最后投入兵力超过三个

七万人;并兼以海空军、战车助战。

中国方面,蒋介石于事变发生后复出主理军事,以中央军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及税警团、教导团为第五军,由张治中指挥,于1932年2月16日加入上海作战;之后蒋再调正在江西围剿共军的第十八军陈诚部入浙。

中国军队在国民支持下,在江湾一带抵抗日军进攻至1932年3月2日,由于日军在

浏河登陆,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于是全面从前线后撤。1932年3月3日,日军占领真如、

1932年5月5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日军返回战前防区(上海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及其

地带),中国军队暂留现驻地(沪宁铁路上的

一线),交战区划为非武装地区。

7万人:第三舰队、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第九、第十一、

军队5万人:十九路军;第五军(张治中)。

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

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5年后八一三

,闸北华界几乎全部被毁)

(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在两国正式签署停战协定前,日人在4月29日于

长寿的天长节及日军胜利。韩国人反日志士

混入人群中,向主宾席投掷炸弹,结果日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被炸死,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被炸断一腿,植田谦吉

师团长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后来被捕,在日本被处死。

“一·二八”淞沪抗战打了三十三天,日军增兵达五个师团,八万多人,十九路军和义勇队,加上后来加入的第五军抗敌者,最多时不过四万人;日军装备飞机、军舰、大炮、坦克等应有尽有,防卫能力占优,十九路军武器只有长枪、机关枪和手榴弹,官兵斗志和野战经验占优。但最终结果这场战争没有赢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二八”抗战的意义重大,影响非常深远。

一、“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嚚张气焰,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一·二八”抗战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了时间。

  •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
  • 2.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
}

淞沪会战诱因“虹桥机场事件”:责任或不在日军

来源:文史精华 作者:许述 崔军

核心提示:日本人大概知道有中国正规军到达上海的消息,八月九日,派了一个军曹,名叫大山勇夫到虹桥机场,要进机场大门,守门的就是化装保安部队的步兵旅士兵。这些士兵平时恨透了日本人,一见日本军人横冲直闯,不听制止,就坚决自卫,开枪打死了那个军曹。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2006年第08期,作者:许述 崔军,原题:《淞沪会战的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中国8年抗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南京政府为了实现把日中战争变为世界战争,保卫宁、沪这一经济和政治中心,牵制华北日军兵力等目标,以主动的姿态开辟了华东战场,并扩大会战规模。而日本为达到迫使南京政府屈服的终极目的,由最初的被动应战到逐渐掌握战场主动,战役目标逐步扩大,由保护日侨、占领上海以北地区到全歼上海中国守军,也逐次增兵淞沪。双方都不肯放弃自己的目标,于是轮番增兵,形成了历时3月之久的大会战。如果说淞沪会战是一次连环大爆炸,那么,虹桥机场事件(日方称“大山事件”)就是引起这场爆炸的导火索。然而,这导火索是谁制造的,又是怎样引起连环大爆炸的呢?

日本人为什么去虹桥机场

虽然早在1932年,中日就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但双方互不信任,不断派人查探对方实力和动静。据时任上海保安总团第二团第二大队重机枪中队长的杨俊回忆,当保安团在上海市区暗置工事和兵力时,曾有两个人来抄门牌。在被问及是什么人、来干什么时,这两个人都不回答,所以杨俊怀疑他们是日探,命令卫兵脱下他们的鞋,发现其大脚趾叉开(这是日本人特有的生理标志)。此时这两个人才承认他们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小队长和步兵曹长,而且还搜出了他们身上的日记本,里边记载了屋里机枪和官兵的数目。随后,这两个日军被关起来,遭到保安团士兵的痛打,次日才放出。这样的事时有发生,虽然日方多次向上海市府提出抗议,但由于上海没有日本陆军,所以日本海军陆战队也不敢造次,但日军飞机却多次飞临位于上海西郊的虹桥机场上空进行侦察。

西安事变后,张治中卸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一职,专任京沪警备司令,下辖3个师,即王敬久的第八十七师、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师。为了掌握日军情况,为日后出击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张治中也派人秘密进入上海市区进行侦察。据时任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第五二一团团长、后任该旅旅长的陈颐鼎回忆:“为了准确掌握日军部署情况,第八十七师呈准上级安排连长以上军官,身着便装,分批潜入上海市区进行实地侦察。”

但这些派去的军官们也没有能够掩饰住军人的身份而为日本人察觉,时任第八十八师参谋长的张柏亭回忆:“同行人员,则都光头西装,行动有点土里土气,多少引起日军怀疑。”

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局势随之紧张,为了防备日军从上海发动进攻,蒋介石加强了淞沪一带的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8月初,在原有第八十七、第八十八、第三十六师的基础上,钟松的第二师补充旅(后改为独立第二旅)划归张治中指挥。张向蒋介石建议派遣该旅一部化装成保安队员进驻虹桥机场,以防止日军夺取这一重地,作为支援其海军陆战队由虹口进攻闸北的支撑点。该建议得到蒋的同意,当时在场的何应钦曾提醒张治中:“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

没想到不幸言中。随后,张治中即令钟松旅一个团化装成保安队进驻虹桥和龙华机场,其中一个精锐营乘夜经火车输送至上海,换上保安队服装,经小路到达虹桥机场。之所以要秘密开进,是因为1932年的《淞沪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驻在昆山、苏州一带,上海市区只有吉章简的两个保安团、警察局的警察、虹桥机场的守备连。为了使这一行动不打草惊蛇,旅长钟松特地换上便衣,和上海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朱侠、保安总队队长吉章简一起亲自布置。另一方面,由警备司令部出面,以北方局势紧张为由,与上海日本领事馆协商,规定日方官兵经过华界时必须事先通知中方。

然而,进入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人虽然行动隐秘谨慎,但还是被嗅觉灵敏的日本人发现,并前来侦察。

对虹桥机场事件,许多关于抗日战争或淞沪会战的书籍和文章都是一笔带过,并且都认为是日方为达到其全面侵华的目的而蓄意制造的借口。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据当时在上海参与负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与淞沪战役相始终的顾高地回忆:

此事(指中国正规军秘密进驻虹桥机场)不久即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发现,八月九日下午由原驻白利南路(现长宁路)日本纱厂(现上棉五厂)之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队长大山勇夫中尉,率士兵斋藤要藏驾车,循越界筑路的白利南路、比亚士路、牌坊路、虹桥路直闯虹桥机场入口处。机场守兵见有日本军人接近,即发枪将大山击毙在车内,斋藤急掉转车头循原路疾驶,机场守兵继续射击,斋藤弃车向田野间躲避,最后仍遭击毙。

时任第九集团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的史说则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信息:

日本人大概知道有中国正规军到达上海的消息,八月九日,派了一个军曹,名叫大山勇夫到虹桥机场,要进机场大门,守门的就是化装保安部队的步兵旅士兵。这些士兵平时恨透了日本人,一见日本军人横冲直闯,不听制止,就坚决自卫,开枪打死了那个军曹。

显然,新驻虹桥机场的中国正规军与原驻保安队士兵不同,他们胸怀爱国热情和对日军的满腔仇恨,没有对付日本侦察兵的临场经验,又缺乏克制隐忍教育,他们用子弹代替拳头来教训日军也在情理之中。

机场守备部队在打死大山和斋藤后,发现日方没有后继兵力,赶忙打电话报告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朱侠立即驱车前往处理。由于蒋介石曾明令要避免与日军发生小规模冲突,上海市府和警备司令部此时必须想法设法周全应付。据史说回忆:“淞沪警备司令部急了,参谋长董元亮与上海市长俞鸿钧商量,把一个死囚犯穿上保安部队服装,打死在虹桥机场大门口,说是日本军曹要强进机场大门时,先把我卫兵打死,以便与日本人交涉。”

布置妥当后,一方面,俞鸿钧向南京军事委员会报称“虹桥机场事件”系由两名日军越警戒线闯入机场,不听制止反而向机场守备部队开枪而遭还击毙命;另一方面,警备司令部情报科科长钟桓打电话给日本领事馆,询问其下午有无军人乘车外出进入华界,日方答称没有此事,钟桓要求其详查。半小时后,日方仍未查清,钟桓就问及大山勇夫其人。日方才着了慌,连忙乘车到警备司令部了解情况,并称大山嗜酒,可能因为喝醉而私自外出。钟桓则坚持认为是日方违约,故意派人前来滋事挑衅,并告之大山已经酿成大祸,还说由于天色已晚,等第二天再共同处理。日方欲打听出事地点及具体经过,被钟桓婉拒,日方理亏,只好回去等待。而当警备司令部与日本军方人员共同派人到虹桥机场大门口验看时,发生了提交法警检验的问题,中国方面要求交上海法院法警检验,日本方面要求交租界外国法警检验。关于尸检的具体情况,据时任《大公报》记者的杨纪回忆:

十日晚上,上海法医研究所所长孙揆方博士到报馆来告诉我,日军的两具尸体已被日方领回,被日军击毙的保安队士兵时景哲的尸体,市政府已交给他解剖,要证明是被杀的。第二天上午,我赶到真如的法医研究所时,已经有两个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和两个穿西装的日本人站在解剖室里。手术台上躺着一具尸体,背部有两个小洞,显然是手枪一类的兵器打的。法医们每当工作告一段落时,四个日本人不约而同地总是摇摇头,表示很不相信的样子。……晚上,孙博士又到报馆来告诉我,关于解剖尸体和踏勘现场的情况,市政府都不准发表。

11日下午4时,经共同调查后,上海市政府、淞沪警备司令部、日本领事馆、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司令部4方在市府开会谈判。由于察觉中国方面被打死的保安队队员有替身的嫌疑,日本驻上海领事冈本季正态度强硬地要求中国方面“撤退各街道上一切××××”。市府翻译不大懂军事术语,译为“防守部队”,而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精通日语及军事的警备司令部副官陈毅则译为“防御工事”。这一句关系重大,陈毅不敢坚持,最后只好以市府翻译的为准,向南京上报。会后,中国方面一边将沙袋和铁丝网撤除,离日侨较近的保安队步哨也于虹桥机场事件当晚稍稍后撤,一边进行应战准备。

南京政府接到报告,感到日方要求无法接受。而日本驻上海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在10日确认大山两人被打死后,即命在日本佐世保待机的海军部队赶往上海,并于次日到达。11日,南京政府听闻日军第二舰队来沪,加上谈判无果,为防患于未然、保卫淞沪重地、争取国际干预、策应华北战场、争取战争主动权,决心围攻上海,主动开辟华东抗日第二战场。为此,南京统帅部于11下午9时电话命令张治中将全军推进至上海附近。张部即连夜开进,于次日晨进入上海市区。13日,两军前哨部队抢占有利地形时在八字桥遭遇,易谨营长向日军射出了第一枪。14日,淞沪大战正式爆发。

显而易见,“虹桥机场事件”无疑是引起淞沪会战连环大爆炸的导火索,但又并非中日双方有意制造。实际上,这是一起擦枪走火事件。由于日中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敌对状态,互不信任,不清楚对方的底线,从而导致了淞沪会战的爆发。

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一场震撼中外的重大战役.会战历时3个月,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其间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70万左右的兵力,日本军队亦陆续增兵至30万左右.尽管淞沪会战以上海失陷而告结束,但国民党军队在民族大义鼓舞下的顽强战斗,给了日本军国主义以一定的打击. 淞沪会战中一个机枪阵地 本文选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12期,作者:胡新民 淞沪会战是抗战历史上一场震撼中外的重大战役.会战历时3个月,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其间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70万左右的兵力,日本军队

核心提示:后来有军事专家评价,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绞肉机",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血肉磨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城镇片瓦无存,惟余焦土,惨酷之状,不忍卒睹. 淞沪会战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鲁哲,原题为:<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最惨之淞沪会战:碎日本速胜迷梦> "八一三"淞沪会战,90天顽强抗击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日租

 [题记]: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78周年纪念日.78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对上海发动了惨绝人寰的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战.于是,爆发了为期三个月的"

参加过上海淞沪会战的部分湖南籍国军将领名录 23:22:27|  分类: 2-黄浦风云话湘人|字号订阅 淞沪会战是指第二次淞沪抗战.或八一三上海事变 第一次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在1932年. 第二次淞沪抗战又称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开始后的一个月-- 1937年8月9日,驻沪日军中尉大山勇夫等,驾车强行冲击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日军借口向上海增派军队.8月13日, 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

详细资料:照片为瑞士在沪侨民卡尔·肯格巴赫(Karl Kengelbacher)所摄.拍摄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起于8月11日,止于11月12日上海华界全部沦陷.摄影师卡尔1920年代来到上海,在一家生产奎宁的药厂里工作,前后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卡尔极具冒险精神,同时爱好摄影.1937年"8·13"战事爆发后,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了卡尔强烈的正义感.借助于瑞士中立国公民的特殊身份,他频繁穿梭于租界与日占区之间,拍摄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镜头.

抗战 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 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图片说明:蔡廷锴将军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将军讲出这句发自中华儿女们灵魂深处的怒吼. 当下,正值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之际,有些读者或许会疑问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通共同之处?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上海还有一条一二八纪念路.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

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 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将军讲出这句发自中华儿女们灵魂深处的怒吼.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上海还有一条一二八纪念路.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也称之八一三淞沪会战,也是一场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战争淞沪会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