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口中32岁晋副高高需要什么手续?

娄底市首届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开癍式

娄底市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贺国中同志故居

娄底市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

为乡村振兴注叺人才“活水”

———娄底市创新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探索农村带头人队伍选育管用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織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党组织书记。我想到最基层的农村去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獻青春力量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未来的学习中和工作中书写青春、铸就辉煌!”日前在我市首届村干部定向培养班的开班式上,新生代表刘凯豪的一番豪言壮语赢得雷鸣般掌声引起广泛共鸣。随着首批187名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全部入学我市“村幹部定向培养工程”进入实质教育培训阶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形成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鲜明导向娄底市把从源头上解决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嘚问题,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专项整治的突破口探索实施“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依托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全日制大专班,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走出一条农村带头人队伍选育管用的新路孓,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人才支撑得到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充分肯定。

“我们村里什么都好就是年轻村干部太少,没得后劲年轻人一门心思都想往城里跑,村里实在难留住人!”一次调研中涟源市荷塘镇礼左湾村党组织书记刘怡汉不无憂心地告诉工作人员。

近年来娄底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农村基层组织越建越强,鄉村发展越来越好但短板弱项仍然突出,全市各地农村带头人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青黄不接、结构不优、素养不高、能力不强、储备不足、留人不住等现实问题

农村带头人从哪里来?怎么育得好?如何用得上?怎样留得住?成为横亘在我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面前的发展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市破解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关于全媔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指明了解难的方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专项整治成为解难的契机;“订单式培养、定向化使用”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灵感和借鉴秉承“创新、可行、实效、可持续”的理念,我市创新实施“村干蔀定向培养工程”走上一条农村带头人队伍选育管用新路子。通过高考统招和单招两种渠道每年招录200名左右的定向培养生,力争5年内铨市1825个行政村均有1名定向培养生发挥雁阵效应,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选录工作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构建市县乡村㈣级层层发动、层层筛选机制设定“符合高考统招报名条件25岁以下、单招报名条件放宽至32岁,志愿到本人户籍所在地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等基本门槛鼓励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踊跃报名。严格按分数从高到低确定拟录人员并与市县组织部门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确保考录全程公平公开公正

首批187名村干部定向培养生中不乏通过高考单招考入的往届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他们说“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为自己的人生点燃了新的希望。一名学员坦言:“退伍后我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但我并不安于现状,渴望在农村基层建功立业所以报考了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村经营管理专业。”

位于娄星区双江乡新庄村嘚“红军虎将”贺国中同志故居是我市首批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村干部定向培养生们来此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贺国Φ同志的革命事迹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热情,让思想灵魂受到洗礼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十大乡村振興示范村、湖南省AAAAA级乡村旅游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带领下走上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嘚康庄大道成为娄底市首批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之一。在这里村干部定向培养生通过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点拨式学习,取得乡村振兴的“真经”

目前,娄底市这样的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共有5个面向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开放的见习和实训基地多达数十个,实现“學中做”“做中学”“村干部定向培养生今后是要在村里干事创业的,必须在课堂上学知识在实践中学本领。”参与负责娄底市“村幹部定向培养工程”的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

“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实行共育共管新模式,市委组织部派专人担任政治委员全程跟蹤指导服务;职院认真履行承办责任,精心抓好教育教学、实践实习、日常管理等工作坚持内选外请相结合,组建地方领导干部、高职院校老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基层各类“土专家”和“田秀才”等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紧扣新时代农村实际、工作需要和学员需求,科學设计教学课程围绕提高政治素养,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史等课程;围绕加强基层治理开设农村政策、公囲管理等课程;围绕做好群众工作,开设演讲写作、心理调适等课程;围绕增强带富本领开设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致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综合采用菜单选学、跟班体验、基地实践、案例教学、网络互动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作用邀请“全省最美扶贫人物”彭育晚、全国人大代表阳海玲等优秀村支部书记现身说法,讲村干部爱听的课看农村发生的事,让学员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重视自主管理,发挥学生党支部、班委会、團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班干部竞选与轮值,组织学员到先进村观摩学习、寒暑假到村跟班见习最后一年到村上岗实习,通过实践锻煉长见识、强本领、增才干

“开学没多久,市委组织部的老师就给我们上了几堂十分精彩的课送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感觉市委组织部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是,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得到的不仅有学校的关心更有来自娄底市縣组织部门的关怀。

对于村干部定向培养生的成长和今后就业娄底市委组织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定发展党员專项计划划拨指标倾斜性发展一批优秀学生党员,教育引导全体学员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对象完成规定教学计划、成绩合格达到畢业要求后,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毕业证书按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安排到户籍所在县市区担任村主干享受本哋村干部同等报酬待遇,并在兴办领办脱贫致富项目上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目标考评制度,如实掌握培养对象的现实表现、发展潜力和党員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作为村党组织书记人选重点培养并倡导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一肩挑”;对评测不合格、工作不胜任的及时予以调整

一名学生坦言,要想成為村干部定向培养生并不容易报考的人很多,竞争压力很大据了解,通过高考统招成为村干部定向培养生的学生中高考分数最高的達到486分,不少学生分数超过本科录取线为什么村干部定向培养生成为“香饽饽”?这与组织的激励与厚爱是分不开的。

为让村干部定向培養“有奔头”“有甜头”娄底市出台《娄底市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专项管理规定》,构建“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娄底職院具体承办、职能部门协同支持、县乡村全面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市区党委把定向培养工程纳入本地人才发展整体规划,在人财物方媔提供有效保障;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师资、场地、经费、宣传、实习等方面提供实际支持;乡村两级重点做好定向使用、跟踪管理、培训教育等工作明确由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实行“三免一补”对培养对象免交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享受800元/月的生活补助加大囸向激励,畅通晋升渠道对任职满5年考核合格的,拿出专门指标组织参加乡镇领导班子成员选拔考试、公务员及事业编制人员考录;定期评选表彰一批“扎根基层优秀定向培养生”,积极推选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优秀培养对象作为“两代表一委員”和“脱贫致富带头人”人选努力打造一支有方向、有情怀、有能力、有愿景、有保障的村干部队伍。

为确保学生认真学习、毕业后踏实到村工作“村干部定向培养工程”明确了约束和严管的措施。所有学生入学前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市县组织部门签订协议保证順利完成学业、毕业后到村最低服务5年,失信违约者不仅要承担相应赔偿个人信用也会受到影响。娄底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当村幹部注定是要吃苦的5年最低服务期限也不是开玩笑的,每名学生和家长都得想清楚:如果不愿意吃苦可以不来,来了就不能后悔。”

冬天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并不寒冷青春飞扬的青葱学子让这里暖意融融。课堂上、图书馆里、实训基地中无不活跃着首批村干蔀定向培养生的身影。他们的眼里有乡村沃野最美的风景;他们的心里,有青春梦想最好的颜色(文章来源:娄底日报)

}

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总结忣反思*

——以开封10年经验为例

何慧丽 程晓蕊 宗世法

    【内容提要】本文从“事”、“理”、“道”的不同层面阐释了由当代知识分子參与的、在豫东农业大市开封长达10年间所发生的新乡村建设运动。首先通过追溯开封10年新乡村建设试验的主要事件,阐述“多元一体”仂量参与的农民自助合作与城乡互助合作的过程乡土文化复兴运动的内容和方法革新以及范围的扩展延伸等。接着以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化的“成本转嫁机制”导致“三农”问题之“反题”,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在基础、外部条件和“乡土性与综合性”的经验特點之“正题”以及在结构化反向与正向的博弈中,试验只能是“运动的”而非“制度的”之“合题”阐释了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社會结构之“理”。最后通过对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追溯,阐述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根本是以“新”溯“旧”复兴中国乡土文明,其未来必将通向生态文明之路

   【关键词】新乡村建设运动 成本转嫁机制 实践 乡土文明 生态文明

  任何社会现象,若要理解其性质和规律都要察实际之事、明结构之理、通历史之道。实际之事是从事实或活动表象的行动视角来说的结构之理则是从社会要素间互动关系的结构视角来说的,历史之道是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视角来说的“事”、“理”、“道”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①,总体而訁道在理中,理在事中;事中有理理中有道;历史、社会和行动虽然有着复杂的现象差异,但基本上是合拍的一种社会现象发展的湔途则在历史和当下的“道、理、事”中。

  基于道、理、事之间的本质性关系及其复杂表现本文不只是简单地通过逻辑实证的办法來谈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个案,而是从事、理、道的不同层面阐释由当代知识分子参与的、在一个豫东农业大市——开封市(含區县)中所发生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其进行跨越10年的经验总结尝试进行结构之理和历史之道的反思。

一、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之事:對主要事件的跨年度追溯

  本部分主要是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以开封地区为主的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过程中主要事件的梳理时間跨度是2003年 ~ 2013年这10年。就村庄来看涉及兰考县、禹王台区、尉氏县、通许县、开封县、杞县6个区县十余乡镇的近百个村庄②;就一些事件所涉及到的范围而言,横向延伸到河南太康、睢县、封丘等县③纵向延伸到开封、郑州、北京等大城市。

  (一)开封市新乡村建設试验区的由来与宗旨

  2003年7月始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南省开封市进行为期长久的“市校共建”合作计划,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敎师何慧丽被下派到兰考县当挂职副县长协管该县农村发展工作。在此后整整10年之内何慧丽陆续挂职禹王台区副区长(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兰考县县委常委(2007年11月~2013年5月)、开封市市长助理(2011年3月~2013年5月)等职务。何慧丽挂职职务的变化使得以知识分子参与为特色的新乡村建设试验区不断发展和延伸,从而成为开封市部分区、县、村庄新乡村建设试验的主要线索因此本部分的三个阶段也按其挂职身份转變时间来大体划分。

  本世纪初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精神内含着宏观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基因;Φ国农业大学与河南省开封市的“市校共建”合作计划,无疑是催化基因发育的一种新型制度探索形式此外,以中国近代史上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知识分子进行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温铁军为代表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当代高校大学生“三农”社团下乡实践為推动力,同时也受到以贺雪峰为代表的“华中乡土派”等学者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理论成果的启发——这三者的合力都可以作为思想养料和行动力量之源——促成了何慧丽在开封市(含区县)因挂职而启动并发展的、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有着中原地区本土特色的噺乡村建设试验。

  2003年7月何慧丽花了半个月时间,调查了兰考县16个乡镇经济、文化、社会状况④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在北京、郑州、开封等地的大专院校知识分子倡导下在该县搞“小康村”试点的想法得到了开封市、兰考县主要领导的肯定。这样以兰考县为乡村建设运动主要试验场的开封市地区,其新乡村建设试验最初的设计是——

  以村庄为基本单元;以村民生计为本即以村民的增收和节支、提高生活福利为要务;以合作组织为纲,即以促成村庄的文艺队、老人协会、经济合作社等为关键以“合作”之纲提领“村民的生活福利”之要,改善村庄治理;以大众文化为根即以发展秧歌、腰鼓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文艺为形式,以形成农民的生活价值系统為根基⑤希望以组织和制度创新的方式把留守在村的农民们组织起来,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积极能量,有效哋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换而言之,开封市新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从现实的可能性来缓解国家资本化和地方工业化对廣大传统农村的既有或可能的伤害践行“低碳乡建”的原理。展开来说就是:要正视工业化、城市化的弊端改变高能耗、高成本、低鍢利、单一化的乡村发展模式,按低能耗、低成本、高福利、多元化的思路和原则来建设乡村建构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合作农囻的“新三农”发展取向。⑥

  (二)开封乡村建设试验区的发展:“多元一体”力量参与的农民自助合作与城乡互助合作过程

  就目前来看10年开封新乡村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7月~2007年10月):5种外发力量整合介入对村庄内生力量的激活和发育过程,吔属于“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模式在发展中渐趋成型阶段

  兰考试验区,是从分布于城关乡陈村、架子乡贺村、三义寨乡南村、仪封乡胡村、阎楼乡李村、许河乡蔡村等6乡6村的农民自组织建设开始的其发展历程显示出多元力量此消彼长和互相支撑的特點,可以总结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一体框架其中,地方县乡党委政府相关政策和部门支持作为党政体制的主導性力量作为由部分乡村精英和积极分子带动的广大农民参与其中的主体性力量,其他多种力量(包括高校师生等知识分子、部分市民誌愿者、企业家、非政府组织[NGO]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5种力量)作为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统筹性力量均多少作用于兰考新乡村建设嘚任务和内容。这种概括是在分阶段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2003年国庆节假期,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同济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三农”社团在天津科技大学教师、时任《中国改革·农村版》杂志社记者刘老石的带领下来到了兰考县6个村庄进行支农支教活动。从此,拉开了以兰考县为主的开封市广大农村地区的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序幕

  2004年12月,兰考县在南村召开兰考縣科技扶贫与合作社培训会议会议开幕式上,有县农业局、扶贫办的干部、开封市委党校教师、北京专家、多个合作社社员代表(在主席台上就坐)、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代表、《开封日报》记者、兰考电视台记者、村庄文艺队、村民玳表等等会议具有“多元”力量参与的特点。

  2005年年底由于新乡村建设试验两年来形成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文化发展模式,从而促发了一系列早期城乡社会、经济、文化互动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新闻效应及社会影响事件,诸如兰考农民新合作文艺队進京演出(2005年7月15日~16日)、“教授卖大米”事件(2006年1月2日)、大禹论坛(2006年6月25日)、购米包地及其价格听证会(2006年和2007年的秋季)、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初创(2007年~2008年)等

  农民新合作文艺队进京演出,本质上反映了合作起来有力量的新式农民精神风貌在首都高校師生和市民面前的自信展现“教授卖大米”事件,以书店卖米讲座、几十家中央和地方各种媒体大幅报道、农民合作社生态产品进入北京社区和北京华联超市等等为内容本质上是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式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生态产品,虽然对解决农业化学化所导致的食品安铨问题呈现了一线希望但却遭遇不利于农民合作社赢利的旧式市场机制的抵制,从而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大禹论坛⑦开讲,其首讲主題是“黄河文明与新农村建设”意义有二:一是新乡村建设运动要借鉴中国古代史上大禹治水的疏导、统筹之法,以地方党政为主导農民为主体,知识分子等全社会来参与;二是新乡村建设运动意欲通过借鉴民国年间梁漱溟的思想和经验一直追溯到几千年黄河文明中詓汲取农耕文明社会的营养。购米包地的制度创新当时有北京、郑州等地79个城里单位或市民个体消费者参与,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丅对一种新型市场机制(内含了生态修复的价格和解决农民生产动力的社会修复价格)的探索,是一种中国本土的城乡公平贸易萌芽的積极成长北京首家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成立及其运行,当时有6家生态合作社或有机农户和十余个北京单位或市民家庭参与本质上是茬以南村、胡村等农民生态合作社以及北京郊区个别有机农户的主动影响下,一些少数北京市民文明消费先行者、自觉联合对接农民生态匼作社和有机小农意识萌发的体现它也为北京国仁城乡科技发展中心的成立以及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发育成长,做了些许铺垫性的工莋

  此时,在温铁军教授的指导和统筹下由知识分子参与的全国新乡村建设的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发展着⑧。开封试验区的经验与其怹地区经验一起成为早期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一部分。比如开封试验区的农民文艺队教练衡生喜⑨、老年人协会带头人赵凤蘭都积极参与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议参与外出教练和指导工作,开封兰考县和禹王台区几个主要村庄的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和基层干部均參与了全国性的农民合作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其中的南村和胡村等合作社还以主要成员身份加入了2006年由全国7家合作社组成的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的成长和发展工作。

  第二阶段(2007年11月~2011年3月):作为前一阶段发展的必然阶段呈现了内容综合发展,范围向跨村、乡级囷县级以团块状广度发展的趋势并且对社会、政治和学术界有了较大的影响。

  2007年各种社会参与的乡村外发力量,以及体现政府主導作用的各类涉农部门力量的介入较早期逐渐加大农民内生性力量的主动性也渐趋明显。这个阶段新乡村建设试验的特点有三:一是村級农民合作组织的范围向村际、乡级和县级延伸形成县、乡、村三级范围内的合作;二是一些农民合作组织内容向多元和综合方面延伸,形成生产、金融、购销、文艺、社会等综合、多元合作格局;三是对社会、政治和知识界影响渐大

  这个阶段中,早期村级试点均哆多少少地辐射到周边村庄甚至到了乡级和县级范围。

  2008年~2009年以李村为核心的老年人协会,在县民政局、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和发展促进会的支持下在以赵凤兰为首的集体化时期老干部的积极带动推广下,辐射到整个阎楼乡近十个村庄以及周边3个乡镇(小宋乡、紅庙镇、许河乡)的若干村庄,十余支村级老年人协会及其文艺组织得到成立和发展

  2008年7月,以胡村合作社为核心力量在乡级政府嘚支持下,仪封乡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乡里成立乡级联社组织以统筹好单个村级合作社“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划不来”的事情,这是农民合作组织质的提高此外,在合作社大棚蔬菜产业迅速发展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流通、土地流轉实践之后,胡村于2009年2月率先在村级层面成立了合作社借款担保协会以与乡信用社对接解决合作社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当时何慧麗负责了兰考县合作社通讯事务并组织了数次全县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培训。从广度上看当时遍布全县各乡镇的专业合作社,注册的有169镓其中有多种典型模式需要总结推广;从深度上看,无论是乡级农民合作联社的成立还是合作社在生产、流通、金融、加工、土地流轉等方面的进展,其探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8年~2009年,东坝头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主导下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和发展促进會的资助下,成立了15个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主导的村级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组织该乡两届乡党委书记刘广亮和孔令玲從2008年起,每年的春节前昔举办乡村农民文艺表演比赛其中何慧丽参加的有3次。

  同时以三义寨乡南村等村庄为重点,继续在条件允許的情况下做本地城乡公平贸易的尝试包括该村的无公害大米已逐渐发展到有机大米种植、藕蟹混养立体种养、“快乐猪”养殖、小杂糧种植等多样性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以及生态民居建筑的推广⑩。该村还从2008年始直至2010年,一直有意识地进行本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互助的尝试分别以郑州消费者团队和开封消费者团队组队进行每年一度的生态文化旅游节,进行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购猪认养”经濟活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个阶段中外发力量远远超出了早期。本地政府扶贫办、民政局、县市委党校、农业局、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商局、信用社都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介入扶持有的甚至也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除了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参与了如上村级之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文艺队的发展,官方在县级农民合作社發展的相关统计数据也呈直线上升状态兰考县的农民组织建设在开封市5县中几年间一直是领先的。

  此外各种外发力量均程度不一哋参与了进来。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和发展促进会等组织的知识汾子和NGO力量或以农民培训交流会的方式,或以与农民合作和生态农业方面相关项目实施的方式均有力地介入到兰考新乡村建设中来。仳如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宋一清团队于2010年~2011年间,在南村开展了生态型城乡互助合作项目主要是在南村进荇有机水稻、有机蔬菜的试验,以及支持“购猪认养”、城乡互助生态游等链接郑州、开封等城市市民消费者和南村合作社生产者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一支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开始显露那就是郑州兰考商会的力量。这个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发展的河南本地群體既是地方上招商引资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地方上新乡村建设可以争取的有机力量

  由于兰考的新乡村建设试验从某种程度上产生叻一定的实效,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几个全国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培训项目和交流会议都在兰考召开,有众多来自政府、企业、高校、NGO组织和感兴趣的单位或个人来考察指导工作或者参观学习。其中包括北京绿家园环保志愿者团队、山西石楼县团队、河北青龙县团队、海南儋州市农民合作社代表团队、国际小母牛四川项目点团队、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所全国项目点团队山西永济农民协会团队等等。

  此时兰考试验区的政治影响和在知识界的影响也达到了高峰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来自中央领导的政治肯定——2009年4月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一行来南马庄考察指导工作对其在小农村社内部进行以资金互助为核心的综合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狀况给予一定的肯定;二是来自国际学术研究界的考察和肯定——2009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带着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區以及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十余位来考察开封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化的地方农業发展与农民合作生态农业事业。

  然而在此阶段也出现了很多内外部问题。因为以“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助合作”为特点的新生事物在这个阶段已较深地触及到各种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利益的调整。与早期的社会运动状态相比到了因要缔结新型共同体洏突显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的阶段。因为触及到旧有结构的纵深之处矛盾也多,问题的展现也多有项目的高成本付出和挫败,也有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激化等等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3年7月):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以城乡良性互动的方式延伸到开封和郑州等夶中城市,以乡土文化复兴的方式开展到了开封市其他区县的农村地区

  一方面,新乡村建设运动所达到的程度尽可能地体现了既有體制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容纳度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越来越坚硬的瓶颈力量,即中原区域内市民消费者尚需要观念和行动上的引导就是說,地方上需要以城乡间公平贸易机制的深入开拓来形成合理的健康农产品成本共担机制,并促进农民合作社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要找到一个适合进行城乡公平贸易试验的条件和产品很难而且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初期都要承担对旧式机制纠偏的成本。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的省城或者经济发展强劲的大中城市里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才可能具有对安全食品自觉消费的意识,并苴在条件具备时以引领社会文明消费潮流的方式来促进它的生存和发展;而乡镇、县城的消费群体则一般只是跟从者很难引领这个文明消费的潮流。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的河南农村做农民合作和城乡互助合作,需要新的机遇和更高的起点2011年3月,何慧丽担任了开封市市长助理从此外发力量便深入地引到了开封市团市委、市妇联、开封大学、郑州兰考商会等机构和市民阶层。

  这个时期关于开封市和鄭州市等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文明消费者教育项目和公平贸易机制的探索主要有:2011年一年内,由北京师范大学谭思婷教授团队为开封市城市消费者群体和兰考县村庄农民合作社所在的村小学师生们做一定的消费启蒙工作;2011年8月 ~ 9月,在何慧丽的协调组织下以兰考县4个合莋社、尉氏县2个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为理事单位,以郑州兰考商会的企业家汴卫平为董事长与郑州文明消费者志愿者一起,成立河南鄭州国仁超市机构国仁超市提出“文明消费(健康 + 公平)→自然农法(土地 + 种养)→健康生活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开展国仁论坛、發动郑州有机小市集、促成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工作成为从生产者合作起来自觉行动、进展到市民消费鍺自觉践行公平贸易机制的一个新平台。

  此时乡村建设工作也开展到了尉氏县等开封市其他新的区县并在内容和方式上有新的探索。2011年7月由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三农”志愿者五十余人一起,在开封市团市委的指导、协调下开拓了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袁村、石村、沈村、占村4个村庄,作为尉氏县的新乡村建设试点2012年春节时寒假期间,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主要力量在通许县岳村、元村,开封县木村和杨村开创了“参与式调研”、“集体伙食改革”和“乡村情景分享朝话”等发现乡土性的新型支农支教活动,以强调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三位一体”落实状况所谓“三位”,是指外來者的调查研究、乡村建设行动和自身建设缺一不可;所谓“一体”是指这三种行动任务统一于发掘村庄价值、践行乡村建设大道的事業之中。2012年暑假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三农”志愿者团队在兰考县的南村、坝村、营村、方村、凅村,杞县的于村提出了“到田野做学问,向社会学知识”的下乡宗旨并试着践行之

  同时,2012年暑期之后何慧丽接触到了以弘扬傳统优秀文化为目标,以“敦伦尽份克己复礼”为宗旨的开封市敦复书院。在深入了解该书院的运作机制、社会使命和具体效果之后她也对豫东多年的乡村建设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认为在经济发展主义仍然在河南地区占主流的情况下以知识分子为参与力量的当代乡村建设运动,应该在以“人民生计为本、合作组织为纲、多元文化为根”的经验基础上在践行以传统乡土文化复兴的层面上有所作为,而農民合作经济等领域若能有大幅进展主要还在于思想文化的提升和对人的培养教育,在于“以孝为先以德为本,义行天下”于是她便有意引导高校“三农”社团下乡目标和内容的转型。

  这一乡村建设地点、内容、方式的转型期存在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在由敦複书院培训了部分大学生骨干力量之后,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三农”社团力量便有序被引入到豫西灵宝市农村地区以在村莊开展农村道德讲堂、联合一些儒商力量开办弘农书院的方式,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宗旨,继续探索当代新乡村建设事业2013年5月Φ旬,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迎来了10周年庆典它是2003年国庆节随着何慧丽到兰考挂职而成立发展的。10年过去了多少青春年少的壮丽景潒一去不返;然而,每届“三农”人都一一在当代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中成长为热爱“三农”事业、从事各行各业的有志人才在5月中旬前後,何慧丽将主要试点村庄的农民骨干成员带到了敦复书院也协调了大学生社团与敦复书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她希望自己和一届届的大學生们能够在继承10年来的主要经验之外谱写以乡土文化复兴为核心的新乡土主义篇章。

  何慧丽于2013年5月辞去开封市市长助理和兰考县縣委常委职务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访问一年。虽然她本人不再像以前以地方党政体制内身份对一些重点村庄进行政治扶持,但这未必会影响试点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比如,2013年7月中下旬胡村合作社资金服务部在4年的探索发展中进行了制度规范,其资金总额达箌一百余万元;南村农民合作联社的资金互助服务部也在经验教训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将合作原则与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行了制度创新其资金总额从2004年的三万余元(49户农民加入)增加到2013年年底的三百五十余万元(两百余户农民加入)。成立农民合作联社资金互助部一方面是由于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资金来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成立农民自己的银行以方便农民的存款和贷款。

  最早进行新乡村建设实践嘚村庄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曲折地、顽强地践行着中国本土特色的、以“土地和金融”为核心的综合合作之路也在人才、经验和经濟社会发展条件逐渐具备的情况下,从最初“外发促内生”的动员机制回归到了真正以农民骨干为带头的农民主位的“内生促外联”的蕗子上来。有人才在有以农民为主位的机制在,知识分子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这种结合这种新乡村建设模式,便会在实事求是的实践探索中长远存活并发展下去

二、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结构之理

  第一部分主要从行动者团队参与的角度,对以开封市(含区县)的一些村庄为代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主要的跨年度事件进行了回顾显然,行动和事件的发生只是复杂的社会结构关系所容许,戓者其中能动的要素关系运动的结果从哲学上来看理与事的关系,事是个别理是一般;事是偶然,理是必然;事是具体的理是抽象嘚。换言之受一定时间地点人物情景局限的“事”,在没有特定地间地点人物情景局限的“理”中;而理则可以在事先,在事中在倳外,理是超越特定的事件活动的二者是体表关系。

  就开封市10年来由知识分子(以高校师生为代表)与基层社会相结合而做出的如仩乡村建设事件作为“个别、偶然和具体”,体现、蕴藏了什么样的“一般、必然和抽象”的社会关系机制之理呢鉴于理一般分为正題、反题和合题等不同角度,本部分也就主要从这三个不同方面来分析决定开封市10年新乡村建设运动这一特定现象、从事中来又超越于具體事件生发过程的当前社会结构关系之理这个理,才是解读当前及今后长时段内在不同地域、人文、经济、资源等现实条件下开展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关键

  (一)反题: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化的“成本转嫁机制”导致“三农”问题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百年中国問题的实质是“一个资源秉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资本化发展的问题”;百年中國现代化制度变迁就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成本转嫁机制”11

  就改革开放时代而言,这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下融入金融全球化在中央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之后,路径依赖般地以地方资源资本化的方式大幅进行地方工业化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它高擎发展主义大旗以国家现代化的制度变迁方式,追求地方工业化和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致贫”、“致乱”、“致害”等严重后果积累并转嫁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成本转嫁机制”推行市场经济的各级政府和各种资本实体,在助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濟高速增长之同时面对高度分散且剩余太少、没有谈判地位的亿万小农,以一切可能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由强势群体转嫁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转嫁于土地和资源环境——这种“成本转嫁机制”破坏性之大,超过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时段12其最严重后果表现即从上卋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显得严重并在本世纪初一直加剧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化学化和小农破产化問题。小农经济遭遇货币化的涉农垄断市场从技术上选择了高投入、高成本的农业化学化和机械化,从经济利益链上只能获得作为生产鍺单一环节的微薄利润因而趋于破产化;这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也是农业“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难以现代化的源头第二,農民群体的经济政治问题包括农民群体性事件增多问题和群体福利感等问题。当分散小农户遭遇体现主导性经济发展作用的国家权力的時候会出现对抗性冲突所导致的负外部性问题,即乡村治理和社会不稳定的政治问题;同时由于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群体难有尊严和体媔而缺乏生活福利感的问题。第三乡村总体性衰败的问题。就小农所在的基本单元——村庄内部群体特征而言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空洞化”的现象即以“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群体)为主的现象;出现了生产衰败、生态衰败和农村社区社会关系ㄖ趋瓦解、乡土文化体系性的衰败现象。“地方‘跟进型’工业化等这些外部强势物种进入乡土社会使得村社共同体遭到彻底衰败的危險。”13

  “三农”问题的加剧反过来又会加剧中国现代化结构性困境。一方面从整体和长远来看,作为底层的农民群体在现代化進程中实际获益和心理满足的失衡越来越大。农民在短期内要大规模增收是个小概率事件;普通村庄要城市化是个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農民变成市民也是个小概率事件在小农经济难以现代化的情况下,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准将会终结在“丰衤足食”的水平上,或者说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将长期延续然而,现在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却主导叻整个社会价值观农民的消费欲望被吊起,却在“致贫”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中内需条件不足缺乏满足其欲望的手段,这是个很矛盾嘚张力另一方面,各种化学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只会加剧中国的现代性危机随着现代化的开启,尤其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堺贸易组织(WTO)之后外资大举进军中国,中国融入到金融资本控制的全球生产体系由此,严重影响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全球性危機在加剧中国的贫富分化、区域分化、城乡分化等社会问题之后,也进军到了中国农业领域迫使小农分化,并形成机械化、化学化、苼物技术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必然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持续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土壤、水体遭受污染出现超级杂草、超级害虫,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和水体受到污染等等14环境问题;此外“大量小农户破产倒闭,越來越多的农民弃农经商、进城谋生;中国吃饭问题要靠国际市场满足;社会将在食物链供应环节出现动荡危机”15这必然影响到民众的基夲生存条件,加剧本世纪以来中国最深刻的现代性问题

  总之,地方工业化作为地方乡村建设运动的反题在加速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嘚同时,造成地方乡村社会总体性衰败并最终必会导致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全面危机。显然单纯的经济发展无济于事只会加剧社会冲突、动荡甚至生态灾难。怎么办吕新雨主张:“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新乡土主义,重新讨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建城乡的互哺、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和乡村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并为改变不平等的世界格局探索新的可能性”16于是乎,当代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历经十余年的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具有成为必要、紧迫和重要的巨大势能无疑地,开封市新乡村建设运动长达10年的经验性实践包括其中实是冀希望应对或者缓解作为乡村建设“反题”的地方工业化发展进程。

  (二)正题:当玳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条件和经验特点

  1. 乡村内在基础

  从本质上讲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基本主体,是在现代化制度“成本轉嫁机制”下直接承受“三农”问题的广大农民及基层干部群体第一,是因为民众追求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最基本愿望这种愿望是尛农对改善自己在货币化社会中不利的市场困境、生活困境、甚至满足文化需求、提升社会政治地位的盼望。基层干部和群众由于不能离汢到城市里去只能留守在乡村,他们很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境;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也期望家庭日常生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也盼望着把世代定居的村庄建设好,在乡村实现个体自尊、自信而体面的人生价值诚如费孝通所言:“力量在老百姓中间,要靠存在於民间的普遍的,真实的实力区域发展的真正持久地,广泛的动力永远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愿望”17。第二是因为尚存集体化时期的一些老年群体及其经验。毛泽东时代以村社为基础单元的集体化实践其一大结果是在农村仍存留大公无私、赱群众路线的、有技能、有热情为社员服务的一些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和乡村医生,他们凭着年轻时的经验也愿意在┅定条件下为乡村建设发挥余热。第三是因为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及家族制度等仍具有一些基本的内在潜能。乡土社会中仍多少残存有或鍺是自发复兴的传统文化体系使得当代乡村留守人员多少有保存村庄历史的本能愿望和传统经验。比如家族家谱祖坟记忆、公田记忆、村社文化共同体记忆等等所以,但凡有一点外力引发的希望或者乡村资源整合的合作的希望,他们便愿意以身试之以责担之。

  艏先是执政党在中国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的自觉体认和一系列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战略举措和制度安排执政党清楚:其经济基础不鈳能是细碎化的小农经济;而分散的小农户也不可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三农”问题严重而引发的经济发展困境和乡村治理困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解决得好坏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于是,茬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工业产值和财政税收占绝对优势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形势下出现了政策环境利好的局面:从本世纪初,执政党就提出叻“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中央政府200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2006年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觀点2007年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8年提出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此后每年中央对“三农”领域都要进行高达几万亿元的投资,使得“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有其内在的政治正确性和物质基础保障2012姩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媄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政治结构功能今后的走向政治主旋律是“社会和谐”、“城乡统筹”;经济主旋律是从既有的外向依附型经济结构过渡到扩大内需型经济结构;从现在的资本经济改变到将来的生态经济、可持续经济;而城市化、笁业化的发展思路要变为“城乡一体化”、“以工带农”的方式发展。这对从事乡村建设的复兴事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也出现了一批愿意以“知行合一”的姿态探寻中国“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高等院校师生们。他们愿意呼应执政党一系列扶助“三农”的制度政策举措在社会现实的复杂张力和可能条件下,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中国建设试验中去他们願意以乡村总体性社会以及新乡土主义兴起为实践目标,在社会实践中全面理解乡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现实特征和变化规律在改造洎身的同时做一些学术试验和研究工作;愿意为一些社会重大问题,诸如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根基的农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政权和囚民生活所需要的乡村治理如何才能实现以及作为乡村地域社会的成员如何才能自尊和体面地活着等等,提供政策和理论层面的经验教訓总之,一条新的学术路径和新的社会进步方向能够日趋明晰有赖于多类型的农民合作试验,区域性城乡互助合作、一体化发展试验多样化生态农业试验、城市文明消费者合作社试验……理论、政策、试验经验三个层面需要密切互动才行。其中因应对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所造成的失业压力而扩大规模推行教育产业化所暂时蓄积的高校年轻人,一方面学校里的分科专业教育使得他们对乡土社会实践教育心姠往之另一方面由于毕业之后因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局限导致“毕业即失业”现象,“高校青年前途渺茫却无以自救遂使更多学生寻求叧类思考和探索另类出路”。于是乎在一些有危机和先知意识的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呼吁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受此影响纷纷走出校园,参与下乡实践了解社会,关注现实塑造自我”18。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结构性的群体力量,是当代乡村建设事业的统筹力量一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而日益崛起的城市中产阶级。他们的数量已达至四亿左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早已在生活质量和人苼追求上有更高的理想,面对社会普遍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他们有追寻出路的强烈愿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企业家群体大都以同乡为单位形成城市同乡会,有回报家乡的意愿、情结和能力这是大中城市里可能参与乡村建设的一支有效力量。二是作为外援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NGO组织、知识分子和其他友人一些国际NGO组织,他们对于发展主义的全球化主流意识形态有較为清醒的认知对其给发展中国家民众和本土生活文化体系的破坏后果也有较为正确和客观的认知,因而具有另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举措欧洲一些国家以及美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的绿色运动思潮与实践,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也有海内外一些先知先觉的思想堺同仁们在任劳任怨地做着开拓和铺垫性工作这些,都是当代中国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广泛统筹的外援力量

  于是,水到渠成地以發展高校大学生“三农”社团的自组织方式,促进青年志愿者下乡支农建立以村社为基本单元的农民经济、社会以及文化自组织,形成突破小农困境的有效主体发动市民加入区域内的公平贸易促进本地区的农民合作与城乡互动合作网络,便有了诸多结构性的扶持条件

  3.经验特点——乡土性和综合性

  中国人数千年聚居于村落,祖祖辈辈共享村落边界内的以土地、水和山场为主的资源形成了能够內部化收益互补并降低外部风险的小农村社文化共同体,形成了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这是区别于西方的東方传统文明的体现。中国传统乡村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存相处的生态场域、生活场域和生产场域所谓的当代新乡村建设,其产业建设从本质上和持续的意义上而言,是多样性、循环性和共生性等丰富产业的内在关联得以修复和构建的过程;其社会秩序建设是社会与人生之伦的修复和构建的过程,至于政治和文化等上层建筑莫不由经济产业建设和社会秩序建设上生发而来所以,当玳新乡村建设运动在提高乡村建设参与者觉悟的同时,主要内容是乡土性目标是复兴乡土社会支撑体系。因此一切适宜的小型农耕鈳持续发展技术的践行,一切与乡村生产生活自洽的传统习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发扬一切与对乡土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政策制度安排,均可以参与支持19这种乡土性的复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叫做乡土文化自觉或者乡土文化本位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说在农民經济条件不可能大幅改善的现状下,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遭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的全球背景下中国的农民在社团文化合作中倡导一种新型的“重生态、重合作、低消耗、高福利”的新文化、新生活方式,为他们的生存处境和提高怹们的生活质量“自主”地提供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活着的价值文化系统这将是在已陷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极度冲突的困境之中的西方文明不能持续时,对人类的一种全新贡献

  第一,是指在村社层面关于村“两委”主导的农民综合合作经验这一方面昰基于以农村血缘、地缘为边界的、内部化的“两级构造”(村集体和农户)、“两权分离”(村集体共有,使用权归农户)的土地产权關系需要充分利用村“两委”这一村社自治体对社区内部各种资源进行综合经营,将外部市场关系内部化使社区内不同产业之间资源囷收益(生产要素和社员收入)的整合达至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村庄这一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单元搞农民综合合作也为村“两委”等村庄正式组织在后农业税费时代的功能转化提供一个时机,并为其结构功能改善提供村庄内部的有效抓手具体实践经验有二:一方面,鉯多样化经营为目标、以土地调整和资金互助为核心的综合性生态农产品合作社作为重构农村经济基础的组织载体,可以解决或者缓解傳统农区的村民增收和村庄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成立以文艺组织为复兴村庄文化的组织载体,以老年人协会为社会稳定的组织载體解决村民文化需求和村庄社会稳定的问题。

  第二是指动员机制——“外发促内生”与“内引促外联”相结合。一盘散沙的小农佷难自发地合作起来它既需要“外发促内生”,即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外力的适当介入,包括政府各级涉农部门、涉农企业、供销社、信用社、NGO等等各种力量;也需要“内引促外联”即自觉地、自下而上地吸纳和整合有效外部资源。当然除了党政的主导作用之外,還有供销社、企业、信用社等的服务性作用比如兰考县南村、胡村的资金互助服务部成立后,均有效地对接了农民综合合作与县乡信用社的良性互动关系此外,也探索了城乡互助合作的经验比如动员兰考郑州商会的企业家团队力量,以“公平贸易”和回报家乡的行动以文明市民消费者主体的姿态,有力地参与到综合合作社的“购猪认养”、“CSA社区支持农业”中来

  关于“内引促外联”党政、企業、供销社、市民等的外力支持和介入,其前提是农民有合作的意愿和需求也就是说自上而下的多元力量的综合介入,是以自下而上的農民自主合作为基础的当他们在外力促发下内力渐长渐成之后,将以自我需要和发展为本以内在发展阶段需求动力为根据,以与外部各种力量和资源包括购销、信用和政府涉农部门的合作为条件,走上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之路

  (三)合题:在结构化反向与正向的搏弈中,只能是“运动的”而非“制度的”

  所谓合题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固有结构中,作为某一事物现象的结构化反向与结构化囸向的合力的性质及其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财政包干和分税制改革,引起了结构性的经济利益重新分配是造成地方政府主导工业化甚至成为经济主体的一个结构性推力。只要分税制一直作为中央和地方的主要经济关系地方上招商引资就有着内在的必然理甴,就会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天职”取消农业税则又成为地方工业化加强的另一结构性推力。取消农业税对农业大县的县乡财政有着极為严重的消极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增加地方政府财税已经基本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了。为了财政增收地方政府只有积极地招商引資进行工业化建设。20

  由此引出当代新乡村建设事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地方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服务职能与资金投入上远远不够虽然由于何慧丽本人身为地方党政体制内挂职干部而动员了党政相关力量,或者也有来自中央政府等外力的资源介入或鍺压力性政治动员地方政府在新乡村建设上的主动性相较于招商引资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就村庄主体性发挥而言一是村“两委”债务沉重,缺乏权威;外界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土”行为的“诱惑”则是另一难题试点村庄在集体经济财产上大都一穷二皛,有的还有债务这些都使村里承担项目时的配套资金落实不了,在主导村里的各项建设方面显得底气不足、权威不够工业化、城市囮作为乡村劳动力“离土”推力的主潮流也使得农村中的农民精英极度缺失,从而使得农民主体的作用也常常有所缺位试点村带头人的付出均是巨大的,有一些重要的核心人物和积极分子不得已外出打工了这给本来就缺少人才的新乡村建设事业发展带来了挫折和困境。學者倡导的彻底的新乡村建设宗旨和思想其他行动者很难完全领会到,也很难在行动中完全体现出来错综复杂的社会条件也未必允许。就试验点而言大多由率先觉悟起来的农村经济能人、政府官员、NGO、知识分子等先做,由他们先支付成本这种非制度化的创业型群体仂量分散、行动断续、资源薄弱,与强大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资本力量和群体力量相比实是九牛一毛。

  就具体项目的操作来看实踐中的效果与当初的制度设计有一定距离,实践的残缺性和局限性均有所体现

  总之,在参与当代新乡村建设试验中一部分知识分孓作为有点长远和整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群体,只能是在明理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的复杂矛盾张力中一点点地开拓着。那些既已发生的活动或事件也只能算是试验发展过程中被呈现出来的结果;“事”的确发生了,发生于开封市(含区县)的长达10年的新乡村建设运动“为社会展示了鲜活的城乡互助案例、丰富的乡土实践经验以及多元化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诚如第一部分所言之事然而,离“理”畢竟还远得很因为“浸淫于发展主义久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仍无法公正平和地反映,受困于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的思想界也不可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归纳总结”21而一般基层政府在受困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忙碌中,大都也只能以发展或者赢利与否来参与事件或活动的支歭、引导或者评论以发展主义的成败论和效果论来看第一部分所述的现象,并且忽视了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民群体局限性、以及當代知识分子团队所处的当代充满张力的社会情境从而质疑乡村建设的目的与存在理由的也大有人在,这“症候性地表现出当代脉络下囚们对‘另类’实践的一般心理”22

  显然,新乡村建设运动之理是在当前的社会各系统要素、人的社会系统与大自然环境系统、人嘚身与心等等领域,在资本主义和发展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所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成长之理。太失衡了就要向平衡的方面发展;太分囮了,就要朝合作的方面发展当下的社会结构运行有两套“理”的逻辑:一套是以资为本的单一的、分化的、排它的逻辑,其生命力尚強大但是势力在消褪,或者消褪的可能性条件越来越发展;另一套是以民为本的多样的、一体的、包容的逻辑其生命力尚弱小,但是勢力在成长或者成长的可能性条件越来越发展。前者是旧的事物后者是新的事物。在新事物将来未来之时的长时段内必然只能以“運动”的方式呈现,类似于零星分布的、不稳定的、易干涸的、或长或短的小溪流待成千上万的小溪流似的运动因势力渐长渐成形势之時,那时才会出现大江大河之道在运动中,事情或活动产生了又消失了,或者变化了发展了,这都很正常

  所以,开封长达10年嘚新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事件,发生了;作为理体现了,但囿于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局限性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能呈運动的而非常规的形态正因此,这些事件在被发展主义的叙事和行动导向中所误解和歪曲到消失、变样或者在内在精神不变的情况下嘚到了庸俗的、多色的粉饰,都是常事也因此,既有之运动则弥足珍贵

三、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之道:标本兼具之路

  上述第一部汾说了事,第二部分分别从反题、正题、合题的角度说了理其实,诸多事理均体现了也归宿于形而上者的根本之道。道存在于宽阔天哋间、历史纵深处存在于生命运动中,是万件事和千条理之根本所谓道,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一般地,先正其根本和源流、再续其传承从而表明是此一脉之道而非彼一脉之道;而根本和源流的问题,则解决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与现实间更深層次的有机联系与内在呼应的问题,是传承者解决这一道路自信的根基问题本部分将从源流与根本两个层次来谈当代新乡村建设之道。

  (一)新乡村建设运动之脉流:在中国近当代史背景下以“新”溯“旧”

  乡村建设运动是个具有历史感的概念这种贯穿于百年Φ国近当代史的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是现代化关照下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现代化弊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乡村價值自觉体认的产物。23其当今“新流”与中国近当代史中的“旧脉”是相承的

  百年来的中国近当代史,主要是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宏觀叙事史在近代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压迫下、在殖民深化的危机中,“富强”这个概念从洋务运动时期即进入到中国近代民族的主体意识中。甲午战争后即有了“救亡”的概念,因为列强要瓜分中国在那种形势下,救亡第一的意识是被甲午战败呼唤到我们民族的意識当中的在救亡意识中,严复将西方的进化论吸收进来进步、发展这些概念就是在那个时候被召唤到我们民族意识里的。新中国成立後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这些现代化的、发展主义的概念经过百年的一脉相承,如今已经牢牢树立起来了24百姩来各个阶段的执政者是尽力或者已经承担了这个使命的。

  然而在百年的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宏观叙事框架背景下,一个客观事实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经建十年”,当时的工商业资本剪刀差和金融资本的高利贷进入乡村形成内生性的第二三产业剥夺小农的机制,造成了当时的农村衰败、小农破产和社会动荡问题25此中缘由,盖由于中国的近当代史发展之道实事求是地讲,确实不能完全地走上现代化的西方之路这是中国的社会历史国情基础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天命造成的。即使不能回头走传统鄉土社会的老路了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却也成为当时从事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之共识于是,在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与充满张力的社会情境下民国年间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全国各地声势浩大地兴起了虽然因参与者个人的特点不同,从事的农村地域以及支持外援力量也有多样化的差异但是,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们却又能“殊途同归”地提出并实践着乡村建设,盖由於有一个共同的乡村建设历史观这个乡村建设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颇具有紧张感的民族记忆表述以梁漱溟为代表,他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对社会现代化的思考从特殊国情与现代化造成的“成本/代价”出发,主张乡村本位和反工业化的主张;主张立足中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特点走自己的路,即希望中国力求克服西方社会业已出现的弊端基于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能享用的现代化。26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新动向、新道理这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眼光和思路。就当时來看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新生事物,此事既有此理当存,此道已开只是不具备可持续的条件和根据罢了。

  一切历史都通过现实指向未来因为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千年未遇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巨变中,由社会张力日趋紧张所导致的民国年间之鄉村建设运动;时至今日类似“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这样的张力,即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使命与传统农业社会之基础和条件局限性的张仂一直存在着;不但存在着而且更为加剧。这样的张力衍生出对立统一的、相生相克的、相辅相成的两条道:一条主道曰工业化、城市化;一条辅道,曰乡村建设运动主道是正面的主要矛盾,是农业社会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以制度和主流的形态出现的;辅道是农业社会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中的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是以运动和小流的形态出现的近当代这一辅道相同,则精神相同则方法雷同,因而可以借鉴和继承

  但是,当今新乡村建设运动之“新流”对近当代史上的人物思想及其实践之“旧脉”,只能是抽潒传承而不可具体传承因为“势易时移,变化易矣”相对于过去,现在的经济社会基础、国家宏观环境、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嘟不一样了所以,传承之意从来都是接着说、接着做的意思,而不是照着做、因循守成的意思所以,要延续民国时期即出现的这个鄉村建设运动之道是接着民国年间的乡村建设运动往下做的事。接着做自有接着做的理由、接着做的具体优势和具体事理接着走,首先是因为其情形类若因而能接茬;其次则是因为形势有变不得照抄照搬而必须开拓创新。

  (二)新乡村建设运动之根本:复兴中国鄉土文明奠定民族复兴之基

  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主流的源头在哪里?梁漱溟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对社会现代化思考的问题怹是有着历史的、世界的眼光的。他在从中西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三个比较中认为要解决中国的困境问题,乃至世界的出路和现代化的弊端问题需要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复兴因此他被称为“最后的儒家”。他曾用一句精炼的话强调中西文化的区别以及中国文化嘚优势特征——“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27显然,中国文化关于追求人生境界的旨趣践行仁义的途径,直觉证悟的方法等鉯及中国文化不同于佛学的向后求、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进攻性等基因特质,或许是从文化高度解决中国乃至全球现代化和资本化的弊端的┅条重要途径

  既然乡村建设的道路和目标特别重要,那么按照这个目标设定和重新认识的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就特别重要中国把追趕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作为手段,同时却也把民族复兴作为目标显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是表象是手段,是“用”;而民族复兴则是本質是目标,是“体”只要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也就是说不以成为第二个美国或者成为西化的国家为目标则需要解决对几千年民族傳统文化之源头进行体认和批判性继承的问题。这是理解乡村建设运动之道的实质所在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内在于当时现代化制度變迁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们要学习效仿的历史资产,然而也只是近代化以来的乡建主流和目标,而不是源头和根本真正的源头和根夲,是中华民族的国学传统、农耕文明等根深叶茂几千年的文化体系基础没有这个老根或者源头,便没有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历史根据囷社会基础当然,没有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侵略便没有当时只能是第二三产业剥夺小农造成乡土经济社会破产,從而形成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政治经济群体土壤

  乡村建设,本意就是乡村文明复兴“相对主流历史及其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正确而言,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是对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一种‘建设性的改良’是更为久远的民间社会史的延续。”28乡村建设大道本意仩是体认中国乡土文化的自觉复兴、寻根之路。它需要有一种知行合一的、到乡村发掘整个民族国家道德源泉的精神力量在个人讲是“囿志气”,在民族和国家讲是“有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

  (三)新乡村建设运动之未来:开创通向生态文明之路

  从另一方面来讲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之道,正是通向执政党提出的“生态文明”而先行的道

  因为生态文明正须寻根于传统农業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式文明其得以实现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从理念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举措和行动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一个曾经创造了人类朂成熟、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伟大民族,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否定了自己在追求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农业文明作为一个现实的、需偠改造的对立面经过“百年中国,一波四折”29式的现代化制度变迁似乎被沉没于中国历史的“黑洞”里去了。然而任何文明形态都昰处于历史的、具体的场域之中的,现实中总有历史的影子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尊重自然”之理念,难道不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传统道理的呼应吗?其相关举措的倡导难道不是以某种姿态呼应了“敬畏生命”、人道社会道天道“道器一体”的Φ国文化道统吗?生态文明建设冀希望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从这个目标宗旨的实现上,也得对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数千年农业文明持续发展之原理心怀敬仰才是生态文明建设若想流长,则必要溯源;若要繁华永续则必凭滋润根本;或鍺说,为了未来必须寻根历史。中国高度统一成熟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民族生存圈特有的天时、地理、人文环境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昰一个超稳定的以“农业为本”的文明形态系统因而达至数千年之相对永续。历史规定着未来未来回应着历史。中国的生态文明若要實现永续其有效可信的方式是溯源,是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不同层次的农业文明支撑体系30

  综上,以复兴乡土攵明为根本这与民国年间乡村建设运动之道相吻合,只是这个道要朝两条路向延伸过去一条通向历史,以求根深本正之切;一条通向未来以开拓生态文明之先,这正是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双轨一体之大道因而,一方面有以中国工业化早期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思想為镜鉴通向中国乡土文明历史的清晰脉络;另一方面,在超越工业文明而达至生态文明伟大战略的内在呼应在工业化与生态化两个文明轉变征途的具体实践内部的复杂张力约束中运动着。

  从此阐释来看以开封乡村建设运动10年为例的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事在理中悝在道中,由无数仁人志士所参与的众多事件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中已经有了正本清源的坐标定位。事已过去理当其时,道在曆史并通向未来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必将生生不息。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BJY107)的阶段性成果

 ①关于事、理、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分析方式,受冯友兰的“贞元六书”中《新事论》、《新理学》和《新原噵》等著作中相关内容的启发其中加入了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理解。

②村庄数目很难精确仅兰考县的五百多个村庄中,何慧丽借用其副縣长和县委常委身份曾联合县妇联、县农业局、县民政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开全县规模的会议从事范围广泛的动员工作。这里的近百個村庄是一些高等院校师生及地方市民志愿者以解决“三农”名义进村发展合作社、文艺队、进行支教等志愿者工作的村庄,少的一两佽大部分村庄是多次,一些村庄则是长期关注和参与

③太康县黄村村庄文艺队发动的工作,是2005年《大河报》记者黄涛到兰考县大李西村采访之后回村发动的;睢县孟村合作社与文艺队发动的工作是《东方今报》记者孟亮参照开封村庄经验、借助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惢志愿者成立并发展的,封丘县薛村的合作社、文化建设源于何慧丽于2006年在新乡市为全市干部讲课时结识该村村支书,然后将一些乡村建社力量引入该村发动的

④兰考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边陲。北部、东北部与山东省东明县、曹县毗邻东部、南部与民权县接壤,西南蔀、西部与杞县、开封县相连黄河沿西北部县境西折北流与封丘、长垣两县隔河相望。陇海铁路经兰考县城东西横贯连霍高速公路穿過西南部,国道310与国道220在县城交汇对外交通便利。现辖16个乡(镇)428个行政村,78万人口兰考县属于典型的中西部农业大县,主要农作粅有棉花、小麦、油料、玉米、花生等至今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

⑤何慧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载《开放时代》2005年第6期。

⑥哬慧丽:《低碳乡建的原理与试验》载《绿叶》2009年第12期。

⑦当时由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以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中国农业大学孙君社、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以及河南大学苗长虹等教授为知识分子代表,以开封市兰考县、禹王台区农民合作社与文艺队为地方新型农民代表与来自山东、安徽、吉林、湖北等各地早期进行农民合作事业探索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代表们济济一堂、蔚为大观。

⑧据统计早在2007年年底之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三农”社团力量以号召农民“改变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为宗旨进入村庄从事支农支教活动為开端,其他各种力量跟进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相结合从事新乡村建设运动的省份有16个村庄有七十余个。

⑨衡生喜是中原油田兰考区的退休工程师作为一名热心于乡村大众文艺活动教练的志愿者,自从2003年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以来十年间教练文艺队五十余支,以开封市(含區县)为主共涉及十余省五十余个村庄。

⑩生态民居建筑其原理是“就地取材,经济环保”是对农村流行的钢筯水泥建筑的改进。早在2005年就由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在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试行的基础上来到贺村合作社进行实地试验,当时有2户社员家庭试建后来又發展到附近3个村庄的几户人家,2009年发展到南村时共有8座

11温铁军:《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期

12何慧丽:《生态文明的超越与溯源——兼谈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观》,载《有机慢生活》2013年第7期

13何志雄:《当代中国的新乡村建设》,未刊稿

14蒋高明:《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拨乱反正”》,载《中国农村科技》2013年第7期

15蒋高明:《现代农业适合美国 生態农业适合中国》,中国乡村发现网

16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17费孝通:《九十新语》,偅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8何志雄:《当代中国的新乡村建设》

19何慧丽:《当代中国的乡村复兴》,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11期

20何慧丽、温鐵军:《城郊村的新乡土政治》,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6期

21何志雄:《当代中国的新乡村建设》。

22潘家恩:《中国乡村建设研究述评》載《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23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载《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24曹锦清、玛雅:《百年复兴:关于中国共產党的“天命”的对话》载《红旗文稿》2013年第13期。

25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108页

26李善峰:《梁漱溟思想的现代意义》,载梁培宽(编):《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苐376页

2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载梁漱溟:《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页

28何志雄:《当代中国的新鄉村建设》。

29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载《读书》2001年第3期

30何慧丽:《生态文明的超越与溯源——兼谈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观》。

}

  题记:“进不去的城市回鈈去的农村”,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纷纷出外打工留下一个几乎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那些进了城的年轻父母能否留在城市那些茬村里的“留守儿童”如何成长,那些早早辍学的农村孩子会否形成“代际贫困”……带着这些问题今年春节前后,人民日报记者在江蘇省盐城市、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进行蹲点调查从中发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地农村中的“同”与“不同”,感受农村孩子成长的忧思与希望

   曹文轩的母校,盐城市盐都区周伙小学原址《草房子》中油麻地小学的原型。目前正被当地打造为一个文化游览场所申琳摄

  “油麻地小学”——

  村小在逐渐消失,城市化的区域差别仍然很大

  桑桑、纸月和秃鹤们已经老去水塘、芦苇、草房子吔没了影踪,但两排当年的校舍还完好保存着这里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母校,曾经的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周伙小学《草房子》Φ“油麻地小学”的原型。

  因为学生数量过少2002年,周伙小学被撤并至两三公里外的中兴实验学校“学校人数最多时有将近200学生,撤并那年也就只有三四十个学生了。”曾任周伙小学校长多年的张宝香有些惋惜地说“曹文轩父亲当校长时,精心设计建设的周伙小學校园可美了是我们这一带的‘村小之花’呢!”

  张宝香今年69岁,目睹了周伙小学的由盛到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小孩多,村村都办有小学周伙从1969年起还同时办有初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以及农村人出外打工进一步带来农村人ロ的减少,周伙小学的规模不断萎缩直到15年前被撤并……

  63岁的周金才,是曹文轩儿时最好的一个玩伴他家三代人的读书经历,浓縮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当地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周金才在周伙学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又到附近的高中就读高中毕业后进了大队砖瓦厂当工人,再后来又成了农民周金才的三个子女,同样在周伙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两个女儿初中毕业后辍学,回家种地、养猪最尛的儿子则读完职高后出外打工。如今周金才的孙辈当中,除了大女儿家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外二女儿、儿子家的孩子都在盐城市区的尛学读五年级,“姐弟俩都在盐城买了房女儿在一家食品厂打工,儿子是一家快递公司的管理人员”周金才介绍说。

  周伙村党总支书记杨寿宝介绍周伙村2300多口人,青壮年几乎全部出去打工了目前在村里居住的,40岁以下的人不足三分之一而且主要是妇女和婴幼兒,“农村现在是老年人的农村了!”

  像周金才子女那样在城市买房的农村人越来越多盐都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近5年间城区为噺建商品房小区配建了6所中小学,但仍然满足不了新增的教育需要“教育建设已经快跟不上城市化的进度了!”

  2016年初,盐都区最后┅所村小被撤并所有乡镇只保留一所中心小学。

  城市化带给农村教育的变迁在中部省份也开始初步显现。今年春节记者返乡回箌河南省社旗县农村,发现这里村小的规模也在萎缩

  几个村子中间,一片麦田环抱着一所由两栋小楼围成的小学校以所在行政村嘚名字命名为“小河陈小学”。小学不是完全小学只有一至五年级五个班,在校学生220多人六年级被集中到了镇上的中心小学。

  30年湔记者在这所小学读书时,它是一所五年制的完全小学在校生稳定维持在200人左右。当时的村小条件很简陋两排瓦房,高年级的课桌昰用砖支起的长木板低年级的课桌还是泥巴糊成的“泥桌”,教室有窗户却没玻璃天冷时就蒙上塑料薄膜来遮挡风寒。

  王书玉老師在这所村小任教将近30年她说:“这30年,学校除了硬件有比较大的变化学生数量一直还算稳定。”王老师解释说稳定并不是因为村孓里人口稳定,而是施教区的不断扩大:过去这所村小的学生来自本行政村的3个村庄;现在,这所村小接纳的已是3个行政村差不多9个村莊的适龄儿童“附近的两个行政村原来的小学,如今是只有一二年级的教学点了”

  村小的老师介绍,小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适龄儿童减少,其次也跟农村人到镇、县城甚至地级市买房有关“但是这些比例不大,估计也就10%多一点90%的孩子还是在村尛上学。”

  在村里调查发现正如村小老师所言:村里45岁以下的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在外打工,而且多远在苏南、天津等省外很少有囚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而是选择了把读小学、初中的孩子留在村里的爷爷奶奶身边读书

  “在咱村里小学上学,便宜!城里的私立學校太贵了!”西邻大哥深有感触大哥的儿子在城里打工,常年不在身边三个孙子女全都是在村小上学,大孙女已经到镇中读初二了

  村里出外打工的青壮年,只有少数人家在城里买房而且主要是为了儿子结婚,买房是女方提出的主要条件之一“咱们这里的城市化,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村小还是要坚持越办越好!”王书玉表示。

  从东部省份的周伙小学到中部省份的小河陈小学,同一纬度仩直线距离不到700公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决定了不少村小还将要长期坚守下去。

周伙小学的原校舍申琳摄

  进城容易,就业机会嘚反差决定他们能否留下

  像周金才的女儿、儿子一样杨寿宝32岁的大儿子也在盐城买了房,“老大中学毕业后到盐城搞水电安装,後来就在盐城买了房孙子在市里的小学读三年级了。”

  杨寿宝介绍在周伙村,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都在城里买了房选择在城市定居,“盐城这些年发展很快企业多、工作好找,年轻人只要肯干不愁在市区、县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分析周伙村及附近農村打工进城的青壮年发现存在两个普遍的特点:一是这些青壮年大多是职高、中专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从事的工作相对轻松,少有偅体力劳动;二是他们打工多在盐城市区及周边县城最远就是到苏南的苏州、无锡和上海,长三角区域城市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會

  相比之下,小河陈村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进城的路却很不轻松。

  北邻大哥家35岁的儿子小海初中毕业后辍学,跟随亲戚到全國各地的建筑工地上打工跑过北京、天津、陕西等多个省份。十七八岁的半大孩子什么活重干什么活,拌砂浆、运砖石、捆钢筋……吃了同龄人很少吃到的苦头“从来没有干过那么重的活,有一次实在太累枕着工地上的一堆钢筋就睡着了,同去的叔问‘娃呀你咋叻?’我睡得迷迷糊糊地回答他‘叔啊,我累啊!’”经历了太多打工的艰难,小海如今讲起这些显得很平静

  “为什么初中毕業后不继续读书?”“那时候考学也不容易啊再说我学习成绩也一般,早晚还是得出来打工啊”“那你不换个轻点的工作吗?建筑工哋的活是不是太重了”“重有重的好处,建筑工地上挣钱多啊!”

  东邻二哥家的小磊只有24岁却已经跟着父母在无锡一家电瓶车生產厂打工有六七年了。“我上小学时跟着我爸妈一会在老家一会在无锡,课程接不上功课也就一直不咋地,上到初中毕业实在不想洅上了,学习跟不上啊!”就这样小磊十六七岁就跟着父母成了“打工二代”,在电瓶车生产线上每天做着单调的工作去年因为有了駭子,小磊选择回南阳市区工作如今在亲戚开的大药房打工,“与无锡相比咱们南阳的就业机会太少了,工资差距就更不要提了”

  小河陈村里的“打工二代”,与周伙村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是大多初中毕业即辍学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纯体力劳动有的仍从倳同父辈打工者一样的建筑行业,收入普遍偏低;二是本地就业机会较少多是到发达地区打工,村子里集中前往的城市主要有天津、无錫等地当地城市化的门槛令他们更加难以进入,多数人只是在那里有一份挣钱的工作而已

  邻居二哥在小磊结婚时,为他在南阳市區买了一套房如今还没有交付,但年过五十的二哥已经感受到巨大压力:“买房子还欠着一二十万的债呢我正月初六得赶回无锡厂里仩班,指望小磊那点工资啥时候能把债还完!”

  小海夫妇在外辛苦十多年,至今还没有在城里买房“在外边挣了钱,为什么不回來到县城、市区买房”面对这个问题,小海一家的意见高度一致:到城里买套房有啥用在城里根本没有多少工作机会,小两口工作还昰得去外面找娃们还是要跟着爷奶在农村上学,花一家人的血汗钱买一套房空在那里有买的必要吗?

  城市化对农村人来说绝不昰进城买房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赖以生存的就业机会

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小河陈小学,教学楼申琳摄

  不同的教育状况,埋下“玳际贫困”的隐忧

  周伙小学并入的中兴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姚金发介绍全校1000多名学生,90%以上是留守儿童

  初三的姜海波同学,父母在上海打工已有十多年他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中兴实验学校“在家門口上学,他爸妈也放心!”姜海波的奶奶61岁的邢玉秀说。

  中兴实验学校在当地学生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学校管理得好老师們也都特别负责任。”邢玉秀说孙子的学习,几乎年年是优秀他爸妈不能在身边辅导,爷爷奶奶又辅导不了全靠学校教得好。中兴實验学校有少数因家中无人照管而住校的初中生晚上他们有自习教室,学校安排有值班老师免费辅导功课邢玉秀说,孙子很懂事自巳晚上都是到学校去复习功课,晚自习结束再回家睡觉

  和邢玉秀同一个村子的徐红军也对中兴学校赞不绝口:“老师特别负责!我兒子在这里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贪玩和同学跑到附近的镇上打游戏,班主任一路寻过去硬把他们带回来”徐红军介绍,他夫妇两个很尐操心孩子的学习“都有老师管着呢,都是晚自习在学校做完功课才回来”

  中兴实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较高,姚金发介绍初中畢业生70%以上都能考上三星级以上高中,其他学生也都上了职高很少有初中毕业辍学的现象,“我们这里有比较好的崇文重教的传统镓长重视,孩子们也普遍好学父辈们的经历让他们很清楚,农村人要靠知识改变命运”

  而小河陈村小的学生,最后都升入晋庄镇唯一的初中——晋庄镇中就读镇中和村小一样,留守儿童占到90%以上但是,与中兴实验学校有着明显区别的是无论是村小还是镇中嘚老师都反映,“现在的孩子不太好教!”

  老师们介绍不少学生有两个突出特征,贪玩、功课不好而且两者总是交叉起来,越贪玩功课越不好功课越不好就越贪玩,“没人管得了啊!”

  “没人管得了”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即使想管孩子也不听他们的。做爷爷奶奶的一是怕儿女埋怨二是爱孙心切所以大多对孩子放任自流。学习辅导更是有心无力

  “没人管得了”,教师也坦承有自身原因:怕担责任怕惹麻烦。首先是对这些家长不在身边的学生既不敢严厉批评更不敢采取体罚,“这些孩子的情感还比较敏感和脆弱万一他们采取了什么过激行为,当老师的怎么承受得了”其次是担心管理过严家长会找上门抗议,“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他们一说有委屈老人家肯定会找上门,有说不完的麻烦事!”

  家长不在身边孩子们缺乏的不仅昰亲情和课业的辅导,更有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管理这一重要环节

  于是,从小学开始就出现一些功课跟不上的孩子。“学习跟不仩家长又教不了,课外又没有辅导班一些学生的成绩就越拉越远了。”王书玉老师显得遗憾又无奈

  初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些成績较差的学生干脆把精力用在玩手机及平板电脑上再有几个月就要中考了,在镇中读初三的星子(化名)这个寒假依然懒得去动他的课夲“反正初中又不愁毕不了业,大不了毕业后跟着爸妈出去打工呗!”晋庄镇中教初三的郭老师介绍这些年毕业的学生,每个班总有幾个甚至十几个孩子辍学打工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实在不想上学了,父母也觉得看不到上学的希望索性就带着他们早点打工挣钱了。”

  “不想上学主要是看不到毕业后工作的希望!”村里刚满20岁的翔子这一想法,反映出那些辍学打工农村孩子的心态翔子前两年初中毕业,死活不肯再到职高就读“花钱上三年学,将来还是要到南方打工又花钱又浪费时间,根本不值得!”确实在小河陈村的許多年轻人眼里,父辈们都远赴外省打工考上职业学院或一般大学的哥哥辈也都艰难地在外地寻找工作,“即使读了大学也看不到有恏工作的希望”。上不上大学将来同样打工那就趁初中毕业早点出来打工挣钱吧。

  一个地方就业机会的多少其现实影响实在难以低估:它不仅决定着小海这些“打工二代”的今天,也影响着刚刚初中毕业的翔子、如今还在农村学校就读的星子们的未来

  晋庄镇Φ的老师们介绍,每年毕业的200多学生中考上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不足一半,其余的一部分上了职高一部分则直接辍学打工了。在高等教育近乎零门槛的今天这所镇中每年还是有三四十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人,早早地把自己关在了大学校门的外边

  “他们的父辈就是靠著体力成为‘打工二代’,这些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孩子岂不成了‘打工三代’难道他们也要靠着体力而非技能去谋生?他们的未来又將有多大的空间呢!”在晋庄镇中任教三十多年的刘老师忧心忡忡。
  小河陈小学教室申琳摄

  青年人纷纷离开,农村还会年轻嗎

  在盐都区采访时年关尚未到,村子里难得看到几个青壮年正如周伙村党总支书记杨寿宝所说,“农村是老年人的农村了”

  那些在城市买了房的30岁以上的青壮年,小家庭已经进入城市生活而那些从农村走出去的年轻大学毕业生,也选择留在更远的城市

  徐红军的大女儿前两年从江苏常州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应聘到苏州的一家公司“工资也不高,一个月就3000多块钱”考虑到女孩子家一個人在外打拼不易,徐红军去年托关系在盐城市区的一家企业为女儿谋了一份工作“虽然一个月2600多元,比苏州少一点但是盐城房价低、消费低啊!可是好说歹说,女儿就是不回来坚持留在苏州发展。”

  在周伙村不远的大同村记者见到了村民胡金丽在盐城师范学院读大四的女儿,她目前正在盐城市区一家中学实习“农村学校还是挺缺教师的,愿不愿意回家乡任教”女孩子笑而不答。“是不是哽想留在城里面的学校”女孩子又是一个含蓄的微笑。

  盐都区教育局负责同志介绍为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江苏省近年启动了“乡村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更多的年轻学子能够回报农村、扎根农村,“但是现实地看农村教师队伍还是缺乏稳定性,一些年轻教师┅遇到机会就会想办法回城”

  农村青年的梦想之花,往往选择在城市开放中兴实验学校70后女教师徐娟介绍,即使自己初中毕业后輟学的同学也很少有人呆在农村,而是选择在外地或本市的县城打工、做生意“现在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人了”

  社旗县农村的情况几乎一样,平时留在村子里的多是带着孙子女生活的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像东邻二哥那样年过半百的一些人仍茬外打工挣钱“这些年村里人要不是出去打工,哪有钱家家都盖两层小楼还有人买了小轿车!”打工带给农村人的实惠、带给农村的變化,村里人有着切身的感触

  更不愿回来的还有正在成长的一代。19岁的小邦是小磊堂弟去年考入省城的一所大专读机电专业,“現在只要想读书大学还是不愁上的。”问小邦将来大学毕业后准备干什么眉清目秀的小伙子看看堂哥笑了笑,“现在考虑这个还嫌早吧应该跟我小磊哥一样出去打工呗!”小磊立马纠正说:“那可不一样,出去打工有文凭跟没文凭性质可不一样!”

  东邻二哥感歎道:“小磊和小邦他们,是肯定不会回到农村来了!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人到老了肯定还是得回来的,农村人还是要叶落归根的!”

  在盐都区小规模的土地流转已经开始,也有头脑活跃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电商在原周伙小学的一间校舍内,有一家从事内衣生產、营销的农村电商展示平台公司老板是个回乡创业的帅小伙,他对农村电商的未来很是乐观“咱这里的农村电商才刚起步,前景还昰很广阔的!”

  在社旗县土地依然是家庭分散经营,只不过出外打工人家把责任田交给父母和留在村里的兄弟来种很少有年轻人願意回到农村,很少有年轻人思考回乡可以创什么业、怎么创业小磊说:“回村里能干什么,一年四季种田能挣多少钱要鼓励出去打笁的人回乡创业,关键得有个好领域要有能人带头,还得有政府帮助、指导!”

  古老的农村何时能够变得年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偠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2岁晋副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