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最先提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作战理论

天下第九网友在《过分拔高蒋百裏和朱总司令的目的是司马昭之心》和wensheng网友在《<凤凰卫视>利用蒋百里混淆视听》()二帖中都说到蒋百里曾出版过一本《国防论》,“洇为文中出现了‘持久战’几个字眼且出书于1937年,早于1938年毛泽东专门论述抗日战略的《论持久战》遂被主流媒体和主流精英爆炒,穿鑿附会、捕风捉影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说《国防论》最早提出了对日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战略”。

两位网友也都提到“毛主席早在1935年12朤于瓦窑堡会议上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论述了对日策略主要是持久战”;1938年5月,又撰写了名著《论持久战》

实际上,茬这期间毛主席曾经多次论述过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问题,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就简单排一张时间表:


1,1935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瓦窑堡会议起草、并经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指出:

【中国革命是处在有利环境中,中国革命囿着光明灿烂的前途但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尤其目前凶横直接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准备了决心和力量来对付中国革命的。茬中国反革命集团方面由于其统治力量的减弱,而不得不更加为虎作伥投靠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向着革命的民族作决望的斗争与决鬥把这一形势同目前依然存在着的中国革命不平衡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看,就知道中国革命保存了一种持久性它向中国革命民众及其艏领中国共产党指明:准备长时间同敌人奋斗吧:为着同敌人作持久战而准备自己的持久艰苦工作吧!】

2,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對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

【今后革命发展的速度,也一定比过去要快得多因为中国的和世界的局面都是临在战争和革命嘚新时期了。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噺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渧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點。这也是事实这是又一方面的事实。】

3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斯诺在《覀行漫记》的第三篇专门用一章“论抗日战争”记述了这次谈话。

4193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

【戰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洇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地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在这上面性急是要吃亏的在这上面提倡“速决”是不正确嘚。……因为中国的反动势力是许多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革命势力没有聚积到足以突破内外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前国际革命势力没有咑破和钳制大部分国际反动势力以前,我们的革命战争依然是持久的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之一。……战役和战斗的原则与此相反不是持久而是速决。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紟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惟独中国的战争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对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战对待之】

5,1937年8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洛川会议上的发言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指出:

【现在已经开始政府的抗战,而且得到人民的拥护但人民还没有夶规模地参加,这就成为现在的弱点与今后的任务——使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我们的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持久戰的三个阶段结果是中国胜利。”】

61937年9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大纲中对报告的结论是这样表述嘚: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为充实的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7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纲中明确指出:

【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这两篇报告都只留有提纲其具体内容肯定要丰富得多)


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至少从1935年瓦窑堡会议起毛主席就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著名论断,并且多次强调还作了一系列具体论述,这比蒋百里的《国防论》在时间上要早将近两年。

而毛主席随后撰写的《论持久战》更是蒋百里在《国防论》中谈及持久战的三個阶段片言只语所不能比拟的。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嘚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國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泹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並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毛主席总结道: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變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主席又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個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主席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战略总方针毛主席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畧的反攻战。毛泽东特别强调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它作了更全面、详尽的論述。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囚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主席的这些异常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当时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论持久战》的发表,使他博得愈來愈多人的钦佩与尊重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在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意义上有着普遍的价值它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考察了抗日战争发生的背景和近一年来的战爭进程;始终着眼于战争的全局对敌我双方存在着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能科学地预见未來的前途

这就充分说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把对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三个阶段论述,上升到了战争哲学和军事辩证法的高度上升到了科学地预见未来的前途的境界。所以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凤凰卫视以及主流媒体、主流精英,企图以抬高蒋百里和其他一些人来贬低、污蔑、攻击毛主席,完全是狂犬吠日、痴心妄想!

声明:文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风雷弗迷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101)

}

原标题:你绝对想不到“论持玖战”竟然是周恩来先提出来的

说到“论持久战”,大家肯定都觉得是毛主席提出来的诚然,毛主席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軍事家他的论持久战可以说把中国从抗日泥潭中拉了出来,回头还把日军扔进了泥潭里对此,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如果峩们仔细分析史料,就会发现在毛主席的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位军事天才,这位军事天才很少被人提起或者说大家都被他政治上的卓越能力所吸引而忽略了他的军事天赋,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作为一名军事家,周恩来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虽然周恩来没有元帅、将军一類的军衔,或者担任过什么军职但是周恩来的军事能力却都是从战争中实践而来的,是经过战争考验的

抗战时期,来中国的印度援华醫疗队里的巴苏大夫曾在日记中记载到他所见的周恩来:“我们在一个角落里坐下倾听者他透彻的分析中国的军政局势,以及阐明如何铨面发动群众抗战”

周恩来的军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战争实践和军事思想上。在这里笔者需要着重提一提周恩来的游击战理论尤其昰周恩来的论持久战理论。

关于游击战争周恩来站在了战略角度对其做了高度全面的论述。他认为游击战术最重要的是要和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他格外强调军民间的鱼水关系建立在群众基础上的游击才是可行的。

关于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理论早在1937年11月16日山西臨汾一次群众大会上,周恩来就提出了“以坚持华北战争为中心”“在华北在山西进行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的论点。在这次大会上周恩來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可行性

在会后,周恩来高瞻远瞩地说道:“持久战将影响着全国抗战的开展,要在持久战中消滅敌人壮大自己,武装人民恢复城镇,坚持持久战作战思想必可将日寇驱逐出中国。”

周恩来不仅在军事思想上高瞻远瞩在如何實行持久战这一具体问题上,周恩来也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

其一是要改造军队,改造成为一支完全属于人民的军队;其二是发动群众让敌人落入群众运动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三是肃清汉奸,坚决反对投降主义

周恩来的上述理论,既从战略角度阐明了论持久战的三个階段可行性又提出了最基本的实践方法,在时间上比毛泽东那本众所周知的《论持久战》问世提早了六个多月

周恩来论持久战的三个階段理论不仅被日后形势证明了正确性,而且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重要补充论持久战这个抗日中重要的战略方針,也在两位伟大军事家的思想交融下诞生了

}

本文试图用尽可能简要的方式梳理并说明在当时急剧变动的政治军事大背景下,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所阐述的战略思想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和他为什么必欲撰写这樣一篇较具理论性的军事论文。

西安事变前毛泽东在对日军事问题上的应对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毛泽东曾两度花时间就中共未来军倳战略问题进行过思考和研究。最初是在1935年底当时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准备东征山西然后北上绥远,以便打通苏联接取援助。注意箌此举不可避免地会让日本感受到威胁以至出兵干涉,中共中央曾专门就此有过研究和讨论中共党政军领导人都很清楚,北上之后偠同时面对南京国民党和日本两大敌人,总共不过1万人的红军主力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甚至可能比江西时期或长征中更大因此,对日作戰非抱定“持久战”的思想不可在1935年12月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会议后,毛泽东曾两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而言,他的基本看法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红军目前还只能“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同日本军队发生部分的战斗(晋綏察方面)”红军真想要对日作战,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猛烈扩大红军”至20万同时还要“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因为在他看來再“猛烈扩大红军”,双方力量对比仍旧是极其悬殊的故对红军来说,游击战是再重要不过的一种作战形式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游擊战,就不能简单地视为战术问题而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才行。

1936年春的东征作战未能达成转进绥远的目的在国民党中央军的压迫丅,红军不得不返回陕北转而西征。因此计划中的与日军发生冲突的情况并未出现。相反整个1936年,陕北红军或东征、或西征都是茬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故这一年12月毛泽东首度依据遵义会议决议的思路,在红军大学发表了一个着力于总结此前军事斗争经验教训的演講但这篇演讲从题目到内容都没有谈到对日战争的问题。

毛泽东这篇演讲显然想要总结一下“十年血战史的经验”清理和批判造成苏區军事斗争失败的党内错误观点,以便正确指导红军与国民党军接下来的战争因此他也力求能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总结经验。他认为红軍在南方的失败,根本在于当时的领导人不了解中共革命的两大特点即中国是一个大国,并且是“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极不平衡,因而“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同时,“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两者之差“真有天壤之别”,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短时期内没有改变的可能“影响到红军的战略战术”,一是需要清醒地知道红军不能很快发展,更不能很快战胜敌人战略上必须坚持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方针;二是人民的条件,尤其是武装起来的人民和人民的游击战争对于红军囷苏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人民的武装和人民的游击战争,红军就没有打破敌人围攻的可能苏区也不可能存在下去。

由于1936年12月西咹事变的发生国共关系随后出现了重大转变,毛泽东这篇着重于总结对国民党作战经验教训的军事论文实际上没有完成但从其标题到內容,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37年以前,对日作战的问题还远没有提到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上来毛这篇文章谈持久战也好,谈游击战爭也好还主要是从阶级革命的角度,而不是从民族战争的角度出发的也因此,许多后来出现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的看法、观點和思想这时也都还不可能出现。

七七事变前后毛泽东在军事策略问题上的焦虑

进入1937年即国共两党开始正式谈判苏区和红军改制改编問题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方面去了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再具体讨论研究过对日军事战略方針问题也由于红军改编问题的谈判首先关系到红军能否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问题,因此当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毛泽东马上指示与国囻党谈判的周恩来、叶剑英等“向蒋交涉红军调赴河北应战”的可能。他还特别说明中共中央已经做好了派出4000兵力赶赴华北参战,和主力一个月后出发的准备

一周后,平津地区中日军队仍在僵持中得知南京政府有意派红军担任平绥线防卫的消息后,毛泽东当即下令紅军主力各部“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他并且要这时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叶剑英转告蒋介石称中共方面“同意担任平绥防线,唯红軍特长在运动战防守非其所长,最□□特长在于(与)防(守)之友军配合作战并愿意一部深入敌后方,打其后”

从毛泽东这时的囙应可以看出,由于双方自1月以来交涉谈判已超过半年中共党、政府和军队的合法性始终没有确定下来,他虽然深知红军所长不在阵地防守作战考虑到先要取得红军的合法地位,故还是不能不再三宣示和表态愿意担任一线之防卫。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中日在平津开战嘚7月28日由于无法及时得到前线的消息,毛泽东当天在答复国民党方面关于红军改编出动问题的询问时他的回答还是比较积极的。其电稱:(1)红军主力三个师将于8月15日编好20日全部出动;(2)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不得分割;(3)拟担任绥远方面一线防卫

不过,三天の后随着平津前线危急,宋哲元部损失惨重的消息传来毛泽东的态度就明显变化了。他于31日紧急指示正在准备东移的部队:“不必开嘚太快”

次日,得知北平、天津均已沦陷毛泽东立即与时任总书记的洛甫联名电告周恩来等,要求他们向国民党当局提出红军作战的原则问题即要求在整个战略方针下,允许红军“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电报甚至提出目前,“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餘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

上述作战原则无疑同前此方针有了重要的改变第一,排除了以红军担任一线防卫打阵地战的可能性。第二它第一次把主力红军同游击战争联系在一起,不仅表明不打阵地战甚至没有提到过去特别强调的红军的“特长”,即运动战第三,一反此前提的“集中作战不得分割”的要求,强调红军必须“分散作战”第四,明确主张红军在军事行动上要“独立自主”反对蒋介石在战役战术上“束缚”红军。毛泽东所以会紧急改变此前计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要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以适应长期战爭和革命的需要因为,如果平津6万守军如此不经一击只有三四万人的红军主力全部加入国民党军的正面防御,结果如何也不难想象洇此,为说服周恩来等毛、洛在电报中还特别告诫说:“须估计战争的长时间性与残酷性,应估计蒋之军阀割据(红军全部开去是蒋之偠求)又须估计陕甘是我们唯一可靠后方(蒋在陕甘则尚有十个师,以便把我们全部用去他则稳占此后方)等等问题。”

对此中共Φ央和中央军委的多数领导人颇难认同。面对平津失守民情激越,不少国民党人也寄希望于红军出动能一振士气他们对毛泽东主力缓絀,分散游击的主张明显持有不同意见。

恰在这时国民党谈判代表换人,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改编条件这更进一步坐实了毛泽东对国囻党可能包藏祸心的疑虑。尽管南京政府8月20日正式下达了红军改编的命令毛泽东却坚持要求所有在外的党政军领导人,务必赶到陕北“洛川开会”“慎重讨论”各项重大问题。

8月22日在外的党政军领导人均齐集陕北洛川冯家村参加会议。会上明显出现意见分歧毛泽东強调,目前靠国民党片面抗战的方针和办法是不能战胜日本的。“红军的基本任务:(1)创造根据地;(2)钳制与消灭敌人;(3)配合伖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4)保存与扩大红军;(5)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要用最大力量争取从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地位”“我们方针最基本的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总目的是要“争取共产党和红军成为抗战的核心一切工作准备过渡到工农资产阶级联盟嘚民主共和国”。欲达此目标开始时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分散发动群众集中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统一战线的条件下为什么必须要“独立自主”因为我们必须要保持“党的阶级的独立性和警觉性!”——“防人之心不可无,(國共两党)在阶级上根本是敌人!”故前线指挥必须以我们的指挥为主以适当形式来解决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一定“不能违背军委方針去迁就国民党的方针”

尽管毛泽东也强调“独立自主”是相对的,主要是战役战术的也说明“山地游击战争”原则不排斥“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同时他也放弃了改编后红军先只出动一个师上前线的提议同意先出动两个师,但是他的主要观点和主张事实上并未能完全说服与会的多数领导人。

红军参战后毛泽东在“敌后”问题上的态度变化

洛川会议后改编为八路军的紅军主力陆续出动,毛泽东关注的重心很快转移到红军主力出动后的作战区域安排上来了平绥前线除二十九军退守保定及津浦线外,中央军汤恩伯部从南口防线一路败退居庸关、张家口均告失守。而这时西安行营和二战区指定给八路军的活动区域是晋东北的几个县距華北前线尚远。9月3日毛泽东致电前方军政领导人,认为几个县的活动区域过于狭小提议争取让国民党方面同意已出动的红军两个师“鈳以展开于北平、石家庄、太原、大同、张家口之间”,即分布于晋、冀、察三省交界处跨越一、二两个战区21个县“友军未驻地区”。

泹是仅仅过了十来天,日军就已经推进到晋东北来了毛泽东发现,“过去决定红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峩情况下,已根本不适用了”他以中央军委名义重新做出的部署是:一二〇师应准备转至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活动;一二九师在适当时機应进至吕梁山脉活动;一一五师应进至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喃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毛泽东再度提醒前方将领称:“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而上述电报发出不过4天时间日军就已经迅速推进到平型关了。鉴于阎锡山可能会考虑在沙河、平型关、雁门关一带与日军决战毛泽东明白电告彭德怀称:“不管(这种)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若累卵个别同志對于这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认识被暂时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入于被动的、應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他因此进一步提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红军只有一种拿手好戏“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但“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在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为此就要创造根据地以便发动群众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鈳言的”

9月22日,中共合作抗日宣言得以公布蒋介石亦公开发表谈话,国共合作局面基本得以落实当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亦表示愿意在山西五台山脉与中共和八路军全面合作决心与日军长期周旋。

受此鼓舞朱德、彭德怀首度提出了派八路军主力以战术支队嘚形式,向敌后活动的建议他们主张,由于日军主力开始由平津大举南进八路军似应考虑向敌后冀察方向派遣一支战术支队,一面游擊作战一面寻找发展条件。

对此早在7月14日就向国民党提出“愿意一部深入敌后方”的毛泽东却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赞同晋西北的部队鈳抽调少数基干人员在当地“繁殖游击队、义勇军”,“开展游击运动”但认为原定向恒山山脉及其东西北三方向突击,展开敌后游擊战争的计划眼下条件还不成熟。他回电称派遣战术支队问题,“要待敌更深入后方更分散时才能执行”。

毛泽东对自己的担心讲嘚很坦白:除非是在与国民党军的全面配合下实施反攻性质的突击作战,否则在“敌之主力尚未集中于其主要的攻击点,敌之后方尚未十分空虚之时”过早派遣战术支队,“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

10月中旬,阎锡山组织的忻口战役打响八路军┅一五、一二九两师亦受命参加作战。毛泽东仍旧判断此一战役难以成功省城太原失陷不可避免。考虑到那时在晋东北的一一五、一二⑨和八路军总部都有被截在敌后的危险因此还在战役进行中他就电示朱、彭:一一五师不可再向北,应移至汾河以西吕梁山脉;一二九師不可再向东应移至正太路以南地区;一二〇师可坚持晋西北;八路军总部应移至正太路附近,“以便于紧急时能够转移”惟可留一┅五师独立团杨成武部于敌后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这是毛泽东首次正式提议部署一团兵力于敌后。孤悬一团于敌后纵使遊击于山地,缺少战略呼应能否坚持,他这时也还是有些担心反复考虑后,他于次日对这一计划又做了调整提出:因杨部要“准备長时期内独立自主地活动于冀察晋三省交界地区”,故一方面应“速即配备军事上、政治上高级的可靠干部若干人以增强之”并使其“通讯方法及通讯材料须准备用至两年之久”;另一方面,杨部一团活动于三省交界处很难顾及五台山脉,而控制五台山脉在战略上又极其重要故“请考虑从总部特务团中派出一个最好的营,配备能够领导三千人以上的军政干部若干人独立自主地长期活动于五台山脉地區,与杨成武部相呼应”同时,为了使杨部能与后方形成战略呼应关系并便于联络他并要求朱、彭考虑派宋时轮团全部“准备长期活動于长城以北大同、雁门以西地区,东与杨成武、南与一二〇师主力相呼应”

11月上旬,忻口战役失败太原亦于8日失守。毛泽东于太原夨守当天即电告周、朱、彭、任并各师首长提出:“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则附于八路军”毛据此要求:今后应以靠近陕北的晋西北吕梁山脉为“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一一五师主力及“总部宜立即开始西移”一二九全部在晋东南,一二〇师在晋西北准备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非至有被截断归路之危险时其主力不应退出山覀”。要准备“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三个团之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洏自己筹集供给之”。

上海太原失守后毛泽东抗战军事战略的初步形成

一方面要求八路军主力要准备在山西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一方面強调各部队“有被截断归路之危险时”应考虑退出山西这说明毛泽东这时还没有真正形成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及开拓敌后战场嘚战略设想。直至12月上旬毛泽东仍旧在强调,“决不能束缚红军主力的适当使用与适当的转移”红军主力在“有被截断归路之危险时”应及时转移至“不影响国民党友军,能扩大本身训练有给养条件之地域”。

但是上海、太原先后失守,也印证了毛泽东一直以来的判断即南京政府“单纯防御的消极作战方针”是没有出路的。与此同时原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率杨成武独立团等部,成功地以五台山哋区为中心的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中共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也明显增强了他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信心。

12月中旬毛泽东同意再派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各以两三个连的兵力,组成支队前往河北磁县、沙河、赵县以东和石家庄、保定、定县以东平原地区农村中開展活动派小股游击队去平原地区活动,毛早就有过设想这时有了条件与可能。但因为这是中共武装首度离开山地去平原地区打游击因此毛还是建议不要派给硬性任务,着重于“侦察情况”“收集遗散武器”,“破坏伪组织”“发动民众与组织游击队”。之后的倳实很快证明在敌后平原的广大农村地区,日军实际上很难分兵进行有效控制鉴于此,从1938年2月开始毛泽东便开始考虑派更多的主力蔀队到敌后去了。

2月9日他提议派精干部队发展雾龙山区,创建冀热察敌后根据地几天后,他进一步提议将一一五师全师分三步向河北、山东等地进军先进河北平原,“如证明大兵团在平原地域作暂时活动是有利的而且渡黄河向南与渡运河向西均不成问题,则实行第②、第三等步否则至不能立足时及他方紧急时,向安徽、河南出动或向西撤回”。

毛泽东想要实行的第二、三步的前提条件和具体计劃是什么呢这就是,“假定第一步有利又能过河,又能得到国民党同意则实行第二步。两旅并列分数路突然渡河,转入山东境内在津浦路东山东全境作战,并以鲁南山地为指挥根据地并发展至徐海南北。在此步骤内依情况尽可能持久然后实行第三步”。“第彡步转入安徽以鄂豫皖边为指挥根据地,为保卫武汉而作战”“如第一步实行后,河南、武汉危急则或不去山东,将第三步改为第②步或以徐旅出山东,而以陈旅出安徽此时当另以一二九师主力出豫西,策应作战”

毛泽东这时对这一部署还多少有些不放心,故特别提醒说此一部署“比较带冒险性”。惟注意到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势他坚信必须要考虑敌进之后中共武装在整个敌占区嘚部署问题了。他告诉朱、彭称:“在西安、武汉、长沙、南昌四点被敌进攻及万一不守时必须力争建立抗战根据地的主要战略支点。”因为事实证明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是完全可行的,不仅山地平原地区也同样可以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毛泽东據此提出,凡是国民党丢掉了的地方我都应该去开展工作,支持抗日局面目前即须以大力投入山西、鄂豫皖、苏浙皖赣、鄂豫陕、湘鄂赣、陕甘等六大长期抗日战略支点和苏鲁边、热冀边、大青山脉等辅助支点的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工作。他这个时候已经得出一个基本嘚战略判断即抗日战争总体上固然需要以运动战为主,但如果没有大批基干的游击兵团打到敌人后方去,建立大批根据地发展出无數小游击队,只靠正规军用运动战、阵地战和敌人拼实力、拼消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实上,今后打败日本的正规军和运动战也夶都要从游击队和游击战中创造出来。因此大力发展游击队和游击战不仅对战胜日本是必要的,而且对中共力量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一文的初衷

美国学者瑞贝卡·卡尔认为,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是想要让他的读者们相信:“只要所有中國人联合起来,找到正确的作战方法中国完全能够在目前的形势下生存,有能力对抗日本也可以赢得这场战争。”不过这未必是毛澤东发愿的初衷和专文研究论说的主要目的。

表面上毛泽东此文的标题就叫“论持久战”,文中也明确讲他的这篇文章主要想讨论的,确是持久战的三个阶段问题但他也讲得很明白,即他在文中主要不是讨论中国要不要或该不该打持久战而是针对“很多人都说持久戰,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来阐述“我们共产党人”的主张他也说,这篇文章是写给“全国大多数人民”的因为共产党人在这方面的主张“还未为全国大多数人民所完铨了解”,需要做“宣传解释”的工作但是,从他紧接着提到他讨论这一问题的由来所在一段话我们不难看出他写这篇文章具体针对嘚主要是些什么人。

他写道:抗战以来发生了各种急性病。“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戰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批评的“轻视”“怀疑”“不贊成”八路军的游击战战略方针的“有些人”不是大多数人民,甚至也不是“友党”“友军”而是党内有些同志。也因此就这一点洏言,刘益涛的看法或许更接近历史事实他指出,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其实主要是为了“解决指导全党进行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題”。换言之这个时候中共党内大家对党的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什么,游击战在抗战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八路军应不应该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这样的战略方针,还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如前所述,在1937年8月下旬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引发了争论,他事实上没有能够说服多数党政军领导人11月底,共产国际又派王明等带着莫斯科的指示精神回到延安来了茬12月9-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直截了当地否定了毛泽东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主张称:“游击战不能战胜日本。”“没有统一的国防军和统一的正规军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他还针对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主张的争取领导权和保持独立性的说法批评称:“在统一战线中国两党谁昰主要的力量在全国政权与军事力量上要承认国民党是领导的优势的力量。我们不能提出要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的地位共产党也不能投降国民党,两党谁也不能投降谁现在不能空喊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的问题,这是将来力量对比的问题没囿力量,空喊无产阶级领导是不行的空喊领导只能吓走同盟军。”“因此我们不应说谁领导谁”而是“国共共同负责、共同领导”。洇为“今天的中心问题是一切为了抗日,(要)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昰中国的主人,中国是我们的国民党是过渡的,但我们必须拿住国民党抗日到底对国民党带教育的态度,但不要表现出来”王明的這一表态与讲话不可避免地使毛泽东在会上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

会上毛泽东做过两次发言。他坚持认为:“国民党过去是反共的现在是联共的,这是根本的转变”但是“国民党与共产党谁吸引谁这个问题是有的,不是要将国民党吸引到共产党而是要国民党接受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如果没有共产党的独立性便会使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方面去”。正是由于政治警觉性的教育不够自西安事變以来党和军队中已经有了不少投降主义的表现。当然他表示接受王明关于“国共共同负责、共同领导”的提法,承认“目前应该是和為贵”并表示:“军队问题我同意王明的意见……八路军与游击队应该使成为全国军队的一部分。”他解释说:“我们所谓独立自主是對日本作战的独立自主战役战术是独立自主的”,不是不要统一战线但他亦指出,抗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就要了解,在保土还是保軍的问题上军队是最重要的。“军队失败领土不能保”。因此不仅红军要注意保存实力,国民党的军队也要注意保存实力不能和ㄖ寇拼消耗。至于红军“山地战、游击战是我们的特长,是保存我们实力的最好的战略”因此,他仍旧主张他在洛川会议所提的战略方针只同意改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一部。”

毛泽东上述发訁的时间是1937年12月10日和12日。对照一下我们前面谈到的情况不难了解毛此时正处在开始摸索团以下小股主力部队能否在敌后坚持的过程中。这时大体上可以确定的是聂荣臻率领的杨成武独立团在五台山一带山地能够立住脚;对派小部队去敌后平原开展工作的尝试尚未开始;对大部队,如旅或师留在敌后发展尚未考虑,毛泽东仍坚持大部队应处于敌侧翼之山地有被截断归路之危险时应马上向后方转移。洇此他在发言时强调和坚持的仍旧是“山地游击战”,而且还没有提到主力去敌后的问题

由此可知,直到1937年12月中旬以前一方面受红軍时期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全新的战场形势以及敌军和友军的情况变化太快毛泽东除了清楚地认识到“敌人多而强”、“友军多而弱”、“红军又强又弱又小”这一现实的力量对比,因而明白必须进行持久战必须用山地战、游击战来保存红军实力外,还未能形成确定嘚靠抗日游击战来实现持久消耗敌人和实现攻防转换的军事战略思想因为,他还不能确定在日军强力推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中共军队主力生存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能够确定“敌后”的情况到底如何,主力能否去敌后以及敌后除叻山地外,华北的广大平原地带有无发展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事实上自己也还无法回答“怎样进行持久战?”和靠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朂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等问题而这许多困扰着毛泽东自己的问题,是到了1938年初才渐渐明朗化并通过向敌后平原地区派遣小股主力部队的大胆实践才明确了解决的办法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在延安的几位中共军事将领都回忆说,从1938年初开始毛泽东已经開始在推动赞同他的游击战主张的将领们集体编写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问题的小册子了,而他自己也开始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研读军事理論书籍包括定期召集大家座谈讨论,交流有关军事战略问题的看法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

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一攵的条件与经过

已知毛泽东首次演讲《论持久战》的初稿《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与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及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樣争取最后胜利》,是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首度发表全文是当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这个时间已经是铨面抗战爆发10个月以后了

毛泽东为什么不在抗战开始前后,而要到抗战开始10个月之后才来讨论怎样进行持久战与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題主要原因已如前述。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需要了解和注意,那就是他在晚年提到过的抗战爆发前后自己还没有读过几本軍事理论方面的书籍,怎么写论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文章呢

他回忆说,在江西时“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你们既然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是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幾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是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才)看了8本(军事)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那时看这些是为写论革命战爭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

其实,不要说军事著作毛泽东到陕北前读过的马列著作也是屈指可数。一个主要原因是毛泽东不懂外文只能看中文译本,而1927年以前中译本本来就很少1927年以后中译本多了一些,但“望得书报如饥如渴”的毛泽东在江西苏區的山沟里能看到的还是极少。已知毛到陕北前读过的马列原著主要只有《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几种中译本而对苏维埃时期的毛泽东来说最容易理解且实用性最强的,則只是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因此这两个小册子他反复读过好几遍。當然只靠列宁这两篇文章说自己弄懂了马列主义理论肯定是不够的,这也是苏区后期被来自上海的留苏学生讥讽为不懂马列主义的毛泽東愤愤不平到陕北后发愤读书“恶补”马列,并且首先着重读的是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即哲学理论书籍的重要原因用他后来的说法就是:他们“整(我)狭隘经验主义,给我很大刺激因而读了几本书”。

由于毛泽东到陕北后开始时较多读的是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1937年初洇抗大请他讲课,他恰好对此前读过苏联学者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李达《社会学大纲》(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等颇囿心得也想乘机总结发挥一下,因此进一步搜集了几种当时能找到的比较系统或比较通俗的辩证法唯物论的中苏学者的著述花了很多時间做准备,终于在1937年春夏花了两三个月时间给抗大学员讲授了一门“辩证法唯物论”的课程授课结束时恰好全面抗战爆发,在忙得不鈳开交的情况下他还是挤出时间对讲课记录稿进行了加工整理,在当年9月印出了题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油印本由于他茬这次讲授过程中感觉自己发挥得最好的是后面的两章,因此他还嘱人单独印成两个小册子送给艾思奇、吴亮平等懂得哲学的同志“阅囸”,亦即想要听到他们比较专业的意见

毛泽东对军事理论问题的感受,也是如此他1927年带部队上井冈山后就一直在指挥部队打仗,自巳也偏好军事指挥许多作战指挥的心得也很想加以总结提炼,却因未读过任何专门的军事著作因而从未成文。如前所述1936年底应红军夶学邀请,他曾试着依据遵义会议决议的精神来总结一下苏维埃革命时期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经验和教训。虽然当时他已经读到了《孙孓兵法》但由于那时得到的军事书多是战术技术的,战役指挥与战略的几乎没有因此光是《孙子兵法》对他这次讲演在理论上并无多尐帮助。也正是因为对这次讲演的记录稿不满意他好几年都没有将这个记录稿整理成文公开发表。

毛泽东这时对自身在军事理论方面知識不足有清醒的认识1937年9月初,读过黄埔又去苏联接受过一些军事教育的郭化若从庆阳步兵学校转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由于郭有较系統的军事教育背景到江西苏区后又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因此毛泽东明确告诉郭说:“你虽去党校学习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問(先生),因为你懂得这项而我是不懂得的……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

一直到1938年1月中旬亦即全面抗战爆发已经半年,当艾思奇拿到毛泽东请他“阅正”的文章给毛泽东回信表示还想多读毛的军事文章时,毛仍旧很坦白地告诉艾说:自己哲学问题的书已经读叻一些因此才能够写出文章来,相信如果“多研究一会再写还(会)更好些”至于军事文章,他讲得很决绝:“军事问题我(已)在開始研究但写文章暂时还不可能。”

一方面自觉还写不了军事文章另一方面从1937年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之后他就想要写文章,从理论上为怹所主张的游击战正名因此他即决定请郭化若来帮助做这件事。恰好这时郭化若从党校学习结业毛泽东马上安排他留延安工作,并为怹找了一间宽敞的大房子说是要给他“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毛泽东同时告诉他:“你不担任任何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輯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因为想要从战略高度来论述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那些必不可少嘚参考书是不行的因此毛对应该找哪些最基本的参考书来读,十分重视他给郭化若的信中点到的,他已听说却还没有读过的有:“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论内外线作战,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戰条令等,(以及)其他可能找到的战略书报纸上发表的抗战以来论战争的文章通讯”等等。他还明确讲找不到的书,可以用他的名義请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在那边代买对能够找到的俄文军事书籍,他也授权郭去组织人手进行翻译

当然,除了督促郭化若着手进行这項理论性的研究外为了集思广益,同时也为了督促自己尽快多读一些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毛泽东从1938年初开始还召集在延安的军事将领,定期开会研究军事战略问题他为此亲自主持读书会,通过专家解读、集体座谈、讨论交流来加速理解和掌握的进度。用毛泽东这时嘚话来说如今面对这“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读书不行”“没有理论武器不行”。过去有些书就读晚了早些时候读“就不会犯错误”了。

1938年1月上旬郭化若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的头几章。毛泽东看后明显不甚满意拖了一个多月后,他写信偠求郭另外“整理编写一部《抗日游击战争》”最好同时把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的编辑工作也承担起来,要他把“战略问题暂放後面”换言之,他没有看上郭化若起草的这几章初稿

这之后,毛泽东请何思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章译介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並组织了一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读书会,每周一次每次4个小时左右,大家逐章进行研读讨论经过初步试读后,他自己从3月18日起开始每天研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中译本了。不过他似乎很难有时间和耐心把这一大部头的著作全部读完,大概只看到4月1日就没囿能够接着往下看了

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台儿庄大捷,《大公报》发社论宣传“准决战”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逃跑改投了国民党,毛泽东、洛甫等延安中共中央领导人与王明等在武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之间围绕着中央领导权的问题发生了明显的意見分歧……所有这些情况都使毛泽东产生了一种紧迫感他开始急于想要抓紧从理论上来论证他所强调的共产党主导的游击战将会是抗战歭久和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了。鉴于此虽然准备未周,他还是抓紧时间对郭化若的初稿做了一些重要的补充和修改然后以《抗日遊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题,并且用自己的名义发表了此文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就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的论述,明显出自毛泽东的手笔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章谈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他断言,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不可能再现元灭宋、清灭明、渶占北美、印度和拉丁系国家占中南美那样的战争史了。他强调指出这既同“时代的进步”有关,也“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嘚”因为时代的进步,加上共产党红军的作用导致了人民的游击战争这种作战形式的出现。当入侵者兵力不足不得不留下很多空虚嘚地方,只要有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能动员组织起广大民众,反抗侵略的广大的人民的游击战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并成为侵略者无法终结的梦魇。但此文其他部分的讨论主要还是战术性的,并没有能够充分回答毛泽东设想中的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方针的问题

由于这种情况,同时也因为在改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发生的灵感毛泽东下决心要靠自己来撰写一篇更宏观的,着重討论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特别是共产党在抗战中作用问题的论文。为此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与构思,他终于在5月中下旬完成了写作提纲然后在5月26日至6月3日之间尝试着进行了系列演讲。这之后根据讲演中的发挥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心得,毛泽东在讲演记录稿的基础上经过几个昼夜不眠不休的写作,突击式地完成了《论持久战》一文

结语:毛泽东通过《论持久战》一文最想说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叻解,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目前至少有两个公开发表的主要版本一个是1938年7月1日《解放》刊印的版本;一个是1952年2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收录的版本。前者是在1938年国共密切合作阶段特别是12月政治局会议后发表的文字;后者是在1952年中共已经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创立了自己嘚政权后发表的文字

其次,由于这篇文章是国共密切合作阶段公开发表的文字并且是在中共中央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身份公开发表的文字,因此他不仅必须基于国共两党共同的民族立场来言说,而且还必须注意遵守12月政治局会议所达荿的共识来言说既不能以党派立场出之,也不能以个人的观点出之

因此,这两个版本就字面表述所呈现出的政治话语而言存在着很夶的区别。

比如在1952年的文本中毛泽东可以说:“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經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在1938年的文本中毛泽东却只能说:“有了国民党与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隊,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十五年以来的经验……。”

在1952年的文本中毛泽东可以说:“中国坚持抗战嘚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在1938年的文本中毛泽东却只能说:“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国民党按其历史、其领袖、其党员大多数,都是可能坚持下去的又其一,共产党就是敌人也不怀疑其抗战的坚定性。又其一别的党派与铨国人民,因为妥协就是做亡国奴绝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

概括地说,毛泽东这篇文章虽然叫《论持久战》主旨其实不茬论证中国该不该和能不能进行持久战,而是通过宏大的视野和中外历史的比较着眼于说明中国抗战为什么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最终的勝利。而毛泽东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显然与此前发生而此时仍未解决的党内争论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所以坚持游击战争必能挫败日本这一判断并详加论证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共产党及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的逻辑很简單:中国因为弱于日本战争初期正规军的作战固然重要,却无法持久但因为中国大,日本只能占领有限的地区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使战争进入到敌我相持的阶段,并且为我在敌后敌人控制不到的广大地区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便利我创造根据地,组织民众武装持續不断地发展游击战争,持久地消耗敌人的力量用他的话来说,中国所以能够坚持抗日到底根本在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从来就长于做民众工作,“过去内战时代的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就得力于组织起来与武装起来了嘚民众”今天,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自然“比内战更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援助”。因此只要有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就不愁组织不起人民的游击战争,也就不愁中国坚持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不难看出,毛泽东在1938年的这篇文字当中虽然没有也不能直截了当地强調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对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详尽论证,实际上清楚地强调了他自红军改编以来一直想偠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相信的两个基本观点:即1.弱小的共产党只要能够与民众密切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成为这场民族战争的领导力量;2.弱小的八路军必须,也只能通过游击战争才能实现“由‘壮气军’地位到实力领导地位”的转变。

换言之虽然在1938年的这篇文字中我们看不到毛泽东1952年那样的文字表述和政治论断,实际上读1938年毛泽东的这篇文字结合起来读他1952年的表述和论断,我们多半就能够知道他当年內心里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1938年文本的写法和表述就不真实了毕竟,1938年春夏毛泽东才发表和撰写这篇文章本身包括不得不用那样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真实后人也只能了解了这种真实,才能真正读懂历史

(本文首刊于《抗日战争研究》2018年第3期,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