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康泰时t3g45这个头?拿它跟徕卡传奇标头比是不是过誉了

相机改装!世界级标头康泰时G45转接徕卡大M
;本文来自网友分享在最数码论坛的文章:  说起最爱的旁轴,并非徕卡,而是兼顾了德式严谨与日式精致的康泰时G系列。  特别是G头,个个经典,其中叫包括了与徕卡summicron50齐名,并称为世界素质最高135标头的康泰时G45。  只可惜G机身没能走到数码化的那一天,如今想要体会G头的魅力,只能靠转接来实现了。  G头由于法兰距的问题,无法转接到单反机身上,而m4/3和nex系统又因为画幅的缩水难以体会到G头原汁原味的魅力(等以后a7上市了就好办了),目前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改徕卡M口。  于是当遇到这枚已经改好口的G45时,我毫不犹豫就把它拿下了,心情激动中...  样片还没来得及拍先把器材照发上来和大家分享下...&  漂亮的T镀膜  这是装上遮光罩的样子  和徕卡的50&1.4A放在一起,体积居然比summilux还大...  不过,重量上,体积更小的徕卡却要重的多  做工、质感上不得不佩服下徕卡,过去一直觉得G头做工质感很好,但同时和徕卡头放在手里高下立分...  刚拿到的头,还没怎么拍  先发几张其他大M拍的片子吧&  都是来自徕卡镜头,有50&summiluxASPH,还有七枚玉  这张Summicron&35&2&七枚玉  Summilux&50&1.4&ASPH.  Summilux&50&1.4&ASPH  Summilux&50&1.4&ASPH  G45的样片随后奉上~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自己也是手的二手95新吧只有镜头和前盖&&前盖磨损的多点
这镜头是蔡司口中的最好标头&&性价比爆表&&懂的都知道 不啰嗦了
(转接环什么的需要自己配,可以转接很多相机)
另外 可以用 富士XF 27 28 ; XC 16 50 ; XF 35 等原厂镜头 商议置换
平时拍点照片给个博客可以当做参考: 可以交个朋友
机器为X-E1 平时相机折腾的多 献丑了
12:23 上传
12:23 上传
12:23 上传
12:24 上传
12:24 上传
12:24 上传
12:24 上传
12:26 上传
12:26 上传
要的可以加QQ
传图有限制 麻烦 看淘宝链接吧
缺少手写ID纸片与所出物品的合照
图片拍的不错哦
好东西,可惜米不够啊!
别出啦,此头比起你要换等的任何头都好,堪比徕卡撒米克隆502,性价比超好
相机照么? NEX6+ OM
图片拍的不错,也喜欢这款机子,帮顶了
可惜此头对焦手感 实在~~~~不过已出
图片拍的不错哦
bishop17 发表于
图片拍的不错哦
相机照么? NEX6+ OM
好东西,可惜米不够啊!
缺少手写ID纸片与所出物品的合照
图片拍的不错,也喜欢这款机子,帮顶了
别出啦,此头比起你要换等的任何头都好,堪比徕卡撒米克隆502,性价比超好
老曦 发表于
别出啦,此头比起你要换等的任何头都好,堪比徕卡撒米克隆502,性价比超好 ...
可惜此头对焦手感 实在~~~~不过已出&&
缺少手写ID纸片与所出物品的合照
图片拍的不错哦
好东西,可惜米不够啊!
别出啦,此头比起你要换等的任何头都好,堪比徕卡撒米克隆502,性价比超好
相机照么? NEX6+ OM
图片拍的不错,也喜欢这款机子,帮顶了
可惜此头对焦手感 实在~~~~不过已出
用户出售过的商品
DGtle Admin Team
数字尾巴-分享美好数字生活
Share Pretty Digital Life, Starting from Here蔡司和徕卡镜头
我的图书馆
蔡司和徕卡镜头
镜头在影视中有两指,一指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学部件,由多片透镜组成。各种不同的镜头,各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它们在摄影造型上的应用,构成光学表现手段;二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也叫一个镱头。一指和二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区别两者的不同,常把一指称光学镜头,把二指称镜头画面。 镜头的主要功能为收集被照物体反射光并将其聚焦于CCD上,其投影至CCD上之图像是倒立, 摄像机电路具有将其反转功能,其成像原理与人眼相同。目录
[li] [/li][li] [/li][li] [/li][li][/li]
[li] [/li][li] [/li][li] [/li][li][/li]
展开声誉  
卡尔蔡司镜头镜头是来自德国的品牌,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非日系厂商。是一家历史相当悠久的光学仪器厂商,其出品的镜头在传统相机领域向来都是“高贵”的代名词,许多摄友以拥有卡尔·蔡司镜头为荣。索尼公司在自己的部分数码相机上使用了卡尔·蔡司镜头并以此为卖点。   卡尔蔡司镜头在业内一向享有良好的声誉,因其成像的超清晰能力而被称为“鹰之眼”,这种镜头一般情况下只有高端相机会配备。卡尔蔡司这家德国的老牌光学厂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生产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高品质透镜。以其独有的色彩还原和成像特点令全世界摄影家及爱好者爱不释手(但因其价格高高在上而敬而远之,望而却步)。分辨率高,颜色还原出色,几乎没有四角失真现象。忠实提供高画质摄影。其中带有红色T*为标志的镜头更是引以为豪的产品。玩单反机的朋友都知道,在德国,大名鼎鼎的蔡司和莱卡如雷贯耳。在135领域还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著名的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但到了120领域卡尔.蔡司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120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学外行的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数码相机的成像画质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部件:镜头,CCD和图像处理引擎。其中,镜头是外部光线的主要接收源,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成像的清晰度和鲜明度。   有些数码相机制造商使用自家产的镜头,另外一些则使用其他专门厂商出品的镜头。后一种情况目前在业内还颇为普遍,代表性的例子包括三星的施密德镜头,索尼的卡尔蔡司镜头,松下的徕卡镜头以及富士的佳能镜头。今天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诺基亚在其N90手机上使用的卡尔蔡司镜头。
卡尔蔡司镜头发展历程  卡尔蔡司是德国一家以生产镜头和胶卷相机等光学制品闻名于世的国际化大企业。   卡尔蔡司在镜头制造史上的光辉历程始于1890年由这个公司的工程师所发明的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同年,普路塔(Protar)镜头问世;1896年,普兰纳(Planar)镜头发表,奠定了卡尔蔡司在色差纠正技术上的权威地位。1902年,蔡司厂又设计出1: 6.3的天塞(Tessar)镜头,这款镜头明快锐利,成像质量相当不俗。   作为一家拥有150年以上历史的老牌光学企业,卡尔蔡司在医学制造业同样富有盛名。它生产的显微镜,放大镜,医用内窥镜,相机镜头,眼镜等多种制品在世界上都极有名气,其中,蔡司厂的镜头一直以成像鲜明,细节清晰,表面明亮,防偏色和防反射性能优越而著称。下面,我们将在卡尔蔡司出品的100余款相机镜头中精选几款最具代表性的型号加以简要介绍。 代表性型号  *Planar (普兰纳镜头)   双高斯镜头,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索纳镜头)   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和普兰纳镜头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   
卡尔蔡司镜头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   *Tessar(天塞镜头)   由3组4枚构成的镜头,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 ,适合照片拍摄。   *Biogon(比奥刚镜头)   由梅塔博士发明的这款镜头在当时引起了业内巨大的反响,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   *Hologon(霍洛刚镜头)   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   ZA 系列   ZA系列镜头,根据官方网站介绍,是由索尼公司与蔡司公司联合制作的自动对焦单反镜头,镜头光学镜片由蔡司提供,电子系统由索尼设计。ZA系列镜头是目前在产的唯一自动对焦的蔡司品牌镜头。根据photodo等网站的测试,ZA镜头光学品质异常优良,能够满足高像素数码单反相机对分辨率提出的苛刻需求。包括:   
卡尔蔡司镜头Sony α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4 mm ZA SSM [SAL-24F2Z]   Sony α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A [SAL-85F14Z]   Sony α Carl Zeiss Sonnar T* 1:1.8 135 mm ZA [SAL-135F18Z]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DT 1:3.5-1:4.5 16-80 mm ZA [SAL-1680Z]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1:2.8 24-70 mm ZA SSM [SAL-2470Z]   Sony α Carl Zeiss Vario-Sonnar T* 1:2.8 16-35 mm ZA SSM [SAL-1635Z]   ZM 系列   
卡尔蔡司镜头ZM系列镜头M卡口适用于M Mount旁轴相机,例如柯尼卡公司的Hexar RF (使用 KM 卡口)、Cosina Voigtl?nder Bessa RxM/RxA 系列 (使用VM 卡口)、Rollei(禄莱) 35RF、爱普生 公司的数码相机 RD1(机身基于Cosina Voigtl?nder Bessa)、徕卡M系列。少数镜头由德国的蔡司公司手工制作,绝大部份由日本的柯西纳(Cosina)公司制作。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15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1 mm   Carl Zeiss C Distagon T* 1:4.5 21 mm   Carl Zeiss Biogon T* 1:2.8 25 mm   Carl Zeiss Biogon T* 1:2.8 28 mm   Carl Zeiss Biogon T* 1:2.0 35 mm   Carl Zeiss Planar T* 1:2.0 50 mm   Carl Zeiss C Sonnar T* 1:1.5 50 mm   (&C& 代表 &紧凑 compact& 和 &经典&)   Carl Zeiss Sonnar T* 1:2.0 85 mm   ZF 系列   ZF系列是自Contax的RTS卡口,改装为尼康的F卡口,与AI-S相容,无电子讯号,手动对焦。在光学结构上与Contax的RTS系列、ZK系列、ZS系列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制造。ZF-I系列镜头能够胜任工业上频繁的使用,而ZF-IR系列则设计用于红外线。日,Carl Zeiss 最新发布了带CPU的ZF.2系列镜头。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卡尔蔡司镜头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35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50 mm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100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8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ZF-I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28 mm ZF-I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 35 mm ZF-I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ZF-IR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F-IR   ZK 系列   ZK系列是自Contax的RTS卡口,改装为宾得的K卡口,无电子讯号,手动对焦。在光学结构上与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S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制造。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35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8 25 mm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50 mm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2.0 100 mm   Carl Zeiss Distagon T* 1:2.0 28 mm   ZS 系列   ZS系列是自Contax的RTS卡口,改装为M42镜头卡口(Pentacon/Practica/Pentax Screw Mount)。为相同的无电子讯号,手动对焦镜头。在光学结构上与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K和ZE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制造。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50 mm   Carl Zeiss Planar T* 1:1.4 85 mm   ZE 系列   ZE系列是自Contax的RTS卡口,改装为Canon的EOS卡口。因为EOS卡口为全为电子结构,故这系列多了电子讯号接点,但仍为手动对焦。在光学结构上与Contax的RTS系列、ZF系列、ZS和ZK系列相同,由日本的Cosina公司制造。也是Contax首度为他厂制做电子接点的镜头。现在镜头包括:   Distagon T* 3,5/18   Distagon T* 2,8/21   Distagon T* 2/28   Distagon T* 2/35   Planar T* 1,4/50   Planar T* 1,4/85   Makro-Planar T* 2/50   Makro-Planar T* 2/100   超级旋转镜头   这些是为35mm画幅的相机所设计的360°视角镜头(基于蔡司的中画幅镜头设计)。支援的卡口包括:佳能的EOS、尼康的F、Sony/柯美的α卡口,其它卡口的支援尚在考虑中。只能通过手动对焦,没有电子触点,在德国或者乌克兰制造。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Distagon T* IF 1:4.0 40 mm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Planar T* 1:2.8 80 mm   Hartblei Superrotator 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4.0 120 mm 镜头分类  卡尔蔡司镜头   根据镜头的性能及外形区分,目前有P型、E型、L型和自动变焦镜头等类型,来自中国超市的资料分别叙述如下:   1、 P型镜头  (1) 自动定位镜头,本身瞳焦已经调节好,需要检验从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是否清晰。   (2) 检验,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 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即0.7倍到4.5倍之间共九种倍率。   (4) 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断。   2、 E型镜头  (1) 此镜头为普通工业镜头,需要手动调节瞳焦,在机台安装好以后,手动调节使用最大倍率和最小倍率时,图像同样的清晰,如果不能调节清晰度视为不良品,如果调节后镜头有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存在,也视为不良品。   (2)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3、 L型镜头  (1)此镜头为普通工业镜头,需要手动调节瞳焦,在机台安装好以后,手动调节使最大倍率和最小倍率时,图像同样的清晰,如果不能调节清晰度视为不良品,如果调节后镜头有晃动等不稳定因素存在,也视为不良品。   (2)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4、 自动变焦镜头  (1) 为自动定位镜头本身瞳焦已经调节好,需要检验从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的清晰度,是否一致、是否清晰。   (2) 检验同轴度,即最大倍率到最小倍率取像在同一位置,不能偏移或偏移太大,均视为不良品,必需重新更换镜头。   (3) 光学放大倍率为0.7—4.5X。   (4) 清晰度根据校正块、实际对象成像反映来进行判读。 发展历史  卡尔蔡司镜头   卡尔·蔡司公司股份公司是一家制造光学系统、工业和医疗设备的德国企业。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1816年-1888年)。它由卡尔·蔡司、和奥托·肖特于1846年在耶拿建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原来的公司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家是位于上科亨的卡尔·蔡司股份公司,它在格丁根[1]阿伦和Hallbergmoos拥有两家重要的附属工厂。另一家是位于耶拿卡尔·蔡司有限公司。   卡尔·蔡司是蔡司集团的第一组成公司和卡尔·蔡司会的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之一。蔡司集团位于和耶拿。卡尔·蔡司基金会的另外的组成公司是玻璃制造商肖特有限公司和耶拿玻璃厂,分别位于和耶拿。   卡尔·蔡司有限公司的历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耶拿,当时那里是全球最大的相机产品基地。蔡司·依康正是这些许多品牌和厂商中重要的象征。战后,蔡司搬到了上科亨(位于德国西南部)和Braunschweig。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蔡司集团在德累斯顿及周边地区的公司产生出了一些新的技术分枝,例如工业自动化用产品。但是蔡司仍然是一家相机制造商,继续生产潘太康和以及一些特殊用途的镜头。蔡司 还拥有康太克斯品牌和一些其它国际性品牌。   蔡司同样还生产太空望远镜的镜头。今天,有三家公司继承了蔡司·依康,它们是:蔡司德国、芬兰/瑞典依康(购自西德蔡司·依康有限公司)以及东德的蔡司·依康。 镜头设计  卡尔蔡司镜头   从二十世纪初以来,蔡斯发展了几种镜头设计(从广角至望远排列):   Distagon:为逆焦式的广角镜头设计,主用于18mm至35mm,特色是变形轻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为对称式设计,专用于连动测距式(RangeFinder)相机,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显。   Hologon:专用于超广角的连动测距式相机,但比Biogon有更明显的失光,需用滤镜校正。   :“天塞镜头”,为标准的镜头设计,主要以四片三组镜片构成,特点:低变形且轻薄。   Planar:中国大陆音译为“普篮纳”,为标准广角到135mm中望远的镜头设计,是 6片四组镜头的全对称高斯式,起初只有f/4.5。今日Planar镜头已作到f/1.4,Planer的 特点是色差修正完善,,对称设计,变形极低。Planer为保罗·儒道夫于1896年所 设计。   Sonnar:中国大陆音译为“索纳”,为中望远(135mm)至望远(250mm)的设计, 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失光极微,变形低至肉眼无法辨识,但色散须以APO修正。为[[1931年 ]]蔡司光学设计家路德维希·雅可布·贝尔特勒发明。Vario-Sonner为衍生自Sonner的 可变焦设计。   Tele-Tessar:为衍生自Tessar的超望远(250mm以上)设计,特色是无球面像差、 变型极低、失光极轻微且镜片组成极少,最低镜头数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镜 片。   Mirotar:为超望远的反射式镜头。有一般摄影用的500mm f/8以及太空用的500mmf/4.5与1000mm f/5.6。   Super Achromat:为目前消色差能力最好的镜头设计,只用于哈苏相机(Hasselbled)。   Mutar:1.4x,1.7x加倍镜,用于Rolleiflex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 16微型相机,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Mutargon:减倍镜(又称广角镜),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T*镀膜:为多层式防反光镀膜,为蔡斯与禄莱(Rollei)所合作开发。 徕卡镜头 前代的光学设计者习惯为自己设计的镜头命名,像是早期的ELMAX镜头,便是LEITZ公司老板Ernst Leitz和设计人员Max Berek的名字的综合体(ELMAX = Ernst Leitz + MAX berek);Max Berek在设计另一支镜头时,则用他的宠物狗的名字:Hektor,后来他又将另一支宠物狗的名字REX用在另一支镜头上。 最有名的徕卡相机有M9 M8.2 M8等等 早期徕卡镜头的命名似乎没有什么规则可依循,有些可能是人名,因此有些典故早已湮灭难寻。 目录
命名的由来   HEKTOR:设计者Max Berek的宠物狗名字。   XENON:施奈德为设计的镜头之一,是SUMMARIT的前身,为北欧 神话中的女战士之名。   SUMMAREX:REX是设计者Max Berek另一只宠物狗名。   ANASTIGMAT:这支极早期的镜头名字出现的时间很短,产量也很少,意思是“无像差透镜”。   也常根据拉丁文字根来造字。其中最常出现的便是SUMMA这个字根。SUMMA(或Summus)在拉丁文中,代表的是「最高等级」(The highest)的意思。运用这个字根所造出来的有:SUMMAR、SUMMARON、SUMMAREX、SUMMITAR、SUMMARIT、SUMMICRON、SUMMILUX。   徕卡镜头   此外,又有以下各种不同的规则:   LUX:在拉丁文中有“光”(light)的意思,因此LUX也代表大光圈镜头的“集光”特色。   CRON:字根原意可能是“皇冠”(CROWN)的意思。   NOCT:在拉丁文中意为“夜晚的”,因此特立独行的NOCTILUX,意义即为“夜之光”。   SUPER ANGULON:施奈德为徕卡设计的广角镜头,ANGULON可能的原意是“有角度的”(angular)。可能是藉此一特色来为“超广角镜”命名。   HOLOGON:蔡司为徕卡设计制造的超广角镜,HOLO之意为“全面性的”。   至于镜头命名的演进,从徕卡镜头发展史便可以找到一些脉络:   SUMMAR (1933) -& SUMMITAR (1939) -& SUMMICRON (1954) 最大光圈皆为f/2.0   XENON f/1.5 (1936) -& SUMMARIT f/1.4 (1949) -& SUMMILUX f/1.4 (1959)   
徕卡镜头   从M系列问世后,现代的徕卡镜头命名渐渐变得比较明确了。众所周知,目前徕卡是以“镜头的最大光圈”来作为镜头命名的根据。通常我们要分辨一支镜头,大多会用焦距、最大光圈来区分,但是当我们用德语去念“50mm f/2.0”时,却非常诘屈聱牙,念起来又长又不顺口(不过用中文发音却不太难),因此为镜头取个专有名字,也是为了顺口好记而已。   徕卡镜头的命名原则
徕卡镜头的命名原则   命名 光圈值 代表镜头   Noctilut f/1.0(F/1.2) 50mm/f1.0 M Noctilut   Summilux f/1.4 80mm/f1.4 R Summilux   Summicron f/2.0 80mm/f2.0 R Summicron   Elmarit f/2.8 180mm/f2.8 R Elmarit   Elmar f/2.8以上 90mm/f4 Elmar、35mm/f3.5 Elmar、   35mm/f4.5 Elmar   以上命名原则,在某些特殊镜头上也不免有例外。另外命名上也有一些特性可供区隔:   -M:M系列镜头   -R:R系列镜头   APO:达到APO级校正标准,APO的具体含义ASPH(ASPHERICAL):采用非球面   TELE:中距离望远镜头   TELYT:长距离望远镜头
徕卡镜头标识含义   Noctilut:   这是徕卡公司所制作最大光圈的镜头。1966年徕卡发表了内含一片非球面镜片的Noctilux-M 1:1.2/50mm,而现在生产的Noctilux-M 1:1/50mm便是根据先前的款式改良而来。   
Summilux:   在现今徕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为1.4的镜头,便会取名Summilux。首次出现这个名词是在1959年的Summilux-M 1:1.4/50mm。   Summicron:   在现今徕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为2的镜头,便会取名Summicron。首次出现这个名词是在1953年的Summicron 1:2/50mm。   Elmarit:   现今徕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光圈值为2.8的镜头,便会取名Elmarit(例外:Elmar-M 1:2.8/50mm)。首次出现这个名词是在1959年的Elmarit 1:2.8/90mm。   Elmar:   现今徕卡生产的镜头中,只要是光圈值在4左右的都会取名Elmar。   Telyt:   现今徕卡生产的超望远镜头,不论光圈多少都会冠上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这个名词是在1935年的Telyt 1:4.5/200mm。   ROM:   Read Only Memo记忆读取功能在使用TTL闪光灯时,透过R8机身与镜头上的电子接点,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曝光控制。在持续光摄影时,R8机身会透过镜头上的电子接点得知镜头的特性,在&P&智慧型自动程式时,会尽量使用较佳的光圈拍摄。
前言:蔡司是什么 编者按:1846年成立的卡尔蔡司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60余年的漫长历史,在光学仪器设计和制造领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之后,时至今日,蔡司在镜头制造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其他无论哪家工厂都没有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实力,顶多也就是到了能望其项背的水平而已。
和一般朋友们印象之中的蔡司不一样的是,卡尔蔡司所涉足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仅仅从镜头来说,蔡司为大画幅的ALPA(阿尔帕)和SINAR(仙娜)提供了座机镜头,为中画幅的ROLLEI(禄莱)和HASSELBLAD(哈苏)提供中画幅镜头,在135相机领域,为蔡司依康和莱卡提供了M卡口旁轴镜头,为索尼提供了自动对焦的135SLR镜头,为尼康,宾得和M42分别提供了ZF,ZK,ZS接口镜头,为诺基亚提供了手机用镜头,为罗技提供了摄像头用镜头,另外在商用镜头领域,蔡司还做出了一系列的Prime电影摄影镜头(下图),被奉为经典的指环王和黑客帝国系列里面,都有蔡司镜头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在135单反配套镜头领域,蔡司还在胶片时代就提供了类似于M42接口,c/y卡口,Contax N卡口等等一大批优秀的镜头,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在胶片机只能沦为怀旧用品,数码单反大行其道的今天,蔡司当然也毫不例外的为数码单反相机提供了优秀的蔡司镜头,包括为索尼阿尔法卡口设计的ZA系列自动对焦蔡司镜头和为尼康F卡口,宾得K卡口,M42螺口提供的ZF,ZK,ZS手动对焦镜头两大类,下面本文就开始分别介绍这些蔡司神镜 索尼和蔡司在镜头方面的合作历史非常长,范围也很广,从高端的商用高清摄像机(例如前些日子刚发布的支持Full HD的SONY PMW-EX1)和拍摄电影用的全幅35mm数码摄影机(例如CineAlta F35),到高级DC上面使用的蔡司变焦镜头(例如经典的F707/717/828等等),再到小DC上使用的蔡司镜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索尼接手柯尼卡美能达之后,蔡司为α系统推出的四支ZA自动对焦镜头可以说是α系统极具吸引力的一个重大卖点。 planar T* 85/1.4ZA planar T* 85/1.4ZA是蔡司在135系统中设计的第五支85mm焦距的定焦镜头,最早的是C/Y(Contax/Yashica)Sonnar T*85/2.8(5片4组),然后是比较常见的C/Y Planar T*85/1.4(6片5组),极为少见的是限量版的C/Y Planar T* 85/1.2(8片7组),还有一个跟限量版差不多罕见的是自动对焦的Contax N 卡口的Planar T* 85/1.4(10片9组)。 planar T* 85/1.4 ZA采用了不太复杂的8片7组设计,结构上比较接近限量版的C/Y Planar T* 85/1.2,拜新的光学材料和镀膜技术所赐,planar T* 85/1.4 ZA在色彩和光学表现特性上与之前4支不尽相同,在继承蔡司优异的光学质量这个传统的同时,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表现。它反差很好,分辨率也很高,仅仅在取景器中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明亮和通透(即使是在a100那个昏暗的取景器中)。 一直以来有个共识,蔡司的镜头写着最大光圈是多少,那么它的最大可用光圈就是多少,而不像某些厂商标称最大光圈F1.x,而实际上这个最大光圈下光学质量相当差,必须要收缩两到三档光圈才可以使用,planar T* 85/1.4 ZA不一样,它在F1.4时锐度反差,边缘分辨率都已经达到了很优秀的水准,再收缩光圈对此帮助不大,而且就个人的感觉来说,收缩到F8之后,锐度反而会有所下降,而且焦外会变的有些生硬。
很多朋友喜欢使用85mm镜头来拍摄人像,因此这个焦距的镜头也被称为美人头,在高手辈出的中焦镜头战场上,最优秀最均衡的永远是蔡司的Planar T*85/1.4,佳能大了半档光圈的EF 85/1.2L软肋是最大光圈下锐度不够,而尼康Nikkor 85/1.4则是层次上有所欠缺,色彩显得比较干,不够油润(小编个人觉得尼康色彩最好而且层次和反差都比较合适的镜头是180/2.8ED),唯一能和SAL planar T* 85/1.4 ZA相提并论的,是美能达85/1.4G。 用在APS幅面的机身上时,SAL planar T* 85/1.4 ZA变成了127/1.4,接近早先流行的135mm焦距,实际上是加大了使用的难度,就算是有防抖系统的帮助,也需要更高的快门速度来保证安全。SAL planar T* 85/1.4 ZA在最大光圈下的表现非常优秀,让人痴迷,相比之下,其他光圈表现如何已经无关紧要了,需要注意的是F1.4的光圈下,85mm镜头的景深已经非常浅了,稍有不注意就会虚化掉自己原本想表现的主体,拍摄的时候应该小心翼翼的来操作,最好能够买上一支不错的脚架配合使用,机身防抖技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如果你想真正的体验到蔡司镜头顶级的光学表现,把机身防抖关闭,加上脚架是唯一的选择。
SAL planar T* 85/1.4 ZA外观短胖,直径81mm(滤镜口径72mm),长度75mm,除了镜头盖其他的全是金属和玻璃制品,重量达到了少见的650g(尼康85/1.4大小和它类似,重量550g),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过也是由于沉重的全金属镜筒,SAL planar T* 85/1.4 ZA在a100机身上对焦时速度慢的令人伤心,只能拿来摆拍人像和静物什么的,想抓到动态的瞬间,除非你开到手动对焦,而且要有一只快过对焦电机的手和一只比对焦检测模块更灵敏的眼睛。在新的a700上SAL planar T* 85/1.4 ZA对焦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对焦精度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应该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SAL planar T* 85/1.4 ZA的光学性能,另外,大口径的镜头配合a700明亮的取景器,拍摄时候眼睛不是一般的舒服呀。 最后说下遗憾的地方,想在SAL planar T* 85/1.4 ZA上体验到蔡司手动镜头那种油滑的调焦手感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这支镜头转动起来有种细微的沙沙声,也不是那么的顺爽细腻,没法子,这是要实现自动对焦能力必须做出的妥协。此外,SAL planar T* 85/1.4 ZA不是内对焦设计,镜头工作时前镜筒会伸出来,而且镜头对焦行程相当长,这样的设计有利有弊,好处是对焦行程长对焦精度更好,而坏的方面就是对焦速度更慢,不能封闭的非内对焦设计会让灰尘更容易进入镜筒中,虽然对成像质量无妨,可是心理上终究会觉得不爽。 SAL planar T* 85/1.4 ZA是一支极难掌握的镜头,它非常不适合在需要快速抓拍的场合使用,它更适宜于在安静闲适的环境中细细的品味把玩。如果你想要135系统中最顶级的光学素质,如果你想要135系统中最好的做工与用料,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惊艳,那么选一支SAL planar T* 85/1.4 ZA吧,没有用过这支镜头,你的摄影生涯总是会存在些遗憾的。
Sonnar T* 1.8/135 ZASonnar T* 135/1.8 ZA, Sonnar(松纳)结构的历史开始于1932年,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松纳结构在中长焦和超长焦望远镜头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反差和锐度上面相比最初的产品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最基本的光学设计却一直变化不大,是能够和百年天塞相提并论的经典光学结构。 Sony SAl Sonnar T* 135/1.8 ZA发布于2006年6月,这也是蔡司在135系统上的第二只松纳结构的135mm镜头,第一支是contax系统的手动镜头T* 135/2.8,光圈比这个小一档半(contax还有一支135/2,不过是Planar结构的),为了实现自动对焦能力和更好的光学素质,这支SAl Sonnar T* 135/1.8 ZA使用了包含两片ED镜片在内的8组11片的复杂光学设计,除了松纳结构本身就擅长的高反差高饱和的色彩之外,还做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口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要知道出于保证像场均匀度的考虑和限于相对简单的光学结构(C/Y卡口的sonnar 135/2.8结构是5片4组),之前的松纳镜头口径是很难超过F2的。 SAl Sonnar T* 135/1.8 ZA尺寸是88mm*114mm,滤镜口径77mm,9片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0.72m,镜头材料选用了货真价实的玻璃和金属,所以全重达到了惊人的985g,没把子力气还真的很难端稳它。 老实说,蔡司之前生产的那支C/Y卡口的T* sonar 135/2.8 给我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好,应该说那是支很有性格的镜头,它在锐度和反差上都不是特别出色,亮点是浓郁的色彩和细腻的背景虚化,应用的范围只限定在人像这一点上,曾经买来把玩了半年,最后还是忍不住给卖掉了。索尼在去年推出 SAl Sonnar T* 135/1.8 ZA这支镜头的时候,小编看到性能参数之后着实的惊讶了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松纳结构光圈很难做大,主要限制就是大光圈下难以保证像场的均匀度和边缘分辨率,蔡司在镜头设计上一向比较严谨,把原本结构简单的松纳做成了11片8组也差不多算是投下了血本(当然,最后还是要fans们买单的)。
SAl Sonnar T* 135/1.8 ZA用在APS幅面的机身上的时候等效焦距差不多是200mm,不喜欢佳能的人至少在200/1.8这个焦段上有了EF180/1.8 L之外的选择。 Sonnar T* 135/1.8 ZA入手感觉就是凉冰冰沉甸甸的一大坨(985g呢,能不沉嘛),即便是安装在拥有更强力对焦电机的a700上,对焦速度也不能算快,勉强过得去,就是噪音有点刺耳,我甚至无端的觉得这个头是不是用石墨作为润滑材料的啊,怎么一点用润滑脂的温婉感觉都没有。Sonnar T* 135/1.8 ZA的全金属镜筒宽大舒适,上面还专门刻了细密的防滑纹,握上去稍微有点刺刺的,但极为舒适,冬天带手套操作也不会产生不便,传说中蔡司在镜头中选用的润滑脂都是能在-35度低温下也能保证润滑效果,不会凝固的品种,所以北方的和喜欢户外的朋友选择蔡司镜头应该能避免气温太低冻住光圈叶片无法拍摄的悲剧吧。SAl Sonnar T* 135/1.8 ZA拥有在这个焦段里非常罕见的大光圈,所以在a700的取景器里的视觉感受也是相当舒适的,明亮又清晰,和a100比起来,就像是一个大近视眼做了lasik之后重见光明的那一瞬间的感觉:世界居然如此清晰。 Sonnar T* 135/1.8 ZA拥有着松纳结构特色的浓郁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表现,蔡司的天才设计又弥补了松纳结构锐度相对较差和像场不够均一的缺点,使得这支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就具有相当高的锐度,层次和反差也很不错,非常清晰和通透,尤其是色彩过渡的层次非常好,整个画面都呈现出蔡司镜头所特有的空气感和立体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片光圈叶片组成的圆形光圈赋予了这支镜头如梦似幻的焦外成像,色彩犹如化开了的奶酪一样油润柔和又不松散,再加上等效200mm左右的焦距,特别适宜于拍摄人像。
Sonnar T* 135/1.8 ZA的色彩偏向温暖,在暗部和弱光环境中会强调一种淡蓝色的调子,曝光准确的话,画面是非常耐看的,就是说在某一个区域里投入的注意力越多,就能看到越多的东西,让人感觉细节层出不穷,这支镜头的平衡性非常好,在反差相当大的环境中,高光部分不溢出,暗部也能保留足够的细节,明暗的层次都不会损失太多,这是很不容易的,蔡司在光学设计上100多年的功力果然非同小可。 最后说说缺点吧,即使是配备了更强对焦驱动电机的a700在驱动SAl Sonnar T* 135/1.8 ZA时速度也算不上迅速,不过对焦精度还是相当不错的,镜头转动时那种声嘶力竭式的噪音有些令人抓狂,这支镜头MF的手感极好,把相机开到手动档,轻轻转动一下,那种顺畅的感觉又从指尖直达心里了,闭上眼睛,那种感觉像极了我所熟悉的Contax 手动蔡司镜头。 SAl Sonnar T* 135/1.8 ZA是一支很有性格的镜头,在最大光圈时着重于表现背景的虚化和颜色之间的过渡,相对来说,锐度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收小两档光圈到F4时,它能带给你锐不可挡的表现,而且边缘锐度相对于中心下降的并不大,我们建议拿到这支镜头的朋友在每一档光圈下都能好好的试拍几张,找一档你最喜欢的,用好它。 Vario-Sonnar T* 3.5-4.5/16-80 ZAVario-Sonnar T* 3.5-4.5/16-80 ZA是索尼近期主推的a700配套镜头(APS机身上的),这也是蔡司第一支专门为APS幅面设计的可更换单反相机镜头,它采用了包含2片ED镜片在内的10组14片光学设计,35mm等效焦距涵盖24mm-120mm最常用的广角到中焦段,镜头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长度不变,前镜组不转动,以方便使用那些带有方向性的滤镜,比如偏振镜和渐变镜等等,镜头内部设计了自动切换装置,自动对焦时对焦环也不会转动,变焦时镜头会伸长一些,镜头卡口材质是金属的,镜身则出于向成本的妥协和对焦速度的考虑使用了金属塑料混合结构,镜头尺寸为72mm×83mm,全重440g,这支镜头最大光圈为F3.5(广角端)-F4.5(长焦端),7片光圈叶片,虽然没有9片的那么圆,不过在背景虚化上效果仍然令人惊讶(这是蔡司镜头很奇异的地方,Contax T* 50/1.7 Planar只有5片光圈叶片,背景虚化却非常漂亮,小编百思不得其解)。 SAL Vario-Sonnar T* 3.5-4.5/16-80 ZA的,对焦环和变焦环都采用了包覆橡胶的设计,增加了握持的可靠性和手感,从16mm段到80mm段只需要旋转90度多一点就可以完成,配合a700精准的对焦能力,在需要快速反应的场合完全不输NC两家的超声波驱动镜头(700的对焦真不是盖的!)。
作为一个镜头,当然最重要的部分是成像质量,拜T*镀膜所赐,这颗镜头的逆光表现非常之优秀,完全超越了前辈的M系24-105、24-85等相同定位的镜头。比起来1870套或者1735D之类的见光死更是要强得多。基本上可以对光晕范围内的死白说再见了。 它色彩方面也表现的也很不错,介于清丽和艳丽之间吧,让人感觉色彩并不是很浮躁的那种表现。80端的色散稍微有一点,但是在同样变焦比的镜头当中也算是上品。广角端的锐度让人感受深刻,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话说:堪比定焦!当然这只是在广角端的色彩和锐度方面来说的。 再说说这个镜头的手感,对焦环在MF的时候阻尼虽然说有点大,但是还算是比较舒服。较大的阻尼配合较短的对焦行程,AF快,MF精确,这个设计可以说比较合理了。重量和用料上缺少质感,当然现在是什么镜头都塑料化,可是这个塑料的质感真的摸起来并不是很好。
再加上自重较轻的关系,带给人的不是这个价位的镜头应有的感觉。再加上S的细纹对焦/变焦环容易藏灰。不过变焦环的阻尼设计还是很均匀的,唯一的缺点是由于这个镜头是一个变焦前端伸缩较为厉害的镜头的设计,因此镜头向下和向上的时候阻尼变化较大,而且有时在垂直向上或者向下握持时候,镜头前端会因为自重伸出或者收回,让人感觉不爽。 虽说它的广角端在1.5×的换算比率下达到了24mm,满足了不少24广角情节玩家的需要,但是比较让人失望的是广角端全开光圈的时候边角失光明显,部分题材因此拍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680是一个APS画幅镜头,也就是说它完全无法用在FF的机器上。经过测试 即使80MM端也有明显的黑圈出现。当然了,作为一个本来就这样设计的镜头我们对此不应该进行指责。不过这样对于以后要上FF的高端玩家来说(高端玩家理论上说也是ZA的目标人群),会导致不小的浪费,毕竟这不是一个便宜的镜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16-80mm焦距,相当于全幅下24-120mm的规格,光圈还是F3.5-4.5的,能做到这么个体积和重量,才62MM口径,打上蔡斯标,贴着T*膜,我们还能要求它什么呢。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长久以来,Carl Zeiss(卡尔·蔡司)这块金字招牌本身就是精良操控与极致光学品质的象征,Carl 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这支索尼单反拥趸者心目中华贵的镜中皇者融汇了蔡司引以为豪的Sonnar(松纳)光学结构,采用了17片13组的镜组,著名的T*多层镀膜技术和索尼最新的SSM超声波对焦也得以运用。它内载有精密的9叶片准圆光圈组件,并拥有1:4的最大影像放大倍率。该镜头以955克的体重显示了其机械和光学部件用料的货真价实,他最大镜桶直径为82.5mm,镜头总长135.5mm,可以配用77mm口径的滤色镜片。
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是一只全画幅镜头,可惜索尼的全画幅数码单反尚未出现,我们就用目前A系统的最高配A700与之搭档,来实际检测一下这颗“镜皇”的实力。 镜头多图:
图注:对焦窗显示最近对焦距离为0.34米
在转动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精神变焦环的一刻,从手指传来的感觉非常厚实和沉稳,阻尼敢很好,覆皮部分的手感也很舒服。
图注:老牌T*镀膜联姻新贵超声波驱动
在实际使用中,你能够确实感受到SSM超声波马达提升自动对焦速度的提升有多大。索尼公司去年推出的三款蔡司镜头,笔者一一都试用过,靠机身驱动完成的自动对焦能力可说是这些蔡司自动对焦镜头唯一的欠完美表现。 如今这颗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所展现出的自动对焦速度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同样的室内光照不足的环境,蔡司16-80mmF3.5-4.5 T*(搭配A100测试)犹豫不决无法完成合焦的情况,换作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搭配A700测试)便可瞬间完成合焦,毫无拖沓之感,相比佳能、尼康二家的同类产品对焦速度并无明显差异,超过1万3千元人民币售价的Zeiss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也算物有所值。
图注:镜身上增加了手动/自动对焦切换拨环(可自定义的对焦停止钮位于环内),可伸缩的前镜筒为全金属材质。
为短/中焦段镜头配备可自定义功能的对焦停止按钮可算是索尼单反系统的一大特色,同时索尼似乎也意识到位于机身上的自动/手动对焦切换功能操作起来效率不是很好,而特意为 Vario Sonnar T* 24-70mm F2.8 ZA增加了自动/手动对焦切换拨盘,操作起来可谓得心顺手。
ZF系列F接口蔡司镜头是由蔡司和确善能合作生产的,准确点说是由蔡司提供生产技术和质检,确善能代工生产。蔡司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和日本厂商合作了,比如和雅西卡Yashica合作复活了Contax,并且在日本富冈光学生产了大部分的C/Y卡口镜头,和京瓷合作推出了G系统的G1/G2和其他不可更换镜头便携相机等等,这次和确善能合作推出其他卡口的蔡司镜头可以说是前面这些成功案例的又一次复制罢了。
ZF系列镜头一共有7支,Distagon T* 2.8/25,Distagon T* 2/28,Distagon T* 2/35,Planar T* 1.4/50,Planar T* 1.4/85,Makro-Planar T* 2/50,Makro-Planar T* 2/100,下面我们将一支一支的讲述他们的来龙去脉,前生今世(这一系列镜头可以在DSLR上使用的有为尼康F卡口设计的ZF和为宾得K卡口设计的ZK两种,光学结构和性能没区别)。
第一支:Distagon T* 2.8/25
在介绍这支Distagon T* 2.8/25之前,我们先从它的名字Distagon开始说起。Distagon 这个词来源于Distanz(距离),和Gonio(角度),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是专门用于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光学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反望远或者叫逆焦,我们知道在旁轴测距相机上广角镜头光学设计中有着非常棒的Biogon结构,但在单反上就没法用这个结构了,原因是Biogon镜头后组镜片离焦平面太近,而单反这个地方是有个反光镜的,而且对于任何的对称式设计的镜头而言,它对焦在无穷远的时候的光学中心位置基本都在前后镜组之间。 也就是说任何对称设计的35MM镜头最后一片镜片和焦平面的距离都远小于35MM,那反光镜的活动空间就没有了,要想让镜头后组和焦平面之间空出一个反光镜活动的位置,也就是一个法兰焦距的长度,就必须使用特殊的光学设计将整个镜头的光学中心后移,甚至可以后移到最后一片镜片的后面的空气中。和无与伦比的Biogon相比,Distagon在像质上并不差,但付出了结构更复杂,体积也更大,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都更高的代价,因此高质量的Distagon结构镜头一般都价格不菲。
上为C/Y卡口的Distagon 21mm/2.8,下为G系统的biogon 21mm/f2.8
在蔡司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无一不是令人痴迷的好头,不过生产出ZF接环的倒是只有Distagon T* 2.8/25,Distagon T* 2/28,Distagon T* 2/35这三支,就让我们按部就班的来从Distagon T* 2.8/25说起吧。 Distagon T* 2.8/25,实际焦距25.7mm,光圈F2.8-F22可半档调节,对焦距离0.17m到无限远,光学结构10片8组,滤镜口径58mm,镜头直径65mm,长度66mm全重480g 。 Distagon T* 2.8/25号称是大师寇德卡最喜爱的一支镜头。
D25在光圈全开时画面中央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而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此头暗部层次丰富,本身的平衡性又做的很好,在保证了暗部层次的同时也不会丢失高光部分,用于黑白摄影时,随着光圈大小不同,成像的立体感和风格迥异,令人玩味。摄影家築地仁在谈到D25/2.8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蔡司只让他选三支的话,那么这支D25/2.8一定是三套马车中的一套。而有人问赤诚耕一(器材评论家,有著作《在日本实现莱卡梦》),最值得推荐的CZ镜头时,他给出了25/2.8,35/1.4,85/1.4的答案。
不过在确善能制造这支镜头的初期可能遇到了一些规格上面的小问题,不少用户反应初期的ZF D25在无限远的距离上不能合焦,这是风景拍摄中的大忌,不过到后期解决了这个小毛病,朋友们如果想挑选一支D25的话,最好还是带上相机去试试看。
Distagon T* 2/28和Distagon T* 2/35 接下来要讲讲Distagon T* 2/28,Distagon T* 2/35这两支F2口径的镜头。 Distagon T* 2/28实际焦距28.5mm,最大光圈F2,最小光圈F22,最近对焦距离0.24m,光学结构10片8组,滤镜口径58mm,镜头直径65mm,全场94mm,全重530g。
ZF Distagon T* 2/28实际上是从80年代初蔡司和雅西卡合作复活康泰时品牌之后推出的Contax T* 28/2(MM) Distagon改了个接口而来的,它使用了浮动对焦镜组以满足缩短最近对焦距离的需求,这支头有着油画般的色彩表现,在蔡司的三支28mm镜头 (Biogon 28/2.8,Distagon 28/2.8)里面它的色彩堪称首屈一指!与此同时它的平衡性做的也相当出色,具有超高的细节成像。黎明前的天空,昏暗的街角都是展示它功力的绝好战场,从大家普遍的评价来看,这支头把蔡司的色彩表现和空气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许只有一件事情会阻挡你拥有它,那就是价格不菲。
Distagon T* 2/35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Distagon T* 35/1.4的ZF版,不过蔡司并没有表示证实,而这两者在光学结构上还是略有差别的。
Distagon T* 2/35实际焦距35mm,最大光圈F2,最近对焦距离0.3m,光学结构9片7组,滤镜口径58mm,镜头直径65mm,全场73mm,全重530g。
这是一支令人难忘的镜头,它全开光圈分辨率就相当高,全开时的色彩也很好,暗角不大,BOKEH一流,在任何光圈下都有很高的清晰度,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彩浓郁,另外这支镜头的变形控制非常好,像场也做的很平,再加上纯粹的金属和玻璃的设计,无论什么样的溢美之词加在它身上都不算过分。 Planar T* 1.4/50Planar,这是个令人激动的名字。1896年,由天才数学家Paul Rudolph博士设计, 双高斯结构,取名Planar,为平坦之意,这是镜头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首次实现了在大光圈的时候提供无像散的像场,而且能对球面像差做出非常好的矫正的光学结构,这使得能以较大光圈拥有高质量的光学表现成为了现实,Planar也是现代标头的鼻祖,几乎每一支标头都是Planar结构的或者借鉴了Planar结构,部分Planar结构的镜头甚至被誉为人类所能达到的光学极限,从他们的表现来看,真算是实至名归。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Planar结构镜头都能达到光学极限的地步,Planar结构作为一个传统的设计,非常适宜于标准镜头,而往往标头都是最便宜的镜头规格,所以受光学材料和加工工艺成本的制约,常规的planar标头在全开光圈时候的分辨率往往并不能使人满意,需要收小两档之后,才能体验到它那卓绝的像质。 值得一提的是两支特别的Planar标头,一支是蔡司在1996年为了纪念Planar结构出现100周年推出的纪念版标头Planar 55/1.2,它才是当之无愧的标头之王,在全开光圈下就有着优异的分辨率和非常平坦的像场,各种像差也纠正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另一支特别的Planar标头则是1966年蔡司为NASA专门设计的Planar 50/0.7镜头,它搭载在阿波罗计划中的绕月探测卫星上用于拍摄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因此在用料和制作上不惜工本,得到的成像质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可以说远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力极限。
而Planar T* 1.4/50 ZF则是由这支为康泰时C/Y卡口机身设计的Planar 50mm F1.4略做改动而来,它是蔡司Planar结构的代表作,在F1.4口径的50mm镜头中,它是站在世界之巅的王者。 Planar T* 1.4/50 ZF,实际焦距51.7mm,最大光圈F1.4,最小光圈F16,可半档调节,最近对焦距离0.45m,光学结构7片6组,滤镜口径58mm,镜头直径65mm,长度45mm全重330g。
这支镜头承袭了广受好评的Contax C/y Planar 50/1.4的主要设计,但在使用的光学材料上略有变化,镀膜上也有所不同,因此ZF版的Planar T* 1.4/50实际上光学素质是要好于C/Y卡口的50/1.4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高了在F1.4-F2口径段的锐度,改善了大家都不是特别满意的最大光圈偏软现象,此外,这只镜头的成像柔和,色彩鲜艳饱满,分辨率高。F1.4和F2时成像素质优异,反差和分辨率略低,边缘部分有难以察觉到的畸变,从F2.8开始成像质量就令人非常惊讶,F4时候达到最佳,中心和边角都有高水准表现,对高光和暗部的描写准确,质感逼真,层次丰富。和尼康的AF 50/1.4相比,ZF 50/1.4在锐度和反差的匹配上显得更加流畅和游刃有余,色彩油润,而尼康AF50/1.4色彩则略有些干。 如果说硬要给这枚镜头找一个缺点出来,那就是它的焦外虚化有些生硬了,可相比它卓越的光学素质来说,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缺点啊。 Planar T* 1,4/85Planar T* 1,4/85,实际焦距84.8mm,最大光圈F1.4,最小光圈F16,可1/2档调节,最近对焦距离1m,光学结构6片5组,滤镜口径72mm,镜头直径77mm,全长62mm,全重570g。 Planar T* 1,4/85 ZF是这7支ZF镜头里面口径最大的一支,这也是蔡司推出的第五支135系统用85mm焦距大口径镜头了,最早的是C/Y(Contax/Yashica)Sonnar T*85/2.8(5片4组),然后是比较常见的C/Y Planar T*85/1.4(6片5组),极为少见的是限量版的C/Y Planar T* 85/1.2(8片7组),还有一个跟限量版差不多罕见的是自动对焦的Contax N 卡口的Planar T* 85/1.4(10片9组),可以看出,ZF版的85/1.4实际上是继承了C/Y卡口的85/1.4的结构略做改动的结果,实在不能称为一支新镜头,不过生产商也变了,C/Y镜头的生产商是富冈光学,ZF则改为确善能(另有小道消息称之前的contax镜头所用玻璃是由德国肖特玻璃厂提供的,现在ZF则改用了Hoya提供的环保玻璃)。
Planar 85/1.4 ZF是蔡司ZF卡口镜头群里面最富吸引力的一支,单单是外表就足以激起你的购买欲望,做工精良的全金属镜筒,最前端的镜片清澈无比,镀膜颜色是淡淡的青绿色,就像一只眉目含情的大眼睛一样看着你,令人痴迷,令人沉醉。不过,这也是最难以掌握的一支镜头,它就像是一个像黄蓉那样冰雪聪明的姑娘,每当你觉得已经把她握在手中的时候,却总发现她小腰一扭就逃出了你的掌心,没办法,再重来一次吧,Planar 85/1.4 ZF亦是如此,它最大光圈只有F1.4,虽然浅浅的景深对于营造气氛非常有好处,但也带来了对焦上面的极度困难,很少有人能把它又快又准的对好焦的。 也许你激动不已的拍摄了xxx张照片之后,回家放大一看,却只有那么3,5张是合焦的,其他都在两可之间,那时的沮丧是可想而知的。加上尼康能使用ZF系列镜头的机种对焦屏一贯的做的不是那么的亮,在对焦上难度就更大了,要用好这支Planar 85/1.4 ZF,先得练好鹰眼功,还要练好铁手功,然后最好给相机换个裂像对焦屏,多说一句,AIS接口的ZF镜头装在D200及以上的机身上时的确有合焦提示的功能,不过1.4的光圈还是太大太大了,不要盲目相信相机,学会利用裂像对焦屏还是很必要的。
这是一支极难掌握的镜头,习惯了迅捷而又准确的自动对焦的朋友们肯定一时很难习惯它,更难适应这种精工细作的拍摄方式,这支镜头根本不是拿来干活的,它是一个奢侈的玩具,在你终于能够抽出一点点时间逃开尘世的喧嚣与烦躁之后,带上这支Planar 85/1.4 ZF仔细的对焦,慎重的拍摄,去寻找那份属于你的安静和闲适吧。 Makro-Planar T* 2/50Makro-Planar最开始叫做S-planar,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这支Makro-Planar T* 2/50实际上来源于蔡司的S-Planar T* 60mm F2.8。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S-planar一共有两只,一支是S-Planar 100mm F4,只能接皮腔使用;另外一支就是S-planar 60mm F2.8。S-planar 自90年代开始改名为Makro-planar ,放大倍率均为1:1,之后还演化出“c”版,c的意思是compact,镜头结构不变,放大倍率变为1:2,镜头缩小一圈,便于携带。S-planar 60mm F2.8于年之间生产,其间又细分为3代。 S-planar 60/2.8最开始作为半导体制造工业中曝光电路图使用的(就是最早的光刻机镜头),在玩家的眼里,他被誉为2米内的王者,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哪支镜头可以与之争锋。他的表现尤以1:10的时候为佳,解像度最高,变形几乎为零。其实S-planar 60/2.8在无限远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对于慧像差的校正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即使是在所有蔡司135镜头里面,它的表现依旧足以名列TOP5之内。
回到Makro-Planar T* 2/50上来,这支镜头实际焦距51.6mm,最大光圈F2,最小光圈F22,最近对焦距离0.24m,光学结构8片6组,最大放大倍率1:2,滤镜口径67mm,镜头直径72mm,长度65mm,全重530g。 有句名言叫做微距无弱旅,这支Makro-Planar T* 2/50则是高手中的高手,除了蔡司一贯优秀的色彩还原,良好的反差层次和不错的锐度之外,这支镜头的特色是立体感非常强,在用幻灯机投影出的大幅照片上,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每一处细小的细节来,令人震撼不已。 Makro-Planar T* 2/100 Makro-Planar T* 2/100 ZF实际焦距97.5mm,最大光圈F2,最小光圈F22,可半档调节,最近对焦距离0.44m,光学结构9片8组,放大倍率1:2,滤镜口径67mm,镜头直径76mm,全长89mm,全重680g。
Makro-Planar T* 2/100 ZF应该是从前代的Makro Planar T* 100/2.8略作改进而来。这支微距镜头实力最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于微距,它从微距到人物再到风光通吃,微距镜头常见的那种刀劈斧刻般的锐利在它上面是见不到的,它的特色是层次丰富反差适中的锐,高分辨率只是基础,辅以适当的反差和层次,使得这支镜头对于色彩的还原有着绝佳的表现,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在柔和中不失细节,而且,当你在某一个地方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时,你就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层次似乎是源源不断的从照片中扑面而来,令人叹为观止。面面俱到,样样都强,这就是对这支镜头的评价。
======================================================================================================
======================================================================================================
德产顶级微距镜头--蔡司MP100 、SP60vs徕卡R100、R60发表时间: 来源:无忌论坛 作者: casinoking 点击数: 6973 责任编辑: 黑眼圈  一直以来,德产微距镜头以杰出的光学成像傲视群雄,其中,蔡司、徕卡的100mm与60mm微距镜头均被誉为这个焦段的顶级镜头。为了解这四款镜头的强弱以及差异,用等效ISO12233分辨率测试标板测一下。
镜头外观:
等效ISO12233分辨率测试标板全图及截图部分:
  第一组:蔡司Contax Y/C T* Makro-Planar 100/2.8 AEG与徕卡 APO-Macro-Elmarit-R 100/2.8。
截图100%图像,未PS:
徕卡R60最大微距只有1:2,而蔡司SP60可达到1:1,一并贴出f2.8与f5.6的对比,也是100%截图:
  可见,蔡司SP60/2.8在1:1微距时的像场不够平直,存在弯曲,f2.8时很明显,边缘成像远比中央成像为差,收小至f5.6后则很大改善。
拍拍静物花朵1:2微距,100%截图:
整图看看焦内焦外成像:
  略谈谈对60mm微距的体会:  就成像而言,全开光圈时,蔡司SP60/2.8中央成像的反差与锐度比徕卡R60/2.8 macro好,边缘成像则R60表现更佳;  收至光圈f5.6后二镜几乎没有差别;但最小光圈f22时成像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SP60颇具高反差与高分辨率的双高特点,以及1:1微距的优势,而R60则体现了中央与边缘成像的一致性出色表现。  这二枚60mm微距镜头均不愧为顶级60微距镜头,随便拥有那一枚都是值得的。  
王者,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康泰时Contax最早作为久负盛名的德国相机品牌,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其由蔡司设计的镜头是胶卷时代的王者。CY口全名叫Contax/Yoshica接口(康泰时/亚西卡接口),是康泰时和日本相机厂商亚西卡共同制定的接口标准,适用于康泰时早期的CY口胶卷相机,比如167MT。CY口的康泰时镜头群规模庞大,每一颗镜头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Tessar、Distagon、Plannar、Sonnar这些由100年前的天才数学家们徒手计算出来的的光学结构,更是成为后来者的楷模。尼康佳能无不从抄袭这些近乎完美的结构开始一点一点发展壮大(当然,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莱卡”)。正因为如此,每一颗镜头都被赋予了迥异的个性,在不同的焦段上各霸一方。传说中蔡司最早所在的东德附近,盛产号称世界上最纯净的玻璃,最好的玻璃配最好的结构,让每一束光线尽情地在其中折射变向,毫无保留地贯通前后。关于康泰时CY口镜头的产品线以及各种技术资料,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近乎完美的光学设计,辅以德国精良的机械技术,使每颗康泰时CY口蔡司头成为收藏级工业品。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全金属结构,无论扁到饼干头Tessar 45/2.8、胖到人像皇Planar 85/1.4、长到小钢炮Vario-Sonnar 80-200/2.8,无不给人厚实稳重的感觉。通身乌黑的烤漆与鲜红、纯白、翠绿和金黄的印字相映衬,稳重之下又不失活泼。内外两层铜制高精度的罗口金属套桶,甚至在不使用黄油润滑的情况下就可以保证内外的紧密相贴和柔畅转动,使得对焦的手感温柔又不失硬朗、轻巧又不失粘度。铜制结构的硬度还保证了镜头的寿命,使其经久耐用,哪怕历经数代仍不失当年风采。光圈环方面,其特有的弹珠结构避免了一般的弹簧片结构老化后所带来的“沙哑”声,让其永葆清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让无数色友们为之倾倒的除了上面的两项以外,其印在镜头正面的红色的T*标志可谓是镀膜领域里的标杆。蔡司专利的T*多层反射镀膜,对射入镜头的光线进行最优化的筛选,去除对成像有影响的杂色。且不说镀膜到底对成像有何印象,光看一眼镜片在照明下的绚丽反光就会让人幻觉眼前的不是玻璃,而是水晶。也许就像莱卡的M6的命运一样,不遗余力的用料和无法超越自己的光环,康泰时的经营也陷入了困境。多方探求之后,终于和日本的京瓷结为联姻,得以将这个品牌继续发展下去。所以康泰时CY口的蔡司头就有了“日本种”。和原先的“德国种”一起,被分称为“德头”和“日头”。明显的区别就是前者在镜头上印着“made in Western Germany”而后者则是“made in Japan”。由于日头都是在京瓷的日本工厂里生产,原材料也取自于日本国内,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日头”少了一些“蔡司”味。不过到底什么是“蔡司”味,这也只能是仁者见仁了。CY口的蔡司头,由于机身技术的进步,也分为AE和MM两种,后者相比前者加入了自动测光功能,具体表现在接口部分的形状有些细微不同,并且光圈拨杆的构造也有些区别。不过最容易辨识的一点,大部分的全黑接口的CY口是AE;银色接口是MM。这两个区别,再加上前面所说到的产地的变换,使得同一各型号的镜头,有了AEG、MMG、AEJ和MMJ四种。从品质的角度来说,四者的顺序为MMG&MMJ&AEJ&AEG。而具体考虑到实际情况,无论是AEJ还是AEG,普遍年代久远,成色较差。而且接口是黑漆,划痕非常明显;MMG虽好但是稀少并且价格极其昂贵;所以剩下MMJ才是合理的选购对象。可惜京瓷也跟不上数码化的脚步,终于在2005年宣布放弃康泰时品牌,停止生产旗下所有康泰时的产品。消息一出,让无数蔡司迷唏嘘不已。可是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却并没有因为京瓷的停产而销声匿迹,反而随着数码单反的普及而顽强的生存下来。现在只要使用一个CY-ESO转接环,康泰时CY的蔡司镜头可以轻松地用在佳能的各款单反上。尤其是随着全副单反平民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为全副而生的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相比众多数码镜头来说又横生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喜欢蔡司的佳能用户应该是最幸运的,囿于接口口径大小以及法兰深度的限制,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只能转接到佳能的机器上,而其他品牌均不可以。其他品牌的用户如要尝“蔡司味”,那只能购买昂贵的由蔡司和亚西卡共同生产的各自接口镜头,尼康的用户可以选购蔡司ZF口镜头;宾得是ZK口;索尼是阿尔法口。所以,同样是蔡司的光学结构、蔡司的镀膜,虽然停产,但仍然活跃在二手市场的CY口蔡司镜头,无非是最实惠的选择。因此就有许多手头稍紧但中了蔡司毒的非佳能用户,买康泰时的头,自己上车床,改接口来用。曾经在我手上的部分康泰时CY口蔡司镜头:生态照之王——远望镜135/2.8大师寇德卡的最爱——25/2.8
不可超越的广角——28/2.8 标头中的王者——50/1.4 奔跑的哲学,行走的疯子——人像皇85/1.4 广角之王——35/1.4 广角之王的小弟——35/2.8 拍美女的最佳选择——180/2.8 变焦的蔡司——35-70/3.4
虽然京瓷已经在2005年结束了单反照相机事业,但是其遗有数量庞大的YC口手动镜头,这些镜头素质非凡,无论是在胶片单反相机上,还是转接到数码机上,都具有相当的魅力。 Contax YC口的镜头水极深,以功能分类,有MM型和AE型两种,以产地分类,又分为德产和日产,还有以镀膜颜色分类,前后期号码的差别,纪念版和普通版的差别,往往使得初涉Contax的色友们眼花缭乱,而不同种类镜头价格的巨大差异,更令人无从下手。如果对YC口镜头历史不够了解,这里推荐几篇文章,相信诸位阅读后就会有入Contax门的想法甚至冲动了。 ======================================================================= bullcai
黯淡的光辉
=======================================================================
言归正传,当各位对Contax的YC口镜头有所了解后,我们来讨论镜头的选择和搭配。 ======================================================================= 第一章 全变焦配置 ======================================================================= 相比日本厂家,Contax YC口的变焦镜头并不算多,这并不是说Zeiss公司不擅于设计变焦镜头,恰恰相反,由于蔡斯对于变焦镜头的设计是非常严谨的,因而使得其变焦镜头几乎支支是可以独霸一方的角色,而且,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名字——Vario-Sonnar。这其中的Vario,就是变化的意思,意味着这支镜头是变焦镜头,这种人性化的命名方式,更是为蔡斯使用者津津乐道。 首先来说说标准变焦,Contax前后一共生产过5支标准变焦镜头,他们分别是 Vario-Sonnar T* 28-85/3.3-4
Vario-Sonnar T* 28-70/3.5-4.5
Vario-Sonnar T* 35-70/3.4
Vario-Sonnar T* 35-135/3.3-4.5
Vario-Sonnar T* 40-80/3.5
这其中VS40-80是比较老的镜头,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停产,市场上存量很小,虽然有人说这支镜头有浓厚的德味,但是考虑到成色,价格和焦段均不是很合适,这里就不做推荐。 其余4支,都延续到最后期的生产,这其中最值得推荐是VS28-85,这支镜头市场上存量大,焦段覆盖广角到中焦,价格适中,而且全是后期的MM镜头,在功能上没有任何损失,充分具备一镜走天涯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这支镜头的成像质量在世界上所有的135标准变焦镜头中独占鳌头,在哈苏实验室的测试中,其得到了4.0的高分,位列标准变焦镜头首位。虽然这支镜头的滤镜口径达到了变态的82,虽然有些蔡斯使用者宣称此镜色彩稍淡,蔡斯味不浓,但作为便捷性位先的标准变焦镜头,还有比VS28-85更出色的吗?顺便提一下,Contax当年给VS28-85的定价是154000日元,按照日元/20 = 人民币零售价的规律,这支镜头市值7700元RMB,而现在可以以其一半的价格将其请回家,实在是超值。 对某些荷包不鼓的人来说,VS28-85二手近4K的价格似乎还稍贵,没关系,蔡斯早已为你准备好了廉价的选择,这就是VS28-70,VS28-70是Contax最后期的镜头,97年才开始生产,这支镜头价格不贵,体积小巧,滤镜口径只有很普通的67,而且是Contax YC唯一一支使用旋转变焦环变焦的镜头,在使用上非常方便。配合下文介绍的VS80-200,足以构成Zeiss变焦的小资搭配,走南闯北都游刃有余。 Contax的长焦变焦种类不多,一共只有三款,但是每一款都很有来头。,他们分别是 Vario-Sonnar T* 80-200/4
Vario-Sonnar T* 100-300/4.5-5.6
Vario-Sonnar T* 70-210/3.5
首先推出的是小巧的80-200/4,这款镜头由于指标接近Canon著名的EF70-200/4L而被亲切的称为Zeiss小小白,但实际上,VS80-200在96年就已经被推向市场,整整比Canon的XXB早三年。VS80-200虽然镜筒是全金属,但是重量只有区区680克,这对于轻便为上的驴友们而言是非常可贵的,更令人兴奋的是,其滤镜口径只有55,和许多蔡司的轻量级定焦一致,充分体贴用户们的荷包。尽管蔡司没有在这支镜头上下猛料用上超低色散镜片(主要是考虑到成本问题),但其在200段全开光圈的解析力表现依然可圈可点,通常的说法仅仅是色彩略有不足,一旦收缩光圈后,饱和度就能大大提升。除了价格,重量上的优势,VS80-200的最近对焦距离全程均为1米,可以充当小微距使用(适马近两年主推的XHM最近对焦距离也只有0.95米,考虑到10年前蔡斯就能做到如此近的对焦距离,实属不易)。 小资搭配推荐 * Vario-Sonnar T* 28-70/3.5-4.5 + Vario-Sonnar T* 80-200/4 (价格大致在5.5K) 标准段加强 * Vario-Sonnar 28-85/3.3-4 + Vario-Sonnar T* 80-200/4 (价格大致在6.5K) 如果觉得VS80-200过于小巧,则可以考虑Vario-Sonnar T* 100-300/4.5-5.6,这支镜头价格和体积都较VS80-200提高了一个档次(价格6.5K,重量925克),最长焦段也提升至诱人的300。千万不要把这支镜头和日系那些规格接近的70-300狗头长焦作对比,因为在它平静的外表下面,蔡斯破天荒地使用了3片异常色散镜片;由于蔡斯有超强的设计功力,使用异常色散镜片是极为吝啬的,而VS100-300一下子拥有3片,其实力当然在这个规格的镜头中鹤立鸡群。此镜的唯一不足在于镜身太长而没有配备脚架环,导致使用时有些头重脚轻。 长焦加强搭配 * Vario-Sonnar 28-85/3.3-4 + Vario-Sonnar T* 100-300/4.5-5.6 (价格大致在10K) 如果觉得VS100-300光圈大小不过瘾,那蔡司依然为你准备了骨灰级的兵器。那就是传说中的VS70-210,此镜仅仅在80年代在德国生产,是蔡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其庞大的身躯,重量高达1145G,价格在当时更是天价。由于销路不佳,contax在89年就将其停产。然此镜因光圈大,成像极具立体感,且具有1:2微距的独门绝技,加上传奇的身世,在蔡斯烧友中拥有绝佳的口碑。配合VS28-85, 即使在数码横流的今天,亦可天下无敌。 高像质高价格配置 * Vario-Sonnar 28-85/3.3-4 + Vario-Sonnar T* 70-200/3.5 (价格大致在13K) YC口的变焦镜头,不可不谈VS35-135,这支镜头是蔡斯唯一的一支大变焦比镜头,集大,重,贵,猛于一身。我虽然没用过这枚镜头,但是蔡友们对此镜头往往用到了最高级别的褒扬,比如超乎想象的微细节,蔡斯味很重,全焦段达到或超过定焦水准等等,甚至有传言说:蔡斯工程师们都认为这是他们制造的最好的变焦镜头。此镜虽然最近对焦距离颇远,但是其在35段可以进入微距模式,增强了功能上的灵活性。 一镜走天涯配置 * Vario-Sonnar T* 35-135/3.3-4.5 (价格大致在6K) VS30-70由于其焦段范围小,不适合作为变焦镜头搭配中的一员,不过我会在下文的定变结合篇推荐它。 谈完了变焦,我们进入本文的重点——定焦。通常摄影界的说法是,Contax系统的变焦虽然牛,但是其精华却在定焦。如果玩Contax MF系统而不入一两只定焦的话,实在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从价格上来分类,蔡斯的价格分为低价,中价,高价三类。 ============================================================================ 第二章 全定焦配置低价类 ============================================================================ 共8支: Distagon 28/2.8
Distagon 35/2.8
Tessar 45/2.8
Planar 50/1.4
Planar 50/1.7
Sonnar 85/2.8
Sonnar 100/3.5
Sonnar 135/2.8
作为对自己产品极为负责的厂商,蔡司的低价头绝对是低价不低质,D28/2.8, P50/1.4和S135/2.8的搭配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在这些低价镜头中,D28/2.8,T45/2.8,P50/1.4尤其值得推荐。 D28/2.8是蔡斯第一批推出的YC口镜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不过在这二十多年的历史中,超过D28/2.8成像水平的单反广角镜头却凤毛麟角,在哈苏试验室做的MTF测试中,D28/2.8以4.3的超高分位列135单反广角镜头之首,如此的低价高质,只有蔡斯才能提供。要说D28/2.8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它有个更有蔡斯味的哥哥D28/2,导致其被发烧友们所冷落。 作为一支标准镜头,P50/1.4从出世之初到停产后,一直好评不断,其标头中的标头地位无可动摇。即使是Canon那支EF50/1.4,因其色彩和标准ISO还原完全一致而被Canon认为是标头中的标准,但和蔡斯相比,总缺乏些写意的味道。P50/1.4实力平均,大光圈时在保持相当分辨率的前提下焦外柔和,反差适中,小光圈时锐度极高,解析力惊人,是一支典型的蔡斯风格镜头。 P50/1.7是P50/1.4的小弟弟,价格约便宜了800人刀,但是P50/1.7绝对不是蔡斯的“小痰盂”,在做工上,P50/1.7依然保持了蔡斯的高水准;在光学结构上,P50/1.7坚持了7片6组的改进型Planar结构,而非日系50/1.8的6片4组结构;在成像上,P50/1.7分辨率甚至超过了1.4的大哥。不足之处仅仅是色彩偏淡,最近对焦距离稍大。 穷人的劳斯莱斯搭配中的最后一支镜头是S135/2.8,平心而论,此镜除了价格便宜,最近对焦距离稍远外,几乎没有缺点。作为Sonnar镜头,S135焦外柔和,而焦内也足够锐利(大部分人觉得Sonnar不锐是因为受了关于S180流言的影响,其实Sonnar可以做到很锐,S135是一例,G系列的S90又是一例)。 定焦镜头低价配置 * Distagon28/2.8 + Planar50/1.7 + Sonnar135/2.8 (价格大致在5K) * Distagon28/2.8 + Planar50/1.4 + Sonnar135/2.8 (价格大致在6K) 进入21世纪以后,“小既为美”的镜头设计风格开始重新流行,包括Pentax,Nikon,Cosina都推出了又薄又轻的饼干头。然而这些饼干头在压缩体积,重量的同时,却没有压缩价格,令人颇为遗憾。事实上,这些饼干头80%都沿用了蔡斯于上世纪初采用的Tessar设计思路。作为蔡斯百年天塞的嫡系继承者,T45在各方面的表现并不比后诞生几十年的晚辈逊色,精心的光学设计和T*镀膜进一步加强了天塞结构通透的优势,90克的重量和不到2000元的价格使得T45如此的平易近人,把玩性远远超过比它贵几倍的牛镜。T45还有一支百年纪念版,光学结构和标准版完全一致,只是被赋予了华丽的金色外观,把玩性上更上一层楼。只是如此精致的器材,拿到野外拍片却总有些舍不得 如此小巧的T45,不配一款秀气的中长焦镜头实在是一大遗憾。幸运的是,蔡斯生产了S85,S85体积小巧,完全不同于那些威猛的85毫米大眼睛;且价格合理,成像优异(有流言传G90就是脱胎于这款S8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S85是最容易买到MMG规格的一款镜头,而且由于S85受重视程度不高,MMG镜头的价格相对平易,对于想一亲MMG头芳泽的烧友来说不啻是一种福音。 定焦镜头小巧配置 * Distagon28/2.8 + Tessar45/2.8 + Sonnar85/2.8 (价格大致在5.5K)
============================================================================ 第三章 全定焦配置中价类 ============================================================================ 中价类定焦镜头是Contax MF系统精华中的精华,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几只镜头均来源于此,常见的共11支。 Distagon18/4
Distagon25/2.8
Distagon28/2
Distagon35/1.4
Makro-Plannar60/2.8
Planar85/1.4
Planar100/2
Makro-Planar100/2.8
Sonnar180/2.8
Tele-Tessar300/4
Mirotar500/8
这11支镜头中,最著名的是D25,D35,P85和S180,恰好这4支镜头在焦段上也极为互补,这里就作为一套配置逐一推荐。 D25的光学设计最早可追溯到30年以前,也正因为如此,其常常被诟病为大光圈边缘分辨率不够高,无浮动设计导致近摄成像劣化明显等等,这些缺点摆在其他厂商身上肯定就是狗头的代名词。但是蔡斯就是蔡斯,D25的中心分辨率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加上D25无可比拟的色彩优势,一旦使用得当,可以拍出非常具有韵味的片子,而缩小光圈后边缘分辨率的提升又使其成为风光利器(D25的色彩在拍摄风光时具有绝对优势)。日本资深器材评论家将它评论为“老手的最爱”,在蔡友圈子中,D25更是被褒扬为最具蔡斯味道的4支镜头之一。 论综合实力,D35也许是最平均的蔡斯镜头。大口径非球面镜片不但代表了高贵的身价,而且保证了光圈全开时的边角解析力。浮动镜组结构则成就了近摄成像的出色。出众的暗部细节和柔和的焦外使得其成为沙龙摄影的常客。类似“只为此镜入蔡家”,“D35将成为我最后一支YC口镜头”的评论,是对D35最好的注解。 P85虽然不一定是这个规格中最优秀的镜头,但一定是这个规格中最著名的镜头。便宜的价格,出色的MTF,优秀的做工手感导致几乎所有蔡友人手一支,配上RX以上级别的机器在外观上可谓完美。AEG, MMG, MMJ,蓝膜,紫红膜等等差异又使其被传奇的光环所笼罩。大光圈反差较低,小光圈时分辨率惊人,P85是蔡斯制造的一支典型的一镜多用的镜头,无论是拍摄人像,还是风光小品,都不会让人遗憾。 S180的身世也许是最传奇的,这支源自奥林匹亚索那的后裔,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液。然而反差偏低的问题多年来却使其遭受着“狗头”的恶名。平心而论,S180虽然反差一般(无论怎么收光圈,反差都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分辨率并不逊色(笔者和Canon的EF200/2.8L II对比过,最大光圈分辨率不相上下,用好S180,上三脚架是关键),经得起放大。S180色彩出众,焦外柔和,亦是四支最具蔡味的镜头之一。 定焦镜头标准配置 * Distagon25/2.8 + Distagon35/1.4 + Planar85/1.4 + Sonnar180/2.8 (价格大致在18K) 四支镜头的定焦配置略显繁杂,对大多数人来说,两支定焦镜头的组合足以保打天下。蔡斯F2组合中的D28/2和P100/2则为这样的色友提供了这样的便捷,而且,这两支镜头素质极高,均为其所在焦段中的姣姣者。 前文提到的D35在弱光下具有异常出色的表现,可是其依然拿不到蔡斯弱光之王的名号。D28/2.8虽然MTF极佳,但依然被人忽视。这其中的最大缘由,就是蔡斯生产了这支神奇的D28/2。无论何时何地,D28/2都能在分辨率,细节上有着一流的表现,特别在弱光的条件下,D28/2所提供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难以抗拒。 P100/2是蔡斯较后期开发的镜头,其最大的特点是全开光圈成像优异,无论在什么光圈下都能提供令人极为放心的成像质量,P100明锐度好,紫边控制出色,适合在数码单反上使用,除了色彩略素以外,几乎就没啥大缺点。(G2在其兵书十二卷中将P100/2列为顶级135镜头之一) D28/2和P100/2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支镜头都比较吃光,逆光使用时需要更高的技巧,最好都加上遮光罩。 定焦镜头精简精品配置 * Distagon28/2 + Planar100/2 (价格大致在14K) 最后的一个组合是个人拍脑瓜想出来的,毕竟这个组合的焦段间隔极大,也许只有美国的先锋派摄影师会采用,这个组合的成员分别是D18, MP100(MP60)和TT300(M500)。 D18是蔡斯中最让人矛盾的镜头,位列4支最有蔡斯味的镜头之一,喜欢它的人则将其列为蔡斯的上上之选,但讨厌它的人直接将其骂为大狗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就开看,D18的解析力并不差。另有小道消息称,由于此头有浮动机制,而二手有些镜头在修理时没有调整过浮动,导致成像劣化。 做为公认的牛镜,MP100的实力不容置疑,无论是远摄,还是微距模式,MP100都能呈现丰富的细节和出众的层次,此外,它还拥有极为出色的手感,让人在操作时信心十足。在强手如林的百微家族中,MP100和莱卡的R100并称为两个不可取代的杰作。MP100用途广泛,亦可以客串人像镜和风光镜,在前两个配置中分别取代P85和P100的位置。 如果说MP100还有一个与之比肩的R100,MP60以及其前身S-Planar60则将R60抛在身后,这不单是因为MP60可以达到1:1的微距,更因为MP60可以精确记录最细微的细节和最微妙的光线。在标准微距这个规格上,二十多年前设计的MP60仍然是不可战胜的王者。 TT300和M500都位于不常用的超长焦段,一般人很少会购买,但是它们亦分别拥有独特的魅力。TT300的魅力在于仅仅用5枚镜片就完成了超长焦的构架,使得成像通透。而M500,也许是这个价位上最优秀的反射镜头。 定焦镜头极端焦段配置 * Distagon18/4 + Makro-Planar100/2.8 (或者Makro-Planar60/2.8) + Tele-Tessar300/4 (或者Mirotar500/8)
[附图:赌王兄的中高端MMG镜头配置] ============================================================================ 第四章 全定焦配置高价类 ============================================================================ 蔡斯善于用普通材质制作出效果超凡的镜头,但是当蔡斯使用了高级材质高级工艺之时,不可一世的镜皇们就此诞生。以下镜头均为蔡斯丧心病狂之作,只要手头有闲钱,拿下后绝对不会让最苛刻的眼球失望。 Distagon15/3.5
F-Distagon16/2.8
Distagon21/2.8
PC-Distagon35/2.8
Planar55/1.2
Planar85/1.2
Planar135/2
APO-Sonnar200/2
APO-Tele-Tessar300/2.8
这九支镜头中F-D16,PC-D35,P135/2三支相对便宜,平均成交价均低于15K人民币,属于普通发烧友们尚能一亲芳泽的镜头。 F-D16是蔡斯YC系统中唯一的一支鱼眼镜头,相比其他日系的鱼眼来说,这支全德制的镜头绝对属于高质高价的范畴,F-D16全开光圈即有突出的表现,抗眩光非常出色,影调浓郁(赌王评)。适合有闲钱的烧友把玩。 PC-D35则是蔡斯YC系统中唯一的移轴镜头,和所有的移轴镜头相似,PC-D35像场极大,使得其边缘成像极其出色。相对于其他厂商的移轴头,全德制的PC-D35价格并不显得很贵,喜欢移轴的朋友千万不要忘了将其拿下。 P135/2是这些高价镜头中规格最普通的,价格也是最便宜的,95新以上AEG只要1万人民币出头。P135没有最顶尖的分辨率,但是拥有最通透的成像和最柔和的焦外,层次亦德味十足,可惜网上褒评不多,知者寥寥。 定焦镜头高价配置(多功能型) * F-Distagon16/2.8 + PC-Distagon35/3.5 + Planar135/2 (价格大致在38K) 若要最优异的像质,蔡斯并不缺乏,只是对荷包的要求实在太高。 D21的大名相信路人皆知,这支以边缘成像超群的广角镜头在数码时代价格被一再炒高(相对于其最平易时的价格几乎翻了三番),从一支中价类镜头变成了高价类镜头。凭心而论,D21有着吃光较严重,色彩较淡的缺点。但是作为135单反的广角边缘成像王,D21足以凭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 P55/1.2是蔡斯制造的最昂贵的标头之一,这支仅以纪念版发售的镜头更多时候出现在收藏家的干燥箱中而郁郁不得志(号称全球仅200支??),造成其成像风格变得难以考证。蔡斯在这款镜头中采用了APO的设计,足以说明其实力。 P85/1.2有着和P55/1.2类似的身世,不过由于市面上二手货多,价格比P55/1.2平易了很多(依然非常贵),采用7群8枚的复杂高斯结构, 其中有4枚高折射率玻璃, 并拥有浮动式镜片矫正近摄时的像差与变形。1.2的成像就几乎超过了同门P85/1.4光圈全开的表现。 APO-Sonnar200/2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作为长焦手动镜头使用不便。但是单就成像来说,AS200非常完美。按照&镜头性价比 = 镜头价格 / 镜头重量&的公式计算,AS200比P55/1.2, P85/1.2合算的多 定焦镜头高价配置(高价高烧型) * Distagon21/2.8 + Planar55/1.2 + Planar85/1.2 + APO-Sonnar200/2 (价格超过100K) ============================================================================ 第五章 混搭 ============================================================================ 混搭是现今时尚界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不同风格的装饰混合搭配,使得帅哥美女们更为青春靓丽;蔡斯的MF镜头作为摄影器材中的艺术品,在引入混搭概念后,同样魅力十足。 * 不同价位镜头的混搭 这是最常用的混搭方式,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常用焦段上投入更多资金购买更优质的镜头。 轻便之选 (推荐人:Luft) 成员:D25/2.8、P50/1.4、S100/3.5、T200/4 特点:都很小巧,都是55的滤镜,而且四种结构一样一支
超轻便之选 (推荐人:cycle999) 成员:D28/2+S85/2.8 特点:两镜走天涯,都是55的滤镜,适合扫街 蔡斯一镜到四镜的理想进阶之路: (推荐人: cycle999) 一镜:D35/1.4; 两镜:D28/2(D35/1.4),P100/2(P85/1.4,MP100/2.8); 三镜:D28/2(D25/2.8,D35/1.4),SP60/2.8,P100/2(P135/2); 四镜:D28/2(D25/2.8,D35/1.4),SP60/2.8,P100/2,S180/2.8(VS100-300) 特点:涵盖绝大部分蔡斯名镜,且素质均佳,不会使人后悔。 焦段涵盖最合理的配置(推荐人:Luft) 成员:D21/2.8,D35/1.4,SP(MP)60/2.8, P100/2, S180/2.8 特点:焦段间隙小,其焦段比均为1.7左右,且均为实打实的牛镜。 * 定变混搭 这是最有用的混搭,集变焦的便捷性,定焦的素质和可玩性于一身。 带标准变焦的搭配1 (推荐人,上帝武装) 成员:D21/2.8 + VS28-85 + MP100 + S180/2.8 特点:带有标准变焦,适合旅游,且支支是响当当的牛头。 带标准变焦的搭配2 (推荐人,上帝武装) 成员:D25/2.8 + VS35-70 + s135/2.8 特点:小巧精致,方便快捷,焦段覆盖合理。 带长焦变焦的搭配1 (推荐人,上帝武装) 成员:D35/1.4 + SP60(mp60) + VS100-300 特点:长焦火力强大,广角和中焦亦名副其实,滤镜皆为67。 带长焦变焦的搭配2 (推荐人,上帝武装) 成员:D25/2.8 + P50/1.4 + VS80-200 特点:中规中矩,实力平均,杀人于无形,滤镜皆为55。 * 与Contax G系统混搭 G系统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自动对焦旁轴系统,虽然在使用便捷上引起摄影界较大的争论,但是其镜头的素质却无人敢于诟病,这里蔡斯资深bigric给出了两套G系统和YC系统混搭的组合。(推荐人bigric) 三镜:sp60/2.8, vs100-300, g35 四镜:sp60/2.8, vs100-300, g35, g21 特点:引入了G系统优秀的旁轴广角,结合YC系统出色的微距和长焦,构成了一组素质出众,可玩性极强蔡斯中队。 * 数码相机转接的混搭 进入数码时代,由于Contax这批停产的YC口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转接到Canon的数码单反上,引起了众人的兴趣,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YC口的镜头素质高,有些甚至超前设计。转接数码时,个人推荐后期的MMJ镜头,相对而言这批镜头镀膜改进最大,最适合数码单反发挥。以下推荐的4支镜头特别适合数码单反的转接(尤其是全副数码)。 * <font color=#/2.8: 大名鼎鼎,超牛的边角成像使得全副广角不再是噩梦。 * <font color=#/1.4:其综合素质保证了一贯的优异表现。 * <font color=#0/2: 中后期设计的镜头,几无紫边,非常通透,任何光圈都有出色的分辨率。 * MP100/2.8: 中后期设计的镜头,在数码,胶片上都没有明显弱点。
=================完=================
  7. 为什么在日本制造   卡尔蔡司镜头在日本组装有很合理理由。在德国奥伯科亨总部,由于专注于电影镜头应用程序,其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市场大批量的需求。   与确善能一起,完美结合了卡尔蔡司&#8220;镜头制造质量标准&#8221;和确善能的生产力和经验。实施各种措施以确保满足卡尔蔡司对镜头的质量要求,即使他们是在外部合作伙伴的生产设施内进行产生。 自1890年卡尔蔡司相机镜头部创建伊始,不少由卡尔蔡司设计的卓越镜头就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在2005年前,由京瓷在日本制造的著名C / Y型卡口,G卡口,N卡口和康泰时645卡口镜头。   为了以合理的价格向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镜头,我们决定由日本的合作伙伴确善能制造C Sonnar T * 1,5 / 50 镜头,他们拥有长期制造不同品牌高品质相机和镜头的经验。我们在日本生产的产品,均采用与德国相同的测量仪器,以保证以相同的规格进行卡尔蔡司品质控制,以保证&#8220;德国制造&#8221;。进一步的资料关于我们的产品&#8220;日本制造&#8221;,特别是我们与确善能的伙伴关系以及&#8220;重生&#8221;蔡司依康相机,您可以查询   8. 跟佳能或尼康比较,蔡司镜头采用了哪些新的技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泰时g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