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师兄,不皈依就不能往生吗能往生吗

问:修净土法门的行人,必须具备有信愿,念佛才能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念至铜墙铁壁、风雨不透,也不能往生,那么像**道,鹦、鹅亦能往生,它们如何具备信愿呢?

大安法师答:前面一段是藕益大师的一个开示,他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往生这桩事情是要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持,令我们带业往生。这个大悲愿力就在当下,我们能否感通佛力,就是看我们有不有信愿。信愿是能感之机,有信愿持名,感通就能往生,如果你信愿持名,能感之机不具备,而仅仅是把念佛作为功夫,我做功夫来降伏烦恼、得到禅定,能怎么样,这样的话,纵然你就把这个功夫练到非常的地步,风雨不透、铜墙铁壁那样,功夫做得很好了,那不是功夫成片了,那功夫成片还要更近了,但他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往生这桩事情,不能靠自立的,靠自力别说念到功夫成片,别说年到铜墙铁壁、风雨不透,你就是念到破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你也不能往生。何以故?因为你阿罗汉按自己的自因感果,也只是在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确是实报庄严土,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有资格去。

所以五乘行人往生全凭佛力,善导大师这句开示他是深切佛心的。那么印祖也说这个话是:千古不议之定案,这是决定是正确的。那么这其中提出的问题:“那么像**道,鹦、鹅他们有往生的公案,难道他就懂得信愿念佛了吗?”那么在这里我就反问一下,难道他们就不具足信愿吗?你怎么知道呢?你还是一个分别心,觉得我这个人道的众生都很难产生信愿,你这个**道,一些这个鹦鹉、八哥怎么也懂得念佛往生呐?

但是这里面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道烦恼是重一点,所以他跟人道相比,当然人道往生的比**道多,但**道里面在自性方面跟我们是平等的,他在**道里面他的佛性呐没有减少一点,他堕到**道里面去变成鹦鹉、八哥,也许他前辈子曾经修过佛道啊,有点智慧,只是行为、持戒不行结果变成**道了,然而阿弥陀佛他的大悲愿力光明是面对一切众生发的,不仅仅是面对人道众生,所以他的光明是遍照九法界众生,尤其对三恶道众生,更加了一份慈悯的加持。所以**道的众生,他宿世曾经有念佛的善根,一接触到阿弥陀佛的佛光一照,他就感应了嘛,这时候弥陀的光明传达着一种声音“光音”嘛,这种声音在**道的内心,引动了他原来的善根,由这一念的善根,他就具足信愿,临命终时他就走了,他就到阿弥陀佛哪儿去了。

所以有的鹦鹉、八哥他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到走的时候他埋葬的地下还能找出一朵莲花,这朵莲花的根还从鹦鹉的口里面长出来,这就表明他的往生之相。于是看过这个一方面要了解众生平等,阿弥陀佛他面对着蜎飞蠕动的动物来发的悲愿,因为弥陀愿力的救度是从众生最本源的心性当中建立的,这个心性他是平等的,灵明不昧的,我们众生形体上的这种区分,用基因学说来看人道和**在基因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小的,所以蜎飞蠕动之物,有净土因缘的众生他是懂得信愿的,他的信愿的表达不一定要用人道的形态和语言表达,他用他的**道他的语言他的心理、他的状态来表达,他可以往生的。

}

1、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2、上人常向人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云: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又云:《玄义分》所言“要门”者,定散二善也;定者息虑凝心,散者废恶修善。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

3、善导和尚释第十八愿云:“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得往生。”

4、拜见善导和尚之释,法然眼中,三心、五念、四修,皆具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5、我是不足取之男也,十恶之法然,愚痴之法然,唯念佛欲往生也。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如不知黑白之童子、不知是非之愚人,唯念佛仰信往生也。弥陀劝念佛必来迎,释迦劝念佛必往生。唯信此一事,余事皆不知也。

6、法然以智德化人犹不足也,法性寺之空阿弥陀佛虽愚痴,是念佛之大先达,化导普广。我若再受人身,愿受大愚痴之身,以成勤行念佛之人。

7、有“法尔”之道理:如炎升空、水下流,果中亦有酸有甘;此皆“法尔”之道理也。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众生之誓愿故,唯一向念佛者,即蒙佛之来迎,是法尔之道理,无可疑也。

8、虽然怀疑,若念佛者,即得往生。(边疑边念佛,即得往生。)

9、念佛虽有种种之义,称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10、不知其义、不知其文也无妨,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11、念佛无甚深义,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

12、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13、念佛无别样,称名号之外,无一切样也。唯知“称念必生”而尽心念佛者,即得往生也。

14、念佛者,以无样为样也。唯常念佛者,临终佛必来迎而往生极乐也。

15、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学问。但,若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学之也。

16、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

17、我门徒不可喜好义理,不可喜好理论。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

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它法门也。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18、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信心)。

19、虽不知一向专修之理,亦不知弥陀本愿之由; 唯思“称念必生”,是自然具足三心也。

20、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则具足三心,必生极乐。

21、言“南无阿弥陀佛”者,不可思有别事,知是救度我之语也。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三心具足之名号也。

22、阿弥陀佛之净土者,是念佛往生之净土也,自然具足三心。 若高夸三心,乃可怕之无道心人所言也。

23、弥陀本愿乃为救度极恶最下之恶人、为救度愚痴浅识之诸机, 故以“上尽一形、念念不舍”为正意。 不可立无行之一念义而舍弃念佛。

24任凭佛说而念佛者,乘佛本愿必得往生。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25、净土宗之心要者,在于“不论是谁,但念佛皆往生。” 虽世间无类之恶人,若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也。 此外若另有所知,则失往生矣!

26、不顾烦恼厚薄,不论罪障轻重;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应思决定往生。

27、不论罪之轻重,唯念佛者即得往生,无别样。 无智罪人之念佛往生,是本愿之正意也。

28、罪恶重障凡夫之出离,若不依弥陀难思愿力,何得契乎!虽斯恶业强身,若念佛者,不违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因愿之誓约,决定来迎也。

29、若人造五逆 得闻六字名 火车自然去莲台即来迎 若有重业障 无生净土因 乘弥陀愿力 得生极乐国 极重恶人 无他方便唯称弥陀 得生极乐.

30、念佛人,心所存者:恐惧后世,愿生极乐,称念弥陀,临终佛必来迎。 如是存心而念佛外,无他事也。


31、我等久留生死,由昔未曾厌此秽恶之土;是故,欣净土之人,应先厌此秽土。

32、纵营余事,应思念佛而工作,勿思工作而念佛。

33、言“众生称念”者,我岂非此众生乎!言“必得往生”者,我岂独漏来迎乎!

34、“一声一念等”之释者,信念佛之样也; “念念不舍者”之释者,行念佛之样也。

35、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况善人。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36、知罪业虽五逆不障,而思不犯小罪;知往生虽一念亦足,而思累积多念。 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37、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也;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即是行妨碍信也。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念念之念佛,则成不信之念佛也。其故者:阿弥陀佛发起一念契当一次之往生之愿故,念念皆成往生之业也。

38、本愿之念佛者,独立不插助也。插助之人者,生于极乐边地。言插助者:以智慧插助、以持戒插助、以道心插助、以慈悲插助也。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恶人即以恶人念佛,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谓之念佛不插助也。然而改恶成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则契合佛意也;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如是不起决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

39、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40、有十人念佛,虽九人以为临终不能往生;亦应思我一人决定往生。

41、从他人手中获物,已获得与未获得,何者为胜? 法然已以获得之心而念佛也。

42、若住自力者,一声十声犹自力也;若住他力者,声声念念皆他力也。

43、人皆以为临终正念故来迎也,法然不尔,临终正念者,依佛之来迎也,是故《称赞净土经》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信本愿而念佛之人,不可怀疑临终正念,佛之来迎,正为临终正念,是故应当,常勤念佛。

44、念佛行者,弥陀如来、观音、势至等,常来守护,如影随形,不暂舍离,余行不然。又,念佛行者,舍命以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余行不定。运念于帷帐之内,决证于尘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45、念佛草庵虽隘,而恒沙圣众云集,同庵罗园之华座; 三昧道场虽狭,而无数贤圣侧塞,等灵鹫山之苔筵。十万亿剎,宛如咫尺;容膝丈室,殆如太虚。若人不念佛,则恒沙圣众,一个不接;无数化佛,一佛不来。 念与不念,得失天渊,行者应知。

46、信空问:古来先德皆有遗迹,然今未建一宇之精舍,入灭之后,以何处为遗迹乎?上人答:若卜一庙为遗迹,则遗法不普遍;我之遗迹遍满诸州。何故?兴行念佛是愚老一期之劝化,因此,不论贵贱,山夫村妇之柴扉,海人渔父之茅舍,有念佛处,皆我遗迹。我往生之后,不造墓塔;我之遗迹者,有念佛处,皆我之遗迹也。又,为祈冥福而造墓塔者,轮回之人所作之事也。

47、生则积念佛之功,死则往生净土。不论如何,此身若无忧恼,则死生皆无忧恼。

48、待晓天之商客,惊鸡鸣犹喜;欣净土之行人,得病患偏乐。


  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
  “不顾烦恼厚薄”:念佛的人,不要顾忌、不要考虑“我烦恼是厚啦,是薄啦”。

  “不论罪障轻重”:罪业是轻是重,这个通通不考虑、不讨论,不问这些事情。只有一件事情──


  “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应思决定往生”:只要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烦恼再厚,罪障再重,都决定往生。之所以不顾、不论,是因为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救度烦恼厚重的众生,本来就不跟我们计较,你是不是有罪障,你罪障是轻还是重。佛都不计较,佛都不论,那我们为什么要论呢?佛都不论,我们要论的话,这样就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了。

  话讲回来,如果真要论的话,我们也是没有资格论的,我们没有资格论轻论重。根据佛法来讲,我们这些众生的罪业,那是“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太重了,你怎么论呢?整个宇宙这么大的空间,都不能容受我们的罪业,我们的心,尽虚空遍法界的黑暗;我们的罪业,都这样的厚重。这样的众生,还有什么资格来论轻重?因为没有轻和重的比较了,完全是黑的东西,全黑的,没有白的,怎么比较呢?完全是罪障众生,只是我们没有觉悟而已。

  比如说,如果有的事情我们没做过的话,我们会认为自己罪业轻一点,“我不开馆子店,没杀那么多生,杀生的罪业可能我轻一点”,这是站在表面来看。如果从本质来看,所有的六道众生都是彻头彻尾的罪业凡夫。

  打个比喻:就像冰山的一角,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点点大,下面非常大的部分你看不到,你说:“噢!冰山只有那么大。”其实下面很大。

  我们表现在外表的罪障,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埋在我们心中深重的贪瞋痴烦恼、罪障的根,那是无量无边的宽广,这些我们都忘记了。比如你说:“哎呀!如果这个不做就好一点,如果那个不做就好一点……”这是不了解自己的根机。“不论”,也是因为我们不可论。

  所以,善导和尚就讲:“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阿弥陀佛如果要跟我们众生计较说“你有罪垢,你有业障……”如果要讨论这一点,我们确实不可能往生。之所以能往生,就是不考虑这些罪障,“不论罪障”,要论罪障,没有一个能往生。

  只论哪件事?只论阿弥陀佛的强缘,阿弥陀佛的佛愿以为强缘,只论你念不念佛,只论你乘不乘佛愿,不论你有没有罪障,这个,佛也没法跟我们论。

法然上人释「第二十愿」的属性

一、法然上人云:「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二、法然上人云:「第十九愿者,为引导诸行之人,归入念佛之愿也。」

三、正信上人自笔记云:「先师上人示云:人师释第二十愿,或云系念定生愿,或云三生果遂愿,后义相符,源空存念。值弥陀愿,修念佛行,百年之内,决定可生极乐。然则旷劫之间,今百年内,可见净土也。一生二生,虽不往生,第三生决定可遂。自今以后,一生不可过五六年,又又生之间,决定可入净土故也。」(建长三年(一二五五)九月二十七日记之  湛 空)

四、或人问空上人云:「非顺次往生之念佛者,何生遂其志乎?」上人答云:「不能辄解。但,依第二十愿之意,系心极乐,归命弥陀之人,终不唐捐,得遂往生,时刻不指;然,退而案之,说普贤之行者,极大迟者,不出三生;准之,弥陀之行者,亦然欤!」(信瑞上人传承之词)

五、先师云:「故上人云:第二十愿,结缘之愿也,非顺次生。凡诸佛利益,当机者一世利益,结缘者远远利益也。《智论》钓鱼之譬可思之。」

六、祖师云:若有人问,定散生时皆乘弘愿者,可答而云然也。若有人问,定散诸行皆弘愿行者,可答而云不然。」

七、祖师云:「若有人问,诸行皆弘愿行者,可答而云唯念佛行。若有人问,定散生时乘弘愿者,可答而云皆乘弘愿。」

(以上三条,良忠上人传闻之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皈依能往生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