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承认,每多少个民族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

第四节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第四节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毛泽东文化思想涉及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指明了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出中国新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品格特征,确立了中国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核心和灵魂,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贡献。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
  1940年2月,《中国文化》杂志在延安创刊,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是他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转载了这篇讲演,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论著中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从这个大目标出发论述了文化问题。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不仅要进行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且要进行文化革命。我们的目标,从政治、经济上说,要把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旧中国,变为一个自由的繁荣的新中国;从文化上说,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他说,我们的文化革命,就是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其他著述中,对这种文化作了解释。
  所谓&民族化&,毛泽东强调新文化在内容上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新文化在形式上则应强调自己的民族形式,体现本民族的特性。这就是革命的文化内容和具有特色的民族形式要结合。当然,在强调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问题中,会遇到一个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对此,他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食粮的原料。&这不仅要吸收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民主主义文化,还包括外国的古代文化和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期的文化。只要对于我们有用,都应吸收进来。不过,在吸收中不是对其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是对其进行消化式的分解,&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总之,既要反对&洋化&,也要反对&复古&,要切切实实地将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相结合。
  所谓&科学化&,就是说新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他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而不&割断历史&,要&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但对于古代文化,我们不能无批判地一概吸收,而应一分为二,&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所谓&大众化&,就是说新文化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民主性质决定,它应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这种新文化要做到&大众化&,体现在它的内容上,就是要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新文化要反映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劳动、生产和精神面貌,通过文化的形式去表达他们的愿望、意志和要求,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服务。新文化体现在形式上,就是要注意语言形式,&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就是要向民众学习。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重要原则,就是革命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对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总结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中国近现代关于中西文化问题长期论争的科学总结。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天朝大国&的大门,资本主义新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于是中国人考虑如何对待这种新的外来文化和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虽然鄙称其为&夷&,但承认其有&长技&,我们可以&师&之,向他们学习科学技术。之后洋务派打出&中体西用&的旗帜,主张学习西方的某些&技艺&,但不改变封建的纲常名教,不动摇中国封建文化之根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维新派怀疑和否定&中体西用&。
  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引进西学的目的在于救亡图存,他们所说的西学里,包括现代科学和现代政治。但他们有一个重大缺陷,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基础。康有为以今文经学的&三世说&作为主要依据,并通过推行和宣扬孔子改制说,来为变法运动正名。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加剧,文化思想界有一股强大的反对进步、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主张保存&国粹&。对于外国文化,采取闭关主义政策。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封建主义文化和国粹主义者的憎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个口号的主要含义有二,一是彻底结束儒家学说在整个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结束它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地位;二是集中反对封建纲常礼教。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派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他们也有局限和缺陷,他们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进化论,不是辩证法。
  在革命营垒方面,一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离开了文化战线,转到政治战线上来,他们从事组建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无暇顾及中西文化问题。当时一部分社会科学家如郭沫若、吕振羽、王学文等,在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中,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问题。
  这个时期,注重并且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是鲁迅。他对这个问题有许多论述。他打了一个比喻:假如有一个穷青年,得到了一座大宅子,怎么办呢?可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怕被房子主人的东西污染了,不敢进去,放一把火把它烧掉,算是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另一种态度是,本来就羡慕旧主人的生活,这回得到了,欣欣然走进卧室,大吸其剩余的鸦片。鲁迅说,前一种是昏蛋,后一种是废物。鲁迅主张采取第三种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首先把它&拿来&,&占有&它,然后进行&挑选,看见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像白菜萝卜一样把它吃掉;看见鸦片,也不要摔在厕所里,表示彻底革命,可以把它送到药房里,给人治病;只有抽鸦片的烟枪和烟灯,送一点给博物馆,其余的统统毁掉。总之,先拿来,再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掉,这样主人是新主人,宅子是新宅子。&
  除了鲁迅,全面地科学地论述对待中外文化的正确原则的是毛泽东。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主张在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主张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决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他对中外文化问题提出了许多原则性的意见。1938年1O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专门讲到了共产党员的&学习&问题。他提出共产党员要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二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三要研究当前的运动。马列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民族历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运动就是现实的抗日民族战争。要把这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就是把研究马列主义这种外来文化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同研究当前抗战运动结合起来,以指导现实斗争。毛泽东提出了总结我们民族的历史、承继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带有中国特性的问题。在此之后,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论著中,多次讲到文化问题,对近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作了科学的总结。他透彻地阐述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既批评了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和封建复古主义,又批评了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既批评了闭关锁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保守主义,又批评了全盘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文化教条主义和所谓&全盘西化&论。
  承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首次讲到&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的问题。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一年之后,他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在这两段话里,毛泽东提出了对待历史遗产&&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原则。
  首先,毛泽东肯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遗产中,有许多珍贵品。做出这个肯定的结论是需要求实的精神和科学的勇气的。肯定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文化,这是研究传统文化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不能认为封建社会里创造的文化都是封建文化,不能把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划等号,即使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要加以区别对待,不能借口反对封建主义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我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学术思想(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法律观点、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学艺术(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塑等)、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诸方面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永远值得自豪的。
  其次,毛泽东指出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整体,它至少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即&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优秀的人民文化&。我们要把这两个部分区别开来,吸取其精华,排泄其糟粕。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1960年12月对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作过很好的说明。他说,&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同时他又说,就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发展的时候,它有许多东西还是不错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至于那些剥削阶级的糟粕,那些一味张扬封建统治者的功德、充满淫邪迷信的腐朽东西,应该坚决予以抛弃。
  第三,毛泽东还论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遗产的继承性。他一再强调,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要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之所以要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就因为民族历史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以今非古,或民族虚无主义就是割断了历史,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他指出中国已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遗产的国家&。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不应当轻视和抛弃,而应当给以&总结&和&承继&。抛开旧有文化的基础,新的文化就难以萌生和发展,所以我们决不能采取以今非古的形而上学的态度,也不能走否定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的道路。
  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文化不仅具有民族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而且具有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和融合的特性。中国文化之所以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同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分不开的。只是到了近现代,才发生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发生了&中西文化&问题的长期争论。毛泽东在他的论著中多次阐述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了这样一段很著名的话:&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强调要&大量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我们不但要吸收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还要吸收外国的古代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目的,是把它作为自己食粮的原料,作为我们今天建设新文化的借鉴。对于外来文化不能无原则的全盘接受。毛泽东在强调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强调指出吸收外来文化要经过分析批判,这就如同吃饭吃菜一样,要经过咀嚼和消化,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外来文化,决不能不分粗细,不辨优劣,毫无选择地盲目引进,不加批判地生吞活剥。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当然不能一概排斥,但必须警惕其中腐朽、落后的东西。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时,必须首先看一看是否对人民大众有利,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有利,然后决定对它们的弃取。对于资产阶级颓废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批判。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点。&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
  毛泽东说:&剖肚子,割阑尾,吃阿司匹灵,并没有什么民族形式。当归、大黄也不算民族形式。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毛泽东说:&在中国艺术中硬搬西洋的东西,中国人就不欢迎。& 著名的歌曲作家雷振邦说:&你是中国人,你必须写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群众才欢迎你,否则群众就不接受。&他创作的《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电影的插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就因为它们的民族味儿很浓。离开我们民族的特点,你在中国的大地上站不住,中国人民不会欢迎你的东西 。
  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它的前提是必须具有民族的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京剧、国画曾对国际艺坛产生过强烈冲击。中国艺术团到外国演出芭蕾舞《天鹅湖》,很难为国际舞蹈增添色彩。中国的《丝路花雨》誉满西欧、北美。外国的拳击,中国人不甚欣赏;中国的《少林寺》轰动了东南亚和欧美大陆。老舍的《茶馆》是话剧这种外来艺术形式民族化的典范,那浓烈的中国风土气息,在国际戏剧舞台上令人倾倒。可见,愈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愈有国际性。所以毛泽东强调,在艺术形式上吸收外国的经验,一定要以中国的东西为基础,&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接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在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各方面却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迥异,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中国的,而不是俄国的。像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艺术大师都是勇敢的&拿来主义&者,但他们又都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拒绝学习外国的长处的排外思想是不可取的。问题是如何学法。吃牛羊肉是为了使人的身体健壮,而不是要把人变成&类乎牛羊,长出牛羊的蹄角。&一味崇尚和迎合外来的&新潮流&,把自己没有见过的艺术作风都当作代表时代精神的新艺术,以至于把人家已经舍弃的破烂当成宝贝。近些年来,有些文艺工作者,在外来文艺冲击面前,机械模仿,在诗歌创作中盲目追求某些西方迷惘的诗风,内容混乱,形式别扭,抛弃了中国诗歌以比、兴见长,以意境清新取胜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在小说创作上,追求时空错乱的结构方式,破坏了中国小说创作中讲求章法结构严谨、人物性格生动逼真的艺术传统。在歌舞戏曲方面,把一些低级、色情的东西搬上舞台,表演者在服饰上大做文章&&不仅使艺术商品化了,也使自己商品化了。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中说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说:&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这就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着眼于&今用&和&出新&
  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和建设今天的新文化。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有过许多明确的论述。
  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提出,对于中国历史要&观往迹,制今宜&;对于西洋历史要&取于外,资于内&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说,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的借鉴&。旧的文艺形式可以利用,但是&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他指出,批判地接收中国古代文化,&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
  日,毛泽东在关于音乐教学工作致陆定一的信中,进一步简明地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句话便成为我们对待中外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方针。
  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论述文化的继承和借鉴问题时,着眼于&今&和&新&,立足于&实际&和&用&。以是否符合今天中国的实际需要和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作为标准来决定取舍,是毛泽东对待中外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文化明确的革命功利主义,而且也反映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既扬弃又承传又发展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世界和人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的产生,一方面总是有它所承继的前人的遗产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总是根据新的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思想体系进行革命的改造,在继承和扬弃中有所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产生就是这一历史辩证法的生动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毛泽东把批判继承旧文化与创造新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四个字&&&推陈出新&。&推陈&就是要在继承和吸收中外文化遗产时,扬弃那些不适合于今天需要的东西;&出新&就是要在继承和吸收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推陈&和&出新&是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推陈出新&同毛泽东青年时代所主张的&观往迹,制今宜&如出一辙,说明这是毛泽东始终一贯的思想。
  只有勇于革新,勇于创造,勇于进取,新文化才有蓬勃生机。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几个重大时代,如周秦、汉唐、近代便都是这样大革新、大创造的时代。反之,如果在旧的文化遗产面前裹足不前,或者拜倒在西洋文化面前,不敢创造,甚至视一切批判为&非圣无法的叛逆&,视一切革新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那么,就必然要扼杀文化发展的生机,使文化在自我窒息中衰落和死亡。宋明以后,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文化专制主义日渐猖獗,灿烂的中国文化也就渐渐失去来了它应有的光彩。
  今天的任务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的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的理念仍然是我们的主要指导思想。不过,历史从40年代发展到80年代、9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观念的内涵空前地扩大了;文化越出了国家民族的疆界,愈来愈走向世界化;大量新的科学领域的开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逐渐趋向互相渗透和综合,相应地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科学;航天事业的发展,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的发射和运转,地球&变小了&,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大大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和频繁,文化走向世界化的趋势正在加快。因此,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容也将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总之,我们要以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宏伟的气魄、昂扬的进取精神,在革命中进行再创造;同时,要广泛地吸收和融化外来的优秀的进步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责任编辑:mahui)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消费与质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消费与质量网,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网作品须经本网授权。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消费与质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消费与质量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致电:。
------分隔线----------------------------【 内容阅读 】
当前位置:->->->内容阅读
试论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
  来源: 时间:日
作者:  编辑:王耐
  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结合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中国经济管理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独特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55年前,毛泽东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准备,终于在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思想。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讲话&再一次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在重新学习这篇&讲话&,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论十大关系》讲话问世55周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方面:首先打破了对前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从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着手,结合我国实际走自己的路,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日,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之前的调研中,毛泽东就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前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讲话&特别强调对前苏联的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可见,作为一位伟大的探索者,毛泽东力求吸取苏联教训,探寻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更加明确。
  对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的态度是:&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段讲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举打破了前苏联模式不可怀疑的神话,可以说毛泽东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敢向前苏联经验说&不&的第一人,这在当时是需要有点勇气的。他认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失败。&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只有&赶超&,才能振兴中华民族。赶超发达国家,&这是一种责任,所以,超越美国不仅是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这是毛泽东最早发出不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危险的严重警告。
  怎样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需要吸取当时国际上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党的中心任务。面对全新的事业,能否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党的一个新的重大考验。党提出以苏为鉴,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倦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在总结前苏联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改革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及进一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是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诞生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毛泽东最早是从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开始的。具体表现以下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论述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问题。提出了通过下放中央的权力,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二是在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企业不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当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让企业按经济规律组织生产独立经营。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即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要求国家机关各级政府应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来对待,既要有国家的统一性,又要有企业的独立性,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毛泽东关于改革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思想,在当时确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改革亮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为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实
  现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为后来创立和发展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应该看到毛泽东的这一改革探索为我们今天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三、在经济管理方面:强调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为企业管理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毛泽东鉴于苏联没有正确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的经验教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随后毛泽东又把农轻重关系问题看作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他说:&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就是不以工业论工业,而是结合农业来论工业,这样既全面又深刻,既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又有别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一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实践证明毛泽东开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的闪光之处。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认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他反复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视工人为企业的主人,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让工人当家理财,参与管理。为此,1960年毛泽东在总结鞍纲企业管理经验时,提出了著名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思想,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三结合来共同搞好企业管理。这是毛泽东独创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作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而被命名为&鞍钢宪法&。用以指导我国的企业管理工作,较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并为以后的企业管理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在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方面:提出了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为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作为国家分配制度上的一个原则问题来对待,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兼顾三者利益。他说:&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前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大家知道物质利益分配问题是经济管理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成败,我们不是说改革是物质利益的一次调整吗?所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三兼顾思想,对我们今天改革分配制度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表现为宏观分配中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说:&积累和消费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不容易一下子解决得完全合理。&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管理中一定要解决好生产和消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骨头和肉的关系,不可偏废某一个方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强调效率优先;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注重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是对毛泽东&三兼顾&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五、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主张批判地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外交方针,为以后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建国之初我们曾经提出过&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但要不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这在中国经济管理史上是一个敏感的原则问题。到底有没有勇气面对这个现实,毛泽东首先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应该承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我们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对我有用的东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有对立一面,也有继承的一面,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先进管理经验,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我国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应该向资本主义学习。当然,这种学习&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还根据经济管理一方面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的科学性以及另一方面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的阶级性或民族性这种二重性原理来正确分析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进一步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毛泽东这种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科学态度,这种注重学习善于学习的工作方法,对我们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尤为重要。
  毛泽东在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时,一方面注意结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对外方针,这个方针同样是我们今天实行对外开放、正确处理中外关系行之有效的方针。
  六、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方面:提出了必须努力学习,成为管理经济的内行,以尽
  快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和人事管理拓展了思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经济管理人才,要有一支庞大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和经济理论队伍。早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就语重心长地教育全党说:&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他认为全党必须善于学习,成为管理经济的内行才能有效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说:&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毛泽东曾号召全党说:&我希望,所有的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中央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要奋发努力,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做到又红又专。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毛泽东在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时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从我们全党来说,社会主义建设知识非常不够,应当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特别向全党提出要善于学习的问题,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为一个先进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必须善于学习。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总结新经验。他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央委员会,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将来要成为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里面应该有许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多么热切希望有一支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经济管理队伍。培养和造就经济管理人才是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极为重要的内容。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搞经济建设离不开经济管理,而搞好经济管理又离不开懂经济的管理人才。尽快地培养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能决策、敢负责的经济管理人才,有一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仍然是我们今天完成四化大业的当务之急。
  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诸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要分两步走;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利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经济工作要讲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的总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等,都是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中极其宝贵的重要方面。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经济管理思想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那个时代总结前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为解决中国经济管理的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
  在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指导下,经过建国后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管理经验,为以后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辟了道路。当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脱离中国国情急于求成,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等问题,使毛泽东原来一些正确的经济管理思想没能贯彻到底而影响了经济建设。但这毕竟是探索中的失误,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思想时,还必须学习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掌握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运用毛泽东经济管理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即十二大关系),这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经济管理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毛泽东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讲话问世55周年,在这样的时刻重温这个讲话必将使我们&温故而知新&,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
┊  ┊  ┊
天下韶山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栏资料均由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少个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