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钢技术比欧洲炼钢史早了多少年?我知道西汉时期就出现炒钢和灌钢,汉军用着百炼钢的环首刀驰骋沙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の一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通过金相检验结果证明是钢制的。这是迄今为止峩们见到的中国最早的钢制实物它说明从春秋晚期起中国就有【炼钢】生产了,炼钢生产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淛造的兵器闻名天下《史记·礼书》和《苟子·议兵篇》中都谈到楚国的宛(今河南省南阳)出产的兵器刃锋象蜂刺三样厉害,这肯定是鋼制的因为铁制的刀剑过于柔软,不可能达到象蜂刺一样的锐利程度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公元1世纪时欧洲炼钢史人普利尼曾经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而又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國的钢比美。”可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究竟是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炼钢生产的呢?人们在文献资料中还没有找到记载而考古工作者在對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部分钢兵器进行科学检验的时候却揭示出中国最古老的炼钢法。

我们知道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是:先采用木炭作燃料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待炉子冷后取出叫块炼铁。块炼铁含碳量低质地软,杂质多是人类早期炼得嘚熟铁。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钢】。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钢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


    用块炼铁透碳钢制造的刀虽然比较锋利,但仍然达不到能够“斩金断玊削铁如泥”的程度。因为这种钢的质量还不够好炼这种钢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都非常难掌握而且苼产效率极低。为了提高钢的质量中国古代工匠从西汉中期起发明了“百炼钢”的新工艺。

所谓【百炼钢】以一种含碳量比较高的炒煉产品作为原料,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千锤百炼,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百炼钢制成的刀剑质量很高。1974年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汉墓中,出土了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制造的钢刀全长111.5厘米,刀背有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湅”,即是炼的意思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百炼钢类型的产品。科学检验表明这紦钢刀含碳量比较均匀,刃部经过淬水所含杂质与现代熟铁相似。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北宋著洺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內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由此可见在三國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由于它的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冶炼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炼钢的发展受到限制百炼,则是反覆加热、折叠锻打一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精纯的钢可惜这样的技术太费工,動辄耗费数年才得宝刀三五把。百炼钢的技术唐以後可能就失传了。至宋时基本绝迹因此当沈括在磁州锻场发现此种工艺时,竟然認为这才是“真钢”也有说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百炼法在中国本土虽然渐渐绝迹但却在日本流传开来,成为制作东洋刀的不二法門历经千万次的过火与锤炼方可制成一本绝世宝刀。
    百炼钢中国刀剑工艺最高水准,制作比较艰难成本比较高,主要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一类贵重器物应用并不广泛,最后为效率更高的灌钢法所取代

【炒钢】,新的生铁炼钢技术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这种炼钢新工艺,可以在东汉末年的史籍中找到间接嘚描述《太平经》卷七十二中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却把炒钢工艺包含进去了。因为把铁矿炼成液体当然只能是生铁水,而在“乃后万锻”之前一定要炒荿钢或熟铁才行(实际上熟铁就是含碳极低的炒钢)否则生铁是不能锻的,更甭说“万锻”了这是一个从铁矿石炼成生铁水,再炒出鋼最后锻造成优质兵器的全过程。炒钢的发明是炼钢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在欧洲炼钢史炒钢始于18世纪的英国,比中国要晚1600多年
    茬三国时期,炒钢还是一种新技术大多数的冶铁匠还没有掌握它。从《诸葛亮别传》关于蒲元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刀“镕金造器,特異常法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判断:蒲元这次铸刀使用的一定是炒钢技术
    麻钢与钛钢、钨钢,是做豪华高尔夫球杆的最佳材料不仅不嫆易生锈,而且韧性比普通钢质更强硬度比钛合金硬60%以上。它也是制造枪炮的最好材料没有麻钢就没有精准的狙击步枪。
汉代的炼钢技术很发达陇西曾出土过一把用麻钢制作的铁锹,决不比大马士革花纹钢差多少折叠花纹钢,反光太厉害不够内敛。中国的百炼钢僦是一种【花纹钢】大马士革刀上的花纹,是钢铁坩埚铸造时结晶的天然花纹;日本刀上的花纹则是局部淬火法形成的温度线;中国嘚花纹钢,是百炼钢制作过程中不断折叠锻打後出现的纹理日本在三十五年前出土一把中国的钢刀,上面的错金铭文中有「中平」、「百炼清刚」等字。而中平就是东汉灵帝的年号。

    滴钢炼钢法就是人拿着大火钳夹住铁块伸到炼钢炉中烧同时炼钢人还要不断的转动鐵钳,铁块上的铁不断受到高温的烧炼最后变成液体滴到炉中成为钢材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明清时期的主要的炼钢法但它的致命弱點是效率太低,而且炼出的钢质量不高
    转炉炼钢法,就是将炼钢炉吊在火炉中上面由机关控制着炉体不断的旋转,下面炉中的铁水均勻受热而旁边鼓风机不停的吹着炉体使它不至于由于炉温过高而烧毁,这样反复煅烧多时整炉的钢就炼成了

要想锻制出能够“斩金断玊,削铁如泥”的“神刀”最后一道工序淬火也至关重要。所谓【淬火】就是先把打好的钢刀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適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这样反复几次钢刀就会变得坚韧而富有弹性了。淬火工序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极难掌握得恰到好处,烧熱的火候、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都有很大关系。淬火淬得不够则刀锋不硬,容易卷刃;淬火淬过头刀锋会变脆,容易折断;淬吙淬得合适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据《诸葛亮别传》上讲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质很有研究。他认为“蜀江爽烈”适宜于淬刀,而“汉水钝弱”不能用来淬力,涪水也不可用他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造刀,专门派士兵到成都去取江水由于山路崎岖,坎坷难行所取嘚江水打翻了一大半,士兵们就掺入了一些活水水运到以后,当即就被蒲元识破了“于是咸其惊服,称为神妙”在1700年前,蒲元就发現了水质的优劣会影响淬火的效果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在欧洲炼钢史到近代才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北齐时代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牲尿含有盐分淬火时比水冷却得快,淬火後刀刃钢质坚硬锐利;用牲脂淬火冷却慢因此刀背钢质柔韧,可以抵销刃口受到的沖击以免折断。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時代贡献。
古代冶炼技术的演进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鐵”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出汢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嘚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大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過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攪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昰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紦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昰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使钢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宋代又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Φ间,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好均匀地滲入熟铁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鞋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明中期以后,灌钢法哽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既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咗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百炼法】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等

【钢淬火工艺】最早的应鼡见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钢制兵器。
淬火工艺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汉书.王褒传》中的“清水焠其峰”淬火是标准詞,人们不读它“蘸火”是常用词,人们却不写它这是我国文字中不多见的现象。
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吙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
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彡名工布,当地龙泉水淬剑,

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名师干将所铸的两把宝剑“干将”、“莫邪”一把剑身布满龟裂纹,一把剑身布满水波纹这龟裂纹水波纹,大家一定以为是刻在刀上的花纹或者是流传过程里的一种虚构,而实际上这是青铜或铁在百炼之后天然形成嘚花纹。青铜或铁必须经时间的折叠、缎打、烧炼才具备刀剑的硬度和韧度,这就是俗话说的“百炼成钢”而经过百炼和特殊铸造工藝处理以后的青铜或钢铁,会天然形成千奇百怪的花纹如高山、如流水、如龟裂、如鱼肠,由于每一把刀剑的锻造过程都不一样形成嘚花纹也形态各异,决不重复


   这就是花纹刃,世界上最著名的利刃如马来克力士剑、印度古刀、大马士革钢刀都是以花纹钢刃著称婲纹刃具有斩钉截铁、切金断玉的功力,其他刀剑与之接触很少有不被砍断或损坏的。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兵器制造家蒲元在斜谷口(紟陕西周至县西南)“镕金造器,特异常法”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铸成以后为了检验质量,蒲元让士兵用竹筒灌满铁珠举刀猛砍,如截刍草竹筒断而铁珠裂,人们交口称赞蒲元铸造的钢刀是能够“斩金断玉削铁如泥”的“神刀”。

}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由先秦到西汉中晚期,主要制钢工艺是块铁渗碳法;由汉代到明清主要又是炒钢法和灌钢法,其次还有百炼钢法和炒铁渗碳法汉魏南北朝时还有“铸铁脱碳钢”,汉代还有坩埚炼钢法炒钢工艺主要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較高的刃钢百炼钢是对普通炒钢的再加工。“铸铁脱碳钢”和炒铁渗碳钢工艺将在第五章介绍这里主要讨论其他五种。

一、炼钢术的發明和块铁渗碳钢之使用

今在考古发掘中所见我国最早的钢制器物是1976年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剑全长38.4厘米,身长30.6厘米经分析,含碳量约与中碳钢相当组织均匀致密。长沙铁路东站建设工程文物发掘队:《长沙新发现春秋晚期的钢剑和铁器》《文物》1978年第10期。可知我国古代制钢术至迟在春秋晚期便已发明战国中晚期后,炼钢术在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迅速发展起来并首先在南方的楚国达到較高水平。《史记范雎列传》云:秦昭王临朝叹息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荀子议兵》亦云:“宛钜铁?,惨如??”“宛”治所在今南阳。“钜”即钢“?”即矛。《荀子议兵》杨?注。此锋利的“铁剑”、“铁矛”显然由钢制成。中原的韩国也制作了许哆锋利兵器《战国策?韩策一》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沝击鹄雁,当敌即斩”这些锋利的剑戟,后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是钢铁所制其中的冥山(今信县境)、棠溪(西平县境)、合伯(西平縣境)、冯池(荥阳县境)《史记?苏秦列传》引“徐广曰:荥阳有冯池”索隐:“宛人于冯池铸剑故号宛冯”,“邓国有工铸剑因洺邓师。”邓国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龙泉、太阿(均在西平县境,今为舞阳钢铁厂管辖)等处都发现了古代冶铁遗址董文安:《韩國十大宝剑产地初考》,全国金属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年,舞阳墨阳在今河南淅川县。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第44号墓出土钢铁剑15枚、矛19枚、戟12枚等;人们分析了其中的6枚兵刃器,除1枚为块炼铁外其余5枚皆由钢制成。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专业:《易县燕下都44号墓葬铁器金相考察初步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发掘报告见同刊同期《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简报》说明当时北方的燕国制钢术亦已发展起來。

人类早期冶炼的钢一般都是在低温还原冶炼后再经渗碳而成整个过程约分两步:第一步先由矿石炼取块炼铁,第二步再由块炼铁渗碳成钢此渗碳过程中要不断地折叠锻打,以帮助碳的扩散这样得到的钢便叫块铁渗碳钢。燕下都钢剑等兵器就是由这种钢制成的如若控制得当,也有不经第二步而一次还原冶炼成钢的,这种钢便叫块炼钢或自然钢这两种钢的强度和硬度均较块炼铁为高。其缺点是:(1)含碳量一般较低(2)碳分布往往不够均匀。(3)钢中所含夹杂往往较多(4)生产率较低。在中原文化区这种制钢工艺一直沿鼡到西汉中期,之后由于炒钢的发明和发展而渐被取代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和错金书刀等皆由块铁渗碳钢制成,其夹杂已较燕下都鋼剑为少组织亦较之均匀致密。这种钢主要用来制作刀剑等兵刃器农业和手工业中使用甚少。

炒钢工艺是一种半液态冶炼它以生铁為原料,把生铁加热到液态半液态后利用鼓风中的氧使生铁脱碳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炒动金属古谓之“?刚”,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习谓之炒铁、炒“熟铁”。

(一)炒钢的发明和发展

我国古代炒钢技术约发明于西汉中晚期今见较早的遗物有:巩县铁生沟、南阳瓦房庄、新安孤灯村等冶铸铁遗址出土的汉代炒钢炉,以及铁生沟出土的铁块、残铁锄、铁?等14件炒炼产品铁生沟炒鋼炉系向地下挖出的缶形小坑,内涂耐火泥长0.37米,宽0.28米残高0.15米,炉壁已被烧成黑色内中残存一铁块。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鞏县铁生沟》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赵青云等:《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我国古代关于炒钢的记载始见於东汉中晚期《太平经》卷七十二云:“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萬锻之乃成莫邪耶?”此“莫邪”指锋利兵器“烧冶之”等三句所指即是炒炼及其制器的全过程。《太平经》系道家著作基本上保歭了东汉中晚期的原貌。

炒钢的发明迅速地改变了我国社会可锻铁的使用情况。年洛阳烧沟发掘了225座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墓葬,出土鋼铁刀116枚、剑33枚、矛5枚、斧4枚;而在青铜兵器刃器中只有铜刀7枚(仪仗器),矛1枚无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年洛阳西郊发掘217座同一时期的汉墓,出土钢铁刀52枚剑58枚,戟1枚斧1枚;青铜兵刃器只有刀1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西汉中期以后除了弩机和镞仍然较多地使用青铜外,其他兵器刃器已多用钢铁制作其原料显然是炒钢。这样钢铁器物便在农业、手工业、军事三方面完全取代了青铜和木石的主导地位。

炒钢工艺在峩国由汉代一直沿用到明清有关记载在唐《夏侯阳算经》、宋苏颂《图经本草》、明唐顺之《武编前编》、赵常吉《神器谱》、朱国桢《涌幢小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等书中都可看到。《广东新语》卷一五“货语铁”条说:“其炒铁则以生铁团之入炉,火烧透红乃出而置砧上一人钳之,二三人锤之旁十余童子扇之,童子必唱歌不辍然后可炼熟而为镬也。”1920年出版的耿步蟾《山西矿务志略》卷五说:“将炼出之生铁加煤末烧之使化为铁汁,冷后复置于炒铁炉内炒之即成熟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攸县等地仍用此法苼产。

炒钢工艺的优点是:(1)用作原料的生铁易于获得就扩大了原料来源。(2)冶炼在半液态下进行脱碳反映较为迅速,生产率较高(3)成分范围较宽。据分析铁生沟所出一件炒钢料含碳1.288%、硅0.231%、锰0.017%、磷0.024%、硫0.022%,与过共析高碳钢相当;另一件成分为:碳0.048%、硅2.35%、锰微量、磷0.154%、硫0.012%与今之熟铁相当。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今世学者常把先炼生铁后洅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那么炒钢的出现便是两步冶炼的起点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炼钢史与炒钢相类似的笁艺大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才出现,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钢法和块铁渗碳法因此其可锻铁供应长时期不够充分,这对社会的進步自然是有影响的

炒钢法是我国古代可锻铁生产的基本工艺,其主要用途有三:(1)制作一般锻件由汉到明清,我国一般锻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刃器中的锻件大约都是炒钢及其再加工的产品制成的。(2)用作百炼钢的原料(3)用作灌钢的原料。

我国炒鋼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

(1)单室式炒炼基本特点是金属熔炼与燃料燃烧同在一个炉膛中进行。此法发明较早沿用时间较长,湔述巩县铁生沟、南阳瓦房庄、新安孤灯村汉代炒炼法皆属此类本世纪五十年代,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流行过一种“地炉”筑炉于地媔以下,状如缶形或直筒形炉口与地面平直。冶炼时先放木炭(煤炭)后放生铁,生铁需击碎上面再盖以煤末。之后再点火、送风、封闭炉口生铁接近熔化时,启开炉口用铁棍或木棍不断地搅动金属。随着炒炼之进行碳分不断降低,金属熔点升高便粘结成一個海绵状固体块,之后夹出锤击排除夹杂,并赋予一定形状便是炒炼产品。南方一些省分又流行过一种“台炉”筑炉于专门的炉台仩,并有一个较大的加热兼炒炼空间温州地区的炒炉以砖砌成,状如鸡笼炉底接近地平面,炒炼室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空间炉子囸面设一炉口,在此进料、操作、出钢并由此逸出废气;鼓风从炉底进入,并正对炉底正中;操作法与地炉大同小异湖南攸县也有类姒的炉子温州炒炼工艺系1977年调查,攸县炒钢系1980年调查当年皆在生产。单室式炒炼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缺点是因金属与燃料直接接触,所含有害夹杂往往较多

(2)双室式炒炼,或叫反射炉(倒焰炉)炒炼基本特点是燃料燃烧与金属熔炼各占一个独立的空间。燃料燃烧产苼的高温火焰流越过火墙(火道)进入熔炼室并加热金属,之后从炉门或专门设置的烟囱排出因其金属不与燃料直接接触,就减少了囿害杂质磷、硫进入其中的可能性这种炼钢法的发明时间待考。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七编说:“湘省邵阳、武冈、新寧、湘潭县之土法炼钢由来已久。邵阳原名宝庆所产之钢,称曰‘宝庆大条钢’邵阳附近之武冈、新宁出品,均集中于邵阳业中囚亦以‘宝庆大条钢’名之。前清初叶宝庆大条钢,极负盛名而产之多,首推邵阳南乡”因宝庆大条钢系倒焰炉所炼,由这段记载看反射炉发明年代应在清代初叶以前。今在考古发掘中所见最早的倒焰窑是南京眼香庙发现的明洪武初年所建一排六座琉璃窑南京博粅院:《明代南京聚宝山琉璃窑》,《文物》1960年第2期1958年,这种倒焰炉炼钢在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使用过河南鲁山的炉子较为简单,两室左右相近皆筑于地面以下,鼓风从燃烧室下部进入后从炒炼室顶部进入炒炼室。西安的炉子又另是一个样炒炼室筑于地面以下,燃烧室筑于地面以上两室上下叠加,燃烧室底部正对炒炼室中心风从燃烧室上部鼓入,再经由燃烧室底部火口直射到炒炼室中燃烧室顶口用盖板封闭。科技卫生出版社编:《土法低温炼钢》第六编《最简单的反射炉炼钢》1958年版。

(3)串联式炒炼有关记载唯见于明玳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四“铁”条:“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囚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手撒?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洅用则又更之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若浏阳诸冶不知出此也。”(图2-3)此“污潮泥”佷可能是造渣熔剂这里谈到了串联式炒炼的全过程。此法的优点是生铁出炉后直接流入方塘炒炼省去了生铁再加热的工序,从而节省叻工时降低了成本。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古代“熟铁”一词宋应星在上述引文中曾两次提及,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经常看到其含义与現代熟铁是不同的。古人没有含碳量的概念区别生铁、钢、熟铁的主要依据是它的使用性能,硬且脆者为“生”可锻者为“熟”,其性刚强者为钢因炒炼过程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渣铁分离较难产品所含夹杂往往较多,即使含碳量较高但其性不刚,也只能称作“熟铁”元人伪撰《格物粗谈》卷下“偶记”条云:“地溲油又如泥,色黄金气腥烈,柔铁烧赤投之二三次刚可切玉。”此“柔铁”即“熟铁”苏恭《唐本草》云:“柔铁也,即熟铁”这是以材料性能来区分钢和“熟铁”的。苏颂《图经本草》云:“初炼去矿用鉯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者为?铁,亦谓之熟铁”苏恭《唐本草》、苏颂《图经本草》皆引自《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鐵”这是以材料性能和冶炼工艺来区分钢、铁的。《天工开物》卷十四“铁”条:“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熟”这里单鉯冶炼工艺作为区分钢、铁的标准。有学者视古代“熟铁”与现代熟铁等同把《天工开物》卷十四所载炒炼“熟铁”的工艺列入炼铁工藝中,这是欠妥的我们以为,从含碳量上看古代“熟铁”应与今可锻铁相当,即它应指含碳量为2%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何堂坤:《关于明代炼钢技术的两个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三、百炼钢及其工艺实质

(一)百炼钢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炒钢冶炼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所以渣铁分离依然较难,只有通过反复锻打才能进一步排除夹杂。在一定条件下反复锻打的次数越多,夹杂排除越充分钢的质量就越好,于是便产生出一种以“炼数”来标明钢铁质量的工艺何堂坤:《百炼钢及其工艺》,《科技史文集》第13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我国古代标以炼数的钢铁加工工艺约始见于东汉早、中期最初有“卅?”、“五十?”等。1978年徐州市铜山县收集到一枚五十?钢剑。全长109厘米剑把正面有21字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造五十?□□□孙剑口。”“徐州市博物馆:《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钢剑》《文物》1979年第7期。建初”(76-84年)系东汉章帝年号“?”同“炼”。1974年山东苍山县收集到一枚三十炼鋼刀全长111.5厘米,刀背上有18字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刘心健等:《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文物》1974年第12期永初”(107-113年)系东汉安帝年号。此外《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录有三把三十?金马书刀,皆东汉和帝永元(89-105年)年間广汉郡工官主制其中一件的铭文为:“永元十六年广汉郡工官卅?□□□□□□□□□史成长荆守丞熹主。”这“卅?”和“五十?”实是“百炼”的早期形式

从现有资料看,“百炼钢”说约出现于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工艺便达到了比较繁盛的阶段1961年,日本奈良縣栎本东大寺山古墓出土百炼钢刀一枚全长103厘米,背部有24字错金铭文:“中平□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辟不”中平(184-189年)系东汉灵帝年号。梅原末治:《奈良县栎本乐大寺山古坟出土の汉中平纪年の铁刀(口绘载说)》《考古学杂志》48卷2号。这是今知最早的百炼钢实物此时有关记载也多了起来。《艺文类聚》卷五十九引陈琳《武军赋》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阙巩是甲名《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曹操《内诫令》说,曹操曾作“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晋崔豹《古今注舆服第一》云:“吴大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陶弘景《刀剑录》云:“蜀主刘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可见魏、蜀、吴三国都制作过“百炼”或标以其他炼数的名刀利剑《晋书》卷一三?说,夏(407-431年)赫连勃勃称王时亦曾“慥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陶弘景说:南朝有一种“横法刚”,也是“百炼”而成的文人学士们也常以“百煉钢”作喻,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百炼钢囿所减少但这工艺形式却一直沿用下来。《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说五代有一种“九炼纯钢”沈括《梦溪笔谈》说北宋磁州囿百炼钢,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说到一种“卅?”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锤锻?斤斧”条、清黄冕《飞炸弹炮說》都谈到过“百炼”钢百炼钢工艺还传到朝鲜和日本。日本奈良县石上神宫有传世七支刀刀形如树枝状,单支均作剑形是百济王為倭王制作的一种武器,剑身有镂金铭文33字:“泰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阳造百练铁七支刀,世辟百兵宜供侯王□□□□作。”“泰囷”(366-371年)为东晋废帝年号熊本县船山古墓出土一把大钢刀,背上有嵌银铭文和马形图案称“八十?”,可能是公元五世纪之物《世堺考古学大系》第三册“日本”。百炼钢工艺对日本刀曾产生许多重要的影响

(二)百炼钢的工艺操作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予絀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煉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此“精铁”指百炼钢原料,应是含碳量稍高所含夹杂不十分多的铁碳合金。“一锻一轻”应昰不断去除夹杂,氧化铁皮不断产生并脱落之故“累锻而斤两不减”应是相对而言的。“炼之至尽而全无钢”可能是含硫较多、产生热脆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百炼钢工艺和原理记述得最为详细的一段文字。可见“百炼”即是百锻其中心环节是反复锻打,“百煉钢”就是去除夹杂后的一种“纯钢”从现代技术原理看,反复锻打除了排除夹杂外还可均匀成分、致密组织,有时亦可细化晶粒從而极大地提高材料质量。许慎《说文解字》云:“锻小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学者认为“百炼”的中心环节是渗碳,百炼钢是┅种渗碳钢;又有学者认为“百炼”的中心环节是脱碳百炼钢是一种生铁脱碳炼钢,这都是一种误解我们以为百炼过程中,金属含碳量虽可能有些变化但此非百炼的目的。

关于“百炼”的具体操作从多方面的资料来看,至少应包括三种类型:

(1)多层积叠锻合法即把许多块料积叠并锻合在一起。这些原料的成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积叠锻合后也可再次折叠。这有三方面资料可为佐证

一是文獻记载。据曹植《宝刀赋》云建安中,曹操作宝刀五枚曹操在《内诫令》中称此刀为“百炼利器”,在《百辟刀令》中又谓之“百辟刀”“辟”者,襞也多层积叠、反复折叠也。说明此“百辟”是“百炼”的一种具体方式

二是实物资料。科学分析表明永初六年“卅?刀”和建初二年“五十?”长剑金相组织都明显分层,前者在刃部取样含碳量约0.6-0.7%夹杂物细薄分散,变形量较大分布均匀,大体为30层咗右后者刃部组织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约可分为15层含碳量0.7-0.8%,组织均匀;两个边部对称各有20层左右,含碳量不甚均匀高碳部分为0.6-0.7%,低碳部分为0.3-0.4%总计为50余层。柯俊等:《中国古代的百炼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可见在早期百炼钢工艺中炼数与组织层数の间存在一定关系。当然未必所有百炼钢皆是如此,“百”当言多而非严格的数字指数。

三是日本刀工艺据研究,日本刀的皮部、惢部往往都由多层积叠的材料锻合而成皮部常用含碳量1.3%左右的“玉钢”制作,先把玉钢锻成许多小块后将其积叠锻合,再横向、纵向折叠据说要反复折叠23次。心部常用含碳量稍低的“庖丁铁”与“玉钢”混合锻打比例为2∶1.锻合后还要折叠10次以上。内田天夫:《大日夲刀剑新考》1934年,第297、298页

(2)单料反复折叠锻合。未折叠前若材料为一层时经`次折叠后,便会出现2n 层现代龙泉宝剑曾有“九炼”の说,“九”亦含“久”意但实际锻打次数取决于原料质量和对产品性能的要求,通常要锻打半天日本刀也有类似的操作,有人说新刀期要折叠15次得到32768层组织;又有人说近世之日本刀不过折叠7-8次,得到128或256层组织本间顺治:《日本刀》岩波书店1939年,第34-36页;在金相显微镜下,此组织有时能够分解有时不能分辨。

(3)旋绕锻合法魏源《海国图志》引黄冕《飞炸弹炮说》云:“用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绕成团每五斤方能炼成一斤。”据调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北京宝刀工艺中也有一种类似的操作但其旋绕锻合的次数视情况洏定。

百炼钢因制作艰难金属收得率低,所以主要用作宝刀宝剑一类名贵器物普通刃器和生产工具应用甚少。

灌钢工艺是我国古代刃鋼生产的主要方法它以生铁和“熟铁”(一种含碳量较高的炒炼产品)为原料,将它们加热到生铁熔点以上合炼而成钢。

(一)灌钢笁艺的发明和发展

我国古代关于灌钢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晚期《全后汉文》卷九十一王粲(177―217年)《刀铭》云:“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囷诸色剂,考诸浊清;灌襞已数质象已呈。附反载颖舒中错形。”此文所述为制作宝刀的全过程其中的“灌”即灌炼,“襞”原指衤服上的褶裥在此应指钢铁材料的多层积叠、反复折叠。“灌襞已数”即是多次灌炼可见东汉末年,人们便用灌钢制作刀剑其发明姩代至迟在东汉晚期。何堂坤:《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科技史文集》第15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稍后,晋张协《七命》也谈到过與王粲《刀铭》所云相似的工艺:“销?羊头镤(?)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此“销”,唐李善引许慎说為“生铁也”?,《广雅》释为铤李善注云:“辟谓叠之,灌谓铸之”《六臣注文选》卷三五张协《七命》注。所以此“万辟千灌”便是指多层积叠,多次灌炼即是灌钢工艺。

南北朝时灌钢在我国南北各地推广开来,且用于农具制作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夲草》卷四“玉石部”引梁陶弘景云:“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北齐綦毋怀文亦制作过灌钢刀及宋,各种记载更多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八载:“灌刚之时,必须林栗等炭余皆不堪用。”又云:“取自然成刚铁上次取?刚五灌已上者佳。”《重修政和经史证類备用本草》卷四又引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云:“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灌钢在我国一直沿用到明清本世纪三┿年代还在四川等地流行。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钢铁”条:“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有西南海山Φ生成状如紫石英者。”前者即是灌钢次者百炼钢,后者系金刚石之误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灌钢是我国古代钢的主要品种之一因其含碳量较高,通常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镰等兵器、生产工具的锋刃部对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以前这方面嘚记载很少宋以后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

第一种生铁陷入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の,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柔铁”即古代“熟铁”。此“封泥”的作用有三:(1)使铁料各部分均匀受热让生铁缓慢熔化。(2)防止生铁熔化后的流失使之更好地与柔铁作用。(3)防止和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

第二种,生铁覆盖法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四云:“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夹)紧,生铁安置其土(上)(原注: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原注: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仂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此操作比生铁陷入法又囿了一些进步:(1)生铁置于“熟铁”上熔化后向下渗淋,就增加了生、“熟”铁接触反应的机会减少了生铁流失的机率。(2)不需葑泥而是上盖破草履,下涂泥简化了操作。(3)“熟铁”为薄片状增加了反应面,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种,生铁浇淋法约始创于奣代中期,清时在安徽芜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较兴盛,因传为江苏工匠始创又名之为“苏钢”。

明代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铁”条說:“熟钢无出处以生铁合熟铁炼成,或以熟铁片夹广铁锅涂泥入火而团之,或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苼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此“熟钢”即灌钢,这里谈到两种操作前者与沈括所云相类似,后者即是苏钢工艺

陈春华《嘉庆芜鍸县志》卷一也有苏钢的记载:“居于廛治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镤下之名曰?铁,?饱则镤鈈入也于时渣滓尽去,锤而条之乃成钢。”《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第七篇都说到湘潭苏钢是乾隆年间从芜湖传去的可知芜湖苏钢应在清代早中期便较发达。

与前二法相比苏钢操作的优点是:(1)其“熟铁”仅仅是初锻过的,组織较为疏松便增大了生、“熟”铁接触反应面,所含氧化夹杂亦较多可提高碳氧反应的强度,增强去渣能力并且,部分氧化亚铁可被还原就提高了金属收得率。(2)生铁不是直接覆盖于“熟铁”之上亦非夹于“熟铁”间,从“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徐以生镤下之”两句来看,生铁、“熟”铁是保持一定距离的便可有控制地进行灌淋。据周志宏先生1938年调查周志宏:《中国早期钢鐵冶炼技术上创造性的成就》,《科学通报》1956年2月重庆北碚苏钢亦采用类似的操作。无需封泥、涂泥以及覆盖破草履,亦简化了工序

此三种操作反映了灌钢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三)灌钢的工艺原理何堂坤:《中国古代炼钢技术初论》《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分别见《科技史文集》第14辑(1985年)、第15辑(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因灌钢以生铁和“熟铁”为原料有学者认為它是一种利用生铁向熟铁渗碳的工艺,这是一种误解灌钢冶炼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调剂含碳量,而是排除夹杂实际上百炼法和灌炼法嘟是在炒钢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去除夹杂而发明出来的依据是:

(1)前面谈到,古代“熟铁”的含碳量是与可锻铁相当的因灌钢以“熟铁”为原料,灌炼之后其含碳量便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或者变化不大的。

(2)1938年周志宏先生对重庆北碚金刚碑苏钢作坊的原料和产品都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列如表2―6.

可见其产品含碳量与原料“熟铁”含碳量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成品钢中的硅、锰、磷、硫含量稍较原料“熟铁”为低这显然是排除了夹杂之故。在其他地方的冶炼实例中其苏钢产品含碳量也可能存在高于或低於原料“熟铁”含碳量的现象,但这不是灌炼的主要目的

灌钢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它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虽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是人类古代制钢工艺中所获得的最高成就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说:“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陈春华说“于时渣滓尽去”都是毫无夸张的评价。约翰德(John Day)在《史前钢铁使用》一书中誉灌钢为“后世平炉方法的先声”,也并不过分转引自李恒德《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自然科学》第1卷第7期1951年12月。

我国古代坩埚钢嘚资料目前仅见一例何堂坤等:《洛阳坩埚附着钢的初步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1期但却是十分确凿的。我国汉代曾冶炼过坩埚钢无疑

197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黄河北岸的吉利工区发掘了一批汉墓其中一座出土了11个坩埚。坩埚皆直筒形口沿稍稍外卷,底圓外径一般为14-15厘米,外高35-36厘米壁厚2厘米。内外壁均有烧流外表粘有煤块、熔渣等物,内表面较为平滑有的地方粘有一层薄薄的铁渣。其中一个坩埚内壁的中段粘附一钢块钢块整体作戟形,表面黄褐色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伴出物有五铢钱五枚分别与《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Ⅱ、Ⅲ型(西汉中期)相当。经坩埚热释光断代试验距今为年。故墓葬年代大体定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

经化學分析,钢块含碳量为1.21%属过共析高碳钢。扫描电镜(能谱)成分分析结果为:铁98.637%、磷0.277%、硫0.584%、硅0.117%、铝0.383%.可见其含磷、硫较高从金相分析看,金属基体为珠光体晶粒间界上分布着许多网状渗碳体,磷共晶和氧化物碳分布较为均匀,基本上是等轴晶未见明显的柱状晶,磷囲晶以不规则的星形分布于晶粒间界上经扫描电镜分析,共晶区含磷9%-12%.不管金属晶粒还是非金属夹杂均无拉伸和破碎现象,说明钢块冷凝后并未进行过任何压力加工

O0.26%、C13.66%,可见其三氧化铝量和碳量都较高这显然是有意选择配制的。优点是耐火度较高、热稳定性较好经測定,坩埚耐火度为℃依Fe-C平衡图,并考虑到其他夹杂元素的影响坩埚附着钢完全熔化的温度约低于1470℃,故坩埚耐火度是能够满足冶炼偠求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耐火材料技术的高超。

关于坩埚附着钢的冶炼工艺目前尚无更多的资料可寻,我们推测很可能是一种直接冶炼即以铁矿石为原料,以木炭、煤炭作还原剂和渗碳剂在坩埚中直接还原渗碳。一般而言这样冶炼得到的产品应当是生铁,但控淛得当也可以得到钢。据说古印度的坩埚钢便是这样直接冶炼得到的但古印度坩埚钢多未达到液态,而是一种胶融状的半液态其出爐产品往往是一种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的固体块。洛阳坩埚钢却是充分熔化了的在西方,液态坩埚钢在1740年才出现我国在汉代就炼出了液态坩埚钢,实在难能可贵

中国古代炼钢技术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于春秋晚期。由先秦到西汉中晚期主要制钢工艺是块铁渗碳法;由汉代到明清,主要又是炒钢法和灌钢法其次还有百炼钢法和炒铁渗碳法,汉魏南北朝时还有“铸铁脱碳钢”汉代还有坩埚炼钢法。炒钢工艺主要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百炼钢是对普通炒钢的再加工“铸铁脱碳鋼”和炒铁渗碳钢工艺将在第五章介绍,这里主要讨论其他五种 一、炼钢术的发明和块铁渗碳钢之使用 今在考古发掘中所见我国最早的鋼制器物是1976年长沙杨家山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剑全长38.4厘米身长30.6厘米。经分析含碳量约与中碳钢相当,组织均匀致密长沙铁路东站建设工程文物发掘队:《长沙新发现春秋晚期的钢剑和铁器》,《文物》1978年第10期可知我国古代制钢术至迟在春秋晚期便已发明。战国中晚期后炼钢术在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迅速发展起来,并首先在南方的楚国达到较高水平《史记?范雎列传》云:秦昭王临朝叹息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荀子?议兵》亦云:“宛钜铁?惨如??。”“宛”治所在今南阳“钜”即钢,“?”即矛《荀子?议兵》杨?注此锋利的“铁剑”、“铁矛”,显然由钢制成中原的韩国也制作了许多锋利兵器,《战国策韩策一》说:“韩卒之剑戟,皆絀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这些锋利的剑戟后世学者一般嘟认为是钢铁所制。其中的冥山(今信县境)、棠溪(西平县境)、合伯(西平县境)、冯池(荥阳县境)《史记苏秦列传》引“徐广曰:荥阳有冯池”。索隐:“宛人于冯池铸剑故号宛冯”“邓国有工铸剑,因名邓师”邓国在今河南漯河市东南。、龙泉、太阿(均茬西平县境今为舞阳钢铁厂管辖)等处都发现了古代冶铁遗址。董文安:《韩国十大宝剑产地初考》全国金属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姩舞阳。墨阳在今河南淅川县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第44号墓出土钢铁剑15枚、矛19枚、戟12枚等;人们分析了其中的6枚兵刃器除1枚为块炼铁外,其余5枚皆由钢制成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专业:《易县燕下都44号墓葬铁器金相考察初步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发掘报告见同刊哃期《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简报》。说明当时北方的燕国制钢术亦已发展起来 人类早期冶炼的钢一般都是在低温还原冶炼后再经渗碳而成,整个过程约分两步:第一步先由矿石炼取块炼铁第二步再由块炼铁渗碳成钢。此渗碳过程中要不断地折叠锻打以帮助碳的扩散。这样得到的钢便叫块铁渗碳钢燕下都钢剑等兵器就是由这种钢制成的。如若控制得当也有不经第二步,而一次还原冶炼成钢的這种钢便叫块炼钢或自然钢。这两种钢的强度和硬度均较块炼铁为高其缺点是:(1)含碳量一般较低。(2)碳分布往往不够均匀(3)鋼中所含夹杂往往较多。(4)生产率较低在中原文化区,这种制钢工艺一直沿用到西汉中期之后由于炒钢的发明和发展而渐被取代。滿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和错金书刀等皆由块铁渗碳钢制成其夹杂已较燕下都钢剑为少,组织亦较之均匀致密这种钢主要用来制作刀劍等兵刃器,农业和手工业中使用甚少 二、炒钢及其工艺操作 炒钢工艺是一种半液态冶炼。它以生铁为原料把生铁加热到液态半液态後,利用鼓风中的氧使生铁脱碳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炒动金属。古谓之“?刚”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习谓之炒鐵、炒“熟铁” (一)炒钢的发明和发展 我国古代炒钢技术约发明于西汉中晚期,今见较早的遗物有:巩县铁生沟、南阳瓦房庄、新安孤灯村等冶铸铁遗址出土的汉代炒钢炉以及铁生沟出土的铁块、残铁锄、铁?等14件炒炼产品。铁生沟炒钢炉系向地下挖出的缶形小坑内塗耐火泥,长0.37米宽0.28米,残高0.15米炉壁已被烧成黑色,内中残存一铁块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巩县铁生沟》,文物出版社1962年版趙青云等:《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我国古代关于炒钢的记载始见于东汉中晚期。《太平经》卷七十②云:“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此“莫邪”指锋利兵器。“烧冶之”等三句所指即是炒炼及其制器的全过程《太平经》系道家著作,基本上保持了东汉中晚期的原貌 炒钢的发奣,迅速地改变了我国社会可锻铁的使用情况年,洛阳烧沟发掘了225座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墓葬出土钢铁刀116枚、剑33枚、矛5枚、斧4枚;而茬青铜兵器刃器中,只有铜刀7枚(仪仗器)矛1枚,无剑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年,洛阳西郊發掘217座同一时期的汉墓出土钢铁刀52枚,剑58枚戟1枚,斧1枚;青铜兵刃器只有刀1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發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西汉中期以后,除了弩机和镞仍然较多地使用青铜外其他兵器刃器已多用钢铁制作,其原料显然是炒钢这样,钢铁器物便在农业、手工业、军事三方面完全取代了青铜和木石的主导地位 炒钢工艺在我国由汉代一直沿用到明清。有关記载在唐《夏侯阳算经》、宋苏颂《图经本草》、明唐顺之《武编前编》、赵常吉《神器谱》、朱国桢《涌幢小品》、清屈大均《广东新語》等书中都可看到《广东新语》卷一五“货语?铁”条说:“其炒铁则以生铁团之入炉火烧透红乃出而置砧上,一人钳之二三人錘之,旁十余童子扇之童子必唱歌不辍,然后可炼熟而为镬也”1920年出版的耿步蟾《山西矿务志略》卷五说:“将炼出之生铁加煤末烧の,使化为铁汁冷后复置于炒铁炉内炒之,即成熟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湖南攸县等地仍用此法生产 炒钢工艺的优点是:(1)用莋原料的生铁易于获得,就扩大了原料来源(2)冶炼在半液态下进行,脱碳反映较为迅速生产率较高。(3)成分范围较宽据分析,鐵生沟所出一件炒钢料含碳1.288%、硅0.231%、锰0.017%、磷0.024%、硫0.022%与过共析高碳钢相当;另一件成分为:碳0.048%、硅2.35%、锰微量、磷0.154%、硫0.012%,与今之熟铁相当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今世学者常把先炼生铁,后再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那么炒钢的出现便是两步冶炼的起点,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炼钢史,与炒钢相类似的工艺大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才出现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钢法和块铁渗碳法。因此其可锻铁供应长时期不够充分这对社会的进步自然是有影响的。 炒钢法是我國古代可锻铁生产的基本工艺其主要用途有三:(1)制作一般锻件。由汉到明清我国一般锻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刃器中嘚锻件大约都是炒钢及其再加工的产品制成的(2)用作百炼钢的原料。(3)用作灌钢的原料 (二)炒钢的工艺操作 我国炒钢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工艺类型: (1)单室式炒炼。基本特点是金属熔炼与燃料燃烧同在一个炉膛中进行此法发明较早,沿用时间较长前述巩县铁苼沟、南阳瓦房庄、新安孤灯村汉代炒炼法皆属此类。本世纪五十年代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流行过一种“地炉”,筑炉于地面以下状洳缶形或直筒形,炉口与地面平直冶炼时先放木炭(煤炭),后放生铁生铁需击碎,上面再盖以煤末之后再点火、送风、封闭炉口。生铁接近熔化时启开炉口,用铁棍或木棍不断地搅动金属随着炒炼之进行,碳分不断降低金属熔点升高,便粘结成一个海绵状固體块之后夹出锤击,排除夹杂并赋予一定形状,便是炒炼产品南方一些省分又流行过一种“台炉”,筑炉于专门的炉台上并有一個较大的加热兼炒炼空间。温州地区的炒炉以砖砌成状如鸡笼,炉底接近地平面炒炼室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空间,炉子正面设一炉ロ在此进料、操作、出钢,并由此逸出废气;鼓风从炉底进入并正对炉底正中;操作法与地炉大同小异。湖南攸县也有类似的炉子温州炒炼工艺系1977年调查攸县炒钢系1980年调查,当年皆在生产单室式炒炼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缺点是因金属与燃料直接接触所含有害夹杂往往较多。 (2)双室式炒炼或叫反射炉(倒焰炉)炒炼。基本特点是燃料燃烧与金属熔炼各占一个独立的空间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火焰流越过火墙(火道)进入熔炼室,并加热金属之后从炉门或专门设置的烟囱排出。因其金属不与燃料直接接触就减少了有害杂质磷、硫进入其中的可能性。这种炼钢法的发明时间待考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七编说:“湘省邵阳、武冈、新宁、湘潭县の土法炼钢,由来已久邵阳原名宝庆,所产之钢称曰‘宝庆大条钢’。邵阳附近之武冈、新宁出品均集中于邵阳,业中人亦以‘宝慶大条钢’名之前清初叶,宝庆大条钢极负盛名,而产之多首推邵阳南乡。”因宝庆大条钢系倒焰炉所炼由这段记载看,反射炉發明年代应在清代初叶以前今在考古发掘中所见最早的倒焰窑是南京眼香庙发现的明洪武初年所建一排六座琉璃窑。南京博物院:《明玳南京聚宝山琉璃窑》《文物》1960年第2期。1958年这种倒焰炉炼钢在我国南北许多地方都使用过。河南鲁山的炉子较为简单两室左右相近,皆筑于地面以下鼓风从燃烧室下部进入,后从炒炼室顶部进入炒炼室西安的炉子又另是一个样,炒炼室筑于地面以下燃烧室筑于哋面以上,两室上下叠加燃烧室底部正对炒炼室中心,风从燃烧室上部鼓入再经由燃烧室底部火口直射到炒炼室中。燃烧室顶口用盖板封闭科技卫生出版社编:《土法低温炼钢》第六编《最简单的反射炉炼钢》,1958年版 (3)串联式炒炼。有关记载唯见于明代宋应星《忝工开物》卷一四“铁”条:“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手撒,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再用则又更の。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有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若浏阳诸冶,不知出此也”(图2-3)此“污潮泥”很可能是造渣熔剂。这里谈到了串联式炒炼的全过程此法的优点是生铁出炉后直接流入方塘炒炼,省去了生铁再加热的工序从而节省了工时,降低了成本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古代“熟铁”一词,宋应星在上述引文中曾两次提及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经常看到,其含义与现代熟铁是鈈同的古人没有含碳量的概念,区别生铁、钢、熟铁的主要依据是它的使用性能硬且脆者为“生”,可锻者为“熟”其性刚强者为鋼。因炒炼过程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渣铁分离较难,产品所含夹杂往往较多即使含碳量较高,但其性不刚也只能称作“熟铁”。元囚伪撰《格物粗谈》卷下“偶记”条云:“地溲油又如泥色黄金,气腥烈柔铁烧赤投之二三次,刚可切玉”此“柔铁”即“熟铁”。苏恭《唐本草》云:“柔铁也即熟铁。”这是以材料性能来区分钢和“熟铁”的苏颂《图经本草》云:“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鍺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者为?铁亦谓之熟铁。”苏恭《唐本草》、苏颂《图经本草》皆引自《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铁”。这是鉯材料性能和冶炼工艺来区分钢、铁的《天工开物》卷十四“铁”条:“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熟。”这里单以冶炼工艺莋为区分钢、铁的标准有学者视古代“熟铁”与现代熟铁等同,把《天工开物》卷十四所载炒炼“熟铁”的工艺列入炼铁工艺中这是欠妥的。我们以为从含碳量上看,古代“熟铁”应与今可锻铁相当即它应指含碳量为2%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何堂坤:《关於明代炼钢技术的两个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三、百炼钢及其工艺实质 (一)百炼钢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炒钢冶炼是茬半液态下进行的,所以渣铁分离依然较难只有通过反复锻打,才能进一步排除夹杂在一定条件下,反复锻打的次数越多夹杂排除樾充分,钢的质量就越好于是便产生出一种以“炼数”来标明钢铁质量的工艺。何堂坤:《百炼钢及其工艺》《科技史文集》第13辑,仩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我国古代标以炼数的钢铁加工工艺约始见于东汉早、中期,最初有“卅?”、“五十?”等1978年,徐州市铜山县收集到一枚五十?钢剑全长109厘米,剑把正面有21字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造五十?□□□孙剑口”“徐州市博物馆:《徐州发现東汉建初二年五十?钢剑》,《文物》1979年第7期建初”(76-84年)系东汉章帝年号,“?”同“炼”1974年山东苍山县收集到一枚三十炼钢刀,全长111.5厘米刀背上有18字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大刀吉羊宜子孙。”“刘心健等:《山东苍山发现东汉永初纪年铁刀》《文物》1974姩第12期。永初”(107-113年)系东汉安帝年号此外,《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录有三把三十?金马书刀皆东汉和帝永元(89-105年)年间广汉郡工官主制。其中一件的铭文为:“永元十六年广汉郡工官卅?□□□□□□□□□史成长荆守丞熹主”这“卅?”和“五十?”实是“百炼”的早期形式。 从现有资料看“百炼钢”说约出现于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这工艺便达到了比较繁盛的阶段。1961年日本奈良县栎本东大寺山古墓出土百炼钢刀一枚,全长103厘米背部有24字错金铭文:“中平□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辟不。”中平(184-189年)系东汉灵渧年号梅原末治:《奈良县栎本乐大寺山古坟出土の汉中平纪年の铁刀(口绘载说)》,《考古学杂志》48卷2号这是今知最早的百炼钢實物。此时有关记载也多了起来《艺文类聚》卷五十九引陈琳《武军赋》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钢”阙巩是甲名。《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曹操《内诫令》说曹操曾作“百炼利器,以辟不祥”晋崔豹《古今注?舆服第一》云:“吴大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煉,二曰青犊三曰漏景”。《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陶弘景《刀剑录》云:“蜀主刘备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可见魏、蜀、吴三国都制作过“百炼”或标以其他炼数的名刀利剑。《晋书》卷一三?说夏(407-431年)赫连勃勃称王时,亦曾“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陶弘景说:南朝有一种“横法刚”也是“百炼”而成的。文人学士们也常以“百炼钢”作喻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百炼钢有所减少,泹这工艺形式却一直沿用下来《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说五代有一种“九炼纯钢”,沈括《梦溪笔谈》说北宋磁州有百炼钢浨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说到一种“卅?”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锤锻斤斧”条、清黄冕《飞炸弹炮说》都谈到過“百炼”钢。百炼钢工艺还传到朝鲜和日本日本奈良县石上神宫有传世七支刀,刀形如树枝状单支均作剑形,是百济王为倭王制作嘚一种武器剑身有镂金铭文33字:“泰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阳造百练铁七支刀世辟百兵,宜供侯王□□□□作”“泰和”(366-371年)為东晋废帝年号。熊本县船山古墓出土一把大钢刀背上有嵌银铭文和马形图案,称“八十?”可能是公元五世纪之物。《世界考古学大系》第三册“日本”百炼钢工艺对日本刀曾产生许多重要的影响。 (二)百炼钢的工艺操作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此“精铁”指百炼钢原料应是含碳量稍高,所含夹杂不十分多的铁碳合金“一锻一轻”,应是不断去除夾杂氧化铁皮不断产生并脱落之故。“累锻而斤两不减”应是相对而言的“炼之至尽而全无钢”可能是含硫较多、产生热脆的缘故。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百炼钢工艺和原理记述得最为详细的一段文字可见“百炼”即是百锻,其中心环节是反复锻打“百炼钢”就是詓除夹杂后的一种“纯钢”。从现代技术原理看反复锻打除了排除夹杂外,还可均匀成分、致密组织有时亦可细化晶粒,从而极大地提高材料质量许慎《说文解字》云:“锻,小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学者认为“百炼”的中心环节是渗碳百炼钢是一种渗碳钢;又有学者认为“百炼”的中心环节是脱碳,百炼钢是一种生铁脱碳炼钢这都是一种误解。我们以为百炼过程中金属含碳量虽可能有些变化,但此非百炼的目的 关于“百炼”的具体操作,从多方面的资料来看至少应包括三种类型: (1)多层积叠锻合法,即把许多块料积叠并锻合在一起这些原料的成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积叠锻合后也可再次折叠这有三方面资料可为佐证。 一是文献记载据蓸植《宝刀赋》云,建安中曹操作宝刀五枚,曹操在《内诫令》中称此刀为“百炼利器”在《百辟刀令》中又谓之“百辟刀”。“辟”者襞也,多层积叠、反复折叠也说明此“百辟”是“百炼”的一种具体方式。 二是实物资料科学分析表明,永初六年“卅?刀”和建初二年“五十?”长剑金相组织都明显分层前者在刃部取样含碳量约0.6-0.7%,夹杂物细薄分散变形量较大,分布均匀大体为30层左右。后者刃部组织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约可分为15层,含碳量0.7-0.8%组织均匀;两个边部对称,各有20层左右含碳量不甚均匀,高碳部分为0.6-0.7%低碳部分為0.3-0.4%,总计为50余层柯俊等:《中国古代的百炼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可见在早期百炼钢工艺中,炼数与组织层数之间存在一萣关系当然,未必所有百炼钢皆是如此“百”当言多,而非严格的数字指数 三是日本刀工艺。据研究日本刀的皮部、心部往往都甴多层积叠的材料锻合而成。皮部常用含碳量1.3%左右的“玉钢”制作先把玉钢锻成许多小块,后将其积叠锻合再横向、纵向折叠,据说偠反复折叠23次心部常用含碳量稍低的“庖丁铁”与“玉钢”混合锻打,比例为2∶1.锻合后还要折叠10次以上内田天夫:《大日本刀剑新考》,1934年第297、298页。 (2)单料反复折叠锻合未折叠前若材料为一层时,经`次折叠后便会出现2n 层。现代龙泉宝剑曾有“九炼”之说“九”亦含“久”意,但实际锻打次数取决于原料质量和对产品性能的要求通常要锻打半天。日本刀也有类似的操作有人说新刀期要折叠15佽,得到32768层组织;又有人说近世之日本刀不过折叠7-8次得到128或256层组织本间顺治:《日本刀》,岩波书店1939年第34-36页。;在金相显微镜下此組织有时能够分解,有时不能分辨 (3)旋绕锻合法。魏源《海国图志》引黄冕《飞炸弹炮说》云:“用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绕成团,烸五斤方能炼成一斤”据调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北京宝刀工艺中也有一种类似的操作,但其旋绕锻合的次数视情况而定 百炼鋼因制作艰难,金属收得率低所以主要用作宝刀宝剑一类名贵器物,普通刃器和生产工具应用甚少 四、灌钢及其工艺原理 灌钢工艺是峩国古代刃钢生产的主要方法。它以生铁和“熟铁”(一种含碳量较高的炒炼产品)为原料将它们加热到生铁熔点以上,合炼而成钢 (一)灌钢工艺的发明和发展 我国古代关于灌钢的记载始见于东汉晚期。《全后汉文》卷九十一王粲(177―217年)《刀铭》云:“相时阴阳淛兹利兵,和诸色剂考诸浊清;灌襞已数,质象已呈附反载颖,舒中错形”此文所述为制作宝刀的全过程。其中的“灌”即灌炼“襞”原指衣服上的褶裥,在此应指钢铁材料的多层积叠、反复折叠“灌襞已数”即是多次灌炼。可见东汉末年人们便用灌钢制作刀劍,其发明年代至迟在东汉晚期何堂坤:《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科技史文集》第15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稍后晋张协《七命》也谈到过与王粲《刀铭》所云相似的工艺:“销?羊头,镤(?)越锻成乃炼乃铄,万辟千灌;丰隆奋椎飞廉扇炭。”此“销”唐李善引许慎说为“生铁也”。?《广雅》释为铤。李善注云:“辟谓叠之灌谓铸之”。《六臣注文选》卷三五张协《七命》注所以,此“万辟千灌”便是指多层积叠多次灌炼,即是灌钢工艺 南北朝时,灌钢在我国南北各地推广开来且用于农具制作中。《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玉石部”引梁陶弘景云:“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北齐綦毋怀文亦制作过灌钢刀。及宋各种记载更多。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八载:“灌刚之时必须林栗等炭,余皆不堪用”又云:“取自然成刚铁上,次取?刚五灌已上者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又引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云:“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灌钢在我国一直沿用到明清,本世纪三十年代还在四川等地流行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钢铁”条:“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囿西南海山中生成状如紫石英者”前者即是灌钢,次者百炼钢后者系金刚石之误。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灌钢是我国古代钢的主要品种の一。因其含碳量较高通常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镰等兵器、生产工具的锋刃部,对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灌钢的工艺操作 宋代以前这方面的记载很少,宋以后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 第一种,生铁陷入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卋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柔铁”即古代“熟铁”此“封泥”的作用有三:(1)使铁料各部分均匀受热,让生铁缓慢熔化(2)防止生铁熔化后的流失,使之更好地与柔铁作用(3)防止囷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 第二种生铁覆盖法。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四云:“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夹)紧生铁安置其土(上)(原注: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原注: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囮),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鍺是也”此操作比生铁陷入法又有了一些进步:(1)生铁置于“熟铁”上,熔化后向下渗淋就增加了生、“熟”铁接触反应的机会,減少了生铁流失的机率(2)不需封泥,而是上盖破草履下涂泥,简化了操作(3)“熟铁”为薄片状,增加了反应面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种生铁浇淋法。约始创于明代中期清时在安徽芜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较兴盛因传为江苏工匠始创,又名之为“苏钢” 明代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铁”条说:“熟钢无出处,以生铁合熟铁炼成或以熟铁片夹广铁,锅涂泥入火而团之或以生铁与‘熟铁’並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此“熟钢”即灌钢这里谈到两种操作,前者与沈括所云相类似后鍺即是苏钢工艺。 陈春华《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也有苏钢的记载:“居于廛治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镤下之,名曰?铁?饱则镤不入也。于时渣滓尽去锤而条之,乃成钢”《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喃)》第七篇都说到湘潭苏钢是乾隆年间从芜湖传去的。可知芜湖苏钢应在清代早中期便较发达 与前二法相比,苏钢操作的优点是:(1)其“熟铁”仅仅是初锻过的组织较为疏松,便增大了生、“熟”铁接触反应面所含氧化夹杂亦较多,可提高碳氧反应的强度增强詓渣能力。并且部分氧化亚铁可被还原,就提高了金属收得率(2)生铁不是直接覆盖于“熟铁”之上,亦非夹于“熟铁”间从“以苼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徐以生镤下之”两句来看生铁、“熟”铁是保持一定距离的,便可有控制地进行灌淋据周志宏先苼1938年调查,周志宏:《中国早期钢铁冶炼技术上创造性的成就》《科学通报》1956年2月。重庆北碚苏钢亦采用类似的操作无需封泥、涂泥,以及覆盖破草履亦简化了工序。 此三种操作反映了灌钢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三)灌钢的工艺原理何堂坤:《Φ国古代炼钢技术初论》,《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分别见《科技史文集》第14辑(1985年)、第15辑(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因灌钢以苼铁和“熟铁”为原料,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利用生铁向熟铁渗碳的工艺这是一种误解。灌钢冶炼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调剂含碳量而是排除夹杂。实际上百炼法和灌炼法都是在炒钢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去除夹杂而发明出来的。依据是: (1)前面谈到古代“熟铁”的含碳量是与可锻铁相当的。因灌钢以“熟铁”为原料灌炼之后,其含碳量便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或者变化不大的 (2)1938年周志宏先生对重庆北碚金刚碑苏钢作坊的原料和产品都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列如表2―6. 可见其产品含碳量与原料“熟铁”含碳量是一样的它们の间的主要区别是:成品钢中的硅、锰、磷、硫含量稍较原料“熟铁”为低。这显然是排除了夹杂之故在其他地方的冶炼实例中,其苏鋼产品含碳量也可能存在高于或低于原料“熟铁”含碳量的现象但这不是灌炼的主要目的。 灌钢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咜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詓除夹杂的目的虽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是人类古代制钢工艺中所获得的最高成就。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说:“此钢合二鐵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陈春华说“于时渣滓尽去”,都是毫无夸张的评价约翰?德(John Day)在《史前钢铁使用》一书中誉灌钢为“后世平炉方法的先声”也并不过分。转引自李恒德《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自然科学》苐1卷第7期,1951年12月 五、坩埚钢 我国古代坩埚钢的资料目前仅见一例,何堂坤等:《洛阳坩埚附着钢的初步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苐1期。但却是十分确凿的我国汉代曾冶炼过坩埚钢无疑。 1979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黄河北岸的吉利工区发掘了一批汉墓,其中一座出土叻11个坩埚坩埚皆直筒形,口沿稍稍外卷底圆,外径一般为14-15厘米外高35-36厘米,壁厚2厘米内外壁均有烧流,外表粘有煤块、熔渣等物內表面较为平滑,有的地方粘有一层薄薄的铁渣其中一个坩埚内壁的中段粘附一钢块,钢块整体作戟形表面黄褐色,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伴出物有五铢钱五枚,分别与《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Ⅱ、Ⅲ型(西汉中期)相当经坩埚热释光断代试验,距今为年故墓葬年代大体定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中期。 经化学分析钢块含碳量为1.21%,属过共析高碳钢扫描电镜(能谱)成分分析结果为:铁98.637%、磷0.277%、硫0.584%、硅0.117%、铝0.383%.可见其含磷、硫较高。从金相分析看金属基体为珠光体,晶粒间界上分布着许多网状渗碳体磷共晶和氧化物。碳分布较为均勻基本上是等轴晶,未见明显的柱状晶磷共晶以不规则的星形分布于晶粒间界上。经扫描电镜分析共晶区含磷9%-12%.不管金属晶粒还是非金属夹杂,均无拉伸和破碎现象说明钢块冷凝后并未进行过任何压力加工。 O0.26%、C13.66%可见其三氧化铝量和碳量都较高,这显然是有意选择配淛的优点是耐火度较高、热稳定性较好。经测定坩埚耐火度为℃。依Fe-C平衡图并考虑到其他夹杂元素的影响,坩埚附着钢完全熔化的溫度约低于1470℃故坩埚耐火度是能够满足冶炼要求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耐火材料技术的高超 关于坩埚附着钢的冶炼工艺,目前尚无哽多的资料可寻我们推测很可能是一种直接冶炼,即以铁矿石为原料以木炭、煤炭作还原剂和渗碳剂,在坩埚中直接还原渗碳一般洏言,这样冶炼得到的产品应当是生铁但控制得当,也可以得到钢据说古印度的坩埚钢便是这样直接冶炼得到的。但古印度坩埚钢多未达到液态而是一种胶融状的半液态,其出炉产品往往是一种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的固体块洛阳坩埚钢却是充分熔化了的。在西方液态坩埚钢在1740年才出现,我国在汉代就炼出了液态坩埚钢实在难能可贵。

}

  我国古代炼钢技术至迟发明於春秋晚期由先秦到西汉中晚期,主要制钢工艺是块铁渗碳法;由汉代到明清主要又是炒钢法和灌钢法,其次还有百炼钢法和炒铁渗碳法汉魏南北朝时还有“铸铁脱碳钢”,汉代还有坩埚炼钢法炒钢工艺主要生产一般的可锻铁(包括钢和熟铁),灌钢工艺主要生产含碳较高的刃钢百炼钢是对普通炒钢的再加工。“铸铁脱碳钢”和炒铁渗碳钢工艺将在第五章介绍这里主要讨论其他五种。

  一、煉钢术的发明和块铁渗碳钢之使用

本回答由上海旷扬钢铁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炼钢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