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国穆斯林人口比例,我还是法国公民

&>&&>& > 正文
穆斯林民众抗议向全球蔓延:“我们都是穆罕默德”
作者:烟雨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遭遇恐怖袭击后,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热卖数百万份。《查理周刊》最新一期特刊获得热捧,14日上市后便多次加印,17日更是宣布将加印至700万册,远超过去每期3到6万册的发行量。然而在众多读者支持的背后,这份争议杂志不仅在增加恐怖主义给欧洲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在继续激化部分穆斯林与西方世界的分歧。
  《查理周刊》遇袭后最新一期特刊封面
  《查理周刊》特刊加印至700万册
  读者展示买到的杂志
  不向恐怖主义屈服,捍卫言论自由,这是法国政府及许多读者支持《查理周刊》最新一期的理由,也是这份特刊发行量不断刷新的主要原因。据法新社报道,截至17日,《查理周刊》特刊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多个国家供不应求。
  16日上午的蒙特利尔,数百名读者排队购买,然而当时仅仅1500份抵达加拿大。在法国国际新闻社外,凌晨5点书店还未开门,就有数百名打算购买此杂志的读者在排队。英国街头也是许多人排队等待购买英文版,许多英国人16日还在社交网站贴出自己购买的杂志,以表达对言论自由的支持。
  新封面继续激怒穆斯林 多国抗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在追捧《查理周刊》。美联社指出,尽管许多穆斯林对恐怖袭击表达了愤怒,但《查理周刊》又将许多穆斯林的关注点拉回到了&让人愤怒的反穆斯林漫画&上,其描画伊斯兰教先知的做法继续激化着穆斯林与西方世界的分歧。在主流的伊斯兰文化中,以任何形式展示先知穆罕默德(哪怕是赞扬)都会被视作亵渎。
  面对《查理周刊》的最新特刊,一边是书店外排队支持言论自由的读者,另一边却是众多穆斯林的抗议集会。周五(16日),在巴基斯坦、尼日尔等国都出现了反《查理周刊》集会,他们高举&我是穆斯林,我爱先知&的标语,与恐怖袭击后支持《查理周刊》的标语&我是查理&形成对比。在巴基斯坦,白沙瓦、木尔坦市愤怒民众焚烧法国国旗,而卡拉奇市的抗议最后甚至引发暴力。而在西非国家尼日尔,相关暴力抗议还导致至少10人丧生。
  其他穆斯林世界也对《查理周刊》发出了谴责与抗议。伊朗政府在谴责恐怖袭击《查理周刊》的同时,也谴责了杂志本身,指责其继续刊登先知漫画的做法是在&挑拨仇恨&以及侮辱伊斯兰教。阿富汗总统17日也声明指责《查理周刊》不负责任。伊拉克总理也担忧《查理周刊》新封面导致进一步流血。也门、埃及与加沙也都出现了抗议活动。
  17日,也门首都法国使馆前的抗议人群
  &我们不是查理,我们是穆罕默德。&这样的口号17日和18日出现在全球多个有穆斯林聚居的国家和地区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中。《查理周刊》遇袭后仍然登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形象,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社会引发了两种极端的反应。
  &伊斯兰世界爆发怒吼!&德国《明镜》周刊18日称,焚烧教堂,烧毁法国文化中心和法国国旗&&对于法国《查理周刊》最新一期继续刊登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穆斯林民众的愤怒和抗议示威迅速向全球蔓延。
  贝宁泛非网18日称,除了尼日尔,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数以万计当地人聚集到法国大使馆周围示威,并焚烧了法国国旗。尼日尔、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埃及还禁止《查理周刊》发行。在阿尔及利亚首都,3000人高喊&我们都是穆罕默德&。
  巴基斯坦示威者焚烧法国国旗  
菲律宾示威人群
穆斯林示威者
  西非国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星期六(1月17日)暴发针对法国《查理周刊》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漫画的抗议示威,至少两座教堂遭纵火焚烧。
  示威是在尼亚美大清真寺门前开始的,警方一度对示威者使用了催泪弹。
  尼日尔是法国前殖民地。
  法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发出警告,要求在当地的法国公民不要外出。
  此前一天,尼日尔第二大城市津德尔发生抗议和骚乱,至少导致4人死亡。
  上个星期,伊斯兰枪手在法国首都巴黎袭击了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编辑部、一名警察以及一家犹太人超市,一共打死17人。
  星期五在尼日尔第二大城市津德尔,示威者攻击了那里的法国文化中心,打砸焚烧了咖啡厅、图书馆和办公室。
  近千名非洲尼日尔青年当地时间周六,参加在首都尼亚美的示威,抗议《查理周刊》以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作为封面,认为亵渎和侮辱伊斯兰教,期间有人放火焚烧教堂,亦有人撕毁圣经。报道指至少8间教堂被烧毁,基督徒寓所亦成为抢掠目标,数十人受伤。消息指,他们会在周日再次发起游行。
  欧洲多国高度警戒严防恐怖袭击
  面对《查理周刊》带来的新争议,法国总统奥朗德17日表示,他已经注意到法国以外的抗议活动,这些国家的民众&不理解法国对言论自由的珍视&,&法国尊重不同的信仰&,但法国坚持维护言论自由及世俗化的价值观。
  尼日尔总统伊素福17日发表讲话谴责暴力行径,并呼吁民众保持冷静。值得注意的是,伊素福是出席巴黎11日支持《查理周刊》游行的6名非洲元首之一。法国《非洲看板》杂志称,伊素福在巴黎出席游行活动时还说过&我们都是查理&的话,因此遭到尼日尔穆斯林团体的强烈谴责,为此16日他通过政府发言人修改措辞,称&参加游行的目的是打击恐怖主义,而非意味着对某些错误利用言论自由观点的任何支持&。
  而除了应对《查理周刊》带来的新争议,法国及欧洲各国还面临着更为紧迫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防范不断增加的恐怖袭击威胁。《查理周刊》遇袭之后,过去一周,欧洲各国都在加大安保力量,各国情报部门警戒级别上升,比利时甚至30年来首次派出军队入城协助警方保卫重要地点的安全。仅仅在过去3天,法国、比利时、德国、希腊等国共逮捕约20名恐怖主义嫌犯。
  比利时在犹太学校附近加强安保
  法国穆斯林移民基本情况
  据统计,法国有超过600万穆斯林人口。&法国能否成功让穆斯林移民融入?若不能,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沙尔利周刊》事件让这个一直隐藏在主流视野中的尖锐问题闯入了公众视野。
  目前,法国有642万穆斯林移民,约占其总人口的10%,是欧盟各国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基本都是外来移民及其后代。法国的大规模穆斯林移民潮始于&二战&结束后,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法国穆斯林移民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取代了南欧移民成为法国最大的移民群体。这些第一代穆斯林移民以及在法国本土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就构成了今天法国穆斯林移民的主体。
  穆斯林移民曾经对法国社会和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经济的停滞,处于经济结构底层的穆斯林移民面临失业和生活困境,沦为国家福利的&负担&。
  据统计,穆斯林群体是目前法国失业率最高的社群,从事低端工作领域的穆斯林群体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即便如此,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也常受到歧视。此外,法国穆斯林移民大多数居住在大城市的郊区,居住条件落后,公共设施恶劣,教育资源稀少,陷入了阶层固化的恶性循环。出生在法国的新一代穆斯林,发现自己即使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但仍无法通过努力而改变命运。
  与此同时,在外来移民群体中,法国穆斯林的出生率最高,年轻化程度也最高。当前法国穆斯林移民以第二代和第三代为主体,他们出生在法国,深受共和精神的熏陶。与第一代移民不同,他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包括社会地位的平等。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只是保障形式的平等,而缺乏实质的平等时,只能陷入困顿与迷茫,一些人转而从宗教中寻求认同与尊严。
  法国政府一贯坚持以&共和模式&为原则的移民政策。该模式脱胎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共和国价值观,其特点在于:只承认个体的公民权利,拒绝以种族、宗教等群体性标志将公民分成不同的群体。在移民问题上属于强同化、高认同模式。在承认外来移民的公民权利的同时,要求其必须首先认同共同的法兰西价值,放弃本身的宗教文化与传统价值,隐含着法兰西文化的优越感。
  法国《世界报》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将伊斯兰教与&暴力&相联系,66%的受访者认为伊斯兰教是&落后&的象征,71%的人认为伊斯兰教徒的&狂热行为&多于&宗教宽容&,更有高达76%的受访者认为伊斯兰教&压迫女性&。
  在个别媒体对负面信息的刻意渲染下,伊斯兰教被等同于恐怖主义。而类似&查理遇袭&的事件又加剧了法国民众对于伊斯兰教&不宽容&、&暴力&以及&反民主、不自由&的负面印象。在绝对言论自由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合谋&下,&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似乎成了公理。
  事实上,伊斯兰教并非铁板一块的信仰体系,穆斯林内部存在着地缘、种族、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而&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恰恰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伊斯兰教内在的多样性。他们认为,只有一个由民主、自由、世俗主义等价值凝聚在一起的、铁板一块的西方文明,才能对抗另一个铁板一块的伊斯兰文明。
  从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实质看穆斯林在西方世界的处境
  法国作为拥有超600万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从穆斯林在法国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到穆斯林在西方世界的处境。其实,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穆斯林移民才真正成为一个所谓的&问题&,而这一时间正是法国经济从增长走向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的节点。这或许已足以说明些什么了。
  一些法国本土民众认为,穆斯林移民抢占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而事实上,穆斯林移民是失业率最高的群体,而且从事的往往是本地居民不愿从事的低报酬、重体力劳动,就业的结构性差异决定了后者对前者并不构成真正威胁。
  还有人认为,穆斯林移民拖家带口,无所事事,白白消耗法国的社会福利,甚至主张将穆斯林移民全部驱逐出境。然而,正如一位工作多年的穆斯林移民所说,在为法国人修建了那么多幢住宅之后,却还不能申请到一套低租金公寓。这个现实版的法国&卖炭翁&故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的本质所在。
  而最擅长煽动族群对抗与仇恨而大获其利的正是法国的极右翼政党。例如,极右翼分子勒庞创立的国民阵线党,为了在法国大选中赢得选票,20世纪80年代初便将矛头指向外来移民,指责外来移民加剧了法国的失业状况和犯罪率,穆斯林人口的急速增长必将改变法国社会的人口构成和文化传统,是法国社会的痼疾。由此产生了所谓&欧拉伯论&,通过对原本指欧洲-阿拉伯对话的&Eurabia&一词的曲解,鼓吹欧洲正面临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的危险,迟早有一天,欧洲将变成&欧拉伯&,巴黎将变成&巴黎斯坦&,以基督教为底色的西方文明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然而,事实上,目前穆斯林移民人口比例还不到欧盟国家人口总数的5%,这样的担忧与其说是杞人忧天,不如说是别有用心。
  根本而言,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是法国社会现实在穆斯林群体身上的折射。如果揭去其外来移民身份或宗教身份的特殊色彩,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可能是&&&&论政治与经济双重压迫下的法国某群体的边缘化生存状况及其抗争&。
  所谓&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以及弥漫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都是刻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煽动性的言论取代对真相的探寻,以对伊斯兰教或穆斯林的各种无知、武断、陈词滥调和负面言论来表达他们的&傲慢与偏见&。然而,如果要他们指明问题的本质所在,他们往往顾左右而言他。
  宗教因素只代表法国穆斯林移民的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而社会现实才是决定性因素。从所谓&一神教的排他性&、&古老的政教合一制度&以及&现代文明与野蛮传统的对抗&中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是欧洲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解决移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凝聚社会,形成共识,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面对经济转型、社会波动,片面强调言论自由的极左翼不可取,因其无益于凝聚社会,实现共识;煽动仇恨与对抗的极右翼同样不可取,因其做法早已有人尝试过,只落得身败名裂。而从整个社会而言,将社会问题、经济衰退归咎于某个群体是非常缺乏理智和短视的做法。以将社会撕裂为不同的群体为代价,企图在更小范围内维系凝聚力的做法更不可行,因为人为制造出来的次级社会,必将面对被再次撕裂的危险。
(报道综合自环球时报、人民网等)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朝阳苗柔柔:为什么法国改造穆斯林失败了?
法国“中国与卢瓦尔协会”秘书长
关键字: 法国法国穆斯林欧洲伊斯兰化查理周刊穆斯林法国极右翼政党
日,法国大区选举第一轮投票。初步统计显示,在法国本土13个大区中,主张排外、反移民、反申根协定的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在至少6个大区得票第一。不过,当地时间13日的第二轮投票结束后,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有“法国最危险女人”之称
叙利亚难民危机和巴黎恐怖事件爆发得恰是时机,给了国民阵线最大的帮助。但是法国长久以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引发的社会冲突加剧形成了培养极端主义的温床,为国民阵线打造了崛起的民众基础。
我们来看看短短5年里大区选举中国民阵线(代表色蓝色)的得票比率变化。
很清楚,64岁以下、底层的劳动人口支持排外、反移民的极右阵线,原因当然是他们认为移民抢占了本应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与之相应的,是外来穆斯林人口在欧洲人口总数中每10年大约增长1%,年轻人占大部分,穆斯林的平均年龄比欧洲要年轻8岁。2013年欧洲穆斯林人口达5638万。
当初法国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时期,因为缺乏劳动力大量引进原法属殖民地移民,主要来自北非和阿拉伯国家,大多从事法国人不愿意干的繁重低下而报酬微薄的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陆陆续续爆发了各种经济危机,本土居民和穆斯林移民矛盾开始激化。尽管法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移民进入、鼓励移民离开法国,但是大部分移民已经在法国生根繁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不可能再从根本上解决了。
法国乃至欧洲的移民冲突,移民群体和所在国本身都有责任。我们这里不谈大家都明了的移民低教育、低素质、法国社会的隐性歧视等种种问题造成的对移民的孤立和排斥,仅从双方的群体文明来观察移民的融入问题。
从移民方面来说,法国政府一直实行“共和模式”的政策,强调外来文化与法兰西文化的融合,在共和、世俗和平等的基础上,公平地对待外国移民,促使其完全融入法国社会。历史上大量的欧洲其他国家移民,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甚至犹太人等都曾很好地融入到法国社会中,所以法国曾认为穆斯林移民也可以和其它国家的人一样。
但是伊斯兰的宗教表现出严密的组织性和顽固性,抵制外来文化改造,使得法国的大多数设想和规划都化为泡影。大多数老移民、新移民和第二代在法国居住很久,甚至在法国出生长大,已经是法国公民,能说流利的法语,接受法国的主流文化,在法国读书工作,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伊斯兰教义,不接受法国的西方世俗文化,坚持自己是穆斯林,严格保持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伊斯兰特征。他们给自己的定义是“生活在异教徒国家的穆斯林”,在西方国家是享受安拉赐予他们的美好生活,而且使命是用伊斯兰教义来改造西方社会。
在这里,清真寺和伊玛目们引导信仰和宣扬教义,每天五次的祈祷、斋戒和种种必须尊守的仪式固化了教民脑海中的信仰,亲属朋友和居住的社区发挥着管理和监督作用。几万、几十万移民们看似自由散漫,实际上紧密地组成一个个社团,在移居地扎根发芽、长大繁衍,并且向外扩张,然后理直气壮地以宗教信仰为由,以《古兰经》为准则,要求他们辐射到的一切范围之内必须遵循他们的规则。
在英国,迁居的伊斯兰极端人士反客为主地要求本土居民尊守伊斯兰教义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在加拿大,穆斯林头目有组织地主动帮助合法、甚至非法移民办理文件,申请经济补助。加拿大政府出了大笔经费,移民们却感激穆斯林头目,成为他们的拥护者,而非法者也因为被拿住把柄和有求于人,愈加依附宗教势力。这种现象在法国现在就算没有,恐怕也为时不远了。
法国曾经鼓励穆斯林与法国人通婚,试图融和穆斯林,结果发现世界各地来的穆斯林都遵守伊斯兰的婚姻法制,以要求对方归信伊斯兰为结婚条件,所以凡是与穆斯林结婚的法国女子或男孩都变成了新穆斯林,更加增加了穆斯林的人口。这样下去,再过25年,法国的穆斯林人口会超过半数,法兰西文明将无法维持,到那时,如果按照多数决定的民主选举原则,法国将是一个伊斯兰国家。
而且欧洲生育率越来越低,平均只有1.6,远低于维持人口数量所需的2.3,法国非穆斯林的生育率是1.9,但穆斯林是2.8,各国的外来穆斯林生育率都大大高出本土人士,可以预见整个欧洲都将伊斯兰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陈佳静法国宗教政策 极端主义温床 | 联合早报法国和伊斯兰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
法国和伊斯兰教到底什么仇什么怨?
来源: 《学习与探索》转载自:锦麟观察
作者:刘作翔 编辑:学妹
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平等权、政教分离等是现代国家普遍确认和奉行的宪法权利和宪政原则。但在实践的领域和现实生活层面如何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常会引起纷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两个案例的分析,来探讨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和宗教平等权对保证宗教信仰自由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最有效的法律途径。
首先讲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法国的“头巾法案”;第二个案例是欧洲人权法院的一个判决。
(一)法国的“头巾法案”及其引起的强烈反响
日,法国国民大会以494票赞成、36票反对、31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票,一读通过了政府提出的一个在国内引起广泛争论、甚至也引起国际争议的法案。该法案严禁在公共场所配戴明显的宗教标志,包括穆斯林头巾、犹太教小帽、基督徒的大型十字架等。公立学校学生违反此法者,可能被学校开除。该法案涉及到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权的冲突问题,涉及到宗教标志饰物所包含的政治含义,更大的问题是政教分离问题。法国很早就有法令禁止公立学校布道。法国人崇尚自由和平等,将平等、自由放在根本位置。他们认为,如果允许佩带宗教标识的饰物,会对其他人的宗教平等权造成侵害。这个法案通过的前后,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反对抗议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
法案背景:伊斯兰头巾引发新立法。
在法国,一些伊斯兰妇女习惯总带着一块头巾,围住脖子和耳朵、嘴,更有甚者连眼睛也一起蒙上。1989年,几名头戴伊斯兰头巾的女学生,在法国一所中学被禁止入校,引起了穆斯林社会的强烈抗议。这是此类事件引起公众关注的最早纪录。2003年秋天,在法国外省的一个中学里,四名伊斯兰女学生由于不听校方的劝阻,不愿意在校园里摘掉头巾,而被学校开除。由此引发了法国全国有关政教分离、民族团结和统一的大争论。
日,针对法国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社团主义倾向,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仪式成立了调查政教分离原则执行情况的思考委员会。委员会由包括各种宗教身份的20名有威望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希拉克要求委员会在年底前提交一份法国社会执行政教分离原则的报告,并对更好地执行政教分离原则提出建议。希拉克在成立仪式上指出,政教分离原则是宪法规定的,但这一原则的执行在法国一些部门和学校开始遇到困难。他强调,法国社会承认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并把它视为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任何其他所谓的原则都必须服从共和国法律。
2003年11月,由社会学专家贝尔纳·斯达西担任主席的“政教分离专家调查委员会”,将他们通过六个月的调研工作得出的报告,呈交法国总统希拉克。报告指出,包括学校、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均应坚持中立性原则,不宜让公然故意带有宗教或政治色彩的标志出现。同时,报告建议把一个伊斯兰教节日算作学校假日。
围绕宗教在法国社会的角色、围绕对伊斯兰族群融入法国社会之艰难的关注,多年以来,以伊斯兰妇女的头巾问题为焦点,已经在法国引发过多次风波。而《斯达西报告》正是着眼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报告要求制定一条法律,明确规定在公共服务机构内,无论是天主教徒的大十字架、伊斯兰教徒的头巾还是犹太教徒的小帽,因为都是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宗教标志,都一律禁止佩戴。
这个报告的支持者认为,各种政治势力出于一己私利,正在假借宗教名义破坏共和精神与原则。恐怖主义分子也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在学校或公共机关将宗教标志公开展示,或把这种展示本身作为武器,借机宣传宗教并对具有其他信仰的人构成威胁。这样的行动就是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挑衅。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这样实施普通教育的场所就更是如此。学校应该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教学不应具有任何宗教色彩,教师个人的宗教信仰或倾向也不应该带到教学中去。国家应该借此机会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有关行为。还有的人认为,头巾首先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的象征。伊斯兰妇女的头巾标志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和附属关系,并且,信教与否、信仰程度如何,并不体现在外表上,而是在内心里。根据民意调查显示,57%的法国人赞成立法,在学校内禁止宗教标志。
法案针对所有族群和宗教。
法国是一个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但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有很大势力。法国拥有500万穆斯林,是西欧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度里,为防止族群主义倾向抬头,强调宗教宽容、政教分离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1905年,法国通过了《世俗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要求公立学校一律世俗化,现有社会宗教体系就是藉此而建立的。
根据《斯达西报告》而提出的法案,日在国民议会得到顺利通过。与以往政府提出的有关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改革草案,在国民议会的遭遇不同的是,无论是执政的右翼政党还是在野的左翼联盟,都对这个草案投了赞成票。法案随后还将送交参议院审议,然后在3月中旬由国民议会最后批准。
该法案的一条关键性规定,在该年9月份新学年开始时正式实施。这条规定严禁学生在公立中小学,穿戴明显反映自己宗教信仰的标志、服饰。允许佩戴不显眼的、比较含蓄的宗教标记,如伊斯兰手链或小十字架等。该法案还规定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官方规定的课程,任何学生不得以宗教为由,反对教学内容或逃课。
政府有关人士坚持说,该法案并非针对特定人群或宗教,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群——无论其宗教信仰为何。国民议会议长让-路易·德布雷说,法案就是要向公众明确,公立学校是学习而非从事好战活动或宣传、改变信仰的地方。但有部分舆论认为,法案主要针对穆斯林头巾以及穆斯林学生的反犹太言论。在投票前,法国教育部长吕克·费利曾对报界说,过去3年,法国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快速增长,法案将有助于防止公立学校的课堂分裂为“好战宗教社区”。
法案反应剧烈,影响深远。
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法国人都赞成该法案。其中,教师中支持这一法案的比例高达70%。持反对态度的人则认为,一块头巾里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宗教含义。法国有关政教分离、国家世俗化的法律已经足够多,更多的法律不仅不会消除公共机构内宗教标志的负面影响,反而会令问题更复杂化,加重校园中的宗教排斥现象,甚至造成更大的社会分裂。重新另外立法会破坏现存社会宗教体制。一些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行政规定来解决,不一定非要立法。在记者对几个朋友进行随机采访时,退休银行职员索妮娅说,她觉得其实本来不应该如此大动干戈,需要制订一部法律来解决“头巾风波”。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权威,以“会扰乱教学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等学校管理方面的理由,就可以让那些极少数一定要戴着头巾上学的女孩子摘下头巾,可能连校长都不用出面就可以解决问题。她的朋友吉奈特则反驳说,现在的学生哪里还像我们小时候,对教师的话毕恭毕敬,你越不让干的事,现在有的学生反倒是偏要干!所以,通过国民议会制订法律也许是唯一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否则,局面会越来越难以收拾。在法国政府内部讨论该法案的过程中,也曾有过严重分歧。有两位女穆斯林在法国议会里获得了议会的议员席,她们是强烈反对这个草案的。法国外交部长也反对这个法案,担心这个法案会在海外引起误解,可能引起法国与回教国家的关系。
有的反对者还举出英国的例子说,英国和法国的情况类似,也是一个世俗化了的多种族、多宗教国家。但是在那里,一个出身印度锡克族的英国警察,就可以带着具有强烈种族和宗教含义的裹头巾,和其他警察一样在大街上执勤。即使英国不像法国,没有通过宪法确认政教分离,但英国人能做到宗教宽容,法国人为什么不能?
法国穆斯林社会的宗教领袖总体上支持政府的法案,认为这有助于遏制激进的伊斯兰教派。穆斯林大众中则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声音。国际社会对此法案反应强烈的也有不少。教皇保罗二世公开批评法国。47名美国国会议员致信法国驻美大使,称法案威胁了法国青少年的宗教权利。马来西亚首都科伦坡的法国使馆前,出现了抗议人群。即使在法案通过之前,除了在法国以外,在英、德、比、荷等欧洲国家,都曾有穆斯林走上街头示威。
国际上的反响:这个法案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反对浪潮是一浪接一浪,主要来自伊斯兰国家,如埃及等。另外在德国,也有一些类似的司法案例引起较大反响。就在法国「头巾法案」引起回教徒激烈反弹的同时,德国巴登伍腾堡邦也一读通过「老师禁戴回教头巾案」,预计将在三月底确认通过立法。德国教育部表示,为了维持教育的中立性,希望禁止任何宗教或政治意味的象征或标记出现在学校。德国另外七个邦也计划在近日内,提出类似的法案。2003年9月,德国最高法院裁定,各邦有权禁止老师戴回教头巾。这项裁定肇因于1998年,巴登伍腾堡邦一名老师在学校上课时戴回教头巾,被学校开除,这位年轻老师一状告上法院,指称德国宪法保障她的宗教自由。最后联邦宪法法庭裁定「这位老师可以戴头巾」,但是也指出,各邦可以自行决定新的相关法规。不过这项但书引起德国320万回教徒强烈抗议。
还有欧洲的一些法律学家,也反对法国实施的这样一个禁止在学校戴头巾的法案,认为这违反言论自由原则。欧洲议会的主要反对党有绿党、保守党、社会党。在此法案颁布之前,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如在1989年,几名戴伊斯兰头巾的女学生曾被禁止入校,引起穆斯林的抗议。当时恐怖组织警告法国当局,如不取消头巾禁令,就将发动袭击。2004年3月,一个叫强大英明真主之国的恐怖组织也曾写信给法国总理拉法兰,扬言如果不取消这个法案,将对法国发动武装袭击。到2004年8月,一个伊拉克组织绑架了两名法国记者,要求法国政府在48小时内取消头巾法令,以此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
法案实施后的案例:2004年10月,法国两名十二三岁的女孩由于佩戴穆斯林头巾而被学校开除。据报道,这是9月法国通过禁止人们在学校佩戴具有宗教象征的装饰物法令后第一起学生被学校开除事件。据报道,学校领导层在与学生及家长几次见面劝说她们遵守新法令无果后做出了这一决定。据悉,伊斯兰教的斋月于10月14日开始,这期间所有穆斯林妇女应该佩戴有伊斯兰宗教象征的头巾,两名女学生被学校开除正好赶上斋月期间,一方面是法国政府展示其推行头巾法案立场的坚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激化该国穆斯林民众的矛盾。
另外,学术界对该法案也有一些看法。台湾师范大学的陈素秋教授对这个法案做了一个长篇的评论。他认为这个法案有两个不妥当之处:一是它干预了学生的信仰自由,牺牲了他们的权利。第二,这个法案放弃了学校作为多元文化场所的机会。他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宗教教育,让大家忍受其他宗教。这个法案的通过已经是一个政治性的、有象征性的事件了,它对其他人的宗教信仰会构成一种侵犯。
(二)欧洲人权法院的一个判决
日,欧洲人权法院作出了一个裁决,该裁决涉及了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案情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有一个学医学的女生,叫莱拉·沙欣。她戴着面纱,用长袍包裹自己的身体去上课。但是学校校长决定,如果她不按照自己的职业要求着装,即如果她不把头巾、长袍去掉,就不许她上课。沙欣认为校方的这种要求不仅违反她的信念,而且违反土耳其宪法和欧洲有关人权所承认的公民信仰自己宗教的自由。所以她向欧洲人权法院提出起诉。日,法院驳回她的请求,认为她所在大学的校长根据政教分离的原则做出的决定,并没有侵犯她的个人自由,而是制止了土耳其的某些极端组织把自己的禁令强加给大家的做法。欧洲人权法院支持伊斯坦布尔大学校长的决定,并建议在教会的规定和医学(医学要求从业人员了解和接触人体)之间、在幸福而隐秘的生活与公开工作之间做出折衷选择。
2 几点评论: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平等权的意义
1,以上两个国外的立法和司法案例,都涉及了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其立法的依据和司法判决的主要理由是宗教平等权和现代国家普遍奉行的政教分离原则,而这两点又是须臾不可分的。
2,政教分离原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代政治原则。它最好地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理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别人,即使是国家统治者也不允许。所以宗教和政治分离意味着不能有“国教”即国家宗教。当然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现代国家。当然,我们也知道在一些穆斯林国家,或历史上在一些宗教法统治的国家,宗教和政治统治是一体化的。
3,政教分离原则和宗教平等权要求应严格区分宗教信仰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界限。在公共生活中,严格限制宗教的介入,旨在于保护每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防止对别人的宗教信仰造成压迫;在私人生活中,每个公民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但这个私人生活需要界定为个人生活。因为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不允许强迫家庭成员信什么教,也应该有一个信奉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宗教团体内部的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还是一种个人生活,这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不清楚,有些界限我们不好讨论。宗教团体的生活已经不是一种个体意义上的或一般家庭内的个人生活,是一种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集合而成的带有某种公共生活属性的众人生活样式。而我们对公共生活有一个基本理解,即公共生活就是一种社会生活,是个人生活之外或在家庭生活外部发生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事物。
4,宪法和法律中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被确认和平等赋予的。它旨在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其中也包含着不信教的自由,并且享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的地位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层面,而是需要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等具体方式予以切实保护的。
5,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平等权是对自由理念的最好诠释。对涉及宗教信仰等精神领域的问题,国家的任务是保证每一个公民的自由,防止用一种宗教信仰来统治所有人的宗教信仰,也防止用别人的宗教信仰来强迫其他人的宗教信仰。真正做到各种宗教信仰平等相处、平等对待,且严格地局限于个人生活领域。防止宗教信仰对公共生活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才能使公民在一个真正的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去追求和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是自由的,是不应该受强制的和强迫的。
沙龙预告主题:微信时代的媒体生存状态
中国教育报社全媒体中心运营总监 李凌
北京法制晚报新媒体中心副总监 邹娅
天津自媒体联盟“微媒联盟”负责人 江烈鹰
北京广播电视台战略部高级研究员 张晓菲
新媒体指数市场与战略部总监 张丹峰
主办方:新媒体指数 学术中国
时间:11月15日(周日)14:00
地址: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天创科技大厦二层219
ID:zhishen100
长按并识别关注
知深:科研知识共享第一站
文章不代表学术中国立场
文章版权归作者及来源所有,因没有作者及来源联系方式,若涉及到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微信lf),谢谢
「民间第一学术共同体」
订阅号:xueshuzhongguo
合作微信:guozede1022
官方网站:投稿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穆斯林人口比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