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解放军一个纵队多少人”是什么建制

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野战纵队、旅和兵团的名称及编制
一、纵队、旅的名称及编制
(1)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整编前是野战军辖纵队,纵队辖旅,纵队是2旅4团左右的小编制,只有第3纵队辖3个旅。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2、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5旅。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6年9月,中原突围的第359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11月,中央军委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2、3纵队。第1纵队辖第358旅和独立第1旅;第2纵队第359旅和独立第4旅;第3纵队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并将第1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这时西北解放区的三个纵队两个是2旅编制,一个是3旅编制。
1947年2月,中央军委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6个旅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3月,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下辖第1、第2纵队(3月17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7月,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8月初,晋绥军区第3、第4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4.5万人。10月,由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共7.5万人。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12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同月,以晋绥军区第11、14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
至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时,西北野战军共辖7个纵队,每个纵队一般下辖两个旅。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时,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原来的旅改为师,一般每军下辖3个师),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15.5万人。
(2)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整编前也是采取纵队下辖旅的编制,由于较西北野战军兵力更雄厚,一般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个别辖4个旅或2个旅),是3旅9团的编制。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发动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编为大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编为太岳纵队。10月,冀鲁豫军区主力编为第1纵队(辖第1、2、3旅),冀南纵队改为第2纵队(辖第4、5、6旅),大行纵队改为第3纵队(辖第7、8、9旅),太岳纵队改为第4纵队(辖第10、11、13旅)。11月中旬,以大行军区主力组成第6纵队(辖第16、17、18旅),以冀鲁豫军区主力组成第7纵队(辖第19、20、21旅)。同期,因中央军委拟调第4纵队(不辖第11旅)去东北,组成第8纵队(辖第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军区独立旅改称第24旅)。12月初,中央军委决定第4纵队不去东北,仍留太岳军区。随后,第4纵队与第8纵队(不辖第24旅)合并,称为第4纵队(仍辖原第10、第11、第13旅及第23旅);第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至1946年6月中旬,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除精简整编和调往其他地区外,尚有野战军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
1947年3月,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并为第1纵队。到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其中野战军为5个纵队,炮兵和工兵的进一步发展,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已达10个。7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决定:以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主力与原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原第5师),依次组成第8纵队(辖新组成的第22、第24旅和第23旅),第9纵队(辖第25、26、27旅),第10纵队(辖第28、29、30旅),第11纵队(辖第31、32、33旅),第12纵队(辖第34、35旅)。
刘邓大军率第1、2、3、6四个纵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中原解放区和中原野战军后,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第1纵队(辖第1、2、20旅),第2纵队(辖第4、6旅),第3纵队(辖第7、8、9旅),第4纵队(辖第10、11、13、22旅),第6纵队(辖第16、17、18旅),第9纵队(辖第26、27旅),第11纵队(辖第31、32、33旅)。
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时,中原野战军改名为第二野战军,总兵力达28万余人。到1950年,第二野战军全部兵力已达120万,仅次于四野的150万。
与第一野战军一样,二野也没有第5纵队这个番号,而且,二野的纵队还有2个特点,第一:喜欢两个纵队合编为一个新纵队,例如第4纵队与第8纵队合编为第4纵队,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第二:纵队整编为军时的番号顺序和纵队顺序并不完全相同。如:纵队顺序是第1、第2、第3、第4、第6、第9、第11纵队,整编为军时的番号顺序却是第16、18、10、11、13、14、12、15、17军。
(3)第三野战军
抗战胜利后,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罗荣桓等率山东军区部分部队赴东北,陈毅等率新四军军部及第7师、第2师第4和第5旅、第4师第9旅、苏浙军区第2、4纵队及苏中军区教导第1旅等部,由华中北上,执行巩固和发展山东解放区的任务。
1945年10月留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成立华中军区,辖苏中、淮南两个军区及四个军分区,全部兵力约13.5万余人。同年11月,组建华中野战军,下辖第6、7、8、9纵队,全部兵力约4.7万余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1946年1月,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山东军区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等5个二级军区,全部兵力约20万人。同时,组成山东野战军,辖第1纵队(辖第1、2、3旅),第2纵队(辖第4、5、6旅),第7师(辖第19、20、21旅),第8师(辖三个团),总兵力约7.4万余人。
1947年,山东与华中解放军统一整编,撤销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辖鲁南、鲁中、胶东、渤海、苏北、苏中等六个军区及滨海分区和东江纵队,共约36.6万余人。华东野战军辖第1纵队(辖第1、2、3师和独立师),第2纵队(辖第4、5、6师),第3纵队(辖第7、8、9师),第4纵队(辖第10、11、12师),第6纵队(辖第16、17、18师),第7纵队(辖第19、20、21师),第8纵队(辖第22、23、24师),第9纵队(辖第25、26、27师),第10纵队(辖第28、29师),特种兵纵队。另,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32旅和三个军分区),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35旅和三个军分区)。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辖第11、12纵队)。1947年8月,新组建第13纵队,1948年2月,又新组建渤海纵队,东江纵队北撤后改称两广纵队,也归入华野建制。至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38万余人。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约42万人,第三野战军约58万余人。至12月,第三野战军发展到82.5万余人。
可见,与西北、中原野战军不同的是,华东野战军主要是纵队辖师,一般每个纵队下辖3个师,少数是4个师或2个师,而由华中野战军整编来的第11、第12纵队则还是辖旅,而且是2旅编制。
与西北、中原野战军一样,华东野战军也是没第5纵队这个编制,但是却有第13纵队这个编制。
(4)第四野战军
第四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2、3、6、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8、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进入东北。
1945年10月,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到年底陆续成立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8月~10月间,以山东第1、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新四军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新四军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2、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至1947年3月,建立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组成10个骑兵闭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护路军司令部,将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
1947年4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8~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5、11、12纵队。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03万人。东北野战军辖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11月,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民党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
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辖第12兵团(第40、45、46军);第13兵团(第38、47、49军);第14兵团(第39、41、42军);第15兵团(第43、44、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1950年,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全军区共有150万人。
东北野战军开始组建9个纵队时,也和西北、中原、华东野战军一样,没有第5纵队的编制。只是到1948年新组建3个纵队时,虽然纵队数目和华东野战军一样都是12个纵队,但是不知是否避讳13这个数字,有了各野战军中唯一的第5纵队,而不像华东野战军那样没有第5纵队,而有第13纵队。
(4)华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纵队编制和西北、中原野战军一样,都是纵队辖旅。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整编,辖8个野战纵队,即:冀察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郭大民纵队(第6、7、9旅和骑兵旅)和刘道生纵队(第8、10旅),冀中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杨成武纵队(第11、12、13旅)和黄寿发纵队(第1、2旅);冀晋军区基于武装编成的赵尔陆纵队(第1、2、3旅)和陈正湘纵队(第3、4旅);冀热辽军区(包括冀东和热河两个军区)基干武装编成的詹才芳纵队(第12、13、14旅)和黄永胜纵队(第22、27、30旅和一个混成旅)。此外,进军东北时留在冀热地区担负作战任务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辖第1、2、3旅),归晋察冀军区建制。以上9个野战纵队约有20余万人。
1946年3月,晋察冀解放军进行精简,所属野战纵队主力编成四个纵队和一个教导师,直接归晋察冀军区。四个野战纵队是:第1纵队(第1、2、3旅),第2纵队(第4、5旅),第3纵队(第7、8旅),第4纵队(第10、11旅)。6月,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辖4个野战纵队约有5万人,连同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约有20.7万人。12月,调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编入第2纵队,改为第6旅,察哈尔军区第11旅拨归第3纵队,改为第9旅;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拨归第4纵队,改为第12旅。至此,3个只有两个旅的纵队均扩编为3个旅。12月中旬,第1纵队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
1947年5月,重组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辖第2纵队(第4、5、6旅),第3纵队(第7、8、9旅),第4纵队(第10、11、12旅),另成立一个骑兵旅。11~12月间,组建第1纵队(第1、2、3旅,归北岳军区建制),第6纵队(第16、17、18旅,归野战军建制),第7纵队(第19、20、21旅,归冀中军区建制)。
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辖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北岳、冀中6个军区(同年7月,晋中战役后又成立晋中军区),共有部队18.4万余人。同时,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军区所属的野战部队编成两个野战兵团。
第1野战兵团,辖第8纵队(第22、23、24旅),第13纵队(第37、38、39旅),第14纵队(第41、42旅)。
第2野战兵团,辖第2纵队(第4、5、6旅),第3纵队(第7、8、9旅),第4纵队(第10、11、12旅),第6纵队(第16、17、18旅)。
另外,第1纵队仍归北岳军区建制,第7纵队仍归冀中军区建制。至此,华北军区部队共有42万余人。
1948年下半年,华北军区将所属野战部队调整为三个兵团。
第1兵团,辖第8纵队,第13纵队,第14纵队调至豫北地区,归军区直接指挥,另将太岳军区部队组成第15纵队(第43、44、45旅)调归第1兵团建制。
第2兵团,辖第3纵队,第4纵队。另于11月组成第8纵队(第22、23、24旅)。
第3兵团,辖第1纵队(第1、2、3旅),第2纵队(第5、6旅),第6纵队(第16、17、18旅)。
华北军区第1、2、3野战兵团,于1949年2月依次改称第18、第19、第20兵团,纵队改为军,旅改为师。3个兵团整编后,约有27.2万余人,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
华北军区部队的纵队是:第1、2、3、4、6、7、8、13、14、15纵队。华北军区的纵队编制也是很有特点,总共有11个纵队,但是没有第5、第9、第10、第11、第12纵队,却编到第15纵队。各野战军除四野后来组建过第5纵队外,都没有第5纵队,其原因大概和西班牙内战时的第5纵队代表内奸有关吧,所以各野战军都没有第5纵队的编制。
二、兵团的名称及编制
解放战争前期,解放军部队中虽已出现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名称,但“兵团”一词未正式出现在建制序列中。解放战争后期,野战部队建制序列中出现兵团。当时兵团一般下辖2~3个纵队,每个纵队一般辖3个旅;当时各兵团均由各大战略区或野战军组建,许多兵团习惯上都以主要负责人的名字相称,如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华北野战军的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也有以兵团活动区域相称,如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有的野战军常用数字称呼兵团,如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兵团。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统一番号。到1958年取消陆军兵团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曾组建19个兵团。
(1)第一野战军:2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2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兵团。第18、第19兵团划归一野建制后4个兵团)
第1兵团:1949年6月正式编成,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2、7军。
第2兵团:1949年6月正式编成,司令员许光达,下辖第第3、4、6军。
&&&其下属的第8军1949年5月划归华北军区。
一般来说按番号顺序应该是1兵团辖1、2、3军,2兵团辖4、6、7军,名正言顺。可是王震当时是2军军长,许光达是3军军长,这样两人就扎堆了啊,难道都跑1兵团去不成?所以后来就变成1兵团辖第1、2、7军,2兵团辖第3、4、6军。
(2)第二野战军:3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4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3~6兵团)
第3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下辖第10、11、12军。
第4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兼政委陈赓,下辖第13、14、15军。
第5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下辖第16、17、18军。
整个解放军纵队改军,其他野战军基本都是按照纵队番号改(华北按原来兵团建制改的),唯有二野最怪异。2、3、6纵为10、11和12军,4纵却变成13军和14军,9纵为15军,1纵跑最后当16军和18军,中间又塞个11纵为17军,真是够乱的,只有在兵团内部才有点规律。由于二野在纵队改军时已经解决番号顺序问题,所以编成兵团时就没有这个麻烦事,3个兵团所辖各军的番号顺序都是依次而来。
(3)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5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7~11兵团)
第7兵团:1949年2月由山东兵团改称,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谭启龙,下辖第21、22、23、35军。
第8兵团:1949年2月组成,7月兵团机关大部改为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和南京警备司令部机关。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袁仲贤。下辖第24、25、26、34军。
第9兵团:1949年2月组建,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郭化若。下辖第20、27、30、33军。
第10兵团:1949年1月组成,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下辖第28、29、31军。
第32军由野战军直辖。
三野部队,八路军系统的有22、26、27、28、31、32、33和35军,新四军系统的有20、21、23、24、25、29、30和34军,大家都是八个军。其中一等主力有20、23、24和27军,二等主力有21、22、25、26、28和31军,其余为三流部队。具体在部队划分上基本照顾高低搭配,层次分明,同时又带点番号规律。最后7兵团是21、22、23和35军(八路2个,新四军2个),其中23军是一等,21和22军是二等,而35军又是三等几乎垫底的部队;8兵团是24、25、26军和34军(八路军1个,新四军3个),24军是一等,25和26军是二等,34军是三等,8兵团和7兵团战斗力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9兵团虽然有两个一等主力20和27军,但是剩下的30军和33军战斗力都太差(八路军2个,新四军2个),都是三等部队,没有二等主力,这样和7、8兵团就平衡;10兵团相对要吃点亏,但是三个军都是二等主力(八路军2个,新四军1个),虽然没有一等主力但是同样也没有三等部队,所以实际上和前三个兵团战斗力基本平衡。10兵团吃亏就吃亏在只有三个军,三野剩下的32军那时还在山东青岛,直到一年后才归10兵团建制。
(4)第四野战军:4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6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2~17兵团)
第12兵团:1948年12月由第一兵团改称,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45、46军。
第13兵团:1948年12月由第二兵团改称,程子华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47、49军。
第14兵团: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8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兵团机关改为军委空军机关。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41、42军。
第15兵团: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第三师师部组建兵团机关,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44、48军及两广纵队。
四野论四大主力的话肯定是38、39、40和43军,所以这四个军没有扎堆而是一个兵团一个作为兵团核心,这和三野相似。但是却又不是像三野那样强弱搭配层次分明,在剩余两个军的编成上显然又模仿了二野,以部队来源为标准。12兵团45军和46军都是冀察热辽部队,而且这两个军又是关系最亲密经常联合作战的,于是和领头的40军放到一个兵团;13兵团47军和49军都是北满部队,与领头的38军在一个兵团;14兵团41军和42军就显然都是南满子弟兵,然后调个39军当头;15兵团的48军还是冀察热辽部队,但45军和46军那两个是好朋友,48军就只好和出身西满的独苗44军跑一个兵团在43军的带领下凑合。
(5)华北野战军:3个兵团(中央军委给予3个兵团的编制,序列为18~20兵团)
第18兵团: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指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后周士第)。下辖第60、61、62军。
第19兵团:1949年1月由原华北军区第2兵团改称,4月拨归第一野战军指挥。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下辖第63、64、65军和独立骑兵第5师。
第20兵团:1949年1月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改称,属华北军区建制。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下辖第66、67、68军。
华北野战军是典型的按照原来三个兵团划分原样不动整编的,表现出纵队改军与所属兵团一致。
第21、22、23兵团这三个兵团是解放军中特殊的一群,是由起义部队改编的兵团。
第21兵团:前身是长沙起义的陈明仁一兵团,后改编为21兵团。全兵团一共四个师,其中的215师和219师1952年与144师、145师合编为55军。
第22兵团:前身是新疆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后来集体转业为生产建设兵团。
第23兵团:前身是绥远起义的国民党董其武的部队。后来缩编为第69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6被浏览2156分享邀请回答2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建制序列简述(图)
《山西新军决死第二纵队》(上中下)
&山西新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3-12
& &印刷时间:1993-12
& &开本:32开 &
&【注】洪哥警影-本人已故的老父亲是1937年5月参加山西新军的抗日老兵,父亲最初在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第二纵队六总队,&1940年冬以后相继转入八路军120师所辖晋西二旅、晋绥八分区。山西新军史志办寄给的《山西新军影集》《山西新军-第二纵队》等书籍史料和父亲的军旅徽章等,建国初期从军的老妈已捐赠给了市博物馆。(上图为网络图片)&&&&&
& 山西新军今何在
决死第二纵队&&
文章来源:&[ 夏翁 ]
& 晋绥八分区
山西新军决死第二总队是在老底子的决死第二总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见上篇决死第一总队开篇部分,老底子决死第一、第四总队发展出了决死第一纵队,老底子决死第二总队发展出了决死第二纵队,老底子决死第三总队发展出了决死第三纵队;决死第四纵队的组成另有来源。
&决死第二纵队的组建经过
&& 决死第二纵队的纵队部是1937年12月组成的,下辖决死第四总队(37年9月组建)
、决死第五总队(37年12月初组建) 、决死第六总队(37年11月组建) 。
&日太原失陷后,日寇大举进攻,旧晋军一败涂地,深受当年红军东征影响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颇能接受,统一战线政策在山西得到了顺利进行,被共产党八路军基本掌握的决死第二纵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参军上战场,有的家庭三四个兄弟同时参军,有的村子百分之七十是军属,一个村子只有二百来户就有一百多青年参军,灵石县两所高小在校长带领下就有二百多学生加入决死队。抗日自卫队、游击队发展很快,从这些武装的基础上,决死第二纵队扩建了6个游击团(游击第三团、游击第四团、游击第五团、游击第六团、游击第十二团、保安第十二团)
,统归决二纵建制。这是决二纵的鼎盛时期,辖9个团,14000多人,又一个超级大旅!
决死第二纵队的建制序列:
&第四总队:原老底子决死第二总队,由“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二团”
的团部和政训处及其第二、三2个营,再加上驻太谷的“晋绥陆军军士训练第一团” 的1个营,另外 &
还有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九团的200余人加入;
&第五总队:老底子决死第二总队南下后,在原驻地扩军第四大队(原灵石游击队)、五大队(在洪洞、赵城和临汾地区扩建的)和随后在灵石、霍县、洪洞、赵城、临汾等地扩建的两个大队;
& &第六总队: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八团改编而成(注:本人父亲所在部队);
&游击第三团:37年冬,由孝义县牺盟游击队和平遥县牺盟游击队为基础组成;
&游击第四团:由隰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和洪赵游击第一支队合编而成;
&游击第五团:是洪洞、赵城、临汾三县联合游击支队和游击一支队合编而成;
&游击第六团:由隰县、汾西的游击队和在汾西、赵城边界上活动的张官年营(张为共产党员)合编成的;
&游击第十二团:是由汾西游击队(一度曾编为第六行政区保安四支队)与活动在晋西南的太岳区的游击第十支队(在下篇决死第三纵队还要提到)合编而成;
&保安第十二团:是以四总队第四大队、五总队第四大队及第六行政区保安营合编而成;
&共产党八路军对决二纵的影响是巨大的,大部分军事干部和几乎所有的政工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八路军先后派来了上百名红军骨干到决二纵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阎老西岂能容忍如此巨大的赤化,在“十二月事变”
之前的39年6、7月间,阎老西就已经开始动作,他把决死第二纵队分编为3个旅,独立第二旅、一九六旅、保安旅。独立第二旅下辖原第四总队现称二十七团(又称四团)
、原第五总队现称二十八团(又称五团) 、原第六总队现称二十九团(又称六团) (注:本人父亲所在部队);第一九六旅下辖第十五团(原游击第三团)
、第十七团(原游击第五团) 、第四十一团(原游击第十二团) ;保安旅下辖保安第十一团(原游击第四团) 、保安第十二团(原名)
;游击第六团调归工卫旅改称游击第九团,后工卫旅改称第二○七旅,此团亦改称第二十三团。
“十二月事变”
后,决死第二纵队的建制变动:
&游击第五团编入第四团;游击第十二团大部编入第六团;游击第十二团一部与纵直部分连队编为纵队警卫营,后编入决一纵第四十二团。后来,保安第十一团也被编入第五团;保安第十二团也被编入第四团;保安第十一团一部编入了晋西支队(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东进山东后在晋西留下的部队)
;游击第三团也归晋西支队指挥,后来晋西支队赴山东后,游击第三团被调归八路军第一二○师,后归还决死第二纵队建制,被编入第五团。至此,决死第二纵队只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团3个团。
&以后,决死第二纵队基本上就是在八路军第一二0师的指挥下战斗了,一二0师兼晋西北军区(后为晋绥军区)
,决二纵就兼其第八军分区,三个团分别称为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分区的主要部队为决二纵、工卫旅、洪赵总队。决二纵在后来的“精兵简政”
中,第四和第六支队合并成了新的第六支队。(注:本人父亲1940年冬至46年底相继转入八路军120师所辖晋西二旅政治部任副政指、晋绥八分区侦察队、侦察与通讯连任指导员。)
&<font COLOR="#年底,第六支队离开晋绥前往豫西开辟根据地,第五支队继续在晋绥八分区坚持斗争。抗战结束后,第五、第六支队都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第五支队编入独立第四旅(45年11月编成),后随旅编入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下辖独立第四旅和大名鼎鼎的南泥湾三五九旅)
;第六支队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团,后来的第四纵队(陈赓纵队)
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团,49年被编为第19军第55师第163团。
& &(注:本人父亲1947年初至1949年春,先在解放军清太徐支队、后改编为华北步兵独立16团任组织股长。不知为何该文没有提到有关建制序列)
决死二纵在建国之后的分别归宿:
&第2军第4师在52年被整编为步兵第4师,现在依然是祖国西部边陲的铁拳。52年整编过程中,第5师(原三五九旅)
被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师,因为第三五九旅南泥湾的名气实在太大,借用来做为农垦战线的一面旗帜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但三五九旅这样具有红军传统有丰富武装斗争经验的部队去种地确实太可惜了,因此第5师的有红军传统的部队被抽出编到了步兵第4师为其第11团,而且第4师和第5师的师部人员也大多换了个个儿。另外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农垦师(新疆农业建设第6师)
原第6军第17师(原晋冀鲁豫军区的新编第四旅,后为保卫延安调到西北)
的主力部队被抽出组建了步兵第4师的第12团。因此留给原第4师的员额也就是其第10团,原决死第二纵队的第五支队的精华应该还在目前新疆军区陆军第4师第10团里;
&第19军第55师:第19军存在的时间不长,建国后不久即被撤销,所以第55师就编入了陕南军区,老地盘啊,直到69年重建第19军,第55师加入还是这个番号,85年第19军被裁,第55师划归第21军,98年缩编为第55旅,料想当年的决二纵第六支队精华应该还在这个旅里面;
&前面提到,保安第十一团一部编入了晋西支队。但晋西支队以后还要提到,稍后再谈,因此本篇到此结束。
&(注:洪哥警影本人父亲1949年3月随所在部队组成20多人工作团南下湖南,相继在湖南两个地区军分区、公安大队任组织科长、副政委;1955年底转业后,分别任地区公安处分管公安大队的副处长,地区中级法院院长、地直工委书书记等职务。1980年底离休。1995年7月因病逝世。)
&【相关链接】&&
&山西新军决死二纵队历年兵力统计
& & &1937年12月
& & &1938年12月
& & &1939年10月
12485人(1940年1月晋西事变后约余8000人)
& & &1940年3月
& & 1940年11月 5200人
& & 1941年4月 &
& & 1942年6月 &
& & 1942年12月 1280人
以后,决死二纵队老五团编入西北野战军二纵队,现为新疆军区步兵四师10团。
决死二纵队老六团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
后为55师163团。
在老六团1944年随韩钧南渡黄河,开劈豫西根据地后,又在晋西北新军系统内的汾阳、文水支队合编为新六团。以后编入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后为新疆军区步兵四师12团。
八年抗战,毙伤日伪军9979人,俘虏658人,投诚及伪军反正216人,合计10852人。我方伤亡1759人
& & 在晋西事变前:毙伤日伪军5908人,俘虏4人,
投诚及伪军反正123人,合计6035人。我方伤亡991人。
& (资料来源:有关网页)
【洪哥警影-备注】
《山西新军影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山西新军包括“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旅”、“暂编第一师”、“政治保卫旅”及“保安旅”等五个部分,共有9个旅50个团,总兵力7万余人。
&本套资料原稿全面披露了山西新军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红色收藏的珍贵史料,尤其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山西新军负责人薄一波同志的信札和为此书撰写的前言原稿,以及一批涉及此画册出版的信札和薄一波同志的批文,弥足难得和珍贵。
山西新军史志办寄给的父亲《山西新军影集》《山西新军-第二纵队-上中下》等书籍史料和父亲的军旅徽章等,老妈已捐赠给了市博物馆。(以上书籍为网络图片)&
左一 : “洪哥警影”的父亲1949年3月南下前在晋绥八分区的留影(右4人:
父亲所在晋绥八分区战友合影)
本人传承父亲生前珍藏的《山西新军第二纵队人员通讯录》
史料办1986年4月编印
《山西新军第二纵队人员通讯录》中的北京、山西、湖南选页(共计67页),名录下的红线条、红勾系父亲标注当年所属部队的首长或战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咱近日翻拍时略去其中的“现在通讯地址与电话”。
洪哥警影本人父母建国初期在公安部队等老照片
“洪哥警影”本人已故的老父亲,是1937年5月参军的山西决死二纵队教导八团一连的抗战老兵,随后在八路军晋西二旅政治部、晋绥八分区侦察连任副指导员、指导员(父亲在晋绥八分区战斗六年);在解放军清太徐支队、华北步兵独立15团政治部任组织股长、科长,建国初期南下湖南地级军分区,先后在两个地区的解放军公安军大队任科长、副政委;五六十年代任地公安处副处长、地区中级法院院长、七十年代后期任地委直工委书记;80年底离休、享受老红军和副厅待遇,95年7月因病去世。
父亲是有着20多载革命军旅生涯的抗战老兵,其生前珍藏的延安抗大结业等证章(未见保留八路军臂章)、华北解放、华南解放等多枚纪念章、建国初期的解放军五星八一帽徽、公安部队胸罩臂章等军旅徽章,也是老兵的咱妈已捐赠给了市博物馆;父亲收藏缴获日军的望远镜被造反派抄家时弄走,父亲戴过的解放军五0式妮子军帽,文革中被比咱大几岁的红卫兵借而无还,父亲用过的缴获日本小鬼子的军用毛毯,被老妈几经剪裁做了家用垫毯而损坏啦………
老父如今能够健在的话,就已是101岁啦!父亲如也能从电视直播中亲眼观看身前所在老部队——解放军第14集团军某部(其前身为山西新军某部)“百团大战突击连”方队,参与首都纪念抗战“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也能够授予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那该多好多好啊!!
本人作为山西新军、八路军120师所辖晋绥八分区抗日老兵的后代,自己很有必要熟知这支抗日部队的组建发展和抗战历史,特意收集汇编父辈所在部队有关史料,以资研读和留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路军山东纵队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