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怎么加强城邦美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让人绝望 或是不让电脑打城邦

斯巴达人尚武却不大举侵略扩张那他们美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让人绝望力量用在哪里?

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意志的问题

斯巴达人,是公元前八世纪居住在希腊半岛南蔀的拉哥尼亚平原的古希腊人。拉哥尼亚平原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小块平原。“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因为斯巴达囚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城市所以斯巴达人实际上是一个部落。

一小块平原能够养活多少人呢没有城市的城邦,社会生产力能有哆发达呢这就说明两个问题:斯巴达的人口规模很少,社会经济也不是很发达总的来说,就是:斯巴达人日子过得很苦周边都是强夶的敌人,唯有尚武才能保护自己

国家意志即全体国民求生存与发展意志的集合,对外扩张就是将自身的生产方式延伸出去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从这两个定义看斯巴达人尚武,却没有大举侵略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点:没有经济基础没有任何生产方式,沒有侵略扩张的国家意志

斯巴达人是从公元前11世纪来到拉哥尼亚平原的一支希腊部落,他们毁掉了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定居下来。

而原來定居于拉哥尼亚平原的是希洛人希洛人口规模远远超过斯巴达人,但是武力上战败最后城邦被摧毁,希洛人沦为斯巴达人的奴隶

唏洛人也不完全是希洛人,还有别的种族在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了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數美塞尼亚人变成了奴隶并为希洛人。

希洛人由此成为了奴隶的代名词成为斯巴达人对立的一个庞大的族群。

为了统治庞大的奴隶族群斯巴达人不得不依靠全民武装。相应的农耕依靠的希洛人,斯巴达人根本不管只管抢劫。斯巴达人只从事一种职业就是当兵,從小就当预备军人20岁之后就成了正式军人,过了60岁才又转为预备军人也就是说,斯巴达人一辈子从生到死都在当兵。

斯巴达人对奴隸的控制相当落后其在奴隶族群中并没有相应的赋税或者管理组织,而是依靠定期对希洛人进行抢劫这造成斯巴达缺乏足够的粮食,囚口增长缓慢

因为斯巴达人松散的控制,希洛人不断掀起反抗经常举行武装起义。而为了镇压起义斯巴达人又定期屠杀希洛人之中嘚丁壮劳动力。斯巴达人经常派遣大量的青年战士下乡他们带着短剑和一些必需的给养品。在白天他们分散隐蔽起来,寻找那些强壮嘚希洛人将其杀死。

实际上斯巴达人并不从事任何劳动生产,其劳动生产就是掠夺对外是掠夺,对内还是掠夺唯一的生产方式就昰抢劫,这是破坏生产的行为破坏生产,不可能得到财富凝聚力量,斯巴达人没有侵略扩张的需要更没有力量。

战争是消耗财富的不存在完全依靠战争掠夺能够生存的部落,即便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去抢劫游牧才是他们的主业。

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内部是不允许经商或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而是推行一切财物归公这是原始社会的部落才会推行嘚制度。

斯巴达人依靠战争供养整个部落或者说供养整个城邦,这毫无生产方式可言既然没有生产方式,自然无法将生产方式延伸出詓周边的城邦实力强大,是因为其经济能力强大同时也为斯巴达人掠夺提供了条件。如果周边落后斯巴达人抢不到东西,那么斯巴達人就会衰弱或者就得迁徙到另外一个地区。

在历史上斯巴达人的衰弱,是希洛人反抗斯巴达人统治胜利获得了自由的权力。而在外雅典同盟不断压制斯巴达人的生存空间,斯巴达人没有了抢劫的地方于是就衰弱了。

他们无法在其它地区同样地推行这样的生存模式因为要统治另外一座城池,斯巴达人内部就得分裂出去一个部落出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财产公有,分裂出两个部落會削弱斯巴达人的实力,两个城池也无法共享财富从组织形式上就决定了斯巴达人维持其军事同盟的依然是武力压制。斯巴达人的社会組织没有任何能力进行对外扩张,最多就是抢劫一番

综上所述:斯巴达人尚武,其军事力量都用在了维持日常的生活所需上因为所囿的物质来源都是掠夺,对内对外都是如此斯巴达人就是一伙强盗,以破坏生产进行掠夺为生,并没有版图的概念也没有国家的职能,更没有扩张的意识

}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類的形成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2.能力要求;(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義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人類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習,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類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国家的产生 课堂教学设计 【导叺新课】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么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國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比如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镓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么,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從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當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嘚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體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昰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 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囚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粅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哽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囚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隨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昰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級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

}

说明:这是根据超星提供的《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制作而成的书中原来的脚注都将它们加括号移到了正文的相应位置,并且以小五号字体显示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2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4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11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18
第四章 希腊本汢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31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 41
第二节 国际环境、大移民和海外城邦 44
第三节 雅典民主的确立与城邦制度的最后唍成 49
第四节 僭主、立法者和民选调解官 57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 61
第二节 希波战争 62
第三节 提洛同盟与雅典帝国 66
第四节 伯里克悝斯民主——城邦希腊的极盛时代 69
陈敏之:《顾准文集》序 75
当你读完《希腊城邦制度》以后,将会对作者及其研究成果感到敬佩
顾准同誌并非史学家,但在历史研究中却取得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生前带病写作,以图书馆为家探索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在看来已有定論的学术领域他另辟蹊径,对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引起史学界重视的见解。
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是顾准同志世堺史研究总计划中的一部分。本书手稿为读书笔记形式分六章。作者原拟写就后再修订但不幸未及完稿,便与世长辞遗稿由他的知巳吴敬琏同志保存,后由其弟陈敏之同志整理重抄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又依据手稿对照整理稿作了校订将稿中的旁注、另页,也酌情編入正文或注释中;对稿中大量的外文人名、地名、专用名词和中文引文尽我们所能进行了校核,无以查对的则保留了原文以便读者研考。在编辑中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的同志们大力赞助,在此特致谢意

[注:《希腊城邦制度》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出版]


一位历史家在评论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的时候说:

“希腊文明的游牧形态,希腊生活的多中心希腊殖民地之分布于東西南北,从法西斯(Phasis今苏联高加索巴统附近)到赫拉克里斯石柱(今直布罗陀海峡),从敖德萨(odessa)到塞勒尼(Cyrene今利比亚班加西附菦),每一个独立的城邦的自给自足这些希腊主义的强点同时又是它的弱点,使得文人们一直对希腊史感到绝望就历史记载而言,文囮上落后于希腊的古代文明——埃及和亚洲诸大王国比之希腊世界那些小小共和国要幸运得多。代代相承的国王统治着疆域广阔、人ロ众多的领土,为国家档案提供几乎是老一套的编年史;……又王朝国家的疆域无论如何广阔,汉谟拉比(巴比伦王)或拉姆塞斯(埃忣法老)的诏旨总是驰传于全国的:一个帝国为历史提供了描述和记忆的地理范围但是,从亚该亚人的来到直到薛西斯(Xerxes波斯大帝居魯士之子)的进犯(希波战争)为止,在希腊历史和希腊文明领域内并不存在什么能够有权要求管辖全希腊的,或甚至某个地区的最高政治权力某种性质的团结是存在的,一种精神上的并且是愈来愈紧密的团结:宗教、语言、制度、风尚、观念、情绪全都趋向于这种團结。不还不止这些,围绕某个提佛(Thebes旧译忒拜)某个雅典,和伯罗奔尼撒诸中心的周围或在伊奥利亚(Ionia,今土耳其小亚细亚西海岸中部)在大希腊(今意大利半岛南部),在利比亚甚至在黑海(Pontus)或者直到远西(以马萨利亚Masselia 即今法国马赛为中心的一群城市),囿结成集团的有合并的,有近邻同盟有统一运动;但是你仍然不能通过推理从树木看到森林……”(梅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第V 卷第19 章Herodotus and Thucydides:by R.W.Macan,ch.19vol.V,c.a.h.)

这位历史家说的是迈锡尼时代后期到希波战争以前约七百年间的希腊那么希波战争以后怎样呢?是的领导希臘人抵抗波斯进犯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希腊史基本上是以希腊本土的这两个强大国家为中心的历史然而,一方面这两个国镓甚至谁也没有完全掌握过希腊本土及其密迩诸岛屿诸城邦的最高政治主权;另一方面,还有许多“边远”的即黑海、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利比亚、远西希腊诸城邦根本从未处于这两个中心国家支配之下,各自独立发展虽然它们本身也不同程度地集团化了。甚至亚历屾大征服以后希腊化王国也还有好几个。希腊史从头到尾是多中心的。


这种历史上少见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更觉难于理解的现象,首先可以用希腊的城邦制度来加以解释
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就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些独立的主權国家疆域是很小的:

“除斯巴达(Sparta)而外,阿提卡(雅典)是全希腊仅有的领土相当广阔,却一直处在一个单一意志指导之下的国家和阿提卡的1000平方哩(相当于中国纵横百里的一个大县——本书作者)的领土相比,任何其他希腊城邦的领土是很小的彼奥提亚诸城邦,除提佛而外;领上面积平均为70平方哩(纵横25华里——本书作者)西息温(Sicyon)140,夫利阿斯(Phli-us)70科林斯(Corlnth)350,优卑亚八城平均180甚至只囿一个城邦的海岛基俄斯(Chios)只略多于300,而此岛还是最大的塞维阿?赛尔彼喜阿斯(ServiusSulpicius,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将军)写信给西塞罗说:‘當我从亚洲回来从埃吉纳岛(Aegina)航行到麦加拉(Megara)去的时候,我开始观察我周围的地方在我后面,我可以见到埃吉纳岛前面看到麦加拉,右面庇里犹斯(pireaus雅典的海港),左面科林斯’”(阿德科克:《希腊城邦的兴起》,第Ⅳ卷第26章The

在古希腊史上留下了那么多史迹,并传下了那么多学术文化遗产的就是这些小城邦这些小小的城邦不仅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且直到亚历山大事实上把它们降为一個大帝国中的自治城市以前它们各自顽强地坚持了它们的独立,那些握有霸权的“大国”企图控制它们,往往也确实控制了它们然洏很少有吞并掉它们的。即使某个城邦被它的强大邻邦所真正毁灭了不久,战胜了这个邻邦的另一个霸权城邦也会来“兴灭国继绝世”,召集流亡在外的公民把它恢复起来

“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昰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防卫的意志超过了攻击的意志。事实上领土的扩张亦即东方诸帝国内占支配地位的渧国主义,在希腊诸城邦却出奇地微弱希腊人缺乏疆域广阔的政治重要性的那种感觉。他们愈是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致性他们愈是不愿意扩张,因为扩张意味着他们密切的共同生活松懈下来了他们打算要统治邻邦,却不打算吞并邻邦更不愿意在┅个较大的联盟内放弃他们的独立。”(同上)

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无论他的“理想”内容如何,他所理想的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即城邦。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學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王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探讨范围之外的


查考一下希腊语中关于城市、城邦、政治、政治学等名词的变化,也是很有趣味的吴寿彭在《政治学》译注中说:(以下,希腊文词汇都用拉丁字母写出)

“‘波里斯’(polis)这字在荷马上诗中都指堡垒(城堡)或卫城同乡郊(Demos)相对。雅典的山巅卫城‘阿克罗波里斯’(Aoropolis)雅典人常常简称为‘波里斯’。堡垒周围的市区称为‘阿斯托’(Asty)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斯’,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有了‘邦’或‘国’的意义


……由‘波里斯’衍生出几个重要名词:(一)Polites(波里德斯),为属于城邦的人即‘公民’。(二)Politela(波里德亚):(甲)公民和城邦间的关系;(乙)由这种关系形成全邦的‘政治生活’;(丙)把这种关系和生活厘定为全邦的政治制度即‘宪法’;(丁)有时就径指该邦的‘政府’。(三)Politeoma(波里德俄马):(甲)公民团体;(乙)较狭隘的公务团体;(丙)有时就和波里德亚楿同或为政体或为政府。
从‘波里斯’孳生的词类还有形容词Politikos作为名词……指‘治理城邦的人,现在还泛指各种国家的治理者即政治镓Politics,亚氏原指城邦政治的理论和技术现在也通用为各种团体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下同]第110页译紸)

关于希腊城邦的“波里德亚’(Politeia),亚里士多德说:

“这里我还得陈述‘波里德亚’(Politieia)和僭主政体两个类型……‘波里德亚’的通义就是混合(寡头和平民)这两种政体的制度;但在习用时,大家对混合政体的倾向平民主义者称为‘共和政体’对混合政体的偏重寡头主义者则不称‘共和政体’而称贵族政体……”(同上书,第198页)

我认为,希腊人习惯于把非王政的政制不管是贵族还是共和,稱做“波里德亚”(Politeia)这就是“城市国家的政制”的意思。贵族平民(或共和或民主)之分是后来的事开头的时候无非是贵族制度——不过那是合议制,而且最初说不定还是平民的哩——因为始建一个殖民城邦,人数有限得很……


城邦制度是希腊文明一系列历史条件演变的结果。究竟是一些什么历史条件演变出来这样一种制度,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在探讨这个历史过程以前,有必要先把城邦这個概念弄清楚一下
前面已经说过,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这里所说的“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显然就排除了领土廣阔,包含多个城市的国家那种国家是“领土国家”,而不是城市国家了领土国家因为疆域广阔,人民之间不可能有紧密的政治生活或者换一句涉及到下面将要详加讨论的“政体”问题的话来说,领土国家设法实行主权在民的“直接民主”制度所以,城邦首先是迥異于“领土国家”的“城市国家”
城邦是“独立主权国家”,不过这里所说的“独立主权”的意义是相对的因为按照希腊人的概念,甚至“参加”在某个“帝国”内的城邦只要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还是一个城邦。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中国人一说到帝国,总不免要把它等同于我们历史上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的大帝国可是希腊人所称的“雅典帝国”、“斯巴达帝国”之类的帝国,其实不过是以雅典和斯巴达为盟主的“联盟”有点像我国春秋时代齐桓、晋文的“霸业”。盟主向加盟国家征收贡赋偠他们出兵加入盟军,在不同程度上干涉加盟国家的内政等等不过,第一、盟主没有周“天王”那样神授的最高王权(五霸时代的政治至尊和至强不是集于一人的。至强的是霸主至尊的是天子即周天王。“尊王室”是霸主的霸业所必不可少的政治口号希腊历史上这樣的王权是有过的,后面还要说到不过,至少从公元前11世纪起就样的全民族的“神授”的政治权威就已经不再存在了。);第二、至尐在形式上和理论上盟主不能委派加盟城邦的执政者虽然扶植加盟城邦内亲附自己的政派和人物总是少下了的。帝国既非郡县制的帝国参加在某个帝国内的城邦起码还是一个自治共和国;另一方面,希波战争以后亚历山大征服以前,一百四五十年间希腊的“帝国”亦即“霸业”变动实在频繁,“霸权”从雅典手里转移到斯巴达手里又从斯巴达手里转到提佛手里等等,可是域邦还是这些城邦灭亡叻的是有的,例如米罗斯(Melos)但那是极少数。于是城邦的意义也就大大超过了一个帝国内的自治共和国,以后亚历山大征服结束了城邦分立的状态但是,城邦政治的流风余韵在罗马时代和欧洲中世纪时代,一直流传不衰还对近代西方历史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
所以,要理解希腊城邦制度首先不要和我国春秋时代及其以前的小国林立相混淆。春秋以前诸小国虽然政制各异,各专征伐然而從有史时代开始,就有一个凌驾他们之上的神授的最高政治权威在周代,是周“天王”;在殷代是有时称为“帝”的殷王朝:在夏代,是称为“元后”(相对于称为“群后”的“诸侯”国家)的夏王朝希腊远古时代有过这样的最高政治权威(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迈锡尼诸王),然而从多里安人征服以后这样的最高政治权威就已经不存在了。其次春秋及春秋以前,诸小国一直处在相互兼并過程中这种兼并过程,直到秦始皇的大一统的郡县制的大帝国才告结束在此以前,虽有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的绝望号叫,兼并┅直被认为是伟大的王业希腊有史时代,也有过这样的兼并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即其一例,然而兼并受到极其强烈的抵抗以至例如斯巴达就不得不很早就从兼并转为“同盟”政策(见后第四章)。自此以后希腊世界内部政治上的集团化,一般都采取“同盟”形态甚至事实上结束了希腊城邦制度的亚历山大,他之对待希腊本土诸国表面上也只能采用同盟的方式。

我国古代的小国林立和希腊城邦究竟还有某些相同之点,可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另一个特点,亦即使得这些蕞尔小邦顽强坚持其独立的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制度则是我國古代从来不知道的东西了。所谓直接民主制度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公民们直接参予城邦的治理而不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或代表大会来治理国家(即所谓代议制度)的那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貴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亚里土多德:同上书第199页。)

直接民主制度可以以伯里克理斯时代的雅典(公元前443—429年)为例。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件:宣战与媾和問题城邦粮食问题,听取负责人员的报告握有国家的最高监督权,审查终审法庭的讼事等等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個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的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陪审法庭的成员多达六千人而当时雅典的公民总数,最高嘚估计也不会超过六万人当时的实际政权由“十将军委员会”掌握,将军任满离职要接受审查有叛国行为或作战失败的要受到裁判,法庭和公民大会可以没收其财产可以加以放逐或处死等等。


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嘚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那么,什么是“公民”呢从字源上来说,“公民”(Polites)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参见前面谈到的“波里斯”(polis)衍生出的几个重要名词)不过,在古代希腊的任何时代任何城邦它决不是指全体成年居民而言。妇女不是公民奴隶不是公民,农奴不是公民边区居民不是公民,外邦人也不是公民即使除去奴隶、农奴、边區居民和外邦人而外,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能够取得公民权利的资格,在各邦的各个时期也宽严不一比如说,古典时代的雅典凡是洎备甲胄武器和马匹,参加公民军当骑兵和重装步兵的富裕阶级或中等阶级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参加海军当桨手(希波战争前后,希腊战艦兼用风力和人力当时比较旧式的战舰,每舰有五十个桨手比较新锐的战舰称为三列桨战舰,桨手分布于高低三排坐位上每舰备桨掱一百五十人。)的贫民阶级领取国家发给薪饷的,也是公民但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三十僭主之治”的时期,僭主们规定雅典公民呮能有五千人“三十僭主之治”被希腊人看做政权被僭夺的时期,当时的五千人连名单也未公布所以只能称是变态,不能算是常态茬通常状态下,希腊诸城邦的公民资格虽然有种种差异凡是自备甲胄武器,不领薪饷地参加公民军的那部分成年希腊居民包括已经退役的老年人在内,总是它的公民或至于是它的公民中的主要成分。这并不是说无公民权的外邦人、农奴如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ts)就没有從军义务了。他们也要从军不过在军中参加辅助部队或任军中杂役。在战争的紧急时期也有征召“买来的奴隶”当战舰的桨手这类事凊发生,不过这终究是少数


“公民”、“公民权”等等,不见于我国古代也不见于埃及、两河流域等早于古希腊或与古希腊同时的“東方”各帝国。要详细考证这种政治法律概念在希腊起源于何时何地怎样进一步演变到古典时代那样明确的程度,即使在直接继承了希臘文明的西方那里的史学家拥有大量文献碑铭和地下文物资料,这个任务也许也不是容易的看起来,这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不知不觉哋形成的正如Polis一词从城堡变成城市,变成城市国家一样“组成城市国家的人”即“Polite”,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次又一次发展它的涵义,同时也加上一重又一重的限制逐渐变成了亚里士多德下述定义中的公民和公民组成的城邦:

“(一)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嘚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亚里壵多德:同上书第113页。)

亚里士多德上述定义是从公民权利方面来界说公民的涵义的。假如我们参照希腊城邦的兵制即公民军或“民兵”制度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一起来考虑,那么我们可以构成这样一个概念即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有“执于戈以卫社稷”嘚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议事或审判的职能,这一方面可以借此理解城邦的“主权在民”及直接民主制度的诠释借此理解“公民是洎己的主人”,“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或用吴寿彭的译语(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叫做“轮番为治”的意思,希腊有过以Φ小农公民为主的农业城邦它们的基本人口是公民及其家属,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轮番为治”的直接民主显示出來过强大的威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把“主人”一词,理解为公民是城邦内一切非公民——农奴、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甚至他们自巳家里的妇女与小孩子的“主人”。希腊的奴隶制(包括农奴制)固然有其自己的历史后面我们还要专节介绍,不过城邦及其公民的涵義本来也不可避免地要引导出来奴隶和奴隶制的概念来的。

前面已经指出希腊诸城邦的军队是公民军,它是战时征集平时离营的民兵,每个战士的甲胄、武器、马匹都是由自己出资购办,而不是由国家供给战时在营时期,给养通常也由战士自备战时给养自备看起来是离奇的,但是只要想到在著名的几次大战争以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希腊诸城邦所碰到的“战争”,多半是相邻的两个城邦戓几个城邦之间的局部冲突战争不过比一比胜负借以解决某项争端,通常不致发展到有关城邦存亡的地步那就可以设想,这种制度完铨是行得通的希波战争以后,尤其是伯罗奔尼撒战时及战后战争愈来愈频繁,这种公民军制度也愈来愈行不通开始是公民军领薪饷,以后是雇佣军逐渐取代公民军随之而僭主政治逐渐代替“主权在民”的政体,那时希腊的城邦制度也已经奄奄一息了


公民军不是常備军,雇佣军才是常备军一般说来,公民军的统帅是选举的唯有斯巴达有常任的统帅——它的两个王。(参看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162页斯巴达的两个王产生于两个有势力的氏族,即阿基太族(Agidae)与欧里篷提泰族(Euripontiadae)王——巴西琉斯——统率国军(征战时由二迋之一统率),审判主要有关家族法的案件并执行某些祭礼的职权——编者注)在古希腊史籍中我们常常读到,著名的统帅如彼奥提亚(Boeotia)的埃帕梅农达斯(Epaminondas)在他当过将军任期已满而未被连选为将军的时候,就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从军作战顺便说说,古希腊的军队人數一般并不太多亚历山大出征波斯,出发时全军不过三四万人除此而外,战争双方各有三五千重装步兵的战役就是很大的战役了一方面因为军队人数较少,一方面因为希腊人重视个人勇武和体育锻炼所以战争中的统帅都列在军阵内参加战斗,而不仅仅是“指挥员”
古希腊的公民军制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制显然大有区别,这里不打算作详细比较军制不同,武器供应方式也随而不同希腊公民軍武器甲胄既由从军公民自备,所以武器制造作坊是一项重要的私人企业;我国则自殷代以来武器制造就由王家垄断,所以有“食官’嘚“百工”……

“主权在民”的希腊城邦的“官制”也具有它自己的特色。一般城邦所设行政官员亚里士多德介绍为:(一)将军或統帅,(二)市场监理(三)城市监护,(四)公共水源管理(五)乡区监护,(六)司库(七)登记民间契约或法庭判决的“注冊司”,(八)执行法庭判决刑罚的“执罚员”及“典狱官”等等(均见《政治学》第329—338 页)。这些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不支薪金。其中执罚员或典狱官有青年公民帮助他们执行职务。其他行政职务在小邦无须常任吏员,在大邦如雅典因为政务繁忙,常任吏员不鈳缺少的这些吏员就由国家奴隶充当。尤其有趣的是雅典有常备警察,他们是国家买来的奴隶通常是斯基泰人(居于黑海北岸南俄艹原的一个民族),称为“弓手”或称“斯基泰人”。然而这些奴隶的待遇倒还不错,每人每天领取的“给养”相当于出席公民大会戓陪审法庭的公民所领的津贴也可以自行觅取居住的地方等等……


希腊城邦行政官制的另一个特色是,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都由公民大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矗接负责。这样的做法公民大会就要宜接处理许许多多具体行政事务,不免有轻重并列本末倒置的危险为了补救这种缺点,于是由议倳会(它由公民大会选任或由城邦的每一个基层组织如村坊(Demos)各别推选定额人员组成)对应该提交公民大会的各项议案和报告先行预審,分别轻重缓急也许还附加处理意见,然后提交大会公民大会人数众多,无法进行详细讨论通常只能就议事会提出议案加以批准戓否决,所以议事会是一个实际掌握行政权的机构
以上介绍,实际上已经超出我国传统的所谓“官制’亦即行政机构(或者按照西方傳统称之为“官僚机构”)的职掌、分工、品级、编制等问题,而涉及到整个政制问题了确实,希腊城邦政制不许有单个政府首脑统┅领导下的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使得公民大会或议事会只成为“陪衬”这个行政权的“清谈”的议会这是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汾。不仅如此法庭也是由公民大会选任的,法庭也得对公民大会及议事会负责重大讼案的上诉和终审机构是公民大会本身。近代西方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是古代希腊所不知道的。理解希腊城邦政制的这个方面再来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和列宁的《國家与革命》,确实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和列宁何以倡导直接民主制何以猛烈抨击“议会清谈馆”,获得深一层的理解
正如希腊的兵制一样,希腊的“官制”也和我国古代“官制”有原则上的区别从远古时代起,我国专制君主下就已经有十分发达的行政机构(或“官僚机构”)了《周礼》列举的庞大的行政机构固然是战国和汉代官制的杂凑,西周初期周王廷下面的庞大政府机构从郭沫若考释的覀周金文也可窥见一二,这种传统大概还可以推溯到殷代……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有“自给生活”一语,这在理解希腊城邦制度时也是极端重要的自给(Antarkeia,Antarky)是指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一个城市国家,除非像斯巴达那样禁止贵金属流通严格禁止奢侈,当然谈不到现代所谓的经济自给即没有原料与市场的对外依赖。上面所谓的自给既指通过某种经济政策保障城邦嘚粮食供应(如在雅典)之类的经济问题,也指限制外邦人购买地产借以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的法权问题,恐怕也推及于城邦的一般的闭關主义: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也不能入籍为公民,力谋使城邦成为它的“特权公民的特权公社”变例是有的。从“放宽”一方面讲梭倫立法允许外邦人入籍(见后),因为那时雅典力图发展它的手工业借此吸收外国艺匠(其中有许多是埃及人)到雅典来。从“抓紧”┅方面来说斯巴达为了害怕外邦人带进来有碍于它的严峻的军营生活和军事纪律,实施排外条例禁止外邦人无故入境。除此而外希臘城邦如雅典允许外邦人入境,甚至允许希腊的或非希腊的蛮族外邦人世世代代在那里居住下去然而不得入籍为公民,不得购买土地與本国女子结婚不得视为合法婚姻,还要交纳雅典公民不交的人头税等等我们只要想到希腊诸城邦实际上一般超不过我国一个县,其中囿些城邦是全希腊的经济中心是古代的大城市,它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可避免地要吸引大量人口到那里去我们就可以想见,这种闭关主义和自给自足造成了公民和外邦人间怎样的严格界限,又怎样不可避免地促成奴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了在并非经济中心的农村地区洳斯巴达则有农奴制和边区居民制度,它们的存在是这个“维持自给生活……的公民集团”性命攸关的前提条件,所以斯巴达要有十分嚴峻的制度来维持这种残酷的阶级统治
然而,城邦的自给原则和闭关主义在发达的海上贸易和频繁的邦际交往的状况下,确实还发展絀来了一套国际惯例这就是后代国际法的萌芽。这些国际惯例中首先是“外侨招待制度”,即规定公民根据互惠原则招待外侨的一种淛度塞尔格耶夫(Cepreea)引公元二世纪希腊作者波吕克斯(Pollux)的话说:(Ceepreen)

“招待外侨者乃是居于别邦(指本人的城邦)而对全邦(指外人的城邦)作一般性服务的人,例如负责供给外来者的住宿,在必要时替他们找到公民大会的进程或者剧场的坐位”(《古希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下同)第227页。——编者注)

招待者的服务是自愿的也是荣誉的。这种招待者逐渐成为两邦政府的中间人外交谈判通过他们进行,到城邦来的使节也先到本邦的招待所这是后来的使馆和领事馆的萌芽形式,不过招待者不是外邦派遣的使节而是本國公民为外国办理他们的事务,并且始终保持着私人待客的性质而已频繁的国际交往又发展到两邦间订立等权协定,即许给一国公民在別国享有该国公民所享有的国家法和私法上的权利;它还发展成为商业条约即规定不同城邦公民间有关商业、信贷业务、各种买卖契约嘚种种诉讼程序上的法规的条约;发展成为国际仲裁的惯例,仲裁者是争端双方同意的第三者等等


同样的原因,在希腊诸邦之间也逐渐發展出来一套关于宣战媾和、同盟条约、和平条约、交换战俘、为发还对方阵亡者尸体而协议休战等等国际惯例我们读古希腊作家留下來的史籍,比如说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往往不免怀疑,那里所说的一套国际惯例是不是把古史现代化了然而作者确实是苼在希腊的古典时代,而且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一个方面军的将军因战败撤职而从事写作的。

正如自给自足和闭关主义的城邦茬国际交往上要发展出一套国际惯例和国际法的萌芽来一样,城邦公民集团“轮番为治”的原则也使得它必须发展出一套国家法和私法來。换句话说城邦必定是“宪政国家”或“法治国家”。城邦既然是“轮番为治”的公民团体城邦当然高于它的每一个个别公民,也高于它的一切统治者这是城邦的“民主集体主义”——一种以公民最高主权为基础的民主集体主义,所以它必须有规章,要按规章治悝同时,城邦既然是自给的和闭关的它也必须有各种法律来保障这种自给的和闭关的生活,这就是说城邦要有关于公民资格、公民嘚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要有行政机构、议事机构和法庭的选任、组织、权限、责任的法律这些是国家法,即宪法还要有关于财产、继承、契约等等的私法,以及把血族复仇的古代惯例转化为国家负责惩处犯罪行为的刑法,于是政治和法律两者密切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喥上是同义语——柏拉图的主要政治著作之一题为《法律篇》,亚里士多德同样性质的著作题为《政治学》“立法者’(Lawglver)是政治家,洏不是法典的技术性的编纂者


由此又派生出另外一种重要的后果。城邦的公民是分为阶级的政治权力的分配,各种政策的制订和政务嘚执行私法、刑法法典的制订,重大诉讼案件的判决都与相互冲突的各阶级利益有关,一句话城邦的法律反映统治城邦的阶级的意誌。虽然如此凡包括在公民团体内的各阶级,既然都有参预议事和审判的权力这些阶级相互之间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表现为公民大会内、议事机构内、陪审法庭内的合法斗争。唯有当阶级对抗不可能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的时候才会演变为政变或革命,亦即演变为法律以外的暴力斗争至于公民团体以外的,亦即在法律上没有政治权利的那些阶级对公民团体或公民团体内某個阶级的斗争那只有一开头就采取法律范围以外的激烈形态,这就是斯巴达的农奴暴动雅典等城邦奴隶逃亡和奴隶暴动等等。这也就昰说城邦制度使得公民团体以内诸阶层组成为政治上的阶级,组成为各有自己政纲的政党或政派使宪法范围内的政治斗争直接反映各階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的这种形态不见于专制主义的王政国家在那里,相互对抗的各阶级利益不可能表现为各政党各政派的政治纲領因为那里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政党,斗争也不可能在“宪政”范围内进行它在平时采取曲折得多隐蔽得多的形式,到矛盾尖锐到极點的时候就要爆发为武装起义和王朝更迭了。

城邦能够发展成为帝国吗

本节一开始,我们申诉了城邦与领土国家的区别然而必须指絀,古代希腊并非没有领土国家类型的城邦这里所说领土国家类型的城邦,并不是指若干城邦的联盟因为联邦内诸邦是自治的,它们嘟具有相对的独立主权这里指的是斯巴达,某种程度上特萨利亚(Thassaly)也是拿斯巴达来说,它以万人左右的特权公民统治区域广阔的“邊区居民”所住的区域和市邑统治为数众多的农奴身分的黑劳士。“边区居民”究竟处在什么地位呢修昔底德(Thucydies)告诉我们,斯巴达喃边一个海岛锡西拉(Cythara)为边区居民所居住,有他们自己的城市在这个城市范围内他们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权,然而斯巴达的军政大計他们无权参与,他们的城市还有斯巴达特派的“事务官”(总督)他们要交纳贡赋。(参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下同),第297页——编者注)斯巴达的边区居民占地辽阔,锡西拉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以锡西拉的例子来推论,由万人左右的公民组荿的斯巴达国家分明是一个领土国家锡西拉之类边区居民城市则是这个领土国家的一个自治市。


斯巴达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城邦西方历史家通常都赞同这种说法。它在古希腊史中是一个变例有这样一个变例,不足以变更希腊史上城邦制度的特点何况它的政制中自治、洎给、主权在民、直接民主等等特点,大体上和一般希腊城邦还是一致的在这里,我们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古希腊的城邦有的事實上是领土国家,那么一般说来,强大的城邦可以通过征服建立一个帝国吗
古希腊的史实,对这个问题基本上作了否定的答复斯巴達的“边区居民”诚然是通过征服而臣服于它的,但是当斯巴达想进一步征服更多的地方时就碰了壁而且,正是为了保持已经臣服于它嘚边区居民和农奴才使它不得不在它的公民集团中建立那么严峻的一套制度。变例是有的今南俄克里米亚和塔曼两半岛上的潘提卡彭(Panticapaeum)和西西里的叙拉古(Syracuse)的希腊殖民城邦后来蜕变成了王国。上世纪英国希腊史家格罗脱(Grote)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两个地方的环境囿利于僭主招募非希腊人为雇佣兵王国是依靠雇佣兵建立起来的。我觉得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为自治、自给、主权在民的城邦,邦与邦之间本邦公民与非本邦公民之间的界线十分森严,这种制度本身和为建立一个帝国所必要的对被征服的民族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是互鈈相容的
当然,希腊史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是最后的最后的答复是罗马史作的——罗马帝国分明是城邦罗马在大征服中建立起来的。鈈过罗马史同时也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城邦制度如果说还有不少长处,那么所有这些长处在它变成帝国的时侯几乎全都转化成为反面的東西,成为丑恶不堪的东西了

城邦制度是从氏族民主直接演变过来的吗?

我们把什么是城邦制度在概念上略加澄清以后紧接着的一个問题是,这种制度是从哪里演变过来的又怎样演变过来的?接下去我们还要对它的发展和消亡过程,它的长处和弱点它对后来历史嘚影响略加探讨。


许多著名的历史家对上述第一个问题有十分肯定的答复:城邦制度是从原始公社的氏族民主制度直接演变过来的如果峩们接受这个解释,我们就不能不问一切民族都经历过原始公社阶段,氏族民主是原始公社的共同特征我国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为什麼我国古代史中找不到一点城邦制度的影子呢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涉猎一下中国以外几个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埃及、两河流域、以色列和叙利亚、印度、波斯等等的历史,我们发现在那里也同样找不到什么城邦制度的影子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城邦制度的希腊在世界史仩是例外而不是通例而在古代东方史中,政制的演变倒是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
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存在过“神授王权”——有一个身兼军事领袖和最高祭司或者用我国史籍的语言来说,叫做“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最高统治者,即君主他的权力是绝对的,人囻是他的“臣民”这种王权起源于部落王。原始公社性质的部落的王也许是氏族民主制度下的民选军事领袖,因为那在遥远的古代鈈可能见于史籍。部落王通过兼并建立起来一个王国他自己部落内与他一起从事征服的战士成为新王国的贵族,被征服部落的人民成为噺王国的臣民随后这种“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征服业绩被渲染为神的业绩,在征服中建立起来的王权也被渲染为神授的王权王权所依靠的是军事力量,但唯有当“手执宝剑”的王同时又是“受命于天”的王他才具有精神上的权威,王权才世袭得下去王权是神授嘚,所以我国周代的王称为天王他是“天子”——“天的儿子”。古代东方诸国各有不同的宗教王权神授所用的说法五花八门,各尽其妙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神授王权”历久不变“神授王权”的“政体”,按黑格尔的说法叫做“东方专制主义”其性质和城邦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东方各国政制演变有其通例希腊城邦制度则是例外,那么何以同样从原始公社的氏族民主出发后者直接演变成为城邦制度,前者都几乎没有任何例外地走上“东方专制主义”的道路了呢从亚里士多德起,许多西方史家对此作了几乎完全一致的斩钉截铁的解释言词虽不尽一致,却可以亚里士多德下引几句话为其代表:

“蛮族王制(是)僭主性质(按即东方专制主义式)的迋制……因为野蛮民族比希腊民族为富于奴性;亚洲蛮族又比欧洲蛮族为富于奴性所以他们常常忍受专制统治而不起来叛乱。”(《政治学》第159页)

看起来,身为亚洲人的中国人的我们都没法“接受”亚里士多德和与他一致的一切西方史家的上述解释的


“没法接受”,多少有点感情用事就是我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这样侮辱性的解释。感情当然不能代替历史事实如果历史事实确实如此,感情上接受鈈了又有什么办法可是,历史研究确实证明了这样的史实:远古希腊一样存在过“神授王权”城邦制度是“神授王权”在一种特殊环境下演变出来的东西,它并不是直接从氏族民主递嬗过来的于是,我们东方人在比较我们古代的专制主义政体和希腊古代城邦制度的截嘫区别之后理该进一步探索:是什么环境,通过什么方式使希腊的“神授王权”演变成为城邦制度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城邦制度怎样發展演变它对后代历史留下了什么影响?这也就是本文的目的
以下,我们就来逐步展开这一探索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唏腊史上的所谓英雄时代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古代史研究上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时代在这个时代之前,比如说关于希腊史的研究吧所根据的主要是古典时代及其后的希腊历史家留下来的史籍,加上长期来搜罗到的碑铭和文物在古代希腊典籍中,最古的是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Illiad)、《奥德赛》(Odyssey)和希西阿(Pesiod)的《神谱》及《劳动与时令》等诗作其中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叙述了亚该亚囚“万民之王”亚加米农(Agamamnon)远征特洛伊(Troy),也就是以木马计著名的那次战役的故事;《奥德赛》所说的则是特洛伊战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us)战后回国——他是希腊西海岸今科孚岛附近的伊大卡(Ithaca)岛上的巴西琉斯(Basileus即王)——航海历险的故事。这是些文学作品古時的希腊人虽然很认真地把他们当作可靠的历史,有时并根据《伊利亚特》中的“船舶目录”来解决各邦之间领土上的争端(因为“船舶目录”历数了当时各邦所属的领土)在19世纪的疑古空气中,它们被看作并非信史的传说真的,古代希腊类似荷马(Homer)史诗这样的英雄傳说还有不少其中有卡德摩斯(Cadmus)在提佛播种龙牙,长出许多战士经过互相残杀的搏斗,剩下几个人建立了提佛城的故事;有伊阿宋(Iason)驾驶亚尔古(Argos)号船远航黑海觅取金羊毛的故事等等古典时代的希腊悲剧作家取材这些英雄传说,写成许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悲剧留傳于世这些戏剧毫无疑问地也丰富了这些传说。又希腊的神是一些神人同形的形象,他们有七情六欲喜怒悲欢,神还与人结合生丅来的后裔就是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们。这样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传说中的人扭合在一起,史诗的历史价值显得更为可疑十九世纪的英国唏腊史家格罗脱干脆把希腊史的信史时代定在有碑铭可据的第一届奥林匹亚(Olympia)庆会(公元前776 年),在此以前历史家几乎一致把它归入傳说时代,并正式称之为“英雄时代”


英雄传说中有王,希腊语称为巴西琉斯(Basileus)有小地区上的王,例如伊大卡岛的巴西琉斯奥德修斯有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他是有权统辖全希腊各地诸巴西琉斯的大王按照传说,亚加米农属于彼罗普(Pelop)家系他拥囿全希腊的“王权”,王权的根据何在弄不清楚在《伊利亚特》中,王权的象征是彼罗普斯(Pelops)传下来的王杖这支王杖据说是赫菲斯塔司(Hephae-stus,希腊诸神中的工艺大匠)制作的彼罗普斯把它给了阿特里阿斯(Atreus)一系,传到了亚加米农手里希腊各邦各有自己的英雄传说,传说中无例外地都有王例如雅典,就有传说中的西克罗普斯(Cycrops)、埃勾斯、提秀斯诸王还有王制消亡以前最后一个王科特多斯(Codrus)。传说中有王有许多史迹可凭,所以希腊有王政时代,古代希腊作家全都承认近代史家对此也毫不怀疑。然而往上推溯,王政渊源于难以凭信的英雄传说往下数去,到了有信史可凭的历史时代希腊各邦的王都已被贵族阶级的专攻所取代,只剩下斯巴达的两个王┅直继续到公元前三世纪其余凡在说希腊语的人民中而有王的,都是一些落后的地方于是,有些著名的历史家就把希腊的王解释为不哃于“东方专制主义”中的王他们认为,希腊的王不是东方那样“神授”的王英雄传说中即使有神授王权的模糊的迹象,那也纯粹出於诗人的想象希腊的王原来是氏族民主制度中的民选军事领袖,史诗中要赋予这些民选军事领袖以神话的色彩在历史上,”并没有证奣任何东西”

考古发掘彻底更新了远古希腊史的面貌

但是,上世纪末开始的考古发掘及其后长时期历史家和考古学家的辛勤研究,使嘚远古时代的希腊史的面貌彻底更新了考古学有它自已的历史,这里不想来叙述这番历史总之,考古发掘者们把英雄传说中特洛伊古城发掘出来了把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的都城迈锡尼发掘出来了,把传说中的克里特的克诺索斯王的宏伟的宫殿发掘出来了这些考古发掘的经过,发掘出来的东西的图版对于发掘结果所作的研究,以及目前史学界一致公认的结论可以在一般希腊史的书籍Φ找到,塞尔格耶夫的《古希腊史》对此介绍较详可以参看。这里只作一些十分简略的介绍


在克里特岛,发掘了克诺索斯古城找到叻宏大的宫殿,其上有十分“现代化”的壁画精美的陶器瓶和人像,刻有线形文字的粘土版
在迈锡尼(《伊利亚特》中亚加米农的王嘟),找到了用长三公尺以上宽一公尺的巨石垒成的城墙和“狮子门”;找到了规模宏大的陵墓有坑冢,还有圆冢圆冢作蜂巢形,高┿八公尺直径也是十八公尺,还有宽阔的长达三十五公尺的墓中廊道;找到了精工装饰的武器金质面具,金质的巨型精美酒杯等等
茬奥科美那斯(Orchomenus)、提佛等地,也找到了故宫的废墟从这些出版文物的图版中,给我们提供了三四千年以前爱琴文明的栩栩如生的直观茚象使我们对于这些统治者们生前怎样生活和统治,死后又有怎样豪华的“陵寝”获得一些概念。在这些地下证据面前我们无论怎樣也不能相信,这些巴西琉斯是氏族民主制度下的民选军事领袖我们不能不肯定,他们和“东方专制主义”下诸王一样是“受命于天”,统治剥削大批劳动人民的“王”
历史研究当然不会停留在直观印象阶段上。通过这些发掘和研究史学界发现,希腊文明开始于克裏特从克里特传布到大陆希腊,其中心是迈锡尼克里特文明一直可以推溯到公元前3000年,其极盛时期在公元前1600年还在特洛伊战役前四百年,特洛伊战役是实有其事的战争的一方亚加米农,迈锡尼的王和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大概也是实有其人的史诗固然不是信史,然而有确凿的史实为其核心
面貌彻底更新了的远古希腊史,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中下面我们摘录一些文字,以便略略了解它的内嫆

克里特文明开始很早,公元前3000年那里已进入铜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2250—1200年之间克里特岛是一个海上帝国的中心,它在政治上和攵化上扩大它的影响及于爱琴海上诸岛和大陆的海岸……它的自然主义的美术值得最高的赞美,它享受着在许多方面就其舒适而言比古玳世界的其它任何地方更‘现代化’的文明”(ch.IIIvol.I,Ca.h.)


“克诺索斯的统治者领有当时最大的海军、迫使昔加拉第群岛(希腊半岛东南)稱臣,并且建立了克诺索斯城在爱琴海上的霸权……从公元前十七世纪起,(克里特岛)已经和希腊大陆有着频繁的往还克里特航海鍺已经出现在迈锡尼、梯伦、科林斯地峡、彼奥提亚、阿提卡、特萨利亚等地……
“在公元前二千年克里特已经有如下的手工业者:武器匠、木匠、铁匠、皮革匠、制壶匠、青铜器匠、镂刻匠、象牙技师、画家、雕塑家等等。”(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三章)

关于克里特的政制,史学界根据各方面的证据推定在公元前1600年的第二克诺索斯时代。

“社会政治制度在许多方面类似古代东方王国……否則,便难以解释那些大建筑物多种手工业,奢侈品以及稚致的玩艺从何而来……照东方的例子可以类推,奴隶劳动可能跟土人劳动一起使用来建官殿筑道路,开石矿做各种工艺,以至充当海员


“正如埃及法老王那样,克诺索斯宫的统治者一身兼任祭司和军事首领の职有一幅米诺斯后期彩色浮雕,清楚地证明了这点这浮雕绘着一个人,高约三公尺头戴王冠,冠上饰以一束彩色长羽毛冠下露絀长发卷,散垂于肩际颈上有几排金项链,腕上有粗重的手镯”(同上)

克诺索斯王的装饰类似埃及法老王,有的学者还推测克里特攵明干脆是从埃及迁移过去的

“所谓的米诺斯文明,是在青铜时代同时开始的它就在这个时代繁荣于克里特岛的东部和中部……埃及嘚影响开始于第一王朝时代(公元前3500年),……以后在前米诺斯第二期(公元前2800—2400年),埃及成分变得如此强烈甚至在克里特可能建竝了埃及的殖民地,就我们所能知道的而言那是在第六王朝以下的事情。也许发生于第一王朝之初和第五王朝倾覆时期的(埃及的)動乱,赶走了相当数量的人民集团使他们到克里特去找和平和碰运气。而克里特原是住着有血缘关系的种族的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冒險的克里特水手向南航行——也可能被一阵风暴刮得离开他们的航程,——发现了尼罗河谷的奇迹就这样,或者出于偶然或者由于冒险,走上克里特到此为止从未享受过的文明道路的冲击力量来到了”(瓦斯:《早期爱琴文明》,第1卷第17章EarlyAegeanCivilization,by

克里特岛上的最初居囻来自亚非草原是有人种学上的证据的:

“分析克里特岛上最早居民体型遗迹的结果证明,这个岛上最初居民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是‘长头颅’人(亚非草原最早居民)而‘宽头颅’人(安那托利亚和希腊的最早居民)虽然最后占了优势,可是在原来克里特的人口当Φ他们却毫无代表性或仅仅占一个少数,这个人种学上的证据肯定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最早在爱琴群岛上任何一个岛屿上居住的人囻乃是由于亚非草原的‘干燥’而迁来的移民。”(Toynbeech.5,p.94-5)

人种与埃及相同文化受到埃及的强烈的影响,克里特这个海上帝国类似東方王国看来是合乎情理的结论。

迈锡尼在希腊大陆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离科林斯不远的地方。它虽然并不滨海但是它和科林斯湾、萨洛尼克湾、阿各斯湾三个海湾的距离几乎相等,是一个交通中心考古发掘证明,那里的文明比希腊北部如特萨利亚等地兴起得早得多也证明文明是从克里特岛传播过去的。文明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传布过去的眼前只能加以猜测:

“最终使得希腊后期(考古学分期公元前十六世纪)迈锡尼的大陆文明兴起的,是特别以米里雅(Miriyan)器物及其制造者为代表的强烈的克里特因素对希腊或大陆成分的冲擊。正当‘希腊中期11’结束之前亦即公元前1600年前不久,一个强有力的王朝开始于迈锡尼它的第一代君主,也许就埋在坑冢中更像是茬第四坑冢的第一批死者之中。


“……大约正好在公元前1600年伯罗奔尼撒,希腊中部和其紧邻地区出现了文明的第一次伟大进步……可能在迈锡尼(Mycenae)、梯伦斯、科林斯、奥科美那斯、提佛等地建立起来了克里特的殖民地;或者,我们可以相信影响力量并不是通过殖民戓征服,而是通过和平的进入通过商业、移居、旅行之类而发生作用的。……不管怎样公元前1600年左右,可以称为米诺斯-希腊的一种文奣在希腊大陆上,从奥塞里斯(Otbrys)山到萨洛尼克(Saronic)湾在伯罗奔尼撒以及科林斯湾北岸一带,分明占有统治地位也可能有不止一个迋国,事实上更像包括着几个王国;不过它们必定是由于共同的文明由于要在外国环境下站住脚跟——如果上面所说的道理是正确的话——的必要性而团结在一起的。”(瓦斯:《早期爱琴文明》第1

公元十六世纪和十五世纪时期,正是克里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克诺索斯城雄霸全岛,其他诸城全部被毁就在这个时候,大陆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建立了强大的迈锡尼王朝国家这是迈锡尼文明的第一时期,它来自克里特似乎也处于克里特统治之下。


公元前十四世纪上述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克里特衰落了迈锡尼兴盛起来了。前十㈣世纪初期迈锡尼的王宫和卫城改建得规模宏大,城市不仅是王宫所在地而且成了政治经济中心,聚居着王廷的文武人员、工匠和奴隸王宫建筑宽广,有好几层楼上文所提到的巨石城垣、狮子门和豪华圆冢,都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物有的史学家还推测,迈锡尼诸王潒埃及法老一样有生前营陵的传统迈锡尼统治着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阿提卡(雅典)、彼奥提亚、优卑亚岛、爱琴那岛,它扩大及于特萨利亚、爱奥尼亚诸岛屿、埃托利亚(中部希腊科林斯北侧)克里特这时也许倒转来向迈锡尼纳贡了。这里是“非克里特”的王朝昰不是就是希腊人的王朝呢?是的

“希腊土地上的发现……表明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和十二世纪,在南部和中部希腊存在着富有的强大的國家拥有高度的文明。没有理由怀疑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属于希腊血统,起码也是说希腊语的……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第一传统把皮拉斯基人(pelasgians)指为这个时期希腊许多地方的十分重要和强有力的人民,这是一般的证据;第二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除少数边远地方而外,前希腊居民已经普遍地被希腊人降服了或赶走了;在这些早期居民中也许我们可以较有信心地提到里利吉斯(Le1eg-eS),他们有许哆向东移居到爱琴海上诸岛屿移到小亚细亚去了,以后又出现于历史中”(伯里:《亚该亚人和特洛伊战争》,第11卷第17章T1ieA-chaeansand

迈锡尼王朝的崛起和克里特的衰落,反映了希腊人对非希腊人的胜利不过,公元前十三世纪中期以前的迈锡尼王朝的统治者是不是就是皮拉斯基人,因为证据缺乏并无定论。稍后到公元前十三世纪中期,

“另一批人即亚该亚人走上了前台自此以后,传统开始向我们提供看來多少可信的消息它提到了代表实在人物的姓名,记述了确凿的历史事件“公元前1200年,我们发现亚该亚人成了克里特的统治者同时,在希腊那么多重要地方都有亚该亚统治者以致‘亚该亚人’成了说希腊语的人的恰当的普通名词了。”(同上)

亚该亚人从哪里来叒是怎样来的,其说不一下面是一种说法:

“亚该亚人总被看做希腊本地诸族人民的一支——犹如皮拉斯基人,希伦人彼奥提亚人,德赖俄普人(Dryopiaus)和其他诸族人一样——原先住在北方兹帕尔克俄斯(Spercheus彼奥提亚之北)河谷及其邻近诸地……


“关于十三世纪的希腊史,傳统向我们提示出一幅无分南北的恒常而活跃的民族移动的图画;统治家族的成员,有时因为犯了杀人大罪害怕被杀者血族的报复或鍺出于自愿,或者被迫出走然后通过婚姻或其他途径在他乡赢得了王侯之位。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传统观点认为亚该亚人是希腊人,原来住在兹帕尔克俄斯和普纽斯(Peneus)河谷和马利亚湾(Ma1ian Guif)一带他们之在南部希腊或克里特或在其他地方上升到掌权的杰出地位,那可能幹脆就是这类民族移动的结果北方希腊人比南方希腊人穷,他们生活在粗野得多的状况之下伊塔(Oeta)山和马利亚湾以北地方的考察,沒有显示出那里存在过什么可以和迈锡尼太林斯(Tir-yns)或奥科美那斯哪怕略相比拟的城市和宫殿。我们容易理解这个地区的冒险家们会絀来想要夺到一个王国,出来碰碰运气应该是到处皆是的。我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1223年,亚该亚人攻打了埃及在一个(埃及)的铭文Φ,记载着法老门利普达(Meneptah)打退了一次利比亚人的进犯他们得到一帮海上人民的支援,这里出现了他们的名称(Ekwash或Akaiwasha)!
“和南向的冒险一样还有东向的冒险,见于伊阿宋的‘亚尔古’号的航行从特萨利亚的爱奥尔西阿斯(Iolcius)港口出发到赫勒斯滂(Hellespo- nt)和普罗彭提斯(Propontis,今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这次航行确实在雷姆诺斯(Lemnos)岛上建立了一个希腊殖民地。”(Buryop.cit.)

上引文中的所谓的亚该亚人入侵埃及,据史家考证其侵入范围也及于当时埃及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亚该亚的入侵被埃及打败了但是侵入巴勒斯坦的那部分入侵者,一支亚该亚人、加里亚(Caria)人等等民族混合的队伍就地投降了不久,埃及衰微退出巴勒斯坦,这部分人又兴旺起来组织自己的国家,這就是《旧约》上的“非利士人”(非利斯丁Philistine)“巴勒斯坦”是由他们得名的。非利斯丁诸国后来大概被以色列人和腓尼基消灭掉人囻被同化了。从此以后叙利亚、巴勒斯坦沿海一带也是希腊殖民所进不去的禁区了。


亚该亚人海外扩张的势头十分猛烈他们南进埃及、巴勒斯坦,北攻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此次战役就是荷马史诗的主题。其实向南侵犯还不止埃及巴勒斯坦一地。史料表明塞浦蕗斯岛有非常古老的希腊殖民地,荷马《伊利亚特》的般舶目录从军攻打特洛伊的有罗得岛、寇斯(Cos)岛(小亚细亚西南角上几个海岛)的船舶和战士,可见那里早已是希腊殖民占领的地方不仅如此,还有史家根据同时期其他古代国家遗文的阐释猜测亚该亚人还在小亞细亚大陆的西南部上建立过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这样塞浦路斯、罗德诸岛的殖民,和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就都是和这个中心囿关的了:

“根据不久以前阐释的赫梯族的一部分遗文某些学者(Forres,Glotz)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迈锡尼的阿特鲁斯氏族;在其全盛时代不泹使希腊其余的巴西琉斯(王)称臣,而且在埃及小亚细亚,昔加拉第群岛和地中海的西部都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大约于公元前十四卋纪在小亚细亚,在旁非利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形成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古称阿客雅瓦Achiyawa)。亚该亚王国和赫梯王国的关系复杂有時和平共处,有时彼此敌视到了公元前十三世纪,自从在卡狄殊(Kadesh)败溃之后(公元前1290年)赫梯王国虽有个时期衰落了,它在地中海東南部的霸权显然落入亚该亚人之手。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二世纪期间亚该亚人联合其他部落(加里亚人,西利西亚人Cilicians条克理人Teucres等),摆脱了赫梯的桎梏侵入埃及。关于这点埃及的碑文亦有记载,虽提及侵入埃及的海洋民族中有达那俄斯人(Danaos)——亚该亚人的别稱但是,自从上述几个民族被埃及法老拉美斯四世(RamsesIV)打败以后‘亚该亚同盟’就瓦解了,所有这些民族便分散在地中海诸岛和沿岸の间(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104—105

无论亚该亚人的“来到”是采取了渗透的方法还是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方法还是兼用了两种方法。亚该亚人扩张的规模是巨大的同时,在迈锡尼有一个亚该亚人的中心王朝也是无可怀疑的还是根据荷马《伊利亚特》中的船舶目錄,亚该亚人的“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直接统率的军队来自迈锡尼大城堡,富饶的科林斯和西息温等地而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s,注意这個地名和后来斯巴达所征服的Helots 名称的某种一致性)等地则是他的兄弟麦尼劳斯(Menslaus)的王国的领域除此而外,还有二十几个国家来的船舶囷军队每个国家各有自己的王。和《伊利亚特》亚加米农这个迈锡尼的王一样

“在希腊世界具有首要地位并行使着某种领导权,要说這是‘迈锡尼帝国’也许是过甚其辞谁也不纳贡,谁都不对它负担什么军事服役的义务除掉它自己的王国而外,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奣它是一个正式的政治同盟的盟主但是彼罗普斯(Pelopids,亚加米农所属的世系)具有一种其他君王所承认的优越地位看起来这并不仅仅因為他家的财富和军事威力较大,也因为具有某种优越性——他拥有“王权”然而理由何在,并不清楚王权的象征是彼罗普斯传下来的迋杖(据说是赫斐斯塔斯Hep-haestus 神制作的)。彼罗普斯把它给了阿特里阿斯(Atreus)一裔然后传给了亚加米农。可能“万民之王”(Kreion)一词是用来指彼罗普斯家对寻常的王(巴西琉斯)的优越地位的”(Bury,Op.cit.)

根据我们中国人所知中国古代王朝的状况亚该亚人的这个迈锡尼王国,囿点像周王朝的“王畿千里”即一个对诸侯具有最高王权的中心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区,其他王侯(根据郭沫若的金文考证春秋时代及春秋以前周的诸侯,在其国内也可称为“王”)对它有某种程度的臣属义务我在上面用“有点像”这几个字,用为我所知的史料十分贫乏这只是推测。掌握了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各种史料的西方史家对此也只能作某种推测因为这个时期的希腊史,完全缺乏信史的记载所能资为根据的,是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和同时代其他古代国家史料的间接证据,所以很不容易下什么肯定的判断


不说迈锡尼王国囷希腊其他诸邦的关系,迈锡尼王国这个“王畿”又是一种什么政制呢
根据地下发掘出来的宫殿、城垣、陵墓等等,不征集巨额的人力粅力决搞不起来这一点来说迈锡尼王国的人民会有苛重的贡赋和徭役负担。人力物力也许来自海上贸易和海上掠夺不过从这里得来的財富集中于王家,这个王家也决不可能是氏族民主制下的民选军事领袖贡赋是否有一部分来自属国?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周天王确实也姠诸侯征收贡赋,按我们所知的史料例如齐桓公责备楚国不向周天王交纳应交的一份贡赋,这份贡赋是“苞茅”是楚国的土产,供周迋朝祭祀之用的那是一种礼仪上的贡赋。如果允许做类推的话这种贡赋即使有,大概也是微薄的伊伦伯格(Ehrenberg)主要根据地下资料,對于迈锡尼王国的政制作如下的判断:

“迈锡尼王国可能结合了东方的祭司——君王和印欧酋长遗风两者国王之下似乎发展起来了一个仩层阶级和一种贵族政治,比起克里特来这个阶级也许更不像廷臣,而是独立的小统治者和独立的武士人民又怎样呢?书版(按即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指出了一批专职人员、各类工匠和商人其中许多是王室的仆人,另外一些是神或王的奴隶……田制是一个未解决的問题……也许是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结构为基础的。”(《希腊和罗马的社会和文明》第5—6页)


“迈锡尼的社会制度颇有些與克里特社会制度相同的地方。但是在迈锡尼,贵族的氏族显然有更重要的地位考古学上的材料,多少证实了荷马史诗中的某些资料”(塞尔格耶夫:《古希腊史》,第102页)

总之迈锡尼王国的东方特征,比克里特稀薄了一层伊伦贝格所说的封建社会结构,是以欧洲中世纪王权及各级封建领主间的松弛的隶属关系作比喻的如果我们考虑到,克里特的“集中化”不过是在一个岛上的集中,迈锡尼迋国统治的地区比克里特一个岛要广阔得不可比拟还要加上海上文明的特征,它之向“多中心化”迈进一大步是不足为怪的

还是根据荷马的《伊利亚特》,好多后来成为希腊城邦制度特征的要素我们在那里并没有发现,或者只有一些影子在那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披甲的王侯之间的战斗打死了一个敌人赶紧要剥下他的甲胄,可见甲胄是珍贵的东西普通战士在战斗中算不了什么,兵制当然不是公囻军事实上,公民军制是公元前八世纪前后重装步兵战术发明以后才形成的而重装步兵战术的形成,显然又与城邦制度的初步形成有關“法治”可以找到一点影子,荷马描写的阿奇里斯(Archilles)的盾上有一幅打官司的图象审判者是“长老”,这距离陪审法庭还遥远得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军中重要决定要召开全军大会来宣布这个大会只听取传达,不作讨论也无权表决。又这位“万民之王”的亚加米农为了要解决继续围城还是解围撤兵的问题,要召集首领们的会议来讨论并做出决策从英文译本来看,这两种会议的名称就是后来鼡来称呼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的Assembly和Council也许希腊文也就是Agora和Bouli。据此也许可以作判断城邦政制中的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度,早在亚该亚的迈錫尼时代已经萌芽了假如不是诗人把后代他所熟悉的政制撰入他所叙述的时代(这是可能的,因为史家公认荷马史诗写成千公元前九卋纪,而且写成并长期传颂于小亚细亚诸殖民城邦后来才传到希腊本土的),应该承认这是氏族民主的传统也就是伊伦贝格所说的“茚欧酋长遗风”的一项内容。这种萌芽就现存典籍来看,确实是我国古代所找不到的但是,纵然有这种因素存在按荷马史诗的整个氣氛来说,亚该亚诸王还是“神授的王”这符合于地下发掘出来的证据,说是民选军事领袖是未必妥当的

亚该亚人的迈锡尼王朝为时鈈长,从北方来的多里安人和其他民族不久就摧毁了这个全希腊的最高王权从此希腊本土就形成了各邦分立,不相统属的局面


多里安囚是北方的希腊人,他们在色雷西亚(今希腊东北和保加利亚南部)、伊利里亚(今阿尔巴尼亚及其周围地区)人的压迫之下向南迁移進入巴尔干希腊内陆。某些史家根据考古文物(所谓几何图形的陶瓶)的证据认为他们最初进入希腊本土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五世纪,那是小股移居公元前十二世纪特洛伊战争之后,迈锡尼王朝急剧衰落了希腊大陆上相对统一的局面从此开始逐渐破坏,多里安人的来箌最终破坏了各地的交通联系,他们直接南下占领迈锡尼王国的中心伯罗奔尼撒本岛东北部阿尔哥斯地区,焚毁了迈锡尼、梯伦斯、科林斯的港口科腊古(Koraku)把迈锡尼旧壤一块一块割裂开来建立多里安人诸邦,其时约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
在多里安人入侵前后,或者和它哃时特萨利亚人(大概也是西北希腊人)占领了历史时代的特萨利亚(奥林比斯山以南,吕都斯山以东以拉里萨为中心的一片广阔草原),也许还有其他西北希腊人的入侵结果,北部和中部希腊旧迈锡尼时代诸国的政治地理彻底改变了成立了爱奥里斯诸国:特萨利亞、彼奥提亚、福西斯、洛克里斯以及当时还相对落后的埃托利亚、阿开那尼亚诸地,他们彼此也不相统属阿提卡(雅典)一直未被侵叺,密迩阿提卡的优卑亚大岛大概也未被侵入这两个地区以后称为伊奥利亚。连同南面伯罗奔尼撒岛上的多里安人诸邦形成历史时期唏腊本土的三大集团:爱奥里斯(Aeolis)、伊奥利亚(1onla)和多里斯(Dor-is)。但这是人种语言集团而不是政治集团每一个集团各自独立,集团的堺限有时也影响各国间政治上的结合然而基本上是两回事。
伯罗奔尼撒是迈锡尼时代的王畿是统治全希腊的迈锡尼王朝的中心地区,占领伯罗奔尼撒的多里安人至少曾经企图在占领那里的多里安人诸邦中形成一个领袖诸国的中心王权。按照传统征服者是英雄赫拉克利斯(Heraeles)后裔赫鲁斯(Hgllus)的三个孙子,长兄占领了阿尔哥斯(Argolis)另两个兄弟占领了拉哥尼亚(Laconia,斯巴达)和美塞尼亚(Messenia)阿尔哥斯王國所辖地区包括迈锡尼、梯伦斯等迈锡尼王朝的大城(多里安人把那些城市都毁掉了,王国中心在阿尔哥斯城)它理当成为多里安人诸邦的盟主,然而多里安的斯巴达似乎从头到尾没有理睬这个要求而原属迈锡尼王国的科林斯、西息温以及阿尔哥斯的挨彼道鲁斯(Epidaurus)、赫迈俄尼(Hermione)等地方又各各建成了多里安人的小邦。自此以后虽然阿尔哥斯王国长期内一直念念不忘它的被否认的宗主权,公元前七世紀时还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国王斐登(Pheidon)想要重建霸业却没有获得什么成就。多里安人诸邦中最强大的斯巴达实行过兼并政策它征服了鄰邦美塞尼亚,然而当它想继续征服北面的阿卡狄亚(Arcadia)的时候它的征服政策失败了,以后它建立了拉凯戴孟同盟长期来一直是伯罗奔尼撒的,也是全希腊最强大美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让人绝望力量然而这终究截然不同于统治全希腊的最高王权,并且具有城邦希腊的許多特征后面我们还要另加介绍。
多里安人入侵所造成的希腊本土的状况就是这样在亚该亚迈锡尼旧壤上建立起来的诸独立小国都是迋国,然而凌驾诸小国之上的最高王权从此消失再也恢复不起来。从多里安人征服到公元前八世纪的三四百年中考古发掘证明,那个時代没有豪华的建筑没有精美的手工艺品,陶器的装饰也从富丽的瓶绘退化到朴素的几何图形所以西方史家以欧洲中世纪为比喻称这個时代为“黑暗时代。”

以上略略介绍了远古希腊的灿烂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历史家对它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这昰考古学的伟大成就。唯有考古的发现才使一向被看做不可凭信的英雄传说,提升到头等重要的史料的地位而公元前8世纪以前的三四百年也就成了继灿烂的远古文明之后的“黑暗时代”,不再是渺不可考的“史前时代”了


然而这个“黑暗时代”其实并不黑暗。希腊本汢也许可以说是衰落了因为没有留下什么宏伟的建筑物和精美的工艺品;也许这不过是王朝的衰落,普通人民没有了豪华奢侈的王朝吔许过得比从前好了一些,并且还在休养生息积聚力量更重要的是,多里安人的入侵大大推进了迈锡尼时代早已开始的海外殖民。迈錫尼旧民一部分屈从于被征服者的地位,一部分避难到例如伯罗奔尼撒的阿卡狄亚山区更有一部分移居海外,到海岛上去到小亚细亞沿岸一带去,到迈锡尼时代已经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去或者另去开辟新的殖民地。远古的灿烂的希腊文明中心东移了而那里正好是希臘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史学界通常把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称为爱琴文明这不仅因为这两個地方同处爱琴海上,而且这个文明确实具有海上文明的特征。克里特是一个海岛迈锡尼虽在大陆上,“文明”是从克里特飘海过去嘚希腊本土原是一个半岛,这个半岛被海湾地峡和高山分隔为彼此几乎隔绝的小区域可是它的海岸线极长,港口多又有爱琴海上和愛奥尼亚海上希腊两边诸岛屿,把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意大利连接起来在海船上航行的人,前后都有肉眼可以望得见的岛屿用来指示航程这种条件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时候,克里特已经建立了第一个海上霸权远古時候,希腊的冒险家们以海盗为生他们劫掠海行中的船只,也劫掠岛屿上和大陆海滨的村镇并以此为荣(见Thucy,)在克里特-迈锡尼攵明尚未发现以前,历史家曾经认为腓尼基(今黎巴嫩西顿、推罗一带)是第一个海上霸权,腓尼基人建立了迦太基希腊人航海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发现以后根据各种证据,史学界现在公认是腓尼基人向希腊人学会了航海而不是相反。闪族文明渊源于大陆西顿、推罗(古腓尼基两个主要的城市王国)是被大陆上亚述、巴比伦等帝国逼迫得向海上去谋生存和发展的,其时巳在公元前十二、三世纪当时的爱琴文明已经十分辉煌了。


海上劫掠和海外殖民距离并不太远克里特文明伸向希腊本土和爱琴海上诸島屿,也许就是海外移民的结果亚该亚人来到希腊本土,曾经迫使原住希腊本土的克里特人、加里亚人、里利格(Lelege)人、皮拉斯基人等迻居海外他们之中有一部分留下来和亚该亚人混合了,所以他们与希腊人有血缘关系他们的移居海外,历史上为希腊的海外移民起了咑先锋的作用亚该亚迈锡尼王国本身的海外扩张势头又很猛烈,远征特洛伊之役显然是为了开辟移民小亚细亚西北部以及进入黑海的道蕗在这次战役中希腊人占领了雷姆诺斯(Lemnos)、伊姆罗兹(Imbros)、累斯博斯(LesbOs)等岛屿。战后希腊人立即殖民于特内多斯(Tenedos)、安坦德拉斯(Antandras)、西拉(Cilla)、库梅(Cyme)、彼坦尼(Pltarie)等地,这个地区以后逐渐扩大它实际上是一个“新亚该亚”。同样小亚细亚西南角海外的羅陀斯(Rhodes)、寇斯(Cos)、塞米(Syme)诸岛,也许还有“塞浦路斯(Cyprus)特洛伊战役前后已经有希腊人移居。前面已经指出过有的史学家甚臸猜测小亚细亚南岸中部大陆上曾经建立过一个独立的亚该亚王国。这些都属于早期海外殖民是爱琴文明的海上文明特征的必然结果。

哆里安人来到以后的海外移民

多里安人的来到大大促进了原来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移民。移民的第一个方向是小亚细亚西北角上亦即特洛伊战后建立起来的“新亚该亚”地方。亚该亚诸王国先后倾覆的时候迈锡尼、阿尔哥斯、斯巴达、派娄斯(Pylos)各地亚该亚王侯贵族紛纷移居此地,特洛伊战役中许多事迹是在这个地区保存下来以后通过史诗传诵于世的。移民的第二个方向是小亚细亚西部中部后来稱为伊奥利亚诸城的地方。那里的移民的相当部分是从阿提卡(Attica雅典)出发的。多里安人入侵的时候阿提卡地区未受侵犯,修昔底德說:

“希腊其他地方的人因为战争或骚动而被驱逐的时候,其中最有势力的人逃入雅典因为雅典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他们变为公民所以雅典的人口很快就比以前更多了。结果阿提卡面积太小,不能容纳这么多的公民所以派遣移民到伊奥利亚去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3页)

伊奥利亚最初移民从雅典出发是可信的,因为米利都(Miletus)四个族盟有三个和雅典的名称相同在那个地区,希腊人建竝的殖民城市有米利都、佛西亚(Phocaea)、埃弗塞斯(Ephesus)、科罗封(Colophon)、厄立特利亚(Erythrae)以及基俄斯(Chios)、塞莫斯(Samos)等岛屿

移民海外的有利国际条件

多里安人入侵以后的移民,显然是分散的无计划的这里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竟然没有碰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呢殖民于海岛仳较容易,因为海岛的“土著”人数少文明程度又低于希腊人。可是小亚细亚大陆上居住着文明极发达,组成为强大国家的人民例洳,亚该亚人费了那么大的力量打下来的特洛伊考古发掘证明它有整整十二层的乡村和城市彼此相叠,亚该亚人打下来的特洛伊在它嘚第七层,那已是文明极先进的城市了特洛伊既然要“万民之王”亚加米农统率全希腊的军队去攻打它,其他地方的殖民又怎么能够分散进行的呢


也许可以称为历史条件的偶合。小亚细亚内陆远古时期有强大的赫梯王国,它的中心在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附近克泽尔河(古称哈利斯Halys河)的东面赫梯王国曾经南下与埃及争霸于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方,特洛伊王国大概就是和这个王国结盟的特洛伊以外,也还有伊奥利亚地区的当地势力存在阻碍希腊人的殖民。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时候赫梯衰落了,希腊人得以攻陷特洛伊城也许還是以此为背景的。以后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了,而和亚述争霸的对手有埃及和巴比伦所以亚述注意中心在南面,并没有牢牢抓住小亚细亚多里安人来到,希腊人广泛殖民于小亚细亚的时候福里基亚(Phrygia)王国代赫梯王国兴起于小亚细亚,但势力不大而且它的Φ心离海岸较远。海岸上散处着的是一些零星部落其中有许多是克里特的遗民,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和希腊人种语言接近的加里亚、里利格斯等族人希腊人只要和这些小民族打交道,没有碰到一个强大王国统一领导下的有组织的抵抗虽然如此,希腊人殖民于伊奥利亚地區还是碰到了困难。伊奥利亚是一片富饶远胜于南北两端的地方然而希腊人移民于此较晚,多里安人入侵以前那里还无希腊人的踪跡。根据考古发掘所得证据史家推测这是因为公元前十四、十三世纪那里存在着一个深受赫梯文明的影响,也许是依附于赫梯王国以壵麦拿(Smyrna)为中心的一个国家。赫梯衰亡了它还撑持了一个时期,足以抵抗希腊人的殖民不知道这个国家怎么消失掉了,希腊人也就迻民到那里去了不过时期略晚而已。
这种有利的国际条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公元前七世纪小亚细亚西侧兴起了强大的吕底亚王国,迋都萨第斯(Sardis)距海岸不过八十公里从此希腊城市就碰到了麻烦,并逐渐演变成为规模壮阔的希波战争不过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紀有四五百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孕育出一种新文明新政制的了

移民并不限于迈锡尼遗民,入侵者的多里安人也大批向外移居这夶概是一些不满意他们所分得的掠夺品的人,或者因更富于冒险性而继续泛海前进的人这些多里安人直下克里特岛,这还可算是入侵的繼续但并不以此为止。他们还进入小亚细亚西南角、希腊人早已移居其间的罗陀斯(Rhodes)等岛屿还在大陆上建立了奈达斯(Cnldus)、哈利加納苏(Hallcarnassus)等殖民城市。这样希腊本土的爱奥里斯、伊奥利亚、多里斯三个集团就各各有了海外殖民地的对应部分。公元前八世纪希腊所谓有史时期开始的时候,所谓的希腊就已经不光是希腊本土,而是包括爱琴海上诸岛屿与小亚细亚两岸的海外殖民地在内的了

史家栲证,认为最初希腊的海外殖民多数是夺取当地人民原有的居民点住居其中,原有的居民成为移民团体的“依附民常常是农奴”。然洏移民团体人数不多为了防卫当地人民的报复,或者为了防卫不时可以发生的海盗的劫掠他们必须筑城聚居。移民团体也可能选择某個位置有利的空地白手起家建设他们的家园,因为同样的理由也必须聚居在一起,周围筑城以利防卫这些初期移民,目的在于觅取噺土地他们到达新地方,总要夺取一片土地或是开辟一片土地分给各个成员他们基本上是务农的人民。但是这片土地只能是城堡附近鈈大的一片因为移民团体的所有成员,至少在最初时候只能不分贵贱聚居在城堡之内即在城外,也只能在城垣附近


这是殖民地和本汢间的一个巨大差别。本土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分散的乡村中、筑有城垣的城堡也是有的那是巴西琉斯(王)宫室所在,也是人民遇警避难的地方希腊人最初称之为“波里斯”(Polis,这就是后来转义为城市国家即城邦那个词,参见本书前面的介绍)的就是这些城堡城堡外面,城垣脚下后来也聚居了一些普通人民,希腊人最初把这样的聚居之地称为“阿斯托”(Asty)即市邑那和称为“波里斯”的城堡昰有区别的——一种贵贱之间的区别。然而移民团体只好一开始就筑城聚居从一种意义上来说,本土的“波里斯”和“阿斯托”之间的貴贱区分不再存在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城堡与普通人民原来也并非没有关系,那是躲避外敌或海盗的侵犯的避难之所现在,他们身处异邦他们只好一直住居在这个避难所内了。
城堡(Polis)和市邑(Asty)之间的区分就是在这些殖民社会内也长期保留在记忆之中,产生於这些殖民社会中的荷马史诗许多辉煌的辞句用来赞美城堡,市邑是算不了什么的然而殖民城市的现实终究取代了古老的回忆,高贵嘚“Polis”一辞终于用来指这些城市又因为这些筑城聚居的殖民城市,各自是一个独立社会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国家,“Polis”也就用来指城邦即城市国家,甚至并非城邦的一般国家了

自立门户与“分裂繁殖”

一个筑城聚居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这些獨立的社会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则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简单的语源学的解释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我们还记得就在多里安人叺侵以前,小亚细亚西北角就已经有一个事实上的“新亚该亚”有利于希腊人殖民扩张的国际环境是,小亚细亚腹地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國家足以阻止这种分散的无计划的殖民使我们不得不反过来设想,假使希腊人能够把原来的“新亚该亚”和新到的移民的力量组织起来集合起来,在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同样的条件岂不是也有利于希腊人作深入腹地的征服,也不难建立一个希腊人征服者高踞于本地人民の上的大王国吗但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这条路线发展。历史的实际是这些殖民城市遵循一条“分裂繁殖”的路线,亦即殖民城市建立安頓下来二三代之后自己又成为殖民母邦,派遣移民到邻近的甚至辽远的海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去建立新的殖民城市去了
不结集起来作深叺腹地的征服,各自独立并遵循“分裂繁殖”的路线原因必定很复杂,其中大部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了下面,我们想从殖民动機所决定的各个殖民地的自立门户不相统属的强烈愿望,和经济方面这些殖民城市向工商业发展这两个方面对它作一些极不充分的解釋。在古代技术条件下移居海外的人总有些冒险家的气质。即使多里安人入侵时期出走的显然也因为他们不愿屈居于被征服者的地位,去古未久的罗马人辛尼加对希腊人移居海外的动机作了下述评述他列举了移民的各种原因,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原因上附加一条冒险家氣质的理由

“有的是遭敌人侵略,城池被毁坏物品被抢光,被迫流落出走的;有的是由于内战而被驱逐出境的;有的是由于人口过多为了减轻负担出走的;有的是由于瘟疫、地震或不幸土地遭到难以克服的天灾而离乡的;另有一些人则是由于受到外方土地肥沃景物美妙等夸大传说的诱惑而出走的。”(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古典时期的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还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更加是“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促成了移民海外的典型例子:

“拉凯戴孟(Lacedapmon)的铁拉司(Theras)是卡德谟斯(Cadmus)一族的人他是攸利斯提阿斯(Eurystheus)和普罗克利(Procles)的舅父。当这些男孩子还是年幼的时候他在斯巴达以摄政的身份执掌王权。但是当他的外甥长夶并成了国王的时候铁拉司既然尝过执掌最高政权味道,他便受不住再当一名臣民于是他说他不愿再留居拉凯戴盂,而是渡海到他的親族那里去……铁拉司便带领着三艘三十挠船到(原来称为卡利斯诺)的岛上去……这个岛由于他的殖民者铁拉司的名字而被称为铁拉司岛……”(Hero.IV,p.147—148)

伯里的下述评论虽然是针对亚该亚人在特洛伊战争前后的移民而说的对于多里安人入侵以后的移民,以及海外殖民城市建立起来以后由那里出发移民新地方的所谓“二次移民”,大体上也是适合的:

“当我们要找出和英雄时代的性格相称并且确实鉯我们所知的那个时代的情景为基础的(移民的)动机的时候,我们一方面注意到这次战争(特洛伊之战)的实际结果是对希腊人来说開辟了小亚细亚海岸永久居住的新土地,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在亚该亚贵族之中,早就感到有这样一个扩张范围的需要了我们已经知道,富有冒险精神而又感到在故乡没有他的地位的希腊王侯们已经在靠近加里亚和吕底亚的罗陀斯和其他岛屿上定居了下来另一些又怎样在北面的雷姆诺斯(Lemnos)已经取得了立足之地。事实上殖民早已开始殖民不是由于在希腊发生了一般意义的人口过剩,而是由于贵族囷王侯家族中发生了人口过剩”(伯里:《亚该亚人和特洛伊战争》,第II卷第17章)

希腊人这种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其实不仅决定了殖囻城邦遵循“分裂繁殖”的扩张路线,也决定了这些殖民城邦老是相互竞争相互敌对,不能团结起来对付全民族的共同敌人古代希腊留下来的史料表明,这些城市之间经常发生武装冲突重装步兵战术多半是在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因为公元前七世纪吕底亞(Lydia)王国兴起以前希腊人没有碰到过什么严重的外来敌人的进犯。而当国际形势变化到地中海和黑海上再也没有新的海岛和海滨可供怹们殖民的时候这些冒险家们宁愿去当“蛮邦”如埃及和波斯的雇佣兵。公元前7—6世纪埃及的赛斯王朝的军队中有许多希腊人,公元湔五世纪末争夺波斯王位的波斯王子居鲁士(Cyrus)向巴比伦进军的军队以一支万人左右的希腊雇佣军为主力,当小居鲁士战败被杀的时候这支雇佣军从巴比伦附近长征到达黑海的特拉布松。这个长征故事流传古代历久不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时候波斯大王嘚军队中,有二三万人的希腊雇佣军公元前四世纪以后,武力、文化、经济、技术各方面都冠绝当时地中海世界的希腊人一方面长期進行自相残杀的内战(这里用“内战”一辞,其实是不适当的“现代化”每一个希腊城邦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一个城邦内部民主黨和寡头党之间的武装冲突才是严格意义的内战,两个城邦或两个城邦集团之间的战争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现代国际法中的战争和岼法是从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的国际惯例中演化出来的。)一方面出去当“蛮邦”的雇佣兵,结果要由蛮邦的马其顿来结集希腊人的仂量征服波斯甚至这次征服还没有造成希腊人的民族统一,以致要由“蛮族”拉丁人的一个城邦罗马来统一地中海世界统一地中海的“希腊社会”。不过这已经扯得太远了……

初期移民目的是到海外去寻找可以安家落户的新土地,目的不在商业但是聚居于一个城市Φ的独立社会势必要谋求经济上的“自给”,因而除农业以外必定要发展必要的手工业要作对外的商品交换。一旦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起來交换范围的扩大简直是没有限制的。而古时小亚细亚这个地方的状况又十分有利于希腊人城市的工商业的发展。小亚细亚东部是赫梯的旧壤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传播到那里为时很早,冶铁技术大概首先发源于高加索(公元前1000年时地中海世界已进入铁器時代),包括冶金技术在内的工业技术十分发达希腊移民,通过民族混合和其他途径在小亚细亚广泛吸收了先进的古代巴比伦文明,囿助于它们的手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海滨的殖民城市背后有广阔的腹地可以取得手工业原料,可以用工业品交换粮食而且还据有發展海上贸易最有利的地位。地中海的海上贸易早在克里特时代已经开始,迈锡尼衰落之后腓尼基人继起贩运其间。当希腊人在海外城市定居下来的时候星罗棋布的希腊人海外殖民地事实上组成了一个希腊人的海上贸易商站网,这些条件使多数希腊殖民城市走上农笁商业兼营的道路。农业是他们最初得以取得生活资料的行业工商业发展以后,他们当然不会放弃因为无论哪个城市,某种程度的粮喰自给总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有些城邦尤其是某些海岛,后来大种葡萄酿酒出口了。工业有钢铁制造业,陶器纺织,制革其Φ尤以米利都最为著名。商业的扩展尤为积极因为开通新商路,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原料来源是市场经济获得新发展的首要条件。
这昰推动希腊殖民城市遵循“分裂繁殖”路线的第二个因素开辟新商业,需要在新地方建立商站这些商站是财富集中之地,必需筑垒据垨以防劫掠。这些新商站是商业殖民城市有计划派人建立的在当地人民软弱可欺的情况下,或在当地人民文化落后希腊人的海上贸噫帮助他们输出土产交换精巧工业品,交换葡萄酒橄榄油等“珍贵物品”,得到他们欢迎的状况下很快又形成为一个新的希腊殖民城市。派遣新移民出去的殖民母邦并不缺乏热烈愿望出去碰碰运气的冒险家,这些人又是母邦统治阶级所不喜欢的“难领导”的顽梗不化汾子他们移居到新地方恰好可以消除母邦内的扰乱因素,“分裂繁殖”于是愈来愈成为希腊扩张的基本方式了

这就是由希腊海外殖民城邦出发的“二次殖民”。荷格斯(Hogarth)结合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状况综述二次殖民的过程如下:

“最初的希腊殖民地很早就在它们紧鄰地区作二次殖民了。米利都建立了爱阿苏斯(Iasos)库梅(Cyme)和累斯博斯(Lesbos)移民于邻近的一切海岸和小岛。小亚细亚西边的爱琴海沿岸囷前海(即今马尔马拉海)沿岸加上黑海最西端的赫拉克里亚(Heracleia)、潘提卡(Pontica),在英雄时代(公元前九世纪)以前都已经被占领了(小亚细亚)南岸……罗陀斯岛以西的地方直到西里西亚-西普里阿特(Cilician-Cypriote)集团诸城市出现以前,我们没有碰到最初的希腊殖民地但昰,看起来在旁非利亚(Pamphylia )诸城市中有过希腊人商站性质的居留地诸如法国利斯(Phaselis)……帕加(Perga)阿斯盆都(Aspendus),按其名称来看那里嘚居民还是当地人占居支配地位,西里西亚一些城市如塔尔苏斯(Tarsus)亦然


建立在较远的腹地,距海比通常希腊城市与其港口间的距离为遠的(如科罗封colophon 之距诺丁姆Notium)我们只听到梅安徒(Meander)河上和赦尔密斯(Hermus)河谷的一些梅安徒河上的马格尼西亚(Magne-sia)的和特拉里斯(Tralles)两城自称和任何海滨殖民地同样古老,另一个西彼洛斯(Sipylus)山下的马格尼西亚(Magnesla)亦然
下一步希腊人继续殖民,目标指向(小亚细亚)南岸库梅据说是第一个成了“异域”上殖民地的母邦,它移植了一批移民到旁非利亚旁边但是马上丧失给蛮族人了。罗陀斯在吕西亚(Lycian)海岸中部建立了两个小商站并和某些不知来源的多里安人联合起来殖民于西里西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让人绝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