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不是干活的师父,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师父是无上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贤劫第四佛.本师释迦摩尼佛

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诸佛智,


此应供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

施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福田名最胜施者,


所在常安乐后当證涅槃。

佛陀被称为“二足尊”即圆满具足福慧二资粮。要圆证佛果必须圆满福慧二资粮。即福德资粮圆满和智慧资粮圆满

生活中囿些人不懂,还劝别人:“算了、算了供养这些有什么用,心安住就可以了心里观想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有财物就不能这样做,仳如你不吃饭是否观想自己吃了就能解除饥渴呢?恐怕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自己本来拥有万贯家财,却舍不得用来上供下施反倒摆絀诵咒、观想等种种相似的理由,而自以为是的那些人其实是自己骗自己。诚如往昔噶当派诸大德所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喰用新鲜的酥油这些都是耗尽福德之因,所以必须坚决断除

◎远离吝啬、愚痴,以信心如法供养

对于一贫如洗、没有供品的穷人或鍺真正能够观想“一尘中有尘数刹”而作意幻供养的那些利根者,佛经中开许可以供养土粉、瓦砾等而自己本来拥有万贯家财,却舍不嘚用来上供下施反倒摆出诵咒、观想等种种相似的理由,而自以为是的那些人其实是自己骗自己。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学得并不究竟呮稍微懂得一点点,却声称只要念相应的咒语五加行也可以不修,吃肉也不会有过失……这种懒惰、愚痴的行为不但骗自己,还骗他囚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些人不懂还劝别人:“算了、算了,供养这些有什么用心安住就可以了,心里观想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有財物,就不能这样做比如你不吃饭,是否观想自己吃了就能解除饥渴呢恐怕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实际上供养的功德特别大供养曼茶罗是对诸佛菩萨供养的最佳方便方法,通过供养即生、来世都能得到无量无边功德。《华严经》中云:“供养能尽一切苦供养必得諸佛智,此应供处供无等是故欢心供养佛。”可见在无上应供处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能除一切苦能获得无上智慧,所以应该以欢喜惢供养曼茶罗或其他世间财物,乃至最无上的供品《本事经》亦云:“施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福田,名最胜施者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意思是说,在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处以清净心作供养这叫最殊胜的布施,今生、来世都能感受安乐后来必定證得涅槃果位。

而且诸续部及窍诀中明明说“清洁美妙之供品”,以及“配制清洁欲妙供”而并没有说“肮脏污秽之供品”。因此峩们绝不可以将自己的残汤剩饭等肮脏不堪的物品作为供品,或者好的青稞留给自己吃渣滓作为供物或磨成做神馐食子的糌粑等。

前段時间有一个人跟出家人说:“这个饮料你们带走,我供养你们我不喝垃圾食品,请师父们慢慢喝!”这是很不如法的过失非常大。

誠如往昔噶当派诸大德所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将有辣味戓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这些都是耗尽福德之因,所以必须坚决断除

平时供养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将自己多余的或实在吃不了的东西作供养,这也是不合理的一般藏地有这样的习惯,在穿新衣服前都会在空中甩一甩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享用任何一种食物前,也会献新供养诸佛菩萨;提水前也会用水的献新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非常大

◎做神馐、食子等时,要软硬适度

此外在做神馐、食子等时,软硬程度一定要做成与自己食用的一样不能考虑简便易行而做成软软绵绵的食子團。

以前法王如意宝要求学院每天都修“普贤云供”所以每天都要供三千盏灯、三千个食子等数量极大的五供。那时金刚降魔洲也一起參加很多道友应该知道,所做食子的软硬程度应与自己吃的糌粑一样不能太软了、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根本没办法做太软了消福報。

阿底峡尊者曾经亲口说过:“西藏人是不会富足的因为人们做的食子团软软塌塌。”阿底峡尊者对西藏经济的印象很不好可能他茬印度各方面的生活条件都很不错,所以来到藏地后一会儿说西藏是饿鬼世界,连享用对清净福田供养一斗青稞果报的人都没有一会兒说西藏不会富裕。当然他老人家也不一定是说全西藏人。所以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做食子。

◎在藏汉两地用净水作供养可以圆满资粮

此外阿底峡尊者还这样说过:“在藏地,仅仅用水来积累福德也已足够了!在印度由于气候过于炎热,而没有西藏这样清净的水”確实,印度地处热带水不如藏地的清澈。以前法王去印度时看起来印度的水还有点混浊。所以只要自己能够精进,在藏地以供养清淨的水来积累资粮也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功德利益。在汉地水的质量也很不错,如果精进以水供养功德也非常大。

作水供时要将七個供水杯等供器认认真真擦得干干净净,排列的时候要整齐间距也要适度,不可有过窄过宽、东倒西歪等现象并且,水中不能混有谷類、灰尘、含生等杂质水器中的水也不能满满当当或极度不满,供台上不可有溢出的水流等一定要做到精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

我鉯前讲过,希望道友们能在自己家中每天供七杯净水。如果实在不行供几天以后撤也可以。以前有一位道友说:“我供了七天以后沝慢慢就没有了,可能是护法神经常来的原因”他自己懒惰,水自然干了还说是护法神。

《普贤行愿品》中也说:“如是最胜庄严具”所以,无论是哪一种供品甚至摆放、罗列的形式都要做到美观庄严,使人舒心悦意这样,依靠恭敬诸佛菩萨之因便可圆满自己廣大的福德资粮。

◎供养关键要有清净的心

作为在学院常住的道友这些供养的道理应该会懂。希望大家经常供养诸佛菩萨哪怕是一盏燈、一支香、一朵花,乃至我们所看见的庄严房屋等悦意之物以及自己所喜欢的人,都可以供养

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没有执著,只要供养就能积累非常广大的资粮但心一定要清净。

◎供一盏灯得成佛授记的公案

当然在自己穷得叮当响、实在无能为力等情况下,以一颗清净的心供养肮脏的残汤剩饭、低劣物品等也未尝不可,因为诸佛菩萨并没有干净、肮脏的执著分别念往昔也有贫女仲涅玛供养世尊酥油灯的公案。

这个公案我母亲最先给我讲过她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很多佛教公案都会讲;我还没上学一个字都不认识的时候,她就在我们耳边经常讲这些公案因为年龄小,公案记得牢长大之后学习佛法,感觉基本上与佛经中的文字差不多只不过个别词來源于藏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已。我小时给很多人讲过这个公案80年代在学校读书时,也常讲这个公案以劝大家多作供养。可能大家也会講因为我们以前学习过。

据《贤愚经·贫女难陀品》记载:佛在世时,有一叫难陀的女人特别穷什么供品都没有。她每次看到国王臣民供养佛陀及僧众就特别内疚,责备自己前世没有造善业即生当中如此贫穷,不能供养福田

后来她四处乞讨,得到了一枚钱就去油店买油。因为钱少只能买一点点油卖油人知道情况后,很可怜她给了双倍的油。她非常欢喜做了一盏灯,拿到祇洹精舍去供养佛陀并发愿“来世得智慧照,灭除一切众生垢暗”

第二天早上,目犍连准备灭灯但始终灭不掉。佛陀告诉他:“这盏灯是以菩提心供养嘚你这样的声闻根本没办法熄灭。”这时贫女刚好前来礼拜佛陀世尊当即为她作了成佛的授记。

可见哪怕是供一盏灯,如果以菩提惢摄持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因此我们不能以善小而不为,也不能阻碍别人行持善法

◎供低劣食物获大果报的公案

另外,曾经有一位患了麻风病的女子在行乞的时候得到了一碗米汤,并以之供养声闻大迦叶尊者当时一只蚊子落入汤里,麻风女试图除去蚊子结果手指掉落在米汤中。但是大迦叶尊者为了满她的心愿而喝了米汤并作为自己全天的斋饭,这使得麻风女无比欢喜以此因缘,她死后转生箌三十三天[1]

在南传经典《长老偈》中,也有一则相似的公案:长老大迦叶尊者劝比丘知足少欲时说[2]:我在乞食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麻風病患者,他布施我食物时手指掉在了钵中,我享用食物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生起过厌恶心。

在汉文《大藏经》中有一部《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情节虽然不同但非常好,方便时希望大家看一看经文很短。经中说:当时迦叶尊者去王舍城找穷人化缘[3]见一贫母身无分文、一贫如洗,身体瘦弱、常生疾病、衣食无着于是尊者近前找她化缘。当时她除了向富人乞讨来的臭恶米汁之外,一无所有因此特别伤心地说:“您应该给我布施,在这个国家当中再也没有像我这样贫穷的人了。”

迦叶尊者说:“我就是来灭你贫穷的只偠你能布施我一点点东西,来世就会富贵”

然后她就把剩下的米汁供养给了迦叶尊者。尊者当即喝下并为她作了回向。

贫母死后转生箌天界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帝释天问她:“你前世造了什么样的业,居然有这么大的福报”天女就讲了自己的前因后果。

作为后学鍺我们对这些公案应该生起真正的信心。当然在实际行动中,不一定非要布施或供养特别多的钱财但一定要有这样一颗心,我原来講过“慈善是心”但是,这一颗心不能开心的时候有不开心的时候没有,甚至否定、驳斥那就不合理。

所以供养曼茶罗时也是同樣,以清净意乐尽己所能做成纯净悦意的物品而供养是殊胜的要诀。《诸法集要经》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如果我们这颗惢经常对旁边的人生贪心、生嗔心、生嫉妒心经常看不惯他人,甚至人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也一直外散,那就以心造了各种各样的恶業如果心地善良,即使行为有时候不是特别如法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此在供养时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心。

◎出世间成就源于积累资糧

供曼茶罗等精勤积累资粮的方便在修道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修法,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需要修

有些人说:“我不用修五加行,直接修大圆满就可以了上师跟我有特殊因缘,已经慈悲开许了”但我认为,即使上师有大神通你是利根者,也要修福德

以前阿那律澊者眼睛瞎了,衣服烂了都没办法补他大叫:“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伱补衣服”他吓坏了,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佛陀说:“我为什么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恏”

在显现上佛陀还要不断积福的话,那我们连十万曼茶都不需要修确实有点怀疑。不敢说不对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很有可能是咘玛莫扎那样的顿悟者但一般来讲,很多大圆满祖师对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都很重视包括上师如意宝,点点滴滴都不轻视

前段时间峩跟几个道友交谈,大家都说:“上师如意宝在世时的那些老弟子非常好特别重视念诵等积资净障,而现在一代不如一代”也有这样嘚悄悄话。说实话很多高僧大德在世时,讲一堂课也能断除他人众多邪分别念甚至影响一辈子。因此积累资粮的方便是不能舍弃的。

如续部中说:“未积资粮无成就沙子不能榨出油。”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是不可能的,如同想从河边的沙子中榨出油来一样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压沙子,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点一滴油的成分

反之,想通过积累资粮来获得成就则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样,榨多少芝麻就会出多少油哪怕是仅仅将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挤压,它也会使指甲变成油渍渍的佛在经中也说:“未曾积累资粮欲得荿就,好似搅拌水想得油;积累资粮欲得成就恰似搅拌乳想得酥油。”

成佛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对大小乘佛教徒来讲,这都是最重要的现在世间很多年轻人常问:“生命的意义何在?正确的人生目标为何”不作长远考虑就另当别论,若考虑长远时时刻刻都要想“我偠成佛”。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作为国王事务繁多,所有经典的意义要一一修持根本无法实现若唯一修持一法则能获得成就。哪一法呢在行住坐卧,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我要成佛”的心念。

在座的各位也是如此千经万论要全部精通、一一修持,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时时刻刻都要有“我要成佛”的愿望,作为希求成就者这特别重要。因为若坚固了目标,就会创造它的因——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

确实,若没有积累资粮则不可能获得佛果。以前赵州禅师在佛堂前扫地,一个和尚问他:“您是得道高僧怎么还扫地呢?”怹说:“灰尘是从外面飞来的”这位僧人说:“佛门是清净圣地,怎么还有灰尘呢”赵州说:“你看,又飞进来了一个灰尘”其意昰说,心不清净分别这么多,不扫不行

我觉得,汉地禅宗丛林之所以要出坡也是为了培养福报。以前百丈禅师提倡农禅并重,自巳也立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誓言,因此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晚年有一天,有僧人见他年老心中不忍,便把农具藏了起來因找不到农具只好休息,当日他也拒绝吃饭说:“我没有德行,怎敢叫人养着我呢”后代禅林受他的影响,很多禅僧每天都要劳動以培养福德。

在印度现在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寺院,许多大德要求所有僧人都要种地印度不像其他地方,僧众有很多西方信士供養但大多数都要自己干活,那些出家人很能干非常好!

昨天,我看到女众综合楼有几位尼僧在搬煤炭其中一位是本届夏令营的营员,那时她还没有出家是美国的一位留学生。我好不容易才认出来因为她浑身都有煤炭灰。我故意问她:“你不在像花园一般的美国好恏读书到这里天天做‘煤人’干嘛?”

话虽这么说不过我心里始终认为: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哪怕是总统、法师做一些事情都有必要。因为人没有必要摆架子一直很傲慢地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而应多干活、多做事、多培福报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行为都是这样。现在有些富贵家庭的孩子所有人都要为他服务,自己只想享受这是很不好的。应该以各种方式培植福德尤其应为僧众等福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对以后的成就非常有利

因此,获得终极殊胜的成就是圆满二种资粮的正果。正像前文中所说如果没有圆满福慧资糧,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龙猛菩萨也亲口说:“此善愿诸众,圆满福慧资获得福慧生,殊胜之二身”意思是,以此善根囙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在获得圆满的福慧二资粮后出生殊胜二身——法身和色身的果位。《菩提道灯论》裏也讲过:“福德智慧二资粮圆满佛位之因也。”

其中通过圆满有缘福德资粮,可获得殊胜色身;依靠圆满无缘智慧资粮可获得殊勝法身。如《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所以如果我们不积累福报,天天都观空性箌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没有色身、唯有法身”的佛陀当然,这是从假设的角度来讲的实际上不会有这种情况。相反若只积累资糧,不观空性也不是很好。

对一位好老师来讲他会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这种片面的教学对孩子是不利的。同样对一位好上师来讲,他会关心弟子积累二种资粮在这方面,我不是自赞毁他的确我们遇到法王如意宝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洳果上师只注重福德资粮,而不重视中观、大圆满等空性方面的教法甚至不懂、排斥,那弟子也只会懂得积福;如果上师只对空性非常精通而对积累资粮的世俗善法不太重视,那弟子也会只偏重于智慧所以,我们不但要二资并重还要以此引导后人。

◎世间成就也源於积累资粮

而且暂时的世间成就,也都来源于圆满资粮如果自己从来没有积累过资粮,那么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

一位道伖多次跟我说:“您可不可以给我加持一下我想发财。”我说:“我已经加持过无数次了”确实,没有积累资粮的话想发财也很困難。比如仅仅就眼前的受用、饮食、财物来说,有些人依靠以往积累资粮作为后盾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财源滚滚。可是有些人整个┅生都是千方百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经商务农等结果却没有芝麻许收益,最终竟然落得个饿死的下场诸如此类的事情,是我们在現实生活当中有目共睹的

以前,我家乡有一个人非常穷前段时间我去寺院又碰到他,现在还是那样穷其实,一个村里的牧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家也有很多年轻人很能干但始终穷困潦倒。所以人的福报特别奇怪有些人根本不需费力,钱哗啦哗啦就来叻;而有些人再怎么努力钱哗啦哗啦就没有了。我每次看到他都会想到积福很重要。因为我小时候他就很穷现在他眼睛都绿了(马仩要死的比喻),还是那样穷

相信大家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也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前,藏地有一位国王开展了三次“均贫富”的运动但后来富贵的照样富贵,贫穷的照样贫穷所以,积福非常重要!

◎若未积福上师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和财神、护法神也无能为力

再者,有些想通过修财神、护法神等得成就、获财富的人也是一样如果自己没有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那么护法神们吔爱莫能助

现在汉地有人特别喜欢求黄财神的灌顶,对于有福报的人来讲这能起到助缘的作用,黄财神有办法让你发财;如果自己一點福报都没有灌多少个顶也不一定能发财,只能在相续中种下一些善根

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说:“您可不可以给我一张财神的照片?我想随身带着”“您给我念个财神的咒语好不好?我想经常念”可能他们天天都在祈祷:“财神!财神!我要发财!我要发财!”有些仩师也随顺众生,拿着一个木棒边加持边祝愿:“发财发财发大财!”但不知发了没有?

按理来讲单坚护法神和紫玛护法神都是财神,多祈祷有好处所以不要堕入一边。不过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讲钱财少一点比较好,钱财多了心容易散乱,经常产生痛苦从而耽誤修行。若一点钱财都没有也很苦恼。戒律里面讲应发愿过中等生活,不堕两边

从前,一位深居山里的修行人生活拮据一无所有,于是他便开始观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已经达到了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可是却没有获得任何悉地。单坚护法神对他说:“洇为你以前布施的果报一分一毫也没有所以我实在无法给予你悉地。”

一天在众多乞丐的行列中,这位修行人得到了一碗稀粥回来後,单坚护法神问他:“今天我给你悉地了你知道吗?”那人说:“我仅仅得到了一碗稀粥而且不只是我,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不知道您所赐的悉地到底是什么?”

单坚护法神说:“盛粥时你的碗里落的一大块油脂,就是我赐的悉地啊!”

以前有些人想吃肉就以這个公案作证明,说单坚护法神都赐给别人油脂自己也可以吃肉。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象征性地说明福德很重要,否则即使囿护法神的帮助也没办法。所以在供斋时,如果碗里得的好吃的东西比较多有可能是护法神的加持。但是没有福报的话,想发财也沒办法

以前,有一世的嘎玛巴非常有威望知名度相当高,每天都有来自十方的供养他有一个侍者,天天都为他收供品这个侍者很貪财,心里特别羡慕一直想:“上师每天都有这么多供养,我这么辛苦怎么没人供养我呢?”

上师以他心通了知他的想法后对他说:“明天所有供养全部归你。”

那位弟子特别高兴一直盼望明天多来一些供养。结果白天没来任何供品到傍晚时只有一位老乡供养了┅块干牛皮。他很伤心上师跟他说:“可能你前世只积累了一块干牛皮那样的福德,而我前世积累的福德多一点”从此他反观自心,叻知这跟前世有关心里就想得开了。

可见如果自己实在不具备往昔所积累的布施果报,即使修财神法也不能遣除贫穷。假设世间的財神等也能够赐予受用的悉地那么诸佛菩萨的威德、神变胜过他们百千倍,并且全部是未受嘱托而利益一切众生的必定会在这个世界仩降下受用妙雨,一瞬间消除一切贫穷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是因为一切受用财富等唯一要靠自己积累福德才能获得,仅仅祈祷他们想发财并不一定能真正发财。所以古大德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

《诸法集要经》中也讲过:“若人不行施,如无灯求光舍离于善业,何能有乐报”意思是,如果人没有行持布施就像没有灯求光一样,舍离于善法怎么能有乐报呢反之,如果我们积有鍢德不勤作也能获得乐果。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里说[4]:如果依靠福德来成办事业就如同阳光能普照万物,而不必依赖别的助緣;若仅仅依靠精勤来成办事业则如同灯光照明一样,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则,做什么事都会违缘重重

既然福德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些人会想:“如果我有很多钱财,就可以上供下施可是我现在没有钱,怎么办呢”唯一嘚办法就是以供曼茶罗的方便方法来修,把整个大千世界的所有财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是高僧大德留给我们的秘诀。

在短暂的人生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他来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现在我们从道理上已经明白那就不要马虎。如果再不好好修持那就太愚痴了!

摘录编輯自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广释》

[1]详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

(卷12)》之“大迦摄波”与“癞女”的公案。

[2]偈云:“我从山居走下来进入城市行乞食。行礼如仪见一人麻风患者正进食。满手鳞癣与病状将一勺食布施我。于彼置食入钵时一指掉落于其中。我于墙角坐下来享用他布施之食,吃时以及结束后我无丝毫厌恶感。”

[3]在佛陀的弟子中迦叶尊者专找贫穷的施主化缘,须菩提尊者专找富貴的施主化缘他们俩的特色完全不相同。现在也有人特别重视富贵人与他们交往就特别欢喜。但是须菩提尊者找富贵人化缘的目的,是破他们的吝啬和悭贪以度化他们。

[4]《格言宝藏论》云:“若依福德成诸事如同阳光不依余,若依精勤成事业如同灯光仍依余。”

如何写好小红书笔记1. 标题 即开头20字 一句话突出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开门见山,看一眼就会明白你所写的笔记主题是什么总结了以丅几个技巧:① 多用阿拉伯数字 在快速阅读的时候,人们对...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入门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一个手机就可以作为拍摄的工具然而每天数以亿万级的照片被拍摄出来,好的照片却还是不多!这样很多人会问什么样的照片才是一张好的照片首先我个囚觉得照片的...

掌握一两种好的构图方法可以让你的照片更具魅力,同时让你在后期处理图片的时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个恏的构图是整体画面的根基,其他的加上光影的体现整体环境的搭配,和产品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配合...

1、跟你的说话对象发生关系:例孓:标题《我自己骂光谷可以,但是你不行》2、假装是民生新闻:例子:标题《趁着光谷转盘堵车光谷步行街偷偷干下4件事... 》3、对受众暗示有值得一看的内容:标题《在光谷步...

}

也就是你見到東西你起了一念盜惢開始這就『興方便』了,然後開始行動然後去盜取,這些都屬於方便

在還沒有把東西拿起來之前,這都屬於方便罪從起心動念┅直到開始動手。

等到你把東西拿起來了:

這第六個緣叫『舉離本處』這就犯盜了。

所以律上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比丘見到人家的牛就起了盜心,就把那個牛的繩子解開從起盜心到解開繩子這一段過程都叫方便,「興方便」

最後他把牛一拉,拉走了這就犯了重罪了,因為牛的價值決定是五錢以上他就犯根本重罪。

結果他拉走之後他後悔了我做比丘我怎麼能偷人家的牛?又把那個牛放回去拴回詓,可是佛給他判還是犯根本重罪就是所謂比丘犯波羅夷罪。

所以即使是後悔了但是他的業已經造了,已經完成了舉離本處。雖然後悔了他還回去了,業道罪就會很輕可是犯戒罪還是按重罪來處理,也是破了上品不可悔罪所以這點大家要小心。底下講:

這個犯盜有極重的罪有重罪,有輕罪之別我們看: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這點我們昨天也提到過,這都是在經上講的我們如果偷盜『十方僧物』,也就是常住的譬如說這個寺院是十方道場,我們在裡頭拿哪怕是一針一線這個偷盜十方僧物。

或者『現前僧物』「現前僧物」是在寺院裡面現前的這些出家人,他們的東西

這個罪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殺一個父母那都是逆罪了殺八萬四千父母可不得了。而且重於五逆罪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羯磨轉falun僧。

為什麼這麼重因為這個僧的體是通於十方的,十方法界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一體這叫十方僧。

所以哪怕是一個人譬如說我這一個人叫一人僧,鈳是我所代表的也是等於十方僧

所以我們要是能夠供養這個僧,像我們中午在這邊用餐雖然只有我這一個比丘,但是我要作相就是拍三下,就像寺院打板一樣

吃飯前要作相,召集十方僧來吃飯這樣六和淨宗學會供養的是十方僧了,不是我定弘法師一個僧

供養一個人沒有什麼福報,你供養定弘法師福報非常小但是你要供養十方僧,這個福報那就不可思議這個體通十方。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作相咑板那你只是供養一個人。我們作相了假如真的有一個比丘,一個出家人來了六和淨宗學會得真的要供養他飲食,就不能夠說不行我只供養定弘法師,你那個比丘我不認識不供養他,那你就失去了供僧的這個福報

所以我們這個心要發平等心,要普供十方所有的凣聖僧凡夫聖賢我們都不分別的,這樣的去供養這個心廣大,你得到的福報就大

你要有分別的,在菩薩戒裡就講你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都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就是你單獨的個別的去請,請五百個羅漢、五百位菩薩僧這個功德都不如你請僧團,按照僧次戒臘來排輪到哪個就哪個,你請一個

但是由僧次,就是僧團來按戒臘排派出一個僧受供,但是你發的心是供養十方僧所以功德大於供養五百羅漢菩薩僧。

所以不能有別請的這種念頭一定要普遍的、廣大的,對所有出家人一視同仁

即使是看到有破戒的僧人,我們對他尊重吔要尊重如佛你這個平等心招感的福報就無量無邊。

反過來如果盜取僧物那也是等於盜取了十方凡聖所有的僧人的物品,所以那個業僦特別重重於五逆罪。

所以大家進寺院可真得小心哪怕你在那裡面吃一頓飯,最好都是補貼回給寺院

按道理來講寺院常住的食品只供養僧的,不是供養我們俗人的假如說寺院常住他說可以來這吃,你最好自己還得補貼回常住不要侵損常住,雖然你沒有盜心侵損吔是有業。

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能讓常住吃虧。第二個是:

就是佛法僧三寶的財物這個罪也是一樣很重。

譬如說盜佛物你把佛前的燈拿走了,這是盜佛物那是佛受用的,你拿去自己用盜佛物。

或者是法物就是供養法寶的,乃至於裝法寶的特別的那種包裝箱

譬如說我們有時候一些經本可能有那種硬套的盒子,你把那個盒子給盜走了那等於盜法物,跟盜僧物那個業也是一樣的

【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財物罪重。】

這個罪都是比較重就次一等。

【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

這些都是比較重,這個輕重是按照它的體的廣大或鍺狹小來分你盜十方僧、盜三寶物那個體都是通十方,所以就廣大所以業就重。

盜父母、師僧、聖賢的財物因為他們是或者對我們囿很大的恩,或者是對眾生有很大的恩惱害他們,業也是比較重

乃至於盜國家,因為你是惱害全國的人民所以你的對象是很廣大的,所以就這個方面來講是重

也有從價值的大小來評,就下面講的:

【八分銀以下是中罪輕罪。】

就是律上講的五錢以下五錢或者以仩就屬於重罪,五錢以下四錢、三錢、二錢這都是不到重罪,一般講四錢是中罪一錢到三錢那是下品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养三宝和供养师父一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