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是否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主权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桥梁工程专业工程师,硕士学历,擅长桥梁设计,结构有限元分析,岩土分析计算。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一
下载积分:1250
内容提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02:23:1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25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一
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化问题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全球化问题
全球化问题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
Word文档免费下载: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理论思考--《青岛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理论思考
【摘要】:
国家主权概念形成于16—17世纪,作为近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主要强调主权的至高无上性和不可侵犯性,突出了国家的固有属性,但其却未能很好的解决主权依据问题,这使得主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矛盾性。
国家主权是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得到改变和充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兴起和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国家主权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分离,致使当今国家主权理论陷入困境。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组织及大量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导致一些“准超国家权力”的出现,导致国家权力的“泛化和弱化”,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极力推行“新干涉主义”,任意干涉别国内政,使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严峻挑战。主权理论受到的冲击则具体表现为:当今国际法不断向国家主权渗透,超国家的国际组织限制了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跨国公司严重侵蚀了国家主权。国际法学界因此出现了“主权弱化论”、“主权受限论”、“主权让渡理论”、以及“主权过时论”乃至“主权消亡论”等纷繁复杂的各种国家主权理论思潮。然而为了切实维护自身利益,战后新兴发展中国家坚决坚持其对本国国内外一切事务拥有绝对主权,甚至出现了横向联合的趋势,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形成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主权观念。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新思潮,如何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观,显得尤为必要。
主权的范畴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按照客观现实的需要而进化和充实。然而,现实条件下,坚持国家主权理论是克服全球化进程不平等性不可替代的选择,是反对新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的需要,是保证各国充分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主权理论,但也必须反对不合理的国家主权理论。本文希望能够从发展的角度将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的理论引入国际法研究,在文章最后对完善国际法上的主权理论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D8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德胜;[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俞正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J.哈贝马斯,张庆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翟玉成;[J];法学评论;1997年03期
于世刚;[J];桂海论丛;2002年06期
时殷弘;[J];国际论坛;2001年04期
高凛;;[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霍军;[J];和平与发展;1999年04期
杨泽伟;[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方向勤;[J];政治学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焦得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储召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何承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王云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吕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王斌;贾雪;;[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邓娟;;[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刘旭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凤林;;[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李永成;;[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张桂红;陈兵;;[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傅林涌;;[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管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张桂红;陈兵;;[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傅林涌;;[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管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四)[C];2005年
陈喜峰;;[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陈业宏;陈伟翔;;[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舒盛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薛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徐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廉晓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田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俊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翟艳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徐维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红丹;[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侯成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蒋士锋;[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魏静;[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高涵琇;[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恽艳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梁奕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时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蒋俊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滕世华;;[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2期
曹卫东;[J];读书;2002年05期
陈舟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余敏友;[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李慧英,黄桂琴;[J];河北法学;2004年07期
胡文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蒲俜;[J];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汤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王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马胜利;[J];欧洲;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春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3期
欣梧;;[J];国际问题研究;1960年07期
英濤;;[J];国际问题研究;1960年03期
于文芊;;[J];文教资料;2006年34期
一心;;[J];国际问题研究;1960年04期
顾兴斌;章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杜杨;赵晓艳;;[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6期
梁军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王军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谈颖;;[J];改革与开放;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涛;;[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刘志云;;[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薛林;;[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肖兴利;;[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杨泽伟;;[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温树斌;;[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谢小庆;;[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班文战;;[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六)[C];2007年
沈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余丽;[N];中国企业报;2005年
程实;[N];国际商报;2006年
孟晓驷;[N];光明日报;2000年
董礼胜;[N];学习时报;2000年
宿景祥;[N];人民日报;2006年
刘洪;[N];经济参考报;2006年
春来;[N];民营经济报;2007年
陈信元;[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黄志伟;[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晓安;[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于光胜;[D];山东大学;2009年
刘健;[D];湘潭大学;2007年
唐青阳;[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李伯军;[D];武汉大学;2005年
刘士平;[D];湖南大学;2005年
周秋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黄建中;[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韦洪发;[D];吉林大学;2008年
陈若鸿;[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洵;[D];青岛大学;2008年
崔熙东;[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尹星懿;[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曹鹏;[D];东北大学;2008年
郭泽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武树霞;[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张保罗;[D];兰州大学;2010年
王敏;[D];山东大学;2006年
刘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万华炜;[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导读:?“历史上的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登?,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进行着挑战,但并未导致主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国际经济秩序,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上的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登?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徐蓝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立的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进行着挑战,但并未导致主权的终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家主权 国际经济秩序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全球化是各民族国家参与的历史进程,所以人们自然会提出与民族国家主权相关的问题①。经济全球化(即狭义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因此本文仅对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谈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②。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它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现实。尽管在理论上对经济全球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定义,但是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①全球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可以说,自20世纪60年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首先在美国提出之后,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就始终不衰,90年代达到高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从重点描述全球化的社会现象,发展到对全球治理(globalgovernance)的讨论,其中自然涉及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其代表论著有: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戴维?赫尔德和安东尼?麦克劳:《治理全球化》(DavidHeld&AnthonyMcGrew,GoverningGlobalization),政治出版社,2002年版;保罗?赫斯特和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未来》(PaulHirst&GrahameThompson,“GlobalizationandtheFutureoftheNationState”),《经济与社会》(EconomyandSociety)第24卷,1995年第3期,等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学者对全球化的关注与研究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199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持的、以俞可平为总主编的《全球化译丛》(全7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9年,以龙永图为学术总指导,刘力、刘光溪为主编的《经济全球化丛书》(全5册)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界则更为关注全球化与全球史观的问题,并组织了有关全球化与全球史观的笔谈(见《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这些文章从史学的角度说明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其影响是多元的,全球化、全球史观和“民族主义的冲动”是并存的。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俞可平撰写的《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但是总体来说,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②本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资助。本文及《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与国家形态》、《论赫梯国王的对外政策》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属性和功能”研讨会论文18        世界历史             2007年第2期含义:其一是指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跨国界自由流动的不断加深,以寻求最佳配置;其二是指这些流动要遵守一定的共同规则。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打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表现出一种外向的、突破国界和洲界的限制并走向全球的趋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①19世纪中叶,伴随着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经济的跨国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开始大大加强。从近15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可以将经济全球化趋势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经济全球化以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资本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以及生产的国际分工为主要特征。但是,这一时期尚未建立国际经济运行的有效机制。第二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和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一片混乱。然而正是战争的血的教训,才使各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传统的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再次走进死胡同,只有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才是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从而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试图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在金融方面,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投资方面,以鼓励对外投资、筹措资金来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贸易方面,以扭转日益盛行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这就是战后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战后调节世界金融、投资、贸易的三大支柱,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三驾马车”和“经济联合国”②,标志着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在此期间,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与此同时,各种国际经济机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不过,由于冷战的爆发,苏联和东欧国家虽然组成了经互会并实行经济一体化,但实际上只是集体的闭关自守,脱离了世界经济的主体。中国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关起门来搞建设,没有融入世界经济。第三阶段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80―90年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此期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二,冷战的缓和与结束消除了过去东西方实行的“两个平行市场”的分割状况,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市场经济体制获得极大扩展,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第三,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将公司内部的一体化扩散到全球;第四,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②作者曾在拙文《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中对这三大机构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见《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实际上,到20世纪80年代,各国的经济就已经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趋于一体,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已经显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反映这一客观现实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在80年代便不断见诸西方的报端。进入90年代之后,这一词汇被更为频繁地使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则在1992年的联合国日(10月24日)宣布: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天,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其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把世界各国纳入全球的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例如,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其飞机的零部件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著名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公司的总部设在瑞士,总裁是瑞士人,总部只有工作人员100来人,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在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附属机构和企业并雇用了20多万人,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该公司的总裁说过,“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协作的联盟”①。贸易国际化的程度空前扩展。表现在: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世界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另外,世界贸易出现新的变革,高科技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越来越重要,劳务贸易迅速发展,世界旅游业增长很快,特别是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商品贸易。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至2003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超过6%,始终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前者的年均增长率要比后者高50%左右。2003年从出口角度计算的世界贸易总额(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达9.5万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3.9倍②。第三,国际投资迅速增加,范围遍及全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12,710亿美元,是1980年的22倍,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各国国内投资比重由1980年的2.3%提高到2000年的22%。虽然2001年以后受恐怖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跨国直接投资有所萎缩,但2004年已经实现恢复增长,达到6120亿美元③。尽管发达国家之间仍然是相互直接投资的重点,但是国际投资格局逐渐发生重要变化,即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数量增加,比重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接受的FDI以年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265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从而促成了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FDI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经悄然兴起。据统计,仅亚洲发展中国家2001年的对外投资就高达850亿美元④。第四,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金融的国际化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新态势。资金的交易额空前巨大,金融工具和金融业的运作方式不断创新。互联网和“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各①②转引自龙永图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见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安民:《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同发展》,作者为商务部副部长,文章为作者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首页:资料:专题:经济与外交,http://www./chn/ziliao/wzzt/jjywj/t196795.htm,日。安民:《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同发展》。沈丹阳:《居安思危:全球FDI流动新趋势下我国引资策略创新思考》,《中国外资》2003年第7期。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载至2002年年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约90亿美元,实际上未经批准的对外投资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2003年第一季度,我国海外投资又比去年增长了约60%。③④20        世界历史             2007年第2期国金融外汇市场瞬间沟通,处于24小时的全天候运行状态。早在日香港《信报》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现在每日的全球外汇交易平均超过1万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是实物贸易量的50倍,国际上流动的总资产近83兆美元;全球的经济讯息,可在数分钟内全球分享,而资金的进出,各种投资(投机)工具的买卖,都可以通过一个电话,甚至一按钮,几秒钟内完成①。第五,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和决定性的力量。八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急剧增长。据统计,年,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从1.5万家增加到约4万家,2005年为6.1万家,它们占据着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全球贸易总量的65%、全球技术交易总量的80%和全球高新技术的95%以上。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大跨国公司迫于激烈的竞争而实行跨国联合或并购重组,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总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上述所说的这些现代经济的要素日益要求冲破民族国家的壁垒,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民族国家参与的全球化,当民族国家越来越深地卷入这一浪潮时,它们自然面临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关系如何?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民族国家应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的挑战  这里首先要简单叙述一下国家主权的概念。完整的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主权概念是在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System)的产生而形成的。1618年―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③。各交战方于1648年10月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了《奥斯纳布吕克和约》与《明斯特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这一条约,独立的各个诸侯邦国不分大小,主权一律平等;国家对内享有至高无上的国内统治权,对外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国家主权具有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从此以后,国家主权开始具备对内对外的双重属性:主权在国内是最高的权力,不受任何国内法的约束,国家凭借这一权力可以处理所有的国内事务;主权对外是独立自主的,不受任何外来力量的干涉,也不受外部力量的侵犯④。因此,主权便成为国家的象征,国家的完整和独立主要体现为主权的完整和独立。从此,基于这种国家主权之上的国际关系体系被转引自吴江:《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兼及考察全球化的方法问题》,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第35页;安民:《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很少。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占绝大多数;若把韩国、新加坡等包括在内,发展中国家也只有38家,其中中国16家。③“三十年战争”的基本背景和情况是:16世纪,德意志首先发生了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导致了德意①②志的宗教分裂,并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教派势力:天主教和新教。这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1618年爆发了战争。战争爆发后,欧洲的各大国也逐渐卷了进来,西班牙、波兰和罗马教皇国站在天主教同盟一边,英国、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站在新教一边,形成了一场欧洲各国的大混战。这场战争持续了30年,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十年战争”。参战各国不仅带有宗教的狂热,也有十分明显的争夺欧洲霸权的政治目标。④按照日本学者星野昭吉的话来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内涵的主权可以分解为两方面:对国内居民和领土进行统治的权威与正当性;摆脱他国控制的独立权,外交自律权及其正当性。星野昭吉著,刘小云、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当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主权国家体系中,就对领土和人口的控制而言,所有国家都平等地独立于外部权力。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法律平等被视为国际关系的特征。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著,李东燕译:《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民族国家(nation-state)便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至今如此。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的建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和与之相联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三个要素是:1.领土;2.主权;3.人民。三个原则是:1.领土原则:国家拥有确定的边界,即该国家的统治范围。在边界以内,国家可以制定并行使法律。2.主权原则:国家及其代表拥有在其边界内采取行动和实行统治的主权。3.合法性原则: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成为国际协议与国际法的对象,而国际协议和国际法必须得到各个国家的同意才能产生效力①。直到今天,这样的民族国家仍然是现实国际政治生活的中心,也是全球化的实际参与者。然而,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了重大挑战。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国国内,这种权利表现为对对外经济活动的管制权和制定对外经济法规的自主权;第二,在对外关系上表现为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但是全球化进程对经济主权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我们仅从三个视角来看。首先,从跨国公司来看,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这是因为:其一,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其二,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大规模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兼并与收购以及建立新工厂等方式,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东道国的生产、消费、内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政策制订,从而削弱了东道国经济的自主权。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155个国家运行,控制着全球44%的软饮料市场,其势力和影响已远非许多单个国家可比。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将中国几乎全部有名的饮料厂兼并。洗衣粉行业也同样如此,当中国最后一个名牌“活力28”被德国本森公司收购之后,中国洗衣粉厂家全军覆没。其三,由于跨国公司牢牢控制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和转移,这就使得技术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处于被动的依赖地位,甚至形成经济的依附性发展,从而削弱了国家的经济主导权。其次,从世贸组织来看,它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尽管加入世贸组织的行为是国家主权的体现,维系世贸组织生存的《WTO协议》也是成员方主权行使的结果,但是世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成员方不得随意制订关税政策,非关税措施的制订也要遵循相关规定,各成员方采取的技术标准和措施要顾及世贸组织有关协定并要有透明度,还有诸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实施的有效范围。特别是一向为国内管辖的金融、保险、基础电信等服务行业,也要受制于《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他专门协定。由此可见,世①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时代民主怎样才是可行的?》,乌尔里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党团工作、办公文档、人文社科、IT计算机、资格考试以及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_徐蓝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