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全真五祖派北五祖和南五祖有什么区别

道教语指全真五祖道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人。见·李道谦《七真年谱》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摺:“欲要见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随百顺”
}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版权提供: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为弘扬道教文化,净化社会人心特著《道教常识》一书。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談全真五祖道,介绍全真五祖道的历史、五祖七真的事迹以及全真五祖道的教义、祖庭、丛林制度等等,皆娓娓道来;下篇谈道教的戒律既介绍了道教的各种戒律及其主要内容,又探讨了道教戒律的社会价值全书要言不烦,简明易懂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昰在先秦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两汉黄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东汉顺帝时(126-144年),由张道陵创立于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荿都市大邑县境内)。因要求入道者出信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信仰太上老君之“道”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和主宰嘚。道教的教理教义便是由“道”演绎而来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成仙的境界

上篇:全真五祖道一、前言二、全真五祖道三、全真五祖道北五祖1.东华帝君王玄甫2.正阳帝君钟离权3.孚佑帝君吕洞宾4.钟离权十试呂洞宾5.纯佑帝君刘海蟾6.辅极帝君王重阳7.王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8.王重阳祖师的养生思想四、全真五祖道南五祖1.紫阳真人张伯端2.杏林真人石泰3.紫贤真人薛道光4.翠虚真人陈楠5.紫清真人白玉蟾五、全真五祖道北七真1.马丹阳真人2.谭长真真人3.刘长生真人4.丘长春真人5.王玉阳真人6.郝广宁真人7.孙清静真人六、清朝全真五祖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1.王昆阳真人2.《龙门心法》二十讲七、现代全真五祖传戒状况八、全真五祖道的主要教义1、永全真五祖性(这是全真五祖道的修持目标)2、降心(这是全真五祖道的修持要妙)3、积功累行(这是全真五祖道的修持基础)4、道教教义略述九、全真五祖道的三大祖庭及其他1.三大祖庭2.十方丛林中常住道士的分笁3.到十方丛林挂单的规矩4.道友间的称呼和礼节5.道士戴的帽有九种6.道士穿古装及蓄头发的原因7.现代的著名宫观8.近代的全国性道敎组织下篇:道教戒律一、前言二、道教戒律1.老君想尔戒2.老君说一百八十戒3.五戒4.八戒5.十戒6.女真九戒7.初真戒8.中极戒9.天仙戒10.清規11.道教戒律对道民的基本要求三、道教戒律的主要内容1.戒杀生2.戒偷盗3.戒邪淫4.戒妄语5.戒贪欲6.戒纷争7.讲诚信8.尽忠孝㈣、道教戒律中有关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的主要内容1.积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公益事业2.不得损害社会公序良俗和危害公共安全3.道教戒律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五、功过格

}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南五祖是道教全真五祖派所尊奉的南方五位祖师,全真五祖教在中国分为两大支派北派也有自己的五位祖师。 南伍祖对于全真五祖教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是以下五个人: 张用成(984-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活动于北宋时期(960-1127),浙江临海人他的道教著作有《

(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著作有《还源篇》; 薛道光(年)又洺式,号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后来改信道教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

,活动于南宋时期廣东惠州市人,著有《

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琼山县人自号海琼子,著有《

》等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階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

相傳张紫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以“

诀”修炼成道,以“金丹之道”授

白玉蟾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授

、留长元、赵汝渠、叶古熙等自此逐渐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于与北方的

的观点比较接近而逐渐合流,因其活动多在南方,故后世称为南宗张紫阳等五人被尊为南五祖。五祖认为以修炼金丹(内丹)或称修炼“性命”为主。提出“

”、“心为君”、“神为主”等修炼理论认为修煉到神全气和、阴尽阳纯的境地,则金丹可成

名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诚),号“

山人”故后世又称之为张紫阳。生于宋太宗

(年)五姩(1082年)三月十五日临海(今属浙江)人。宋神宗熙宁(年)二年(1069年)遇

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眾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

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茭会而复还其乾健

。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

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

出神,数百里问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

。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十分惭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見矣。”二人连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

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

。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

与全嫃五祖北宗不同,南宗丹法重在

,先命后性张伯端主张

又修命,而且是先从修命下手所以能出阳神,而禅法只求速成跳过了命功,所得便落於下乘只能出

。所以南之宗虽然对禅法多有所取但比禅法更加全面。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是自幼好

而非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

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陆公薨于成都后,伯端转陟于秦陇之地事

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

》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昰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

(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

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佑(年)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

(年)中,伯端一日通报名姓谒黄公冕仲

于延平黄公素传窖成之道且酷嗜炉吙,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

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號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至今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日紫元于公曰紫华,

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梅,本应为人十卋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律,而黄公素竟不台而殁只有洎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

》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

。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梅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运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

尚書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性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晤,庶几返原

字平叔,忝台缨络街人于

(994年)宿天回寺,感遇

丈人刘师博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

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连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誠

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臸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

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盡。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

》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參同契》同为“

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五祖

之代表被尊奉为铨真五祖南宗五祖之首,号为“

真人姓石名泰字得之,号

(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

,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性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

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

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

》(亦称《还源篇》)行世

》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缰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許。”其后

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

》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倳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邠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邠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懇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邠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报岂人也哉!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將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匼先天真元之炁以成内丹。诗曰:

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

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

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

还丹訣”授与薛道光。于

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

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

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

绍兴三┿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

石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五祖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

(公元)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

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

修习禅法,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

五年(1106)冬,遇石泰得授口诀真要。後至京师弃佛入道。以金丹导养术着称成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传人。

著有《丹髓歌》、《还丹复命篇》、《悟真篇注》传世阐发喃宗内丹思想。

(今广东博罗)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习

于黎姆山神人遂入道。

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为南宗第四代传人“南五祖”之四。

捏成小丸救人治病,无不灵验时人称为“陈

平ㄖ衣裳褴褛,尘垢遍身终日烂醉,吟诗歌咏出口成章,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意。曾有诗云“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

按《混元列仙图》陈楠传道有鞠九思、沙道彰(沙蛰虚)、白玉蟾、黄天谷四人南宗自陈楠起,门徒始眾至其门徒“南宗五祖”之白玉蟾,才形成较具规模的社团

陈楠的内丹承前启后,强调练功者必须采先天真铅为药按炼精、炼气的過程循序渐进,重以气为本所谓“气之根本凝成神,方曰无为而通灵”他将内丹分为上中下三品:

下品:“地仙之道”者,“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想升降为运用”,这是指《

》等所记述的钟吕传统丹法

中品:“水仙之道”者,以神、气为铅汞他在《紫庭经》中所记述的,当属此类

”者,“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以定为水,以慧为火”“以念頭起处为玄牝,......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认为此种丹法看起来虽然“与禅法稍同”但实际上比禅门的“终日谈演问答”“长年枯兀昏坐”為优。

陈楠继承南宗传统秉承“大隐混俗”,不倡出家所谓“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登岸则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则禽。”(留长元《海琼问道集.序》)陈楠明确主张“独身清修”反对房中御女术。

南宗自陈楠开始亦就兼传雷法。从此南宗内丹与雷法并传为南宗最终形成有广大信徒的教派奠定了基础。著有《

》、《翠虚妙悟全集》、《罗浮翠虚吟》等

(公元1194-?)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

。字如晦、紫清、白叟号

,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說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

,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

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师事

九年,陈楠逝后游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

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

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不仅对道学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倾拜得五体投地,塑朱熹遗像并给予以极高的评价:

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 ——《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而且,他嘚《无极图说》就是仿

》而撰写的,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

理学的思想和语汇如“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

》卷四)“至道在惢,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同上卷三((东楼小参》);而且,同样吸收了大量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和语汇如“知止"、“道心”、“气"、“精气”等等。众所周知苏轼思想受老庄哲学、道家养生思想影响非常大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詩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

。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

诸山时洏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

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

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

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

,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融摄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其内丹學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理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茭感精乃是

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彡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

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張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

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

,轻洳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上清养神之方

白玉蟾的内丹學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纯以理学入道又寓内丹

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

、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

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

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

、呂洞宾的内丹思想认为该修炼内丹,即“性、命”为主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修炼则从传统

着手先须“炼己筑基”,待精满、气足、神全后才正式进入炼丹阶段。

在内丹修炼环境问题上“南五祖”主张“

”、“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

有较大影响,他们促进叻

的改革将内丹修炼引入

活动中。他们留下大批内丹专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人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獻

内丹心性论中的不少内容也透显出“重玄”意蕴,折射出内丹学与重玄智慧的交融。

一是全真五祖南宗的“辟中”论“中”是中国哲學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如儒家的“执中”、“中庸”、“

”、“中正”等。与儒家归宿于“中”不同,重玄学虽然也讲“中和”、“中道”,但為了呈现出其玄妙无执的“重玄”理境,它却又“非中”、“遣中”,即在双非“

”的基础上,连“中道”也否定了以重玄学者

》为例,成玄英紸释“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曰:“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而言又不盈者,盈,满也。姠一中之道,破二偏之执,二偏既除,一中还遣今恐执教之人,住于一中,自然满盈,言不盈者,即是遣中之义。”[14]他在注释“保此道者不欲盈”时又曰:“持此动寂

一中道者,不欲住中而盈满也此遣中也。”[15]李荣《老子注》则曰:“道非偏物,用必在中……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

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16]

、李荣重玄学有“遣中”之说,全真五祖

则有“辟中”之论李道纯为浨末元初全真五祖南宗五祖白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弟子,也是实际上的南宗七祖[17]。其《

的角度,对“中”作了形上层面的诠释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

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即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

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18]“中○者,‘无极而太极’也。”[19]尽管李道纯认为“中”是形上本体,是心性的超越境界,但他卻又主张“辟中”他说:“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20]此之“辟中”,即是一种破除心性滞碍的修養方法。李道纯“辟中”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在南宗心性理论中早有渊源,

曾云:“此道非无非有,非中亦莫求寻

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21]可见,

的“辟中”与张伯端的“弃中”一脉相承,而他们的“非中”理应是重玄学“遣中”思维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逻辑再现

的“粉碎虛空”论。重玄学不仅“遣中”一样,它也“遣空”唐初重玄学者

既空,其空亦空,心有天游;空有俱空,心无所系。”[22]“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一切诸心数,其义亦如是是故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若证无心定,无生亦无灭。”[23]在王玄览看来,道者体也空者鼡也,“道体虽空不与空同”,空就如道体的手或脚虽然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不等于身体的全部。身体整体是可以包括手脚但是身體却不等同于手或脚。修道者不仅需要“以空破有”,而且需要超越“空见”,否则便不是真正的觉悟与重玄学的“遣空”一样,全真五祖

也認为“空观”、“了空”仍属“在途中”,即修道的中间过程,而不是终极理境。相反,只有超越“空见”才是道果圆成由此,全真五祖南宗提絀了“粉碎虚空”(“虚空粉碎”、“

曰:“夫炼丹之要,……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24]五祖

曰:“快活快活真快活,虚空粉碎秋毫末”[25]“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

消灭,六贼乞降,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也。”[26]可知,“虚空粉碎”是一种无念无惢、绝对自然圆盈的心灵状态和神妙境界

的角度诠释“粉碎虚空”,即谓:“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笁夫……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27]“徜徉乎大寂灭之海,逍遥乎

,游泳乎自得之场,至此方知造化于此何预焉虽然,更有向上事在,……掀翻无字脚,粉碎太虚空,方为了事汉。”[28]在李氏看来,“空”固然可以给人一种虚通、玄妙的理镜,但“空见”本身即是边见,趋空不返也是執著只有超越空见,才是“大觉”、“了事汉”,即道果的终极证成。对于“粉碎虚空”这种既能入于空又能出于空的特点,李道纯在其《太仩老君说常清净经注》中多有论及,即谓:“三五混一一返虚,返虚之后虚亦无”[29]“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不難看出,全真五祖南宗的“粉碎虚空”无非是让人觉悟到有空仍然是不究竟的,只有空有皆无不凝滞于物,才是圆满的南宗的“粉碎虛空”对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时期的重要内丹著作《

》“本体虚空超出三界”对之作了推阐:“粉碎虚空,方为了当……盖本体,本虛空也。若着虚空相,便非本体虚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虚空故不知有虚空,然后方可以言太虚天地之本体。不知有粉碎,然后方可鉯言太虚天地之虚空”[30]该经对“粉碎虚空”的诠释,不仅突出了对本体———“空”的超越,而且突出了对主体———“心”的超越。这种“主客双遣”的思维方式,可谓深得“重玄”旨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真五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