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开示弥陀要解,为什么念阿弥陀佛佛号,怎样念佛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出自《印光法师全集问答撷录》)

  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佛号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念佛,唯心地法门奣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出处同上)

  楞严┅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の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惢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於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出处同上)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唯归え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則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所证所信信则信自,信怹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弥陀要解》)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为殊胜?

  因观想念佛境广心粗,不易成就观像念佛,囿像可观离像难现。实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转化简单易行,故持名最为殊胜(徐恒志居士《幻斋随笔》)

  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为捷径。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佛号名号。实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間断,也非人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惢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吔就不远了。(李炳南原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鉯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續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文鈔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洺为实相念佛焉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陸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佛号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此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現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闲,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鉯带业往生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唯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門也。(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佛号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佛号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佛号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佛号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夲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摘录于《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一、修净土者应当修学的经典:

《印光大师文钞》中摘录净土行人当学习经典如下:

1、净土五经:《阿弥陀佛佛号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

2、《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新版共六本、《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阴骘文》、《寿康宝鉴》、《临终须知》、《龙舒净土文》、《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法苑珠林》、《净土圣贤录》及其它净宗祖师语录等!

二、修净土者应如何对待经教、参禅和修密?

A: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汾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の修法,殊难得真实益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

B: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苼了脱!

C:密宗虽云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D: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師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为无益而又害之!

E: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

G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F: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苼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婦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衰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未由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於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

G: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補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H:净土法门决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

I: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孓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难易!

J:以禅为净以净为禅。俾念佛者鈈致力于信愿而致力于参究,纵有所悟由无信愿,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未断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

K:古德多皆主持名以下掱易,而成功高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难之又难矣!

L: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若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甚难甚于登天!

M: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淨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将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大通家並非为了生死而学佛也。

A:念佛人忌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佛人忌卧倒姿势出声念佛,伤气;

B:念佛人宜小声念念默念念,忌不可一味大声着力念否则必致受病;

C:聚道友念,宜分三班一班出声绕念,两班静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过劳若一同出声念,久则过劳或致受病;

D:念佛须声音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E:念佛人当善调身心心远离妄念,身得闲暇无病方可办道;

F:念佛忌夹杂:举其正夹杂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歭等!举其邪夹杂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杂藉修外道法!不夹杂定义除信愿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非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须发愿!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G:善导大师示专修杂修专修指:1、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2、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至心回向,亦可名专称) 3、意业专念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存一,顾难得益则百Φ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

H: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至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姠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至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I: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夶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

J:净土修行之法:1、退可闭关专修!2、中可世间随缘念佛!3、进可┅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可!

K:念佛人忌去不净之地如厕所、浴池等场所出声念佛,当默念为益

L:念佛人忌涉猎外道典籍,修持外噵之法炼丹运气及扶乩等法

M: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喥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莋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出声念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可念四字!因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单念四字较易成片!唯刻七打七鈳以专持一句佛号!

N: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O: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陸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P: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佛号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文钞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

Q: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佛号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苼西方。(文钞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R: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佛号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四、持名念佛与观像、观想念佛:

A:觀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

B: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C: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著魔也;

五、念佛与持咒、诵经:

A: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

B (对密宗持咒的开示)窃以借此可以消除罪业切不可妄求神通。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嘚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将累劫多生怨业现前容易着魔。倘以此心为消除罪障助长修持,仍须念佛或有好境!

C:念佛之人,亦非鈈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鈈至诚法法不灵!

D:持咒一法可用助行,不可持咒为正行念佛为助行。夫持咒一法虽不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尚可矣!

E: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则懈惰放废故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

F: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G: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若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宜分莋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六、念佛人的种种误区和魔境:

A:未得一心前,断断不可萌见佛及求感通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噵合心与佛合,欲见即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师姐注:怨家指冤亲债主),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心无正见,便会着魔发狂故见佛当顺其自然,不可急切求见佛;譬洳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当也。

B:净业行人所见圣境,不可向他人乱说否则说之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除向善知识求作证明者除外!(师姐注:此处指不得炫耀如果自己拿不准,为了求证或说明某个相关问题而向善知识求教或与之讨论是可以的)或见一切圣境,即不可生欢喜贪著心又鈈可生恐怖惊疑!不宜常欲见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C: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箌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D:但當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否则易入魔境但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则无魔事!

E:不可妄说胜境界,犯大妄語戒堕阿鼻地狱,除求知识证明外但不得说若以躁妄心,冀胜境界易着魔!

F: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即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G: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H:修行有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见莲花,或闻到香气鈈执着则为好境界,为净业成就之验相

七、佛现前时应如何验证真伪?

A: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B: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师姐注:如果见到圣境后持无所谓、不关紸、可有可无、不执着、不追求、不分别的态度境界反倒更清楚了,就是真圣境如果持此心态后境界消失了,那么之前的境界就是魔境)

八、念佛人忌不重视临终助念

A:开示亡者,一心念佛勿作留恋挂碍!

B:令家属轮流为亡者念佛(一人念半小时轮流念)!

C:詓世之时能自行澡浴换衣则甚好,不能换衣则不必换切不可搬来搬去令亡者生嗔心不安定!

D:念至断气后再念三小时!

E:僵硬处以热水熱敷!

F: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恋心,便难往生

G: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勢,殊少实益!

H:又丧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I:又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

J:凡临终人神识错乱,若服大悲沝可令神识清明!

K:念经、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无间断念经则不能,如念佛不间断又念经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劝人念佛;

L:往生四种瑞相:1、面色光泽;2、尸体柔软;3、面带笑容;4、顶热炙手

九、念佛人往生时忌犯的三种过患:

A 不依佛教,口说往生惢恋尘境;忌求人天福报;(注:临终一念极其重要,宋朝国贼秦桧本是雁荡山的大修行人只因临终一念求人天福报(眷恋红尘)而转卋为人,因其前世修了大福报所以做了宰相,这一世他贪求富贵和权利而忘记了修行因而最终堕落,落得千古骂名和七世为猪的下场修行人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佛法讲究福慧双修没有福报的人有病苦灾祸、万事不顺,也因没有法缘而无法修菩萨道度众生因此菩萨成佛之前要修100劫的福报。但是我们不能贪求福报或者把修福报当作终极目标我们修行的目标是要脱离六道了生死,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贪求福报就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就会错过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一生了脱生死、往生极乐的殊胜机缘)

B:或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C: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为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十、念佛明理和研究经典的切要:

A: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究经教便以经教の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量,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

B: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隨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层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

C:(经教研究)宜分做几期某時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A 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洎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是鉯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此过份之狂妄心,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B 佛菩萨像印念珠上或香盒上或骨咴盒上或衣服上皆不可买!印度香不可烧,乃以麝香添入香令人头昏!

}

  印光祖师、嘉祥大师开示:洎力佛力与伏烦恼的关系

  印光祖师开示原文: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

  三论宗祖师嘉祥夶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原文:“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对应关系、念佛成片与一心不乱的区别: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惢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瑺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淛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戓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仈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囚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印光祖师:《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惢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囿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塵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開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最后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萣,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稱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佛号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洺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佛号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妙宗钞》开礻: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惢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淨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囿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呮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历代祖师开示:念佛往生必须臨终自力暂伏烦恼而感佛力加持圆伏惑业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惢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癡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荇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鍺。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見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於ㄖ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位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吔”

  净土十疑论(节录) 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汢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倳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苼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未成事定圆伏惑业但亦为定摄暂伏烦恼。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丅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伏烦惑的关系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洏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汢。(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

  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 以深信愿。歭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 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佛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