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开(破)心(解)消(版)消,乐,感激不尽,要钱的谢绝。

[转载]索达吉堪布译:百业经(上)
索达吉堪布 口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1)一只母狗
——恶口骂僧 累世转狗
一时,佛在舍卫城(Rajagadha)【古称奢婆提城,位于灵鹫山附近】。城中有一施主(Pindadayaka),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
(Vaisravana),崇奉外道宗派,娶妻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其妻生下一子,肤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具种种相好。施主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以牛奶、酸奶及酥油等各种食品喂养,孩子如海中莲花般迅速成长起来。到他蹒跚学步之时,施主为他买了只聪明活泼的小母狗(Soni)。这只狗不喜外道,喜欢内道,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发狠狂吠,扑上去撕咬他们的衣服,看见内道比丘(Samana
Bhikkhu)时却高兴地摇尾、转绕、舔脚,如是等等,行为十分恭敬。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Bhagava)及十方三世诸佛(Buddha),均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 (Catasso
Appaman Nayo)、七菩提支 (Saptabodhyanga)、八解脱 、九等持 和十力
等无量功德(Punna)。如来的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恒时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
(Sapsadhana),如此等等都了如指掌。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如来时刻观察众生的种种因缘,圣者罗汉
(Arahan)也是如此。
当时,世尊十大弟子之一的圣者舍利子
(Sariputta),以声闻慧眼(Savaka
Catu)观察世间,发现度化施主的因缘已成熟。一日晨,尊者(Thera)身披袈裟(Kasaya)、手持钵盂(Patra)到舍卫城去化缘(Pindapata)。临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远相迎,跑来舔蹭尊者的双足,且不停地摇动尾巴,然后右绕三匝,显得非常恭敬。施主见之,心下感叹:此狗虽为旁生却能如此恭敬比丘,看来很有善根,这位比丘也肯定是位大德;一个旁生尚能如此,自己作为人更应恭敬承侍。于是他亲自迎请舍利子到家应供,尊者默许。施主满心欢喜地敷设高座,亲手供养饮食,尊者如理受食毕,准备洗钵,施主便请求传法。舍利子以神通观察他的根基(Indriya)、意乐及随眠烦恼(Kilesa),传授了相应的佛法。因闻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施主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
(Sakaya-Dithi),获证预流果 (Sotapanna
Phala)。施主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广行布施,求施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然其财源却如井水般令众生取之不竭。他经常请舍利子应供,同时也为母狗求法,它亦能以恭敬心来听受尊者所传相应之法。
施主感念自己能得圣果源于母狗的恩德:若不是它去迎接尊者,自己就没有供养尊者的机会,更不可能得到圣者的果位。从此,他更加善待这只母狗。
一日,母狗生病,施主请尊者前来诵经加持。舍利子尊者即为之传讲“诸行皆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m)、诸行皆痛苦(Sabbe Sankhara Dukk?ham)、诸法皆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涅槃即寂灭(Nibbana Nirodha Hoti)”之法。尊者说:“如若对我生欢喜心(Miccha
Ditthi),即使是堕入旁生界(Tiracchana
Dhatu)的众生也能从中解脱。”说完就离去了。不久,母狗去世,施主前去请问尊者如何处理,尊者说:“将母狗的尸体置一静处。虽然它的肉体会腐烂,但骨架以后会有很大的用处。”施主听后便按照尊者的吩咐将母狗的尸体放在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
母狗死后转生为施主之女,相貌端庄、眉毛黝黑、鼻形妙高、头如伞盖、双臂修长、身色金黄,具有各种相好。施主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以牛奶、酸奶、酥油等喂养。孩子亦如海中莲花般成长起来。
稍长,舍利子让她去听法,由于正值豆蔻年华,性情娇纵,她不肯前去闻法。舍利子就把静处母狗的骨架放在她的面前,令她忆起了前世(Purima-attabhava)的因缘。【译者〖索达吉堪布〗: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姑娘们,应该把前世的骨架放在她们面前,或以前世的某种因缘,使她们也能回忆前世该多好啊!】女孩内心无比忧愁,思维尊者于己有极大恩德:自己是依靠在舍利子尊者前闻法的加持,才得以脱离旁生界,幸获人身。因此,她满怀感激之情,立刻于尊者前闻法。舍利子观察她的根基、界、意乐、精进(Viriya)及随眠烦恼,传予相应的法门,她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位。得果后,她对舍利子尊者恭敬顶礼:“我今已得圣者果位(Ariya
Phala),愿意在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的教法下出家(Nikkhamamana),持梵净行。”【师言〖法王如意宝〗:这里是先得圣果后现出家相,按道理是应先皈依受戒后得果。过去的一些公案是这种程序,而此处不然。】尊者说:“出家可以,但必须征得你父母的同意。”得到父母允许后,舍利子把她带到众生主母(Maha
Prajapradi)前落发出家,披上袈裟,受具足戒。众生主母为她传了相应的佛法。她精进修学,最终断尽三界(Tisso
Dhatuyo)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译者:这样很好,原来是母狗,后来变成女人,开始不愿学法,后来学法终于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具足种种神变,受到天(Deva)、人(Manusa)的赞叹和恭敬。想到往昔做狗时舍利子为己传法,今为人时尊者又为己传法,因而对舍利子深怀感恩之情,【师言:小乘的罗汉是如此对上师念恩报恩,那么大乘密宗弟子更应该铭谢上师的大恩。但是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上师无论怎样摄受弟子并传殊胜密法,念恩报恩者又有几人?这也许是末法的一个标志。】经常顶礼尊者并说:“尊者,是您把我从旁生界中救出来的,对我恩重如山;而今又将我从轮回(Samsara)中救度出来,使我得果。”舍利子身旁的比丘们常听她说这类感激之言便问尊者:“为什么这位比丘尼
(Bhikkhuni)天天说‘非常感谢您,您使我从旁生界得到解脱?’”尊者反问他们:“你们还记得施主家的那只母狗吗?”“记得!那只母狗对我们很好。”尊者说:“这位比丘尼就是它的转世。它在我传法之时数数生起欢喜心,死后转生为施主的女儿。因她回忆起前世,所以经常说感激我的话。”
众比丘听后,对因果生起极大信心,又前去启问佛陀:“世尊,此比丘尼以何业感转成狗身?后以何业感转为人身?又以何因缘对佛陀与舍利子生极大欢喜心,并在您的教法中出家,获证罗汉果位?请佛陀明示。”
世尊告诸比丘:“这是她前世业力与今世的因缘所致。所谓前世的业力是: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如来(Tathagata)、正等觉(Samma
Sambud?dha)、人天导师(Satta Deva Manusanam)迦叶佛 (Kassapa
Buddha)出世。印度鹿野苑(Isipatane
Miga?daye)一施主家有位相貌庄严的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无比的信心,并在其教法下出家。她精通三学、具足梵行(Brahmacari)、清净戒律(Sila)等等有诸多殊胜功德,故成为传法上师,得到各种饮食、衣药等许多供养。她暗自思忖:我一个人享受这么多供养,没有很大的意义,应当发心将这些财物供养僧众(Bhikkhu
Sangha)。后来,她将每次所得财物供养僧尼二众,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一次,她遇到急事请求僧众帮忙,但大家都说:‘我们诵经很忙,总不能舍离善法去帮你吧。’这位比丘尼顿时生起大嗔恨心口出不逊:‘我平时对你们以财供养,事事关照,可我遇到急事,你们谁都不肯帮忙,一点良心也没有,像母狗一样。’她骂僧众‘母狗’极不应理,造了很大的恶业(Akusala
Karma)。【师言:因果方面的报应,应从中了解。本来这次讲《百业经》,希望听法人越多越好,但人就是这样刚强难化。听法的人很少,许多堪布活佛也因种种原因外出,堪布活佛也好,大德高僧也好,如果没听此《百业经》,将来可能在取舍因果方面会有些差错。不管什么人,若没听此经,以后做事因果自负,希望各位认真地听。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僧人们问她:‘你是什么人?我们又是什么人?’比丘尼生气地说:‘你们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僧人们告诉她:‘虽然都是出家人,但我们当中有已得果位的圣者,你毕竟是个凡夫,这样恶口(Pisuna
Navaca)骂人造严重罪业,将使你在轮回中感受痛苦(Dukkha)。所以,你应该以猛烈的悔心来忏悔(Khamapana)。’这位比丘尼觉得言之有理,便在后半生中更加精进地行持净戒,常求忏悔,临终时发愿(Aditthana):愿我一生中持戒供养的功德使我能生生世世投身富贵之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出家证罗汉果!同时又发愿:愿我恶口谩骂僧众的业果不要成熟!【师言:有些业你不想成熟,但很快成熟。】尽管她临终时如是发愿,但以此恶业仍于五百世中转为母狗,尔后余愿也如实成熟。这是她前世的业力。今生的因缘(Maitreya
Buddha)是因她为母狗时对舍利子生起欢喜心和信心,以此转为人身,得证圣果。”【师言: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持戒的人,在释迦佛时能证得果位;在释迦佛教法下受居士戒以上的人,在弥勒佛教法下能证得果位。如果其中破了戒,在贤劫千佛中任一佛的教法中能得解脱。我们在释迦佛教法下若不破戒定能在弥勒佛的教法下证得果位。若破了戒,在余九百九十五尊佛的教法下得证果位。】【译者:这些观点是荣敦班智达《辨法法性论释》中的教证,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注意因果,另一方面至少也要受居士戒。要特别注意我们对僧众的态度,作为堪布管家有时会对僧众说些不入耳的话或不好听的比喻,但若自己有很大的忏悔心作忏悔,是否能忏悔清净也很难说!不过上师说过念四十万金刚萨埵心咒能忏净,自己也有点安慰。以上的这个公案对大家启发不小,应从因果取舍方面注意。】
(2)小眼沙弥
——詈骂圣者 多生为狗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他的儿子长大后娶了一位贤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其妻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男孩。诞生那天举行了隆重庆贺仪式,并取适合种姓的名字。家人用牛奶、油饼、酸奶等喂养,待他会独自玩耍时,施主给他买了只小狗。【师言:经中公案多有相同,但不要以为是千篇一律,而是共同业力所感。】小孩子非常欢喜,经常喂养小狗,【师言:其实小狗不用喂,自己一生下来便会吃。】并把它带到路边训练咬人,以致后来小狗咬人十分凶狠。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如来的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恒时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等等都了如指掌。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罗汉亦复如是。
圣者舍利子以声闻慧眼观照世间众生,知道施主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
一天清晨,尊者著衣持钵去施主家化缘。施主远远看见舍利子,正准备迎接,却见那只狗猛扑过来,将尊者咬得鲜血直流。施主立即把狗赶开,将舍利子请到家中,为他清洗伤口并包扎好,然后在尊者前忏悔并请其应供。尊者默许。施主敷座设供,亲手供养美味佳肴。饭食讫,尊者将余食施给小狗,令之欢喜。时施主祈请传法,尊者观其根基和随眠烦恼,传予相应法门。施主以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之山,证得预流果位,之后,皈依受戒,并祈求舍利子尊者说:“请您接受我们有生之年的饮食供养。”但舍利子说:“不能仅在你家受供,我还要利益其他众生。”【师言:当时这位施主想请尊者只接受他家的供养,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这是我的上师,这个活佛是我们的活佛,不是其他人的上师、活佛。”有些“活佛”呢,也是执著:“这个居士是我的施主,故他不能到其他活佛前供养,否则我要与他断绝关系!”】施主证果后,发心更加广大,常常迎请舍利子来受供。小狗也不再咬人,【师言:也许因为舍利子喂了它糌粑,不过,印度可能没有糌粑。】每次远远见到尊者,便起身相迎,恭敬地看着尊者,舔尊者的双足、右绕三匝等,尊者应供返回时,又护送尊者很长一段路。【师言:大约有学院到洛若乡那么远吧。】一次,它照例护送尊者,在返回的途中不幸被群狗咬死。
小狗死后,其神识投生为施主妻子腹中的胎儿。舍利子以神通观知小狗的如是因缘,便只身前去度化。施主遥见尊者独自走来,既高兴又遗憾,便问:“尊者,像您这样的大阿罗汉,怎么没有侍者(Sila)呀?”舍利子说:“现在我没有侍者,也没有弟子,你能帮我找吗?”施主说:“现在我没办法找,但我的妻子已有身孕,若是男孩,长大后就给您当侍者吧。”【师言:若是女孩也就没办法了。若是女子给一位大阿罗汉做侍者,在戒律上是不如法的。】舍利子说:“长者既出此言,那就一言为定!”过了九个月,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因他的眼睛非常小,故取名为小眼。家人照例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用牛奶、酥油及酸奶喂养。他如海中莲花般迅速长大成人,青春美满,聪明伶俐,于文、武、理、术无所不通,并对象马、天时、地理等八种观察也通达无碍。
尊者见小眼已长大,一日复著衣持钵到施主家化缘。施主很高兴地接待尊者。尊者对施主说:“小眼未出生前,您已答应将他送予我做侍者,像您这样的大长者不会言而无信的,现在就将小眼给我吧。”施主欢喜地说:“尊者,我一定言而有信。”然后又对小眼说:“在你未出生之前我已答应将你送予尊者当侍者,以后你要好好地侍奉尊者。”小眼高兴地说:“这是您对孩儿最大的恩德。您放心,我定会好好承侍尊者。”舍利子立即给小眼剃度,并带回经堂传授法要。小眼极为精进,最后断尽三界烦恼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远离世间八法
(Loka Dharma),诸天共赞他的功德。
证果后小眼仍做舍利子尊者的侍者。一次给尊者洗脚,见其腿上有个很大的疤痕,就问是怎么回事。尊者说:“请你想一想这个伤痕是怎么来的。”小眼罗汉以宿命通
观知是自己前世做狗时咬伤尊者而留下的。他继续观察,发现自己前五百世一直是狗身,若不是遇到尊者,自己仍将于后五百世中投生为狗。他悲喜交集,【师言: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若不是上师的话,我们可能会继续轮回。但若遇到一个大成就者,今后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是不用再轮回了。小眼也如是,若没遇上舍利子,他仍需五百世做狗。遇到尊者,凭其对尊者生起信敬心之故而获得人身,再也不需做狗了。在我的周围,一些人比较辛苦,一方面较累很可怜,另一方面他们做各种事情也有一定意义。当然,我不是大成就者,但给他们传法也有一定的智慧和清净戒律的功德。另外,在说法上师前即使做芥子许的小事,功德也很大,能摧毁轮回的根本,这是至关重要的。】对舍利子尊者感激不尽,生起了无比的信心(Sa?dha),发愿有生之年不做比丘,而以沙弥(Samanera)身份来恭敬承侍尊者,以报尊者之恩。他对尊者说:“您对我恩深似海,将我从旁生中解救出来,我愿在有生之年不做比丘,仅以沙弥身份来恭敬承侍您,藉此能报尊者之恩。”有比丘劝小眼沙弥:“为什么不受具足戒?你应当受。”他说:“我在舍利子尊者前发愿不受具足戒,终生当沙弥。”“为什么呢?”“因为尊者对我恩德很大。”“什么恩德?”小眼沙弥告诉众比丘:“我前世为狗,幸蒙尊者的摄受而得人身,否则我还将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狗。所以,我发愿今生以沙弥身份承侍尊者。”
众比丘听后,即去请问佛陀:“世尊,以何因缘,小眼沙弥转为狗身?以何因缘,若没遇到舍利子还将转狗身五百世?以何因缘,今得人身并具大福报?以何因缘,虽得人身眼睛甚小?又以何因缘,他对如来生欢喜心并证得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Dhatu)、水(Ab)、火(Tejo)、风(Vayu)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
(Panca Khanda)、十二处 (Ayatana)、十八界
之上。”即说偈曰:“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师言:对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起码的标志。若对因果无信心,则修什么甚深的法,所得和意义都不大。我们首先应该了知果报是众生的业感,这个业有善有恶;有定业有不定业;有今生受有来世受。来世中,有一百劫后受的,也有十万劫后受的。所以,众生的业感在时间、果报上是各不相同的。现在一些人以为:今天造一个善业,今天能得到善报;或今天造个恶业,今天就要得到恶报。这是不了解佛法中因果的缘故,若真正了解的话,当知“缘合应时际,其果定成熟”。还有些人说:“我一生念佛、参禅,为积累资粮作了许多布施等善业,但我心里仍是烦恼,家庭不和顺,生意又不好,不知三宝的加持力哪里去了?因果是虚妄的吧!”这都是很大的邪见。释迦教法中也没说造业是即造即成熟,而是说“百劫不毁灭”,即使经过一百个大劫,其业果也是不会毁灭消失的。所以,业果有今生报,也有来世报。如以前的瓦蒙格西造论诽谤密法,他与一千多眷属一起活生生地由裂开的地缝堕入地狱,这是现世现报。又如今生经常供养上师、僧众,自己今生中许多事业也很顺利圆满,也是现世现报。还有如五无间罪是来世成熟的,甚至有历经几大劫、几十劫以后才成熟。】【译者:现在汉地、台湾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来了一位上师给别人加持,别人的病马上就好了,那别人就认为这样的上师是有能力的上师,是位高僧大德;若上师加持后病没好转,则认为这位上师至少是没有加持力,更不可能是位大德,甚至对三宝也失去了信心。这是一种不懂因果的邪见。当年,法王如意宝去台湾,尤其担心诸如此类的事情。总之,有些业报通过上师加持今生能解决;有些业报虽然通过努力,少许今生能解决,但大部分有待来世。因此,我们对因果报应应该长时间来作观察,否则,对因果生邪见、对上师三宝生邪见,唯有造更为严重的恶业而已。目前世界上相信因果、如理取舍因果的人非常少。若能将此《百业经》成书流传,肯定会广利群生的。法王在此也作了较广的论述与教证,但在此是有侧重地略作些翻译。】又言:“诸比丘,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膝下有一相貌庄严的孩子,长大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了无比的信心,经父母同意后出家。不久,因他精通三学、具足种种功德而成为著名的说法上师,有许多人供养衣药饮食,财富十分充裕,他一人用不了,遂发心供养僧众。
他一方面讲经说法培养僧才,一方面联系施主并安排几个人负责供僧。一天,他将自己和其他施主的财物供养僧众,中午却无人负责,致使僧众没有吃到饭。他不满地追问由谁负责。原来负责的罗汉比丘因上午为僧众做事,午时疲乏,便回房坐禅,所以僧众没吃到饭。这位精通三藏(Ti-petaka)的大法师知道罗汉比丘眼睛很小,便在僧众前眯起眼睛嘲弄:‘今天就是这样一位小眼之负责人让大家未能享用斋饭。’他又来到罗汉比丘面前恶口詈骂:‘我经常供养僧众,也多方联系施主,可你呢?自己吃饱了就跑去坐禅,对僧众的事置之不理,简直像狗一样!’【师言: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五明佛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那位法师大管家恶口骂的是位罗汉,而我们这里有许多是发了大菩提心的菩萨。若对境是大乘菩萨,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们很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从此之后,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
罗汉比丘觉得他恶口骂人造了很大的恶业,便说:‘你知道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你实在不应如此。’大法师回答说:‘你是出家人我也是出家人,有什么不应该的?’‘你是一个凡夫,而我是已经证得罗汉果位的圣者,你如此恶语必将感受苦果,望你尽力忏悔罪业。’法师听后深感自己所为不应理,后悔莫及。
此后,他经常在罗汉比丘前恭敬顶礼、忏其前愆,并且恒时祈祷三宝,尽己所能广弘佛法,临终时发愿:以一生中恒时修持梵行及供养僧众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将来在释迦如来出世时,令其欢喜,得以出家,现证罗汉果位;愿我恶口责骂圣者的果报不要成熟。诸比丘,当时的那位法师,即是现在的小眼沙弥。因他恶骂罗汉比丘而于五百世转为狗身;若非值遇舍利子,后五百世仍将投生为狗;又因余愿成熟而生在财富圆满的施主家,于我教法中出家,证得罗汉果。此即小眼沙弥的前因后果。”【译者:这个公案告诫我们,平时不要给他人取恶名,更不能用旁生来代叫一个人,其果报是不可思议的。大家要明白铭记这个道理。】【师言:我们现在应观清净心,在我们五明佛学院,我觉得至少有三百多位得地菩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平时,我们说话、办事一定要谨小慎微。虽然在显现上有些菩萨似乎有烦恼,行为似乎也不如法,但这也许是大乘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故我们需护持自心,不能随意恶口骂人,更不能欺负他人,不然的话,会造无量的罪业。】
(3)能愿比丘
——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一时,佛在舍卫城。当地有一位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的施主。他的儿子长大后娶妻,生活美满幸福,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因此常常祈祷帝释天
(Sakra Devanam Indra)、大梵天 (Maha Brahma
Deva)、土地神、森林神等天尊。妻子终于怀孕,立即兴奋地将好消息告诉丈夫:“我已有身孕,并且感觉右侧偏重,可能会生个男孩。”她同时祈祷:“愿我的孩子将来孝顺父母,行持善法,对整个家族及自己的种姓有大利益。”丈夫听后非常高兴,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妻子身心舒畅,特在房顶盖一雅室:冷暖适度,设备齐全,饮食丰美,音乐动听,舒适惬意。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使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罗汉也同样于昼夜六时中关注着世间众生。
此时,阿那律 (Anuruddha)尊者用声闻眼观知一位最后有
者已投胎到施主家中,施主及其家人被调化的因缘也已成熟,他们是声闻的所化对境,且应由他度化,便来到施主家,为他们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施主一家对尊者生起极大信心,遂皈依(Sarana)三宝(Ti-Ratana),受居士五戒
(Panca Sila)。施主从此广行布施,求施者络绎不绝,其财富却取之不尽。
一日,阿那律尊者独自一人去施主家。施主惊讶地问:“尊者!您这样的大罗汉怎么会没有侍者呢?”尊者说:“你能否为我找一位呢?”施主马上说:“我家儿媳身怀六甲,若是男孩,一定送予尊者做侍者。”尊者说:“长者既然如此发心,那就一言为定。”
九个月后,一个身色金黄、具种种相好的庄严男孩降生,家人为其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孩子是家人祈祷了很久才得以满愿的,故取名为“能愿”。施主请来八个保姆,以丰富的营养食品喂养,精心抚育。孩子如海中的莲花般成长起来,学习文学、武术、天文、历算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并且通达无碍。
尊者观察到他的出家因缘已成熟,即著衣持钵到施主家化缘,见到能愿便故意问施主:“这是那个还未降生时您就已答应送给我做侍者的孩子吧!”施主说:“确实是他。”并对孩子说:“在你还未生下来的时候,我已答应把你交给尊者做侍者了。”孩子听后,兴高采烈地说:“这是祖父您对我最大的恩德,我会好好地侍奉尊者。”阿那律尊者将能愿带回经堂剃度。能愿在尊者前皈依、受具足戒、听闻佛法,昼夜不眠,勤于修持。
能愿比丘偶染重疾,父母闻讯带药前去探望,几日后,病情丝毫未减。父母因家务繁忙,即去请示阿那律尊者:“尊者,我们身为俗家,久住寺中多有不便,能否开许能愿比丘回家养病呢?”尊者观知能愿比丘于家中也能证得罗汉果位,就作了开许。能愿比丘在家中,遵医嘱百般治疗,受尽病苦的折磨,渐渐对痛苦本性的有漏之身生起无比的厌烦心,于轮回产生强烈的出离心。他更加精勤修法,最后断除了一切烦恼,在家中证得阿罗汉果。【译者:也许出家人在家里也可以证悟大圆满,但我本人没神通,不敢开许你们回家,对在家中得证悟有些怀疑。所以,你们请假回去看病,尤其是平时很精进、持戒又清净的出家人向我请假时,我心里很痛,经常不准假,这样许多人没有断传承。虽然当时你们可能对我有点不高兴,可我总觉得出家人回家没多大意义,因为很多僧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今社会也比较乱,若清净僧人即便是死在静处,也是很圆满的。】能愿比丘得果后,观察父母及家人的根基并为其传讲相应之法,他们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能愿比丘以宿命通观知自己前几世皆为人身,但生生世世都感受短命多病的果报,【译者:这个公案主要说明杀生的果报是短命多病,相信会对大家有益。若对因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相信大家今后在如理取舍因果方面会有很大的进步。】于是对自己的肉身生起厌烦心,遂身体放光、出水、出火及闪电等,示现种种神变后趋入无余涅槃
(Maha Parinibbana)。
之后父母用白、黄、红、蓝四色彩缎包裹遗体,准备抬到尸陀林 (Sita
Vana)去。众人使出全身力气皆是枉然:遗体纹丝不动。父母到阿那律尊者前请示,尊者认为也许是能愿比丘前世的愿力所致,复往世尊前呈禀:“世尊,能愿比丘在家中圆寂,但众人无法抬动他的遗体。”世尊对诸比丘说:“罗汉比丘已在家中圆寂,你们应当去供养他的遗体,我也同去。”世尊率众比丘前往,众生主母得知后,亦带五百比丘尼随行,给孤独长者
也带许多优婆塞
(Upasaka)、优婆夷(Upasika)前去。佛与四众弟子集聚在能愿比丘家,众优婆塞请求世尊:我们愿将能愿比丘的遗体抬到尸陀林。世尊允许后,他们将遗体抬到了尸陀林。众人在遗体前发愿,以各种花香等作供养。最后火化遗体,且造了一座遗塔(Cetiya)。【师言:现在修塔很多都不如法,按规矩:佛有佛的遗塔,菩萨有菩萨的遗塔,罗汉有罗汉的遗塔。现在很多人不管是什么上师、师父,一旦圆寂了就造塔子。有些寺院有很多塔,“这个是某某方丈的塔”、“那个是某某当家师的塔”。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如上师是佛的化身,应按佛的遗塔来造;如是凡夫,则不能造佛塔。你们最好翻查历史。】【译者:你们以后做金刚上师、方丈、大和尚、阿阇黎时,应告诉弟子最好不要为自己修遗塔,即使修了也没有大用处。若是一位圣者,不修塔也可以;若是个凡夫,修了遗塔或许对其转生有很大的危害。】当下世尊为四众弟子传无上甚深妙法。之后,诸比丘请问:“世尊,能愿比丘往昔造了什么业,今世虽生在富贵之家却受短命多病的果报?”
世尊言:“诸比丘,前世所造的业,无论是善是恶,其果决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必将成熟在自己的界、蕴上。如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众比丘,贤劫人寿四万岁时有位国王,其聚乐王宫前居住的大臣有两个儿子。长子对轮回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生起厌离心,前去森林静修三十七道品
(Bodhi-Paksika)等妙法,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为众生转十二大法轮,此即贤劫第一佛——拘留孙佛
(Krakucchandha
Buddha)。次子从小行为放荡,喜欢杀生邪淫等恶行,尤其酷爱打猎,杀害了成千上万条生命。尔时拘留孙佛回家乡传法,其弟也被教化而皈依佛门,并受了居士戒。之后,他发心建造经堂、供养僧众,同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令如来欢喜,并在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因杀生的果报成熟,他无论投生哪里都是短命多病;以供养僧众及修建经堂的功德而感得财富圆满,闻受如来教言,又在我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
众比丘复又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能愿比丘的遗体众人无法抬动?”世尊又讲述:“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应供(Loka?vidu)、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施主之子长大后出家,最后获证罗汉果而趋入涅槃(Nib?bana)
【这孩子的上师就是现在的能愿比丘】。罗汉的上师把他的遗体供养起来,并发愿:愿我将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得证罗汉果,入灭时,佛与四众弟子皆来供养我的遗体。因愿力成熟,故今日我与四众弟子去供养那具抬不动的遗体。”【译者:这个公案主要讲杀生的报应。这是从人寿四万岁一直到人寿八十岁之间,一个漫长的因果报应的过程。正如世尊所言:“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大家要牢记在心间。】
(4)驼背之人
——无意害兄 受驼背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译者:当时印度很富裕,每位大施主都富如多闻天子,但现在很贫穷,这是不同时期众生所感的依报不同。】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明好学,对文学、天文、地理以及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无不精通。
一天,孩子突然生病,背上鼓出一个大包,腰也弯曲,竟成驼背之人。家人不惜花费巨资多方求医,却无济于事,最后决定请当时印度闻名的外道六大本师弗兰利、迦叶子、弗利子等为孩子治病。【师言:释迦世尊居兜率天时,外道很兴盛,故世尊发愿降临南赡部洲救度被迷惑的众生。】施主供养外道六大本师财物、饮食等并作礼祈求:“您们是当今出名的大德,于过去、现在、未来世间的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今我子重病缠身,恳求您们医治。”六本师以多种药物、咒语等尽心治疗,使尽浑身解数仍不见效。施主的一位佛教徒朋友提醒他:“您不要皈依那些外道本师,应该皈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他才是遍知(Sabba-Vidu)一切、无不通达的圣者!”施主闻言,欢喜无比,立即前去拜谒世尊,世尊为他传授了一些法要。尔后,施主又祈求世尊携眷属次日到家中应供。世尊应允,施主非常高兴,即刻回家准备。
第二天,施主亲自出迎,世尊著衣持钵,率众弟子前往。驼背孩子远见世尊缓步安详而行,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妙相
(Devatimsa Maha Purisa Lakkhanani),心中安乐无比,喜悦之情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
(Samapatti),激动得在床上跳起来,这一跳,他的背竟然挺直复如常人,对世尊生起了更加无比的信心,立刻上前恭敬顶礼(Anjali)、供养赞叹。见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虽然未请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愈,一家人对世尊恭敬顶礼,设置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供养最上等的饮食,之后祈请世尊传法。世尊应他们的根基传讲佛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证预流果位。【师言:世尊在世时,人人修法都能立即证果,善恶也是现世受报,而现在呢?我们修法不能很快得果,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很多人有这样的邪见。我们应了知:释迦世尊住世时是果期,修法者马上证果,尤其是证小乘果位非常快;现在是教期末后,修法是不会马上证果,但业力的本性是不变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将来一定会证果的。】已完全康复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离苦得乐,我应当生生世世出家为僧,以报佛恩。经父母同意,他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
(Upasam?apada)。【师言:佛陀传戒不同于现在,当时是通过语句传戒,不需很长时间。】出家后,佛陀为他传授相应法门。他精勤修持,不久即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无量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而感驼背?以何因缘蒙受佛陀亲自加持而得以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我等演说。”
世尊告言:“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其儿媳生下双胞胎,家人为这对孪生兄弟举行了盛大的诞生庆贺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丰美的食品喂养。兄弟俩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生起信心,经父母允许一同出家受戒。他们一致认为迦叶佛教法中闻思修是得道的根本,所以请问迦叶佛:‘世尊,我们应该先闻思还是先修行(Padipata)?’世尊告诉他们:‘先闻思,后修行。’【师言:在迦叶佛出世时,闻思修也是很重要的。以前,世亲菩萨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最着重于闻思修,若无闻思修,仅形式而已。】【译者:前年一位活佛在某学院住了两年后回本寺院,抵达寺院后便立即召集了所有僧众说:“咱们寺院内没有闻思修,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可那位修建寺院的老喇嘛听后怒气冲天,负气欲走,活佛急忙好言相劝:“修寺院是闻思修的助缘,别无他意。”又经多方劝解才平息下来。从此,活佛在寺院中再也不敢对僧众提闻思修了。由此可见,现在的人不懂闻思修的重要性,往往仅耽求形式上的造作,却忽略了闻思修行。】
兄弟俩白天精勤闻思,夜晚休息时,哥哥顽皮,常压在温和稳重的弟弟身上耍弄。久而久之,弟弟忍无可忍。一天,他拿了块大砖石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这时哥哥又故伎重施压在他的身上,结果腰搁在砖石上,折断了腰椎,从此再也直不起来,成了驼背。弟弟心里十分内疚,愧悔不该将哥哥致成残废,于是千方百计请来许多医生为哥哥治疗,祈盼哥哥早日康复。后来,哥哥终于恢复如初,且因病而对轮回生起无比的厌离之心,更加精进修持,终于证得了罗汉果位。【师言:生病的好处是能对上师三宝生信心,对轮回生出离心;不病的好处是能积累资粮。无著菩萨也如是说。】【译者:这里弟弟无意间伤害了哥哥,当时的哥哥是位凡夫。可见,即使对凡夫作一点损害,其果报也很大。】弟弟十分高兴,经常恭敬承侍罗汉哥哥,临终时发愿:以一生出家持戒的此分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并能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得罗汉果;愿我害哥哥的恶业不要成熟,若因果无欺定要成熟,则愿释迦佛亲临消除我的痛苦。他伤害哥哥的业果成熟而感今生驼背;又因发善愿成熟而感今生转在富贵之家,【译者:如此发愿是一个很好的忏悔方法,我们也该如此发愿,愿我们往昔所造诸恶业,最好不要成熟,但若果报成熟也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蒙佛陀慈悲能亲自遣除我的一切痛苦,或者愿其他任何一尊佛,甚至祈愿法王如意宝成等正觉时,由上师老人家慈悲来遣除我的痛苦。】由我亲自解除他的痛苦,且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5)春乾摩比丘尼
——两世被骗 等流果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比丘尼春乾摩拥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附近有许多戒学较高的比丘尼具足种种神变,经常到北俱卢洲
(Vttara-Kuru)、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三十三天
(Trayastrimsat-Deve)及人间富贵的地方带回各种珍宝美食。春乾摩比丘尼对此极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具足同样的神通。她一直琢磨该到哪里学神通,跟谁学:那些比丘尼的嫉妒心很强,恐怕不一定会教我;【师言:释迦佛时代的女性也是有不共的烦恼,尤其是嫉妒心,无论出家或在家都一样,故女众应该认识自己的烦恼,并对症下药。】若跟比丘学吧,男女众说话都遮止,更不必说学窍诀了。【译者:男女僧众不许说话,在《百业经》中也有如此教证,并非有人擅自所定。】她天天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寺院外既不受寺院管辖、也不受戒律约束的六群比丘
(Cha-Bagiyabhikkhu),不禁沾沾自喜,遂打算跟他们学神通。
她以供斋为借口与他们取得联系,亲手制作精美饮食去供养六群比丘。之后,比丘尼祈请道:“希望你们传授我一个神变之法。”六群比丘阴阳怪气地说:“传授神变倒是可以,但窍诀可不能随随便便传给别人,要么对方有大的供养,要么以学术交换,否则一生中不会传予任何人。如果你三个月内天天以饮食供养我们,再供养每人六种资具,我们就发心教你一个神通法。”春乾摩比丘尼信以为真,欣然答应,依言而行,三个月后祈求六群比丘:“我的供养已圆满,该教我神通了吧!”他们装腔作势地说:“可以可以。不过,学神通首先要锻炼好身体,身体越强壮,神通越容易修出来。”她迫不及待地问:“那我该怎样锻炼呢?”他们漫不经心地说:“第一天,站在一个凳子上往下跳,第二天站在两个重叠的凳子上往下跳,依此类推,到第七天从重叠的七个凳子上向下跳。身体锻炼好以后,接下来,第一天从一层楼上跳下来,第二天从二层楼上跳下来,最后从第七层楼上跳下来,一直坚持下去,身体会越来越好,神变也越来越大,在空中飞行肯定没问题。”
春乾摩比丘尼依教奉行,结果到了第七天,她从第七个凳子上摔下来,折断腰椎骨,成了驼背。她痛苦地质问六群比丘:“你们给我教的是什么神变?怎么把我的身体‘锻炼’成这个样子?”六群比丘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蛮不讲理地回答:“这我们就不管了,该教的都教了。”听到这番话春乾摩比丘尼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无论在经堂里还是在路旁,逢人便说六群比丘如何如何的欺骗,害得她成了驼背。【译者:现在有些居士也是先供养,然后说被骗了,所以,首先观察供养之境极其重要。】
时众比丘到佛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六群比丘欺骗春乾摩比丘尼,使她成了驼背?”
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前世的因缘。六群比丘不仅现在骗她,往昔也曾骗过她。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的梵施国王请了许多手艺不凡的木匠准备兴建王宫。一位看守国库的驼背妇女每见木匠高超的技艺羡慕不已:他们既然能把弯曲粗硬的木料做得端直、平滑,而自己的身体柔软又光滑,请他们弄直想必没问题吧。几经考虑后她找木匠商量:‘您们的手艺很不错,能不能把我的身体修理得像木料那样端直?’木匠们说:‘按道理是可以,但有个条件,你要在三个月内每天供养我们食物。’驼背妇女欣然应允。三个月后,她对木匠们说:‘我已经供养你们三个月了,现在该把我的身体弄直了吧?’这些木匠一本正经地说:‘是,现在可以了。不过我们做木料是先在上面画直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木料就做得端直了。同样,我们也要在你身上画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驼背妇女闻言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地说:‘什么?用斧子砍?那不把我砍死了吗?’木匠们满不在乎:‘除此以外,别无他法。’驼背妇女很伤心,又不敢向任何人提及此事。诸比丘,当时的驼背妇女就是现在的春乾摩比丘尼,木匠们就是现在的六群比丘。往昔他们骗了她,没有满她的愿,今世他们又欺骗她,使她成了驼背。这是她的同行等流果
。”【师言:这是同行等流果。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亲怨若今生不了,则一直生生世世报下去。所以,我们平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眼觉得很好或讨厌,这都是前世的因缘,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6)恰嘎国王
——侮圣忏悔 王位复得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位名布德作拉巴
多扎的人依靠佛陀的加持力遣除了三界轮回的痛苦,获证圣者罗汉果位,因感世尊恩深似海而发愿度化无边的众生以报佛恩。他观察所化众生的时、处、因缘等,得知南方果贤巴【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汉译萨弥城】的众生与他有缘,而且得度时机已成熟,于是,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前往果贤巴城化缘,果然得到一有名大施主及其眷属的长期供养。尊者应他们的根基、意乐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有的得暖位
(Usma Gata)、顶位 (Murdhana)、忍位 (Khanti)、胜法位 (Lokikagra
Dharma),有的得预流果、一来果 (Sikitagami Phala)、不来果 (Anagami Phala)、罗汉果
,有的得金轮王、梵天、帝释天位,有的得缘觉
的果位,有的种下了如来正等觉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生起了不共的信心。【译者:一些汉人在我们学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为报答法王如意宝的无比恩德,在汉地兴起广度众生的宏伟事业,其弟子肯定也有不同的证悟吧。所以,我们也有这样的缘起。】得果的众弟子祈求:“尊者,您对我们的恩德很大,把我们从三恶趣中解救出来,渡过生死海、越过骨架山,从此再不会堕入轮回,所以,我们诚心祈求尊者在有生之年能接受果贤巴信徒们的供养。”尊者和善地说:“在这里也可以,但我还要饶益其他有情。”在场的信徒们都对尊者广度众生的大悲心赞叹不已,顶礼尊者后各自回去,可四面八方朝拜者仍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此时恰嘎国王率四大军队出宫打猎,路经此地,【师言:印度的国王总是爱好打猎,殊不知打猎是下劣种姓所为,非国王所应为,可他们无聊,赖以打猎虚度时日。】见施主院内济济满堂,便查问原因。大臣说:“听说有位名布德作拉巴
多扎的人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人来朝拜他。”国王知道尊者是邻国一位国王的太子,出家后证得了罗汉果,而且他与尊者的父亲是故友挚交,因此决定进去相见。国王一行来到了院内,尊者安然坐在法座上既没出外迎接也没起身,国王顿现不悦之色,但还是勉强礼拜了尊者。辞别后,国王愤恨地说:“他在我的国土上,居然敢对我不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火上加油,国王更是怒气横生,打猎返回时说:“我们再去,若他仍是那副姿态,我就砍断他的头。”众大臣也随声附和。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便向前跨了六步亲自迎接国王,因此国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大地瞬间裂开。国王见之非常害怕,立即知道是尊者迎接的缘故,马上跪下来向尊者顶礼并祈求:“寡人愚昧无知,一心一意忏悔,祈求宽恕。”尊者悲颜慈目地看着他说:“对我倒没什么,您既然知道错了,好好忏悔就可以了。”国王再三祈问:“我心发恶愿,身造恶业,惊动了尊者,这样,对我的王位是否有影响?对我的生命是否有危害?”尊者安慰他说:“不用担心,对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我前迈六步迎接您,您将于六个月中失去王位,又因您诚心忏悔,王位会失而复得。若您对我生起欢喜心,则身光可立即恢复,裂开的大地也无害于您。”国王立即生起欢喜心,当下身光复原、地缝闭合。国王对尊者作礼后返回王宫。
不久,恰嘎国王又带着四大军队去森林狩猎,一时,自顾追逐一兽,渐渐远离眷属,以致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国王心急如焚,四处乱撞,见一牧童家便直冲进去。牧童不知是国王,暂时让他住下来一起生活。国王因恐怖、焦急和恼怒而神志不清,迷迷糊糊,以致疯狂。太子、大臣等在森林中四处寻觅也不见国王身影,只好作罢回宫。六个月后,一大臣忽然又想起失踪的国王,复与众大臣商量:“我们再去寻找国王吧,若能找到最好;若找不回来,则当另立太子为国君。”于是太子与大臣再次共同外出寻找国王。这时,国王神志已经清醒,牧童也认出了国王,准备将他送回宫去,路上与寻找国王的大臣们邂逅。太子悲喜交集:“父王六个月来如何度日?”国王详述六月经历时,聪明的太子忆起尊者当时对父王的授记,便禀白父王自己所想。国王听后也觉得不可思议,立即增上了信心并对太子说:“父王暂不回宫,先去拜见尊者。”他们直奔果贤巴城的施主家,国王一见尊者立即上前恭敬顶礼,祈请传法。尊者传了相应的法后国王请求:“尊者,您能否接受我七天的供养?”尊者默许。国王十分喜悦,于七天中以各种上好饮食供养尊者。受供圆满后,尊者又给他们传了相应之法,他们赞叹尊者的传法功德后返回宫中。
世尊与眷属莅临果贤巴城住到施主家,恰嘎国王得知后立即前去拜见,世尊也为他传法。国王请求:“世尊,您能否在三个月中接受我的供养?”世尊默然应允。国王在三个月的广大供养中对尊者总是另眼相待,其余比丘众心怀不解,启问尊者缘由,尊者如实告以事情的原委后,众比丘复往世尊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国王先对尊者生嗔心导致身体失光,后生信心使身光恢复?”
世尊告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久远以前,追培城里有位宁布国王,他在位期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国上下富裕祥和。其下一位小国王有一太子,长大后精通经诗史学等十八明。聪颖的太子观察到父王时而利于民众、时而害于民众以及人生的苦乐悲欢截然不同而深有感触。日久观察,太子生起了猛烈的出离心,便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到寂静森林修行。他修得四禅八定
、五种神通
(Pancabhinna),成了著名的仙人,之后回宫传法,对他恭敬供养者数不胜数。宁布国王打猎路过时见众人汇集,遂询问原因。大臣回禀:‘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成仙人,回宫传法,所以众人济济。’国王闻言,念及与其父的友好关系,决定前去拜见。【师言:今世的果报与前世的果报在细节上几乎相同。佛陀曾在经中说:“今生作何业,来世亦受如是果。”如今生对某人生嗔心,后来化解合好,肯定在前世也有同样的过程,这就是同行等流果。经中佛说“造业受报五百世”的喻意即此也。】当时仙人没有起身相迎,国王顿起嗔心(Dosa),想要杀掉他。国王念头一动,身光消失,大地裂开,他害怕至极,立刻到仙人前求忏悔。仙人慈悲地说:‘这对我没什么,但您要从因果方面考虑。’国王再三祈问:‘我对您发了恶心,将来对我的王位会不会有影响?我的来世会有什么报应?’仙人安慰他说:‘您的王位不会有影响,如果您对我生起信心与欢喜心,身光会恢复如故。’国王立刻对仙人生起欢喜心,眼前的裂地闭合,身光也恢复了。众比丘,当时的仙人即今之布德作拉巴
多扎尊者;当时的宁布国王,即是今日的恰嘎国王。因果如是毫厘不爽!”
(7)嘎希美女
——六国争娶 毅然出家
一时,佛在舍卫城。鹿野苑有位出名的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如法执掌国政,以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林茂果丰、牛肥马壮,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久,国王喜添一女,宫廷内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为王家种姓是嘎希,而且公主天生丽质、秀美非凡,所以取名嘎希美女。国王特请八位保姆分工负责,【师言:世尊时代,印度有个习俗,富家孩子由姨母抚养。世尊亦如此,只是因世尊的母亲在世尊出世七天后与世长辞了。】细心照顾,精心抚养。她如海中莲花般很快地成长起来,幼时便学习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无比信心,经常藉父母之力供养三宝。嘎希美女渐至豆蔻年华,窈窕贤淑,美貌丽质无与伦比,堪称世间第一,邻近六国之君无不知晓,均垂涎三尺,欲结百年之好,各派信使前去求婚。梵施国王心下不安,虑及只有一女,若许予一王,其余五国必定挑战,将危及举国臣民,故一个也没答应。六位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婚。
一日晨,梵施国王登上城墙远见六国军队步步逼近,大吃一惊,担心国家毁于一旦,内心万分焦急,拖着沉重的步子忧心忡忡地回到王宫,皱眉凝思。嘎希美女来到父王身边,见他满面愁容,忙问:“父王为何心事重重?”国王说:“还不是因为你的关系。”“为我?莫非是我貌不够美?”梵施国王苦笑着说:“不是因为不美而是太美,六国竞相争娶,我一一回绝,以致今日六国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嘎希美女略作思索再问:“父王,女儿有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力?”【师言:按佛法与法律来说,每人都有婚姻自由,但现在有些地方的习俗仍是父母包办婚姻,子女们生活得并不融洽,如果自己选择的话,相对会好些。】国王痛快地回答:“有权力!”嘎希美女得到开许后,宽慰父王:“父王不要担忧,请告诉六位国王,我要亲自择婚。”六个国王都骄傲地认为嘎希美女一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不约而同地答应退兵。信使把情况如实回禀国王,国王心忧女儿出嫁做王妃,父女即将分离,转念又想:只要国泰民安,吾心足矣。
六位候选国王各自兴修宫殿,然后身着各种宝饰,骑着大象,带着财宝及眷属,几乎是倾其所有,准时来到鹿野苑。他们各据一方,坐在狮子座上等候嘎希美女亲临。著妙衣佩宝饰的嘎希美女终于骑着大象缓缓而来,从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后直言相告:“我不愿与任何人过世间虚伪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完飘然而去。六位国王及眷属看着她姗姗远去的背影都大失所望,又觉得如此绝色女子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愿皈依佛陀实为稀有。梵施国王及眷属目睹嘎希美女此举,半信半疑地尾随其后欲观真相。
嘎希美女一路风尘仆仆,或乘大象或步行,终至圣居面见佛陀。她恭敬合掌顶礼佛足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译者:这里嘎希美女虽被六个国王争娶,可她毅然回绝,舍俗出家。现在人们听说什么歌唱家、名演员出家了,大家都感到稀奇,这是见识不广的原因。在我们学院里可能也有如嘎希美女般不顾名誉地位、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而毅然走进西藏,走进喇荣的。】佛陀欣然应允,唤来众生主母亲自交予。【译者:众生主母乃众比丘尼之首。现在我们学院尼众经堂与僧众经堂间的距离,就是当年上师如意宝朝圣地印度时,在舍卫城亲自度量了的,并说:以后尼众会越来越多的,我们是按照舍卫城佛陀当时的大僧与二僧经堂间的距离来修建我们学院的经堂。】众生主母为她剃度,授具足戒,传授佛法。她积累资粮、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无有贤劣】、手掌与虚空无别的境界【现空无二】,受到诸天赞叹。尾随之人见嘎希美女果真出家并证圣果,觉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又去佛前礼谢,世尊也对尾随而来的人们传了相应之法。
众比丘祈问:“世尊,以何因缘嘎希美女生于帝王之家?以何因缘相好庄严?以何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缘速证圣果?”佛告诸比丘:“这是她往昔的愿力(Aditthana
Bala)所致。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其儿媳生一漂亮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之力,修建一座经堂供佛及僧,后经父母同意得以出家,一生中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她临终前发愿:以今生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罗汉果。此女即是嘎希美女,往昔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且对我生起信心,出家为尼,证得圣果。”【师言:发愿非常重要。每天我们都应以诚心念诵《普贤行愿品》来发愿,愿我们能生生世世值佛出世并证得圣果,或发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获证殊胜的解脱果。】
(8)生乐母
——婚前证果 智慧第一
一时,佛在舍卫城。【译者:据说佛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也有说是二十四年。佛当年所居的遗址尚在,在根登群佩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与许多印度的佛教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佛陀的宿舍、僧众的寮房等遗址都非常明显,前几年上师如意宝曾亲自朝拜。舍卫城距鹿野苑之间的距离,若乘坐火车约几个小时的路程,相当于色达去道孚的距离,因佛在舍卫城居住很久,故许多公案在此发生。】城里有位萨迦国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二王因一些争议而起兵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
一日,梵施国王又率领军队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气势汹汹;萨迦国王也不甘示弱,统率大军不可一世地涌向康丹河,准备迎战。两国兵力相当,交战良久,伤亡惨重而难分胜负。时萨迦国喜添秀丽公主,梵施国王也喜得一位庄严太子,双方都歌舞奏乐庆贺自己孩子的诞生。两位国王都听到对方的欢悦声,各自派人探知对方添了贵子。梵施国王暗自高兴:这是个很好的机缘,双方对阵时各得子女,将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停战合亲。于是,派一使者与萨迦国王谈和:“咱们两国一直兵戈相交,现在我方愿意停战,并希望贵国小公主能许给我国小王子,和亲解怨!”萨迦国王兴兵沙场,操劳国事,备尝艰辛,闻言正中下怀,爽快应允,于是双方互相道歉,互赠厚礼。【师言:原在炉霍的罗科玛和宗麦两个部落曾天天打仗,后来也是采取和亲的办法。从那时起,部落之间的战争就平息了。】
萨迦国王想到王女诞生后战争停止,使自己身心安乐,所以为公主取名生乐母,精心喂养,孩子如海中之莲迅速地成长。她自幼秉性贤善,皈依受戒,好行布施,经常去尼众经堂听经,且对释迦佛生起极大信心,后证得无来果,具种种神通及八大解脱(Attha
Vimokkha)等功德。公主重返宫中,在父王母后前显示神变并告之:“我已得如是胜法,不愿再享受世间的生活,愿于佛陀的僧团中出家,请父王母后恩准!”父母为难地说:“你要出家我们无权开许,因为你刚生下来时就被许配给梵施国王之子,你当去他面前请求。”王女说:“好,我自己去跟王子商量。”而她的父母却暗中派信使告诉梵施国王:“你们是否应择吉日筹办王子的婚事,否则若王女出家,我们也没办法。”梵施国王立即选定良辰吉日,通知众人参加王子的婚礼仪式。当天,王子身著最上好的服饰,王女也是身著妙衣霓裳,被接到鹿野苑。
准备举行婚礼时,王女突然飞到空中显示打雷下雨、闪电发光、下冰雹、燃火等种种神变,并对王子说:“我已得胜法,不愿在欲界
Dhatu)享受,不管您今后何为,但请您同意我出家!”王子细细想来,觉得王女言之有理,就对她说:“请下来,您自己怎么做都可以,我没有意见。”生乐母闻言,满心欢喜,飘然落地,且为在场各位传讲佛法。后来她得到父母恩准,即直奔给孤独园佛陀座下,恭敬合掌顶礼祈求:“世尊,如有因缘,请您慈悲摄受,我愿出家受持净戒。”佛陀开许后便将她交予众生主母。众生主母为她落发、授戒、传法,她自己也是勤奋精进,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殊胜的境界,诸天也赞叹其功德。王子听说生乐母已得圣果,并且已成尼众中智慧第一的圣者,十分羡慕,随即放弃世间一切,在释迦佛教法中出家。他勇猛精进,后来也断尽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王子王女皆生于高贵王家?以何因缘二人于佛生欢喜心一并出家,同证圣果?”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往昔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位财富圆满的施主,与妻子共享安乐,且都对迦叶佛具大信心。夫妇商量:‘我俩膝下无子,甚多财产也无意义,不如趁有生之年于迦叶佛前作些功德。’商定后,夫妻二人修一座经堂供养佛及僧,后来都在迦叶佛前出家。虽然一生中没得圣果,但临终时他们共同发愿:以今生布施出家之功德,愿我们生生世世财富圆满,生于贵族王家,值释迦世尊出世,令佛欢喜,于佛教法中,一起出家,同证圣果。他俩如此发愿,其愿力成熟,今生王族,得以出家,并证圣果。今日的王子王女即是迦叶佛前的夫妇二人。”【译者:这个以愿力成熟果报的公案启发我们:在释迦佛教法下,如果我们不能证果,但只要好好地发愿,将来在弥勒佛出世时,也能获证果位,故发愿很重要!】
(9)宝光天子
——宝珠供塔 报为天子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天子名曰宝光,财富圆满,浑身上下以众宝璎珞严饰,光芒四射。一天晚上,宝光天子到世尊所居圣地给孤独园,以各种鲜花供养世尊,顶礼求法。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传予相应之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之后,返回天界。
当时许多前后夜精进不眠的比丘见到世尊居处光芒普照,推测是帝释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来此谒礼世尊。次日,诸比丘请问世尊:“昨晚是否帝释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等来朝礼世尊?”世尊言:“不是,乃身具宝光遣除黑暗的宝光天子来到吾所祈求传法,得授相应之法后获证圣果,复返天界。”
众比丘又请问世尊:“宝光天子以何善业,今为天子,身具宝光,且于世尊前求法得果?”佛告诸比丘:“这是往昔的善业良愿成熟之故。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当时印度有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对迦叶佛具大信心,将迦叶佛的指甲和头发放在塔里常作供养,并在塔上装饰各种光芒四射的宝珠,僧众们常藉此光做事。他修建经堂、供养迦叶佛及僧众,【译者:我们学院中有些人在暗处、路口等装灯照亮行人,可能藉此功德以后也转为光明天子。所以供佛、供僧、供塔并以珍宝等装饰,其功德无量。以后,哪位愿意积功德,可以在佛像前或经堂里供莲花灯或酥油灯等,其善果不可思议。】皈依三宝,守持净戒,临终时殷重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身具宝光,于释迦世尊教法下证果。当时的施主即宝光天子,往昔的愿力成熟,如今身具宝光,财富圆满,于我教法下得证圣果。”【师言:发愿很重要,愿力不可思议。我的传承弟子都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发《普贤行愿品》里的愿,这样,往生极乐世界非常殊胜容易,以后度众生也方便。在此有许多教证,不再赘述。】
(10)豆蔻花
——以花供塔 生降花雨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巨富施主与妻子幸福地生活,美中不足的是一直膝下无子,祈祷诸天后,妻子怀上一位最后有者。施主特地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内有甘美的饮食、优雅的音乐,以便她能很好地保养胎儿。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如来的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时刻观照众生的种种因缘,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得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等等。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阿罗汉也是如此。
此时,阿那律尊者观知施主全家被度化的机缘已成熟,便独自著衣持钵去施主家化缘。施主见尊者只身一人前来,疑惑不解地问:“尊者为何没带侍者?”尊者说:“我没有侍者,您能帮我找一个吗?”施主痛快地说:“我妻已经有喜,如果生个男孩,将来就送予尊者做侍者。”妻子分娩那天产房内外芬馥四溢,室内降下豆蔻花雨,所以施主给婴儿取名为“豆蔻花”。夫妇俩用上好的食物精心喂养,他如海莲般很快地长大,少年时便开始学习世间的学问技艺,以聪明才智精通无余。阿那律尊者了知豆蔻花出家的因缘已成熟,又到施主家化缘,慈祥地对豆蔻花说:“在你还未出世之前,你的父亲已答应将你送给我做侍者了。”豆蔻花听后非常高兴,愿意跟随尊者,施主也履行了诺言。尊者将豆蔻花带回经堂剃发、授戒、传法。不久豆蔻花证得罗汉果位,现前圣者的一切境界,受到诸天共赞。他暗自思忖:一切功德成就来源于世尊的慈悲加持,为报佛恩,我应去度化有缘的众生。他观知度化的因缘首先是自己的父母,便于父母前显示种种神变。施主夫妇对三宝生起无比的信心,皈依佛门、精进修法,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
诸比丘请问佛陀:“世尊,豆蔻花以何因缘感得相好庄严、出生时纷降豆蔻花雨、芬馥四溢;出家后令佛欢喜,证得圣果?祈佛开示。”佛告诸比丘:“曾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他的儿子对迦叶佛具有无比的信心,出家为僧,勤奋修学,精通三藏。他深切地认识到不仅要闻思修行,还需积累资粮,于是把自己所有的财物资具悉数供养僧众,修建佛塔供奉如来的毛发与指甲,常以豆蔻花等多种花鬘、鲜花供养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富贵之家,相貌庄严,诞生时降下豆蔻花雨,【译者:在佛堂、佛像、佛塔前供一束花,尤其鲜花,功德很大,同时,要好好发愿。上师亦如是言:一定要发善愿,不要发恶愿。愿力是不可思议的。以前在色达的单坚神山有位修行人,发了一个恶愿。后来,恶愿成熟,成了新龙的恶官宫布泽仁,杀了很多众生。因为,他以玛哈嘎拉为本尊,念咒一亿,当时很多人欺负他,他就发下了恶愿。如今我们在这么殊胜的环境里,一定要发善愿,不发什么衣食住行方面的,而是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将来能于释迦佛教法下证得圣果。父母也随儿子发愿将来仍做他的父母,闻法得果。当时的施主夫妇就是现在的夫妻二人,他的儿子即是豆蔻花。他们对我生起欢喜心,在我的教法下证得圣果。”【译者:这个公案与前一个公案都是说明:发愿非常重要,发善愿尤为重要,千万不能有一念的恶愿。一起恶念应马上忏悔,如果随恶念行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愿力成熟的果报现前,将是不可思议的。望诸位道友切切铭记!】
(11)给我吧
——种下善根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世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到城中化缘。有位施主供养世尊叫“拉达”的甘美食品,不远处的婆罗门(Brahmin)子见后立即飞跑到世尊前祈求:“给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对他说:“你先说‘我不要’,然后我再给你。”婆罗门子迫不及待地照说后就得到了世尊慈悲赐予的“拉达”【面饼或食团】。在一旁的给孤独长者见状立即劝说婆罗门子:“世尊圆满一切功德,施主供养他的食物,凡夫是不能受用的。假若你将“拉达”还给世尊,我可以给你五百嘎夏巴涅。”贪心的婆罗门子闻言喜出望外,马上将“拉达”还给世尊,高高兴兴地到长者家取得了五百嘎夏巴涅【印币单位】。
世尊化缘毕返回精舍,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见诸食物皆说给我?为何世尊初时不给他,令说‘我不要’后再给?唯愿开示。”世尊告诸比丘:“此婆罗门子贪心甚重,千百世中无论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未说过‘我不要’。我今日以此因缘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未来山王佛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于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译者:这个公案主要是讲: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心非常猛烈,对财、色、名、食、睡,皆是无止境的贪求。但我们是修行人,当贪心生起来的时候,要彻底地对治。初时是困难些,但是,我们在生贪心的刹那应该尽量舍弃它,无论是贪财或贪人,这种贪心能放下的都应放下,若实在放不下贪欲心,则正当贪心生起时应立即忏悔,或发善愿断除此垢心,将来并于某位如来出世时,愿以此善根于其教法下出家,甚至获得一定的果位。目前,社会上的人们每天只想发财,日夜为赚钱绞尽脑汁,今天赚到了,明天还想赚更多,真是贪心无止境。在他们的脑海中从未有过布施、供养的概念。偶尔作一点小布施、小供养,以此不明就里地种下了一个善根,凭此善根而在来生中也能获得一定的功德。这就是此公案给我们的启迪:勿以善小而不为。】
(12)集聚母
——雄辩获胜 合家证果
一时,佛在王舍城。爱达下些拉地方有位莲藏国王,其国祥和安宁,国富民强,五谷丰登,果树成行,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国王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与王妃恩爱度日。
不久王妃怀孕,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奇特的念头:如果与人进行辩论,无论是谁自己定会获胜。国王得知后询问婆罗门相士:“我的王妃有喜后产生想与人辩论的念头,我请世上所有的雄辩家与王妃辩论是否有意义?”相士说:“既有意义也有必要。若是辩论,王妃一定会获胜;若不辩论,王妃很可能会残废或出现婴儿六根不具等违缘。”
国王召集众多辩才无碍之士。王妃每次都以超凡的辩才大获全胜,九月后生下一个相貌端庄的女孩,宫中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她入胎后集聚众人与王妃辩论,故取名为集聚母。父王母后专门安排八位保姆照料、喂养公主,她如海中的莲花般迅速地成长,稍长便在宫中学习文字及其他学问,很快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问。聪慧的集聚母与世上许多善辩者进行辩论,从未败北。一日,国王问她:“你已长大成人到了婚嫁之年,你希望自己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她非常坚定地说:“世上的美貌和财富我都不希求,唯有辩才胜我者,父王可以将女儿许配予他。”国王也很赞叹王女的志向,于是,通告全国将设辩论擂台选招驸马。此时印度南方的日悟辩论大师英俊潇洒、财富圆满、辩才高超。他一路风尘仆仆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城市,终于来到了莲藏王的国家,国王热情地接待他,让他与王女辩论。集聚母为日悟大师的一表人才和潇洒谈吐所倾倒,辩论中心不在焉,无意取胜,结果败在日悟大师手下。莲藏国王对日悟大师也颇为满意,于是将女儿许配予他,按当地的习俗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婚礼。日悟大师也就成了莲藏王手下的重臣。
婚后不久,集聚母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男孩,取名嘎达亚那。他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年龄尚幼便精通了十八明,十六岁时已是辩才无碍。他恃才傲物认为整个南赡部洲也难以找到能与自己的辩才相匹敌之人,因此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王宫附近的一位优婆塞好心劝他:“太子啊,不要太骄慢了。据说在印度中部有位悉达多太子,刚降生时婆罗门相师就预言:此太子若在家即成为金轮王
,若出家则成就如来正等觉果位!后来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出家苦行,现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相好庄严、功德圆满。相比之下你不及他的十万、百万、千百万分之一,你若见到他,内心的骄慢(Atimana)定会摧毁无余。”嘎达亚那太子听到佛陀名号时万分激动,汗毛竖立,泪水横溢,顿时生起无比信心,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刻跑到父母前请求同意他于释迦佛座下出家,父母见他如此坚决,知道难以劝阻,即和蔼地说:“不要着急,我们把家中内外事情安排妥当后,一起去释迦佛前出家。”
几天后,一切安排妥当,一家三人前往舍卫城。他们远见佛陀三十二相金身,当下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快步上前顶礼供养,祈求传法。佛陀观察他们的根基、界、意乐后传了相应之法,全家都证得预流果,后又请求出家,世尊为父子授比丘戒,众生主母为集聚母授比丘尼戒。他们听闻佛法后,各自精进修学,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的境界,博得诸天共赞。【译者:在藏族中全家出家的甚多,汉族则多是只有父亲出家或者只有母亲出家,很少有全家出家的。】
诸比丘请问世尊:“嘎达亚那以何因缘相貌庄严、财富圆满、具足辩才?以何因缘于世尊教法下全家出家,皆获证罗汉果位?”世尊告诸比丘:“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婆罗门子对迦叶佛深具信心,于父母前祈求出家。父母仅此一子,初不答应:‘你出家了父母怎么办?’最终拗不过儿子,只好同意。孩子在迦叶佛前出家,并将迦叶佛的指甲、毛发等供在塔中,也常在僧众前顶礼供养。他临终时发愿:以今生恭敬供养等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相貌庄严,十六岁时精通一切学问,具足所向无敌的辩才,我的父母也具雄辩才能,将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摧毁三界烦恼,证得罗汉果位。父母也随之发愿:愿我们来世做他的父母,具有雄辩才能,于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证果。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迦叶佛时的那位比丘就是现在的嘎达亚那,当时的父母即是他现世的父母。众生的愿力不可思议,迦叶佛的威力等一切功德与我无二无别,他们在迦叶佛时所发的愿如今完全成熟。”
(13)跛脚裁缝
——恶骂圣者 得跛子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大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跛脚男孩,夫妇为他取名为跛子。父亲觉得跛脚的孩子很难有太大的前途,不如让他学裁缝,依靠手艺来维持生活。施主将想法告诉妻子和儿子,跛子即遵父命学艺,很快就成为城中小有名气的裁缝。
一次,当地举行大型宴会,另有位施主的妻子苦于没有礼服,思虑再三终于硬着头皮向朋友借了一套,不料节外生枝,在宴会上不小心把礼服弄破了。她十分担心,不敢声张,诚惶诚恐地回到家中,正巧丈夫外出,她暗自庆幸,打算请人补好礼服还给主人。她急急忙忙把跛子请来,关紧大门让他缝补礼服。正在此时,丈夫从外地回来边敲门边高声喊叫:“开门!”她害怕之极,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丈夫不在家,自己将跛子请到家来有失妇道;另一方面,又担心丈夫知道自己弄破了借来的礼服】!万般无奈,她只好将跛子装进大口袋,手忙脚乱地扎好袋口藏到隔壁的房子里,然后定定神开门迎接丈夫。她假惺惺地对丈夫问寒问暖,温情细语,之后就侍候丈夫休息了。
半夜,一个小偷溜进她家,黑暗中摸到那个大口袋,再上下仔细探究,捆得结结实实。他以为是无价之宝,心中暗自得意、欣喜若狂:得到这个如意宝,我的子孙七代不会再受贫困之苦,财富无穷匮也。然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背起大袋子就跑。
走了一程,明月东升,月光下袋子淅淅沥沥流出水来,原来跛子忍不住撒尿了,小偷却觉得唯有水晶在月光下才会流水,故认定是水晶宝。他越想越美,渐渐加快了步伐。终于到了目的地——住有五百土匪的茂密林中。盗匪见小偷兴致勃勃地满载而归,都凑了上来:“什么东西?”小偷自豪地说:“什么东西?这次我得到的可是无价之宝!各位都应该高兴,以后七代的生活全部都可以解决了。”众贼急不可待,吵着要打开看。小偷蛮有把握地说:“打开就打开吧!”众贼一拥而上,打开袋口都愣了:是一个残废的跛子,哪里有什么“无价之宝”!众贼有的烦恼,有的失望,有的惊奇,有的觉得好笑。小偷一言不发,痛苦不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地在一边坐着。
妻子夜间醒来惦记口袋里的跛子,就蹑手蹑脚起来去隔壁房间,结果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大口袋,于是就唱了首歌:“屋中的口袋哟,不知你去往了何方?谁人背走了?我既欢喜又哀伤;林中的众贼哟,不知你们有何感想?既感失望又惊奇,既觉痛苦又可笑。”
盗贼凑在一起商量:“这个跛子对我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干脆把他祭供药叉算了【药叉是需血肉的】。”于是他们在药叉像前堆了柴薪,把跛子拉到药叉像前准备火供药叉。跛子在心里绝望地说:“彻底完了!世界上能救我的人在哪里呀?”他猛然想到唯有释迦世尊能救自己,便开始一心一意地祈祷:“众生的怙主啊!释迦世尊请快来救我!”
一切如来皆具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每一个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跛子一心一意地祈祷,世尊全然知晓,于是化为一个药叉来到林中,众贼正准备作火供时,突见药叉亲临,欢喜之余甚觉稀奇。“药叉”告诉众贼:“你们不要杀此人,将他放了,我可以传授你们相应的法。”众贼依教放了跛子,祈求“药叉”传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基而传了相应的法,五百盗贼全部以智慧金刚摧毁萨迦耶见,证得初果(Sotapanna)圣位;跛子也获证不来果。【译者:这个跛子初为裁缝,后在施主家口袋里呆一晚,又在森林里差一点儿被作为祭品,最后得到佛陀的救度而证得不来果位。所以,人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看到这些公案后会觉得:确实芸芸众生各有各的人生道路。在座的各位以前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以后道路可能会有不同的酸甜苦辣,时常静静思维,对人生也是有甚多感慨。无论如何,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能退失,同时要仔细取舍因果呀!】此时世尊现出庄严相好的金身,众贼见后无不合掌,恭敬顶礼,并祈求在佛陀教法下出家。佛陀摄受他们并为之授戒传法。他们精进修持,最后摧毁三界烦恼,同证罗汉圣果。跛子因六根不具不能出家而十分难过,又深自惭愧觉得自己实在可怜,如果身根具足,也一定会在佛陀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此心一起,脚立刻恢复正常。他无比欢喜,马上去佛前祈求出家,佛陀慈悲开许摄受,授予具足戒,传授相应的法门,他自己也断除懈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位。
诸比丘启问世尊:“他以何业感今世成为跛子?又以何因缘能复原并得出家证果?”佛告众比丘:“这是前世业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译者:大家也许会认为:《百业经》中怎么多是迦叶佛出世时的因缘、于释迦教法时成果的公案?因为若没有在迦叶佛前发愿之因,也就不会有在释迦教法下出家证果之果,这是共业成熟之故。如今我们在座的四众弟子在释迦佛教法下共同修学佛法,此共同善业力,将在弥勒佛教法时共同成熟因缘。每每忆起十多年来我一直给你们传法,你们一直听我讲法,我想这也是往昔就结下的殊胜缘分吧!】鹿野苑一位施主膝下有二子。长子洞察到世态炎凉和俗世的是非而生厌离心,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精进修法,证得不来果,次子不顾严寒酷暑不辞辛苦地劳作,风里来雨里去,痛苦难忍之时便对哥哥大生嗔心,口出不逊,恶言谩骂:‘你像跛子一样整天无所事事地睡觉,我却每日为你的生活操劳,你实在太懒惰了!’哥哥见他造了很大的恶业,【师言:成熟业缘有三个条件:一、对境是得果之圣者;二、意乐上是相续生大嗔心;三、究竟恶口相骂。我们是学大乘法的修行人,多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注意而恶口骂人,则果报不可思议,当慎之!】便劝诫说:‘不要这样恶口骂人,我已是圣者,你这样造罪应当立即忏悔。’弟弟闻言猛然觉醒,深觉不该,追悔莫及,立即向哥哥忏悔。后来兄弟二人同去迦叶佛前出了家,哥哥精进修持证得罗汉果位,弟弟虽然也是终生勤于修法却未能证果。他在临终时发愿:【译者:有些人说:“我今生一定要成就,否则,出家修行是白费了。”这个决心很好,但实际上,若今生因缘未成熟,也不可能今生成就。有些人过于着急,非要马上成就不可,否则,觉得一切都浪费了。殊不知这是很愚痴的想法,是没有智慧的观点,若诚信因果,当知供一朵花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更何况出家修行呢?因此,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今生不成就,愿来世一定成就,发一个深切的大愿!我们通过这部经即知道,当年在迦叶佛前的许多出家人一生修圣教、清净戒律,但没有即生成就,而是到释迦佛时才证果的呀!】愿我恶口谩骂兄长的恶业不要成熟,若一定成熟,则愿我发清净心出家的一刹那,业障立刻得以清净;虽然今世未能证果,愿我于释迦佛教法下出家证得圣者果位。诸位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那位弟弟就是现在的跛子,因恶口骂人的业报而在许多生中变成跛子感受极大痛苦,他临终时的愿力成熟,以致如今发清净心出家的一刹那,身体立即恢复,不再跛足,出家证果。”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五百盗贼与跛子之间有什么因缘?他们共同证得罗汉果,又是什么因缘?”佛告众比丘:“不仅是现在,过去这五百盗贼也是因遇此跛子后而出家获得四禅五通。诸位谛听:很久以前,有五百名土匪聚集林中,常出没于城镇乡村之间,偷盗抢劫,无恶不作。一天,一人走进森林,土匪们蜂拥而上抓住他捆绑起来,立即架好火堆准备将他火焚以祭药叉。此人觉得必死无疑,非常害怕,突然记起离此不远的寂静处有位头陀仙人道行颇高,马上专心虔诚祈祷。一位欢喜头陀仙人的天神知道后告诉仙人:‘有人处境危险,正在祈祷您去搭救。’仙人立刻在苦行的森林悄然隐身,瞬间出现在林中,五百土匪一见仙人便生起不可抑止的信心,合掌恭敬祈问仙人有何吩咐。仙人说:‘放了这个人,我可以为你们传授佛法。’土匪们放了那人,之后一同在仙人前恭敬闻法,结果都获得了四禅五通。诸比丘,当时的仙人就是如今的我,五百土匪即是现在的五百盗贼,林中遇难者就是现在的跛子。当时五百土匪因他得四禅五通,如今亦因他而出家获得圣果。”【译者:这种同行等流果真是丝毫不爽。大家对《百业经》的信心要稳定,对你们自身的修行有一定的利益,要反复读法本,思维要义,身体力行。往往善学者多学,则受益亦多;不善学者多学而无益,日无所获反生邪见。那位甲曲喇嘛与我谈及上师仁波切所讲的每句话对他的启发与受益时,我自己没有他那样大的信心,深感惭愧,时常想:这个与昨天讲的差不多,这是上师的方便语吧!故众修行人在同一时聆听教言时,各人受益不一,修行好的人即使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其领悟也不寻常。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对讲因果的《百业经》生起一个稳固的信心。】
(14)第一辆马车
——绕佛三匝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婆罗门施主乘着满载物品的马车准备去城中上供下施。时世尊在城中托钵徐行,施主见世尊三十二相,威仪具足,顿时生起极大欢喜心,右绕三匝而去。
世尊展颜微笑,金颜发出蓝、黄、红、白四光,上射诸天,下照地狱。此光照彻八寒地狱【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呼呼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红莲花地狱】、八热地狱【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时,八寒地狱的众生顿觉温暖,八热地狱的众生顿觉清凉。然而它们不知是蒙受佛恩所致,却妄加猜测以为自己业报已尽当转生他方世界。后知是蒙佛威神力才得以消除寒热之苦,便对佛陀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以此尽除了地狱受苦的业报,得以转生到人间以及六欲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十七色界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并听到了无常(Ani?ccam)、苦(Dukkha)、空(Sunnata)、无我(Anatta)的法语(Dhamma),同时共诵:“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白毫间,以此表示那位婆罗门施主将获得独觉(Pacceka
Buddha)果位。【师言:佛陀身光入处的不同,其授记众生的去处也不同。如:授记过去事,则光融入于世尊的后面;授记未来事,光入世尊的前面;授记去地狱,光入世尊的脚掌;授记去旁生道,光入世尊的脚跟;授记去饿鬼道,光入世尊的脚拇趾;授记转生人道,光入世尊的膝盖;授记转生天人,光入世尊的肚脐;授记为大力转轮王,光入世尊的左手掌;授记为金轮王,光入世尊的右手掌;授记得声闻果,光入世尊的脸面;授记得缘觉果,光入世尊的白毫间;授记将得无上正等觉,光入世尊的顶髻。】阿难尊者(Ananda
Sagara)见之,恭敬合掌启问:“世尊,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金颜放光展颜微笑,今世尊以何因缘身体放光微笑?”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刚才可见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施主?”“看见了。”佛告阿难:“那位施主因右绕我三匝的功德,将于未来的十三大劫中不堕恶趣,又将于十三大劫中转生于人间天界,享尽各种快乐,最后投生为人出家,并于阿兰若处独修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名为转绕独觉。因此我今放光微笑。”
(15)第二辆马车
——于佛生喜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位婆罗门的儿子乘着满载物品的马车到城中上供下施,见到世尊托钵化缘时,刹那间对世尊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译者:有些人以为这些公案几乎都相同且又简单,不值得多闻多思,甚至觉得很浪费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邪见,若佛经不值得闻思,不知道世间什么杂书能胜于佛经?只有从一切经论中吸取窍诀,才易证悟佛的密意,大家应该好好闻受,将受益于生生世世。我十多年的传讲也多是论典,除《药师经》外,便是《百业经》,这次若能圆满讲完,其功德不可思议。整理出的法本,大家要常看,领悟其要旨,实行于自己的行住坐卧、言谈举止中,将对自身受益匪浅。】
世尊见后展颜微笑,身放蓝、红、黄、白四彩光芒上照天界,下射地狱。当光照射至八寒八热地狱时,八寒地狱的众生顿觉温暖,八热地狱的众生顿觉清凉。它们不知其因,自以为是业报消尽该转生他方世界。后来,它们才知是世尊的幻化神变加持所致,于是,对世尊生起欢喜心而于刹那间消尽地狱业报并转生到人天、六欲天、十七色界天。他们到天界后听到了无常、苦、空、无我的法语,同时共诵偈曰:“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施主将得独觉果位。阿难尊者见之,恭敬合掌启问:“世尊,今日以何因缘放光微笑?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如此。惟愿为说,我愿谛听。”
世尊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可见刚才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子?”“见到了!”佛告阿难:“他见我时生起极大欢喜心,以此功德将在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趣,又将于十三个大劫中转生天界享受诸乐,后复转人身出家修持三十七道品,证得独觉果位,名欢喜独觉。因此我今放光微笑。”
(16)第三辆马车
——供佛鲜花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清晨,佛陀著衣持钵到城中化缘,正巧与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同路。婆罗门认为大清早出门遇见比丘乞食不吉祥,便加快速度试图远离世尊,但世尊以慈悲心一直跟着他。他四处躲避,可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世尊。他想出城,结果在四个城门都遇到一位世尊。他意识到世尊的大神变力不可思议,便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手捧鲜花亲供世尊。世尊金颜微笑,身放白、红、黄、蓝四色彩光,上彻天界,下射地狱。顿时,八寒地狱的众生均感到温暖,八热地狱的众生感到无比清凉,以此消尽它们原有的嗔心和恶心。这些众生甚觉稀奇,猜测是否该转生他方世界,或者业报已尽,后来才知是世尊大力神变所荫,因此对世尊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以此功德而转生人间以及四天王天
(Caturmaharajika Deva)、色界的一禅天 、二禅天 、三禅天 与四禅天
等天界,并听到了空、苦、无常、无我的法语,齐说偈曰:“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佛的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将得到独觉果位。阿难尊者见此恭敬合掌启问:“世尊,今以何因缘展颜微笑、身放四色彩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无因无缘世尊不会如此,愿为演说。”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刚才看见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吗?此婆罗门因供养鲜花的善根,此后于
十三个大劫中不堕恶道,又将于十三大劫中转生人天享乐,后得人身出家并在无有善知识摄受之静处独居,修持三十七道品,现前独觉果位,名鲜花独觉。因而我今放光微笑。”
(17)第四辆马车
——供佛马车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佛陀著衣持钵去城中化缘,途中遇一乘马车的婆罗门,他们几乎并排而行。婆罗门见佛陀相好庄严,于是以自己的马车作供养。【师言:供养的功德很大,目前修上供有两个窍诀:一是切莫轻视《百业经》;二是圆满此传承。因为暇满人身极难得,人身既得,胜法难遇,今人身已得、胜法已遇,所以,诸位徒众应好好地想一想,今生能第二次听闻《百业经》的机会不会再有,现在遇此胜法的有缘众,也是前世累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诸位徒众心当生喜,以欢喜心来谛听佛语,以信心来取舍因果,从此以后一定会精进修持的。从传承方面,传讲的时间可能较长,但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最好不间断,无论何人何事,凡对你们闻思修障碍的,都是魔的加持,无论如何一定要圆满《百业经》的传承啊!】佛显示神变,坐在马鞍上方的虚空中。【师言:当年阿底峡尊者初来藏地,也是在马鞍上方一尺许的虚空中跏趺而坐,令藏地的人生起很大信心。】婆罗门见之,万分欢喜更加生起信心。世尊开颜微笑,面部放出白、红、蓝、黄四光,光至十六地狱处,遣除了地狱众生的热恼与寒苦,当它们知道是佛陀的大悲神变所致时,立刻对世尊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以此消尽了往昔的恶业,转生到人间、四天王天、四禅天、三十三天,并听到了空、苦、无常、无我的法语,共诵偈曰:“生起出离心,入于如来教,摧毁诸四魔……谁人能行持,清净梵净行,远离轮回苦,灭尽诸烦恼。”
世尊所放之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入于佛的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将证得独觉果位。尔时,阿难尊者见此情景恭敬合掌启问:“世尊,今以何因缘开颜微笑、身放四色彩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若无因无缘世尊不会如此,愿为演说。”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诸如来正等觉无缘无故不会放光微笑。你可见刚才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见到了。”佛告阿难:“那位婆罗门以供养马车的善根,未来于十三大劫中不会堕入恶趣,又将于十三大劫转生人间天界尽享安乐,最后复转人身出家并在阿兰若处独修三十七道品现前独觉果位,名施马车独觉。因此我放光授记,欢喜微笑。”
(18)干布国王
——杀众罗汉 恒受狱苦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个正在地狱受苦的众生,躯体庞大,无有双眼,周身糜烂,诸多小虫片刻不停地噬食它的身体。它无法堪忍此等剧苦四处狂奔乱吼。它跑到平原时,成群的狮子、猛虎、猎豹、人熊等用铁嘴将它的身肉一块一块地撕扯;它跑到海里又被铁嘴大鳖鱼和摩羯鱼穷追不舍地追食;飞到空中时,铁嘴雄鹰、乌鸦、鸱鸮等飞禽争相啄食;跑进森林,森林亦刹那变成布满剑、短矛、大嘴矛、一股金刚杵等各种兵器的铁刺林,刺得它周身千疮百孔;它又跑到墙角或山洞里,复有业力所现的许多人手持刀、矛、剑等各种武器砍刺它。它无有安身之处,四处狂奔,处处受害,身心痛苦不堪,大声嚎叫。【师言:各位,现在仍有许多如母众生在地狱里哭喊、号叫,忍受着不堪忍的痛苦。其中有曾为我们造下罪业而堕入地狱的父母们,而我们现在为救度自己往昔的父母作一点苦行,受一点不足挂齿的人间痛苦,相比之下能算得了什么?所以,各位对《百业经》之道理不能仅在文字上理解,而应该深深领悟,铭记其内在的义理:因果如实不虚!如果不如理取舍因果,堕恶趣该如何是好?若能自然而然地生起这种定解,说明你修法是有一定的境界了。否则,不闻《百业经》,对因果不能如理取舍,去闭关修什么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我不敢相信能修成。今天六千僧众一齐共念七遍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为普度恶道众生。】【译者:人间不及地狱苦百万分之一,现在稍有一点病痛都很难忍受,如果我们现在不励力忏悔业障,万一堕入地狱,那又该如何忍受?你们看那位地狱的众生在受苦时无一人能代受,无一人能救度,真是可怜极了。所以,我们学院中那些看上去不雅观的藏族老居士们,上师发大悲心不顾外界的种种谣言还是摄受他们,因为他们造了很多恶业,若现在不摄受,让他们忏悔的话,以后恶业成熟受大苦报,那太可怜了!】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一切三世诸佛具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正道分(Aryastan
Gika?marga)、九等持以及十力等无量功德,昼夜六时观照一切众生当以何种方法调化等。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观察舍卫城的有情该用何等方法来调化,观知当以令他们生起厌离心的方法,便以神变力将那位正在地狱受极大痛苦的众生勾召到人间,将其感受痛苦的情形如实地显现在舍卫城边的康丹大河内。【译者: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如来的幻变亦不可思议,那位在地狱受苦的众生在人间还是感受着地狱里的痛苦。】无论它躲到哪里都被各种禽兽啄食啃噬、各种兵器砍身刺杀,无有安身之处,到处奔跑处处受害,身心痛苦不堪,其哭喊嚎叫之声使整个舍卫城的老少妇孺都能听到。【师言:据阿底峡尊者说,他的故乡班格拉城有十万户人家,其还不在印度六大城市之中,由此推知,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舍卫城中,至少有几千万户人家。】城中百姓倾城而出,全都目睹了那位地狱众生所遭受的一幕幕惨景,甚觉稀有恐怖,纷纷议论是何业缘果报所致。
世尊告阿难集中众比丘一同前往康丹河边。【师言:世尊肯定带着上万位比丘随同前往,为度化众生故。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时,有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心消消乐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