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在还敢打中国吗为什么侵华 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

1868年,封建国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走向统一,并且开展了“倒幕废藩”(即废除封建地方权力),把政权重新交还给了天皇。可是,“倒幕废藩”之后,日本地方各种武力却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失去工作的武士们蠢蠢欲动,刚刚接手政权的天皇,威信尚待巩固,内战的危机无处不在。为了稳定国内的这种形势、树立起中央的权威,日本天皇及其幕僚决定采用这样的政治手段:对外发动战争、转移国内危机。

  1868年9月,日本向朝鲜递送国书,因国书文中有“皇”字的字样,而被朝鲜当局拒绝接收。日本大臣木户孝允当即向天皇上奏:“再派一个使臣到朝鲜,指责朝鲜的无礼,如果朝鲜拒绝道歉和改正,则日本不惜发兵打它,正好日本刚刚维新不久,国内各种矛盾、危机此起彼伏,对朝鲜动兵,刚好可以转移国民的目光、缓解国内的矛盾。”

  那么,除了转移国内矛盾危机之外,日本对外惹事甚至发动战争,还有没有别的考虑呢?有。其实它还有两点考虑:第一,国防;第二,领土扩张。在日本明治末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清朝末年),日本驻朝鲜宪兵司令官明石原次郎一直向关东军的河本大佐灌输日本向东亚大陆扩张的思想、并说明其必要性(河本原文如此,应为明石元二郎),其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日本的人口膨胀压力问题:日本的国土狭小,无法容纳明治维新之后急剧膨胀的人口。因此,日本必须扩张领土。除此之外,日本官方的战史数据,也有类似的记录:“我国(指日本)从保障朝鲜半岛的安全或以之作为进入大陆(领土扩张)的据点出发,认为(朝鲜)这一地区极为重要。”

  1871年,清、日两国建交。但是,这两个国家,似乎是注定的冤家,刚刚建交不久,在1874年,就发生了琉球渔民在台湾被原住民杀害的事件。日本一向视琉球为自己的属国(琉球在历史上长期同时向清、日两国进贡称藩),因此,日本很快就派员来到北京,和大清国开展交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次年,日本又强行将琉球并入自己的领土,引来大清国的抗议。这还不算,1886年,又发生了大清国北洋水师到日本长崎与当地的警察发生暴力冲突,致使双方伤亡的“长崎事件”。当然,这些小事情,并不至于致使两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是,它们却的的确确地给那个年代的清日关系,蒙上了一层不友好的阴影。

  1884年的时候,朝鲜的部分贵族和官僚,成立了一个名叫“开化党”的亲日政治组织。因为害怕这个“开化党”发动政变,朝鲜王室请求日本驻朝鲜公使馆派了少许日本兵进驻朝鲜王宫,以便保护朝鲜王室。随即,朝鲜宫廷里面果真发生了内乱,这就是我们在历史上提到的“甲申政变”。在事变的当时,大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依据宗主国的义务,清军袁世凯带兵杀入了朝鲜王宫,帮助朝鲜平叛。在战乱中,清军杀死了这批驻守在朝鲜王宫内的日本兵。在平叛的乱局里,有几个人被错杀,其实是战乱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此,日本陆军省的内部历史资料是这样评价的:“(派兵入朝导致被杀)这件事,可以说是由我方引起的。”

  事后,日本方面并不甘心,他们找上大清国,交涉来了。到了1885年4月18日,大清国与日本签署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日本随后发动的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在1893年的时候,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川上操六就积极改革军制、充实军备,因为他依据各方形势综合判断认为:日、清两国必有一战。1893年4月,川上操六亲自到大清国和朝鲜,开展军事考察。每当被邀请列席日本内阁会议的时候,川上操六都主张要对大清国开战。可是,日本还是苦于没有一个正当的借口。

  本书利用大量中、日两国的珍贵史料,分析了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40余年间,中日战争的起因,其间发生的各次战事,以及各种政治上的变化。

  到底日本军阀是否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全部领土作为征服世界的踏脚石?他们有没有一个灭亡中国的全盘方略?《田中奏折》又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从历史细节上首次披露了这40多年间,中日双方交恶的经过,澄清了诸如“日本灭亡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为了吞并全中国领土而侵略中国”等等坊间长期因袭的定见,深入、完整、客观地剖析了日本为何要维护诸如满铁等“满蒙权益”。

  定价:39.80元

  出版时间: 2014年1月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现在还敢打中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