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群众就医“113现象”

|||||||||||||||||
&>>&&>>&&&&&正文
病患沟通不到3分钟,需要换位思考
  挂号排队花1小时,做各项检查花1个小时,最后在就诊室和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到3分钟……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群众就医“113现象”。(3月27日新华社)
  谁也不愿意生病,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跟医生打交道。患者心里很着急,想得到医生的重视,可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了就诊室,医生只说几句话,不到3分钟就打发了。不过,反过来想,在效率至上的时代,3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干嘛非要絮絮叨叨地说上3小时呢?
  每个人都有就诊的经历,很多医生一开口就问:“你得了什么病?”有人“吐槽”说这是最奇葩的问题,我得了什么病,不是要医生来告诉我吗?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还要来看医生吗?不过,通常来说患常见病、小毛病,不来看医生,自己不也去药店买药了吗,真的不需要医生说什么。如果病人在就诊前已经对病情心知肚明,只是需要医生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罢了,这样问诊过程其实不用花很长时间。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很可能你描述了自己症状,就能按图索骥迅速判断出得了什么病,对症下药就行。
  坐诊医生得出结论,光听病人说也许还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还需要通过各项检查来查明病因,与医生沟通并不是治疗最重要的环节。看了检查报告,坐诊医生同样很快得出结论。沟通不仅局限于说,古代就诊的“望闻问切”其实也是沟通的过程,到了今天做各项检查的过程也应算入沟通中。现代医疗分科细化,使得一个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经常都涉及多个甚至十几个医生,护理及各种医技人员,患者面对的是多头或多元化的医者,这更加剧了患者的陌生感和碎片感。治疗同一病患,也许在就诊室内,交流的时间是短了一些,如果一个患者把所有的医生的沟通交流时间算上,医患交流时间那将是3分钟的n次方。
  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在知识技能、信息掌控等方面的能力,要远远优于患者。这种情况极易导致病人不需要问完所有的问题,医生就有最佳解决方案,直接遵医嘱就行。现在病人抱怨在就诊室和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到3分钟,说到底是对医生的不信任,不相信医生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长期找某个固定的医生治疗,建立了稳定的医患关系,跟这个熟悉的医生哪怕交流时间不到3分钟,病人也不会觉得是在敷衍自己。
  在平时的就诊中,患者大多希望医生能多花一些时间与自己进行交流,例如详细交待病情、解释病因,多倾听自己的倾诉等,急切想恢复健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与此同时,病人也要换位思考,理解医生的辛苦和压力,医生每天所需要接待的病患者流量大,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为了保证诊疗任务的顺利完成,许多医生在工作中有时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节省下来。而且,医生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书写病历、下医嘱、开具各种检查申请单和处方,因此在与患者沟通时间上很有限。在这一方面,患者也要理解医生,不宜作过高要求和期待。
  文/普嘉
责任编辑:张晓航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挂号1小时、检查1小时、就诊3分钟——群众就医“113现象”如何破解?发布时间: 09:14:37【】【字体:
新华网长沙3月27日电(记者帅才)挂号排队花1小时,做各项检查花1个小时,最后在就诊室和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到3分钟……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群众就医“113现象”。专家认为,只有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才能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医生超负荷工作,病人诊疗时间不够,医患沟通缺乏
家住湖南岳阳的王理智告诉记者:“最近带患肝病的爸爸到长沙一家三甲医院看病,为了顺利挂上肝胆外科专家号,我们提前一天住进了医院附近的宾馆,第二天早上6点就去排队挂号。号挂上了,医生给我们开了血、尿常规、B超、CT等一叠检查单,做检查加等结果又是一天,最后看医生的时间不到10分钟。”
记者近日走访长沙一些大医院发现,医院门诊大厅每天都排着长队,专家门诊等候厅日日人满。一些群众反映,一方面,在大医院就诊重复检查、排队拥挤等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专家号依旧“一号难求”,就算“求到了”,和专家面对面沟通的时间远远不够。
“医生一般每周看2天门诊,普通门诊挂号费5元,副主任医师门诊费7元,主任医师门诊费10元,专家挂号费20元至50元。一位专家坐诊时每天要看至少几十个病人,多的时候要接待上百位患者,平时忙得连病人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沟通?”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一些受访医生表示,医生的诊疗服务价格不高,却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沟通缺失、理解不够让医患关系紧张
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方亦兵认为,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客观存在,而我国还没有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秩序,致使一些普通疾病患者也纷纷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
“最直接的结果是大医院的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特别是本就缺乏医生的儿科、耳鼻喉科等专科,面对不断涌入的病人,不少医生感觉有心无力。”湖南省儿童医院医生王希勇说。
“看病像打仗一样,排队1个钟头,检查1个钟头,看病3分钟,病人怎么会没意见?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一位患者说。
专家认为,目前,大医院的医患生态是:医生工作负荷重,压力过大,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分钟,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医患之间信任进一步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缓解看病难需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完善分级转诊制度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教授认为,医患双方根本的诉求是看好病,可以说医患本是“同坐一条船的人”。然而由于沟通不够,双方信息差距太大,让医患矛盾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实际上,大部分医患矛盾可以通过调解机制进行疏导和解决,希望公众能切实感受到医者仁心,并理解医学的局限,与此同时,医生也需要在构建医患和谐关系中承担更重要、更积极主动的角色。
周胜华教授建议,优化医院诊疗手段,减少患者排队等候、重复检查的时间;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被动应付投诉转变为主动接待管理,接受患者对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管理制度的投诉,实现医患沟通“零距离”。
专家认为,医患矛盾表面发生在医院,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医疗体制还不够完善。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平衡优化资源布局,将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分流,保证患者每次就诊的有效时间,让医患双方更加充分地沟通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
· · · · · · ·如何解决群众就医“113现象”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如何解决群众就医“113现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服务态度、管理制度的投诉,实现医患沟通“零距离”。专家认为,保证患者每次就诊的有效时间,医患矛盾表面发生在医院专家认为。只有优化医院诊疗手段,减少患者排队等候、重复检查的时间,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医疗体制还不够完善,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平衡优化资源布局;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被动应付投诉转变为主动接待管理,接受患者对医院医疗质量,只有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才能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将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分流。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责任编辑:孙姗姗
()()()()()()()()()()
下载财经观察客户端
投诉举报:
在线投稿:
广告投放:
商业合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挂号1小时、检查1小时、就诊3分钟——群众就医“113现象”如何破解?
挂号1小时、检查1小时、就诊3分钟——群众就医“113现象”如何破解?
  日 11:08:14来源:新华网新华网长沙3月27日电(记者帅才)挂号排队花1小时,做各项检查花1个小时,最后在就诊室和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到3分钟……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群众就医“113现象”。专家认为,只有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提高医生工作积极性,才能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生超负荷工作,病人诊疗时间不够,医患沟通缺乏家住湖南岳阳的王理智告诉记者:“最近带患肝病的爸爸到长沙一家三甲医院看病,为了顺利挂上肝胆外科专家号,我们提前一天住进了医院附近的宾馆,第二天早上6点就去排队挂号。号挂上了,医生给我们开了血、尿常规、B超、CT等一叠检查单,做检查加等结果又是一天,最后看医生的时间不到10分钟。”记者近日走访长沙一些大医院发现,医院门诊大厅每天都排着长队,专家门诊等候厅日日人满。一些群众反映,一方面,在大医院就诊重复检查、排队拥挤等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专家号依旧“一号难求”,就算“求到了”,和专家面对面沟通的时间远远不够。“医生一般每周看2天门诊,普通门诊挂号费5元,副主任医师门诊费7元,主任医师门诊费10元,专家挂号费20元至50元。一位专家坐诊时每天要看至少几十个病人,多的时候要接待上百位患者,平时忙得连病人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沟通?”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一些受访医生表示,医生的诊疗服务价格不高,却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沟通缺失、理解不够让医患关系紧张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方亦兵认为,由于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客观存在,而我国还没有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秩序,致使一些普通疾病患者也纷纷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最直接的结果是大医院的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特别是本就缺乏医生的儿科、耳鼻喉科等专科,面对不断涌入的病人,不少医生感觉有心无力。”湖南省儿童医院医生王希勇说。“看病像打仗一样,排队1个钟头,检查1个钟头,看病3分钟,病人怎么会没意见?医患关系怎么可能改善?”一位患者说。专家认为,目前,大医院的医患生态是:医生工作负荷重,压力过大,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分钟,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在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大背景下,医患之间信任进一步缺失,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缓解看病难需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完善分级转诊制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周胜华教授认为,医患双方根本的诉求是看好病,可以说医患本是“同坐一条船的人”。然而由于沟通不够,双方信息差距太大,让医患矛盾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际上,大部分医患矛盾可以通过调解机制进行疏导和解决,希望公众能切实感受到医者仁心,并理解医学的局限,与此同时,医生也需要在构建医患和谐关系中承担更重要、更积极主动的角色。周胜华教授建议,优化医院诊疗手段,减少患者排队等候、重复检查的时间;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被动应付投诉转变为主动接待管理,接受患者对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管理制度的投诉,实现医患沟通“零距离”。专家认为,医患矛盾表面发生在医院,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是医疗体制还不够完善。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平衡优化资源布局,将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分流,保证患者每次就诊的有效时间,让医患双方更加充分地沟通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