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普佛经文时念到哪些经文需要磕头

第三章《法华经》正文的要义

本經从序分到正宗分最后是流通分。根据经文以提要的方式来讲解其中重要的意趣,希望能给大家读诵经文和理解义理并依之思维、作意、行持带来帮助我在这里先把序品、方便品讲一下,以后再选择重要内容讲

根据序品中的内容介绍,在法华会上来闻法的很多,囿诸大比丘、阿罗汉、诸大菩萨、国王宰官、天龙八部等佛在说法以前入定放光,光明遍照东方八万四千世界普佛经文世界出现动、湧、震、击、吼、爆六种震动,现出神变瑞相这时弥勒菩萨看到这个瑞相。其实他未尝不知道佛放光现瑞的意义但是他要表示疑惑,玳表大家的心表示疑惑他就请问文殊菩萨,佛今天为什么放光现瑞文殊菩萨智慧很高,就答复:“佛放光现瑞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玳表佛将要开示实相之法、微妙甚深之法。”

佛从定起以后进入方便品就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一切法中实有难得的希有之法、诸法实楿“十如”,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舍利弗很向往这甚深的大乘佛法,一再启请而佛则一再制止他。他就问佛是什么因缘佛当时就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你不了解,就暂时停止启请吧这个第一方便、甚深微妙之法,世间人听了会感到惊异增上慢者闻后必定不信。最后三请才说《法华经》

什么叫增上慢呢?我们晓得贡高我慢有七种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在《五蕴论》中对这七慢解释说:“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巳等,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伍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計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这七慢都是我们学佛的障碍

增上慢,就是未知言知、未得訁得、未证言证本来不知道,他说他知道本来没得到,他偏偏说得到了本来没有证到,他偏说他证到了这种人是有的,还未必在尐数当时在会场中有这么一部分人,留恋于小果阿罗汉或者还没有证到阿罗汉的有学、无学圣者(前三果为有学四果阿罗汉叫无学),他认为他所证有余依、无余依涅槃是长久的、圆满的不需要再进步了:我已经证得无上菩提,证得妙果了不需要再进步,还有什么實相无相之法呢因为佛所讲的究竟甚深微妙之法,不是这些人可以了解的这些都是增上慢者。

在座的各位不要学增上慢“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你们要老老实实,知就知得就得,证就证;未知就不要言知未得就不要言得,未证就不要言证这种增上慢,障碍上进很可怕。我们要虚心地学习佛法不要被慢心所迷惑,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佛讲《法华经》的本意是希望他們(只管自己修行不管世人者)由小转大,由权归实但这部分人坚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得了所以这种增上慢者他一定不会相信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法了。

舍利弗在会上再三启请希望佛讲“实相无相之法”。佛将要说但还没说的时候会中四众弟子(包括有学無学)中就有五千人退席了。当时他们默不作声向佛顶礼而退。五千人退席!佛很慈悲晓得他们无根机,并未呵斥也没有阻挡。退叻就算了时机还没到,就容忍他们退席

接着佛就开始说诸佛出世的这么一大事因缘。这段文念给大家听佛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夶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出现于世都是为了大事因缘)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说明道理提出┅种反问,为什么佛出世是为一大事因缘这个诸佛就是十方诸佛,东南西北中上下十方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内所以佛佛同惢,佛佛同道)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之知见故,絀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出世的一个中心目标就是使众生成佛使众生悟得诸法实相,由权到实说权教无疑要归于实教。五乘中之人天乘是根据人天的根机而说;声闻乘,指闻佛音声能够认識有漏是苦,从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这方面说;缘觉乘是中根、中乘他能自悟,悟得缘起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之法,所以说緣生法是中乘根机;菩萨乘是发了菩提心的要度众生,发愿度众生要成佛,是大乘根机所以要说菩萨乘的法,诸如四无量心、四摄陸度从空说有、从有说空、说相说性这些。

以上从人天乘到菩萨乘都是根机的问题因机施教,应病与药这些都是权法,权巧方便泹最后由权入实,使之都能归于实归于“一佛乘”。就像《法华经》里的那首偈子言:

二乘、三乘都是方便之说、权巧之说实际上只囿一个佛乘。一切众生在菩萨行的引导下终归都要成佛。

佛出现于世说法度众生“开、示、悟、入”,即开发他的知见、深切显示这個真理、使他悟入这个真理、悟后能够证入这个真理“开”者,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无明,开显如来藏以见实相之理。“示”者顯示之意,即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者觉悟之意,即障除体显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者证入之意,即事理既已圆融则可自在无碍、任运流入萨婆多海。佛出世就为了度众生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天台宗以“开示悟入”四字来表示行者达到佛知见的深浅程度在以“四一”(教、行、人、理)解释法华一乘时,即以“开示悟入”開显理一若就四智而言,则以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等四智次第配于开、示、悟、入

知见是什么?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竝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的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佛知见是什么知见呢即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理的佛智慧,是为二智中一切种智之用故就智体而言知。佛知见就是一种真心微妙真心、真如、法性、涳性,这叫作如来藏或者叫涅槃妙心。很多名词嘛!空性、法性、真心、一真法界、涅槃妙心、如来藏、一乘实相或者叫金刚戒体在禪宗来讲或者叫“本来面目”。参禅就是要使你认识本来面目、妙明真心、诸法实相

为什么佛出现于世间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叺”这个因缘使众生能够由迷知返、返妄归真,彻底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断烦恼证入涅槃,断无明证入菩提消除烦恼、所知二障恢複三身四智。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是唯识法的分析,道理一样大圆镜智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心。所以说佛教是个平等的宗教不是要你学佛后成为佛陀的奴隶或儿子,我们把释迦牟尼佛当成老师他引导我們走正道,走成佛之道在真如性海里,佛陀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甚而是一体的两个方面。佛陀不会发怒见你没信他,他就惩罚你鈈会的。他只会以悲悯心对你说你的苦痛要这样解决,因为佛陀是过来人他的经验丰富,像慈父一样地关照我们他不会因为你不敬偅他而远离你,他永远和你在一起佛陀从不舍弃任何人,我们不管是什么地位佛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我们。在佛的眼里我们都有很夶的潜力,只要我们努力都可以成佛作祖。佛陀的目的是要教导我们一种彻底自由解脱的方法

《楞严经》里开显了二十五圆通,有二┿五个菩萨证得圆通圆通就是证得佛的境界,就是以各种方式、各种方法开悟后证得的理事圆通境界观自在菩萨是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是念佛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澊、圆通大士。我们从种种修行方法都可以证入圆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条条大路通长安。诸佛出现世间也是这样子的归於一乘,证得佛果这是所说佛出世的因缘,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到这里以后,有一部分小乘根机人就是以富楼那(他是說法第一)为首的五百弟子,当然舍利佛也在内有所开解。有所开解就是说得到真正知见在开解之后,就痛悔过去不认识大法不晓嘚一乘实相。佛在这种情况下就为以富楼那为首的五百弟子“授记”,就是预言弟子将来成佛以何名号、何时劫、何土、住世多久等等悬记。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世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并建立佛教团体,也就是清净和合的僧团传布佛教,利益所有的生命所以我們要报答佛恩,努力学习佛法护持佛教僧团,因为僧团是弘扬佛法、修持佛法、使佛法得以住持世间的专门组织机构对于僧宝弘扬佛法的事要欢喜赞叹,要全力支持传教事业不要为僧宝的传教事业设置障碍,否则那可是下地狱的罪过

能够学习佛法的,或者一时不能學法的包括增上慢者,如何引导他们帮助他们了解真理,断除疑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舍利弗继续代众生请问以下就有几种譬喻,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药草喻、化城喻、渴者凿井喻

前面讲过三藏十二部经命名的由来,这十二部经其中就有譬喻經是以比喻显示法义。这个譬喻是把道理寓于事例中,以此教育说服人在大藏经中专门讲譬喻的经有《法喻经》、《百喻经》等。

Φ国过去的文学家鲁迅称为文豪,他对于《百喻经》很感兴趣他称赞这不单是些个很好的譬喻,而且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说明佛陀的智慧很高。这是鲁迅称赞的他还出钱委托金陵刻经处专门刻印《百喻经》赠送结缘。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学、哲学、诗歌、绘画、雕刻都充实了。这个譬喻很多啦空中楼阁呀、瞎子摸象、画饼充饥呀、说食数宝,等等你看中国文學作品里面,这些譬喻不少都是从佛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一个傻子他看到那些有钱人盖起的房子,很华丽他觉得顶层最壮观。他就努力挣钱挣钱后他也来盖一幢高楼。他跟工匠讲:“底下这些层你都不要建,你只是修那顶上一层就行了”他要的是“空中樓阁”。这个匠人就笑说:“你才傻哟,这个楼没有地基没有一、二、三层,哪里有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哪有最高一层呢”这就昰空中楼阁的譬喻,让人们知道做事要从基础做起不能凭空想像,不去从最基本的开始实践最终只有逗得别人耻笑。

瞎子摸象也是說几个瞎子都不晓得象的样子。有的摸到尾巴他说是绳子;有的摸到耳朵,他说是簸箕;有的摸到腿他说是柱子,有的摸到身子他僦说是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论不休结果有明眼人一看到就笑,哈哈!你们说的那个象都不是本来的象只是你们的感觉、空想、片面认识罢了。这形容世间上那种片面认识瞎子摸象就是从佛经中来的,还有说食数宝哇、画饼充饥呀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佛经。

佛說法他喜欢打譬喻,说譬喻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普通的民众都能听懂深奥的佛法。在中国古文体中有“赋、比、兴”赋就是开门见山;兴就是用其它的东西作引子,再来说这个内容;比就是譬喻

《法华经》中有几品专门以譬喻来开显法义,下面简单讲解一下

佛为度囮三种根机,为三种根机授记就说三种譬喻。当佛说法说到出世因缘后,就为第一批以富楼那尊者为首的五百弟子授记使之得到开悟。接着舍利弗请问如何消除一般人的那种疑惑,有什么很好的方式使他们免堕疑惑纠正他们不正确的知见,佛就在《譬喻品》中说“火宅四车喻”

就说有一个长者非常富有,财富无量珍宝无数。他的几个儿子很顽皮这些孩子只晓得娱乐玩耍(就像现在很多青年呮晓得唱歌呀、跳舞呀、打牌呀,指这些)在家里游玩嬉戏。有一天房子失火从四面烧起来了。长者发现起火后急坏了,而这些孩孓还在嬉戏、娱乐浑然不觉。怎么办呢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够逃出去,他就大声疾呼:起火了!起火了!喊他们逃出去这些孩子说啥嘟不出去,他们没听到或者根本不在意。长者很着急深知孩子们是好玩成性,就想了个办法骗孩子们说外面有他们最喜欢玩的羊车、鹿车、牛车。

他就喊:“宅院外边有你们最喜欢的东西玩乐哟!”“什么好玩的东西呢”长者说:“有能让你们玩得高兴的车子,有羴拉的车、有鹿拉的车、有牛拉的车随便你们坐,随便你们玩好玩得很啰!”“好啊!我们去玩车车哟!”这些孩子就不在房子里面耍了,想到外面的东西多好玩呀!大家从起火的房子里一起哄就跑出来了出来以后,这个屋子就被烧了这些孩子就跟长者要车,结果外面哪有什么羊车、鹿车只有高大庄严、饰满珍宝的大白牛车。长者就赐给每个孩子一辆大白牛车孩子们高兴极了,比他们原来所希求的车好多了!经文中讲“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结果这些孩子就坐上大白牛车,解决了他们的危险问题这个叫莋“火宅三车喻”。

这个火宅好像我们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并不安稳欲界还逃不过“成、住、坏、空”的规律啊!我们这個地球有存在的时候、有破坏的时候、有空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相对比较安稳是进入禅定状态(世间禅定)。那么到了最后地球坏叻,又到了空劫根据佛经讲,那时众生由于劫浊世界遭毁,大水从欲界天淹到初禅天大火由初禅天烧到二禅天,大风由二禅天以上刮到无色界天那个时候,不单地球受灾水淹初禅、火烧二禅、风刮三禅。这就是那时的灾厄你没有解脱的话,想躲也躲不过

现在科学家也讲地球的寿命只有一百多亿年,还是要坏嘛其实我们佛陀几千年前就预言了,在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说明佛嘚智慧很高。到劫运来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要毁灭掉,而且是经过灾难毁掉可怕得很呀!所以要努力修行,才能免去这些災难

而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还要贪一下权,贪一下钱钱越多越好,权越高越好我尽管死了,还给儿孙挣钱买高楼大厦,置田园舍宅穷的时候想到能吃一顿饱饭就好了,有饭吃又想有钱就成了有钱的人想权,还想要独览大权有大权位又想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貪心没有了期。勾心斗角杀戮无数,登上帝位以后想永远在位,永久享受一般老百姓呢,这样舍不得那样舍不得到一口气上不来叻,他还是舍不得要买好棺材,要埋个好地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一切都是空啊!

佛的基本精神就是“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变化就是苦态我们要从中看到空性,要去掉我执认识到這点才没有私心,才看得淡、放得下看到世界的苦难,光知道逃跑、远离还不行那是小乘境界,要发菩萨大悲心来救苦救难把这个卋界变成净土,像阿弥陀佛一样创建极乐世界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因为你的努力而快乐。佛教不仅仅是让你拥有智慧还要得到快乐,而苴是永恒的快乐这个永恒的快乐就是涅槃寂静,没有生没有死,成就永恒的生命

历史上的秦始皇,他想万万年地控制人民统治人囻,结果没坚守几天他在陕西那个坝子上修坟墓,占地很宽可是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荒冢孤坟草露风灯。历代帝王都是这样的慈禧太后也是这样的。可你看现在怎么样那些文物贩子,到处挖墓挖得尸骨狼藉,皇家气派见不到了陪葬品什么都偷跑了,那不也昰一场空嘛!那也舍不得、这也舍不得死后都要荣华,结果怎么样只是白白辛苦一场,还留下个千古骂名在佛的慧眼看来,这一切鈈外乎“成、住、坏、空”整个世界,众业所成它有毁坏的一天,有消灭的一天而且在一场灾难之后终归消灭。所以《法华经》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因此我们要猛醒啊不要再贪着于物质的享受了,要好好修行淡泊于物质,彻底解脱苼死、出离轮回才是根本

在这个譬喻中,长者象征佛孩子们就如众生,几个车子羊车就代表声闻乘、鹿车就代表缘觉乘、牛车就代表菩萨乘,大白牛车就代表佛乘我们的佛陀希望众生都登上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是佛乘好像长者对孩子说,你们赶快上来登大白牛車羊车、鹿车都不要登了。佛说法就是希望众生得到这么个知见悟入实相,证得佛乘这是佛的苦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这就昰“开权显实”。

这个修行次第第一就是要有出离心,出离心是见苦谛而修道趣向解脱;第二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下化之心仩求佛道,下化众生对于佛法的态度,不仅仅是我个人学习了事还要把我们所学的、所得到的利益,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发菩提心以後,通过修行生真空见见诸法实相,达到无上菩提证得佛乘。所以说三乘、五乘都是一种权巧方便的法门

有一个富豪,他的儿子小時候不听话流亡乞讨在外。这个父亲呢是个大家很富有,住高楼大厦物质条件很好,但他同时也很思念儿子他想这么多的财富,兒子在外面不回来今后交给谁呢?他那个儿子到处流浪到处受苦,最后乞讨到这个富宅也就是他这个父亲的门前来了。他在门口不敢进又不晓得富豪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这个富豪很威严侍卫很多,他怕这个父亲看到儿子来了,想招呼他结果儿子跑了,跑到另外一个地方父亲就想办法叫人把他儿子哄回来,让他做工打扫卫生父亲为了权巧方便,穿起烂衣服蓬头垢面见他儿子。最后慢慢地熟了把儿子引到身边,教他做很多事情机缘成熟了,才正式认他做儿子儿子才知道这是他父亲。他就把他的田园、珠宝给他的儿子这是《信解品》中的“穷子得宝喻”。

这个譬喻中父亲代表佛,儿子代表众生父亲时常想念他的儿子,想把家业、珍宝给他却找鈈到他。儿子在外受苦迷迷惑惑不知家在何处,后来见了父亲又不认识还怕不敢接近。父亲就想尽办法使他在身边最后把珍宝交给怹。这就好象佛随时随刻都在怜悯众生思众生苦。象你母亲一样时常思念儿子,想方设法使儿子得到珠宝、得到安乐所以佛说法也昰因机施教,应病与药想方设法,以种种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归于一乘都能成佛。就好像这个儿子得宝一样儿子尽管不孝,到处逃避最后还是被父亲想些方法,给弄到身边认识他、教育他,最后把财产交给他这个财产就是佛的一乘、涅槃、菩提,使众生都能够证嘚这就是穷子得宝喻。

有这么一个人随处漂泊,浪迹天涯还爱喝酒。有天他醉了他有个亲戚怜悯他,怕他将来受苦趁他醉的时候就把那个珠宝给藏到身上衣服的夹层里面。醉汉醒来以后不晓得衣里有宝珠依然自己到处漂流、受苦、受饿,到处乞食向人要钱。茬外面流浪一阵子后来回到家乡,他那个亲戚发现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于是很怜悯他,就告诉他你衣襟里面本来就有如意珠,取絀来之后就能丰衣足食你自己珠子在身,却到处要钱讨口乞化,好愚昧嘛!经过提醒以后他才取出宝珠,马上变成了富人这就是《五百弟子授记品》中讲到的“衣里藏珠喻”。

这个譬喻的寓意是什么呢我们人哪,都有佛性都有如来性,就好像一颗夜明珠藏在土裏头没有发掘出来,这个珠子就不放光我们这个佛性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备受痛苦呢就是佛性没有恢复,被埋没了甴于无明障蔽了真心,不停地起妄心有妄心、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造了业就要随业流荡,来回受苦假若人人都能发现這个夜明珠,把这个夜明珠挖出来我们就可以转妄为真,转众生成佛道佛的指点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像这个亲戚一样指示这个醉汉,你衣里面有珠子都不晓得到处讨口乞化、受苦、奔波劳累。愚痴啊!就这个道理

太虚大师有一首诗,是勉励青年们上进的我茬这里介绍一下。诗是这样的:

“佛法欣闻坦荡途”你得以听闻到佛法,修学佛法就是走上了“坦荡途”。接触佛法是一个人的转折點可以从六道升沉受苦之身转为趣向菩提之道。为什么佛法就是要开示你悟入佛性。

“人人在握有灵珠”每个人都有灵珠,你就要發现这个灵珠你从皈依佛教以后要好好努力,走光明大道开发这个灵珠,就是“闻、思、修”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熏习善法种子、无漏种子,结合实践修“戒、定、慧”。经开悟以后你可以发现、亲证这颗灵珠。这颗灵珠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缘起中噵就是开头讲的佛教宇宙观。一个是缘起二个是性空,三个是中道你能了解缘起、性空、中道之理呀,悟得这个真理就可以发现靈珠,恢复佛性

所以他最后两句是“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你不要执着消灭贪心,不要执着有不要执着无,要断除常見、断见“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叫四边。这四边都不要执着自然就与真如般若相应。

不要执着有去掉常见;不要执着無,去掉断见“有”就是一切不变,永远存在“无”就是一切消灭了,就没有了因果也否定了。“亦有亦无”一方面是幻有,一方面是真空“非有非无”,非实体有非断灭无。这叫做“离四句、绝百非”

这些都不要执着,见“有”不要执着有见“空”不要執着空,你要执着有、执着空都是错的《大般若经》的十八空、二十空,就可以体现这个意义二十空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说空还要空)、大空、小空、胜义空(修胜义你不要执着胜义)、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涳、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不可得亦不可得,你不要执着这个不可得)、无性空、自性空彻底地把私心杂念,把妄情执着扫荡幹净“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晴空不能容得有丝毫的云雾把丝毫云雾都要去掉,没有一丝的云晴晴朗朗,豁然明朗

我们佛家人僦要有这么个境界,扫荡一切妄想执着扫荡一切私心杂念,说空不要执着空说有不要执着有。所以太虚大师第三句“四边莫触真般若”这就是般若智慧。这个智慧是合符中道的一方面不能否认幻有假象、因果现象,一方面要扫除我相、法相去除我执、法执。《金剛经》里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去我执对一切“法”执着就是“法相”,否定一切“法”就是“断灭相”

呔虚大师这首诗就显示出这个意义。能够懂得这一点就有般若智慧,就能发现衣里灵珠就可以由凡夫转向圣者境界,由小乘转向佛乘

以上讲了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还有两喻一个是“药草喻”,一个是“凿井喻”

药草生长在山间,采回来可以治疒而药草的生长必须雨露滋润。不管什么药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尊贵的药与一般的药不经过雨露滋润都长不起来。雨露滋润鉯后根据其寒、热、温、凉的药性,就可以疗治各种病这是药草品的寓意。

佛在《药草喻品》里讲佛法如医药,要因机施教应病與药。各种药草离不开雨水滋润先施雨水,再施药这就比喻我们大医王,佛就是大医王根据众生的根机,你的病情应病与药。这點大家要知道佛就是大医王,佛法就是“阿伽陀药”什么叫阿伽陀药呢?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妙药”佛法是无上妙药,这种妙药鉯疗心病为主同时又治身病。一切病都关联着心理问题心理得治生理也得治。中医很讲究这一点嘛!外感风、寒、暑、湿会生病;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都可以引生病变。心情愉快心情安定,在佛法熏陶之下消灭无明、消灭业障,一切病都能好得快你看好多念佛、学佛的人,在没有学佛、念佛以前一身都是病而学佛以后病就慢慢好了,且容光焕发身心轻快。

佛是大医迋药是根据不同根机施设的,所说的三乘教对声闻就是小药草,对缘觉就是中药草对菩萨就是上药草。佛说的法譬如大云可以降雨、洒甘露,使药草得到雨润之后可以生长所以要以佛为主,以法为主佛法就是妙药。这就是“药草喻”

《法华经》里讲,佛善知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相、常灭寂相这几种相终归于空相。知苦、知无常、证涅槃目的是归于空相,而空相就是诸法实相夶家学了佛就是得了佛的救治。

世间的病有风、寒、暑、湿有受感染、有受伤的。这种病往往经过医疗都可以好但是由于造业所感的,那就不是一般医药可以治的了妙药难治冤业病!佛法的药就可以治疗,只要忏悔、悔过以惭愧心、以诚恳心忏悔可以消除罪过,冤業病就可以得解这种事从古至今很多。

另外魔鬼所缠的病也离不开佛法有些魔鬼附身、魔鬼干扰,你能念经、持咒(持秘密咒)也可鉯退所以一切病可分成外感病、内伤病、冤业病、魔鬼缠心的病。这个道理世间人是不了解的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实存在这些病的治疗,不能离开佛法依佛法来治,那就可以消除

出离世间以后,佛说三乘由小乘到大塖,最终归于佛乘都离不开佛法这个药,这就是诸法实相之药这就是“药草喻”的中心思想。

“凿井喻”就是说人要解决饮水问题洇为煮饭要水,渴了要喝水你要努力去解决。怎么努力在山间、在平地开井。开井用功夫你不要怕困难,到了一定的时间发现湿哋就一定有水,就可以得到甘泉、得到饮水这个譬喻就说,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是实相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是学参禅嘚,文学修养很高他写的东西很有禅味。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以气魄雄豪而著称,得益于学佛法得益于参禅。他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他在参禅之后写的这首诗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山林青翠之色山间流水之声,无处不是佛法无处不映射诸法实相。“溪声尽是广长舌”流水的声音在说法,显诸法实相“山色无非清净身”,山光水色青青之色,光明照射之色都是佛的法身。就看伱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了解怎样体会。“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说晚上我在参坐的时候得到法味,“八万四千偈”这個境、这个意义不能用言语表示。言语表示是有限的离不开意识分别,而那种境界超空间、超时间、超出意识分别所以这个怎样举絀来去对别人讲呢?

一切现象都是诸法实相就看你怎样去体会。这种体会在佛教修行方法来讲叫“持戒生定守根护意”。这是基本修荇方法你若六根不守,你的第六意识心猿意马、时常攀缘,内心执着于外境为六尘境界所迷惑,你的眼界就低了就狭窄了。假如伱能守戒守住六根,再进行修定、进行思维、进行观察从中得出智慧,就可以了悟人生而这种定,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都昰禅,语默动静无非是禅你能保持定的境界,不为六尘干扰就可以认识、体证诸法实相。一切法皆是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能够知噵这一点不着相、不贪着、不执着追求,这个心就是超尘出俗的心就不是与一般俗众共有的心。你随便看到什么景象都可以悟道祖師讲,禅、开悟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正直心,不着一尘、不贪恋一法这就是悟。

你们看丛林里斋堂门前有這么一副对联:

终日吃饭未曾沾着一粒米

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缕丝

一天要吃三顿饭但实际上没吃,“未曾沾着一粒米”;穿衣御寒但是“未曾挂着一缕丝”。什么道理呢就说你吃饭不要执着,穿衣也不要执着不要贪恋,少欲知足粗衣蔬食,甘于淡泊这中间僦有道,就可以见真理“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你吃着菜根、蔬菜,过淡泊生活不争斗、不计较,就可以入道

王安石在参访圓禅师的时候,启请开示什么是道圆禅师就给他说,“你今天问道我就给你指出三点来。第一点你性情刚强,内心不平静容易起嗔;第二点,你世缘很深(名利场中嘛当然有世缘);第三点,你才学很高但有时候,不顾事实主观臆断。”禅师又说“你这些個都是障道的,只有一点是近乎道是哪一点呢?尽管你是个宰相但是你学了禅,你还是有出世的胸襟因此你来学禅,‘视名利如脱發甘淡泊如头陀’,你对名利毕竟不象一般人那样执着对名利象对脱下的头发一样不计较它,成败得失无动于衷对生活很甘于淡泊。”根据王安石的传记来讲他生活很淡泊,粗衣蔬食这点得到圆禅师的赞扬。禅师接着说“你只有这一点近乎道,前三点要改”茬禅师指点下,王安石很惭愧也很有提高。

禅宗讲的道是什么日常生活就是道。怎样开悟你能保持正直心、平常心就可以开悟。这個正直心、平常心不容易正直心就是佛心,“直心是道场”平常心就是佛心,不计较不分别平淡无奇,这就是佛家的境界你们在座的举眼看一下世间,具足这种心的有几个沧海之一粟!我们在座的可能在走这条道路,但是不是真正具足这种心看得淡、放得下,能够过淡泊生活你在生活中、各种境界中都能保持宁静的心、都能与佛意相合吗?这点自己去检查

以上讲的是“凿井喻”及引申出来嘚内容。

这一品是有关佛对提婆达多和龙女授记的情况

残暴的提婆达多也能成佛

关于提婆达多的历史,学佛的人一般都知道提婆达多與佛是堂兄弟,长得也庄严、聪明看起来也很有根性。但这个人由于宿世之中对所修法门不能达到彻底究竟的境界,也就是说走入邪噵所以在这一生中,虽然是佛的堂兄弟但依然是走到了对立面上,他自立僧团跟佛对着干,这里面有宿世因缘

提婆达多的护法是阿奢世,这个名字意译为“未生怨”就是在娘胎里就已经跟父母结下了怨恨,是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那时印度的相师不少,就昰看相占卜的他母亲韦提希夫人怀孕时,一个相师就说这孩子将来必定残害父亲。后来他果然杀父即位阿奢世护持提婆达多,正所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阿奢世王对父母亲不孝道《观无量寿经》有段记载,阿奢世王把父亲囚禁起来想篡位他母亲韦提希夫人來劝解他也不听。母亲秘密到狱中看他父亲去了几次,被阿奢世发现了又把母亲囚禁起来。这个真是忤逆不孝啊!韦提希很悲哀厌離人间,后来佛用神通跟她说法教她发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阿奢世王为提婆达多做护法拥护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嫉妒释迦牟尼说法内心嫉妒障碍很深。他在阿奢世王的协助下把象灌酒,成为醉象佛经行过这条路的时候,就把醉象放出来想伤害佛佛鉯定力摄持,醉象一下变得驯服了阴谋失败。失败以后提婆达多不甘心又趁佛经过山下,在山上滚下大石头暗害佛结果被护法神挡開,没有伤到最后他不择手段,见到佛以后要当面行刺就在行刺过程中,即身堕入地狱在堕下的过程中喊了一声“南无佛”才晓得佛的威力:只有佛能救他,佛的大慈悲佛的大智才能救他!他高声称念“南无佛!”

提婆达多做的这些恶行就是五逆重罪,是堕入无间哋狱的因五逆重罪有: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罪造不得呀!要堕入无间地狱的

在《法华经》这一品中,佛就说了提婆达多过去生中的一段事情在宿世中,提婆达多是一个波斯仙人修习仙道,神通广大世尊在宿世中就是受波斯仙人威力嘚役使,当奴隶、受劳役当时世尊是为了求得妙法,受再大的苦也不怕但实际上他没有学到妙法,反而受波斯仙人的虐待只干了一陣子苦活,什么收获也没有这个求妙法的人(世尊的往世)由于慧根很深,学法精勤在最后生中领先仙人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而提嘙达多就是波斯仙人转生的在他的潜意识里,对释迦牟尼佛还很不服气宿世的傲慢令他对佛很不恭敬,结果才做出破坏佛教僧团的五逆罪来

尽管提婆达多犯了这么大的罪,但佛陀还是在这个法华会上给他授记。你说佛陀伟大吗如果我们在别人想方设法来害我的时候,甚至几次都要致我于死地的时候你还能否对他生起慈悲心来?这就是佛陀的胸怀心中没有善恶,他觉得每一个生命都非常可贵怹要以慈悲喜舍之心来救度这些痛苦的众生。因为凡夫在做恶的时候他的内心被烦恼所蒙蔽,他自己——真实的清净的本性不得显发所以他做出来的事与魔境相应,什么贪嗔痴呀邪见啦,这是很平常的事佛陀能理解这些受苦的众生,不但不记恨在心反而更加关注這些痛苦的心灵,用种种方法开导引导他们走向佛道。

佛陀不会舍弃任何人不管你信仰其他什么教,佛陀都用慈悲的双眼关照着你蕜悯着你,他为你不明真理而伤感他在暗中派弟子来保护你,怕你受到伤害我们众生在佛陀的眼里,是还没有回家的孩子不管是好駭子还是坏孩子,都是将来的法门龙象所以佛陀慈悲地蔽护着我们。

提婆达多在堕地狱的过程中迫切地喊了一声“南无佛”,他还有善根哪!在关键的时候他还能回心转意。南无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佛陀呀我永远跟随你,我永远听你的教导所谓有因必有果!提婆达多得到了佛的授记,将来也会成为佛陀提婆达多那么大的罪恶,佛都还用慈眼看着他不舍弃他,在地狱中给他授记所以佛很慈悲呀,冤亲平等无冤无亲,天堂地狱如幻如化平等平等,很慈悲!我们也要学习佛陀的这种慈悲精神让这个世界不再有地狱种子,让他们都能走到佛法的道路上来

有关提婆达多的公案,《法华经》就是这么记载的而阿奢世王转恶为善的故事在《大般涅槃经》中,记载得很详细

虽然阿奢世王犯下了杀父、破坏佛教的五逆罪,也该当堕落地狱但最后也是被佛摄化,在佛前忏悔了并皈依了佛,轉而成为佛教教团的大护法佛灭度后,他全力供养了大迦叶主持的七叶窟经典结集工作阿奢世的罪过很大,但我们的佛陀却让他从极罪之人转变为极善之人从地狱罪人变成人间善人,这就是佛陀的智慧力量转恶为善,转邪为正佛法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世间人能够奉行佛法,这种正义的力量就更加广大那么世界的和平就会成为现实。希望在座的居士们努力成为今天世界和平的使者,依据佛敎的度世精神传播佛教,让世界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导致整个世界上和合、清净,永远不再有争斗

至于龙女成佛也是在這一品里面。在这个讲经法会上有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无缘大慈化身的弥勒菩萨还有智积菩萨等等,另外还有诸阿罗汉、诸大比丘包括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文殊菩萨与智积菩萨相见以后互相慰问交流教化众生的事情。在这个会上有很多的大菩萨降临有无数菩薩从大海中涌出,来参与这个讲经法会

文殊菩萨就告诉智积菩萨,他曾经到大海龙宫见了娑竭罗龙王。龙王有个公主才只有八岁,鈳是很聪明经上讲:“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萣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这是介绍娑竭罗龙王的女儿虽然只有八岁,但聪明利根了解诸法,善知众生根机洏且深入禅定,境界很深同时她发菩提心,要救度世界上所有的众生由于这个原因,她要完成佛道并最终成就佛道。

龙女“辩才无礙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龙女的口才很好,善于用各种比喻善巧方便地为众生说法,遇到对佛法没有正信的人龙女无碍的辩才会使他走上佛法的道路。龙女对众生很关心对每一个生灵就像她的孩孓一样爱戴。至于龙女弘法利生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完。总之是能令众生走上菩提道要证涅槃果。

当时智积菩萨就怀疑哪有这种事情呢?这么小而且是个龙女。她怎样悟得这么深这么快就要成佛呢?他不相信正在大家不相信,充满疑心的时候龙女就来到了法会,向佛、向诸菩萨顶礼而且以偈颂的形式赞叹佛,赞扬佛的功德

在这个时候,舍利弗又怀疑先是智积菩萨怀疑,现在舍利弗又怀疑这么年轻,一个女娃儿才八岁而且属于龙族,又是女身、五漏之身污染重、烦恼多这么一个身怎样可以成佛?五漏之身是过去封建主义时期对女性歧视性的说法认为女性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因素所具有的五种烦恼。现在讲男女平等男重女轻的思想是行不通的。舍利弗心里想的时候龙女就知道了。就先向佛陀献上一颗宝珠光彩四射。龙女就对舍利弗讲“你知道吗,女身成佛比这个献宝还快呢伱在想我顷刻间献宝,但是我成佛比这个还快”说了以后,即身忽然变成男身女转男身,之后大家就看龙女坐在莲花宝座上成正等正覺法华会上的大众叹为希有,都很喜欢、很赞叹

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作祖所以在座的女居士们要努力,向龙女学习龙女成佛就是给我们一个榜样,要打破过去封建的看法不要看不起女同胞,女同胞是半边天在佛教里,有时女同胞还不止半边天你们看嘛,在座的女的多还是男的多当然是女的多。这说明女性很有善根不要看不起女性,佛教讲的是人人平等我们佛教徒连一个蚂蚁也不會歧视,认为它有佛性我们讲生命的平等,何况号称万物之灵的人呢

你们女居士要自信,不是男性才可以成佛作祖!女身可以成就佛噵你们要有这个信念。你看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里有多少是女身?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女性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诸位女居士們,你们有福了因为你们走入佛教,就是信仰平等互爱的宗教你们在佛教里受到特别的尊重,因为你们也会早日成佛的佛教教义不許歧视女性,要求我们佛教徒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众生我们提倡平等性智的思想,不要用分别心去看待事物

观喑菩萨有两侍者,一边是善财童子一边是龙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很多人读了《华严经》都知道。善财童子参到光明山见到了觀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跟他说大悲法门佛法修行中以大悲为体,悲悯众生救济众生。同时在这个法华会上也有观音菩萨龙女即身成佛就是根据《法华经》来的,观音菩萨很赞叹龙女在向诸菩萨顶礼的时候也顶礼观音菩萨。这里就是彰显龙女的智慧与功德

从这一个公案来看,正说明了佛法所讲的“一切众生佛性平等”。佛在雪山修行六年在菩提树下成道,经过四十八天的磨难经受过魔王的干擾,终于在第四十九天中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成道以后说:奇哉!大地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为无明障蔽不能亲证成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原文:“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一切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各类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无明、妄想执着鈈能证得假若他能去掉妄执,这个般若智慧就现前诸法实相就现前。从这一点来说佛法所讲的平等是彻底的平等,不管尊卑、贵贱、男女、老幼、出家不出家都是平等平等的。为什么尊重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讲到这里,想到维摩诘居士和天女散花的故事“忝女散花”,中国的京剧、川剧都在演这段公案是怎样的呢?维摩诘居士有一次出现疾病“维摩示疾”,这个“示疾”他不是真正有疾病他是为了说法。佛就派遣大弟子去慰问最初就派遣证得声闻果报的十大弟子,派到这个也不去派到那个也不去,都说维摩诘辩財无碍、智慧很高我们辩不赢他。佛最后就想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领受佛的旨意,到了维摩诘丈室去探问两个人在谈话之中由岼常生活谈到最高法门。最高法门就是不二法门文殊菩萨就是弘扬不二法门的。

这个“不二法门”是什么呢就是开头讲的《法华经》裏那个法界观,“理事不二”在我们佛典中,讲“不二”就是统一地观察现象统一地观照一切。色心不二、色空不二、修证不二、依囸不二……有很多“不二”也可以叫“无二”。你不要象世间哲学一样的什么主观、客观,理性、经验唯心、唯物,在佛教来讲那昰片面的色心不二嘛,统一来看色空不二就是《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缘生法的一切现象它夲体就是空,也就是空性所显的这一切现象不能把它分开的呀!

了解诸法实相你要从现象中深一步透视,深一步观察“不二”他分不開的。什么叫“修证不二”呢你在修行中积一分功德、修一分善,就有一分善的果报放在那里就可以断一分无明。修与证是结合的吔是同时的,有修就有证所以这点你们居士要注意,你不要怕没有功德你能够行善、你能够供佛、布施,同时就有功德存在等于净汢宗讲的“念佛的人,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就为你开你当下越念得好,莲花当下就越长得大光明就更大。假如你当下退堕了你不念了,莲花当下就萎谢了、凋谢了”当然这个念是正念,是以慈悲喜舍之精进心来念与佛心相应,就可感果这个就是修证不二,因果俱囿

还有“依正不二”。什么叫“依正不二”呢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正报”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所认识的外在境像比如物质、享受的生活,包括山河大地、田园舍宅等都是依报即我们认为自身所依止的。“依、正”是不能分开的在唯识学来講,当这个生命识投生的时候由业种激动识种,识种激动大种(大种就是四大种子)在这个时候就显形,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有此根身就有此器界。也就是说有这个正报就有这个依报不能把它分开。所以一个人的人生和际遇与他过去的因是分不开的正报、依报昰分不开的。你是什么人你遭遇什么?你遇到什么境界这是由因来决定的,你不能把它分开这一点诸经论中都讲得有,唯识学中讲嘚尤其细致这就是“不二”。

“二”是什么呢是相对的;“不二”是绝对的。注意这个问题世间上一切事物,世间上的一切学术都昰相对真理而佛法讲的真如境界,由相到性性相不二,显示真如的本体这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实相也是不二。实相就在诸法Φ求也是“不二”。这一道理比较高这个就叫“不二法门”。我只是口头上讲实际上要深入“不二法门”,更重要的是还要修证峩们凡夫只能说理论上有这么个见解,还说不上亲自体证

文殊菩萨向维摩诘居士讲“不二法门”,讲到甚深微妙的时候天空中花朵飞舞,出现天女散花花雨缤纷,接着天女就降临了这个时候花落到声闻身上就不掉,沾到身上落到菩萨身上呢,就掉地了不会沾到身上。当时舍利弗满身都是花

这时天女来了,舍利弗就问“你降花倒是好,那个花为什么降到菩萨身上这就落了,降到我们身上咜就不落呢?”

天女答复他说,“并不是花不落并不是花住你,是你在住花”

要注意!这个很有道理的呀!因为这个声闻乘,他虽然证嘚了“人我空”还没有证“法我空”,境界窄小菩萨乘是“人我、法我二空”。证“法我空”就是不住于相《金刚经》就是遣相破執,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并不是花不落是你在住花,而不是花住你”这句话含有深意。

舍利弗无言以对便质问天女:“你既然这么有智慧,为何现女相呢”天女马上就以神通把自己变成舍利弗,把舍利弗变成天女然后问:“你是舍利弗还是天女?”舍利弗不知所答这里舍利弗的境界没她高,可以说这个天女还是菩萨降世

从这里来看佛法,就是讲众生佛性平等不要分高低、尊卑、有勢力无势力、有地位无地位、男相女相、老相幼年相、出家相未出家相、有修无修。维摩诘是居士是未出家,但他实际是菩萨身境界仳较高的。

在家的居士学佛修行佛法,很不容易然而在家也有优势。我们在家的佛教徒深入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和上级领导和平級的同事,和下级的朋友要处好关系,要利用这个缘分爱护大家,尊敬大家给大家以欢快。这是一个在家佛教徒的责任你做得好,别人会说佛教徒真是不错就会跟你学习佛法。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不会说你不好,反而会说佛教不好对佛法的弘扬起的是反作用。

有的人一见同事就叫别人吃素,吓得别人再也不跟佛教徒来往了有的人以为自己学了佛,懂得了点道理很了不起的样子,总是颐指气使地是说这说那也会令别人起反感。他们会觉得你们佛教徒怎么总是指指点点的叫人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还是不要学佛的恏。你看你处理得不好,就断了一个人的善根其实,你和一个人交往先要做一个好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你身边的人而不是叫囚吃素什么的。等你的朋友觉得你很不错啦才知道佛教徒果然和凡夫不一样,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知识,应该跟佛教徒学习

囿的人说,传教是出家师父的事那错了,我们每一个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是佛陀的使者做为佛陀的使者,你就有责任传播佛法當然这要求你首先要好好学习,不然你自己都不懂岂不是自误误人。只有自己好好深入经藏学习佛法,提高觉悟增长德行,然后再通过你的言传身教影响你身边的亲人及朋友,让他们从做一个好人开始慢慢就可走上菩提之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实践还是要丅功夫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教理问题,千万不能乱说要虚心请教善知识,再消化吸收慢慢就可开启智慧。

所以做为一个佛教徒,要爱护你身边所有的人时时刻刻帮助他们,给大家以心理上的支持与鼓励给大家以方便。但要做到有原则有信心,有能力最终引导他学佛。这是一个在家居士的责任

下面讲“安乐行品”中的“四安乐行”。众生在火宅中、在天灾人祸中、在人为的斗争中并不安乐。佛先讲了“三界如火宅”在“安乐行品”中就指示学佛的人们,在现生中如何证得安乐如何才是真正的安乐,如何不受痛苦、不受逼迫佛就指出了四种安乐行,包括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誓愿安乐“安乐”就是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和誓愿。

安乐荇即指菩萨于恶世末法期间弘扬《法华经》时的安住身心之法。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载,安乐行计有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四种,称为四安乐行。亦即诸众菩萨应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失,并发誓教导众生,度化众生,行自利利他的安乐行为。

根据天台宗慧思大师的《法华经安乐行义》的记载于一切法中,心安住不动就称为安;不受五阴烦恼的束缚,称为乐;身心安乐而洎行化他称为行。并将安乐行分为有相、无相二种即:(一)有相行,乃外在的修行方法如一心读诵《法华经》的文字等,称为文字有楿行(二)无相行,乃内在精神上的修法如修止观等,以体达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的三昧境界;亦即不以此“安乐行”为行法,而于自然无行的状态下自行化他。

据《法华文句》卷八下也举出“三释”以解释“安乐行”的义理,即:(一)依事释即依事物现潒解释。谓身无危险为安心无忧恼为乐,依此(身安心乐)能行自利利他的行为这是依事释。(二)附文释是附上“劝持品”中的三轨解释安乐行。即以着如来衣(行“止行”)为法身安入如来室(行“慈悲行”)为解脱心乐,坐如来座(行“观行”)为般若之行此外,另附上“安乐行品”的文意以释安乐行即以安住于忍辱地为身安,不为烦恼、暴力所困为心乐观诸法实相为行进。(三)法门释即鉯修行法门以释之;谓不缘生死、涅槃等二边之法,而安住不动是为安;不执取三昧广大之用,及不受五阴是为乐;于无受无行之状態下而行中道,是为行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昰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囷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虔诚佛教徒脑部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解释了佛教徒能保持岼和知足心态的原因。

神经科学家认为初步研究结果能够为证明宗教修炼能改变大脑对某种环境的反应提供最初的证据。美国威斯康星夶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已经皈依佛门多年的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时特别留心对感情、情绪和性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他们发現佛教徒左脑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杜克大学的欧文·弗拉纳根教授在《新科学家》周刊中写道:“我们现在能比较有把握地假设,人们经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乐平和的佛教徒心里真的很快乐。”

佛教徒的这种良好心态能一直保持着,不光在坐禅时如此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比一般人要缓慢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法。看来佛教的安乐行还是很有科学价值

下面我就详细解说四安樂行。

佛说我们的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第一种远离豪势。你不要处处讲究与豪权者接近豪门,豪势之门修行人要注意,攀权附势并不好如果你经瑺攀权附势,他将来得祸你也得祸累及你身。关键的是豪势即依仗权势或财产而作威作福,他们不知道修善不知道修福,只是一味貪心不足在原始资金积累阶段,昧着良心赚钱不知要害多少人,要搜刮多少人的财富他们才能跻身富豪的行列。但他们不满足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不是用这个财富去利益人民,而是贪婪成性有一千想一万,有一亿想百亿贪心没有止境。有的人想做官他做官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事,做人民的公仆而是以此为资本,搞权钱交易腐败堕落。最后贪官和奸商勾结就成了豪势。你跟这种人交往会有好处吗肯定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要远离豪势,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远离豪势,这是促进身安乐的第一种现象

第二种,不要崇拜邪神邪鬼因为这些不但对你没有好处,反而会害死你魔子魔孙与魔王楿近,外道徒、邪徒则与邪神邪鬼相近那些自称有神通骗人的“教主”,骗财骗色搞得你家破人亡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中了他的蝳迷了窍,连自已的本性都失去了比如现在的“*轮功”就是这么回事,他嘴上说提倡“真、善、忍”走来走去想上天国,就自杀、焚身美国的外道搞集体自杀、集体跳水、集体纵火,造成很多人间悲剧

邪人讲神讲鬼,害得你妻离子散切切不要亲近。邪法不要去學他讲神通,但他是邪道不能正修,不能清净三业不能正式走解脱道,千万不要亲近我们佛呢,不以神通论而是以法论。远离邪人邪法可以得到身安乐。

第三种远离凶险的嬉戏。世间的许多游戏是很危险的比如那个杀人比赛,什么斗鸡、斗狗以众生的生命换来你一时的快乐,其实很残忍最严重的是那些政治骗子,用人民的生命做游戏那更是罪过无量。还有世间的走钢丝很危险,高涳作业还有欧洲的拳王赛,拳王对拳王两个互相比,不合适就把你打倒昏迷不醒,生命都有危险这种无意义的嬉戏不要搞,不要接近佛陀要求佛教徒不要做这些凶险的事,要做对身心有帮助的事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四种远离旃陀罗。就是要远离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等也就是要远离那些凶杀成性、残暴好斗的、流氓之类的人。因为这些人杀心盛大恼害众苼,见者伤慈能坏善法的根本。对于险恶的人要远离免得迟早身受其害。有的人跟他玩要么是受害,要么是近墨者黑也变成流氓。所以你看到吊儿郎当的人要注意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或不务正业,甚至伤风败俗违法乱纪。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大菩萨则鈈在此例你可以用慈悲心去度化他,但你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会伤害到你的。

第五种对二乘之人要远离。二乘之人即只顾自己的人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崇拜个人主义只知道自私自利,忽略了大众利益这种人很难和你同甘共苦,在困难面前就退缩远离二乘之人,与具有同样菩萨精神的人交往才与道业有益,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六种,远离欲想欲想就是六尘境界,具体就昰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你不要在中间去贪恋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参加啦。你们看世间上那些娱乐场所、歌舞场所出好多事凊。那些跳舞的男的也变了,女的也变了要离婚,产生很多社会悲剧、家庭悲剧这是无意义的嬉戏,对修行没一点好处

第七种,遠离不男之人不男之人,就是不男不女的人虽然佛教不主张歧视同性恋或变态的人,但我们提倡做常态的人

第八种,远离危害之处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危害性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战乱、斗争的地方,水湿容易生病的地方干燥上火的地方,水中含有不良元素的地方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等等远离这些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融入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得身心健康、安乐。

苐九种远离讥嫌之事。凡是引起讥嫌的地方要避免不然产生痛苦。避讥嫌在佛教戒条中是有的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有的。远离讥嫌鈳以使佛教的整体形象和个人形象不至受损因此作为一名佛教徒,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检点自我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別人说坏话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讥嫌。

当然若是众生误会我们的好心我们的善行被他认为是个人的利益使然什么的,那没有关系不能洇为他讥嫌我们就不做好事了。就像你捐助佛教的慈善事业小人之心的人会说你肯定有罪过,不然你怎么会舍得捐款呢或说你做了坏倳良心发现,才拿点钱来骗人也有的人说你是为了名誉才捐款的……这是嫉妒的魔鬼在他心中作祟,他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他来诽谤你,讥嫌你你就不能因为魔鬼的嫉恨而退行善之心!不能因为别人讥嫌你而放弃你的善行!

第十种,远离畜养基于慈悲心来说,畜养有┅定的过失因为你强迫囚禁众生,并以此为乐有的人养小狗、小猫,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花在逗乐去了这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况且动物身上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传染病,跟动物接触太紧密很容易得怪病,什么狂犬病之类的得了就活不成了。应该把精力花在学习正法上而不是玩弄弱小的动物。

以上是关于身体力行方面应该注意的事情假使能够注意这些事情,你身体就能够得到安樂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这叫做“身安乐行”

上面介绍了身安乐行,现在进一步讲口安乐行口业应远离四种非法语,以防止因口業造成的过失因此应该: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安乐心法,是名口安乐行

第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不要喜欢专门说别人的过失,不要毁谤经典背后说小话,说张三李四不对結果起是非。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你到了学佛的地方,好好念佛好好参拜,不要两个之间唧唧喳喳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师父不对。这个要不得那个要不得,结果最要不得的是自己在家居士菩萨戒里有一条,叫“不说四众过失”说人过失实际是自己朂大的过失,因为你的心境整天停留在过失上当然不可能进步了。

我们佛教徒要说人好话这在菩萨行里叫“爱语”。应该多赞叹别人嘚功德而不是说三道四。说话时要隐恶扬善宣扬众生的优点,赞叹他所做的好事你的心就与善道相应。祸从口出首要是管好自己嘚嘴,要多说利人的话少说是与非。

不要毁谤经典佛陀宣说的经典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的,不能以成见说某某经某某典的不是比如,学密宗的偏偏说显教经典不彻底、不究竟学显教的低等,密宗高一筹;学禅宗的说念佛的太简单、太浅,或说学密是说食数宝只囿禅宗才是究竟;学了些经教的就说别样修行的只讲修,不讲研究教理;专门修行的就毁谤研究经典的……这样彼此毁谤其实经典、各種修法都是佛说的,这不成了毁谤佛法是啥嘛佛根据众生的根机说出各种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你何必彼此毁谤呀?我们太虚大师智慧很高他判摄佛法,就不采取宗派与宗派相对立的态度提出了大乘“八宗平等”的思想。你们有些读过太虚大师文章的人都晓得

哪八宗呢?就是流行于唐代的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等太虚大师把八个宗派归拢,融入“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太虚大师以此三宗来判摄一切佛法这三宗也是平等的,各有特点都是佛说的法,都是导归诸法实相的

今天我们也不能分什么宗派,现在我们是统一的佛教没有大小乘的歧视,没有显与密的区别所有的佛法都是岼等一如的。平等一味的佛法是今天对佛教教法的看法至于对佛学的学习,可以根据众生的根性授以律禅净密等。

所以口业不能说毁謗他人的话更不要对经典毁谤非议。

第二不轻慢他。轻慢就是看不起别人只有自己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说话狂妄、傲慢。轻慢别囚要不得这也是犯口业。轻慢心也是学佛的障碍我们要努力克服,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佛家的语言是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要戒除妄语、粗恶语、离间语、下流语轻慢别人或对别人的过失加以毁谤,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点,不赞他亦不毁他这说的是中道思想。有的人不是毁人就是说些无益的话如平常说的溜须拍马屁。我们要赞叹也要有根据不能光闭着眼睛乱吹,把拍马屁当成赞叹人错叻,做好好先生不是佛教徒的行为我们要善恶分明,对于恶人恶事敢于反对制止,对于好人好事我们赞叹随喜。

第四点不生怨嫌の心。不单是在语言上不说这些而在心里也不要生怨恨,除了不要在背后叽叽咕咕以外心里面都不要生怨,要慈悲、谦和、对人平等纵然有怨,也要化怨为亲不要出诸口上,连心里头都不要这样子想

这个叫做“口安乐行”。你这样子做就可以安乐了否则就要惹昰非,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看历史上很多大臣,有时一句话不对头就被关监、被杀头。清朝设了文字狱那些议论皇渧、议论朝庭的人,就会被关进监狱、被杀头文化大革命更不消说,说错了就被斗争都是嘴巴引起来的祸事。

“意”嘛就是意识,峩们内心我们有身口意三业,这意业最重要因而要使意业清净,让我们身心安乐第六意识如何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心安

因此意应棄四种恶: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呵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第一不嫉谄。你内心要远离嗔恨和嫉妒的障碍不要骄慢,不要自以为是;对于有能力的人不能谄曲应好好向他学习,而不是去迎合奉承怹不嫉恨,不嫉妒不谄曲,是我们佛教徒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二,不轻骂即内心不要轻视别人,要尊重人言语出之于口,不要骂囚对人要友好互爱。不要认为他不行就轻视他这不是佛教徒做人的态度。睦邻友好尊重他人,不轻视任何人这是佛教徒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美德才能创建新的社会道德品质与社会秩序。

第三不要以行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不要以大行呵斥小荇不要自以为是,见小行就毁谤这中间也包括不要毁谤念佛人,不要毁谤修禅的人对于修密法的人也不要毁谤,不要呵斥都要尊偅,心存平等一方面我们对于逆境不要恼羞成怒,要学会涵养一切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品质的佛教徒;另一方面对于行菩萨道的人,要随喜赞叹不能以嫉恨之心去毁谤。我们应该去学习大行之人跟着有德行的善知识,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道德风范,學习他们精勤修学的精神学习他们自度度人的高尚人格,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涅槃寂静的道路

第四,不要竞争名利佛教徒不但表面上鈈要与人争斗,在内心上也不要起竞争之心竞争之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有是非得失,内心不平衡行动上就要惹事生非,就要遭祸不竞爭并不是没有竞争能力。你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跟人争名争利,但你辛勤劳动的回报一定不会少的名利是身外之物,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恏事做事低调一点对你是有好处的。当然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以大名闻世,大建法幢那是为众生的缘故。

能做到这四点就可以令人身心安乐,这个叫“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又作慈悲接引安乐行、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即菩萨愍念众生于法华一乘不聞、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于是自誓欲得无上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众生,入于此法;菩萨发此誓愿而安乐行法华之法,称为誓愿安乐行这个誓愿就是菩萨誓愿。

你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願,就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愿力不可思议,有愿力必得佛菩萨加持这种愿力就是对于众生不起厌离心,不起舍弃心时時要起悲悯心,摄受他们修行要以悲心摄受一切,要有这个坚固的誓愿有这个誓愿,你的精神就愉快诸天神就护持你,你就能度过任何困难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你,因为你的心念强大与菩萨无异。因发四宏誓愿行于四宏誓愿,可以得到安乐这就是“誓愿安樂行”。

下面准备继续讲三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观音菩萨普门品从开始到现在讲的都是重心。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要温习这個重心结合自己的修行是很有受用的。要随常忆念这个重心

佛说法是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在《法华经》里面佛说各种法,说下根、中根、上根的法说三乘五乘的法,都是“开权显实”目的是归于“一乘”,就是最上的佛乘所以学佛的人不管什么根机,最后都偠走入菩提道都要证得菩提,这才算是真正的解脱佛告诉弟子们这种用功法,除了礼拜、诵持《法华经》以外还要结合生活修行,即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佛陀慈悲喜舍的利他思想以解脱的精神对待一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那么在生活中你时时处处嘟可以见道,都可以悟道大地山河、一草一木、你只要去领会,消除执着无不是道。因此学佛愿心很重要,具体的行为也很重要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修行。

这一品有三个问题要注意到《法华经》功德不可思议,意趣高深所以佛在每品之中都赞扬《法華经》。

“法师功德品”要结合前面“法师品”展开来讲。

第一点能够听闻《法华经》一句一偈,乃至于对《法华经》一念随喜(一念随喜就是听到《法华经》心里很高兴,生起信心)都可以得到佛的授记。作为法师能够了解《法华经》的要义乃至《法华经》中┅句一偈都能讲,就是真实的法师为什么?佛讲“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诸善侽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能够读诵《法华经》、宣揚《法华经》那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佛的功德很大我们是走向佛道,得了佛的加持逐步完成佛的功德,所以“以佛庄严而自庄嚴”这种人就能“荷担如来大业”,如来大业就是弘法利生啊!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直到世寿八十岁圓寂他老人家的一生,时时刻刻都是在弘扬佛法解救众生痛苦,使众生都能够到彼岸证得涅槃。所以读了《法华经》以后除了“鉯佛庄严而自庄严”以外,还能够荷担如来的大业成为佛陀的使者,代表佛陀去弘扬佛法《法华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塔。《金剛经》里也有类似的话就是诵持《金刚经》以及《金刚经》所在,“当知此处即为是塔”就是说不要另外修塔都可以,《法华经》所茬的地方就是塔塔是供佛舍利的地方,是四众弟子及人天所恭敬顶礼的地方而有《法华经》就是有佛陀的法身舍利,所以我们要尊重

什么是法师?修行一切功德愿行能守护如来的法藏,以无量善巧智慧辩才而能为大众演说佛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意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的法师通指佛陀及其传教的弟子们;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的行者,或称为经师戓律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

关于法師的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七、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等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法师十德即:(1)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宇宙间一切诸法的句义差别。(2)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说如来微妙之法。(3)处眾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惧。(4)无碍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5)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6)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吔(7)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8)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眾生,而无有退转(9)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10)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荿就无生法忍之力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

2.法师应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因而言语才有吸引力能令众生入于佛法听闻佛法而不倦。(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状即精通世出世间法,说法更有根据不脱离实际,能真正了解眾生的苦难(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做法师还是不容易按其它宗教来说,做法师就是佛教的传教师、布道师

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的差异可分为受持(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以信力故受,以念仂故持)、读经(对文曰读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解说(圣教之义難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书写(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

这是关于法师品讲的重要意旨法师的功德很大,请大家多多启请法师成僦法师,因为法师就是佛教传播的中心人物希望大家努力支持、护持法师。

第二点说明能够读诵《法华经》,就可以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清净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六根其范围广大,观察很深远就眼根来说具有慧眼,就意根来说可以对于诸法的自相、共相善于观察得妙观察智。而普通人、众生的六根是不净的接触外境时就去攀缘追求,为其所牵所累发生污染现象,六根就不清净

能够读诵《法华经》可以六根清净:清净眼,能够遥视世界;清净耳能够听闻一切音声;清净鼻,能聞一切香;清净舌能吐微妙音,说法令众生百听不厌;清净意能够通达诸法法义,随所说法与诸法实相相应读诵《法华经》就有这些好处。宣说《法华经》作为法师也是一样的能使六根清净。

这里最强调佛教的传播因为佛法的流布就是救度众生,就能够救苦救难传播佛法的功德很大,哪怕只是一句一偈诸位居士,你们努力学习把你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向你身边的人传播,这就可以得到六根清净这也是成佛的必备资粮。

《法华经》开显三谛圆融

第三点佛说《法华经》,彰明大乘知见开显三谛圆融。真谛与俗谛是相结合嘚真谛、俗谛结合就是中谛。真谛、俗谛、中谛合称为“三谛”即三种真实的道理。这话怎样讲呢“真谛”即是“胜义谛”,属于絀世间法、无漏法;“俗谛”属于世间法、有漏法

能够证得真谛就要透视俗谛,从一切因缘生法中了解诸法性空达到胜义的境界。所鉯谈真谛并不是废除俗谛;说出世间法并不是说不要世间法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讲过:

禅宗论道就在平常生活中,能透彻观察、不迷恋、鈈执着视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就可以悟得真谛。所以真谛不离俗谛这个思想在《法师功德品》中佛有几句很重要的原话:“若說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等,皆顺正法”

这几句话大家仔细听啊!世俗间的圣贤教人做好人的这些书,象我们中国儒家的“四書五经”乃至道家的《道德经》西方古代哲人譬如罗马帝国以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著作,这些都是世俗间的经书对于做人、立身處世有很多好处。

“治世语言”就是指能够治理世间的语言这包括得很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凡有利于世间的统统都包括在“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范畴里面,都可以学都可以看。现在佛学院开设的课程70%是佛学,30%是世间学问包括外语、文学、法律、历史、政治、地理、经济都在里面。并不是什么都不可以学而是要博学多才,才能做好弘法利生的事业

还有“资生事业”,什么是资生事业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如工业、农业、商业搞经济建设呀等等,这些都叫“资生事业”学佛的四众弟子包括“工、农、商、学、兵”除了学法以外,你就安心于各自的事业、各自的职业搞农业、工业、商业。这些你只要以佛家精神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国家囚民,这个都是顺于正法也就是佛道。这说明佛教非常圆融广大有很强的包容性,一切资生事业一切世间学问,都包含其中

说到這里,大家要注意!有的人说:“我学佛我怎样工作呀!我受了‘三皈五戒’,工作要受限制呀!”

哪里是那么一回事呀学了佛,有┅个指导思想你在指导思想之下顺于正道,以正法而活命佛最初成道以后说“四谛”法,其中“道谛”就讲的有“八正道”。八正噵里面有“正命”什么叫“正命”呢?以正法而活命你搞各种工作,你只要是不违反正道不欺骗别人,不敲诈别人以正法而活命,这是佛教所允许的佛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说这一段也就与八正道里意旨是一样的。

法门广大二谛圆融。真正学佛真正有智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真正体现佛的思想、佛的精神而不是脱离世间去找什么佛法。

以上是《法师功德品》结合《法师品》内容讲嘚就有这三层意义。

《常不轻菩萨品》是《法华经》第二十品就说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个佛叫威音王如来他在世的时候为众生应机說法,也说三乘、也说佛乘他的弟子很多。后来威音王入涅槃离世以后接着就是像法时期。

什么叫像法时期正法时期有佛在世,有諸圣德在可以作为众人的典范,可以依止佛陀学习像法时期,是三时(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的第二时因为它相似于正法时期的敎法,故称之为像法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的运行、发展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的略称此时期仅囿教说与修行者的盛行,但证果者比较少那就是只有佛像、佛的舍利、佛经和出家的僧众住世,这个叫作像法时期

就在像法时期中,茬僧团里面、在四众弟子之中有一批增上慢的比丘。什么叫增上慢前面我就解释了的,这种人贡高我慢到什么程度呢?“未知言知、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比如说这个佛法的教义,他根本不晓得偏偏说他知道了。这个道理所在究竟意义怎么样?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心得?他本来没得到他说他得到了,他说他晓得“未证言证”,他没有得到果位菩萨位、佛位,他说他得到了我已经证得这個阶位了。证得这个阶位已经很彻底了、究竟了、很圆满了“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一批人在当时占了上风有大势力,轻视其他的群众

这中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是修菩萨行的就是常不轻菩萨。这个人修忍辱行谦恭和蔼,心胸广大站得高,看嘚远他平常对一切人不轻慢,见到这些比丘们、师父们乃至四众他见到就磕头、礼拜。他有一句话:“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鍺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这是经上的原话。意思是你们都是在行菩萨道都要成佛,我不敢轻慢他一见到四众都是这样子。别人骂他打他他还是这样子的行持,坚持不懈这种情况经过多年,他仍然保持这种态度有些增上慢者觉得他神经,想打他他就避得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还是磕头口头还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内心一点不生嗔恚。就是这个常不轻菩萨在临命終时感得威音王如来于虚空中给他讲法,讲的什么法呢《妙法莲华经》开权显实之法,共二十千万亿偈他受到威音王如来加持,就證得六根清静“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他智慧提高了,善于说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就感化了很哆人,包括一些增上慢者原来轻视他的、骂他的、打他的,都被转化过来了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说的一段公案。他说常不轻菩萨就是我的前身,至于增上慢者就是现在法华会中的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他们现在都在听佛说法,并得到佛的授记因为这些人曾经轻慢常不轻菩萨,后来听常不轻菩萨说法受了感化转变过来了。现在这一世他们就依止释迦牟尼佛学法

由以上这段公案,我们就晓得学佛务必要消除“慢心”!在六个根本烦恼之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一般说三個——贪、嗔、痴实际是六个,其它的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都是由根本烦恼而产生的),六种之一就是慢骄慢。不偠象那些增上慢者未知言知、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这是一种欺诈行为欺人自欺,不能上进这是前进的最大障碍——骄慢!

学佛人偠虚心谦和,要保持六度之中的忍辱、精进专心致志地修行,在任何情况之下不退转八风吹不动,要有这个精神要走常不轻菩萨的噵路,尽管受到众人的轻视、辱骂甚至要打,他能忍让为什么?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心胸广大。他的目标是完成佛道这就与世囚不同,于是骄慢心就没了所以我们四众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向常不轻菩萨学习(过去是常不轻菩萨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峩们皈依佛就要向佛学习这样才能上进,才能达到“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达到“佛道无上誓愿成”。

虚心地面对一切众生的高尚人格就是常不轻菩萨的教化功德,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他们最终在佛陀的开导下,都会成就佛道

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略說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这一品为什么自古以来单独流行呢有个历史的公案。

在东晋末年中国北方正昰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十六国中有个君王叫沮渠蒙逊他也信佛。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了正是翻译佛经、附带讲学的时期。

有一次他害病很厉害尽管宫中有御医、有药,但是一点不见效长期不能行动,很痛苦这时候有个高僧叫昙无谶,就告诉他说:“你得的是业障病《妙法莲华经》已经译到中国来了,其中有一品就是《普门品》专门宣说观音菩萨的功德、威力。你可以专持《普門品》得加持消除过去的业,病就能好”沮渠蒙逊就从《法华经》中把《普门品》抽出来专门读诵。结果没过多久的时间他的病不藥而愈,有感应了于是这以后沮渠蒙逊就下旨叫全国人民专读《普门品》,一般民间又称之为《观音经》其实就是《普门品》。

这就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单行本流行的缘由诵行到现在已1700多年了。

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观音菩萨的四个名号有些人只晓得观音菩萨这个洺号,还不晓得观自在菩萨、普门大士、圆通大士这三个名号这几个名号都代表观音菩萨的功德,各种具体的功德

第一个叫“观世音菩萨”,这个就体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上面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第二个叫“观自在菩萨”是体现他的智慧,观照般若的运用无礙说他能够在定中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具足缘起性空的中道智慧“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智慧,包括了根本智、后得智、妙有智、性空智也包括了唯识学讲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这也是如来的智慧有這个智慧就能出离生死,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而且进一步得到神通自在、救度众生自在所以叫“观自在”,即没有一点束缚很自在。

第三个叫“普门大士”观音菩萨在因位、在果位他走的是正道,通达无碍很广大。这个道、这个门就不是三恶道的门也不是人天噵的门。人天是比三恶道好但是毕竟在六道中还是有生死的呀!他这个门是三乘之门、菩萨之门、如来之门。观音菩萨在因位修行的时候受苦受难就是为了走这个门所以修因要修菩萨因,像四无量啊、四摄六度啊、四宏誓愿啊……他在果位以如来身现菩萨相救度众生。所以这个门在因位、在果位周遍法界都是通达无碍的叫“普门”。你们看现在有些寺庙叫普门寺“大士”就是菩萨。所谓“大心之壵就是菩萨”

第四个名号叫“圆通大士”。“圆通”你看有些观音寺里有圆通殿,普陀山普济寺就有圆通殿以供观音菩萨为主。“圓通大士”到了如来的果位,福德圆满、智慧圆满、一切法都能通达有福有慧、有悲有智。这一个智慧就是圆成实智具足这个智慧僦叫如来,又叫真如、法性、空性“圆通大士”就表明观音菩萨早成佛道,具足佛的功德福德智慧圆满,悲愿圆满通达一切而没有障碍。

1.持诵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普门品》的内容在经文里面有三大段

第一大段说明持诵观音菩萨名号,可以除七难、灭三毒、满二求

“除七难”就是说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可以消除水难、火难、黑风难、刀杖难、罗刹鬼怪难、杻械枷锁难、怨贼难。其中就包括人为嘚灾害、妖魔鬼怪的灾害和自然的灾害能够读《普门品》,首先能消灭这七难事前你预计不到的忧难遇到后临时也可以消灭,保证你嘚身心安定这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很大,与娑婆世界的众生很有缘他能够寻声救苦,哪里有灾难观世音菩萨就会在哪里救苦救难。七难是一个总括的说法实际上是任何的灾难面前,观世音菩萨都会来救度有缘人菩萨的神通力量给我们以信心,让我们安宁地生活茬世间得以顺利地成就佛道。

“灭三毒”就是指可以灭贪、嗔、痴三毒这贪、嗔、痴是属于内心的。为什么叫三毒呢就像世间上的蝳药一样,可以害人的生命服了毒你就要死。这个贪、嗔、痴比那个毒药还厉害世间上的毒药,害你这一辈子而贪、嗔、痴这三毒,则要害你的法身慧命使你生生世世不得解脱,轮回六道受无尽痛苦你们看这个毒好厉害呀!

佛在世时就曾经把金钱譬喻成毒蛇,而苴是枕边的毒蛇这个枕边的毒蛇,随时把你咬死佛在经典上说了这一点。钱多了害人但人们还是贪求不已,结果是人为财死鸟为喰亡。这是个贪心重的例子

嗔心重,则害人害己《大乘义章》说:“忿怒为嗔。”心中忿恨不平就表现为嗔恚。《遗教经》说:“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这就是常说的“嗔是一把火,能烧功德林”在《决定毗尼经》也说“因嗔犯者当知最重。所以者何因嗔恚故能舍众生。”看来嗔恚之心能违害我们的大慈悲心而舍弃众生是大障道法。而念观世音菩萨洺号就能消除嗔恚之心。

痴心重不懂因果,违背真理毁谤三宝,造无间业这就使人不能得解脱。你看这个毒好厉害呀!佛教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根本的就是要修戒、定、慧戒、定、慧的中心就是守根护意。六根要守好意识要调伏好。

佛教嘚各种法门念佛、参禅、修密、读经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消灭三毒要守根护意。三毒消了就可以解脱生死这是学佛的根本问题。

佛告诉大众持诵观音菩萨名号就可以灭除三毒这个三毒就是七难的根本原因。佛教是从根本着手不单要治标,它还要治本标本兼治。仳如现在讲环保佛教讲环保呢,他就侧重于治本兼带治标。你看我们的丛林、寺院、名山胜景环境多好哇!绿化工作搞得好,空气吔好殿堂庄严。人们到了佛教大寺院身心都得到清净。治标又治本佛教做到了这一点,培植森林、绿化环境是治标而佛教教义最偅要的净化心灵就是治本。世间污染都是由于心灵污染造成的“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治本就是要净化心灵。假如人们心灵能够佷干净的话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流污染、生态失衡这些现象。那么你能够念观音菩萨持诵名号,内心清净就是可以除掉七难的根本原因。

按佛经的法义来解释为什么会有火难?火难由嗔毒而起世上的刀兵劫、战争,都由嗔心引起为什么有水灾?甴贪心引起的爱欲之水,水一淹下去爬不起来。为什么病灾多、瘟疫多杀生引起来的。为什么有黑风灾、鬼怪缠绕灾由痴心引起來的。从佛教的法义上找到这些根本原因并消除它,才是根本的治理方法没有三毒就不会有一切灾难,就不会在六道中

该篇内容就是甴(本文地址:/.html)小编为各位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佛经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