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假如宋军赢了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崖山之战交战双方_崖山之战再无中国_崖山之战的历史影响 - 趣历史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中国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最终灭亡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部分人评价这场战役,认为其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
崖山之战&&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崖山之战简介:公元1279年2月,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告终,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蹈海殉国,超过十万南宋军民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投海自尽,这场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仔细研究了一下南宋灭亡的历史,感到非常心痛,崖山海战尤为惨烈,周总理曾经说过,南宋流亡政权不应该在崖山做殊死搏斗,而应该带兵到海南岛去,带兵到台湾去,在那里继续保留汉人政权,我很赞同周总理的这种说法,南宋当时应该全面退守,退守的最佳地点是台湾,退可守,攻可扰,以蒙古人的实力,当时根本不具备从海上攻打台湾的能力。  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 两宋时期 ,国家非常富裕,GDP占全球八成之多,但国家却不重视军事实力,军队忙于经商而不演练,没有战斗力,面对外敌入侵总是战败求和,丧权辱国殆尽,最终还是难逃灭亡。两宋灭亡的历史非常令人心痛,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的文明先进的文明古国却被落后的蛮夷所灭,民众遭到野蛮民族的屠杀和侮辱,现代文明过了几百年都没有恢复元气,原因是什么呢?宋代的文人执政重文轻武,军事力量尚不能保家卫国,一味的高速经济发展又有何用呢?  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军事策略的失败又导致政权的灭亡,最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崖山之战战争背景: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3] 等,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祥兴二年)中国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最终灭亡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部分人评价这场战役,认为其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  元朝军队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投降。的杨淑妃由国舅杨亮节陪同,在密命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所带殿前禁军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广王)出逃,在婺州(现浙江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到温州后再与、陈宜中、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昺为副元帅。[9] 元帅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仍由老臣江万载秘密摄行军中事,统筹全局;公开则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被江万载救回,但宋军民的实际统帅江万载却因此被台风海浪卷走殉国,端宗也因此得惊悸之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陈根本没去越南,而是到海陵岛躲了起来,宋亡后变成某支的祖宗)。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交界处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场事关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战已是一触即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崖山之战战争经过:祥兴二年(1279年),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也带领援军也加入张弘范军。此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万),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希望奉杨的名义再找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因而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一般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日本学者的积极主张,从当今日本学界的态度也能清楚的发现这一点,在日本平民阶层的历史认知中更是如此。起源上,一说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但又有人考据称内藤湖南并未说过这种话,据说找不到内藤湖南著作原文。  也有人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宋亡之后中国人自己形成的一种史观,明代诗人有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似乎人也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但若问其“明朝是否中国”?显然不会言否,因而此“无中国”非彼“无中国”。日本人宣扬的本质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实际是对中华民族传承的彻底否定,并进一步主张出日本传承的相对正统。其实不过是当年日本侵略扩张的理论准备与宣传手段,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与麻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崖山之战历史争议: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陆秀夫、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想、推敲和质疑。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导读: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祥兴二年)中国军队与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  这场战役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  当然张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时,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等。他只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行事罢了,因此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国的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  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但许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进一步使中国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虽然软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国的霸气,却也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演变。事实也证明,落后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胜利只是。十万军民投海不屈的悲壮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崖门海战之后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而小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崖山海战后,宋室覆亡。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然而张弘范并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径石刻皆掩面垂泪。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对奇石上十二字深恶痛绝,命人除去,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陈白沙认为宋亡时死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因争辩不下,终未刻成。有传说,陈白沙到崖门凭吊时,在碑首加上一个“宋”字,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此传不实,白沙先生知张弘范虽属汉人,但从未作宋将。)  解放初,原凿字奇石被航道部门炸毁。1964年秋,新会县人委请田汉同志书写“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终于把这饶有纪念意义的碑石树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崖山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而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之后元明清三代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伟大尝试化为泡影。
相关新闻阅读
姜维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癸酉之变&&天理教军队进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加载中...
崖门海战流传故事(省级、民间文学)
& & 一、项目简介
730年前的1278年(宋祥兴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南宋末代少帝昺及杨太后,在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等一班文武官员护卫下,率10万多军民,被元军追逼,最后退守新会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追到,正月十三日至二月初六日,在崖门海面上,发生了一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海战—宋元崖门海战。这场海战最后以元军获胜、宋军失败,南宋王朝覆亡而告终。从南宋末代朝廷驻跸崖山到最后灭亡,在新会前后7个半月,期间发生了很多真实感人的事迹,产生了众多视死而归、忠精为国的民族英雄。崖门海战为新会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直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就是这些遗产的一部分。这些流传故事经过民间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一直流传下来。这些流传故事有海战战事的故事、宋玉玺的传说、人物故事、景物传说,宋室遗裔流落新会繁衍皇族村的故事,以及后世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义建祠庙的人和事的故事等等。
这些民间流传故事,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世代以来,人们通过这些流传故事,教育后代牢记历史、不忘祖宗,缅怀英烈、学习英雄,树立民族正气和爱国情怀。为了不让这些遗产失传,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其继续传承下去。
& & 二、历史渊源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周政权,建立了赵家王朝,改朝宋,历320年。1127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失,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之后,朝纲不振,国力日衰。1276年,元兵攻入临安,恭帝赵显及百官降元。只度宗淑妃杨氏携子赵& 和异母弟赵昺,及陆秀夫、张世杰等忠臣义士,坚贞不屈,出临安到永嘉(浙江温州)。五月转福州,拥立益王赵& 为帝,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招集兵将,以继续抗元。十一月,元军南下追迫,宋行朝率十数万军队入海南逃。1278年(宋景炎三年、元至正十五年)三月到达硇洲(今湛江硇洲岛)驻跸。四月少帝& 病逝,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六月,高雷失守,硇洲不保,张世杰以崖门可恃,便迁行都于崖山。
少帝昺与众臣退守崖山后,建行宫30间,正殿为“慈元殿”,宫外建立行朝草市,建军屋3000间,号令各地军民前来护驾勤王,各地纷纷响应,集结官民将士20余万,训练士卒,制造兵器、船舰,以图中兴。1279年(宋祥兴二年)正月,元军追至,张世杰指挥宋兵在崖内集结船舰千余艘,结成海上长城,与元军决战。宋军敌慨同仇,英勇抵抗,元军几次进攻未成。二月初六日,元将张弘范、李恒分兵前后夹攻宋营,潮退从北攻其后,涨潮从南攻其前,从早到晚,宋军最后不能支持而被元军攻破。张世杰带少数战船,乘雾突围出海,后在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遇台风,舟覆人亡。陆秀夫负少帝昺蹈海殉国,后宫诸臣纷纷投海,杨太后闻帝昺死,亦投海死节。宋亡。
崖门海战后,元政权对宋室遗裔、宋朝遗臣和宋代遗民实施砍尽杀绝政策,得以逃生者便改姓埋名流落民间。元初,各地抗元复宋的斗争此起彼伏。
至明朝推翻元朝后,为纪念忠烈,树立民族正气,相继于宋行宫故址建慈元庙、大忠词、义士词等(今为崖山词),废而复建,世代不断,延续至今。
这场海战,给我们留下很多历史遗迹和民族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也留下了不少历史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保护、研究和破解
& & 三、基本内容
宋元崖门海战民间流传故事内容广泛、丰富、生动、传奇。是海战后,民间怀念民族英雄、忠臣义士,根据海战时期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人和事形成的民间口头文学,并经过几百年来的传颂和演变发展而来。虽然一些已经失传,但经过民间的代代传承,一直流传至今的大致可以分为:
1、关于海战战况的故事。有《崖门史话》、《义师云集》、《天台雁飞》、《长眠赤湾》(故事内容见附件,下同)。
2、关于玉玺的传说故事。有《陈白沙与崖门失玺》、《崖门捞玺》等。
3、宋室君臣的流传故事。有《黄龙现海》、《九牛浮海面》、《慈元太后的滚龙袍》、《胡妃逃难》、《文天祥的祖坟》等。
4、宋室遗裔、遗臣流落民间、繁衍皇族村的故事。有《皇裔春秋》、《“八十公公二十妻”的传说》、《老夫嫩妻》、《浮鹅遗泽》、《赵族敬林人》。
5、南宋宫廷技艺传入新会的流传故事。有《古井烧鹅》、《新会古琴谱》。
6、与海战相关的地方风物流传故事。有《缠龙山桔》、《奇石》、《奇石沧桑》、《白鹇殉主》、《三合树的传说》、《“宋树”启祥》、《金枝玉叶》。
7、抗元复宋的流传故事。有《抗元复宋》、《乌利单刀》。
后人怀(纪)念英烈的流传故事。有《陈白沙烟雨吊崖门》、《崖门祭玺》、《义建崖山全节庙》、《杨太后显梦》、《义建词庙》、《崖山三绝》等。
& & 四、主要特征
宋元崖门海战事件发生在新会,这些流传故事产生于新会,故事内容都与新会的地域、新会的人事和景物相关,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特征。
这些流传故事产生于过去的封建社会,受封建迷信思想与文化的影响,都或带有一定的神奇、荒诞、迷信色彩。
&&& 这些流传故事由民间口头创作,在民间广为流传,曾深受民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得以在民间一直传承下去。
由于是口头创作文学,也是通过口头传承,因此,同一故事,在不同地域,经过不同人的传译,会产生变异而有不同版本。如关于玉玺的流传故事有《陈白沙烟雨吊崖门》、《陈白沙与崖门失玺》、《崖门祭玺》等版本;关于缠龙山桔的流传故事就有《缠龙山桔(之一)(之二)》和《慈元太后的滚龙袍》《九牛浮海面》之异;关于三合树的流传故事便有《三合树的传说》与《“宋树”启祥》两种版本,等等。
五、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
(1)曾起到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唤发民众,奋起抵抗外敌的作用。
(2)是过去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年代,民间讲述历史、了解历史,宣扬民族英雄、褒贬历史人物,教人不忘历史、不忘祖宗,积德行善、树立正气的一种途径。
(3)是文化生活贫乏年代民众喜闻乐道的一种文化消遣。
(4)崖门海战事件及流传故事,给一代一代的新会人,特别是皇族村赵族人的成长,以及新会的民情民风带来深刻的影响。
2、 现实价值
(1)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很好的乡土教材。通过海战故事的传播,教育人们不忘历史,不忘英烈,不忘祖宗,增强人们的爱国爱乡热情。
(2)通过崖门海战民族英雄事迹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正义感,树立社会正气。
(3)为文艺创作提供参考素材。文艺工作者根据史实,运用流传故事,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如上世纪50年代末,由冯锡銮赵秀棠创作、新会县粤剧团集体编剧并演出的新编古代历史粤剧《崖门失玺》;1991年陈泽儒创作、新会粤剧团演出的大型粤剧《崖山忠烈传》;1996年陈占标创作出版的长编历史小说《崖海魂》;2004年,由新会文化馆干部李晓波创作并编导、业余舞蹈队演出的舞蹈《崖海魂》;2007年王娟恒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伶仃洋》;以及众多诗词作者创作的大量诗词等。这些文艺作品,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传承了这些流传故事。
(1)对研究崖门海战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对研究相关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助当时新会的社会状况和民风民情的研究。
(4)有助皇族村的形式与发展的。
版权所有:江门市文化馆 Copyright 2017
Jiangmen China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港口路102号之二& ,传真3377630
技术支持:崖山海战_秒懂百科
25.2万播放
13.2万播放
24.9万播放揭秘崖山海战中双方的参战人数各有多少?
揭秘崖山海战中双方的参战人数各有多少?
只有神知道的历史
崖山海战,是指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历史少见的大规模海战,那么崖山海战的背景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1206年,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各部,建立蒙古并称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六年,宋朝未经充分的准备,即遣军收复原宋南京、东京、西京,被蒙古军击败。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元朝派兵分水陆两路南下攻打南宋,这也成为崖山海战的背景之一。元军在襄樊之战中大破宋军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德祐二年宋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称帝。自那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赴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将领向元朝称降。张世杰等人抢夺船只出海。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却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大病一场。左丞相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亲自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于异乡。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继而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为帝,年号祥兴。赵昺登基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至崖山,并成立据点,打算继续抗元。不久之后,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生擒,以此为崖山海战的背景下,在陆地的抗元势力就此覆灭。崖山海战参战人数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宋朝方面的军队有20万人,战船有一千余艘。宋朝的20万军队是来自各地的勤王军队。宋少帝逃到崖山后,各地的勤王军队汇集到岭南的崖山,在这个地方抵御元军的进攻。崖山海战图片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元军的参战人数有2万余人,这两万余人中有很多民族,蒙古人只有1000人,其余的人中有汉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等。蒙古在当时已经征服了很多地区,军队中民族成分混杂。宋朝在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虽然有20万人,但是这20万人非常混杂, 战斗缺乏统一性。当时南宋,被蒙古军打败,从浙江逃到福建,又从福建逃到广东。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是都是一些溃败的军队临时组织起来的,士气低落。蒙古在崖山海战参战人数中,只有2万人,但是这2万人都是精锐士兵,而且当时的蒙古军队从浙江一路打到广东,势如破竹,士气高涨。蒙古军队的人数虽然少,但是战斗力却非常高。崖山海战中,宋朝的参战人数远远大于元朝的参战人数,但是宋军最后却全军覆没,宋军的20万人败给了元军的2万人。虽然这个事情看起来很离奇,但是却很容易解释,当时的南宋王朝已经几近灭亡,蒙古军队的强悍给了宋军很大的震撼,宋朝20万人中有很多士兵是前线溃退下来的,他们见识到了元军的勇猛,在崖山海战中根本没有底气。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崖山海战。在崖山海战进行的时候,宋朝当时已经只剩下崖山这一座城池,并且只有参与崖山海战的这20万兵力了。而当时的元朝已经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只剩下崖山这个地方没有攻下。历朝历代有很多人探究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宋朝的兵力有20万,战船有一千余艘,元朝有2万余人,四百艘战船。按道理来说,宋朝的兵力远远大于元朝的兵力,但为何宋朝会输得一败涂地。宋朝的兵力虽然有20万,但是这20万鱼龙混杂,其中有文官、太监、宫女,还有士兵的家属。其中到底有多少士兵,不得而知。因此,宋朝这20万兵力中能够充当士兵的数目不是很多。宋朝在当时只剩下崖山和海南岛地区,集中在崖山的兵力都是南方各地溃退的士兵,这些士兵是从各地汇集的,并没有在一起集中作战过,因此配合性不好。这个原因可以很好地解释宋朝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探讨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元朝方面的情况。元朝的兵力有2万人,这两万人中有2000蒙古人,其他的士兵有汉人、契丹人、西夏人、金人,虽然民族成分复杂,但是这些士兵都是各民族中的精锐。虽然是海战,但是作战的时候,双方船只碰撞在一起,双方的士兵是在船上进行白刃战,在白刃战方面,元朝的军队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只有神知道的历史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以史为鉴,方能从容。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崖山海战假如宋军赢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