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我是烈火焚桥成就,我也是枯枝,不知是烈火焚桥成就毁灭枯枝,还是枯枝成就烈火焚桥成就 原文

[转载]纪伯伦鄙视自己&&何诚斌
&&纪伯伦鄙视自己
“曾有七次我鄙视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是在她可以上升而谦让的时候;第二次是我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时候;第三次是让她选择难易,而选了易的时候;第四次是她做错了事;第五次是她容忍软弱,而把她的忍受称为坚强;第六次是她轻蔑一个丑恶的容颜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之一;第七次是当她唱一首颂歌的进修,自己相信这是一种美德。”
享誉世界文坛的大诗人,艺术家纪伯伦当年写下这段文字时,他做了一下深呼吸,灵魂再一次得到自我清洁。那一天,纪伯伦踱步来到疯人院的花园里,他看到一条长登上坐着一个英俊的青年,看上去不像疯子,纪伯伦不禁上前问道:“先生,你为什么坐在这儿?”对方用诧异的目光看着纪伯伦,说:“你问的问题很不恰当,不过我还是愿意回答。我父亲一心要把我塑造成他的样子,我叔叔也是如此,我母亲则希望我像她自己的爸爸那样,我姐姐举出她精于航海的丈夫作为我最好的榜样,我哥哥让我像他那样成为一名运动员,我的老师也是这样,还有哲学家、音乐教师等等都决心要我和他们镜子里的脸一模一样。所以我只得来到了这里,我觉得这里比较适合我生活,至少我能成为我自己。
纪伯伦被这句话震动了,人们总是自以为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还有真实的灵魂的位置吗?人类不是塑造疯子,又是什么?正当纪伯伦陷入沉思时,青年人转过身来对他说:“你告诉我,先生,你是不是也是迫不得已跑到这里来的?”纪伯伦摇了摇头,说:“不,我进来看看。”“哦,原来你是疯人院隔壁的病人。”青年人说。这句话又让纪伯伦震住了,病人?是的,我的灵魂有病,病得不轻!
1897年,纪伯伦刚14岁,他就爱上了一位妇人。在写作之前,纪伯伦的爱好是画画,他在他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当中是画得最好的,人们称他为“小画家”,为此,他很高兴。有不少人叫他画像,包括美丽的女诗人约瑟芬·布鲁斯顿也坐到了他的画前。他画着画着,情窦为之打开,手颤抖起来,眼神也渐渐呆滞了。约瑟芬·布鲁斯顿敏锐地感觉到了少年的心思,等画画好后,站起来径直走了,从此回避着纪伯伦。纪伯伦去找她,同时他对伙伴们说约瑟芬丈夫的坏话。母亲发现儿子三天两头往约瑟芬家跑,还把她的画像挂在床头,她知道儿子早恋,就劝他:“孩子,你还小,不知道什么叫爱情。”纪伯伦脸红了,他鼓起勇气说:“我喜欢约瑟芬小姐。”母亲严肃地说:“你没有资格爱她,她是有夫之妇,她爱着深爱她的丈夫,你不能破坏他们的幸福。”纪伯伦低下了头。他哭了起来,他觉得母亲说得对,约瑟芬不理我,问题出在我身上,我不该在没有得到她回应时就诋毁她的丈夫,骂他们是一对不相配的夫妻。
母亲因癌症死于美国,纪伯伦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他说:“人类唇上最美好的呼唤就是‘我的母亲’!”后来,他在《折断翅膀》中写道:“谁失去了母亲,谁就失去了让他倚偎的怀抱、向他祝福的手和顾眷他的眼睛。”母亲是他灵魂洗礼的第一人。他的成长,母亲的慈怀与教导,在他的心灵里深埋下“爱与美”的种子。他关注人性、思考人生,发现人类的冲突,大多是强权对人性的践踏,扭曲了一张张灵魂。
人们缺乏自我检讨的意识与勇气。父亲被嫉妒者告发,身陷囹圄,家产耗尽;纪伯伦与母亲兄妹一起被迫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美国波士顿谋生。从东方到西方,纪伯伦对人性的比照,更具广度,对灵魂的拷问也更具深度。24岁那年,纪伯伦发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可他的人性再次受到了权力的强压,土耳其政府宣布这部书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并在贝鲁特中心广场当众焚烧些书,而且给纪伯伦定下叛逆分子的罪名。
第二年,纪伯伦只身来到巴黎,住在一问潮湿的画室里,艰难度日。他不愿沉沦,来到了法国巴黎艺术学院,想在这里有所发展。他受到了罗丹、奥金·卡莱尔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象征主义画派的影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不久他结识了神秘派画家布伦诺,两人一见如故,十分谈得来,成了好朋友,他们投身当时流行的商业性立体艺术。纪伯伦在完成一部作品,与布伦诺交流起来,朋友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纪伯伦却吼叫起来:“你说得毫无道理,你的素养,值得怀疑!”布伦诺张大了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转过身来离开了纪伯伦。就这样,一时的自负高傲损害了友谊,纪伯伦痛悔不已,“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一部分的我消耗了另一部分的我。”“一个伟大的人应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另一颗心在宽容。”他去找布伦诺,递给他一根上好的雪茄,说:“布伦谨,你原谅一个灵魂渺小的人吗?”布伦诺笑了笑:“你不是说过‘嫉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觉之中颂扬了我’?权当我嫉妒你好了。”“不,你没有嫉妒我,你是真心在帮我。你不是也说过‘一场争论可以是两个心思之间的捷径’?”布伦诺回答:“那不是争论,是谩骂。”纪伯伦无语,他感到自己严重伤害了朋友的尊严,他鄙视自己,作深刻的灵魂的检讨,以祈求朋友的原谅。
纪伯伦的散文优美,哲思飞扬,然而真正打动人的是他“鄙视自己”、对灵魂进行自我解剖的自省精神,他希望人们摆脱“动物性”、抵御“不人性”,维护“人性”,呼唤“神性”,从而使生命能在宇宙的“大生命”中寻求扩大,臻于完善、至善。他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诗人去世后灵柩运回祖国黎巴嫩,葬于北部的贝什里纪念馆旁的山洞里。洞口旁的雪松木板,镌刻着诗人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的活着。把眼睛闲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大。”诗人生时“鄙视自己”,死后他却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纪伯伦语录: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一部分的我消耗了另一部分的我。——纪伯伦
对安逸的欲望扼杀了灵魂的激情,而它还在葬礼上咧嘴大笑。——纪伯伦 《先知》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卡里·纪伯伦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纪伯伦 《先知》
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纪伯伦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纪伯伦 《沙与沫》
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纪伯伦
用记忆拥抱着过去,用希望拥抱着未来。——纪伯伦 《先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微微一笑很倾城大结局:杨洋郑爽彻底发放了狗粮
亦舒语录: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
今日搜狐热点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 - 简书
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一部分的我消耗了另一部分的我。——纪伯伦
生活在俗世里的每一个人或许都是那个“自相矛盾”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每天都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充满矛盾的故事,都在自我冲突和自我突破中一再苦苦挣扎,像堂吉诃德一样一刻不停地和自己战斗,战斗到最后能够战胜自我,找到平衡就是人生的赢家,反之则会自我消耗,神形俱损,灰飞烟灭。
这种矛盾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一个个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读者会随着故事里面接踵而来的矛盾身临其境,跟它哭随它笑为它欣喜若狂为它提心吊胆,为它痴迷为它癫狂,深陷其中无法自持。如果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落差,那这个故事就是乏善可陈的,就是平淡无味的,任何人都会嗤之以鼻,弃之如敝屣。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本我读了三遍的书,每一遍读我都如初见,每一遍我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直到最后我都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不能够完全体会到男女主角的内心活动,还对这个故事里的人物还有不认同的地方,有些情节我认为不可思议,不符合常理,有些人的反应我觉得匪夷所思,有些言语我觉得不知所云,或者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吧,每一个人都对它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每重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领悟。作为清教徒的霍桑在《红字》中处处表现出宗教教规与人性的矛盾。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在爱情观、人生观上都显示出对宗教神性的无比敬仰,但无法摆脱世俗的他们在追求爱情追求激情的过程中,又有意无意有心无心地突破了教规的约束。他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赎罪方式透露出在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影响下,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带来的内心阴暗,但又由于神性的威慑而急于赎罪的矛盾。《红字》里面充满了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始终在真、善、爱与罪、恶、罚当中挣扎,正是这种无法化解的矛盾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欢喜沉沦。
这种矛盾体现在人性上,就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真性情的人,有矛盾有挣扎有困惑有无奈,却真实可信能理解认同。意大利的但丁应该算是一个矛盾的伟人吧,有人曾说但丁的书房不大却能容下整个宇宙,或许这就是一个最大的矛盾吧。恩格斯认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中肯的评述,清晰地指出了但丁的两面性,也是暗示了《神曲》的二重性。但丁在《神曲》中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一方面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但丁在对待宗教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但丁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上,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正是但丁的凡此种种矛盾,才能谱就永垂不朽的《神曲》。
我是烈火,我也是枯枝,不知是烈火毁灭枯枝,还是枯枝成就烈火,矛盾就那样真实清醒地存在着,永恒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烈火金刚成就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