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道德风险产生原因因是什么

正视道德问题 加强道德建设
――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
&&&&期号:
&&&&作者:
  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道德的血液已经奔涌流淌了五千年。充分肯定中国当前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进步、向善,决不意味着任由各种严重存在的败德现象泛滥成灾,而是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去治理和根除这些败德现象。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
  一、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中国将发展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找到了真实客观的历史方位。这对道德发展变化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成员道德觉悟和道德境界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认识到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层次性。这也就要求社会在倡导和进行道德导向时,必须考虑人们价值取向的实际状况,既强调道德的先进性,也照顾道德的广泛性,既追求道德的应然性,也满足道德的实然性。这种变化使道德建设从过去的“天上”回到了“人间”,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大提升。这种变化带来的一个客观结果,是使多元、多样、多变的道德规范日渐活跃,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适应性和弹性也由此增大,道德舆论环境也更加宽松。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当代中国最具基础性的社会变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对更加多元多样的利益主体,对市场、利润、商品、货币、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作出道德上的新阐释。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更加务实,道德对人们在合理合法基础上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更多的商品、货币(金钱),更高水平的消费、享受等观念及行为作出正当性的肯定和维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等价交换、利润至上、消费主义、嫌贫爱富等市场经济法则在人们精神领域的泛化,尤其要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人们思想道德的腐蚀。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实现的又一历史性变革。对外开放使中国门户大开,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同时,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一个加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一个链接了互联网的国家,再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搞道德建设。一方面,中国可以在同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的道德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配置资本、科技、技术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同时,也会“配置”其所谓的“普遍伦理”和“普世价值”,当今中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既有深刻的国内根源,也有深刻的国际背景。
  二、新形势下道德问题的产生机理
  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物必自腐而蛆生”,差就差在内因。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
  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如果市场经济发育完善,体制机制比较健全,那么利益主体主要通过市场获得资源,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透明,从而使权力寻租现象大大减少。然而,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败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这些年,我国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基本思路,正是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上,封堵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源头。实际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制度等,就大大提高了那些败德之徒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难度和风险。
  2.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
  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
  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农业、保险、统计等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而其金融信用欺诈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危害自身,而且祸害全世界。
  3.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
  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三、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反复向全党和全体人民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思想道德的建设任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形成的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儿童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与成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心机理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3.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古训所揭示的道德哲理,在今天,依然是激励每一个国人立德向善的大智慧。一个具有五千年道德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继续涌动的,依然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奔腾向前的道德主流。
&&网站编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字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并且日益显示其优越性。相应地,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在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动,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作为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不可能不遇到一系列新的挑战,不可能不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又形成了先进的革命道德。这些传统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群众有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强烈愿望。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多年来各级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类似情况下促进道德进步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是进一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根本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们要面向变动着的中国实际,遵循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扬我们的优势,全面规划,抓住重点,立足根本,科学、扎实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一、要特别关注诚信建设
  诚信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健康发展的道德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是商品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生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只有经过交换,其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商品交换又必须经过货币这个一般中介物才能够完成。这种生产和使用的分离,使社会分工得到极大的发展,使资源得到尽可能合理的配置,也为科学技术的使用和不断进步开辟了广阔的舞台。但这种生产和使用的分离,以及两者之间连接的无数中间环节,又为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反过来又限制和影响了市场经济本身的健康发展。现代世界,诚信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商品的流通,市场的繁荣,金融结算,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鼓励新技术的采用,消费权益的保障,以及人际交往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诚信。诚信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目前在这方面的缺失已经造成群众强烈的不满。
  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之中,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仁义礼智信”,诚信是五德之一。“人无信不立”,“一言九鼎”,“不轻然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许多成语流传至今。但是,过去的诚信主要是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是在熟人社会的圈子里维系的。失去信用的人很快就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失信行为的空间受到限制,就比较不容易泛滥成灾。
  现代市场经济使人的交往范围无限地扩大了。人们很难在这无限多的对象和无限多的行为中辨别真伪,决定取舍。这就为失信者甚至恶意作伪者扩大了生存空间,也扩大了失信行为的受害面。在新的情况下当然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完善各种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杜绝各种失信行为产生的渠道,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但是一般说来,这种制度建设往往有滞后性,很难做到事先设防。同时就要加强有关诚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
  值得注意的是,广大群众是不诚信行为的受害者,在社会上提倡诚实守信当然是得人心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群众提高保护自己免受各种不道德的欺诈行为危害的能力。事实上,许多群众也正是这样做的。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难在亲友中借到钱,一些质量不好的品牌商品销量急剧下降。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认识已经超越直接经验的范围,一个人过去某一方面的信用记录不佳,今后在就业、任职、投资、贸易、买保险等许多方面就会受到限制。并不是那些地方的政府对此有什么严格的规定,而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自然选择在同失信者打交道时更加谨慎。有了这样的心态,就可以在新的条件下让人们的守信程度和被他人信任的程度发生正相关的关系,广大社会的自然人和法人都成为保护自己利益的社会诚信的自觉守护者,才能大大压缩不守信行为的生存空间。
责任编辑: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例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家庭环境差,教育问题多;德智失衡;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文化教育等设施缺乏。因此,必须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功能,要树立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意识;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把德育真正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加快经济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设施建设。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研究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狭隘的成长观念。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普遍是重智力而轻德育。有至少95%以上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学习好”是家长普遍对未成年人最具意义、最富价值的唯一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把“德育”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
&小明是家里的独生子,向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简直是父母的小皇帝,在家里,连自己的饭盒都不用洗,更不用说其他的家务活。去年夏天,他考上了市里的一所重点初中,必须得住校。从小就不能独立自理的小明这下可苦恼了,衣服一个星期打包一次回家洗,桌面,床铺也是乱糟糟的。两个星期下来,他就哭着嚷着要回家,原因是同学都笑他。
(2)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承担的缺失。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而现实中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相矛盾不统一,教育效果不好。学校是主抓文化知识教育的,非“拿分”的小科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校顾不上管;家长力不从心、盲目随意甚至束手无策、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会管;社会上不重视、未形成合力没人管。
(3)对未成年人提供的社会环境不佳,存在着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等因素,市区街头巷尾各种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渲染色情、颓废有害的色情口袋书、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成为严重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一大社会公害。家长对此恨得咬牙切齿,对开网吧赚黑心钱的老板恨之入骨。这些混乱无序违法违纪的经营行为,人为破坏了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心灵侵蚀。
五年级的小李是一个外地生,父母在共和镇的一间工厂上班,家里生活条件一般。去年暑假,小李跟随邻居的大哥哥到网吧玩,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升级,他居然偷了父母辛苦积攒下来的1200元,跑到学校附近的一间书店冲币。
(4)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误,存在着因婚姻家庭变故致使其犯罪的恶果。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母亲是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因婚姻家庭变故,家庭不和谐、 家庭教育不到位而导致未成年人走向街头流浪、最终犯罪的比例较大。
通过调查得知:青少年犯罪中有60--70%是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16岁左右的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90%。父母离婚、孩子缺少来自父母双亲的亲情;被家庭遗弃的孤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教育和关爱;外来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由于居住环境不好甚至是居无定所,辍学流浪街头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直接诱因。
三(4)班的陈文浩生于一个离异家庭,他的性格很孤僻,上课不肯听讲,老是违反课堂纪律。记得有一次,他不肯交作业。我想给他爸爸打个电话交流一下,结果他嚎啕大哭起来,说没有爸爸,讨厌他,他经常打我妈妈。于是,我便安抚他的情绪,跟他聊天,从他口中得知,他的父亲是个暴力狂,经常打他妈妈。我忽然意识到,年纪小小的文浩性格的形成是受到了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长时间的不到家庭的爱。
(5)对未成年人的良好精神食粮供给不足,存在着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不能统一的缺憾。
目前社会上适宜未成年人的书籍等精神食粮不多,很多家长苦于没有好的书籍给孩子阅读。新闻出版工作者也苦于市场化运作的难度,适合未成年人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集一身的读物少,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相反,一些充斥于马路书摊的带有明显色情的读物、鬼怪故事等的书籍却是满眼皆是;打开诸多的电脑网络,色情音、像、文字更是不堪入目,成年人看了也会受害,对猎奇而没有“慎独”能力的未成年人受害程度就更深了。
二、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需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采取切实有利的措施,在宏观上重视,在微观上引导,在实践中落实,才能逐步见实效。具体应采取以下解决的对策:
(1)矫正家庭教育狭隘的成长观。
家庭教育的重心不仅仅在孩子的学习上,还应关注孩子的独立能力,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仅仅着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不健康的。试问,一个连衣食住行等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博士生在社会上能立足吗?近几年,对于一些高材生自杀等现象的报道层出不穷,有的是死于自卑心理的强迫感,有的是因孤僻性格引起的恐惧...
(2)转变简单粗暴式的教育为机制巧妙的鼓励式教育。
德国教育家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同样,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呼情。” 足见,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永远需要鼓励,喝彩和掌声。哪怕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简单的称赞 ,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我觉得,老师或者家长与其埋怨孩子不争气,不如乐观地善待他们,给他们寻找相邻的参照人,引导他们去进步。
我们班的小志和利华是后进生,同时也是班里的小捣蛋。开学初,我都会有意识没意识地批评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习惯了,对我的批评有恃无恐。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刀锋一转,上课多表扬他们,让他们两人比赛默写背诵。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纪律也越来越好了。足见,老师和家长真不该吝啬自己的表扬话语,有时候,真的会转变一个人。
(3)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习惯。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生的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刚接手做班主任时,我常把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值日逃跑罚扫若干天,不遵守纪律罚扫。但一段时间下来,我便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手段,因为我的这种做法会让学生讨厌劳动,他们不会觉得劳动光荣,不会体会劳动的欢快。后来,为了惩罚逃避劳动的行为,我在班上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热爱劳动,负责任的卫生示范组,另一个是逃避劳动的观摩小组。每次劳动,示范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一丝不苟打扫卫生,我便带着观摩小组逐个地看,地怎么扫,玻璃怎么擦,课桌怎么摆。劳动结束后,我跟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他们脸上再也没有那种满不在乎,嬉皮笑脸的表情了,都惭愧地检讨自己。
2)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发现讲台前,过道里到处是粉笔头,几个学生还在相互扔着玩。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别扔了,我们一起把他们捡起来。”这时,上课铃响了,我捧着那堆粉笔头,问同学们:“大家知道粉笔是干什么用的吗?”“知道,老师上课用的,”“堆,从今天起,老师就用这些粉笔给你们上课,同学们上黑板也可以一块用,看看这些被我们浪费的粉笔头可以用多久。”从那以后,孩子们在也不随便扔粉笔了,掉在地上的粉笔也会很自觉的捡起来。
3)帮学生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对于有行为不当的学生,很多人很容易把他们和少年犯看做是同一类人,因而鄙视他,认为他们天生就是犯罪的料。但仔细分析便知,学生最初的偷窃往往出于最简单的目的。其实,这些孩子犯这种错误时,他们的心情都是很矛盾的,有一种犯罪感,既兴奋又自卑。如果教师或者家长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流露出对他们的鄙视,那么,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尊就会混到一起,产生对抗情绪。
我们班的廖通才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但他有一个不良的嗜好―爱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他居然跑到宝丰那里偷了一户人家的滑板车,被值班的保安拍到了照片,同学们回到学校都传的沸沸扬扬。这个时候,我知道再多的责骂也没用,我的给与他更多的耐心,启发他的良知,点燃他内心善良的火焰。用善良战胜邪恶。最后,通才同学自愿到宝丰把滑板车还了回去,并给我和那户人家写了保证书。
(4)家校合力,共同担负孩子的健康成长。
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推进社会教育社区化。真正通过整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认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课,并注意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学和做是否统一,在评选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工作中,要切实加以引导,转变以往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评选方式,确立全面健康的评优导向和原则。在家庭中,家长要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通过丰富健康的点滴言行举止,和孩子一起逐步确立智育、德育并举、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各级妇联组织从培训广大女性、提高母亲素质入手,以家庭、社区为切入点,以农村为重点,对未成年人的祖母、母亲和准母亲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家庭教育咨询研究机构和家长学校的阵地优势,对广大家长进行咨询、培训、指导,教育广大家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并实实在在地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做出样子来。我们通过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等多种活动教育家长,从而间接地熏陶影响未成年人,达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合格家长、合格未成年人的目的。
(5)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社会应认真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声讯台等传播的有害信息,以及所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营造适宜未成年人发展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新风,是培育祖国花朵的一场关键战,我们的社会,每个家庭,每位园丁都应致力其中。
[1] 马新国,《班主任实务》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晓鹂,《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扬州大学;2005年
文章录入:ghzxxx&&&&责任编辑:ghzxxx&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