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果和黄观音是什么茶茶同时饮用有害吗?

优秀作文《法国民俗风情》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法国民俗风情》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法国民俗风情》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民俗风情》6000字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 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惠州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
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州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上午八时,东升渔村码头喜气洋洋。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嬉戏着、打闹着。而妇女们则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忙着洗菜切菜。村民说这里的风俗是一家办喜事,亲朋来帮忙。
新郎的舅公带我们参观了洞房。床头边上亮着的两盏桅灯和桌头上摆放的四个桔橙却显示着别具一格。新郎的舅公介绍说,桅灯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而桔橙则是祝福小两口早生贵子。
村里老人介绍,长期以来,渔村的青年男女多是托媒通婚的。如今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托媒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传递女方婚嫁意愿。接下来,男女双方共同择日结婚,这叫做“报日”。当天,男方要设宴席,款待双方亲属和邻里。
九时,迎亲的两条渔船前往新娘家迎娶。一离开码头,铜锣开响,鼓声阵阵,两条船船舷边上的渔女们就手持长竿,模仿起划桨的动作,和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划桨舞”。以前人们是划着船去迎亲的,现在渔民用上了现代化的渔船,不再划船桨了,渔民们就把划桨动作演变成了舞蹈,用这种方式来保存久远的记忆。
让簸箕筛掉厄运
二十分钟后,渔船到达大陆岸边。迎亲渔船吸引了大批行人驻足观看,两位外国游人也在一旁好奇地张望,记者邀请他们一起前去观礼。
此时,新郎和新娘坐的轿车来到海边。顿时,船上的鞭炮响成一片。一位迎宾打着一把缠上红巾的伞,另一位迎宾手拿一个小小的簸箕来到小车旁。老渔民告诉记者,用伞和簸箕放在新娘头顶,可以筛掉厄运。
新娘笼着洁白的婚纱从汽车里出来,在迎宾的护送下登上渔船。
船刚一驶离海岸,鼓点一响,渔女们就又跳起划桨舞。一位老人说,以前,渔民靠人力划桨,迎亲回来时大家高兴,就会互相竞速,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现在不用划桨了,人们改用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渔歌唱答曲悠扬
船过半渡,舞停。忽一人在船头用闽南语唱起渔乡小调,声调婉转悠扬。曲音刚落,那船一女从人群中站起,引吭高歌,歌声在大海中飘扬。你方唱罢我登场,渔歌唱答,引来阵阵笑声。一位渔民向记者介绍,以前迎亲时新郎要带上“唱歌婆”,用“叫白”方式(即对唱)让新娘出来,现在很多仪式虽不是那么严格了,但人们还是借此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心情。
快到东升渔村码头时,两船扯起一面面小小风帆,风帆上面挂一块
花布。新郎的一位香港亲戚说,风帆既是缅怀祖先海上谋生故往,又寄托了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良好祝愿。
婚俗表演旺旅游
船一抵岸,鞭炮声响成一片。码头上挤满了村里的乡亲和外乡游客。女孩子们在岸边手持彩棍,也跳起了划桨舞。两位渔家少女一个拿一把缠着红带的伞,一个拿上有绿叶红包的簸箕分开人群,登上迎亲船。片刻,在伞和簸箕的遮挡之下,新郎偕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走出船舱。岸边,鞭炮、锣鼓声响彻海滨。
新郎带着新娘走向新家,一路上接受人们的祝贺。人们把迎亲船上的那小小风帆也带了过来,不断地扯起放下。围着风帆,妇女们又跳起了自创的舞蹈,笑声连成一片,把迎亲推向了高潮。记者问旁边一位兴奋的小伙子,以后结婚打不打算也用这种方式。那小伙回答说:“当然喽,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据说,渔村的迎亲习俗,世代沿袭200多年。旅游局袁秀新副局长说,渔家婚俗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礼,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旅游局已经把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前来大亚湾旅游的团队演出。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不过四百多年历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地方剧――汉剧
汉剧与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汉剧别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牡丹”的美称。惠阳汉剧团是在1963年以龙川的东江汉剧团为基础,吸纳了来自汕头、韶关和梅州等地的汉剧汉乐人才组成的文化团体,曾经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该团1976年在惠州人民会场(现在花都影剧院)连续上演了《秦香莲》47场,场场满座,盛况空前。1984年该团撤销。但许多艺人仍满怀对客家传统地方剧的执着追求,自愿组建了惠州市汉剧乐研究会,力争让这朵客家艺术奇葩重放异彩。
客家山歌艺术风格独特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惠阳客家山歌“日头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转朝,若然转去无朝食,番薯芋仔拿两条”。(含曲调)就被星海音乐学院温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揽胜》一书中。良井镇楼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编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坚持用山歌帮助农民少盲,表扬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山歌王”。永湖镇客家女歌手黄红英更是驰名海内外的“山
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爱唱歌》唱红大江南北。
客家歇后语令人忍俊不禁
笔者在博罗县工作21年过程中,曾被当地客家口头的熟语客家歇后语迷醉,日积月累,竟记录下近百句。这种口语的引注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句是类似谜语的谜面,后一句是谜底,也有省去后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黄牛过水――各顾各;驼背睡觉――两头不搭席;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腊蔗打狗――少一辘;单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戏――辛苦搭出丑……”这种客家歇后语,善用比拟、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丰富又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客家美食――“东江名菜”
惠州美食有三件宝:东江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内外颇具盛名。其实,这是东江客家人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杰作。
惠州梅菜的主要产地是矮陂镇土桥村,种梅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相传土桥梅菜是一个姓卢的客家人先种,现在该村户户都种,种植、加工技术很有讲究,成为惠州名优土特产。惠州地域名优特产还很多,如龙门西溪竹笋、蜂蜜;博罗酥糖、麻陂肉丸,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坝三黄鸡;惠东铁涌献蚝,高潭明姜;惠阳淡水沙梨,镇隆荔枝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来源地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取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采。如惠州山歌虽然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谣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山歌那么圆润柔和,却显得高亢豪放。东江美食也独具一格,与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依山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惠州物产繁多,岭南佳果品种齐全,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其中,有不少是惠州所独有的土特产品,成为海内外游客必购的珍品。
惠州梅菜是惠州独有的传统特产。历史悠久的惠州梅菜是惠州乡间民用新鲜的梅菜经凉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自苏东坡来惠州后,这种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民间传为正气菜的梅菜由东坡传授的东坡扣肉(梅菜扣肉)而名扬四海。由于梅菜不仅可独成一味,又可以把梅菜作配料制成梅菜蒸猪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鲜鱼等菜肴,因此,越来越受岭南、港澳、东南亚一带的人青睐。人们购买梅菜,除自己吃外,还经常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现在,久负盛名的惠州梅菜经惠州人的开发,产量、品种、制作艺等都得到了改进,更适合作为
送礼的佳品。
罗浮山酥醪莱
罗浮山酥醪菜是位于博罗境内的罗浮山酥醪村出品的干菜,又名仙人菜。由于地处罗浮山北峰的酥醪村有着土质肥沃,气候独特、水源无污染等特点,加上酥醪村人制作干菜的独特手法,所以酥醪菜具有味美、纤维质少、用量少等特点,是煲汤的上乘配料,且有清热、润肺的作用。数百年来,酥醪菜一直成为喜欢煲汤的粤、港、澳及东南亚一带民间的惠州特产。游客来到罗浮山,总以能带上仙人菜回家为荣。
罗浮山百草油
罗浮山百草油是由位于罗浮山脚的药厂采集百余种产于罗浮山的草药,承袭古方提炼配制而成的一种药油。由于其成份比例合理,药性平和,气味芬芳,药效显著,内服外用均可成为家居、旅游必备的良药。自1985年以来,年产一千多万瓶的百草油连续两届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的称号,曾饮誉国内及港澳、东南亚的百草油再创辉煌,成为最受到罗浮山旅游者欢迎的旅游产品.
罗浮山甜茶
罗浮山甜茶是居住在罗浮山的制茶人采天然生长在罗浮山的独有茶种,用独有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特产。其味道甘甜可口,具有清凉解热、止渴生津、开胃消滞、降胆固醇等作用。人们旅游到罗浮山,总喜欢品偿地道的罗浮山甜菜,并购买带回自用或送亲朋好友。
东江糯米酒
东江糯米酒是惠州的驰名的传统特产。由于东江糯米酒所选用的糯米纯正,加上独特的配方,使其形成不含任何人工色素的红色,不含任何人工调味料的甜蜜,芬芳浓郁,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是宴客送礼的佳品。
南昆山观音菜
南昆山观音菜是誉为回归线的绿洲的南昆山所独有的一种蔬菜。这种外型似兰花叶,碧绿而无污染的观音菜,入口先感有韭菜味,再嚼依次会感有大蒜、大葱、微苦、甘甜的味道,具有清湿排瘀的功效。由于品偿观音菜时,要求吃者慢嚼细咽,因此,对面部美容有一定的好处。故到南昆山旅游者,人人都喜欢点这道南昆山独有的,且产量不高的菜来品偿,并习惯带少许回家自用或送亲朋好友享用。
龙门是惠州的东北部山区,盛产苗竹。竹笋的苗竹盛产区的特产,每到竹笋收获季节,竹农便到竹林挖取可加工的笋,经挑选后再加工。龙门产的笋干色泽金黄,香甜爽滑,用作各种肉类的配料,其味特佳。现经加工的龙门竹笋,极为方便游客携带和储存。龙门产的竹笋,尤以西溪河一带产的最佳。
龙门竹牙签
龙门竹牙签是近年来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港澳、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驰名特产。由于其选料上乘,品种齐全,价格合理,方便携带,因而,人们到了龙门,总要带一些龙门牙
签,既可家用,又可送友,其实用价值远超出了牙签本身的内涵。
龙门米粉是选用优质的黄粘米作原料,用优质的山泉水和合加工精制而成,粉丝透明,幼滑、爽口,不易断,用沸水泡片刻,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作主食老少皆宜,作早餐更是干吃或配上上汤均可,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是不可多得的特产。
博罗酥糖是由博罗县糖果饼干厂选用当地产的黑白芝麻,以麦芽糖、白沙糖、面粉等作配料,用传统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有酥松可口、甜而不腻,价格适中,便于携带等特点。是只有博罗才有生产的地道特产,有罗浮山牌为正宗。
惠州四时佳果品种繁多,博罗食品工业总公司根据惠州的实际,生产博罗凉果。主要产品有:陈皮梅、甘草梅、话梅姜、应子、蛇胆陈皮等百种。这些凉果,93年曾获马来西亚食品博览会金虎奖,95年又获中国优质食品奖,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港澳及东南亚,极受游客青睐。
荔枝是岭南佳果中的极品。惠州荔枝更以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闻名于世。每年农历三月,惠州荔枝便有荔枝陆续上市,五、六月是荔枝的盛产期。届时,果形别致,颜色鲜红悦目,果肉状如凝脂,清甜浓香,风味独特的荔枝到处皆是。主要品种有:淮枝、糯米糍、桂味、黑叶、妃子笑等等。主产在惠阳、惠东、博罗和惠城区。
荔枝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益智、开胃、补元气之功效,因此,每到荔枝产出期,不少游人墨客文人雅士云集惠州,成为惠州的一大盛事。
龙眼,又称桂圆,和荔枝并为无患子科果树中最优秀的果树。龙眼不仅食味清甜,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每年八月份左右,有大量的鲜龙眼上市,供人们尝鲜,除鲜食外,可加工成罐头,炼制成圆肉。用龙眼加工制成的龙眼肉(圆肉)是病后体虚、贫血、神经衰弱和产后血亏等症的滋补佳品。
惠州产的龙眼品种繁多,主产区在惠阳、惠东、博罗和惠城区。
芒果果实扁平,表皮为绿色,熟透时,表皮金黄,果肉香甜多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鲜吃有生津止渴、消暑舒神之功效。不少有心人还将其制成芒果干、芒果叶等供不时之需。
惠州产的芒果品种繁多,主产区在惠东、惠阳、博罗、惠城区。
惠州是我国柑桔的主产地之一,可谓村村有柑桔。位于博罗杨村的柑桔场,占地89平方公里,年产量达110万担。每年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把筐筐柑桔发运回店。购者品尝时谓:“分甘(柑)同味,大吉(桔)大利”,至大年初一,
家家更是把大桔视为珍品,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胜意。
惠州产的柑、桔品种齐全,全市各县区均有种植,是惠州的主产水果之一。其副产品主要有桔饼、鲜橙汁等。
作文二:《民俗风情论文》7900字《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
题目:     新疆----维吾尔民族
新疆----维吾尔民族
本文主要对新疆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风俗文化,主要包括维吾尔族饮食、建筑、服饰、节日等进行简单介绍,展现了新疆的地域以及人文的魅力~
关键词:新疆  地域  民俗风情
新疆,也称其西域,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 除东南联接甘肃、青海,南部联接西藏外,其余与8个国家为邻,即东北部与蒙古毗邻,北部同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是我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口岸最多的一个省区。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新疆这个好地方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幅员辽阔、拥有浓郁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具有美丽西域风光的新疆吸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新疆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新疆美食等等一切一切都被许多游客所赞美——新疆,一个接近仙境的地方。 正文:
一、新疆的地域风貌
1.1 新疆地貌
新疆是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南北疆的景致也是差异巨大。 新疆地域风貌复杂,大戈壁、大沙漠、大森林、大草原、大山脉、大盆地、大冰峰等大手笔的自然风光;峰峦重叠、古木参天的高山峻岭,那水草丰茂、广袤壮丽的草原平川,那沟渠纵横、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等构成了新疆自然风光博大恢宏、雄浑壮阔、苍劲豪放的气势。其中有那绰约多姿的高山湖泊天池,“火洲”生命之泉坎儿井,朦胧神秘的“月光湖”,充满奥秘的喀那斯湖;那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奇观、喀什艾提尕尔清真
寺......这一切都构成了新疆独特的地域美景。
1.2 新疆气候与水果
新疆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南疆干旱,光照长,少雨,年降水量仅20-100毫米,而北疆却达100-500毫米,这使得南北疆的风景特色也出现了巨大差别。但是总体来讲,新疆的气候特点:干燥、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大、日照丰富。
新疆这“干”地生产出“甘”的水果这是世人皆知的。就是由于光照强,降水少,云量小所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所以瓜果很甜。桑椹、草莓、杏子、李子、蜜桃、樱桃、无花果、西瓜、哈密瓜、葡萄、蟠桃、海棠果、香瓜、梨瓜、沙枣、苹果、香梨、核桃、大枣、石榴、巴旦木、乌梅,,,,在新疆一年四季都有好吃的瓜果,所以新疆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二、新疆的风土人情
新疆历着时间的洗礼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着,而今的新疆应该说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那里居住着高达四十七个民族的人民,包括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在还有其余例如东乡族、壮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等47个民族。在众多民族中,维吾尔人占新疆人口最多,除汉族以为也是新疆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
2.1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世纪中叶,迁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2.1.1 维吾尔族礼节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2.1.2 维吾尔族禁忌
去维吾尔族家庭作客有许多东西要注意,不然会被认为不礼貌等。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
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2.1.3 维吾尔族的文化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也称维吾尔语,因此在他们的语言中他们也创立了具有他们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如关于维吾尔族都会提到的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以及十二木卡姆的来源与那位传奇王后的故事。维吾尔族人民也能歌善舞,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他们的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 维吾尔族的建筑
维吾尔族的民宅建筑艺术,其院落和居室布局,样式繁多,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房屋多以长方形套间平房为主,房顶平坦,房前有廊檐,讲究的在房沿,柱子,门窗上雕有花纹图案,墙壁上用砖横竖砌成图案花纹。庭院里喜欢搭葡萄架,栽有果木和花卉。屋内的墙壁上开有许多壁翕,放置食物,用具和工艺品。墙壁上挂有壁毯,地上铺有地毯和花毡。有的地炕的周围还挂有布制或丝绸的色彩绚丽的墙裙,房间布置独具民族特色,多显华丽。 民宅的极具特色,去新疆旅行或者是关注了新疆旅游信息的同志都知道,维吾尔少数民族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规模宏伟的建筑。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一种水利形式,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 道等不同成分构成,一般每隔二三十米打一口竖井;竖井之间又用地下通道相连,逐渐引 出地面,在高温干旱的地区这是一种有效利用水资源,防止蒸发的好办法。有的地方为防渗漏,还在暗渠底铺设毡垫。最长的坎儿井可达十余公里。
2、香妃墓
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北郊,是一座大规模的伊斯兰教陵园,始建于1640年,初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的陵墓,后成为该家族的墓地。其中一座小坟为阿帕克和卓的玄 孙女、清乾隆皇帝宠爱的妃子香妃的部分遗物,因她的地位显赫且深受各族人民的爱戴,所以人们就将此陵园称为"香妃墓"。祠墓呈四方形,以绿色瓷砖镶砌而成,门上绘有美丽图案,墙上也有石膏花饰,祠顶为穹窿式,墓地四周林木参天、池水清澈、幽雅清静。  3
目前我国最大的清真寺。位于新疆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广场。初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以后曾多次扩建,经过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改建,始具今日之规模。建筑形式为阿拉伯式,占地约15亩,由门庭、礼拜大殿、教经堂等组成。门庭分长方形门楼及两侧高18米的望月楼和后边的圆顶方形过庭三部分。大殿可容8000人礼拜。殿内有140棵绿色雕花木柱,成网格状排列,顶上绘有各种图案,工艺精细,布局合理,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风格。这里还是新疆伊斯兰教最高学府所在地。
2.1.5 维吾尔族的饮食
维吾尔族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得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主食种类不下数十种,最常吃的有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馕、拉面、炒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古代称“胡饼”“炉饼”,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其种类达50多种,是用馕炕烤制而成,呈圆形。多以面发酵的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以芝麻、葱头、鸡蛋、清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缘略厚,中央有许多花纹,直径约有40—50厘米。最小的馕叫“托喀西馕”,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
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维吾尔语称为“来格曼”,亦称拉条子。是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拌菜吃,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精盐,尝起来略咸即可。面和得不宜过硬,稍软为宜。在拉时,只要轻轻捏住两头,往长里抻,再折回来抻,最后拉得细似挂面即可。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3、抓饭
维尔语称之为“波罗”、“波糯”,意思是甜味饭,是用大米、羊肉、葱头、胡萝卜和食油等原料做成的饭。先将肥嫩的羊肉切成小块,用植物油炸,再放入葱头、胡萝卜丝,加盐、孜然等佐料后一起炒,加适量水,再将洗好的大米放入锅内,不要搅动,用文火焖三四十分钟即可。
维吾尔族的特色食物还有许多,以上三种包含了他们日常的馕、拉面以及接客待人的特色食物。可能由于饮食习惯,某些方面我们不适合,但是总体维吾尔族的食物具有他们民族的特色,是和他们民族的口味。
2.1.6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总: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 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2.1.7 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
婚姻礼俗在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最能表现这个民族礼俗的特点。维吾尔族的婚礼习 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婚典通常要举行两、三天。
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甫,打着手鼓,唱跳舞,院子里充满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欢乐气氛。这一天,新娘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来 祝贺的朋友们陪同,集在邻居家里,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们在屋内有限的空间,唱跳舞,尽情欢乐,等候迎新队伍的到来。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们弹琴、唱跳舞、说笑,尽情地为 婚礼助兴,并且耐心
地等待着接亲时刻的来临。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们使婚礼沉浸在欢乐 喜庆的气氛之中。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 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他们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修饰 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 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 ,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 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唱起了“劝导”。 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手鼓、弹着热甫,唱着喜走在前面,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 气氛。新郎和新娘分彩车随后,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 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 礼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 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 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 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舞晚会,大家尽情地唱 跳舞,以示庆贺。几乎所有的人,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直到深夜人们才离去。婚 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 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维吾尔语称“依斯克力克),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 伴郎和一、二个朋友陪同,去给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 ,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2.1.8 维吾尔族节日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其中最大的节日当数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1、肉孜节
也叫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每个成年的穆斯林每年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白天禁止一切饮食烟火,只能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才能进食、吃喝。封斋被伊斯兰教认为是一种功德,虔诚的穆斯林在白天几乎滴水不进。斋月期满后,开始恢复白天吃饭的正常生活,即为开斋节。因为封斋影响生产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现在除宗教人士和老人外,青年人都不封斋。开斋那天,人们都到清真寺做礼拜。 每家每户都炸馓子,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换上新衣新帽,成群结队地互相登门拜访,走亲串友。
2、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大节日,也是最具魅力、极富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内涵的节日。"古尔邦"(又名库尔班)是阿位伯语,意为"献牲"。据说先知伊卜拉饮在梦中见到了安拉(真主), 安拉命他宰杀其子以作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准备执行安拉的旨意,不料这时安拉使者拉却送来一只羊代替。穆罕默德自称安,他在公元7世纪创立伊斯兰教时,继承了"宰羊献祭"的风俗,每到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家家户户都要宰一只羊,所以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或"牺牲节"。宰的羊就成了节日期间与亲友同享的美餐。
新疆是神奇的地方,曾今看到有人描述“新疆——一个最接近仙境的地方”,依照这样的结论那新疆的人民就是最淳朴、最善良、他们具有一个仙女所有的美丽心灵。新疆的维吾尔族,
他们能歌善舞,他们身着美丽的衣服,他们待人接客都是热情洋溢,他们拥有自己的魅力文化,他们信仰着伊斯兰教,过着他们的神圣节日......总之,新疆,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地方;维吾尔族,具有特色风格的美丽民族。
参考文献:
[1].姚艳霞.新疆旅游[J].地理信息世界,2005,10,68-69. [2].杨婷婷.新疆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性质意识符号的表达[D].新疆:新疆大学,2007. [3].维吾尔族[J].文化长廊,2010,1,48-52.
[4].阿依努尔?依马木.论维吾尔族生活故事中的婚俗[J].神州民俗,2010,132,15-17. [5].百度百科.维吾尔族:http://baike.baidu.com/view/2705.htm,2010.
《民俗风情》课程心得
早在进入大学开始第一次选修课程时,就成尝试过选择《民俗风情》这门课程,因为那是听说这课有趣,尤其是介绍各个民族各位国家的那些特色风光,特色食物,特色服饰,特色建筑以及许多其他特色事物,会使你不用真实的去那个地方就可以先了解那个地方的魅力。同时,通过这个课程,你可以了解到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及他们的一些禁忌,让你在走进那个民俗以免犯下一下误会等。
而今,大三了真正的走进了这个选修课,很喜欢老师上课的幽默风趣,也喜欢老师课件中的美丽图片,多元化的视频,那些东西都勾起了我们对那些特色民俗的向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真正走进去体会。
对于老师所谓的建议,可以说真的没有。只是有一方面,我没有看到我感兴趣的国家的风土人情。我衷于澳洲,因为我喜欢他们那种自在的生活方式,我也喜欢他们那儿的建筑,即便澳大利亚,都知道那是一个最具特色的移民国家,也许他们没有自己的历史,或者自己的历史只有很短,但是他们形成了充满自己地域风情,充满自己特色的文化,饮食习惯等。所以,这里,老师可以在每学期在学生范围中作一个调查,关于他们更喜欢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更倾向于想了解哪些民族的或者哪些国度的风土人情,那样说不定更多同学为了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国度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总之,感谢带给我们知识的同时带给了我们这么多欢乐,自己的小小想法还希望老师能接受。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
作文三:《宁武民俗风情》4100字
宁武民俗风情
课程名称:民俗学
学院:工学院
班级:土木1302
姓名:李旭峰
学号:20130607032
日期:2015年12月10日
我来自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宁武。 宁武,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沿,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0′-12040′、北纬38 31′-398′之间。县境北以内长城为边,西北以黄花岭为界,西南以荷叶坪、芦芽山为屏,东南以云中山为限。自古就以“楼烦故地”、“古楼烦国”、“楼烦重镇”驰名华夏。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设4镇10乡,辖483个行政村,居住人口15万。
宁武,古老而文明,人文底蕴一脉三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系分布,成就了宁武的文化根脉,孕育了“军事关隘、帝王游猎、边塞佛教”三大别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其得名源于二:一因北魏广宁、神武二郡治而取其名,二因饱受战乱之苦、企盼安息武而寓其意,故冠名“宁武”千余年。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宁武的历史
宁武在中国历史中虽然是沧海一粟。但是宁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他独特的历史。
宁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处农牧过渡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汉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争夺和厮杀。楼烦、匈奴、鲜卑、突厥、鞑靼、契丹、女真,蒙古,几乎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都和宁武打过交道。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很早就在这里修筑起了长城。椐《晋乘鬼略》载: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赵肃侯就在宁武一带修筑长城,派兵驻守。它要比闻名的秦万里长城早119年。宁武境内的的赵长城,历经战国、秦、隋等历朝的修葺,到明洪武至万历年间,又先后十一次修被加固。明成化年间,宁武设关(现位于县城中心,是宁武古建筑之一),与偏关、雁门关统称外三关,宁武居中路,是戍边重镇。有效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维护中原政权的安宁。可以说,宁武的历史是中
国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斗争史的缩影。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宁武关抵挡住了外敌,却抵挡不住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朝将领周遇吉部队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当时李自成由于曾经在罗城吃过周遇吉的败仗,认为他是一块硬骨头,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准备放弃攻打宁武关,绕城而走,直取大同,尽快攻击北京皇城,然后再攻击无援的宁武。后来在军师的劝说下,以及宁武关在三关中相互策应的重要位置,李自成又返身南下,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
在那场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中,农民军在宁武竟然苦战七昼夜,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至于到处开仓放粮的李自成一怒之下火烧宁武关,说明了宁武关的坚固与险要,如此惨烈的战争也说明了宁武关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宁武关也因此闻名天下。
甲申国变之年,当明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的时刻,周遇吉特立独行的举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李自成因此一度准备撤回陕西,农民军攻入北京之后,士卒们还在说:“如果每一镇的主将都象周总兵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到达这里?”那一年,有两座关的得失对中国历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座是山海关,一座便是宁武关。这两座关,对李自成,对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去了宁武关和周遇吉,明朝也就失去了最后一根脊梁。得到了宁武关,李自成得到了北京。如果当时明朝能够增援周遇吉,守住宁武关,也许历史将会重新改写,就没有崇祯煤山上吊,就没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没有剃发易服。   在有些史学家眼里,周遇吉是一个维护腐朽王朝的反动军官,但在宁武人心中,他却是一个英雄。周遇吉死后,宁武人为他修祠建庙,树碑立冢。在原八百户建有周武庙,直到解放前还常有人至此缅怀祭奠。在今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宁武也是一个苦难的地方,饱受战火洗礼,生灵屡遭涂炭。宁武建城时间不长,却经历了两次大屠杀。1644年,宁武百姓跟从周遇吉抵抗李自成农民军,城破之后,百姓被尽屠之。1937年,日军侵入宁武,在宁武屠杀13天,这个当时只有7000多人的小县城,被屠杀4000多人。可以说宁武又是中国近代苦难史的缩影。
同时,宁武的历史又是一部缩写版的移民史和边疆建设史。宁武既是移民的输入地,同时又是移民的输出地。现在的宁武人大多数是移民的后代。他们的来源非常广泛,有驻军,有商贩,有被流放者,有灾民,来源于五湖四海,聚首于天池之滨,管涔之麓。清代以来,作为晋商重要一支的宁武人也开始大量移民外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足迹。清代山西在归绥十三个同乡会社中,就有一个社为宁武社。在今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等地,仍然有以宁武之名命名的街道。其中在海拉尔,宁武的移民最多,当地的正阳街是宁武人的聚居之地。近代不少宁武人投身于民族的解放事业,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祖国各地。
宁武的历史,同祖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国强则兴,国弱则衰,这也正是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管中窥豹,从宁武的兴衰中,我们足以窥见中国历史的一斑。
宁武特殊民俗
净身节:2012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十,宁武县马营海附近的马营村,一项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马营冬季泼水节活动隆重举行。每到节日,全村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齐聚街头,相互泼水净身祝福,就连牲畜也会受到泼水的特殊礼遇。
炕围画:炕围画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在山西许多地方均有分布。炕围画在宁武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农村老百姓为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损坏、蹭脏衣服被褥、同时为美化居住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形式。
宁武县有蒙、满、回、藏等11个少数民族,约100人,占宁武县总人口的0.06%。
宁武的特色饮食
“一窝丝”又叫“盘丝饼”,是山西省忻州地区宁武县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曾经是高级宴席的甜点。“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其形状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日益提高,白面、胡麻油家家不缺,“一窝丝”在全县农村兴盛起来,成为人们迎宾待客的佳品。
宁武油炸糕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特产。宁武县油炸糕表皮酥脆,里面精软,
香甜却毫不腻口,是宁武本地的风味食品,亦是逢年过节待客的好茶饭。山西多数地区都产黍子。黍子上碾去壳成黄米,磨成面谓之糕面,用此做此油糕便是晋北各地的风味食品,亦是逢年过节待客的好茶饭宁武人吃糕,与别地一样,不仅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宾客,而且每每有纪念意义的事都要吃糕。小孩子过满月,做生日,要吃“满月糕”、“百岁糕”;老年人做寿,要吃“长寿糕”,娶媳妇要吃“喜糕”,盖新房要吃“上梁糕”,搬迁新房新居要吃“搬家糕”,并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说法......这些古老的习俗,至今在农家仍很盛行。他们一方面取“糕”的谐音与“高”紧密联系在一起,企盼步步登高,高升旺长;一方面取糕的形状圆与色泽红,祝愿合家团圆,日子红火
高梁面鱼鱼,本是忻州地区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近年来一些宾馆、饭店,捕拾民风,将其发展成了招待内外游客的风味食品。高粱面鱼鱼,是用普通高粱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其做法是在面案两头各摆五块大似蒜瓣的面疙瘩,然后用两手掌按压和搓动,由远及近,逐渐靠拢,观之手下10条鱼鱼儿由短变长,汇成一片。搓成的鱼鱼儿一般有高粱米粗细,盘起来放在一起长短一致,粗细均匀。高粱鱼鱼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红柿汤调和,清爽利口,别具风味。
宁武的特色建筑
山西悬空村,指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大山里的王化沟村。整个村庄悬空在距地面百余米高的半山悬崖之上,背倚峭壁,面朝峡谷,形成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世外桃源。从外观看,因为山腰空间狭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则悬空而建,从山缝中伸出的几个木桩,把村子整个支了起来,给人的感觉有些摇摇欲坠。村子里唯一一条“主干道”,是用木桩一根一根铺起来的,路面很窄,半悬在空中,如同古代的栈道,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情人谷,是一条神秘美丽的珍品沟谷。位于宁武城西 45 公里处的林溪山深处,马仑村北侧。又名马仑潭。汾源支流龙眼泉水由潭处经过。整条沟谷长不过十华里,入口处宽不盈 20 米。情人谷谷口宽不过十数米,一条四季不涸的清泉自谷中流出,在几公里的沟谷内花岗岩上“凿”出十数个令人心醉的连珠石潭和小瀑布,冬季则形成厚达两三米的冰川,直到四月仍可见到。谷内有桃花苑、杏花岫、红桦泽、云杉崖,满目青山绿树,异卉青苔,时见野鸡、松鼠等小生灵穿
越其间,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游乐胜境。进入情人谷,但见小桥飞瀑,清水流淌,说不尽的缠绵悱恻、情谊悠长。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世。”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
宁武关鼓楼,位于今宁武县城人民大街,平面布局基本呈正方形,外观为三层三檐九背重檐歇山顶,下置砖石所券十字穿心洞底座,通高30余米,气势宏伟。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我的家乡,宁武。
作文四:《福建民俗风情》5000字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前言: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 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闽江口以南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省内城市间往来在过去往往要经水路来达成。有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1.2 福建气候
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内陆260-300天 ,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沿海及岛屿地区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风能和台湾海峡油气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福建的风土人情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解放后,泉州人在政府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2.5 宁德民俗风情
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目前闽东宁德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闽东畲族分布9县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6 茶习俗
语“寒夜客来茶当酒”,福建人是客一进门即泡茶。福建人喜欢喝乌龙茶,在福建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福建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当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
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三、福建的节日
3.1.福建七夕节
祭拜孩子保护神“七娘妈”
在闽南和台湾,古代的七夕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并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妈”。“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闽台的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鹭江志》中,“解去续命缕”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这天,闽台人家的睡房门口,要挂绘制着抱着小孩的七娘妈“七娘神灯”,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到了傍晚,摆上鲜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饭各七份以及“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进行祭祀。祭拜结束后将“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焚化,并将祭品扔一半到屋顶上去,给七娘妈享用,另一半留着自己用,这样可以更美丽和健康。有的人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3.2  妈祖节
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都会举办妈祖节,妈祖原名为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生前经常在岛上为人治病,并能预报天气变化,使渔民常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林默娘于28岁那年的
农历九月初九去世。死后,人感其德,称为神姑和圣母,并在湄州岛上建造妈祖庙奉祀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已成了能带来大吉大利的海神。活动内容: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的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和台胞都来到湄州岛妈祖庙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3.3 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从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街上供应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福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竞技场一般设在海上或河上,从岸边腾空伸出 根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装着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个活门。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根伸向
海里的圆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活门,鸭子就掉进水里,同时人也跃入水中去抓鸭子。通常,十几只鸭子,在一个多小时内便被勇士们抓光。
四 福建的特色小吃
有福州地区的鱼丸、肉燕(喜称“太平燕”)、蛎饼、锅边(连江的海鲜锅边最出名)、春卷、光饼、荸荠糕、黄米糕、发糕、八宝芋泥(甜的)、萝卜糕(咸的)、芋头糕(咸的)、蛎饼、九重馃,等等,多了去了;有莆田的兴化米粉、打卤面;厦门泉州的炒面线、烧肉粽、土笋冻、线面糊;还有沙县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糟菜粉什么的;龙岩特色的八大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永安笋干);暑天时吃的仙草冻;浦城的芋子饺、豆腐丸、桂花茶、酸枣膏;
总结:福建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以及福建山清水秀,空气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首位。“双世遗”武夷山和驰名世界的茶叶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态品牌。欢迎大家来福建做客~
作文五:《印度民俗风情》1800字印度民俗风情-衣着特色
印度人的衣着打扮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于其他民族。印度人顽强而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在服饰上的悠久传统和审美习惯,并不无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着印度服饰的美丽与雅致。
印度人在新石器时代就学会了“纺线织布”,有了棉织品,进入印度河文明时期,除棉织品服装外,也出现了麻织品、毛织品和丝织品衣服。到了吠陀时期,服装趋于考究,分内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颜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制成,外衣用金线刺绣,有了纱丽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儿人进入印度后,萨尔瓦、衬衫、短上衣、男长裤、帽子等外国服装也随之传入,但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围巾,缠头巾等。欧洲人大量进入印度后,又输入了西服、领带等欧洲服装。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有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传统服装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现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无领或圆领的长衫和宽松的围裤陶迪,头上缠上厚厚的头巾。长衫一般长不过膝,围裤垂至脚面以上,头巾长达几米。头巾的包法各式各样,多达十几种,从头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谁是印度教徒谁是锡克教徒。头巾的颜色不一,有白色、红色等各种颜色,其中以拉贾斯坦人和锡克人的头巾最为艳丽。印度教徒缠头巾是一种传统,也是为了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纯属个人行为,不愿意缠可以随时摘下来。而锡克教徒缠头是他们民族的特征,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规,不能轻易摘下来,如果别人要他们摘下头巾,无疑是对锡克人的侮辱和挑衅。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较正式而又要求体现民族特点的场合,多数都穿“尼赫鲁服”。这种服装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即“民族服装”,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只不过上身稍长一些,扣子也多出几排。另外,在现代城市,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人逐渐增多。但乡下的农民则仍以穿围裤陶迪、三角裤和赤脚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冬天天气较冷,在单衣外面披一条线毯或毛毯,即可御寒过冬。
印度妇女的服装则比较艳丽,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有些绣上花,爽心悦目,有些镶上镜片,光彩照人。纱丽是印度妇女最钟爱的传统服装,不仅印度人喜欢,就是外国人也为之陶醉。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脯紧紧包裹起来,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由于纱丽本身非常轻薄,容易透光,所以衬裙的颜色与纱丽要相配。印度妇女有个习惯,就是肚脐随便露,但大腿小腿则万万不能露。
纱丽布料长度一般5-8米,宽度1.25米,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丝绸等,刺绣图案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披戴方法雅致多样,因不同地区和个人爱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有的看起来好象是穿长袍,也有的地区妇女把纱丽披到两腿之间,而最普遍的方法是从肩膀上缠着全身披戴和打折。妇女们
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等,冬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雨季时多为深绿色。
纱丽受到印度各阶层妇女的喜爱,不管是上层社会的显贵夫人,还是终日忙碌的农家妇女,都穿着同样式样的纱丽,所不同的只是质地。名门贵族往往身穿丝绸纱丽,有的上面还镶嵌无数宝石或玻璃镜片,光耀夺目,她们往往有几十条、上百条颜色不同、图案各异的纱丽,根据自己的心情、爱好和场合选择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纱纱丽,件数也比较少。因其端庄含蓄而雅致大方,纱丽也受到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青睐,他们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纱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传统服饰之王纱丽的无穷魅力。
印度穆斯林妇女习惯头戴面纱,有些人甚至在吃饭或喝水时也不摘下来,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从前,穆斯林妇女不戴面纱不能出门,即使坐在轿子和马车里也要戴面纱。现在,印度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情况有所变化,有些较为开化或发达的地区,妇女并不戴面纱,但就多数地区而言,仍然戴面纱。印度穆斯林讲究穿戴,穆斯林服装式样很多,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变化,衣服和帽子的种类及样式不尽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装最为闻名。
加洛山区的土著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绝大多数男子只穿一条三角裤,遮住下身,妇女在腰间围一块齐膝长的黑布,上身穿一件护胸衣,一些妇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头上缠一条家织的布带子,在特殊场合,戴一条镶边的红绸子,头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着头顶。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国式衣服。
作文六:《中华民俗风情》1700字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张佳企
学号:118347
家乡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我国的新年,尽管各族各地的中华儿女们都过春节,不过由于地域和风俗不同,春节也是各式各样,精彩万分的。 我来自河北省张家口的一个小山村,在我的家乡,现在的春节既保持了原有的风俗传统,又加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我的介绍就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说起吧。
因为是山村,所以我的家乡大多还保留着灶台,有大锅,因此家乡的乡亲们很是看重祭灶。传说这一天是灶神上天庭汇报各家这一年以来生活善恶情况情况的日子,于是各家都要早起把灶台打扫的干干净净,还要买一些灶糖(我们那里称为麻糖)和甜食放在灶台上,一是希望灶王爷吃人的嘴短,在天庭汇报时多说好话,以带来下一年的风调雨顺,生活美满,二是麻糖粘嘴,希望灶王爷少汇报这一家在这一年里不好的一面,少说糊涂话。
过完了祭灶这一天,也就意味着新年临近,除旧迎新。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屋里落了灰,都要清理干净,把家具擦得光可鉴人,玻璃擦得亮锃锃的。然后买了对联,买了新鲜的蔬果、糖果、干货准备迎新。
除夕这一天是春节的高潮,也是春节里最忙的一天。早上起床,等太阳公公升起来,大约也就是十点左右,窗户玻璃上的冰花融化了就开始贴窗花,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鱼儿,年年不同的属相,喜气洋洋的喜鹊······每一扇窗户,每一块玻璃都会贴上不同寓意不同样式的窗花。然后便开始贴对联,对联也是寓意深刻。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在汉字上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一幅幅对联押韵,有内涵。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虽然不是很能了解对联这门艺术的内涵,但是对于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否朗朗上口还是能够判断。我们常常一群小孩们在村子里转悠,挨家挨户的去读大门口的对联,哪一家的有趣,哪一家的朗朗上口。屋子的门上、码头上、院子里的草堆、大门口,都会贴上喜庆的对联,火红的一片,似乎贴了对联的地方就是来年能更好的标志。
忙忙碌碌的一上午过去,吃过午饭,我们把瓜果都放在盘子里,摆在桌子上,新衣服也都整齐的放在床上。我们那里有一种说法,除夕夜过了十二点以后直到大年初一太阳升起,阳光照进屋子里时才可以打开柜子,所以除夕夜里要用到的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好,放在桌上或床上。院子里,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中央会立起高高的柴火,鞭炮也挂起来,准备除夕夜点着。准备好这些,晚上八点,春节晚会也开始了,一家人便坐在电视机前,包着饺子,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度过这一年的最后一天。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夜,伴随着十二点钟声的敲响,窗外也想起了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不过我们这里的除旧迎新一般都在凌晨三四点左右,过了十二点,各种祝福的短信,电话络绎不绝,一边守岁,一边给与远方的亲人问候。三点多,鞭炮声由远及近延绵而来,一家人裹得厚厚的,到院子里,点了自己家的烟花炮竹,看着那绚烂天空上的烟花升起,盛开,消逝······漫天繁华,夜空犹如白昼一般,星光被烟火遮盖。点燃柴火,我们俗称旺火,燃的越旺就象征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火苗跳得越高就象征着这家人的生活来年节节高升。当炮竹声渐渐湮灭,火苗变小,用小铁锹铲一些旺火放进灶膛或火炉,也是对新一年生活能红红火火的祈愿。在渐渐熄灭的旺火里放一小块蛋糕,烤糊了,拨开,一家人一人分一块,团团圆圆,幸幸福福。
正月初一,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包的饺子下了锅,饺子里有各种花样,象征着幸福快乐。吃了饺子,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小辈们给长辈们说一些吉祥话,长辈们拿出早早准备好的红包,一人一个。
回忆里的新年越久越鲜艳,沉淀在记忆里想起的时候觉得那么难忘,随着生活的发展,有些东西渐渐的失落了,城市的楼房渐渐淹没了炮竹、旺火,对联也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好了,年气越来越淡了,怀念小时候的春节,怀念小时候的我们。
中华民俗风情,是一种风情,是一种传统,因为传统所以有意义,因为地域所以有风情。对新年的祈愿,对生活的祈愿,希望传统历久弥新,希望中华民俗愈来愈有风情。
作文七:《湖南民俗风情》14900字上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俗,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如“四月八”、“赶秋节”等,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10m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36节孔眼,安插上36把钢刀,钢刀长45cm,刀背厚0.5~1cm,刀刃锋利。刀口向上,装成刀梯,安装时加间固紧,以防摇动。33cm一梯,共36梯。桩杆四周拉线固紧,刀梯上端缠系多种颜色的彩布小旗,象征着希望和胜利。上刀梯者,必有胆识、技巧和武功,从第一级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锋利,爬至梯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节目,施展全身本领。上刀梯是惊心动魄的表演,是英雄所为,是一种奋争,一种自我牺牲,是苗族人民过去生活的显现。刀梯上有血、有汗,也有美和甜。
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边哭边唱的歌,出嫁前夕,连续哭3~5个夜晚,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告别姐妹的,有敬爱父母的,有留恋乡土的等等。
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流行地域以上江圩为中心。这种文字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称之为“女字”,通称“女书”。这是一种菱形细脚文字,最早被记录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女书一般被写在精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有的还被织在锦、带上。其使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祭祀;②读唱娱乐;③信件往来;④诉说身世;⑤记事记史;⑥改写汉字韵文;⑦编绣等。
嘉禾花灯戏
据嘉禾县志载,自明朝以来就有。是流行湘南一带的民间地方戏,有近200个剧目,大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豪强贵族的反抗,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因而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花灯戏在艺术上结构单纯,情节集中,语言朴素,幽默风趣,地方色彩浓厚,充满了劳动生活气息,易为劳动群众接受。
在桃花源风景区,占地2.5km2,步武陵渔人踪迹,即可游览人间仙境,进入世外桃源,这里有秦时明月,良田美池,更有晨钟暮鼓,水车村笛,好一派田园风光。
江华是瑶族自治县,有瑶族27万余人,是全国瑶族最多的县,大多保留瑶族风俗习惯。瑶族分为高山瑶、平地瑶、过山瑶、狗头瑶等,服饰好五色衣、斑斓布等,各支系的略有区别。族工艺品有银饰、挑花、刺绣、编织等。瑶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一般操勉语。节日有盘三节、仁五节、赶鸟节等,舞蹈有长鼓舞、红旗舞等。饮食以瑶家十八酿为特色。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家姑娘出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礼仪,其中以“坐歌堂”与“送亲”别有情趣。瑶族信仰多神教,盘王是其祖先,尤其信奉盘瓠。
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大型舞蹈,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老少聚集在摆手堂或土工祠,先由土老司举起扫帚,唱起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吹着牛角、小号、唢呐,燃放着三眼炮和鞭炮人场,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流行于湘西一带。它是民间花灯、摆灯、跳灯和花灯舞等地方小戏的统称。
侗族妇女的首饰多为银饰,新光一带喜欢佩带银挂链纽丝与圈、吊吊环等,每条银挂链有3节,共长约60~70cm。新晃的侗族首饰种类多,式样各异,制作精巧,远销云南、贵州、广东等省。
益阳市境内桃江、安化两县,喝擂茶早已成为习俗,几乎家家户户备有陶制擂钵、擂钵架、擂茶棒(长约1.67m的油茶木)。做擂茶时,先将茶叶擂烂,次放芝麻、生姜、花生米,均擂成糨糊状,再用白糖开水调制而成,像豆浆、似乳汁,喝起来清凉可口,滋味甘醇,四季可饮,尤以暑季为盛。有客来时,用大碗盛满,客随喝随添,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高兴。这是接待常客。若有稀客来,一边喝擂茶,一边还摆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红薯片、炒黄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萝卜等。20世纪80年代后,夏季喝擂茶的习惯在区境其他城镇居民中,也日渐流行。也有个体户专门从事卖擂茶的。
俗称“耍狮子”。按地域分,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的称“木柄狮”,狮头狮尾各由两节木柄构成,表演时由两名举柄者随“狮”前耍珠人频频舞动;流行于安化、桃江及南县西部一带的称“武狮子”,表演动作激烈,融健身、娱乐为一体,表演者身着彩裤彩袜,蒙于布制“狮”身内,紧跟手持兵器的导舞者激烈起舞,时而翻腾,时而跳跃,并作搔痒、舔毛、跌扑、打滚、登高、腾转等多种动作,惟妙惟肖,惊险动人;流行于桃江县马迹塘一带的称“硫磺狮子”,每年元宵节出舞,先拜关帝,谓之“发猖”;再串村走户,边舞边焚硫磺,以期“避邪驱瘟”;流行安化县的称“罗汉狮”,造型福态,逗狮者戴罗汉头套,手持蒲扇,“狮子”舞步迟钝,两者相戏,诙谐有趣;流行于桃江、安化山区的称“讨米狮”,造型与动作均较简单,多在春节时串村走户,以送吉利为名讨得赏赐。
俗称“耍龙灯”。春节、元宵或其他重大喜庆节日时流行。益阳境内流行的“龙”,多用竹木布纸彩扎,有9~15节不等,每节皆置木柄,舞动时人各1柄,前有彩球引路,作龙戏珠状。龙舞分“翻龙”∫绞龙”两种。舞动时,锣鼓、鞭炮齐鸣,气氛热烈。另外还有两种“龙”,一为龙身较长、节数较多的“摆龙”,节内燃灯,只摆不舞;一为稻草编扎的“草龙”,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开禁,益阳各种“龙灯会”“龙舞赛”频频举行,重大节日时尤甚。但沿袭旧法者多,创新者少。
我省维吾尔族于民国年间统称为回族,1951年一1952年经调查和中央人民政务院确认为维吾尔族。主要聚居于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维吾尔族人民多从事农业,少数人擅于经商及手工业,长期与汉族杂居,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本民族的习俗。信仰伊斯兰教。
1、文化艺术:湖南维吾尔族长期与汉族杂居,通用汉语、汉文,但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仍夹杂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口头文学丰富多彩,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渊源、社会变迁、英雄人物和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旋律热情奔放,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民间古典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共有十二大套,是部包括古典叙咏歌典,叙事组歌、舞蹈组曲和邵兴曲的民族音乐舞蹈史诗,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小辫舞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轻盈、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乐器常用的“达甫”、“都他尔”和“热万甫”等。
2、风俗习惯: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多座北朝南,一户一栋,屋檐四角装饰梅花双剪,屋脊中央有莲花帽。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鹅和鱼、虾、蛋为副食,食用植物油。服饰:在节日喜庆和接待来宾时,男子戴四楞小花帽(一般戴白帽),女子披盖头或戴四方红、绿色绣花帽,穿花裙,扎小辫子。平时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丧葬:丧礼简朴,对亡人提倡速葬、薄葬,早亡午葬、午亡次日葬,特殊情况不超过三天。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户木匣抬到墓地人葬,尸体贴泥,不用棺材,殡礼和送葬形式与回族相同。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库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3、宗教信仰和禁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笃信真主安拉,视《古兰经》为“天经”,将真主的语言作为穆斯林行为准则。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和禁忌,其生活禁忌与我省回族基本相同。
分布较散,在全省各地都有少量分布,相对集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清塘壮族乡。壮族是元、明时期从广西宾州(今宾阳县)、贺县迁来,长期与瑶族、汉族杂居,通用汉语文,但仍保留壮语。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显著民族特色。多居住丘陵、河谷地带。以农耕为主,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红薯、高梁、黄豆、花生、棉花等。
1、文化艺术: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特点显著。湖南壮族长期与瑶族、汉族杂居,通用汉语文,但仍保留壮语。壮族能歌善舞,民歌按唱腔称为壮歌和山歌。在壮族地区,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农历八月十五是尖山壮族的歌节,最为隆重。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歌谣有五言、七言两种,托物取喻、音韵铿锵动人心。主要舞蹈有舂堂舞、采茶舞、春牛舞等。壮戏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及笙、箫、笛、马骨胡等。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用棉沙和五色丝绒织成,图案精美别致。
2、风俗习惯:住房基本上与当地汉族相同,有极少数“干栏”式建筑。干栏建筑是用木(或竹)柱做成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存放东西。这种住房形式适应于潮湿多雨、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区。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蔬菜和猪、鸡、鸭、牛肉为副食;喜吃糯米饭。壮民把鸡、鸭、鹅蛋煮熟后染上黄、黑、紫、红、绿五种颜色,作为节日食品。小孩常挂一串“五色蛋”于胸前玩耍;青年男女则以“五色蛋”在歌节时“碰蛋”寻找对偶。服饰:男子一般着布扣青布衣,以布帕包头,其余与当地汉族相同。女子上穿无领斜襟衣,衣宽袖大,衣角、袖口镶有银排和绣有花边。头缠绣有鸟兽、花卉、人物的小方巾,色彩艳丽。下着青布裤或褶裙,边沿绣有花纹图案,脚穿自制布鞋。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衣着除老年人还保留外,大都与汉族服装相同。婚俗:婚前恋爱自由,其方式有对歌、抛绣球、打木槽、赶歌圩等。丧葬:一般行土葬,旧有“拣骨重葬”之俗,即人死葬若干年后将遗骨拣出,放人瓦瓮内密封再葬,近代已进行改革。节日:壮族人民崇拜龙,几乎每个村寨都以龙命名,过去每年农历的二月,各村寨都要杀猪祭龙,保护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现在虽不祭龙,但农历每年二月仍是较大的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是清塘壮族乡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杀鸡、鸭、磨豆腐,煮“青米饭”(乌米饭),举行家宴招待回门的女儿、女婿和亲朋好友。这天也是缅怀祖先的纪念日。农历八月十五,是尖山壮族的歌节,这天,湘桂边界各族青年男女聚会尽情歌唱。礼节:壮族热情好客,家里来客,都以丰盛的酒饭款待;给老人端茶、盛饭,都用双手捧给。
3、宗教信仰:壮族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如祭祀山神、水神、土地神、灶神、太阳神等。壮民普遍崇拜祖先(即“老祖母),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4、禁忌:不准扛锄头、戴斗笠进堂屋,不准坐门槛,家有产妇,外人不得擅入。
是我省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区有回族人口,以常德市的桃源、汉寿、鼎城、澧县,邵阳市的隆回、邵阳、邵东,益阳市的桃江最为集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凤凰、永顺等县和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怀化等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人口。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全省回民聚居或人口较多的20多个市、县中,建有清真寺50多座。回族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但多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1、文化艺术: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文化具有伊斯兰文化的特点,从思想、观念、伦理等方面带有鲜明的宗都色彩。湖南回族使用汉语、汉文,但在宗教活动和穆斯林之间的礼仪交往中,仍保留专用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其他专用语词。回族的阿訇多是精通伊斯兰文化的学者。回族民间有人类起源和人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神话,《雅丹好娃》、《祖人阿丹》、《干汗找龙王》等流传于邵阳、常德回族聚居区。回族人民深受汉文化的薰陶和影响,人才辈出,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学者、画家和戏剧家等,为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族手工艺品有雕刻、编织、刺绣等,其中邵阳回民石雕历史悠久。
2、风俗习惯:回族按姓氏聚族而居,在散杂居区则是多姓杂居。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围寺而居。“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回族家庭不安神龛,不设神位。饮食:以大米为主,辅以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杂粮。肉类以牛、羊、鸡、鸭、鱼虾为主。食油有茶油、菜油、花生油、豆油等。逢年过节、纪念祖先炸“油香”、“撒子”等食品。服饰:现一般与汉族相同,但在节庆、宗教活动和丧葬活动时,男子要戴圆顶无沿白、青色帽(又称礼拜帽),女戴盖头,清真寺的伊玛目(教长)、阿訇以及有些寺师傅、男穆斯林有的有留大胡须的习惯。丧葬:提倡厚养薄葬,普遍实行土葬,不分贫富贵践,从速从简。一般当天死当天葬,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三天。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用专用的移尸匣(塔卜)运往墓地,放入墓穴,尸体贴泥,不用棺材;殡礼和送葬不穿孝服,不嚎啕大哭,不敲锣打鼓放铳炮,不奏哀乐,不逢人下跪,不收大礼,不送祭帐花圈,不大摆筵席。回族聚居地或城市郊区大都有回民公基。回民墓地不与其他民族墓地混杂,因为回民清明扫墓不烧纸、不放铳炮、不摆供品和挂青。节日: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即在这一个月中,每天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至太阳西下,才能再吃饭,中途不准进食、喝水;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回民要沐浴净身,穿新的或洁净的衣服,戴白礼帽,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和聚餐,有的人还自动乐捐救济生活困难的人。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又称“宰性节”。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为伊斯兰教历每年的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有的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与其他民族共用水源的更是要求严格。礼节:回族人民好客,每当客人至家,要以好茶叶沏茶,摆上数盘油炸食品、糕点、果品,或做一碗红糖“荷包蛋”招待。家宴时,主人殷勤为客人敬菜和添饭,客人如推辞不吃,会被认为是失礼。
3、宗教信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原意为“顺从”,即要顺从“安拉”――真主。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
4、禁忌:伊斯兰教禁忌较多,日常生活中主要禁忌有: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血液;忌食妄杀之物,除水产一类之外(湖南回族尤其是穆斯林忌食水产中的无鳞、无须、无鳍、无鳃动物),对禽畜动物均须请阿訇或老师傅下刀,否则即为妄杀;忌食猪肉,因猪形态不佳,不择食物,性情懒惰,为《古兰经》所禁止,故不食;不食一切性情凶恶和不刍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狗、狐狸、乌鸦、鹰等;严禁饮酒,也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喝酒、吸烟;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由于回族几乎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宗教禁忌逐渐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清真“三食”(肉食、副食、饮食)成了国民生活的重要特点,回族的民族性又同时带有宗教性。
主要聚居在张家界市桑植县的英蓉桥、洪家关、马合口、刘家坪、淋溪河、走马坪、麦地坪等7个白族乡内。白族于宋末元初由云南大理迁来,与土家族、汉族、苗族长期相处,经济、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文化艺术:白族人民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湖南白族人民通晓汉语。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神话《太阳、月亮和鸡是怎样来的》最为古老。白族能歌善舞。民歌有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几大类,一段用三唢呐或树叶伴奏。白族民歌旋律优美,感情丰富,山歌高昂嘹亮,情歌宛转悠扬,“耍歌”风趣活泼,苦歌低沉悲壮。白族民歌是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乌龙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