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微/苏州纳米研究生身亡定位技术能从事什么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国家教育部,该重点实验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精密仪器及机械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主要依托,以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简介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2009年7月通过建设验收。实验室以微系统与微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主要依托,以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设和完善了微纳米制造理论与方法、微系统与微结构设计、微结构加工技术、微纳米技术装备、微成形与微连接技术、纳米材料制备表征与应用等若干研究方向。
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面积4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300余台,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现有千人计划教授1名,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名,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年间,承担微纳米技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259项、总经费2亿余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71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2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奖4项。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师资力量
实验室现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45名,其中有教授26人(博导22人),副教授8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1人。目前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面积4000 m2、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领导
主任:教授
副主任:刘绍琴教授,教授,刘晓为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按音序排列)  郭斌
王跃林杨 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实验室以微结构与微系统为研究对象,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立足国防建设,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建设和完善了微纳制造技术、纳米科技、微纳系统集成等若干研究领域。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领域下设微塑性成形、微铸造成形,微注射成形、SPM加工、微细特种加工、微连接等若干研究方向。纳米科技研究领域下设纳米材料、纳米生物、纳米器件、纳米医学、纳米能源和纳米表征等若干重要基础与应用研究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仪器设备
实验室拥有各种大型先进仪器设备40余台,为各学科方向搭建了微系统与微结构加工、测试与表征研究平台,包括由微冲压系统、微塑性成型系统、微塑性拉伸试验机、微注射成型机等组成的微纳加工平台;由离子束刻蚀系统、原子层沉积系统、电阻蒸发镀膜机、可变转速比率的行星式高能球磨机等组成的材料制备平台;由、、、徕卡热台偏光显微镜、HJY荧光分光光谱仪、热分析仪等组成的材料表征平台;另外,生物医学平台和能源环境平台正在建设中。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教学成果
实验室现有长江学者3名(、、Nicholas A. Kotov);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程凯、孙立宁、沈军、高明远、唐智勇、蒋兴宇);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郭斌、、单德彬、孙秀冬、甄良、沈军、王铀);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孙秀冬、单德彬、王铀、沈军、陈明君、荣伟彬、雷圣宾、刘绍琴、胡平安);承担微纳米技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7,900余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培育并建成了“精密与微纳制造国防紧缺学科”,完成了哈工大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技术研究从无序到有序、从散兵突击到集团作战的战略转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第一完成人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纳米级精密定位及微操作机器人关键技术
荣伟斌(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微型构件微成形技术与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明)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微纳米切削加工基础及相关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五轴联动精密电火花加工技术及装备
王振龙(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
纳米机械加工过程建模、仿真理论基础及其力学行为表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
功能纳米材料与原子力显微镜表征技术基础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明)
面向MEMS组装、封装与键合测试的关键微操作设备
荣伟斌(4)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
纳米复合材料超塑性成形基础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
精密与微细电加工技术基础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
微纳光子材料组装与微纳结构中光的传输辐射特性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发明)
面向MEMS精密作业的微小型移动机器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发明)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制造方法关键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块非晶合金制备过程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厅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微连接技术基础及可靠性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厅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基于AFM的纳米加工机理及相关工艺技术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高精度金刚石刀具的机械刃磨技术及其切削性能优化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三元金属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性能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无模板法合成无机空心微球及其性能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与基地相互作用研究及滑移长度测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中心[引用日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中心[引用日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中心[引用日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米技术中心[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一、报考说明
  接收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纳米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苏州纳米所&)是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苏州纳米所定位于纳米科技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围绕信息、能源、生命科学、材料、环境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自2016年起,苏州纳米所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学位点进行博士和硕士招生,录取研究生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中国科大本部完成,论文工作在苏州纳米所完成。
  苏州纳米所拥有一支高水平、有特色、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研究员(教授)共80人,副研究员(副教授)9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40人。研究生导师中包括国家杰青7人,国家&千人计划&8人,&青年千人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及&杰出技术人才&42人,90%以上为海外归国人员。
  研究所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管理和活动等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的机会,注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科技应用型人才。
  研究所投资建设了三大公共平台,纳米加工平台拥有完备的微纳加工实验线,加工精度从微米到数十纳米,实现了6英寸-4英寸-2英寸-小片兼容;测试分析平台具备全面的纳米尺度下的单分子和纳米结构的测试设备,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的国际先进测试分析技术。纳米生化平台拥有微流体、单分子及高通量等先进技术装备,具备开展生物/化学制药、药物传递、体外诊断、生物微机电系统、生物材料、细胞和微生物工程、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工作的能力。三个公共平台完全对外开放服务,研究所鼓励学生通过平台的培训,自行上机操作,掌握各种加工、测试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目前,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内首个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该实验站是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重大科学装置。该装置的前期预研已得到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3.2亿元的经费支持,2017年底即可开放使用。
  研究所一直非常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既从事&顶天&的基础研究,也注重&立地&的应用研究,形成活跃的学术与创新氛围。经过十年的发展,研究所已建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建有&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生物纳米界面重点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批准的&两部一省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2016年起,中国科大学籍的所内研究生享受与中国科大本部研究生同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奖助学金等待遇。同时,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奖助金制度,用以保证在学研究生完成学业。自2013年起,研究生为优秀新生设立了最高奖学金额度达3万元的&纳米新星&新生奖学金。
  研究生统一入住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周边1公里范围内配套有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游泳馆、攀岩馆、影剧院和白鹭公园等,为研究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提供优质的环境。
  三、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究
101思想政治理论
815固体物理或929半导体物理
2、OLED器件与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
3、二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4、MEMS制备工艺,MEMS器件封装
5、半导体物理与表面科学
6、固态太赫兹器件与集成应用
7、宽禁带半导体GaN材料与器件
8、微纳光电子器件
9、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
10、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11、半导体材料MBE生长和新型器件工艺
12、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13、过渡金属超材料与功能器件
14、石墨烯制备与光电器件应用
15、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
16、微/纳电子机械系统(MEMS/NEMS)
17、微纳传感器件及物联网应用、MEMS器件、微纳制造
18、二维纳米光电器件
19、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
20、微纳电子材料与功能器件
21、仿生力学传感
22、有机光电探测器及其应用
23、柔性可穿戴器件与材料
24、电致变色器件
25、扫描探针显微学和纳米光电表征技术
26、半导体光学与光子学
27、二维薄膜材料的原位制备表征
28、高功率超短脉冲(皮秒飞秒)光纤激光器
29、稀土掺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
30、扫描探针显微学和纳米光电表征技术
31、纳米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III-N族半导体声子谱计算,缺陷体系中电声耦合计算
32、印刷碳基电子器件与功能电路
33、有机功能材料与半导体器件物理
34、印刷/柔性OLED器件与薄膜封装
35、基于微滴喷射技术的微纳米光电子学研究
36、光伏材料与器件
37、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电路与系统
101 思想政治理论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1、微/纳电子机械系统(MEMS/NEMS)
101 思想政治理论
815固体物理或929半导体物理
2、微纳光电子器件
3、信息光电子器件
4、信息功能材料
5、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子集成器件
6、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7、人工智能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1、新能源系统集成及应用
101思想政治理论
808电路与电子线路
2、新能源系统集成及应用
3、计算机辅助心血管系统分析
070304物理化学
1、纳米碳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
101思想政治理论
621物理化学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2、功能无机纳米晶体及结构的可控制备
3、新型锂电材料与器件;有机与钙钛矿光伏;原位扫描探针技术
4、纳米复合材料与功能界面材料,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
5、印刷电子材料与印刷电子器件界面研究
6、能源转换与存储系统
7、喷墨3D打印墨水与材料
8、纳米载体,生物和纳米传感
9、有机及钙钛矿薄膜光伏材料与器件
10、磁共振分子探针的细胞作用机制及应用
11、智能驱动材料与器件
12、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
13、功能高分子材料,低维碳材料
14、生物成像与传感纳米功能材料
15、多孔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16、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17、电子封装材料
18、微观催化技术和理论
19、纳米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健康监测与自修复
20、二维晶体材料及其功能应用
21、微流控分析芯片及分析检测系统
22、生物材料与干细胞
23、高效传热传质纳米界面研究
24、石墨烯在锂电和超容中的应用
25、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26、微纳传感技术、纳米智能材料及应用
27、二维纳米功能材料
28、面向能源高效利用的表界面催化
29、功能纤维器件与智能织物
30、纳米能源器件界面调控与表征
31、新型功能材料与高能化学电源
32、纳米材料控制合成;能源存储与转化
33、纳米碳材料及复合功能材料
34、印刷碳基电子技术与应用
35、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纤维的可控制备技术研究
36、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性能
37、喷墨打印微纳米功能材料墨水开发
38、药物固态化学
39、氮化镓体单晶制备技术
40、稀土掺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
41、仿生微纳米结构表面气液相变行为调控
42、表面涂层技术及相关材料研究
43、纳米碳材料及其电化学储能器件
44、纳米碳材料与复合功能材料
45、印刷OLED、QLED材料与墨水
085216化学工程
1、有机及钙钛矿薄膜光伏材料与器件
101思想政治理论
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2、磁共振分子探针的细胞作用机制及应用
3、电活性高分子
4、高效传热传质纳米界面研究
5、生物微机电系统
6、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制造技术
7、功能高分子材料,低维碳材料
8、聚合物纤维制备与结构/性能关系
9、生物芯片(高分子材料),多肽
10、能源催化材料
11、生物材料
12、药物结晶工程
13、仿生微纳米结构表面气液相变行为调控
14、纳米碳功能材料
15、生化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
071009细胞生物学
1、细胞生物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41细胞生物学
2、纳米影像探针,纳米药物
3、生物材料与干细胞
4、纳米生物材料对干细胞功能的调控
5、生物材料与干细胞
6、体外诊断技术
7、肿瘤转移和干细胞组织工程
8、多肽药物;多肽影像探针
9、肿瘤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及药物设计
10、免疫学
11、生物芯片与细胞生物学
085238生物工程
1、纳米功能复合材料
101思想政治理论
338生物化学
841细胞生物学
2、纳米诊疗材料
3、纳米诊疗技术,生物和纳米传感
4、生物材料
5、生物材料与干细胞
6、肿瘤生物治疗
7、体外诊断技术
8、生物微机电系统
9、多肽生物材料
10、免疫学
11、纳米诊疗材料
12、微流控生物技术
13、生化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
   四、复试与录取
  复试形式为面试,满分100分。内容如下:
  1、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考生的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养、沟通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专业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专业实验技能,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
  3、思想政治品德和道德素质:主要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英语听说能力:主要考核考生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可适当加入少量专业英语。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思想政治品德考察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复试结束后,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五、调剂
  本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发布
  六、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七、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若水路398号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215123
  联系人:潘婷婷
  电话:6
  传真:9
  网址:
  E-mail:yjsb@sinano.ac.cn
  QQ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点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大家来讨论一下微电子国内院校的实力跟特色吧。_微电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37贴子:
大家来讨论一下微电子国内院校的实力跟特色吧。收藏
国内微电子院校实力分析,看看有你的学校么?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  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学科点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又称微电子学研究所(院),有着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1956年,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北大物理系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机构,之后在我国著名微电子专家王阳元院士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发展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微电子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国家的重点学科点。  【硬件环境】  三大重点实验室国内领先  北大微电子学系有着国内一流的科研硬件设施,有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高科技实验室三大重点实验室,还有MPW(多项目晶圆)中心平台。  【师资科研】  科研小组特色明显  北大微电子所下设SOI、SOC、ASIC、MPW中心、MEMS、新器件、可测性、宽禁带、纳太器件等多个研究小组。所长王阳元院士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奠基人之一,目前出任中芯国际的董事长。  SOI研究组的研究领域有SOI技术、纳米量级新结构器件及制备工艺技术,以及射频电路技术。黄如教授是北京市优秀教师,目前为IEEE EDS(Electron Device Society)和ADCOM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的成员,主要科研方向是SOI,但同时也指导学生进行射频方面的研究。廖怀林教授专门从事RF电路方面的研究,功底深厚。该研究组掌握了国内科研界最先进的加工技术(流片基本上采用0.13微米工艺),研究生博士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  SOC研究组在敦山教授领导下,拥有北京大学-安捷伦科技SOC测试教育中心和北京大学-安捷伦科技SOC测试工程中心两大平台。于老师虽然是研究微处理器,但在系统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重视工艺是北大微电子所的传统,所里不少老师是学物理出身的,对于器件工艺十分重视,再加上最先进的微米/纳米加工条件,因此该所的微电子器件加工工艺一直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  新器件组在刘晓彦、康晋锋两位教授的带领下,主要进行新型半导体器件结构、材料、工艺、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他们成功研制了多种新结构半导体器件,在超精细栅、新型金属栅和高K栅介质结构、制备工艺、可靠性、高速互联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器件的模型、蒙特卡罗模拟以及新型存储器方面的研究都堪称一流。  MPW是近两年新成立的一个研究组,是依托北大微电学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建立的一个服务于各高校、科研、企业的平台,目前由盛世敏教授和张钢刚教授指导学生开展工作。盛教授是当年王院士的同事,也是北大微电子所的奠基人之一。MPW组的研究生,有从事数电、模电工作的,也有从事ADC、提取参数、建立模型库方面工作的。  MEMS组是目前北大微电子所里规模最大的一个组,有RFMEMS、MEMS陀螺、微流体芯片、生物MEMS、NEMS等多个研究方向。北大MEMS组的加工工艺在国内高校领先,组内的李志宏教授、张大成教授等多位老师对工艺有很深的研究。李志宏教授是MEMS研究所所长,在RFMEMS和微流体芯片方面都有研究;闫桂珍教授是国内MEMS陀螺研究方面的权威;张大成教授对微电子IC工艺和MEMS工艺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微米/纳米加工实验室的负责人。该组的“基于MEMS 技术及应用研究”曾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北京大学第一次以“第一完成人单位”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招生信息】  北大微电子学专业2007年招收硕士生105人,其中校本部25人,深圳研究生院80人。从今年开始,没有达到微电子专业分数线的考生,只要过了北大研考理学类总分数线的都可以转报微电子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招生总人数为100人。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  全国微电子学领域首个重点学科点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9月,第一任所长由全国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志坚担任。该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的主要组成单位,是高素质微纳电子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1988年被定为全国微电子学领域第一个重点学科点。  【硬件环境】两条集成电路工艺加工线  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条4英寸1微米级集成电路工艺线,具有完备的MEMS加工技术与设备,主要用于加工与MEMS器件相关的项目流片。另外还有一条集成电路开发与工业性试验线,主要进行各类新型SiGe微波功率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硅集成电路的研究开发,并且可以提供MOSMPW(MOS多项目晶圆)服务。  【师资科研】器件和设计实力最强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主要分器件、工艺、设计和CAD四个研究方向。在这四个研究领域中,该所器件和设计实力最强,研究资金丰厚。  器件方向,主要强在理论,其研究方向包括新器件结构与模型、新材料与工艺、新概念与原理,其特点在于新材料和新器件方向结合、LIGA技术与传统IC方向结合、微纳米级器件设计与小尺寸器件模型建立相结合。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室目前由任天令教授主管,研究方向包括MEMS、新型半导体存储技术、纳电子与自旋电子学和微纳电子技术新材料等。在MEMS研究方面,器件组是国内惟一重复出当年的静电微马达的科研单位。  工艺方向,包括了研究传统的CMOS工艺技术以及一些新型的工艺技术如数模混合工艺等等。其中的集成电路开发与工业性试验线由刘志弘教授任主任,该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制造、SiGe技术、非挥发性存储技术、POWER器件及集成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生产自动化控制等。  设计方向更偏向于工程。在各大高校中,清华的电路设计是一流的,与各大公司、研究所以及国内外foundry都有较多的合作,研究课题涉及数字多媒体、神经网络及模糊电路、高层次综合技术(原大唐总裁魏少军在这个方向为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开有任选课)、IC测试、多媒体VLSI、加密电路及CPU等等。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研究室由王志华教授领导,研究领域为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法学、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和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CAD技术研究室的主任为王燕教授,该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极小尺寸MOS器件输运机理研究、纳米级量子、电子器件结构和理论分析、微/纳米级器件的CAD软件研究、微/纳米级新结构器件研究、建库方法学研究和用于SOC存储器类的IP核开发、射频(RF)电路版图设计的电路提取和验证,以及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IC-CAM系统)研发等。   【招生信息】
清华研究生微电子所难考的原因,在于他接收的考试生比较少(2007年仅招10人),而保送生为30~40人。清华大学在深圳也设有研究生院,但是一般只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一种)。微电子所2007年在北京、深圳两地招收工程硕士人数总共为74名。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是在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经上海市计委批准,于2002年正式成立并落户于复旦大学浦东张江校区,是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微电子人才培养和微电子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研究院依托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科几十年的深厚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是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其所在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1992年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具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2003年被批准成为国家首批9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启动教育部“985”二期项目,建设—复旦大学微纳电子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集微纳电子科学前沿研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综合开发、相关人才培养为一体。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复旦大学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材料、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科研队伍。定位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用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创新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院的运作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导向,走国际合作办学和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的道路。与数所世界著名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使科研与应用紧密地结合,同时通过企业捐赠、经费支持等方式创造了先进的软硬件科研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
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在微电子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未来10年我国从集成电路应用大国过渡到集成电路技术强国作出重大贡献。
【硬件环境】
复旦微电子研究院有着国内一流的科研硬件设施,有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工艺实验室,IC实验室,ICCAD实验室,还有微纳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
【招生信息】
复旦研究生微电子一般招收80~90人,其中保送的占50%。PS:复旦微电子逼格真的很高,LZ今年去跟老师套瓷,每一个搭理我的。哎。理想的地域,理想的学校,理想的专业。
中科院微电子所、微系统所和半导体所  以研究员为科研主力  中科院和微电子领域关系最密切的研究所有3个:微电子所、半导体所和微系统所,这3个所的师资、资金实力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微电子所 核心设备国内一流  中科院微电子所的核心设备是一流的,它有一条用于0.8微米IC工艺研究的实验线,“高密度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角度离子注入机”为国家“863”集成电路装备重大专项;微细加工与纳米技术实验室装备了分辨率30nm的JEOL JBX-5000LS电子束光刻系统,分辨率0.35u的MEBES 4500电子束制版系统以及和微细加工有关的反应离子刻蚀机、电子束镀膜系统、光学制版系统、LPCVD以及JBX-6A2电子束制版系统。在北京地区,目前惟一能做电子束光刻的科研单位就是微电子所。  该所目前共有7个研究室,分别为硅器件与集成技术、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微细加工与纳米技术、微波器件与集成电路、通讯与多媒体SOC、电子系统技术和总体电子设计平台与共性技术。各个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器件电路设计开发的各块领域,互补而又不冲突,相互之间的师资分配也很合理。  【招生信息】  微电子所2007年计划招生43人。据相关老师介绍,2008年微电子所要争取硕士招生人数达到60人。
 微系统所  两室五组,科研领域广  中科院微系统所拥有:传感技术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与微系统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隶属MEMS组)、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材料组)。  微系统所主要有5个研究组:王跃林教授的MEMS组,下有微系统工艺平台和微系统封装平台,研究方向包括MEMS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研究、光通信微系统研究、生物芯片等;宋志棠的材料组,拥有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工艺平台和纳米半导体薄膜材料加工测试平台,主要研究相变存储器、光电子和微波材料与器件、太赫兹半导体器件和物理;另外3个组是SOI组、无线组和能源(电池)组。  除了这5个主要的研究组外,还有两个单独的课题组是RF和DNA。微系统所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很有特色,在不久前揭晓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该所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系统所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广,各个研究室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不乏合作。整个微系统所是一个很完善的系统,部门之间又有EDA与网络信息中心作为公共支撑。该所给学生提供的助研金比较多,差不多是其他科研院所的两倍,甚至其硕士生的助研金比别的单位的博士生都高。  【招生信息】  微系统所每年招生75人左右,其中大部分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47人)和通信与信息系统(20人),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国内外的大公司,如AGILENT、华为等。
 半导体所 主要研究物理器件  微电子专业最初是从半导体专业中分离出来的,目前的中科院半导体所依然保留有微电子研究和发展中心,该中心主要从事同微电子相关的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研究,包括抗辐射CMOS/SOS及CMOS/SOI集成电路、SiC高温半导体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磁存储器(MRAM)、共振隧穿二极管(RTD)和系统集成芯片(SOC)设计及应用。可以看出,半导体所的主要优势在于深厚的物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还是器件方向,擅长半导体光电子和微电子器件。  半导体所微电子中心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不多,但毕业去向都很不错,主要去向为国内外知名公司,成为如北京华虹NEC、上海先进半导体等公司的IC设计部门的技术骨干。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排头兵中的尖兵  电子科技大学位于具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211”和“985”名校之一,在2006年中国高校国际学术会议排名中名列第四,被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其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陈星弼领衔的包括16名博士生导师、27名教授在内的雄厚师资力量,与国内外相关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硬件环境】新建FAB工艺线  电子科大微固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当不错,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纳米技术中心,还有最新建成的FAB工艺线——微细加工基地(6英寸,线宽为0.35um)。  【师资科研】  功率器件和功率电路研究突出  电子科大微电子专业最主要的特色在功率器件和功率电路方面,科研方向主要有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ULSI集成电路设计/ASIC设计与应用。功率器件与智能功率集成电路方向,由陈星弼院士和张波教授分别领导的小组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陈院士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功率器件、功率电路、电源管理和相关的一些模拟电路;张波教授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有电源管理(功率器件+功率电路)和功率器件(传统硅基器件以及新材料比如SiC基的功率器件)。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方向在年轻的于奇教授的带领下,主要集中开发模拟电路,也有锗硅器件、ADDC等研究方向。李平教授近年来的研究项目有电源管理、汽车电子、单片机芯片设计、铁电存储器、FPGA等,更集中于数电。  【招生信息】微电子专业最近两年的招生人数保持在110人左右,其中保送生约占15%。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如果发挥不好,则有优先权可以转到固体电子专业,另外也可以转到工程硕士的集成电路方向,相应的录取分数线可以降低60~70分。据悉,近两年转到集成电路方向的学生比较多。
东南大学射光所和微电子所  优势互补,各有所长  东南大学的微电子研究比较特殊,既有以射频闻名的射光所,又有在MEMS方向颇具实力的微电子所。射光所下属于在无线电系,而微电子所则下属于电子工程系。两个研究所各有所长,优势互补。  射光所 国内知名的高技术研究中心  射光所,即射频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是由教育部和东南大学在1997年联合筹建的高技术研究所,属“211”工程项目。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射频与超高速光电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高技术研究中心。  东南射光所的前任所长,同时也是创建人的王志功教授,是从德国归国工作的微电子光电子专家,在国内射频和光电集成电路方面的造诣首屈一指,在学术界也享有盛名。  射光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射频集成电路、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光电集成电路、光纤通信集成电路、ULSI、生物用集成电路等等。射频集成电路方向主要由李智群博士负责,研究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系统用射频集成电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功率放大器等。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由王志功教授亲自负责,研究内容涉及HEMT移相器、GaAs HBT 压控振荡器和单片集成电路上的关键元件的研究等。光电集成电路方向,是射光所的一大特色,主要是关于光电转换一系列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生物用集成电路技术,是将集成电路技术和生物学医学相结合的一个方向,射光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很有优势的。  微电子所 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微电子所建有国家专用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MEMS实验室属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庆安教授的《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国内最好的MEMS中文参考书。由于没有自己的生产加工线,黄老师把研究重点放到了不太耗资金但前景不错的MEMS CAD方向,具体包括VLSI器件物理与新型器件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CAD设计与应用、智能传感与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和微电子系统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固态电子学及其技术。  【招生信息】  综合来看,射光所强在电路,而微电子所强在器件,一个学校两个部门都具有相当实力,不能不说是东南大学的一大特色。2003年依托于两个研究单位的合力,东南大学IC学院成立,该学院已于2004年开始招收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是在原微电子研究所及技术物理学院微电子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科技部资助的5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硬件环境】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该学院现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即“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电路可靠性技术”和“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另设有EDA实践中心、超净工艺实验室等。  【师资科研】五主多从的研究小组  该学院的主要科研方向是宽禁带半导体(GaN、SiC)材料与器件、VLSI/SOC 设计技术、超深亚微米器件可靠性与可制造性、新型半导体工艺与新结构器件。大体分为5个研究组:702教研室,由张义门教授挂帅,主要研究方向为器件和工艺,副院长张玉明教授也在该组,从事RF电路方面的研究;张鹤鸣老师的研究小组主要研究应变硅、高速器件等;院长庄奕琪带领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电路、系统级的研究,如嵌入式电路、IP核、蓝牙电路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对操作系统、解码之类的研究,似乎已经跟计算机通信联系起来了;杨英堂老师现任发展规划处处长,他所挂帅的小组从器件、工艺到系统都涉及,项目很多,而且由于杨老师的活动能力优势,也很容易接到各种项目;另一个比较大的组由郝跃老师带领,主要做GaAs器件的研究。  西电的一大特色就是师资力量雄厚,过去有号称“四大金刚”的庄奕琪、杨英堂、郝跃、张义门老师,如今更有许多年轻有为的教授加入,从2007年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上面可以看出,单就招生的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来看就有好多,研究的方向也非常广,实力不可小觑。  【招生信息】  2007年,微电子学院共有309人报考,录取180人;其中微电子专业有269人报考,最终录取58人。
还有浙大、上交、南大、北邮、天大、北航,大家可以自己补充哈
上交微电子不是b+么
07年有点老了
确实,就这几家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