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有茅山后裔被道教投诉,闾山,正一,全真,四个门派。有谁知道这是哪个门派的道士?

闾山派科仪与闾派法坛来历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最早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派系中净明道、灵宝派诸派的宗教形式,逐渐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派系,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最早源于闽越故地的原始宗教,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派系中净明道、灵宝派诸派的宗教形式,逐渐形成一个以福建为中心向外发展的一个派系,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供奉闾山九郎为法主。相传发源于闽江之底的神秘世界闾山,凡人都看不见,唯独修行到了一定能力的人才能看到。以福建为中心,广泛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以及海外的台湾、东南亚。
  一、 福建闾山教形态概况
  闾山教
  是唐宋以来南方巫道融合的一个教派形态,它分布于闽、浙、赣、粤、湘、台等南方各地,而以福建最具影响,人称道教闾山派。
  在福建各地,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宗教形态的影响,闾山教在各地又派生出诸种存在很大差异的教派形态来。这里先就福建闾山教之教派形态作一些简要的介述。
  (一) 闾山派之教派形态
  福建闾山教是一个教法形态十分复杂的巫道系统,由于其教派内容的不同,以及科仪形式的差异性很大、名称也各不相同,其教派有闾山教、夫人教、法主公教、释教、普庵教、徐甲教(海清教)、梨园教、净明闾山教等名目,其教派特征大体如下:龙岩闾山教:是融巫道佛于一体,但又是教法分明的一个教派,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以许真君、张天师、陈林李三夫人为法主,科法有以道教正一派科仪为主的&五灵教&,有以巫法为主的&王姥教&,有以佛教科仪为主的&斋科&等三类完全不同的教法组成。其教派属&道法二门&,以巫法主其内,道法主其外,而&斋科&则是移植佛教科仪,被称为&师爷偷吃和尚饭&。夫人教:是以许真君、陈林李三夫人信仰为核心的巫法教派,是闽、浙、赣、粤、台等地分布最广的一支教派,因各地教法内容略异,而有一些区别,闽西称&王母教&,客家称&客家阴阳&,闽中称&三奶派&,闽东称&妒&。其法科以禳灾纳吉巫法为主,并有上刀梯、上幡竹、过火埕等武术性科法特征,系古代南方巫法或闽越巫法的遗绪。法主公教:是流行闽中、闽南及台湾大部地区的一支闾山派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和秽迹金刚(释迦化身),以张圣君为法主,是古代&闾山法&与&瑜伽法&融合的一个教派,其科仪称&闾瑜双轮&,有明显的巫教和佛教科法之区分。巫法部分亦具有武科,主禳灾纳福;瑜伽科则装扮如佛教,主清事醮仪及超度功德道场,闽台间有&红头师&(巫法)、&乌头师&(佛科)之称。徐甲教:又称海清教,是流行闽北建阳等地的闾山派之教派,其教主为太上老君,法主又有许九郎、徐甲、陈林李三夫人、张青阳(即张五郎),亦奉祀秽迹金刚、龙树、观音、哪吒等瑜伽教神,以禳灾祈福科法为主,亦为非正常死亡做&破殇&科仪,道坛师公羽化,亦有&羽化道场&,属古代南方巫法之遗传形态。其他还有如福州地区的以道法与巫法相结合的净明闾山派;闽东地区闾山教文科与傀儡戏法
  事相结合的&梨园教&;各地还有以佛教之科仪、并全搬道教&文科&的&释教&;闽北还有以道
  教&清微派&和佛教&瑜伽派&相结合,并保留少量巫法的&普庵教&教派,各科法亦有许多独特之处。
  (二) 闾山教巫法特征
  福建闾山教中的巫法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闾山教中的&闾山法&载于宋代道士白玉蟾答弟子问之《海琼白真人语录》中,如该书云:&元长问曰: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辩也。答曰: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传于盘古王,再传于阿修罗王,复传于维陀始王、长沙王、头陀王、闾山(山在闾州)九郎、蒙山七郎、横山十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此后不知其几。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盘古法者,又有灵山法者,复有闾山法者,
  其实一巫法也。
  其巫法所指不惟闾山教,而且也是包括湖南梅山教在内的南方各地巫法的基本特征。闾山教的巫法&&&闾山法,突出地表现于福建全省的&夫人教&及各教派道坛中,而这些巫法表现于道坛活动的三个方面,即醮仪、法事、殇科三方面。
  1、醮仪
  闾山教的醮事仪式多属清醮类,其中最常见的仪式有:祈安醮:多为族群或村落中的年例性仪式活动,如上元与下元的春秋社祭之类醮仪,其意在祈福;祈雨醮:干旱求雨之祭祀仪式;驱瘟醮:瘟疫流行,危及人畜之祭祀仪式;安龙醮:祠堂、大墓之破土安龙之仪式;打谱醮:宗族之族谱编修完成之祭典;竖幡醮:共同道派及信仰圈内之道师传度考法之仪典;开光醮:宫庙神像雕塑安座及宫庙落成之庆典仪式;打虎醮:在山区还有专为猎户举行的打虎之类醮仪,其科仪为&车山科&,请盘古法治虎魅。
  2、法事
  在民家禳灾祈福法事仪式中,有许多不同科法名目,它们也各具其教法功能。如过关:为儿童禳关度厄;十保:久病不愈之禳灾法事;收魂:受惊及久病之安魂;打暗:对疯癫病症之驱妖斩邪科法;和神:针对各种不祥邪煞的温和的驱遣仪式;度星:老人求寿之拜斗禳星法科;还愿:为还却一切未了之愿债和新的祈祷等等小型的仪式活动。
  3、殇科
  闾山教中除少部分教派有道佛之超度功德道场外,绝大多数教派之道坛很少有丧事道场。但
  在&夫人教&道坛中常有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如上吊、悬梁、车祸、自刈等殇亡者,作&破殇&驱煞科法。建阳闾山教(徐甲教)在为非正常死亡之男女行&破殇&科时,也将其亡灵招入闾山仙境,使之成为闾山仙兵,亡灵在魂归闾山后,男的成为闾山之&传表官&,女的成为&王母仙
  娘&②,这些都与古代巫法有密切关系。
  (三)闾山法表现形式
  闾山教的核心为闾山法,闾山法的科法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十分丰富而复杂,这里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作扼要的介绍,以观其大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闾山教道坛的法服情况。以&夫人教&为代表性的巫法师公,其法服最突出的特征是头系法巾(红布,可披于项背),扎神额(皮制或称神额),上身穿绿袄(或便衣),下身着长裙或短裙(紫裙,红色或兰色),跣足,或扎草鞋、布鞋,是一种女巫装束;他如&徐甲教&(海清教)的师公则穿开襟红长褂,头饰与夫人教相同;&普庵教&中的武教师公则身穿戏曲之马甲和战裙;客家&夫人教&和龙岩闾山教中的&王姥教&则师公均作男扮女装,身穿妇人服,个别道坛亦穿兰或青道袍,偶亦有红、黄道袍出现。
  其次,看看闾山教的法器。该教派主要法器有龙角(牛角、锡角、木角,偶亦有螺角)、铃刀(或称师刀)、南蛇(或称蓝蛇、麻蛇)、三叉铃(定钟)、雷令(雷牌)、天罡尺(或称天蓬尺)、戒尺、法神图(横长幅,有南乌大蛇图等6幅)、神图(辐式挂图)等。
  其三,其科仪主要有&请神&、&发表&、&开营&、&申状&、&发牒&、&跳海清&、&王姥行罡&、&午朝&、&鸿灯&、&打五猖&、&送船&、&送神&、&竖幡&、&断后&、&送神&等;武科则有&翻九楼&、&上刀山&(爬刀梯)&&过油火&、&上幡竹&等;民家法事尚有追魂逐煞的&搜房&、推关度厄的&过关&、求子的&谢夫人&、成年礼的&谢奶姆&、求寿的&禳星拜斗&等;至于&拔殇&则有&发文书&、&统兵&、&破十殇门&、&破狱&、&上五台山&、&游九曲&、&打九州八卦坛&、&收营&等等,不一而足,其最主要特征都体现古代巫法之风貌。
  一、 南巫文化形态及交流现象
  在福建闾山教中,有许多巫道神o及其符咒科法资料,与湖南梅山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南方闾山巫文化的影响,属古代共生文化之遗存现象;同时也有楚巫文化的影响;此外,闾山教与梅山教还有交流现象。
  (一)闾山教统领南方巫教
  在龙岩闾山教(包括闽南法主公教)中,其教派以闾山法为轴心,并附有&茆山&、&横山&之二法为辅佐,成为&闾横茆三山&并立的一个综合教派形态,师公在做法科时有一种所谓&三山&表象之动作,其左手执师铃为横山,右手执龙角为茆山,二手弯举向上,与头部成&三山&鼎立之势,闾山是以统领出现。如其〈拷鬼科〉之词曰:
  &天上至尊是玉皇,人间最贵是君王。天下鬼神皆钦仰,惟有闾山作主张。&
  至于三山之主神许九郎为闾山教法主,在科仪本中说得很清楚,如《大香供》中云:&为臣拜请:江州府闾阳县中座行营推鬼官、闾山三官神九郎;左典横山七金主;右典茆山二郎神。&
  有关闾山教之教派形态,古代典籍记载甚少,仅有南宋道士白玉蟾说到它,如前《海琼白真人记录》卷一提到的&闾山九郎&、&蒙山十郎&、&横山十郎&,亦即福建闾山教中的闾、茆、横之三山法主,它与其后提及的&盘古法&、&灵山法&、&闾山法&应有密切关系。可能其时白玉蟾也未切实接触巫法,与当时民间的巫法有一些距离。如其中的&闾山&注云&山在闾州&,闾州在北方,辽宁确有一巫医闾山,与南方民间道坛所说的&江州府闾山正堂&不是一回事,北方巫教对南方巫教的影响不是很显著,所以其&闾山&并非南方道坛所说的闾山。而福建道坛所指的闾山,更多的是指位于长江边的&庐山&,它与许真君的传说及江州府的地理概念相吻合。如龙岩漳平宋时即有道士曹四公、张四公往庐山学法而治蛇妖,他学的即是&闾山法&;又者,上文所云之&蒙山&,民间道坛称之为&茆山&,古代&茆&、&茅&相通,指的实为江苏句曲山之茅山;至于&横山&,据《环宇记》称&横山&,一名&衡山&,&衡,古横字通用。&笔者以为,福建闾山教中的&横山&应为&衡山&之误。衡山为古南岳,地处今之湖南湘江之侧,湖南之梅山教应属这一系统。如果这一推断不错的话,福建闾山教之&三山&教派表象,正揭示了古代长江流域闾山教统领南方巫教的现象。这种南方巫教的流布情况如下图:
  南巫 横(衡)山教&&&梅山法&&&长江中上游(湖南)&&&庐山(左)
  文化 闾山教&&&闾山法&&&长江中游(江西)&&&庐山(中)
  系统 茆(茅)山教&&&蒙(茆)山法&&&长江下游(江苏)&&&庐山(右)
  从以上示意图中,人们可以对闾山教与古代之南巫文化关系及其影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闾山教中的楚巫影响
  闾山教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如盘古、长沙王等神o信仰及其相关的符法,都可以证实其影响的存在。
  1、盘古信仰及其符法
  众所周知,盘古信仰与发源于湖南长沙一带号称&长沙武陵蛮&有关,宋人朱辅《溪蛮谈笑》之叶钱序说到&五溪蛮皆盘古种也&。有关盘古信仰与五溪蛮的关系,盘古与梅山教的关系,胡健国先生在《巫傩与巫术》一书已有充分论述,此不赘述。但这里要强调的是,盘古信仰在龙岩闾山教道坛中有深厚的影响。如道坛科仪
  本之&请神&中有&盘古王&名字,在科法中有&盘古符&、&盘古大石诀&等内容。&盘古符&在闾山教中是镇邪、驱瘟、驱秘鬼法事中的灵符,符有多种,但其最大的特征是与&日&、&月&相伴,如用于驱瘟疫的&盘古仙师符&,其&日&、&月&在神像符之胸上,而神像符下书&盘古王驱秘鬼&的&镇公王符&则有盘古左手擎日、右手擎月的形象。他与湖南新宁县瑶族乡傩的盘王像左手捧日、右手捧月之表象相一致。而&盘古符&还有一类特别的灵符,其符三张,有&盘古一郎&、&盘古二郎&、&盘古三郎&,每幅符图中都有一坐像盘古,其头段上化出十二个人头并圈成一个圆圈,其下有&太阳在下&或&太阳玄在&字样。配以符法的还有秘咒,如其之一云&盘古一郎追倒天下一切为祸作怪等鬼付(符),
  吾盘古仙师灵符大石下受禁,不得动作。&
  &盘古咒&,在闾山教道坛中是最常用的秘诀之下,多用于镇鬼降妖、打猎许愿,其咒云:&奉请混沌之初,先有盘古王,置立乾坤展威光。造天造地造日月,主掌山林鬼灭亡。&&捕捉山羊并獐鹿,山猪獐鹿到坛中。不问城隍并社庙,逐一收来拷勘推。弟子坛前专拜请,盘古仙师亲降临。&这种道坛盘古信仰现象,在福建其他地区亦很普遍,属与&车山科&范畴,系与打猎相实的科仪活动。其无疑是古代巫法&盘古法&的遗迹。
  2、闾山教中的&长沙王&
  &长沙王&之名称,在白玉蟾语录中已出现,说明他是古代巫法中之法主神之一,无疑他来自湖南,或来自&衡山法&。而龙岩道坛之供奉法神中也有&长沙王&的名字,在灵符中还有两幅特殊的&长沙王符&和&长砂王石符&。而作为科法中重要的咒诀中,亦有&长沙王咒&,但其名亦称&仙兵咒&,其咒云:&焚香奉请杨(扬)州破庙长沙王。手持宝剑斩妖精,上头把笔通三界,身骑宝马海中藏,上通三十三界,下透龙宫取生魂。大喊三声邪鬼灭,千邪百鬼自灭亡。&
  闾山教中的法神&长沙王&,与湖南梅山教关系极大。据史书记载,在秦汉时期,有江西鄱阳令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如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高帝五年)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鄱君之将梅有功,从入关,故德鄱君。&
  据同书所载,吴芮其初因率百越扶项羽而被立为&衡山王&。
  上述之&衡山王&、&长沙王&,以军功治绩被五陵民间奉之为神,虽未涉及巫教,但不能排除吴芮有巫法方术益民的可能性。如前述之许真君(许九郎),其虽身任旌阳令,但却于官衙为民疗疾,受民爱戴,奉之为神。此为远古时代知识分子集巫医儒术于一身的时代特征,值得注意。亦可能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后,其业绩被百姓钦敬而奉之为神而入巫教神班亦有可能。
  3、张五郎传说及科法资料
  福建闾山教中的法神张五郎,也是与湖南梅山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位神o,在福建闾山教中,张五郎在闽北和闽西道坛中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建阳&徐甲教&道坛中被称为&法主张青阳&,并被绘之于道坛之&左坛图&中心。一些道坛还有&五郎咒&,从中披示张五郎的身世。
  如该咒所云:&要说五郎身出处,原是青人一县人。年登七岁去学法,学得十五、十六便回乡。来到龙虎山顶过,思量此处作番坛。五郎勒马回头看,看见此间好住场。中间一条黄樟树,冬天和暖夏天凉。砍倒此条黄樟树,就将此处立幡坛。便将菜篮来挑水,菜篮挑水洗幡坛。&
  这位张五郎在民间的传说也很流行,如明代建阳书林坊刻小说本《海游记》中,即在第一则《张世魁夫妻遭难》详细叙述了这位中进士的书生张世魁携妻赴任途中,其妻被乌虎精所摄,他悲痛欲绝,被闾山教主许九郎所救,后授以翻坛法术救其妻,夫妻同往闾山受法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张五郎竟是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梅山教的法主神,其神像呈头手着地两足朝天之倒立之像。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与福建完全不同的传说,其中最主要的是,说他原是猎人,到太上老君处学法。因他与太上老君之女姬姬相爱,并欲携其女私奔,而惹恼太上老君,使之屡放飞剑逐杀张五郎。姬姬为保护张五郎,&让她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这些法术便是梅山法,张五郎受到猎人拥戴,也被奉为梅山教之神。&
  这位梅山教神张五郎,在梅山教中也有&五郎咒&,其中内容与福建之&五郎咒&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其咒语云:&奉请翻坛老祖张五郎,祖本二师下坛场,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身经龙虎山上过,龙虎山上放毫光。手执牛角一声天地动,吹得江山都变黄,只见花篮来挑水,花篮挑水洒坛场。&
  至于张五郎的身世,在湘西打虎匠抄本中还记载其为&翻坛倒洞张五郎,瑞州府高安县,乳名陈十五郎,书名陈世魁,号大帝。&(引同上)其名&世魁&与福建民间小说之&张世魁&同,而改姓为陈&不知出于何故?然而,在福建古田等地道坛之专为猎户所行法事之&车山科&其法术为&盘古法&,而&车山术主&为陈六郎,这与湖南倒有密切关系,可见张五郎在古代南巫系统中,是被巫法道坛共奉之狩猎神,只是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在发展中产生诸多差异而已。
  (一) 闾山教与梅山教的交流
  闾山从形成到发展,除了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或长江流域巫文化的养分。它在发展之后也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并产生交流作用。在湖南梅城梅山教巫书《咒念本经》中有一条&王母咒&,其咒文请的是福州古田县王母神,咒语云:&或在人间救产难,或在地下救良民&,&救男便得男成双,救女便要女成双&毫无疑问,这里&王母咒&中的&王母神&,即是福建历史上著名的女神陈靖姑,其本事载《三教搜神大全》&大奶夫人&条目中。而令人惊奇的是,远隔万里之遥的梅城地区,其梅山教道坛也有如此明确的福建女神信仰之影响,特别是其中咒语与福建闾山教道坛之咒语内容基本相同。如福建闽东闾山教道坛&夫人行罡咒&词云:&&&龙女娘娘来指引,引进闾山大洞门。男人学法男人教,女人学法女人传,闾山九郎升法座,教奶法度不为难。&&或在人间救产难、或在地下救生魂,&&祈男便得男端正,保女便得女团圆。&
  |有趣的是,在福建也称陈靖姑为&王母&(或王姥),在龙岩闾山教道坛中称陈林李三夫人为&三王姥&,其&夫人行罡&也称&王姥行罡&。显然,湖南梅城之梅山教中的&王母咒&,直接受福建闾山教的影响。此外,在湖南邵阳地区还流传福建夫人教女神陈靖姑的戏剧,名曰《海游记》。此剧即来源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在建阳书林熊氏忠正堂刊刻的神话小说《海游记》。从梅山教之&王母咒&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即在古代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即有相互的吸收和文化之交流现象。
  有资料表明湖南的部分地区亦受到闾山教的影响。如湖南常宁县瑶族巫道坛中之&请师&中,即有闾山教神影响之存在。据说其巫师&请师&时云:&父母生郎年命大,舍身拜入老君门,一拜老君众安伍,二拜吕山十九师,三拜众村郎弟子,四拜兵马众郎坛。&&&
  上引词文中的&吕山十九师&,应即&闾山神九郎&。在福建,民间师公也有将&闾山&写成&吕山&的现象。此外,在湖南武冈县龙溪乡陈氏坛门的&宗祖神龛&上书有&横山七郎、罗山九郎位&字样,这里的&罗山&也应是闾山之误写。从中可以了解闾山教(许九郎)曾经在湘南的部分地区也有过一定的影响。
  三、共生南巫形态特征之比较巫文化在我国各个民族、各地区来说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人类共生文化圈中的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我们也确实注意到荆楚巫文化是南巫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但还有如南方之吴巫、越巫,闽越巫教之巫文化都发挥过其历史之作用及影响,它们随着中华民族兴衰聚合,也都在民众中产生其影响与辐射,使得各地巫文化呈五彩斑澜、绚丽多姿之景象。笔者以为对于古代巫文化之研究,应放在一个共同文化生态之背景下来探讨,即从共生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其文化的衍续和发展特征。
  (一)南巫形态中的原始宗教意识
  古代巫的功能主要在于驱鬼逐煞、祛病消灾,其宗教的意识是建立在与民众社会生活最为相关的生老病死之生命运动及生产活动中。这一点在今日闽湘两地的巫道活动,仍占主流作用,这也是巫术、巫教能得以沿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在福建和湖南的巫道坛中,师公们从画符念咒为病人禳灾祛邪;到家庭为多病或未成年儿童之&过关&;从民家的驱逐兴妖作祟的&木下三郎&(山魈),到社区的大规模的驱瘟醮仪;从少数人的打猎&还愿&到全民性的斋戒&求雨&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古代巫师职能的沿续。而两地巫道师公除了上述大小法事外,最能体现古巫面貌的均在于&武教&科法部分,如攀援于毛竹上表演的&上幡竹&,爬上以利刃扎成二十四阶或三十六阶的&上刀梯&,跣足趟着火红的炭火之&过火海&,以赤膊窜翻于扎满尖刀之桌子的&翻刀山&,以及在坛中草席作种种杂技表演的&翻三军&等等项目,都是两地巫道师公擅长的科法,这些也都是古代巫术、巫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既能表示巫术、巫法的神奇力量,并且也表现其为通神媒介或即神的化身。从中可体察古巫之宗教意识之承传。
  闽、湘两地的巫道师公不仅道坛法服、法器相同,而且道坛科仪形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明嘉靖《衡州府志》所记载的巫舞,在福建许多道坛中存在,该志云:&岁晚,用巫者鸣锣鼓吹角,男作女妆,始则两人执手而舞,终则数人牵手而舞。从中翻身轮作筋斗,或以一个仰卧,众人筋斗从腹而过。亦随口歌唱,黎明时起竟日通宵而散。&与之情况相近,闽西道坛称其为&王姥行罡&和&翻三军&。可见闽、湘巫师在表演形式上确有南巫文化共通点。
  (二)汉巫&淮南教&的影响
  古代巫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历史的进程中,都要受到当代文化潮流的影响,并从中吸取养分,不断地新陈代谢。汉代巫文化在长江流域流行的巫法、方术,主要表现在&淮南教&方面,无论是福建闾山教,还是湖南梅山教,至今在其巫道活动都遗存一些&淮南教&的遗韵。对于&淮南教&,由于典籍未见详载,仅从刘安《淮南子》以及《淮南万毕术》等古籍中寻其蛛丝马迹。葛洪《神仙传》曰:&汉淮南王笃好儒学,兼占候方术,作内书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章,论变化之道,凡十万言。&
  淮南王刘安好方术,有许多传说。晋人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中说到:&淮南王好方士,方士皆以术见,遂有画地成江河,慑土为山岩,嘘吸为寒暑,喷嗽为雨露。王亦卒与诸方士俱去。&民间所谓&淮南教&,大概皆缘于《淮南万毕术》,据说此书亦为刘安所撰,而&万毕术&是汉代一位名&万毕&的巫师的方术(或法术)之总结。
  虽然,我们都很难考证出汉巫&淮南教&在闾山教和梅山教中的存在成分,但它们所传递的讯息,都准确无误地反映其受到&淮南教&的影响的现象。如福建闾山教道坛中&请神科&即有&淮南术主&,并确定这位&淮南术主&为法神中的&赵二郎&和&张赵二郎&(龙岩道坛)。道坛中还有一部分&淮南符&、&淮南诀&、&淮南咒&等科法资料,如龙岩道坛之&淮南咒&云:&焚香奉请淮南将、淮南唱法法赵二郎,身骑黄龙云中走,飞符走印下凡间,&&吾奉淮南述(术)主,敕到奉行,火急如律令。&在龙岩道坛中还有一出师公戏,名曰&淮南术主&,演的即是淮南术主赵侯二郎和张赵二郎装扮乞丐从昆仑山下山到阳凡收妖救民的故事。而这位张赵二郎,在民间有生动的传说,即张赵二家员外无嗣,但两家之间长出一株葫芦,结了一个大葫芦,太白金星将其劈开,果然有一男儿,二家争之,太白金星作主取名张赵二郎,由二家养之。后乡邻欲以他作为童男献祭蛇妖,幸闾山法主收为徒,并配其女雪兰仙姐。此故事亦载《海游记》小说中,建阳道坛亦有诗唱其事。
  淮南教在湖南也有相似的传说出现,如湖南桃江县傩坛中有傩谚云:&龙头出在江西吉安县,龙尾出在宝庆武冈都,龙腰出在太和县,子弟淮南发教老君源。&这里的&淮南发教&指的即&淮南教&。同时,在湖南还有一些与&淮南教&相关的&淮南开光引路符&。在梅城巫书《咒念本经》中许多咒语也都提到淮南教或&淮南门下&,如《进房退病咒》中提到&淮河(南)教主&,《造盘咒》中提到&淮南造
  盘仙师&,《辞瘟咒》中提到&淮南教主泗州大圣&等等。而邵阳等地道坛演出傩戏《二郎记》,即演淮南术主张赵二郎故事,可见闽湘之淮南述主的传说来源也是一致的。
  (三)唐宋瑜伽教的介入
  在我国,佛教于东汉时期已传入国内,而真正与老百姓产生接触而被接受的,是唐宋时期流行的瑜伽教。而这一瑜伽派早先也应是通过与巫术、道教的结合后,才被民众所接受。这种来自佛教的教派,民间称为&瑜伽教&。至于瑜伽教在民间的情况,较早揭示其形态的为南宋道士白玉蟾,我们在《海琼白真人语录》中见到这样一段介绍&瑜伽教&的文字:&耜问曰:今之瑜伽之为教者,何如?答曰:彼之教中谓释迦之遗教也。释迦化为秽迹金刚,以降螺髻梵王,是故流传。此教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不过只三十三字金轮秽迹咒也。&&今之邪师杂诸道法之辞,而步罡捻诀,高声大叫,胡跳汉舞,摇铃撼铎,鞭麻蛇、打桃棒,而于古教甚失其真,似非释迦之所为矣!然,瑜伽亦是佛家伏魔之一法。&
  上述所述之&龙树医王&是瑜伽教的法神,而其教神为&秽迹金刚&(即释迦化身)。此情况在福建闾山教中有特出的保留,今之闽北、闽西等地道坛之神图上都有&龙树王&神像,而其中的佛教神如观音(香山)、雪山大圣、华光大圣、那叉太子也都成为巫道坛中之法神。同样,道坛中还有许多相关科法资料,如&观音咒&、&那叉太子咒&、&龙树王咒&、&秽迹金刚咒&,可见瑜伽教对闾山影响程度之深。
  而在湖南,瑜伽教的影响也同样存在,梅城巫书《咒念本经》中也经常出现&龙树王&、&雪山童子&、&观音&等神o,并有与之相关的&请水退病咒&、&雪山咒&、&观音诰&等等之类科法资料存在,由此可见&邪师杂诸道法之辞&之&佛家伏魔法&的瑜伽教在湖南梅山巫中也具有相当之影响。
  (四)南巫的道教化
  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淫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由此巫道逐渐产生新的结合,在民间形成既巫既道、内巫外道之&道法二门&形态。
  首先,巫教要将道教的祖师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于是根据老子的传说编译了太上老君的出身,以为巫教之被认同为道教张本。如龙岩闾山教《五灵醮科》上卷〈传香〉之&老君赞&云:&老君住在毫州苦田县,八十一年母胎中&&。太姥后园亲游戏,左手攀落李树枝。左手攀落右手采,忽然降下一孩儿。五龙吐水金盆洗,七宝莲花足下生,母嫌儿子头发白,送上羊五台山。西天菩萨来贺喜,借问安名李老君。&
  除了搬来太上老君,同时也将张天师、三清、三元、三官、五岳、四渎、玄天上帝以及许多道教神都搬进巫坛,并以&太上五灵老君&或&太上三元天心正法&、&太上五雷紫微雷霆法院&等名目标榜之。尽管如此,作为以正统道教出身的道士们对其仍嗤之以鼻。如白玉蟾即对这种巫道持鄙视之态度。他对其弟子云:&巫法亦多窃太上之语,故彼法中多用太上咒语。最可笑者,昔人于巫法之符下草书&太上在天&。今之巫师不知字义,却谓&大王在玄&。呵呵!&湖南巫道之道化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无论道坛之称&三清殿&、&玉皇殿&,神图之上绘太上老君或供太上老君神像,供太上老君、张天师神位,或自称&天师门下&,或称自己为道士;科法中有诸多如&老君咒&、&天师咒&、&玄坛咒&、&雷霆咒&、&三元将军咒&、&萨真人咒&以及&避邪符&、&消灾符&等等资料,都与巫教的道教化趋向分不开。由此可以看出两地巫道形态的共同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闾山,传说是在闽江之底,凡人看不见,唯独精通闾山正法,道行高深的道士和有道缘的心善之人才能看到。
  闾山派天威法坛《开坛科》曰:
  闾山原在江中心,要开之前三年春;
  三千年满开一度,有人得见闽江清;
  自古有缘相会遇,闾山开时救万民;
  天威法坛传角韵,祗迎圣驾降来临。
  闾山派源于魏晋南北朝许逊信仰,而早期的许逊信仰实际上是江南巫
  系中之闽越巫法,供奉闾山九郎、临水三夫人(即: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张觅娘等诸神,并且吸收了灵宝派、茆山派等诸派的符咒科仪,是中国道教的重要流派。闾山派教法形态至今仍保留了许多闽越故地原始巫术的特征。
  闾山派和净明忠孝道所信仰的神灵相同,两个道派都尊奉许真君(许逊)为祖师,所唯一不一样的是:忠孝道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而闾山派,则是以符咒法术为主。
  闾山派道士分为:红头法师和黑头法师(也叫:乌头法师)。红头法师主要奉临水夫人等三位女神为祖师,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三奶派&,又称&红头法师&,红头法师主要以驱邪收妖,消灾解厄,押煞纳福等吉祥法事;而黑头法师;则以超度亡灵等法事为主。主要供奉法主公,并以黑头巾作为派系之标记,以丧礼法事、超渡驱邪等见长,人称&法主公派&。另外闾山派还有一支系专职小法,供奉佛教临济宗高僧普庵法师,又称&普庵派&。
  闾山教道坛的法服情况。以&夫人教&为代表性的巫法师公,其法服最突出的特征是头系法巾(红布,可披于项背),扎神额(皮制或称神额),上身穿绿袄(或便衣),下身着长裙或短裙(紫裙,红色或兰色),跣足,或扎草鞋、布鞋,是一种女巫装束。&普庵教&中的武教师公则身穿戏曲之马甲和战裙。
  闾山派科仪广泛,法器众多,是其他道派不可比拟的。常用法器有:龙角、铃刀、令旗、金铃、金鞭、宝剑、朝板、马鞭、飞箭、雷令、戒尺、天蓬尺、手炉、水盂、拷鬼杖等。
  闾山派的法术福州龙潭角,如今真的是南台岛上一个小角落。江滨仓前路穿过这里时,往里靠了靠,剪下指甲般的一小片临江地带,有人建起了围墙,门额上书&龙潭角&,又有一排小字&祈雨处、放生首池&。进得门来,脚下十分逼仄,只容下一株大榕树和一个悬空小庙。江水苍绿,从眼前无声地流过。
  庙壁有三个神龛,中间供奉&闾山许真君&,一个右手高举拂尘的花白胡子神仙;左右分别是&临水陈太后&和&南海观世音&塑像。空寂无人。三神面向闽江,日日枯坐,但望不见对岸,前面不远处有座林木葱郁的江心公园。
  我正感叹陈靖姑祈雨处如此简陋,出门抬头一看,街道对面的山坡上有座宏伟的庙宇,那才是新建的祈雨宝殿。殿内宏敞壮丽,中间塑有高大的三奶&&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神像,脸型俊美,像是孪生姐妹。两边是许真君和观音像,再外围是陈靖姑手下的一大班神仙,王太保、杨太保、虎奶、白鸡奶、邓元帅、高元帅、丹霞大圣等等。墙上有幅壁画,描绘陈靖姑祈雨的的情景:右手舞剑,左手持牛角,踩在江面一张草席上做法,有个水鬼正在拉扯草席,一角已经沉入水中,幸好几只鸭子叼住另外三个席角&&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州地区最有影响的民间神灵。传说她是唐末(一说五代)女巫,出生于福州下渡,14岁赴闾山学法于许真君,后嫁古田人刘杞,24岁那年福州大旱,她乃脱胎祈雨,在闽江上做法。长坑鬼和蛇妖乘机暗算她,闾山真人忙派出王杨两位太保救护,他们从半空中扔下两双草鞋,变成四只水鸭,叼住草席免于沉沦。陈靖姑祈得甘霖后去世,死后成神&&惟祭祀时用鸡不用鸭,以谢鸭恩。福州人称她和金兰姐妹林九娘、李三娘为&三奶夫人&(陈大奶、林九奶和李三奶)。以陈靖姑为核心信仰的闾山教派,又称三奶派、夫人教。
  这里反复出现的闾山,让我十分困惑。闾山在哪里?查中国地图,只有辽宁有一座医巫闾山,是座宗教名山,但与道教闾山派似乎关系不大。许真君与东北素无渊源,陈靖姑也不大可能千里迢迢跑去辽宁学法。
  闾山派是华南道教一个重要流派,以福建为中心,流行于福建、台湾、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它源于江西的许真君信仰,核心却是信奉陈靖姑的夫人教,擅长斩蛇除妖、施药治病、抗旱祈雨和护妇保婴等。在民间传说中,闾山就像武术中的少林寺,由法主许真君掌管,秘藏各种高强的法术。闽人遇到妖魔鬼怪,对付不了,最流行的办法就是奔赴闾山,学会一身抓鬼降妖的本领。
  闾山派法术
  闾山派法术以强硬的霸道法术为主,本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想,不管是针对鬼魂还是对手,都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方法,其强硬程度和茅山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闾山派行法的方式看,所用的决和咒几乎都是攻击性的,所踏罡步也体现了闾山派的霸道之法。又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道派,如诗曰:
  天上至尊是玉皇,
  人间最贵是君王;
  天下鬼神皆敬仰,
  唯有闾山做主张。
  闾山派的霸道之法,如:上刀山、下火海、登云楼(用三张、五张、七张、九张,甚至更多的八仙桌垒叠,不用任何东西加固,道士在顶层翩翩起舞,行罡布法。)、下油锅等都是闾山派独有的。
  闾派法坛来历
  闾山派道士为散居道士,每个道士都有自己的法坛,法坛名称来源分为两种:
  一种是世袭制的法坛,如:天威法坛,威灵法坛、通应法坛;
  一种是自立法坛,拜师学艺圆满,通过传度仪式封坛号,自立法坛。
  闾山派科仪
  请神科仪
  《开坛科》、《发表科》、《开天门科》、《接三界神科》《接驾科》、《开宫请神科》、《接婆神科》、《法坛放兵科》、《招兵科》、《恳天曹科》、《竖幡科》、《招三界神兵科》、《朗星对斗科》、《请銮驾科》等。
  送神科仪
  《送驾科》、《送神科》、《倒幡科》、《收兵科》等。
  布置法坛科仪
  《涤秽科》、《变楼科》、《结界科》、《结境科》、《行乡洒净科》、《加持科》、《挑灯科》、《立禁科》、《九曜星灯科》等。
  供养科仪
  《献神科》、、《酌献科》、《朝拜科》等。
  具体法事针对性科仪
  《移星转斗科》、《锁殿科》、《安神科》、《罗天大醮科》、《驱煞科》、《放生科》、《小孩过关度煞科》、《传度科》、《许愿科》《还愿科》、《请符科》、《解厄科》、《解释科》、《破胎收魂科》、《招魂科》、《抢魂科》、《求寿科》、《求雨科》、《祈晴科》、《三司醮科》、《解孕妇流霞煞科》、《奶娘梳妆科》、《驱白虎科》、《驱五鬼科》、《情感和合科》、《驱邪除病科》《催生科》、《解煞科》、《安胎科》、《安土地龙神科》、《拦马投状科》、《入门捉鬼科》、《奏天朝科》、《三司捉鬼科》、《法坛审鬼科》、《镇土煞科》、《驱煞气科》、《破金钟搜鬼科》、《围城捉鬼科》、《行罡翻斗科》、《催神救命科》、《深山捉鬼抢魂科》、《巡逻抓鬼科》、《上刀山科》、《下火海科》、《登云楼科》、《奏章科》、《施食科》等。
  闾山派历代著名道士
  朝代 姓名 性别 封号 祖殿
  晋 许逊 男
  闾山九郎
  闾山派祖师 闾山正殿
  唐 陈靖姑 女
  通天圣母
  顺懿夫人
  太后元君 临水宫
  唐 林九娘 女 催生夫人 西洋宫
  唐 李三娘 女 破庙夫人 招宝庙
  唐 张觅娘 女 斩妖女帅 茶园胜境
  宋 黄槐 男 黄山公 鹤溪仙岩
  宋 林亘 男 忠平侯王 杉洋宝殿
  康师二
  男 持刀大将 清流胜境
  何九 男 化雨二将 雁溪宝殿
  明 刘四 男 尊公 屏南前洋
  高九 男 三高真人 芳林胜境
  明 魏虞真仙 男 真仙 洞宫胜境
  明 吴三 男 香菇之神 西洋大殿
  张圣君,张公,张公圣君,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监雷御史,五雷法主,荡魔将军,张圣公,张圣者,法主公,为海峡两岸居民所笃信的神明,并发展到以东南亚为主的世界各地,全球信众逾亿人,台湾信众一千多万。因他的悬壶济世,一般道士都会祭拜
  史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张圣君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的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18岁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后,三年后学成归里。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祈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后来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3]
  张圣君四岁随母江氏改嫁到盘谷连家,今盘谷之连姓族氏已绝迹,唯遗福坪村东南山坳处叫连厝林里之连姓旧址。据当地乡老所述,张圣君在当地也有一些传说,其大致情况为:
  张圣君小时即很灵异,与一般儿童有许多怪异之处。传说有一天天刚亮,在离他家不到五十米远的陈里(今福坪村鳌头宫处)陈家人到他家告状说:&快去看一下,你家儿子到我家和我儿子打架了。&其母江氏十分诧异说:&不会有这样的事,我孩子还在床上睡觉呢。&陈家人不由分说将江氏拉到陈家,果然,张圣君正与陈家的几个孩子打得不可开交。江氏连忙把儿子拉回家,进门时却又发现张还蒙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呢。
  张圣君之连姓继父因家贫不能养育张,七、八岁时就让他去为人家饲牛,其中有许多的传说及遗迹。至十二、三岁时,就以伐锄柄以谋生,往大洋、红星、白云等地鬻之,故当地人称之为张锄柄。
  张圣君在盘谷有许多传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与饲牛相关的故事。传说他在看牛时,既要到方壶岩顶练法术,又怕牛跑到田间园糟蹋邻人庄稼,于是景小试伎法,让牛圈在一块山谷中没草吃就吃石头。
  牛归栏后就跟牛主哭诉自己肚子虽满腹滚圆但吃的都是石头的事。张闻知后,就用燃香灸烧之黑点。
  一天张饲牛到方壶岩对面山顶,见二仙人在盘石上下棋。张侍立一旁久观不去,仙人随手拿下一颗桃子让张吃,张吃一半苦涩难咽,就偷偷的扔了,不料这半颗桃成了一个桃岩石,仙人挥手让其离去。张从此悟道成了&半仙&(注一)。据说这对弈的仙人为元始天尊与太上老君(一说为钟离子,见宋,洪迈《夷坚志》)。今方壶山上有地名曰&仙桃坪&,上之盘石有对弈之痕,即为仙人遗迹。从此,张圣君便云游于邻邑之闽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修仙行道,济困救人。并到福州东禅寺剃度出家,取名圆觉,成为亦道亦佛的乡野道人。
  在盘谷乡福坪村,历史上还有一种与张圣君相关的汉族民间信仰,即&江师公&信仰。传说中的江师公为江七、江八、江九三兄弟,此三人为张圣君之母江氏之胞兄弟,俗谓张圣君之舅父。盘谷古时有江姓,今已绝迹。现仅于五公里处的邻乡红星乡礼柄村仍存此姓。虽然。福坪村江姓已无,但该村之张庄境长兴境、螯头境三个境区仍以江师公为境神,其历史已十分悠久。
  在当地,江师公庙不但汉族民间道坛上之道师供奉之,各境之群众都奉之为保境之神。据汉族民间传说,张圣君其父故后,其娘家怜其母子孤苦伶仃而召回舅家,并择连姓改嫁,以救其贫弱张圣君之舅既为师公(道教前身巫教法师之称呼,今仍沿其称号),对张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张圣君之所以以后有许多&闾山法&并与妖魔斗法故事,且成为道教闾山派之&张法主公&当与其娘舅之江氏师公之感染有关。今闽南道坛所尊之为&三坛尊圣江神仙&(漳平永福镇&法主公咒&)即三位江师公。而世人因不识此中之奥秘,以至很少有人能识其中巫道承传之真谛。
  社会影响
  张圣君的信仰,在其羽化不久便风行闽中,并流行于闽南等地。除汉族民间流行的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外,在宋代就有许多寺庙出现。最早记载张圣君祀庙情况的为宋人江迈()之《夷坚志》,据该书支戊卷五&任道元&条载:
  任道元者,福州人,故太常少卿文荐长子也。少年慕道,从师欧阳文彬受炼度,行天心法,甚著效验。......淳熙十三年上元之夕,北城居民相率建黄禄大醮于张君者庵(黄校&者&字疑误,吕本为&张道者庵&)内,请任为高功。(江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戊卷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0月年版,第三册,页1089)
  略其后,以张圣君为信仰神的祠庙开始遍布于闽中、闽南各地。德化石牛山之石壶寺亦始建南宋,庙中今尚存宋嘉泰进士黄龟朋所撰楹联&破洞伏魔于福地,传统度法保生灵&之遗迹。除此之外,闽清金沙堂、漳平虎符岩、古田圣君堂等古庙也都属宋代始建,可见南宋时张圣君之影响已极盛行于闽中及闽南地带。
  据笔者考察,张圣君信仰在福建除闽东五县区域无影响处,其影响已广为播扬到闽北、闽西、闽中、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是祀庙。它不仅是一般汉族民间信仰,而由于道坛的传承,形成了福建汉族民间道教闾山派两大组成支派之一的&张法主公教&(笔者另有专文叙述),是闽台道教闾山派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的张圣君信仰已不是一个人物,并构成了一个不同地区信仰人物组合的道神系统,最普通的是&张、萧、刘、连四圣者&,由于汉族民间各地信仰人物的羼入,所以又有&张、萧、饶&(南平、明溪等县市)、&张、萧、章&(德化)、&张、萧、连&(闽中各县)、&张、萧、章&(泉州)、&张、萧、黄&(永春)、&张、萧、吴&(漳州)、&张、萧、洪&(台湾)等等。
  在 &张法主教&盛行的地区,不但汉族民间信众广知张圣君传说,还都会诵念&张公法主咒&,而其咒语种类颇多,其中有一些地方尚有长达数百句的长诗,在永泰之月洲、盘谷等地称《张圣君履历咒》,在德化等地道坛中称《圣君历便簿》,这些&咒语&以张圣君身世及生平事迹,按其年岁由出生至得道升仙为序列,并将在各地显灵及遗迹为内容,颂扬他为民除害、显法驱妖的事迹。这种&颂道诗&也是极为特殊的一种闽文化现象。
  但是尽管张圣君信仰的&祖殿&在许多地方都有出现,但其中并不否认永泰方壶发达地区为祖殿。如漳平道坛&张法主公咒&所奉的祖殿为漳平赖家山的虎符寺,但其咒中仍然不忘方壶寺之源头。其咒语云:
  (吹动龙角应三声),应开虎符祖殿拜请张师公,请入瑜伽誓愿度。朝显玉皇亲命赐,敕赐三界驱雷神。或在瑜伽行正法,书写灵符救众生。当初有眼度弟子,传度坛前习法人。拜请福州永福县,盘谷龟峰山,[方壶](风符)岩中,敕封监雷张公法主降来临。(漳平市福兴坛民国甲戌年林法美抄本《请佛册全部》)
  此外,在一些文献和道坛资料中,都有关于张圣君与盘谷的载述。如明-何乔远《闽书》卷之五〈方域志-永泰〉一节中亦说:&圣,县之平夹人。&永泰嵩口镇显承坛&请法主公词&中也说到&闽清县平角太平山......五雷法主圣君。&其中的&平角&亦是平夹,即盘谷之旧地名的方言谐音。另外,流传德化县或台湾新竹市香山区的张圣君传说中,虽然将其传说作了许多本地化的订正,如将随母寄养改为九岁,也未明确盘谷之地名。但是其根据明朝柴石毫著《张公志三字经》改编的《张慈观年历》,所述&辅弼乡平角洋&为张随母改嫁寄养之地,可知盘谷(即平夹、平角)在道坛及民众心中是育化张圣君的圣地。
  由此可见,张圣君信仰之影响,以及其发祥地永泰盘谷与方壶岩在各地道坛与信众中之重要地位。[3]
  人民信仰
  张圣君,又称张圣者
  ,号慈观,道教闾山派道士,被明正德皇帝敕封为&法主神号&。张圣者确有其人,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出生在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据《月洲张氏世谱》记载,张慈观是随王审知入闽始祖张睦第13世玄孙。张慈观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苦难中度过,四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到盘谷乡连厝林里(今福坪村)的连姓人家为继子。七、八岁时,因家境贫寒,继父让他去放牛,十二、三岁时,以砍伐锄柄谋生,所以当地人叫他张锄柄。十八岁那年,他上闾山学法,修炼武功,决心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中国人名大辞典》、《福建通志》、《永泰县志》、《闽清县志》、《闽都别记》、《夷坚志》和《游宦纪闻》等对张圣者生平的记叙都大同小异:&张圣者,永福(永泰)人,以采薪鬻锄柄为业,一日入山遇仙,食以桃,因忽忽若狂,谈未来事无不验。素不谙书,忽奋笔作字,得羲、献体,因度为僧。作字多以左手,或足指扶笔&&&此后,张圣者云游于本邑和邻县的闽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那时,南宋政府腐败,社会混乱,到处魑魅魍魉出没(称五通鬼),残害百姓。张圣者目睹此景,大显神威,驱妖斩魔,除害灭祸,惩恶扬善,救民于水火。汉族民间流传的《圣君履历咒》详细记叙其事迹:绍兴丁丑年,圣者&十九岁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再造建宁水西桥&,时逢漳州大旱,&圣君顷刻行文法,须臾降下滂沱雨&;绍兴壬午年,闽清大旱,圣者&牵牛创凿水枧际,穿通灌溉旱水田&;淳熙戊戌年,尤溪&黎民患瘟疫&,圣者&寻找草药救病民&。张圣者对邪魔更是疾恶如仇,常怀济民救世之志。绍兴己卯年秋,德化流氓地痞猖獗,圣者神通广大,降服了这批&五通鬼&,让百姓过安康的日子。圣者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路见不平,拔剑斩妖魔;遇大旱,凿渠引甘露;遇病民,寻草药治病,做好事不胜枚举。淳熙十年(1183年)圣者云游到闽清十四都金沙,修得正果,坐在九龙潭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乡人即以其身躯塑像建金沙堂奉祀,此寺为张圣君之&祖殿&;当年,永福人以其头颅塑像,建方壶寺奉祀,称为&母殿&。方壶寺雄踞于盘谷乡岩狮峰峭壁悬崖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绿树翠竹环抱,环境清幽。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旅游景点。
  张圣君的鸿恩大德,到处传闻,被万民崇拜敬仰,人们奉他为保境之神,塑像建寺奉祀。张圣君的信仰文化已传播到八闽大地,台湾的台北、宜兰、新竹、台中、彰化、云林、高雄等县市都有祀庙。
  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各地,及远至印尼马来西亚的道士,也是以法主公的法术高明主治邪煞而崇拜他。一般人遇有疑难杂症,都会到法主公庙请求道士代为施法,为人们改运、补运、祈求平安。
  在台湾,主公的诞辰祭日照例要举行盛大的迎神会,称之为&大龟会&。庙里会先准备面制的红龟,以及糯米制的红龟@,让善信们向神祈求,谓之&乞龟&。乞求时要先在管事处登记,等到第二年必须还愿,且须加倍奉还,如果满三年未还者,管事就将他的姓名写在红纸上,贴在庙墙上,俗称&龟上壁&。还愿时,有些人会演戏酬神,锣鼓喧天,送迎大龟,谓之&还龟&。&乞龟&和&还龟&是祭主公的重点活动。
  张公传说
  设法降黑雨
  张公,或称五雷法主,监雷御史,荡魔将军、张公圣君、张圣君、张圣公、张圣者和法主公等。因他的悬壶济世,一般道士都会祭拜。
  南宋时,朝廷政治腐败,民生凋零,怨声载道,到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殍& 。有一天,天廷玉帝得知东南沿海有一个贪官,刚愎自用,贪婪无度,吸尽民脂民膏,陷害无辜,遂敕旨对这个贪官所辖的地方三年不雨,以示惩罚。天不下雨,土地干裂,农作物枯萎,老百姓连吃水都困难了。
  为此,很多老百姓请张慈观为其祈雨解旱。张慈观为济世利民,遂设坛祈雨,把表文发到东海龙宫,请东海龙王行云播雨为民解旱,东海龙王接到张慈观表文后,把玉帝不许降雨的玉旨转告他。张慈观急百姓之所急,又再上奏疏到灵霄宝殿,请求玉帝降雨拯救百姓干旱之苦。奏章一封一封地上送了,可是老天还是不下雨,张慈观见天不下雨,就腾云驾雾到南天门,施隐身法遁入灵霄宝殿中,看见他所上的奏章原封不动地放在御案前,张慈观看玉帝不关心人间疾苦,就把玉帝御案前的洗笔盂水倒下凡间,偷偷地离开灵霄宝殿回到凡间。
  这时,很多老百姓都赶到张慈观跟前说:这次祈雨很灵,一连下了三天三夜的黑雨,对农作物无任何损害,而且生长的很快。
  使计捉拿雷公
  张慈观正在和老百姓为这场喜雨而欢喜之际,突然心血来潮屈指一算,天廷玉帝已查明他偷倒洗笔水之事,派雷公来捉拿他归案问罪。这时,慈观辞别乡亲父老,扮成村中老人,在村头的雨亭中奉茶。
  时正中午,火热的太阳晒得石头发烫,树叶萎缩,这时,雷公满头大汗急冲冲地走过来,张慈观站在雨亭中喊: &奉茶啊! &雷公听到有人请喝茶,就走进雨亭喝茶歇脚。
  茶过三碗,张慈观就问雷公,贵客何往,有何公干?雷公见奉茶老者为人热情忠厚,就告诉他是奉玉帝圣旨,捉拿张公到天廷问罪。张慈观佯说:张公法术高强,武艺超群,恐怕你不是他的对手,如果你捉不到他给跑了,你怎么给玉帝缴旨呢?雷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问奉茶老者,那要怎样办?张慈观回答说:我倒有个办法,不过要先委屈你躲进我的布袋,我提布袋走,张公不会发现你,到了他的住处我手一放,你就可不费余力地把他捉拿归案了。雷公言听计从。叫张公快把布袋拿出来立即行动。
  张慈观张开通天网袋,雷公就要走进去,张慈观即说: &你得先把玉帝的玉旨给我看一下,我才敢帮你& 。雷公就把玉旨交给张公,然后躲进布袋,张慈观施法把袋嘴封死,打开玉旨对雷公说:我就是你要捉的张慈观,但玉帝敕旨是叫我张公掠雷公,雷公说是&雷公掠张公& , &张公掠雷公& , &雷公掠张公& , &张公掠雷公& 。
  两人争了好长时间,张慈观说,免争了,我把玉旨念给你听: &天都天皇诏曰:雷神前日奉旨收妖,滥击无辜,今遣张慈观擒拿雷神问罚,尔其钦哉& 。
  玉帝捉拿雷公
  雷公斗大的字一个也不认得,认为事出有因,就要求张慈观放他一条生路。张慈观很温柔地说:张某在凡间利民济世,那有不救之理。你暂且躲在我这个通天网袋之中,待我寻找时机救你无罪,但你要听我的信号,我把通天网袋封口带拉一下,你就响一声雷,拉两下响两声, & & 拉九下是有危急,一声也不能响,拉十下你就大声地响个不停。
  第二天,张慈观要出远门为老百姓消灾治病,拉了九下封袋口带,通知雷公不能乱动乱响。雷公把九下数成十下,就一直大声响个不停。这一响震得人间人心惶惶不安,天廷也被雷声震得不得安宁。托塔李天王奉玉帝圣旨率领着天兵天将捉拿雷公问罪,当他到南天门时,只听雷声不见雷影,无处追拿,只好回灵霄宝殿缴旨。玉帝就再降旨令太白金星在南门贴榜招贤镇雷响。
  揭榜镇雷响
  张慈观得悉此消息后,立即赶到南天门揭榜。太白金星见张慈观赶到南天门就问: &你来干什么& ? &我来揭榜镇雷响的& , &那好!我带你到灵霄宝殿玉帝面前去领旨& 。张慈观忙说: &且慢,请老前辈在玉帝面前奏说:我偷倒洗笔水为民解旱之事,要赦我无罪,我才敢进殿领旨& 。太白金星听了张慈观的请求以后,就到灵霄宝殿向玉帝启奏,玉帝准奏,赦张慈观无罪进殿领旨。太白金星到南天门传达了玉旨,张慈观揭下黄榜随太白金星到灵霄宝殿。
  玉帝见跪在殿前的张慈观道貌岸然,仙风飘逸,赐金椅同坐,玉帝问道: &闻张贤卿在人间悬壶济世,除恶救危,道行非浅,不知张贤卿有何道法治得孽雷&呢?张慈观起立奏道: &微道自小学得五雷天心法,待微道一试& 。这时,他暗诵咒语启动通天网袋封口带八下,雷声有序地响了八声;拉七下,雷响7声&...拉一下,雷响一声。过了一会儿,拉了9下,雷声立即停止了。天廷遂安谧无声。
  玉帝大为欢喜,褒扬说: &张贤卿道行颇深,念你镇雷有功,封你为监雷张圣君,五雷归你管辖,每年只许7个月有雷声, 5个月无雷响 。&张慈观跪下叩头谢恩。但是,张慈观听错了玉旨是五雷七月归他管。他就令五雷在每年的七月雷声要大,但不能雷死人。因此,七月法主雷声大,却不会雷死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传念
  张公祖殿
  张圣真君祖殿
  ,又名金沙堂,位于闽清县金沙镇金沙街中段,为闽清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奉祀的是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商业保护神张圣君。
  据史载,张圣君,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求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最后,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羽化升天,享年45岁。至今,九龙溪畔还留有张圣君的脚印。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都不会将他忘记!
  张圣真君祖殿建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原先并不是奉祀张圣君的,只是个小庙。张圣君羽化升天后,老百姓就以其身躯塑像,放入小庙奉祀纪念,从此小庙就改称为张圣真君祖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现存正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清康熙间重修,民国6年(1917年)又覆以铁瓦重修。张圣君祖殿为重檐歇山顶,飞檐斗拱,主祀张圣君,兼祀萧法明、连良瑞二君。主殿内,张圣君塑像居中,两旁为萧法明、连良瑞塑像。塑像两边是黑底金字的对联:&威镇金沙驱厉疫,恩敷宇宙护苍黎&,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张圣君的敬仰。这里还不断新建了门楼、戏台及圣母厅、伽蓝厅、土地庙、观音楼、文昌阁等,使张驿君祖殿的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张圣君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雕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的石狮一对,石狮造型古朴,线条明快简洁,十分难得。明洪武、崇祯年间的碑刻各一方,还有挖掘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九龙泉,民国6年的铁瓦&&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张圣真君祖殿走过的历程,让人回味、引人遐思&&
  张圣君的神奇故事在闽清汉族民间流传甚广,如点石化猪、坑伏五鬼等,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坐化石、张圣君当佣工时的遗址、张圣君亲手栽的二合一树等,都值得一看。
  在福州,张活动和居住过的地方,也建有&张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的官员上报朝廷,皇帝嘉其恩义,赐张为&大化真人&,并&奉旨祀典&。从此群众称他为&张真君&或&张圣君&。这两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今尚存,诚为极珍贵、极难得的文物古迹,被定为市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及至建国前夕,在这里经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贾,抱着祈愿&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的心态,以此为&福地&和发财的&聚宝盆&,不断云集在上下杭地区,组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商帮&,进行频繁的商贸经营活动。他们都把张真君奉为&祖师爷&,称之为&商神&,顶礼膜拜,虔诚至极,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并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
  由此可见,&张真君祖殿&实质上是各商帮、各行业在商务活动中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发布中心。要研究福州商业史,特别是上下杭地区的商业史,不能不研究&张真君祖殿&历史的发展沿革。这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月洲族谱
  考张圣君之祖籍地,实为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为福州张氏入闽始祖张睦第十三世玄孙,也是迁永泰县张氏开基始祖张赓(后张)之十二代重孙(一说赓公六代玄孙)。至今在清道道残谱中有两处关于张圣君的记载。
  其一是&衍派支系&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云:
  十一世祖普公:宋政和尉授奉议郎,汝楫公季子,配字(原未述):(生子)台符、信符;信符公生圣者即是,公系天圣贰......(下残缺)。
  在旧谱叙录中张氏族群显要人物及事迹一卷中,还有一段专述张圣君事迹之文字,颇为珍贵,现不妨引录如下:
  赓公后裔住居于永水之月洲所自出也。如此观之,益乎信地灵人杰与神言之有徵耶。赓公之后,宋天圣贰年,夏有张圣公生在月洲,寄居盘谷洋,修道于方壶岩,显法石牛洞,得道金沙堂。成佛登天,救济万民,敕封普济真人张圣公。此乃天地端祥所钟灵,受人间千万年之香馨也。(《月洲张氏世谱》张世荣(83岁,族长)收藏道光残本摘录)
  由上可知,张圣君(世谱称&张圣公&)系月洲村人,生于天圣二年(1024)。至今嵩口镇月洲村仍有张圣君旧址,俗称&圣君坪&,并有许多关于张圣君在当地的传说。
  虽然,张圣君出生是时代天圣二年与后世道坛所述&绍兴九年&(已未年,1139年)有很大出入,时间相差一百十五年此诚待考证之,但张圣君之为月洲张氏后裔却是无可置疑和事据汉族民间传说及道坛(张圣君履历咒)所述,张圣君四岁丧父,后随母江氏(一说郭氏)改嫁盘谷洋连氏人家为寄子,并在盘谷(盘谷,旧称平夹)连厝林里(今盘谷两地对其祖籍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乡人并无异议。可见张圣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文化起源
  方壶岩,离盘谷仅不到三公里处,因山顶有双狮之象,人称双狮峰,或称双峰。是永泰邑中著名的名胜奇景之一。该山自然景观极其幽美,有一池(一千二百米高峰上之天池)、三台(仙游台、承天台、望亭台)、七洞(雷洞、禅洞、天师洞、观音洞、蝙蝠洞、弥勒洞、斗鬼洞),还有三峰二十一岩之各种奇岩怪石景观,以及世间罕见的红腹
  方壶岩
  方壶岩
  四脚鱼、绿蝙蝠、岩茶、方竹等珍稀植物。是古代文人雅士绝妙之去处,今遗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多处可证其景观之胜。
  但是,最重要的是方壶岩又是蕴育张圣君信仰的发祥地。张圣君少年时因饲牛及砍锄柄之人生劳作及嘻耍玩游主要活动地点均与方壶岩有关。许多景点、地名均与张的圣迹有联系。如张圣君放牛的&饲牛石&、&牛眠石&,磨刀砍锄柄的&磨刀石&,观看仙人下棋的&棋盘石&以及仙人给其青桃吃的&仙桃坪&,张从江西龙虎山供回张天师神位的&天师洞&,张炼&雷法&之&雷洞&,张炼丹之&炼丹井&,张与五通鬼斗法之&斗法石钉&,张为民治疾以剑击石而汩汩涓滴之&甘露水&、 &龙泉井&等等。可以说整个方壶岩景区都是蕴育张圣君成人、成神的摇篮与温床。许多张圣君的传说故事首先均传自此处,其后由于张的活动地区的扩大,这些传说故事也随之流行各地,并被不断地改造、加工、完善及本地化,以至在德化、尤溪、闽清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相关及类似的传说。这里主要捡几则简述如次:
  其一、红泥鳅传说。传说张圣君少年时,为继父家做田式时,其母用红糟煮泥鳅当菜供其下饭,张生性戒荤,便用筷子将煮熟的泥鳅放到田里去,口中念念有词,这些泥鳅竟然活了起来,一枚枚摇头摆尾在田里游动。至今方壶岩下田垅中仍然有红尾泥鳅或全红的泥鳅,人们都说是张圣君以法术化活的。
  然而,红泥鳅不但在方壶岩,而且在永泰本县之月洲村、嵩口等地都有红泥鳅的传说,但其送泥鳅的人已不是其母,而是他为人做长年(即长工)之家郑姓好心的东家婆,个别地方甚至演变其送泥鳅的含意为一个恶妇人有意识的让张圣君破斋的行为。其后,不但永泰本邑,凡张圣君足迹所至之闽清、德化等地都有张圣君造化红泥鳅鱼的故事,而在各地有所变异罢了。
  张圣君青年修道后,寻居永泰七都葛岭方广岩洞。一天,人称&长眉大佛&的蔡道者到该岩求歇息,张允之,并托其照看岩洞而往他处游行。不久回岩洞时,蔡道者竟有意占其岩洞,不肯离去,张圣君愤然,决意与之斗法,竟以法术化方壶岩之石臼、石磨、石头为羊群向方广岩驱动,欲填平方广岩洞。途经河边,遇一女子以黑炭磨洗白衫,张不禁好奇地问:&小女子,你用黑炭洗白衫,如何洗得白?&那女子竟道:&你用石头变羊又如何走得动?&蓦然,张驱动的羊群却一只也不动,都成为石头了。原来那以炭洗衣的女子是观音所化,由于她的点破,使石头恢复本相,至今这些石头还匍伏于一个叫仙寄岩的地方。张圣君无奈,退而思之,自己的行为确有过失,如一旦斗法成功,他驱石填方广岩,不但方广岩被填没,而将使大樟溪水湮没全县多少土地与村庄,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于是只好让方广岩给蔡道者。蔡道者也婉言劝之曰:&你不去方壶岩,还争方广岩何来?&张恍然大悟,方壶岩正是自己成长炼法的地方,又何必舍近求远与人争之,于是便返回方壶岩安身。
  不料,方壶岩已成为兴妖作怪危害人民的五通鬼五兄弟所占,于是张圣君又与五通鬼展开斗法。经过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五通鬼终于被降伏。其中有一次是张圣君一时失误,被五通鬼禁于岩洞中,五通鬼以谷壳、粗糠在洞口炼火,企图薰死张圣君。一连烧了七天七夜,张圣君匍伏洞底,饥饿难捱,于是机智地想出一个哄鬼的办法,他自言自语道:&不怕炼糠火,就怕油烙倮。(福州方言&倮&与鬼同音)。五通鬼一听大喜,就用油蒸白倮从洞口不断地扔进去,张圣君得以保全生命。后想起与结拜兄弟临别时有&遇有灾难滴血相召&之约,于是咬破指头伸出洞口滴血以召其义弟萧、连圣者。二位圣者见天边起血云,闻讯赶来打破岩洞救出张圣君,发现张圣君的脸被糠火薰黑,从此张圣君成了&黑脸神。
  张圣君决意为民除害收五通鬼,就于方壶岩壁上钉上石钉(如古栈道石梁,今犹在),与之斗法,五通鬼的第一个跌下岩洞,跌断了一条腿成为&独脚五通&,其他四个在与张圣君比称体重时,被张圣君用麻袋装之,坐镇岩下。从此,仅余独脚五通偶尔四处游荡外,四个五通鬼被永镇方壶岩中,后之方壶张圣君坐像下还有被缚于麻袋内之五通鬼像呢。
  然而,张圣君斗五通的传说不胫而走,传扬于四邻八县,到处都流传张圣君斗五通的故事。无论永泰县各乡,以及德化、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都有张圣君降五通的传说,并各有圣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德化石牛山上石壶洞之张圣君斗五通鬼的传说,其故事内容略有不同,如《德化县志》所说:
  张自观,闽清人。炼性于蕉溪山石鼓岩。见石牛山夜火晶荧,知有魈魅,因往其处。魅悉现形。乃幻为女妆,坐舆中,群魅舁之入石壶洞。与之斗,悬崖上下,趾踵入石,辗转数十处,发尻鞭剑之迹如刻画。竟夺其洞,坐化镇之,至今英灵如生。魅常眩匿游人衣物,告于神,则立出。山顶有剑插石上,可摇不可拨。又有铁杖长四尺放,不假锤炼,以手摄成,指痕可数。(鲁鼎梅主修、王必昌主纂《德化县志》,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据清乾隆十二年版整理,一九八七年版,页四0六)
  已出版的《泉州道教》一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张慈观(即张自观)被五通鬼禁于洞中,&遭鬼魅火燎烟熏,达七昼夜,脸色变黑&以及萧朗端、章郎庆闻讯赶来合力制伏五通鬼的传说。由此可见石壶寺之形成及传说,与永泰方壶岩之传说同出一辙,是张圣君方壶岩收五通鬼传说的又一次本地化及演变现象。
  其三、张圣君斗智的故事。张圣君青年时期在方壶及月洲等地做长工,与贪心的财主斗智的故事很多,如在一畦地上仅栽两棵茄子的传说;年终向东家讨工钱不允,而答应挑一担谷子而用&文法&挑走两仓谷子等传说。这些在各地都有大同小异的传说,成为劳动人民与财主斗争的一种解颐开心的斗智故事。但在各地,不但地点有了不同,而财主的姓名也有变化,在盘谷,这一东家姓连,在嵩口这一东家姓郑,在闽清金沙这东家姓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都是同一故事模式的不同翻版,其传说故事的源头多出自盘谷方壶岩附近或其出生地嵩口月洲一带。由此可见,张圣君信仰的蕴育及发祥地在盘谷,是以方壶岩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造化出来的道教信仰人物。各地的相关传说,仅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不断变异和发展而已。
  元宵请咒
  大厅咒:天上人间,佛宝塔。
  也者尊者,阿育王。
  宝塔回法,诸龙天。
  东社尊者,大明王。
  消灾释灾,大菩萨。
  元宵解厄,保平安。
  吉祥般若,波罗密
  路上咒:鄞请都坛,诸神众
  秽迹金刚,龙树尊。
  北方真武,大将军
  五部一切,现如云
  普明真人,大菩萨
  三世张公,下玄坛
  观音水府,威显赫
  四洲九座,显神通
  青水泰山,同下降
  莆田东峤镇珠江村元宵咒文
  莆田东峤镇珠江村元宵咒文 (8张)
  朱砂符印,摄仙童
  金阙帝君,吴大圣
  八大将军,大天王
  香山雪山,二大士
  金枝银枝,吐枝那
  都天元帅,统天兵
  哪吒捉鬼,虎珈罗
  三世诸佛,从天降
  十大瑜珈,降道场
  弟子焚香,皈命请
  都坛神从,降来临
  其中一节
  东北(大仙)
  山东(东隐派、崂山派)
  青海(昆仑派、)
  浙江省(茅山派、闾山派、虎门令派、)
  江西省(大茅山派、小茅山派、鲁班法、蛇教、梅花教、闾山法、梅山法)
  湖南省(茅山法、梅山法、少林法、南传骊山法、排教、祖师派、蛇教、鲁班法、元皇法、玉皇教、华陀法、雪山法、峨嵋法、观音茅山教、普庵教、莲花教、峨眉总佛法、)
  湖北省(竹山教)
  四川省(梅山法、鲁班法、巫教、血传玉皇派、散发教)
  云南省(茅山法、少数民族法、)
  贵州省(苗法)
  广西省(玉皇教、红莲法、华光法、青罡法、天竺法、茅山法、闾山法、瑶山法(三妹法)、壮族狼根法、梅瑶二教、三元教、六壬仙教、神传玉皇派、观音教、茅山三清派、红莲佛教、白莲教、茆山教、闾茆二教、老茅山、)
  广东省(青罡法、红莲法、华光法、十星教、红林大教、玉皇教、闾山法、北传茅山法、南传(六壬法、金英法、昆仑法、大圣教、西天佛法、玉封教、茅山法、白鹤法)、白莲教、凤阳教、金堂教、通天教、龙都教、法令门、阴山法、大刀教、神师教、七姑教、金花教、
  海南省(红林大教、苗法)
  香港(南传茅山法、六壬法、西天佛法、白莲教、玉皇教、)
  东南亚地区(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南传金英法、六壬法、金狮法、茅山法、西天佛法、列位法、昆仑法、吕山法。
  台湾(天和法、闾山法、六壬法、骊山法)
  地域法术点评:
  在中国地域比较完整的法基本在江西、广东、福建。这两三个地方的民间法比较完整,很少加入其他门派的法在里面。
  湖南地区的法,深受江西、福建、广东影响。例如梅山法,其实是由江西茅山法演变过来,在闾山法中的科书也有记载&翻坛张五郎&曾到闾山学法,所以就出现了&闾梅法&&茅梅法&&瑶梅法&。
  另外一个法术重省广西省,法是很多,但法也很杂。基本在广西出现的法都很杂,想找一个相对完善的法都不容易。六壬加红莲,玉皇加梅山,茅山加华光,比比皆 是。你是很难找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法出来。这些现象跟广西地域很有关系。在广西的山中,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道法修炼者在广西的山洞修炼。平常也出来传些法, 所以导致于广西的法是最杂的。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
   广东的粤东(潮汕、客家)、粤西(电白、湛江)粤北(英德、清远)都是法术重区。
  在中国长江以北,民间的法教不多。北方人的修炼以思维性修炼比较多,所以北方比较多相对正统道教的修炼法为主。而南方注重实用性
  阴山法术对于不了解法术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但对于法术有所了解的人来说,大概都略知一二。但对阴山法来说,都是敬而远之。因为学法的人都知道&阴 山法&的法术比较阴,请的都是阴兵阴将,利用骷髅来祭炼,去坟地修炼,五鬼搬运等等,做的法都是相对&阴&。害人的法也不少,一般为修炼法的人不肖。这些 都是现代修炼法术的人对&阴山法&的了解。
  其实真正的&阴山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想都是&误解&多于&理解&。
  据本人对&阴山法&的了解如下,不对之处,请多包含和理解。如果能得到&阴山法&的传人来交流,则本人甚幸!
  &阴山法&本身流传于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广东民间,后流传于东南亚,在台湾发扬。据我与台湾的法术爱好者交流,台湾确实有不少&阴山法&流传和修炼。我在广西、湖南、广东的惠东一带也碰到过&阴山法&的弟子。
  虽然&阴山法&的修炼比较隐秘和怪异,但在本人来看,也之不过是一种&法&而已。在台湾因为商业性质比较浓,很多法师将&阴山法&讲得神神秘秘,夸大此法的作用。国内的人也受台湾人对&阴山法&的宣传对此法有所&误解&而反感。
  &阴山法&注重法坛、法印、令旗、手诀、调兵,调将的运用,借用坟地、尸骨、人血等&阴性能量&促成对事物的影响,以致达到顺利圆满之目的。&阴山法&的 前身是&茅山法&,后来又结合当地民间的&巫术&,再由&闾山法、茅山法、普庵法&等法的改良,而成为今天的&阴山法&。因为与&民间巫术&有紧密的关 联,通常用阴山法的法师都是&下阴者&,所以给人的感觉是相对其他法比较&阴&。但大家可以从我公开的&阴山法&法本可以看到真实的&阴山法&。
  其 实&阴山法&也是普度众生,救死扶伤之民间法教。修炼的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另眼观看&阴山法&。在我认识这么多门派来看, &阴山法&是要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阳&必有&阴&。我们能接受阳气十足的&华光法&,为什么不能接受阴气十足的&阴山法&呢?阴与阳是共存的。也 是一个平衡。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既然有阳法,就必然创造一种阴法来互相制约,互相平衡。道法才可以得以流传。这也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 &我跟一些&阴山法&的法师交流。他们认为&阴山法&的能量最强,最猛,最快。因为本身法术都是使用&阴性能量&,而&阴山法&的&阴性能量&是最强最直接 的。但如果使用过多,使用的法过大,多法师本身是有影响的。因为人是&阳人&,与太多&阴性&接触,人体就会发生一些改变。我见到的一些学&阴山法&的法 师,眼睛都是&蓝蓝的&,有点阴森。脸部也自然流露一些&黑气&。住的房子都是比较低,比较黑。往往住的地方附近是&坟地&或者以前曾经是&乱葬岗&。这 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注定吧! & &阴山法&请的是&阴山老祖&为主神。配合六丁六甲,五营兵马、阴兵阴将、三魔真君、鬼仙大帝、地府王爷、盘古大王、三山九候、五鬼大王、通天教主等神灵来办事。 & & 而使用的&阴山符&都是以黄纸墨字,或者白纸墨字,很少用&朱砂&。这就是注重&阴&的结果。 & &&阴山法&虽然流传不广,但不代表这种法会被人遗忘。这种法往往韧劲十足,生命力极强。我衷心希望&阴山法&能重见光明,发扬光大
------分隔线----------------------------
鬼压床,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诠释为“中风”病发之时...
葬礼和婚礼车队选择车的禁忌 葬礼毕竟是哀伤的场合,所以葬礼用车尽量不用红色等颜色...
香在法术中是很重要的宗教物品.也是法事中的必须品.香是与神沟通最好之物.所谓香到神...
最容易见鬼的情况: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鬼魂(日本的阴阳师经常用它来召唤死去...
1人体磁场的存在。 鬼附身怎么办 1被附身并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就不会发生...
谈起湖南的排教(又称教),(排教分沙排和竹排.排教的人大家称为排客子或沙排客、排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山道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