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了10年粉碎工,现在检查工出耳朵有点问题,可问题不大能申请职业病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我在亚德客公司工作14年了,工作环境有灰尘和噪音,近几年检查肺上有严重问题请问公司该不该做相应的赔偿?
我在亚德客公司工作14年了,工作环境有灰尘和噪音,近几年检查肺上有严重问题,听力也不行。公司说给我调岗位,请问公司该不该做相应的赔偿?
浏览次数:0
你好,申请职业病鉴定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建议去做职业病鉴定,构成职业病的话有赔偿
做职业病检查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2,asku:0,askr:58,askz:18,askd:16,RedisW:1askR:59,askD:1 mz:hit,askU:0,askT:0askA:62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春雨诊所App
扫描二维码
安装春雨诊所App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春雨医生公众号
小程序 春雨医生+
扫描二维码
无需下载快速问诊
小程序 企业版
扫描小程序码
无须下载,直接使用
最近检查出左耳混合性耳聋,这算是职业病吗?
提示:疾病因人而异,他人的咨询记录仅供参考,擅自治疗存在风险。
我在厂里上班两年了,最近检查出左耳混合性耳聋,这算是职业病吗?(男,25岁)
你好,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工作,吵吗?
我昨天在手机上下载了环境噪音检测软件,测了下,我工作的环境大概在70db~90db
不小,长时间会导致神经性耳鸣耳聋
但是传导性的问题和噪声环境关系不大。
像这种情况我能作职业病检测吗?我不知道我手机下载的软件准不准,您有好的建议吗?
建议做个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
也要找到你传导聋的原因,噪声引起双侧聋,如果是单侧,和噪音的关系也要再考虑考虑。
别客气,有问题及时联系
我在厂里上班两年了,最近检查出左耳混合性耳聋,这算是职业病吗?(男,25岁)
分析及建议:
长时间会导致神经性耳鸣耳聋,建议做个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也要找到你传导聋的原因,噪声引起双侧聋,如果是单侧,和噪音的关系也要再考虑考虑。
猜你感兴趣
耳鼻咽喉科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
扫码关注医生,
方便随时咨询HSE被追究是赌博!是问题?一起来21点+N!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唐磊,在山东一家机械企业从事EHS的,接触过一些职业健康法规知识,但是依然困惑非常多。在这个专业群里,能认识各位,并且进行交流,倍感荣幸。
感谢群里各位老师的热情解答,我从整个讨论过程收获很大,明白了很多原则和要求,同时也了解了很多非常专业的知识。
红色是群里的朋友的解答,主要是“粉尘~”的答复,有些不是原话,是经过我理解整理之后的,如果有谬误请宽容。其他很多老师也提供了很多有建设性的答复,原谅我没有一一摘录。
另外,个人有一些感悟,用绿色写下来。
请原谅我的小白零起点,这么专业的老师们给我讲,我都听不懂,还是有一些疑问。
这些疑问,我用蓝色写了下来,大家别笑话~~
一、关于检测
01 日常检测的定义是什么?
机械工厂日常现场噪声水平基本变化不大,需要日常检测吗?
喷漆岗位的二甲苯浓度呢?
如果要日常检测,频次?另外我怎样检测毒物?(我没有实验室)
日常检测不强制,但是要不要做日常检测 工厂根据内部做完的定性风险评估 确定,
不是根据危害因素变动大不大来确定要检测的,而是根据风险大小。
采样后需送有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疑问:根据风险大小来决定是否需要日常监测。多大需要?多小不需要?
02 员工在通风橱内,部使用浓硝酸浓盐酸和酒精混合进行金相检测(焊接质量)检测。
1.需要戴防毒面罩吗?
2.需要检测吗?检测应该在通风橱内部还是通风橱外部?
3.如果检测低于检出限,明年还检测吗?
测一下就可以了都在操作位测得。法律法规规定测不测和能不能检出没关系
1.采样点应该在通风橱内部还是外部?之前见过某陶瓷企业,评价机构检测人家破碎机口处的粉尘,说严重超标。。。喂,这地方没有人工作你测个啥?
2.如果到办公室检测电气开关放电产生的臭氧,臭氧浓度应该很低,无法检出。需要连年检测吗?同理,如果工作现场一年就用2毫升二甲苯,每天用半滴,最开始做了检测,结果没检测到,确认了这个影响确实很小。第二年还得继续检测吗?
3.需要戴防毒面罩,取决于检测结果了。检测结果什么样应该佩戴,按照说法是超标才需要。
03 检测噪声时候是场所的噪声,员工是戴着耳塞的,为什么和“接触限值”进行比对来确定是否超标?
检测噪声、粉尘时候,是场所的强度(浓度),员工实际采取个体防护措施了,员工戴着口罩和耳塞,检测结果并不是员工实际接触值。为什么却把这个检测结果和GBZ2.1 GBZ2.2 “接触限值”进行对比?
面罩里耳塞里的实际浓度强度目前没有可靠技术能测,而且个体防护不保险法律法规规定工作场所浓度低于限值。
水木泽樑:第3点,这一点应该是企业理解错误。检测浓度对比限值是确定危害水平。
确定岗位危害程度。最后你选用什么方法来减低或避免接触是后续问题。
疑问:白纸黑字写的就是“接触限值”啊!~
04 超标无法整改怎么办?
检测结果超标的情况,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应进行整改。但是实际情况确实无法整改。如何理解这个应进行整改?噪声作业危害分级中,中度危害(90~94Db)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了,但是标准居然不要求整改,允许其存在?
粉尘:经过论证 整改成本太高 或者 效果不好 或者 技术难度太高 可以不整改。以后 科技水平发展了 就可以测口罩里面的,现在没法测。
感触:也就是说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是有问题的,既然无法执行,应该改法规啊。
05 机械装配,主要噪声源:大行车启动声,气动扳手声,空气枪吹扫工件声,有何经济易行的降噪办法?
粉尘:这个要根据现场情况,有的要整改设备本身,如加安静喷头啥的
疑问:据说耳罩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不能用于连续作业的场所,不能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能用于95dB以下的情况。是否有这个说法?(考虑脑压的问题)
06 定期检测哪些项目应当由谁来决定?谁对检测项目覆盖范围负责?
是企业决定,还是由检测机构决定?
粉尘:都是检测机构确定,企业可以提供意见,最企业可以要求多测 不能要求少测,除非机构同意企业意见。
感触:不能让检测机构写“XXX公司委托我机构对XX、XX两种因素进行检测”。
07 检测时候的定点和个体应该如何选择?申报时候应该申报哪个数据?
1. 检测粉尘时候总尘、呼尘均进行了检测,申报系统未区分,报呼尘还是总尘?
2. 检测报告具体某一种物质往往检测3次,申报只能写1个数字,如何填写?
3. 检测时候有个体检测有定点检测,填哪个?
粉尘:安监说了 优先考虑个体。申报填个体。填最大值。
疑问:是不是直接不测总尘了,也不测定点了?
08 含量极少的物质要不要检测?
没有接触限值的要不要检测?
不在《职业病危害目录》立的要不要检测?要不要体检?
上一次检测噪声低于80dB,或者粉尘/毒物低于检出限,第二年还要检测吗?
化学铸模用的一种液体,用于和另一种粉混合,很快就挥发。
Technovit3040 liquid 主要成分:
CAS: 80-62-6methyl methacrylate & 90%甲基丙烯酸甲酯
CAS: 99-97-8 N,N-dimethyl-p-toluidine 0-5% N,N-二甲基对甲苯胺
这个二甲基对甲苯胺,含量少,并且在GBZ2.1中没有限值,且GBZ188中无体检项目,也不清楚其危害靶器官。
某中成药制药厂,使用乙醇作为提取介质;分拣药材时有比较大的泥土尘;粉碎时产生粉尘,某些药材毒性很强。
1.药物的味道是不是挥发出来的不明化学物质?
2.泥土尘、乙醇、药物化学物质和粉尘要不要检测?
3.没有接触限值如何评价?
4.员工如何体检?
粉尘:没有国内方法 没有限值 ,法律法规是不要求强制检测的。检测方法要经过CNAS认证。
需不需要体检看GBZ188。没有国内方法 没有限值 ,法律法规是不要求强制检测的。是不是满足这几个体检,咨询主检医生,由主检医生确定是不是要体检。
化学品是有接触就要体检,和检测数据无关。
一般泥土搞不了尘肺,可以拍个x片备用。药物粉尘要看靶器官,这个国家不强制,很多药粉也体检不了,目前只能常规体检一下。
疑问:接触化学品就要体检?主管、总经理都得做二甲苯的体检了?安监人员接触的更多了。。。
疑问:如何确定某个化学品,或者中草药的靶器官?
疑问:下面这种化学品空气采样岂不是没意义?
员工手部接触某种化学品。如果该化学品不挥发,但是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09 “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认定是否有明确界线?
接触剂量达到多少才算“接触职业危害”?
我每个星期要去一次喷漆房检查安全。算不算?2次呢?3次呢?主管每天1次呢?
就噪声 和高温有明确界限 化学品是没有的,就噪声 和高温有明确界限 化学品是没有的。主管算不算,看工厂内部规定。大多数工厂不纳入职业接触。
疑问:我问的就是我工厂内部应该怎么规定。当然,我知道,不管怎样,出了职业病肯定是企业的主体责任。
现在问题是,从执法角度讲,我自己规定了总经理不用体检,会有执法人员、专家跳出来说我们总经理每天都去喷漆线看一眼,公司没安排总经理接受二甲苯的职业健康体检,违规,罚款吗?
10 接触达到什么程度需要采取措施?
哪些场所、岗位需要进行“检测、申报、告知、监护、培训、操作规程”?
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数值界限?
检测低于检出限呢?
粉尘~:除了高温 噪声有明确规定,化学品就是看成分。成分有,那就要一条龙都上。要明确界限 等新gbz2.1出来再看。
疑问:如果某些化学品用量不大,里面存在少量的某化学物质,检测都没有检测到(检测结果是小于XXX),这种情况需要年年检测,申报,告知员工,给员工安排体检,培训?
11 噪声禁忌症发现后,调到82dB的岗位行不行?为什么?噪声作业的定义是?
煤气站例子,下面情况需不需要?
煤气站煤操作岗
在高毒物品目录里,并且致癌的14种超过一半才要戴。其他都可以不戴。
疑问:难道上煤这个煤气站的上煤工,不需要防尘口罩了?
其他检测不超标的电焊岗位,喷漆岗位等,都不需要佩戴防毒面罩防尘口罩了?根据经验来看,超标的岗位是比较少的。
二、关于MSDS
13 MSDS文件到底准不准?经常要求极高,有必要遵照执行吗?
实例1 乐泰胶242 何谓超过暴露限制?使用时候仅挤出来涂抹到设备,需要戴防止渗透的橡胶手套吗?需要防止渗透的防护服装吗?
原则上,接触任何化学品都要戴手套。最基本的是丁腈手套。用量少的话可以戴指套。
防护服要有溅出可能才穿,根据物料形态和危害情况,选择a-d级防护服
乐泰胶的使用方法,需要橡胶手套吗?
实例2 VC-87 清洗剂 为什么不要催吐?
CAS 登记号
石油轻馏分加氢物
液化石油气
14 员工接触液压油,手部出现如上症状。有何好的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现在已经配备抽取式橡胶手套。 MSDS文件见附件。
接触性皮炎 按gbz20-2002处理原则 清除干净 避免接触 一半皮炎处理
三、关于体检与人员处置
15 用人单位、用工单位、派遣单位概念复杂,谁承担哪些职责?
劳务派遣工培训体检建档谁负责?
劳务工 派遣工 体检建档看双方合同约定,未约定的由用工单位负责,也就是实际工作的工厂负责。
体检项目 由体检机构确定,工厂提供资料就可以。资料不全造成体检机构判断失误,由工厂负责。
17 健康检查周期是固定的,是绝对不能超过这个时间吗?
员工是每个月都有入职的。每年固定时间做在岗期间体检势必会造成有些员工体检间隔超过规定期限,有些短于规定期限。如何解决?
体检周期是最长要求,按案例情况,可以一年分2次体检,6月一次 12月1次,1月入职的12月去体检。7月入职的明年6月去体检
感悟: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企业没做到。
18 员工不体检就离职,如何处理?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如果解除了是不是意味着无效?
不体检离职是无解的只能做好前期告知工作 签字确认,离职后 挂号信通知,解除也是有效的 只要证明员工是知道有离岗体检的权利 就可以。
感悟:这个事情,最好入岗位之前就签好字,不然哪天开始突然就不来了,请都请不来
如果员工岗前体检正常,工作时发现禁忌症,能解除劳动关系吗,需要赔偿吗?
禁忌证不需要任何其他赔偿 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疑问:你伤害了我,想一笑而过?
20 新员工岗前体检后不到90天就离职,需不需要另外做离岗体检?
第十五条“劳动者离岗前90日内的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视为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上岗前体检不能作为离岗体检体检项目不一样,只能再做离岗体检
疑问:如果岗前比岗中体检项目还要严格呢?
比如正己烷,在岗体检要求还不如岗前体检严格。
GBZ188中均为“推荐性”,是否意味着可以不做,或者频次低?
发现目标疾病的话,算不算职业病?
推荐性的可以不做,大多数是急性中毒的 体检意义不大
离岗后的健康随访有要求 很难做到但有问题的还是可以找到工厂要求赔偿。
非固定岗位 也是需要体检的,因为法律法规没有量的要求,实际上做不到。
工作职责怎么约定的
都是口头的那就没有保护
卫生涉法研究
这是劳务关系
卫生涉法研究
不属于劳动关系
电工、高处作业、压力容器等作业需要持证上岗,换证必须体检。这个换证体检不是为了避免禁忌症吗?为何还要再弄一个职业健康体检?
特殊作业的员工 188是要求强制体检的 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不做的,我也认为有特种作业证的没必要再去做体检了
四、关于三同时
24 有很多中小企业过去建厂时没有进行预评价、设计、控制效果评价。现在应当如何整改?
补做预评价、设计等手续花钱浪费社会资源而且没有实际意义。
另外,做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企业生产车间、设备的设计单位基本无沟通,设施设计专篇几乎等于没用。例如我公司建生产线时候,用到激光焊接,焊机厂家就给设计除尘排气和激光防护屏了。
三同时补做要根据当地安监办法有很多土政策。一般就是做个现状评价就可以了。
设施设计专篇要看找谁做的很多是应付用,那是没啥用。
我公司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属于职业危害较重类别。如果新建改建扩建不涉及喷漆电镀电焊等危害较重的工序。
只新建一个机械装配生产线,只有机械装配和少量化学品,需要三同时手续吗?(和原来的三个其他机型是一样的工艺,基本没区别。需要做吗?)
新增机械生产线 有可能产生新的危害,涉及重大工艺改变。但也要看规模产生的危害种类 可能程度。
如果只是将原有的装配生产线搬迁到另一个空车间算不算改建?(从两个车间,合并到同一个车间,噪声可能有一些互相的叠加影响,需要三同时吗?实际上噪声这问题也做不了什么。当然不惜成本也能做一些吸声,但是who care?)
什么才是“建设项目”?是否有投资额度或者面积要求?只是新增一个地面的传输链也算是新改扩吗,也得三同时步骤吗?
什么是改建 扩建要看是不是有重大的工艺改变 重大的原材料改变
会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原来危害浓度强度增加 都需要做三同时。法律法规这样规定 我没办法和你说不用,当地安监也没办法和你说 不用。工厂为了百分之百符合法律法规 可以去做。实际风险很小 工厂可以确定不做。不可能写车间环境平均噪声增加3db以下 不需要做三同时。想百分百合法的话,就要求做,具体要领导拍板决定。
搬迁或者加一点零件都不算。搬迁或者增加工艺 没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不需要重新做评价。
“杭州职场人”提到:网上有关于改建的具体解释。单纯挪动设备不算。
26 90号令的要求不适用于现状评价。需要有资质才能做现状评价吗?
现状评价 目前要等47号令改了才行,或者等以后评价资质都过期了,才能有说法。现在只能找评价资质没有过期的机构做
27 危害一般或较重的项目,企业可以自己进行预评价评审、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有规范吗?
预评价 防护设施设计评价 控效评价都可以 工厂自己写,安监有zw-jb规范参考
小编后记:
1.HSE在中国大陆可能被追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除非修改法律法规!
2.肯定不是赌博;
3.希望大家继续接龙类似21+N的话题,双木成林,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了解才是硬道理。
声明及联系方式
文、图、视频均源于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24小时内删除
非本平台观点,转发需保留相关信息
ABC安全出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打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深圳富士康3年1772人工伤 车间待两小时就头晕。_富士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2,069贴子:
深圳富士康3年1772人工伤 车间待两小时就头晕。收藏
晶报深度调查部记者 黎勇/文、图  谢湘斌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家。  “20多岁就出来打工,蛮想多挣点钱回家,钱没挣多少,身体却垮了。”36岁的谢湘斌是湖南冷水江市潘桥乡人,他指着自己的身体说:“现在一身都是伤痛。”  谢湘斌在进入富士康工作3年多后患上职业性轻度噪声耳聋。“耳朵里整天就像敲着锣,轰鸣着,听不清声音,每天睡眠不到4小时……”这种身体损害不可逆转,噪声耳聋将永久性地陪伴他的后半生。今年7月,他被鉴定为八级伤残,深圳市社保局已认定其为工伤。  与谢湘斌年龄不大相符的脸上,皱纹横生,写满岁月的沧桑与对前途的茫然。“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父母,一家人都靠我养活。”谢湘斌说,“我这个身体,在深圳已经没有公司会再要我了。”他准备回到老家找点事做,“可能再也不会来深圳了。”  隐形工厂  车间里的噪音达到了90至100分贝,“说话要靠吼”,长期工作足以致人耳聋。而在电镀车间,“我戴着三层口罩在里面待了两个小时就开始头晕。那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你如果没有进去过,是无法想像的”。  谢湘斌曾到富士康门口举过牌子,到信访部门上访过,在网上发过帖,上过职业“拍客”的视频述说自己的遭遇,奔走了将近一年。直到今年9月28日,晶报刊登深度调查报道《26岁富士康工人左脑被切除之后》,一直在默默帮他的朋友们看到报道,才与晶报深度调查记者取得联系。  《26岁富士康工人左脑被切除之后》讲述的是一例典型的工伤案件。设备维修工程师张廷振到富士康工作不到3个月,在维修灯管时被电击,从梯子上摔下来倒栽在地上,因送医不及时,左脑被切除,导致右侧肢体瘫痪,成为一个智商为零、永久需要人照顾的“废人”。按照正常的鉴定程序,张廷振很可能被认定为伤残等级中最严重的一级伤残。但他至今未能获得相应赔偿。原因是,他虽然一直在位于深圳龙华的富士康工作,但与他签订劳动合同的富士康公司却是在惠州注册,因此只能按比深圳低的惠州社保标准赔偿,而这点钱尚不够他一年的康复费用,张廷振父亲拒绝去惠州鉴定。张廷振一家因此陷入困境。张廷振的遭遇经晶报报道后,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英国路透社、《中国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跟进作了报道,社会各界给了张廷振很多关心和帮助。  谢湘斌正是张廷振的同事。他们都在富士康旗下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CNSBG事业群)工作,此前,他们并不认识。晶报的报道使他又找到了一个“同类”他们都是富士康工厂工伤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张廷振是事故导致的器官损害,而谢湘斌是职业病造成的器官功能障碍。张廷振所受的工伤损害明显、直观,谢湘斌所受工伤则看不到明显的器官损害,表面上与常人无异。但是,“后一种工伤的发现、认定、索赔比前一种要困难一百倍。”  谢湘斌日进入富士康,在CNSBG事业群弹性焊接部门做氩焊,主要产品是华为和IBM的大小交换柜。谢湘斌描述说,他所在的焊接车间旁边是一个冲压车间,里面全是一两百吨位的大冲床,共有30多台。由于冲压车间与焊接车间之间没有隔离墙,冲床工作时,巨大的“嘭嘭”声,直接影响着焊接车间的160多名工人。“工人之间面对面地讲话都听不清楚,说话需要靠喊。”谢湘斌说,“除了噪声,还有氩弧焊和二氧化碳焊产生的含锰粉尘与耀眼弧光,上班时戴着口罩,下班后口罩里和鼻子里还是黑乎乎一片。”  谢湘斌称,公司虽然为工人配备了塑胶耳塞和医用口罩,但根本没太大作用。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调查,在85分贝和9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7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谈话会感到困难。  谢湘斌被诊断为职业病后,职业病防治部门到他工作的焊接车间进行了检测,发现车间里的噪音达到了90至100分贝,远远超出可致人耳聋的分贝值。  “像我们这样的生产车间,在富士康是‘秘密’、‘隐形’的,富士康绝对不会让客户和外界的人进去看,去检查。”谢湘斌得知外界对富士康工人的工作环境极为关注,这样告诉晶报记者。  电镀、冲压、抛光、焊接等车间都是富士康工作环境极为恶劣的场所。噪声、粉尘、高温,电镀车间的酸、碱、溴水、氢化物、氨气、铅水、镍等,是这些车间的工人们每天要接触、每天要相伴十几个小时的“危险品”。“我戴着三层口罩在电镀车间呆了两个小时就开始头晕。”一位2010年初曾以心理辅导志愿者身份进入过富士康工厂的人士告诉晶报记者,“那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你如果没有进去过,是无法想像的。”  工作环境因素对人身体的病理改变是缓慢的、看不见的。恶劣工作环境里的这些“危险品”慢慢侵蚀着工人们的身体,有的人抵抗力强一些,可能暂时没事;有的人身体更敏感一些,各种疾病便逐渐上身。2009年,深圳职业病防治院一位专家曾告诉晶报记者,很多工人患上职业病后,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工作因素导致的职业病,更不知道提出申请和鉴定,向社保部门或用人单位索赔。  耳聋工厂  160多工人有20多人查出耳朵有问题,已有多人被确诊为职业病,其他很多人自动离职。认定为工伤也只能按底薪标准获得社保赔偿,申请鉴定和获得赔偿异常艰难。  谢湘斌之所以被查出耳朵有问题,是因为公司要开除他。  自从进入富士康,在焊接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谢湘斌就感觉自己耳朵不太舒服。但他没太在意。“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环境,我们能怎么样呢?”谢湘斌说。  日,谢湘斌上夜班。其间,他上了两次厕所,被线长责骂上厕所太频繁。“我与线长吵了一架”,谢湘斌认为自己没错,因为他的工位上没工件,上厕所没有影响工作。第二天,线长将此事上报给课长,课长让他写检讨,被他拒绝。第三天,他就接到了被开除的通知单,理由是他“扰乱生产秩序”。  “我是健健康康地来工作的,也一定要健健康康地走。”谢湘斌仿佛记得,以前有同事离开时,曾要求按劳动法的要求做离职体检,因此,他向公司提出,要先做离职体检再离开。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谢湘斌提出的要求合理合法,公司不得不出资让他去做离职体检。  日,谢湘斌拿到了宝安区龙华预防保健所的体检报告,他被检查出听力严重下降,高血脂,“疑似职业性中度噪声聋”。11月,他被安排到深圳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病诊治和检测,住院22天。在此期间,他仔细阅读了一些公益组织免费发放给他的职业病防治材料,对职业病的危害、鉴定和申请工伤认定及赔偿等问题有了深入了解。2012年4月,他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住院20多天后,被正式确诊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有员工被诊断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卫生监督部门应立即组织对其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和治理,并对在同样工作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进行职业病筛查。  谢湘斌说,当年4月,他所在的焊接部160多人全部到龙华预防保健所进行了体检,结果发现,听力被检查出有问题的还有20多人。“我们那里成了一个‘耳聋工厂’,‘制造’了大量耳聋病人。”  24岁的河南开封小伙子苏芳就是这20多人中的一个。他进富士康的时间并不长,但没想到却不幸“中招”。“那冲床的噪声实在太大了。”苏芳对晶报记者说,“不管谁在里面工作,耳朵迟早都会受损的,只是程度会不同。现在我每天晚上两个耳朵嗡嗡地响,很痛苦,失眠。医生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治。”  今年6月,经职业病诊断,苏芳耳朵确诊受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为听功能障碍九级伤残。市社保局已认定其为工伤。  虽然比谢湘斌受伤程度轻一级,属最轻的伤残等级,但对24岁的苏芳来说,年纪轻轻,为了一点并不算高的工资就付出身体永久受损的沉重代价,他觉得自己太不值得。他没有和谢湘斌一样孜孜以求于向富士康索取最大限度的赔偿,而是很快辞职,尽快逃离了富士康这个“伤身”之地。  谢湘斌所在焊接部检查出听力有问题的20多人,在富士康工作时间大多为两三年。体检查出听力问题后,有10多人相继先后自动离职或辞职。还没有离开的吕志豪和沈浩,则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申请做职业病鉴定。“鉴定结果本月底就会出来。”吕志豪12月17日告诉晶报记者,“诊断职业病过程非常复杂,我还得去广州做一次检查。”  职业病的诊断、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工伤认定和赔偿等,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来说,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而且要遭受种种刁难和折磨。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谢湘斌被诊断为疑似职业病后,富士康再不能开除他,便将他从焊接部调到仓库做物流拉料。但这也意味着他没有班加,每个月只能拿2600元的底薪。扣掉社保和公积金之后,他每月只剩2000元,而此前他在焊接部每个月平均工资有5000元。  谢湘斌本应按每月5000元的工资标准获得相应的工伤赔偿,但由于富士康是按照2600元的底薪给他买的社保,因此只能按此标准获得社保赔偿。为了让公司赔付其中的差额,谢湘斌找公司、找劳动和信访部门,被骂过、踢过、关过,“跑断了腿”,“那一段时间真是欲哭无泪,求助无门。”谢湘斌说,他家里有两个老人、两个小孩,只靠自己2000块和妻子每个月2000块钱的收入,患上职业病后工作难找,如果这次不争取最大的权益,今后没人会再理他。  瞒报工厂  3年间,富泰华、鸿富锦等4家子公司有1772人向深圳社保局申请工伤认定。而这还远远不是总数,大量工伤被富士康中低层管理人员瞒报。  谢湘斌、苏芳、吕志豪、沈浩、张廷振,只是富士康每天都在增加的众多职业病工伤和事故工伤工人中的几个剪影。  就在谢湘斌四处维权、控诉和反映自己的情况时,造成他听力障碍的焊接部隔壁的冲压车间又出事了。一个名叫戴小金的江西工人,手被绞入机器内,左手被截除,右手两个手指被截断。“太惨了。”苏芳说,“虽然自己不慎‘中彩’患上了职业病,被定为九级伤残,但血淋淋的事故发生在我认识的、我身边的戴小金身上,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谁也不知道哪天这种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10月15日,在深圳二医院康复治疗室,晶报记者见到戴小金,他躺在床上,一句话也不愿说,但看得到他眼眶里有亮晶晶的东西闪动。“他是公司的线长。”戴小金的妻子有些自豪地说,“在富士康鸿富锦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但看着丈夫被截掉的左手,她又有些黯然神伤。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从日到日,深圳市社保局受理了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工人的499宗工伤认定申请,这些工伤认定目前已全部办结。  根据晶报记者在深圳市社保局官方网站的查询,被工人们称为“经常发生工伤”的鸿富锦,并不是富士康深圳工厂中申请工伤认定人数最多的子公司,人数最多的是其旗下的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在日至日间,这家公司共有838名工人向深圳市社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已办结。  据晶报记者统计,富士康旗下仅富泰华、鸿富锦、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这4家子公司,在上述时间段内申请工伤人数即有1772人。  富士康设在深圳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有将近30家。如果以平均每家公司400名工人申请工伤认定的低限计,日至日间的将近3年时间里,富士康深圳工厂申请工伤人数可能高达1.2万人,平均每年4000人。这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的因职业因素患病而未申请或未获职业病认定,或因轻微工伤事故等各种原因放弃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工人。  按照富士康内部的管理规定,如果所在部门有人申请工伤认定,则与之相关的线长、组长、课长等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将会被处罚,包括扣罚年终绩效奖、扣减分红、不得晋升工资等。而受了工伤的工人则会被“记过”,被“记过”的工人也会被扣罚绩效奖、不准加工资。因此,一般出现了小的工伤,工人自己不愿上报,管理人员也不想上报,尽量瞒住。“如果部门一年上报六七起工伤,你这个部门主管就不要再干了,肯定走人。”谢湘斌说,他的一个手指头在焊接时就曾不慎受伤,因伤不重,自己花几百元治了。  研究中国劳工问题的国际知名学者、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潘毅向晶报提供了一个她的调查组所获得的案例:李鹏飞,19岁,进观澜富士康才两个月。日,他因手指受伤住院。受工伤后,他所在的事业群担心受处罚,因此想私了。事业群有一个基金,给了他5000元钱。并且告诉他选择私了的话这部分钱就不用还,如果不私了,走工伤认定程序的话就要还钱。后来,此事被富士康“中央安全处”发现,后来线长、组长、课长和专理都受到处分,专理被记大过。  潘毅等人编著、今年7月在内地出版的《我在富士康》一书列举了多个类似的案例,该书指出:“由于雇主没有申报工伤,‘幸运’的工人由管理人员私下为其解决医疗费,倒霉的工人则要自己垫付医疗费,甚至有一些工人由于无力支付医疗费导致伤势恶化。这种情况揭示出富士康的工伤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黑洞。”  除此之外,晶报报道过的张廷振的情况属于另一种情形。张廷振在进入富士康工作之时,就是与注册在惠州的公司签劳动合同。当他发生事故后,就不能在深圳做劳动能力鉴定,也不能在深圳申请工伤认定,因此深圳社保局统计的富士康工伤人数中,也就不包含类似张廷振这样的工伤受害者。而类似张廷振这样虽然人在深圳工作,但劳动合同却在外地的人员,据知情人士称,可能高达数万人。  如此算来,富士康深圳公司每年的工伤人数,几乎可能是个无法统计的数目。  晶报深度记者就富士康历年工伤人数等相关情况向富士康媒体办公室发去采访提纲,截至昨日17时止,未收到任何回应。  访谈  “根源在于为节约成本 忽视工人安全”  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专家潘毅  2010年至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潘毅教授会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副教授、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和沈原教授等3位教授,组织北大、清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社会学系和新闻系的近百名师生,对富士康在广东、山西、江苏等内地的19个厂区,进行了历时2年、多达6次,迄今所知耗时最长、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实地调查,其中有近20人潜伏进入富士康工厂内,共收集有效问卷2409份,采访工人500多人,整理第一手采访资料10余万字,发布了三次调研报告,产生了巨大反响。  作为富士康在大陆最大的厂区,深圳的龙华和观澜是这次具有浓厚学院背景的田野调查的调研重点,由潘毅教授亲自指挥。  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调查涵盖了富士康问题的方方面面,而其中也涉及到富士康工人的工伤问题。近日,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潘毅教授。  潘毅  女,1970年出生,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劳工、性别及文化政治、全球化及跨境研究。2005年凭著作《中国制造:全球化工厂下的女工》获美国米尔斯(C.Wright Mills)奖,为首位获此奖的亚洲学者。她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晶报:根据您的调查和研究,您认为富士康工人工伤频发的根源何在?谁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在发生工伤事故或患上职业病后,除了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因“三级连坐”导致管理人员层层瞒报外,富士康还存在哪些问题?  潘毅:在全球电子生产链中,品牌商(如苹果)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而制造企业位于供应链的底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富士康作为电子代工企业,依靠国际电子品牌如苹果的订单生存。为了抢夺品牌商的订单,它只有不断压低单价,压缩人力成本。因此,富士康在为工人购买劳保用品、社会保险、医疗赔偿等方面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与富士康在国际生产链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强调苹果等跨国品牌需要为富士康频发的工伤事件负责。  在我们走访医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富士康员工都是因为操作新机器受伤。访谈发现,随着电子产品生产周期变短,品牌商要求制造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新产品,因此富士康的机器更新速度非常快,有的生产线几个月内机器就要改造换新,工人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新的机器。但是富士康对机器的安全评估不到位,对工人的安全培训也很缺乏,导致工人由于不熟悉新机器的特点,在初期调试、操作机器时很容易受工伤。  调查中,工人普遍反映没有受到正规的职业安全培训,不清楚如何有效地预防工伤和职业病,这也是富士康工伤职业病频发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工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出现不适,也很难调整原岗位,导致健康进一步被损害。  晶报:内地关于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也有不少了,根据您的团队的调查,富士康执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情况怎么样?富士康工人工伤后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这是否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潘毅:富士康不严格执行中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很多。比如,调查中我们发现,富士康的电镀、喷漆、打磨、电镀、冲压、抛光等车间工作环境存在众多职业安全隐患(如噪音、辐射、有毒有害化学品),但是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职业安全隐患一栏全部没有标注,导致工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对工作岗位的健康安全隐患一无所知。  晶报:在防范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方面,作为富士康的工人应如何自我保护?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可以为他们做哪些工作?  潘毅:要改善富士康工人的处境,从根本上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安全,就必须让工会回归工人,真正站在工人的立场上,代表工人的利益与资方进行协商谈判,为工人争取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品牌商施压,要求品牌商提供无血汗的良心产品,并为制造企业中的工人负责,为工人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劳动安全培训、工伤及职业病救助。  富士康现在是一个“独立王国”,政府部门很难进入富士康。在访谈过程中,几乎没有工人表示曾见到安全部门、卫生部门等政府工作人员来富士康车间监察。因此,富士康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也不容易被有关部门发现、纠正。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我在富士康也受了工伤,受到富士康非法对待。
,3M口罩,戴3个!能不晕吗?
我今年毕业就要进cnsbg群组,尼玛我好怕。不想去了。
说的还是基本属实的。鸿超准就不用说了。噪音,空气。跟挖煤矿没什么区别。idpbg的话,基本上都属于不关注的楼层吧。声音就像鼓风机一直响个人没完。空气每天刚进去都一股发霉的气味。如果礼拜刚上班桌子上还有一些莫名的一层白色粉末。没通风没办法啊,只有洗手间的两个小风扇负责这1000多平米的通风。那段时间还因为通风扇坏了,进去晕倒了3个女生。挺可笑的。还有就是进去的人久了脸上一定会长硬疙瘩,严重的会烂两边脸,我现在脸上还有硬疙瘩呢,挺帅的一个小伙
身体是自己的。要好好爱惜。
傻逼!有种你再来观澜天桥上试试。替你爸妈收拾你这个人渣
一声叹息!!!!!!?!!?!!?
视频来自:
华强旗舰-一站式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大小批量均可交易,foxconn型号齐全,原厂品质保障,可订期货,平台海量现货均可支持在线交易,价格低,性价比高.
我再电镀做过?气味难闻,那些化学药水碰了身上起痘痘
三年1772人工伤很正常,富士康员工基数大
沉默。我未成年接触化学品,还没补贴。。。。
楼主想多了。厂里不都是这。多正常。带好劳保用品就行
楼主想多了。厂里不都是这。多正常。带好劳保用品就行
我们这富士坑死人死不少了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查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