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院必须要出家人吗是不是要有出家的命才能够出家呢?

索达吉堪布: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学佛网
&索达吉堪布: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
发布:如是&[ &]&& 日期: 17:41:00&&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  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出家人是非常清净的大德,而有些出家人虽然表面上出了家,可是他们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恭敬、供养、赞叹他们,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在家人天天说出家人的过失,当然现在的确有个别不如法的出家人,因此有些指责的语言似乎也情有可原,但我希望在家人还是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因为不管怎么样,出家在世间的一切行为中是至高无上的,《正法念处经》中说:“佛说一切法,出家最第一。”所以,在家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恭敬出家人。  佛经中说:“梵行行中胜,能得一切乐。”即便不谈出家的无量功德,单单以能够获得超越世间的快乐而言,出家守持梵行、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也是非常殊胜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每一个众生都在寻求快乐,可是以智慧观察就会发现,唯有出家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有些人看破了世间悲欢离合的虚妄本质,甘愿选择清贫寡欲的出家生活,这些人是世上最快乐的人。  相反,有些人虽然很富裕,金钱、跑车、豪宅样样具足,可是在表面幸福的背后却隐藏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痛苦和忧伤。如果这些富人也有出离心,像出家人一样过简单、清净的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快乐。  刚才我们提到,即便再下劣的出家人,在胜解佛出世时也能获得解脱,这个原因是这样的:  往昔,有一千个太子在一位如来面前发愿成佛,他们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当轮到最后一位太子发愿时,前面的太子取笑他:“我们成佛后广转法轮,令无量众生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把众生都度完了,你成佛后还怎么度化众生?”那位太子说:“如来的道法不可称量,众生的数量也无有边际,发愿的力量也不可思议。”随即他发愿道:“愿我成佛后的事业、寿命等同于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事业和寿命的总和,所有在九百九十九尊佛教法下破戒、造恶业的出家人在我的教法下都获得解脱。”这位太子就是未来的胜解佛。  此外,佛在《大悲经》中也对阿难说: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著袈裟之人,不管是真正的沙门还是形象上的沙门,都将于弥勒佛乃至卢遮佛(即胜解佛)出世时次第得入涅,无有遗余。  真正观察起来,世间人就算再怎么了不起也无法和出家人相比。佛经中说:“诸在家人如狗的尸体一般,破戒的出家人则如大象的尸体一般。”狗的尸体没有多大价值,甚至没人愿意吃它的肉,而大象的尸体有很大的价值;如果说在家人像狗尸一样,那么破戒的出家人就像大象的尸体一样,虽然他们不能再和僧众共住,也没有资格再享用僧众的财产,可是他们依然有很多剩余的功德。麦彭仁波切也说过:“虽说破戒如人尸,然具剩余之功德,如牛王死留苦胆,獐子尸体具麝香。”  不要说真正发心出家,即使在精神迷乱或者演戏时出家也有很大功德。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人喝醉酒后到佛面前请求出家,佛让阿难为他剃头、穿法衣。那个人酒醒后发现自己成了比丘,马上脱掉袈裟逃跑了。诸比丘不理解佛为何开许醉汉出家,佛说:“此人无量劫来都没有出家的心,现在因为醉酒而暂时萌发出家的心,以此因缘以后他能出家得道。”《万善同归集》中也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醉酒、演戏时出家都能种下成道的因,如果真正舍弃世间的贪爱,出家成为大乘比丘,这个功德就更是无量无边了。  现在有些人认为出家只是一种仪式,出家人的法衣也只是一种职业服装,就像医生必须穿白大褂一样,藏地的出家人必须穿红色的法衣,汉地的出家人必须穿青色或灰色的法衣。  有一个知识分子问我:“很多人见到穿红衣服的出家人都特别恭敬,可是我看你们的衣服是一般的红布做的,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人们对这种衣服特别执著呢?”我回答他说:“在《律藏》、《地藏十轮经》、《宝积经》和《正法念处经》等佛经中都讲了出家和袈裟的功德,这些道理我们暂且不谈,我举一个世间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本来,警察的制服和很多衣服的质地是相同的,可是人们一看到身穿警服的人都会有恐惧感,这是为什么呢?以此类推,出家人的衣服虽然是普通布料做的,但身穿这样的衣服也有特殊的作用。”  出家人的法衣有极大的加持力,不要说身穿完整的法衣,即便携带法衣的一块碎片,也能遣除非人、鬼魔的违缘。我看过梦参老和尚的一个开示:  以前印度有一个人住在尸陀林里,当地有一只恶龙经常吃人,一天这个人见到恶龙向自己走来,心中万分恐怖。尸陀林中有一具出家人的尸体,身上的袈裟已经烂了,他随手捡起一片袈裟的碎片放在头顶上。恶龙见后十分害怕,就不敢过来吃他了,他以此保全了性命。  《地藏十轮经》里有很多此类的公案。许多经论中对法衣的功德讲得很清楚,现在有些人不知道法衣的功德,这些人应该好好学习这些道理。对出家人来说,如果明白了法衣的功德,身穿法衣就是一种理智的行为,不管面对任何人,你的行为都不会轻易转变。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虽然你暂时以“迷信”而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可是如果有人说:“你的衣服和我的工作服没有差别,你穿这样的衣服没什么必要。”你也许马上会认同他的话:对,他说得有道理,穿什么衣服都是一样的,明天我就换一件白色的衣服。如果一个人的见解出了问题,他的行为肯定会出问题,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和他们的见解有关系。  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他的相续中还是有很多功德,依然值得世间人恭敬供养。《地藏十轮经》云:“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筛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慧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  此外,破戒的出家人也胜过一切外道和在家人。如《地藏十轮经》云:“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余华,破戒恶行诸比丘,犹胜一切外道众。”《赞僧功德经》云:“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虽然破戒比丘已经没有戒体,但他最初发心出家的功德非常殊胜,百千万亿在家人的功德也无法与之相比。  出家人由于具有殊胜功德而成为严厉的对境,人们不仅不能损害他们,甚至不能对他们产生恶心,否则也会造下恶业。  佛经中说:“任何众生对身著袈裟之比丘生恶心,则彼于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三世圣者生恶心故将成熟无量罪业之果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中也说:“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相反,如果对出家人产生善心,则有极大的功德。  《地藏十轮经》中说:看见破戒出家人时,应该生十种殊胜思维,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忍、念出家、念静虑、念智慧、念宿植出离善根,若生此十种殊胜思维,当获无量功德。  根据这个教证,看到破戒的出家人都应该观清净心,可是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对破戒的出家人观清净心,就是见到清净戒律的出家人也像眼中钉一样特别憎恨,这种人真是业力现前。  不要说不能对出家人生恶心,甚至也不能轻蔑、毁坏他们的法衣,否则会招致大罪报。相反,如果恭敬法衣则可获得无量功德。《地藏十轮经》中说:“一切智者极赞叹,此大仙人胜幢衣,何人于彼作供养,定脱三有诸束缚。”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出家人没有爱情吗? - 知乎76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722分享邀请回答5186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7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果碰上出家人劝你出家修行,一定要注意了。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如果碰上出家人劝你出家修行,一定要注意了。可能会有大事发生。民俗传说百家号钱老,住南京,是位佛道双修的易道高手,看风水、看相、算命样样在行,有神通。多年前,著名相声演员洛桑在电视上表演相声时,钱老当着邻居和家人的面说,可惜洛桑是个短命人,家人责其出言不谨慎,邻居却当了真。数月后,钱老回家,邻居在单元门口等着他,说:“钱大师,您可真神了,洛桑真的出车祸了!”
话说某年月日,一妙龄女子携男友来找钱老算命,想看看两人的八字是不是合,是否适合结婚。钱老打开他们的八字看了一会儿,然后悄悄告诉女孩说,从你男朋友的命理看,他是一个不长寿的人,最近就有一劫,恐难过去,如果你们结婚,你很快会守寡,不建议你和她继续发展。女孩当时用情太深,并没有把钱老的话太当真,与男友继续交往,且开始筹办婚事。
不久,女孩与男友一起坐火车,半道上来一位出家人,当时车厢里很空,有很多座位,但是这位法师偏偏就坐在男孩对面,并且一路劝说男孩跟他出家修行,男孩并无佛教信仰,且在谈婚论嫁,怎肯出家?一路未果,到站后法师不无遗憾的与他们道别。
又不久,女孩与男友上街购物,男孩突觉膝盖上有痛痒感,撩开裤腿一看,见有一个黑点,用手去按的时候,一阵剧痛,一声大叫后即倒地,急送医,不治而亡。 北京的黄师姐也讲了个故事,是她有次去九华山旅游,听一位当地负责部队接待的招待所所长说的——
数年前,安徽某部队某官员,刚升官不久,来九华山拜山,一位法师观他不久会有命难,力劝他出家,但未明言。这位官员尚未从升官的喜悦中缓过神来,哪里肯听。就在三年后的一次春节假期,该官员自驾一宝马在高速上遇车祸身亡,该事件在当地很多人知道。
讲一个深圳弘法寺现任方丈印顺大和尚出家的故事。很多年前,印顺大和尚还是武汉一位事业有成爱情甜蜜的青年,自见过一次弘法寺时任方丈本焕老和尚后,老和尚一个劲劝他出家,他总是拒绝,乃至换了手机号,但老和尚还是能找到他劝他出家,最后,他终于出家了。当然,传言他前世就是有一定成就的修行人。
法师一般不会随便劝一个陌生人出家,一旦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肯定有特殊因由。因此,如果我们遇到有法师劝我们出家,千万不要不当回事,至少,应该找高手看看到底命运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有多人算出有命难,那就最好放下一切,安心出家,为利益众生精进修行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民俗传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欢迎喜欢民俗传说的朋友交流,发扬中华美德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出家人是因为觉得生命无意义才出家吗??_百度知道
出家人是因为觉得生命无意义才出家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出家人是因为发现人生还有另一种意义,还有另一种活法。这种活法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远离各种烦恼痛苦的生活。所以才放弃世俗利欲熏心、物欲横流的压力,出家清心自在的生活。更把这种生活的意义传播给他人知道,和大家一起共享生活的美妙。
  错了。基本上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出于宗教追求才出家的。他们是职业的修行者。不然,出家人的日复一日清贫规矩的修行生活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换句话说,没有宗教追求的出家人,也会随着时间被逐渐淘汰的,多会还俗而去的。  因此,对出家人来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借假修真,借助现在这具身躯,来找到真我,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
自古以来,出家真正的目的是求解脱法利益众生,是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的行为,稀有难得之因缘,并不是觉得生命无意义。
目前还有职业的。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出家人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是怎么敬孝道的呢?【陈大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0,924贴子:
请教一个问题:出家人是怎么敬孝道的呢?收藏
一直有这个疑问。出家人不是要离开父母的嘛。
离开父母,是为了更好地团圆。一人成佛,九祖升天。
天下之长辈,皆是佛弟子之父母天下之侪辈,皆是佛弟子之兄弟天下之幼齿,皆是佛弟子之子女《弟子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中华这种孝悌的精神,并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体现
出家人如果父母无人照顾可接到寺庙中奉养,这个自古就有祖师大德在做了,我在庙里也见过的,这个不违世间法。老法师也谈过的。
【 济群法师 开示:出家人不孝吗 】问:中国受儒家文化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上几点就很难做到。那么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答: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被士大夫诟病的一大罪状,就是没有子嗣。从传宗接代的角度,这种观念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否可以作为唯一标准呢?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是否成家或生子的权力,这不应该作为判断是否尽孝的标准。我觉得,孝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生前的照料,二是对死后的超度。关于第一点,需要澄清的是,虽然出家人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但并不逃避对父母的赡养。对于这个问题,佛陀特别在戒律中做了细致规定。比如父母生活困难或无法自理,出家人应供给衣食所需或亲自照料。当然,佛教提倡的关怀并不局限于生活,关键还是要引导他们学佛,使之身心安康,快乐无忧。关于第二点,正是出家修道的意义之一。我们只有解脱生死之后,才真正具备报效父母的能力。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所以,从佛教角度来说,出家非但不与孝道相违,而是更深层的孝,更长远的孝。除了以上所说的《盂兰盆经》外,佛弟子们熟悉的《地藏经》、《佛说父母恩重经》等,都是对报恩和孝亲思想的弘扬。佛陀本人,也在成道后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并在生父净饭王往生后亲自为其抬棺送葬,为我们示现了尽孝的典范。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佛教要有出家这种修行方式?为什么不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因为,世间亲情是建立在贪著之上,是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又会加深贪著,使人们对此产生依赖。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即使骨肉至亲,也终有离散的一天。贪著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出家,就是从这种彼此束缚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将有粘性的贪恋净化为法缘,升华为大爱。摘自济群法师《报恩,不仅仅是报恩》
印光大师:什么样的才人可出家(文白对照)】【译文】至于说出家做僧人,是如来为了佛法久住世间,和流通佛法而设立的。如果有人能够立大志向,发大菩提心,修学佛法,想要通彻觉悟生命的真谛、真如佛性,和弘扬戒、定、慧三学,而能够大力赞叹净土法门,在这一生能超越轮回苦海。这样的人唯恐不多,越多才越好啊。如果是稍微对于佛法有些信心和向往,没有大的志向。却想要借出家人的名义,游手好闲,依靠佛教苟且偷生。这样的人,名义上叫做佛弟子,其实是罪民。即使他不造作恶业,也是佛门的焦芽败种,国家的废人。假使破戒造作罪业,贻害有辱佛门。纵然能够逃避国法,死后必定堕落地狱。对于佛法对于自己,都绝没有好处。这样的人,一个尚且不可让他出家,何况多人呢?古人说出家本是大丈夫的作为,并非将相王侯所能够相于比拟的,这个是真语、实语。并非贬低将相而抬举僧侣。实在来说,担荷如来广化众生的伟大事业,承传佛祖的法身慧命,若非破除无明恢复本性、弘扬契理契机教法的人,是不能够做到的。
而今天的出家人,多数是卑鄙无赖之徒。想要找出几个漫不经心持斋念佛的人,尚且找不到多少。何况能够担荷佛祖事业而传承慧命呢?今天的佛法,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是清世宗皇帝不懂观察众生根机,只知一味遵从佛祖芳规,革除僧人考试制度,废弃由政府颁发出家人证明书的条令,却使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够出家,所以说世宗皇帝,是作为最初发起这种恶劣风气倡导者的。任意可以出家,对于上根利智的人就有大的利益,而对于下根之人便有大的损害。如果世间的人都是上根之人,那么这个制度固然对于佛法有益无害。然而上根人如麟角一样稀少,下根的人却像牛毛一样繁多。尽管在当时能够得到些利益(清朝初年直到乾隆年间,善知识相当多,能够普遍的教化大众,所以说有利益。)却遗留下深广的祸害在后世。致使今天的佛门染污而没有准则,纵然有善知识想要整顿治理,却没办法下手。怎么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因此说,以后凡是祈求出家的人,第一要从心里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才能够给他剃度。否则不行。至于说到女人对于佛法有信愿的,就在家修行最好,万万不能让她出家。恐怕她或者不能持戒而出丑,便会污染败坏佛门不浅了。如果男子真修实行,出家更为容易。因为可以参访善知识,依止道场。女人如果真修,出家反而困难,因为一举一动容易招惹世间人的评论,修行和生活中难免有许多自己觉得不方便的地方。例如佛祖当时有选择的剃度,不剃度尼僧,这也是末法时代护持佛法,整顿佛门的第一要义。祈请和你的师父以及和一切熟悉的法师,诚恳劝导他们这样来实行,便会有无量的功德。这是我深切企盼于你的。 【原文】 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祈与令师及一切相识之僧,剀切言之,则其功德无量无边矣。至祷至祷。————— 《文钞》之《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人以后老了靠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