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观音修行忏之为了精进观音修行忏而拒绝经忏法会等活动,可以吗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持戒,忏悔,赞美,六度。

}

2010年刚恭闻H.H.,犹记当时某位师兄很高兴与我分享,有关法会实况录影的,那时的我掩饰高傲的心,敷衍似尽速远离自认为荒谬的事,殊不知自己已犯了所知障.纵然如此,仍坚定学习的心,继续固定参加道场共修,持诵,恭音,当做工作忙碌之余,找个片刻时间让心灵有所寄托、清静,以为这就是吧!

然而实际的修行,并非如自己狭隘的所知障一般,在殊胜因缘下有幸得遇上人,也幸运地可以在上人亲教下学习,忙碌日子也就紧跟着开始,法务活动一场接一场,一下法会,一下大悲忏法会,每场法会形态不一,无法全然参照,对于从未接触法会法务经验的我,绷着神经,努力摸索,也就在这摸索期间,烦恼障也产生了,过程中凡夫心识的贪嗔痴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好生烦恼,简直是心魔在考验着我,曾有念头闪过,现在我若未学佛,经济状况虽非大富,但肯定是可以不虞匮乏过安逸生活.要如何跳脱这烦恼障?

恭闻法音,恭读《极圣》、《》、《学佛》等经书,深知及轮回,这世所享用福报是累世而来的,但这一世又造了多少业,伤害多少众生,我又该如何偿还?我要如何脱离轮回?惟有修行,依照佛菩萨身、口、意如实去做,才有机会轮回。

感恩 证达上人亲教,带领佛弟子们依 南无第教化学习,如实地去做,才能深刻感受自己业力是如何深重,透过实修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洗涤,自己的所知障与烦恼障,惊醒自己是多么愚痴众生,不要再虚度光阴,勇猛精进真修行。

(以上内容为笔者的个人学佛和理解,仅供参考,一切法义应以说法为准。)

}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 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人,他心贯注在道上,世间什么事情他不关心,他没有时间去过问,是非人我他统统都不晓得,他心专注在功夫上,这是一个真正的修道人。

正如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3 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现在外面、在行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见到一切人的过失,不会说。

  实在是不见别人过失。像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晓得,为什么不见世间过?观法如化,哪来的过!没有过,也没有功;没有恶,也没有善;心境是平等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分别执着,哪来的善恶、是非、真假,统统都没有。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是你们世间人在虚妄分别;修道人再不搞这个东西,根本就见不到了,他当然不会说别人过失,不讥他过。

我也见到有一些持戒很严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常常听到他批评“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气得气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远不会得定,为什么?常常生烦恼,看到这个破戒,那个不持戒,他就生烦恼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净,他怎么能得定?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境界清净,别人清净不清净,一概都不理会,他心清净,他就得定。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天天看到别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5“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因为见世间过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他六根着外面的境界相,着相!着色声香味触法,里面生贪嗔痴欲诸想,他才见到。否则的话,他怎么见到?自己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里还能有时间去管别人?

  6 六祖给我们说破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而我们今天是专门看世间过,不见自己过是专见别人过,这在菩提道上没有指望,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晓得。

这就是说明佛眼睛里头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头看一切诸佛都是凡夫。所以你要是真正想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境界,不要问别人;你修行,你觉得你有没有证得菩萨果位?你看看这一切众生是不是菩萨?如果全都是菩萨,你自己明白你已经是菩萨了。如果哪一天睁着眼睛一看,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诸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如果你修行,修了不少年了,看看众生还是凡夫,那你一定是凡夫,不必问人。你知道你自己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如果眼睛一看全世界的人个个都是好人,你是好人;如果你看到他都是坏人,自己是坏人,这是真理。

  你看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看到世间这些过失,那不是修道人,一点功夫也没有,凡夫一个。为什么说看一切世间人都是善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自心变现的。我们的心好了,变现的境界全是好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礼敬诸佛。但是一切众生里面的确有顺法性的,有违背法性的。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善,不顺法性的我们称之为恶;善我们赞叹,恶不赞叹,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一点之外,没有丝毫差别。善人是佛,恶人也是佛;那个行善我们赞叹,造恶不赞叹,但是恭敬心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同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这个见和就同解了,同诸佛菩萨,不是叫你同一切人。同诸佛菩萨,同真心法性,叫你在这里同。不是叫众生在妄想上同、在分别执着上同,那个同不了的,那是妄。我们要跟真同,跟真心同,跟本性同,这就同了。只要这个一同,下面五个就迎刃而解,一丝毫的困难都没有了。

  9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自己过失,不见别人过失,这个人开悟了,再能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这叫真修行,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是自己修行基本的态度。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都是不知道修忏悔法。忏悔是大小乘行门里面的总纲领。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那为什么叫不见?见如不见,绝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哪有这种道理。见如不见,不放在心上,这叫不见世间过。大师后头又说得很明白:“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大师说你“自非却是左”,左是下降,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在中国过去讲,右面是升,左面是下降。我们上讲台,从右面升,从左面下降,左你就下来了,就这个意思。又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他做的不是,我不跟他一样,我不非,我不错;我如果也要跟他一样,自己戒律再严,还要批评别人、瞧不起别人,说别人过失,我自己就有过失。这个六祖说得好,真正是提醒我们,我们自己要修行,成就功德,要真正忏除业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行。

为什么有些人持戒能得定,有些人持戒不能得定?这个里面就是如法跟不如法。如法的修学,有功;不如法的修学,没有功。这一点诸位同修,无论在家、出家都要明白,一定要守法。守法才相应,不守法就不相应,那哪里叫功夫?六祖惠能大师教人,特别教持戒的人,一再的嘱咐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就有功夫了。我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生轻慢心,瞧不起他,自己贡高我慢。持戒,持戒后面得的什么结果?得的贡高我慢。人家持戒是得定,从定开慧;他持戒,持出贡高我慢来了,这成什么话,这哪里是功夫?

  但是那个持戒好不好?是好事情。那个持戒是福德,他修了三界、六道里面有漏福报。我跟诸位同修说,我不说人天福报,我说六道里的有漏福报,为什么?不见得他的福报在人间享,这个我们要懂。他要是得不到人身,他得畜生身、得饿鬼身都享福。

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都晓得,舜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极端的不善,甚至于时时刻刻要致他于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当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诸佛如来,纯善无恶。这个观念怎么产生的?无分别心里头产生的,他没有分别,纯孝之心,纯孝就是纯是善心、纯是爱心、纯是服务的心。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就是这个意思。

  一切众生有没有过失?没有,确实没有过失。你要认为他有过失,我们自己看错了,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观察,他哪有过失?他的那些行为,不是随顺法性,就是随顺烦恼,法性跟烦恼是一不是二。在经上大家常念,“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一念觉,烦恼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烦恼。他是觉、是迷,是示现给我看的,是帮助我、成就我来的,他有什么过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道上去行,这是真正的菩萨道。

  13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是我们讲的随缘,能随缘了。耳顺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唯有不见世间过才耳顺;还见世间过失,你这个耳怎么顺法?你看人家修行这个功夫境界,怎么向上提升的?“

  14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今天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天天看到别人的过失;眼睛看别人过失,耳朵听别人过失,嘴里头说别人过失,这叫造业!天天不断在造业,念佛还想往生,这不可能的事情!

诸佛菩萨所以从凡夫修成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我们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报,回报决定不能求;“我对你好,你一定对我好”,不可以存这个心。我对你好是应该的,你至于怎么对我,绝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成就,这样才真正像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的道业才能增长。

《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菩萨,给龙王说的,就是给我们大家说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们看到这一句,很动人,非常受感动。一切世间苦,就是十法界。什么法?“昼夜常念善法”,我们心善;“思惟善法”,我们思想善;“观察善法”,我们行为善。又勉励我们,务必要令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都是基本的教诲,我们从这个地方奠定基础。如果我们生活在顺境,所接触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善人,这个不难。必须在逆境恶缘:逆境,生活的环境不好;恶缘,所遭遇的都不是善人,都是来给我们找麻烦,毁谤我们,嫉妒我们,伤害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怎么办?常念众生善!记住,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在逆增上缘里面提升了自己境界,那也是善知识,都是帮助我们提升,我们怎么可以埋怨别人?恶缘里面,诸位要晓得,他本来不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怎么会恶?中国古时候教学,《三字经》头一句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是泛指一切人,性本来都是善的,他为什么变成不善?偶尔迷惑了。为什么以不善的行为对我?他误会了。决定不可以怪人,圣人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念念都是别人错,我对;圣人念念别人对,我不对。别人毁谤我,他为什么要毁谤我?是我做得不好;他为什么要侮辱我?是我做得不够好。时时刻刻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决定不可以说别人不对、别人有过失,那我们永远没有自新的机会,我们到哪里去修?

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他们两个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平等,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好恶。善恶、邪正、是非、好恶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不善的心起来的,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于外面境缘不相干。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认识事实真相?唯有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彻底忏悔了,真的回头了。纵然看到别人过失,也合掌令欢喜,决不敢轻易批评,说不定那是菩萨示现的,我们怎么知道?肉眼凡夫,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太多太多。道场里面古德常讲龙蛇混杂,道场里面确实有凡夫,但是也有圣人示现在其中,你知道哪个是圣?你知道哪个是佛?哪个是菩萨?那我们怎么对待?我们把每一个人都看作是诸佛菩萨,一律平等的恭敬,一律平等的供养,我们就没有过失。这是真正忏悔,真正回头,他的行持决定是这个样子。回过头来的人,他的思想变了,行为当然也变了。思想刚才说,他的根本善,心善,念头善,所以他的言行一定是善。

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还是在‘谤法与无信’。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我们信佛,真信了吗?这常常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一万个念佛的人,真的能往生也不过三、五个。你要问什么原因?不信!那三、五个往生的,他为什么能往生?他信,他不谤法,难。我们说是非、说长短,批评道场、批评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常常在一块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是是非长短,这叫谤法。几个不谤法的?有!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她什么都不知道,那个人不谤法。所以往往他们修行能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为什么?她不谤法,她真信。我们有意无意当中都在谤法,不知道、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六祖常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六根接触的都是世间过失,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在评论。诸位要晓得,这对于往生是很大的障碍。还有这种念头,还有这种行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20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天天念佛,天天修行,还天天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功夫怎么可能会得力?才修一点,口业就全漏光了。修的没有漏的多,所以你一生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人如果能够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你的道业有成就;道业不能成就的人恰恰相反,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这个人无论他怎样勇猛精进,都不能成就,根本上犯了错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都是别人的不对,我没有什么不对,这正是自己的大过失。看到别人的好处、善处,我们要向他学习;看到别人的不善处,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正过来。于是,“世间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不善人造的不善事,他是来教我的,让我反省的,未必他做的真不善”,我们常常用这种心态来学习,这一生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不是难事,难在我们自己不知道怎么样修学,我们学错了。所以决定不可以恼害众生,要成就自己圆满的性德,对于真正不善的人,要用真诚至善去感化他。

修到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作善作恶,清不清楚?清楚。如果不清楚,你不是变成白痴?白痴不是佛菩萨。怎么又清楚又平等?我们再用一个比喻说,譬如镜子,镜子照外面境界,外面境界的人,好丑都在里头,它并不是没有好丑,确实有好丑、有善恶,统统都有,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平等的。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清净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那个现的相不平等是他的事情,他的心不平等现的相不平等,我心平等在我心里头统统平等,这才与一真、与如来比较靠近一点,这是功夫,这是真正修行。大家要记住,真正修行并不是每天拜几百拜,每天念几千声佛,每天念几卷经,不是!那叫装模作样,那不管事。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学佛要转心、要变境界,要在这上做真实的功夫,这一定要懂得。所以才晓得,到自己功德圆满的时候,什么圆满?一个恶念都没有了;不但恶念没有了,善念也没有了,心才清净。清净心中本无此物,真假、是非、邪正、善恶什么都没有了,干干净净,从这个性德里面现出来的报身叫圆满报身。那个报身是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也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它不是从外头来的,依正庄严都是本来具足。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离般若波罗蜜,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们出家人来讲,持戒精严,持戒非常严格,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里面就不舒服,这个人不持戒,这个人破戒,心里面就有一点瞧不起他,动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也不是,你还能得定吗?你心还能清净吗?虽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别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烦恼。所以他那个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没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净,来生生人天福报,身相端正,相貌长得好是戒清净,是得福报,他得福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别人持不持戒,别人持不持戒与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别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别人都当作佛菩萨看待。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他为什么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净,已经达到圆满;我是凡夫,我心不清净要学戒律。人家心已经清净,他是佛、他是菩萨、他是示现的,像济公活佛一样,他示现的。我们不能跟他比,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方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我们也读到也听说,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现行,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这就叫做业障,这就叫没智慧,离开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种子,菩提是觉悟,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个什么?许多人念《华严经》,对善财童子羡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一生一个也没有遇到。其实,善知识一天到晚围在你的周边,你不认识。善财童子认得,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你要不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就是善财童子。我们今天看这个人有毛病,那个事又不顺眼,你到哪里找善知识?你到哪里找佛菩萨?所以必须要晓得,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要离开相看性,都是诸佛菩萨。要是对于一切现象都不执着,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为,统统增长智慧,哪里不是道场?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生活之间。《金刚经》跟我们讲出总原则、总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再展开,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无实无虚,教我们过一个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三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诸佛菩萨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今天有苦乐忧喜舍,不正常!离开苦乐忧喜舍,那个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晓得,“处处皆是道场,事事增长菩提”,增长菩提是增长智慧。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想到惠能大师当年见五祖忍和尚,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好羡慕。我们心里面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读到这里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无实无虚,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须要知道境随心转,我们是佛心,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时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众生个个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这一切众生都是恶众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恶众生。为什么?相随心转。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恶嘛!你再仔细观察,他不恶,把自己的烦恼心所、恶心所降伏住,你再看,他就不恶了。你能够在恶法里头看到善,染法里面看到净,为什么?染净不二,善恶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们今天做不到,没入这个境界,不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换句话说,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这个里面。所以念念增长烦恼,不生智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语业有这四大类的过失,所以佛在《无量寿经》,把这个放在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戒学人说得更彻底—“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是最彻底的。真正修道人自己改过自新都来不及了,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了,那里还有心思看别人过失?诸位要晓得,看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自己没有过失,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讲到戒律,真正要想学戒,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奠立坚定的信心,深信因果。修行的方法在《感应篇》、在《阴骘文》,了凡先生的功过格,就是依《感应篇》编的。《感应篇》的实践,我们今天讲《感应篇》的落实,就是功过格。所以这个地方的结语很好—“非戒不能修心行故”,这句话重要!

从什么地方入门?从礼敬入门。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存真诚的恭敬心?有没有如理如法的一个态度,过去所讲的礼节,今天我们所说,应当具备良好的态度。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干,以真诚的心、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许有很多同修说:“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看到这个人到处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这话有没有说错?这听起来没错!实际上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处处见世间过。你为什么会见到世间的过失?普贤菩萨为什么见不到?难道普贤菩萨没有我们聪明,我们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贤菩萨都没有看出来?普贤菩萨比我们看得清楚,比我们看得明白,然而普贤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人家高明在此地,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决定不放在心上。

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齐居士给你讲故事,出家人住在那个道场,她说半夜一点、两点鬼出现,青面獠牙吓死人,鬼有没有过?没有过。鬼出来吓我,为什么不吓别人?一定我有过,他没有过。我们能够这样想法,改过自新,这些鬼都变成护法神了,他护持你,他不会把你赶下山。会把你赶下山,什么原因?你有过不肯改,所以你被鬼赶下山。赶下山,还不知道反省,还不晓得回头,那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你决定还是搞轮回,决定还是要堕落。知过要改!看到别人的过就是自己的过失,“我哪里有过失?别人都不好”,那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子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你能从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我慢心就生起来了。所以惠能大师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所见到的世间人,个个都有长处,礼敬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见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的烦恼能够分分断,这才能做到真精进。

所以要记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那不仅仅是教禅宗的,《坛经》是大乘佛法的原理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能得受用。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句,“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一个断情伪、去爱恶的好方法。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六祖所以能在一生当中成就。我们今天的毛病是,不见自己过,只见别人过,所以你怎么用功,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磕三千个大头,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堕三恶道。这是什么原因?我常讲的,你口善,你的身善,口念佛口善,身拜佛身善,你的念头不善,你的心不善,你的心、意还有爱恶、情伪,所以你不能往生!

普贤的十愿合起来就是“孝敬”,圆满的孝敬。称赞,与性德、与善,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称赞;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与自性不相应的,他不说话,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他的心多好!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这个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你们同学见过许哲居士(注:现居新加坡,今年109岁),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于一切人好人、坏人怎么看法?她那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看到好的,记在心里面向他学习;看到坏的,她说:我就像看到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在马路上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有没有把他记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过眼云烟,不落印象。她看到坏人坏事心里头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完全是善好的,决定没有丑恶。这是在我们的现前,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去检讨。

  人家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正觉心现前。正觉从哪里看?人家问她什么是宗教?你对于社会上许许多多宗教是怎么看法?她说,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这是正觉心。她要求皈依三宝,不是我们劝她,我们没劝她、没有拉她,是她自动发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么人送她一本《认识佛教》,她读完之后非常有兴趣,她要发心皈依三宝。传授三皈,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为什么?她五戒圆满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圆满,你说这个人的生活多幸福!多么美满!幸福美满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内学,从你内心里头求,不是从外头;从外面求,那是无尽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从内心去求,不要从外面求。佛法称内学、称内明,唯有从内学,才能转外面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许哲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我们看这个世界不清净,她看世界清净;我们生活在秽土,她生活在净土。诸位细细去观察、去体会,好好的学习。

《坛经》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外头人有没有过失?没有。天地鬼神、诸佛菩萨都没有过失,所有过失都在自己,这叫回头了。你说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可恶,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他?要是他真的可恶,不应该有一个人喜欢他,为什么喜欢他的人还不少?所以自己从这个地方,要回头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恶的标准不在外面,是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之处。

我们展开经卷,一定要晓得“佛是教我的,不是教别人”,我们要明白这一层道理。教我的,我就得认真好好的学;不是教别人的,别人认不认真与我不相干。所以自己要想成就,首先要肯定三藏十二部是诸佛菩萨教导我的,我要发心作佛弟子,我要发愿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别人学不学与我不相干。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学佛而不能成就,就是这个地方观念颠倒了,“佛是教你的,不是教我的”;天天责备别人,“你破戒了,你犯戒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起心动念都是找别人麻烦,这样造了一身的罪业,最后的结果三途轮转去。亏还是自己吃,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世间过,就跟我前面跟诸位讲的,像许哲居士一样,决定不把世间过失放在自己心里,自己心地纯善、纯净,没有丝毫过失。人修行到这个程度,随时可以走,随处可以走,决定去好地方,这个人才有智慧、才有见识,所作所为纯正。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意思就在此地,我们要得“甚深自在”。甚深自在讲到极处,生死自在,这才是真自在。生死不自在,其他自在都是假的,全都落空了,生死自在。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过尚且不见,怎么会见善知识过?我们想一想,惠能大师在五祖黄梅道场八个月,五祖黄梅有没有过失?如果惠能在那个道场也常常听别人讲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为也未必以为然,那他就不能觉悟了,五祖不会把衣钵给他。传法的弟子必定是对老师有十分诚敬之心,老师才把衣钵传给他,这必然的道理!为什么?有一分疑惑,你诚敬有亏,诚敬有亏你的道业不全,祖师把衣钵传给你,传错了人。传错人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不难明了,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

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都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从这里下手。儒家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真实教诲。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认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36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们是专门打听世间过,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六祖在《坛经》里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话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真正修道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真正修道人,这一生当中只顺从别人,恒顺众生。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什么境界,学着顺从、随顺。佛家常讲随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学着随顺。要学什么?我随顺一切众生,我随顺一切境缘,可不能叫境缘随顺我,那就坏了。你们想想境缘随顺我,坏在哪里?增长我执,增长我见。我执跟我见是烦恼里头的根本,根本的根本,这一关不能突破,你永远搞六道轮回。不论你怎么修法,不论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所以无论用什么身分,无论用什么行业,总而言之一句话,儒家所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世间再凶恶的人,善学之人、会学的人,都是善知识。再凶恶的人就是《华严经》上甘露火王所示现的,那个火王是凶恶到极处,他前面加甘露。谁能在火王里头尝到甘露?会学的。会学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就是会学的。

真正做到像六祖讲的标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没有过,你什么时候能够入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他们的思想行为,统统没有过,你要能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虽然没有明心见性,大概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你禁得起大风大浪。这个大风大浪有善的、有恶的,善的大风大浪看看你会不会动心?起不起贪念?生不生爱欲?恶的大风大浪你生不生嗔恚?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不能不接触,那是事,事没有障碍,心里头没有,痕迹都不着,就是《坛经》上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见色,阿弥陀佛,闻声阿弥陀佛,顺境善缘阿弥陀佛,逆境恶缘还是阿弥陀佛,这样就成功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顺逆境界、善恶之缘全部摆平了,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怀疑才叫净,不夹杂才叫净,怀疑夹杂心就不清净了;相继就是不间断。所以觉明妙行菩萨讲的三句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如何能做到净念相继?一定要都摄六根;换句话说,外面境界你要能放得下,你要能不受干扰。接触外面境界心就乱了,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样修行你怎么能成功?

  为什么接触境界会起疑惑、会夹杂?说个老实话,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你迷惑!怎么治?读经、听讲。现在读经有困难,所以娑婆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多听。

所以,同样是学佛人,同样是念佛人,我们两个,兄弟两个,同参道友。我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我这个兄弟未必有这个决心,那过失在我这边,不在他,他没过失。谁懂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理参透了,才是《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别人过”;他是讲“不见世间过”,那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反省、去检点、去观察。

我以清净心对人,别人以染污意对我;我以平等心对人,别人不会用平等心对我。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要想通!真正想通之后,那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不见世间过”。世间人用虚假、染污、贡高我慢、不平等、自私自利,正常的,六道人就是这样的。他不是佛菩萨,你怎么能把他看作佛菩萨?他的性是真的,他的相是虚妄的,我们要懂。他是迷失了自性才造作恶业,起心动念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我们如果没有这个缘分接触到如来圣教,想想看,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不跟他们一样吗?我们也是轮回心,也是造轮回业。

《坛经》上不是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不到世间过失,世间那些五逆十恶,搞三途地狱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觉悟了。身治则天下治。所以末后的结论,“为天下者”,这“为天下”用我们佛门的话,就是你发愿度众生的人,发愿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从哪里度起?不在众生,在自己;自己真的度了,一切众生都度了。这个道理你慢慢去想,你细心去想,是真的,不是假的。

清净平等心是定,定还不是目的,还是手段。修定的目的在哪里?是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慧就是此地讲的,悟了,“心得悟了”,这是德。我曾经见过修禅的人,一般人讲这个人禅定功夫不错,不倒单。我去访问见了他,他的话很多,说些什么?都是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我就知道了,他的禅定没有功夫,智慧没有开,烦恼习气现行。我们从《坛经》,《坛经》也是个很好的标准。六祖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眼睛里面所见的都是别人过,他的目的在哪里?我们见到了、听到了,知道,把那些人统统都批评之后,自己的身分地位提高,这是标准的损人利己。显得自己高超,那些人都不如他。明眼人,不要说真正觉悟的人,就像我这种人,我一看就把他的心思看穿了,批评别人的目的是抬高自己。这样的禅德我见过一次,下一次再不去见他了,不是真正的大德。

  我这一生当中见闻不广,都在经教里头,交友见闻不广。宗门大德我只看到一个,香港大屿山宝林寺的圣一法师,今年也有八十岁了,他今年八十一岁了。这是我一生所见的禅宗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净,有智慧、有慈悲,不说别人过失。我没有听到圣一法师说哪个人的不是,没听说过。他真正做到像普贤菩萨所说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见到别人不是处,他绝口不说,不赞叹就是了,真的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在外面参学,经教读得多,渐渐的熟悉了,这是标准。与这个标准相应的,真善知识;与这个标准不相应的,假善知识,不是真善知识。

经典里头有说,佛讲的“正助双修”,正修是念佛。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很多很多拉杂事情,你的心不清净,这对你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怎么样得清净心?放下!连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过是他的,他有他的业报,佛菩萨都管不了,我们哪能管得了?这个道理你要参透,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就是真正能往生。

  事情管多了,没有不堕地狱,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智慧,你把事情管错了。管对了是你的功德,管错了是你的罪过;做对了是应该的,应该要做对、应该要做好,做错了,那你是不应该的。

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一天到晚都看到别人过失,这就完了。学佛就要学跟佛一样,佛见不见世间过?不见。什么叫不见?不是佛没有看到,不是佛没有听到,佛不会把这事情放在心上,我们要学这本事。佛的心永远清净、永远真诚、永远平等、永远是觉悟、永远慈悲,佛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这要学。

佛真慈悲,序分里面就把行门的纲领说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了没有?这是总纲领。细说的,就是经里头每一品都有,这四十八品,品品都有,我们没有去做,就没有行!你怎么能往生?佛真慈悲,在一切经论里头讲到行,他都讲“身口意”,而在《无量寿经》里面,他讲“口身意”。为什么?口业最容易犯。把这个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坛经》上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说人的过失,这个罪过很大很大,果报在拔舌地狱。

  为什么?说别人过,别人听了他会传,传的时候他不是忠实的传,他会加油加醋,所以愈传愈讹。你说这人是小过失,别人传出去就是大过失,你要负责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评人一些闲事,自己没有肚量,不能包容,没有慈悲心。儒家教人,这是最原始的,中国老祖宗教人,尧舜禹汤那时候教我们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批评我们吗?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能批评别人,尤其我们不希望别人在我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能在背后批评别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把这个做为第一堂课,有没有想到?所以对人,要常常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别人不见得跟你一样。你能做的事情,别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为别人着想,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没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强,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样,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给人为难。给人为难,你就给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所以,起心动念要多替别人着想。尤其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常常能想到,现在社会不安全,要常常能够为社会安全着想。凡是会引起纠纷,会引起矛盾,会引起社会不安全,这个话不能说,这个事不能做,这个念头不能生。我们虽然是个平民百姓,我们对社会就有贡献,对社会就做了一桩好事情。这种好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真是好事情,不会给社会带来麻烦,不会给团体造成纠纷;你在家里,家和,你在团体,团体和睦。为家庭、为团体做个好榜样,这个人叫菩萨,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人。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提倡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有没有想到,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范就是好样子)?如果这些行为不能做为大众的好样子,我们就要改,我们就不能做。喜欢说是非,喜欢批评人,这是众生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要知道人人都有,我自己也有。年轻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犯得非常严重,所以我读《了凡四训》,我感受就很深。了凡先生那些毛病习气我统统具足,有过之而无不及,读了之后才知道错了。认真反省改过,再也不敢批评人,也不敢说人。

  我学佛半个世纪了,毁谤我的人很多,造谣生事的人很多,甚至于陷害的。我心里明白,大概我过去生中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诲,我就是这样对待别人的。今天他们这样对待我,这是报复,一报还一报,现在我明白了,我统统接受,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也没有一念报复。这个帐消了,一笔一笔都勾消了,心里很舒畅、很自在、很快乐。他对我毁谤,我对他赞叹,我们帐了了,将来再见面好朋友了,就不是冤家对头了。所以,我们遇到这些挫折,要知道,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如果没有这些业报,将来我们的果报到哪里消?到三途恶道里头消。现前的果报,正是佛法里面常讲,重罪轻报!我们就不要在三途恶道去受报,现在就受报了。所以,你一定要欢喜受报,你一定要感恩,真正的感恩,这一点都不假。

  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受很大的委曲,为什么还不跟他计较,为什么要受委曲?他不懂这个道理,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懂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明了了,心地坦然接受。我在这半个世纪,我学佛五十二年,这半个世纪,跟我时间久的人你能看到。看到什么?看到我业障消了,智慧增长,最明显的看到年年不一样。最明显的,你听我讲经,我讲经最近二十年差不多都留了有录音带、录相带。你把它听听,比较比较看看,你就发现了,我现在讲的跟去年讲的不一样,去年讲的跟前年讲的不一样。

  如果十年十年比,那个差别太大太大了。这什么原因?许许多多人替我消灾。替我消灾不是说你们念经给我回向,灾就消掉了,不是,那个我也很感谢你,你有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灾是什么?是受到这些挫折、麻烦,我能够接受,心平气和,这才真的消灾。不但没有报复,没有怨言,我欢喜赞叹,所以我写的是“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灾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灾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毁谤,有一点点怨恨心,灾消不掉。我在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净了,不留痕迹了,“留难”,不留难!灾消,福慧就增长,因为它是障碍福慧的。

所以六祖大师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叫不见世间过?世间一切形形色色的,一概不理会,如果真的不见的时候,那你变成白痴了,哪有这个道理,那是什么?见如不见,听如不听,决定不放在心上。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智慧,这一些境界,善的也好,恶的也好,统统不放在心上,这个就是一心不乱。你放在心上,你心乱了,这个心乱的时候,会从口里冒出来,那就是是非,那就是喜欢说人过失;表现在身体上,那就是贡高我慢。形色傲慢,自以为是,轻慢别人,造业。这一桩事情要怎么办?学善财。如果你读《坛经》,你学六祖,你看看他们是怎么做法的。你学到了,对你这一生修道是大有帮助。

每个人、每一桩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缘,不善的业要消除,怨结要化解!所以,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要不真正通达明了,在逆境里面你忍不住,你忍不住你还退转,还是跟人家冤冤相报,来生再世再慢慢再修!我们好不容易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头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再搞来世,希望在这一生统统报了,什么样的苦难我都承受,心地决定不染!

  50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众生没有过失,他造作五逆十恶都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就像小孩,二、三岁的小孩造作的恶业,你问他有没有过失?他无知,无知,你怎么能说他过失?你要爱护他,你要教他。虽然无知,造作罪业,有没有报?有报。不能说无知,造作的罪业就没有果报,没这个道理。

  就好像我们世间一样,我不懂法律,我杀人放火,判死刑,我不知道里头有这个法律,那刑罚还是要判的。不能说你不懂法律,你犯罪不受法律处分,这讲不通。又何况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念善,人天福报;一念恶,地狱畜生。到临命终时,看你阿赖耶识里面的善恶念头哪个强,哪个念头强,它先跑出来,它就先受报。如果贪的念头很强,饿鬼道去了;嗔恨的念头很强,地狱道去了;愚痴,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分辨,畜生道去了。如果是一念六度四无量心,他是菩萨道;一念十善五戒,他是人道;一念上上品善,慈悲喜舍,天道。你来生到哪里去投生,是你这一生断气时候最后那一念,哪个念头强,就到哪里去受报。所以为什么叫你念佛,道理就在此地。临终时候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现行,恭喜他,他到极乐世界去了。最后一念!

佛的一句话说:“痴迷”,第一个因素是痴迷,愚痴、迷惑,你不开窍,你不觉悟。什么都要去打听,什么都要去干涉,这就造业。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却相左”,左是往下堕落。这几句话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信受奉行,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西方人说,众生最大的毛病,念念想控制别人,念念想占有人事物,从生到死患得患失,哪里知道得失是一场空。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安;心安理得,事实真相明白了,心安了。一切境缘当中,他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成就圆满功德。

善护三业,《无量寿经》上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习到什么?不见世间过。有些人说,“如果你做人做到这样,你不是变成白痴了?”那我再告诉诸位,诸佛菩萨、阿罗汉们统统都是白痴。为什么?他们不见世间过,但他们真有智慧!世间人过失他晓不晓得?晓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见是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不放在表情上,这是修养,这是德行。遇到有机会就教导他,帮助他改过自新,帮助他回头是岸,决定没有厌恶、嗔恚,只有爱心,大慈大悲。在三十二相里面得“美好须发相”,我们讲头发、眉毛、胡须,得这个相。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53 所以《坛经》上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怎么可能?世间一切人事物,过失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怎么会没有过?看本性就没有过,看习性就有过,所以看别人要看本性,看自己要看习性。看习性自己才真正知道知过能改,这是佛菩萨跟凡夫观念上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真谛,真正的意思。不是不知道,他现在作恶他迷得很重,在这个时候你不能劝他,你没有办法转他,只有随顺他,随他去做,不要理他。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处处示现好的榜样,不说,让他自己看,让他自己去悟;他不悟没关系,今年不悟还有明年,明年不悟还有后年。有人三、五年明白了,回过头来了,善根深厚;有人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才回过头来。佛菩萨很有耐心,有的众生这一生都不悟,来生会觉悟,来生还不觉悟,后世会觉悟,佛帮助众生是长远的事,不急在一时。我们众生沉不住气,总希望他赶快回头,往往搞得欲速则不达。没有佛菩萨的智慧,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耐心。这些“供养一切最胜王”里面,特别是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

我们中国习惯讲气氛,所以,从你面孔、从你身体健康、从你言谈举止,你修行到什么程度都知道。怎么能瞒人?欺瞒是欺瞒愚痴的人,跟你同样程度的人,不如你的人,真正高人没有办法欺骗他,一见,人家就明了。高人,说实在话,你不是真诚心向他请教,他对你笑笑很客气,绝对不会说你,“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在他的心目当中正常的。你心里面贪心、嗔恚心、嫉妒心、怀疑的心很重,这是你的烦恼习气,这业因,那你果报当然是三途,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善心、善行、慈悲,讲爱心,可是你执着没有放下,一看,人天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对人对事对物,只论现行,不论过去。过去他做错事情,我们也做错过事情,诸佛菩萨在因地上也做错过事情,不论过去,只论现前,他现前做得不错,我们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才能生得起来;常常看别人的过失,这个恭敬心生不起来。恭敬心是自己的性德,不敬是烦恼,为什么让自己的烦恼常常起现行,不让自己的性德流露?这里面的功过、善恶,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们自己决定要有高度的警觉,现在人说实在话,自知之明很难,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这就所谓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会看别人,他不会看自己。我们想欺骗群众,行吗?不行,人家早就把你看穿了,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瞒不过别人。国内有些同修见我面的时候,对出家人有所批评,做得不如法。对我说可以,不可以对别人说,为什么?破坏佛教的形象是他的事情,你要是到处说,你也破坏佛教形象,往往在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一定要学,“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他有过失,你细心观察,能够劝他,他能接受,可以劝,一定要劝;他要是不能接受,听到你批评还会起嗔恨心,那就不说。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自己不要破坏佛教形象,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堕地狱,你常常去批评他,将来你自己也堕地狱,你说这不就冤枉!这不是聪明人,这是很愚痴的人,看到别人堕地狱,自己跟他一起跳下去。这就是人家错了,你再毁谤、再批评,到处在宣扬,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不良的印象,你要背这个因果责任。说的人很多,都疏忽了,都不知道这个因果责任的重要。

  你看《弟子规》里头讲得就很好,“道人善,即是善”,人家有善行,值得称赞;说人恶,就是恶,说的人就是造恶业。这个道理我刚才讲了,你要听懂了,你就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不造这个恶业?如果常常造,那还得了!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基本的德行是隐恶扬善;就是看到别人的过失不说,看到别人有善事应该要赞扬,隐恶扬善,这是正确的。与人一定要和睦相处、要互助合作,和合里头这两句话,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是和谐的,世界是和谐的,一切众生才真正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关键就是这两个字。我不能跟大家和睦相处,我就破坏这个社会,破坏这个族群,你说这个罪重不重?你自己去想,你慢慢就会明白。

  你看今天这个世界混乱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什么原因?就是缺乏这个,现在是一切不和合。我们学佛的人要有慈悲心,慈悲心何在?就是带头把和合做出样子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就叫菩萨行,这个人在行菩萨道,这叫觉悟。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情,所以要有善巧方便。

  决定不能违背六和敬,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坏和合僧,就是破坏如来正法,戒经里面的结罪是阿鼻地狱。你能护持正法,是无上的功德,为什么不做好事?为什么要把佛法灭掉?不和合就是灭佛法。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和?还不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见,彼此不肯放下,就出了这个现象;如果两个人有一个人退一步,问题就没有了。退的人觉悟,退的人是菩萨,那个不退的看对方退了,他也会软下来。彼此不相让,才会产生这个现象。

  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抑或争论嗔,都会自害损他。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与磨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火,甚至老修行人,功亏一篑,招致三涂之苦,俱导源于嗔心。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嗔的起因有三:一是顺理嗔:因无辜受害,或他人无理取闹,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与地位,甚至损害自己的依报或正报,所以大发脾气,此属人之常情,发脾气发得有理,故名顺理嗔。

  二是非理嗔:这是无缘无故而发嗔心,或恶人先告状之类;明知自己理亏,对人不起,但大发虎威,先发制人,无故动肝火,反脸无情;或无端发脾气,这些都是拂乎人情,非理而嗔。

  三是争论嗔:或起于辩论,或起于闲谈。在辩论会中,每见到双方争持不下,而激烈驳辩,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各怀愤恨。或有人在茶余饭后,虽情投意合,相对聊天,但偶一谈及关于双方见解不能一致,或思想不能统一的某一问题,或某一主义时,由于彼此意志的分歧,不难会发出相反的言论;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相厮杀,甚至嗔火万丈,大打出手,这些导源于争论的嗔心,都名为争论嗔。

  昔日,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时,发心虽广,但功夫未深。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教徒,走来试他:尊者!我闻得说您发大心,行菩萨道,所以我特别来请您布施您一只眼睛给我;因为我的母亲生病,医生说: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作药,才能治疗。舍利弗听说,毫不思索地立即挖下自己的左眼给他。但婆罗门说:啊!我弄错了,医生说:是要右眼才好哩。舍利弗于是又挖了右边的眼睛给他,好好的两只眼睛把它挖下来,已经痛苦不堪了,何况因此会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呢?在平常人来说,是谁也做不到的,但舍利弗是行菩萨道的人,只要众生得离苦难,即使自己痛苦一点,甚至牺牲了今后生活上的幸福,都在所不计,所以肯把自己的眼睛挖了一只又一只的施舍给对方。谁知对方拿了舍利弗的两只眼睛,不但不道谢,反而用鼻子哓了一哓说:“哟!这么腥臭的眼睛,怎能医好我母亲的病呢?”接着把两只眼睛掷到地上,同时用脚去践踏它。这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的舍利弗气极了,大发嗔恨心说:菩萨道是行不得的,还是自了好,遂退失菩提心,退居凡小。后又遇恶逆的境界,起嗔毒心,受了蚖蛇之报。所以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嗔心之为患,尤甚于洪水猛兽,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养的人,还可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无法控制它,以致招来弥天大祸。

  观世音菩萨说:“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反闻闻自性,除了纯一闻音之妙性外,再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性境圆融,根尘俱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众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但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灭嗔恨之火,甚至彻底除去嗔毒。

  从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虽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东狮吼的隐痛,甚至因此打击,终日郁郁不乐,形如野鹤。幸得岳母同情,常念观世音菩萨,祈求他们夫妇和睦。一日梦见菩萨告诉他说: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养的长生鼠,高秀才前生为一书生,寄居寺中,攻读诗书,曾毙此长生鼠,所以现在结为夫妇,以报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门品,自可解冤释结云。岳母因以此告诉女婿和他的父母,劝令他们共同发心,常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后来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乡人争往求问,樊氏听说,亦去占卦。谁知这位老和尚,对樊氏说:“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同时用一杯水喷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见了这情形,不禁替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为人,凶狠泼辣,谁都不敢开罪她。现在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责她,并且把一杯水喷到她的面上,岂不是撞下大祸吗?岂料事情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发脾气,反而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贤妇孝媳,前后判若两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般人的道德常识,具有中国人的智慧。其实,在佛教里,忍辱不是为了忍辱而忍辱,而是为了把忍辱转化成精进的动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这里讲的是忍辱。

  宣化上人说,初学佛一定要忍辱,切记。

  我们受了点刺激,就会愤发图强。修行也是如此。没有忍辱,就不会精进。大乘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禅定,这象观世音菩萨手里的*轮一样,是*轮里的六条辐。从布施开始,布施能促进持戒,忍辱能发起精进,智慧能产生禅定。所以,佛教徒,应以六度圆满的角度,看待忍辱。

  这个忍辱,既包括了中国人生活的智慧,也是修行人必修的六度之一。在生活里,要甘于吃亏,吃哑巴亏,但是佛教徒的这个亏,不是白吃的,受了刺激,读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功德就赚回来啦。

  偶说的有点鄙陋,但就是这么样的。希望大家都以佛教徒的身份,以修行六度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忍辱的问题。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忍辱,从世间法来说,这是一个做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修养问题。从出世法来说,它是一个了生死、出轮回的重要修持法门。

  一、为什么不能忍辱?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说:“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一遇到事情来,就忍不下这口气,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其实,这是多生累劫的习气把“我相”执着得很深,把人我对立看待。这种做法与修行背道而驰。假如我们不放下,为了争一口气可以不顾一切,这是很危险的,它会给我们带来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

  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语:“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金刚经》说:假如受持这部经的人罪恶本应堕落恶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轻贱,他的恶业便都消除,而且可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方面消除恶果业,另一方面种了成佛的因,这个功德利益非常大。

  还有些人说:“忍让是软弱,你越忍让,别人就越欺负你。”这种看法也与佛教的观点相违背。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受到感化,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 “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是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不应误解。

  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佛教认为,“吃亏是福“。净空法师说:“学佛就是要学吃亏,要学上当。三界以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我们要用佛法来作为人生的指导,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害人就是恶,害人等于害己。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要有还债的想法。我们早一天把债务还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扫除障碍。弘一大师说:“我不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占便宜的就是小人。”这个标准很明确。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还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个性,就是吃不得亏,受不得气。”好象这个毛病没有办法改,这种说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修行就是要针对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修,如果不改掉这些习气,就不能学佛。纵然学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学佛就是要舍,我们种种习气应该全部舍掉,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学佛的障碍,障碍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说:“你欺负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从佛法的观点看,修菩萨行,忍受别人的,对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影响。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显示了我们人格的高尚。前面举的那个禅师,忍受了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侮辱,他的人格不但没有受损失,而且更显示出他人格的灿烂光辉。

  我们平常与别人发生争执,常常怪罪别人。总认为别人不对,忍不下去。从佛教的观点看,我们应该检查自己,不应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宣化上人教导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这个是我们做人做事、修行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别人的错误。一件事即使别人完全错了,我们也应该检查、忏悔自己的业障。星云大师有那么大的福报,与他待人处世那种宽阔的心胸很有关系。他经常教导弟子,在待人处世上用四个字“你对我错“。即使他诽谤我们,侮辱我们,他完全没有道理,也要相信三世因果绝对没错,肯定是在过去生中种有恶因,得罪了他,对不起他,今天应该忏悔。所以,不能割断三世因果看问题。

  还有一种人:明明是自己错、也不愿意认错。他认为这样有损自己的威信。这是错误的。因为真正有威信,并不怕认错;若真正能认错,威信才会更高,上面说的那位禅师处理那件事并没有损伤他的脸面;相反,他的形象更伟大,大家对他更加尊敬、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保护他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感动了别人,教化了后人,他的威信并没有受损失。

  以上举出的这些,是我们这些凡夫都不可避免的习气。归纳起来,有个根本的东西在作崇。这就是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有个“我” 。就会生起憎恨心、我慢心,就种下了恶因,障碍我们学佛,障碍我们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

  二、忍辱的重要性及其功德

  我们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就是要自度度人。修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众生的范围很广,所以,佛教把忍辱列为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即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要度过生死苦海,就要靠波罗蜜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即到达极乐世界。忍辱是修菩萨行重要的修行项目。

  什么叫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来自什么方面对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种种痛苦、种种侮辱。包括不发怒,不结怨,心里没有恶意。这是一个很难的修持问题。别人骂我、打我,拿种种事情来冤枉我。应该怎么对待?这是一个修行上如何去除我执的问题。《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既没有我,没有人,也没有别人骂我、打我这件事。这样才能了生死,出轮回。否则,就被我执障碍住了。这既是高深的理论问题,在实践又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逐步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真正能离开我相,认识到确实无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地、火、水、风四大元素凑拢来的这个躯壳。四大分离后,哪里去找我?能够认识无我,当然就无人,也就没有骂我、打我、侮辱我这些事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有我相,遇到问题,就会结怨结仇。佛教讲“怨亲平等,”真正懂得怨与亲是相互转化的,就不会与他人结怨结仇。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修忍辱的功德利益很大,下面略述八点:

  1.忍辱有利于自利利人,自行化他。

  净空法师说:“如果我们能在忍辱上下功夫,就容易入道。因为我们能忍辱就能感动别人,教化别人。”百丈禅师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这是忍辱的最佳格言。星云大师常常举这样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禅师,他的忍辱功夫很了不起。当地有一位大护法的全家对他都非常尊敬,经常到庙里来护持供养他。这个大护法的女儿私下与一个青年男子谈恋爱,并怀孕了。在那个社会,婚姻是不能由女儿自己做主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拷打他的女儿,追问那男的是谁。女儿被逼急了,就对父亲说:“就是你最崇敬的那个和尚。”父亲相信了女儿的话,暴跳如雷,跑去痛骂那位禅师。当小孩子生下来后,那父亲就叫人把婴儿给那个禅师送去,并到处散布禅师干了如此的坏事。禅师没有为此申辩一句,并每天出去找人化缘一点人奶来喂养这个婴儿。无论别人怎样议论取笑他,他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一边修行一边还照料着一个婴儿,过了一段时间,那个男青年被感动了,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对,很对不起大禅师,于是他请求女子的父亲原谅他。这位大护法才知道是冤枉了禅师,觉得自己罪恶极大,全家人到庙里陪理认罪。而禅师只是毫不在意的一笑了之。这绝非一般人做得到的。禅师真正做到了“三轮体空”。我们按忍辱的要求做,就能培养自己的德性、人格,也能够感化别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这样自然可以自度度人。所以他认为,待人接物应把“忍”字放在前面。

  佛陀在过去修行中,曾做五百世忍辱仙人。他的忍辱事迹,更是修行人的典范。当我们不能忍辱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你就会感得自己做得很差,跟佛陀的教导不相应。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作忍辱仙人时,有个叫歌利王的国王,带着妃子们去打猎。中午,他在帐篷里休息,妃子们却到山上玩。她们在一个小庙里看见有一个青年僧人正在打坐,就上前向佛陀顶礼,并提出很多问题。佛陀就给她们讲法,教化她们。国王醒后问妃子在哪里,当听说妃子们正在和一个年轻和尚交谈。心想:这和尚肯定存有坏心,他便提起宝剑径直来到小庙,看到妃子们正跪着把佛陀围在中间,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一刀就把佛陀的膀子砍掉。而当时佛陀的第一个念头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歌利王砍掉佛陀的膀子后问他:“你恨我吗?”佛陀说:“我不恨你。如果我恨你,我的膀子就不会再长出来。”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所以佛陀的膀子马上又长了出来。歌利王大惊,慌忙逃走。佛陀成道时,歌利王是他父王手下的一个大臣。佛陀出家时,父王派五个大臣去追赶他,歌利王就是其中之一。佛陀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其中憍陈如的前生就是歌利王。佛陀就这件事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教我们如何对待仇人?如何把仇人转化为恩人?这一点是很难做到,但至少在别人打我骂我时,我们应该想到: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歌利王砍了佛陀的膀子,佛陀都还要度他。那么这些打、骂,我们就更不应该起嗔恨心了。只要这样一想,心量就会开阔,思想境界就能逐步提高。

  2.修忍辱有利于持戒,有利于得定,有利于启发智慧。

  广钦法师说:“持戒就是忍辱。”因为戒行就是要求我们忍,要我们忍受一切,平时不能忍的都应该忍。我们能够修忍辱波罗蜜,就不会犯戒。净空法师也说:“戒就是忍。”就是要求我们不该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认真持戒。能够很好地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禅定的功夫,才能启发智慧。所以说,戒是基础。而持戒跟忍辱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忍辱就不可能认真持戒。

  3.忍辱有利于消除业障。

  我们遇到一切苦难,以及来自别人的种种侮辱,正是消除自己业障的好机缘。别人谩骂侮辱我时,应常想:这是帮我消业障呀!所以,骂我们的人也正是我们的善知识。儒家也讲这个道理,“道吾恶者是吾师。”即:说我们坏话的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广钦法师说:“我们受了别人的攻击、批评,我们都应该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还要感谢他。因为他帮你消除业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此可见,要想消除多生累劫的种种业障,也要靠各方面的帮助。从三世因果来看,也绝不会有无因之果。别人之所以来冤枉我,毁谤我,正是因为以前种下了对不起别人的因。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不会起嗔恨心,非但不起嗔恨心,还会感谢他,因为他帮助我消除了业障。

  4。忍辱能培植福德。

  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报。弥勒菩萨“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人又有何难?能够容忍就是福报的源泉。难忍能忍,更是种植了很大的福德。从世间法说,处人处事学会忍辱,学会吃亏,也是培植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自己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当我年轻的时候,父亲写了六个字叫我贴在桌子旁边:“吃亏、受气、耐烦。”其实这六个字就是要我忍辱。父亲经常给我说:“吃亏是福,要吃得亏才有福报。你能受气是增加度量,你能装得,能受得,气量就会开阔。吃亏、受气,而心里头不产生烦恼,也是提高自己品德的重要方面。”这些教导在我的一生中受益很大。懂得这个道理就容易接受忍辱法门。

  5。忍辱能解除烦恼,利于修清净心

  我们从早到晚都在烦恼当中。烦恼来了靠自己用忍辱来使烦恼转化为菩提,就是修清净心。要懂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晚上做梦,白天也是在做梦。梦境本来就是空的,哪里有人我是非,也没谁侮辱我。我们能够把一切事情看成梦幻泡影,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一切问题,当然可以解除烦恼。烦恼也只能靠这个来解决,绝不能说我躲到一个地方去就可以消除烦恼,更不是靠别人来消除烦恼,烦恼靠自己用忍辱法门来解除,转烦恼为菩提,为清净心。

  6。忍辱有利于精进修行

  净空法师说:“能忍的人才能精进。”广钦法师说:“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能进步。”就是你认为自己对,也要向别人忏悔。他说:“这就是你的公德”。为什么自己做对了,别人还总是批评你,责难你呢?你应该这样想:我在多生累劫中种有这个恶因,所以我们应该向他忏悔,而且要把功德回向给他,希望他一心念佛,往生净土。这样,就能破除我执,扩大心量,积累功德;也能消除分别心、嗔恨心、我慢心。我们学佛就会进步。

  我们修菩萨行,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办入世的事业。“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无我;”“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利他”。要能无我利他,才是修菩萨行。否则,处处执着我,事事陷入人我是非之中,搞来搞去,就跟社会上争名夺利一样,那是造罪业,种恶因。必须要有出世精神,懂得一切如梦幻泡影,在作梦中的佛事。虽然是梦境,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作佛事,认真教化众生。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办好弘法利生的事情。否则,越办越生烦恼,因为你带着我相去搞,认为我本来做对了,你还要骂我、冤枉我。这个根还在自己,就是没有出世精神。王安石有一首诗说得很好:“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值得学习。

  7.忍辱有利于广结善缘,有利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修菩萨行就是要教化众生,为众生服务。人际关系很广泛,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广结善缘,才能有利于弘法利生工作的开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必须忍辱。为众生办事情难免不遭致种种不理解,甚至于诽谤。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忍辱,天长日久,群众就会改变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是非以不着辨为解脱。”《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有弟子问佛:什么人力量最大?佛说,修忍辱的人力量最大。因为他了知人法俱空,内心稳健安闲,不怀纤毫恶意。自然受人尊敬,才能上成无上佛道,下化无边有情,这才是力量最大的人。前面提到的那位禅师,能够忍受那样的侮辱,显示了他人格的光辉。人们被他感化了。一般待人接物也是要用宽容的态度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弘一大师教导我们说:“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我们能用广阔的容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福报。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得受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出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忍受。因此才有这个比喻。这也说明量大福大;没有容人之量,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福报。唐朝的宰相娄斯德有“唾面自干”的美誉。一次,有个官员和他争执,当众吐口沫在他脸上;他不但不怒,连口沫也不擦,让它自干。儒家很重视忍,认为是处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历史上有所谓“张公百忍。”张公有一个大家庭,相处很和睦。皇帝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家庭也好,社会也好,人际关系要和谐,就只有靠一个“忍”字,能互相忍让,关系就和谐了。国际关系也是如此。主持一个国家的人,能够克制、忍让,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的爆发。

  8.忍辱能得相好庄严。

  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生累劫修忍辱度众生的福德所显现出来的。心好的人相貌也好,能忍辱的人,内心无恶意,当然相貌就好。这就是相随心转。因为我们能很好地修忍辱,心地必然善良,相貌必然庄严。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心理上的变化就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这是是符合科学的。

  忍辱的功德利益远远不止以上这八条。总之,修忍辱对我们了生死出轮回至关紧要,应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最难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种各样的业障都会出现。又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一起,所修种种功德全都毁坏。所以,嗔恨心很可怕。可以这样说,能不能修好忍辱法门,也是检查我们修行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块试金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修忍辱波罗蜜。

  三、应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首先,要相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因果,就不算真正明白佛法;如果不相信因果,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都应从因果上来看待,我们的身体就叫果报身,是过去种的因,借父母的缘,因缘结合产生了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是来受果报的,我们今天所遭遇到的一切人与事,周围种种的环境,都是果报。即正报与依报。任何人都脱离不了因果关系。横的关系上,你的配偶、家庭、社会是个因果关系。纵的关系上,由父母祖先到你自己,再由自已到儿孙。也是个因果关系,我们都生活在因果的网络里。因果网络就是业力之网,身、口、意三业造作的业力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却有很大的力量。我们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他用了一个“逃”字,也就是说,不管你信不信,因果从不饶人。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绝对逃不脱因果。因为他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古话说:“天网(即业力之网)恢恢,疏而不漏。”正是指的因果网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会接受恶报,恶报受尽,灾难消除。这叫“受苦了苦“ 。这样,福德智慧才能增长。所以学佛的人要用因缘观看待问题;离开了因缘观,就很难正确处理一切问题。

  第二,要有决心在今生了生死,出轮回。只有这事才是头等大事,这个认识真正建立起来,忍辱就算不得什么了。而且忍辱有助于消除我们修行中的种种恶缘和障碍,有助于我们了生死出轮回。

  第三,应去掉小我,扩大心量。心量开阔了,贪着心、嗔恨心、我慢心、报复心才可以得到逐步消除,才能修好忍辱波罗蜜。

  佛教提倡的忍辱与世间的忍辱不同。社会上讲的忍辱是强迫性的,虽然说这件事很生气,但又不能不勉强忍下去。所谓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把愤怒的火焰埋藏在内心深处,等待时机来了再报仇。这是很险恶的,这是种三恶道的因,怨怨相报,永远无法了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忍辱故事“勾践尝粪”。越王勾践当时兵败被俘,他装着愿意忠实吴国。吴王病重,医生说:“他的大便如果是甜的,病就没法医了。”当时谁都不愿意去尝大便,勾践就主动站出来去尝吴王的大便。吴王觉得勾践很忠实,对他就很放心。避越国,卧薪尝胆,准备了十年,终于打败吴国。那时吴王夫差已经死了。越王把夫差的尸体碎尸万段,以发泄他心中的仇恨。这种忍辱与佛教讲的忍辱本质不同。世间人把越王勾践作为忍辱的英雄,学佛的人绝不能学习这种忍辱。世间人说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与越王勾践的忍辱是同一类型。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思想基础上,是用因缘观、慈悲观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因缘关系。因果贯通三世、人人生活在因果网络中,只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开悟,所以不知道。过去某寺有一对联就是运用佛教三世因果的一观来说明家庭成员关系是怎么一回事。联语是:

  夫妻应前缘,是善缘?是恶缘?有缘方配;

  儿女皆宿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

  夫妻关系是过去生中种的因,现在结的缘。是善缘?是恶缘?为什么有的和睦相处,偕老百年。有的同床异梦,互相陷害。那就是从三世因果才能说明问题。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包括媳妇、女婿在内。来讨债、来报怨的,自然是忤逆不孝。来还债、来报恩的,必定尽心孝养。这都是三世因果决定的。

  再说慈悲观。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所以,我们不能恼怒他们。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观,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就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众生都向他们顶礼,认为他们是将来的佛,应该给他们顶礼。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骂他,甚至打他。他便离远一点向人家顶礼。他一直这样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骂。常不轻菩萨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另外,佛陀降伏醉象的公案,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过来,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摩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罗蜜的思想基础。总起来说,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缘观和慈悲观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们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度生。

  总之,学佛就要学忍辱,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就必须修忍辱波罗蜜。

  忍气吞声,并不是代表低人一等,遇到任何事,首先要的就是忍气吞声,再三思考后再去理论。因为再有在有力的说法下,你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跟尊重。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抱怨,三、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欲法,是为法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示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修行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